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体光老和尚:功夫达到不惑,就不被这些尘缘所约束了

体光老和尚:功夫达到不惑,就不被这些尘缘所约束了

禅堂里钟板犍槌,监值,散香,跑香,坐香,为什么有这些事呢?那就是禅堂里是用功的,这都是提拔,都是警策,没有这些警策,功夫打失了提不起来,要有个信心把这些规矩弄熟。到禅堂来主要是看话头,宗门下用功,起心动念,即乖法体,极难看哪!其实,你要看上也不难,更省劲,看话头要专注一境,古人叫观心,话头没有看惯,没有熟,它会打失,打失很快再提起来,只有一念不生的话头在,其它的空有都不可得,虽在空中不住空,虽在有中不住有,这就叫功夫。有些不知道,我们不是气功啊,不要用劲,不要用气,不要使劲执著,会上火!你念阿弥陀佛,只有阿弥陀佛在,不要有其它的妄想执著,其它的一切长长短短都要放下来,你所知道的,你所丢不开的,这一切都要丢开,其实要按说呀,你这一切都丢开了,那就是用功,不是说离开这一切另外有个功夫用,不是,妄想执著妨碍了看话头,你把这一切放下来,话头自然现前,要这样看,这样看就是个用功人,不这样看就不是的,又是胡思乱想,又是睡觉,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切放下!

经常的来人,来人作什么呢?也不过是有人想出家,有人想在庙里住个时间,有的可能还是临时的,不管怎么样,你在这个祖师道场,道场是修道的,你哪怕住一天呢,你也要遵守道场里这一切行动,道场里一切行动干什么?成就人修道,成就人了生死,那么要知道什么是生死,了什么?按实际说,出家的目的就是了生死,我们是不是知道出家的目的,这个你得弄清啊!什么是生死你不知道,怎么了法你不知道,那你是来作什么的!要知道,修行人吃饭是为了了生死才吃饭,劳动是为了了生死要吃饭哪,才劳动,是不是知道吃饭?那个饭是什么味道,你要知道了,你还是生死。禅堂里说:吃饭不知饭味,吃茶不知茶味。那干什么呢?虽然是在那吃饭、吃茶,他没有这个心了,茶虽然吃了,他思想并不在这个吃饭、吃茶上,这是他用功,话头已经上了正轨,不被吃饭穿衣这些事所约束了,这一切现前,不动心不动念,已经走上出世法了。

什么是生死?贪名图利是生死,好吃懒做是生死,人我是非放不下是生死,你吃饭都不知饭味了嘛,你就没有这些事了,就跟虚老和尚说:你的功夫啊,已经落堂了!就是功夫纯熟了,外界的一切音声色相,你没有这个执著心了,虽然是生死没了,还没见性,按他们说,这个功夫已经达到不惑,这个功夫很有力气,这些私心杂念起不来了,你就不被这些尘缘所约束了,功夫用到这个样子,才能说见性,才能说了生死。你现在长长短短的,人我是非,贪名图利,你还在生死之中,那能行啊?一定要跟着祖师、善知识他们修道的路程!

说一个故事你们听,我听虚老和尚他自己讲,他在安徽黄山,他想到南京毗卢寺挂单去,吃了早饭起单走,背起他那一点烂东西,一个蒲团,一个方便铲,就走了,自己感觉天不早了,睁开眼往前面看看,到南京城门那儿了,不管他,又往前走,走走一看,到毗卢寺山门口了,吃了早饭起单走,到这儿太阳快落了,这是一天呀!这中午吃饭没吃饭不知道,从黄山到南京过了几道河,究竟过没过,他也不知道,你说没有过河吧?他已经到南京了,你说没有走吧?他鞋子也走烂了,鞋子也走掉了,究竟鞋子掉哪儿了?也不知道,还赤着脚,脚磨破了,他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达到行不知行,虽然在行啊,不知道!就象虚老和尚用功用到这个样子,还没有见性,后来因缘成就,在高旻寺开了悟!

你要想了生死,要想见性啊,就要这样用功,就是这样子用功,还不一定是见了性,何况还在外头舂舂闲壳子,还想吃点这吃点那,还想说是说非,这哪一年了生死啊?这个样子不但是没有了生死,还造了生死,你就违背了这个道场,道场是成就你了生死的,你在这个道场里边不修道,反而造了生死,这就叫可怜众生,这就叫业障!你既然到了这个修道的道场来了,你要放下你的,一心一意来修行,不管你是看经也行,念佛也好,持咒、参禅、念观音菩萨都行,你得用啊,你说长说短的干什么?那你吃这个饭你就白吃了!你放下嘛,你有什么放不下,你回去把你的事情办了嘛,再说嘛,你在这里你功夫也没用,事情也没办,你这不是空过吗?你不是违背了道场吗?说出家要真实出家,不是来看看,算了,要直来直去,不要弄的啰哩叭嗦的打闲岔,那修行人你能打了闲岔呀?这就是自己耽误自己,自己打自己的闲岔!
。。。。。。。。。。。。。。。。。。。。。。。。。

修行第一条,你把你的思想,你的内思想外思想,这形形色色你得放下来,你光说用功用功,这些事情没有放下来,你功夫还是用不上,把不符合看话头的,对于话头有妨碍的,妨碍修行的这些事统统内放下,外放下,一切放下,功夫自然现前,为什么功夫用不上?就是没放下嘛!放下了这工夫不用而用,就跟念佛一样,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把妄想心,烦恼心,转变成一个正念,把这千思想、万思想辗转丢开,只有这一正念现前,这不就放下来了嘛,催板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大报恩经》上面,善友太子到海中取如意宝,要满众生愿。我们这个宝是如意宝,我们能得到这个宝啊,一切就现成了!这个宝也不从外来,这叫心宝,古人说,“千生寻水月,此是枉用功”。佛法叫心法,不从外得,现在佛教里边,这些人知识很广,都在这儿研究佛法,是真的?是假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在这里研究,这个研究是妄想心,分别心。一千多年前,永嘉大师他提出来,“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我们现在只是往外看,我们现在分别的,用的,相信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三藏十二部,要知道我们自己也有三藏十二部啊,不单是自性有三藏十二部,我们自性还是个佛,他不是早早提出来了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又说,“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我们要相信这个呀,这历代的祖师,千经万论,讲的都是这个!

你说用社会上的知识文化来研究,来分别,来执著,这个名称都叫入海算沙。我们这个样子来用心,就是入海算沙呀!你假若是到海边看看那个沙子,那你一辈子也算不出来。佛在世有一个修行人,他在树下数那个叶子,数了二十年还没数清楚,后来来了一位比丘,他说我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树叶,结果一点不差。这个数叶子的就是弥勒菩萨,一看就晓得多少,这是文殊菩萨,这是大智慧!

我们现在一天到晚看经,一天到晚学,究竟怎么样呢?还是弄不清!我们这个佛教不管怎么说,还是叫我们明心见性,千佛万佛出世,他是一个方向,这分别是妄想,妄想就是生死啊,古人请善知识开示几句,善知识说,我没有什么说,幻人说法幻人听,总来两个是无情,说者无说为君说,听者无听一任听。这就是不属于断常二见,社会上来说,这个断、常二见就是唯心、唯物,印度那边都是因为这两种执见产生了九十六种外道,我们佛教他不住于断常两边,历代祖师虽然借用断常说法,但是他已经没有了这个断常二见的执著心,他不住于断常二见,我们要知道这个就是佛法,不要东寻西摸的,当下自性就是个佛,不从外得,学要学这个,用要用这个,明白就在这明白,了生死就在这了生死,你到哪儿找啊?这新的一年,坐这第一枝香,那就要把自己本来的面目,从今天开始,这一年要弄一个水落石出,要得一个实际,不要东找西找,找到什么时间呢?回光返照,自性就是个佛,不要疑惑呀!

马祖人家问他什么是佛法,他说“即心即佛”,这就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弄一大片,不是一天到晚用脑筋,平常说东说西,说事说理,说长说短,这临命终的时候,八苦现前,要没有一个实际就不好办哪!不要光在这个名相上,在分别上,长长短短、是是非非的,不要弄这个,弄这个就耽误了你自己啊!跟那走路一样,大路旁边长长短短、啰哩叭嗦的很多,不要管他,你只管走你的路。这现在佛教里边是非很多,那就是他的不对是他自己的不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各修各的,袖子放宽,各自努力,新的一年,要放下来好好用功!

看起来啊,我四月份在外头转了一圈子,到处看了看,到五台山寺庙里面看看,或者是我在这寺庙里面混了几十年,有些出家人知道我,对我倒很客气,不管是大庙小庙,这清规戒律都差一些,尤其是那些学黄教的,他们仍然还是吃荤,那就违背了佛教,《梵网经》不是规定吗?一切出家人不得食众生肉,食肉者,你没有慈悲心啊!非沙门,非释种子,你看这多要紧啊!你要是吃了荤,破了戒,你也不算个出家人了,也不算佛门弟子了。既然好心来出家,要安下心来,要持戒修行,你戒律守不好,成佛到什么时间呢?那就说不定了,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出家的根本哪,光嘴说不行,古人说:一生不退,定入圣位!那你得不退,你退了就不行,一生不退啊,你要得到实际的好处,你今日三明日四,还是不行,怎么?没认真哪!信心不足,对于修行还没有踏实,嘴巴长长短短的不行,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弄个踏踏实实。

出坡,你不要走,你要参加这个劳动,这叫普请,挂了牌,中午有人设斋供养,你不要走唉,供养你,结你缘嘛,或是有钱,有吃的,你不能走啊,你走了你就没有结这个善缘了。有些师父不愿意劳动,你不劳动你就没有这个因了。宋朝云居山有个公案,有一个师父,他在瑶田那边准备上山,这师父夜晚住在了瑶田,没有上去,云居山的伽蓝菩萨给他托个梦:你呀,你要是上山去呀,你只有半碗锅巴稀饭吃。后来他还是上去了,经过了一个英雄岭,一个好汉坡,打虎岗,这三个路都很陡,不好上。

到了客堂,客堂说:大众都吃了饭了,看看大寮里还有些吃的吧?饭头说:还有一点锅巴稀饭,总共打了半碗。古代夜晚吃饭都很严格呀,夜晚不能吃,哪里都能是这个样。住下来了,自己想着,明天早起吃稀饭,我要吃它两碗三碗。打四板,上客堂里有师父犯了规矩,僧值通知迁普单,凡是上客堂的人统统下山,不准住,不管什么人,你们在一起搞的,统统迁单,这叫迁普单,就是禅堂的人犯了规矩,也要迁普单,都要走。古代严格呀,云居山,现在的海会塔,到云居山住,开始不能住到大庙里边,要在那里先学半个月规矩,现在垦殖厂卖票的那个地方以前有个亭子叫换衣亭,上山的时候,大家背着背夹子,有的担着高跷担子,在那里要休息休息,进去挂单都要穿长衣服,换换衣服,要个样子。

吃半碗饭这个师父叫赤脚禅师,是四川那边的,后来云居山没有方丈了,南昌府台是四川人,就请他到云居山担任方丈,从瑶田那边弄了个轿子,准备把他抬到山上去,他在云居山下边一个寺庙住下了,他想,我明天到云居山担任方丈,我还没有饭吃啊?他夜晚住在山底下,当晚就圆寂在那儿了,死了。云居山伽蓝菩萨就跟府台大人说了:这个赤脚禅师,根据他的道德,做方丈是行,但是他没有饭吃,这怎么?云居山以前高高洼洼都是地,住一千多人,这些个师父天天在外劳动,高处铲,底处平,把那个地平好一点,好种东西呀,不像现在拖拉机,以前都是锄头挖地,打板出坡了,道膺祖师都出坡去劳动了,这个师父他也去了,大家都是担土填地,大概是给他装了一担,他不想担那么多,他给弄下来一半,就担了这半担土到那边窝窝那里他就走了,这师父啊,也很好的修行,他就是不愿意做事,这个赤脚禅师就是他,你担了半担土你只有半碗稀饭吃,你想吃饱办不到!这就是因果啊,因果不昧,它是实际啊!我们不知道啊,这前生的事情怎么能知道呢?就是吃这一点东西,别人对你好与不好,也就是你在这个道场里没有栽培,就是饭做好了,你也不能吃,怎么?你没这个因啊,这是因果。

在道场里住要培福,这个福是自己的,谁也拿不走,来生要享受啊,因为你生死不了,你还要吃饭穿衣,对待人要客气一点,来生他见了你他也喜欢。你看有些人从来不认识,一见面他对他很客气,这就是因哪。就是日本人打中国,我们对于日本那些人也不认识,他来到我们国家就打死好多人,这是怎么?这就是冤缘,冤冤相报当然是了。我们这些人,哪能知道这些事呢?我们信佛的人就相信这个。你没有那个栽培呀,你叫别个喜欢也不中,对于人弄的太厉害了,他来生对你也不好,这就是因果。

说这一件衣服、这一碗饭我送给你吃,这个修行你送他不行呀,全靠自己修行,福也是自己求啊,慧也是自己修的,你想赚一点,你赚不到啊,一定要觉悟,生死是自己的,别人插不上手,不象他人给你担担担子,帮忙做点事情,这个修行他帮不上,你自己不修,靠他帮忙不中,就跟一碗饭一样,你吃你饱,他吃他饱,你说我不喜欢吃,你不吃不饱!这历代的祖师叫我们修行,我们应当修行啊,不是说我躲起来不弄,不弄不行。要信因果,佛说的就是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这个一点都不错,要错了,怎么能流传这么几千年呢?社会上历朝历代的他也没有许久嘛,佛教三千多年了,他就是实际!我们实际来出家,出家要实际啊,不要弄那个虚虚假假的,虚虚假假的你也碍不住别人,你在这个寺庙你也不能怎么样,还是你自己吃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对于社会上这一切境风,音声色相,男女饮食,你没有染,没有爱,没有嗔,这就是出世法,话头看的纯熟,外边的音声不动心不动念,内不起贪嗔痴,这就是一个大修行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你不要着急,你不贪不染,这就是出世法,不是到哪儿找一个出世法,世间这些贪嗔痴,这些染,这些爱,这些甩不掉丢不开,这就是世间法。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这不是说的很明白吗?你就这个样就行了,虽然是祖师很容易说出来,心平,我们心平不平呀?我们平不了,那就不能把功夫甩掉啊,前边的祖师说这一句两句的,我们能够用上就行了。染缘易就,道业难成,我们从父母生下来很自然就染上了,不要费力,我们用功,总是落不住,一会儿就不晓得到哪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太熟了,妄想习气,染缘太熟,这个念佛、看话头太生了,旁的没什么,自己要放下来,把这个生的转熟,熟的转生,妄想烦恼把它转生,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一天、半天,不染一尘,不生一念,那就是功夫熟了,你不提它也现前,你睡着了它还在,这就要很努力,很认真,一定要把他当成个大事,生死大事啊!什么也没有这个要紧,什么也没有这个主重,这个样子道业可成,不这样用功,另外有什么办法呢?什么办法都没有,只有自己努力,要实实在在,把功夫用熟,自然得一个很好的水落石出,那就是今生不辜负出家了。

佛教提出来四根本戒,要是犯了四根本戒,出家在家都是违法的,别人的东西,一针一线都不要招,就是父母的东西也不能招,拿了也算是犯盗,拿了东西别人不知道,这伽蓝菩萨总知道吧?不管是大东西小东西都不要拿,你自己的东西不喜欢别人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也不要去拿,我们是出家人,出家人要持戒修行,说瞎话,不实在呀!修行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修行人更不能说瞎话,不能欺骗别人,不能损坏常住的一草一木。那要考究起因果来呀,这一点也不能犯,你说那一点小事马马虎虎犯了就算了,那马虎不了啊!古代过年过节,庙里都散些点心、吃的给大家分分,有一个师父离家很近,散点东西,他没有舍得吃,过年初二,想拿到家里看看父母,说这个因果微细呀,他把常住的纸拿了一张包点心,这人也很好的修行,后来他圆寂了,据他的修行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伽蓝菩萨拦住了,说:你修行很好,生极乐世界是可以的,大众发一点东西,你拿去给你父母吃,这是应该的,这完全可以,你不该把常住的纸拿一张,那要算算帐,你还了再生西方。

那一年,我在云居山,方丈是性福和尚,他跟山底下的老百姓玩的很好,老百姓到山上去吃点饭,弄点毛竹,有一个人他在那吃了顿饭,拿了个毛竹,准备拿到家里用用,看天还早,就睡一觉再回去,一觉睡着了,伽蓝菩萨跟他说了:今天在这吃顿饭,拿庙里一根竹子,我给你记上帐了,以后要还哪!伽蓝菩萨不是一个,很多的。性福和尚不是死了吗?要跟着他那个作为呀,多少年做的事情,那要下地狱的,虽然是方丈也不行,他死了,说你现在不要下地狱,这里有点债你还没还,你把常住的东西送给山下的老百姓,你送了多少年了嘛,你早晚把这些东西讨回来,再说下地狱。就这样啊,他经常到山下去讨东西,那记的清的很,我在客堂里,山下有的老百姓来说,性福和尚到山下讨债,他们来送债,有的送几斤米,有的送几斤油,你看这因果多认真哪!你把常住的东西送给人家,伽蓝菩萨给你记上帐了,你送你还啊,你不还叫谁还哪?常住的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你不能作人情,作人情不行啊!不管你是什么执事,你不能随随便便的把常住的东西送人,你自己也不能乱用,你不能说我是个什么执事,我用用,你不能用!比如大众分的东西,你有一份,大家还没分呢,你另外搞,这有因果呀,这弄不得。

古代的执事他都很认真,洞山,方丈和尚受了凉,感冒了,他那个侍者想到库房里拿块生姜,给方丈和尚发发汗,库头说:拿钱来,常住的东西我不能随便给你。方丈赶快拿几个钱去买,古代的这些纲领执事都是讲因果,后来方丈老了,就向大家提出来库房里那个卖生姜的作方丈。杨岐禅师他是库房里管帐的,他有两个灯,以前煤油也没有,他喜欢念《法华经》,他自己弄了一个灯,他夜晚记帐的时候用常住的灯,看经的时候用他自己的灯,他那个灯放到常住的灯上边,他为什么这么放呢?以前点灯用灯芯子,点长了会往下滴一滴油,他那个灯要是滴油会滴到常住的灯里,他不背因果,要是把常住的灯放在他的灯上边,时间久了,常住的油就会滴到他的灯里边,后人纪念他,库房里有付对子:杨岐盏灯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就是两个看库房的。

凡是经自己手,所做所办的,这都有因果,要是浪费了常住的柴米油盐,这都有因果,那样说不是出家出不成了吗?这样子紧张!要按说还就是这样,这就是出家,这就是真实出家,就要警策一下,不然你弄了你就堕落了,你修行修不成了,要这样认真,不背因果,不犯戒律,那你要是这样的话,戒一点也不能犯,那我出家出不成啊,确确实实是一点也不能犯,犯了你就承当因果责任哪!你天大本事也不中!古代有很多公案,有个老修行,他看《法华经》,他喜欢吃茶,他泡那个茶底总是留一点,不吃,倒掉,本来他修行很好,就是喜欢倒这个茶,就说水不能乱用啊!按佛教制,比丘一天连吃带用,只有七斤半水,你多用了你就要负责,他连倒带浪费,阴曹地府给他攒了一大缸水,他生西方的时候被拦住了,说:这都是你浪费的水,你喝完了再生西方!那么大一缸水,他怎么能喝的了呢?他坐那里大哭啊,地狱里来了一个鬼王,他说:师父,您老人家在这儿哭啥呢?这个鬼王他是老师父生前喂的一只猫,猫要吃老鼠,杀生害命呀,怎么办呢?他把猫脖子上拴个铃铛,猫一动,老鼠就躲了,经常的,这个猫卧到老和尚身边,念《法华经》它听了一点,因为这个善根,猫死了就成了鬼王,他要报老和尚的恩哪,他喊一声,手下的小鬼都来了,都争着喝水,这水都是老和尚念《法华经》用过的水,这些小鬼一喝,都超生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