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修心要论》节录

《修心要论》节录

《修心要论》节录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务,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性,亦復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重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中略)

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中略)

如来於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生)死苦,一切羲理及三世之事。(中略)《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



若有初心学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麤乍细,则令人成病苦。

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著,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

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於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中略)若能知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中略)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羲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捨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中略)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燎清净,勿令无记心生。(中略)诸摄心人,为缘外境,麤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於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 



但能著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於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

若了然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

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

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

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反覆消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妆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闪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检熟看。(录自大正四八·三七七——三七九)

圣严识 五祖弘忍(西纪六O二——六七五)的傅记资料,最早的是《傅法宝记》及《楞伽师资记》(大正八五),其次是《神会语录》(石井光雄藏本)与《历代法宝记》(大正五一)。还有《宋高僧傅》卷八(大正五O)及《景德傅灯录》卷三(大正五一)等。

弘忍是黄梅人(今之湖北省黄梅县),原籍浔阳(今之江西省九江县),俗姓周。他十二岁(《傅法宝记》)——一说七岁(《楞伽师资记》)即开始奉事道信禅师。他经道信小了二十三岁。《历代法宝记》说:弘忍身长八尺,容貌与常人绝殊,一直亲近道信达三十年之久,承受双峯山的禅法。道信去世后,弘忍又在双峯山之东的凭茂山建寺,住山西十馀年,唐高崇诏其入京,坚辞不赴。接引四方的学者,而被称为东山法门。(大正五一·一八二)《楞伽师资记》对於弘忍的记载是:“大师俗姓周,其先浔阳人,贯黄梅县也。父早弃背,养母教障,七岁奉事道信禅师。自出家,处幽居寺,住度弘,怀抱贞纯。缄口於是非之场,融心於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语默之恒一。时四方请益,九众师横,虚往实归,月逾千计。生不瞩文而羲符玄旨。时荆州神秀禅师,伏膺高轨,亲受会嘱。玄赜以咸亨元年(西纪六七O)至双峯山恭承教诲,也奉驱驰,道尾五年。”又说:“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傅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率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惠藏、随州玄约,忆不见这;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羲方,仍便讲说。”

《楞伽师资记》是玄赜的弟子净觉所集,他把神秀推为五祖门下的第一位上足,惠能虽也名列十人之中,却许为“但一方人物”。这应该是北宗禅的态度。南宗的《坛经》及《神会语录》便表明了惠能是弘忍之下的唯一心傅。

由《楞伽师资记》对弘忍的介绍说:“其忍大师,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以及:“生不瞩文,而羲符玄旨。”看来,五祖并无著作傅世。现存於大正藏经卷四十八及卍续藏经卷一一O的<最上乘论>,也标明<弘忍禅师述>,此连敦煌发现的本子,有好几种,或作<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或作<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而在大正藏及卍续藏本,不知何时何故标题为<最上乘论>。事实上<最上乘论>的开头,就是<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的十二个字。所以本书仍用<修心要论>为其标题。这是后人所集弘忍的语录,故在其文中也明白地记著:“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羲。”之语(大正四八·三七九)

《楞伽师资记》又说:“在人间,有《禅法》一本,云是忍禅师说者,谬言也。”(大正八五·一二八九)也许就是指的这部<修心要论>,因在《楞伽师资记》所录惠可的<略说修道明心要法>的一段,几乎与<修心要论>的第一大文段大部相同。不论怎样<修心要论>的敦煌本子,也说是“蕲州忍和上”的,乃是一部中国早期禅宗的修行指导书。内容很长,约有三千字,是以答问方式,大致连接,却不是整体,是编集而非一气撰成,则显而易见。本书中仅节录其重要而对初机修证有指导作用者,大约是全文的一半。虽然在其文首已有警告:“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还是不得已而作了节录,有心者,可请寻其原本。

从<修心要论>所引经论,实在不能说弘忍是一位“生不瞩文”的人,所见经名有《十地经》、《金刚经》、《心王经》、《维摩经》、《遗教经》(引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涅槃经》、《法华经》、《观无量寿经》、《华岩经》(引经云:“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另有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未详何论。

若以《楞伽经》与《金刚经》并列的观点看,北宗禅重《楞伽》,所以《楞伽师资记》特别提到弘忍与神秀“论楞枷经”。那末<修心要论>虽也著要“真心”“真如”“自性”,却未见引用《楞伽经》,而其“守本真心,胜念他佛。”的思想,是根据《金刚经》的观点:“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正四八·三七七)此与四祖道信所说“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大正八五·一二八六)的观点不同。然其教人“凝然守心”、“惩意看心”、“好自闲静身心”的说法,又与《坛经》的观点不同,《坛经》不赞成教人“看心观静”,而谓:“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大正四八·三五三)。可知这部<修心要论>,乃是从傅统的禅观方法,过渡到纯粹南宗禅的指导书。其不主张称名念佛,却又运用净土法门之中《观无量寿经》的“日观”法。此对初入禅门的人,有大用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空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六度自兹圆满,道品於是无亏。是知我法体空,有无双泯,心本无作,道常无念。无念无思无求无得,不彼不此不去不来。体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门,获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刚慧。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知即知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知见分明,不一不异,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处处能通达,即理事无碍。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空即无相,寂即无生。不被善恶所拘,不被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三世诸佛,教旨如斯。即菩萨慈悲,递相傅受。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傅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至於达摩,届此为初,递代相承,於今不绝。所傅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终不妄与。福德智慧,二种严重,行解相应,方能建立。衣为法信,法为衣宗。唯指衣法相傅,更无别法。内傅心印,印契本心,外傅袈裟,将表过旨。百衣不傅於法,非法不傅於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无生即无虚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景德傅灯录》卷三十、大正五十一·四五八——四五九)

圣严识 神会(西纪六六八——七六O)俗姓高氏,湖北省襄阳县人。自幼先学儒家的五经,并探老庄的胜义,后因览《汉书》而知佛理,便到国昌寺出家,讽诵羣经,过目了了,易如反掌。

根据曹溪本的《六祖坛经》第七章,后载神会禅师参见六祖慧能之时,年仅十三岁,一说十四岁。有一段对话,极有意义: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拄杖打(会)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愈,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叵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以上一段在敦煌本《坛经》四四节亦有类似记述)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可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同出於曹溪本《坛经》第七章)

又在流通本《坛经》第十章,记述到六祖大师向众弟子宣告即将捨报示寂之时,弟子们“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

从以上三段文字所见的神会,是一位聪颖异常的沙弥,而且在六祖圆寂之际,他已修行到了“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程度,已是六祖门下弟子中的佼佼者了。也因如此,胡适先生认为《坛经》是出於神会之手。本收不作真伪考证,但作介绍,有益於读者修行就好。

慧能寂后神会徧寻名迹,开元八年(西纪七二O),依勅住南阳的龙兴寺,嗣后又到洛阳大慧能与神秀并驾齐名於当世。神会到了洛阳,北宗的神秀门下也就日渐衰微。安禄山造反之际,神会为国家筹款,功德至伟;乱平后,唐肃宗特为他建造荷泽寺,故称神会所傅的南宗禅而宏於北方者,为荷泽宗。上元元年(西纪七六O)入寂,世寿九十三岁。《景行傅灯录》卷五则谓其“俗寿七十五”,若然则天宝元年,他便入寂了。那末<显宗记>的撰作年代又在何时呢?不管它,它的价值是不会变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