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慧律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现在就讲这个讲义了。

【姚秦】后秦朝【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姚秦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后面会谈到。三藏法师就是通达经、律、论的法师。鸠摩罗什翻译,鸠摩罗什是将印度文翻译成中文,所以这是一位译经师,这是翻译梵文的意思。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明朝西有就是西方有莲花,他一心向西,所以西方有莲花叫做西有。沙门,专修净土的一个出家人,沙门就是出家人的意思。蕅益跟智旭是同一个人,因为一个法师都有二个法号,像我就是叫慧律,这大家都认识,但是我还有一个内号叫做悟根(,觉悟的悟,根本的根),像我的内号你们就都不晓得,你若跟人家讲:我们去听悟根法师讲经,啊!啊!哪一个,啊!没有人晓得悟根是谁,是不是这样,所以过去出家人都有一个内号跟外号,这后面也有解释。再底下,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韬光圆瑛讲】

现在是在上海一个圆明讲堂,沙门就是出家人。“韬光圆瑛讲”:韬就是怀有才能不表现出来,有才能而不要表现叫做韬光。圆瑛法师,我相信这也是同一个人。

【受度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录】

弟子芬陀利子,把笔拿起来,“芬陀利子”翻译成中文叫做白莲花,意思是说大家都修净土的,青色青光,黄 se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芬陀利就是白莲花的意思。明旸日新录,我相信这也是同一个人。底下,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我们【今讲此解。略分为六】个简单的段落,【:】

第【一】是讲这个【二种题目】,第【二】要讲这个【译经法师】译经的法师就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第【三】要解释这个【解经大师】就是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第【四著解序文】解释它的序文,序文。第【五解经玄义】解释经典里面的玄义,就是五重玄义。第【六】就是【正释经解】就开始解释经文。

【今先讲】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叫做【二种题目】二种题目。底下说

【讲】前佛说阿弥陀经六字。是经题。后要解二字。是疏题。】疏题就是……,疏就是疏通的意思,要让你了解经意的意思叫做疏题,现在讲:

甲一经题】,经典第一个这个题目【分二    乙一别题    二通题

【讲】经题六字中。复有通别之分。】《佛说阿弥陀经》全部是六字,【前五字是别题。】“佛说阿弥陀”叫做别,就是说这本经不是《妙法莲华经》,不是《华严经》,不是《涅槃经》,“佛说阿弥陀”这本经跟别部经不同叫做别,别于其他经典的题目,所以前面五字叫做别题。【别者辨别。与诸经之题不同故。】若别部经就不是叫做《佛说阿弥陀经》,别部经《八大人觉经》,或是《妙慧童女经》,或是《般若心经》,就不是《佛说阿弥陀经》,所以“佛说阿弥陀”就是别,跟别部经不同,【后一字是通题。】后一字就是经。

【通者通同。】全都一样,【凡是经藏。皆名经故。】《佛说阿弥陀经》这本也是经,《妙法莲华经》也是一个经字,《八大人觉经》也是一个经字,《华严经》也是一个经字,《妙慧童女经》也是一个经字,《涅槃经》也是一个经字,所以经叫做通题,凡是一切佛所讲的,或不是佛所讲的经典,而是佛所印证的,全都叫做一个经字,一个“经”叫做通题,共用的。

今初别题

【讲】别题。按古德七种立题中。】七种的立题就是这个题目有七种情形,来命这个经典的题目,【乃是单人立题。】单人立题就是说这本经典只用人去立这个题目,比如说“佛说阿弥陀”,佛也是人,阿弥陀也是人,“佛说阿弥陀”这只是用人去立题,单人立题,就是这个题目只有人而已,【诸经别名无量。】其他种种的经典别名无量,【不出七种。】有三种【以人、法、喻三字。】不是用人去立题,不然就是用法,不然就是用譬喻(,譬喻就是……),法就是说这个“妙法”就是法,“涅槃”也是一个法。若人,比如说《药师经》就是人,《地藏经》就是人,就是菩萨,就是用人去立题。

法,《妙法莲华经》就是用法去立题。那么喻就是譬喻,比如说《金刚》,《大宝积经》,譬喻,或是师子吼,佛在讲经就像师子吼那样,用比喻的,或者是莲花下去比喻,或是什么灯,或是放大光明像日光,用譬喻的(,用譬喻的)。所以七种的立题就是【有单的三种。即单人。单法。单喻(一字为单)。】这个题目只用人去立题,这个题目用法去立题,这个题目用譬喻去立题,人就是一些诸佛菩萨的名字,法就是诸佛菩萨所讲的法,譬喻就是莲花、师子吼种种的譬喻,【复的三种。即人法。人喻。法喻】现在把它合起来,人跟法,经典也有人跟法去立题,经典也有人跟譬喻去立题,再来就是法跟譬喻,

【(二字为复)。】因为两个字叫做复的三种,复的三种,单的就是人,不然就是法,不然就是譬喻,若是复的,人跟法,人跟譬喻,法跟譬喻,合在一起命这个题目,【具足一种。人法喻三字。】人法喻【皆具足故。】有人,也有法,也有譬喻,全都具足。底下就举一个例子给我们听:

【单人立题。如本经《佛说阿弥陀经》。能说之佛。】能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之佛。】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释迦牟尼佛能说,说这个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是被他所说,是所说的佛,【皆是大觉悟之人。是娑婆极乐。两土教主。已证究竟极果之人也。】所以这个【题中】“佛说阿弥陀”【无法喻。

○单法立题。如《大涅槃经》。涅槃是不生灭之法。题中无有人】也没有讲到譬【喻。】所以《大涅槃经》就是只有法。再来,【

○单喻】就是单一个譬喻【立题。如《大宝积经》。】《大宝积经》,【譬如大宝积聚。】就像很多宝贝集合在一起,就是一种譬喻,像很多宝贝在一起,【题中无有人法。】这是单人、单法、单喻。【

○人】跟【法】混在一起【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所以文殊是人,般若就是法,因此叫做人法立题,【题中无譬喻。】没有比喻,人法立题。底下:【

○人喻立题。】有人还有譬喻,【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喻。】如来就是人,师子吼就是说佛在讲的经就是像狮子在吼一般,这个禽兽,很多禽兽全都降伏,师子吼就是譬喻,【题中无法。】题中无法的意思就是说里面没有说到法。再来:【

○法喻立题。】也有法也有譬喻。【如《妙法】妙法是法,【莲华】莲花,莲华【经》。】就是譬喻,修行像污泥中出莲花,所以说《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题中无人。】没有讲到人。【

○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就是佛在讲这部《华严经》,很大、很大……,像无量无边的世界那么大,方就是遍十方,广就是很深、很深,很广的种种佛法,所以大方广【是最上一乘之法。佛是一切智人。华严喻以万行因华。庄严果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万行就是菩萨在修行的六度万行,菩萨在修这个六度万行全都是因,因,因地修行,将来要做什么呢?要庄严这个果德,果德就是诸佛国土,我们将来会成佛我们也有我们的净土,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净土,

所以庄严果德,我们今天修这个六度万行就是因,庄严果德,将来有一天我们成道,我们就是因为无量劫所累积下来,所造的功德的德,叫做【具足人、法、喻三字。】简单讲就是大方广就是法,佛就是人,华严,这个华严就是通这个花,就是花的意思,用花来庄严,华严的意思就是比喻,华严就是比喻万行因华,庄严果德,华严就是用花来庄严的意思,简单讲就是这样,所以大方广就是法,佛就是人,华严就是譬喻,所以叫做人、法、喻全都有,叫做具足人法喻三字,三字全都具足。【诸经虽多。总不出此七种立题。】底下:

【再将经题六字分讲。先讲佛字。梵语本有佛陀二字。】佛陀【译为】中文叫做【觉者。即大觉悟之者。中国人】讲佛陀比较麻烦,【有好略之习惯。】希望比较简单,中国人就是希望比较简单,简略讲佛陀两字比较麻烦,【单称佛之一字。】比较快,讲一个字比较快,所以中国人有好略的习惯,单称佛的一字。【我等信佛念佛学佛之人。第一要明白佛字意义。此字意义无穷。说不能尽。今且略讲。】简单讲,【佛者觉也。】佛祖就是觉悟的人。

【觉有本觉。始觉。究竟觉。】后面会谈到,【佛即究竟大觉之人。又觉有自觉。】就是自己开悟,悟到本性,【觉他。】就是让众生了解这个佛法,让他们知道要了生脱死,【觉满。佛即觉行圆满之人。】觉行圆满,就是说度众生已经圆成他的佛道了,度到已经圆满了叫做觉行圆满,佛就是觉行圆满的人。

【又有法、报、应三身佛等。】法身就是无相,报身就是做无量的功德所产生的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应化身是普度二乘跟凡夫的众生所示现的,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印度丈六金身就是应身,因为佛的报身太大太高我们看不到,这就要有华严的境界才看得到佛的报身,华严的境界是圆教初住,见法身,看到我们平等的法身才有办法见到佛的本性,所以《华严经》讲初地菩萨跟二地菩萨,看到佛的色身大小不同,境界愈高的看到佛的境界愈高,十地菩萨所看到的佛差不多跟佛同样大尊,若我们凡夫看这个佛……看不到,若佛要跟我们……,在《华严经》讲的佛的高度,色身跟我们现在色身比赛,比赛,佛的色身差不多地球这么大,我们人差不多一只蚂蚁那么大,看不到,你怎么看都看不到,这个《观无量寿经》里面在观这个几百万丈,阿弥陀佛的色身几百万丈,没有办法看到,尤其是佛头上无见顶相,无见顶相,这文殊师利菩萨一直要看他怎么看都看不到,

所以人家老是说:佛祖这里怎么一团肉团。那是无见顶相,无见顶相,让你怎么看都看不到,看不到,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只能看到印度,一个释迦牟尼佛他来示现,他示现在印度,他有父亲也有母亲,示现出家、剃度、修行、开悟、证果、广度众生。(在《华严经》讲:吾自成道以来经尘沙阿僧祇劫。)

《华严经》讲:释迦牟尼佛成道以来,已经经过尘沙阿僧祇劫,我于娑婆世界八千返,佛祖来娑婆世界已经示现八千次成佛,我们现在还在这里团团转,还在打转,到今天还在打转,说起来实在是要痛哭流涕,说起来我们要发大惭愧心,要痛哭流涕,为什么佛来示现八千次我们都没遇到,一次也没遇到,佛已经入涅槃了,是说还不错,还有一个慧律要来讲这部经跟诸位参考,还不错(众鼓掌),来跟诸位研究、参考,所以说很不幸,说很幸运也很幸运,所以大家要发惭愧心,回去不要再造恶业,赶快修行,赶快修行。

所以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本来就无身,他无一切相嘛!报身是佛的智慧之身,应身就是度二乘人,二乘就是罗汉跟辟支佛,跟度凡夫所应化的,叫做法、报、应三身,三身佛等。【信佛念佛学佛之人。所应深知而解悟也。】深知而解悟也,底下要开始解释:

【何谓本觉。】简单讲就是本来就有觉性,本来就有佛性的意思,简单讲就是这样,我们大家都会成佛,只是我们今天被迷了。【即吾人本有之觉性。此性本来自有。不假修成。】我们今天来听经,我们来修行、修行,讲:啊!我来修出一个佛性。不对,这样讲不对!(我来修行修出一个佛性出来,那不对,)佛性不是用修的,本来就有,本来就有,讲修是方便,本来深山林中一块金子,一块金子,它有脏污,我们拿来用监酸洗一洗再磨一磨、搅一搅,再把它造作,把它调整,再把它雕刻,这金子就刻出一条龙出来,你总不能说我得到这块金子,不能这样讲,本来就是金子,只是脏污了而已,本来就是金子,你怎么可以说你得到金子,挖出来本来就是金子,是没经过修练而已。我们今天本来就是有佛,我们不可以说我们得到佛,不可以这样讲,本来就是佛,是要修行才能看到佛,讲修行是方便,实在是本来就不用修,其实不用修又见到佛。

【觉即是佛。】觉就是佛,【乃人人本具之佛性。今在凡夫迷位之中。称为本觉。】我们凡夫位里面我们称为本觉。【迷此本觉。而为不觉之衆生。虽然不觉。而本觉之性未尝失。如醉汉衣里明珠。贫人宅中宝藏。】这醉汉喝酒喝得醉茫茫,口袋装一颗明珠,他不晓得那颗是明珠,我们就是这样,明珠譬喻本性,贫人自己家中有宝藏,宝藏就是我们的佛性,贫人宅中有宝藏,宝藏就是比喻我们的本性(,我们今天就是……),贫人就是比喻众生,众生的心中里面本来就有我们的本性,只是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现在就是醉汉,我们现在就是贫人,没有显发本性就是贫人,整天在斗争,整天在生气,整天只想尽办法要泄人家的气,要让人家死,哪有办法活得很快乐,所以我们要怎样才会快乐呢?无,无才会快乐,今天人家一直对我们搞花招,我们不想报复,我们不想解释,人家在是非,我们不想参杂,人家在生气,我不生气,人家在贪心,我不贪心,这个“无”很好过日子,你看看!会不会用?

我不贪心,不想要贪心,全都用这个“无”跟“空”,噢!很好过日子。两个在那里讲是非,我不要讲是非。啊!就很快乐,你想想看!用这个字你若会用,噢!你就很有钱、很富有(众鼓掌),人家在那里造业,我不要造业,我不要造业,若人家在做功德,你不能说:我不要做功德。不可以这样讲。人家在布施。我不要布施。人家在听经。我不要听经。不可以这样子。这样就完蛋了,误会我的意思。人家在造功德,我要说:我要去造功德,本性就有功德,我去造功德,听经,我本性有具足的这个智慧,我再去听经闻法,这样才对。所以凡是来我们讲堂听经的人,听久自然他就解脱了,很奇怪哦!他在别家道场修、修,修得很烦恼的时候,他来这里听几遍,

噢!很好,很好,听得很好(众鼓掌)。因为他来跟师父学两招就很好用,我这个人不讲他人的是非,我不会去解释,也不会去……,管你怎么样,我就是修养我自己,贪心,我不会贪心,发脾气,我不跟你发脾气,我就用这个空,用这个无,就算境界现前一观照就没了,真的,现在若在翻腾起伏,噢!本性是空,不可以生气,就慢慢、慢慢……,到后来就没有是非,所以我一直希望说我要建立一个清净的讲堂,不可以把是非带到我这里,若回到你家看你怎么说都没关系,进来都不可以讲是非,进来要讲赞叹,随喜,就是佛法,龙天护法,我们这里面有金刚护法,我请他来这里二十四小时都在守护,若在讲是非,小心回去屁股黑一边,打提黑一边,真的,所以说要认真修行,来这里持咒念佛,用功就好,用功就好,我们这间讲堂要建立一个人间的净土,人间的净土(众鼓掌)。

底下,【诸大乘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又云:衆生本成佛道。又云:一切众生。本元真如。】这个元就是原来的原,本来,原来就是佛,真如,真如。【与十方佛。无二无别。】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不一样,没什么不一样。【《金刚》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的读到哪里还不知道,有的读到哪里还不知道,只有一直看师父,很严重!【皆谓此也。是本有觉性。故名本觉。】本觉。

【何谓始觉。】简单讲就是开始要觉悟了。在座诸位!你们已经开始在觉悟了没?有了。开始有要向觉悟的这个道路在走,因为你有遇到师父在开示,有遇到众生布施集资建这间讲堂,遇到善知识有在看经书,才开始在觉悟了。【因衆生本具佛性。迷而不觉。忽逢善知识开导。或看经书。方始觉悟。】开始觉悟,啊!【本具天真佛性。此性有称本来面目。】禅宗【或呼无位真人。】把笔拿起来,无位就是不可思议,不能用任何的文词,不可用任何的语言去形容它叫做无位,没有一种语言可以形容它叫做无位,无位真人。【一向迷之。】一向就迷了。【今始觉悟。故名始觉。】我们过去迷了,现在开始觉悟,所以在座诸位!开始觉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何谓究竟觉。前本觉属理。始觉属智。】我们现在开始要觉悟就是运用什么?运用智慧。【一切衆生。由本觉内熏之因。】本觉就是自有觉性。【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书。外熏之缘。】熏,外熏,他这个缘,这个条件,【因缘具足。】依这个佛性所产生的智慧,去彻悟到这个道理叫做【依理起智。】依照这个理去起这个智慧。【方始觉悟。既觉悟已。则以智照理。】用这个智慧照着我们这个理,就是本体,这里的理就是我们的本性,则以智慧照着我们本性的理体。

【时时回光返照。】噢!这句话很重要,二十四小时每一分,每一秒,要让我们活得安详,我们就要回光返照,这句话非常重要,This senrencce is very important. 就是说这句话就是我们要成道,要下地狱,造业,造功德,就是这个时候,就这句话,凡夫这句话就是关键性,但是在看经典我们都轻忽过去,回光返照,只是人云亦云,其实没有几个真正了解,回光返照就是说遇到事情先冷静,开始:我们这样做对吗?我们若有错,要赶快求忏悔,我所做的事情我若对得起良心,即使别人怎样毁谤我,我也觉得很对得起我的良心,我还是觉得我活得很快乐,我没有对不起他们,但是我若有做错事情,我觉得我根本就不对,别人如何夸奖我们,如何赞叹我们,我还是心里难受,因为我确实做错事情,

所以你可以骗别人,但是我们无法骗我们的良心,我们可以骗别人,但是我们无法骗我们的良心,我们的妄心在做什么事情我们很清楚,我们很清楚,因此时时回光返照这就是真正在修行的人,若一般人就是,来,念佛,来,他就来吃饭。噢!你不暴利落成的时候文殊讲堂煮的菜多好吃,来这里就是为了吃那一餐,有的人去道场都在讲:啊!那天落成的时候,慧律法师煮那个碱稀饭给我们吃而已,人家哪一间寺庙法会,大摆筵席,不知他是为法而来还是为吃而来,看不懂,所以说我们人其实来寺庙我们最重要就是要了解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佛,要学佛,今天我这里若有法,我这里若有法,我煮稀饭,配萝卜干给你吃你都要来,你都要来,那里若是没有法,再办几百桌,煮得多丰盛你也不用去,你不有了生死,吃一吃再拉出来都一样,没有差别,

所以法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个可以让我们了生脱死,古时候的人说安贫乐道,对不对?对不对?难道不是这样?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在修行,要有修行就要有佛法,所以说时时回光返照,这句话最重要,最好回去写在墙壁上,时时回光返照,你真的有这样做吗?二十四小时检讨自己,你有这样做吗?若这样就接近成佛了,很快就成佛了,但是我们看到这句话都轻忽过去。【照破一切妄惑。】妄惑,惑就是烦恼的别名,惑就是烦恼的别名,【惑尽(即烦恼干净)智圆(即菩提圆满)。】智慧就圆满。【复还本有心源。究竟清净。朗然大觉。】突然间就大悟。【是名成佛。堪称究竟大觉之人。

何谓自觉。】什么叫做自觉?【即前所云。本觉内熏为因。善知识与经教。外熏为缘。发起始觉之智。了知吾人本具佛性。生灭身中。自有不生灭性。】要记得!我们这个生灭身中有不生不灭的本性,悟到就不生不灭,所以不要落入意识的观念,动念即乖,禅宗就动念即乖,当你落入这个意识的观念你就有主客二观的观念,主观也变成客观,客观也变成主观,所以说主客二观执著分别就产生一个念头,我们每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 就是有执著的东西,这个念头无始劫以来就是想要保护自己,怎么,我执的产物。所以你若去看外面的人说什么正见发表,还是说哪一个能人在讲:我讲话很客观。

不见得,不见得,没有说哪一个讲话很客观的,大家说话客观里面都想保护自己,所以都是有自私的成分,因此就要开悟的人,开悟的人,开悟的人他在讲他破除了我执,他所讲的就不自私,叫做【称性起修。】按照我们的本性去修,【必得无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为自觉。】自觉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有具足佛性,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要按照这个本性来修行,能够得到无上菩提的涅槃,成佛才有分,所以我告诉诸位《六祖坛经》很重要,我再跟你们讲一遍,《六祖坛经》非常、非常重要,成佛作祖没有研究这部经典你没有办法,你不可能。

【何谓觉他。即以自觉之理。辗转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觉悟。亦能发心修行。不同二乘。】二乘就是罗汉、辟支佛,二乘就是小乘,我们所讲的小乘。【无利他行愿。自觉之后。不肯觉他也。】不肯来觉他,令众生觉悟,就是自私,所以我们要发大心,劝告人家来听经这也是一种功德。

【何谓觉满。即自觉觉他。】觉他就是令众生觉悟,【二种】,自觉跟觉他【功行圆满。自觉圆满。断五住烦恼。得四智菩提。则慧足。觉他圆满。经三】阿僧【祇】劫【练行。住百劫修因。则福足。福慧满足。为两足尊。是名成佛。堪称觉行圆满之人。】那么自觉圆满,断五住的烦恼。

这五住的烦恼,五住的烦恼叫做五种住地之惑,也叫做五住地烦恼,简单讲就是三界的见惑、思惑跟无明的烦恼,五住,哪五住呢?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五种的差别,这是在《胜鬘经》讲的,这五种的惑是一切烦恼所依止的,能够产生种种的烦恼,所以叫做住地,就像大地会产生一切,意思就是说有五种的烦恼会产生一切微细的烦恼,都从这五种根本烦恼来:

第一、见一处住地(,见就是看见的见,一、二、三、四的一,处就是随处的处,住就是安住的住,地就是土地的地,见一处住地,见一处住地,)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身见为首,在三界内的见惑(,三界内的见惑),在入道位的时候(,入道位的时候就是断见一处住地,入道位的时候,简单讲就是说三界里面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些全部都叫做见惑,八十八品,在入道的时候断掉,)断掉,这叫做见一处住地(。第二是思惑,第二跟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无明。第一是见惑,第二、第三、第四是思惑,第五是无明)。见思无明产生五住地,五种住地的这个迷惑。

第二就是欲爱住地(,欲,欲望的欲,爱就是我们所爱的人的爱,住,安住的住,地就是地上的那个地,欲爱住地,)的意思就是说欲界的烦恼当中,除了这个见惑跟无明以外,他还会执著五欲六尘,比如说色、声、香、味、触、法的烦恼,欲爱简单讲就是欲界欲望的烦恼,简单讲就是这样,欲界欲望的烦恼,欲界,我们就是男女之欲,有金钱之欲,名利之欲的烦恼,叫做欲爱住地,就是欲界对外境的烦恼,这是第二地。第一个叫做见一处住地,第二个就是欲爱住地。

第三叫做色爱住地,色爱就是色界,色界就是四禅,四禅就是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三、三、三、九加起来十八天,十八层天,就是色爱住地,色爱住地就是说色界的烦恼当中,他能够舍弃这个五欲六尘,但是还执著这个色身,因为他是意识心所产生的叫做色爱住地,色界,他没有男女之别,他也没什么五欲六尘,但是他还有在入定的什么?色身,所以他对色身的四大所造成的微细的……,微细的这个四大还有一个烦恼,还有一个烦恼,所以叫做色爱住地,色界就是禅,有修禅定功夫的人虽然没有男女的欲望,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烦恼,但是还有微细的意识的色身,四大的色身,叫做色爱住地。

再来有爱住地,照理讲就是要讲无色爱住地,无色就是无色界,但是他不是这样写,他有写:有爱住地,有爱住地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他能够在无色界里面的的烦恼(,有,有没有的有,爱住地跟前面一样),有爱住地就是说无色界的烦恼,他舍离色的贪,舍离欲望的贪,全都舍光光,但是爱着自己的色身,这无色界是微细、微细的四大,《楞严经》讲无色界照理讲是对凡夫来讲无色,其实还有色,所以佛要入涅槃的时候无色界风雨一直下来,哭泣,哭泣,无色界的众生下来全都是水,一片都是下雨,像下雨般,伤心,佛要入涅槃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是就一直雨水下来,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痛心这个佛陀,悲伤失去佛陀,失去三界的慈父,慈父,所以无色界也哭泣,这《楞严经》讲的,照常风雨交加,所以无色界不是说没有色身,是对众生的粗四大来讲,粗的色身来讲叫做没有这个色身,我们看起来一无所有,其实就佛法来讲他是微细的四大,微细的四大,也有这个色身。

第五叫做无明住地,我们常常讲的无明,无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无明全都包括在内,贪、嗔、痴全都包括在内,无明就是暗,暗,他的心就没有智慧,没智慧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这叫做五住烦恼,唯识家主张前面四种住地惑为烦恼的种子,后一种叫做所知障的种子,前面四种,唯识学家主张那个是烦恼障的种子,后面一种叫做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无明,这是唯识学家所讲的,唯识学家把五住烦恼分成两种障,前四种是烦恼障,后一种叫做所知障,烦恼障就是对众生不了解的,所知障就是对宇宙不了解的,这是唯识学家的批判。天台宗就不是这样,天台宗以见一处住地为见惑,第二、第三、第四为三界的思惑,堪称界内的见思惑,二乘人断之,出三界。

再跟诸位讲一遍:天台宗见一处住地为见惑,第二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列为思惑,这见思二惑就是三界内二乘人所断的,二乘人就是罗汉、辟支佛所断的,断这之后就跳出三界。第五叫做无明住地,就是三界以外的这个法执,在天台宗分作四十二个阶段,叫做四十二品无明,四十二品无明断一分无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位就是断尽,就是二种生死,二种的生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变易生死能够证得大涅槃,能够证得大涅槃,你看我,我看你,我看我在读这个,注意看你们的表情全都没有表情,没有关系,慢慢来,慢慢来,其实有的人听我这个录音带,慧律法师都度初机的,很浅,他不知道老身的功夫,光是讲浅的是嫌太浅,讲深的他是现眼瞪得大大的,听不懂,听不懂没关系,慢慢地教你们,慢慢地教你们。底下,断五住烦恼,得四智菩提。

四智菩提就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成所作简单讲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成所作智。第六,转第六意识叫做妙观察智,我们第六意识本来就是分别,若成佛的时候它会转,转奥妙,不可思议,他会观察,观察这个众生叫做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本来是分别识,分别意识,成佛之后它会转成观察众生的根机,应机而说法,所以叫做妙观察智。转前五识叫做成所作,就是一切所作皆成,我们一切所作皆不成,第六意识是分别,但是佛是妙观察,观察众生的根机,第七意识我们是执著,佛是平等,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平等,无色、声、香、味、触、法执,无法执,转第八意识叫做大圆镜智,圆满,特大的圆满,得四智的菩提,四种智慧的菩提,第八意识大圆镜智,大圆满,镜就是镜子的镜,大圆镜智,圆满的圆,镜子的镜。再念一遍: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识,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

(菩提,)“则慧足”,智慧就具足。“觉他圆满”,令众生觉悟圆满,“经三祇练行”:“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把笔拿起来,就是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三乘以十的47次方年,的47次方年就是一后面四十七个零,要成一尊佛要一后面四十七个零,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听到这个你就昏倒了,我们拜佛拜二个钟头就感觉很伟大,佛祖是一后面四十七个零,舍身命,而施头、耳朵、眼睛,大肠、小肠、肾,全身都布施光光,又是生生世世布施,生生世世,不是一辈子,佛陀在行菩萨道是生生世世布施,所以我们还常常说:啊!做人很辛苦。

你看成佛有多难,为什么我们要顶礼佛,他就是这么伟大,这么了不起,所以世间人只有一种人永远打不倒,就是有无量的慈悲心,无量的宽恕心,于一切境界无所动念,无残害众生的心,全都没有,那种人永远没有一个人有办法打得倒他,因为他有无量的宽恕心,包括他的生命要牺牲他也不埋怨,他也不怨恨,那就是佛,佛。“住百劫修因”:百劫,百劫修因,一百劫也是很长的时间,“则福足”,福足就是布施,一直布施,金钱布施,佛法的布施,劝人家念佛,合录音带给人家听,回家的时候度他全家,是福,度众生就有福,但是有一句话诸位一定要记得,布施有福,劝人家听经有福,哪一种人最有福报?

记住!忍辱多福,忍辱多福,世间唯有忍辱的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忍辱多福的意思是说:无论遇到什么委屈他都不想去解释,你若好就好,你说我没修行就没修行,你说我最差就最差,连解释都不须要,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有道无道自己知道),行不行自己知道,不必去解释,忍辱多福,忍辱的人就多福(众鼓掌)。“住百劫修因。则福足。福慧满足。”“福慧满足,为两足尊,是名成佛,堪称觉行圆满之人。”

【又有法报应三身佛。身者。积聚之义。凡夫则积聚】什么做色身呢?【业】,你曾听过:我们这叫什么身?这叫业【报以成身。】对不对?这色身叫做什么身?就是造业的色身,【佛则不然。业尽识空故。】业尽一切分别都空。“业尽”就是一切的业全都尽,色(识)空,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叫做业尽识空。

底下,【法身佛。是理积聚。】法身佛就是我们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理体,【积聚真如理法以为身。真如圆】满清【净。】所以法身简单就是无身,无身跟女人家没怀孕是不同,法身的意思就是因为法是【遍一切处。】因为法是遍一切尽虚空遍法界,它无法形容,你只是说法人家听不懂,勉强讲一个身,有一个具体的观念,事实上法身是无相知道吗?法身就是无相,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法身,但是因为没有办法形容,所以安一个身,安插一个身,真如圆净,遍一切处,【法身亦然。故曰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把笔拿起来,毗卢遮那佛是《八十华严》所翻译的,这个卢舍那佛是《六十华严》所翻译的,《六十华严》,《华严经》有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四十华严,那么毗卢遮那佛跟卢舍那佛是同一佛,但是因为翻的经典不同,后来的人就将这个法身佛叫做毗卢遮那佛,他的法身遍一切处,将卢舍那佛叫做圆满报身佛,其实卢舍那佛圆满报身佛,还是毗卢遮那佛,遍一切处的佛,全都是相同的意思,一个是站在理体,一个是站在智慧,所以遍一切处,法身亦然,故曰清净的法身,毗卢遮那佛,这是因为《八十华严》所翻译的,

【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意思就是说我们若证悟到法身,法身……一切就是我们所到之处,所以我们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佛祖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以外他就知道我们现在在念佛,因为佛证到法身,所以我们现在在念佛佛都清清楚楚,你在做什么佛也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因为佛已经证到究竟圆满了,究竟圆满了,一切处都有佛,所以舍利子你在美国拜,美国会生舍利,你在台湾拜,台湾也会生舍利子,你就是拿到非洲拜,非洲也是会生舍利子,只要你虔诚拜就会生舍利子,法身,舍利子就代表佛的法身,所以你在台北拜,台北会生舍利,高雄拜,高雄也是会生舍利,你跑到新加坡拜,新加坡也会生舍利,佛是无相,无一切执著,遍一切处,舍利子就是代表佛的法身,所以在哪里拜,哪里就会生。

【报身佛。是智慧积聚。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真智圆满。妄惑干净。故曰圆满报身。】《六十华严》叫做【卢舍那佛。梵语卢舍那。】有的读作卢舍nuó,卢舍那佛。【此云净满。】清净圆满,意思就是【惑净智满也。】智慧圆满。

【应身佛。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功德以成身。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三大阿僧祇劫修这个福跟修这个慧,用一百劫种这个相好,相好就是貌相庄严。你看我们上面这尊玉佛,三吨半,人家叫我说要讲四百五十万,由缅甸运来到台湾的时候,再磨过,再花三十万,三十万,现在才出价二百多万而已,三十万,所以说这尊玉佛高有丈一,丈一,包括莲花座,三吨半,三千五百公斤,是四百五十万,这是人家叫我讲的,我照人家的意思去讲。

【时至机熟。应机示现。】时间若到,机缘若成熟,应机就这样示现。【故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就是……,这个能不是能不能的能,能仁就是说他很坚强,坚守这个仁慈,能仁意思就是说绝对地慈悲,这个能仁你不能说能不能这个能,这不是这个意思,能仁就是绝对地慈悲,很慈悲、很慈悲,没有办法,没有人像他那么慈悲的,没有人像他那么慈悲。【能仁是姓。寂默是字。】能仁就是佛祖的姓,寂默,他保持沉默,就是字。

【今此能说之佛。】今此能说之佛,【即释迦牟尼佛。此佛名号具悲智二德。】悲德跟智德,意思是说佛有具足慈悲跟具足智慧。【自他两利。释迦译能仁。属悲德。】悲德,【能以仁惠。】慈悲【度脱衆生。此为利他。牟尼译寂默。】寂默,寂默的意思就是证悟空,一切没有喧扰,这意思是说他证到空性,什么事情都动不了他,他什么事情都不会去辩论,什么事情都不可能让他烦恼,叫做寂默,这个寂默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那个寂寞,你注意看那个寞跟这个默就不同,寂寞,他是无聊,想要找朋友那个寂寞,这个寂默不同,寂就是证悟到绝对的静,默就是不辩论,无诤,非常地清净,非常地解脱的人,【属智德。】属于智慧(,属于智慧),所以说,【寂照分明。默契至理。此为自利。

说者。古德云悦所怀也。】就是说众生欢喜就好,悦所怀就是说让众生欢喜。说者,古德云悦所怀,悦就是欢喜,让众生能够很欢喜所想要得到的,所怀,心里所想的,悦所怀就是说让他内心里所想的,都得到了解脱,得到了答案,所以他们都很欢喜叫做悦所怀,所怀就是所希望,众生希望什么就让他欢喜,悦所怀。【以佛有此圆顿法门。时未至。机未熟。秘而不宣。不畅本怀。】不畅本怀就是说不要讲,畅就是宣扬,不畅本怀。【今时至机熟。】机缘已经成熟了。

【观衆生于此圆顿法门。自能信愿修行。故以八音四辩。畅悦本怀而说也。】这八音叫做八梵音,八种梵音,这在佛学的大辞典里面是六十四梵音,意思就是说很柔软,众生让他听起来很欢喜,八音就是种种好的音声,迦陵频伽音,很柔软的音,善意的音,不残害众生的音,就是种种好听的声音,能够让我们证悟的音,能够让我们了生死脱死的音,以八音四辩,八音就是说八梵音。四辩就是法无碍辩,说法无碍,佛祖他在说法他无碍,所以法无碍辩后面要加一个字,就是悟境深厚,因为他觉悟到我们的本性,

所以他在说法绝对无障碍。词无碍辩,词,用词,就今天的角度来讲,就是说各国的语言他都通达,每一国的语言他每一个都通达,简单讲叫做词无碍,词无碍,名词的词,词无碍,每一国的语言他都通达。四辩,义无碍辩,就是义理都通达,义理都通达,四辩的第三就义无碍辩。第四叫做乐说无碍(辩),乐,“快乐”的“乐”,“说法”的“说”,乐说无碍,乐说无碍意思是说众生须要什么法,顺众生的意思叫做乐说无碍,四种辩才。

再讲一遍:法无碍辩,词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不能读乐说,乐说,很快乐去讲叫做乐说无碍。“畅悦本怀而说也”,哇!时间又到了,我是讲得很快,怕诸位听得会烦,你看,所以讲很快,因为我的个性不喜欢拖,讲完要讲《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来就是讲《普贤菩萨行愿品》,再来就是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土五经》,一直讲,好!念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好!从前面高雄文殊讲堂清规,大家一起念,合掌,念:

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

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

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

4、常念经,虔诚报答四恩,信口念出四句,自成大藏全文。

5、敬师长,随力随时供养,百孝不如一顺,不可回头倔强。

6、学老成,第一不可夸能,猖狂硬气粗疏,神人一见生嗔。

7、教子弟,不可随他游戏,谆谆教诲成人,好作人中大器。

8、除懒隋,凡事向前去做,你若避懒偷安,人神那得卫护。

9、学定力,直把私心尽绝,誓死往生极乐,自然万缘俱息。

1O、近善人,死心蹋地亲近,学些好样在肚,自然脱俗离尘。

11、离恶友,一恶般般出丑,王法不怕恶人,恶人披枷带杻。

12、轻财物,不可千方百计,一口气若不来,一文拿它不去。

13、甘淡泊,自古圣贤皆然,莫嫌粗茶淡饭,有道高僧如是。

14、持戒行,戒是佛祖正令,受持不守毗尼,徒劳丧身失命。

15、要听教,不宜开口乱道,无念无住无相,佛祖开颜含笑。

16、断烦恼,一了千百俱了,终朝烦烦恼恼,此生那得悟道。

17、明因果,粒粒米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马还补。

18、和大众,慎勿互相争斗,聚头说是说非,空把光阴来送。

19、吃些亏,又要带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从何处来。

20、常知足,莫管衣衫淡泊,休想他人财物,不顾自己福薄。

21、惜物资,一针一草勿弃,随心恣意侵损,福享与你算计。

22、趁少年,诸般要去向前,当此臂力强健,莫待老来悲残。

23、起得早,迟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寿命难保。

24、口谨默,不可多嘴饶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狱少你不得。

25、立主意,务使顿明心地,妄为颠倒攀缘,阿鼻谁人可替。

26、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传,忍辱少罪多福。

27、远俗事,俗家人事如麻,杜绝尘缘烦扰,自然别有生涯。

28、断妄心,妄心好事难成,若依妄心行事,必有祸患临身。

29、达道理,切莫非人是己,谦和每让三分,相见人人欢喜。

30、信佛法,三藏一口吞却,方知源远流长,可接佛祖一脉。

文殊讲堂四大根本戒规

1、不说是非;2、不听是非;3、不传是非;4、不打妄语。

菩萨学处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好!请翻开前半部第一部分。好!翻开第二部份。

【阿弥陀。译云无量寿。本经云】本经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在讲【: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此云无数)劫。故名阿弥陀。】它现在意思是在说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什么意义,本经就是《弥陀经》,在《佛阿弥陀经》里面解释,说彼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生命跟他的人民无量无边,无法计算,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印度语,印度语。“此云无数”:无数的意思。劫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叫做劫,那么劫已经很长了,那么再一个阿僧祇,无数劫的意思,太长、太长的时间,故名阿弥陀,意思就是说他的生命跟往生极乐世界众生的生命,全都是无量无边。

【此无量之称。有有量之无量。与无量之无量。二种差别。】无量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有量的无量,有量的无量的意思就是说对我们众生而言,阿弥陀佛的生命是无量无边,一太长了,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测量,但是虽然无法测量,无法测量,但是他还是得入涅槃,在极乐世界度到一段时间,他就要入涅槃,换观世音菩萨来示现作佛,所以这个有量的无量意思就是说对众生而言,阿弥陀佛有很长的生命叫做无量,但是虽然无量也有一个限制,极乐世界寿命很久、很久,对众生而言是很长、很长的无量,但是还有一个界限叫做有量的无量,再来说无量的无量,无量的无量就是法身跟报身,法身就是无相所以是无量,报身是智慧之身,有始无终的报身是无量的无量,所以无量的无量的意思是就我们的法身而言,就我们的智慧而言这是无量的无量,有量的无量呢?就他示现的生命而言是很长的无量,但是对极乐世界而也是有一个限制,也有一个生命,有一个涅槃的时间,所以叫做无量的无量跟无量的无量,两种差别。

【弥陀法身。无始无终。及报身。有始无终。】为什么说弥陀法身是无始无终呢?弥陀法身,因为他证悟到空性,证悟到空性他就遍一切处,所以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结束,至于报身呢?是不晓得从哪里开始,但是修、修、修……,修到证悟到报身,咦!有一个开始,我们一开始叫做无明,修、修、修……,修到这个智慧出来,报身就出来,所以报身是有始无终,意思是说我们修到一个阶段智慧大开的时候,这就是有始,开始有这个报身,但是什么时候结束?无终,没有一个结束,所以弥陀的法身是无始无终,若报身呢?有始无终,像我们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我们的报身出来,所以还没有开始有报身,报身是本来就有,但是还没有开发出来,因此到有一天开发出来,有始但是无终,没有一个结束。

【皆无量之无量。】意思是说法身跟报身都是无量的无量。【而应身有始有终。】就是说应化身有一个开始也有一个结束。【乃有量之无量。】意思是说应化身有一个开始有一个结束,这意思是说有量的无量。【应身寿量虽长。亦有涅槃。】应化身它的生命虽然是很长,也是有一个涅槃的时候,意思是说示现在极乐世界也会进入这个涅槃。

【正法住世。劫亦无量。无有像法末法。】意思就是说正法住世,阿弥陀佛用这个无量的愿力来造成这个极乐世界,他在正法期住世,劫也无量,很久、很久的时间,所以阿弥陀佛现在在极乐世界还在说法,还在说法,所以他的生命还很长,成佛到现在才十劫而已,十劫而已,像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才一分钟而已,才一分钟而已,还很久、很久的时间,所以我们若认真念佛,再几年之后,就要去见阿弥陀佛了,要去见阿弥陀佛了,见阿弥陀佛的时候去到极乐世界,大家都很高兴,噢!你也来。噢!你也来。很好,就想到当时大家都在文殊讲堂共修,你也来,他也来,那一个怎么没来?——那个就是谤佛、谤法、谤僧,诽谤三宝,一边拿念珠一边诽谤,结果没有来,打入阿鼻地狱在喝咖啡,所以说想到要往生极乐世界再辛苦也要忍耐,——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在等我们,不可以在这里太久,我今天是要讲经,要不然也很不喜欢住在这个世间,没什么意思,正法今世,劫亦无量,就是说佛祖示现,正法,佛祖常常在众生的身边叫做正法。

“无有像法末法”,所以这个正法、像法、末法,这就是我们在讲的三期,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正法就等于加一个言字的证,证悟的证,证明的证,正法就是那个证法,意思是说佛在世的时候证悟的人很多,这个正法就是证悟的证,就是说佛住世的时候有很多人证果,正法跟证明的证是一样的,跟证道的证是一样的,无有像法跟末法,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就有像法,像就是似的意思,似的意思,似的意思,很像,比如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入涅槃,经过一千年之后,一千年到二千年叫做像法,像法,像法期的时候就像有人证果,但是很少人证果,像法就是似,类似正法,但是已经不是正法叫做像法,正法期就是有佛祖在教,像法期就没有,佛祖入涅槃了,但是证果的人还不少,但是也很少人,无法像佛陀在世那么多人证果,只能讲相似,所以像法期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的意思。

若末法,佛祖入涅槃,圣人大家都入涅槃,剩下一些经典,剩下一些福报不够的法师,在不会就要大菩萨示现,末法有两种人,第一就是愿力来的大菩萨示现的,在佛入涅槃的二千到一万年,二千年之后到一万年,他来负担众生的这个恶业,来弘法利生,所以在佛祖在世的时候要作一个法师比较简单,因为有佛陀在教,有佛祖在亲近,根机比较利,若是在末法的时候,除非那个法师是大愿力来的,要不然平常的法师都是……,包括我在内,都是没有福报,不能见到佛,不能……佛当时在世,佛当时在世要证果是很简单,跟着佛祖出家五年没有证得阿罗汉果,那就被淘汰出局,是很差劲,很差劲,那是让人不屑一顾,最烂的,——不是像我们现在二十几岁吃素,吃到七十岁还没证到什么果,什么都没有,搞了五十年都还没有消息,——佛陀在世,若听到佛祖来,手一比,就证初果罗汉,佛祖手比一下,头摸一下,证二果罗汉,噢!好像很简单,我们现在你看看,再怎么搞都是苹果,波罗蜜果,杨桃,再怎么证、种也不过是荔枝,也不曾听过哪一个在证果,所以我福报不够,诸位福报也是不够,为什么?

佛在世来示现,我们不能在佛祖那个时代来出世,到现在出世也没有那个证果的,若有证果的我们也没有那个眼光,看不懂,不知道哪一个是菩萨示现的,没有,对不对?是说还算不错,还有我们这个慧律看得懂多少来跟你们参考一下,多少研究一下,不然真的很糟,发个心跟诸位研究,不敢说讲经,这经是佛祖讲的,我怎么敢说讲经,跟诸位研究,不对要告诉我一下,所以这个末法就是很可怜,福报不够,智慧不够,证果的人又少,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末法就是斗争坚固,斗争坚固,这间寺庙拉信徒,这间寺庙也在拉信徒,拉来拉去,住持跟这个不高兴,出家众跟出家众斗,信徒跟信徒斗,护法跟护法斗,我若护持这个法师,别的法师都不对,我若护法那个法师,这个法师全都不对,进来文殊讲堂都不可以这样,进来文殊讲堂你要跑哪一间道场都可以,你要拜一百个法师都没关系,你若认为我这里不错你就来,你若认为我这里不好,不能满足你的愿你不出去,很随缘,不会拉信徒,不会斗争,不会讲人家的是非,进来我的讲堂不准讲我们出家佛门里面一切的是非,不准批评这些在家、出家修行人,全都修我们的就好,我们若没有犯戒律,我们若没有违背因果,修我们的就好,不要讲别人,这就是佛法,

所以说正法跟末法其实没有正法跟末法的分别,都是众生的分别,你若持戒懂因果认真修行就是正法;你若不持戒,不懂因果,整天造业就是末法,这样知道吧!正法末法的分别是我们的心,不是有真正时间的差别,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正法上半夜灭尽。下半夜观世音菩萨成佛。】意思就是说没有空档,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若入涅槃,下一尊佛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陀佛才来示现,极乐世界没有这样,上半夜阿弥陀佛若入涅槃,下半夜观世音菩萨就成佛了,意思就是无间断,佛没有间断,所以极乐世界好就是很好,好到佛祖二十四小时都在我们身边,因此你不曾听人家讲吗?说:用我们这个生命一切……,无论如何都要哭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他不接引就用哭泣的,用哭泣的,你不知道佛祖也会感动,有的拜佛痛哭不止:你怎么不来接引我,这世间这么痛苦。哭久佛祖也会感动,你若每天在我的面前哭,我也会吓到,也会让你进入这个A班的,你整天一直哭,本来要淘汰的,你一直哭我没办法也要收下,

所以人家拜佛就是这样,你曾听过要对付阿弥陀佛有一种办法最厉害,用缠的,一直缠他就对了,反正我就是要往生,无论讲什么我都要往生,这样就对,一直念佛就对,见到佛像恭敬,做什么功德就随喜,都不要造业,用缠的,一直缠,每天看到佛像:我要往生,记得来接我,我就是要往生你可要记得。愿力很强佛祖哪会不来接引你,怕你不去而已,怕就怕什么?

啊!我造业深重,过去我杀鸡杀很多,或是杀鳝鱼杀很多,客兄(红杏出墙)四、五个,说不定,可能没那么多,怕自己造业造很多,认为不够资格往生极乐世界,放下、放下、放下,过去有造恶业,现在要赶快停,要赶快停,一心一意求往生极乐世界一定没问题,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五逆十恶罪求忏悔还有办法往生极乐世界,只有一种人无法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诽谤三宝,谤佛、谤法、谤僧,诽谤出家人这种无法往生,记得!这种人无法往生,所以上半夜灭尽,下半夜观世音菩萨就成佛。

【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世界不名极乐。名为衆宝普集庄严。更胜极乐。】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若成佛的时候,他的世界叫做众宝普集庄严世界,不是叫做极乐世界,更胜极乐,比极乐世界还要好,哇!所以大悲咒多少念一些,有作用的,这经典讲的,持大悲咒有什么功德,光是你过去所造的四重罪,犯到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只要念五遍的大悲咒,五遍,虔诚跑佛祖面前念五遍就灭一切罪,灭一切罪,所以大悲咒我跟大家鼓励,一定要持,一天持二十一遍,有修没修念二十一遍,极乐世界临命终绝对现前,这是很稳的一个法门,当然佛号不要断,阿弥陀佛的佛号不要断,那么观世音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左右手,所以我们持大悲咒,临命终西方三圣都会现前。

【阿弥陀。又译无量光。】意思就是说光明无量,前面我们是在讲无量寿,现在在讲无量光。【本经云。】就是《阿弥陀经》在讲:【彼佛光明无量。】佛祖的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照着十方国土,无障碍,【故名阿弥陀。佛有智光身光。】智光就是智慧之光,身光就是色身发出来的光,底下说【智光】智慧的光明是【遍照法界。】遍照法界。

你不相信你去看这个高僧大德他的眼睛,你注意看,你若在参访一个修行很高深的高僧大德,你注意看,活到七十岁那两个眼睛就是很亮,很亮,他就是充满智慧,你怎么骗都骗不过他,人家高僧大德得道,不是像我这样稍微近视,没有这样,我这是近视,看人有一点斜视,高僧大德的真的炯炯有神,一看就知道这智光遍照法界,智光遍照法界,智慧的光明,【是无量之无量。】无量的无量,【身光虽然彻照十方。尚属有量之无量。】现在讲到智慧的光,智慧的光就是证到法身,证到空性,所以是无量的无量,色身的光虽然照着十方,也是属于有量的无量。底下:

【又自性弥陀。亦具无量寿。无量光二义。自性竖穷三际。】竖穷三际就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意思就是我们的本性超越过去、超越现在、超越未来,《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一种东西是可得的,就是我们的本性,是实实在在有的,你要拿拿不出来,你说没有,又很清楚在作用,所以说自性,我们的本性贯通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即无量寿义。自性横遍十方。】横遍十方,【即无量光义。】我们的本性到十方诸佛国土,这是无量光。

【又弥陀法身真理。常住不变。】阿弥陀佛他的法身的这个真理常住不变,【即无量寿义。根本实智。遍照法界。即无量光义。此约理智而论。】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法身这个真理就常住不变,这是无量寿的意义,那么根本实智是遍法界,这是无量光的意义,根本智,实智,是什么意思呢?根本就是不是权巧,实智就不是权巧,实智就是实实在在,实实在在,没有经过权巧方便的装饰,

意思这实智旁边:悟到空性叫做实智,悟到究竟空,究竟的空性就产生实智,没有弯曲,没有任何的权巧,直入本性叫做实智,叫做根本智,意思就是根本智又名实智,所以根本实智其实这是相同名词,应该说根本智,实智,但是因为根本智就是实智,所以说根本实智这样讲起来是连贯在一起,实际上根本智就是实智,实智就是根本智,所以说根本实智是同一个名词,遍照法界就是无量光,这是就理智而论的,理跟智。底下:

【若约事相而谈。弥陀之无量寿光。亦属修成。】就事相就是眼睛看得到的,眼睛看得到的,就事相来说,不是就理体或是智慧而言的,弥陀的无量寿光是属于修,修行、修行才慢慢产生这个无量寿、无量光。【乃由愿行功德之所庄严。】由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经过无量劫的修行,造无量的功德,愿行功德所庄严的一个清净极乐世界。

【弥陀因中。为转轮圣王。】阿弥陀佛在因中,因地在修行,为转轮圣王,所以转轮圣王换句话来讲就是过去这个国王很正派,貌相很庄严,那么他的国王五谷丰收,军队很健全,能够降伏其他邻国,他的物资丰富,人民文化水准很高,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意思就是……,这转轮圣王在《璎珞经》讲的跟《俱舍论》,或是《阿含经》讲的都不太一样,若简单来讲转轮圣王就是我们……,简单讲就是古代讲的有势力的国王,而且很正派的国王,那个国土生活得很富裕的国家,简单讲就是这样,由这个转轮圣王来统治,所以阿弥陀佛他在做这个转轮圣王的时候,

【闻世自在王佛说法。】发愿【从佛出家。】要出家,当国王不是办法,所以他就跟随佛出家,所以你看看!你看看!人家当国王听到佛陀在说法一下子就剃度出家,我们算什么呢?我们若要出个家就,等我女儿嫁人,等我娶媳妇,等这些,你怎么放不下,我是独生子,我母亲不放人,自己要娶妻,说我父母亲叫我娶,只有一个女儿,我家只有一个女儿而已,不行,我不可以出家,我要嫁人,你看看!人家国王只是听到一句而已就马上要剃度,而我们呢?有吗?没有,要来听经就算不错了,听到世自在王佛在说法,就跟随佛剃度了。【名曰法藏比丘。】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叫做法藏比丘,名叫做法藏比丘,他就【对】这个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依正二报。】依报就是环境,环境,正报就是他的生命跟色身,依报很庄严,那么这个色身跟这个生命很长,所以叫做依正二报。

【第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他若成佛的时候,他的生命跟他的人民跟他的国土,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生命就是全都无量无边,下至百千万亿那由他,把笔拿起来,这个就是兆的意思,兆,我们现在讲的万亿兆,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十兆、百兆、千兆、兆……,那个兆字,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那由他就是兆,一兆、两兆的兆,第比利斯、很长的时间就是了,不取正觉,他若成佛他本人的生命,佛陀的生命包括他的人民的生命很久、很久。【第十二愿云:设我得佛。】阿弥陀佛,高我得佛就是说,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时候,叫做设我得佛,我若有一天成佛的时候。【光明有限量。】阿弥陀佛的光明它若是有限量。

【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他是说光明,第一个说生命,第二个说光明,这就是他的第十二愿,光明无量愿。【因愿后历劫修行。】历劫哦!阿弥陀佛不是修一天、二天,是历劫哦!看清楚哦!很久、很久地修行。【行满果圆。】果报圆满。

【故寿光悉皆无量。弥陀如是。我等若能发大愿。立大行。亦可随愿所成也。】发这个愿也要看自己的力量,看自己的力量。当时我去忏云法师那里,忏公都教我们要发愿,要发愿,发愿。我想:地狱,地藏王菩萨先发愿了,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也发完了,对不对?若开大智慧,文殊师利菩萨发愿要开众生的智慧,若接引往生也是阿弥陀佛,我们要发什么愿?每样人家都占去了,我们要发什么愿,我那时候傻傻的,傻傻的,

好!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众生若要生病,都由我来生病,谁知道这样不得了了,这样不得了,到后来说这样不行,不可以让我生病,要让众生生病,我来讲经才可以,我若生病就无法讲经,这样不行,不要发这个愿,发这个愿没办法,每天都在生病,痛苦,那时候随便发愿,随便发愿,我们一个朋友他也是发愿,他去打佛七,他发愿,他想说每种愿诸佛菩萨都发愿了,他就发愿说:这样我这七天不洗澡。我七天不洗澡,他睡在我隔壁,都闻到臭味,这种愿最好不要发,懒人发这种愿,所以我们发的愿都要利益众生的愿,利益众生的愿,我们发的愿:从今以后听到佛法,我不造是非,这是愿,讲堂有缺人手,我就全心帮忙,我从今天起一天要念多少佛,一心一意求往生极乐世界,遇到有缘的就拿录音带给他听,这就是愿,有的是发大愿,发什么大愿呢?

有的人发一个大愿,怎么发法呢?我一天要持大悲咒五百遍,唉!不知死活,五百遍,你算算看时间多长,大悲咒念一遍要四……,我在念要念三十七秒钟,若诸位在念或许要四十五秒念一遍,念咒超过三十遍舌头会打结,因为会累,他发愿一天要五百遍,脑袋有问题,过去有人发愿,我们在结夏安居的时候有人发愿,往生咒一天要念五千遍,五千遍,结果念两天而已就躺平了,两天而已就去躺在床上,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佛祖我确实没办法,佛祖我确实没办法,念到后来变成这样,佛祖我确实没办法,佛祖我确实没办法,不是在念咒,所以没办法,没办法,他发这个愿发得太大了,乱发愿,不可以,没那个能力硬要发那个愿,所以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上讲别题竟。】现在讲:

乙二通题

【再讲通题经字。】现在讲这个“经”字,通就是每一本经典全都叫做“经”字,叫做通,通题,共同,通就是共同用的就是“经”字,《阿弥陀经》是经,《妙法莲华经》也是一个“经”字,《华严经》也是一个“经”字,都有一个“经”字,经就是通题的意思,共同在用的。【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乃是我佛。契理契机之教。】什么叫做契理呢?【上契诸佛所说之理。】很契机,上契诸佛所说之理,很合的意思,契就是合的意思,很合佛讲的道理,所以讲经不能用自己的意思,讲经要按照经典下去解释,我们每个都是凡夫,我们不是佛,不是圣人,我今天也不能说是讲经,人家讲我照这样念,若写错是圆瑛法师要下地狱,我不用,你要了解,我照他的意思念而已,我不是在讲经,他注解是这样写,他不对他下地狱,这句话李炳南老居士讲的,他错他下地狱,我不必,我照他意思念。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机。】度这个众生,契合这个根机他就要度,

【故曰契经。有教经、行经、理经之别。】意思经分作三种:教、行、理,底下先解释这个教经,什么叫做教经呢?教经就是说【此经能诠之声名句文。】我们讲话要用声音,声音一字、一字的名相写起来叫做名,名凑起来叫做一句、一句,一句、一句造成文章,所以声、名、句、文不是连贯的,是顿号,顿号,顿号,顿号,意思就更说声音讲一讲就产生名相,用文字把它写出来,这个名相凑起来就是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把它连接起来,咦!就是文章的意思,文章的意思。

【与所诠】,诠就是解释,能诠,能诠就是有那个能力,我们要用声音或是用名相,或是用句,或是用文来解释,所解释的是什么呢?与所诠,所解释的,就是要解释这本经,教我们要相【之信】佛祖,要发【愿持名。】持阿弥陀佛这个圣号,所以能,能诠,就是能够解释的这个声音、名相、句跟文章,所解释的是阿弥陀佛的这个信愿持名念佛,就是教我们要相信,要发愿,要持名。【皆是对机之教。】针对这众生的根机的教化。【为教经。】这叫做教经。

【其中所授执持名号。】所谓执持名号就是说不用观想也不用看佛像,一心一意只听自己在念佛,我用一个办法很好用,诸位!你可以试试看,我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三声,三声,前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声加起来刚好十声,所以十声,十、十、十,十个十刚好一百,这样心都不会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都不用看佛祖的像,只听自己的声音听得很清楚,每一个念头念得很清楚,这是在修三昧,念佛三昧,最好是明心见性,

在座诸位!你若明心见性,他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他在跟你讲话,他佛号就跑出来,所以《六祖坛经》要看,我在《六祖坛经》里面悟到缘起性空的道理,悟到绝对无争的道理,世间只有一种人他可以活得很快乐,就是与世无争,与世无争的人不是跟世间都没有斗争,不是这个意思,与我们心所产生的空间、时间无所争端,是不要跟自己过意不去,意思是说不懂得生命的人生命对我们是一种惩罚,我们不要惩罚自己,那就要无争,简单讲就是说你在《六祖坛经》里面,你就会发现到你若以清净心别人害不死你,以清净心,所以我在《六祖坛经》悟到很多道理,我深深感到安详很重要,我们这个心安详很重要,

所以我们的戒挸(挸jiǎn:拭。字幕是“戒挸”,从法师的语言中听起来像是“戒规”二字)第一条就是说:真观照,保持妙妙安详,我们要观照每一秒都保持得很快乐,这样就接近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每一秒都这么快乐,都这么快乐,这样慢慢我们就会了解到平等心,无所执著的心,无相的心,无斗争心,这是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今天有很多这个外境,建这个道场的逆境,包括落成时这样捣乱,为什么我会那么冷静,我就是在《六祖坛经》当中悟到,悟到冤冤相报这不是办法,只要我们有悟性,我们学佛就是学两个字,学佛就是学两个字:心安。我们若能够……,

我们的心能够安,其他不重要,学佛就是学这两个字而已,我的心确实没有对不起众生,众生要怎么攻击没有关系,我的心很安详,我确实不是这种人,你怎么讲都没有关系,我就是在《六祖坛经》里面悟到这句,所以争与道相违,斗争跟我们修行互相违背,所以我们要欢喜心接受这个逆境,欢喜心接受这个逆境,这样我们的活得很清凉,别人是希望我们气得半死,我们却是很欢喜来接受,我们就没有感觉,所以我说虽然我们学净土,所以我认为这个,我很赞叹这本《六祖坛经》,非常赞叹,我一辈子所得到的,《印光大师全集》让我得到最多,第二本就是《六祖坛经》,这是两本经典让我得到感触最大,最大的利益,所以说我们若要执持名号,我们要放得下,要观空,观无常,观世间无常唯一的办法要从空性下手,从本性下手,本性下手,所以说若要明心见性要有相当的智慧的人,必须要透过研究《六祖坛经》,去参,去回光返照,很快你就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以其中所授执持名号,

【清净三业之行。为行经。】要怎么做呢?要执持名号,要清净三业,清净三业,很简单,在座诸位!你若清净这颗心,三业都清净,身、口、意嘛!色身,你若心清净,身绝对不会去造业,杀、盗、淫绝对不会去做,你若心清净你就不可能去讲是非,不可能去讲恶口,不可能去两舌让人斗争,离间人家的感情,不可能这样,口业清净,若意业清净的人他就无贪、无嗔、无痴,他虽然有家庭,有夫妻,但是他本身而言三业清净,心清净你即使是有家庭的这个在家人照样清净,心若不清净,即使让你剃度出家照样不清净,所以心的清净就是本性,本性你要去观照才有可能,观照,所以我们若要上课以前为什么要诵这个清净的戒规,清规,就是要让诸位三业清净,要先学修养,学修养才来学这个道,没有修养光是要学道哪有可能,做人都不够资格怎么学道?所以要怎么行呢?要执持名号,三业清净,为行径。

【所有依正庄严。】依报跟正报庄严,【不出一心实相之理。】一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的道理。【为理经。经题六字讲竟。】前面是别题,底下是通题,别题的意思就是说“佛说阿弥陀”就是别,“经”就是通,每一本都是经,但是别只有一本叫做“佛说阿弥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甲二疏题

【疏题。要解二字。要是重要。】纲,【纲要。】的意思,重要,纲要。【蕅公老人。】这在讲蕅益大师。【智慧宏深。不事广释。】不事广释就是不做广泛地解释,只要简单,简单的意思。【但著《要解》者。】著这个《要解》,作这个《要解》的意思。不事广释就是他不做很大的解释,只有简单的《要解》。【欲将弥陀一经。重要之纲宗。提挈以示人也。】简单,讲这个简单就是了。【略讲本经要义。】底下要画起来。一、直诠无上心要。要画起来。然后,二、直示法门要。然后,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一、二、三,你先把它画起来。一、直诠无上心要。二、直示法门要。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有三种:

【一、直诠无上心要。】直诠无上的心要,这个“诠”就是解释的意思,直接解释无上的心要,【此经。】就是《阿弥陀经》,【佛说西方极乐。依正庄严。即是唯心之净土。自性之弥陀。】就是我们的本心唯心的净土,我们本性的弥陀。

【一切依正。不离吾人心性之外。】我们人的心性就是包括太虚空,无量无边的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就是包括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不离我们的心性之外。

【此心非肉团之假心。非意识之妄心。乃是包太虚。周沙界。】沙界的意思就是以前印度全都用恒河,佛在讲经都用恒河沙来解释,沙界就是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周沙界就是量周沙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心包这个太虚空,量,这个量,周满了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沙界是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

【竖穷横遍之真心。生唯心净土。】竖穷横遍之真心,竖就是贯通,贯通。(横遍,)竖穷就是三际,横遍就是十方,所以你加上去,所以你加上去,竖穷底下写: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底下写:十方,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真心,真心,生唯心净土。

【即是生现在极乐世界。唯心所现之净土。非别有一净土也。见自性弥陀。即是见现在说法。唯心所现之弥陀。非另有一弥陀也。】是我们本性所现的,因为阿弥陀佛有愿力,我们的本性又清净,所以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你要讲二也对,你要讲一也对,你要讲无也对,要讲无,本来就无,要讲一而言,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我们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要讲二也对,阿弥陀佛的愿力跟我们的自力,加起来所产生的这个唯心净土,要讲二也对,要讲一也对,要讲无也对,所以佛门是圆满的,你无法破解,没有漏洞,非另有一个弥陀,【若依报。若正报。皆不离心。】都不能离开我们的心。【此为本经之纲要。】纲要。

【二、直示法门要。】就直接开示法门的重要。【此经。佛教人专持弥陀名号。】在旁边用一个括弧,就是不杂修,专持弥陀名号就是不杂修,一直念佛,这意思就是说不要今天拜这本经说这本经很好,地藏法门很好,药师法门也不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也不错,密宗灌顶也不错,禅宗,这也不错,意思就是说这本经最重要就是不准杂修,要专持阿弥陀佛的圣号,简单讲一句就是念珠拿在手上二十四小时都要念佛,不杂修,不准杂修。

【以修净土之行。】修这个净土之行。【行由信愿而立。】我们要去做,要去修行,这个行是从哪里来的,信,一定要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要深信本师释迦牟尼佛绝对没有妄语,要深信诸佛不打妄语的赞叹,信,愿呢?要从内心发出来,要从内心发出来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每天发愿,天天发愿,早课发愿,晚课发愿,这是愿力。

故经中先详细,【故经中先详陈】,陈就是叙述,先详细来讲这个【依正庄严以起信。】意思是说《弥陀经》先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有多好,有莲花、七宝池、栏楯,种种很好,黄金铺地,有多好又有多好,用这个环境,讲这个阿弥陀佛这个依报的庄严,伟大之处,无量寿,无量光,我们听到这样觉得很好,所以以起信,起信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产生信心,一定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别条路可以走。

【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第一个是先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让我们相信,再来他就劝告我们,应当求往生,要发愿,要发愿,执持名号来求往生,发愿来往生极乐世界,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第二个就是开示法门的重要,要相信,要发愿,第三要怎么行呢?要执持名号,这四个字要画一个框框,画起来,这本经最重要就是这四个字:执持名号。底下再四个字最重要:一心不乱(。整本经就是这四字,底下再四字最重要,执持名号这四个字,一心不乱,整本经就是在讲……,最重要就是这个字而已。)

【以一念消除种种妄念。而得一心不乱。】简单讲八个字就是整部经的重心点,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记得!要一心不乱哦!你要搞清楚哦!一心不乱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临命终不散乱,清清楚楚,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所以平常要有信,要有发愿,除非你是上辈子福德因缘太深厚、太深厚,要不然临命终要保持正念没那么简单,平时要学什么东西呢?我教你们,你们若做得到,很快就会解脱,要学放下,不要计较,要记住,现在作得了主临命终就有办法,现在作不了主临命终保证散乱,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作主临命终我们就作得了主,这个时候我们作不了主临命终更没办法,这个时候小事情放不下,常常跟人家计较,常常跟人家发脾气,要让人家不知怎么死的,临命终不可能,不可能,你多有修行都不可能,念头都是恶念哪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说一定要记得临命终是平常的功夫,平常的功夫就可以看出临命终,平常的功夫临命终你才有办法,放下,不计较,不怀恨,不要嫉妒有钱人,美女,俊男,都不要嫉妒人家的优点,都不要嫉妒人家,要赞叹,全都赞叹,从我们口中出来都是讲好话,全都是讲好话,不要造口业,临命终没有障碍,没有障碍,以一念消除种种妄念,而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又分作事一心不乱,又分作理一心不乱,事相的一心不乱就念佛、念佛……,念佛当中都没有妄想,理一心不乱当下就无生,当下无生,无生,无念而念,念而不念,这叫做理一心不乱,证到无生法忍的意思。

【即此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资粮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要去远足,去远足要准备什么东西呢?要准备水、准备饭、准备菜、准备饼干,半途可以吃,准备这个资粮,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准备什么,准备资粮,三种资粮,信,信佛,愿呢?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行呢?执持名号,这三种的资粮具足,【便可横超三界。】这句话你要弄清楚,你把这句话看得太过简单,信、愿、行,你只有深信,你没有发愿没有用,信,我相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天都在念,我不知道会不会往生,怀疑自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祖那里不知道有没有缺扫地、泡茶的,来帮佛祖泡茶,相信佛祖,但是常常想:我不知道会不会往生,业障很重,你有怀疑,我相信佛祖,也要发愿往生,不去行,晚上早睡,七、八点睡,早止睡醒是八点、九点、十点,对不对?行,没作早课也没作晚课,叫他念个佛说他要喝酒,叫她念个佛说要去百货公司买化妆品,买CD,你想想看!他怎么会有时间修行!

还得行,还得行,去做,不是你信、你愿,要去行,去做,还要具足,三种资粮还要具足,将这句话看得太过简单就不对了,便可以横超三界,我们现在平常说:啊!念个佛我就要【往生极乐】世界【。】错了,不对,常常讲念个佛就要去极乐世界,我也知道要去极乐世界,不然念佛做什么,要有强力的愿来行,放下,一心不乱,要具足种种的条件,不然怎么说念佛的人……,这么多人在念佛往生的人这么少,为什么?不得其门而入,他根本搞不清楚,他整天都在念佛,没有强烈的愿,没有很强的愿力他怎么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曾听过一闻净土法门如丧考妣,一听到这个净土法门没往生极乐世界,就像死了父亲死了母亲那么凄惨,死了父亲死了母亲还没那么凄惨,没有往生才是真的凄惨,没往生就像什么你知道吗?我们若读大学的时候这个必修科当掉明年再来,你若临命终被当掉,被阿弥陀佛当掉,不得了了,下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遇到净土法门,下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遇到善知识,下辈子不知道能不能修行还不知道,

这一科临命终当掉,完了,完了,这科若当掉,不用修了,你也不晓得有没有机会可修或没机会可修还不晓得,所以要记得,要将往生极乐世界放在一生当中,生命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科,这科,临命终决定要往生,粉身碎骨就是要往生,所以我在坐飞机的时候都要戴一串楞严咒咒轮,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怕被炸掉来不及念,不得了了,真的,虽是出国玩,还是很怕死,你不知道,怕被炸死,念佛也来不及,对不对?所以念珠老是拿在手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念一念保祐大家平安,所以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信、愿、行具足。

【圆证三不退地。】圆满地证入三不退,什么叫做三不退?后面会谈到,但是我们现在简单解释一下,【(一信不退、】不会再退回这个凡夫位。【二行不退、】就是说不会被世间的烦恼所困扰。唉!退道心了,比如说有的念佛一年死两个,又火灾,现在又得到癌症。唉!师父!我都没有信心了,我拜佛拜几十年,一年死两个,又火灾,我现在又癌症,大肠癌,你看我怎么会有信心,这要怎么念佛,念得也会没劲,他没有行,是凡夫,若知道因果的人他不会没劲,他知道这是我们的业报,还要信心,再坚持,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行会退,行会退就是我们凡夫,我们不了解我们的因果我们不能知命而后认命,

所以我们一直抱怨,一直抱怨,行不退没那么简单,我们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行绝对不退,不会说修行修到一半,不要修了,心情很糟,心情很糟,不会这样,往生极乐世界你一直去,一直修行,一直去,不是往生一直去,是修行一直去,【三念不退。】念不退就是每一念就是趋向菩提,他就不会再退回来凡夫众生的念头。【)此为法门之纲要。大师之解。即解如是要义。故名要解。一二种题目讲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译经法师

这个译经法师意思就是说将这个印度文翻译成中文的人,翻译成中文的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三藏法师就是说在这个姚秦的时候,西元四○三年左右,姚秦三藏法师,姚秦这个时代有一个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叫做鸠摩罗什,翻译,将印度文翻译成中文,鸠摩罗什。

【讲】【此经结集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天竺,天竺就是印度,【流传中华。】流通来到我们中国。【姚秦。是纪时也。】纪时就更时代,向我们解释什么时代。【纪传译之时代。】就是在记载这个传的时代是什么时代传到中国,就是西元四○三年翻译,【拣非符秦。】符秦就是说前秦。拣非符秦,把笔拿起来,符秦西元351年。

【乃是姚兴在位时。故名姚秦。亦名后秦。】意思就是说不是符秦,符秦是前秦,前秦351年,姚兴在位的时候叫做姚秦,亦名后秦,后秦是西元403年,其中差五十年,差五十年,现在底下说【前秦。即符坚称王名符秦。】在这个前秦的时候,西元351年的时候,符坚称王,就是说这个国王的名字叫做符坚,称为符秦。【时有异星现于西北分野。】分野就是方向,在这个西北方向出现一个闪烁的金星。【太史入奏】太史入奏就是一个官员,这个国王的一个官员,派一个官员专门在观星望斗的太史入奏【:当有智人。入辅中国。】入辅中国。有一个大智慧的人要进入我们这个中国,帮忙我们中国。

这符【坚】这国王就【曰:朕闻龟兹国。】那不是念gui茲国,你念gui茲国就会被人家笑死了,那个是念秋天的秋,慈悲的慈,龟茲国就是等于今天的喀什米尔,喀什米尔,这个龟茲国是怎么样呢?有的人讲这个龟茲好像今天的库车,以前有人讲过喀什米尔,喀什米尔,可是我查这个辞典,它是讲库车,但我以前听经,听人家讲喀什米尔,很难讲不晓得讲哪里,不过我查这个字典念qiūcí,是今天新疆省的库车,沙雅,沙就是三点水,我们这个沙尘的沙,雅就文雅的雅,文雅的雅,我查这个字典是这样子,是今天的新疆省库车,库车县跟沙雅县的地方,朕闻龟茲国。

【有鸠摩罗什法师。得非此人欤?】把笔拿起来,这句话很有意思,难道是这个人吗?得非此人欤?难道是这一颗星是这个人吗?我在天上有没有星,谁知道,不选一颗来认领一下怎么可以,得非此人欤?难道是这个人吗?难道说鸠摩罗什是这个伟大的人。【即遣骁骑将吕光。】骁骑将,骁骑就是我们所讲的骑兵队,骑兵队,骁勇善战的骑兵队,将军叫做吕光,专门骑马战争的,简单讲就是这样,骁骑将军就是专门骑马在战争的,很会骑马,很会战争的,我们所讲的骑兵团,吕光,这个大将叫做吕光,【率兵伐】攻打这个【龟兹。临行谓曰】歌仔戏都这样讲【:朕非贪地用兵。若得法师。即日班师。】歌仔戏就拍案,就进来,这歌仔戏我曾看过,他就是这样念,朕非贪地用兵,若得法师,若是得到法师,即日班师,

【驰驿送归。】出发,歌仔戏就开始演,即日班师就是回来,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为了要贪地或是用兵的,不是贪他的财富,是得到法师你就要赶快回来,驰驿送归,要赶快送回来,驰驿,驿是一个站、一个站、一个站,一个站、一个站,驰驿,驰就是快速地奔走送回来,将法师恭请,以前要请一个法师用百万的军队在争战,你想想看!为了一个法师而已,看他多伟大,看他多伟大。底下,【龟兹王既悉。】住在这个新疆省库车县的这个国王,【即劝请法师入秦。】姚秦嘛!就进来,入这个秦朝,因为符坚派人要攻打,要聘请这个法师,龟茲这个国家太差,没有这个兵力抵抗,开大门迎接他进来,将这个鸠摩罗什被人请走,说:你要劝请这个鸠摩罗什入这个秦国。人家既然派兵来了,

【以解国难。】要不然人家要攻打,全国会死光光,整个国家会死光光,所以吕光就没有战争,法师请到了,【光迎师回国。】这个国家,走到半路【至西凉。闻符坚为姚苌所杀。】所以当国王也辛苦,杀来杀去,看来还是做法师比较清,当国王何时要被杀死不知道,所以三百六十五行实在是法师这一行比较好,真的,听到符坚被姚萇所杀,被人所杀。【乃(此处法师读为“及”,有的书为“乃”字,从上下文意来看,“乃”字更合理。)自据凉上。】封王,自据凉上就自己站在西凉【即三河王位。】自己讲的,说他就是三河王。

【苌闻师名。】杀死这个符坚的这个国王,听到鸠摩罗什法师这个名字,就一直想要入关,因为新疆在关外,【属请入关。】入这个关。【光皆不允。】不允许,鸠摩罗什法师这么伟大我这样派兵来请,我们国王被你杀死,我怎么可以让你这样简单被请请走,到后来姚苌死了。【姚兴继父位。】他儿子来继续他父亲,父王这个位置,姚兴继父位,【复请不允。】再请这个鸠摩罗什。(把吕光请回来,)对吕光说:要请这个鸠摩罗什法师。吕光也反对,都不允许,【于是起兵伐凉。】动用兵,打,请法师请不到,用打的。

【吕光卒。】吕光死了,战死,他的侄儿叫做吕隆接位,【侄吕隆嗣位。】吕隆接位之后,他【无力抵抗。兴乃得迎师至长安。】姚兴乃得迎鸠摩罗什法师到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你看看!以前是动用几百万的军队请一位法师回来,请一位法师回来,还用国师之礼向他跪着,国师之礼,国王跪着向他顶礼,百万的军队全都要听他的,你想想看!看做一个法师多伟大,我们是没有这样,是鸠摩罗什才有这样,我们没有,我们不是真的什么星,我们是闪烁的星发不出什么光,人家不要侮辱我们就算很好了,不要诽谤就很好了,我们不敢说有这种礼节,三餐要吃就得自己煮,若没煮就要吃素食馆,哪有国师这种礼节,不可能,我们是凡夫,【延入西明阁。】西明阁,【乃集义学】集义学就是说专门研究佛法的,义学就是理学,专门在了解这个道理的意思,【沙门八百人。】聘请集合八百位出家人。

【从什受学。】跟随鸠摩罗什学佛,学道理。【什师所译经论。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此经亦所译之一。时在姚秦。故以纪之。】(故以纪之。姚秦就是一个年代,这样讲你们会听不懂,会搞不清楚,我现在用这个台北、台南、高雄来比喻你们就很清楚:高雄有一个国王,这样听比较清楚你听得懂吗?高雄有一个国王,听说台北有一个大法师很行,派一个骑兵团吕光的大奖从高雄派到台北,要迎请他回来,台北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力量就被他迎请回来,

咦!请回来,请回来,请到台南还没到高雄,听到他的皇帝,这个高雄的皇帝被人杀死,他就在台南自己封王,当国王,台南这个当国王的。高雄把他杀死国王的这个国王,杀死他的国王的这个人拜托他放人,拜托来到台南的这个国王,拜托他放人,他不放,他不放,到后来高雄这个国王死,他的儿子继位,他的儿子继位再迎请他,说:要放这个鸠摩罗什。他还是不要,打,高雄打台南,台南那个战死,把他请回到长安,请回到长安,听得懂吗?用大陆地名会搞不清楚,这样听一遍,就台北、高雄很清楚,意思就是这样,意思就是这样,要不然你就搞不清楚,不晓得在讲哪里,听台北、台南、高雄,一听就知道,讲经也要方便。)

底下,听说,我现在是讲人家说,过去高僧大德曾这样说,说这个鸠摩罗什很行,行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吗?说很行到什么程度,说一本经典让他看过,用翻的,用翻的整本都背起来,鸠摩罗什的头脑好到这种程度,好到这种程度,就是过目不忘,智商我看七、八百以上,不然怎么有那种能力,来到我们中国,读我们中国文学的时候,不是用背的,用翻的,这样用翻的,全都记起来,后来这个国王很欣赏这个鸠摩罗什,很欣赏这个鸠摩罗什,就派这个宫女好几址个要让他生孩子,他很行,行到皇帝:噢!这个怎么这么行。皇帝想说优生学里面,优生学里面父亲行,生的儿子也会很行,万一鸠摩罗什死了,没有后代,就派十几个要跟他一起睡,这个鸠摩罗什有人说他有结婚,也有人说其实没有,没有根据,现在这些跟随他学道的人,八百个人就诽谤,怎么这样,行也没有人行到这种程度,行到娶妻,大家就诽谤,接着,有一天,有一天,他知道众人……,

因为他证到阿罗汉果不知道是不是证三果,因为他有神通,有一天在吃饭,在过堂吃饭,来!低你们身上有针的人全都拿出来,针,有针的人全都拿出来,针,以前在缝衣服的针,全都拿出来,放在钵里,每个人都交出来看你有几支针,拿一个钵,一直收,整排,噢!收好几千支的针出来,放在这里,他说:你们大家都怀疑我娶妻,对不对?大家都静默,整钵的针拿起来用嚼的,全都吃光,吃针下去,鸠摩罗什告诉大家,你们若有我这种功夫你们也可以娶妻,大家都不敢作声,没有人敢娶妻,没有这种功夫怎么娶妻,对不对?他有那种能力嘛!

他有那种能力,这是额外人家多谈出来的一个典故,所以行的法师人家也喜欢传宗接代,要传一个看是否也很行的,其实这个皇帝就是没有读过这个遗传因子,有时候这么行却生出白痴来,傻傻的,真的,你说当医生的人,头脑最好的,生出来的孩子每个都很会读书,比他父亲还会读书,不一定,法师很行生出来的孩子都像法师那么行,不可能的事情,不要生到白痴送到龙发堂就很好了,所以这个不准,不准。底下:

【三藏法师者。显德也。】显示这个德出来,德性。【三藏者。一修多罗藏。此云契经。】我有讲过。【为定学之藏。】研究这个经典让我们会定。【二毗柰耶藏。此云善治。】关于调伏我们的心,毘柰耶善治就是善于调伏我们的心。【又云律。为戒学之藏。】戒学之藏。【三阿毗昙藏。此云无比法。又云论。为慧学之藏。

○法师有二义。一以三藏之法。为我之师。即依法为师也。】依法为师,依三藏所讲的,依三藏里面的法作为我们自己的老师。【二深通三藏之法。自行化他。可以为人师范也。什师博通三藏。七佛以来。为译经师。堪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标名也。原名鸠摩罗耆婆什。】原名是这样,鸠摩罗耆婆什。【译云童寿。】童就是年经轻的孩子,寿就是老人的德行,【谓童年而有耆德也。】把笔拿起来,耆就是六十岁的人叫做耆,六十岁,六十岁的老人叫做耆,意思是说他虽然是个孩子,但是他有老人的德行。【有云此名。】有云此名。【乃连父母为名。】连父亲跟母亲的名字。

【父名鸠摩罗琰。】鸠摩罗琰,yǎn三声琰,鸠摩罗琰。【母名耆婆。】耆婆。【什】就是鸠摩罗什【者。善识此方文字之称。】意思是说他懂很多文字,什就是善识,非常地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字。

【○译者。易也。】改变的意思。将这个【易梵语为华言。】叫做译,【周制掌四方之语。】东、南、西、北【各有其官。北方曰译官。】北方叫做译官。【汉时译官兼善西语。圣教】就是佛教【西来。】佛教从这个印度来。【请其译语。故以称焉。

什师】鸠摩罗什的【家世相国。】相国就是宰相。【其父鸠摩罗琰。弃官出游。】放弃他的大官出游。【至龟兹国。】来到新疆的库车县,沙雅县这个地方。【王美其德。】美就是赞叹的意思,这个美不是当名词,当动词,王美其德,非常地赞叹,赞叹这个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琰很有德行。以国王的妹妹嫁给他,【以妹妻之。】将妹妹嫁给他。【生师。】就生这个鸠摩罗什。【母即出家。得证初果。】你看看!看他的母亲多厉害,母亲出家证得初果。

【师年七岁。母亦令出家。】当小沙弥,出家。【日诵千偈。】一天诵一千偈。【一日随母入寺。见铁鉢。即举加颈。】加颈就是把这个钵倒盖放在这个颈部的地方,【俄念:鉢重。】经过一个短暂的时间,咦!这钵怎么这么重,经过一点时间,他说:这钵本来很重,【我年少力弱。】我才七岁而已,几岁而已怎么有办法举这个钵,举这么重的东西起来呢?那个时候就是无所分别产生力量,现在分别心一起来,咦!我怎么这样,我怎么这么有力量,结果就变成没力了,【何以能举?力即不胜。】不胜就更不能胜任,力量已经没有了。

【遂悟万法唯心之旨。慧性过人。】智慧本性超过一般的众生。【九岁随母到罽宾国。】把笔拿起来,有的人讲罽宾是新疆省的喀什米尔,喀什米尔。我查这个字典,罽宾国是喀什米尔,龟茲是库车,新疆省的库车。九岁的时候他随着母亲来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习小乘经论。十二岁其母携还。至月氐北山。】月氐,那个不是念yuè,月(ròu)氐北山,(《辞海1999版》、《词源2002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均为:yuè zhī。汉典网上的解释为:ròu zhī 月氏。亦作“月支”。1.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其族先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唐李白《寄远》诗之十:“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支,一本作“氏”。 元戴天锡 《天马图歌》:“月支天马难再得,谁向君家貌真迹。”)把笔拿起来,是甘肃省的西部,青海省的东部,月氐北山,月氐,它是一个大月氏跟小月氏,是一个民族。(月氏今天甘肃省的西部,青海省的东部,)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此子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岁不毁戒。】没有毁犯到戒律。【度人当】,无量的众生,无量的众生,【不减优波毱多】优波毱多【(天竺第四祖)。若破戒。只为才明儶艺法师而已。】就是说若破戒,他不过是个很行的法师,不能度很多的众生。

【博通四围陀典。】把笔拿起来,围陀,四围陀典又名吠陀(,一个口,一个犬,狂吠的吠,吠陀典),把笔拿起来,写着:四围陀典,印度婆罗门教根本教典,印度婆罗门教根本的教典就是四围陀典,他就是精通这个。(下面,博通四围陀典,从这里开始,)这就是说鸠摩罗什这位法师他是博通四围陀,四围陀我们一般看到的是叫做吠陀(,一个口,一个犬,陀是阿弥陀佛的陀,四吠陀,四围陀,因为这是翻译经典的这个名称,所以音几乎都相同,字不太一样,所以四围陀就是四个分类,印度婆罗门教根本教典就是四吠陀,),是四部,这四部是在记载什么呢?记载要如何祭祀,要如何仪规,要如何统理,要如何祭天、祈福,晕就是婆罗门教四本根本的经典,四就是四部,四部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称为四围陀典,

【五明】这个五明(,第一叫做声明,声音的声,光明的明)。声明简单讲就是声音好,声音好的人,意思就是说他的这个语言很行,文典很行,这个五明能够跟我们这个佛法配合,五明通的人学佛就比较方便,比如说声明(,声音的声,声音),明,简单讲就是精通,精通语言、文字、典籍,叫做声明。第二工巧明(,工艺的工,巧合的巧,工巧明),简单讲就是工艺、技术、历算,我们所讲的农民历,工巧明,意思就是说天文、地理、技术、工艺都很厉害,叫做工巧明,这种人来学佛也很快就会入门。第三叫做医方明(,医生的医,方,方法的方,遍十方的方),明就是说通达医学的人来学佛也很快就会进入这个佛法的领域。第四叫做因明(,因为的因,明天的明,),因明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理则学,要不然就是伦理学,伦理学,理则学,因明。第五叫做内明(,内外的内,内明,里面……,内明),专思五乘因果的妙理,专门思惟五乘:人乘、天乘,这个小乘、中乘、大乘,有的人讲罗汉、辟支佛、菩萨还有人、天,加起来刚好五乘,五乘的因果妙理,内明,内心清清楚楚,

所以这个五明就是说只要对这五项有精通的人来学佛,很快就通达这个佛法,比如说声明,你若语言很行的时候你英文也懂,日文也懂,你要学佛,要看什么经典,中文也懂就很厉害,日、英文一看就懂,台语会讲,要去英国弘法,要去美国弘法,这个语言就很厉害。工巧明,工巧明就是工艺,比如说我很会煮素食,很会煮素食,我煮一桌素食给他们吃。咦!这素食也很好吃,方便度众生。我很会插花,插得很美,这也是工巧明,历算,我很会算这个农民历,爷爷死了何时出殡,几点会犯冲,稍微帮他算一下也能够度众生,叫做工巧明。若读医学院的人就最好了,读医学的人更好,读医学的人他就了解四大因缘观空的东西,假合的东西,每天开刀,看,或是妇人生产,不净,观这个不净观,痛苦观,无常观,啊!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美都是这件衣服穿着,这层皮包着而已,晕层皮若掀开来就全都是血、骨、肉,没什么美跟不美的东西,所以读医学的人,通达医学的人很好学佛,因明,理则学,理则学是论理很厉害,辩才无碍,辩不赢他,他对这个哲学、论理学很厉害,因明(,因为的因)。那么内明呢?就是这个人通达佛理,专门思惟五乘,持五戒就能够得到我们人的色身,行十善就能够够到天上,修四谛法,证阿罗汉果,修十二因缘法,证到辟支佛果,修六度万行,证到菩萨果,整天都思惟这种因果的妙理,五明,所以五明简单讲就是很容易接近佛法,很容易来通达这个佛法,五明会辅助我们学佛,通达这个五明

【诸论。阴阳星算等术。】阴阳,我们这《易经》讲的阴阳,是不是?那么这个星算,就是看哪一颗星,哪一颗星怎么样,观星望斗的意思,观星望斗,手屈指一算,这歌仔戏都这样,他就知道杨丽花何时要出来,国王何时要出来,要怎么摆,看歌仔戏也看得不少,手常常拗来拗去的,其实拗也一无所知,所以说要通达这个的人也不简单,但是鸠摩罗什却是博通四围陀典,五明诸论,阴阳星算等术,你看看!看他多行,行到这么行。【莫不穷微尽奥。】尽奥,不知道台语的音要如何读,穷微尽奥,很深、很微妙他都有办法了解。【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他跟随这个须利耶苏摩学这个大乘,他刚开始跟随一个学小乘,叫做槃头达多,学这个小乘,现在又跟随这个须利耶苏摩学这个大乘。【乃知从前学小乘之非。】以前学小乘不对,都毁谤大乘。

【于是】,因此,【传习大乘。广求要义。复到罽宾。】我们昨天讲的新疆的喀什米尔,喀什米尔(,一个口再一个客人的客,什就是鸠摩罗什的什,米就是我们吃的米,尔就是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那个尔,喀什米尔),读过地理的人都知道这个不是什么很深的名词,复到罽宾国【为其师】,为了他的师父【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理。】把笔拿起来,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一乘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是不可思不可议,是绝对的意思,这个一乘的道理不是一、二、三比较来的,因为没有办法讲,绝对,

所以他讲:妙理,凡是世间理哲学,哲学的都是有相对的东西,包括小乘的东西都是有相对的东西,我们佛门不是,佛门是绝对的东西,绝对的东西,所以一乘就是绝对,绝对。【达多感悟。】达多感悟就是槃头达多,教化小乘的人,他师父感悟,就是悟到一乘的道理。【反礼为师。】反过来拜他为师,本来鸠摩罗什是他的学生,现在鸠摩罗什跟他讲这个一乘的妙理,反过来他拜他为师。【什师不敢受。】鸠摩罗什不敢接受。(印宗法师礼六祖)

【其师曰:我是汝小乘师。汝是我大乘师。】拜来拜去何妨呢?【受礼何妨?】意思是说没差别,你拜我,我也是拜你。

【及还龟兹。】龟茲就是新疆的库车沙雅县的地方。【名震诸国。其母知龟兹运衰。】说这个国土众生造业很重,所以这个运就衰微。【辞往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告辞去这个印度。【进证三果。】他母亲证到三果阿罗汉。

【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方等就是大乘经典,说这个大乘的经典是很深奥,是没那么简单,【当阐秦都,】姚,姚秦嘛!秦都,应该发扬在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意思是说你去弘法有人害你,就是对你不利。【奈何?】这奈何不是无奈的意思(,这个一定要抄起来),你打算怎么办呢?意思是说去还是不去,奈何是征求他的意思,奈何,你认为怎么样呢?这大乘经典这么深奥应该在秦都弘扬,但是对于我们本身有一点不利,奈何,你有什么打算呢?

【什曰:菩萨之道,利物亡躯,大化得行,虽当炉镬无恨。

乃留龟兹。止新王寺。后为大秦。请入华夏。一生所译。咸共流通。】菩萨之道,要行菩萨道,要利众生,物就是众生,要利益一切众生,亡躯,忘记自己的生命,大化是行,就是佛教若能流通,虽当炉镬,炉镬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炸油锅,虽然被炸油锅也没有恨,只要把这个佛法能流传出去,乃留龟茲,因此就留在这个龟茲国,住在,止就是住,住在新王寺,后来在大秦,吕光把他请入华夏里面(,一生所翻译的)。华夏就是中国。请入关内,一生所翻译的,咸共流通就是大家全都流通,我们现在每晚都在诵《弥陀经》,这本经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

【昔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什师所译经论,何以迄今,受持转盛?】愈来愈多,大家念得这么契合根机。

【答曰:此师七佛以来,为译经法师,】七佛就是从释迦牟尼佛倒算回去,倒算回去,毘舍那如来,迦叶如来,七佛,七佛,我们若在拜三千佛的时候,我们这个劫,劫,就有七佛,我们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那么上一劫有三尊,三接四刚好七佛,此师七佛以来,访问团译经法师。【以悟达为先,】悟达是过去一位国师,为先。【得佛遗寄之意。】遗寄就是得佛的菁华,佛所留下来的东西叫做遗寄。

【什师临终自誓:若所译经论,不违佛旨,当使焚身,舌根不坏。】就是这个舌头……,你若到火葬场看你就知道,好几千度,舌头哪有说烧不坏,我们大家都不可能,大家都不可能,我们若烧不坏只有两种,就是什么,假牙齿,是假牙齿整排都是金的,装金的都烧不坏,其实有的烧了也全都是灭,我们只有那个烧不坏,舌头每个人都会烧坏,舌根不坏。

【迨火化后,】我们若火化之后。【果然一舌独存。】果然有一个舌头存在。【此师之舌,当与六方诸佛,广长舌相同。】广长舌相意思是辩才无碍,广长舌,辩才无碍。当与六方诸佛,广长舌相同,就是赞叹的意思,就是不妄语的意思,就是智慧辩才无量的意思。【其所译此经,自应可信也。

二译经法师讲竟。】讲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解经大师

分清楚,译经是将印度文翻译成中文,解经是将中文解释得更清楚,你要搞清楚,解经就是要将这个中文解释得更清楚。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智旭疏,蕅益智旭解。

【讲】明是朝号。】明朝的意思,【大师生于明朝。俗姓锺。字振之。名际明。】所以古时候人有字也有名,不是像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名字,什么姓,什么名,【又名声。】就是钟声,钟,姓钟,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声,叫起来叫做钟声。【始祖由汴梁南渡。】汴梁就是河南开封那个地方,我查这字典,这个汴梁是开封的别名,开封府,包青天在办案的那个地方,南渡,从那里下来,南渡,迁移的意思,我们现在所讲的移民。【世居古吴。】这个吴国,吴国建国那个地方,生生世世祖先都住在古吴,古吴就是,古时候建国那个吴国,吴国。

【母金氏。】古时候女众没有名字,男女不平等,所以男的有名字,女的没有名字(,妇的最多是说林氏,张氏,冷氏(谐音:冷死),冷氏你不曾听过,寒冷,冷,冷霜子,冷霜子读成台湾话叫做寒,所以叫做寒氏,以前的女人都是一个字而已,一个字她也没有什么名字,读作寒氏,那么我们现在的人大家都有名字,大家都有名字,以前的人怎么那么瞧不起女人谁知道),现在男女平等,大家都有名字。【父岐仲公。】岐仲“公”就是对他父亲的尊称,叫做岐仲,叫做钟岐仲,简单讲就是这样。

【持《大悲咒》十年。】你看人家持《大悲咒》十年生一个大师,送给他的儿子就是这个蕅益大师,他父亲持《大悲咒》持念十年。【梦大士送子。遂生师。】所以这个也是有来历的,他是父亲持《大悲咒》十年才出生的,我出生的时候我母亲不曾念什么,我出生的时候她只在威望喊一声肚子痛,产婆还没来就生出来了,难怪我今天这么会煮饭,真的,我在忏云法师那里都当库头,煮饭,眼睛一看我就知道怎么煮,真的,这也有一套,出生也相当有来历,煮饭师再来的。

【七岁即茹素。十二岁就外傅。】把笔拿起来,外传就是出外求学,到外地求学,外传就是到外地求学。【闻圣学。】噢!就听到圣人讲的学问。【即以千古自任。】这句话意思很深奥,千古自任就是说自过去到现在我听到圣人,我也是跟圣人一样,自任就是说我同古时候人那么行,自任就是对自己很有信心,简单讲就是我慢的意思,有一点我慢,千古自任,自过去到现在他最行的意思。【誓灭佛老二教。】发愿要灭佛教跟老子,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经》,要灭这两教,看他多狂妄,你想想看!

所以一个人在迷的时候他也不晓得是菩萨送来的,他自己本身他在造业他不晓得,有时候菩萨来示现,他也不晓得他是什么人物再来的,到有一天他开悟他才知道,所以你看看!十二岁就求学,就听到这个圣人的学问,就认为他跟古时候的人可以比拟,也是贤人、圣人,誓愿要灭这个佛教跟老子,我们所讲的道教,道家二教。

【开荤酒。作论数十篇。】他也是文笔很好,才十二岁小孩而已,你想想看!很惊人,十二岁小孩而已,我们现在十二岁的小孩要写一篇文章写不来,十二岁他就发愿要将这个佛教跟道家灭掉,你想想看这孩子多狂妄,狂妄,作论数十篇,数十篇的论文。【辟异端。】“辟”就是破除。“异端”就是跟他看法不同的,认为这个佛教,这个道教都是邪端。

【至十七岁阅《自知录序》。】把笔拿起来,《自知录》就是明朝云栖袾宏大师,讲这个善过二门,我们现在讲的功过格,就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再讲一遍:明朝的云栖(,云就是天上的云,栖就是一个木再一个妻子的妻,棲(栖)),云栖和尚住在云栖,叫什么名字呢?叫做祩宏大师,祩宏大师,作这个《自知录》,这本书是他的写的,里面在讲什么是善,什么是过,他用一个表格,噢!我今天若是念佛三千句,噢!我作一个功德,我今天布施几两银元,写一个功德,我今天对人家恶口,去骂人,画一个叉,我有过错,我今天去陈说三宝,画十个×,罪过很重,画十个叉,自己每天,圆圈愈多,噢!功德就愈多,叉叉愈多,就觉得造恶愈多,《自知录》就是这样来的,整天就是在看那一张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所以我们在讲的功过格就是从那里传来的。

以【及《竹窗随笔》。】把笔拿起来,《自知录》有两卷,《竹窗随笔》有三卷,也是祩宏大师所作的,它的内容是讲禅宗、净土宗、天台、楞严的思想。(简单地想到什么就直接把它笔录起来。你们一定要抄,要不然你们会搞不清楚我不骗你们,现在听,听得懂,也是祩宏大师,《竹窗随笔》是三卷,《自知录》是两卷,内容是讲晕个禅宗、净土宗、天台宗、楞严的思想。)

【乃不谤佛。】从十七岁之后看到这两本书开始没有毁谤佛教。【取所著论焚之。】拿他所著的这个论,所作的论都火化,毁掉,烧掉,知道过去错了,所以若有人在毁谤佛、毁谤法、毁谤僧,有时候将来变成大师,不一定。

【二十岁注《论语》。】你想想看!二十岁注解这个《论语》,你看看!【大悟孔顔心法。】孔就是孔子,颜就是颜回,孔子的大弟子就是颜回,颜回。心法,心法。这就很奇怪,凡是圣人跟徒弟,徒弟都先死,佛祖跟舍利弗、目犍连,舍利弗跟目犍连就先死,孔子跟颜回,颜回就先死,这很奇怪,后来我就看《大藏经》一直翻、翻、……,翻到佛祖的示现这本经,经典讲:十方三世一切佛若是示现,他的大弟子一定先死,不忍心看到世尊入涅槃,所以先死,先死,跟随我的人不晓得谁要先死,不晓得,我不是什么佛祖、大师,可能没那么紧张,若死在师父之前,我看福报是比较大,念佛回向给他,在我之后死是比较凄惨,比较凄惨,若要死就趁早,趁早。

所以他大悟孔子跟颜回的心法,这儒家也是这样,圣人的徒弟,徒弟就是先死,很奇怪,很奇怪,后来我看《大藏经》才发现不可思议,原来这就是在演戏,生生世世,诸佛降世一定大弟子先死,一定大弟子先死。【是冬丧父。】父亲死了。【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出家修行。

【二十二岁。专志念佛。焚窗稿二千余篇。】窗稿就是他的手稿,坐在窗户边写的手稿,烧光光。

【二十三岁。听《楞严经》。

二十四岁。一月中三梦憨山大师。】憨山大师也是明朝的四大师,这也不简单,这个也是肉身不坏,憨山大师肉身不坏,肉身不坏,不简单,憨山大师。【师往曹溪。】蕅益大师就往这个曹溪,曹溪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道场,六祖惠能大师的道场。

【不能往从。】没缘,不能去,不能往从就是无法去,一个徒弟要拜一个师父,没有那个因缘跟没有那个福报他就是不可能,所以很多女众要来要求师父,前几天也是一位护士写一封信来,跪着写,用哭泣的,用哭泣的:你无论如何都要开缘剃度,剃度,她无依无靠。我不会中计,你放心,女人看太多了,今天我就是曾被女众搞过,我才体悟到佛祖讲的一句话,实在是很行,女众确实业障很重,确实真的,应该骂你才会消业障,确实的,你们回去求忏悔,女众这张嘴巴,哪一间道场在乱都是女众在乱,每间道场你去问都是女众在乱,你慢慢去体会,哪一间道场在乱,男众在乱?你曾看过男众在乱,不曾。

男众在乱是脾气坏,所以一个徒弟他要出家,不是说你今天要来住讲堂你就待得住,你若没有培养福,没有认真来护持,护法就把你赶走,你待不住,我不骗你,你待不住,不是说你要来这间道场出家人家就要收留,即使收留你之后,你没有那个福报你真的待不住,很奇怪,所以今天我若是不了解女众,可能会被感动:来!剃度。现在不同,现在是老船长,不会晕船,你再怎么哭泣,即使女众跪在那里哭泣,哭得磕破了头,要自杀,我都不剃度,绝对不会,这点盖章保证的,磕破了头,我都不会剃度你,我三、四个徒弟轻松日子不过,我剃度(女众)自找麻烦:慧律法师!又在吵架、相骂。整天就搞这些,我不骗你,整天就搞这些,道场也看得很多,我不是说……,

当然女众也有很有修行的,也是有,这不能否认的,很有修行的也有,但是说真的,你不相信试看看,女众的道场你去住乱七八糟,乱七八糟。我们不要讲人家的是非,我没有讲哪一间。所以他要去曹溪,六祖惠能大师这间道场,曹溪,不能往从,不能前往。【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师出家。】雪岭师出家。跟随雪岭师出家。【命名智旭。】智慧,旭就是太阳从东边起来,智旭就是智慧,就是太阳,我们这智慧就像太阳从东边起来。

【二十五岁。住径山悟道。】把笔拿起来,径山,浙江余杭西北二十九公里。(我都查得很清楚:径山在浙江省余杭,余就是剩余的余,杭就是杭州的杭,浙江余杭西北二十九公里。)

【二十六岁。受菩萨戒。

二十八岁。母病笃。】母亲病得很严重,很重、很重。【四刲肱不救。】那个字(刲kuī:割、刺、宰)念kuī(,二个圭,右边一个刀,kuī,在kuī人家那个kuī)。肱,gōng。刲肱不救,刲就是割,割的意思。肱就是这个地方,这个肘部到这个腕部这个地方,(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这个地方。四次挖这只手的肉要救他母亲,不救,无法救,到底他这是燃香供佛,还是割起来供佛,还是割起来煮汤给他母亲吃,这也没有写,谁知道,到底这个四次,割这个手臂的肉起来救他母亲是怎么救,他又没有写,可能是煮汤给他母亲吃,煮姜丝,不然只写四次割手肘的肉,又没有写,不晓得在讲什么,不救,他母亲没有救。

【悲痛无限。】很痛心,但是了解生、老、病、死,所以说我今天打开电视,打开电视,我这个人看电视跟你们看电视不同,真的。打开电视,看这个猪哥亮,现在这个女孩穿得很少在跳舞,跳舞、跳舞,这个时候我就想:我现在这个时候若去度她,她一定会毁谤我,她这个时候她跳舞跳得很高兴、很快乐,她是很有名望的人,但是她怎么不想有一天百年之后一定要死,怎么不想来学佛呢?所以我们就会感觉众生很可怜,很可怜,她藉着暂时的刺激而忘记自己的生命,所以你们看电视有时候我也看,我看的跟你们看的不同,不同。我今天电视打开看到日本片,这日本人拐一个香港跟台湾,台湾,台湾的女孩到日本卖春,这支片是演得很凄惨,不去接客,用打的,用撞的,用踹的。我看那支片我心里很痛心。

我常常想:我们今天虽然出家,就算有一点病苦,今天这个女孩她被诱拐到日本,那支日本片也有讲中文,若有这种情形她光是吃三餐她就吃不饱,每天赚的钱都被拿光光,她不自由,passport被拿走,passport把它拿走,把她关在日本那里,现在想逃不能逃,不赚钱不行,赚不到钱也打,赚到钱全都拿光光,我们人生若遇到这种事你怎么办,我就会想:我看到这个就要劝告诸位,今天我们有一碗饭吃,我们有一间文殊讲堂来听经,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慈悲的师父要来讲经,你有发心要来听经,噢!这是无量劫的福报,福报!诸位!要把握,每个礼拜都来,不论听不听得懂,结一个善缘。

我看到这个我就会想:今天我们若有这种情形,你多会修行,光是打,你就被打死,揍,你就被揍死,所以说我们若有这个因缘学佛要把握,把握,把握。底下说:悲痛无限,我们一个人到父母亲死了他才觉悟。【丧葬尽礼。】出殡尽他的礼。【誓往深山。掩关修道。】到深山林中闭关修行。【关中大病。】在关中里面生大病。【乃以参禅工夫。】参禅就是明心见性。【求生净土。】求往生极乐世界。

【三十岁出关。】三十岁出关,这样就是说闭关两年。【始述《毗尼事义集要》。】毗尼,把笔拿起来,毗尼就是戒律的意思,开始写这个戒律事义集要。

【三十二岁。方究心台宗。】究心就是专心天台宗的研究,三十二岁就是专心下去研究天台宗。

【三十七岁后。宏化诸方。】我今年刚好三十七,三十七,刚好跟这位蕅益大师同年纪,人家这么有成就,闭过关,参禅,开过悟,又研究天台宗这么有成就,而我呢?很可怜,只是照这本这样念有办法而已,又没有成就,所以你们拜到没有成就的师父,稍微忍耐一下,稍微忍耐一下,不过我多少还看得懂,还不错,怕看不懂就惨了,所以诸位委屈一下,拜师父拜到比较差劲的。宏化诸方。【著述各种经论疏解。计四十八种。约三百余卷。】我看整天都在写书。

【五十七岁。圆寂于灵峰。

越三年。】他的徒弟,【门人】就是徒弟,【开龛荼毗。】荼毗就是火化。门从开龛荼毗,开龛就是火化,开龛就是开这个坐缸里面的东西,把他封在里面的龛,我们所讲的佛龛、佛龛,荼毗就是火化。【见趺坐巍然。】看到他还坐在那里,巍然,很端庄坐在那里,就像活人一样。【发长覆耳。】坐在里面头发又继续一直长、一直长,长到耳朵,所以这也是有来历的,若是我,我没办法,不可能,不可能。【面貌如生。】这个貌相就像活人一样。

【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以前他们没有这个金牙齿,以前没有假牙,所以这都是真的,烧不坏,【与罗什法师。舌相不坏。同一征信。】就是让人相信,这个人确实很了不起,确实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大师生前遗嘱。荼毗后。】就是火化之后。【将灵骨研砞。】研砞(mò,碎石),砞就是碎的意思,把它磨,磨碎。【和面为饼】做饼。做这个饼【饵。】饼饵。饼饵就是做这个饼,一块一块【散放山水之中。】让这个小鸟吃,水中让鱼吃。

【以结衆生之缘。后衆门人。不敢从】不敢将他的骨头【粉骴】骴就是死人的骨头还有肉叫做骴,残骨,剩下来的骨头但是还黏着有肉,残余的肉,我们现在所讲的肉骨,熬汤的肉骨,过去没有学佛也吃很多,排骨汤,现在吓死了,不敢将这个粉骴把它磨碎,磨碎,死人的骨头还有肉,粉骴【遗嘱。】粉骴遗嘱,粉骴就是把它磨碎,死人的骨头还有肉,不敢,他的徒弟不敢这样做,哪有说师父死了,骨头把它磨成粉,放着让小鸟吃,水,鱼吃,对不对?所以你看我们人差多少,我们人若要把他火葬他就怕得要命,还跟他说骨头要把他磨成粉,怕死了,对不对?人家大师得道的,知道这个色身会败坏,磨一磨丢给鱼吃,对不对?我想说我这把老骨头不知要放在哪里,我也曾这么想过,想:我这把骨头要放在哪里。

若要放在五楼让人家拜,人家会吓到,下次不敢到文殊讲堂,因为我这里是开基祖师,若要放在地下室,地下室有粪坑,若薰到我,我会受不了,若放在上面又怕人家吓到,这堆老骨头现在不晓得要放在哪里,不可能到后来我看还是选一个三楼,骨头放在那里,一点点而已,我这个人一百五十八而已,烧一烧,我看拿这个装,我看就够装了。徒弟慈悲,不要把我丢掉,我会没地方可住,三餐点个香,吃饭稍微叫一下,这不要鼓掌,这没什么好鼓掌,我的意思是:还不晓得谁先死,说不定你先死也不一定。底下,【遂奉骨。塔于灵峰大殿之右。】“塔”就是当动词,塔就是安放在,那个不能念tǎ于灵峰大殿之右,不能这样讲,tà于灵峰大殿之右,当动词,就是安放。放在灵峰大殿右边。

【西有。是大师之别号。此号根据本经。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此告以依报实有)。】确确实实有这个极乐世界。【其土有佛。】极乐世界有一尊佛,【号阿弥陀。】叫做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不是过去佛,不是未来佛,是现在佛,现在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现在在那里讲经,今现在说法,现在在说法。

【(此告以正报实有)。】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确实有一个阿弥陀佛,有一个依报,有一个正报,全都确确实实。【即是西方依正二报。皆是实有。故号西有。并非寓言。】寓言就是乌托邦,不是一种寓言,不是一种寄托,不实在的东西,是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阿弥陀佛。

【亦非理想。】有人说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了度众生,方便讲一个假的地方,下地狱,释迦牟尼佛讲假的,哪一个才讲真的,傻瓜!决定有极乐世界,决定有阿弥陀佛,相信,绝对的相信,要不然过去千百万人临命终的时候念佛往生,面貌如生,坐缸坐化,烧出舍利子,闻到香味,听到音乐,看到佛,难道那都是假的,对不对?佛祖若骗我们,我们中国人怎么这么多人往生,所以要了解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

【因无人知。故佛举告舍利弗。】舍利弗是大智慧第一,所以佛就对大智慧第一这么说,意思就是这本经要有智慧的人才听得懂。【实有西方极乐之依正。】依报就是这个环境,正报就是这个阿弥陀佛确实有,【不可偏理而废事也。】不能偏于道理,废掉事相。

【沙门。为印度出家修道者之通称。】凡是出家都叫沙门。【译云勤息。】勤息,很精进,【谓勤修戒定慧。】很努力修这个戒律,修这个定,修这个智慧。【息灭】息就是灭,灭这个【贪】灭这个【嗔】灭这个【痴。又曰识心达本源。】这里写一个,识心达本源就是见本性,识心就是明了,这识不是分别的意思,是悟到,悟到我们的心,本源就是佛性,悟到我们的心,回归到我们的本性,悟到我们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我们的本性。【故号为沙门。此二字实不易称。】称沙门不简单。

○【沙门有四种分别。一胜道沙门。】就是有证果的意思,证果的意思。【三乘】就是菩萨、缘觉跟这个声闻,声闻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圣衆。修证道果者。二说道沙门。】就是讲经的法师。【代佛宏化。说法利生者。三活道沙门。持戒修身。】他没有说法,但是他是持戒,修自己,【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门。破戒比丘。玷污佛门者。蕅公是前三种沙门。

蕅益。乃是大师精修净业之号。】精修,认真修行这个净土法门。【蕅为莲之因。由蕅而生荷。】荷再【开华。结莲。莲即蕅之果。意以种蕅。有得莲之益。】叫做蕅益,有得到这个莲的益处,意思称蕅,就能够得到莲,有这种益处,好处的意思,【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莲华。横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智旭。是大师法讳。】就是大师的名字,法号,【旭为清晨】这个早晨,【东升之日。】刚出来的太阳,【其师以其智慧。譬如东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

解。即解释。将本经重要之义理。纲要之心宗。一一解释。令得显明也。】显明。【三解经大师讲竟。

四著解序文分二科甲初序法门二序注疏】先讲解法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