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续 17

        唐 明浚
          明浚。俗姓孙,齐人(山东一带)。平日以诵《金刚经》为功课。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夜晚,突然暴毙,而心脏尚有暖气。满一个时辰后又 醒过来,说:‘我最初看到两位青衣童子,带领我到一位王公的处所,问我一生造作什么善恶业?我回答说:“我专门持诵《金刚经》。”那个王公说:“功德不可 说,法师可以再回去持诵,满了十万遍之后,明年必定可以往生净土,那时弟子我就不必再请你来此地相见了。”说完后就命令两位童子送我回到寺院。'明浚自此 以后更加倍地精进修行,到了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三月命终,寺院大众都闻到奇异的香气。(续高僧传)

  

         唐 善导(莲宗二祖)
        善导。不清楚他的出身,唐太宗贞观年间(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看到西河道绰禅师的净土九品道场,欢喜地说:‘这真是进入佛法的入门要道。修行其他的法 门,迂回艰困难以成就,唯有此净土法门,可以迅速地超脱生死轮回。'于是诚恳老实地精勤苦修,日夜不断地礼拜读诵。不久之后善导到了京城,激励策发四众弟 子修行念佛。每次进入念佛堂,必定长跪念佛,不念到声嘶力竭则不罢休。出念佛堂,则向人演说开示净土法门。如此修行三十多年,从来不曾躺卧睡眠。
   善导大师一生严格护持戒律威仪,从不毁犯一丝一毫。好的饮食必定供养大众,粗糙恶劣的才自己食用。凡是接受供养布施的所有财物,都用来书写《阿弥陀经》, 总共有十万多卷。画西方极乐世界的变相图,总计有三百多幅的壁画,并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灯供佛照明。无论出家在家,追随他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课 诵《阿弥陀经》十万到五十万遍,有的每日称念佛号一万到十万声不等。在他的徒弟信众之中证得念佛三昧的,多得无法记载叙述。有人问:‘念佛可以得生净土 吗?'善导大师说:‘随著你的精进念佛,必定满足你的愿求。'接著善导大师自己念一声佛号,同时则有一道光明从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 样一一放出。(以证明念佛功德真实不虚。)
   他劝勉世间人的偈颂说:‘我们每个人都终归渐渐地鸡皮鹤发渐渐衰老,看看我们行走的步履也慢慢地老态龙钟迟钝困难,假使让你拥有无数的黄金白玉、堆满了整 个厅堂,难道就可以避免衰老凋残和疾病的痛苦吗?纵然任你享受千般快乐,生死无常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到来,唯有赶紧依著最直接便捷的道路去修行,放下一切, 一心称念阿弥陀佛。'
   有人问:‘为什么不教人作观想,而却直接教他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善导大师回答说:‘凡夫众生业障深重,所观的极乐净土之境界精细微妙,而能观的心念却 极为粗糙,既然心识掉举精神散乱,那么观想就很难能够成就。是以释迦世尊大慈大悲怜悯众生,直接劝导众生专心称念阿弥陀佛,正是由于称念佛号容易的缘故, 只要能够相续不断就可以往生。如果能够念念相续,以终其一生的期间专意念佛,那么十人修行即十个往生、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绝对万无一失。
   何以故?由于没有外在杂乱的因缘故。由于正念相继的缘故。由于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的缘故。由于不违释迦世尊的教化故。由于随顺佛陀所说之法如说修行的缘 故。反之如果舍弃专修的功夫,而间杂修习其他法门的人,百人之中难得有一两个成就,千人之中罕有三四个往生,何以故?因缘混杂散乱妄动而失去正念的缘故。 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的缘故。与释迦世尊的教化相违背的缘故。不随顺佛陀所说如法修行的缘故。系念佛号不能相继不断的缘故。内心不能专心思念报佛重恩的 缘故。虽然也在从事修行,但是常与名利欲望相应不离的缘故。喜好亲近杂乱的因缘、自我障碍又妨碍他人修行往生净土之正行的缘故。
   最近见到各方的僧侣和居士,虽然每个人在解悟和行门都各有不同,专修和杂修也有些差异。但是只要能够从今日起专心一意称念阿弥陀佛的人,十个修行即十个往 生。反之,修行杂业和不能至诚深心的人,就算是千人之中也没有一个能够往生。普愿天下一切的众人,好好的善自思惟其中的差异,并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 间,专心一意自我要求,日夜精进而不间断,一直到此生命尽为止。那么临命终时,只要前念命终,后念的一刹那间,就在极乐世界的莲华中化生,于未来无量劫恒 久的时间,永受无为清净的法乐,乃至究竟成佛,如此岂不快哉!'
   又作临终正念文说:‘凡是临命终想要往生净土的人,必须要不害怕死亡。并常常要思惟我们这个色身有许多的痛苦,既不清净又常遇到种种恶缘,不断地遭受种种 的困扰束缚交结纠缠。若是能够舍去这个污秽不净的色身,超脱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即可亲受无量无边的法喜快乐,解脱无量劫来轮转六趣的生死痛苦。那么,临 终往生这件事,乃是令人称心快意的事,就好像是脱去破旧粗恶的衣服,换上美妙舒适的上好服饰。因此我们应当要放下虚幻的身心世界,不要生起贪著的念头。若 遇到病苦,更应该思惟生死无常,放下一切一心念佛,等待命终时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往生。
   又必须嘱咐交待家人亲属,以及问候探病的人,凡是来我面前的人,只要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无益的话,和家中长短是非好坏等事。也不需要以柔软爱语来安 慰,为我祝福健康快乐,这些都是虚伪浮华毫无利益的事情。若病情危急将要命终时,家人亲属不得垂泪哭泣,也不可发出感叹悔恨令人忧愁的音声,这样会惑乱临 终者的神识,使他失去放下一切念佛求往生的正念。只要教临命终者,记得忆念阿弥陀佛,坚持念佛守著正念,直到气尽为止。如果能遇到明白了解净土法门的善知 识,不断地督促勉励求生净土,那真是极大的幸运。若是能够依照使用这个方法的人,决定可以往生净土,这是毫无疑虑的。临终死亡这件事情非常重大,必须要自 己努力用功才可以,如果一念差错,又要继续经历无量劫的痛苦烦恼,那么又有谁能够来代替呢?好好思惟、好好思惟吧!'
   善导大师有一天忽然跟别人说:‘这个色身实在令人厌恶,我将要向西归去极乐故乡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树,向著西方祈愿说:‘愿阿弥陀佛接引我,菩萨护 念帮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说完,即从树上投身而下而往生,唐高宗知道善导大师的修行神异不可测,因此赐赠寺院匾额题名为“光明”。 (佛祖统记。乐邦文类)

  


         唐 怀感
    怀感。不清楚他的出身。一生操守行持刚强坚定,精进苦行努力学习,听到经典说:‘只要用很少的时间念佛,就可以得生极乐净土。'但是心中仍然有些怀疑而未 能确信,因此前往请教善导大师,大师说:‘念佛决定可以往生,这是十方诸佛真实不虚的话,如果你能深信不移,以至诚心称念佛名,应当会有证据来验证。'于 是怀感即进入道场二十一日,精进念佛,然而并没有看到殊胜的瑞相。因此他自我悔恨业障深重,想要绝食断命,善导大师不允许,劝他更加努力精进。怀感因此更 加用功修行,一心念佛。三年之后,感得阿弥陀佛放出金色的光明,又见到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相好,证得念佛三昧。著作有《决疑论》七卷,临命终时,见到化佛 前来迎接,于是面向西方而往生。(宋高僧传)

  

          唐 法祥
   法祥。同州人(今山西大荔县),少年出家,出家后即周遍游历各地参访求道。法祥一生清高贫苦、息心寡欲,栖息居住并没有一定的处所。后来安住在扬州的大兴 国寺,有三十多年之久。平日修身极为稳重严谨,时常坐卧在一个大的房间,把前后的门窗都打开流通,迎著风而居止安住。平时以读经为功课,无论僧俗凡是有人 向他问讯礼拜的,如果经卷尚未读完,绝对不和他谈一句话。
   法祥法师以往生净土为他一生的期愿,凡是有所利益众生的事,必定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后来病得很厉害,有一个侍者名为参立,听到法祥连连地说:‘佛像、佛 像!',侍者回头一看,看到阿弥陀佛现出形像,停留在西边的墙壁上,清净光明就如同皎洁镜子所映现出来的一样,过一会儿才慢慢消失。接著香气和音乐充满了 整个虚空,同时有一只白鹤从西方而来,环绕屋子飞行三圈,然后又往西方飞回去,过不久,法祥就命终往生。(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宝相
       宝相。俗姓马。雍州(今陕西)长安人,年十九岁出家,行头陀苦行,六时精进礼拜忏悔,经过四十多年恒常不变。每天晚上课诵《阿弥陀经》七遍,持念佛号六万 声。先后曾经阅读《涅槃经》一千零八十遍,并兼诵《金刚经》、《般若经》,终其一生都是如是精进修行。平日起居只吃冰冷的食物,穿著粗布的衣服,专注一心 常具正念,无论早晚都恳切专注地观想忆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到疾病严重时,仍然自我要求继续课诵念佛,终究不肯中止休息舍弃功课。临命终前交待僧俗弟子 说:‘一切事务以念佛为先,不要懈怠懒惰虚度一生,将来当于西方极乐世界等待相见。'又说:‘火化并弃舍分散我的尸体,不必劳苦地盖纳骨塔写墓碑纪念文。 '说完就命终往生,享年八十三岁。(续高僧传)

  

           唐 功迥
      功迥。浚仪人(今河南开封),专门行持普贤忏法,身体从不躺卧倚靠床上,如此精进修行达三十年之久。有一天在修行之中,他见到普贤菩萨骑乘著六牙白象,同 时大地变成白金色。晚年的时候,专讲《法华经》,每次讲到(药草譬喻品)时,天空就开始降雨,又撰写《佛地论疏》,发愿将此注疏诠释经典的功德,回向求生 极乐净土。注疏完成的时候,五色的异光照耀整个室内,功迥说:‘如果能够在此时乘著光明而见到阿弥陀佛,则我的愿望就满足了。'因此乃专心系念西方阿弥陀 佛,然后绝食而往生。(佛祖统纪)

  

         唐 惟岸、小童子
       惟岸。山西并州人,平生行持方等忏法,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有时候虽然得到一点疾病,但依旧禅坐观想没有间断。有一天,突然见到观世音、大势至两位 菩萨现身在虚空中,过了很久仍然未消失,惟岸恭敬顶礼泪流如雨地说:‘弟子何其幸运,能以肉眼亲自见到菩萨的圣相面容,只是惋惜菩萨的圣相无法流传于世 间,令一切的众生得以瞻仰。'因此乃召请画匠来描绘,但是却没有一个有能力可以将圣像完整地绘画出来的人。此时突然有两个人,自称是从西边京城来的,正要 往五台山,他们愿意来画菩萨的圣像。等到绘画完毕之后,那两个人突然消失不见。
   有一天,惟岸自己知道往生西方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因此告诉弟子们说:‘我现在将要往生,有谁要和我一起相偕而行的吗?'这时有一个小童子顶礼说:‘愿随师 父一起去。'惟岸于是命令他去辞别父母,而童子的父母却以为是小孩子儿戏的话,并不相信他。不久,小童子即沐浴更衣,进入道场坐著,然后念佛而往生。惟岸 慈悲地抚摸童子的背部说:‘这小孩先我而去了。'接著向弟子索笔作偈,赞叹所画的二位菩萨圣像。赞叹完毕之后,就告别所有的弟子,然后进入道场,命令门徒 弟子助念佛号,端身正坐而往生。享年八十岁,当时为周则天帝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正月七日。(宋高僧传)

 



 

TOP

续 18

        唐 怀玉
       怀玉。俗姓高,丹邱人(今浙江宁海南九十里),一向严持奉行戒律,名节孤高超脱尘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日长坐不卧,努力精进从不休息,因此跳蚤、虱子任意滋生。曾经读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课诵佛号五万声,并时常忏悔礼拜诸佛
   唐玄宗天宝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六月九日,见到西方三圣像,遍满虚空如恒河沙那么多,有一个人举著银台来迎接。怀玉说:‘我一生精进念佛,誓愿要取上品金 台,为什么不是金台呢?'说完之后,所有的圣像立刻都隐没而去。怀玉于是更加倍努力地精进用功,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法师头上已经有光圈了,请 趺坐结手印,等待佛来接引。'过了三天,奇异的光明照耀了整个室内,怀玉说:‘如果闻到了异香,就是我的业报将要尽了。'因此书写偈颂:
   ‘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从最初修道以来已经过了十劫,而今出生在这个不净的阎浮提世界。今日我厌离这个世界一切的苦痛,只以一生精进念佛的苦行,就超越了过去十劫来的修行,永远脱离娑婆世界的浊恶,归向西方清净的国土。'
   说完这个偈颂之后,奇妙的香气充满虚空,无量的佛菩萨圣众遍满十方,并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全身具足光明的紫金色,一同驾御著金刚台而 来迎接,怀玉于是含著微笑而往生。郡太守段怀然,作诗句赞叹他说:‘我的师父只于一念之间就登入初地菩萨的境界,阿弥陀佛国的美妙笙歌两度前来相迎,但是 只有门前的老槐树知道师父的心意,低垂著树枝,只为了高挂净土莲池的上品金台。'(宋高僧传)

  


        唐 慧日
        慧日。俗姓辛,东莱人(今山东掖县)。唐中宗时(西元七○五~七○九年)得度出家。看到义净三藏法师,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内心非常仰慕。于是乘船渡海,经 过三年终于到达印度。一面探访礼拜释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种种圣地圣迹,并寻求梵文原本的经典。慧日既然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因此对阎浮提世界产生了深 深的厌离。他如是地思惟著,有那一个国家、那一个地方,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又有什么法门、那一种修行,可以很快地亲见诸佛呢?因此他到处地去请问当时印 度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们,而他们全部都劝他修行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可能达到他前述的愿望。慧日听了开示之后则欢喜踊跃顶戴奉行。
   后来慧日渐渐往北印度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驮罗国。在王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凡是以至诚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见到观音 大士现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顶,叩头顶礼七天,又断绝饮食、准备以死为期精进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见到观世音菩萨在虚空中现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长一丈 多,坐在七宝莲华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抚摩慧日的头顶说:‘你如果想要弘传佛法、自利利他,唯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至诚发愿往生净土。见到阿 弥陀佛及我观世音菩萨之后,就可以得到无上的利益,你应当要知道,净土法门是超过一切其他行门的殊胜法门。'说完之后忽然不见。慧日本来身体非常疲惫困 乏,但是听完这一段话之后,精神意志马上振奋起来。
   等到慧日翻山越岭向东土中国归来时,总共经过了七十几个国家,历时十八年。唐玄宗开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到达长安,进入皇宫,向玄宗献上佛陀真容的画 像,以及梵文本的经典,皇上赐号为:“慈愍三藏”。慧日精勤修行净土法门,倡导众生念佛而影响于当时,并著述有《往生净土集》,印刷流行于当世。唐玄宗天 宝七年(西元七四八年)命终往生。临终之前,见到莲华现在面前,形状如同太阳一样光明圆满。(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常(敏/心)、从游弟子
       常(敏|心)。山西并州人,剃度落发后,即精进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课诵从不停止。曾经发大誓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之中专修净土法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后来游 化于洛阳,专门推崇倡导净土法门,常常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因此而发愿书写《般若经》满一万卷。后来想要远赴印度,去礼拜朝见佛陀一生的圣迹,以此殊胜的福 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于是到了海边依附商船,从南海的诃陵国,到了末罗瑜国(今苏门达腊),准备前往中印度。但是由于商船载得太重,才解缆出港没有多 远,突然间有一阵大风吹起,商船摇荡不止,即将要翻覆沉没。商人们都争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挤排斥,这时商船的主人大声地呼唤常搭乘小船。常 回答说:‘小船可以载其他的人,我不上去了,为什么呢?如果看轻自己的生命而利益众人,则是随顺佛陀所开示的菩提心,舍弃自己以济度他人,这才是大菩萨的 行为。'说完之后,常就恭敬地合掌,称念阿弥陀佛。不久之后商船沉没,常 的身体亦没入海水中,随著念佛的音声终止之后而往生,时年五十多岁。
   常有一个随从远游的弟子,也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和他一起在念佛声中沉没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来之后,完整地陈述他们目睹的这个事件。(西域求法高僧传)

  


        唐 法善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游化于京城,学习天台宗的教法,时常读诵《妙法莲华经》。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动地 充满净水。临命终时,见到金色的莲华从空中降下来迎接,天乐此起彼落地合鸣于虚空之间,然后慢慢地向西而去渐渐消失。(佛祖统纪)

  


         唐 神皓
           神皓。字恒度,俗姓徐,江苏苏州人。天性刚直高洁,依止于浙江钱塘龙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宝六年(西元七四七年)获准剃度。唐肃宗乾元初年(西元七五 八年),住在苏州的开元寺,结集僧俗二众共修而为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懒散的人,则强行使他退出莲社,当时的人以为这种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进 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会枯萎。后来神皓得疾,告诉弟子们说:‘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景象已经显现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后洗浴身体换上 清净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时香气充满了整个屋子,那天夜里,天空呈现如琉璃般清净的颜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坠落下来,神皓当时年七十五岁。(宋 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道光
         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后即受具足戒。博学通达毗尼律藏,平日持诵《法华经》。一生创建佛塔寺院,终身如此精进修行而不懈怠。唐肃宗上元元年(西元 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现疾病,八月三日天刚亮的时候,支撑著疾病专一精神,观想阿弥陀佛。就在此时忽然见到阿弥陀佛的身像现在他的面前,整个庭院开满了 青色的莲华,这是从来未曾见过的美妙景况。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时候,有一个异人前来迎请,道光于是张开眼睛,弹指而说:‘但发菩提心。'五日,无数的曼 陀罗华从虚空中如雨般飘落下来,五彩的云气覆盖映照在他的屋顶,然后就在此时命终往生,时年七十九岁。(宋高僧传)

TOP

续 19

        唐 飞锡
    飞锡。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专精学习戒律威仪,后来与楚金法师研习天台宗的教观。唐玄宗天宝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游化到京城,最后居住在终南山紫阁草堂,并撰写《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其上卷,说明了普遍忆念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门,大略如下:
 ‘帝释的天网如果未张开,成千的璎珞如何能够看得到。罗网的大纲如果高举起来,网子的条目自然也一齐打开。曾经洗浴于大海的人,即是已经用过了百川的流 水,就如同称念万德洪名诸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够成就三昧。然而世间的人,有称念过去释迦牟尼佛的,有忆想现在阿弥陀佛的,唯独未曾听闻有人专念未来诸佛。 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贵的圣人,而众生则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众生自然会恭敬诸佛而轻视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别心一生 起,则诸多的妄想就纷纷兴起。恭敬和傲慢的取舍念头一建立,那么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隐没了。《般若经》说:“一切的有情都有如来藏性,自性和普贤菩萨一样平 等不二,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本来自体即是周遍法界的缘故。”就像贫穷的女人身怀尊贵的王子,良米隐藏在谷壳糟糠里面,这个道理就如同明镜一样明白易见。
   人们都轻慢侮辱未来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轻视现在具足金身的如来。然而一切众生造罪的缘由,大多是在未来佛身上,而不是在过去和现在佛身上。如果我 们否定一切众生具足佛性、否认众生与佛无别,那么未来佛又如何能够产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够知道母亲因为怀著王子而尊贵,而良米又因为谷壳糟糠而得以保全, 能够生起相应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的恭敬心,那么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论婢女或盗匪,我们都不可以稍有轻视之心。同样地,饿鬼地狱畜生 也应当要给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没有所谓的善可以执取、没有所谓的恶可以舍弃。若能如此,那么随著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就无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书的中卷,说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的法门,其文大略如下:‘《悲华经》说:“密苏王子,从发菩提心以来,在行走的步步当中,在起心思虑的念念之间,常常都 在忆念诸佛。如今他已经登上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现今生于美妙安乐的净土,那就是现在的阿佛是也。”我认为无论是经行于田间小路、或者徒步于幽深的山林 里,固然都要像密苏王子一样心心念念不离于佛。即使是如诸侯大臣,正驾起华丽的马车出门,庄饰于车马上的玉器摇动而撞击鸣响、两旁又有卫士执持仪杖随从而 行,而自己身上则穿著富贵的衣服带著玉佩,前往朝见天子的时候。或者官兵将领,统帅著整齐威严的军阵旗帜,带领著浩浩疾行的车马时,又怎么可以不谨慎用心 于每一步之间,使我们的心不离于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没有一个人没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间人多以珠玉宝石或菩提子为念珠,我则是以出入息为念珠。我们称念佛号,如果依 随著呼吸,那么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来而已经入于来世了。我在行住坐卧当中常用这个念珠,纵使昏沉睡眠的时候,也能够怀念著阿弥陀佛而睡著,醒 了之后马上就继续念佛。如此不断用功,必定能够在梦中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如同钻木取火,当浓烟升起的时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断地梦到 阿弥陀佛,那么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见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亲自蒙受阿弥陀佛授记成佛,那真是万无一失了。
   有人问:“如果是这样,只要能相继不断地用心去忆想阿弥陀佛,就不必高声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乱的关键要点,在于念佛时的音声,念佛时的音声如果不振 奋高昂,那么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动不定。这有五种意义:如同拔茅草一样,拔一根时由于根结相连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来(比喻仰仗阿弥陀佛的超拔与善友彼此 的相助),并凭借著在后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无常而振奋高声的念佛),只要以终其一生的性命来对抗生死轮转,那么就可以永久辞别于将来无量劫百千的忧 苦,这是第一点。返闻音声的观照一旦达到,万千的妄想念头就如冰雪般消融于阳光之下,那么本自具足如同茂盛丛林一样众多的清净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就好像在千山万岭之间,繁盛长青的松树独立孤挺地显露出来一样,这是第二点。
   阿弥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闪耀出种种鲜丽的色彩,宝华不断如大雨淅沥地从虚空中坠落,这种美妙殊胜的景况,现今就可以如同观察自己指掌一样地清晰,这些都是 由于念佛的音声所达到的,这是第三点。又如同搬运木石,如果太重而无法移动向前时,只要同时发出音声大声地呼号,那么就可以飘然轻易地举起来,这是第四 点。
   与魔军强敌兴兵作战,若是彼此实力相近,正当旗鼓相望对阵交接的时候,如果使用号角声律帮助作战,则可以用整齐的号令,产生坚定的力量,以攻破强大的敌 人,这是第五点。音声和静默两者俱全,修止与作观一起并进,这个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吗?”《华严经》说:“宁愿受无量的苦痛,可以听闻到佛 的音声,而不愿意享受一切快乐,却听不到佛的名号。”佛的名声遥远地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众生开启善行萌发善根,犹如春天的雷声,唤醒了沉睡了一季 的花草树木,怎么可以轻视念佛时的音声呢?'
   下卷则说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法门,大略如下:‘世间一般人都说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则说念佛就是无念。因为凡是所有的心念当下即是空寂,怎么可以说 它是有念。并非令念头消灭才叫作空,怎么可以说令心虚无断灭,才称为无念呢?心念的本性当下就空寂的,怎么可以有“当它生起就称为有念、当它消灭就称为无 念。”的这种生灭取舍相呢?
   没有所念的心,这叫作“应无所住”;却又净念相继地念佛,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没有所念的心,叫作“从无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没 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这正是说明中道的双寂而又双照的境界。虽观照而常处空寂,即是“没有能念的心”;虽空寂而 常起观照,即是“而修行念佛”。这就是诸佛如来空寂而又观照的三摩地,也就是念佛三昧究竟的境界。因此这个念佛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三昧。
   《菩萨念佛三昧经》中的破相偈说:“虽然忆念佛陀的金色身,而同时安住于无所著的心,应当观察思惟一切法之中什么才叫作佛,以此观照摄住心念令他净念相 续。光明的金色身相不是如来,受想行识等四阴亦复不是如来,但离开色法也没有如来。因此,当我们忆想如来金色身时,应当知道:色法不是如来,而如来也不离 色法而有,这就是诸佛世尊最殊胜而寂静的境界。如来即是以这种殊胜的教法,善巧摧灭一切的外道邪见,就好像是龙王降雨,能普遍地润泽一切的草木及众生。” 这部经开示说明了,就在六度万行之中,没有一法,不是当下即是念佛三昧。
   《大品般若波罗蜜经》说:“佛为了钝根人,说一切法本性空寂,因为他们动不动就生起执著之见;而为利根的人,说诸佛相好庄严,因为佛知道他们能够如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尘垢故。”
   《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时,不念其他的一切法,唯独只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净冰冷的大海中,唯一独立高耸的金色须弥山,乃至要获得功德法身,也是要 如是念佛。”由此可知,不可以不念佛为无念。观佛的金色身须知当下即是清净实相,观我们的色身也是一样要观照当下的清净实相。因此,则凡是遇到的一切境 界,无不是一真法界;没有一个心念,当下不是平等正觉的佛心。必定不可认为离开念佛之外,还另外存有一个无念,不可以离开往生净土,才来建立一个无生。若 是离开往生而另立无生,离开念佛还有一个无念,这就是根本不了解烦恼即是菩提,众生即是诸佛的道理啊!既然刻意的断灭离绝是不对的,那么即一心念佛的同 时,就是真正的无念,就在往生净土的当下,即是真正的无生。其义理是如此的清晰明显,就如同秋天夜里澄净清明的天空中,明月露出云端一样地皎洁明白了。'
   唐代宗永泰初年(西元七六五年),飞锡大师奉诏在大明宫内,和良贲法师等,参与翻译《仁王护国般若经》以及担任《密严经》校正义理的正式委员。后来就不知他的去向。(宋高僧传。宝王三昧论)

  

       唐 齐翰
        齐翰。字等至,俗姓沈,湖州(今浙江吴兴县)人。唐玄宗天宝八年(西元七四九年),出家于永定寺。他的修道性格深沉稳重不好言语,生平的形迹从不接近声 名,身形也不沾染世俗的杂事。时常独处在一个房间,终日室内寂静,如同无人居住一样。一生专门研究相部律宗的义疏,对于名相义理的精通明敏,少有人能与他 相比,同时他通达明了《法华经》的玄奥。曾经主持苏州湖州(即今江苏、浙江一带)的戒坛。
   唐代宗大历十年(西元七七五年),进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间就见到了极乐净土清净庄严的境界胜相。因此作赞颂的歌曲说:‘澄澈的渠水,流动而漂起光明闪 烁的波浪涟漪,各色莲华的清净光辉,映照显现出七宝亮丽的色彩,与我一同乘著阿弥陀佛金色毫光向西而去的,又有谁呢?'在作赞颂的不久之后得到疾病,告诉 弟子们说:‘有白鹤从虚空中飞下来,盘旋飞翔在我的面前,你们见到了吗?'弟子问:‘和尚要舍报往生,怎么还会怀著病苦呢?'齐翰回答说:‘这个本来就无 常必朽的色身,虽然是圣人也难免于病苦啊!'说完就回头注视西方三圣像而往生,时年六十八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自觉
       自觉,博陵望都(今河北望都县)人,少年出家于开元寺。唐肃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前往河北灵寿县的禅法寺,学习戒律和经论,精进劳苦地学习九年, 对戒律和经论的理解都达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唐代宗大历初年(西元七六六年),往河北平山县的边界,遇到重林山院而居住在其中,捡食果实摘采野菜,每天只 吃一顿饭。
   有一年大旱灾,恒阳节度使张公,听到自觉法师的精进苦行,亲自入山林里去迎请他祈雨。自觉虔诚地祷告龙天鬼神,大雨立刻应时落下,节度使张公因此非常尊重 礼敬他。自觉最初时就想要铸造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像,并建造佛寺,由于经过祈雨这件事情之后,布施的人全部都聚集起来,结果铸造了一尊高达四十九尺的观音圣 像,清净相好端正庄严。同时就在这一年年尾稻谷成熟的时候,寺院也跟著一起完成。
   自觉于是在佛前发愿,期愿仰承阿弥陀佛的圣力,早日往生净土。当天夜里三更,见到两道金光,其中有阿弥陀佛从金色光明中下降,观音、势至两大士在左右随 侍。阿弥陀佛俯垂金臂抚摩自觉的头顶说:‘守著你的信愿不要改变,要以利益众生为先,七宝莲池化生之处,任从你的愿望而随意往生。'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夜晚,见到神人现出半身于云层中间,向下俯视告诉自觉说:‘法师往生西方的时间到了。'自觉于是举起手来表示 感谢。六月十四日,就在观音圣像前结跏趺坐而往生。自觉所铸造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屡次有显著的感应。到了后周世宗显德初年(西元九五四年),世宗勒令天下 的铜像一律拆除焚毁,等到要毁此尊观音圣像时,负责拆除毁损的工匠突然死亡。后来宋太祖下令重新铸造于寺院之中。(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TOP

续 20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唐 承远(莲宗三祖)
       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衡 山教化众生,后来追随承远受他教化的众生有数以万计之多。承远刚开始时住于衡山西南边的山岩下面,有人供养他饮食他就食用,如果没有人送供养来就吃土石泥 沙。承远的身形瘦弱、面貌污垢,自己亲身去捡拾柴火回来使用。凡是教化众生,必定先令他建立中道的观念,然后再教导权巧方便,同时承远为了使人们的修行可 以很快的成就,因此开示众生专修念佛法门。并将它书写在巷道里,刻在溪谷石头上,如此精勤地诱导鼓励众生念佛。附近的人们都背负布匹衣服,砍木材、捡石头 把它累积在承远的山洞门口,送给他建寺院,承远不刻意拒绝也不去攀缘追求。等到寺院完成之后,将它命名为弥陀寺。而建造寺院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饿和疾 病的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终于弥陀寺,享年九十一岁。
   在此之前有一位名为释法照的僧人,居住在庐山里面,他在三昧正定之中到了极乐世界,看到有一位穿著破旧衣服的人奉侍在阿弥陀佛身旁,阿弥陀佛跟法照说: ‘这位是衡山的承远法师。'法照出定之后就到处找寻,后来遇到承远,看他的相貌很相似在定中看到的那位法师,因此就追随他学习佛法,并广大地宏传念佛法 门。法照在唐代宗(西元七六三~七七九年)的时候为国师,曾经告诉皇帝,说他的师父承远有极高的德行,皇上于是遥向南方顶礼,同时如此思惟揣度:以承远大 师至高的德行,是不可以随便征诏入京的。因此将承远的居处恭称为“般舟道场”,大文豪柳宗元曾为承远大师撰写赞咏的碑文,立石碑于弥陀寺门口的右边。(柳 子厚文集)

  

         唐 法照(莲宗四祖)
          法照。不知道是什么身世来历的人,唐代宗大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的云峰寺,精勤修行从不懈怠。有一天于斋堂用饭时,在盛著粥 的钵内,看到五色的祥瑞云彩,云层里现出山林寺院,寺院的东北方有一座山,山下有溪涧,而在涧水的北边则有一道石门,石门里面还有一座寺院,它的匾额题 著:“大圣竹林寺”。又有一天,再次地于钵中看到云层中有几个寺院,其内有池水高台宫殿楼阁,数以万计的菩萨众,间杂地居住在其中。法照将他所见的境界请 教一些善知识,有一个僧人说:‘诸佛菩萨圣人们的神妙变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见来推测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势而论,这个地方应当是五台山。'
   大历四年(西元七六九年),法照在本郡的湖东寺,开设五会念佛道场,感应了祥瑞的云彩覆满天空,云层中现出庄严的楼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的身像遍满虚空。衡州全城的民众看到之后,都烧香注视礼拜,过了很久才消失。又有一天,法照遇到一位老人跟他说:‘你曾经发愿要往五 台山金色世界,礼拜朝见文殊师利菩萨,现在为什么停止不前呢?'说完之后就不见了。法照于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人,远赴五台山。
   大历五年(西元七七○年)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达五台县的佛光寺。就在那天夜里四更(凌晨一~三点),法照远远地望见一道奇异的光芒照在自己的身 体,因此向前接近跟随而去。走了五十里,见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涧,涧水北边有一道石门。看到两位童子,自称是善财和难陀,他们引导法照到一座寺院,匾额写 著:“大圣竹林寺”,就如同过去在钵里看到的一样。此处黄金为地七宝行树,以众宝来庄严整个寺院。法照于是进入寺院,登上讲堂,见到文殊菩萨在西边,普贤 菩萨在东边,各自坐在师子座上,有数以万计的菩萨众围绕在旁,文殊、普贤则为围绕在旁的大众说法。法照于是向前问讯顶礼,然后问说:‘末法时代的凡夫众 生,距离世尊在世的时间已经很遥远了,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又浩瀚广大无量无边,不知道要修什么 法门,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法照说:‘你现在修习的念佛法门,正是最适合这个末法时代的。在一切的修行法门中,再也没有胜过念佛和供养三宝的了,如果能够这样做,就 能快速圆满地福慧双修。此念佛和供养三宝两种法门,最为胜善和重要。我文殊师利在过去劫中,因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的缘故、并且由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 到如来的一切种智。所以你应当要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忆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法照又问:‘那么应该要如何念呢?'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要净念相继,不要令它间断, 临命终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住于不退转之地。'说完之后,文殊,普贤两位大圣,同时伸出金色的手臂,抚摩法照的头顶说:‘你因为念佛的缘故,不久之 后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期愿能够尽速成佛,再也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够快速地证得无上菩提。'法照听完之后欢 喜踊跃顶礼菩萨,然后告辞退出讲堂。两位童子将他送出寺院。才一抬头,整个寺院突然消失不知所在,法照因此在当处堆积石头,以标记它的处所。
   到了四月十三日,法照和五十几位僧人,一同前往五台山的金刚窟,虔诚恭敬地礼拜三十五佛洪名,法照才礼拜了十拜,忽然看到整个地方变得广大辽阔庄严洁净, 其中有由清净琉璃所建造的宫殿,文殊、普贤两位大圣,都在里面。后来法照又独自一个人到金刚窟,希望能够再次见到文殊师利菩萨,因此全身扑倒在地恭敬地顶 礼恳求。突然看到一个清净的僧人叫佛陀波利,引导他进入一座寺院,门口的匾额题为:“金刚般若寺”,整个寺院都以奇异的珍宝庄严而成,清净光明闪耀亮丽。
    法照虽然一再地亲身经历不可思议的祥瑞感应,但是从来没有告诉别人。就在同一年(即西元七七○年)的十二月,于华严寺进入念佛道场,断绝饮食订定日期,誓 死往生极乐净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法照正在念佛时,见到一位清净的僧人进入道场,告诉他说:‘你所见到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金色世界的殊胜境界,怎么不宏 传显示给世间人知道呢?'说完之后就不见了,法照当时心里觉得非常奇异。第二天,又见到那位清净僧,依然如昨天那样说。法照于是回答:‘我并非敢于隐藏文 殊大圣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是恐怕令凡夫产生疑心而起毁谤。'那位清净僧说:‘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现在居止于五台山,尚且都要招人毁谤,你又有什么好自我爱 惜、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只要把你所见到的境界,普遍地告知天下的众生,使得凡是见闻的人,皆发菩提心,就如同涂毒鼓一样能普遍地作为影响众生的因缘(指凡 有见闻者皆发菩提心)。'法照因此回忆他所见所闻的境界,并记录下来流传于世间。
   第二年(西元七七一年),江东的释慧从,与华严寺的一些僧人,随同法照来到金刚窟,以及在大圣竹林寺立下石头标记的地方,瞻仰过去的遗迹。来到这个地方之 后,正当大众内心悲喜交集之时,忽然听到一阵钟声,它的音声优雅响亮,音节段落清晰分明,众人愈加感到惊喜和怪异,才知道法照所见所闻的境界,的确是真实 不虚的,因此将此事书写记录于金刚窟的墙壁上,普愿见闻的人,都能一同发起无上菩提心。后来又在化现题名“大圣竹林寺”匾额的地方,建立一小区的寺院,仍 然称为竹林寺。
   自此以后,法照于是专志念佛,日夜精进从不间断休息,有一天忽然又见到僧人佛陀波利告诉他说:‘你极乐世界的莲华已经成就了,再过三年莲华就会开放。'等 到三年的时间一到,法照告诉大众说:‘我要走了。'然后端坐往生。又有人说:法照曾经在山西并州举行五会念佛,唐德宗时,皇帝诏他入京城,请他教导皇宫里 的宫人念佛,也有五会之多,因此号称为“五会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唐 少康(莲宗五祖)
         少康。俗姓周,浙江缙云仙都山人。生下来之后就不言不语,七岁时,到灵山寺礼佛,母亲问他说这是谁啊?少康忽然开口说:‘释迦牟尼佛。'父母因此让他去出 家。年十五岁时,即已经能够通达五部经典。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元七八五年),到了洛阳白马寺,看到大殿中的文字放出光明,仔细探究一看,原来是善导大师的 西方化导文。少康因此祈愿说:‘我如果和净土有缘,应当使这篇文章再度现出光明。'说完之后,光明又再次闪烁起来,光中隐隐约约有菩萨的形像。少康因此 说:‘再巨大的劫石都可以磨灭,而我愿生西方净土的心,永远不会再改变了。'少康于是前往长安的光明寺,到保存善导大师肖像的纪念堂瞻仰礼拜,忽然见到善 导大师真实的身像升在虚空当中,告诉少康说:‘你依照我的教法,普遍地教化一切有情,等到他日净土功业成就时,必定可以得生极乐世界。'
   后来少康向南到了湖北江陵的时候,遇到一位法师,跟他说:‘你如果要化度众生,应当到新定去(今浙江遂安县西),你的因缘在那里。'说完之后就消失不见。 少康因此就前往新定。少康把他所化缘的金钱,用来诱导小孩子念佛,念佛一声,就给一钱。如此经过一年多,无论男女老少凡是见到少康的人,都会念阿弥陀佛。 念佛的音声,充满于新定的街道。
   少康于是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建筑三层的坛场。凡是遇到斋日,善男信女全部都来道场共修,每一次约有三千多人。每当少康升座,高声念佛,众人则一起跟著 念佛唱和。少康每念一声佛号,大众就看到一尊佛从少康的口中出来,念十声,则有十尊佛如同念珠般连贯地从口中出来。少康并开示大众说:‘你们凡是有见到佛 的,必定可以往生净土。'大众听了都非常欢喜欣慰。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十月,少康嘱咐僧俗二众弟子说:‘大家应当对净土法门,生起增上精进好乐喜悦的心,而于污秽的娑婆世界,生起厌恶出离 想要解脱的心,你们现在见到我放光明的,乃是真正我的弟子。'说完后就放出几道奇异的光芒,接著即安然地往生。由于弟子们为他建塔于台岩,因此又号为“台 岩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TOP

续 21

         唐 辩才
       辩才。俗姓李,湖北襄阳人。诞生的时候,室中发出奇异的香气。七岁时,依止岘山寂禅师出家。周遍地游学于各个郡县。曾经追随奉事长安安国寺的怀威律师、报 恩寺的义颁律师。辩才对于经典义理的解释分析,无不通达透彻,后来为章信寺的住持,暗自地修行净土法门二十年,从来不曾告诉别人。
   辩才一生不好交游,唯独与护戎任公亲近熟悉,他告诉任公说:‘我辩才必定可以得生净土,在十年内的期限一定可以往生。'当十年约定的期限已满之后,辩才派 遣弟子去报告任公说:‘过去约定的期限已经到了。'等到任公赶到辩才住持的章信寺后,辩才说:‘我去了!'然后安坐在绳床上,寂静地往生。大众都听到天乐 从西方传过来,奇妙的香气充满室内,时年五十六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善道
   善道。临X(今山东X博市)人,曾经进入藏经阁,随意用手探取经典,拿到《观无量寿佛经》,因此就专心念佛,修习观经的十六种殊胜观想。后来他往庐山,参 观慧远大师在庐山莲社的遗迹,心中感慨不能恭逢盛会,同时也更增加了对极乐净土思念向往的心。善道后来隐藏形体于蚴山,修行般舟三昧数年,曾经亲自目睹极 乐世界的七宝楼阁清净莲池,清晰真实如同亲临其境,就好像是在眼前一样。后来又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追随绰禅师,绰禅师教授他《无量寿经》。
   有一次善道准备入定七天,绰禅师请善道为他观察他来世所要投生之处,出定后善道报告绰禅师说:‘师父应当忏悔三项罪,才可以往生净土。师父曾经安置佛像于 屋檐的窗户下,而自己住在安稳的深房内,这是第一项罪过,应当在诸佛之前忏悔。又曾经劳役指使出家人,这是第二项罪过,应当于四方僧众前求忏悔。又因为建 造房屋,损伤很多虫蚁的性命,这是第三项罪过,应当于一切众生前忏悔。'绰禅师听闻之后,即寂静地思惟自己过去的过失,洗除烦恼尘垢的妄心,至诚忏悔谢 罪。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善道出定,告诉绰禅师说:‘师父的罪已经灭了,将来有白光来照耀的时候,就是师父您要往生净土的瑞相。'善道在京城施行教化,来 归依学习的,多得像市集的人潮。有一天,突然稍有微疾,善道就把房门关起来,自己在屋内寂静安然地念佛往生。这时有一阵异香和天乐,向著西方飘然而去渐渐 消失。(佛祖统纪)

  

          唐 智钦
    智钦。不清楚他的身世,专门修习禅定的法门,又礼拜称念一万五千佛的洪名,礼拜称念到了第一万尊佛。然后在鄮县(浙江鄞县)阿育王寺佛陀的舍利塔前,燃一 只手臂供佛,以求往生极乐净土。他的弟子僧护,半夜里看到庭院前面光明照耀异于寻常,因此问:‘是什么人拿著火炬呢?'总共问了三次,空中回答说:‘是来 迎接智钦法师的!'僧护急忙把门打开,看到阿弥陀佛金色的身像放大光明,幢幡香华七宝伞盖,从空中飞腾而下,智钦就在此时即刻往生而去。(佛祖统纪)

  

        唐 知玄
       知玄。字后觉,俗姓陈,眉州(今四川眉山县)洪雅人。七岁时,在宁夷寺,听人讲《涅槃经》,觉得好像以前就学过了。那天晚上,梦到佛用手抚摩他的头顶。十 一岁时出家。凡是教授给他的经典注疏,都能贯彻通达其中深奥的义理。年纪才十三岁的时候,即在讲堂升座讲经演说,而僧俗二众则在下面听讲。唐宣宗的时代 (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皇上诏请入京城,赐给他紫色袈裟,知玄因此奏请宣宗,恢复全国之内在唐武宗时代被废除的寺院。不久之后知玄就向皇上请求回到过 去居住的山林寺院。
   唐僖宗的时候(西元八七四~八八八年),皇上赐号为“悟达国师”。僖宗赐给他一个沉香座,那时他的膝盖上忽然长出人面疮,知玄特地前往四川彭州的九龙山, 拜访以前在京城所遇到患迦摩罗病(癞病)的僧人,来向他请求救护治疗。那位僧人命令一个童子带引他到一处泉水的地方,以泉水洗净之。这时人面疮忽然说: ‘你知道袁盎杀晁错的故事吗?你就是袁盎,我即是晁错啊!我累世以来想要报仇,而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奉持戒律精细严密,使我没有下手的方便。现在你所受 到的奉赐太过奢华,因此我有机可乘才来害你。今日承蒙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来洗净我,我现在可以超脱离去,不再与你为怨了。'洗了三昧水之后,膝盖上的人 面疮即消失痊愈。
   知玄平日少欲知足,过了中午就不吃饭。六时精进行道,屡次获得明显的感应。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必生净土。'知玄于是询问说:‘是谁在说话?' 空中回答说:‘佛也!'知玄又看到一位菩萨,从空中下降到庭院之间,再三的嘱咐和赞叹他,然后突然不见。等到知玄临命终时,遗嘱命令弟子们将他的尸体舍弃 去喂鱼鸟,然后说:‘我很久以来就与西方净土有约,今天就是约定的时候了。'说完之后,右胁而卧,面向西方而往生,时年七十三岁(宋高僧传。神僧传)

  

        唐 端甫
    端甫。俗姓赵,甘肃天水人,母亲梦到有一位清净的僧人送给他舍利子,令她吞食,然后就诞生了端甫。十岁时,归依道悟禅师,离家而往崇福寺居住。到十七岁时 剃发染衣,隶属于安国寺。后来周遍地参访各个讲座,因而兼通经典和戒律。端甫曾经梦到一位清净僧人以琉璃器皿盛满了舍利子,命令他吞食之。并说:‘三藏大 教,全部都贮藏在你的腹中了。'从此以后智慧辩才无有障碍。曾在山西太原宏扬经法,几乎全都城的人都来参与盛会。唐德宗时奉诏入宫,赐予紫色的大袍袈裟。 一直到顺宗、宪宗两朝,都受到极大的尊重礼遇。
   端甫一生讲《涅槃经》、唯识学,总共有一百六十次的讲座。每日持诵诸部的经典,但是都以极乐净土为栖身安息的归宿。所得到的供养布施有数十百万,全部用来 庄严寺院殿堂,而他的方丈室却只有一张床,生活得恬淡安适自由自在。唐文宗开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年)六月一日,向著西方右胁而卧,然后往生,此时奇妙的异 香浓郁遍满屋内。火化之后,得舍利子三百多颗。(宋高僧传)

  

        唐 雄俊
   雄俊,俗姓周,四川成都人,为人能言善道,但是没有戒律和德行,曾经还俗从军。不久又出家为僧,但也颇知惭愧忏悔,平日经常持念佛名。唐代宗大历年间(西 元七六六~七七九年),突然暴毙,入于幽冥,被阎王呵斥责备,命令把他交付地狱,雄俊大叫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造五逆重罪,只要临终十念就可以往 生极乐世界。我雄俊虽然也曾造恶,但是并没有犯五逆重罪,若是依照我平日都在念佛的功德,应当要往生净土才是,否则十方诸佛就成了妄语!'说完就恭敬合掌 专心念佛,此时七宝莲台突然出现,雄俊于是乘著莲台凌空向西飞去。在此同时,有从幽冥界还魂的人,因而传出雄俊往生这件事。(宋高僧传。佛祖统纪记载:雄 俊进入幽冥界时,自己说明念佛的功德,阎王于是把他放回阳间。后来就进入西山,专心一意称念佛名。居住了四年之后告别大众而往生,与前述《高僧传》的记载 有些差异。)

  

          唐 惟恭
    惟恭。荆州(今湖北一带)人,常常从事饮酒赌博等恶业,但有空则时常诵经,祈愿往生极乐世界。同一寺院里还有一个叫灵岿的僧人,行为和惟恭非常相近,乡里 的人为他们评论说:‘灵岿作尽一切恶业,惟恭也同样追随他的脚迹,地狱有千重万重之多,到时候他们俩可就要毫无厌烦地依次排队进入受苦。'惟恭听到之后 说:‘我虽然罪无可逃,但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力,十念都可以往生,我怎么还会堕恶道呢?'
   有一天,惟恭生病,而灵岿正好离开寺院出门在外。在出门的半路上,遇到一群少年童子,手里拿著乐器。灵岿问他们从那里来?有人回答说:‘从西方来,准备要 去迎接惟恭上人。'其中一个人从怀里拿出一朵莲华,莲华闭合著如拳头那么大,叶子放出奇异的光明,接著这些人向著寺院快速而去。第二天,灵岿回到寺里,惟 恭已经往生了,灵岿因此有所感触而觉悟,从此以后改变他的行为操守,后来以善名德行而著称。(佛祖统纪)

  

         唐 大行
    大行。齐州(今山东历城县)人。最初学习天台宗的教法,后来进入泰山居住。编结茅草为衣,捡拾果子为食。精进修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现身。有一天,感 叹说:‘人命无常,终究要归于消失磨灭,不知道未来之世,要往何处去投胎受生?'因此就进入藏经阁恳切地叩头祈祷,然后随手探取一本经典,拿到了《阿弥陀 经》。大行于是专一心意思惟忆念阿弥陀佛。如此经过了二十一天,在半夜里,忽然看到极乐世界琉璃为地,心眼于是洞彻明了。又见到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 位大士,从地涌出伫立在虚空之中。唐僖宗听闻到大行的德行高名,因此下诏迎请入皇宫,赐号为“常精进菩萨”。过了一年之后,有一天,琉璃地又再度出现,大 行于是告诉左右的徒弟说:‘琉璃宝地又再次出现,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到了。'就在当日,右胁卧而命终往生。(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石晋 志通
          志通。俗姓张,陕西凤翔人,出家之后,游行到洛阳,遇到日啰三藏法师,此法师专修瑜伽行(唯识)教法,志通礼拜奉事他为师。钱文穆王时(西元九○八~九三 二年),向东游历到吴越(江苏浙江一带),入天台山,在智者大师的道场,看到了往生净土灵异瑞相的传记,因此发心愿生极乐世界。从此以后不向西吐痰,不背 对西方而坐。
   有一天,志通登上了山中的招手岩,读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期愿能够尽速往生净土,然后从山岩上投身而下,结果堕在一颗大树中,由于树枝的枝干非常柔软, 因此并没有丝毫的损伤。于是他又整顿身心,再次登上山岩,发誓愿说:‘我往生的大愿已经发了,而在娑婆世界的余生实在令人厌恶,唯愿极乐世界诸圣贤众,同 时来接引我往生净土!'然后再次地从山岩上投身而下,结果这次掉在草堆中,过了很久之后,又醒过来。寺院的大众僧找寻而来到了草堆这里,于是把他扶持回 去。
   由于两次舍身求生净土不成,志通于是往浙江越州的法华山,隐藏静默地修行净土法门,后来见到白鹤孔雀,排列成行地从虚空中下来,又见到莲华开合于面前。志 通说:‘白鹤孔雀,是西方净土的境界,莲华放光的妙相,是极乐世界受生之处,我往生净土的瑞相现前了。'因此站起来礼佛而命终往生。火化的时候,有五色的 祥瑞云彩,环绕覆盖在火焰上方。火化之后,舍利子如鱼鳞般地堆砌于身体的表面。(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TOP

续 22

          后周 可止
    可止。俗姓马,范阳(今河北涿县)大房山人。年十二岁出家,十九岁,到五台山求戒,感得文殊师利菩萨灵光照触他的身体。二十三岁,往山西并部,学习《法华 经》、《百法明门论》。后来在长安开讲演说,受教化引导的人日渐增多。不久之后,回到故乡,当时母亲仍然在世,于是每日持钵乞食以奉养母亲。可止法师长年 持诵《金刚经》,晚年居住在长寿净土院。后周太祖广顺元年(西元九五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得了一点小病,召集弟子们说:‘大家一起念阿弥陀佛,帮助我往 生。'然后气息渐弱而往生,时年七十五岁。(宋高僧传)

    宋 绍岩
        绍岩,俗姓刘,雍州人(陕西甘肃一带)七岁出家,依止高安禅师。周遍地阅读经典书籍,觉得好像都是过去已经学习过的样子。后来居住在浙江钱塘的湖心寺,恒 常读诵《法华经》,昼夜没有间断,期望能够早日诵满一万部,以此功德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一次突然感得莲华化生于陆地上,因此誓愿焚身供养西方三圣,吴越 王极力地劝告阻止他。后来又投身曹娥江之中,可是水中好像有东西支持著他的双脚,因此没有淹死。于是吴越王在宝塔寺,建立一座净土院来让他安居。宋太祖开 宝四年(西元九七一年)七月,得疾病,拒绝医药治疗,作偈颂数篇,开示门徒说:‘我诵《法华经》两万部,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然后结跏趺坐而往生。火化 时,舍利子多得无法计算,时年七十三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宋 守真
         守真,俗姓纪,字法灯,湖南永兴万年人,出家于圣寿寺,亲近从朗法师,学习《大乘起信论》。接著依止性光法师,性光传授他华严法界观。后来又礼拜奉事演秘 阿阇黎,教授他瑜伽行(唯识)教法。守真皆能悟得心要,明白通达一切法义。他一生之中努力地宣扬演说佛法妙典,四十年间没有丝毫的懈怠间断。因此受皇上赐 号为“昭信”。
  守真常在半夜里,修习西方阿弥陀佛的观想,修行念佛三昧,以期望能够往生净土。宋太祖开宝四年(西元九七一年)秋天,八月九日,命令大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叫大众停止念佛,然后突然往生,时年七十八岁,火化之后,获得很多舍利。(宋高僧传)

  

         宋 延寿(莲宗六祖)
        延寿。字冲玄,浙江钱塘王姓人家的子弟。年少时即在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年间,主持税务的工作,常常用官方的钱来买动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牵引前往 市街大道准备处刑。钱文穆王派人暗中窥视他的行为,只见他脸色安然自如毫无改变,因此下令无罪释放。然后延寿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岩禅师出家。后来又参访天台 山德韶国师,发明心性法要。
   延寿曾经在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法,在禅定观想中,见到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后获得无碍的广大辩才。后来因为自己终身的愿望归宿尚未决定, 因此到智者禅院,作了两个签,一个是一心修禅定,另一个是广修万行庄严净土。然后寂静心思专注祈祷,七次抓取都得到净土签,于是一心一意地专修净土。
   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九六一年),忠懿王迎请延寿前往永明寺居住,并赐号“智觉禅师”。延寿每日订功课一百零八种,夜里则到别的山岭去经行念佛,在附近的 人常常听到螺贝天乐的声音。一生诵《法华经》,总共有一万三千部。居住永明寺达十五年之久,弟子一千七百人,时常与大众授菩萨大戒、施食给鬼神饮食、并以 钱赎取性命来放生,这些种种善行都回向往生极乐净土。著作有《宗镜录》一百卷,会通天台、华严、唯识等各宗学说的异同,又著作有《万善同归集》,此集之中 指引归向净土的地方,最为明确和重要,其大略如下:
   问:‘唯心净土,本来是周遍十方法界的,怎么可以只是依托心念于净土莲台,寄归形体于极乐世界,而生起取舍分别的念头,这样怎么能够达到无生的境界呢?欣喜厌离的这种爱憎情感生起,怎么能成就平等的法界呢?'
   答:‘唯心净土的境界,是要彻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达到,《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才能随顺无生法忍。有的菩萨证入 初地,即迅速地舍身命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由此可知彻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够达到唯心净土,而执著境界的众生,只能堕在他心所攀缘的境界。只有能究竟明 白因缘果报而没有丝毫差错的人,才能透彻了解心外无有一法可得。另外,关于平等法界不二法门,一切法无生的究竟了义,虽然仰仗佛陀的开示教化而生起信念。 但是无奈众生修行的力量尚未充足,观照的力量浅薄、内心散乱浮动;再加上外在的境界强大、自身的习气又重,必须要往生佛国净土,仰仗佛菩萨及外在境界的殊 胜因缘,自心的忍力定力才容易成就,才能尽速地修行菩萨道。
   《净土十疑论》说:有智慧的人内心强烈地想要求生净土,以便能够证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如此才是真正体悟了无生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心清净故国土清净。 愚痴的人被“生”这件事所系缚,听到人家说往生,就真的当作生来理解;听到人家说无生,就真的当作无生来体会。却不知道生即无生,无生即是生。若是不能透 彻通达这个道理,彼此随意交互地争是说非,这就是诽谤佛法的邪见人啊!'
   问:‘心外无有一法可得,佛亦无有去来之相,那里有见佛以及佛来迎接的这件事?'
   答:‘一切法唯心而又一心念佛,从唯心的角度来看,心是周遍收摄一切万法的,既然了解一切的境界唯是心的作用,了知所有的心念无非是佛,因此随著众生忆佛 念佛的当下,就无不是佛了!《般舟三昧经》说:就如同有人梦到七宝财物,或与亲属相聚而感到欢喜,梦醒之后追寻回忆,不知这些都到那里去了,真是了不可 得,我们应当以如此的理解体悟去称念佛名。(换言之,众生在迷时虽然也念佛,也求往生,但一旦往生开悟之后,念佛、往生都不可得,念佛、往生本来就是自心 中的事。)
   这段经文是比喻一切唯心所作,就在一切“有”的当下本来即是“空”,因此没有舍报往生去来之事。又因为一切法如梦幻而非实在,则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两者自 然就遗忘而不执著。然而也不是没有如梦似幻的相貌存在,如此则不会断灭能念之心与所念的佛。“空”、“有”本来就圆融无碍,所以在本来就无去无来之中,不 妨普遍地令众人见到阿弥陀佛去来之相。因为见即无见,本来就恒常契合于中道。因此佛实在不曾来接引,众生也不能去往生,一切的感应道交,无非都是自心的显 露发现。就如同造罪的众生,自己感报地狱的恶相一样。
   《唯识二十颂》说:“一切法就如同地狱一样,地狱的众生都同时见到狱卒刑具等,而又能来作逼害折磨他们的事。”(实则地狱是如幻不实、唯心所造的。)所以 这种种苦痛的事,都是罪人们造恶业的心所显现的,并没有自心外实在的铜狗铁蛇等事物。世间种种一切的万事万物,也都是如此的。然而这种“毗卢遮那佛”的唯 心净土,虽然没有局限东方、西方而遍一切处,但是这个只有正见悟解清楚明白、习气业障都已消除、理事相融圆满无碍、亲自证入无生境界的人,才可以体悟、才 可以说唯心净土。而那些初发心的人,怎么可以随便仿效而说不必念佛、不用求生净土呢?'
   问:‘《观无量寿佛经》分明所说的十六种观想法门,都是收摄心念修习禅定,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观想得详细明了圆满光明,才可以往生净土,如何以散乱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呢?'
   答:‘九品往生的经文显示,往生的品位各有高低差别。不论上品、下品,统摄而言,不出以两种心而得以往生,一个是“定心”,譬如修习禅定观想,则能上品往 生。第二是“专心”,只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一切的善行资助熏习,回向发愿往生净土,可以成就末后中下二品,但仍须要一生一世全身归命,尽此一报身精进修 行。坐卧之间,要时常面向西方。每当经行礼拜之际、念佛发愿之时,都要恳切勤苦诚心仰望,没有其他的杂念。就如同堕入地狱遭受刑罚,好像在痛苦的监牢、或 被怨家恶贼所打杀、被水火逼迫性命,这时候只有一心一意寻求救拔,期愿能够早点脱离苦轮。并希望能够尽速证得无生法忍,广大周遍地度化一切众生,承继弘扬 佛法僧三宝,誓愿报答四种重恩,如果能够如此至诚恭敬,那么他念佛往生的功业,必定不会虚妄而无所得。
   但是如果,言语与行为不相应,信心之力轻微薄弱,不但没有念念相续的清净心,反而生起数数间断的妄念。依靠这种懈怠的修行工夫,临终时想要往生净土,只恐 怕被业障牵引,同时也很难遇到善友的开示助念。那么临终时四大分离风火逼迫、身心热恼痛苦不堪,正念就没有办法成就。何以故?我们如今的心念是因,临终时 的反应是果,必须要因地实在,果报才不会虚妄。就如同音声和合回响才会平顺,形体挺直影子才会端正。如果想要临命终时,十念就可以成就往生,那么只要预先 筹办资粮找对渡口,合集一切的善行功德,回向临命终时,念念真实而不虚妄,那么往生净土之事是不用疑虑的。
   凡是善恶这两件事、苦乐两种果报,都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的,是由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种业果所收摄。若一念心起嗔恚邪淫,即是地狱业;若一念悭贪不舍, 即是饿鬼业;一念愚痴昏昧障蔽智慧,即是畜生业;一念我慢贡高,即是阿修罗业;一念坚持五戒的心,即是人道的业;一念精进修行十善的心,即是天道的业;证 悟人空,即是声闻业;知一切法因缘所生本无自性而断离缘起,即是缘觉业;六度万行一起修习,即是菩萨业;大慈大悲清净平等,即是佛业。
   如果心念清净,则感得香华莲台七宝行树、清净国土而化生,内心染著尘垢,则高山丘陵坑洞坎坷,在浊恶的秽土而受生粗恶的形体。这些都是以目前相同的果报 身,藉著心念的不一而感得不同的增上之缘。由此可知,一切诸法如果离开我们的自心根原,更没有其他的体性可说。若是想要得到清净的果报,只有修行清净的因 行。例如水的性质自然趋向下方而流动,火的特征自然地向上而飞腾,这是由于形势运数本来就是如此,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永明延寿大师又曾经作四料简说:‘如果有禅而没有净土,十个修行有九个差错蹉跎于道路上,中阴的境界如果现前,一转眼的时间就随业力而去生死流转。假使没 有禅而仍然有净土,那么万人修行万人都可以往生,只要见到了阿弥陀佛,又何必忧愁不会开悟呢?若是有禅又有净土,犹如戴著双角的老虎,现世可以为人天的师 范,来世速得成佛作祖。如果没有禅也没有净土,恐怕将来见到的就是地狱的铁床铜柱,万劫与千生长久的时间,没有人可以依靠帮助。'
   宋太祖开宝八年(西元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早晨起来之后,焚香告别大众,然后趺坐而往生,时年七十二岁。后来有一位僧人从江西临川县来,经年累月地绕 行永明延寿大师的舍利塔,人家问他为什么缘故?他说:‘我曾经生病入于幽冥界,见到殿堂的左边供奉一个僧人的形像,阎王精勤恭敬地礼拜,因此向人询问阎王 所拜的是什么人?回答说是杭州的永明延寿禅师,大师已经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了。阎王尊重他的德行,因此礼拜恭敬他。'(乐邦文类。万善同归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