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道德经》:后半生最高级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道德经》:后半生最高级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道德经

后半生最高级的活法,寡事、寡身、寡言!


道教


有人说:“少即是多。”

深以为然。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害怕不够,于是不断的从外面抓取。

结果,却让自己疲于奔命,被欲望所奴役。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懂得了取舍,不再浪费时间,去追求那些无益于自己生命的东西了。



一、寡事


《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

生活中,有的人总是这也想做,那也想做。

结果,往往是什么也做不成。

为何呢?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十分的精力分散开来,就很容易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杂而不精,不如精通一门。”

只有把自己的精力,专注于一点上,才更容易取得成绩。

身处花花世界,最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

此时,如果定力不够,就很可能会被杂七杂八的事情,扰乱了心神,迷失了本心。

只有稳得住,过滤掉无用的杂事,才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只有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被琐事所迷惑,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生活中,有些人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好,却总是热衷于去插手“别人家的事”。

结果“费力不讨好”。

对于别人的“闲事”,少一点热衷,多一点“冷淡”,把别人的事情,还给别人,是一份自觉,也能为自己“养精神”。



二、寡身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内心富足的人,不但不会害怕与自己相处,反而还会享受孤独。

朱自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内心匮乏的人,企图融入集体,来化解“孤独”,最终却是加剧了“孤独”。

一个人,如果无法与自己和谐相处,那么,又如何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呢?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与自己相处,于是,便急迫地扎入人群,来逃避自己。

那么,我们为何会害怕与自己相处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自身的“不足。”

为了逃避“不足”,我们便干脆逃避与自己相处。

一个人的不足之处,不是说不去看,便不会对他的生活与工作造成影响。

掩耳盗铃,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一个人,只有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寡言


《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多是由于“多开口”。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位道士与一位书生在同一条船上,书生高谈阔论,道士心生敬畏,蜷缩着身体聆听。

听着听着,道士便觉得不对劲了,于是便问道:“请问相公,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书生回答:“自然是两个人。”

道士又问道:“那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

书生答:“自然是一个人。”

道士听后,笑道:“这样的话,就且让我伸伸脚吧。”

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如果贪图一时口舌之快,很可能轻则会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重则会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次,有人对孔子说:“冉庸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辩。”

孔子回答:“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与人辩论,常常会招人厌恶。我不知他是否仁德,但是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老子说:“大辩若讷。”


真正善于辩论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木讷。

因为他们知道,与人辩论,只会招来各种纠纷;保持沉默,才能还自己的生活,一片静静。

林语堂说:“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来干扰我们的判断。

如果我们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很容易耽误了紧急的、重要的事情。

只有学会做减法,理清主次,才能轻装上路,行稳致远。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