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以清净心布施便能招感无量功德

以清净心布施便能招感无量功德


佛法教导我们布施应该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执着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之物,乃至有一实在的受惠者。若能以这样的清净心、平等心、无分别心常行布施,便能招感无量功德,成就圆满的布施波罗蜜。

  有一个发人深省的、以清净心布施的故事:

  在大月氏的弗迦罗城里,有一位绘画师叫做千那。他前往东方的多利陀罗国,作客十二年,从事绘画生涯,结果赚得了黄金三十两。

  他怀着巨款正准备要回国,走进城里时,忽然听到打鼓召开大会的声音。他走前去一看,竟然看见一大羣出家人聚集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有清净的信仰心,所以,他走去向其中一位掌管总务的法师打听:你们有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到底要有多少金钱,才能供养你们一天的伙食呢?

  法师回答说:只要有黄金三十两,就足够一天的伙食了。千那一听马上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黄金,布施给这位法师,并说:我供养你们一天的伙食费,我明天会再来。结果,他当然是两手空空的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问他:你在外工作了十二年,到底赚到多少钱啦?

  他回答说:我赚到了三十两黄金。

  妻子问:那么,钱在那里呢?

  他回答:我把它种在那块生福德的田地里去了。

  妻子问:所谓能够生福德的田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回答:我把它布施给那些出家人了。

  妻子一听,就把丈夫绑起来送到衙门,央求治他的罪状。

  官员问她:这是什么道理呢?

  妻子说:因为我丈夫是一个发疯的蠢汉,在外国作客十二年,替人作画得了黄金三十两,没想到,他居然不顾家中的妻儿,竟将那笔钱全部送给了别人。所以,我才把他捆起来送到官府治他的罪。

  官员转问她的丈夫:你为什么不把钱拿回家去养妻育儿,反而将它送给别人呢?

  他回答:正因为我前世没有修功德,所以今生才会这样贫困潦倒,受尽不知多少辛酸苦楚。因此,我今生就应该在福田上努力耕耘。倘若我不懂得种福,来世恐怕也会照样贫困。而且世代贫困,终究不能脱离。所以,我现在希望赶快抛弃贫困。因为这个原因,我才会把赚来的钱全部布施给出家修行的僧众。

  这位官员原来也是一位在家的佛弟子,信佛诚挚,心地清净。他听了这番说话后,不禁赞叹地说:你吃尽苦头,才赚到一点点微薄的工资,而且将它全部布施给出家人了,你真是一位大好人。于是,官员解下自己身上的璎珞(系有白玉的首饰),并将自己的坐骑以及一个村落的领地,统统布施给这位贫穷的画师,同时,告诉他说:你先前布施给一群修行者,那些修行者还没有吃用。这就像没有将谷种播下去,就已经萌芽一样,紧跟着就要有大的果报了。

佛教讲上报四重恩,其中有师长恩,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是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怎么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都报答不尽,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是要供养世界上对我们有恩惠的人及没有恩惠的人,我们都要供养他们。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我们都要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

  佛教中讲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是说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有一种感恩心,去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养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们自己的福田。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的佛子。

  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

  三是悲田。悲田,是指我们要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时,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帮助他。

  表面看上去,我们是在帮助别人,其实我们是在帮助自己种福报,所以只要见到有困难的人,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就像农民在春天播种,到了秋天才能有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是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有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

  其实,一个人的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你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是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讲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一切佛刹,极微尘中各有一切极微尘数佛,是说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对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我们的悭贪。供佛,把你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那你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而且将来“利息”很高。因此,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要靠福报也就是通常说的运气。

  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执著。一个人如果执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你银行里一分钱也没有存进去,虽然银行里的钱很多,有的人能从那里取出十万、二十万,但你一分钱也取不出来。所以布施、供养别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钱。

  人因为贪念的关系,使得我们不能够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过时、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地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你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原因就是贪著,因为我们对好的东西产生执著。如果你对这些最好的东西不贪著,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去布施,救济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那么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着和烦恼。

  我们执著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