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土法脉

TOP



初祖慧远大师






    晋慧远大师,莲宗初祖也,姓贾,雁门人。学精儒老,年二十一,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枇耳。”遂出家,誓弘佛教。安叹曰:“使道流中国,其在远乎。”后居庐山东林寺,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花,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与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创立莲社,六时念佛,求生西方。在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系念,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一夕,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同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社中佛陀耶舍、刘遗民等,以往生者,皆在佛侧。师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三。(东林传)
 
远祖历朝谥号

晋安帝义熙年,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
唐宣宗大中二年,谥辩觉大师。
南唐升元三年,谥正觉大师。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谥圆悟大师。
宋孝宗乾道二年,谥等遍正觉圆悟法师。
     
 
远祖所著书

大智论要略二十卷(亦名释论要钞)     不敬王者论一卷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三卷(并罗什答)    大智论序一卷
何昆昙心序一卷                          三法度序一卷
妙法莲华序一卷                          明报应论一卷
修行方便禅经序一卷                      辩心识论一卷
法性论一卷                              沙门祖服法论一卷
释三报论一卷佛影赞一卷
 
祖师法语

师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相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净宗祖庭

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北麓。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为慧远建。慧远于山中立般若台,安弥陀三圣像,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生西方极乐世界,号为「莲社」。宋时尊慧远为莲社初祖。寺东岗石室中有八角覆钵形慧远塔。塔右方有石造圆窦、藏骨室。宋元以来,净土宗成立,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
 
         慧远大师文章
         
         庐山远公慧远大师文钞(图档下载)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袒服论
     明报应论
     三报论
     佛影铭
     念佛三昧诗集序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庐山净土集(chm) 转自

TOP



善 导 大 师 略 传





1、隋唐盛世 善导示现

    中国净土教的大成者、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出生于隋朝大业九年(六一三),往生于唐朝永隆二年(六八一),春秋六十九。亦既隋炀帝之时出生,历经唐之高祖、太宗的时代,而于高宗之时代往生。其活跃于自信教人信的正是唐朝之国运极为鼎盛的太宗、高宗时代。而大师出生之前的统一天下之隋文帝时代,佛教正以旺盛之势在复兴著;文帝颁下“佛教治国策”、“佛教兴隆策”、“天下佛寺复兴诏”等,全国几乎成为佛教化。在佛教信仰如此澎湃的时代中,大师从无量光明的净土应化而来,高举念佛成佛的旗帜,指引众生,导归极乐,圆满佛果。


2、年青立传 光芒初现
   
    善导大师的传记文献颇多,中国与日本的约有三十种之多,其中最早的是唐朝道宣律师所著的《续高僧传》,其次也是唐朝的文谂大师、少康大师共篡的《瑞应删传》,此外大多是后人站在赞扬的立场记述的,这当然有其意义,但在历史上的价值比较低。善导大师传记可资参考的基本性资料有四种:
    一、道宣《续高僧传》(遗身篇)附会通传之善导传(六四五)
    二、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善导传(八0五)
    三、戒珠《净土往生传》善导传(一0六四)
    四、王古《新修往生传》善导传、善道传(一0八四)
    道宣律师生于隋朝开皇十六年(五九六),长于大师十七岁,人尚在世,时又青年,而南山律的开祖道宣律师于其《续高僧传》中便已就其所闻的预先为大师写下众所赞扬的事迹,虽然仅有简短的一百二十三字,但大师的伟大,已现端倪。


3、俗姓朱氏 籍贯山东

    大师俗姓朱,山东省临缁县人(一说安徽省泗县),年少出家,师事密州之明胜法师,钻研《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
    密州在山东省诸城县,距临缁县不远。明胜法师是三论宗学匠,与开创三论宗之嘉祥大师吉藏同为法朗大师的高弟。


4、隋末唐初 教界盛况

    若从当时佛教界的盛况而言,此时嘉祥大师诏入帝都长安之日严寺宣扬宗风;嘉祥大师寂于武德六年(六二三),善导大师出生之顷正是嘉祥大师在长安极为活跃之时。
    又天台宗之开创智凯大师六十岁往生之时是开皇十七年(五九七),是善导大师出生之前的十六年,之后的天台宗由弟子章安大师灌顶在极力弘扬。
    净土教方面,大业五年(六O九)四十八岁时归入净土教的道绰禅师,正以山西之太原为中心地域,传播念佛种子,声名远播,七岁之童皆知念佛。
    又西天取经,历经十六年之大旅行,翻译出所带回的庞大经典,留下不灭功绩的玄奘三藏,早生于大师十一年;大师与三藏大约同时代活跃于帝都长安。


5、见相愿生 其来有自

    大师曾经看到“西方变相图”,大为震撼,便生欣慕净土、深愿往生之情而赞叹地说:“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所谓“西方变相图”是描绘阿弥陀佛之净土庄严的图画,“变”即是转变,将极乐净土之相转变为图画,以令人观赏,起人欣慕。大师一见“西方变相图”便大为感动,欣求净土之深切愿心,始终不二,始终一贯,可见大师宿善之厚,其来有自。


6、深归观经 亲证三昧

    到了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悲喜交叹地说:“修馀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观无量寿经》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只为净土教众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的敏锐注目,演讲、读诵此经的可说所在多有。
    就“时”与“机”的痛烈反省,亦即自觉末法之时,则宣说救度罪恶生死凡夫之教法的这一部《观经》之广受重视与喜爱是极其当然的。
    《新修往生传》如此记载:“后遁迹终南悟真寺,未逾数载,观想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
    终南山在帝都长安之南,而悟真寺则在终南山之蓝田县,系隋朝开皇年间净业法师所创建;后来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师相继住锡,他们都修持净土法门,故悟真寺可谓信仰净土的实践道场。而大师二十几岁便亲证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7、访师求道 彻悟真髓

    唐贞观年中,二十余岁,初闻道绰禅师在晋阳开阐净土宗风,乃不远千里,从而问津。对于大师的来访,绰禅师心中很欢喜,知道眼前这位青年行者将是自己的后继者,因而为其彻说弥陀本愿与《观经》真意。《观经》的真精神必须以《大经》解释始能显明,亦即十三观的观佛三昧是所舍的,唯有信佛本愿念佛名号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大师在绰禅师的指导之下,一切疑问当下冰解而体悟《观经》的奥义。如是亲蒙面授《观经》幽意,彻悟净土真髓,深归弥陀本愿,成为绰禅师门下面授之杰出弟子。
    绰禅师继承昙鸾祖师的宗风,唯信弥陀本愿之救度,唯念弥陀本愿之名号;一生中敷演《观经》两百遍,其化风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齐归。


8、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

    依据《新修往生传》记载,大师访绰禅师时,正逢玄冬之首,寒风飒飒,旅途重重,风飘落叶,填满深坑;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觉已度数日,忽闻空中有声音说:“可得前行,所在游履,无复挂碍。”于是忘疲出坑,至道绰禅师之玄中寺。
    之后大师注解《观经》,以“二河白道喻”描绘自己入信的过程,曾记述无人空旷之荒野踽踽独行,令人感受到那时绝处逢生的体验。


9、径路修行 唯在念佛

    有关大师参谒绰禅师的经过,《续高僧传》简略地说:“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环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
    大师所住之悟真寺与道宣律师所住之丰德寺同在终南山,故言“山僧”。唯行念佛,必生极乐,因为仰仗的是弥陀大愿业力之故。故大师有名的<劝化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假铙金玉满堂 难免衰残老病
    任是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但念阿弥陀佛”即是“唯行念佛”,即是“径路”,“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在此可知大师之念佛宗风,乃受教于道绰禅师,而禅师则传承自昙鸾祖师。


10、至诚念佛 行持勤笃

    大师之遇绰禅师,如鱼得水,亲蒙泻瓶之教;至贞观十九年绰禅师八十四岁(六四五)往生之后,又回到悟真寺,时大师三十三岁。被仰为亲证三昧之圣旨的善导大师,日常行持甚为勤笃,其具体情形,《净土往生传》这样地记载:
   
    入堂则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须流 汗,以此相状,

    表于至诚。
   
    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眠;除洗浴外曾不脱衣。
   
    护持戒品,丝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
   
    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弥亦不受礼。
   
    绝意免得,远诣戏笑。
   
    所行之处,争申供养;饮食衣服,四季丰饶,皆不自入,并将回施;好食送

    大厨供养徒众,粗恶自食。
   
    乳酪醍醐皆不饮啖。
   
    诸有布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堵。
   
    见坏寺及坏塔,皆悉修营。
   
    燃灯续明,每岁不绝。
   
    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
   
    每自独行,不共众去;恐谈世事,妨修行业。”

   
   由此可知大师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而又慈悲心切,所到之处,皆蒙其恩。故后面所提到的《隆阐DA法师碑序》赞扬大师之德风而言:“慈树森疏,悲花照灼。”

11、一声佛号 一道光明

    大师念佛之精至,达到口念阿弥陀佛一声,即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百声千声,光出亦然,所以后世或称终南大师(因住终南山故),或称光明和尚(因口出光明故)
    大师不愧是弥陀化身,其教化活动,可说不可思议,完全以超人的魄力在推进,据《续高僧传》及《瑞应删传》说:
   
    “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铺;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亦即书写《阿弥陀经》分赠有缘四众,其数达十万卷,并以画相令人欣慕,所以士女奉者,“其数无量”。现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有收藏一本大师真迹的《阿弥陀经》,此书是一八九九年大谷探险队在中央亚细亚的吐鲁番所发掘。大师之真迹进而流布到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广,令人惊叹。


12、写经十万 变相三百

    而《净土往生传》云:“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彼屠沽辈亦击悟焉。”亦即大师进入京师长安,广度民众,传授净土法门,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甚至屠沽之辈,亦深受感化,悔改念佛往生。


13、较量念佛 佛像放光

    又,大师在西京寺内,曾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的胜劣,大师发愿说:

   “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

    此是真实不诳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明。

    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生,即遣善导于
  
    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狱,长时受苦,永无出期。

    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

(唐道镜、善道《念佛镜》)


14、厌秽欣净 舍身往生

    长安之道俗男女,受感化而归向净土者甚众,且在大师“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殷勤教化之下,受到热烈感化而“舍身往生”的信者,时有所闻,《续高僧传》说:

   “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言:今念佛名,定生净土否?导曰:念佛定生。

    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上柳树表,合掌西望,

    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


   “台省”即是当时的中央政府,这是道宣律师亲闻所记;而《净土往生传》更说:

   “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岭,或寄命深泉,或自堕高枝,焚身供养者,

    略闻四远,向百余人。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者;

    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


    不论帝都,不论他方,僧俗男女,投身断命,甚至烧身供养,总共超过一百人。大师感化之伟大一至于此,则其盛德难以形容,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可说超群拔粹,少出其右,故《瑞应删传》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见此令人想到《观经疏·定善义》言:


   “归去来 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 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 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 入彼涅磐城”


   大师对时代之浊恶与人心之罪障,在极其深邃的洞察之后而吐露出这样的痛烈心情。


15、以讹传讹 误传舍身

    由于当时“舍身往生”的事迹频传,因而善导大师之其他传记也有大师舍身往生的传说,然而这是误读前面所引《续高僧传》之文,此文宋朝戒珠之《净往生传》、王古之《新修往生传》等误传为大师舍身往生,虽非正确,但由此可知当时愿生西方之热切。
    又善导与善道《新修往生传》作二人说,然这并非二人,也是从同一人的传记误传而来的。


16、慈恩寺碑 纪念大师

    大师法化甚广,因而在长安市区所住过的寺院除了“光明寺”之外,有名的“慈恩寺”及“实际寺”也是长期弘化的地方。
    慈恩寺是名满天下的玄奘三藏住锡之处,三藏在此译经院完成了翻译佛典的不朽金字塔。然而此寺有两座纪念大师的碑文:
    一、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碑 永隆二年(六八一) 僧义成撰 李振方正书
    二、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 大中五年(八五一) 僧志遇撰并书
    可惜这两座碑文失传,否则对大师的事迹会更清楚。此慈恩寺建立的由来与道绰禅师略有因缘,亦即绰禅师专事净土的念佛高风非常受到高宗之母文德皇后的仰慕,而皇后于贞观十年(六三六)去世;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为母作功德之故,当时还是皇太子的高宗便在帝都兴建慈恩寺。其落成法会时,诏迎全国五十位高僧,大师便是被勒选的其中一人。进出长安的大师也时时居住慈恩寺扩展净土法门,而感化之深,功勋之隆,致使后人一而再地为其树碑,永贻怀念。

17、龙门大佛 奉勒监造

    有关居住“实际寺”的事迹有二种资料:
    一、“隆阐DA法师碑”,亦即“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勒赠隆阐DA法师碑铭(金石萃编卷八十六·唐四六),此碑铭内容,系叙述大师弟子怀恽法师的出家事缘,其碑文云:
   
   “高宗总章元载,……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舍黎,……雅缔师资。……”
   
    碑文记述怀恽法师(原为世爵子弟)落发出家,系由大师为其主持剃度仪式,时为唐高宗总章元年(六六八)。
    二、“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合龙记”的碑文,世界驰名的洛阳“龙门大佛”是高宗皇帝发心,皇后武氏出钱所建造的,而奉勒监造的即是善导大师。当时大师住锡“实际寺”,故此碑文如此记载: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
   
    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勒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

   
    上元二年(六七五)大师六十三岁,碑文有“西京实际寺善导之语,可知大师此时是常住在此寺布教的时期,因当时实际寺住持即是大师弟子怀恽法师。此亦可知大师博学多才,于佛教艺术造诣之深,至于上达天听,为皇帝倚重。

18、湖北襄阳 传授胜行

    大师弘化与日增盛,不仅遍及山西,河洛,且南至湖北襄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记述义净三藏所言云:
   
   “有比丘贞固者,往襄州,遇善导禅师,传授弥陀胜行。”
   

    弥陀本愿念佛法门的传布受到义净三藏的注目,且赞扬为“胜行”,可知此法的殊胜,及大师法化之盛、辛勤之劳。


19、造疏感梦 楷定古今

    在长安期间,大师为了纠正当时教界对《观经》的错解,乃撰著《观经疏》四卷(亦称四贴疏),撰写之前,于佛前标心结愿,请求灵验;当夜即见圣境,诸佛菩萨现前。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当《观经疏》圆满时,再度祈请,连续三夜,皆现圣境。其状具载于《观经疏》第四卷,披寻便知。
    故后世以此疏谓之“弥陀传说”,亦谓“楷定古今之疏”,珍重如经,而大师亦被尊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20、预知时至 掩室长逝

    大师在帝都长安弘扬弥陀本愿念佛法门,非常契应群机,缁素男女之归依甚众,门前成市。往生前不久,正于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然催促令速成就;或问其故,大师回答:“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时间一到,忽然示现微疾,掩室怡然长逝,身体柔软,容色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春秋六十九,时在永隆二年(六八一)三月十四日。


21、信者无量 高弟三名

    大师拥有很多足可惊叹的信者,传记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因此受业弟子当然也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即撰著《释净土群疑论》的怀感(六八O顷),怀恽(六四O--七O一)、净业(六五五--七一二)。其中怀感大师来不及写完《群疑论》便已先行往生,而由其师弟怀恽法师续写完成。


22、长安南郊 建塔纪念

    长安郊外,南望终南山,北眺长安城,所谓临水面山之佳地的神禾原,一座十三层高的大塔伟然耸立著,这便是奉安大师遗骨的“崇灵塔”。
    师事大师十数年的怀恽法师怀念恩师之入灭,乃选此胜景建塔立碑,并于塔侧兴建寺院名“香积寺”,栽植神木灵草,四时供养不怠;此寺由怀恽法师及其师弟净业法师相继住持。这些事迹记载于《隆阐DA法师碑》。然而世间无常,往昔甚为宏壮的寺观,如今伟容不在,唯此大塔凌越一千三百余年的风雪,巍然独立于田园中,彰显大师万古不灭的遗德,频添吾人归依渴仰的遐思。


23、遗文放光 少康感悟

    到了中唐时代,贞元之初,另一净土高僧,念佛佛从口出,世称“后善导”的少康大师(?--八O五),参访洛京白马寺,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甚感奇异,向前探看,乃是善导大师所作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大师一见非常欢喜,便祝愿说:“如果我与净土有缘,惟愿此文,再现光明。”祝愿才毕,果然光明再度闪烁,光中有无数化佛菩萨。少康大师深受感动,当下立誓说:“劫石可移,我愿无易矣!”


24、形像神变 化佛付嘱

    于是少康大师立即前往长安瞻礼善导大师的影堂,大陈荐献,乞愿一见善导大师,立时善导大师的遗像化为佛身,向少康大师说:“汝依吾教,利乐众生,同生安乐。”少康大师一闻,似有证悟。


25、本地弥陀 垂迹善导

    大师乃是阿弥陀佛化身,事载《西方略传》;故得生前灭后,盛德灵异,不可思议。宜哉!独得本愿深旨,广度念佛群萌。
    法然上人于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尾赞言:
   
   “仰讨本地者:四十八愿之法王也,十劫正觉之唱,有凭于念佛;
   
    俯访垂迹者:专修念佛之导师也,三昧正受之语,无疑于往生。
   
    本迹虽异,化导是一也。”

26、五部九卷 本疏具疏

    大师之著作成为净宗圣教的有左列“五部九卷”,尚有失传的《阿弥陀经义》,此书<定善义>出现二次,恰如《四贴疏》,是《阿弥陀经》随文解释之疏。
    此五部之中,《观经疏(四贴疏)》四卷谓之“本疏”,亦谓“解义分”,其他四部谓之“具疏”,亦谓“行仪分”。

27.文章剪辑

 观经四贴疏doc文档下载,观经四贴疏TXT下载包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
 
  往生礼赞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TOP



承远大师






    唐承远大师,莲宗三祖也。学于玉泉真公,令居衡山设教。

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病形垢面,躬

负薪木。凡化人,俾得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丕勤

诱掖,从而化者以万计。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

不营,祠宇既具,名弥陀寺。营造之余,施与饿疾者。时法照大

师居庐山,定中趋安乐国,见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

也。”出而求之,乃从之学,传教天下。公为僧凡五十六年,其

寿九十一,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葬于寺之南罔,刻石

於寺大门之右,铭曰:



一气回薄茫无穷,

其上无初下无终,

谁而为合蔽为通,

始末或异今为同,

虚无混冥道乃融,

圣人无迹示教功,公之率众峻以容,

公之立诚放其中,服庇草木蔽穹窿,

爷攀俯取食以充,形游无极交大雄,

天子稽首师顺风,四方奔趋云之从,

经始寻尺成灵宫,始自蜀道至临洪,

咨谋往复穷真宗,弟子传教国师公,

化流美亿代所崇,奉公寓形於南峰,

幼曰弘愿惟孝恭,立之兹石书玄踪。

TOP



法照大师






    唐五会、法照大师,莲宗四祖也。居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蒙文殊以威神力,摄入五台圣境,礼问曰:“佛法浩瀚,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令无休息。”问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并舒金臂摩顶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师欢喜作礼而退。于是决志念佛,日夜无旷,誓生净土。忽见梵僧佛陀波利曰:“汝花已就,后三年花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高僧传)

法照祖师所著书

大圣竹林寺记一卷

五会念佛法事仪赞三卷

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并序)

TOP



五祖少康大师






唐台岩,少康大师,莲宗五祖也。姓周,缙云人。

幼出家,通经论,善毗尼。于洛阳白马寺,见善导

大师西方化导文放光,因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大师影

堂瞻礼,感大师现身空中曰:“汝依吾教,广化有

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遂往新定,人无识

者,乃乞钱诱小儿,念佛一声,即与一钱,月余,

念佛求钱者众,师云:“念佛十声,乃与汝钱。”

如是年余,凡男女少长见师者,皆云阿弥陀佛,念

佛之声,盈于道路。旋于乌龙山建道场,筑坛三

级,每遇斋日,善信毕集,乃升座高声念佛,众

共和之,见师念佛一声,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十

佛,若贯珠焉。师云:“汝等见佛者,必得往

生。”众皆欣慰。礼佛人数千,亦有竟不见者。

忽嘱道俗:“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生厌离

心,汝等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

道而逝。(高僧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