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圓滿教法概論

大圓滿教法概論


開示/尊貴的貝瑪仁增仁波切
翻譯/貝瑪慈寧


今天要講的是大圓滿,在座的有些是初學、也有些是聽過成千上百的開示,但不管您是甚麼樣的程度,都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幫助。
何謂「大圓滿」?就是所有一切具足在自性這就稱之為大圓滿;所謂大圓滿不會落於遠近、親疏、大小或像是輪迴、涅槃……等等這些對立兩邊的觀念,故稱之為大圓滿。修持大圓滿法時,這些遠近、親疏的對立見解或主張都不會產生,且能以廣大的心念將任何一切的事物都含藏於自性,這是一般對「大圓滿」的認知。

●認識覺性
如果真正講到這「大圓滿」法,首先要瞭解到我們為何會在輪迴中輾轉流浪?那是因為我們有「心」的緣故,才使令我們在六道中輪迴流轉。
如果要問有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我們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有;是有一個這樣的方法!!但假使是想藉由讓這個「心」更進步,且朝著這樣的目標前進,而使我們獲得從輪迴中解脫?其實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所謂的「心」,包含靈覺和存在兩個部分,我們的內心都存在著痛苦和快樂、歡喜和厭惡等等這些分別妄念,它被稱之為「心識」!
有沒有離開這些妄念的心呢?有!我們稱之為「本覺」。人的念頭,不外乎下列幾種:有過去的,就像說我過去做了甚麼……這叫做「過去」的念頭。

還有未來的念頭,例如說心裡一直想著或是計劃我將要去做甚麼?等等類似這些各式各樣的想法和念頭,這就稱之為「未來」的念頭。
除此之外,還有現在的念頭,比方說我們現在要去哪裡、要坐下來做甚麼事、或者看到別人做甚麼事、這樣的想法和念頭都稱為「現在」的念頭。

除了上面所講的三種狀況外,其實還有第四種念頭。它是有別於上面的過去、現在、未來三種念頭,就是所謂的第四種念頭。它是完全不受前面三種念頭所染汙,我們就稱之為”覺性”,也叫做“本覺”。這個覺性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這三個念頭產生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所以也稱它為”無始以來的覺性”,它是無始無終的。在我們還沒出娘胎有這個肉體之前,這第四個念頭就已經存在了,不僅如此,乃至於當我們成佛時,這第四個念頭它也是仍然存在的,所以說它是常在、相續不斷的。

過去、現在、未來三種念頭,無常不會永遠,它隨時會轉變,當我們是人,擁有人的身體時,就會具有人的念頭和想法,當投生為狗時,就會有狗的念頭和想法,如果當豬的時候也會有豬的念頭和想法,可是不管是當人、狗或是當豬,這個心的本質卻都是不變的;也因此如果我們成了豬,又想從這輪迴中解脫出來的話,就要去瞭解認識這個心的本質。凡夫心的本質是無濟於事的,我們應當要注意的是該如何去認識這個(本覺)的本質,或稱之為「本性」、「覺」或「覺性」等。

我們投生為人,比起其他眾生更具有認識這個本來覺性的機會,因為如果你去投生為畜生當狗的話,那就沒有機會去認識自己覺性。現在我們具有人身,就有很大的機會去分清楚這覺性與心識的差別。

當我們在認識過去、現在、未來還有這個本覺的時候,應該也要知道:這個所謂的「覺性」,它始終是存在,從來沒有和我們分開。只是,心識中的念頭就像波浪一樣,非常強力的翻騰,所以我們沒有能力去認識到自己的覺性。念頭剎那剎那間不斷的相續著,像珠鍊一個接著一個,使我們沒有任何的時間可以突破念頭,認識到自己的覺性和它的本質。

然而,有的時候覺性還是會顯現出來,只是在那個當下我們還是沒有能力去辨識它。
白天裡,我們的覺性被各式各樣紛亂的念頭遮蔽住,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認識自己的覺性。到了晚上比較深沉的睡眠時,覺性也同樣被遮蔽,使我們無法去認清它。當在睡夢中,夢境遮蔽著心,我們也還是沒有辦法去認識覺性,因此不管在任何階段,心都被這些分別妄想和念頭所遮蔽著。
那麼,你也許會想問:「這個覺性到底有沒有機會顯現出來呢?」其實它有機會顯現出來,只不過即使它顯現出來,我們也沒有能力去把認識它。覺性的顯現是剎那間就消失的,因為當覺性顯現的那一剎那,馬上就被隨即而起的第二個剎那的念頭給遮蔽了,然後也許它又顯現出來,但又被接續而起的另一個念頭所遮蔽,所以我們始終無法去認識它。

總而言之,這個「覺性」就是所謂的「大圓滿」。即使不知道無法辨識它,它還是一種「大圓滿」。雖然我們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覺性,但它依然存在,且從來都沒有消失過,這是各位需要認知的。

「覺性」在顯教來講被稱為「如來藏」,我們的這所中心以前曾經開示如來藏這方面的典籍─寶性論,它是屬於顯宗方面解釋如來藏的經典。
覺性的本質就是我們的三身和五智的淨土。各位要知道:所謂佛的「三身」或是「剎土」,其實它不是一個實際存在於外境的事物。當我們認識自己的覺性本質時,就能瞭解所謂諸佛三身的境界,諸佛的剎土,原本已經完全具足在自己的心性;也就是說諸佛的三身、剎土的功德都具足在自己的覺性當中,因此它才會被稱之為「大圓滿」。

當我們講某個人「成佛」了,並不是說他「成佛」就是跑到另一個叫佛土的地方去住,這就叫成佛;所謂的「成佛」是一個人令他自己、他的眷屬還有整個世界完全覺醒過來,這才叫成佛。當某一個人認識他自己的覺性時,他的心就圓滿具足一切,同樣的他的身體四大也能一切圓滿,甚至他的心識當中所有的一切也都能圓滿,圓滿於這個覺性;諸佛的三身及剎土的這些功德也一樣在他的覺性中具足圓滿。
所謂的「大圓滿」不是去寄望要在另一個地方成佛,或是去依靠甚麼而成佛,更不是寄望往生,不要認為要往生到其他的剎土才叫成佛,一切的功德都在自己的覺性中具足圓滿,無需向外馳求,這就叫「大圓滿」。

同樣的,在自己的覺性本質當中,無論是諸佛的三身還是五智或是淨土的功德都是圓滿天成,本自存在於自然覺性當中且完全具足,這個就是大圓滿;不用向外馳求,這叫做「大圓滿」。所以說我們常講的大圓滿,並不是指另外有一個法、或者是修一個富麗堂皇、了不起的某位佛菩薩法門就叫做「大圓滿」。

當然,這也不是指觀修本尊或念誦咒語的這類法門一無是處。在馬哈瑜伽、阿底瑜伽或事部、行部、瑜伽部之中,觀修本尊或念誦咒語的這類法門是其修持重點,但是它在「大圓滿」就並非修持的重點。

●大圓滿的實修法門
大圓滿提到的心性本質,也就是我們的覺性,它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是「空」、另一個是「明」的部分。空的實修部分大圓滿稱為『且卻』,中文翻譯成『立斷』法門;明的修持部分在大圓滿裡叫做『特噶』,中文譯為『頓超』法門。

大圓滿的『立斷』和『頓超』兩個法門並不一定非得搭起來合修不可,只要修持其中任何一項法門就可以。如果行者不希望以苦行勞累方式來修持,那他就可以選擇『且卻』,也就是『立斷』法門來修;反之如果是比較精進能吃苦、可以進行苦修的人,那就可以選擇『特噶』也就是『頓超法門』來修。因為在我們的覺性當中,本自具有『空』和『明』兩個部分,所以在修持的方法上,就包含了所謂的『立斷』和『頓超』兩個法門。

剛才所講到的空和明,也就是許多典集所述的『體性空』和『自性明』,以下我們要對這『空』和『明』進行認識和介紹。
以自性本質而言,「空」的部分指的是說它不實有,並沒有一個能夠具體指出的相狀。例如沒有所謂的言詮、思維等等;由於遠離遠離一切執斷或執常等偏執戲論的緣故,所以說它是一種空。

以「明」而言,它指的並不是像這些燈火、燈泡一樣會發亮,使人看得到的那種光明,而是指「不滅」的意思。也就說在覺性當中存在且能產生例如諸佛的三身、五智、剎土、悲心等等這些功德,而且永久不滅,所以才叫做『明』。

舉個例來說明:若是以宇宙來比喻人的覺性,覺性中的『空』就好像宇宙虛空中的整個空間,因為有了這個空間,所以可以容納山川土地、可以蓋房子,人也可以在上面行走,也因為有這個空間,才所以可以產生各種的事物和功能,而這些事物和功能就好比人覺性中的『明』。
再說個近一點的比方,就像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房子,就因為有了房間這個『空間』,所以我們才能把東西放進來,人才可以坐在裡面,然後在裡面做種種事情,這是它自然具有的功能,而這個自然運作一切的功能就被稱為所謂的『明』。

由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瞭解到,大圓滿中所說的『空』和『明』,它所指的『空』不是空空洞洞一無所有的意思,而『明』也不是像一般人所喜歡或想像的燦爛輝煌的燈光或光亮。

此處的「明」指的是覺性的功能,不是在修道過程當中的某些運用光明的修持方法。雖然,在密乘當中有各種關於光明的修持技巧,但是大圓滿所指的「明」卻有別於一般人以為的光明。

所以,首先我們要去認識自己的覺性,然後在自己的覺性當中去鍛鍊,並提升其力量,使覺性力量更為強烈。我們也將因為覺性強烈,消除所有的無明和妄想,並且淨化了四大,進而藉此而成佛。

在證悟的過程中,這就被稱為是「智慧資糧」。可是,假使沒有一點福氣的話,還是沒有辦法具足這智慧資糧而得到證悟,因此在還沒能證悟之前,還是得去做一些積功累德的來事累積「福德資糧」。基於這樣的原因,必須同時並進,平衡的累積福德和智慧二資糧。不僅於此,以世間人而言,除了福慧資糧要等持平衡,我們還常會說方便和智慧也要雙運等持也就是合一的意思。在修持的時候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也要同時具足,以上就是大圓滿的概述。

●修行的目的
關於大圓滿有一些不同派別的說法:有的認為在聽聞大圓滿法之前必須要先完成四加行,也就是一般所稱的「五十萬前行」、或稱「四加行」這些先決條件;也有另一派說:在聽聞大圓滿法前,其實不用經過四加行或者是五十萬前行,這些先決條件。那到底聽聞大圓滿法之前,是不是一定要先修完四加行或者是五十萬前行呢?其實,這完全決定於聞受大圓滿法之人他自己本身的狀況。

任何聞受大圓滿法之人應當聽從自己根本上師開示或交代給他的內容,只要依教奉行就可以了!不應當是以自己的想法,或一頭認定去做自己認為的大圓滿之修持之路!一定要依照上師的指導去進行,如果只憑著個人的想法,那就會有走錯路的危險。

我以前曾經講授大圓滿,之後也會跟各位講大圓滿中像是五十萬前行等,這些大圓滿的前行、正行、結行。由於今天來到這裡的許多弟子還是初學者,所以先跟各位講這大圓滿的概念,簡略的介紹,不然一開始就直接講大圓滿的話有些人連一般所謂的佛法都沒瞭解認識那就不太好,所以在這邊先開示大圓滿的概念。在座的如果已經學過了深、廣教法的話,那也可利用這個機會,安住在禪定當中,假使有的人沒有具足這樣的修持能力的話,就應該好好的來聽聞這開示。

為甚麼要修行?人必須修行的原因在於內心都存在著「痛苦」這一件事情;為了能夠離開痛苦、為了從痛苦中完全解脫並且超越出來的原故,所以就不得不修行!也就是說為瞭解脫痛苦,不修也得修!

眾生從輪迴以來,生生世世到現在,痛苦始終沒有中斷過,接下來假使我們沒有修行的話,在未來來痛苦也將會持續下去,不會有中斷的時候。
比方說我們的去處就是趨向六道輪迴,對於所謂的六道輪迴, 到底存不存在,根本想都不用想,六道是確實存在的!
六道輪迴存不存在的根據,光看自己的內心就可以了!自己的內心存在著什麼?我們可以發現到內心當中存在著:貪、瞋、癡、慢、妒,還有吝嗇!由於這麼多種的心念存在的原故,六道輪迴必然存在。

由於累積了瞋恨的業力原故,我們的去處就是投生到地獄;如果積聚了吝嗇的惡業,那就趨向餓鬼道;如果累積了愚癡業力的原故,投生的去處就是畜生;忌妒的業力就導致我們趨向修羅道;我慢的原故,就趨向天界;因為貪的業力,我們就趨向人道;所以我們可以看看這趨向六道輪迴的種子,是不是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生起觀察自己的心境,就可以知道這六道輪迴到底存不存在。

一般來說,六道輪迴確實存在;可是以個別來說,哪怕是某一個人也好,他也可以同時去感覺嚐受這所謂的六道輪迴的痛苦感受。
比方說,在這個世界上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生長在戰爭的恐慌當中,這是由於過去內心中積聚了妒的業力,積聚妒的原故,就生長在充滿戰爭的痛苦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世界上,同樣是人有的吃不飽、有的人沒的穿沒的用,這也就是說,同樣是人由於過去積聚了吝嗇的業力原故,所以感受到的這些痛苦。

例如在六道當中,我們在某些轉世的時候,突然的有機會投生為人,投生為人後就覺得自己有了某些權力,於是以此造了惡業,因此就在這六道當中不斷的痛苦流轉;「輪迴」也就是因為造業的原故,不斷的持續的痛苦下去。

其他的六道不談,若只是討論人道而言:因為我們都是投生為人,對這些痛苦是最知道的,所以在此比喻做為說明。
我們所有的人道眾生都存在著「生」、「老」、「病」、「死」的痛苦!例如生老病死的痛苦當中,「生」的痛苦是極為不可思議眾多,有的生產開刀等等,這裡不重複多說。

「病」─每個人都會生病一生病很可怕,人們往往怕生病,就去注重如何養身、調適身體,我們發覺一旦遇到了生病的業力時,不管你多麼會調養身體,到該生病時你還是會生病,所以生病非常可怕。

再來講到「老」的痛苦!「老」可以說是人生當中極為痛苦的事。每個人沒有例外的都必須面對這個痛苦。除此之外,當然每個人也都會死,一般來說沒有比「死」是更加痛苦。

在這世界上,人除了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之外,還有「求不得」的痛苦,也就是每個人都有所求、存在很大的慾望,但所求往往得不到,這是「求不得」的痛苦。

「怨憎會」的痛苦─就是我們不想要遇到的事情、不想遇到的敵人、包括不好、不吉祥的事情,雖然完全不想遇到還是不得不去遭遇,這就是「怨憎會」的痛苦。

「愛別離」的痛苦─我們都希望跟自己合得來的人、或是喜歡的人長久相聚在一起,可是終究來講,還是不得不分開與相離。時間一日來到,大家不分開也不行;所以身而為人終究都得跟自己喜歡的人分開,這就是「愛別離」苦。

在這麼多的痛苦當中,這一輩子的所有快樂,顯得也只是須臾片刻就像一場夢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何況以我們現在當人來而言,這些痛苦勉強可以忍受,若是淪為畜生、餓鬼……等,屬於人道以外的三惡道眾生,那樣無量的痛苦要怎麼辦呢?所以我們要感恩,還要對自己講:「我來世絕對不可以墮於地獄、餓鬼或畜生道!」要不斷的自己對自己大聲的講。

由於我們現在都不願明確跟自己講:「我來世絕對不可以墮於地獄、餓鬼或畜生道!」就沒有超脫輪迴痛苦的目標與勇氣。生而為人本來就必須面對無量無邊的痛苦;既然要面對這些痛苦,有遠見的人就要想辦法讓自己從這痛苦當中超越解脫出來!自己知道有這麼多痛苦,卻又不去想辦法為自己解脫的話,那不就像一個人眼睛長的好好的,然後看到前面明明有一個懸崖,還是跳下去一樣嗎?

也許有人會問:「在這個世界上,是否存在某個完全沒有痛苦的地方呢」?有!當然是有!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是緣起相依的世間,有苦就有樂!既然說世間有充滿痛苦的地方,當然也就有充滿快樂的所在,因此我們也可以前往完全安樂、快樂的地方,那就是佛的淨土。

「淨土」就是每一尊佛陀依照自己的願力所形成而化現的淨土,但淨土不僅只有諸佛化現形成的淨土,也包含我們凡夫透過自己修持大圓滿,由這個覺性的三身五智所顯現之淨土。所以像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祂們也都有由自己的願力所造就形成自己的淨土。任何人就可以像佛陀一樣,透過自身的努力的去積聚資糧、並且向佛陀祈願,此生前往到佛的淨土。

目前存在我們的前面就有兩條路,一條是所謂的痛苦的道路,另一條叫做快樂的道路。

既然已經知道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狀況,那就要捨棄這痛苦的路,而邁向快樂的路。
所謂快樂的路,就是稱之為修行的這條路,至於為甚麼要修行?這問題就是要問自己,如果你想得到快樂的話,就必須去修行;反之,不想得到快樂,那就不必去修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