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净空法师讲述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净空法师讲述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净空法师讲述



“南无阿弥陀佛”(nā mó ā mí tuó fó)这六字洪名,是我们念佛人提醒、自省,“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平时念佛就是为临终时做准备。为什么不等到临终时才念呢?因为习惯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你平时没有念佛的习惯,等到临命终时,就不会想到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我们平时念佛、修净土**还可以减少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障,等到临命终时才不会惊慌失措,而得以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文殊师利问佛:“世尊啊!即是十方佛土都可以往生,为什么世尊多称扬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呢?”佛说:“因为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有大因缘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比较容易。” 世尊问,“树平时向西,倾倒时向何方?”答曰:“向西,因本来倾向西方故。”《无量寿经》佛告诫我们:“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怎样才能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一向专念,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其实每一声佛号里头要具足四十八愿,这是不能再少的;念念跟佛的心相应,念念跟佛的行相应。菩提心是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用这个心念佛才会相应。你的心是虚伪的,是染污的,是贡高我慢的,是愚痴的,是自私自利的,你一天念二十万声佛号,也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什么原因?你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样。

  我们要时常诚心念佛,念的遍数越多越好,念的时间越长越好。在劳动中,除了操心的工作以外,都可以念佛,做饭洗衣的时候可以念佛,总之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而且一面工作,一面念佛,能使杂念不生,心志专一,头脑清醒,工作会做得更好。念佛人不能因念佛妨碍世事,更不能因世事妨碍念佛,在不工作时或者做不费心力的工作时,莫把六字洪名丢了,就是精进不退。

  日常生活当中,不是重要的事情,不是自己本分的事情,人家来说长说短,都念“阿弥陀佛”;说善说恶,也念“阿弥陀佛”;不管你讲什么,我统统归到“阿弥陀佛”。这叫一心,一心不乱,这是会念佛,这是对人对事。对自己,有时心里起烦恼、急躁,也念“阿弥陀佛”;有时心里欢喜,也念“阿弥陀佛”。把自己的苦乐忧喜也统统归到这一句“阿弥陀佛”,自己就得度了。


  黄念祖老居士曾说,出家在家,无论修学哪一**,禅、律、密、净、教,就是修学菩提心。然而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那么未发呢?未发菩提心,决定不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念佛、参禅、持咒、读诵、礼忏等等,你所修的一切善法皆是魔业。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众生之所以能成佛,世尊在《大般涅槃经》中指出有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众生皆有智慧德相,同具成佛之正因。唯有发菩提心,有先有后,有精进有忘失,有懈怠有退转。所以众生欲成就道业,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在缘因,就是能否发菩提心。

有许多同修说,他们很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这是老实话。他不是发不出来,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语,传入中国后有新旧两种译法,唐朝以后,译为悟;唐朝以后译为觉。两字意义差不多,而通常总是把觉与悟联结在一起讲。菩提心即觉悟心。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讲,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经里也讲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合起来看,至诚就是直心,回向发愿就是大悲心。直是正直。正:不邪。直:不是弯曲的。我们的心要正要直。心原本就正直。至诚,真诚到了极处,这就是直心。心里面有曲邪,心里面不真诚,就不是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我们的心本来是觉的。觉,不是学来的,是本来有的。马鸣菩萨说:'本觉本有。’本觉就是菩提心,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有的。虽然有,现在没有了,现在不觉。马鸣菩萨又说:'不觉本无。’不觉,本来没有。由此可知,菩提心乃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本来有;不觉是妄心,妄心本来无。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断掉。

三心其实是一个心,就是真心。直心、至诚心是真心的本体。真心起作用,用分为二:对自己,叫做深心;对别人,叫做悲心。深心是清净慈悲;清净到极处,慈悲到极处。这样的心,自自然然好德好善。好德好善也不是学来的,是自性里的功德。真心(菩提心)就是自性。自性对自己起作用,不要人教的,自然好德好善。德与善达到最高峰,是佛法。

由此可知,一个人对佛法自自然然的爱好,自自然然的向往,不要人教,也不要人劝勉,这个心叫深心。对别人,也是自自然然地生起大慈悲心。看到众生快乐,自己真快乐;看到众生苦,自己就很痛苦;所以,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离苦就是自己离苦,众生得乐就是自己得乐;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不是二体。


什么叫发菩提心



  

净空法师讲述



  什么叫做'发菩提心’?从三福里面看,我们知道人天没有发菩提心,小乘也没有发菩提心,前头都没有说嘛!所以阿罗汉跟辟支佛,佛门常讲他只得半个解脱,法身、般若他都没有,原因就是小乘没有发菩提心。那发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呢?世尊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跟我们讲了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三个。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解释,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观经》跟《起信论》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难理解。原来菩提心就是讲的真心;真诚之心。

  所谓'至诚’是诚到了极处,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那么我们现在这个心诚不诚呢?真不真呢?也许有人说我心真诚;自以为真诚。这个真诚没有标准就很难讲了。那个标准在那里呢?前清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里面,将这个诚字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跟佛家所讲的标准倒很相似。曾国藩说什么叫做诚呢?'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里面还有念头,还有妄想,这个心就不诚了。佛法里面讲'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啊!有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们一天到晚用什么心?我们用的是妄心,从来没有用过真心。

  现在佛教菩萨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罗汉以下统统用的是妄心。真要求我们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诚之心,心里面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那个心是真心,那个本来无一物,连这一句也没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什么叫做深心呢?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一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止于至善,深心具足了。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学来的。像前面讲的孝、敬、慈、善,都是出于自性流露出来的,不是到外面学得来的,这个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地流露。对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对人。念佛求生净土,这大慈大悲啊!怎么是慈悲之极呢?度我们这个众生这一生成佛道啊!我们这个是众生哪!我们这肉体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众生;我们的情识是受、想、行、识四蕴和合的,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这个众生啊!换句话说,不是真诚求生西方,不要说对人,对自己也一点慈悲都没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诸位对这个意思深深去思惟,细心去体会。所以经上讲的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个体两个作用;二个作用里头,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这叫菩提心。

  那么用儒家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门里面讲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开来说,正是不邪。佛法分开来讲,对自己是深心,这是儒家讲的正;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这也是儒家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合讲成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对别人。

发菩提心的障碍

  净空法师讲述

  经论上跟我们所说的我们多少能体会到一些,可是这个心不容易发,我们很想发,发不起来。为什么呢?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只要有这两种障碍在,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阿罗汉二障破了一个,烦恼障他破了,所知障没破,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权教菩萨所知障可能破了,烦恼障没破,也见不到心性。诸位想想这个东西多难啊!圆教里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萨,同样的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必须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这二障才破啊!真心显露了,这个时候叫做发菩提心。

  所以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开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刚刚入门。《金刚经》亦复如是,《金刚经》是大乘入门。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呢?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人,它那个起信的标准很高,用的是大乘,这个第三福就是讲的大乘。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发发不起来,这是真的。烦恼就是讲的见思,见惑思惑不能不断啊!这个东西要是不断,说老实话,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是决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临命终时,你一念情执起来,往生就去不了。

  有的人说,我现在还年轻,现在到往生时间还很早,现在打一点妄想,有一点情执不要紧啊!这一些观念大错特错,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现前不能放下,临命终时自己作不了主。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念佛,到临终时放不下,临终业障现前了,这个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绝对不是经典有错误,是我们自己错解了经义,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过失。

  三福我们这一次讲得很详细,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像盖房子一样,它是基础啊!要如何去修呢?确确实实在净宗**里面来说,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个**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跟别的**比较起来,是容易,因为别的**你想想看,要断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个多难啊!净宗**不必破无明,也不必断尘沙,也不必断见思,这个就太容易啦!可是,念念要与阿弥陀佛相应,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能往生。二六时中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几个人能做到呢?

  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妄念太多了啦!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念佛间断、夹杂。实在说,你为什么会间断?为什么夹杂?你对这个**还没搞清楚,还没有真正重视它,这个就是怀疑,所以你是间断、夹杂、怀疑统统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啦!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说老实话,他确确实实一切都放下了,那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呢!

  无量劫来于这个**当中,无数次的修学都没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执放不下啦!佛在《楞严》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我们的修学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啊!所以学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诚之心,用真诚的心念这一句佛号,跟阿弥陀佛就有感应。那么用真诚心念佛,我们处世、待人、接物呢?那个心假一点没关系。你这个一天到晚用两种心,对佛用一种心,对一切众生又用一种心,你对那个佛的心也不真诚。

  也许就有人说了,那我要用真心对人,人家都骗我,我不是吃亏上当了吗?你既然学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怕吃亏?还怕上当?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了。这个就是我们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亏算什么嘛!上几次当也不算什么嘛!过几年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世界与我都不相干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个关系太大太大了。

  假如这个心一发,真的发起来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萨了,你的地位在阿罗汉、辟支佛之上。一发就是菩萨,不发就是凡夫。换句话说,凡夫跟菩萨没有别的差别,就是用心不一样;菩萨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这个妄心我们中国人常讲三心二意。诸位要知道,三心二意是佛教里面的术语。什么叫'三心’呢?心、意、识。唯识学里头所讲的,'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是指第六意识,这是讲三心。'二意’呢?第六识叫意识,第七识叫意根;一个意根,一个意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以下统统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心,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觉,所以他没有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发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这个佛,天台家所讲的,是分证佛,不是圆满佛;他的心跟圆满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绝对不是妄心。古人用月亮作比喻,把十五的满月比做佛果,成佛了,圆圆满满。将菩萨比喻作月牙,你看初三初四就有个月牙了。我们要问初三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没有两样?你们想想看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是一样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啦!十五的月光好比说佛,那个初三初四的月光是菩萨。他们都是真正地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证佛。

  那么菩萨有四十二个阶位,四十二个阶级。这个阶级怎么分呢?就是他这个光明是愈来愈大。像月亮从初二还看不到,初三看到月牙了,初四又大一点,初五又大一点,好比菩萨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见的性愈接近圆满,一直到成佛,这是究竟圆满。可见得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定要发。但是要发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报;就好像我们想要念研究所,先念大学,想念大学得先念中学,想念中学得先念小学,逐渐逐渐把自己的程度往上提升。佛法教学也是三个大阶段——人天的佛法,小乘的佛法,菩萨佛法。

无上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极乐



  

净空法师讲述



  那么菩提心既然这么难,同修当中念佛修净土的人很多,净土**在佛法里面,它是属于大乘,还是属于小乘呢?我们读了许多祖师大德的著述,都告诉我们,净土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是一乘当中的一乘,究竟圆满的**。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要不要发菩提心呢?《无量寿经》上明白地告诉我们,上辈往生要发菩提心,中辈往生也要发菩提心,下下品往生还是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决定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麻烦就大了,我们这个菩提心发不起来呀,那往生就没指望了,的确给我们一个很大很大的困惑。

  幸好蕅益大师将这个问题给我们解决了。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讲别的,也不讲至诚心,也不讲深心,也不讲大悲心,统统都不讲了,只讲我们发一个真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这一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仔细去想一想,蕅益大师讲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呢?真的愈想愈有道理,愈想老人家讲这个话真的讲到究竟圆满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佛光寿相同,那不是究竟,不是无上菩提是什么呢!

  所以有许许多多老太太们,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的;他念佛,甚至于她经都不会念,就念这一句佛号,念了几年,人家预知时至,不生病,会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她要没有无上菩提心,她怎么能做到呢?证明蕅益大师这一句话一点都不错,可知蕅益大师给我们真正的信心,使我们知道这一念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

  我们知道当然之理,还不知道所以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在那里呢?在《观无量寿经》里头,它的确是有理论的依据,可见得蕅益大师说话不是自己随便说的,不是他自己想的,他有经典做依据。

  再有,念佛**求生西方,绝对不是自了汉,绝对不是小乘,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确确实实是如来第一弟子啊!这是讲发心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