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果阿弥陀佛今天来接我

如果阿弥陀佛今天来接我


来源:《净土》杂志

如果阿弥陀佛今天来接我

作者:果空

一、一个设问

如果阿弥陀佛今天就现身来接我们往生极乐国土,我们将会作何反应?是心无旁骛、一无挂碍地随阿弥陀佛乘莲西归,还是想要跟阿弥陀佛申请推迟一段时间,好安排种种未了事宜,又或者叶公好龙,完全手足无措,根本不想走了呢?

当这个问题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我在几秒钟的欣喜过后,脑海中马上闪现出很多很多问题:父母、亲人会不会伤心,能否接受;工作如果停下来,需要跟很多人交接;还有自己的存款、房子车子怎么处理等等,一瞬间连很多早已淡忘的事都清晰浮现了。这时才发现,还有一件心事没有了,还有一个人想要再见一面,心中有种种眷恋陡然而生……不知道想了多久,这才一下子回过神来,不禁对自己会有这些想法非常失望。

作为一个多年修学净业、发愿求生净土的行人来说,我知道自己这样的反应显然非常愚痴,才知道自己还是如此地留恋娑婆世界五欲六尘,才知道自己欣求极乐的心悠悠忽忽毫不迫切。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让我及早认识到自己还有种种的分别执著没有放下,这些都是以后往生的障碍。《念佛镜序》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要提前为往生做好准备才行,千万不能被这些牵绊住我们西归的脚步。


二、学习放下

我们的一生,就好像是蝜蝂这种昆虫一样,从生到老,一路上不断地拣起那些我们以为珍贵的东西放在心上。亲情、爱情、友情;财富、名声、权势,我们想要的总是很多,在追逐这些的同时,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是非,出演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而我们所捡起的每一样东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反而都将成为我们心灵的桎梏,染污着我们的真心。它们其实是世间所有痛苦的来源。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本)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这才是世间的真相,我们割舍不下的种种,在临命终时终究还是无法留住。我们追求终生的成功和金钱买不到感情和健康,而感情和健康也会变质、会失去。得不到的偏偏最在乎,拥有的往往不珍惜。人生无常,快乐总是短暂的,而痛苦经久常存。眼前的安逸不是永远,就算眼下事事如意,也逃避不了死亡。死亡后,我们还能保证得人身、闻佛法吗?我们现在身处末法,浊恶充满,一念一行,无不在造作恶业。造作恶因,必感恶果。

这一生我们能遇到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是累劫的善根成熟,所以要珍惜,要在今生成就净业。同时,我们必须要学习放下,看破世情唯虚妄,一句弥陀作大舟。将身心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将世间狭隘的情感转换为智慧和慈悲,在声声佛号中恢复自性的清净无染、建立自性的依正庄严。


三、真信切愿

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我之所以还有那么多的放不下,舍不得,根源还在于对阿弥陀佛的信愿不够真切,包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确实信,也确实愿,但就是惰性大,不精进。其实这问题的根源就在信愿上,没能真正认识到娑婆世界的众苦交煎,生不起迫切的出离之心。信愿之心是我们往生的根本,说起来很简单,但真能做到真信切愿的人,少之又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依现代最前沿的心理学,一个人的意识的能力,据保守估量,只占他的潜意识(与佛教中的末那识及阿赖耶识相对应)的三万分之一。如果我们只是在意识中相信阿弥陀佛,发起了了信愿,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观想,把信愿打进自己的潜意识,变成金刚种子,这样,才能挖掘出那三万倍的能力,助成我们的道业。

按《要解》中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信的标准,我们还差的很远。蕅祖云:“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深愿切,必然促使我们勇猛精进。从哪里坚固我们的信心愿心?要多研读《净土五经一论》,多听法师讲经,多看祖师大德的注疏著作,真正去认识娑婆之苦,苦在哪里,阿弥陀佛用五劫思惟建立起来的极乐世界又乐在何处。认清了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短暂、无常、失去、痛苦的真相,还能不努力、不精进吗,还会留恋一时一地的舒适吗?

印祖云:“人生世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惧。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以此愿与所有净业同修共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念佛就能往生吗?

清朝续法法师曾著文论述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若以念佛一门、摄生世出世法言之。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求天乐故,发心念佛,天法界也……故知念佛一法、摄尽一切法矣。”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即就念佛法门来论,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而是以避祸求福、趋乐避苦之心念佛,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万德洪名用在求人天福报上,在临终大限到来时,心心念念都在儿女情仇上,都在五欲六尘上,自然难与弥陀慈悲愿力感通,往生西方自何谈起?

那么怎样才能往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讲得很清楚:“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可见在往生西方极乐这个问题上,信愿心是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只念佛而不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不相信“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不信“二有”,不求往生,自然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的信愿是否真切?

客观来讲,我们大多数人平时口头上的信愿基本上是停留在信解行证中“解”的境界。凡夫心念散乱,这种由我们业识心造作的心理状态就有如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我们平时的信愿心就是那只漂浮在我们业识大海上的船,当我们说我们有信愿心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只是看到了这只船而已,看到船并不意味着上了船。我们的心识还是在业识的大海上沉沦起伏,随缘好恶、随浪起伏。

临命终时,四大渐离,当期业报阶段结束,下期业报境渐次现前,但五蕴没空,心仍然在业识海中。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只能依业受报,所谓“业报如秤,重者先牵”。在这个关键时候,我们只有因着真信切愿,恳切持名,藉此一句万德洪名,方能与弥陀大悲愿力感应道交。我们的恳切求往生之心与弥陀的大慈悲救度心相应,佛光注照,六道境隐没,西方胜景自然现前。只有在临终这个关键时刻,方能真正体证善导大师之“水火二河白道喻”之真实境界,真正体味“如救头燃”之迫切心情。

只有在这个生死关头,在这种真实的心态中,我们的心才是上了信愿这条船,所有的真信切愿都凝聚在这一声声佛号之中。

怎样才能做到真信切愿?

由于千生万劫业力的作用,我们当下一念,不落在佛号上,就自然会落在五欲六尘上,只有随时随地,将心念安住在这一声佛号上,才能与五欲六尘渐行渐远,与解脱净业愈来愈近。“熟处使生,生处令熟”,这就是我们强调平日念佛的原因所在。就业报身来讲,“爱不重不生娑婆”,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情执。沉没在业识大海中的众生,在临终一刻,哪怕是暂时放下令我们沉没无休的五欲六尘,仰仗佛力,登上信愿慈舟,即可出离轮回。

从这个角度来论,能否在心念中放下那些我们平日牵缠不休的人与事,就是验证我们是否真信切愿的关键。而看破与放下的功夫是要在平时做的,我们只有在心性修行上着力,在一切顺逆境缘中历事炼心,荡涤心胸,方能在关键时候径登慈舟。

何处放不下,何处即成障碍。

所以说,我们在参与助念的团队中谈道德、谈良心、谈素质,这绝不是单纯与空洞的说教,而是提醒大家从心性深处修起,去除我执、法执,这不仅仅是成就一个和合团队所需要的,更是保证助念质量所需要的,说到根子上,也是保证我们个人真信切愿、顺利往生所需要的。

如何提高道德、良心与素质?

别无他求,还是这一句佛号。

不同的是,如果从清净自性的角度去念佛,自会在无着无缚处下功夫,以三轮体空之般若智慧称念这一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清净心自然现前,大悲心油然而生,与众生同体之感也就有了真实体悟。

以此种心态念佛送往生,亡者自然得益。况且,在此清净慈悲心中,哪里有亡者?哪里有我?哪里有人我是非?所谓悲智双运、所谓自利利他,在这一刻就表现得非常自然了。

作为凡夫,我们在临终一刻出现心态的波动是非常自然的。如果单纯地强调清净心念佛,反而会让我们出现一些心理困扰,越是追求清净,就越是与清净心背道而驰。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的《阿弥陀经》译本后又着手重译此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将罗什大师译本中的“一心不乱”改为“系念不乱”,这就是让我们在平时的修习中,把繁杂的心念系在这一句佛号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