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益西彭措堪布:念诵心咒窍诀及成就验相

益西彭措堪布:念诵心咒窍诀及成就验相


念诵心咒的要求。

念诵以出声为主,上师如意宝教诫:对初学者来说,出声念最易和本尊相应。出声念诵时应断以下六过:①声音太大,②声音太小,③太快,④太慢,⑤少念文字和音母,⑥多念文字和音母。在相续上应断昏沉和掉举。

念诵时,身心要专注在所缘上,不要散乱,不能念诵时说闲话,这点非常重要。续部上说:“若无等持,则如海底磐石般,即使念几劫也无结果。”所以,念诵时一定要专一,六根都要收摄,心里明观圣尊身相,一句咒语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在持咒时,心不乱想,口不绮语,身体端正,眼睛微闭,耳听咒音,这样摄住六根就容易入三摩地,念咒才有巨大功德。续部上说:“清净与不清净相差千倍,有等持与无等持相差十万倍。”什么是不清净念诵呢?就是边念边说闲话,夹杂绮语而念,这样念咒,就是不清净念诵。《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一比喻,譬如在黄金、白银中掺杂黄铜或普通铜,虽然只掺杂一点,结果只能叫非金和假银,再也起不到纯金纯银的作用。以此说明不清净念诵的过失。莲花生大士也说:“掺杂绮语念一年,不如禁语念一月。”

以上对心咒作了具体分析,大家念诵时一定要保证质量。佛法的成就不在外相,主要在你的心能否与法相应。希望大家念一句有一句的收获,念十句有十句的收获,念四十万有清净无量业障的收获。

下面再讲修法的验相,如果按仪轨如法修持,一定会有业障清净的验相。验相分外验相和内验相两种。

1、外验相:按经上所说,业障清净会有这些验相,比如梦见雪山、穿白衣,或梦见呕吐不净食物,梦见日月升起、自己在虚空中游行,梦见大火、水牛、制伏黑人,或者梦见比丘、比丘尼传法,梦见上师金刚萨埵授记,或者梦见坐法座,在微妙宫殿中安住,或者梦见树出乳汁等。这些都是初学者以如法修行而清净业障的验相。

2、内验相:就是烦恼越来越少,自己的相续在逐渐改变,以前很深的习气逐渐浅薄,内心日益清净,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悲心在增强,修法容易相应。这些都是内验相。

修法产生验相本是好事,但若对验相特别执著,到处宣扬验相则不好。如果是大德,想让人生信心,相信法的加持,而且自己也无执著,有必要时可以宣说,否则,自己也特别执著,只是想人前炫耀,这样宣说只会执著加执著,这种人无法安住在般若空性中。出现验相是平常之事,就象日出必有光明、有火必有热性一样,修行如果如法,必然会出现相应的正确验相,不足为奇。如果对验相执著则入歧途,比如中毒可用药物对治,药若成毒则无法可施,同样修法可以净罪,但如果执著修法所生验相又以何法对治呢?执著验相的结果,就是使善境界转成错处。希望大家对暂时的修法验相不要执著,不然决定会以执著而自我束缚,在紧紧的束缚下无法修行佛法的自在境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 不离菩提心
享用信财、亡财者,无论是上师还是普通僧人,都应在清净念诵的同时,不离菩提心,这才是关要。

切切不要将注意力放在肉块大小、油饼薄厚等供养的好坏上[1],而应当尽心饶益那些病人或死者。现在他们正处于紧要关头,倍受痛苦、无依无怙,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应该以慈悲菩提心摄持,专心致志地念修生圆次第。

当然,前面也说过,有这种境界最好,没有的话,只要满怀慈心悲意,身语意三门集中精力地念诵仪轨,并尽量跟随词句思维,做到发音正而清晰。这样,依靠对三宝无欺谛实力的信心和定解,依靠皈依处三宝的大悲力,再加上无欺因果的威力以及菩提心的无量功德等,必定会使病人或死者受益匪浅。

这一点一定要记住!特别是为人助念的人,不是活佛、上师没关系,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也没关系,关键是要发心清净。只要你发心清净,就像佛经中所说,即使一个人在亡者身边为他念经,他也不会堕入恶趣。

因此,为病人,可以念些药师咒、《心经》、《金刚经》等,除了定业,连药师佛亲自现前也无能为力以外,必定对他有利;为亡者,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名号及种种经典都行,也必定能遣除他的恐惧和痛苦。

总之,当这三种力量——我们自身清净菩提心的力量、三宝的大悲力、因果不虚的威力聚合时,就如由三种植物配成的良药一样,绝对能利益到众生。

● 于人垫上净己障

在利益众生的同时,其实修行人自身获益也是最多的,所谓“于人垫上净己障”。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坐在别人的坐垫上,为别人念经,但却净除了自己的罪障。这是非常珍贵的道理!你是修行人的话,可以说,这是不可以不了知的真理。当然在《前行》里,这种道理很多,不过,若是你一带而过的话,也就忽略了。

因此,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地为别人修行,念经、诵咒、修法……你这样去做了,将众生安置于解脱道上时,你的罪障也就清净了,二资也就圆满了。

当然,一般人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即使是某些公认的贤良上师或僧人,应该也是明晓因果的,但就是因为害怕享用信财、亡财的过患,连对病人、死者作个加持、回向、发愿等,也都不肯。这真是已经断绝了慈悲心、菩提心的根本。

但现在这样的人还不少,“我不摸钱”、“我不跟人结缘”……若不是有特殊密意的话,这的确是失坏菩提心的表现。你也知道众生可怜,需要加持,但就是呆在山里不出去,谁都不见,这也不一定合适。

自我保护得太过了,也不见得是好修行人的标志。尤其是大乘行人,跟谁都“隔离”着,也没有必要,只要你把握好尺度,为别人作个加持,也是有利无害的。否则,一种行为到底的话,利弊功过,也不好说。

当然,这也不是要求我们完全付出。完全付出的话,恐怕只有大菩萨才做得到。像上师如意宝,病得最严重的时候,还继续给人加持、摸顶,就算在医院里,等着拜见的人也是排着长长的队。这种菩萨精神,的确是非常伟大的;而与大菩萨结缘的人,哪怕一面,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而我们,和人接触的话,假如能给人带来一点利益,也是可以的。其实反过来说,交往一下,自己的一些小问题也能被发现。否则,有点境界,就跟谁都不接触了,久了以后,搞不好会出大问题的。以前就有这样的,一个道友闭关好多年,但一出关,跟谁都格格不入。这样的话,我看还不如多跟人结缘,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

其实,这种机缘是很难得的,如果你知道利他的功德,就不会舍弃它了。

● 只重视自利者不得自利

很多人之所以舍弃利他,就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为自己做的,才是自己的功德。

虽然道理不是这样,但那些过于注重一己私利的人,为别人做点什么,是很不情愿的。他们到了施主家以后,在大众行列中,需要为施主家念的经不念,反而取出自己那黑乎乎的念诵集,认为自己的诵经功课不能间断,所以装模作样地念起来。

他们对自己的一点点念经、诵咒,竟然如此认真谨慎,认为只有自己念诵集里的内容,才是最珍贵的,只有念这些,才是为自己积累资粮,完全净除自己的罪障以及享用信财的罪过,而在为施主家念诵的大众行列中,却东张西望、胡言乱语、心不在焉,全然不考虑那些本该救护的众生——死者或活人的利益,这是很不应该的。

太重视自利的人都是这样。像现在的有些发心人,他把发心当成是给上师、给别人做的,随便应付一下就过了。但对自己的念诵、修行格外重视,认为这些才是自己的,这些才值得认真。

其实完全错了。你不愿为他人念诵,不愿为众生发心的话,断了慈悲菩提心不说,就算以后明白了,要尽力净除享用信财的罪过,但以自私自利的恶心,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如果我们最初就能以慈悲、菩提心为本,在不离开利益众生的动机下,尽己所知、所能,诚心诚意精进修行,那么,无论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到他人家里去观修生圆次第、念经、诵咒,都没有丝毫差别。也就是说,在远离私欲、一心利他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而念诵、发心,乃至行持一切善法!





--------------------------------------------------------------------------------


[1]以前,藏地施主请僧人念经时,常常供养肉块和油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