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慧长老解坛经 运用无相颂破执着

净慧长老解坛经 运用无相颂破执着

我在七、八年前就说《六祖坛经》是佛法的一个大宝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是指导我们人生生活的宝典。我们能够真正吃透这本《坛经》,然后依之而行,可以说学佛的大事就完成了。关于《六祖坛经》的种种问题,写出来的书和研究的文章,要比《六祖坛经》本身的字数超过一千倍。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说明人们都是很重视这本经典。

我今天既然讲这个题目:《六祖坛经》与生活禅,我想推荐大家学习其中的两首《无相颂》,真是说得好。我不用讲,希望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把下面这首《无相颂》背诵下来。背诵这首《无相颂》,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中来加以运用。我们不妨在这里念一遍: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常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多好,对很多的问题,就是三言两语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我再一次希望大家很好地把这首《无相颂》背诵下来,能背诵了,受用无穷。还有一首《无相颂》,内容上是相互发挥的。我们大家在口头上经常说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我们读这两首《无相颂》,究竟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归结到本题来讲,首先是教我们破执,破除偏向一边的执著。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偏执一边了,那就不合中道。如果你合乎中道,就没有执著了。执著从对待中产生,自他是对待,人我是对待,是非是对待,有无是对待……。《六祖坛经》里指出有三十六对,把三十六对都能很好地运用了,就能破除这些执著。所以《六祖坛经》的第一个颂子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重点不是否定菩提树,也不是否定明镜台,而是要我们破除执著。

“执著”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我们强加在那个事物上面的种种的分别计度,就是执著,不是如其本来,所以它就是执著。把一切事物上因人们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执著去掉就是中道。

唯识宗关于三性三无性的道理讲得非常好。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有一个比喻,圆成实性比喻麻,依他起性比喻用麻搓成的绳子,遍计所执性比喻晚上走路,看到麻绳执以为蛇,并产生种种恐惧,怕得要命。麻绳就是麻绳,如果执它是一条蛇,那就是我们不明事实真相,在麻绳上起种种分别、种种计度,所以叫遍计所执性。能在依他起性上去掉分别、计度,去掉遍计所执,看破了,明白了依他起性,当下就能证得圆成实性。这里并不是说离开了依他起,还有一个圆成实。就是把一切事物上的妄想、执著、分别、计度排除干净了,它所显示的如其本来的那种境界,那就是圆成实性。

要破除执著,所以说菩提本无树。你要说菩提是一棵树,那就错了。那菩提是不是一棵树呢?如果我们不加计度、分别,只是作为一个比喻而言,也可以讲。神秀大师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讲的并没有错,只是说他还没有真正达到绝对待、离分别的那个境界而已。所以,六祖慧能就在他的那首偈子上反其意而用之,实际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破除执著。这是很高明的,这是佛教辩论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以六祖大师开了悟以后,尽管他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他能够运用辩证逻辑、辩证思维来破除对方的执著。这显示出六祖见地的高明,显示出他充满着无漏的智慧。

破执是不是目的呢?我觉得不是目的。佛法不破世间相。破执是指我们在修证上的一种境界,一种体验,一种对法的认可。于法认可了,达到这种境界了,还要入世度生。菩提道路还漫长得很。所以从大乘的角度,从禅宗的角度来讲,出世是为了要入世,要度众生。破执实际上就是出世,就是妙华法师昨天引用朱光潜的那两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两首无相颂,都充分地说明了破执是为了什么。

入世以后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入世还要修行。怎么修呢?这就是禅宗经常讲的“保任”。因为从教下来讲,要到八地菩萨才不会退转,八地是不动地。保任的功夫有深有浅。你破执入世,你要保任;我们平常所谓照顾脚下,照顾当下,实际上也是一个保任。保任什么呢?保任你那个正念,使你不会在日用云为当中失去了你的正念,不会在生死当中被生死转。在这个地方讲生死,世间就是生死,出世间就是涅迷就是生死,悟就是涅。这个生死大体上讲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念念生死,一种是一期生死。念念有生灭,就是念念生死。我们哪一念觉悟了,我们那一念就是了生死,我们如果念念觉悟,那就念念在了生死。谈到生活禅,我自己从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禅是最难的修行法门,是最高的修行法门,是最契合如来本怀、契合历代祖师本怀的法门。佛说三藏教典,教我们做什么?教我们照管此心。这是个什么心呢?在迷的时候就是妄想心,打破了妄想就是真心,所以我们首先就是要照管这个妄想心。保任有两个意思,在我们没有大彻大悟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正念,明明朗朗,清清楚楚。

前两年我对这种境界有一个概括,就叫轻安明净。就是说修行人一天24小时能否做到身体轻安,心地明净。我们修道的人做到轻安明净了,初步能够做到这一点,哪怕仅仅是一分钟、一秒钟做到这一点,你就要抓住它,不要放过它,要好好保任它、保持它、照管它。这是我们在迷失的时候,在用功的过程当中,保任、照管你那个正念。在你开悟了以后,你就要保任你那个悟境和体验,不要再被尘劳、烦恼染污。有的人总在说,我们应该怎么修行怎么修行,把这个修行弄得支离破粹,把佛的法门弄得支离破粹。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心是念念生灭、念念生死,我们要对治这个心,要调伏这个心,调伏、看管此心,即是观心。观心法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就不妨给你一个敲门的瓦片,给你一个拐杖,叫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把你的千百个妄念集中到一个念头上,集中到一句佛号上面,你就可以以妄治妄。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目的就是要我们调伏这个妄心。阿弥陀佛又说要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把我们每个人追求财色名食睡的念头转移到追求往生净土上来,要想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无非是要制伏我们的妄心。当你一旦桶底脱落,真正证得的时候,原来阿弥陀佛所说的极乐世界就已经到了;到那个时候,你到哪儿去都是极乐世界。在地藏菩萨的眼中,地狱就是极乐世界,所以他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为他是乘愿而去,不是随业流转。所以我们说生活里到处有禅,但是,要把生活真正禅化,何其难哉!我希望各位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要立大志,走险道,攀高峰,这样才能够显示出我们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包括女营员在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男女相,人人都是大丈夫。在这里,可能有很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净土法门是我们当今最流行的一个法门。净土法门同样可以纳入到生活禅里面。因为离开了禅,没有法门可以说。一切法门,禅,是一个总的归口。“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净慧老和尚:信佛,究竟信什么?



今天,当家师要我给大家讲点佛法。我原来没有准备,讲什么呢?就讲我们信佛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我们信佛究竟信的是什么?也可以说,信佛究竟要包括哪些内容?

信佛,要树立正信。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正信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第一个方面,要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一)信佛

 因为佛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的教主,是说法度众生的人天导师,所以我们要信佛。信佛,既包括信我们现在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应该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信我们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这样来信佛,我们信佛的这个信念才能够真正坚定不移。信我们现在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信佛的根本。因为没有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要来信佛,要来求解脱。所以,应以信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为我们信佛的根本,做为我们修行的本尊。

另外,做为修净土法门的人,由于释迦牟尼佛的无问自说,我们才知道“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宣说,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有阿弥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里有个殊胜的极乐世界。我们众生通过忆佛、念佛,将来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信阿弥陀佛。

我们学药师法门的,还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世界的佛。根据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愿愿都是要我们解除众生的苦恼,庄严我们这个世界,把我们这个世界建设成像药师佛所教化的世界一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创立了两大法门,一是药师净土,一是弥陀净土。

做为我们人生来讲,要想求得现身当世的身心净化,身体健康,少病少恼,就要修药师法门。通过诵《药师经》,拜药师忏,通过修福修慧、净化心灵,就能够使我们在现身当世之中,得到一个平安幸福的人生,光明洒脱的人生,自利利他的人生。我们修药师法门,那么这一期命终之后归宿到哪里去呢?同样也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修药师法门的时候,同时也可以修弥陀净土,把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资粮,都回向到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弥陀经》上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方面是要我们心心念念忆佛、念佛,另外一方面也要我们积聚福德智慧资粮。

(二)信法

信法,比信佛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加重要。因为,诸佛世尊从法化生,没有法就没有佛,也就没有僧。当然,如果没有佛的亲证,没有佛的宣说,法虽然存在,但却没有人能宣说出来。法是永恒的,法是真理,法是规律,法是我们能够亲证的一种客观存在。法表现在本体方面,它是我们亲证的一种境界;表现为语言文字,那就是经典,一切的经典;表现为思维方式,那就是一种思想体系。这些都是法的内容。具体到我们现在所信的法,有四谛法、十二因缘法,有四摄法、六度法,乃至广说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既包括亲证的境界,也包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和亲证的境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路走对了,途中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够得到实证。

信法,我们首先就要珍视法,尊重法,使记载着法的经典不散失,不被遗忘;使法的传播不断层,不后继无人。

为什么法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信佛也好,信僧也好,终归都要依法而证解脱。佛是亲证法的导师,僧是依法修行的善友,或者说是弘扬佛法的善知识,所以法是中心。在过去是讲佛法,很少讲佛学,也很少讲佛教,现在时代不断发展,和其他的教并列而称,所才有佛教这个词汇。

(三)信僧

僧,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是指十方贤圣僧。指证得了果位的僧人,指四果阿罗汉,即贤僧圣僧、菩萨僧。虽然我们知道信仰僧的标准很严、很高,但在末法时期,这样的贤僧圣僧可以说是越来越少。尽管目前多数都是凡夫僧,但只要持戒清净,我们就可以皈依。所以,我们皈依三宝,也要皈依清净福田僧。没有清净福田僧主持、弘扬佛法,我们同样不可能来亲近三宝,修学佛法,发出离心。

我们信佛要有正信。正信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我们信佛,就是三宝弟子。佛、法、僧加在一起是三宝。因为佛、法、僧这三者,都是世间非常希有难得的无上大法。得到了这个无上大法,就能够解除我们身心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就能够解除我们生命深处的贫困,从而使我们的生命真正富足起来。这种生命的富足,比起钱财的富有更为重要。因为钱财的富有是有形的,它总是有限量的,暂时得到了,很快又会失去。而佛、法、僧这种能使我们生命富足起来的法宝,一旦我们得到了以后,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它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利益是恒久的,是世间任何有形的珍宝都无法相比的,所以是宝。

佛、法、僧三宝,大家要记住一个要点,就是以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以法为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无明等等病,所以我们要吃药,吃法药。以僧为友,清净福田僧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道友,是我们的善友,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要以僧为友。我们信佛的人,都要受一次皈依,拜个师父。我们受皈依、拜师父,不仅仅是皈依一个师父,把他做为唯一的皈依处,而是要皈依十方的清净福田僧。

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信因果,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我们的信仰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坚定,是正信还是迷信,是正信还是邪信,是正见还是邪见,就是以信不信因果为准绳。

不管是佛法还是世法,处处都体现因果的规律,因果的原则,因果的道理。世间的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间一切因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世因果。三世就是以现在为主,回忆过去的历史,就是过去世;展望未来的历史,就是未来世,就是来世。三世,既在我们一念当中,也在一期生命的当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过程当中。

如果我们以现在为基点,回忆我们过去的事,把它当作过去世,我们对我们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未来世当作明天、后天、大后天来看,我们对来世,再来世,也就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凡夫总是把我们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后世孤立起来,认为我们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出现是偶然现象,是没有前身后世的因果联系。这不对,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有前因后果。一粒豆子种下去,它会发芽、生根,最后开花结果,然后,这个豆子再无限地往后传。你说它的基因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生命最初的能量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可以追溯到无始无始的过去,但却找不到开始的时候。我们展望它无尽无尽的未来,也找不到它结束的那一天。

大家仔细想一想,做为我们人的生命,看看我们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种演变,是否能与整个的生命现象截然分开?是否有一个绝对的开始或断然的结束呢?从一期生命的生死现象来看,好像是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实际上,生命的开始不是刹那间就生,生命的结束也不是刹那间就死。生命整个的过程,不过是一个生生灭灭代谢不已的过程,没有一个绝对的生,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死。而从无始的生命长河来看,一期生命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水泡而已。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死,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期生命的开始而已。

每一期生命的生死,每一众生的生死,做为生命的一种生灭现象,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不同,都逃不脱有生必有死这一必然的因果律。但每一期生命的形式,每一众生的生命形式,却是各不相同,乃至差异悬殊。是什么因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就是因果业力的作用。因果业力,这是生命运转的一个最基本的牵引力量。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佛、菩萨规定的,更不是由天神来规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规定的,我们自己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怎么样掌握呢?就看我们如何来种因,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要把握我们的命运,开拓我们的未来,不要去管前因,总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恼;也不要去计较后果,患得患失;只要能照看好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当下因种好了,结果自然会好。所以说决定命运者在自己。很多人对这个道理信得不真,以为我们的命运可以操纵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们的命运由佛、菩萨来安排。不是这样!我们的命运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安排的。那么,怎样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那就要靠我们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我们在修行中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眼目。

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第三个方面,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修行可分为三部分,所谓持戒、修定、证慧。戒是什么呢?戒好像是我们的两条腿、两只脚一样,我们要从烦恼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没有戒律,没有道德的约束,不遵守道德准则,要想解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能是一个高尚的人吗?能够得到众生的信赖吗?能够成就世出世间的大事业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准则是什么呢?就是戒。佛教根据不同层次的信仰,不同层次的人群,规定有不同层次的应该遵守的戒条,有了戒才能够修定,有了定才能够把持得住。所以说戒是足,就像我们的两只脚,能够从此岸迈到彼岸。如果我们是一个行为非常放荡不检点的人,你说能够坐在那里入定,能够修四禅八定吗?根本不可能。所以,戒是足,定是身。定是我们的身躯,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戒足是和定身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身躯,有了两足,我们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为眼目。智慧在佛经上一般都叫般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够有抉择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够有达到彼岸的明确方向。

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正信的第四点,就是要求解脱。我们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净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要达到解脱的目的。解脱有种种的路向,有声闻、菩萨、佛,这是我们修行求解脱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向往的最究竟的归宿。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解脱无明,解脱我们的种种业障。我们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我们有种种的无明、烦恼、业障。有无明就起烦恼,有烦恼就造业,就不能得解脱。我们要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来求得解脱。

就我们现在修行的方法来讲,大部分人是修净土法门。它是求解脱的一种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就是要真正使我们向往净土的这种意念时时刻刻不要间断,即《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怎样才能一心不乱呢?那就需要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处世的分分秒秒当中,不忘忆佛、念佛,只有这样强化我们的意念,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解脱。假如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坚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念,强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脱,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不管是年轻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都要树立并坚定起在这一辈子就要得到解脱的信心和信念。是否能够解脱,也不必等我们临命终时的那一刻再来验证,如果那样,就太迟了。

我们平常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有解脱的把握呢?至少在我们醒着的时候,能够不间断地忆佛、念佛;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之下,能够自己做得了主。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才会成为可能。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把修行的范围扩大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也就不会使我们的修行仅仅局限于一个礼拜到庙里来一次,初一、十五到庙里来一次,早晚在佛、菩萨像前烧三支香,磕三个头,或者念一段经。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够不够呢?不够。这样做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我想,如果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脱,可能性不大。所以,各位要想求解脱、求往生极乐,就要在现实生活当中把我们的身心性命安定下来,要这样下大决心来修行,才不辜负我们得闻佛法这一无上殊胜的因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