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法宣法师《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

法宣法师《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

法宣法师《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每日连载中


face23" />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1-12 16:00 编辑 ]

TOP

法宣法师《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白话浅译



唐‧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法宣法师白话译




        仰 望思惟释迦牟尼佛开启一代弘法之时运,乃是为了广大利益有缘的众生,佛陀的言教阐示随着各方时宜和众生的根器,使一切的众生皆能均霑佛法之滋润。若是能够 亲蒙释迦牟尼佛圣人之教化,则能依于佛道之修行而悟得三乘之法。而如今像法末法之时福德转薄、因缘疏浅,因此劝导众生归向于极乐净土。

    凡 是想要修行净业之人,必须要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而将一切的善根,回向往生于彼极乐国土。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誓愿度化娑婆世界一切之众生,上至于尽其 现生的一个形体而专精念佛修行者,下至只有临命终的十念,不论是上中下根机之人只要能够信愿决定,皆可得以往生西方净土。

    然而当今学佛之人心中特别怀有疑惑忧虑,认为诸般的经典论典,其文句有些互相违背,若是不能够互相融会贯通,种种疑惑与争端便莫能断绝。因此以下简略陈述十四种决断,来解释贯通种种知见之湍急水流,有广博见识和通达才能之人,希望能够探寻而取其悟解也!
   


                                                                                                              
第    一



第一。《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疑 惑者曰:般若经里面说,若是以色相、音声来求佛,则判定其为邪道。而《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等,却教人观想阿弥陀佛的身形相貌,又要称念阿弥陀佛 之名号也!既然求佛而不能离于色相和音声,如何可能不落入于邪道呢?若是归向于正道,净土是可以依凭的。可是般若经却判定其为邪道,纵使作念佛观佛之修 行,恐怕会归入于魔境。此两种修行之途没有办法决定,其是非黑白请加以分别。

    会 通曰:释迦牟尼佛演说教法,其义理有很多的法门,各个皆能称合其时宜根机,平等而无有差异。般若经等所说的,自然是一个法门。而《阿弥陀经》等经典,又是 另外一种义理。何以故呢?一切的诸佛同样都有三身。法身佛并没有形体,非是音声色相,若是以形色音声之相而求取,此即是为邪道。

    这 实在是因为二乘之人以及初发心的小菩萨,听闻佛陀说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并非相离而有差异,因此即认为法身同样是有色相、音声。由于其只能见到化身之色 相,于是便执着法身也是如此有形色。于是便以化身的色声之相,求见佛陀之法身。但是深妙之理体精细微密,色相与音声永远断绝,如今二乘及小菩萨既然以色相 音声求睹佛陀之法身,是故说为邪道。

    而 《阿弥陀经》等经典,劝人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及观想佛相,发愿求生于极乐净土者。这实在是因为凡夫的业障深重,而法身佛之体性幽隐微密,诸法之体性难以攀 缘。因此暂且教其称念佛名,观想阿弥陀佛之形相,并且礼拜赞叹,使其业障断除福德生长,阿弥陀佛之愿力与众生之修行互相资助,以此求生于西方净土,心中想 要求得遭逢化身之佛,以作为不退转于佛道之良好而殊胜的因缘。

    所 以古代以来智慧通达之人,咸皆依照此《弥陀经》等之教化,观想阿弥陀佛之形相,称念其名号,以求能够见到化身佛,祈求其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能够亲自前来接 引。于是便感得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教化之主化身现形,慈悲降念而前来相迎,其人果报尽时乘坐于莲华,即得往生于彼极乐国土。

    其 最初之发心与后来获得之果报境界,与理体相契而无互相违背,称念佛号和观想形相,并非是邪魔之道。岂可独独心怀一种执着,不能体悟释迦圣人之悲心,而以种 种的异说纷纭,使令他人产生疑惑,若是能够探寻思惟此要决,黑白是非便足以分明了。心中的疑惑和犹豫不决既然没有了,便能至诚归心于净土之微妙行业,勿要 生起种种邪思乱想,反而堕落于三途之中,令众般的痛苦逼迫伤害,到那时才后悔以前之过失而想改过,又如何能够来得及呢?
     



第    二


             第二。《佛藏经》云:「若有比丘,见到有佛、法、僧、戒可取着者,是为邪魔之眷属,非是我之弟子。我亦不是彼人之本师,非是我所摄受护念也!」



    疑 惑者曰:《佛藏经》里面说,自心之外见佛,皆说其是邪魔,佛陀不是彼人之本师,说彼人非是佛陀之弟子。可是如果依照净土之教法,专门使令众生称念阿弥陀佛 之名号,观想彼佛之种种相好,求生于阿弥陀佛之国土,那么此取相而求之行为即非佛陀之弟子,佛陀非是彼人之本师,云何可以得到诸佛之护念,而得往生于西方 净土呢?仰望探寻此二种教法,无不皆是释迦牟尼佛之言教,两种说法既然有差殊,应当要如何取决判定呢?

    会通曰:教法的轨迹有万般的差别,可是皆同归于一个真实之义。然而随着根机之差别而建立教化,其义理则各别有不同的言语诠释。仔细审察两部经典,文句虽然互相乖违而理体却是同一的。何以故呢?佛、法、僧、戒者,有三种不同:一者真谛。二者别相。三者住持。

    真 如之体性清净,烦恼障、所知障二种遮障完全消亡,本有之觉性圆满光明,如是即为真性之佛。守其体性而不改变,使殊胜之智慧轨范而成就,一切的菩萨大士之所 同缘,六度万行由此而彰显,此即为是真正之法也。符合隐奥难思之理体而契会之,远离诤论绝于言语,此乃是真实之僧也。真性净洁澄清庄严,本体清净而无染 垢,即是真性之戒也。根据这样的殊胜义理,是故说为真谛。《涅槃经》云:「若是能够观察三宝,其体性即是常住而同于真谛。此即是诸佛,最上的誓愿。」即是 其义理也。

    所 谓的别相者,「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也。「法」有四种,即理体、言教、修行、果证也。「僧」有二种,即有为僧、与无为僧也。「戒」者,即在家和 出家的修道行者,止持和作持二种规范,以及所有一切的戒品。如今重视修行别相,乃是为了能够证得真谛。于佛法中起而修行之人,只知道别相的佛法僧戒,便以 为是究竟之法,不能悟得真谛之根源。学习戒律之流类,也都是为了帮助修道。而佛陀之名号,只是应化示现而非真实,乃是用来接引小乘与凡夫之人,权巧作为休 憩的化城屋室。下根机的小乘与凡夫愚迷而不能了知真义,却将别相预先执着为真实,所以佛陀呵责,称其是为魔之眷属。

    佛陀之真子,要能通达我法二空,以期远契于如如之理,才能达到释迦牟尼佛之本愿。如果执着不前而端居于差别的名言形相,不能体悟其真如空性,却是又再入于邪魔之乡,远远违背于佛法。

    但 是若要超越于五阴魔,必定要因常住法身。烦恼障之魔想要消除,就要依赖虚空等禅定。想要出离天魔之界,还要有慈悲三昧之等持。期望能够消灭死魔,其功效要 根据四神足之禅定。仰望瞻视于四方天下,若非释迦大圣则莫能如此。降伏观察四种魔境,岂是下根凡流的众生所能够达到其功效的呢?

    若 是不能栖神于佛法至道,想要断绝贪爱之网则无有缘由。能够系念思想归于真理,才能阻隔胎卵溼化四生和三恶道的迷乱之途轨。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化凡夫之流,暂 且学习观想坚固,若是能够忆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暂且求其能够不退转于佛道。得以往生阿弥陀佛化现之土,见到阿弥陀佛之化身,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作教化 主而提携之,便能悟得无生忍,证得一真平等法界,一切佛法皆能够了达而分明。于是便可藉此念佛法门的不可思议功德,破坏诸魔之罗网,近则能够超越三界的生 死,远则能够证得佛果菩提。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1-12 16:00 编辑 ]

TOP

续 1

    若 是不能如此依靠阿弥陀佛而精进念佛修行,则还要沉沦堕落于三恶道之中,长时劫中受诸痛苦,解脱生死则未能期待。详细明了此二说之因,其实是毫无违背诤论, 千万不可随于一端之见解,随意执着而产生疑惑。如果随顺于此念佛之要门,乃要专精忆想彼极乐国土;如果心中仍然忆想要住于此娑婆世界,则很难断绝于六道之 轮回。大家可以检验此语之理而随顺修行,仔细观察自己因行之浅深,自然能够分别其不同的利益。详究其因行而思惟忆念其究竟之理,念佛修行而其最后契入的真 如本体又有何差异呢!

                     
第     三



    第三。《无量寿经》云:「于此娑婆世界一日一夜的修道,胜过于其余的佛土一百年。」《维摩诘经》云:「娑婆国土有十种事相之善法,是其余诸佛国土之所没有的,所谓的以布施摄受贫穷等等。」

    疑惑者曰:如果准照此二经典所说的,于娑婆世界修行佛道,乃是胜过其余他方之世界,何必要劳苦而专门忆念阿弥陀佛,期愿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舍弃殊胜的修行环境而求生于较差的他方世界,使修道之业行难以成就,执取与舍弃之二种路途,希望能够详细唱演其原委。

    会 通曰:佛陀弘扬佛法之规则,无不皆能存其利益,各自随着一个趣向,而其义理并不互相违背。何以故呢?修行之根机,总共有两种阶位,若是尚未登于不退之位的 人,难以居住于污秽之国土。如果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来修行,有很多的退道之缘,违逆和顺境之缘触于凡夫之情执,便产生了忧喜之心。贪爱和憎恨之念竞相发生, 种种恶业又再造作兴起,没有办法自我安定修行,终究还是沉沦于三恶道之中。

    若 是已经修习因地经过万劫,其法忍已经成就,污秽的国土才堪能居住,才能真的利益众生。既然成就了自我之修行,已经免离于生死轮回,能以十种善行之事利益他 人,乃是其余诸方世界所不能及的。这是因为其余的佛国净土,其依报国土之境界、极为精致美妙丰华富足,种种的资生用具完全没有亏缺,所须之事物可以随其意 念而得。既然他方净土完全没有缺乏欠少,布施的东西想要给何人呢?而其余的九种善事,准此道理便可完全明了。

    因 此之故,若是自我了知自己是已经得到不退转之位,则居住于此娑婆世界并无妨碍,广泛施行种种善业以利益他人,则能胜过其他没有办法行布施等善行之佛国。然 而当今学佛之人,远离释迦圣人之时世已经非常遥远,贪瞋痴三毒仍旧炽然不止,尚未能够自在解脱。若是能够往生于西方净土,依托于彼国土殊胜之因缘,藉着阿 弥陀佛加持之威德,才能够得到不退转。是故一定要往生于彼国,成就自我利益之因,据此道理而言,则是完全没有违背诤议。
   




第    四



    第四。《弥勒问经》云:「所谓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痴之人所能念,不间杂烦恼结使而念,便能够往生阿弥陀佛之国土。」

    疑 惑者曰:若是准照此经所说,所谓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痴之人所能,应当要不间杂烦恼结使,才能够成就净业。而如今念佛修行的人,圣人之位尚未高登,烦恼结 使不能消除,如何得以往生净土?然而你如今声称念佛之事,其功德并不枉费而施行,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之网稍有存留,请求师父您垂示而加以剖解分析。

    会 通曰:佛陀之教法阐扬,乃是随着众生之根机,其奥密之旨义难以悟解。而「色丝少女」之中所蕴含的「绝妙」二字,通达之则只在于须臾之间。而人们之所以会取 舍不明,随意生起疑惑执着者,这是何故呢?释迦牟尼佛言教开示净土行业,都是为了凡夫之人的修行,而对于念佛往生的因果能够深信不疑,岂可以说其是愚痴 呢?

    如 今解释「凡愚」二字,应作四句而分别。一者,凡而不愚。这是说从人天的善道起而趣向修行佛道,乃至于十信位之满心,尚未得到相似的唯识智慧,是故谓之为 「凡」。但是其对于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生灭之理,深深怀着仰望信受,其能够思惟运作其心而作取舍,对于善恶因果的损失利益皆能了知,此即是「不愚」 也。

    二 者,愚而不凡。十住已上的菩萨,于真如之境界,尚未能够证得亲见,是故说其为「愚」。但是能够得到相似的无漏智慧,皆已了知二无我之道理,不再随于生死轮 转之凡流,也可以依此义理而说为「非凡」也。又有另一个解释,初地以上的菩萨,对于殊胜而更进一步的境界,由于无明的障碍之故,约此义理而称之为「愚」。 然而由于其已经证得圣法,是故非是「凡夫」也。

    三者,亦凡亦愚。此即是在人天的善道中趋向佛道以前,一切的众生尚未随顺于佛法之圣理,因此名之曰为「凡」。此外因为其未能了知善恶因果,因此又称之为「愚」。

    四者,非凡非愚。即是所谓如来的至圣智慧圆满究竟,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都已除尽,故不是凡愚也。

    而所谓的「凡」者,即是汎也,准照其修行为人之德行,其对于佛法的损失或利益无法分别,汎汎然而受生于六道,等同于凡夫之类。而对于六道轮回的去来善恶,是非对错轻重不知,此乃是为「愚」也。

    如 今想要往生于极乐净土,而造作修行净业之人,能够了知此娑婆世界,其痛苦深切充满于世间,因此特别生起厌离背弃,知其不可以长久居住。听闻佛说有西方极乐 世界,其殊胜快乐无有穷极,于是专精至诚、存心忆想阿弥陀佛,誓愿往生而无有疑惑。如此既能永远消灭痛苦之流,长久辞去染污之三界,那么其即非薄根浅解之 人,也不会汎汎然而随业受生,是故非是「凡」也。只要能够一心念佛而求往生于彼西方国土,能够于佛道中悟得无生,当来即可究竟作佛,意念专门想要广度法界 一切的众生。能够运用此菩提心,一定可以往生于极乐妙剎,由于其有如是殊胜之见解,是故非是「愚」也。

    此 外所谓的不间杂烦恼「结使」者,「使」谓十使,「结」谓九结。念佛之心,即是第六意识,第六识心王依于正道而生起。想要作恶事的时候,种种的结使烦恼,才 可以容许其得以生起。可是当其正在念佛之时,与遍行的五个心所,以及善的十一个心所相应,不会牵动诸结使烦恼,这是由于恶念无有因缘可以生起之故。心念攀 缘于其他异于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之境界时,结使烦恼于是便生起;专注于忆念阿弥陀佛时,结使烦恼便眠伏不起,是故说其为不间杂于结使烦恼而念佛也。

    发 愿要求生于极乐净土者,即不应当言其间杂。这是因为由于结使烦恼尚未断除,才容许可以说他间杂而生起。若是已经灭除烦恼之圣人,则不得间杂而生起。如是则 由于凡夫尚未断除结使烦恼,是故时时会有现行产生。念佛时是以清净心,其体性乖违于结使烦恼。心地端正而念佛时,诸般结使烦恼即不现行。如念佛的正念有间 断时,心中没有觉知防备而结使烦恼即能生起;并非说其是完全已经灭尽结使烦恼,才称之为「不间杂」结使烦恼的念佛。因为圣人的烦恼迷惑已经断尽了,此娑婆 世界便足以安居,不必再劳苦念佛,而求生于彼极乐国土。
         




第    五



    第五。《最胜妙定经》云:「若是有人建造种种的寺院佛塔,其数量有无边之多,不如有人于暂时之间,端正身心而静虑思惟。」又如诸部的大乘经典当中,说无生之道理,教人应当要修道学习智慧。

    疑 惑者曰:准照依循前述之教法,佛陀慇勤赞叹无生,乃是在一切的业行当中,特别最为尊贵殊胜。而《阿弥陀经》等经典,劝导众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厌离恶弃娑 婆世界,发愿求生于弥陀净土。然而「生」乃是一切老病死等过患之主,「生」如果能够灭尽,则种种过患便消除。若是舍弃娑婆之「生」,而求于西方之「生」, 则过患之因便会渐渐增广。何以不作无生之行,以悟得本有之法身。而却教人忆念阿弥陀佛之色身形相,使「生」之因不能了脱。设使能够「生」于彼国,那么与此 娑婆世界之「生」,又有何差殊呢?若是能够专门观照无生,则去佛不远,心即是佛,何必假借他方世界而求呢?此净土行业既然教人专修,期望师父能开示其甚深 之意趣。

    会通曰:修行之缘和言教之兴起,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然而言教演说会有不同,这实在是因为根器之差别。何以故呢?广泛地谈论其根器,简略来说有二种意义:一者业深,二者行浅。业行较深之道侣,可以学习无生之理。修行浅薄之流,却应当要生于净土。

    若 是说到修行的造作业行,总共有二条路径:一者是倒还生死。二者是出离生死。所谓「倒还生死」者,是说此人虽然有在学习佛法,但是只为了名闻利养,不畏惧将 来生死轮回倒悬危险之果报。或是贪求殊胜之见解,转而执着人我是非,自我称是、非责他人,不摄受身口意三业。言语上宣说无相之理,可是心中的执着妄想却炽 然不止,设使让他学习「无生」,反而只是成为其显异惑众之伎艺。见到他人念佛,即横怒而瞋恨嫌恶,致使念佛修行之人,心中怀着退却退道之念。自己口中宣说 有佛法妙药,自我畏惧无法安忍而不能服用修行,反而去食用其余导致疾病之贪瞋痴毒药。以此妄想心为业,其心乃攀缘而漂流浪游。自心既然不能谛察明了,未能 加以管制看守,自己称云我已悟解,可是其自我的勘察检视、反省忏悔却完全都无。不知不觉之间便已命终,却又沉沦于生死之中,于六道中来去逡巡受于艰苦,解 脱之事未能期待,此即是为「倒还」生死者。

TOP

续 2

        所 谓的「出离」生死者,又有二种门路:一者无生。二者有相。所谓的「无生」者,即是心中守于安恬寂静,能够了别外在之缘,对于其是依他有、是遍计无之二相, 善于了知而取舍。制止心念使其任运自然,而不住于空有二边。口中言说、心中能行,随于种种的事相当中勘验检视自心。不论是违逆之境或是顺境,其心念都可以 均齐平等。且如将炭火吞食,或是口中饮食美味,畅快喜悦无法称赞。吃火食炭对其来说,并不差别于受用美食。而于一切的违逆境界与顺适之境,都可以如此平等 相待,如此便堪能住于娑婆世界,即使长久居住也不会退转。回转此污秽之国土,翻转作为清净的世界,其功德力用既然如此,即能成就出离生死之行也。

    所 谓的「有相」者,是指有的修行人其污垢业缘的障碍深重,因此无相之行难以成就。若是住在此方娑婆世界,诸般的痛苦便更再增加积聚。虽然想要守住自心使其内 在寂静,可是心念却散于境界而被外缘所牵引,心念既然随逐于境界而移转,那么「无生」便不可能悟得。若是能够专心缘念于一尊佛,观想忆念阿弥陀佛,种种恶 业不再作为,而求生于西方净土。见到他人别种的修行业道,能够随喜赞叹而加以显扬;听闻到他人之过非,不会生起轻视毁谤。系住心念于极乐世界这一处,远远 遥想于西方净土。身业礼拜、口业称念赞叹、意业忆想,如是三业互相扶持,则必定可以往生彼国,如是也能够成就「出离」生死之行也。

   希 望大家能够各自以自己的根器检验于教法,契合于自己的才是适当之修行。如果自己明了认定是业行深厚之人,其地位已经居于不退转之地,那么便不必劳苦取相, 而发愿求生西方。若是根行浅薄之人,尚未能够免于六道生死的流转波浪,那么「无生」一要证得,才能够出于生死之缠缚。若是只有口中称诵「无生」,而其身心 所作的却与口中的「无生」并不同一,考据其能证得的,百人之中无有一人。是故凡夫之人想要证得无生,必定要由殊胜的境界。所以想要求「无生」者,一定先要 求见于阿弥陀佛,以此作为证得无生之胜缘。

   若 是长久住于南阎浮提世界,虽然常常可以遭逢善友,虽然也能听闻正法,可是说法的人也是凡夫,日夜虽然恒常听闻佛法,可是未能证得无生之理。《维摩结经》 云:「虽然终日说法,不能令人证得寂灭、修习佛道,即是无益之戏论,非是求法也。」设使来生来世,能够遇到善友,重新再起如今修法之因,还是成为戏论。那 么不如求生于西方净土,便能够断绝于三界轮回,登入于七宝之林,一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正法言语,如微尘沙数的法忍,应念便可圆满明了。应当详细探究此二种缘 起,勿再烦恼犹豫也。


                                   第     六

    第六。《涅槃经》云:「阿难尊者困厄于魔境,文殊菩萨前往救度。」《大品般若经》云:「魔王变作佛陀等形相,而人们不能了知。」《优婆曲多经》云:「魔变作佛之形相,而尊者却加以顶礼。」

   疑 惑曰:阿难尊者证得预流之初果,尚且会被魔所困扰而使其心念狂乱,释迦牟尼佛使令文殊菩萨前往救度,然后恢复其本心。此外魔能化作佛身,为人说法,而根行 较浅的菩萨,皆不能觉知。再者优婆曲多尊者,其修道之成就已经能够穷究无学阿罗汉之果位,见到天魔变作佛陀之身,不免也要归依于他。如今想要观想阿弥陀 佛,而临命终时见到佛来接引,此皆是天魔所化之境界,岂可以依止凭藉呢?如果临终所见的佛是真实的,那么念佛便是特别切要之妙药;可是如果是遇到魔所化之 身像,那么便虚妄而入于邪途之流,我人心中有疑情未能消除,必定祈求师父您会通说明。

   会 通曰:大觉世尊权巧应化之身形,其神伟的身像挺拔高耸。天魔虽然能够矫变形体而混乱之,然而其身像是有悬殊之差别的。佛陀经过无量累劫精勤修行,殊胜之因 行圆满显着,其果地成就万德庄严,佛陀相好光明超越奇特,岂有下劣的弊恶之魔,能够伦类而比拟呢?何以故呢?释迦如来体相庄严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圆满具足 而光明炳然,其皎洁清净犹如明珠,光明照耀超过踰越于一万个太阳。魔王纵使能够假变形相,种种庄严之相也不能成就。其事相就如同低劣的凡夫,而比方于富贵 的王者宰官。

    阿 难尊者权巧示居为小乘圣者,其形迹示现为预流之初果。可是如果考据其真实之修行,其实久远以来已经登于初地菩萨的阶位。阿难尊者忧虑佛陀灭度之后,修习禅 定的徒众,因为邪魔而破坏其清净之心,然而却没有方法可以制伏魔境,所以阿难尊者示现被拘于邪魔之罗网,于是祈请释迦牟尼佛加持威德。佛陀的神咒既然已经 宣说了,则便作为兴起教化之缘由,令佛陀的妙法广泛流传于后代,使学佛之人可以摧伏邪魔。并不是阿难尊者这位圣人,真的被困厄于邪魔之罗网也!

   《大 品般若经》云:「天魔变作佛身,迷惑于下根凡夫,浅根修行的菩萨,不能了知。」者。当释迦牟尼佛说大品般若之时,尚未说明辨别有些教法是因权巧而起,而在 《涅槃经》的法会当中,因此有菩萨祈请而为大众演说。迦叶祈请世尊而言:「佛陀说法和天魔波旬说法,云何能够分别而知呢?」释迦牟尼佛说:「譬如小偷狗 贼,夜间入于人的屋室之内,其家中之奴婢佣人,若是能够觉知之后,很快小偷便自然退去。修行之人亦是如此,既然已经入于佛家,而能善护甘美的饮食法味,不 应忆念邪魔杂染。佛陀不可思议之形状,殊胜奇异端正庄严,天魔来混滥正法,应当善加分别。佛陀眉间的白毫相,乃是右绕而盘旋,外表实在中间空虚,白色的光 明流散照耀,其光明映照晶莹纯洁,清净无染犹如琉璃。其面貌圆满光明,犹如聚集很多的太阳光明。头顶上的肉髻高大明显,其头发乃是绀青色。一根头发一个螺 旋,右旋而婉转环绕,如果目睹了此殊胜之相,都是真佛之形象,若是异于此开示之形相,并皆是魔也。」

    而 说优婆曲多尊者不能认识魔者,尊者优婆曲多,出生居于释迦牟尼佛之后,依佛次第而传法,为第五代祖师,一生说法度人,其数极为众多。魔王厌恶其说法度众, 因此在其说法会上雨落天华,扰乱动摇大众听法之心,使其大众心中不能领悟佛法。魔王又想要更再迷惑尊者,于是施以众宝天冠,优婆曲多圣者垂慈哀怜,悲愍而 接受其宝冠。尊者因此告诉魔王曰:「我承蒙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认识仁义也知道感恩。」尊者又云:「你既然施予我宝冠,我也有宝璎珞来相答谢。」优婆曲多圣 者于是乃取人蛇狗三种死尸,变化而作宝璎珞,系于魔王的颈部之下。

   天 魔波旬于是心中欢喜庆贺曰:「优婆曲多圣者,其不可思议之神力难以称名,教化引导一切之根机,使这些人很多都能证果而成为圣侣。我的魔众眷属,展转愈来愈 稀少。如今圣者既然接受了我的宝冠,并且又以宝璎珞来酬谢我。优婆曲多既然落入我之魔网,三恶道之众生便会展转增加,我的魔军魔众,不会再损失减少。」天 魔波旬因此身心欢喜踊跃,于是便返回其宫殿。回到四天王天时,优婆曲多尊者乃摄持其神力,宝璎珞之珠王还又化作人蛇狗之死尸,恶臭腐烂青瘀肿胀,脓汁血液 交相流落。天魔波旬心中极为忧愁懊恼,想要除去却无有办法。天魔波旬于是遍及诸天人之住所,欲请诸天帮忙消除舍弃。

   诸 天人各各都回报言:「这个非是我等之力量所能,此乃是释迦牟尼佛之弟子优婆曲多尊者,因为你的无知,横加扰乱其说法度众,因此尊者暂以此事,来挫折责备你 的身心,你应当要尽速前往归依,才可以免除此难。」天魔波旬于是从天界下来,来到优婆曲多圣者之前,以五体投地恭敬虔诚,悲泣哀伤忏悔谢罪。优婆曲多尊者 慈悲怜悯而为其除去颈上之死尸。并且告诉彼魔王言:「我出生于释迦牟尼佛之后,不能见到如来之身相,你可以为我变作佛陀的身形而让我瞻视佛之形相。」天魔 波旬于是入于村落的树林之中,变其身形相似于释迦牟尼佛。优婆曲多尊者见到佛的形相之后,心中感动而敷座顶礼佛之形相。

   天 魔于是心中惊恐畏惧,赶紧向优婆曲多尊者言:「弟子乃是凡夫愚痴之人,不敢违背尊者之教化,虽然如今变作佛的形相,可是仍然处于平庸凡俗之流,圣者向我恭 敬顶礼,会减灭我无量的福德。」优婆曲多尊者言:「我近则是礼拜佛陀之形像,远则恭敬释迦牟尼佛,你乃是弊恶之魔王,非是我所恭敬之对象。你如今不必恐 惧,虚妄畏怖福德会消失。」于是魔王波旬心中深深生起庆幸喜悦,舍离诸般的杂恶之行,归依于佛法僧三宝。至心顶礼优婆曲多尊者之足,然后还归于天宫而消失 不现。如此岂可以说优婆曲多尊者不能认识邪魔呢?

   这 就是如同有众多的贵族王宰,其共同致力帮助于一个士夫。那么即使是再凶恶之人,也不能侵犯扰乱此人,修行净业之人,其得到护持的道理亦复如是。修行念佛至 诚恳切,决定可以生于彼国。十方的一切诸佛,全部都资助其不可思议之威德神力,修行者果报将尽命终之时,邪魔不能扰乱。阿弥陀佛化身及大菩萨众,皆能放射 慈悲之光明,接引命终的有情神魂,令其超升于微妙的极乐世界。因此不必畏惧邪魔之困扰,而不修习往生净土之良因。

TOP

续 3

                          第  七


             第七。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两者并列而互相比较,以彰显其高下优劣。

    疑惑者曰: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距离此娑婆世界非常遥远。而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现在就居处于此世界的欲界天当中,何以不愿求生于兜率天宫,而却趣向于西方世界,舍弃容易的而去求取困难的,如此岂不是非常的迂回延滞吗?

   会 通曰:比较此两种境界之事缘差别,总共有很多种,如今简略地陈述十种差异,
一同来解释种种的疑惑。 一、寿命有长短之别。二、居住处所有分内外。三、境界分 为秽土净土。四、色身果报两有差殊。五、种子现行有其差别。六、精进佛道和退失佛道有其差异。七、三界内和非三界有差别。八、好丑的形体彼此乖异。九、命 终舍生时境界不同。十、经典劝导有多少之不同。

            一、寿命有长短之差别者。兜率天的寿命果报,只有四千年。而西方极乐世界之寿命,有一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其长短差异极大。

    二、居住之处所分为内外者。在兜率天宫之中,智慧之业若是较多,即得往生于内院之处,可以亲近奉侍弥勒菩萨。智慧少而福德多,即生于外院之处,不能见到弥勒慈尊。而在西方净土之中,完全没有内外之分,其极乐果报虽然有优劣之不同,可是人人都是圣贤。

    三、 境界分为秽土和净土者。若是生于兜率天之内院,可以亲见弥勒慈尊,与圣人聚会之境界,能够发起清净之缘。若是住在兜率天宫之外院,其香华楼台种种音乐,皆 能让人生起染污之想。而西方极乐世界的树林华鸟、流水罗网、种种乐音,相触而对于六根之时,无非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增长佛道。

    四、色身果报两地有差殊者。天道中的正报之身,有男身与女身之差别,彼此互相染污执着,障碍种种的修行道业。而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者,人人皆是大丈夫相,因此于自他之报身,清净而无染着。

    五、种子和现行之差别者。若是生于天界之上,种子与现行之痴惑俱皆现行。只要是往生了西方净土,则唯有种子而没有现行之痴惑。

    六、进道和退失佛道有差异者。若是生于欲界天上,有种种的男女之形相,若是智慧定力较轻微者,大多不免要退失佛道。而往生于极乐世界之后,不但境界殊胜而且慧力更加增强,既然断绝了贪欲之行,唯有转进修行而无退失。

    七、 三界内与非三界内之差别者。上生于兜率天宫者,尚未离于欲界之内,劫末之时火灾若是生起,欲界不免要焚烧败坏。如果往生于西方净土,永远辞别了娑婆的三界 生死,劫末的水灾、火灾、风灾等,都不能够伤害。由于彼极乐国土之中有形体形质之故,是故并非无色界。依于地面而居住故,并且不染着于色境,是故非是色 界。没有男女婬欲及段食,是故非是欲界。

    八、好丑之形体彼此乖异者。往生在天道之中,男女的形体不同,美好与丑恶有很大的殊别差异。若是能够往生于西方净土者,人人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皆是同一类的莹净庄严,皆是具有大丈夫之相。

    九、命终舍生时境界不同者。舍命而得生天上时,没有佛前来接引。若是往生极乐净土者,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圣众皆会前来相迎接引。

    十、经典劝导多少者。劝导众生求生兜率天宫者,只《弥勒上生经》的经文有说到,而且不是非常慇勤恳切,只是粗略令众生作其行业。而劝导众生往生净土者,经典与论典当中极为众多,而且释迦大圣一再地慇勤劝导,专一诚心而使令众生往生。
         


            又问:西方极乐净土,其居处殊胜时节安乐,一切下根器的凡夫之流,如何都可以往生呢?

    答曰:彼西方净土精细微妙,凡夫想要往生实在是很困难。但是因为有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的佛力加持之故,要去极乐世界则极为容易。




                                            第   八


            第八。《大无量寿经》云:「往生彼国者,住于正定聚而不退转。」《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若能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疑惑曰:如果一般汎论不退转之位,便要说到一万劫修行之功德。为何只有一生一世念佛,下至于临命终只有十念念佛,并皆能够承蒙阿弥陀佛之接引,往生彼极乐国土而不退转。若是论及此二种之功行则是有差别的,要如何才能相符契合呢?

    会 通曰:所谓的「不退转」和「正定聚」,其名称相异而意义相同。修行佛道之人,总共有两种,其中一者是居于污秽之国土。二者是居处于清净之国土。在秽土世界 当中修习因地,要凭藉着一万劫的修行资粮。而在清净的国土起而修行,自然有很多的途径。如今说明所谓的不退转者,其总共有四种。《十住毘婆娑论》云:


    一、位不退。既然已经修习因地一万劫,这是指说唯识观能够成就,不会再退失堕落于恶律仪之业行,而流转于恶道的生死轮回。

    二、行不退。已经证得初地,证得真实的唯识观,舍离二乘之心,于利益他人的菩萨行得不退转也。

    三、念不退。证入于八地以上,真正得到任运的无功用智,于定境或散心之中,皆能够得到自在的缘故,没有一念退转也。

    四、 处不退。虽然没有经文可以证明,但是约其义理而可成就此说。何以故呢?如同《婆娑论》中所说:「退根的阿罗汉,如果在欲界的人道当中得到证果,遇到五种境 缘和令其退失之具,恐怕会失去圣果,而起于修道之思惑。即是所谓的长远游行,多疾病,乐于读诵经典,乐于调和诤讼,乐于经营僧事。若是在天道当中得到证 果,不会遭逢退失之缘具,即能够得不退转,入于无余依之涅槃。」
   

    修 行佛道之人也是如此,前面的三种不退转当中,对于尚未证得的人而言,若是在娑婆世界当中流浪生死,这是其常常居处之地。这是由于此染污的娑婆世界,常常会 遇到五种退道之缘:一者、寿命短而多病苦。二者、有大恶缘之伴侣,摧俎破坏清净之心。三者、外道有一些间杂污染的善法,扰动混乱了真正的修行。四者、六尘 的虚妄境界,扰乱动摇清净之心。五者、不能常常见到佛陀,很少能够逢遇圣人的教化。若是常常住于此娑婆世界,便会遭逢此五种退道之缘。

    只 要能够往生于西方净土,便可遇到五种殊胜之事:一者、寿命长久无有病苦。二者、有殊胜的同参伴侣互相提携。三者、心性纯正而无有邪恶之事。四者、唯有清净 而无有染污。五者、恒时能够奉事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圣尊。由于此五种殊胜之缘,故得不退转于佛道。考据其修行之阶位,未可便能与一般所论的三不退之阶 位互相齐等,但是因为国土境界殊胜、众缘强大,更无再令人退失之缘具。这就譬如造恶之人,常常造作种种不善之事,若是能够遭逢殊胜之良友,慈悲哀悯提携奖 励,断绝恶友的交游往来,恒常随着良善的伴侣,乃至于在其一生之中,再也无有生起过失之因缘也。

TOP

续 4



                                                                                                            
                          第   九




            第九。《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疑惑曰:极乐净土之往生,必须要有大善根,具足修行诸般业行,才可以往生净土。如今空有念佛修行,如何能够往生彼国呢?

    会 通曰:所谓论及善根多少者,只是约念佛而言,以说明过去如果没有宿世的善缘,今生今世即不能听闻佛陀的名号。如今只要得闻有极乐净土,而能够专心念佛,此 即是过去有善根之因。若是听闻后能够至心忆想思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才能够决定往生,此即是为大善根也。若是虽然有听闻到阿弥陀佛之净土,也有发起心意期 愿往生,但时而精进、时而退失,没有恒常之心,心志不能坚固决定,因此判为是少善根,此即不能往生西方净土也。

            又疑惑曰:考据其所谓的念佛,只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设使其心念能够专注,未必是为大善,纵使能够称念佛号,哪里能够得以往生呢?

            答 曰:如今说明念佛,此乃是辩明总摄佛陀的万德而修。这是因为众生之根机不同,所受之利益也不相等。诸佛由于过去无量劫以来之愿力修行,而成就了此果报之名 号,只要能够称念其名号,即能具足包含众多之功德,是故可以成就大善,不会废止其往生净土。是故《维摩诘经》云:「佛陀十个名号当中的前三个称号:如来、 应供、正遍知。释迦牟尼佛若是加以广泛说明,阿难尊者即使是经过一劫也不能领纳受持。」《成实论》云:「解释佛陀之名号,前面的九个称号,皆是从个别之义 而言。总括前面九个称号,含摄其名义和功德,而称之为佛世尊。」

    只是说明佛陀最初的三个称号,即使是经历一劫也难以圆满说明,以阿难尊者之领悟力,也不能全部了解。更加上其他的六个称号,以总括而制定为「佛」之一个名号,其殊胜的功德既然广大圆满,是故称念其名号即是大善也!
  


                                                                第   十

    第十。《阿弥陀经》又云:「善男子、善女人,念佛而往生彼国者,其声闻圣众之数,有无量无边之多。」《往生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缺根,二乘种不生。」

    疑惑曰:如《往生论》所说的,女人和身根残缺的,以及小乘的圣人都不能往生,而《阿弥陀经》则说皆可以往生彼国。此二经论皆是圣人之言教,何以各有差殊呢?

            会 通曰:勘查探寻经典和论典之意,其各自随顺一个因缘,详审而细察之,其二者并没有差异殊别。说到女人可以往生者,若是其心志性向微妙决定,深深厌离女人之 身,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等待其娑婆世界的果报已尽之后,转作大丈夫之身相,居处于微妙的莲华宝台,即得往生于清净的佛国也。

    而 所谓的报身残缺者,其有五种:一者、天生残缺。二者、犍(因为刑罚去势而残缺)。三者、半月是男、半月是女。四者、因嫉妒而有时为男、有时为女。五者、同 时具有男女二形。如此身根残缺之类,其心志性向无有恒常,但是只要能够发愿修行一心求生,心意决定而勇猛不退,待其命终舍弃残缺的身根果报之时,感得完整 具足之根身,即得往生于彼极乐国土也。

    另外所谓的「二乘」者,其中有一类称为「愚法」的二乘人,是指那些能够证得人空之理,已经证得小乘之果,而不能通达法空之理,是故称之为「愚」迷于「法」空之理也。此类之二乘人只能追求自我利益,而不能广泛利益他人,没有办法得以往生净土。

    第二类的是所谓的「不愚法」的二乘人,其虽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不住着于小乘之果位,而能跟随着诸大菩萨,生起大乘之菩提心,誓愿求生诸佛之前,发起利益他人之行,故得往生于彼极乐国土也。
   

    又《观无量寿佛经》当中云:中品往生之人,至彼西方极乐世界才证得小乘之果。疑惑曰:《净土论》当中云:「二乘种不生」,以何因缘往生彼国之后,然后证得小乘之果位?

    答 曰:此人在先前有小乘的种子,后来因为遇到善知识,才发起大乘之心。往生净土之后因为其过去小乘的习气,在境缘殊胜的修行环境之下体悟色身、诸受,自心和 心法四者皆是无常,因此发起宿世小乘之善因,即能证得小乘之果。然而由于西方净土中大乘的菩萨善友,努力地提携奖励,,因此不住着于小乘之道,仍然兴起大 乘之心念,是故并非是真的小乘也。

    而 在娑婆世界当中其根身虽然是女身,但是能够上求无上菩提,深深相信自己与他人之佛性平等具足。于是立下了弘大之愿力,立誓当来必定要成佛,广泛度脱一切众 生,心中思念能够舍弃女人之身,此生即得往生于西方净土。等到其临将命终果报尽时,阿弥陀佛的化佛即来相迎,当下便成就了大丈夫之身相,入于七宝莲华之 座,即得往生于彼极乐国土,阿弥陀佛即令其安定心神居于净土。经典依照此门而谈,故说女人及二乘等皆得往生也。论典依据若是不能如此发大菩提心而求愿往 生,是故说女人二乘不得往生也。

    小乘之人如果能够生起大乘之心志,乘着此菩提心为业,即得往生西方净土,而随从着他昔日之旧名,故称号其为声闻也。
  

    疑惑曰:小乘的因地心,既然判定其为令人讥嫌之名号,在彼世界之中何必一定要称其旧日之名号呢?

    答 曰:声闻之人愚迷于法空之理,自利之心念太过深切,不能广泛利益他人,因此称之为被讥嫌之名。如今虽然还存留其昔日之称号,但是其即是大菩提心之声闻也, 其利益众生既然广大弘深,因此乃是良善之称号也。是故《法华经》云:「我等今者,乃是真实的声闻,以究竟佛道之音声,令一切众生皆得听闻。」西方极乐世界 亦是如此,虽然也有小乘之称号,可是都是真实的大乘声闻,是故无有令人讥嫌的恶名等过失也。



                                                                                              第  十  一

    第十一。解释三阶教之修行者,有五种小疑惑。

    第 一个疑惑曰:众生生死流浪于三界六道之间,种种痛苦的事情悉皆经历,推究此生死轮回之因,皆是由于心中起于邪妄的贪瞋痴三毒。如今之人专心念佛,期愿往生 西方净土,邪妄三毒转为增多,如是岂非颠倒之见,何以故呢?娑婆五浊的恶世界,凡夫众生于理而言,本来应当常时居住,而如今心中特别生起厌离舍弃之心,此 即是邪恶之瞋恨也。西方极乐清净的国土,只有圣者才能够游行居住,自己不思惟度量自己是下劣的凡夫,却发愿想要往生彼国,此即是邪恶之贪念也。所以如此不 了解自他之差别,皆是因为愚痴无明也,此即是邪痴之障碍也。此贪瞋痴之三毒,内在积聚于心田之中,假使真的令其去念佛,也只能感应神鬼邪魔,如何得以前往 西方净土而受生呢?

    会 通曰:佛陀的言教当中,其旨意各有不同的差别伦类,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果善于知道思惟取舍,则各各皆能随顺众生之根机因缘。这是什么道理呢? 若是修道而悟得无生之理,就道理上是可以在娑婆世界长久居住;若是尚未高登不退转之位,则污秽的国土便很难可以居住。若是能够契入无生之理,则极乐国土与 娑婆世界平等不二,不必假借厌离此污秽混杂的世界,而另外再仰望其他清净的他方国土。可是自己的阶位如果还是处于生死轮回之境界,则一定必须要求生于彼清 净的世界。污秽的国土如果是由菩萨大士所居住,则其契悟理体之知解能够恒常游行于秽土、而不被境界隔碍其心地智慧。下劣的凡夫尚未成就殊胜的观慧,暂时居 止于秽土、则还又增长痛苦生死之流。

    所 以舍弃染污之国土,并不会增长邪恶之瞋心。爱乐西方净土,邪恶之贪念也不会生起。同时对于秽土和净土加以分别,则是智慧心所相应而非愚痴。于内心中积集三 善根,外在招引佛菩萨众圣之资助,此方娑婆世界最后的果报辞谢之后,西方微妙剎土清净的莲华便来相迎,不必心中畏惧神鬼邪魔,而不精勤修习净土正业也。


    第二个疑惑曰:业道就如同天平之称,造下善恶业则将来必定要酬对偿还。而我们此生感得生死已来,所造的恶业并非只有一种,如何能够不遭受恶报,而却可以直接往生于西方净土呢?设使想要往生西方,而这些恶业难道不会成为障碍吗?

    会 通曰:凡是造作诸业者,苦乐之种种果报一定会生起,既然我们是同于凡夫愚痴之辈,长久以来积集了罪业之因,其果报则必定无有错谬而不可推委,但是如今可以 成得人身之果报,那么其恶业是否已经断尽了呢?若是说恶业已经断尽,则如今便无恶业可以去除。如果恶业尚未断尽,则其受生于如今人道之时何以不作障碍而却 可以作人呢?

    三阶教的行者,则必定面有难色而说,感得此人道之身而受生时,诸般恶业虽然尚未断除,但是由于人道的善业较为殊胜,其他的恶业不能遮障。等到此人道的善报既已终止,则恶业的苦果将来必当承受也。

    既然如此,那么三阶教的行者更应当指示云:过去的恶业虽然尚未断除,可是由于人道的善业较殊胜的缘故,并不会阻止此世人道之招感生起。而如今求生西方的净业,比起人道之业则是转而更为殊胜强大,恶业怎么能够对往生净土生起障碍呢?

    这 是什么缘故呢?受持三归和五戒,此乃是有漏的善因,然而由于愚痴的颠倒想所牵引,而进于入母亲之胎藏。此三归五戒有漏善因之较低劣的修行,恶业尚且不能遮 障,是故可以感得人道之身,其罪业已经无力遮止其受生人道。而无始以来所具有的殊胜正行,以及即于今日又能够发菩提心修行,誓愿穷尽痛苦之根源,期愿当来 能够究竟成佛。然后一心精勤克定心念,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此身果报穷尽之时,又有慈悲的善友们,关怀哀悯护持助念,使其住于正心正念。并且西方极乐世界的 圣众现前,使其心中特别生起渴望仰慕,乘着此种种殊胜之因缘,想要往生彼国岂有困难?因此心中千万不要怀疑,而不修习求生西方之净业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