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修心的戒律

修心的戒律

修心的戒律

  当我们一开始修习菩提心时,便要持守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戒律,同时,不要误解教义,例如:为消除“我执”,做出自毁或无意义的举动。我们应以古来过清修生活的男女行者为榜样。修行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仅容忍自家人的伤害,而无法接受邪灵冤亲的干扰;反之亦然。对待敌人无法像宽待自己的朋友是不对的;同样的,对上述两者采宽容态度,却无法忍受自己的痛苦,例如病痛,也是不正确的。或许有时我们可以忍受痛苦,籍它修行,但在顺境安乐时也不应放松它。修行应平等无别,不应只取片断,这就是修习菩提心的戒律,我们必须继续朝这个方向训练自己。
  
修习菩提心要将过去“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身上”的习气改正过来。一般说,修习菩提心必须十分严谨审慎,但其成果也是斐然的。我们应像其他法友,清净无忧、小心谨慎的修行,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臻圆满。平常勿谈人之长短这种不快的话题,例如修行者犯错破戒等。我们应常面带微笑,心平气和的说些愉快的事。我们不应道人过失,不论他是一位普通人或是修行者。见他人错误,应视其为自己的,并想:“这位尊贵的人并非我想像的那样,以前不是也有人认为佛陀有缺失吗?”以此认定错误的是我们的心。
  
谈到我们的心,应常检视它,确定五毒哪项最顽强,然后尽全力修行克服它。我们不应期待修习菩提心会得任何利益。例如:我们也许会想籍它来降伏邪灵魔刹,或征服歹徒、恶人以博得他人尊敬赏识。我们必须放弃这种错误的修行,以及期盼此生会获得幸福、名声等的想法;或希望来世生于富贵人家,甚至得个人解脱等等。我们必须体认修行时执假为真,把持“我执”的心态就像吃下有毒的食物,必须排斥它,训练自己观一切都是虚幻的。
  
凡夫无时不顾及自己,不论何时何地,只考虑到本身的利益;如果有人损恼了他,便耿耿于怀,永不遗忘。因此,当我们修行菩提心时,更须常关心伤害我们的人。
  
我们不要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尤对批评我们者不应反唇相讥,而应本着良心道其长处。我们很可能对伤害我们的人、事记忆历久不忘,并伺机反击。但事实是我们应尽可能帮助对方,甚为邪灵所扰,亦应待以慈悲与爱心。不论在评论他人过失,或持猛咒驱除神鬼邪灵时,都不应使用任何造成他人精神伤害、痛苦的话语。
  
我们不应使用欺骗的伎俩把自己艰困的工作或障碍加诸别人,而使一个弱者无法承担。赛马时,大家全神注意跑最快得奖的马匹,但在佛法修行上,则不应期盼名利,得更多好处,或利用各种方法去获得财物。我们不应在乎是否有这些利益。接受失败、挫折是为了将来得到更佳的因缘;修习菩提心是希望减轻自己的病痛、zai 难等──这些都是错误的修行。不管快乐或病痛到来,我们都不应陷入期待或恐惧的罗网中。
  
除了错误的修行外,还有,错误的知见──有神论与无神论。错误的禅修──执其为最高,认为除此无它。错误的行为──破三乘戒律。任何人不管位高或位低,都可能因犯此过,永无出轮回之日,甚堕恶道。
  
领受教法时,佛陀教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例如,金子的真伪在于它本身的品质而非贩卖的人。修习菩提心时,我们要避免变得骄傲自大,修任何法门都要按部就班,调服己心。
  
我们应使自己成为所有众生最谦卑的仆人。“如果功德主往生,我便有食物吃、有供养拿;如果朋友死了,我便可以获得他的藏书和法物;如果同僚走了,我便可以独占好处;如果我的冤家、敌人死光光,我就松一口气了!”类似上面这种想法要完全摒弃。我们的快乐不应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也不应如此期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梵网经》的三聚净戒

  大乘菩萨三聚净戒的意义,就是发广大菩提心,上求如来的觉道,下化法界的有情。以大慈悲,饶益众生,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如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大菩萨一样,各随所愿,有求必应,感而随通。菩萨在因地之中,累劫修行菩萨之道,就是以三聚净戒来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什么是三聚净戒呢?
  
(1)摄律仪戒:菩萨修行,以戒为本。总摄一切戒律、一切威仪。也就是无恶而不断,不论大大小小种种恶事恶行,恶言恶语,恶心恶念,统统都要断得干干净净。古人说:“一念不生,众戒俱足。三业清净,无恶不断,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正是以五戒十善,一切律仪来净化我们自己的身心。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大乘菩萨戒法的人,一定要收摄一切戒律,断除种种罪恶。自己这样,教化众生也是这样。切不可以为小恶小罪而不加重视,所谓滴水可以成渠,星火可以燎原,即此意也。摄律仪戒,即包括大小乘之一切戒律而护持之,使一切诸恶,都能断绝,较详言之:律为律法,乃禁止之意,仪即仪式,为轨范之意。《法苑珠林》曾说:“摄律仪者,要义唯有四项:一者不为利养故,自 讚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予人。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2)摄善法戒:菩萨修行,不但要断除诸恶以自利,更要普度众生以利他,那就要总摄一切诸善功德,广植善根,深培德本。无论是大大小小,一丝一毫的善事善业,善言善语,善心善念,统统都要精进勇猛,努力去做,但有利益无不兴从。千万不要以为小善而不去做,更不可以为小德而不去培植。要知道积小善能成大功,下点种必结果实。摄善法戒又名积善戒,使一切善法,都能存于我之一身,而修行一切善事。就是说身、口、意所作诸业,都是善法。闻,思、修三慧,以及布施、忍辱等六度波罗蜜,无一不摄于戒之中,故名为摄善法戒。

  (3)饶益有情戒:菩萨修行,不单是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广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也就是无众生而不度。不但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要赶快去度。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善道的众生也要去度。正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伟誓愿。出家在家四众弟子,要进修大乘菩萨大戒,一定要受持大乘三聚净戒。这是根本戒法。人人都要受持。饶益有情戒,又名摄众生戒。即对于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施之以利益。所谓能摄的善行,便是慈悲喜 捨。慈名爱念,因其能给予众生以快乐,悲名怜愍,以其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喜为喜庆,庆贺一切众生能离苦得乐;捨名无憎无爱,亦须使得此无憎无爱的解脱,以这样的一些法门,去济度众生。《瑜伽戒品》说:“诸菩萨,依世出世间,种种义利,善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义利。……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其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进学。……生希有心,勤修正行。”故以名焉。

  上列的三聚净戒在《华严经》、《梵网经》、《占察经》、《璎珞经》等中都曾有所说明,《瑜伽》和《唯识》等论,也曾予以论述,因为这是三者集聚,所以称为三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