打印

仁清法师:禅修是把一切功德集中和升华的最佳方法

仁清法师:禅修是把一切功德集中和升华的最佳方法


很多经书都讲到,禅修是把一切功德集中和升华的最佳方法,几乎没有第二种方法。禅修非常重要。实际上这个禅修和坐禅不是完全一回事,坐禅仅仅是禅修的一种方式而已,坐禅就是双腿打坐坐在那里,以禅宗的外相形式进行的一种禅修。禅修,很多地方都可以。比方说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边念着佛,边观想阿弥陀佛,你这个注意力不散失,这本来就是一种禅修,这是一种观修,注意力不散失。念着佛观想着阿弥陀佛的形象,没失去他,你那个念头一直在阿弥陀佛的形象上,就是在整个念佛过程中,你一直在观修,一直在禅修状态。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把粗的妄念都停灭下来之后,你还保持一种我们说的那个自己心识的觉性。觉性就是感知心,心里那个感知心还存在,不是睡觉,你那个觉知性还是存在的,还是清净的,还是很清楚的,还是很灵活的。这个觉知心,进入禅修的觉知心是细微的,我们再用细微的觉知心去思别:你这个禅修失去了没失去,妄念升起没升起,禅修的对境对不对。都是用微细的心识来识别它,不是啥也不想,啥也不想就相当于失去了观修对境。比方说我观想阿弥陀佛进入禅修,完全入定之后,你那个微细的心念还有,还在观想这个阿弥陀佛,如果啥也没了,你那个专注力已经失去了,已经不是叫入定了,算是出定状态了。

  你观想这一尊阿弥陀佛,慢慢的入了定,也就是说把粗的妄念停灭下来之后,进入了一种禅定的状态,在禅定状态下,这尊阿弥陀佛还是清清楚楚,明明朗朗的。此时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非常清楚明朗;第二个特点是不失。不失是什么意思呢,没有失去它,没有丢失。一丢失呢,你那个念头上别的地方去了,也就是说又出定了,从禅修对镜当中出定了,所以真正的禅修不是啥都不想。

  当你本来想着一尊阿弥陀佛入了定,后来你自认为入了定不观想这尊阿弥陀佛了,相当于昏沉了,相当于丢失了你观想的对镜了,这时候已经不是在禅修状态了,是在昏沉状态,在无明状态了。所以凡夫的啥也不想就是一种无明混沌,这个是肯定的。因为我们还未证空性,还未证得自己的光明自性,啥都不想必然是无明,只是念头没有,妄念不起而已,妄念不起并不代表自性开发。

  所以很多人学着禅宗的祖师大德说:“不思前不思后,安住当下”。是的,我们不思前不思后,安住当下就是无明。因为你那块无明之布还未打开,六祖慧能大师已经见自性了,当他啥也不想啥也不做的时候,刹那间入定,也不思前不思后了,安住当下就是一片光明,因为他已经见过自性了。所以我们学开悟的高僧大德说的话,咱是鹦鹉学舌,隔靴搔痒呀。

  大德的那个不思前不思后是开悟之后,开悟之后自性光明是永远有的,就是当他说话的时候,当他做饭的时候,他是在自性光明基础上升起的一种缘起,去说话、去做饭、去思维。他的自性光明永远不失,那是人的一种本性。所以当他停顿语言思维动作,马上回归他的自性光明,所以他的不思前不思后,安住当下就是光明。我们的不思前不思后,安住当下就是无明混沌。你睡着和人家入定,你啥都不想和人家啥都不想见自性,你啥都不想被无明遮住了,它是一个概念吗?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如果开始就不思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佛陀?什么是三宝的功德?不思轮回的痛苦?不升起自己的出离心,不发动自己修行的动力,你如何去引发那种善法欲?如何去努力修行善法?不通过去修行善法怎么去开悟?不通过开悟,你这个不思前不思后,肯定就得轮回了。

  我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掉进陷井里去了,不思前不思后,哈哈……,在井里闷着吧,对吧?你本来在井里呢,你得尝试着向外爬,得找寻出来的方法,这个方法无论喊人也好,爬上来也好,还是请别人帮助你上来也好,通过努力爬上来了,等到了自己家里,洗了澡,换了衣服,钻进暖暖的被窝,这时你可以不思前不思后了。所以,高僧大德的一些话,我们如果错误地理解了,是非常危险的。

有一年在兴隆寺打佛七,打佛七的时候,我们要上早晚课啊,早晚课的时候也有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就有几个居士嘛,他是搭的幔衣,搭幔衣嘛,可能是表示他受过菩萨戒了。当我们自皈依佛的时候,他什么也不念,什么也不说,不吱声了。跟着我们上课,就那一段他不出声,课下我才知道,他们说“我们受了菩萨戒了,不能再三皈了。”他打了个比喻,我们上了大学了,不能再念a o e 了,a o e知道吗?上了大学了不能再念a o e 了,知道不?很多的比喻啊不恰当,不恰当。我们上了大学了,不能再念a o e 了。 A B C嘛,汉语拼音啊懂不懂?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他们把这种比喻和佛教的那种修学联系起来,是非常不如法的。

  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每天我们做课的时候,再去念一下这也是一种功德。并且是提醒我们,我们是什么身份,我们应该怎样去学,那是早晚功课的内容。并不是我们搭上幔衣服了,就不能念皈依佛法僧三宝了。‘我们受了菩萨戒了,要比这个受三皈的高一等了,所以我们既然受了菩萨戒了就不能念三皈了。’还有这一说,是那个意思吧?念阿弥陀佛求往生,「阿弥陀佛」四个字,你十年以前已经会念了,为什么到现在我们一直持续不断的在念阿弥陀佛呢?我们是通过这样长期的熏修,实现这个功德的积累,也就说是在我们八识田里,在我们潜意识当中,种下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深深的烙印。 除了能积累功德开显智慧,包括消除业障之外,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长期的熏修长期的熏修,树立这个正念。当我们功夫提高了连成片了,甚至是不念自念了。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可能是正念不失,这就是长期熏修,为什么长期熏修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一,懂那个意思吧? 需要长期熏修啊。有人说我们念佛求往生的,是修大乘佛教的,所以《阿含经》不能看啊等等,哎吆这一些说法非常的挠头啊,哎呀,非常可怜,这三段实际是一个比喻,就是一个列举。

  「复作是言 诸菩萨等 所修行法 声闻之人 亦不应学 不应听受」就是菩萨所修行的法,那么小乘佛教的那种小乘根性的人,不能学不能听,不能去行持,这也是对法的诽谤。这是对法的诽谤,有一种说法我举出来啊,我们仅仅是说法,不要针对那一个人, 如果是我们今天探讨问题,你们升华成哪一个人那就是矛盾了,我们不是说那一个人而是说法。 为什么这样说,而是让大家用佛经的原理来指导我们的修学,来树立正知见。 整体的佛教是要成佛的人所修的。明白吗?这个标准更高了,谁发愿要成就,谁才修行佛法,即使我们现在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凡夫,只要你有这个理念你就开始学,你就能修,在这个修学的过程当中,肯定随着你的不同愿力、不同的因缘、不同的根性,得闻到不同的教法,读诵不同的经典,那么产生不同的觉受。那是根据你自己的因缘,而产生的一些东西。并不是说这个能够让人成佛的这个无上大法,只有佛才能学,是哪个道理吧?

  假如说我们这个佛法只有佛才能学,我们世界上见不到佛,人家成啦,人家不会再来了,来了也没有用啊, 我们是凡夫啊。 既然凡夫不能成佛, 他来了宣讲佛法干什么呢?广度众生没有一个众生被佛度了,佛来干什么呢,是这个意思不。佛之所以示现成人,慢慢慢慢的修就是告诉你佛法谁修谁得, 是从人一个凡夫而修起的,成佛是从一个普通的凡夫而做起的。修行是一步一步的积累的,慢慢的完成的这个佛果。

  而不是说:“我成了佛了,我再去修佛。”吃饱了再吃饭,那就撑的慌了!撑的慌,不舒服嘛。从正常道理来讲撑得慌那是一种病,你看头上按头,病了,懂吧。刚才是三段列举,「彼此言行 更相违背 不与修多罗相应 与如是说 真解脱法 不能信受依彼法者 不得生天 何况解脱」这个特别是「彼此言行 更相违背 不与修多罗相应」不但这样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与修多罗相应,就是言行举止不与经上的含义相应,不与经上的要求相应。那么肯定就是,只有堕落的可能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