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文钞选读】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假设你的恶念相续还在,业那是没办法转!

                                                   净界法师


    师答学生问题:

    你如果是研究阿毘达磨,或者我们讲小乘,应该讲说是声闻乘好了,不要叫小,有时候你这样讲,他们不太高兴。就是声闻乘的阿毘达磨的思想,他们认为我是空的,生命是没有一个我,他同意。但是宇宙人生这些法,是有真实性的,这个业力是有真实性的,他认为说,有的业你造了以后,这件事情就是不能转变的,不通忏悔。就是说,小乘的思想是我空法有,他认为这些事情造了以后,这件事情就决定性,你一定要得果报,因为这个法有真实性的,你不能破坏它。小乘的思想,你如果看小乘的经,就是这种态度。所以我们在声闻戒里面,有的戒你一破了以后,就你再怎么忏悔,不能恢复到你原来的位子,不可以,小乘的思想就是这样。

    大乘的思想是讲我空、法也空,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都是因缘有。一切法都因缘有的时候,它认为说,只要你肯忏悔,世间上的业都会转。

    不过大乘也同意,有些业力是很坚固的,什么业力呢?

    就是这个「三时具有」,这唯识学也同意。就是说你造这个业之前,你在方便时,充满了期待,念念充满了期待;造作的时候非常的欢喜;造作以后,完全没有忏悔的心,也是很坚固的,对前面所造的业,非常的随喜。这样子的心,你造了业以后,就非常难转,不是说不能转,因为你这个业力,这个势力非常强大,除非你那个忏悔的力量,要超过前面的那个造业的力量,否则它能够去折损前面的业力。但是你要把这个业力,势力完全的消灭掉,就是不容易,你忏悔的心,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

    所以诸位你看过《南山律在家备览》的〈忏悔篇〉,它说:有的业你造了以后,你很殷重的忏悔,很殷重、很殷重的忏悔,它能够消除三恶道的果报,但是你现生会得到很大的痛苦,或者头痛、或者眼睛痛,乃至于眼睛瞎掉。就是它会重报轻受,因为那个势力太强大。太强大,你去动摇它的时候,它能够把这个重大的三恶道的势力给消灭掉,它的势力已经不能牵引你到三恶道。但是它爆发出来以后,它会让你现生得到很大的痛苦,因为这个业力,你在造的因地的时候,太强大!

    所以以小乘的角度,定业不能转,是指强大的业力。以大乘的佛法来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没有一切法是有真实性。这个一切法没有真实性,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它呢?在 《大般若经》里面有一个话,这句话我们了解,就知道什么叫做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是说,「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罪过。」假设这个法是本来有,本来有怎么会没有呢?你修空观把它给破坏掉,这样子,诸佛菩萨有罪过,他把这个我给破坏掉了。人法执跟我法执,不管是我、不管是法,不是说这个法本来存在,而我们使令它消失掉,不是!而是这一切的法,本来就是毕竟空的。毕竟空为什么会有业力?它也是一种因缘熏习的假名假相假用,从本性来说,也是不存在。这个法本身,它也是因缘有。因缘有,当然它就会随因缘有变化。而不是说有一个法,它是本来有,有了以后,你怎么把它消失呢?你用空观把它破坏,不是。这样子讲不知道懂不懂?不是先有后无,而是从头到尾本来都没有,当然指的是自性没有;因缘上,它是有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它能够结集很多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本身染污不了自性清净心,它会引导你到三恶道,但是它本身也没有真实性,因为三恶道的业力一结束,它也消失掉了。而不管是成就、消失,这整个过程都也是如梦如幻,没有一个法是能够染污自性的。

    所以从一种空性的角度来说,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可以转变的,都是可以造成。

    我们净土的法门,这个思想太重要了,这个空性的正见。《观经》说这个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他什么时候才开始忏悔呢?临终才开始忏悔,而且中阴身那个地狱的火已经现前,他那个时候起一念的忏悔心,念阿弥陀佛,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你不能往生,是因为你的信心不够,障碍你,不是你的业力障碍你,因为你自己的信心, 你没有那种大乘的信心。

    当然这个断相续心是很重要,虽然一切法空,但是这个强大的势力,你要注意!所以带业往生就是说,你过去所造的罪业,你已经是真正的内心当中觉悟了以后,真正的发露忏悔,发露忏悔以后,你这个恶念的相续心也断掉了,这个时候你的业就转了。假设你的恶念相续还在,那是没办法转。

TOP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

                                                净界法师


    师答学生问题:

    是的,是要受果报,但是你要知道一句话: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说,他受果报他自在。而且我看《法华经》,妙境长老他解释,他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

    佛可以决定要不要受果报?他可以决定。他成佛以后,他过去的心中有很多的业力对不对?很多的业力,他也可以使令他得果报,也可以使令他不得果报。就是「我现在不想得果报」,他可以。他如果觉得这个时候的众生,因为我去得果报能够觉悟,他就得果报。得果报,他完全没有感受,阿罗汉都一切法不受,不要说佛,对不对?他能够决定这件事情,要不要现在得果报,他可以决定;

    第二个他得果报的时候自在,差在这个地方,他无我、无我所,他的感受不会被外境的苦乐所影响,他的大乘涅盘,常乐我净。  

    就像佛陀受余报,佛陀过去生是一个婆罗门,有很多的弟子修行。那个时候饥荒,有一尊佛出世,有一个比丘去托钵。这个时候佛陀过去的婆罗门,就说:「你们这些比丘,应该去吃马麦的,那有资格去吃好的饮食」。他造了这个口业以后,后来成佛,就这个事件,就让他得果报,就吃马麦,吃马麦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这个马麦倒入佛的钵里面,成甘露味,但是眼睛凡夫看是马麦,但是只要吃到佛的嘴巴里面,佛那个大乘涅盘的境界,入此人口,成甘露味,是这样子的。就是你眼睛看到佛陀吃马麦,但是佛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他那个十八界跟马麦一接触的时候,就是甘露,佛是这种境界。佛陀的境界你要看看 《法华经》 跟 《华严经》,就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这种思想能够理解的。简单的讲,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有自在力,不会被业力所系缚,他过去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不能系缚他,不可以的。并不是说业力会断灭,他也可以到三恶道去,但是到三恶道去,那个刀山油锅对他来说他有自在力,这个是佛的境界,我们是没有自在力,所以我们应该求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

    好,这个道理我们必须了解,就是说,这个宇宙人生有一个是「恒」,一个是「转」。我讲一个偈颂,大家去思惟一下,佛法是要思惟,这个慈航老法师他讲一句话,对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怎么说呢?慈航法师说: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因果丝毫不爽,法性本来空寂。」

    这两句话你把它放在一起看,就是 「法性本来空寂」 ,而 「因果丝毫不爽」 ,一切法是自性空,但是因缘界不断的显现,虽然因缘不断的显现,但自性还是毕竟空。就是从「法性本来空寂」的角度来说,这一切法是转的,这个转的意思,就是这一切法是毕竟空,没有一个法是不会转变的,不可能,法性本来空寂就是转,因果丝毫不爽就是恒。你可以说,「法性本来空寂」而「因果丝毫不爽」,虽然「因果丝毫不爽」而「法性也本来空寂」,你把这两句话重复的思惟,你就能够看到诸法的真实相。

TOP

                经常行善的人,他以后的果报必有余庆!

                                                   净界法师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这个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十法界的因果法则,就是一个恒转如暴流。


    我们再看约世间法,就是依儒家的思想,「约世法论,何不独然。」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他也是强调因果。


    「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孔子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种断灭见,也不是自然有。怎么知道呢?因为孔子他在赞,这个赞就是赞美,用文辞来赞美,赞美什么呢?就是赞美《易经》。


    赞美《易经》的在刚开始就讲出一句话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以看的出来孔子的思想,也是讲一切法有因缘的,有一个轨则的,不是一切法自然有的。


    怎么说呢?就是「积善之家」,这个家庭里面经常行善的人,他以后的果报「必有余庆」,这个指出以后会得到良善的子孙,以后的家庭,可能就是财富、声名、富贵、眷属等等,会有各式各样的可乐果报。反过来这个家庭「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家庭经常造恶业,这个家庭以后会怎么回事呢?「必有余殃」,这个家庭以后要出败家子了,有灾祸的事情出现。


    在《太上感应篇》 也讲一件事情说:


    在扬州有一个卖米的人,这个卖米的人,本来是一个很贫困的人,白手起家。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他把这个卖米的秤斗做了手脚。做了手脚以后,就是看起来比实际的还重,事实上没有,但是它看起来比较重,就偷斤两。经过几年以后,他努力的经营,也富贵起来,生了两个儿子,非常可爱。有一天,他在家里面喝酒,很高兴就跟太太说:我是一个本来什么都没有,现在有钱,你知道怎么回事吗?他太太说:我不知道。他说:我就是把这个秤斗,如是如是的做了手脚,所以现在这么快有钱。他太太听了以后,就很伤心,就准备要跟他离婚,这个先生说:你为什么要离婚呢?我们现在很有钱。这个太太她可能是多少读过儒学,她说:我们这样子做是伤阴德的,以后这个家庭会出不吉祥的事情,所以我要跟你离婚。这个先生他也有点善根,他听太太这样讲,他也有点忏悔,他说:那我已经做了,应该怎么办呢?她太太说:你过去偷人家斤两,你现在也做手脚,把这个斤两还给人家,就是你秤起来比实际的少,我们补偿别人。他就如法做了,他也起惭愧心,断相续心,一方面就开始补偿。过了几年,他两个儿子都死掉。他内心当中就很不平衡,「我过去造恶业的时候,事事顺利,我开始修善的时候,两个多可爱的儿子都死掉,这个世间上真的有轨则,有因果道理吗?是不是这样子呢?」信心就动摇了。晚上睡觉,这个天神就告诉他说:你过去造恶业的时候,上天派两个儿子,要败坏你的财富,这两个儿子是上天派来的;你现在造善业,这两个儿子上天收回去,你继续造善业,你以后还会得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是良善。他这个做梦以后,就有信心,就继续不断的,一方面开始断恶念的,把这个念头弄清净;一方面就是用这个米,来补偿别人,当作布施波罗蜜。果然他也次第生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后来都是很有功名。  


    所以这个世间上的因果,有时候的确我们肉眼是看不出来,因为这个因果的事情,三世因果,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


    所以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的。其实你注意现在的人,有些人家里很贫穷,但是他人穷志不穷,他能够坚持原则,在穷困当中,他能够坚持他应该有的人的本性,这个家庭以后,迟早要出良善的子孙,不知道哪一代而已。这个家庭,他做官贪污,你看好了,迟早出败家子,迟早,这个事我们很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也等于是一种因果法则,只是它讲的不明显而已。

TOP

因果法则:恶业就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
                      净界法师




    我们看印光大师怎么说。

   「夫积善、积不善,因也。」

    你积所谓的善业、不善业,这个就是因地,「余庆、余殃」这个就是果报。换句话说,儒家也认为宇宙人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有一个因果法则。

   「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

    既然我们会招感良善跟不良善的子孙,就着本人来说,当然本人也是有他的果报。我们看什么叫本庆、本殃。

   「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

    就是你本人积善、积不善,你来生,或者后世所得到的果报,一定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百千万倍。」

    总结:「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

    我们凡夫,眼睛所看到的是现前的境界,我们如果造善业,也看不到未来的果报;但是你看不到,你不可以说是没有,不可以这样讲。

    这个是讲到业果的理论。就是说,这个宇宙人生,它是有一个轨则的,什么轨则呢?

    就是由善业一定招感可乐果报;由恶业就决定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世间上,就是遵循着这个轨则在运作的,这个就是业果理论。

TOP

菩 萨 畏 因,众 生 畏 果

                                        净界法师


丙二、明因果之事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  与卫锦洲书  —

    好,前面的一科是说明因果的道理,这个地方是讲到因果转变的方法。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这是一个总标,印祖一开始就引圣言量说明。说这个世间上,有菩萨跟众生的两类:这个菩萨就是觉有情、觉悟的人;一个是没有觉悟的人。一个觉悟的人跟没有觉悟的人,他们两个的思想跟行为,会有所不同。什么不同呢?

    「菩萨畏因」,站在菩萨的角度,他会注意他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他的因地。

    这个身口意的造作,以大乘佛法来说,他会特别注意「意」业,你造作这件事情的动机是良善的、是邪恶,是由良善的因地发动出来、还是邪恶的念头发动出来这件事情,菩萨是会注意这件事情,就是注意因地,当然这个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他有这样子的一个情况。

    颠倒的众生是怎么回事呢?颠倒的众生,他造因地,他不在乎,他也不管是善念、恶念,反正他就随顺他的习气去做事。他造因的时候不在乎。他什么时候在乎呢?他得果报的时候在乎。就这个果报,我怎么利用这个地理、或者算命、或者是求神、各式各样的方便,使令我这个果报能够转变一点,离苦得乐。就是在这个果报上下功夫,但造因地的时候,他不在乎。

TOP

                       你造了恶因,这个果报是逃不掉的!
                                                           净界法师




    丙二、明因果之事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  与卫锦洲书  —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菩萨他对整个业果有正见,他知道因地一定会招感果报,所以他恐怕招感未来的恶果。

    怎么办呢?

   「预先断除恶因」,当然恶因主要是意业,这恶念要赶快调伏,因为发动业力的,是你那一念的念头。

    所以菩萨他对自己的调伏现行烦恼会很在乎!因为这个烦恼不调伏,随时一活动就造恶业,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这个是造罪业的根源,所以要断除。

    他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慢慢的罪障消除,善法的功德、一切的波罗蜜慢慢的圆满,布施圆满,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慢慢圆满。

    当然这整个结果,这个菩萨他能够注意这个缘起,他的生命是增上,他会从人的法界,生到天的法界,乃至于生到二乘,最后总有一天能够成佛。就是说他的生命一定是不断的增上。

    这个众生就是愚痴,怎么说呢?

   「常作恶因,欲免恶果」。

    就是说他不知道这个宇宙人生是有一个轨则的,他认为这个宇宙人生没有轨则。没有轨则,他在造恶因的时候,他就经常造作恶因,这烦恼不调伏,随时就发动烦恼,就造罪业。但是他造了罪业,他的心情呢,「欲免恶果」,他又不希望去得恶果报,那这个是非常矛盾的。

    下面讲一个譬喻:

    「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

    你又喜欢在太阳下,但是你又不想有阴影,这当然是徒劳奔驰,你再怎么跑阴影都是有、都存在的,就是你造了恶因,这个果报是逃不掉的。

    这个是印祖把一个觉悟的菩萨,跟一个没有觉悟的众生的情况,做一个总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