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道德经》:不论人非,不记人过,不忘人恩!

《道德经》:不论人非,不记人过,不忘人恩!

道德经


不论人非,不记人过,不忘人恩!

道教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一句话,可以让人如沐春风,也可以伤人于无形。

一个人想要修炼自己,必然要从言行开始。



不论人非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讲: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圣人从不会毫无依据地指责他人。没有谁生来便是完美,不指手画脚,搬弄是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从前有两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父母寻得一高人,命此兄弟二人上山拜师学艺。数年后,二人学有所成,便下山入朝为官。

一日上朝,二人见有一官员,走路一瘸一拐。弟弟便同哥哥说:“你看那人走路像瘸子一样,如此还能做官,朝廷怎么会重用这种人呢?“

听罢,哥哥赶忙说道:“我看他方才在朝堂上言谈举止端庄沉稳,腿伤定是参与战争受的伤,我们理应尊重,不可随意乱说。”

兄弟二人的谈论被守卫听到,便告诉了官员。官员原本打算提拔两兄弟其中一人,但两人学识相差不多,听闻此事后,官员便提拔了哥哥。

此后,哥哥官运亨通,而弟弟则止步不前。

善言令人喜悦,恶语令人厌恶。要知道: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只会让别人难堪,更会给自己带来厄运。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人的是非永远也议论不完,但世人却总被是非所累。

少猜测他人是非,多反省自己不足,便不会把焦点着眼于对他人的议论上。少一些口舌是非,养一张富贵嘴,福气自然会来。



不记人过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主张用“德”来化解怨仇。人生在世,只要与人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绊绊。让人三分并不吃亏,容人三分也并无损失。不记人过,以德报怨,是人生最高级的智慧。

廉颇与蔺相如同为赵国的上卿,但蔺相如的官位在廉颇之上。有一日,廉颇与跟从说道:“我身为赵国的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那蔺相如出身卑微,只是动了动嘴皮子,官位便在我之上,我岂能容他,日后我若见到他必定将他羞辱一番。”

蔺相如听到此话,便开始躲着廉颇,凡是有廉颇在的地方,他都避而远之。手下人不解,问道:“您有勇有谋,我们才愿意投靠您,您与廉颇同为上卿,为何这般怯懦的躲着他,若是如此,便辞去我们吧,我等受不了这般屈辱。”

蔺相如说道:“你们认为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手下答道:“自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难道会怕廉颇吗?只是因为,此时秦国不敢与赵国抗衡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颇同在,如果我二人起了争执,必然只能留下一人,那是赵国就危险了,我只是认为国家安危更重要。“

廉颇知道此事后,深感惭愧,脱下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说道:“是我见识短浅,您如此胸怀令人佩服。”

从此,将相和成为千古美谈。

不记人过,宽宏大量,体现了一个人最优秀的德行。人的一生,不会事事都尽如人意。一颗宽容大度的心,能容下世间所有的烦心事。

不记人过,不是无能,而是大度;不记人过,不是懦弱,而是修养;不记人过,不是恐惧,而是宽容。

若是揪着他人的过错不放,只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祸患。做人,大度一些,有好报;做事,宽容一些,福气多。



不忘人恩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但却经常亲近和帮助善良的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从前,一位穷苦的郎中来到一个镇上。

开门的是一位姑娘,了解情况后,姑娘匆匆回到屋里给郎中端来了一碗热粥。郎中狼吞虎咽的将粥喝光,对姑娘表达了真挚的谢意,随后便离开了。

后来,郎中在京城开了一间医馆,由于医术高超,城内的人都称他为“神医。”数年后,一位妇人病重,四处求医无果,家人便将她送到京城找“神医”看病。

怎料,“神医”一眼便认出,这妇人便是当年给他那碗粥的姑娘。经过数月的治疗,妇人康复了。

妇人向“神医”询问需要多少银子,“神医”回道:“一碗粥,足矣!

心怀感恩的人,是这世间最富有的人。他们内心充盈,知恩图报。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每个人在世上,都会有很多的陪伴,很多的关心,感谢那些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是他们为自己点燃生活的希望。


不忘人恩,是做人的态度,懂得感恩,身边必定会遇到更多的贵人,福运自然会来。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