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嘎玛仁波切 《与心对话》摘录(9) 修习禅定的技巧

嘎玛仁波切 《与心对话》摘录(9) 修习禅定的技巧

第八章  禅定



掌控情绪法



我们为什么把禅定叫“平等、放下”?



简单来讲,就是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种管理必须要做严格的训练才可以做到。口头讲讲很简单,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



怎么把情绪分段落呢?要学会一些方式方法。佛教认为,人的所有动念是透过身体的脉搏跳动,随着气在身体里流动,使思想产生波动。所以有一个著名的讲法:身体直,脉就直;脉直,气就直,气直心就直。所以讲禅修,很多人就会教导你要先学会打坐。



打坐的坐姿非常重要。佛教的禅修坐姿就是毗庐遮那佛七支坐法,也叫“金刚跏趺坐”,这是所有诸佛的法相之一。



第一,左右两个脚要打盘脚,如果双脚可以双盘就盘上,无法双盘的话,单盘也可以。不是每个人一定要盘坐,没有办法盘腿的,用一般的坐姿端坐,也没有关系。



第二,腰背要挺直。平常我们坐着的时候,背部习惯稍微弯着,现在则将脊椎骨一块一块叠起,腰背伸直,就像把银元一个个叠起来一样。这时,可以试着在座位上放置座垫,身体坐在座垫上,背部就能自然挺直。



第三,头部稍微往下倾一点点,下巴往内缩。在下巴与胸部,喉咙中间要有两个手指的宽度,这是比较标准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背很直时,头要稍微往下低一点,这样看起来才会变成直线;要不然往后仰,就不是一条直线了。     

                        

第四,手的位置也很重要,上下对称。这代表平等,要平等看待。双手要结等持印。就是双掌相叠,右手掌在左手掌上,左右拇指相扣,放在双腿根部及小腹前。两肩和两臂要自然放松垂下。



第五,舌头一定要顶住上腭上牙齿的齿根,预防口水流出来,这样对健康有帮助。



第六,在嘴唇中间留个火柴一样的细缝,方便吐气纳气。



第七,我们眼睛是沿着鼻尖往下的地上看。我们看到很多佛像都是瞄着鼻子的前方,所以就有半睁眼半闭眼的感觉,打坐就是这种样子。



有了这些姿态,人的气就变得很顺了。一般我们弯腰驼背的时候,呼吸大概就只到肺部;当我们身体拉直,呼吸就会到丹田了。我们的气很顺,杂念自然而然就沉淀下来了。有些人很喜欢在这个时候听音乐,把注意力转移到音乐上,让杂乱的情绪融入音乐里,用音乐赶走我们当下的胡思乱想,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用快乐代替悲伤。



佛教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倡把思想转移到音乐上面的打坐方法,因为把思想转移到音乐上面,它还并不是真正的禅定。让思想进入冥想的状态,是现代瑜伽的做法。在进入禅定的状态中,没有听音乐的机会,也不太可能。



就在一呼一吸间    

学习禅定,从哪儿开始呢?学习呼吸是个方法。



首先要学会控制我们的“气”。气是很特殊的一种元素,它是我们真正生存源。我们说人活了或人死了,实际上就是看人有没有气在运作。人体里有所谓下行气,排泄功能就是靠这个下行气,上吐气是往上运作的。



另外,就是要平衡我们内在的气,使内脏不会混乱了这个气。还有就是,要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气。心脏最开始起跳的生命来源与最后离世时停顿下来的气,就叫生命气。



人的生命就是以上吐气、下行气、平衡气和持命气这四个大气为主。



我们身体的这些气,就像车里循环吐纳的油,长期在那儿运转,会脏。所以,当浊气随着我们的呼吸从外面进到身体,就说明我们需要新鲜空气。当我们的气息浑浊,它对我们的情绪就会散发出比较多的负面力量。如果我们吸收过多的尘螨、灰尘等,那种浊气,包括我们平常生的闷气,如果不能通畅地散发,就会使身体产生疾病。



所以,佛教有一个方法,通过数呼吸的方式来练习气息——



慢慢吸气,把气吸到丹田,再吐出来,一进一出为一次。这样一二三四往上数。气本是我们看不见的,但感受得到,所以我们要感受气的存在,一进一出,一直数到十五。到十五以后,为了防止头脑中产生杂念,使刚刚整理的思维变乱,可以回过头来数,从十五开始往下数,十四、十三……又回到一。如此训练气的吐纳,是初级学习禅定的方法。   



数到十五时,让自己进入平等放下的状态。好的思维和不好的思维,这一切在呼吸的时候都平等地放下了。放下以后,让你进入另外一个状态,这种思维状态就是情绪管理。



这种呼吸训练,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方法,可以把外面的新鲜空气从鼻孔吸纳过来,通过大脑,一直把养分送到丹田,再把丹田里的浊气吐出来。



换气很重要,可以或左或右、或双鼻孔换气。



我们每天一大早起来,应该想一想我今天该做什么,重点是要把平常杂乱的念头清理一下;当这些杂乱的情绪沉淀后,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把这样的习惯长期保持下来,慢慢地就会发现,随着我们不断地把气吸进来和呼出去,大脑就再也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