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法 华 大 意

法 华 大 意

第一集




浙江天台山高明讲寺 -- 净旻法师 主讲

2010年5月10日(本集时长60:21分钟) 根据讲座视频整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有缘的嘉宾:

我非常的荣幸,受到我们高明寺了文法师的邀请,来到幽溪祖庭,宣扬佛法,广结胜缘,本人感到非常的荣耀。

作为一个天台的学子,能够来到我们天台的祖庭,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那今天呢,想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介绍,我们佛教当中,一部非常著名的经典《法华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谈法华大意。

那么,谈到《法华经》,首先跟大家介绍有两句耳熟能详的成语,一句叫昙花一现,一句叫天花乱坠,都与花有关。那么如果我们翻开成语词典,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两句耳熟能详的成语,居然都跟我们的《法华经》有关。首先,昙花一现,形容一件事物是那么的稀有难得,百年一遇啊,所以叫昙花一现。它出在我们《法华经·方便品》中,「如是妙法诸佛如来 时乃说之 如优昙钵花 时一现耳」,这是经典的原文。那么有这样一个出典,我们形成了一个成语,叫昙花一现,形容事物的可贵、稀有,我们以后再说这句话就知道,出在《法华经》中。那么「天花乱坠」这句成语,跟法华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国的南北朝,当时的南京叫金陵,有一位高僧,云光法师,他在南京讲《妙法莲华经》,居然能够感动天上下花雨,叫花雨缤纷。国清寺有一个雨花殿,讲《妙法莲华经》真能讲得天花乱坠啊!当年云光法师在什么地方讲的《法华经》呢?就在今天的南京雨花台。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非常漂亮的雨花石,据说都跟当年这一场感天动地的《法华》玄谈有着奇妙的关系,所以,这句话本意是褒扬云光大师,讲法之微妙感动天地,天花乱坠。

好,那我们言归正传,《法华经》是简称,全称《妙法莲华经》,一共五个字,是我们佛教创始人本师释迦牟尼佛晚年,在古印度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郊外,有一座山叫耆闍崛山,我们一般习惯于称它为灵鹫山,简称灵山,所以灵山会上佛菩萨,啊、灵山。那么在这样一座佛教圣山,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讲了一部具有终极意义的佛教经典,叫《妙法莲华经》。

但是非常奇怪,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徒当中,又喜欢给它加两个字,叫《大乘妙法莲华经》,呃,大家不要小看这两个字,意义深远啊!《金刚经》、《地藏经》、《维摩诘经》,都非常有名,但是我们没有习惯说,《大乘金刚经》、《大乘地藏经》、《大乘维摩诘经》,没有这样的叫法。但却都喜欢把《法华经》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什么缘故?难道《金刚经》、《地藏经》、《无量寿经》不是大乘吗,不是这样讲的。大家想一下,我们佛教当中有一尊佛,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明明叫药师琉璃光如来,但是在中国佛教徒的口中呢,不这么叫,把它改一下,叫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什么要改呢?说明一个现象,这一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它的功德何在啊?是能够让天下苍生消灾延寿,他具有这样的功德,所以我们把他改名了,叫他消灾延寿药师佛。实际上经典当中的正式记载,叫药师琉璃光如来,但是人们喜欢叫他消灾延寿药师佛。那么《法华经》之所以被我们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也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法华经》啊,是大乘经典的代表、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是大乘经典的极致,所以要称它为《大乘妙法莲华经》。

讲到这里,我要纠正一个读音,特别我们佛学院的诸位同学,要特别留意。大家可能刚才已经注意到,我把大乘两个字,念shèng这个音。其实大多数人是把它念大chéng的,也有念大chèng的,但很少听到念大shèng。但恰恰这个音的准确读音是大shèng 而不是大chéng,大家经常会说大乘(chéng)佛教、小乘(chéng)佛教,怎么今天冒出大乘(shèng)了?跟大家介绍,在古代啊,四匹马拉的战车称为乘(shèng)。那么,一个国家,它的实力体现在军事上,如果它军事实力非常地强,那么它就会有一千辆以上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在那个时代,一个四匹马拉的战车,就相当于一辆装甲车,因此这样的一支军队,拥有这样军队的国家,就称为千乘(shèng)之国,而拥有这这样一支庞大军队的国王,被称为千乘(shèng)之君,所以乘是四匹马拉的战车。那么天子就是六匹马拉的,叫天子驾六。那么大家也知道,什么叫大乘啊?就是一辆能够运载大众的车辆。什么叫小乘呢?说是只能运载个人的一辆小车,所以不念chéng 而要念shèng,它是车辆的意思。正像我们的天台山、我们的天台宗,在很多场合,都被念为天tái山、天tái宗,这是外行读法。到了我们台州,谁也不会这么去念,不是五台的台,不是台湾的台,是天tāi山哪,是天tāi宗啊。所以这些细微之处,我们要注意,细节决定成败,以后一定要注意。

那么,《妙法莲华经》在佛教界当中,它是什么样一个地位呢?这里要介绍唐代的一位大师,唐代南山道宣律师,他有一篇著名的序言,是为《妙法莲华经》写的,就叫《妙法莲华经弘传叙》。

嗯,在佛教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其他经典咱们都是从经题开始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好了,从来没有听说过诵《地藏经》要从《地藏经》的序言开始念,没有。《金刚经》也是如此,《无量寿经》也是如此。唯有《妙法莲法经》,很多师傅、很多居士读诵爱持的时候,却要从弘传序念起,说明什么?这篇序言哪,不可思议!所以在中国佛教界,序言非常的多,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金刚经》就没有序言,《地藏经》就没有序言,不是的,重要的经典,古往今来都有序言。但是,有两篇序言却是名闻遐尔,哪两篇呢?一篇就是道宣大师的《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另外一篇呢就是唐太宗皇帝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这两篇序言,可以讲在佛教界啊,古今相传,非常的有知名度。

那么,道宣律师作的这篇序言当中,对《法华经》 作了一个基本的定性,他怎么定性的呢?他说,「《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什么叫本?本就是本怀;什么叫致呢?致就是极致了、无以复加了、至高无上了,我们称为极致。那么道宣大师认为《法华经》不仅代表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度人本怀和讲法的极致,而且是一切诸佛。大家注意‘诸佛’两个字,是概括了十方三世一切佛,就用诸佛两个字来概括,诸佛降生人间,我们这里称为降灵。就是降生人间的度生本怀和说法的极致,都在《妙法莲华经》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那么,大家觉得这样说是不是有点过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从人的角度来分析,道宣大师是何许人呢?他首先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他留下了一部著名的典籍叫《续高僧传》,也叫《唐高僧传》,这是一部著名的佛教文献著作。他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翻译家,他本人就亲自参加过玄奘法师的译场。当时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受唐太宗皇帝委托,由国家资助,开设大型译场,翻译佛经,当中的译经大德之中,就有这一位道宣大师,所以他是一位才高八斗的佛教翻译大师。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中国佛教律宗的创始人,因为他住在终南山的,唐朝长安城的终南山中,所以大家又称他为南山律师。那么,南山律师所建立的宗派呢,就叫南山律宗。就像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那么智者大师就称为天台大师,天台大师建立的宗派,当然就叫天台宗。好,那么,道宣律师人格高尚、戒行精严,他在终南山修道的时候啊,天人护法、天童送供,这个都有历史的记载。而且最神奇的是,道宣律师有心脏病,大家说,恩,这么了不起的高僧也会生病啊?哦,大家不要抱这样的观点,佛规定对一切比丘、比丘尼,要四事供养,其中的一种供养就是医院供养。我们凡夫假借四大以为身,父母所生,吃的五谷杂粮,所以都会有病。所以道宣律师有心脏病,那么由于他有天人护卫,所以天人从天宫当中,给他开了一张方子,最后道宣律师按方抓药,把他的心脏病给调好了。那么大师呢,把这一份从天宫当中传来的药方,流传到了人间,至今在我们中华的医学宝库当中,还是赫赫有名,叫天王养心丹,现在药店当中还能买到这一味中成药。这个药为什么叫天王养心丹呢?就是道宣律师在唐朝的时候传下来的。正因为大师人格魅力,所以我们相信,他赞叹《法华》不会信口开河,他是有严肃的、佛法的悟证,所以他赞美《法华经》是「统诸佛降灵之本致」。

那么第二部分,我们要从法的角度分析,《法华经》为什么配称诸佛降灵的本致呢?我们看《法华经》,有个《如来神力品》,在这个品当中,释迦牟尼佛明确的告诉我们,他说「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如来一切自在神力  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如来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经  宣示显说」,佛把一切至精、至要、至大的妙意和功德统统融入到法华经典当中。那么这样一部经典,难道还不是诸佛的度生本怀和说法极致吗?所以我们由此可以深信,道宣律师的赞言真实不虚,我们的《妙法莲华经》的确是大乘佛教第一经!

那么同时,我们佛教界自古推崇有三部经典,经中之母《华严经》、经中之宝《楞严经》、经中之王 《法华经》。所以我们所有学修《法华》的佛子啊,都应该无比自豪地相信,我们这一生以来,有幸在百千万劫当中遇到了经中之王,是非常难得的。

那么还有一种说法,叫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读《楞严经》可以开悟、读《法华经》啊必定成佛。那么大家知道,我们信佛学佛,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当然是成佛。所以,这部《法华》是帮助我们成佛的经典,我们怎么不会去顶戴奉行呢!

那么同时,《法华经》还和《金光明经》、《仁王般若经》,称为「护国三经」。我们佛教界 要提倡爱国爱教,那么我们要为国祈福、为民祈福,我们寺院的天王殿都写着「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那么我们怎么样去祈福祖国、祈福世界和平呢?大家记住,护国三经当中,《法华经》、《金光明经》和《仁王般若经》,另外两部经我们读诵得比较少,。那么我们只要、要发心回向国泰民安,都可以发愿来持诵法华,回向国运昌荣,这是一个法门。所以《法华经》啊,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在越南,在所有的大乘佛教国家,是广受尊崇、长盛不衰!所以天下有很多法华寺、法华钟、法华阁、法华经幢,有很多。

那么在敦煌出土的和目前存世的大量的抄经文物,抄经、古代的抄经当中。我们发现哪,抄《法华经》哪,可以说是名列前茅,跟《金刚经》、《心经》一样,成为大家非常热衷去供养书写的经卷。清朝的乾隆皇帝,以及他的爷爷康熙皇帝,这都是中国上非常有为的皇帝,他们祖孙两位啊合称康乾盛世,而这两位日理万机的帝王,居然还分别多次抄写《妙法莲华经》,康熙的我没有统计,乾隆皇帝手抄《妙法莲华经》目前还存世的,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我们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不下三部。你想想,一个皇帝呀,日理万机呀,他要用他的工笔正楷一丝不苟的抄写《法华经》。《法华经》多少字啊?六万九千多字,那么连标点呢,八万多字。所以叫「六万余言七轴装  无边妙义广含藏」啊,这是我们明代的一位皇帝对《法华经》作的御赞当中唱赞美的。《法华经》六万九千多字,将近七万字,乾隆皇帝起码抄过三次。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7-27 15:54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而且根据历史的记载,中国唐宋以来,国家实行试经度僧制度。就是说,出家为僧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是你想出家就能出家的,不是张三李四都可以出家的。就是说,唐宋的时候佛教为什么兴盛,就是对出家这一关有一个严格的把关。用什么把关?就叫试经度僧,要通过经典的考试,才能给你度牒,国家才能允许你去出家。我们唐代的玄奘法师,就是经过严格的考试,才取得出家的资格的。所以唐宋以来,中国的政府和佛教界公认的这个试经科目,就是以《妙法莲华经》为主的考试,包括读诵、包括解义,你才具备有出家的条件,可想而知《法华经》在佛教界的一个地位。

那么正因为这部经典很重要,所以自古以来啊,很多翻译家都喜欢翻译《法华经》,就像《心经》,前前后后是吧,翻了有九(七)种。那么《法华经》呢?至少根据记载,被翻译过六次,六次被介绍到中国,从梵文本、从龟兹文本翻译成中文,但是由于岁月沧桑,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只剩下三种版本,所以通常称为六译三存。翻译,翻译过六回,保存下来的只剩下三种了,叫六译三存。那么最古老的版本,是西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结束了,三国归晋,晋朝的皇帝姓司马的。西晋的时候,在我们中国的甘肃那一带不有个敦煌吗?在敦煌那一带,有一位著名的译经高僧叫竺法护尊者,大家称他为敦煌菩萨。这一位敦煌菩萨,在晋武帝太康七年的时候,相当于公元286年,翻译了第一部《法华经》,当然当时还不叫《法华经》,叫《正法华经》,正大光明的正,《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那么过了一百二十年,著名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大师在逍遥园翻译了,这一次翻译呢,取名叫《妙法莲华经》。那么这个跟《正法华经》差了一百二十年,一百二十年后,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那么姚秦,这是我们佛教界的称呼,在史学界呢一般习惯于称后秦,前后的后,有所谓前秦后秦。那么佛教界呢,因为当时这个时代的皇帝,姓姚的,所以称他为姚秦。就像宋代,称赵宋,因为皇帝叫赵匡胤,赵宋。唐代有叫李唐的,李渊建立的,李唐。所以这里叫姚秦,那么实际上就是后秦。但是鸠摩罗什法师当年翻译的呢,是七卷二十七品,为什么?没有提婆达多品。又过了不到二百年,隋朝的时候,有两位天竺的僧人,这个天竺啊就是今天的古印度。印度两位高僧,一个呢叫闍那笈多,一个叫达摩笈多,这两位高僧合译了一部经典,对《法华经》重新进行翻译。但是这一次不是纯粹的翻译,他是重点参考了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所以他是编译,这部经呢叫《添品法华经》,就是增添了一品,添了一品,是添品,《添品法华经》是七卷二十八品。

那我刚才讲《心经》,我刚才说错了,不是九个版本,保留到今天《心经》有七个版本。那么在七个版本当中,大家最推崇的是谁的版本?唐三藏的版本、玄奘的版本,两百六十个字。那么《法华经》虽然有三种,我们今天一致流通的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为什么呢?因为鸠摩罗什法师临终的时候,有过一个预言,惊天预言,这个预言太大了,惊天动地。他怎么说?假设我一生翻译的佛典,没有违背佛意、没有翻错的话,我百年之后化身荼毗啊!我们出家人哪是火化的,佛教提倡火化。那么我百年之后我火化之后,我舌根不坏。阿,佛教比较奇特,不叫舌头叫舌根,六根嘛,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就舌头不坏。大家想想,这是多么荒诞的一种说法啊,是不是?舌头是什么,是一块肌肉而已啊,在大火中历炼、火化,你把骨头都烧碎了,怎么舌头能够不坏呢?匪夷所思!但根据历史的记载,鸠摩罗什法师圆寂、荼毗之后,果然他的舌根卷成一卷,看上去像什么呢?像一卷紫铜片,红褐色的紫铜片,很簿、很轻,变成了金属卷状物。而且用金属去叩击它呢,可以发出非常清脆的声音,就像我们师傅敲引罄一样。呵,当然,在座各位对一千多年前的记载,大可以姑妄听之,真正内心能不能接受,很难讲。那么我跟大家介绍九十年代出现的同样的一个历史的重复,这件事情发生在江苏灵岩山,江苏灵岩山大家知道有一个佛学院,叫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在那里有一位老法师叫法因法师,他一生两大爱好,一个呢,是读诵书写《法华经》;一个特长呢,他是教唯识学的。大家觉得奇怪了,他喜欢《法华经》,怎么不学天台学?怎么学唯识学?各人因缘。其实《妙法莲华经》自古弘扬的也不是天台一家,而以天台为代表的。其实华严宗也弘扬《法华经》、禅宗也弘扬《法华经》、法相宗也弘扬《法华经》。法相宗的开山鼻祖,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大师,留下了一部著名的宝典,叫《妙法莲华经玄赞》,就是专门注解《法华经》的。后来**年间太虚大师重讲法华,就是以窥基大师的《玄赞》作为参考资料,因此,学法相者也推崇法华。那么这位法因法师他曾经‘刺血’书写过一部《法华》血经,他一生读诵《法华》、弘扬《法华》,他也讲过《法华经》。结果在九十年代,具体年份我没记清,在苏州灵岩山往生之后、火化,舌根不坏,他的舌头也像当年鸠摩罗什法师一样,卷成了一个卷卷,红褐色的犹如紫铜,现在珍藏在苏州灵岩山寺,大家可以继续探访,看这件事情是天外奇谈还是实有其事?这就是佛教自古以来的一种灵应现象之一。包括佛教大量的感应,乃至肉身不坏现象,舍利子现象,怎么解释,有待我们去探索。

大家要知道,科学能够解释的很多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更多更多,因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后后胜于前前。今天的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绝不等于不科学,三十年后、五十年后也许可以解释。所以,我们对于宗教现象当中的‘神异’现象,不要妄加论断,最好是存而不论可也,存而不论比较好。

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已经从七卷二十七品,变成了七卷二十八品。所以我要告诉大家,今天的版本跟当年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有三处不同,增添了三处。第一,增加了《提婆达多品》,是完整的一品,不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隋朝的时候加进去的;第二呢,又增加了普门品的偈颂,《普门品》的长行,散文部分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但是后面的偈子,这个偈子啊不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后来隋朝的法师翻译了之后添加进去,使之更臻完美;第三块呢,就是陀罗尼品当中,有一个药王菩萨的咒,药王菩萨的咒,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后人把它放进去,放到陀罗尼品中去。经过这样三个添加,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这是一个完本,也是一个定本。所以,姚秦时代翻译出来,大概到了唐代定型,流传到今天。

那么这部《法华经》在印度的时候,就得到了大家的重视,经中之王嘛。但可惜的是,从印度翻译成中文的注解《法华经》的版本,目前只能看到一种,就是世亲菩萨造的《妙法莲华经论》两卷。大家知道印度佛教史上,有非常著名的两位菩萨,他们是亲哥俩,哥哥叫无著菩萨,弟弟叫世亲菩萨。世亲菩萨有的时候也翻译成天亲菩萨,比如《往生论》,就署名叫天亲菩萨造,实际上我们知道就是世亲菩萨造的。那么世亲菩萨在印度造了一部《法华经论》,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但其他印度高僧注解《法华经》的版本,我们再也无福看到了。

但是我们中国的历代高僧,弘扬《法华》古今不绝。那么这里有一个古老的统计,谁统计的呢?就是我们这座高明寺的大师,幽溪传灯大师在明朝末年作了一部《法华新注》,新旧的新,以前的注解是旧注,我来作一部新注。幽溪传灯大师在我们高明寺作的这本注解当中,对古代的《法华经》的弘传啊有过一个考证,他说在隋唐之前,当时,中国叫南北朝,南北朝的时候佛教非常的兴盛,这尤其在南朝,梁武帝他是个佛教徒,他受过菩萨戒。那么南北朝的时候,注解《法华经》成为一时的风尚,当时呢就有七十多家、七十多家来注解《法华经》。所以他总结说,从汉朝到唐朝,注解《法华经》的就达到四千余轴,换句话讲,有四千多卷《法华经》注解,可以说是数量惊人哪。

但是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通过对大正大藏经的统计,通过对《卐续藏》的统计,实际上已经少得可怜了。四千多卷,到唐朝就已经四千多卷了,这个宋元明清还不算。但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呢,《大正藏》当中啊,一共有九家十五种,有十五种《法华经》注解;在《卐续藏》当中呢,有四十七家六十六种。大家想想,也不多啊,十五种加六十六种,就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人的注解,经过岁月沧桑保留到今天的,就剩下这么七十来种了。

那么明朝有四大高僧,灵峰蕅益大师,他有一句话,为什么我们古人这么重视这部《法华经》,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注解它,那么在这么多的注解当中,谁的注解最为权威?灵峰蕅益大师有了一段评论,他说,「此一部经乃如来究竟极谈  具明施设 一代时教 所以然 之线索  如家业之有总帐簿  如天子之有九鼎也」。他说法华经啊,就像一户人家的帐本一样的,家里头有多少宝贝,有多少财富,统统在这个总帐簿里面登记明白;又如天子必有九鼎,我们说定鼎天下,贵为天子要铸九鼎,以示国威。那么,《法华经》就像是皇帝的九鼎,就像是一个家财的一个帐簿,非常重要的,是关键性的东西。「非精研智者大师之《玄义》《文句》不尽此经之奥」,这是灵峰大师的一个经验之谈,他认为古今这么多法华经的注解当中,最为经典的,你如果不去研究智者大师的《玄义》和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这两部疏,是不足以尽此经之奥也,它的奥妙堂奥,你是进不去的,所以是高推智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那么今天呢,我在这里呢,向大家也作一个推介,当然我不敢推介《法华玄义》、《法华文句》。这个虽然说二十卷,二十卷《玄义》、二十卷《文句》啊,字义深奥、妙义深邃啊!没有相当的古文修养和佛学功底以及坐冷板凳的耐性,可以讲看个三五页就头大了。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有心要学《法华经》,这个,我有两个层次的推荐。

一个层次的推荐就是比较高层次的,比如我们佛学院的同学们,我们研究天台宗的学者。那么你即便不看《玄义》、《文句》,你要看两部古书,都是蕅益大师的。一部是《法华玄义节要》,你看不了《玄义》的原文,二十卷你看不了,你就看两卷、看两卷,那么《法华玄义》的节要,要好好地研究,这是专门讲经题的;另外一部呢,叫《法华会义》,十六卷,那么它相比《法华文句》呢,要簿的多,也要浅显一些了。这里我重点推荐现在广东尼众佛学院出版的一个精装本《法华会义》,是分段标点本,我看到了,我觉得标点得相当不错。我们佛学院的法师,想办法到广东尼众佛学院,去想想办法。这部分段标点本很适合我们现代人来看,现代人这个古文修养有限哪,不看分段本、不看标点本哪,如入五里雾中啊,这个标点有它的好处。

那么对于一般的同修,我推荐两部书,就更另浅显了。一部是宋代闻达大师的《法华经句解》,大家说你怎么推荐宋代人的书还说很浅?因为这部书我也曾经翻印过这个一些,跟大家结缘。当时我还没出家的时候,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集资,从香港找到了这么一本版本,是**年间上海医学书局的一个新排本,这部《法华经句解》啊非常地浅显,它就是专讲消文释义的。虽然是宋朝人的作品,但是杨仁山居士非常地推崇,他认为是古今读法华的最好的一个入门读本。你看这部《法华经句解》,法华经的文词句意,表面上的文词句意你都能把它读通了。所以这部书可以推荐一下。还有一部就更另浅显,就是现代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的作品,题目叫做《绝妙说法》,小标题叫《法华经讲要》,现在呢,我们已经引进版权了,北京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已经有简体字重印版。《法华经讲要》讲得非常好,也是以天台宗的立场来注解法华,我看我们现代人,如果想要了解《法华》,这部书是最好的一部教材。

那么从研究弘扬受持《法华经》,在中国直接派生出一个宗派,那就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的天台宗。在日本呢,又称为天台法华宗。那么,也正因为我们天台山,是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正因为《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立宗之经,所以才有今天下午的这么一段法缘,让我在这里跟大家介绍《法华》。那么,每一个宗派实际上都是帮助人们认识佛教、修正佛教的一种门径而已,八大宗派就是八种认识佛教、修证佛教的门径,那么我们与天台有缘,选择了天台宗。

天台宗最有名的一个贡献,对佛教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对整体佛法作了一个完美的归纳和评估,我们把这一种归纳和评估的体系称之为判教。那么天台宗的判教学说,是所有宗派判教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卓越的,它把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作了一个划分,划分为五个时间段,我们通称为「五时」。

宋朝的杭州有个孤山,大家知道杭州有断桥,杭州有孤山。孤山有一位智圆法师,作了一首偈说,「华严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  法华涅槃共八载」这样一首偈呢,来归纳天台宗的五时判教说。但是呢,实际上讲,这是别五时,别五时是不圆满的。

所以我们蕅益大师作了一部《教观纲宗》,在这部书当中特别强调了天台判教啊,有别五时、有通五时。也就是说,虽然这是阿含时,阿含讲了十二年,但是对根性只能听阿含的众生来讲,佛在这个时阶段的一个主旋律是讲阿含,但是遇到个别有通教根性的、有别教根性的、是堪受大化的、能够听菩萨藏的人来讲,佛难道也给他讲初级的《阿含》吗?不是的。在阿含十二年当中,佛对有缘众生也在讲方等、也在讲般若。反过来说,佛说般若经的时候,遇到一个小乘根机的人,他只能听阿含佛法,难道佛就不给他讲阿含了吗?还要兼讲阿含,这才是真正的通五时的概念。

好,所以在《法华经》的五时判教当中呢,把法华……。在天台宗的五时判教当中,把《法华经》划归为佛陀说法的最高、最圆之时。最高、最圆之时,所以称为纯圆、独妙,纯粹的圆教,独一的妙法。独者,无双也,没有双了。纯圆独妙!

那么天台宗又参考了《华严》,用五味来配五时。什么叫五味呢?他说,一头奶牛牵过来,奶牛挤出来的第一道是什么?我们说,就是奶嘛,好,这个奶是俗称,我们书面上叫乳,就是说现在的乳制品,「乳」,从牛出乳,这是第一道。那么这个乳味是最正宗、最原始的本味,我们现在说叫原味,这个相当于华严时。从乳呢加以提炼,奶酪的「酪」,从乳出酪,这是第一次提升了,但是呢,它是相当于阿含时的教法。从酪出生酥,我们酥油茶的「酥」,酥有分两种,初级的叫生酥,高级的叫熟酥。就像普洱茶有生茶有熟茶,嘿嘿,那么这个生酥呢,就相当于方等时;熟酥呢,比方等时更高一个层、层级,就是般若时。那么最后从熟酥继续提炼,提炼出牛奶的最高精华,我们叫什么?叫醍醐,这个「醍醐」,我们就把它对应「法华涅槃时」,就是天台宗五时判教当中的最高最圆满的时期。这个时期佛重点说了两部大经,一部就是《妙法莲华经》,一部就是《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法华》《涅槃》称为佛家之双璧,纯圆独妙之法。

所以今天呢,跟大家是什么啊?是、就、去、去近距离的、去走近《法华经》,浅尝醍醐味,浅浅的尝一下醍醐味。

所以我们现在约略地讲一下经题,当然不能按照天台家的这种讲法来分,我们就大众化地讲。「妙法莲华经」五个字,它的梵语叫「萨达磨」「芬陀利迦」「修多罗」,这个读音是这样的,梵音读音。那么,这个「萨达磨」 翻译成中文哪,就翻译成正法,或者翻译成妙法;「芬陀利迦」就是白莲花的意思;「修多罗」就是经。所以如果我们要直译这部经的题目、题目啊,应该叫「妙法白莲华经」、「白莲华经」。所以我看到西藏版本,藏文版的《法华经》就叫《妙法白莲华经》。白莲花就叫芬陀利花,因此,大家只知道用莲花来喻妙法,但不知道它不是用黄莲花喻、也不是用青莲花喻、也不是用红莲花喻,而是用白色的莲花。为什么要用白?白者无暇,象征着纯净。所以印度崇尚白,一般印度老百姓都穿白衣服的,所以我们把在家人称为白衣居士。那不是白衣天使呵,不是护士呵,他白衣,印度古代的民风,俗家人是穿白衣的。那么又把半个月称为白月,半个月称为黑月。又把善法称为白法,把恶法称为黑法,这白是象征着善、象征着清净。因此,妙法莲花的这个花朵,这朵莲花是白莲花。这个「妙」,你可以理解为微妙、圆妙、胜妙,它是用来修饰和形容这个法的。这个佛法,是什么法呢?哦!微妙之法、圆妙之法、圣妙之法,这是形容这个法。所以《法华经·方便品》当中,佛说,「我法妙难思」,我法微妙难思议、我法妙难思,所以称之为妙法,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法 华 大 意

第二集

浙江天台山高明讲寺 -- 净旻法师 主讲

讲于2010年5月10日(本集时长59:44分钟) 根据讲座视频整理

莲花呢,清净无染,花中最大,没有花朵比莲花更大了。那么它是用来形容和表达本经的重要的内涵,三层内涵,《法华经》。

第一,莲花呢,它是花果同时的。最漂亮的这个花瓣,我们就叫它花;当中的这个莲蓬哪,里面结的莲籽呢,我们就叫它果。这个莲花在最小的花骨嘟的时候,如果你去把它掰开来看,其实它里面已经有一个嫩嫩的莲篷在里面了。因此这个花的特性很奇怪,它是花果同时的,内有果外包花,所以「莲」「花」两个字啊,大家不要搞错了啊,它的意思实际上是相近而不等同的。莲,是指它的莲蓬和果实叫莲;花,是指外围的花瓣。所以天台宗会讲,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所以花和莲是两个概念,花瓣叫花,果实叫莲。那么莲花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特性,所以足以表达《法华经》的第一层思想,叫权实不二。什么叫权?权者,权宜之计也,权巧方便也,它不是真实之法。与真实相对应的,就叫权。那么这个权相对应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外表的花,这个花瓣是代表权。而这个内在的实,这个果实,这个真实的义理,我们就用这个莲蓬来表示,就是果。所以呢,花果同时代表的是《法华经》的第一层意思是「权实不二」。

那么第二层,莲花呢是花开莲现,当它的花瓣长到一定程度,它张开的时候,里面的莲篷就明确地展示出来了,花开莲现。那么它要表达的,就叫「开权显实」。这个开,是除去的意思,所以现在有一句话:我要把你开除掉,你不好好听话,你犯错误了,要把你开除出去。这个开除,开与除啊,它有这样的等意。所以大家如果不理解这个「开」表何意,你可以仿佛用除去,这样去理解它,也算靠边了,有点到边了。那么这个开权显实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个,用权法来托,来烘托,烘托实法。

那么第三个层次,就是花落莲成。当花开的时候,这个莲虽然现了,但这个莲的果实还是稚嫩的。那我们从世间法上讲啊,这个莲篷里面的果实还是嫩的,什么时候这个果实真正可以受用了,我们说可以煮莲子汤了,可以把它采莲蓬可以煮莲子汤了?那必须是这个莲花的花瓣都落的时候,叫花落莲成。这个果实才可以享用了,可以收获了。那么这个表什么呢?表「废权立实」。把这个权法彻底地废掉了,完全地唯有一实之法,没有任何的权法在、附着在它的身上的。

所以这里头有多种辩证关系,一个是权实不二的,一个是开权来显实的,最后是废权来立实的。这三层《法华》的妙义,恰恰都能在「莲」和「花」的身上,莲花身上找到一个恰当的一个对应,所以我们要用白莲花来形容这个妙法。

那么「经」呢,圣贤立言谓之经。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历万古以常新,有天经地义之意。所以凡是能够、让人能够超凡入圣的门径,我们都把它称之为经典。所以儒家有四书五经、ji 督教有《圣经》、yi si  lan教有《古兰经》,等等。

那么《法华经》说法的处所在哪里呢?泛泛而言在灵鹫山中。但是,《华严经》有所谓的七处九会,《法华经》呢是两处三会,这个可能很多人不会注意到。它是在两个处所讲的,一个在灵鹫山的地面上讲的;一个是在多宝塔中的空中讲的,不但佛自己本人到了多宝佛塔中,跟多宝如来并坐、二佛并坐,而且让所有的灵山听众通通升到虚空之中,听闻妙法。所以呢,这个最前的、在这个山中讲的,我们把它称为灵山会;等升到这个,到了《见多宝塔品》,升到这个,嗯嗯,《如来神力品》,升到这个多宝佛塔当中了,我们就把它称为虚空品(会);那么到了《嘱累品》的时候,佛又离开了这个宝塔,重新回到灵鹫山的地面上,所有的听众也全部回到地面上,继续把这部经听完,这已经是第三会了,叫做什么呢?就是说,复灵山会,就是重、重新,复员军人的复,复灵山会。所以称为二处三会,讲了一部《法华经》。

那么《法华经》的全经的架构,一个结构。华严宗,他把它分为四个段落,把整部《法华经》分为四大段,用开、示、悟、入四个层次来分。从哪一品到哪一品是开,开佛知见;从哪一品到哪一品是这个悟,悟佛知见;开示悟入。比如说憨山大师的《法华经》注解,他就使用了这样一个分法。

那么我们天台宗,以智者大师为代表的,他的分法就与众不同。他首先要把《法华经》二十八品,拦腰切开来,前十四品叫迹门,足迹的迹,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迹门;后十四品呢叫本门。所以我们很多法师诵《法华》的时候有一首偈啊,「本迹开二门  法喻谈真秘」,这个,本迹开二门,讲的就是智者大师把《法华经》分成两大段落,前十四品迹门,后十四品叫本门。

那么,这个,智者大师还创造性地作了一个两重三分法。首先跟大家讲一下什么叫三分法?就是说,东晋有一个道安法师,他这个无师自通作了一个原创,一切经典他都可以把它划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我们都知道,一切经典都可以划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那么智者大师呢,自创体系,他有两重三分法,一种叫全经三分,就是将二十八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划分,常规划分,第一品《序品》是序分;然后从这个第二品方便品,到哪里是正宗分;后面的十几品统统归流通分,这是一种分法。那么第二种分法呢,叫两门三分,他不是把《法华经》分为迹门和本门了吗?那么他把迹门分一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把本门十四品,又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一个整体,来分一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种分法可以讲,是空前绝后,也只有智者大师这样的。我们把他称为东土小释迦,以他精湛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才能够对《法华经》作这样一个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我们后人啊,也只能叹为观止,这真是一个思想家。

那么,什么叫迹?前十四品叫迹门,什么叫迹?迹,就是一种非彻底的、带有权益性的表现形式。打个比方讲,就像我们在沙滩上留下的那一行足迹,不管它有多么的清晰,在你看来多么的真实,但它毕竟只是脚印而已,并不是脚的本身。脚印跟脚两个概念,有连贯,但是脚印非脚。那么在这里,这个足迹就代表着权的、权宜的、非彻底的;而这个脚呢,那就是本,才是根本,才是真实之物。因此这个巧 、计(迹),它是姑且这么说、姑且这么做,带有点临时的这种举措。

那么这个本呢?是事物不折不扣的真实状态。《法华经》前半部的迹门哪,是说明众生的根性啊有大小之分,成佛涅槃哪也有时间可谈。但是后半部分,到了本门,就说明一切众生、一切佛法皆是一味。佛在无量劫前久成佛道,而并不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菩提树下,而才初成正觉,也从来不入涅槃,不生不灭,所以这些都是本门的真实。

那么迹门的核心思想,我们如果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叫「开三显一」,这个三是什么?就叫三乘,有这个缘觉乘、有声闻乘、有菩萨乘,这个叫三乘;显一,是什么?一佛乘。所以说也叫开三显一,也叫会三归一。

那么本门的核心思想,如果用四个字表达,就叫「开近显远」,就说,正式告诉你,几十年前,在菩提伽耶成佛的,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位,降魔成道的释迦牟尼佛,只是大权示现、果后行因,其实无量劫前早成正觉了,叫开近显远。非常遥远无量劫前,早已经是佛了,怎么是、才这几十年前才刚刚出家、修道、六年苦行、菩提树下睹明星见性?不是,这都是表演出来的。所以我们说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啊,是自编、自导、自演,和他的这一拨神圣团队共同演绎了一出教化众生的千古大戏,佛是当中的主角。很多东西,拨开之前,你把它认为是真实的,就像一个人表演得入目三分的时候,你就仿佛把这个演员和他所表演的角色已经合二为一了。呃,这个和坤真像个和坤耶,可能三百年前和坤就这个样子吧,其实是王刚入目三分的表演而已,王刚是王刚,和坤是和坤,根本就两个人。所以开近显远,也可以称为开迹显本。

那么整部《法华经》的核心思想,我们通常也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是著名的「开权显实」四个字,这个在下面我们还会谈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那么按照这个顺序讲,《法华经》的开篇呢叫《序品》。唉哟,场面呢,非常的壮阔,可以说是圣贤毕至。当时释迦牟尼佛刚刚讲完《无量义经》,所以说讲完《无量义经》,释迦牟尼佛就入定,叫入无量义定。入定之后呢,释迦牟尼佛的眉间有一个白毫,眉间白毫照东方万八千佛土,喏,就放光,旋转的光,佛的光不是直照的,他的眉、眉是一个白毫,「白毫宛转五须弥」,宛转的,旋着就照东方,而且呢,把东方世界的诸佛菩萨、弟子修行、弟子证道,方方面面,就像一个宽银幕的展现一样。就时空啊,时空就完全就像太空馆一样的,现场就展示给大家看,在白毫光中哪历历分明,就像一个太空影院一样的,展示给所有听众看,这一幕呢称之为「放光现瑞」,现出祥瑞、放出光明、现出祥瑞,放光现瑞。

当时灵山会上的四众弟子啊,唉哟,看傻了、看楞了,这怎么回事啊?这场面这么壮阔,表示什么啊?不解其意,而心生疑惑。这个时候呢,我们的弥勒菩萨就出来了,他来担任一个这个发起众,他就来请问。因为佛在入定,不便打扰,所以他不敢直接问佛,而问了一位佛弟子当中的,我们佛经当中称为上首菩萨,现在讲就是一位资深的一位菩萨,最资深的、资格最老的,谁啊?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所以叫弥勒启问、文殊领答,文殊菩萨来答复他。啊,今天释迦如来放光现瑞,照东方国土,意欲何为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啊?哦,这个文殊菩萨说啊,以我过去所见的经验,我可以这个 负责任地说,佛马上要说无上圣典,《妙法莲华经》了,哦,从而拉开了序幕。

那么这里头还有一个插曲,《法华经》二十八品当中,一共有十一品的内容,涉及到对《法华经》的推许和赞叹,极言啊、奉持弘扬本经的胜妙功德,那这个、叹到了极致了。我们来念两个小小的片段,大家就可以知道,佛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二十八品当中十一品都在那里赞美推许《法华》。

嗯,两个片段大家可以看看,佛是怎么推许《法华》的?「佛告药王  又如来灭度之后  若有人闻《妙法莲华经》  乃至一偈一句  一念随喜者  我亦与授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说我灭度之后,哪怕我们任何一位众生,能够读到、看到、听到《法华经》当中的任何一个片段、一个偈颂、一段文句,能够生起一念的随喜、欢喜之心,我释迦牟尼佛都要给他摩顶授记了,要让他明了,你决定会成佛,啊,我要给你一个成佛的时间表。这个授记,就是有了成佛的时间表。你想想、一偈一句,已经佛要为你摩顶授记了。你想想、如果我们终身奉行、全力护持这部《法华经》,那么又将如何呢?

好,第二段,「多有在家出家  行菩萨道  若不能得见闻  读诵  书  持  供养是《法华经》者  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这句话讲得很厉害,他说天下那么多在家人出家人,都在学佛,都在行菩萨道,都在发菩萨心,如果你啥都做到了,就是一辈子没有见到《法华经》、没有听到《法华经》,也没有去读《法华经》、书写《法华经》或者供养《法华经》,任何一项你都没做到,那么我坦白地告诉你,你虽然号称是个菩萨行者,你虽然一生都在致力于修菩萨行,但是你的菩萨行修得不够完善,所以叫未善行菩萨道,不够完善。那么怎么样的人才叫善行菩萨道了呢?那么根据经意很明白地你一定要读诵、书写、供养、修持法华经,哪怕一句一偈,你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完满的菩萨行者。

好,那么就是这么一部无比神圣而又备受赞美的《法华经》,佛却跟舍利弗尊者有过一段啊三止三请的序曲。嗯、这么好的经么,那你快点讲啊,是不是啊?这个,时不再来啊,机会难得啊,这么好的经典马上要讲出来啊。不,释迦牟尼佛居然跟舍利弗尊者啊,一个请讲,一个拒绝讲,叫三止三请。佛拒绝三回,舍利弗尊者要求三回。那么佛为什么要拒绝呢?嘿,佛有一个理由的,他说「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听到这部《法华经》啊「皆当惊疑」,听到《法华经》的妙义呀,会怀疑、会吃惊,既然会怀疑、会吃惊,那我不如不讲,所以我不讲。呃,而你越是不讲我越要请你讲,呃,三止三请。

那么就在这么个请与止的过程当中,呃、这个会场的人很多啊,我刚才讲圣贤毕至啊、场面壮阔啊,结果有五千比丘比丘尼啊,退场了、不听了,你不讲了、不讲了,我还不听了,走了。你看看,这个好玩吧,所以这个五千啊,称为增上慢人,非常傲慢。所谓增上慢,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还没有得到,他说我得到了,没有证到,他说我早就证到了,就这么这样的人,他眼睛放在额头上的,叫增上慢人,在佛弟子当中呢有这么一批人。

我刚才讲过,释迦如来的一生,是自编、自演、自导的一场教化众生的千古大戏,所以在这里,有人演主角、有人演配角,有人演正面角色、有人演反面角色,包括提婆达多、包括我们的五千退席,都是为了促成如来演讲这部《法华经》,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场景、一个情节,所以这五千人就走了。结果释迦牟尼佛看着他们走,不加制止,换成我说很没面子,没有讲怎么走了,不予制止,默然听之,你们走吧。结果等这五千人一退呀,唉呀,佛说了,「我今此众  无复树叶」,啊,我这个大众啊就像一颗树,光剩下好树干了,这种叉枝烂叶都没有了。「纯有贞实  舍利弗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他们能够退席啊,未必不是件好事啊,就很佳啊、很好啊。「退亦佳矣」,今天能够退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好,「汝今善听  当为汝说」,你现在好好听,竖起耳朵听,我现在就开始给你讲《法华经》了,就等这五千人、这五千人快走吧,他们不堪受此大化,退了。那么,我们说,在讲这么神圣的一部法华经当中,佛不是急于要把他的这个无上的境界和盘托出,还要来这么一个插曲,要三止三请,表示什么呢?阿,一个,是表示啊无上妙法得之不易,有他殷请劝请,有这么个意思。阿,这个得来全不费功夫啊,你就往往不珍惜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说,这个结缘的书啊,也不能一分不收,不要钱不要钱的、他什么都要,最后不加珍惜,结果拿回家就往抽屉里一锁从来不看,为什么?白拿的嘛,不拿白不拿嘛。所以结缘既是好事,是法布施,同时一分钱不要也会有弊端,生起贪心,本来出钱请的,只要一本够了,因为一双眼睛看一本书,说是白送的,拿一摞去,拿个五本九本去送送人、送送人,其实没有送人,就永远搁在那里,束之高阁,束在那里,啊、这是题外话。所以、无上正法得之非易,要殷勤。第二要诱发,他这么三止三请,把大家的积极性、兴奋感都调动起来了,眼睛也瞪开了,耳朵也坚起来了,这下面将要表达的,将是什么样的一种场景啊,将是什么样的一种妙法啊,精神头都出来了,这也是诱发之意,所以要有这么一个插曲。

那么这个时候呢,佛就开门见山,道出了诸佛出世本怀。他怎么讲呢?「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啊,一切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诸佛世尊,就为了一件大事,才来到你这个世间,为了哪一件大事呢?他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使得清净故」,让众生开佛的见、得佛的清净,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好,这里大家记住有四个关键字,一个叫开佛知见、一个叫示佛知见、一个叫悟佛知见、一个叫入佛知见,就是【 开 示 悟 入 】。

那么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方跟大家讲讲,什么叫开?什么叫示?什么叫悟?什么叫入?比如说,你是一个大家族的子弟,这个大家族里头有一个祖传的一个紫檀木的一个、一个一个箱子、一个大柜子,祖上传下来的,传了多少年也不知道,一直啊里三层外三层地锁在那里,钥匙呢在、在那个管家那里。呃、在这个家族当中长大的这个、这个这个少爷啊,一辈子不知道这个柜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呃、也不知道这个柜子将来是归谁的,花落谁家也不知道,柜子里装的些什么,到底值多少钱,好玩不好玩,一直是个迷。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呃、把你叫到柜子跟前,首先拿出钥匙,帮你把这个柜子打开,这是第一步,就是「开」,就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原来是闭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步骤,叫开,要把这个里三层外三层的这个锁都打开,像保险柜一样,把保险柜打开,这就叫开。那么接下来他就开始跟你讲了,阿、呃、上层摆了这些东西,中层摆了那些东西,下层在这里,呃、这里还有两个抽屉,抽屉里头装的什么也给你看看啊,呃、这种更加进入的导引,导引,就叫「示」。示完了之后呢,就告诉你,这个呢是唐伯虎的画,这个是颜顛卿的真迹,哦、这个和田玉,这是乾隆皇帝的墨宝,值多少钱,全国一共才几件,就开始讲它的价值、讲它的文化含量、讲它的来历,让你对这个东西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和、和、和这个认识,这里所谓的了解和认识,就是「悟」。最后讲完这一切之后,把钥匙给他说,你看傻了吧,你明白了吧,好,从现在开始,我给你办移交了,这一柜子东西都是你的,我今天转交给你了,你才是它的真正主人,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爱怎么、爱怎么这个这个、处置就怎么处置。你说这个人听了会不心花怒放吗?会不开心吗?啥都搞清楚了,通过开、示、悟、入这样四个段,啊,拥有了、得到了、明了了。呃、那么佛到人间,他要把高妙的佛法,把你众生自性的佛性宝藏,就要这样不厌其烦的、苦口婆心的、微妙善巧的,开给你、示给你、悟给你,最后帮你入进去、得到它。开示悟入。

那么《法华经》,我们说将近七万字,七卷二十八品,要读一遍不容易,要学一遍更不容易,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掌握它的脉络,刚才推荐了几本书。这里要讲《法华经》的中心脉络在哪里?我们唐代,天台宗有第九代祖师,天台九祖,叫荆溪尊者湛然大师,也来过天台山。湛然大师有一部名著,叫《法华文句记》,是专门这个解释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的,他在这个《法华文句记》当中,提出了所谓法华四要品。这今后我们就、就抓住这个脉络,这四要品就集中体现了法华的精髓。哪四要品呢?前十四品,叫迹门品当中,有两品最重要,《方便品》、《安乐行品》,这两品,是迹门的这个眼目,一对眼睛。那么在本门后面的十四品当中,是《如来寿量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本门的眼目。所以前两品加后两品,一共叫《法华》四要品,今后我们可以多读多诵多学,抓住这个精华。

那么,这个《方便品》是《法华》之教,法华的微妙教义,都体现在《方便品》当中了。《安乐行品》呢,是《法华》之行,法华所要宣扬的菩萨行、实践、修持,全部都体现在了《安乐行品》当中。那么《如来寿量品》是《法华》之体,那是本,是根本,是本体啊,好,这是法华之体;《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呢,随类应化、寻声救苦、有求必应,讲的是什么呢?《法华》之用,《法华经》的自在的应用,都体现在《普门品》当中。

四品大家如果觉得还是有点、有点篇幅有点多,那么精中之精、要中之要,就只有两品,就是,迹门的精华就是《方便品》,本门的精华就是《如来寿量品》。所以如果我们无暇研究法华经的这么多、二十六品,我们只研究两品,大家就抓住重点,研究《方便品》、研究《如来寿量品》,因为现在是快餐时代了,我们什么时候都喜欢快餐喽。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方便品》当中,它的重点思想讲什么?我在这里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这个解读。

第一段,有这么一段,「舍利弗当知」,这是佛对舍利弗说的。「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这句话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终极宣言,什么宣言?就是说,佛教之所以在人间,我之所以要来建立佛教,教化众生,我之所以要说《法华经》,归根到底一个字、呃两个字,就是「成佛」!所以,法华思想就是成佛思想,佛教就是成佛之教。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说这个很重要吗?这样一句话很重要吗?非常重要!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yi si  lan教、ji 督教,这叫世界三大宗教,也是我们中国的三大宗教。那么在这三大宗教当中,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只有佛教才有的。ji 督教,叫你信上帝可以得救,可以升天堂,但从来没有告诉过你,信上帝最终可以成上帝,上了天堂你也是上帝了,不会有这回事,所以上帝永远是唯一的。那么yi si  lan教呢,也是这样,你要信奉安拉,信奉真主,你可以得救,可以上天堂,但是到了天堂之后,安拉是安拉,你是你,你不可能成为第二位真主。所以真主是唯一的、上帝是唯一的。唯有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成佛。所以《法华经》是成佛之经,它在《法华经》的《方便品》当中,就一定要告诉大家,我之所以要成佛,就是要立一个根本的誓愿,是「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要像我一样,最终都成佛。所以呢,我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我要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成佛之经。

第二段,「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大家记住,这个也是非常重要,四句话。「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就是成佛法,教众生成佛的法,这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什么叫二?菩萨乘、声闻乘喽。什么叫三?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喽。这些二乘、三乘的种种的法,都是佛方便而说,这是佛教化众生的一种预热,是为实施权,我为了讲今天的真实之法,不得以施设的权巧之教。告诉你、学声闻法,告诉你、学缘觉法,声闻法以什么为根本,以四圣谛为根本。什么叫缘觉法门,叫大家学十二因缘法。什么叫菩萨法门,叫大家修六度法门。阿,所有讲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虽然都被认为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和重要法门,但是到了法华会上他告诉你,都是佛陀方便之教,都是为了今天宣讲《法华》成佛思想而提供的前期准备而已,都是为今天讲《法华》服务的。所以要开三显一,要会三归一,把这个三乘之道,方便权巧的开除出去,今天就立一实道。因此,「诸佛出于世  为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大家记住最后两句话,在佛的本怀当中,我终不愿意用小乘之法来济度众生,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大乘,是一佛乘。

所以《法华经》有「法华七喻」,大家知道,有这个穷子喻、有化城喻、有药草喻、有火宅喻、有医子喻、有系珠喻,一共有七个喻。在这七个喻当中,其中有一个火宅喻,讲得很生动,讲有一个大富长者,家里头有一大帮孩子,非常疼爱,然后他们住在一个非常古老的、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头。这个老房子呢,结构很不合理,几百间房子就一个通道,现在肯定不符合消防规范喽,通不过的。它就这么比方讲,所以呢这么多人住在这个老宅子里头啊,先前都相安无事,过得很快乐,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安全。因为它只有一个通道,结果由于年久失修啊,不小心这个房子着火了,这个火一着啊,不得了。就剩下一个门了,更恐怖的是这些小孩啊都很幼稚,从来、出娘胎没见过着火,觉得很好玩哪,光辉灿烂的跟放焰火一样,在那看热闹,也不害怕,而且呢更不知道夺门而出,不知道从哪里逃到安全地带。这个时候他父亲着急了,父亲懂事啊,“快逃,快逃到门口去,从这个门往外逃,因为这房子马上要烧塌了嘛”。小孩子们嘻嘻哈哈不着急,也不逃。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说他爸爸一个个把他抱出去,来不及了,要靠他们两条腿自己跑啊,父亲一个人哪里抱得过来啊。没办法,急中生智编了一个谎言,这个谎言很美妙,怎么说呢?“孩子们啊,我有三件好玩具放在门口,有羊车、有鹿车、有牛车,好玩哪!谁跑出去都送给你们啊!”,作了这样一番鼓动。大家知道小孩子没在不喜欢玩具的,可能在印度的时候大老板就专门送羊车鹿车给孩子玩,我们现在小汽车、小飞机,都是小的,人家印度人大方,都是大的、都是真的。结果小孩子一听,高兴了,哎哟,争先恐后啊,都跑出去。没多长时间,就出离苦海、出离火宅、跑出去。跑出去之后啊、到了门口啊,啥都没有,他因为还来不及准备羊车鹿车牛车嘛,都是急中生智的嘛。最后怎么办,你说这父亲是不是骗子,他舍不舍得让他的孩子们失望?没有失望。他心里想,既然这些孩子们都平安地出来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我要兑现,但是我的兑现已经不停留在羊车、鹿车、牛车这样低层次的玩具上了,我有钱,这些孩子都是我的亲生孩子,我要给他们最高级的玩具,什么玩具?大白牛车!那比三车高级多了。

所以,这个大富长者,就是我们的如来,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批调皮的孩子,就是在六道轮回打转转的无明众生啊。用常规的佛法教化我们,就是用了这个声闻乘佛法、缘觉乘佛法、菩萨乘佛法,就像是羊车、鹿车、牛车,把我们诱哄到出离、出离,先能够破迷开悟,先能够出离这个六道轮回,能够融入到三宝的这个慈航当中,生起出离心,进入解脱道。那么,最后要让你解脱的,已经不愿意用低级的三乘佛法让你解脱了,一定要把佛的出世本怀,最根本的无上大道,成佛的法门,和盘托出。所以就讲《法华经》,所以就给大白牛车。

第三段,「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呃,这句话在《法华经》当中,非常有名,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刚才我们讲到了,第一个层次,佛的最高宣言是什么?就是要让天下苍生皆成佛道;第二个层次告诉大家什么?以往说法告诉大家的任何法门,都是佛的权巧法门,今天在法华会上告诉大家,只有根本的法门才是一个真实的法门,那就是成佛的法门,是一佛乘。其他的都是权宜之计,我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告诉他们成佛。那么怎么成佛呢?成佛是好啊,我是很想成佛,成佛太难了!人家说,神仙都是凡夫做,只怕凡夫心不坚。做一个上八洞神仙,都要吃尽苦中苦,方成人上人哪。成佛这么容易吗?好,我们居然,佛在这里讲「若人散乱心」,还不是虔诚心,也不是恭敬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你想想,这成佛难道很、很难吗?所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是窍门有没有找到。

所以,这个唐朝的时候,三论宗的祖师,嘉祥吉藏大师,作过一部《法华经》的注解,叫《法华义疏》。他在里面讲,等将来弥勒菩萨降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弥勒菩萨简单,三会、讲三次,叫龙华三会。那么弥勒菩萨的龙华三会,第一会是度什么人?是度在释迦佛法当中受过五戒的人,只要我们在释迦佛的、我们现在这个,无论是正法、像法、末法,只要在这个娑婆世界,释迦佛法当中受过五戒的,无论你是持戒清净的、还是犯戒肮脏的、还是受了戒又破戒的,只要你受过五戒,初会得度,弥勒菩萨一定包、保证你在龙华初会的时候你得解脱。所以大家要发心受五戒,就冲着这个就要受五戒。第二,第二会度什么呢?度在释迦佛法当中受过三皈依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心啊,要皈依三宝,这是学佛初步。就像信ji 督必须要到教堂去受洗礼,那么我们学佛信佛,不要说我会打坐、我会念经、我会烧香,这个都是准佛教徒。这只能说是佛教爱好者,编外人士,没有登记注册,真正的登记注册,是从皈依三宝拜师父的那一天开始。那么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即便这一辈子没有往生、没有解脱、没有生西方,保证在弥勒菩萨出世,龙华三会当中的第二会得度。那么第三会度谁呢?第三会要度九十二亿人,这个九十二亿人都是些哪些人呢?是「一称南无佛」的人。就像过去我们看完《少林寺》,见了谁都善哉善哉、阿弥陀佛,半开玩笑地喊一声阿弥陀佛。若人散乱心,若人嘻闹心,都可以。开玩笑地念一句阿弥陀佛,最终哪怕你不信佛不学佛,到了龙华三会的最后一会,弥勒世尊也要把你度解脱了。因为如是因得如是果,这就是种微细善根,因此我们今天有缘,在我们的天台山的宝地,能够听闻无上《妙法莲华经》一句一偈呀,这就用不着等到龙华三会了,所以要恭喜大家。

那么接下来就是讲一下第二个重要的品《如来寿量品》,《如来寿量品》我们看一个重要经文,「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  皆谓  今释迦牵尼佛  出释氏宫  去伽耶城不远  坐于道场  得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  我实成佛已来  无量无边  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大家,你们在场的所有天人八部,一切出家人、在家人,都以为我是几十年前从迦毗罗卫国逃出去,先六年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成道之后度五比丘,然后初转法 lun,然后再教化众生,一直到今天讲法华经。你们大家以为我到人间,也不过今年七十来岁,佛是在七十二岁讲《法华经》,那么,以为我也就三四十年前才刚成的佛道。其实不是,我是无量阿僧祇劫以来久成佛道,然后倒驾慈航、果后行因、从本垂迹,叫天上的月亮,是体、是本,倒映在江河湖海之中的是迹、是权、是月影。所以呢,在这个时候他才告诉大家,我本来就已经是一位古佛了,不是今天才成的新佛啊!所以这就叫开近显远、开迹显本。因为当时啊,会场大众看见从地涌出无量菩萨,那么《法华经》讲得这么好,会上就有他方菩萨来发愿了,说释迦牟尼佛,你这个《法华经》这么殊胜微妙,我们大家一起都来护持《法华经》,帮你推广《法华经》。释迦牟尼佛怎么说,不用不用,我有很多很多人在帮我弘扬《法华》、帮我护持《法华》,你们看,这些从地涌出的无量菩萨,都是久经考验的,长期接受我的教化的人,他们都是弘扬《法华》的菩萨。那人家一看这些菩萨都是,说实在的都是多少年多少年的大菩萨摩诃萨,你释迦牟尼佛才成佛几十年,人家已经是无量劫来都已经是大菩萨了。那么《法华经》里头就出现了一个疑问,「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说一个二十岁的爹,儿子八十岁了,谁相信啊?是吧,父少而子老,老子很年轻,说儿子很年老,谁相信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候,他才把自己的真实的“本”显出来了。所以叫如来寿量品,如来的寿量,在这个时候,真正地开显,久远实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