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会性法师敬集
本编所据典籍一览表
壹、释经题
贰、明译史
序分
正宗分
别明净观
明十六观法
观落日(日观)
水观
地观
树观
池观
总观
华座观
圣像观
佛身观
观音观
势至观
普往生观
难明佛菩萨观
上品生观
中品生观
下品生观
流通分

本编所据典籍一览表


题目


卷数


注者


集中简称


备注


观无量寿经义疏
二卷
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
净影疏
 
观无量寿经义疏
一卷
隋沙门吉藏撰
嘉祥疏
 
观无量寿经疏
一卷
隋天台智者大师撰
天台疏
 
观无量寿经疏
四卷
唐沙门善导集记
四帖疏
 
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
五卷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钞
妙宗钞
注智者大师疏
观无量寿经义疏
三卷
宋西湖灵芝崇福寺沙门元照撰
灵芝疏
 
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二卷
清浙水慈云寺沙门灌顶续法述
直指疏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一卷
清彭际清述
约论
 
观经疏钞演义
一卷
民 国、四明观宗寺沙门谛闲演义
演义
天台疏妙宗钞
观无量寿经笺注
一卷
民 国、无锡丁福保笺注
笺注
 
观无量寿经释论
一卷
民 国、吕碧城造
释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今讲此经,先释经题,次明译史,后释经文。

壹、释经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据下经文,阿难请问,佛立二名。初云:「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加一经字,共二十字。此从心境为名也。又云:「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更加经字,共有九字。此从破障感报为名也。就初名中,「观」之一字,能观智也。下十八字,所观境也。「极乐国土」,即是依报,摄前六观(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无量寿」下,即是正报,摄后十观(七、华座观,八、圣像观,九、佛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观佛,总前三观。

下二菩萨,总摄七观。故此一题,十六皆足。次名中,「净除业障」,总前十六观行力用。观成破障,即现因也。「生诸佛前」,即来果也。不指弥陀,而言「诸佛」者,即下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等。 今翻译家,止用初名,仍从省约。但据诸佛,深合经旨。

天台疏云:「举正报以收依报,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此约举要包摄前后释也。远师疏云:「此经以观佛为主,故偏举之。」此据经宗诸观相从释也。今详两释,后义最长。以正为观佛,须先国土,以为由渐;后因观佛,旁及徒众,以显周遍。是以佛观文中,独名念佛三昧也。
题中上七字为别题,别在今文;下一字为通题,通及众典。上二字,标能说教主;下五字,示所说行法。

初、能说中,佛是十号之一。说谓悦可众心(案:此约听者而言,故云「悦可众心」。天台疏云:「说者,悦所怀也。」妙宗钞释云:「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就此经,即是如来久修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今机扣发,说之,乃畅昔之所怀。」)。此方化主,定是释迦,故但举通号。


下所观境,恐滥余尊,则通别齐举。准智度论云:经通五人说:一佛,二圣弟子,三诸仙,四诸天鬼神,五变化人。欲显此经是佛自说,简非余人,令生信受。然一代时教,律唯佛说,特彰秘胜;经通余人,但须印可。然就经中,净土一法,定是佛说,明非小圣余凡所知。是以他经或容不着,诸净土经并须标简。

二、所说法中,上一字,即能观心;下四字,即所观境。 初中、大小观法,并指第六意识为能观体。五阴之中,善行阴摄。行前三心,体唯无记;必取行心成业,方能感报招生。准下经文,或名想念,或号思惟,名异体同,莫不皆指意思为能观耳。(以上皆录灵芝疏)

大乘义章二云:「粗思名觉,细思名观。」智度论十七:「问曰:有觉有观,为一法、为二法耶?答曰:二法。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后声细微名为观。」(笺注)

次、所观中,梵云阿弥陀,此翻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寿即表福,是解脱德;光即表智,是般若德。般若解脱共严法身,即同居净土摄生教主。观音补处,实有寿限;且据凡小莫数,故言无量。佛者,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觉有二义:一、觉察义,四住如贼,唯圣觉知,不能为害;二、觉悟义,无明如睡,圣慧一起,如眠得悟。对彼二乘,故名大觉。超彼等觉,故名妙觉。且据一相,余如别说。身相光明,具如佛观。(灵芝疏)

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有二义:一、上契诸佛之理,二、下契众生之机。经复多义:佛地开二:一、贯穿,贯穿所说法也。二、摄持,摄持所化生也。此方四义:一、常,三世不易也;二、法,十方同轨也;三、径,古今共由也;四、典,远近尊守也。(直指疏)

此经以观无量寿名者,专明极乐教主依正庄严,慈悲方便,与他方诸佛不相混滥;欲令众生一心回向,捷出生死。观有多门,随机利钝。摄以一佛,更无不尽。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不离报化而顿彻法身,不外同居而直登补处。此之方便,无等无伦。遇斯经者,诐宜发决定心,坚儋何愿,尽此报身,速生彼国。(约论)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报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四帖疏)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18 18:19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贰、明译史

刘宗、西域、三藏法师,僵良耶舍译

刘宋者,所以别于赵宋也。刘裕受晋禅,国号宋,都建康(今江苏江宁)。有今扬子江、珠江两流域各省。凡八主,五十九年。(起民前一四九二年(四二○),讫前一四三三年(四七九)。)禅位于南齐。(笺注)

西域之名,指敦煌以西诸国而言。古时常用西域以指印度诸国。(笺注)

三藏,谓经、律、论。法师者,以三藏法而为师故。又深通三藏之法,教化众生故。

僵良耶舍,译主名也。僧传云:僵良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尤工禅思。宋元嘉初,达于京邑。文帝深加叹异,敕止钟山道林精舍。僧含请译此经,并观药王药土经。含即笔受。后游岷蜀,还卒江陵。春秋六十。 译者,翻梵文以成华文也。

参、释经文

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初、序分分二

初、证信序 二、发起序

乙初、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证信有六:

一、「如是」者,即指正宗所说之法。称理云如,离非曰是。决定可信,故云如是。

二、「我闻」者,阿难亲从佛闻,明非自说。诸法无我,无我则无闻;随俗假名,故说为我。

三、「一时」者,始从众集,终至毕席。一期之时,简非余时也。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可定指,故云一时。又,西土此方,年月日时,历数不同,流布他方,人难晓故。又复诸经,或有一席未能终毕,至后结集,方缀成文,前后不一,难为标指。即如今经,阇王造逆,如来说经,阿难重述,岂是同时?故以一言,包罗斯尽。

四、「佛」者,说教之主,显非余人。即指开示净土释迦大师也。佛翻为觉;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诸菩萨,故名大觉。

五、在王舍下,说经之处。(以上录灵芝疏)

王舍城:梵云罗阅祇伽罗,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城周围有五山围绕。灵鹫即五山之一。天台疏解释此山得名因缘有三:一约诸王治化释,二约移居免火释,三约畏罪得处释。文繁不录。详于智度论卷三,及西域记九。

耆阇崛,此翻灵鹫,诸圣仙灵依之而住。又名鹫头,峰形似鹫。或众鹫所栖,因以为名。天台疏释山名亦三:一约圣灵依住释,二约山形似鹫释,三约鹫鸟栖隐释。

六、大比丘等,同闻之众。有二:一、声闻众,二、菩萨众。若论志愿,则菩萨为先;今取威仪,故声闻居首。(灵芝疏)

先说声闻众

 

与者,共也。梵语摩诃,此云大。大义有三:谓大、多、胜。天王大人所敬,故言大—德量大故。遍解内外经书,名曰多—识解多故。出九十五种上,号为胜—知见胜故。(天台疏一

比丘:因名比丘,有三义:乞士、怖魔、破恶也。果号阿罗汉,亦三义:应供、杀贼、无生也。梵语僧伽,此翻为众。四人已上,和合无诤,羯磨说戒,能办一切灭恶生善之事,故名为众。(灵芝疏)

千二百五十人,即眷属弟子。三迦叶共有弟子千人,目连、身子共二百五十。其先并是事火外道,久受勤苦,都无所证;一见如来,便登圣果。感佛恩深,故常随侍。(灵芝疏) 同时一处曰俱。

次明菩萨众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广觉一切有情故。三万二千,数也。(灵芝疏云:「三万二千,总举上首眷属之众。」)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亦云妙首,又云妙吉祥。入法正位,名法王子。智德独尊,故为上首。(直指疏)

智度论曰:「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菩萨为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皆法王子也。而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则以其在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法华文句记:「经称文殊为法王子,有二义: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为菩萨众首。」众首即上首也。上首者,一座大众中之主位也。(笺注)

以上列大小听众以证信也。诸经通有,亦名通序。(直指疏)

大本小本弥陀经,列众甚广,今经最略。翻传适时,各其志也。计应更列人天杂众,下流通云:无量诸天龙夜叉等。即知序中亦略之耳。(灵芝疏)

乙二、发起序

初、正明囚父 二、明欲害母

诸经缘起,随事不同。今经乃以杀逆为发起者,略有二意:一、欲彰此界众生,极可厌恶,亲生膝下,尚敢危害,况于余人。意令末世欣乐净土故。二、为表此方机缘,非遭极苦,不念脱离求往生故。故下韦提希云:「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等。(灵芝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丙初、正明囚父分四

初、阇世太子幽禁父王 二、国太夫人密奉麸浆

三、王请戒法以济心神 四、法食兼资日久不殒

丁初、阇世太子幽禁父王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尔时,显佛正在王城说法,拣非游化诸国时也。(直指疏)

阿阇世,此云未生怨。胎时已于父王起怨害故。或婆罗留支,此云折指。生时王令扑之不死,折一指故。(直指疏)

随顺者,信他之教,从他之意,名曰随顺。(笺注)

调达,具云提婆达多,此云天热;生时,诸天心皆热恼,知彼出世,必破三宝故。(亦名天授)是斛饭王子,佛之堂弟,阿难亲兄。有三十相。出家诵六万法聚,十二韦陀。因见如来王臣归仰,利养充溢,心生嫉忌,即往白佛,求欲摄众,为佛所诃,遂谋害佛。阿难不知,授与通法。入山修习,获得五通。乃自思惟,谁作檀越,阇世太子有大王相,种种变现,惑令信受。语太子言:我作新佛,汝作新王,岂不快哉!于是,推石压佛,密迹金刚以杵拟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佛身血。自号为佛,五法化人,三闻达等五百新学,受彼邪化,别众乞食,别自布萨,即破*轮僧。莲华色尼,路逢诃之,拳打眼出,即杀阿罗汉。犯三逆罪,生入地狱。阇王杀父、害母,共造五逆。此皆大权化事,或逆或顺,无非益物,为绝后世起逆业故。经云:「示现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又涅槃云:提婆达不曾堕狱造逆等。实非声闻缘觉境界,唯是诸佛之所知见是也。(灵芝疏)

忽掩王身曰收。既得不舍曰执。言父者,别显亲之极也。王者,彰其位也。频婆者,彰其名也。言幽闭七重室内者,所为既重,事亦非轻,不可浅禁人间,全无守护。但以王之宫合,理绝外人,唯有群臣,则久来承奉,若不严制,恐有情通。故使内外绝交,闭在七重之内也。(四帖疏)

频婆娑罗,此云模实,亦名影坚。皆为形体充实,从身立名。亦有翻为颜貌端正。七重之室,不虑往来;复加制约,欲令饿死。(灵芝疏)

如此等事,皆是大士善权现化,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众生根性不同,入道有异,一逆一顺,弘道益物。示行无间,而无恼恚。阇王现逆,为息恶人令不起逆。(天台疏)

阿阇未生有怨,幽因也;随顺恶教,幽缘也;重室制往,幽法也;收执闭置,幽业也。经初以幽父为发起者,有二意:一者、频娑昔于毗富罗山,游行猎鹿,周遍无得,唯见一仙,生瞋恶心,怒其逐去,刺左右杀之。其仙临终,誓言为子,还以心口而害于汝。若不报怨,不能禁人无辜加害故。楞严谓:怨害轮回,食父母想,如土枭、破獍等类。正此义也。二者、子若不逆,必贪富贵,终不能令闻法得果,厌此娑婆苦故。(直指疏)

丁二、国太夫人密奉麸浆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麸,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

韦提希,频婆娑罗王之后,阿阇世之母也。(笺注)

韦提希,此翻思惟。先受此名,即为今日请观之谶。浴身令净,麸蜜涂身;璎珞中空,可盛果浆。潜入深室,故云密也。(灵芝疏)

酥,音苏。酪属。以牛羊乳为之。麸,齿表切,音弨,上声。糗也。以麦蒸磨成屑为麸。(笺注)

窃谓:情爱之深,莫过夫妻;王既被禁于七重室内,又复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夫人心中,宁不潸然?明知饿死,于心何忍?酥麸上王,是宜然事耳。(疏钞演义)

丁三、王请戒法以济心神分三

初、王请目连 二、目连应机 三、佛遣富楼那说法

戊初、王请目连

尔时大王食麸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目犍连,此翻采菽氏。上古仙人,采菽豆而食,因以命族。是王门师,故称亲友。(灵芝疏)

言大目连是亲友,有其二意:目连在俗,是王别亲;既得出家,即是门师。往来宫合,都无障碍。然在俗为亲,出家名友,故名亲友也。(四帖疏)

八戒,即八关斋戒。十善戒经:「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熏衣,八者、不过中食。」(笺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二、目连应机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

目连知已,应机往赴。如鹰隼飞,喻神足之疾。隼,音荀。字书云:鸷鸟,谓猛鸟也。八关斋戒,唯局一日一夜,故逐日别受。(灵芝疏)

鹰,鸷鸟也。隼,鸟名,鹰类中最小者。(笺注)

戊三、佛遣富楼那说法

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富楼那,此翻满慈子,从父母得名。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善能开诱,故特遣之。(灵芝疏)

丁四、法食兼资日久不殒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麸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父王因食闻法,多日不死,此正明夫人多时奉食,以除饥渴;二圣又以戒法内资,善开王意。食能延命,戒法养神。失苦亡忧。致使颜容和悦也。(四帖疏)

丙二、明欲害母

初、逆子害母 二、慈母求救

丁初、逆子害母分三

初、正欲害母 二、因臣谏止 三、敕令幽闭

戊初、正欲害母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麸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初、王问在否。时守下,以事实答。时阿下,王闻瞋怒。窃谓:一、世人经七日不死者,必有其故:或定水资神,或道力加被。王果死已,守门人必来报告。今经三七日,未见耗音,阿阇是以问言:犹存在耶?「犹」字「耶」字,是疑问关捩。二、守门者以事实答言不可禁制有二:一、夫人是主人,何敢禁制。二、二圣从空而至,何可制止。有此二意,所以云不可也。三、阿阇本愿,只须父王不在,即可南面称孤;今闻犹在,宁得不怒?怒于中,出于口,顿忘怀耽之德,乃骂之曰:「我母是贼!」贼,害也,谓害我不得顿称孤愿。彼沙门,亦贼也,日日来宫,为母作朋,故曰:「与贼为伴」。明知沙门本非恶人,我欲父死,彼以咒术令其不死,为我作障,故言恶人。明知咒力功巨,言幻惑者,亦骂词耳。以兴怒难遏,所以执剑害母也。疏释妨云:「应杀守门人,而欲害母者:守门有词,王先有敕,制诸群臣,不言妇女。沙门从空飞入,非我能禁。王虽贪国杀父,犹不违法。」(演义)

戊二、因臣谏止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剎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月光,华言。耆婆,梵语,此翻固活。生时,一手持药囊,一手把针筒。昔誓为医,治疾存活。从德立号。庵罗女之子。二皆多智,显是贤臣。 毗陀经,即俗典。或作韦陀,梵言小异。如此间史书,纪其国事。 贪位杀父,已为大恶;无道害母,亘古未闻。 西竺四姓,摄一切姓。剎帝利、婆罗门,二为尊贵;毗舍、首陀,二为下贱。剎利,即王者姓。旃陀罗,此云杀者,即此间魁刽之类。君既无道,贤臣不辅,故不宜住。按剑却行,示威令惧。(灵芝疏)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阇王惊惧,贤臣去国,社稷必危。不为我者,求救之词。为,犹佐也。(灵芝疏)

戊三、敕令幽闭

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耆婆重谏,王悔乃从。敕闭深宫,发起之本。(灵芝疏)

王意:母不禁闭,父终不得身亡;若要父亡,须禁闭母。于是敕内官,闭置深宫也。(演义)

丁二、慈母求救分三

初、因禁请佛 二、佛知往赴 三、伤叹请法

戊初、因禁请佛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疏云:韦提何故请见目连及以阿难?目连是门师,阿难佛侍者。先恒教我,故偏求见。居在深宫,不敢偏求;内厌恶界,愿生净土。欲令二人传意请佛。窃谓:夫人被禁,一弗克救王不死,二莫由面见金颜,无堪设想。只好遥礼祈求,故云:「而作是言」。向来王宫有事,佛常遣侍者慰问,我今困苦愁忧,佛必他心洞察;不敢求佛亲临,故愿二人相见。目连言门师者,是频婆师也。前云:「大目犍连是我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即八戒师也。所以并请阿难者,欲其传达请情,求佛亲施法泽也。作是下三句请法。疏云:悲泣雨泪,望佛哀怜。遥向佛礼,前已礼竟,今复重礼,表己殷勤。(演义)

 

戊二、佛知往赴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知其心念,即他心智。乘空出没,即如意通。(灵芝疏)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见佛有四殊胜:一、身色,二、莲座,三、左右侍从,四、诸天供养。释,即帝释。具云释提桓因,此翻能天主,即三十三天主也。梵,即大梵天王,色界天主。护世,即四天王等。古疏问曰:频婆、韦提,俱请弟子,何故前遣弟子,后乃自往,其意何耶?解有二义:一、阇王杀父,佛若亲往,则起怨嫌。护彼心故。二、欲行佛法,须委国王;频婆定死,阇王登位,佛若自往,则障碍不行。为护法故。韦提无此,自往无妨。(灵芝疏)

直指疏云:「问:王与夫人,皆请弟子;何故王则遣徒,夫人自去耶?答:有三意:一、频娑愿受戒闻法,可遣人传授;韦提愿求生净土,非佛难开示。二、于王若自往者,阿阇谓朋父谋政,怨嫌必重,致灭法僧,罪不可解;于夫人自往者,阿阇谓母无谋理,嫌恨尚轻;纵幽二亲,罪犹可忏。三、王乃丈夫,可遣弟子教诫,则无余嫌憎;夫人是女,必须师弟同来,自度诸疑谤。」

戊三、伤叹请法分二

初、问宿生因 二、问往生处

己初、问宿生因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宿生之因,具有二意:一、谓我宿何罪之因,生此恶逆之子;二、世尊宿有何缘,与提婆为眷属?(演义)

文有二段:初、作礼申敬。被囚日久,不期遇佛,悲喜盈怀,无暇容缓,挽断项璎,持用献佛。投身于地,以竭其诚。(灵芝疏)

次、正问宿因。我之母子,爱出天性;佛之兄弟,情同天伦。反生逆害,必有往因。本唯自责,兼问如来。但是伤叹往业,以为陈请之由。经律多说,佛与提婆,从因至果,常相恼害。盖是大权影响,而非实事。即法华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乃至「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等。(灵芝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白下,求示二因。何罪,过去因。恶子,现在果。问自身眷属因也。缘如前释。世下,问如来眷属因缘者:昔于定光佛时,耶若达欲嫁女,有年老梵志须摩提,求为女婿,聪明而貌配;时释迦为摩纳童子,颜貌姝好,就珍宝仙人学习既成,从远方来,遇见摩提论议,摩提言屈,耶若欢喜,以女妻之,摩提忿极,誓愿当来生生恼害。摩提,调达是。女者,瞿夷是。如「生经」。.........应知阇王、达多,皆是逆行。一令恶人不起逆罪,二现逆行为摄恶类。故大云称不思议,法华与天王记。若果实造,轮转恶道不休,岂得世世同佛为伴哉。(直指疏)

己二、问往生处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文有四节:初、标欣厌,二、叙可厌,三、立誓远离,灵芝云:此之三节,即示末世修行要术。若不尔者,则徒修净业,定不往生。四、正请往生因。

此初、标欣厌也。无忧恼处者:韦提所问,言相通含,据下佛答,即指净土。娑婆五浊,人间天上,皆有忧恼。唯佛净土,依正俱胜,但受诸乐,宁有忧乎?阎浮提,此翻胜金,即别指南洲也。据今通指娑婆大千,且从近论,令易解耳。或可阎浮于四洲中,浊恶最甚,故特标之。(灵芝疏)

无忧恼处,即请说净土法也。唯净土上善聚会,可谓无忧无恼。我当往生,欣净愿也。不乐阎浮,厌离心也。欣厌二字,修净业人,不可暂离,不可不知。(演义)

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

二、叙可厌。浊,谓五浊,即见、烦恼等。五皆不净,故总名浊。恶,即十恶,即杀盗等。五浊则具该依正,十恶则别指行业。若据浊恶,实该六道;特举三涂苦果,以彰可厌。遍于大千,故云盈满。多不善聚者,即上恶趣共聚此处。或可别指人中少有良善,如下所愿不见恶人。怨亲逆顺,无非不善。阇王、调达,岂善聚乎?上随文解。次约义论:此浊恶处,即指世间郡邑民居,亲族会处。其间心行万差,三恶盈满,皆不善聚。又浊恶处,即指我等众生现前识心;无始至今,三业所造无边业种,日用所起三恶道行,不可穷数,故云盈满多不善也。(灵芝疏)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三、立誓远离。五浊三界,五逆十恶,皆是恶声。其中众生,造如是业,尽号恶人。极乐世界,尚无恶道之名,即无恶声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即无恶人也。(灵芝疏)

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四、正请往生因。头及四肢为五体。五处皆圆,亦名五轮。着地,礼之重也。由有宿罪,故受此苦。今欲厌离,故须求悔。梵云忏摩,此翻悔过。今言忏悔,华梵并举。有云:忏即断后,悔是耻前。如来说法,破障除疑,如日照世,故云佛日。极乐依正,莫非主伴净业共成,故名清净业处。据此,韦提正求观法,故云教我观也。(灵芝疏)

夫净土法门,曰观想,曰观像,曰持名,曰实相。今夫人请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故世尊为说十六妙观。如上四种,无一不含摄其间。前十二观,即观想也;第十三观,即观像也;后三观,即持名也。若知能观所观,俱不思议,即实相也。(演义) 释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分三

初、放光现土,审定机宜 二、正明观法,净业正因 三、听众获益

乙初、放光现土,审定机宜分三

初、如来放光,普现诸土 二、韦提白佛,选定一方 三、频婆蒙光,获证道果

丙初、如来放光,普现诸土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如来眉间有白毫相,长一丈五,周圆五寸,外有八棱,中空如筒(观佛三昧经云:「眉间毫相,长一丈五尺,从中发光。」),白如珂雪;右旋宛转,表从中道流出诸法(直指疏云:「眉间,表中道。光,表智。」)。初散后聚,亦表摄多归一。即显此经纯圆究竟一佛乘法,故现此相,异于常时。光台高耸,喻若须弥。现土无量,不可具举,略示四种,以示可观。七宝成者,言其尊贵。纯莲华者,言其洁净。如天宫者,言其快乐。玻璃镜者,言其明莹。若论诸土,庄严极众,经文从简,各举一相,欲彰极乐具兼诸美,令韦提见,即示放光现土之意。(灵芝疏)

丙二、韦提白佛,选定一方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据韦提希言:十方诸国,俱是清净之相,无处不好。我之求生,但生一处。既蒙世尊慈悲示现令观,无非使我自择。我今愿生阿弥陀佛国。足证彼佛,与此土众生缘深也。(演义)

世尊眉间放光,现诸净土,令韦提希自择者:盖诸佛国土,清净光明,无逾极乐;肉眼亲见,信乐倍深。从此思惟,便获正受。(约论)

文有三段:初、通叙诸土非是所愿。 二、我今下,别指极乐正合机缘。良以此界下凡,心多驰散。若不的指一方,专观一佛,则观行难成,往生多障。况弥陀光明常照,誓愿弘深。是以生一土,则诸土皆通。想一佛,则诸佛齐见。十疑论:佛答普广,其理昭然。善导专修,义亦同此。 三、唯愿下,求请往生所修观法。初修方便,作意观缘,名思惟。观想既成,任运妙契,名正受。如地观云:「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即思惟也。「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即正受也。准知思惟、正受,皆属观法,浅深有异。又复前云:「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即知韦提唯请观耳。(灵芝疏)

直指疏云:散心量度名思惟,约慧言。一心系念名正受,约定言。

笺注云:定心后即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曰思惟。四帖疏云:言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正受,又名三昧,是禅定之异名。离邪乱曰正,无念无想纳法于心曰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观经玄义: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笺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