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推荐]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二 名字即】

名字即佛。

前面解释理即佛,我们讲名字即佛。

【此至究竟,皆修德也。】理即佛是先天性的佛,究竟即佛是后天修来的,【须论损益,及以高下。】损益及高下,损就是有受损,益就是增加,以及高下,【此位是修德之始。】要开始修行,你要先认识名字即佛,你要先认识你是佛你才肯修行,所以此位是修德的开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简。】收就是把它收简,简就是别,把它分开来,收简就是该分的分,该收的根机的收,【收则耳历法音,不问明昧,异全不闻,俱在此位。】收就是如果收哪一些根机呢?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这个收就是包括,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只要你的耳朵听到人家在说法,说你的本性就是佛,有听到你就是佛的名字。不问明昧,不论了不了解,明就是了解,昧就是不了解。异全不闻,异就是不同于全部从来没有听过说他就是佛,他也可以成佛。俱在此位,此位,把笔拿起来,此位的旁边写一个“名字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这个位。再讲一遍:收则耳历法音,收就是包含名字即佛,包含的对象是什么?只要耳根曾经听过佛法,说他会成佛,不问明昧,无论他了不了解,异全不闻,不同于全部从来没听过佛法的人,统统安排在名字即佛这个位子。

【简则未得圆闻,】简就是所不同的,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圆满的闻、不可思议之闻,【齐别内凡,】把笔拿起来,齐就是只等于藏、通、别、圆(中的)别教里面的内凡位,内凡位是对外凡位讲的,外凡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内凡位是煖、顶、忍、世第一位,【尚属理即。以七方便未解妙名,】因为七方便还没有证初果,还没有进入圣位叫做七方便位。七方便未解妙名,还不了解不可思议之名,【岂知即佛。分二】怎么会了解即佛,所以还没有到圣位。把笔拿起来,在你们十八页的右边这个空档要写七方便位。我现在慢慢跟你解释七方便位:七方便位底下画一杠,写个“凡夫位”,凡位,凡夫位底下画横的一杠平行写个“A外凡位”,“B内凡位”,外凡位叫做理外的凡夫、道理以外的凡夫,内凡位叫做理内的凡夫、属于道理以内的凡夫,接近圣位叫做内凡位,还是外行的叫做外凡位。

(七方便位

凡夫位

A外凡位(理外凡夫)

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

多嗔众生,慈悲观

多散众生,数息观

多障众生,念佛观

愚痴众生,因缘观

别相念——四种观想

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

总相念——讲一同时具足四个

观身不净、观身无我、观身无常、观身是苦;

观法不净、观法无我、观法无常、观法是苦;

观心不净,观心无我,观心无常,观心是苦;

观受不净,观受无我,观受无常,观受是苦。

B内凡位:(理内凡夫)

包括四个阶段

煖、顶、忍、世第一)



凡夫分外凡和内凡,内凡就是渐渐接近悟的境界;外凡位就是理外的凡夫,分三个位子,第一叫做修五停心观,什么叫做修五停心观呢?多贪众生、贪心很重的,佛就教他修不净观,这种人就是你们一餐吃三大碗面的人,或者是吃荤食一次很多的人,你就想:我吃下去再吐出来就很臭了,入喉三寸就不是好的东西,所以多多修修不净观。我们多贪,这个贪有很多,譬如说你好色,你就想: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或者是你喜欢吃,你就想:吃一吃拉出来也是臭的,很奇怪!

香香的经过肠子消化出来这么臭,有的臭的会压人,灵气逼人,很奇怪!香香的吃下会这么臭,如果吃素就比较不会,吃素放屁也不会那么臭。多贪众生,不净观,修一些不净观,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贪。多嗔,如果我们脾气不好的,修慈悲观,就想:众生都是我前世的父母,我不要对他们这样子,或者是兄弟姐妹,要修慈悲观。第三多散,多散的众生就是(修)数息观,就是心很散乱,随着气息数一、二、三。。。慢慢的、慢慢的,呼吸,慢慢的一、二、三。。。数息观,叫做多散众生数息观。第四种叫做多障众生念佛观,障碍很重的,要多多念佛,所以我常常说:在座诸位,如果你们自认为业障很重,就请一些大悲咒水回去喝一喝,要喝以前你一定会念观世音菩萨的,所以喝大悲咒水一定会有功德的,因为你在喝以前一定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们要修持要多念佛。现在大悲咒水来,我都当成在修行,我就很高兴,很高兴,就是用半个钟头来持咒、念佛,用《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安乐妙宝》里面说:念七遍即灭无量罪,如人不管懂意思、不懂意思,只要听闻毗卢遮那佛咒七遍,即灭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单单那个咒水念三百多遍,毗卢遮那佛的咒。再来,五停心观,最后一个叫做愚痴的众生,叫做因缘观,修因缘,愚痴就是执着叫做愚痴,什么事情都执着,你要修缘生缘灭,因缘观。

别相念就是单独修行四种观想,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这个叫做别相念。别相念就是单独修行,观察我们的色身不净叫做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一切法无我,茶杯无茶杯相,桌子无桌子相,我们这个色身无色身相,观法无我;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刹那间、刹那间在变化;观受是苦,观这个感受是苦,这个别相念。

总相念刚好同时:观身不净、观身无我、观身无常、观身也是苦;观这个法也是不净、也是无我、也是无常、也是苦;观心也是不净,观心也是无我,观心也是无常,观心也是苦的;观受也是不净,观受也是无我,观受也是无常,观受也是苦的。所以别相念叫做个别修行,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总相念就是讲一个同时具足四个,观身不净,观身也是无我,观身也是无常、观身也是苦的,叫做总相念。这个叫做理外凡夫。能够观到这个还早得很。

谈到内凡位,内凡位包括四个阶段,叫做煖、顶、忍、世第一,一个一个来解释。煖就是暖气,热气的暖,身体有暖气,煖,暖气,煖就是你在修行,已经修行到有一点点消息了,暖气,有一点温度了,表示你钻木取火,钻木取火虽然还没有火,但是已经有什么?已经有热度产生了,煖。顶呢?就是最高的,顶就是最高,顶,顶部。忍就是印可,已经要印可了,印证将近接近圣果的地位了。再来就是世第一,世间最高的就是世第一,世间第一个,世第一。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阶位。

所以说外凡有三个: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三位。这是理外凡夫。理内凡夫呢?有四个阶位——煖、顶、忍、世第一。三加四等于七个阶位,叫做七方便。什么叫七方便?初果罗汉圣位前方便修行叫做七方便。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还没讲课以前我们先修正一下,刚刚有人来告诉我说有请教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某些地方我们稍微修正一下,现在翻开第十页,倒数第五行中间:何必鸡林乎。鸡林,我们上次说表示固定的地方,中山大学的教授说这个是古时候韩国的名字,譬如说我们中国以前叫九州或者是神州,这个鸡林就是古时候韩国的名字。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查到这个典故,鸡林,意思是何必回去韩国呢?然后在这一行的底下有一个漕使,他们说是外交官,我上次讲说有一个姓漕的地方官,他说这是外交官。当然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又是中文系的,可能就可靠性很高,暂时采取他的,谢谢这个在家居士来更正!感谢!

我们现在翻开第十八页,中间黑字体的,

  【初带喻示名字】

【如斯之理,佛若不说,无能知者。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暝。涅槃云:于无量世,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于宝适悦。】

我简单解释一下。

如斯之理,就是人人具足有佛性的这种道理,如果没有佛来开示,如果没有说,佛若不说,无能知者,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我们现在虽然在迷,但是我们当体就是佛。

《法华经》云,一百八十劫统统没有佛,世尊没有来出世,世尊就是佛,空过无有佛,没有佛出世,世尊没有来出世。世尊不只是指释迦牟尼佛,包括一切诸佛都叫做世尊。十方常暗暝,十方世界如果没有佛出世,没有佛的大智慧来开示说法,我们依然活在黑暗、没有智慧里面。

《涅槃经》云,于无量世,也不可能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典的名,大乘经典譬如说《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梵网经》、《璎珞经》、《仁王护国经》,这些都是大乘经典的名字。

若佛出世,方能阐;这个阐就是发扬光大。才能够发扬光大智慧日,智慧日就是比喻本性像智慧的阳光。意思是说如果有佛出世,我们才能够发挥自己身体具足本性宛如阳光那种光明的智慧,才能够识、才能够了解认识三宝的光明的伟大。

开甘露门,甘露门就是起死回生之钥。今天我们如果没有佛法,我们就无法入甘露门,佛法就是甘露。如同儒家所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如果用在我们佛门更加的恰当,“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你早上听到道理,到晚上就是结束我们的生命也很值得,直接的讲、简单的讲意思是这样,当然还有比较更深的涵意。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十号就是佛的十种通号,譬如说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常常拜八十八佛,知道有十号的妙味,这十号都是佛的通号。

因说生解,因为说法而了解佛法的真理。于宝适悦,于宝就是自家的珍宝,也就是佛性本有的珍宝,于宝适悦,就是非常、非常的高兴,原来我就是佛,我也会成佛,虽然现在是凡夫,有一天会解脱会成佛。

再来,

   【钞云:初段明不闻之失。】没有听到佛法就是不会了解,【谓理虽是佛,】道理来讲虽然我们本来就是佛,【全体在迷。佛出不闻,经名绝听,】这个“出”不能当作是“来”,入跟出的意思。佛出不闻,这个应该当作是“因为”,佛有出世,可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听到、或者是佛根本就没有来我们没有办法听到,所以说“佛出”这个意思有包括很深的意思,不管佛出或者是没有出世,就是我们根本没有听到佛。经名绝听,就是连经典的名字从来没听过,连听都没有听过。【此指但理之失也。】道理的消失。就是我们没有认识自性就是佛,只是指道理我们还不知道,暂时消失了。【次段明闻名之得。】听到佛的名号,或者是听到经典的名号。【今名字即,】名字即佛叫做名字即,什么名字即佛?【唯约三宝及十号也。】名字即佛,闻到这个名字你就是佛。【无明长夜,佛出令晓。】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被无明遮蔽了,长夜就是无量劫来都是活在无明。佛出令晓,佛出世能让我们了解。【阐本智日,】发扬我们本来就有佛的智慧,像太阳那样无量无边的智慧,【乃识三宝照世光明。生死巨关,】大关叫做巨,生死这个大关,【无佛长锁,】锁就是不开,长锁就是扣住不能开,不能知晓。无佛,所以我们常常被业障锁住,所以我们就不能悟不能了解。

【佛能于此开甘露门,】前面说锁就是扣住,现在就开,开甘露门,我们被无明的锁所关住,我们现在开甘露门,【令知十号是常住味。】常住就是永恒不变。【此光此味,乃从众生心性流出。】流露出来的。【还使众生解此光味,即本性佛。末二句,指贫女喻也。】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家中本来就有宝贝具足一切,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跑出去向人乞讨,其实家里很富有却去向人乞讨。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子,我们现在都求众生了解我们,求众生同情我们,其实我们不必如此,当下我们就是佛,我们就有无量无边解脱的思想。我们不必人家同情,也不必人家了解,我们了解我们清净的本性也就是了解一切,如果你了解全世界的人,不了解你清净的本性,这样你也是迷,如果你了解你本身清净的本性,你就了解世间一切的事情,为什么?你能够放得下,放得下的人就是了解,放不下的人虽然了解也是不了解。因此,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功课叫做自觉,自己觉悟,发出我们清净的本性,用智慧心运用在六根、六尘里面。你要找却找不到,要运用却很清净当下即是,所以不离当下一念,也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因此,我们不必人家同情,更不必人家可怜,也不须要人家来了解我们,我们能够了解最为重要,因此,你就变成最富有的人。我们现在就是很可怜,我们现在就是不了解我们就是佛,当下我们就是解脱的圣者,所以不肯承担,无始劫以来一直推诿,我不是、我业障重、我烦恼重、我束缚,所以一直推诿。你说你就是佛,他不承认,不肯当下承认,禅宗里面所讲的就是:不能直下承担是可怜悯者,他本身就是很可怜。所以你对他开示很多法门,这样他当下放得下,他却不是,他藉着很多理由来搪塞,产生很多烦恼,他就是不见他本来的面目,你也没办法。所以贫女比喻就是自家的珍宝具足一切,你不必外求。【此等法喻,皆示于名有识之义,】皆示于名有识之义意思是说,都开示在外在的名字而让你认识这个道理,藉着外在的名,然后让你去了解本来的道理,本有的道理。【能知所知,即名字佛。】能知你所知道的这个就是名字即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 引人明即佛】

【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此名字佛也。】

须达,佛在世的一个长者子,这个长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很有慈悲心,施舍心很大,须达长者。他有一次听到佛的时候,说:世间有这么伟大的人!身毛皆竖,只是听到名字,就对佛非常的恭敬,所以他就一直去找寻,就是一直要见到佛,那个时候是晚上,他不知道几点了,他见到很亮的亮光,就顺着亮光一直走、一直走,其实那个时候是晚上,为了要见到佛,他的心很清净,一心只想见到佛而已,到了那个地方,天人知道他不会顶礼,就下降下来向佛绕三匝,绕三匝之后就向佛顶礼,须达长者子他就知道了,就照样绕佛三匝再顶礼。身毛皆竖,就是像这种的就是名字即佛。一听到佛的名他自己就很感应,而且无量劫的善根就发现,这个叫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这个生死的大关自然就开,辟就是开,这个叫做名字即佛。

【言毛竖,即惊觉也。】很惊讶,这个惊是属于一种感动的惊。是属于感动,不是恐惧的惊。【闻名生觉,】生觉悟,【即本性佛。觉即本性,本性觉即佛也。】

底下,我们要讲观行即佛。

【三 观行即】

第三,三就是观行即佛。

   【此中观法,直观心性。故托他佛,】外在的佛,【而为所缘。今明对尘,】尘就是对境来说的,对尘就是互相对立的,这个尘就是境,心对尘就是心境一对。【即成观佛。】就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观行即佛。【其中念念觉知之心,名观行佛,分二。】

  【初明观行】

   【观行佛者:观佛相好,】观佛相好就是观想,观佛的相好。我们人一生都是烦恼,所想的都是一些金钱、名利、子孙、夫妻、男女朋友,现在不是,现在要你取而代之,你要想那些不如想这个,想什么?想佛的相好光明。【如铸金像。心缘妙色,与眼作对,】意思是说就像我们铸金身的佛相,心来缘殊胜微妙之色,与眼作对,作对的意思就是心色一对,心境一对,而不是谁和谁作对,不是这个意思。配起来就是心境一对,心当然要看境。所以心来缘佛的相好殊胜秒色,这个就是心眼一对,眼和境界一对。【开眼闭目,】眼睛睁开也好,眼睛闭上也好,【若明若暗,】不论外面有没有光线,统统不管,【常得不离见佛世尊。】意思是说眼睛睁开佛也在面前,眼睛闭上佛也在面前。所以我说常常想烦恼的事情,不如看佛相好好的来观想,【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意思是说我们的佛有无量无边的庄严之大相,流出小相也就是藉着本体幻化出来他就有应化的身体,就是小小、小小的一尊,【浩浩漾漾】就是很大、很广,【如大劫水。】这个劫最后淹没,淹没一切的禅,包括六欲天、初禅。。。等等,大劫的水,【周眸遍览,】眸就眼珠、眼睛,眼珠叫做眸,我们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在形容以前的美人。

遍览,眼珠子遍览,就是眼睛转动的地方,【无非佛界。】统统是佛界。【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平等不二,本性相同。【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身就是法身平等。一智慧就是当下就是自性的光明智慧。力就是十力,无畏就是四无畏,这个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亦然,也是如此。【念色身。】这个就是应化身。【念法门。】这个就是报身。【念实相。】这个就是法身。所以色身、法门、实相就是应身、报身、法身。为什么念法门叫做报身呢?因为集一切法为身,名叫做法门身,叫做报身。

【初示始习,】修习的过程,【即心观相。此是名字升进之位,】名字单单是佛名现在要观行,要来作观,名字即佛再进一步的这个位,此是名字即佛再进一步叫做观行即佛的位子,叫做升进之位。【不独解名,】不能只是了解名字即佛而已,【能修观故。】要能够修观行。【但未入品,】还没有进入圣位之圣道,未入品就是未入道品,【非观行位。】还没有到观行位。【观佛相者,经中八万相,】经中说有八万相,我们众生哪有办法,佛有八万四千相我们要怎么观,【非劣想而可系缘。】劣想就是我们众生的心智低劣、粗糙,劣就是差的意思。众生叫做心粗境细,心很粗,心粗就是粗心大意,要观想佛微细的相观想不出来,所以说非劣想而可系缘,不是我们用凡夫这种低劣的心智、粗糙的心想有办法跟他定位的,系缘就是可以把它定位、固定的地方。【故须初心,先观落日等。】就是先观落日观,【观既深着,方观胜身。】观久了就很清楚了,然后再观胜身(殊胜的身体)。【开眼下,】开眼下,这是在说前面“开眼闭目,若明若暗,常得不离见佛世尊”,这是在说这一段就是开眼底下这几句话,【明观成,】修观有成,【称性周遍。】就是依本性周遍一切,【妙心作相,妙相发心,】这个很不可思议,意思是说我们不可思议的本性自然就作相,作相就是无作相,作相就是自然我们清净心里面的相,所以妙相就是不可思议的相,发心就是被我们所悟,然后被我们所开发出来,【心心不休,】每一个念头不断,不休就是不断,成就观想,入道品,叫做【成观入品。】这样就能够成就观想入于道品。这个最好要作笔记比较好:成观入品,成就观想,入于道品。

【尘缘莫动,佛常现前。】就是五欲六尘的境界都保持如如不动,没有被它所影响,佛常现前,这个佛就是自性佛。【闭目了然,开眼不失。】眼睛闭上也是清清楚楚,睁开眼睛也是不失,就是佛常在眼前。【在明见佛,处闇不忘。】在明亮的地方也有见到佛,在暗的地方也没有忘记佛,【性无间然,】就是我们的本性不管明或暗,我们的本性不分明或暗,明和暗是众生的业力所牵引,所以有对立,明和暗。我们现在观想,观想到白天也是这样子,有光线的地方也是清清楚楚,没有光线的地方也是清清楚楚,因为我们是用本性在修行。性无间然,【岂佛暂阙。】难道佛有一点点暂时休息吗?没有,没有,佛没有暂阙,二十四个小时都在你面前,只是有没有相应而已。【一一相海,庄严法身。相为大相,好为小相。观大发小,名为流出。】因为一一相海,庄严法身,这个太大了,太大了,这个叫做大相。我们只是能够观小小的,所以变成相好名叫做小相,庄严法身这个叫做大相。【劫水虽大,止剂二禅。】就是劫末的时候,要毁坏六欲界天大水就淹,止剂二禅,只能到二禅天而已,止剂就是停,只能到达二禅天而已。但是【佛相】不一样了,佛相不只是到二禅天,他是【周遍,称法界性,】就是通达法界性,【且以少分,喻周遍也。】意思是说因为它是本性,而且少分他就能够通达一切,少分就是譬如是一切,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观行佛眼,名为周眸。】我们作观修行,如同佛的眼睛一样,所到之处皆是佛。名为周眸就是我们的眼珠子,就是把这个眼珠子所看出去的统统当作是佛。【此眼所观,何处非佛。】既然等于佛的眼睛,看出去统统是佛,何处非佛。

【念一下,】“念一下”就是“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念一,底下所谈到的是说明一相、多相是平等,【明一多相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同观。一身】就是多身【下,明诸佛三法等同。】三法就是,诸位,翻开十九页,我教你看哪三法,三法就是:一身一智慧,这个就是一法;力无畏亦然,力就是十力,无畏就是四无畏,它的意思是说佛的智慧身、十力、四无畏统统一样,就是平等,这三法就平等。【念色下,以三身结示。色身是应,法门是报,】意思是说色身是应身,法门是报身,实相是法身。这样读比较清楚。因为他都少一个字,看起来比较简略,很简略的话,我们看得比较不清楚。色身是应,法门是报,【实相是法。】也就是说色身就是佛的应身,法门就是佛的报身,实相就是佛的法身。【言法门是报者,】这个特别提出来讲,生怕大家不了解,【谓诸法聚而为身也。所谓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做头发,【第一义谛为髻;】髻就是头顶上的发髻,【种智为头;】一切种智为头,【慈悲为眼;无漏为鼻;四辩为口;】就是四无碍辩才,【四十不共法为齿;】现在我建议诸位,我认为研究佛法的人,需要佛学大辞典,到现在我所看到的佛学大辞典,佛光的那个豪华版的佛光书局,佛光山所编的佛学大辞典那个实在是太棒了,资料的齐全前所未见,因为四十不共法这种东西,如果不去查你没有办法了解,如果我在这里说,光讲这个就好了,对不对?所以这个最好还是能够。。。你们自己去想办法,去买一套佛学大辞典,因为它的内容非常好,那个字体看起来又不会近视,纸张又好又有照片,而且资料非常的齐全。

这是做师父的人,疼爱我们这些徒弟,介绍你们好书,因为一个学佛的人没有辞典你哪有办法,什么都要我帮你们查好,你们那么懒惰做什么,常常要我帮你们查好,不要这样子。所以说最好有佛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接下来就是今生今世一定要看《印光大师全集》,一套有七册。以前我们要买这类的书,这里也找不到,那里也找不到,现在人家送五十套来,现在的人命好,以前我们要买这类的书,找了很久就是没有人在流通《印光大师全集》,有的时候人家马上就请走了,找了很久。我在看那本书,很好,非常好。好书介绍。

( “诸佛虽有无量诸法不与余人共者有四十法。若人念者则得欢喜。何以故。诸佛非是色身。是法身故。如经说。汝不应但以色身观佛。当以法观。四十不共法者一者飞行自在。二者变化无量。三者圣如意无边。四闻声自在。五无量智力知他心。六心得自在。七常在安慧处。八常不妄误。九得金刚三昧力。十善知不定事。十一善知无色定事。十二具足通达诸永灭事。十三善知心不相应无色法。十四大势波罗蜜。十五无碍波罗蜜。十六一切问答及记具足答波罗蜜。十七具足三转说法。十八所说不空。十九所说无谬失。二十无能害者。二十一诸贤圣中大将。二十五四不守护。二十九四无所畏。三十九佛十种力。四十无碍解脱。是为四十不共之法。”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十住毘婆沙论卷第十》

感恩妙宇师兄 即天空是蓝的师兄 亦即米新武师兄 提供“四十不共法”之出处)

底下,【二智为手;】就是根本智、后得智为手,【如来藏为腹;三三昧为腰;】把笔拿起来,三种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定慧为足。】

空三昧就是你修空观,才能够直接进入定。我们人修行临命终为什么不能把握,就是没有定,为什么没有定?因为梦想、颠倒、恐惧误了我们一生的大事。颠倒就是无常为常,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快乐的,他拼命的追求,这个世间痛苦他却认为是快乐的,颠倒;梦想,整天都在作梦,整天都在梦想将来怎么样,现在的不求解脱,每天都期盼,强烈的得失,梦想,不是欧阳菲菲唱的那一首歌。所以说空就是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个空字是一切佛法的精华,空能够解释叫能舍、能忍,如果你有空的思想你就能够舍,你就不会为了别人几句话整天难过,又不是脑袋坏了,我不让你痛苦就好了,还让你来使我痛苦,哪有可能,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修空的人他就是这样坐着,所以闲人非等闲人,闲人就是很有空闲的人,你听得懂吗?非等闲人,世间只有大彻大悟的人是闲人,为什么?他不会起心动念,他也不会想要造作,他也没有名利心,他也不会去追求欲望,他就是如如不动。闲人非等闲人叫空三昧。

第二叫无相三昧,无相就是你在修行当中不可以执着任何一法,叫无相三昧。好也是这样过,坏也是这样过,人家怎么伤害我们,我们也是这样过,人家怎么赞叹,我们也是这样过日子,叫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三昧。

第三叫做无愿三昧,愿就是造作,无作的三昧;无作的三昧就是无生,无生就是得一切忍辱。无愿简单讲就是能忍一切名叫做无愿,而不是没有愿力,不是这个意思。无愿就是我无愿,解释另外一个角度叫做无所求,无求三昧,你要于世无求,一个人到了无求,品就自高,人到无求品自高。

  【二 明即佛】

【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即佛也。】

常常运用我们这种念头,无不念时,念念皆是觉悟,是名观行即佛也。所以我们人这个念头当中,如果有接近圣者、善知识,这个念头慢慢他就会转;如果没有接近圣者或是善知识、这个圣僧(高僧大德),我们念念都是束缚、都是死巷,死巷都是自己这样想、想。。。都钻进牛角尖里面爬不出来,想一想、想一想,愈想愈呕就愈生气,就愈恨他,恨他到死,就一直转一直转,转进牛角尖,老鼠入牛角很稳当,死定了。所以禅宗常常说:天下何其大,奈何钻故纸不出,就是说天下这么大、这么广的地方,你不走,何苦?何苦就是拼命在钻文字相,钻故纸,故就是旧纸堆,而不能够跳出来,很可怜。所以人家禅师那一种洒脱、那一种自在,那一种清凉、洒脱、安详,人家说开悟,悟到什么?悟无所有。

说:师父,你开悟,悟到什么?

说:没有,什么也没有悟到。

说:师父,我想要求法。

我对他说:此法中无法可求,当下你就具足一切。能运用者就在眼前;不能运用者找不到,永远都找不到。

所以说圣者意识难言,圣人,他很容易就了解清净平等的本性,他却没有办法说,他也不知道怎么说。在寻找的人是能言难识,在找寻本性的人能言善道,但是他却不知道本性是什么,他能言善道,空、本性、无常,讲到《涅槃经》不生不灭,能言善道,讲到本性是常还是无常,(说)本性是无常就吓到了。

有一个修行者来问六祖慧能大师,问说:请问行者,请问修行的人本性是不是常?他会执着。

六祖慧能大师说:本性无常。

他说:本性怎么无常呢?本性如果无常,和佛说的不生不灭就相反了。

六祖慧能大师就对他说:本性如果是常的话,不就和死人一样永远是这样子,永远这样子如如不动,不动的时候就变成死绝,像臭水沟里面的不动。

所以我们人如果讲到如如不动,他就会观想为永远就这样不动,他不知道这个不动,是指无念的不动,他不知道这个还叫做动,也可以叫做念,也可以叫做无常。因为他的无量的神通在变化,当然要以无常,如果常就是死绝、就杵在那里,这个叫做自性见,谓本性之常名之为自性见,死路一条。谓本性无常就是凡夫见,就是生死法。圣者悟道讲常、讲无常都自如,凡夫讲常执着常,讲无常就执着无常,搞不清楚本性是常是无常。所以就神通起用来讲可以讲无常,方便讲;就本性来讲不生不灭就讲常。常、无常都是对立的,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本不可说,本来就不可说的,你一定要把它下一个定义,那就错。所以我们人会很恐惧说佛性是无常那完了,他就先说佛性是无常也是生死法,错了。所以很不容易的,佛法不要落入文字上的执着,如果不懂就是不懂,不通本性的你再怎么说他就是不懂,他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反正他也搞不清楚,所以他回去就思惟,动念即乖又不能思惟,思惟又不对,又不是本性,不思惟又迷迷糊糊,一个头两个大,干脆念佛、念佛。这种就是这样子。

二十一页,

   【四 相似即】

【相似佛者:】现在再来讲相似佛,有一点功夫叫相似,有一点功夫了。相似佛,菩萨了。就像地基盖到了五楼,盖到了七、八楼,只是还没有收尾的工作而已,它就相似讲堂了。这样就相当有一点功夫了,快完成。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相好就是应身,念佛的相好,相好意思是说佛的应身是非常好的色身,【得相似相应。】相似,有一点功夫了。【念佛法门身,】念佛的法门身,就是具一切法为身名叫做法门身,我们说八万四千法,法门就是一切法门,念佛的一切法门都集在一切法这个叫做法门身,也叫作报身。简单讲就是菩萨悟到一切法,【得相似相应。】这个就能够得到相似相应,【念佛实相身,】实相就是念佛的法身,【得相似相应。】这个也是相似相应。【相似者,二物相类。】相似的意思是说二种东西很相像,【如鍮(tou二声)似金,若瓜比瓠。犹火先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乃知。】如鍮,我为了这个字也查了很久,如鍮,这个鍮是一种石头,是自然铜之金;自然铜,黄铜之精华。是一种石头,真正的鍮石类似金一样的,是产在伊朗,伊朗所盛产的才是真正的鍮石,所以这个鍮是一种石头,很相似金。若瓜比瓠,那个念hu(四声),这个我也有查辞彚,我怕读错了。若瓜比瓠,瓠就是瓠瓜,就像瓜和瓠瓜很相似。犹火先煖,就像火先有温度。涉海初平,涉海就是入海一开始平平的。水性至冷,饮者乃知,这一段是劝告我们,叫我们要亲自修行,水性很冷,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很清净;饮者乃知,你要去喝,意思是说你要亲自去修行,你才能够得到利益,往生极乐世界很好,你一定要老老实实的念佛,你才能够得到利益。

【渴不掘井,】就是挖,你如果口渴不挖井,你就没有水喝。渴不掘井,意思是说如果你知道。。。渴就是生死,你知道生、老、病、死是可怕,就像我们现在口渴要喝水,我们生、老、病、死需要佛法,赶快用功修行。渴不掘井,【听说何为。】你只是听人家说佛法,这样有什么用,有什么用呢?【略举其要,】简单举出它的重要,【如法华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什么相呢?相似即佛的相。意思是说修到相似即佛,这个人已经是六根清净了,六根清净就是证阿罗汉果,就等于证阿罗汉果这个不是那么简单的。【名相似佛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看小字体的,

   【初约三身明即佛。】应身、报身、法身,三身来说明相似即佛。【前观行位,常用三观,念三身佛。观觉虽成,】观想修行这个观觉虽然成功,【似觉未发。】相似觉尚未发,【加功不已。今本觉三身相似而发,】本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相似而发,【与始觉三观相似相应,应是合义。】应该是合,道理相同,合义就是道理相同。【合而不忘,】合:道理相同而不会忘记,【非妙观也。】却不是不可思议的空、假、中三观同时,就非妙观也。不是不可思议的微妙的观,还算不是很好。【相似下,约四喻明相似。鍮比金,】意思是说来说明相似的相,就像鍮比金,【瓜比瓠,】钻石类似黄金,瓜和瓠很相似,【喻始觉似本觉。火与海,喻相似近分真。】火,意思是说犹火先煖,是用火来比喻;与海,似海初平,我们如果走进大海,一开始觉得水稍微一点平平的,但是到最后你要深入大海,才知道大海深水的冷是什么。简单讲你如果要修行,一开始涉猎到一点点,最后你如果要深入,你才能了解水真正冷到什么程度,修行也是如此。【前二约法论似,后二约位论似。】前二,就是如鍮似金,若瓜比瓠,这是就法,在这个法相似佛,这个法已经接近佛了;犹火先煖,涉海初平,这个是指位,那个位子已经类似佛。【水性下,】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这一段【是劝证。】劝告你要好好的修证。【初约事劝,次引文证。】

下面另外一段,

【五 分证即】

分证就是已经有几分的功夫了,真的功夫了,已经有证了,分证了,不能证到全部、证到一点叫做分证。一百分考了八十分,就有一点点功夫了,叫分证即佛。

【即心观佛,托境显性。虽得相似,尚属缘修。】缘修,属于藉着种种的因缘来修行,【今则亲证,】亲自尝到那种味道了,【属于真修。惑分分破,】无明,我们分分来破除,【性分分显。】本性就一直显现出来。【从所证说,名为分真。】藉着他自己所证的名叫做分真,就是部分接近真实,【从能显言,】从自己有办法悟到那种境界,然后把法讲出来显出言词,【名分证也。分二。】所证悟的就是一种境界,自己的能力有办法就把它说明出来。

【初约发心明即佛】

我们现在来谈一谈底下这一段,

【分证佛者:初发心住,】这个就是初住位,就是十信位后面的一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现在的发心住就是初住位,菩萨阶位是初住位,【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不前不后,就是已经没有次第性了,亦不一时,没有时的观念,【三智一心中得,】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或者是空观智也对、假观智也对、中观智也对,看那站在哪一个角度讲,三智。三智一心中得,得到什么?【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湛然的意思就是光明的意思,【开秘密藏。】不可思议的本性叫做秘密藏,【以不住法,】因为不着一切法,所以安住于不住其中,叫做【即住其中。】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小字体的,

【初】就是开始,【文约三法明发,】发就是悟到我们本觉的心,所以这个发是发自我们本觉的心,【就初住位,示即佛相。发心者,发本觉心也。常寂常照,寂照双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本圆觉。即一而三,】三即是一,【不发而发,故成三发。皆言一切者,】意思是说,【法界无外,摄法不遗。诸佛众生,色心依正,同一觉体,全体为缘,为了,为正。】把笔拿起来,有三因佛性:为缘就是为缘因佛性,(为了就是)为了因佛性、(为正就是)为正因佛性。意思是说当体同一体也是缘因佛性,也是了因佛性,也是正因佛性。佛性分三个,缘因、了因、正因。缘因就是藉着修持显现佛性,了因就是藉着智慧观照回归到本性,正因佛性当体即是,所以缘因、了因、正因同时。【是故一发,则一切俱发也。】

(A缘因佛性——缘发名功德,能资成故。

B了因佛性——了发名智慧,能观照故。

C正因佛性——正发名境界,是真性故。)

现在先讲【缘发名功德,】缘因佛性,写一下“A”,我们讲到缘发,“缘发”二字画一个框框。缘因佛性一发,本觉的自性就会产生名功德,没有本性的功夫,不能称为功德,只能称为福报。【能资成故。】能够帮助成就一切。【了发】“了”要把它画一个框框,了发就是了因佛性一发,【名智慧,】彻底的了解,【能观照故。】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正发】就是正因佛性一发,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一发,【名境界,是真性故。是所显故。三智下,】三智一心中得这一段,【约三身明佛。前以正助二修对一性,明圆发相。今约报智证法】报身的智慧这个来证悟到法,【起应,报应二修,】起应就是我们说应化身,报应就是我们说报身,二种修行,【对法一性,论分证佛。】来论分证。起应、报应这二种修持,对法性本性来讲,它是一种分证的功夫。【从智证法,从法起应。即非一时,三身顿得,】就是顿得。



所以昨天在研读班,我再三的劝告研读班的同学:

在这个人生宇宙当中,一定有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如果你得到,就永远存在,这种东西就是本性,一了百了。



所以禅宗的顿悟自性这是列为最重要的功课,所以我们三十条清规就有一条务使顿明本性,务使顿明心性,你才会知道怎么修行,如果你顿悟到本性,一切法不来也不去,你不会为了色法烦恼,也不会为了心法而烦恼,你没有得失观念,也不会担心明天会怎么样,你就把今天的每一秒钟活得很快乐,如果悟到了本性,二六时中都充满了智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体悟到了本性,我们的日子就很好过了,事事都是解脱,时时都是非常的欢喜。



所以说三身顿得,【故非前后,不纵不横,】也不纵也不横,【复见于此。从始圆修一心三观,】从一开始就圆修一心三观,【今圆三智一心中得。即以此智,证得法身。智性即色,三一体融,名妙色身。】三一体融就是三种就汇为一个体,【此身湛寂,】像镜子一样,【如镜无情。】无情就是清清楚楚不会所执着,情就是情执,如镜的不执着叫做如镜无情。【形对像生,】形如果来,镜子的像就跑出来,来者不拒,去就不留,【山毫靡间,】山是大,毫是小,大小不离,【名应一切。】叫做山毫靡间,名应一切。【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体离纵横。】纵横就是表十方,本体是离开十方的,意思是说本性不是用任何一个角度、方位可以定位出来的,因为它是空、无相、无作。体离纵横,【今始发明,】现在才开发出来,【名开秘藏。】不可思议的本性。【入理般若名为住。】入真正的般若的道理,名叫做安住。【此住无住,】住在什么?【住秘藏中。】

刚刚说讲得太快又讲错了,你们再翻开第十页,倒数第五行,那个漕使,最后二个字的漕使,说是运输官是管纳税的,我刚刚讲外交官就不对,这个菩萨慈悲就这样纠正师父,我很感谢!免得弄错了不好。免得弄错了,有错就一定要改,这个不是不好意思的。如果有错再讲我们再改。就是一直改,有错就改。佛法不怕错误就怕你不改。

好,我们再翻开第二十二页,最后一行,

   【二 约被物明佛用】

【以普现色身,作众色像。】就是以佛的能力、神通力普现种种的色身,作众色像就是应众生来普现一切的色像。【一音随类,】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出去,美国人听是美国话,法国人听是法国话,中国人听是中国话。就是佛同样在这里说法,每一个众生都听得懂。所以佛当时如果在印度讲经,如果我们听就变成中国话,我们一定听得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报答诸声。】什么叫报答?就是回答一切的众生,一切的问题、演说佛法,【不动真际,】本性,真际就是我们的本性,不会动到我们的本性一个念头,自自然然就会示现一切的色身说一切法。不动真际,【群情等悦。】群情就是一切的众生,等悦,大家统统很高兴,【应以三轮度者,】三轮就是身轮、口轮、意轮。身、口、意这个叫做三轮。应该以身、口、意三轮度众生的时候,【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能示现具足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况九法界三轮耶?】他都能够示现佛,哪里不能示现九法界的三轮?【初住尚尔,况等觉耶?是名分证即佛也。】分证即佛就是具有佛的能力却还没有圆满,分证。所以圆教的初住就见性了,破无明了,这样他就能够示现做佛,八相成道示现做小乘的佛。

看底下小字体,

   【初文总示三轮。】身轮、口轮、意轮。【应以下,】“应以三轮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这一段,【别示十界。】另外来开示十法界,先说佛界,【先明佛三,】就是佛的三业,先说明佛的三业,三轮,有办法神通自在,【况出九界。】何况佛是超出九界之尊,所以更加有办法有这个能力。【佛应三土,】三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且说同居。】就是我们现在先藉着同居净土来讲。【化有始终,】度化的期限有始也有终,【须彰八相。】须要显示八相成道。【大机所见,】就是这些大菩萨所见的,【八相难思。若应小乘,八种皆劣。】八相会比较差一点。八相成道,什么投胎、出世、降生、什么出家、成道、降魔、转*轮、入涅槃,就是这八种。【大示出没,如水之波。】同一体的。经典里面有这么说,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凡夫看佛就是一个老比丘相,佛坐在那个地方,凡夫看佛不过是一个老比丘相,我们的眼睛被业障所障碍,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老人,如果是根机比较利的人看到,佛有三十二相非常的庄严。

再来,小乘的看到不只是丈六金身,不只是如此。如果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看到,见到佛,就像几千万亿阿僧祇由旬,非常的大。所以说大机所见,八相难思,大机就是大根机的人,这些大菩萨所见到的八相成道,当然就是不可思议了,就小乘来讲比较差一点了。所以大乘的示现,这个出没就像水和波,【全法界身,八皆胜妙。】八种很殊胜、很奥妙。【小乘生灭,体是无常。如火烧薪,终归灰断。】灰断就是灰身泯智。木柴如果烧到最后成灰,就是没有火,意思就是把色身除掉叫做灰,叫灰身。断就是断智,意思就是说有这个色身,就有这种世间的智慧,我没有这个身体连头都没有,所以就是进入涅槃,灰断,终归灰断。小乘生灭,体是无常,如火烧薪,到最后一定要入灰身泯智。

【此等皆是果人法则,】证果的人一定的法则,就是一定要入涅槃。你如果没有入涅槃,就变成你所讲的生灭法,这样不能成立,佛的本性是不生不灭,那是大根器的人,就众生来讲,佛为了要解释因果和生灭法,他一定要自己示现涅槃,而且众生如果没有那种福报,也没有办法一直求佛住世。【名佛威仪。】这个叫做诸佛的威仪。一定的法则。【初住能为,名之曰具。威仪属身;音声属口;方便属意;应以佛度,即现佛三。】即现佛的三业:身轮、口轮、意轮。【佛尚能示,】佛界他都能够示现了,何况九界更加的不困难,就是佛尚能示,【九界不难。】这个文言文的字实在太简单了。所以太简化看起来不简单,因此,奉劝大家不要缺席。

【初住尚尔,】初住还能够这种能力,尚尔就是还有这种能力。【后位】就是比初住更高的,二、三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意思初住位就能够这样,何况后面的圣位,后位【不待言矣。】就更不必说了,叫做后位不待言矣。这个如果不懂佛法的人来看,误解就很大了,很多地方就没办法解释了。【破惑转深,】破迷惑转深,【德用转广。宁以身口,可思议耶!】怎么能够用心、口来思议!心是思想,口是论,所以心口可思议耶,就是不能用心来思惟、不能用口来讨论叫做不可思议。【良由】就是因为【位位始觉本觉,】每一位当下就是始觉和本觉。始觉和本觉【一合俱忘,】忘就是双亡,【致使体用高广若此。】

底下最后讲第六即佛,究竟即佛。

   【六 究竟即】

【究竟佛者:道穷妙觉,】道穷妙觉,穷就是尽的意思,道已经尽到了,已经达到了,穷就是达到这个妙觉,【位极于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个没有学佛,你怎么看也看不懂。就是有学佛也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位极于茶,茶是。。。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印度有四十二个字母,最后一个字母叫做茶,这个音用罗马的拼音叫做茶。在这里今天我如果没有查佛光大辞典我也弄不清楚,查四十二字门,在第1630页那个地方,就是《华严经》或者是梵文的四十二个字的字母,我们翻译成中文这个音,意思是说印度的梵文有四十二个字母,字母的最后一个字是“茶”,音相同,不是中文,所以这个茶字是印度音,印度的梵文有四十二个字母,四十二个字母里面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茶音,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还是奉劝你们去买一部大辞典,师父总是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听经闻法当中,回去有资料随时都可以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能够了解一切的实相,【边际智满,】就是无量无边的一切法,无量无边的智慧统统圆满,【种觉顿圆。】一切种智这个觉悟刹那之间圆满,【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没有人比他更厉害。【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就像十五日,我们所说的农历十五日,月亮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究竟即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 兼显佛德明无尽】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佛有无量的德行,所以应该有无量的号。【举一蔽诸。】就是举一种,蔽就是包括一切。举一蔽诸,举一种就包括一切。【华严有万号。又经有万号。】华严有种种的号,一万,万就表示很多,确实经典也有种种的名字。【三世诸佛,通有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要说释迦牟尼如来也对,释迦牟尼应供也对,释迦牟尼无上士也对,释迦牟尼天人师也对,我们现在“佛”都讲惯了,要不然“如来”也讲惯了,其他的差不多都没有在使用,如果你念南无本师释迦无上士,大家都会看你,(笑)其实我们念的是对的,他不曾听过这个音,如果你这样念他会一直看你,说:这个人头脑有问题,怎么这么念,本来这样也是对的,但是,因为大家念“佛”念惯了,你突然要跟他改变,改变不过来,没有办法,所以一定要念释迦牟尼佛。底下,【净名三号,】就是如来、正遍知、佛,就是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是三种,佛有通三种号:佛、如来、正遍知,【以劫寿说,不能令尽。】就是用长年累月一大劫的生命,寿就是时间,以劫寿就是用一大劫的生命再长的时间来讲,也没有办法说佛的名和德行有多少、通用的法号有多少,【何况诸号耶?】何况其他的题目、名字,意思是说讲不完。

看小字体,

【等觉,已名满足方便地。菩萨究竟地。始觉道穷,本觉理极。】意思是说满足方便地,就是菩萨的修行叫做方便,叫做满足方便,满足方便就是所修的功德填满了方便的阶位,菩萨究竟地就是等觉。所以始觉道穷,本觉的理已经最究竟了,始觉一直通,通到最后,本觉的理也都显示出来。【本始既泯,】泯就是没有,【无以名焉,】没有什么名词好讲的,本觉、始觉既然合起来就没有所谓的二个,没有所谓的本和始,无以名焉,最后叫做【强名妙觉。】勉强的来说他是妙觉。

【大品般若四十二字,字字互具诸字功德,】四十二个字每一个字都具足互相的功德,【南岳】禅师【用对圆顿教中四十二位。】对圆顿教中以梵文四十二字母来对阶位,【初住阿字,】二住就对另外一个字,所以我去查是1630页梵文的四十二字:阿、羅、波、遮、那、邏、陀、婆、荼、沙;第十一个字到二十个字叫:和、多、夜、咤、迦、娑、磨、伽、他、阇;二十一到三十是:颇、驮、赊、怯、叉、哆、若、挓(zha一声)、婆、车;三十一到四十:摩、火、嗟、伽、他、拏、颇、歌、差(音chai一声)、遮;四十一就是咤,四十二就是茶。茶字,总是要查。最后初住是对阿字,【中四十字,】一个字一个字对,【对至等觉。最后茶字,当于妙觉。断德究竟,名大涅槃。智德究竟,名大菩提。如十下,约喻称叹。用彼大经月爱之喻。】就是来比喻。

   【佛有下,以例诸号,明不易说。净名经云:正遍知,如来,及佛。】就是《维摩诘经》讲【此三句义,大千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以劫之寿,说不尽也。】就是没有办法说。

【二 释说字】

底下这一段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底下这一段发挥到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还有,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还有四悉檀的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二十五页第一行,

【说者,悦所怀也。】就是佛说经典,我们常常说《佛说阿弥陀经》、佛说什么经典。这个说就是悦,要使众生高兴的意思,悦所怀,所怀就是让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满足你希望得到的那个法。佛说就是佛要使众生高兴,就是悦所怀,令你的心欢喜叫做悦所怀。所怀就是你盼望什么,他让你欢悦,悦所怀。【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十二部经就是十二分类,不是十二本的意思,譬如说一个大学就分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等等,文学院或者是法学院,工学院又分成电子、机械、水利、土木、电机,所以说十二部不是十二本经,是十二分类。八万法藏,我们如果查佛学辞典,你就知道佛学的名相实在很多,所以我们中国的辞典有很多字,统统因为我们佛法兴盛,佛法兴盛以后,才增加了很多文字,因此,我们佛法的兴盛,刚好增加了我们中国很多辞典的字划,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的文字增加很多,都是因为佛经上增加的。八万的法藏,就是很多,由二、三、四、五、六,一直增加统统有,打开佛学大辞典有很多。【六度,四等,】四就是四谛。所以简单讲六度四等就是六度、四谛、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等,

【一切法门。又于一法中,作四门分别。于一一门,巧作四悉檀利益。】又于一法中,譬如说四谛法,它作四门分别,譬如说空的,属于空教的四谛门,或者有的四谛门,或者是非空非有的四谛门,或者是亦空亦有的四谛门。于一一门,巧作四悉檀,譬如说空门里面的四谛法又分成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巧作就是把它分开来,有四个悉檀。【闻者欢喜,】赞叹得到大受用叫做【赞用,受行,】接受方向的指示去修行叫受行,四悉檀,闻者欢喜,赞用,受行,【施】就是布施,【戒】就是持戒,【进】就是精进,【念,】包括二种:一种叫做般若,一种叫做禅定。和念头有关的就是般若的思想,和禅定和念都有关系。【而得开发。】而开发出来。【贪恚愚痴,豁尔冰消。】因为我们有四悉檀还有对治门,所以听了会欢喜,他就知道要怎么施舍、要怎么持戒、要怎么精进、要怎么掌握住那个念头。上次我和信徒讲过,我们人是活在一口气当中和活在一个念头,我们人这口气如果吹出去吸不进来,或者是吸进来吹不出去,就往生了,我们人如果一个观念打不开,他就会死在这个念头里面,所以他没有办法豁尔冰消。

豁就是开阔、通达的意思,豁尔就是悟到了,我们人平时的悟到都是刹那间而已,悟到必须是终生受用,名叫做大彻大悟。我们现在的众生不是悟到,譬如说她悟到世间无常,最近就很精进,她就发愿:我每天要做早课、晚课。但是她又要上班,家里还有先生要打点,又要打理一些人情世故,她现在悟到无常,要精进、要用功,但是环境、业力,逼得她走投无路,没有办法,像这种悟叫做暂时性的。所以你有没有听说过誓愿,发誓的誓,誓愿抵不过诱惑,你发很大的愿力,但是你抵挡不住境界的诱惑,没有办法,虽然你发愿要精进,但是你受不了外在的力量勾引,你就退失了,所以我们懂佛法的人很多,但是了生死的人很少,那个就是这样子。没有在心地上一悟到道理,真正的终生受用不尽,很少人有这样的能力。平常我们人都在找寻,他很喜欢听经闻法。这个豁尔冰消和一般人不一样,豁尔冰消就是【革凡成圣,】那就是真正的。。。革,我们说洗心革面,革凡是除掉凡夫之心成为圣者之心,【入法流水。】法流就是圣流。法流的意思就是入道之人同一条河流,入法流水,圣人流的是这一条水叫清净心之水,我们流的是这一条污染的水。用这一条比喻同一个地方就是入法流水,就是同样入圣道。【或】者是得到二种利益,或者是得到三种的利益,或者是得到一种的利益,叫做【二三一】,二三一【益,】得到利益,【若都无益,】如果统统没有利益,就是用四悉檀来开示,这样对他都没有用,佛【则示默然。】就默默的不说话。

因为讲了很多都没有用,你讲得再多他都听不进去,这样就省省力气。佛法,我们对他讲他肯听这样才有用,我们人很奇怪,我常常说我们人是活在一种很矛盾的心态里面,圣者这样告诉我们,我们仍然有很多自己的意见,把圣者所说的先放在一边,经过时间、境界的磨练,他才发现圣者早就告诉我们了,我们怎么都没注意到,这个就是圣者所说的话,他根本就当做马耳东风,没有在听,他都用他那一套。所以佛法就是要诚心诚意来接受善知识的指导,意思就是要先把你那一套放掉,要接受圣人这一套,这样你就会很快得到很大又直接的利益。然而我们却不是这样子,因为我们习惯自己的思惟方式,所以圣人所说的话,或者是师父所说的话,或者是善知识所说的话,他就把它放在一边,他还是用他那一套,用他那一套这样做、这样做,做。。。做了很多都塞住了,到最后没有办法了,行不通了,他就想:师父说的那一套的确对。才暂时用一用。那是懂得回光返照的人才会这样做,这样还算不错。

怕的是等要回光返照,恐怕你已经八十岁了,来不及了,失去这种能力,失去这种作用。因此,法要懂得冷静、虔诚的接受。所以如果对众生统统没有利益,佛就示现默然,就默默的,省得多费唇舌。【若一机扣圣,】就是如果有这一类的众生来合圣人所说的法,【于一门施四益者,余三门亦如是。】譬如说在空门里面分成四益,四益就是四悉檀之利益,空门里面就是世界悉檀、空门里的为人悉檀、空门里的对治悉檀、空门里的第一义悉檀,所以于一门就是于空门或者是有门、或者是非有非空门、或者是亦有亦空门,这四门生成四益,就是每一门里面有四益,四四刚好十六,其余的三门也是如此,空门是四悉檀,有门也是四悉檀,非有非空门也是四悉檀,亦有亦空门也是四悉檀,亦如是。【为一缘说一法既尔,】为一种因缘来说一法,既然这样子,【诸缘诸法亦如是。】也是一样,意思是说藉着一种因缘就说这样的法,种种的因缘就是离不开这一法,就是相似之类型。

二十五页的小字体,

【初句牒】牒就是用竹木编制的小简札,简札就等于我们现在的本子,古时候的人印刷不发达,所以就用竹子编制叫做牒。简单讲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笔记簿,简单讲就是这样子。初句牒【释。】就是来解释古人所说的。【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就本经,即是如来久修久证】就是很早就大彻大悟,【念佛三昧,蕴之在怀。】就是放在心中。【今机扣发说之,】机就是众生,现在的众生刚好适合念佛的根机,所以请佛说法就是扣,大彻大悟的人小扣小鸣、大扣大鸣、不扣就不鸣,所以现在的众生扣发说之,【乃畅昔之所怀也。】念佛的法门。【即十下,】就是“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六度四等”,即十下就是在说这一段,【示法。先明所说法相。十二部,是总明说相。八万法藏,】简单分类是分为十二分类,其实有八万四千法门,【乃具示所说种种法门。须知有多八万,】底下就是另外一段,【且约四谛示:】且就是暂且就拿四谛法来讲,就是且约四谛示,暂时我们拿四谛法门来说,【言八万法藏,即苦谛;】写个“A”,【八万尘劳,即集谛;】写个“B”,【八万对治门,八万三昧门,八万陀罗尼,皆道谛;】写个“C”,【八万波罗密,即灭谛;】写个“D”。因为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单单一个苦就有八万四千种的苦了;单单一个集门,集就有八万四千的集法;单单这个对治门,就有八万四千的对治法;单单波罗蜜到彼岸,就有八万的波罗蜜法。【今虽示一,】虽然开示一,【义兼三也。】道理也兼三。

【又于下,次明能说善巧。上之所列八万等法,既通四教。即是生灭、无生、无量、无作,】把笔拿起来,生灭教叫做藏教;无生教叫做通教;无量教就是别教;无作教就是圆教。简单讲八万等法,既通四教,意思是说通生灭、无生、无量和无作。简单讲,意思是说单单四谛法就有生灭四谛法、无生四谛法、无量四谛法、无作四谛法;如果十二因缘来讲,变成藏教是讲生灭的十二因缘,通教的是讲无生的十二因缘,别教的是讲无量的十二因缘,圆教的是讲无作的十二因缘法。简单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各有八万,趣举一法,】就是随便举一个法,譬如说四谛法、十二因缘、六度,都是这样子讲。【须开四门。】四门,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空门、有门、非有非空门、亦有亦空门。【机生熟故,】根机,生就是初学的人,熟就是久修之士,根机有初学的人,也有修很久的人,【四悉被之。】就是四悉檀。四悉檀被之,【为未种者;】尚未种善根的人,【作世界说。】为什么?要遍一切世界去度众生叫做世界悉檀,所以世界悉檀的意思是说:佛慈悲把佛法贯通无量无边的世界去弘法,叫做世界悉檀。一切世间都得到利益叫做世界悉檀。悉檀,悉就是一切,檀就是施。就是布施没有限制哪一个世界叫做世界悉檀。简单讲就是布施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世界悉檀。只要你是人,他就尽量有因缘、有机会使我们听到佛法,所以做世界悉檀示说,【令其乐欲,】使他很高兴。

我们今生如果没有听到佛法,生命是白来的,所以我今生听到佛法,我什么都知足,我很高兴也很快乐,我与世无争,快快乐乐的过日子。这个就是佛的大慈悲,所以佛恩难报,所以若不说法度众生,无以报佛恩。因为我今生已经听到佛法了,也能够剃度出家修行,我对这个世间并没有什么要求。如果要说我的一些朋友,都二十几岁就死了,像矮仔十几岁就死了,生番三十几岁就死了,信徒的儿子有的三十几岁就死了,所以说我们人的寿命很短,像我活到三十九岁了,很够本了,已经有够本了,所以说上苍对我还是大恩大德,所以我活在这个世间一天就说法一天、利益众生一天。

因此,我们如果心存感恩,活在这个世间,再恶的人都会被我们所感化,活在这个世间你只要用四个字就能够活得很快乐,你只有用那四个字才能够了脱生死,永远会快乐,就是无限的容忍。在这个娑婆世界一人说一种,他说的,他对,他没有违背法律,他说的,他也对,也没有违背法律,因此,活在这个世间,谁对,谁错,难以评断。我现在讲一句很高超的哲学,就是说:人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人没有权利改变别人一定要相信我的看法,你没有权利,只要他不违法,我们有权利拥有自己的观感,但是我们没有权利改变别人一定要和我们的看法一样,所以这个要靠智慧、靠真理,我说的道理对,你才会同意我的看法,所以不要叫别人一定要听你的,要用真理,用慈悲。所以说活在这个世间怎么可能意见相同,夫妻,夫妻的意见不同、立场不同,师徒,师徒的立场不同,但是最起码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就是佛教要兴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以上次我去台湾大学上课,同学问我说:请问师父,你说看得开出家,还是看不开出家?我说:这个很无聊,问这种问题很无聊。你不是出家人怎么知道人家看得破还是看不破。你说看得破也对,看不破,也可以这么说,所以说各人的立场不同。因此,我们人如果要活在这个世间,你要懂得包容看法和我们不同的人,要不然你的日子就会过得很痛苦了。所以我说这个国家怎么会不乱,一定会的,一定要乱的,多多少少。听历史学家在分析,自古至今整部历史,只有一百多天平等,一百多天和平相处,就是全世界的历史排列出来,这样排列出来,这个世界没有一天不战争的,你说直到今天有哪里不战争?每天都在战争,像库德族打得天昏地暗,对不对?因此,我们要懂得运用佛说的、运用圣人说的,要活得很快乐。

还有一点师父要你们警惕的就是无事不要找事做,有事不要怕难做,没有麻烦你不要找麻烦。有的人,尤其是女人那张嘴巴,根本与你无关,那张嘴巴就到处乱讲,惹来了一身的是是非非,才来活得很痛苦,何必如此,这个叫做没有麻烦你找麻烦,你闭上嘴巴难道不行吗?对不对?我们人不就是这样,男人不也是这样,无缘无故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开车撞得头破血流再来就医,何必如此!我们众生很多都是制造痛苦者,人都自己制造很多痛苦,愚痴,没有烦恼你不要找麻烦,有烦恼你就不要怕,遇上了要不然你怎么办。所以圣人说的法我们要接受,要懂得运用,这样最起码日子也快活多了,我们又能够很解脱。

底下,作世界悉檀说,令其乐欲,【赞用受行。】赞叹得大用接受去实行。所以在上面的“未种者”写个“A”,作世界说,令其乐欲,赞用受行,底下【为已种者;】写个“B”,为已经种植善根的人,【用中二悉。】中二就是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因为他已经有种植善根了,你不必再制造这个因缘给他了。所以你要说的就说为人悉檀,为人悉檀简单讲就是讲一些如何修养,哪一类的众生要讲哪一个法,叫为人悉檀。第三个叫做对治悉檀,对治悉檀就是这个人悭贪不舍,你就教他要好好的布施,这个人愚痴、固执,你就教他学般若放下。用中二悉就是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这个就是“B”。再来“C”就是【善根未发者;】善根尚未发的,连发都没有,【作为人说,】为人就是遍九界的众生让他有这种因缘,作为人悉檀,【令起宿善信戒进念。】

念就是掌握住思想,信、进、念、定、慧这个念,这个念和禅定和般若都有关系,这个“C”。再来就是“D”,【恶未破者;】就是“D”,还没有破,就是还在造恶没有破的人,【必对治说,】要怎么对治这个恶,【令其三毒忽豁尔冰消。】我以前因为脾气不好,所以日子很难过,都想不出办法来对治这种脾气,起先听到佛法知道不要生气,遇到境界,因为坏脾气的习气很重,也是这样子生气,没有办法就一个星期不讲话,很痛苦,呕得半死,吃也吃不下,胃这么不好可能和坏脾气有关,就是气得半死,然后学佛一年、二年、三年。。。慢慢的、慢慢的体会,慢慢的磨练,还经过我的一个好徒弟,提婆达多示现的这样磨练我,我现在很感谢他,今生我遇到这个人不简单,他离开三年到现在,我没有再遇到这种善知识,我如果说:师父,你觉不觉得这个世间没有好人。所以,那一阵子生气的频率很高,这个胃弄得不好,然后慢慢的学、慢慢的学。。。才知道原来这种生气,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理作用,你如果看这种人不行,就不要再在一起了,这个人很可怜,你和他相处很痛苦,赶快离开一点、离开一点,慢慢、慢慢来就没有机会了,戒掉了,尽量使自己的情绪控制住。所以我们知道这种道理,但是要有相当的时间来磨练,不简单,不简单(恭敬顶礼师父!)。然后常常去看死人,去看棺材,去看惨死的那种,看人家死了脸变黑,提醒自己有一天我也是要躺在这里,所以我们的欲望和追求慢慢、慢慢的就会平淡。这个对治不简单,所以恶未破者,你自己要想办法,要想办法必对治说,令其贪、嗔、痴的三毒忽豁尔冰消,就是让他通达、让他化解。再来,最后一个“E”叫做【为已熟者;】就是已经有善根的人,【作第一义说。】中道实相,【令得契真,】契就是合真,合自性、本性叫做真,这样你就能够【革凡成圣。佛智鉴机,】鉴定这个根机,【说之必中。】说一定会合根机,合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所以说之必中。

【知不入理,】了知道某一类的众生还不能入第一义谛的道理,【令得三益。】哪三益呢?世界悉檀、为人悉檀、第一义悉檀。知不入理,就是他还没有入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所以我们就说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这三种利益。【知不破恶,令得二益。】知道还没有破恶的人,令得二种利益,就是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无善可发,作世界说】世界悉檀,【但生欢喜。若全无益,佛则不说,】所以佛一生没有讲过一句废话,【故云默然。此是一法一门,明四益也。若一下,例诸法诸门示四悉。谓一门被机,四悉既尔,余三门亦然。如是类推,一一八万,】就是一一有八万法,【法法四教,】每一法有四教,譬如说藏、通、别、圆,藏教讲生灭,通教讲不生灭法,别教讲无量,圆教讲无作,所以一一八万,法法四教,【教教四门,门门四悉,】我再讲一遍:八万四千法,法法四教,四教就是藏、通、别、圆,因为藏教讲生灭法,所以藏教叫生灭教,所以通教叫做无生教,别教叫做无量教,圆教叫做无作教。教教四门,法法四教讲完了,然后就是教教四门,四门就是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门门四悉檀,每一门又分成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四四就十六,所以门门四悉。【十二部、六度、四等,莫不皆然。以此略明佛说之相。】

(A、为未种者;作世界说。令其乐欲,赞用受行。

B、为已种者;用中二悉(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

C、善根未发者;作为人说,令起宿善信戒进念。

D、恶未破者;必对治说,令其三毒忽豁尔冰消。

E、为已熟者;作第一义说。令得契真,革凡成圣。)

(八万法——法法四教、教教四门、门门四悉

藏教:生灭教

有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非有非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亦有亦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通教:无生教

有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非有非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亦有亦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别教:无量教

有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非有非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亦有亦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圆教:无作教

有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非有非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亦有亦空门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三 释观字】

我们“佛”和“说”已经讲了,现在讲“观”。《佛说观无量寿》,现在讲“观”字。

   观字【即所说也。上十二部八万等法,岂非所说。然是泛举,】就是大致上举。【显于能说。下无量寿,及今观字,】意思是说:能说还有所说,所说就是无量寿,还有这个观,【的是此经所说义也。分二:】都是在说这个观字。佛是能说,观和无量寿是所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初 牒释双标】

底下要这样读,

   【观(一声)者,观(四声)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

   观(一声)者,观(四声)也。【上观平声,下观去声。】平音就观guan(一声),去声就观 guan(四声)。观(四声),就是读重一点。有次第三观,次第三观就是把空、假和中分次第慢慢的作观,一心三观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即假、即空、即中,即中、即空、即假,次第三观就是有次序的由浅入深名次第三观。空、假、中依次序,一心三观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同时,【所以须用去声观字,以释平声观字者;乃用观法,观于胜境。】用于观法观于殊胜的境界,【若非观法,将何观之。】底下说【撮经所诠,】撮,我查辞彚这个撮就是摘、取,拿经典所解释的【立兹题目。】叫做撮经所诠,意思是说撷取经典里面的大意所说的来立题目的名字,【经明十六,以为能观。今释题名,唯论三观。】就是空、假、中,三观。【经文是别,题是总名。】经文是别名,题是总名,【总总于别,别别于总。】这个没见过的人,会突然觉得怪怪的,所以加一个字就不会很困难:总“谓”总于别,别“是”别于总,中间再加一个字,读起来就比较顺口。总是什么意思呢?总于别,把别的东西全部包括叫做总,总于一切的分别,总于别就是包括一切别,总的意思就是:包括一切的别叫做总。所以总谓总于别。别是别于总,别是什么意思呢?别是一条一条分开,和总不一样,总比较简单,别比较详细。【今立三观释观,乃是经文十六观体。若就十六,各各示于三观相者;】就是空、假、中。

【其文繁广,】就太多,【故于释题总而示之。令其修者;以兹观法,】用这种观法,【入十六门。】十六门,刚才有讲过,就是十六种观法,这里讲的不是十六门,就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十六观经里十六这个数目字。意思就是用这种观法入十六门,【则境境皆三,】每一境就是空假中、空假中。。。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心心绝妙。四依被物,】四种情形让你依止,被物就是加被一切众生,【言简意周。】很简单但是意思统统包括在内。【双标两种三观者;】两种三观:就是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叫做两种三观。【乃以次,显于不次,】乃以次就是有次第的,乃以次第三观,显示,不次就是没有阶层的,当下即空、即假、即中,当下即是。这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的意思,没有次第一心三观。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跟这个完全一模一样,佛说众生,这就是有,即非众生,这就是空,是名众生,这就是中道。空、假、中显于一心当中,【不用别观,】个别的观想,【无以明圆。】就是如果没有用别观就是有次第的来修行,就不能显示圆满的观想。【如止观中,皆用思议,】意思就是能够言说、能够讨论,【显不思议,亦此意也。】

  【二 据教双释

   庚一 次第三观

   初出名指经】

   再来,【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二谛观就是真谛、俗谛观。二谛,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从空入假观名叫做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翻开二十九页,[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二空。]观空生死、观空涅槃,就是生死也空,涅槃也空的意思,这个叫做二空为方便。这个就是二空观,就是方便,后面会讲到。【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翻译成中文叫做一切种智。【此名出璎珞经。】

  【二 释相结果三

   一 释空观】

   【今释其意:假是虚妄,】现在解释他的意思,假当然是虚妄,【俗谛也。】俗谛是就世俗来讲我们不妨把它安立一个假的名字,就是俗谛,我们知道一切缘起性空,但是它不坏假名,俗谛。【空是审实,真谛也。】空,什么叫审实呢?审实就是彻底的一尘不染,永恒的存在,审实,真谛也。审实,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叫做不迷糊,非常清楚,一切法的的确确是空,实实在在是空,让你丝毫含糊不得叫审实。审就是经过慎思、明辨叫审。实实在在的一切法了不可得,真谛也。【今欲去俗归真,】现在要去掉俗归真,【故言从假入空观。】假就是从世间的假名、假相入空观,空一切法,【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意思就是说这个假,假观这个假,是要入空的解释叫做假,意思是说假观藉着空观而显,空观才藉着假观而显,这二个是对立的名词。现在这个假观是入空之诠,你现在用入空来显示这个假,来解释这个假,诠就是方便解释,所以假是入空之解释,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用假就不能显空,你没有用空就不能显假。先须观假,先须要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所以知道虚妄而得会合这个真,知假就是知道假观,世间的假相是虚妄的,你要会空,要悟到缘起了不可得的空性。会真,就是知道假所缘起的一切假相,虚妄而得会真,这样才能够会合空性。【故言二谛观。】意思就是真谛或者是俗谛。【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

【从空入假观者;】把笔拿起来,这个“入”旁边写一个字也是出,从空出假,入就是出的意思。什么从空出假?假是有相,空是无相,所以空无相要显示有相,念“从空出假观”这样比较好,入于假观,也对,出假观,也对,从空出假观,为什么?更能够显示出假观的有的形相的存在,所以从空入假观也可以这样讲“从空出假观”。摆脱空的束缚,进入假有的存在性。底下,【若住于空,】你如果安住在我空、法空,【与二乘何异。】和声闻和缘觉有什么不同,【不成佛法,】为什么?声闻和缘觉是不被佛所赞叹的,焦芽败种,只为自己好而已,不发菩提心、不度众生,所以说与二乘何异。有什么不一样?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住于空,】意思是说我们观一切我法、缘起、空,但是不着于空,着于空就变成二乘人了。【而入于假。】入于假就是与一切众生,安稳在一切众生的假相里面去普度众生。因为众生都生活在虚妄的假里面,所以看不开的人就是被这个世间的假相所欺骗,圣人,你骗不过他,我们现在都被假相骗得团团转,喜、怒、哀、乐统统随着这个假相在执着。不着于空,而入于假,【知病识药,】了解病,了解药,【应病授药,】什么病就给他什么药,

【令得服行,】让他能够服用,【故名从空入假观。】简单讲就是从空出假,【而言平等者,】你只入你的空性却不管众生,众生都生活在假相当中,简单讲这个假观全部都是为普度众生而作观的,假观,就是要与一切众生打成一片,就是要变成菩萨的意思。所以空观成就是二乘人,假观成就是菩萨,中观成就是成佛。所以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一切众生皆平等,【望前称平等。】这是从前面来讲叫做平等,【前破假用空,】因为前面是破假但用空,【今破空用假,】必须和众生安立在假相里面,所以说破这个空,就是不能够执着空叫做破这个空,破空,空本来不能破的,破字的意思就是要出来度众生,你不能沉迷在顽空里面,这个世间痛苦我现在证得空就不出来。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证到道种智,所以前面我们说一切智,现在说道种智,成佛就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罗汉,道种智就是菩萨。

再来,看小字体的,

   【前观二名,】就是二谛观还有空观,【此观亦二。】也是二种名,也是二种就是平等观和假观,前面那一观是二谛观和空观,这里这一观是平等观和假观。【先斥住空堕小,】先排斥安住于偏空、堕入于小乘法的,叫先斥住空堕小,你安住于空性,不入假来普度众生这样不行。堕小,堕入于小乘。【修假能成佛法,能益众生。】假观的意思是说透过空观,安住一切缘起性空,在假名里面清清楚楚,一尘不染,所以他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能够用一切的语言、慈悲心来普度一切众生,而不迷惑也不颠倒,所以能益众生。【观空能作入中方便,故于空智,证而不住。】所以空的智慧如果证到却不着于那个地方,【三界惑着,】三界的迷惑、执着,【须荡令空。】放下令空,【诸法因缘,须究本末。】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本就是我们本来的觉。

什么是末?也是我们最后的照,清净的本来的东西。所以本也是一心,末也是我们的清净心,本体。须究本末,就是应该探究这个本体,【见思重数,】见、思二惑重的人,【如尘若沙。以大悲心,遍观遍学,名为知病。诸法诸门,破性破相。一一对治,无不谙练,】谙练就是很清楚,【是名识药。】了解药性,【随惑浅深,知机生熟。】生就是初学,熟就是久修,【神通骇动,】骇就是惊动,神通惊动,【智辨宣扬。】这个辨和那个辩才一样,智慧、辩才无量宣扬一切佛法,【四悉当宜,】就是四悉檀什么时候最恰当,【各令获益。如是授药,方肯服行。皆由证空,能入此假,故名从空入假观。前位别十住,今】从空出假【是别十行。】前面是别教的十住位,现在是别教的十行位。

  【三 释中观】二十九页,

  【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第一要使我们了解生死本来就是空,因为我们有妄想,妄想不除又念头感应业力,用业力做我们生死的题材,所以我们生生世世的生死完全就是这个念头,所以如果念头断生死就了,清净心如果现佛性就出,因此,要观空生死,表示生死本来就不可怕,当下即是空性,只要你能够超越念头的束缚、烦恼。【次观空涅槃。】意思是说涅槃也不可得,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有涅槃可得,是名外道,是名邪见,本来就有的东西,不是你修行之后才得到的,本来就有的东西,本来当下即具足一切,所以叫做观空涅槃。【此之二空,双遮之方便。】遮就是止,停止。就是就体性来讲,就本体来讲没有生死没有涅槃,就我们的本性来讲,没有生死之恐怖,也没有涅槃可得。此之二空,双遮之方便,就是止的意思,要让你停止一切的妄想。底下,【此之二用,】现在反过来,本体找到了现在要找作用,【为双照之方便。】双照,双照就是不畏生死,就是不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你已经观空生死,你可以在生死法当中大做佛事,表示菩萨和众生一样示现生、老、病、死,但是他的内心没有起心动念,业不可能束缚他。

所以照就是起作用,观空生死就是悟到本体,本来就没有生死,没有涅槃;但是这样不能作用,就不能普度众生。双照,照就是依体起用,藉着本性起作用就像一面镜子,镜子在那里,镜子不动,但是我们人走过去的时候,它会照到万象,影相会出来,镜子虽然停止在那个地方,但是它有作用。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停止的,本来就是没有妄想,佛性本来就是如此,但是因为我们强加分别,致使我们直到今天业障深重。所有的痛苦都是一个字“执”,二个字就是“妄想、迷惑”,现在要双照,就是他了解生死本空,所以他就从空出假,进入无量无边的世界,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依体起作用。【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念念叫做心心,念念趣向,萨婆若海叫做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一切智和道种智,所以我们刚才讲一切智来解释,翻开二十七页,二十七页最后一行,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意思是说一切法观空,这是罗汉的智慧,我空,他无我的心境没有私心,所以说一切智就是空观。二十八页,证道种智,道种智这个就是通达种种的法,因为每一个众生的根机不同,我们的身体种种的病苦也是很多,简单讲就是一种妄想而已,今天我们会生病,也是我们的无明没有断,业力没有断,今天我们会生、老、病、死,就是妄想不断。

所以生死的病治什么?治妄想。所以如果治病加上治心,这个叫做伟大的医生。只是治病没有治心,这样算是普通的医生。你只是治病、治心,不能治生死病,我们现在最大的病苦,不是身体上的病苦,最大的病苦就是生死的病苦!治病是治这一生,妄想不除是千百万劫六道轮回,不只是这一生的病而已。所以佛叫做大医王,医众生的心病,就是医无明的根本病,就是烦恼。因为烦恼而造业,因为妄想而造业,这个生死的大病,所以佛是最伟大的医生!佛是最伟大的医生。所以道种智就是通达种种的法,菩萨,要做菩萨,你就要通达种种的法去度众生。所以简单讲就是如果你要当一个法师,不要说做到菩萨,你要当一个弘法的法师,你就要通达种种八大宗派的经典,当法师要具足哪几种条件,你知道吗?目前的法师更加难做,第一、你要学识渊博,百问不倒,要学识渊博,要不然这个你看得懂吗?你说这个读小学看得懂吗?要学识渊博;再来就是贯通藏经,你要通达《大藏经》,要不然你讲这个忘了那个,讲到那个忘了这个;第三、你通达藏经没有用,你还要有智慧;第四、你还要有辩才,你要能讲,讲得让人家听得懂,你不要一直让人家一直打瞌睡,像催眠一样,对不对?再来,就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接着就是不贪名又不图利,我们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来弘法。

所以说因为他的条件苛刻,到最后成就的法师少,就是因为很多法师都要讲经,讲一讲人一直少一直少,一直少的时候愈讲就愈没有意思,我讲一讲、讲一讲到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听而已,剩下一个看门的,所以没人要讲经就是这样子。难,因为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很难的,你想想看这是很生硬的东西,这么难的中国文学你怎么讲得让它既生动又活泼,他能够接受坐在那里不会枯坐二个钟头,这个本来就是很难的,非常难!因此,堪为众生的明灯,不是栽培十年、二十年就有办法的,这是非常、非常的难,非常的难!因此,我们大家要珍惜这个因缘,一定要想尽办法利用你的生命一定要听经闻法,这样你的念念才会归趣萨婆若海,你才能入真正的佛的境界。所以说人家费了多少心血,我从大学一年级,你想想看,我从大学一年级,从民国六十几年到今天十七、八年了,所以今天我讲出来的是我十八年的心血,看了十八年的经典经验的心血,对不对?你坐在那里二个钟头就能够听人家十八年的心血,这样子你不来,可怜,众生可怜,对不对?这个又是生死的问题。底下,【双照二谛也。】双照二谛就是真、俗二谛,【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