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瑞法师:勤转念,证菩提

如瑞法师:勤转念,证菩提


法句经:

  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入。

  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入。

  接待了一位同学,她说:我非常想用功,觉得自己也在用功,但总是降伏不了自己的烦恼。前段时期想压制贪欲的念头,现在碰上不顺心的人,又来压制嗔恚的念。但是事与愿违,反而更烦恼了。

  我告诉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还没有正确地掌握修行的方法。

  我们初一、十五上早殿的时候,都要念二佛神咒,里面有“勤转念,证菩提”这两句话。虽然只是短短的六个字,但已经把修行的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我们知道,在我们清净的本性上什么都没有,但也可以说什么都有。因为妄心会随我们的业习而显现。所以经中才说 “贪心嗔心本自性”的。

  当我们不好的心念生起来的时候,压是压不住的,就象石头压草,只是暂时压一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怎样来对治呢?我们要学会“勤转念,证菩提”。也就是要善于修这颗心。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组图画:一个人特别的贪吃,已经很胖很胖了,坐在那里,桌上摆着很丰盛的饮食和水果等等。在他放纵自己的贪心,准备狼吞虎咽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个骷髅头。看到这骷髅头,他若有所思,最后终于放下了手中筷子。

  这是告诉我们,人不过如此而已,活着的时候,是一具会走动的骷髅。死后,便是一具不能动的骷髅,有什么好贪的。当我们吃饭时,如果能观照自己是在一口一口往骷髅头里送的时候,所有的贪心、嗔心,自然就熄灭了。断烦恼,不是说,我就一定要把他断除,而是要学会转念的。当然,断也没错,因为成佛以后就具足断德。但是对于初学者,没到那个程度,还作不到。你只能用理智去认识烦恼。知道它为什么会生起,是从哪来的,然后去转化它。

  佛在《法句经》里说:

  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

  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入。

  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

  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入。

  意思是说,如人善于修理房屋,房顶的茅草盖得非常好,非常密(以前是茅草房),雨水就漏侵不进去。善于修心的人,贪欲的烦恼就不能侵入他的心。反之,如果不善盖屋,雨水必漏侵,如是不修心的人,贪欲必定会漏入的。

  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怎么样来修这颗心。

  阿姜查尊者说:你们不要看我,行为上好象比较放松,不严谨,但是你们要知道,我并没有闲着,我还是在用心。一个有功夫的修行人,他的表象非常的随和,但他的随和并不影响那颗清明的心。

  我们初学没到那个程度,不能从行为上去效仿那些久学的人。初学有初学的修学方法。首先,要思惟贪、嗔、痴等烦恼的过患,从外缘上,离开那些能使自己生起不好心念的境。比如说:和我有缘喜欢亲近的人,要适当地和他拉开距离;仇恨的人,能够用种种的方法去作念观照,转自己的念头。慢慢就能作到不被现前的境界所转。

  为什么要修戒、定、慧?是因为心中有贪、嗔、痴。会修的人,就能作到“生死即涅磐”。因为一切念都没有离开自性的,都是自性的流露。

  佛在世的时候,一个比丘在河边修行,修了十二年,觉得什么都没得到,他很懊恼,想去找佛陀诉苦。佛陀为了度化他,也示现成一个老修行,来到河边和他一起修行。

  一天,一只水狗从河里爬出来。这时,一只乌龟也从水里爬上来。佛化现的修行者对那位比丘说:“同修,你来看。”他一看,河滩上有一只水狗和一只乌龟,水狗想咬乌龟,乌龟便把头缩回去,接着连头和脚都缩回去了,只剩下硬邦邦的外壳。水狗咬住它,都是龟壳,没办法吃掉它。不得已只好松口放下。乌龟看水狗远了,把头伸出来,一看它上来了,又赶快缩回去。

  看到这以后,佛陀化现的修行者对那位比丘说:“修行就得象乌龟一样,守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者无忧”。

  这个善巧的比喻,告诉我们要能够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心,才能够让心产生防范的功能和灭除烦恼的智慧。我们妄念不可能没有,但转念是能够做到的。日久功深,生死就转成涅槃,烦恼就转成智慧了。

  所以,修行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只要我们好好地修学,思维,明理。用佛法的智慧来转化自己,最后一定能达到“慧与魔战,胜者无忧”的。

佛法很高深,所以我们要学习。学的道理越多,在生活当中就越会应用。拿吃饭来讲,学佛的人和不学佛的人,这里面就会有差别。

  从表相上说,出家人用钵吃饭。吃饭时也有很多要用心的地方。如见到空钵时,他要想到:空掉我的一切烦恼;当盛满饭食的时候,要想到能让自己具足佛法;拿起勺来吃饭,吃第一勺,要发愿,誓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第二勺,誓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第三勺,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也就是发愿要帮助所有的人,乃至帮助六道所有的众生,让它们都能离苦得乐。所以,要是懂得吃饭,那么就能口口善愿、口口用心的。

  同时还要想到,怎么样去念众生的恩。当一钵饭现前,会想到这一钵饭来之不易:要通过农民在田里播种、耕耘、除草、收获,然后经过工人加工、搬运,乃至于到寺庙里,把它做成饭食,这中间,经了多少人的手,经过了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所以我们是怀着非常感恩的心来吃这一顿饭的。

  在世间,小孩子读书,会学到白居易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我们学佛的人,还要观想到更深的一层,要懂得感恩,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和众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不单吃饭心存感恩,乃至于穿衣、住房等等一切时处,都充满了对众生的感恩。

  正因为这样,所以无论我们诵经也好,拜佛也好,乃至于行住坐卧,屈伸俯仰当中。内心里都充满了对众生的祈愿。吃饭的时候,都要告诫自己:我吃饭是为了能吃饱肚子,更好地来为众生服务。不管是人类还是畜生,只要是有生命的,都要想到去帮助它们。

  所以出家人的心里,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对众生的关爱和祈祷。一个人的心念是这样,如果十个人、百个人、千个人,大家共同的这种心念,便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强大的心念力。这种的力量,如果你认真地去体会,便能感受到。比如我们来到寺庙里,就会觉得一片祥和与宁静,似乎觉得找到了心灵的故乡,让我放下世间的种种的烦恼和杂事。

  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做任何事情,不要为做事而作事,而是要通过做事,去发掘内心,让自己开悟,要让自己在认识真理上能够有所收获。所以学佛以后的生活,和不学佛的生活,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

  如果我们真正地希望得到心灵的安慰,希望懂得怎样地做人,希望得到吉祥幸福,那就一定要学佛。愿我们的一切好愿,都能从佛法的智慧当中获得圆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