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宗教篇(四)

五十、天堂与地狱



   有人问:「天主教讲三道,佛法讲六道,怎麽会通?」很简单!一个广说,一个略说;天堂代表善道,地狱代表恶道,问题就解决了!天堂是善道,善道有许多不同的等级,佛家讲天堂有二十八层天,像我们同样是人,而人的富贵贫贱不相同,有人是亿万财富,做帝王、做总统、做大臣,有人则是每天在外面讨饭做乞丐,这是层次不一样,天也是如此。

  为什麽不平等?因为心不平。到什麽时候心才平?成佛心就平了,真平等是在如来果地。等觉菩萨都不平等,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一品无明,各个等觉菩萨也不完全相同。《华严经》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是大分,每一品裡面还有高下不相等。这跟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同是一班,考试名次从第一到末尾也不平等,是同一个道理。佛经讲得详细,世间其他经教说得简略,如此对照起来,我们就非常清楚。

(节录自《十善业道经》第19-14-136集「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五一、天主教的默想



  大乘佛法的修学纲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禅那」译为「静虑」,又翻作「止观」;静就是止,虑就是观。天主教《玫瑰经》说「默想」,默就是止,想就是观;但是他们说得没有佛法清楚,因为「默想」如果错会了意思,依旧落在心意识,想变成妄想。佛法不用「想」,用「观」。观与想差别何在?观不用心意识,不用妄想、分别、执着;用妄想、分别、执着,即是「想」。用意识去想,想圣贤的教诲、行为、德行,这是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如果用观,就能超越六道轮迴。

  大乘佛法修学的中心理念是离心意识参,它不是想、不是研究,是「参究」。参究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妄想、分别、执着,现在哲学称「直觉」。佛法讲得很多,但是真正会用的人不多,这个缘故何在?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我常劝勉大家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就会用观;会用观,就能很快速得到定、慧。但是定、慧也有程度浅深不同,可以说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圆教佛果,就是定慧层次之不同,浅深广狭有差别。所以,学无止境,不能满足。

  东方圣人教人求学从谦虚入手。天主教的默想,首先就是谦虚,唯有谦才受益。觉得自己不行,才真正得到利益;如果自满,觉得自己很行,别人都不如我,就什麽都学不到,所以从谦德开始。我们一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就知道它是正法,不是邪法,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有成就。如果他能离心意识来修默想,也能超越六道;但要是落在心意识,则不能超越六道轮迴。因此,默想功夫不相同,有浅深差别,但其方法、原理是正确的。

(节录自《十善业道经》第19-14-136集「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五二、回教的圣战



  有人来问我,谈到中东局势很不安定,回教极端分子在闹事。这个事情能不能解决?能。如何解决?让那些回教徒讲解《古兰经》,深讲、细讲,极端分子就化解了。

  回教称上帝为「阿拉」,这是阿拉伯语。阿拉没有教他们走极端,没有教他们去参战、战争。《古兰经》确实有讲到「圣战」,圣战是什麽意思?外国人侵略我们的国家民族,我们奋勇抵抗,不是叫你去找别人麻烦。过去半个世纪,日本人侵略中国,中国发动的八年抗战,那是圣战,我们是抵抗侵略,我们没有侵略别人。

  「yi si  lan」这一句话是阿拉伯语,意思是「和平」。回教的宗旨、目的都是祈求和平,哪裡会发动战争?因此,只要这个经深讲、细讲,回教徒明白了,心中的仇恨、怨结就化解了。解决世间纷争不是没有道理,有道理的。没有解不开的结,问题是一定要懂得症结是如何产生的。这就跟大夫治病一样,首先要把病源找到,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节录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12-34-03『于大众中,广现神变』)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五三、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在我的心目当中,不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世间所有的宗教皆是神圣对人们的教育,即澳洲人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可以说宗教确实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样来诠释就不会扭曲了宗教。

  何谓「多元文化」?它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不分宗教,真诚平等的教导。古代中国的孔老夫子有所谓「有教无类」。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一百七十多个不同的族群来自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能够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为什麽?因为这是大公无私、真诚的教诲。教学的目的非常鲜明,教导我们离苦得乐。乐有究竟乐,苦而要断得乾淨,才得究竟乐。苦跟乐,世间人很难辨别,于是许多人以苦为乐。譬如现在人们很喜欢运动,运动裡面有很多比赛、竞赛,这是大家欢欢喜喜在一起活动。可是偏偏有人是赢,这个人赢了,别人都输了,赢的人很高兴,输的人则很沮丧,哪来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什麽?大家共同在一起玩,没有输、没有赢,这是真正快乐!搞个输赢就把人心情搞坏了,输的人愤愤不平,三、四天情绪都稳定不下来,何必叫这些人受这麽多罪?这有什麽快乐?人与人之间,每天要同乐,同乐才是真正快乐,有等级就错误了。不平等就不清淨,不清淨就不真诚,真诚心没有了。


(节录自《善财童子参学报告》12-40-02【欣求修习至究竟。】)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五四、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者。他老人家有究竟圆满的智慧,明瞭社会是多元的,由许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民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组成的。我们居住在一个社会上,如何能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做到世界大同?他知道政治、武力都达不到社会和谐、安定、繁荣的目标,所以捨弃王位,放弃政治。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年轻时,武艺超群,他也放弃了。经济与科学技术,也不能增进人民的幸福。虽然物质生活的水平提升了,但伦理道德几乎完全丧失了。开发国家富而不安,没有安全感,精神生活非常空虚。世尊明瞭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教学。所以,他放下一切,从事于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不但以言教,而且是三轮教诲,三轮是「身、语、意」,无一不在教导一切众生。他老人家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示范。


(节录自21-86)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五五、佛法是教育



  佛法是师道,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师是老师,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创始的老师。我们自称「弟子」,与佛的关係是师生关係。我们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他老人家一生不单是言教,最难得的是身教,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知道唯有教育,深化的教育,深是甚深,化是感化,帮助社会大众破迷开悟,断恶修善,转凡成圣,这是他教学的三个目标、三个阶段。

(节录自21-99)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