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明一法师:修行慢慢去成见

明一法师:修行慢慢去成见

知道了我们成见的可怕性。知道了成见是障碍我们的智慧的罪魁祸首,成见是带着我们轮回不断的元凶,成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成见是……成见有这么可怕,我就要想办法去掉我们的成见,就要断除我们成见。

所以,我们修行就要从去掉我们的成见开始。从去掉我们小的成见开始,从去掉一点点的小成见开始。今天去掉一点,明天去掉一点,慢慢地是自己的成见淡化;慢慢地使自己的成见变小,变少;慢慢地是自己的大成见变成小成见;慢慢地使自己的小成见消失;慢慢地……

我们只要不停地努力下去,我们的成见就会有强变弱;我们的成见就会由大边小;我们的成见就会由多变少;我们的成见……这样修行下去,我们的小成见就会被消灭;我们顽固的成见就会一点一点地被淡化;我们的成见就会一点一点被消除;我们的成见……

我们的成见减少了,我们的妄想执着也就会随着减少;我们的成见淡化了,我们的妄想执坐也会随者被淡化;我们的成见变弱了,我们的妄想执着也会随着变弱;我们的成见……这样慢慢下去,我们就能完全放弃我们的妄想执着;我们就打开我们的智慧之门;我们就……

因为成见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大障碍,所以去掉我们的成见是修行的前后目的。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我们的成见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是一切是非以及二元对立产生的源头。这些是非和二元对立又接着障碍你的修行,你的智慧,你的……使你堕入种种深渊难以自拔。

就拿我们使用的修行手段之一的禅修来说吧。很多人总想着通过禅修能够治病;通过禅修能够四大腾空;通过禅修能够激发天眼;通过禅修能够……正是这些胡思乱想的成见,使得我们安不下心来,因为不见这些灵异境界,总觉得自己的没有长进,甚至坐都坐不住了。

其实,只有你进堂放弃这些成见进行禅修,摒弃一切的成见,你才能安静下来,你才有机会得定发慧。可能一时半会你在禅修中感觉没有什么收获,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因为,很多收获你可能看不到或者说是注意不到,你要是放弃不努力禅修下去那就真的没有收获了。

比如通过禅修,最少最少你的心会变细,从而观察力也会增加;从而你会发现一个安静的世界;从而你会发现很多未知的问题;从而你会有机会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你会比别人知道更多的东西;从而你会比别人接触更大的世界;从而你会开阔你的视野;从而你会减少你的成见;从而你会……

从这个方面,这一点点的好处,你就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利益。从这个方面,这一点点的好处,你就能够去掉这么多的成见,修行就有所上路、有所受益。这实际上就表现出你的智慧有所增长。在将来的人生大道上,会减少很多的障碍,去掉很多的困难,得到很多的……

再比如通过禅修,最少最少你的专注力会有所提高。因为你要想坐得住,就必然要能够专注起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你根本在座上坐不住。这些专注力的提高,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我想就不用我再说了吧。要是实在不知道就看看我以前的有关禅修好处的日记好了。

从这两个小小的方面来看,我们通过禅修去掉或者说是减少了我们的成见之后,我们不但能够克服种种障碍,还能激发我们的智慧等等好处。其他的好处这里就不说了,因为光是激发出我们的智慧这一好处,我们就受用不尽。因为智慧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能够进步的钥匙。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知道了不管是从修行的过程还是从修行的目的来说,都是要去掉我们的成见。因为成见使得我们修行难以持续下去,因为成见使得我们坐不住,因为成见使得我们不能……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成见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主要大敌。

从结果来说,因为成见使得我们接受不了新的知识,因为我们的成见我们的智慧激发不出来,因为成见我们烦恼不断,因为成见我们堕落在地狱而不自知,因为成见我们……所以成见是障碍我们智慧开发的一个大敌,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成见深刻,使得我们的智慧被局限或者说是固话,甚至是埋没。从而使得我们的知识陈旧、观念僵化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人们的智慧、灵感、个性、创造力等等的需求。这样一来,人们如果想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新的教育方式或者叫训练机会。

目前的教育方式就是从新生代的人身上下手,通过开放他们的个性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智慧显现。这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入世未深,受到社会上的固有成见影响不大。所以,有希望从改变教育他们的手段来激发他们的智慧,从而推动出现新的知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禅修作为佛教的一个教育手段,就是从去除我们的成见下手。要去除掉我们一切的是非等二元对立的观念,正好能够满足激发智慧的这些需求。比如,佛教中祖师说的“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或者说“从门入者非宝”;甚至说“看书只图遮眼”等等。

一切要从你的自心流出,不要被旧的知识或者叫成见所限制,或者叫污染。通过禅修得定,把你的智慧或者叫个性、灵感、创造力等激发出来。这就是佛教中所有的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都是要你放下成见,甚至要你前后际断(就连一点点的知见也要断掉)。

这样一个去掉了一切成见的修行人,佛教叫做让你做回你的本来人。他不受一切的成见制约,不受是非等二元对立的左右。通过他对世界的观察,他就能够发现很多我们所发现不了的问题与现实。从而能够更新我们的旧有知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所以,在佛教里面常常说“知见多端丧本真”。因为一念都不生(一点旧的知识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就能彻底见到了真实的一切。所以,佛教里面要求师父培养的徒弟要比师父更高明,这样慈爱算一个好的师父,也就我们社会上说的要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所以,佛教要我们去掉我们一切的成见。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世间的人是因为成见太深;或者叫被原由的旧知识限制而把自己的智慧遮蔽了。只有通过特殊的训练方式(比如佛教的禅修)去掉成见,才能跳出旧知识的框框,达到激发自己智慧的目的。

或者,希望有少数一部分新人(没有被旧知识限制或者叫污染的人),他们不受原有知识的污染或者说限制,他们的个性突出,他们的智慧比较容易被激发。通过这些人的智慧或者叫创造力,突破旧知识的封锁,产生新的行业,带动旧知识的更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有时候心气太高,很傲慢;有时候心气又太低,很怯弱。而学佛修行是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不能骄傲,也不能自卑。把握适度,不紧不松、不高不低,才是解脱的状态。
   
但现在我们总是把握不住,有一点功德、成就的时候就骄傲了,有一点违缘、障碍的时候就自卑了。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有傲慢就没有功德,即使有功德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傲慢不让我们发现他人的功德和优点,这样我们就无法学到别人的功德和优点。有的人在世间或是出世间稍微有一点成就,就目中无人、趾高气扬,这样的人没有功德,好似狭沟里的小溪,哗哗作响;而有功德的人,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寂静沉稳。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对治傲慢。当我们骄傲时,与那些更有成就的人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自己还差得很远。那些大德高僧的智慧与成就就像太阳,能照亮整个世界;而我们的智慧和成就如同一盏油灯,只能照亮眼前。如此一比,傲慢心自然就没有了。   

当我们怯弱的时候,可以往下比较。与那些没有成就的人比,自己还算有一些成就,如此就又开始有自信了。我们既不能骄傲,也不能有怯弱之心,因为二者对我们的危害都非常大。
   
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念本身就是傲慢。有我执,就有自他的分别,就会有看不起的人,就会有看不惯的事。当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你内心的智慧、德行便降到最低处了。倘若总是分别这个人行、那个人不行,如此斤斤计较,这也是一种傲慢。这时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依照上师的教言去降伏它。
   
能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因为此时你内心的智慧、德行在最高处。心就像大地一样,无论是在上面建造房屋,还是挖沟开渠,都坦然接受,有这样的心态,才是没有傲慢。

高与低、骄傲与自卑这两者,最好都要观为空性。如果能以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就会彻底断除这些念头。如果你暂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就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消除傲慢与怯弱。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适度,这是成就的关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