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要警惕名闻利养产生宿障

要警惕名闻利养产生宿障


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来跟你学习的,供养、利益就多了。这个时候最怕的,内动宿障,你阿赖耶里头烦恼习气种子,如果受外面境界影响,它起来了。宿障纵然少,不是很多,名利弥至,弥是多,愈来愈多,名气愈来愈大,利养愈来愈多。为众围绕,亲近的人多了,不是好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都没有了,时间没有了。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兴就是兴起,障缘就不断的出现,你的正行功夫不能进步。这是自古以来普遍的现象,多少修行人在这个境界里头被淘汰掉。所以名闻利养绝对不是好事。

我们跟李老师,李老师禁止我们四十岁以前公开讲经。为什么?就是怕这个事情,防得很严。四十岁以前讲经,在家里讲,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自己的道场,不出去;四十之后才可以出去,你稍稍有把握。现在五十也不行,六十也不行,也保不住。从前四十是什么?人家的根厚,根基扎得好,四十而不惑。这个标准是孔子的标准,四十岁不迷惑。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的境界,以他为标准。我们四十岁能不迷惑吗?能不被这些名闻利养动心吗?一动心就坏了,大幅度的退转,将来还是搞六道轮回。你看看,谛闲老和尚那个参禅的徒弟,不就是毁掉了!在金山寺做到了首座和尚,这地位高,方丈下面就是首座。名高了、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供养也多了,业障就现前了,名利心现前了,把不住了。这个东西一现前,护法神离开了。护法神是护法,你法退心了,他就走了。冤亲债主找上门,这个冤亲债主是他没有出家之前的太太,找来了,把他拖下去,去当土地公去了。鬼道里头最小的鬼王,土地公。一世的修行,得这样的果报,倓虚老法师常常用这个例子提醒大家。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节录精华(第272集)--净土法门法师**/4/4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1 浪费是折福!世出世间圣人都教我们惜福,释迦牟尼佛是最懂得惜福的人,绝不浪费。

2 业因果报,我们要清清楚楚,钱不可以随便用,能够省,尽量节省。节省不但是惜福,实际上讲就是修福;糟蹋,那就是折福。

3 这个世间人悭贪心很重,对于财富贪而无厌,自己有的,很小气,不肯布施,跟诸位说,那是损自己的福报。自己有一百分福报,如果有这个悭贪,打对折还不止,所以这不是修福,这是折福。

4 佛在经上讲,不盗得大富。“盗心”是什么?想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在这个世间,你仔细去观察,无论老少,哪一个人没有想占别人便宜的心?

5 我们看到社会上许许多多得到功名富贵的人,他们用的手法不正常,他不知道,他得到的是过去生中修积的。因为他现前用的手段不正常,他的福德已经打了折扣。

6 人要是昧着良心,处处想占别人便宜,处处与人计较,处处叫别人吃亏,天天用尽心机去计算别人,自己命中本有的福报,不晓得折损了多少!

7 人不知道回头,不知道改过,不知道修福,福报折尽了,好运走完了,财就没有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这种现象很多很多。

8 所以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无需要去追求,一味在物质生活上去追求,没有不造业的、没有不折福的,纵然你有福报,福报也在这里折尽了。

9 真正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身心清净,他没有欲望,这个欲望是指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忧虑,这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清福,这个道理,几个人明白?几个人懂得?


10 世间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佛法里叫红福——红尘之福。红福没有不污染的,身心都污染;换句话说,那个福是享了,身心都不健康。清福则不然,清福是身心健康、清净自在,生活幸福美满。

11 很多人都希望在晚年享清福,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我看到许多人退休之后,由于无所事事、杂念太多,天天在患得患失、忧心忡忡,两年没见面,再一见面,好像一下子老了二十年。

12 晚年享清福,要很有福报才行,所谓“儿孙满堂,孝子贤孙”,可是,现在人很少有这样的福报了。说实在地,人退休下来之后,能够把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那才是真正的福报、无上的清福,为什么?精神有寄托,人生的目标转移到极乐世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