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如是定久功深,初则宴坐方知,]宴坐就是安坐;宴,这句话本身是静的意思,静坐才知道。说:一开始修行要打坐,坐着修数息观,慢慢的从静态变成动态。[今则周遍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湛然就是非常清楚,心中有智慧光明,所以,具足般若智慧,住于无所住,清清楚楚他的念头,所以[分别念数,一一无不了知。]我们念佛也是如此,一开始用功会散乱,就打坐念佛;久而久之,行住坐卧都能用功。凡夫修行,总是有一个次第。[从此起用,摄散入寂,]从散心的念,到最后寂,这个“寂”就是悟了,悟到平等则寂;悟到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我们都强迫自己去痛苦、去执着,所以,业障就现前。什么叫业障?烦恼不断叫业障。我举个例子,提婆达多想害佛,在山上放好了石头,等佛经过把石头推下来,落石把佛的脚砸流血,要是世间人,就会对他恨之入骨了。甚至要报仇,拿刀砍他了,这个叫做业障现前。

佛不是这样,他透过大智慧,一念之间大慈大悲,佛会想:虽然你想害我,但是,更加坚定我弘法利生的愿力,你也有功德!佛告诉提婆达多:你这样也有功德。就是说你虽然想害我,但是,增益我坚定弘法利生的信心,我不会受你影响。你们常说:师父!我业障深重!业障是一种执着、放不下,叫做业障,烦恼叫做业障,莫名其妙在无明里被牵引,这叫做业障。我们都不懂得随时观照,事实上业障本身是无,业障本无,而我们凡夫就是明明知道,却控制不住。

有一个小姐从美国来,她本来是外道,后来信佛,但还不是很深入。她说,她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吃下去不好,但是,她控制不住;吃东西她知道已经饱了,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吃都觉得不饱,其实肚子已经很撑了。有一种叫做业力控制不住,那就需要一点时间了,要一点时间。我们若能掌握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能够掌握当下这一念的分别心,这样烦恼一定很少。直接接受逆境、痛苦、命运的安排,很欢喜心的接受。但是,有一种你无法控制,就是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这就是病苦。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散发出去的起心动念,那个恶的念头必须受报。譬如我前世起一个杀生的念头,今生当然会以此恶念的力量,而受果报,这种子会有果报,所以,我这辈子就病苦。这都是微细的,不是凡夫有办法控制的,只有欢喜心来接受。

因此,业其实一切当下就是空性。如何才能达到毕竟空性呢?第一、要了解我一切的起心动念,都是幻化的东西,当下放下。对于不可抗拒的zai 难,我全部欢喜心接受,因为不可抗拒。碰上了也没办法,不必多一句语言去形容。这个zai 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不必讨论这种东西。很多人来看师父,问的问题都很离谱:师父,我儿子为什么头痛都医不好?他的意思是说我儿子头痛医不好是不是卡到阴了?或者是不是有鬼缠着他?或者是不是有无形的众生在作弄他?他的意思是师父很行,他不知道师父近视。他认为用透视眼看一看,后面有两个鬼跟着他,你直接跟他这样讲,他就认为你很行!还有就是曾经堕过胎的女人很烦恼,她来就说:师父,我腰酸背痛的。我说:有没有去找邱医生看,有啊!我有去看,看了医生,却还是一直医不好!

她现在的心念就是一直想靠师父,希望师父帮她加持。她的理念就是你是法师,应该有阴阳眼!她不晓得我是近视眼,竟然不知道!就是什么都要靠师父,这就是修行错误的理念,你靠我,我靠谁啊!她说:师父,您是大修行人。我没有修行,我几时跟你讲我有修行?所以,业障也是一种无明,对于事理不了解的一种错误观念,对事理不清楚的观念,业本身本来就无。[不被幻观烦恼碍;]不要被虚妄的东西障碍,[化寂不住,]这个变化的东西当下就是空性。

不住就是不要执着我现在安住于某处,我现在心很静,你有这种念头,也是一种有所住;有所住则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不被静观涅槃碍。]我们希望修到愈来愈静,若执着一个很静,这样又是一种障碍,放下、无所着,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从此渐次增进,绝待灵心欲发,竟至无所不知,无法不晓。]我们在修行当中,永远不要动到一个念头说:我现在已经很厉害了,不用再修行了!不管你修到哪一种圣人的阶段,你要放下。放下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在修行?放下到绝待。绝待就是不经过任何的比较,这种心灵。

圣者不觉得自己是超越的圣者,那就是真正的圣人。[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难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犹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现前的东西,就像眼睛看到前面的东西一样,统统清清楚楚,一个人若圆满觉性,就有这种力量。[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果有去印度的人说,就是蕃石榴。

[【“非被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准如前释。三修学寂观方便竟,并上一科三观一首方便竟。]这就是下手的方便。

[壬二总结三观方便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二句结名。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经》,佛敕二十五圣,各说最初成道方便,亦此义也。

壬三遍修三观圆成]

有的人不是只修一种,有的人是统统修。[【“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诸末世,有圆根众生]圆根就上根,最利根的人,根机大利。有的人根机很利,你跟他讲几句,他马上就发心要修行了。有的根机是就算你跟他讲得死去活来,他还是老样子“不增不减”不增不减有二种:一种是悟到本性,因而不增不减;一种是因为懒惰所以不增不减,你就跟他讲得死去活来,他依然故我。不增不减就是没什么差别,无论你怎么勉励、鼓励他,叫他起惭愧心、起回光返照的心,他都没什么改变,不增不减,他就是常常保持这样,不会很坏,也不会很好,那也是不增不减。有上根、利根的众生,[能遍修三观。遍修者,不遗一法,勤行精进,悍劳忍苦,]“悍”就是抵抗,可以抵得过劳苦的,可以劳累,忍耐得过苦。所以,修行一定要吃过苦,修行不吃苦,他悟不到东西。除非你是六祖再来,一闻就大悟,那当然是很少,自古以来,也才一个六祖而已,那是菩萨示现的,不可相提并论。

[以悟为期。悟后之修,任运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叫做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叫做萨婆若海。[三观既备,万行已圆,故就此人,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又此人本觉离念,名为佛出。]因为我们的本觉是离一切的妄想;所谓离一切妄想就是放下的意思,离念不是离开这个念头,就是放下不必要的分别跟执着;但是,存在智慧的心。譬如一面镜子脏了,脏了就要轻轻擦拭,不可能擦到连子都破掉、消失了,不是这样;是把镜子上的污垢擦干净而已,镜子的体仍然存在。本觉离念是说我们本来存在的觉性,但是,它是离开一切妄想;虽然离开一切妄想,并不是否认念头的存在,因为智慧心本来就有念头。

[壬四别开钝根修证]

这段太重要了!这段是在讲钝根的人,我们差不多都是这种根器。前面讲的不太可能,怎么可能遍修三观,空、假、中一起修,名如来出世,变成佛母?怎么可能?最主要看后面这一段,前面段不太可能做得到,就看这段。这一段就是在讲大多数人的根机,大多数人的根机是怎么样呢?你要注意听!

[【“若后末世]就是现在根机差的众生,[钝根众生,]钝根就是很差,根器陋劣的众生。[心欲求道,]要求道业,[不得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由昔业障,当勤忏悔,]菩萨,我现在问你,为什么要求忏悔?你讲给我听听看:说,忏悔业障,忏悔恶业,忏悔以前的过失。有的人忏悔后还是一样很凶,他生气完后:我求忏悔。我不应该把我儿子打到流鼻血!过几天儿子忤逆他,又照样对孩子拳打脚踢,更严重!他愈忏悔,就打得愈用力;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换我问你,你要先了解道理,来忏悔才有意义。我们并不了解忏悔的意义,变成一种口头禅,逢人就说:忏悔忏悔!哎呀,师父!我向您求忏悔!变成一种口头禅。

很多出家人会帮自己取个别号叫忏悔者,忏悔居士。印光大师自谦为常惭愧僧,很多人也跟着取名为惭愧僧、惭愧居士,都取这种名字,模仿祖师取的名字。意思是说:我也是有惭愧心的人。换我问你:什么叫做忏悔?忏悔的定义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常说:万法唯心造。我这一念嗔恨心起来,譬如我恨一个人,我要来求忏悔,就是我不能让这个种子根深柢固;我恨一个人,我现在要求忏悔,就是要把它拔除,这是忏悔。

忏悔就是转染污的念为清净的念;如果忏悔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忏不如不忏。形式就是:我今天恨你,来拜个八关斋,求忏悔,明天我还是照样恨你,这样就没什么作用。我们常说万法唯心造,我们过去造恶、恨心重、不肯施舍,或者是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经衰弱。我们知道我们太敏感,好!我们来求忏悔!忏悔就是要怎么样?忏悔就是要转我们的念头,我恨,这样不对,恨将来要受果报,我们产生一种恐惧感,我会下地狱。或是说我过去杀盗淫,我要求忏悔。所以,现在开始转念头,将恨心转成感恩心,改变它。所以,忏悔本身到最后,变成一种喜悦的清净,会变成一种很欢喜心。忏悔要彻底去转变念头,到最后也是这颗清净心;忏悔就是洗净自己的心。所以,忏悔不是嘴巴说说而已,就是唯识学所讲的:转这个念头,转烦恼成菩提;

不然忏悔实在没什么意义。我们如果每天认真求忏悔,就要: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是从心起的,要会运用这个心。以后你若起一个念头说:我恨人!要马上转念:这样不对,我是求过忏悔的人,这样不行!这样忏悔才有作用。不是逢年过节碰到人就说:忏悔,忏悔!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那都是一种应付而已,毫无意义,如何忏悔?底下这几句话你要注意听:[常起希望。]“希望”就是发愿,要常常发愿。[先断憎爱、]这个太重要了!你要修行,要求忏悔,你要先断这个恨,不准你恨哪一个人;爱就是自私的,只爱自己而已。这个“爱”不是说男女的感情,就是说什么都只为自己好,私欲太强叫做爱。我们的欲望,只为我们自己好,占有欲。恨跟爱要先放下,这是生死的根本。因为这是指钝根的人,钝根的人不断这个,你要断什么?[嫉妒、]“嫉妒”、就是耐不住别人的好,受不了别人好。别人如果比我们好,我们就会捏造他的坏话,想尽办法要破坏他的形象。

这是全世界,不是只有台湾,全世界比比皆是。人如果没有嫉妒心,你看他的日子有多好过!嫉妒,别外一个名词叫做狭碍的小巷,死路一条!嫉妒就是这样,路越走越窄,他一直想要去破坏嘛!一直想要破坏的时候,他散发出这个破坏的力量,以后无法收拾。因为嫉妒,所以必须说谎,他为了希望别人相信他,他嫉妒那个人比他行,他就必须说谎来伤害对方。那个人很坏很坏,人家听了之后就相信了。我们一天为了自己好,本来就输人一等了,现在因为嫉妒别人,又编造谎言,为了拉拢朋友跟他的看法一样,攻击那人就必须说谎;到最后人家就会发现他满口谎言。那人根本没这么坏,他却整天毁谤,这就是嫉妒造成的,这就是争宠。

男众特别重,要好好检讨!嫉妒就是心如羊肠小道,气度狭小。我们今天男众要出家,要好好的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有一个女众就说:师父,我们女众嫉妒心比较少,那您什么时候剃度女众啊?我说:我提到剃度女众,始终有一种恐惧感,现在只要一谈到剃度女众,就有恐惧感。女众:哎呀!师父,有恐惧就好。知道恐惧就好,不要真的吓到了!你相不相信,如果剃度女众,你认为这四十个男众待得住吗?只要剃度女众,这些男众大概就一个一个收拾东西走人,统统离开!很奇怪!你注意看,我不是指什么人,只是说一般,只要这个法师也剃度男众,之后也剃度女众,大部分的男众都待不住。有一种情形可以剃度女众,就是隔开,另外一个道场,让女众住得很远。要离得很远,井水不犯河水,各住各的,这样就能相安无事,不会接触到这样就比较待得住,比较有可能。你们不知道,这个嫉妒是很厉害的,非常可怕的一种心态。你看古代皇帝身旁那些爱妃,如果其中有一个比较漂亮,受皇帝宠爱的,那个马上就会被毒死,我不骗你!

所以,嫉妒是很可怕的心态。而我们明明知道嫉妒不好,嫉妒不是女人的特产品,并非如此,男众也一样,包括我在内也是有嫉妒;因为讲到最后要收敛回来,不讲自己不行。我也是有嫉妒心,学佛之后,渐渐放下,变成随喜心。所以,嫉妒的反面,我们要改成随喜,别人有优点,我们赞叹,我们赞叹他。[谄曲。]就是扭曲、丑化别人。“谄”就是拍马屁;“曲”就是扭曲别人,这件事情明明不是这样,透过一种嫉妒或者是恨,不健康的心灵状态,把一件直的事情硬要讲歪了!就是这样,“曲”就是不正,所以,学佛要直心,直心是道场。

断[求胜上心。】]求胜上心就是比别人强,什么都求比别人强,就是我慢的意思。求胜上就是我慢的意思,他什么都要赢!你看,佛多么厉害,看到这一段,你真的要向佛陀跪地顶礼,众生的毛病,佛一针见血就指出来!你看,僧团、团队会乱就是强出头!强出头是什么呢?样样都看不顺眼。有的菩萨来厨房帮忙,人家在切菜,她就开始嫌东嫌西的,嫌切的太薄、太小块、太大块。后来其他几个人就互相约好:爱挑毛病,都拿给她切,她自己切的,就不能挑剔了。

人又不是机器,怎么可能大小都切得一样?她就得自己一个人闷着头忙了。切完后,好坏都不能吭声,无论是大小,都不能吭声,因为是她自己切的嘛!求胜上心,样样都要赢,你就很惨,你就很痛苦!菩萨!你相不相信?从今以后你就想:我样样都要输!你知道我为什么上学时去练跆拳道?就因为别人笑我矮冬瓜,我那时想:我如果去练跆拳道就威风了,以后谁再敢笑我矮冬瓜,我就给他几拳外加回旋踢!因此就去学了,我这个人,虽然矮,不过学什么东西,一定要学得很厉害,我学跆拳道二年,就升初段,到高三就升二段。不是被打成二段,是真的到二段的等级喔!求胜上心,那个好胜心很强!

然后比赛的时候,我的外号叫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的那个将领,表示很会偷袭别人;我个子矮,太高大的往往打不到我,我是属于短小精干型的,一蹲下去就看不到人,对方的脚都勾不到我;他就跟教练说:他太小了,我打不到他!在这一段,师父为什么一直强烈的反应?这个求胜上心,这个太厉害,烦恼特别重,优越感、自尊心,那个我们真的没办法,我们人的求胜上心,真的非常强烈!我在求学时代,背着台北最知名高中的书包,如果看到前面穿着绿色制服(一女中)的女学生,喔!不得了,那个是穿绿色制服的!我们今生若没有学佛,确实谁都没有办法,憎爱、嫉妒、諂曲、求胜上心,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有办法。很强烈的心态,样样都要赢!

那个时候练跆拳道,为了要升初段,一个打三个,打得全身是伤,也没有吃药,真的!到最后身体变差了,身体一直虚弱。一个人的观念错误的时候,我们那个强烈的争执心,没办法断。像我现在就不一样了,你要赢就让你赢,我不会跟你比赛,不会的。说实在话,我们人悲哀的人生观,不清楚的人生观,他就有错误的理念;错误的理念它会引导你一直痛苦,只为了一下子的名誉。你知道我那时候多自傲?讲到自己的往事,就觉得很惭愧。

那时候跆拳道黑带,就穿着道服,背着黑带,走到火车站,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是跆拳道黑带,你知道那种心态有多可怜?还有坐公车的时候,走路都希望别人注意我!师父之所以讲自己过去的糗事,就是要告诉你们:我们真的是业障的众生,念稍微好一点的学校,跆拳道打得稍微有点成绩,自己就觉得不得了!讲起来很惭愧!这就是要告诉诸位:我们学佛要有智慧,全盘放下,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此言末世钝根障重众生,]障碍很重的众生,[既悟觉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废,]一下子修,一下子又荒废了。[不得成就,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因夙习种子,熏发现行,于修行时,为作障道缘,故不得成就。]有的人一开始要念佛,就生重病了,病到快死了!有的人才想来听经闻法,家庭就变故,会钱全被人倒了,不去打拼又没钱,所以,尽量不要造恶。[当勤忏悔,常起希望者:应当勤求忏侮。忏悔有二:一者、事忏:严结华坛,]庄严这个坛场。“华”就是花,庄严的意思,就是装饰这个坛场,让它庄严。[身旋礼,]“旋”就是动,身一拜一起,不停止叫做旋,[口读诵,意策观。]“策”就是随时警惕,鞭策自己。[二者、理忏:]理忏就是无生的意思,理忏又名无生忏,就是要悟到实相。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我心自空,罪福无主,遇善境界,心得轻安,业障消除,道缘可办。常起希望,愿断业障,先断憎爱二惑。]诸位!修行就是这样才是真正在用功。[憎者,于违情境上起憎怨心;]不要起这种心,起这种心将来苦吃不完![爱者,于顺情境上生爱染心。]尤其是男女的感情或欲望。[此二是根本烦恼,属贪嗔摄。嫉妒谄曲者:嫉,谓徇自名利,]“徇”就是依,专门都是找自己好的,对自己好的。[不耐他荣,]“荣”就是光荣、优点、好处,耐不住别人的优点、好处。[妒忌为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摄。]嗔恨心。[谄,谓罔冒于他,]“罔”就是欺,“冒”就是骗;罔冒于他就是欺骗。“諂”就是欺骗。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巴结,不实在的、不诚实。[矫设异仪,]“异仪”就是不同的外表,另外有一个不同的表现,那就是说虚伪。[险曲为性,故名谄曲,贪痴各一分摄。]心暗藏着玄机、阴险,也就是外表。

所以,我们交朋友,不要跟阴险的人交往;交到脾气坏的朋友还没关系。脾气坏的人,他很直心,他不会隐藏;他脾气不好,有什么事直接跟你讲,不会隐藏,他内心不会设计你。你如果交到一个奸猾狡诈的朋友,你完蛋了!整天都设计你,而且表面上对你非常好!以有有一个徒弟,他知道佛门的出家人容易受骗,就先来皈依;皈依之后中,如果下雨天在路上碰到你,他照样跟你跪地顶礼,一样,可以说做到让你觉得,这个人真的是虔诚的佛教徒!然后怎么样呢?再跟你借钱,他也不是主动开口,而是等到你去找他的时候,装出很可怜的样子,让你产生同情心:哎呀,某某人,你生活有困难吗?没关系,师父,我再想想办法,不用担心。你就中计了!这个人很可恶,现在不晓得躲到哪里去了,说不定被抓去关了!大家都被他的外表骗了,每一个人包括出家、在家,无论你有多大智慧。因为人都有慈悲心跟同情心,看到他这样,都被他外表欺骗了。

所以,阴险的人让你真的没办法,防不胜防,太善良了。我们出家人,或者是在家这些护法要注意,师父提醒你们的要注意!如果人家要借钱,拿五百块给他没关系,算是施舍。[又此憎爱,通名为惑。]爱跟恨都是迷惑的东西。[盖惑者,不明之义,]就是不了解。[不明即是痴。求胜上心者,慢也。这一点,师父要在大众求忏悔,这一点我从小到学佛以前,即使出家,念大学、研究所,这个慢、求胜上心还是非常强烈!

但是,话又讲回来,也因为这样才很有志气,我不愿输人。所以,我看大藏经不愿输人,讲经也不愿输人,都是因为这样。把这个我慢降伏以后,这个精进心,不要胜上心,精进心还是存在,把慢除掉。这一点,师父犯得很严重,我慢,所以,师父比你们差。[求超胜一切,憎上慢心,]增上慢,什么都比别人强。[合为贪、嗔、痴、慢,四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于成就。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如果[此观不得,]如果这个观照不行,[复习彼观,]“复”就是再,再习;“彼”就是另外,另外一种观,空、假、中任你修行。只要[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只要你的心不放逸,慢慢渐次能够求证。[三种净观,]奢摩他、三摩、禅那。[恐其根钝不能兼修,且劝随其本意,学习一观之事,以专事于一,必易成就。设或此观不得,故又教其复习彼观,总以心不放舍,即不退转也。渐次磨炼修习,必求证入,]只要[但肯办心,自有相应。]办心就是好好的跟你的心商量看看,“办”就是对治,好好的对治你这一颗妄想的心,习气的心,自有相应,好好的办一下。[时节若至,其理现前。

一长行竟,并上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竟。并上广明行相竟,再并上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竟。]以前我都不会观,因为还没学佛,不懂什么空观、假观、中观,观不来!以前看演戏,皇帝身穿龙袍,觉得是很快乐的事,皇帝还拥有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娶一百多个老婆。这是以前没有学佛,很向往的日子;没有学佛,他就会想,要在世间怎么享受过日子,幻想着当皇帝有多伟大!这是讲我过去的幻想,现在当法师,很清醒了。现在骗不过我了!不是只有我会这样而已,你们不用笑我,不然你们都不曾这样幻想过吗?一定有的!是啊!

[庚二偈颂

辛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辛二正颂(科同长行,唯阙安居。)

【“圆觉汝当知:]你要知道。[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就是定三个期限,一期或一百二十天,或一百天、八十天。[忏悔无始业。]要如何忏悔?[经于三七日,]二十一天当中都要求忏悔。意思是说:你要结菩萨戒的结夏,修行三期,二十一天以内,你要好好的先求忏悔。[然后正思惟,]真正思惟,好好的依佛的知见。[非彼所闻境,]不是你从佛所听来的,你都不可以依靠,不可以执着,[毕竟不可取。】

圆觉汝当知,呼当机以儆余众也。]敬告大家,其他的一切众生。[一切末法众生,欲求无上之佛道。此乃发菩提心,去佛遥远,尺水丈波,]尺水丈波就是不易停止的意思,一尺水就有一丈波,众生就是烦恼重,才一尺水变成一丈的波,风大无明重。[先当结坛。以上、中、下三根而结三期。]要在这个范围内好好的修行。[以上、中、下三根而结三期]上根机的人八十天,中根机的人一百天,下根机的人一百二十天。[忏悔无始已来所有业障,业障消除,心器清净。经三七日,然后正思惟,提起正观,念念契合正觉也。非彼从佛所闻修证之境,毕竟不可取,免堕邪见也。

【“奢摩他至静,]就是修定;[三摩正忆持,]三摩就是般若的智慧,能让我们正确的忆持这个正道。[禅那明数门,]如果你是修中道法,那么,你要很清楚的数息观,数门就是数息观。[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此颂三观一首方便。奢摩他,用至静,为下手工夫;三摩,用正忆持,为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数门,为下手工夫:是名三种净观,一首方便。若能精勤修习,一法不遗,依始觉智,悟本觉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觉,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要常常忏悔,[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上颂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此颂一类钝根,]钝根的人,[屡修屡废,]修行进进退退的,[未能成就者,皆由无始夙业,以为障道之缘耳。]障道的因缘,屡修屡退,[常当勤心忏悔,无始一切罪障,诸障若得消灭,则云散空澄,]“澄”就是澄清,使一切的烦恼都化为清净。[佛境便得现前矣!二正宗分竟。]我今天去银楼兑换钱,这众生要不迷很难,因为我有新加坡币、日币要兑换,我就坐在那里看众生相。里面都是金子,一个人没有佛法薰习,说这个世间有人能克服那个贪,不可能!释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经》讲:我视一切金银财宝如同粪土,跟大便一样。我们却每天把金子戴在脖子上!今天我在银楼又有所悟,大彻大悟,悟到了。我们人为什么要戴几百万的首饰在身上?如果我们拥有真理跟智慧,身上什么统统不用戴,我们也活得很快乐!戴那么贵重的首饰,如果遇到抢劫,强扯不下来,就干脆把你手剁了!众生所喜爱的东西,我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就坐在那里打磕睡,看看周围的人,边看边等。如果拥有大智慧,会有很大感触,众生的确是迷;当然,这对我没有作用,那没有什么,跟粪土没有两样。银楼里,摆满了黄金、钻石,闪闪烁烁,金光万道,那就是众生相。我常常想: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在身上穿洞呢?

何必这样,穿洞是为什么?(法师指在鼻上穿洞)。本来很好看的眉毛,为什么要把它全部剃掉呢?很奇怪呢?何必这样呢?你看,师父都没有化妆,这样会很难看吗?不会啊!我的手也没有戴什么东西,白得透明,也不难看啊!如果我们悟到真理,走在街上,你绝对不会动摇,不会想看什么东西,不会感觉到什么事情会引起你注意,因为你的心二十四个小时都在生死里面。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了生死!当然,你如果无法一下子像圣贤的境界,你慢慢的断没关系,师父不祈求你们断得很快,慢慢来。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身外的地方都是假的,有一天你会安贫乐道,所有的钱以布施为贵、以施舍为贵,布施才是最尊贵的。慈航菩萨讲过一句话:施舍的东西才是你的,就是说:你才种到福田,舍出去的东西,才是你得到的。知道吗?放在我们身上的东西,你今晚睡着后,能否活到明天还不晓得,万一睡着后,明天死了,要布施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人,他太太按月存放五千块在她朋友那个地方,突然间,他太太被车子撞死了,她先生要来跟这个人拿钱,他不晓得太太是不是按月存,或许他太太拿去买东西也不一定。结果她朋友否认,他先生认定太太生前都有按月拿钱放在那边。怎么不拿钱放在我这里,突然间就死掉了,车祸死亡!所以,我说像这样要造福,哪来得及?菩萨,像这样子,准备要修行,或者准备要布施,一下子根本就来不及!修福不是说你随时要修,随时就有那个因缘呢?不是如此。所以,我们设立的录音带基金,有二十多个单位要,资金根本不够,我说没关系,师父先贴补,你们尽管去作,没有关系!你还是要救度众生,这种工作不能停。所以,请大家帮忙赞助一下。

[乙三流通分

丙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

丁一贤善首启请]

最后这一段叫做流通分,流通分的意思就是说:要传出去,要赞叹,赞叹才有办法流通。流通就是赞叹分的意思,就是每部经到最后,佛都赞叹这部经的伟大。所以,学佛的人,如果要让佛法流通,就要赞叹,要赞叹三宝、赞叹法师、赞叹善知识,使众生对三宝有信心,佛法才能一直流传出去。所以,最后的流通分大部分都是赞叹,赞叹此经,不可思议,希有难得。学佛的人,若能体会佛的悲心,修赞叹行,佛法就会一直兴盛。所以说:若要佛法兴,就要僧赞僧,居士赞僧,僧亦赞僧,佛教自然兴。这个流通分,就是佛特别交代,希望能将法流传出去。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义疏》云:能弘人天小乘,曰贤;]贤人,师父写信给徒弟,都写某某贤者,[能弘始终大乘,曰善;]大乘分始教跟终教,这个“始终”不是说从开始到结束,“始”是始教大乘,“终”是终教大乘,始教的大乘,讲的虽然是大乘;但是,不究竟。终教就是发挥大乘的义理。小、始、终、顿、圆,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能弘圆顿一乘,曰首。]叫做首,[请问流通,]就是最后要问清楚,就是最后要流通,徒弟请世尊开示。[端赖斯人。]要有人作个总结,如何护持这本经典。[三业虔诚,准如前释。

丁二庆适闻所诠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现会及末世众生开示信、解、修、证法门,]“修”就是行,信、解、行、证的法门。[重重分析,]一层又一层的分析,[义无不尽。]道理很完备,[普令开悟如是不议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发解,如是修行,如是证果,]“诚”是实在,实在[诚为不可心思口议之事,]不可思就不能让你想像,口议就是去讨论;不可思议口议之事就是不能用脑筋去想、去推测;不能去讨论它,无法用言说的。[其受益为何如耶!

丁三问能诠各义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护持经人就是要怎么样让我们这一些想要护持本经的人,护持这一本《圆觉经》的人,如何去[流布此教,]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至于何地?”】]要如何流通呢?流通圆觉的教理呢?

[此大乘教,指正宗所说,若文若义,俱是大乘教法。应当因义立名,敢问此经名字,当称何等,求佛宣说。既有其名,因名则必思义,我等云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要如何自修?如何度化众生呢?化世就是普度众生,度化世间人叫做化世。[众生修习此经,当得何等功德?依经修习,祗恐招魔,须假护持,方可无患,敢问世尊,]“敢”就是请的意思,请问世尊[云何使我护持经人?]要怎么样让我们这些护持这本经典的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问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竟。

丙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世尊告当机菩萨,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后故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修习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恼乱正修,皆此经之功德也。]按照这个道理来安排这部经的名字,[至于依义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而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竟。

丙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

丁一且标能说能护之人

【“善男子!是经,]就是《圆觉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非常惊人,这部经典是所有诸佛共同宣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三世诸佛,都守护这本《圆觉经》,你看它有多重要?[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方菩萨修行都要根据《圆觉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十二部经典,大藏经的代表,清净眼目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一个眼睛,可见《圆觉经》有多么重要!《圆觉经》本来也很重要。法师开课,开什么课也很重要,要开众生的智慧,跟开这个课程也非常重要,息息相关。

[此叹法胜,]赞叹法的殊胜。[令生信重也。夫说此经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说,凡圣一源,]凡夫跟圣人是同一来源。[身土不二,]三身、四土,这是不二法门。[说诸佛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为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为顿教]这是根机大利之人。[大乘了义经。]就是绝对究竟。这本经典不是方便权巧的,都是讲圆觉的思想、实相的道理。[然不了义经,则随方有说有不说,]不了义经就是不究竟,方便善巧,随方就是随那个国土的因缘,可以讲,也可以不讲。[了义之教,然佛不谭。]这个“谭”就是谈话的“谈”无佛不讲,没有一尊佛,不讲了义的经典,每一尊佛一定要讲了义的经典。[如《华严》云:“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等。” ]就是说没有一尊佛不讲《华严经》,每一尊佛都要讲。因为《华严经》是了义经典,每尊佛都要讲。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者:谓此经既是如来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克”就是达到,按照这个因,达到这个果,叫做克。[得成佛道,自必时加保守,常垂护念;如《弥陀经》,为诸佛所护念经,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者;本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陀罗尼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有大总持门就是这一本经就包括一切的经典的意思,《圆觉经》就是总持。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你若要修行清净真如的本性,[菩提涅槃,及波罗密,]都要修习圆觉,依此法来[教授菩萨。然既称教授菩萨,则必为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方菩萨要成佛,一定要研究《圆觉经》。

[因行之中,无不从此成佛也。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者:谓十二部经,即十二分教。]我们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由此而来的。[分虽各有别名,]有各个各个不同的名。[凡属佛说者,皆可以名经也。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解释一下,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长行就是指有的经典是文章一直讲,没有偈颂的,没有几句成一偈的,长行就是长篇大论的文章。

重颂就是再一次用偈颂讲,比较容易记忆。并授记,授记就是大乘授记成佛,像《法华经》,到最后佛要入涅槃,都要授记徒弟成佛,摩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孤起就是孤起颂,就是跟长行文无关,跟前面的文章无关,单独起来的一个偈颂。无问而自说,因为境界太高,有的经典,弟子没有能力问,佛就要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事就是佛弟子的因缘。

佛的那些圣弟子,譬如十八罗汉,或者是一千二百个大阿罗汉,譬如描写舍利弗、目犍连过去有什么因缘。本生是指佛本人的过去;本事是指佛的弟子,本生指佛本人,这稍微有点差别。十二部经典,有的专门在讲佛的徒弟过去的因缘;本生就是讲佛本身过去的因缘。方广就是大乘经典,“未曾有”就是连接着方广的意思,就是未曾有经也是一样,大乘的经典。

论议、俱成十二部,论议,加上弟子们的讨论,俱成十二部。有的是按照文章的体裁,有的是按照事相的分类,总共三藏十二部经,就是十二分类的意思。广如大论三十三,如果你要更加的深刻去了解,那就在《大智度论》里面的第三十三卷,都有谈到十二部经。看过《大智度论》的人,第三十三卷里面,就有讲到十二部,三藏十二部那一些微细的名词。[此经以推穷妄本,照彻觉源,即圆照清净觉相,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以理贯群经,]藉着这个道理贯群经。

[义无不尽。]道理无不尽,[于此若解,则诸教之眼目彰矣。]“彰”就是明显,这样种种才华的眼目就非常清楚。[初且标能说能护之人竟。

丁二正答所说所护之法

戊一答名字

【“是经]这部经,现在要为这部经典取名字了,这部经典,第一个名字,[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可以这样讲陀罗尼经,[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总共有五个名字,都可以当作经名。我们现在是取第一个名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就是将第一跟第二个名字合起来成为这部经典,这本经典的题目,就是由此而来。

[此答名字。经中佛答共有五名:

一、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此以法、义、]经典的道理,[总、]就是陀罗尼。[别为名。]就是大方广圆觉。“别”就是个别;总就是陀罗尼,总一切法,就统统包括在内。[圆觉,是法;]依法修行我们才能证入圆觉。[大方广,是义。]道理,[此法,即是人人本有妙心,生佛同具,]众生跟佛都具足。

[依正全该,]依报跟正报都包括在内。[平等一相,寂灭无二,]平等一相,我们若是悟到空相,就能平等一相;无高无下、无男无女、无贫无富,没有国王、乞丐的差别,统统没有。[具足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也。大者,]就是绝待的大,绝对的。[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就是没有经过比较,当下就完成了圆满,叫做当体,绝待叫做当体。[当体者,称本体而得名,非对小言大之大,]对小讲大的大,这样不叫大;对小来讲大,表示还有比它更大的。

譬如一粒米比一支铅笔小,一个茶杯比一支铅笔大;一张椅子又比一个茶杯大;用比较而来的大小不算大。虚空,没有一法,没有一法就不分大跟小,那么它就是最大,绝待的大。我们的心就是要保持这念绝对的心境,无高无下。[若大有对待,岂为至大?亦非先小后大之大,若大有先后,岂为本大?]这不是本来的大。[今以圆觉,体无边涯,绝诸分量,强名曰大也。常遍者:常,则竖穷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遍,则横该十方。]“该”就是彻的意思,包括,遍十方;“该”就是包括。

[方者,法也,]大、方、广,我们现在是讲第二个字,“方”就是法,[从相得名。]从外相得名,[轨生物解,]轨生就是外在的形状,物解就是让你对形状的认识,安上名词。[任持自性。]就是它在某一个时间,它会安住在某一个相里面,还没有破坏以前,它会好好的保守自己原有的状态。譬如杯子,它的轨道就是这样,物解,你就能了解这是杯子,任持自性,它现在还持着自己的杯子的自性,杯子做什么?可以喝茶。[轨生物解者:众生悟入知见,虽因善友开示,然其智解,实从觉性生,如水土润生谷芽等,]发芽。[芽从种生,不从水土。故文云:圆觉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可见求圆觉有多么重要!圆觉简单讲,就是一定要离一切相,你才能够圆满觉性。所以,我们的心,二十四个小时都要保持一颗放下的心,放得下,全宇宙世界都是我们的财产;放不下,即使钱放在我们的口袋,照样享受不到!享受就是喜悦,喜悦才是真正的享受,圆觉就是无量的喜,法的快乐,实在是让你无限无边无尽的快乐;但是,这有时候没办法。像我念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室友,毕业于成功中学,睡在我隔壁,我跟他说:我们来学佛,听经闻法。他说:我才不相信有六道轮回!就算相信也没用,我就这样过日子,反正人死后会变成什么也无所谓,变狗变鸡,也没看到,管他那么多!

他嘴上说的很洒脱、很自在,事实上看起来很痛苦。他的袜子都不洗,总共买了十二双,男生住宿舍,没办法,男生差不多这样。我这个人很不可思议,我跟女众很没有缘,我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六年级,没有男女同班。我初中考上台北第一志愿成渊中学,一进去,我们那一班都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到了高中,你们都知道了,那不用再讲,你几时听过我们学校有女生?有才奇怪!直到念大学,念逢甲大学水利系,全班都是男生,因为将来都是要当工程师的,都是男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到净土专宗研究所,同学统统是男生,所以,我比较不适应女众就是这样。

可以说没有什么因缘,我们修行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目标。[任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具本觉,虽轮转六道,改头换面,而此觉性,不曾失灭。]但是,我们的本性永远具足。这是大、方的“方”[广者,从用为名,多博为义。广多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尘沙的妙用,这句话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作何福田?就是这句话。心中那个智慧如涌泉一直起来,当然他有恒沙的妙用。为什么?见本性的人,当然他所有的用都无碍,所有都自在无碍。[潜兴密应,]“兴”就是起,暗暗的起这个密应,暗暗的作用,“密应”就是暗地里合这个自性。

[无有休息,无有穷尽。广博者,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无有边际,无有分限。]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起妄想、烦恼,我们内心就想:这不是本性,我们的本性没有烦恼,我们的本性不立一法,一切法不可得。所以,我们今天种种的执着,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你跟自己过意不去。什么叫做众生?跟自己过意不去的叫做众生。佛不会跟自己过意不去,他通达无碍,怎么会跟自己过意不去?而我们不行,我们样样都有障碍,我们跟自己过不去:我恨你、我打死你、我讨厌你!结果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惩罚自己嘛!

所以,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对他来讲是一种惩罚,就是这样。每天都让你痛苦无边,我们如果对生命有了脱,哇!这就不得了了,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不必去海边玩冲浪板。美国人很多人喜欢去冲浪,结果得皮肤癌,美国人讲起来很没有福报,他们出生在西方,没有中药。懂得享受的人,福报就到;而我们就是不懂,不懂得享受,整天就是痛苦,享受不到那一分喜悦,我们享受不到。世间的有钱人也是为了快乐,对不对?我们今天求佛法、求真理,也是为了快乐;而他那种快乐是刺激、生灭变化的东西,那没有真正的快乐;我们这种快乐,无论是雨天、晴天,心情都很舒畅,无关于天气好坏。闭眼睛也好,睁眼睛也好,无论看什么都很顺眼,那就是本来的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看每件事都很顺眼。前几天有个小姐来,她也学佛,结果得癌症,子宫癌第几期了。来到这里,跪着就放声大哭,我才刚听闻佛法,才刚要展开我真实的喜悦的生命,生命却已经要结束了!

在座诸位!我们还不致于走到得癌这个地步;我并不是讲难听的话,而是说我们还没有到发现生命将尽的时候,菩萨!你就要想:我过去这么计较,为了几块钱,跟人家斤斤计较,值得吗?为了一点小事,恨心、放不下,你看我们值得吗?你冷静想想看。既然如此,为何要等到得了重病,已经绝望了才放得下?何必如此?我们这时候,就能完成我们圆觉的觉性,我们就放下,不要等到得了子宫癌来后悔。还有一个男众来就顶礼,他也要结束他的生命了!也禁不住掉眼泪,因为得爱滋病。我问他:怎么得这种病的?他说:我跟着跑船,生活很无聊,到国外后,一上岸就是喝酒、找女人。在欧洲被感染,不晓得已经是第几期了,我也不会看不起他。

在医学上来讲,不清净的男女关系,得淋病、尿道炎的机会是百分之八、九十,得爱滋病只有百分之十。就是不太可能得爱滋病,但是,一旦染上爱滋病,就等于判死刑了。那就很惨了!我告诉他:你要听我的劝告,从今以后,你要断除性行为,不要再害死另外一个女孩子了。千万不可以这样做,你要从现在开始持戒,不要再害另一个女人,无论如何要控制自己。我说:你只能念佛,没办法。佛也没说得爱滋病要念什么咒,我人老了,没办法。佛没说要念什么咒,经典也没写,我不晓得要念什么,只有念大悲咒试试看了。

我说:你现在要放下,不要再造恶,尤其不能再传给第二个人。这种病就算睁大眼睛也看不出来,你们对于男女关系不要胡搞乱来,不然几时会死你都不知道,我不骗你。真的!还有打针也会传染,有一个医生为病人打针,结果一不小心打偏了,针刺到自己,也是得爱滋病,这个医生已经死了。这是二十世纪的黑死病,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发明对抗爱滋病的药物,完全束手无策![故文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圆觉者,直指法体。若不克体标指,不知何法,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

圆者,满足周备,此外更无一法。]圆满嘛![觉者,虚明灵照,无诸分别想念。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就是觉,要平等,这个都讲过了,念一遍就很清楚。《大乘起信论》说:什么叫做觉悟呢?什么叫觉?我们的心体离一切念,离念相,我们如果离一切执着,心就如同虚空。这句话讲的太好了!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就是说:你若能离一切妄想,你的心就能如同虚空广大,这样我们还执着做什么呢?

即是如来平等的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陀罗尼,是梵语,译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圆觉,是法,此法能总一切法。大方广,是义,此义能持无量义。陀罗尼三字是总,大方广圆觉五字是别。故法、]我们说“圆觉”是法。[义、]“大方广”是义,法,“圆觉”是法。义,“大方广”是义,[总、]“陀罗尼”是总。[别]“大方广圆觉”是别。[为名。名题取别遗总,]名题就是本经之题,取别遗总就是,如果取别,取这个“大方广圆觉”那么,总就简略,总就是“陀罗尼”[故略陀罗尼三字。]就是说我们这部经典,叫做“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三个字没有安排下去,取别,就是取“大方广圆觉”遗总就是没有把“陀罗尼”安排下去。《圆觉经》另一个经题也可以叫做:

[二、亦名修多罗了义,是境]境界,境界是在外面。[智]是在内心,境智[相对]就是一对,以境跟智慧[为名。修多罗,此云契经。]中国话叫契经,“契”就是合。[如来所说,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契理是合理,合什么理呢?合诸佛所说的道理。契机就是合众生的根机,如果诸佛所说的,不合众生的根机,所有的说法都浪费时间,不合嘛![乃诸经通名。]诸经就是一切,一切经典都有这个“经”字。

[权渐之经,]“权”就是方便,“渐”就是根机陋劣,有次第的修持法。权渐之经,用方便、有次第说法的经典,[名不了义,]不了义就是不究竟解脱,只能达到某一种阶段,是佛为了暂时满足众生的根机,暂时方便,所以叫做不了义。[圆顿之经,名为了义。]“了”就是究竟的意思,畅怀诸佛之本怀,名究竟了义。了义就是讲实相法,没有方便法,单刀直入,一下子就讲实相法,没有在那边方便、善巧,没有![上称此经,为十二部经,]十二部经不是十二本经,而是叫做十二分类。有一个出家大约二十五年的比丘,现在已经往生了。人家问他,请问法师!十二部经是什么意思?他就回答:十二部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弥陀经》等等,我说:哇!这样子哪算得完?佛陀讲的经总共有三、四千本,如果从大藏经翻出来,一部一部算,光是在《阿含经》里,有时候一页就是一部经、有时候几个字就是一部经,那没办法算。整部大藏经里,经典可多了!

他出家已经二十五年了呢!这就是不懂,没有亲近善知识,就不解佛法的真义。十二分类,分类的意思,现在藉一个比喻来说,譬如就大学来说,大学有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农学院、技术学院,等等分类,这样听懂了吗?工学院里面又分电机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等等,分成种种科系。所以,十二部经是十二分类。再举个例子,问:人有几种?有黑人、白人、黄种人,黄种人又分成什么?有亚洲人、中东人。亚洲人又分成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等等,这样分类。这样比喻就听得很清楚。

[清净眼目。]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以《圆觉经》为眼目;眼睛是灵魂之窗,除非你斜视,不然那是我们真正的窗;如果斜视,那就另当别论。清净的眼目,不是近视的眼目。[修多罗、即十二部经,了义二字,乃指其间所诠,]“诠”就是解释,所解释的道理。[圆顿之法义。]圆顿法的道理。[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为清净眼目,故境智相对为名。]境界跟智慧相对为名。

[三、亦名秘密王三昧,]在这里要注意,“秘密”不是很神秘的意思,意思是说《圆觉经》叫第三个名字,为什么叫做秘密王?就是因为这个境界太高了,唯佛能了,所以叫做秘密。对一般凡夫、二乘人、初机菩萨,可以称为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测不可思议佛的境界,叫做秘密王。简单讲:佛是自在,而我们众生是不自在。[是动定无碍为名。]动中跟定中都无碍。我们众生怕外境现前,所以,尽量来打坐、摄心、尽量远离;而佛是无碍,他无论在何处,都能够在定中。[三昧,乃诸定总名,此翻正定。]加为什么要加一个“正”意思就是:具足智慧的定。他这个定不是只有定,若只有定,就不必加一个“正”定当中充满了般若智慧,才叫做正;外道也有定,那个叫做邪定,生灭法,不能证得实相,没有般若智慧的定,叫做邪定。

[权小所修,]“权”就是浅机的菩萨;“小”就是小乘,所修。[有入、住、出,]的分法,若有入定、住定、出定,[不称秘密,以可测故,]“可测”就是可思议。[亦不称王,]为什么不能称王?[不自在故。]王很自在,他最大;王自在,没有人敢管他,所以叫自在。一般大臣就不自在了,要服从皇帝,所以,可测不称王。[诸佛菩萨之定,无有入、住、出,乃即动而定。所谓“那伽常在定,]那伽常在定,有两种解释:一个叫不来,一个叫无罪。就是说他没有所谓的来跟去、生灭的定,不来就是不生不灭。无罪的定,“罪”就是业障,没有业障。那伽常在定就是说:心中证得实相,无有烦恼的定、无罪的定、不来的定;不来就是不去的定、就是不生不灭的定,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无有不定时。” ]证得这种定,动静都无碍,无有不定时。[是动不碍定也。]“动”就是造作,一切的行住坐卧,都不障碍我们的定,就是由空性悟到极点。

如果你要修空性,要修到毕竟;毕竟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连动一个起心动念都没有,朗然照天地,清清楚楚,那才真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亦乃即定而动,]就是说在定中,也不妨碍他的行住坐卧。[所谓“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诸威仪就是表现得非常庄严。不起灭尽定就是没有一个入定、出定的生灭的定,他本来就常在定。灭尽定就是阿罗汉的定,阿罗汉的定,进去,有时候出不来,不能自在;不起就是自在,他不必运用入定的功夫来现出威仪,不必,他当下动静都一如。[是定不碍动也。堪称秘密与王,非权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是动定无碍为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亦名如来决定境界,是真如不变为名。]这本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如来就是佛,诸佛菩萨决定的境界,就是一点都不迷惑。这是真如不变为名。[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无来去,则法身充满于法界,]菩萨!如何才能达到无来去?很多人体会不出来:我从台北到高雄明明坐了四个半小时火车,怎么说无来亦无去呢?这明明有,怎么说无,我实在体会不出来!诸位!无来去就是不起心动念;第二无分别心,走到哪里都平等心;第三悟到毕竟空性,虽有来,来毕竟空,去也空性,走到哪里都依毕竟空性接纳一切,叫做无来去。

则法身充满于法界,[常住不动,即是如真;决定境界,亦即真如,]“真”意即不是假,我们的本心叫做真,“如”就是不动,我们的本性是真实性的、不变的。[以不变故,称为决定;灭妄显故,]灭这个虚妄,显真如。虚妄不能灭,讲“灭”是一种方便说,虚妄本无。灭妄就是说智慧生起,自然就没有虚妄;就像水若平静,自然无波。不是说不有波浪,又说水面很平静,不必这句话,没有波浪,就恢复平静的水面;没有妄想,本来就是我们的本性。

[名为境界。如《普眼章》: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绝对的意思,绝待,不经任何的比较,[直指本觉灵源。]就是我们的本性,[文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无量无尽的虚空,因为我们的觉性而了解,显发就是我们对虚空就加上了一层智慧。[及至观行成就,影像销灭,尘影既销,空元是觉。]观行成就,就是一直观照观照,影像销灭,影像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眼睛看外境,执着这个外相,以为真实,就落入印象了!

落入印象,以为是真实性的东西。所以,这个影像就是我们藉着外境而自己想像,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些记忆上的残影,叫做影像。消失了,因为有时候人都会烦恼,有很多信徒都来找师父,今天也有一个人来:请问师父,我最近作了一个梦,梦到讲堂的佛像大放光明,梦见师父全身闪闪发亮,师父正要教我结手印时,邻居的狗突然叫,我就被吵醒了!师父!那个梦代表什么啊?我说:依你看,代表什么?我不知道。人生已经是假相了,更何况是讨论梦这种妄中之妄?所以,我不讨论梦境这种东西。梦见佛,你也不必太高兴,有时候是魔现境来干扰你的;不过,我们目前还不够资格着魔,要着魔,也要有相当功夫的人。

魔才会找他,不然魔找你做什么?要着魔,也要有资格才着得成,不然想着魔也没办法!今天有一个父亲带女儿来,他女儿精神有点不太正常;也不知道他向谁打听的,不晓得为什么现在都介绍到这里来?他说:法师,我听人家说,您只要端一杯水,然后念一念,一弹,什么毛病都会好!我说:吹牛!我哪有那么厉害?若这样就能治病,不然换你们念一杯给我喝,若是真的,我自己怎么还会胃痛呢?那是说如果卡到无形的鬼魂,那就真的有效。像那天有一个人被狗附身,来到这里,拜佛的姿势就很像狗,她平时很正常;是个女众,我走过去,手往她的头上一摸,都还没开始念咒,她就停下来了。为什么?因为师父这支手整天都在念佛,我在房间里自己打佛七。你想想看,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念阿弥陀佛,全身怎么会不放光?手一摸,她就消灾、就OK了!不是我行,是我整天都念佛,我都观想放光,踏在莲花上;人家是绕佛,我是绕一张沙发,每天都在房间里面自己打佛七,有空就念佛。所以,我并不是很有修行,但是,佛知道我很虔诚。所以,我们若要为人加持,很简单,只要认真念佛就好。

我把手往她头上一压,没有念咒就安静下来,接着再持咒,没多久她就醒过来了。那就是真正被附身,那个念了才有用;哪有带精神病的人来叫我加持,我哪有办法?我问她:你哪里不舒服啊?她就看着我笑,也不晓得在笑什么,我每次都遇到这种人,很糟糕。以后不要介绍这种人来,不知道是跟谁打听的?听说这种人初一、十五就会发作,其实我们人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所以,尘影即销,我们没有了妄想,当然影像就就消灭了,我们如果有大智慧;有人说:看经典不是修行,我告诉你:看经典、听经就是在修行。为什么?听经,他当下这一念与理性相应,没有烦恼,就是在用功。有的人认为听经不是在修行,一定要去跪在佛前才叫做修行,这就是将解跟行分为二。改变我们的观念,使我们的内心没有烦恼,我们现在就是在修行。

听经闻法就是在修行,没有烦恼就是在修行,听经闻法能令我们法喜充满。空无是觉,元就是,本来就是我们的觉性,虚空也是我们的觉性;觉性遍满虚空界,你没听过吗?《华严经》说:觉性遍满虚空界;唯识学讲:性识周遍法界,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意识,周遍整个法界。悟道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上山下海,他都开悟;悟道的人,无论接触什么境界都悟,就算他快被斩头了也一样!祖师大德讲了一句话:将首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就算头快被砍下来了,跟没有一样。悟道的人,大彻大悟的人,有跟没有都是一样,他结束这个生命,一下子就解脱了,诸佛都示现生灭法,何况凡夫?

诸佛菩萨契入空性,遍满虚空界。空元是觉,空性它本来就是有觉悟的自性存在的。[显,即空销觉现;]我们以为那个不可知的顽空,消除了,觉性就出现,就显现出来。[发,即妄尽心开,]虚妄尽,心就开,[俱无边际。]“俱”就是都是,都是无止境的。[如《楞严经》所云:“闻复翳根除,]听闻了佛法以后,我们的眼睛的毛病;“翳”就是烦恼,烦恼就除掉了。翳根除,眼睛有毛病就遮障,心中如果有烦恼,就遮蔽我们清净的本性。

翳根除就是眼睛的毛病除掉,也就是比喻烦恼除掉了。[尘销觉圆净,]我们那些想像、没有必要的妄想,如果把它销,就是融入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变成妙用了。用我们的智慧一观照,本来就没有,妄想本来无根嘛!所以说消归自性就是这个意思,归无所得。“尘”就是表示微细的烦恼,“消”就是除,或者是融化、除掉;觉圆净,我们的觉性就圆满、清净了。

[净极光通达,]清净到极端的时候,我们的光,就是内心的智慧的光就通达。我们常说:业障很重!业障重就是表示烦恼重,智慧不开的意思。[寂照含虚空。”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同时包容一切的虚空。[是真如不变为名。]

《圆觉经》第五个经题,[五、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是藏性随缘为名。如来藏,是佛性在缠之称,]我们都有一个清净心,“缠”就是烦恼,受烦恼的束缚,我们的清净的佛性被烦恼绑住了。[能依此出生诸佛,]产生诸佛。[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自性,即不变之性,无始迄今,]“迄”就是终点,没有一个始,没有一个终,一直达到今天。[不曾变灭而差别,即随缘之用。]就是不曾变灭而差别中显这个平等,我们清净的本性如如不动。而在差别当中显示平等,那就是随缘之用。[如《弥勒章》之五性差别:一、声闻性,二缘觉性:]根机有差别,有声闻的根机,叫做声闻性;也有缘觉的根机,缘觉性。[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如果一切众生能够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先摄身跟口;但是,心的道理还未明了,还没有悟到无生,叫未断理障。事障就是先持戒,事相上先不去犯,然后慢慢的再断理障,慢慢再悟到无生。[但能悟入,声闻性,与缘觉性。]只能入声闻跟缘觉而已。

[三、菩萨性:]菩萨的根机。[若诸众生,勤断二障,]就是事障跟理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二障断灭,]事跟理都去除、放下。[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四、不定性:一切众生,已知本具圆觉,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不同。]意思是:我们本来就具足圆觉,但是,因为各人修行的因地发心不同,所以,有顿根跟渐根。[若遇如来,]算是外缘好,遇到大善知识,如来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根机无论大小,[皆成佛果。]现在佛不在了,那没办法。只能遇个矮师父,没办法,多忍耐一下;不过,矮归矮,还算不错啦![五、外道性: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有的人喜欢乱闯乱撞,到处跑,意思是:一直想要追求真理,结果闯进了外道,很惨!我们一生当中,要遇到正统的佛教,是相当的难![邪师过谬,]这是邪师的过失,[非众生咎,]那不是众生的过失。[是名五性差别。]

所以,我们遇到正统的佛教,这不是一佛二佛所种的善根,太不简单明了![如《净慧章》之五种随顺:夫净觉离念,本无生灭,]我们清净的觉性离念,注意听!离念不是离妄念,不是无念。离凡夫的妄念,不是没有圣人之念,圣人之念就是无念,就是妙用现前。你不要说:离念,像死人一样的,那种观念是错误的!净觉离念,清净的觉性,是离开一切凡夫妄想之念,它本来就没生灭,就是没有凡夫的执着跟分别心的意思。[良由最初一念,]最初是假设的名词,人类无法探讨最初,只好用一个假设。[无明妄动,迷真起妄,]迷真心,起妄心。因此令此心,[遂令此心,生、住、异、灭,]让我们的心变来变去,生、住、异、灭,简单讲就是生灭、就是执着。在每一个动念里面,都是一种执着性的执着,生灭变化的一种执着。[四种梦心,]梦心就是不可得,生无生性,住无住性,异无异性,灭无灭性;生性本空,住性本空,异性本空,灭性本空,是故生、住、异、灭本不可得,名四种梦心。

[从细至粗,微著不同,]“著”就是显著、粗的意思,微细的念头跟粗糙显出来的念头是不同的,叫微著。“著”就是粗的念头,“微”就是细的念头。就是从细的念头一直变化到明显的念头;[先际最微,]先际就是始,一开始是很微细的,叫做先际。[名为生相,]生相无明。[即是业相。]所谓的业。[中间二三,]就是住跟异,[名住、异相。住相有四,即转相、现相、及智相、相续相。异相有二,即执取相、计名字相。后际最粗,]“后际”就是最后。

[名为灭相,即起业相。]起业就是造业,开始要造业,起身业、起口业、起意业。[今因本觉,有不思议内熏之力,熏起厌求之心,]知道生死无常,知道今天追求这个世间不是办法,整天斗争、战乱,不是办法。[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益信解力,]“益”就是增加、增强,增强我们的信心,跟了解的力量。

[损无明能,]“损”就是破坏,它会破坏无明的能力,渐渐能够破无明。我们别说是到破无明了,光是有学佛跟没学佛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别了!不用谈到学佛深或浅,以前我没学佛,都一直当作这个身体是真的,整天充满了希望,认真读书考试,打算要去荷兰念博士,打算考公费留学。整天都想要出国留学,回来后有一番的成就,干大企业。因为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东西,世间人叫做光耀门庭。

没有学佛就是这种心态,当行政院院长,卫生所所长,出门就很神气,对不对?没有学佛,所有的生命就是这样;现在听到佛法,知道这个身体是假的、生命是暂时的,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永远的佛性,这样我追求那些假相就错了!光是说到过去以为这世间是真的,到现在知道世间是假的,你看,这个心情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那感受完全不一样!以前无聊时,人家约去歌厅、舞厅,现在学佛,看到那个没作用,去那里做什么?光是这样,灯光一闪一闪,正当的光线不看,在那里跳啊跳,跳到最后还是得死啊!那些跳舞的女众,将来哪个不必死的?

所以,那个感受性就不同,眼睛看出去,一看都是如如不动,这统统是假相,是生灭法、是骗人的东西,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是大彻大悟,那些都没有作用。以前电视里有选美大会,会穿泳装,提前一个小时我就在那里等看选美!现在知道了,她们不可能比观世音菩萨更漂亮;没什么差别,到最后,还是会而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到最后,牙齿照样掉光光,皱纹多到连妆都上不上,一看就透视。所以,它能够破无明,佛法这种东西,这个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佛道、觉悟,这种东西才是我们永久性的东西。

[渐向心源,]渐渐会找到我们本来的东西。[始息灭相,]慢慢的会停止这个灭相,起业相,造业;[终息生相。]到最后就停止生相无明。[生相无明一破,则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动是你自己的错觉,一切世间本来不可得的东西,你强迫自己去迷惑,这样哪有办法?[今无始静,平等平等,]也没有一个开始的所谓的静,平等平等。[无别始觉之异,]也没有所谓不同的一个开始的觉悟之异,没有所谓一个开始的觉悟的差别。为什么?始觉本觉合一,[始本合一,]就是始觉、本觉,开始觉悟就是本来的悟;本来的悟就是开始的悟。那就是没有所谓的开始,始本合一嘛!

[称究竟觉。]究竟的觉悟。[一、明依位渐证:从信位、贤位、圣位、果位。]贤位就是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位;十信位、三贤位、十圣位、果位就是佛。[二、明亡心顿证:]亡心就是一切妄念、我法二执统统放下,[名为五种随顺觉性。此与五性差别,皆约生灭门中,曲成圆觉之义,]曲成就是方便委屈一下,简单说它是圆觉,其实不是究竟的圆觉,它还是生灭门当中的圆觉,就是暂时性的委屈一下,就是不究竟的圆觉。[是藏性随缘为名。]这就是我们如来藏,本来如来藏性,随一切的因缘来取名。[因是经共有五名,循名]就是依名,按照这个名字[自必核实,]“核”就是检查一下,核对一下,是不是实在的符合这一本经的名相?按照这一本经典的名相的名题,这题的名,我们当然要检查核对一下,是不是符合圆觉的道理?

[汝应奉持之,]你们要好好的奉持。[而得自他两利也。然答奉持之问,若以文显,则不妨因说经名,]不妨因说经名,因为说这个经典的名字,“名”就是题目,经典的题目,这个名。[承其文势,]按照文章的情形,[便于此答。]方便在这个地方回答。[若以义求,]如果按照道理来说、来求。[则在后顿渐门中。]则在后面顿渐门当中发挥。[初答名字竟。]意思是先讲经题,后来在经文里面就有讲到顿或者是渐。

[戊二答所至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显”就是开示,都是开示如来的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不得了!这部《圆觉经》不是普遍的经典,只有佛能够完全讲出来。

[此答所至。是经]就是《圆觉经》[唯显如来境界:唯显者,独显也。]“显”就是开示。[如如来所证境界,不离本起因心。]他所证的境界,当然是他因地发如是心,才会完成如是果觉。[如《文殊章》,文殊请问:愿为此会,诸来]就是一切,一切来参加的[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说于”就是探讨,探讨佛本来起清净之心,[因地法行。说十方诸佛如来,最初根本,所起之清净因地法行。所云清净者:]我们的清净,[即圆照本体,由来无染,清净觉相,],我们本来就没有污染,今天我们的烦恼,菩萨!万法唯心造,你冷静的思惟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亩田,就是八识田中,这亩田要下什么种子,完全操之于已。我的八识田中,今天要仇恨、要占有、要起贪嗔痴的念头,那们,这亩田所落下去的,都是贪嗔痴的种子。我现在学佛了,不要这样,学佛我现在不要起这些念,我不起贪嗔痴的念头、不起执着、不起种种恶的念头,那么,我这一亩田所种下去的,都是清净心的念头,这亩田将来到最后收成,就是清净的果报。

很简单,所以,我告诉诸位:不相信因果的人,是大愚痴的人,你现在起心动念都是因果!你相不相信?很简单,我看到一个人,我恨他,我恨他这个念头,因就放在心里,然后逢人就说:我恨他!因为二十四个小时都一直讨厌这个人,一直恨这个人,他愈讲,落入八识田中的种子就愈多,每天都在薰习这个恨;又到处说我恨他,培养这个恨的薰习力量,等到以后遇到,二人为了小事发生口角,起冲突,一气之下拿刀刺向对方,闹出人命来。这不是因果吗?你开始造恶,因缘果报就现前了!

如果我们没有这一念仇恨的心,他侮辱我们,我们感谢他,转念:因为他侮辱我们,让我们学习忍辱、学习佛道,一切因缘生因缘灭,不可得,放下,放下,不能有恨,以后看到他:我很感谢他,我很感谢他,我怎么会杀他?那就不必负这个错误的因果,很简单嘛!哪有说没有什么因果?你今天来听经闻法,你所有八识田中都是清净的种子,这就是因;你明天又欢喜心来听经,这就是果,因果因果,都连锁的。你今生听经,现在欢喜就是因果,因果有三世的、

有刹那的因果,很简单的道理,不困难。菩萨!修正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念头,就是大修行人!记住师父的话,念头不转变,卡死在那里,你虽然念佛念很多,也不是一个大修行人。十方诸佛如来,最初的根本,所起的清净因地法行。所谓清净者,就是圆照本体,由来无染,清净觉相[为因地心。

上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迷真起妄,妄见众生。]虚妄看到众生,[妄体元空,]“元”就是本,虚妄的体本来就是空性,是你多余的执着。但无心于万物,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你的业识,所变现出来的东西。你硬要一直错觉,分别跟执着说这是真实性的东西,追求不到就一直哭泣、痛苦,一直烦恼,这难道不是本来就空,是你多余的烦恼吗?所以,妄体元空,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实在性的东西。[全是本觉清净心地。法行者:即称清净法所修之行也。]“称”就是合于清净法[所修之行也]《大集经》这段话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把师父心中的感受、要讲的话,讲得淋漓尽致,也把一个修行人跟非修行人,讲得一针见血!如饮甘露![


《大集经》说:“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三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敷演”就是所谓的阐扬,“敷”就是所谓的开放,阐扬佛经的道理叫做敷扬;广说,为人讲经说法。[思惟其义,]思考佛的道理。[是名乐读,]就是欢喜去读经而已。[乃至是名思惟,]只是思惟经典而已,[不名]依[法]修[行。]还不是一个真的依法修行的人。再讲一遍:如果有比丘喜欢读诵十二部经典;所以,我才跟诸位说:有的人爱看《无量寿经》,整天都在读经,念《地藏经》、《金刚经》。

十二部经典,乐为四众,而且说法,思惟其义,很喜欢的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依法修行的比丘。[若有比丘,]若是有比丘。[能观身心,]能够观照身是毕竟空,心妄想不可得,[乃至境界都息,]一切境界统统没有作用,不能牵制、不能影响到你。都息就是都不受到身体、心灵、外境的影响,知道它本来就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永离烦恼,]当下就顿悟。[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我说此人确确实实是真正依法修行的人。[然菩萨所请说者,意云求果者,必观于因。因若非真,果还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须办得真金,成像之时,体无增减。

故请说本起因地,以为万行所依也。后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证境界,果海还彻因源也。]就是他虽然证到果,但是,回光返照回来,还是不离开因。“彻”就是通达,果海还是通达于因;“源”就是水源、根本。果一定通达于因,因一定要通达到果。

[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者:唯有佛之与佛,乃能宣说故。说无明等,皆无所有,正是佛境显现。佛境若不显现,诸妄何得即空;诸妄不空,焉彻觉源,圆觉根源,即是一心。故《涅槃》云:“寂灭者,名为一心。” ]我们的心能寂灭,就是一心。[《华严》亦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

注意听,这个正道,不是智慧之道;这个正道叫做菩提之道,不一样。意思是说:你若不能了解我们这颗清净心,不生不灭的涅槃心、寂灭的心,你要如何了解菩提正道呢?根本就不可能,你要完成佛道,根本就不可能!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首二句,先叙能流布人,]就是说菩萨,不然就是末法的众生。[第三句,此叙所流布教。]依此修行,按照这种法门修行。[前问: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似唯显利他。此答依此修行,并显两利。]不但自利又利他。[正见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行,故曰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者:即依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生信、发解、起行、证果。至于佛地者:以此经唯显如来境界,]《圆觉经》都是在显示如来的境界。[身心寂灭,]身心寂灭不是否认的意思,而是透视他,一切法不可得,你不要起心动念去执着身,或者是执着这个心,或者是外境,那都是不可得的,是妄想、分别、业障所显现出来的假相,不要执着。[平等本际,]本来就平等。[凡圣身心,取相似异,]你若有执着,就会变成不同。

[相皆虚妄,当体寂灭,寂灭故平等,皆同一圆觉本际。觉体无异,]觉性的体性无二。[用随体遍,]妙用是随体横遍。[圆满法界,随顺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痴不二;众生诸佛不二;]所谓不二就是同一颗心的意思,你现在生死是这颗心(妄想心);以后你证得涅槃,也是这颗真心,妄心是迷,真心是悟,真心妄心不二心,看你会不会运用而已。我们大家实在都是宝贵之人,有大智慧,拥有真理的人;但是,我们却不会运用,变成穷人、变成可怜的人。[依、正、自、他,悉皆不二。诸佛如是,故因修得证,必至佛地。二答所至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三 答奉持

己一 法说

【“善男子!是经,]《圆觉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教就是你若了解《圆觉经》的道理,一刹那之间就完成佛道。[顿机众生]在刹那间就能悟道,这叫顿机的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也可以渐渐修,总有一天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只是时间尽早的问题而已。[一切群品。】]“群品”就是众生,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因为人种太多,干脆用“品”来分类。

[此答奉持。是经名为顿教大乘者: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这个太简单了,我适合修这种行,我比较懒,不适合常常念经;有的经典份量很大,以前念《地藏经》,第一品,念十页就翻到后面看看,还这么多!我比较懒,不喜欢诵经。我修行比较喜欢怎么样呢?喜欢单刀直入,一句佛号,阿弥陀佛。所以,如果有人打破碗,我一定不会惊叫起来。遇到紧急刹车我也是连声的念阿弥陀佛,很大声,每一句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我的特性,比较懒!

听说有的人一天诵七遍《无量寿经》,吓死人!诵一次《无量寿经》要两个小时,七遍要十四个小时。他为了什么呢?为了要诵满几万遍,因为听人家说,念十万遍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了解自性上的东西,整天就念经。人家六祖听到一句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OK!一句就解决,哪像我们在这里搞了老半天!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这才是我要修的法门,快速、直接,轻松、简单![不依地位、]就是不依信、住、行、向、地,[渐次而说,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不说一切外相的东西,只辨这个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绝言就是不必说,不用讲。菩萨,我们修行若能达此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修到眼睛所见的统统顺眼,受到任何委屈,也不解决,很欢喜心,无论一切事相、一切道理,统统无生,我们都能够将它消化,一念不生,统统不要去臆测、猜测、推论,与我们无关的,统统不要去干涉别人,你看这种日子是什么日子?真正无业。今天你有业,都是自己造成的,特别是哪张嘴。那张嘴守不住,不该说的话老是从口而出,不然就是心里烦恼,闲着没事就多少造一点恶业,这个绝言的功夫不到!什么是绝言?

心能够无生,而且沉默,耐得住一切委屈,这不简单!绝言就是不二,不二法门,不必说嘛,就是这种东西。你知、我知、佛知,开悟的两师徒见面,哈哈哈,相视而笑,师父就说:你知我知,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也听不懂!开悟的境界,唯证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要修行说难很难,要说简单,其实是一念之间而已。[五法、三自性皆空,]相、名、分别、如如、正智。“相”就是事相,外面的相。第二个是名,我们说相,接着就要安排一个名字称呼。第三就是我们的分别心。第四如果透视,就是如如不动的如如。第五叫正智,到最后圆满智慧,五法。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学过唯识学的人都知道。遍计所执就是所谓虚妄的执着,周遍计度,执着的意思。依他起又叫做缘起,藉着条件而起叫做依他,“他”就是种种条件,依着种种条件而起,叫做依他起性,也就是缘起无自性。圆成实性,一切的智慧究竟圆满,三自性。[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叫做二无我;简单讲就是人空、法空。[俱遣。]统统除掉。

[诃教劝离,]“诃”就是排斥、诃责,教他们要远离虚妄执着的八识、二无我、三自性。[毁相泯心,]“毁”就是破相,泯心就是灭掉,灭掉妄想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为顿。]你冷静看看,你什么事情都不要起心动念,统统用一颗欢喜心试试看,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世界、何等的日子!如果你找到了喜悦,你就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生不灭的本性,本来就是一种很喜悦的生命。喜悦是生命的本质,喜悦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不是苦恼,苦恼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

[大乘者:乘,是车乘,有:小、中、大三乘。如《法华经》,门外三车,羊车是小乘,喻声闻;鹿车是中乘,喻缘觉;牛车是大乘,喻菩萨。]以前我们常常讲到。[又此不独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谓是经唯显如来境界,今名大乘,即法华之大白牛车,乃真大也。]绝对的大。

[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者:谓此等众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今生才出头来,]就是产生这个种子,[便能出口惊人。

如六祖大师,初到五祖会下。

五祖即问:汝是何方人,来此欲求何物?

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此欲求作佛,不求余物。]我只求作佛。[

五祖曰:汝是岭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獦獠就是偏僻荒凉、没有开化地方的人。

[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我虽然是出生在野蛮的地方,[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知是法器,不与多说。乃云:此处要作苦行,汝到米房舂米去。]这个在六祖坛经都讲过,师父就简单念一下。[

六祖身小,碓重踏不起,]碓就是舂米的用具,[腰间要系一坠腰石,]这样可以增加重量,[才踏得起,于是米房做米八月余。

五祖一日忽见惠能,谓曰,吾思汝之见]就是你的看法。[可用,]你很有高见,你很有根机,是个法器,可用,堪称法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答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

五祖越日白众,谓吾年已老,要汝大家,作偈一首呈吾看,若悟大意,即付汝衣法,绍继祖位。

当时众皆相谓: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等可以不做。

神秀有偈,不敢送呈,经四日十三度。于是思惟,]想了又想,[若不呈偈,]交给师父,[终不得法,遂于半夜三更,写在方丈步廊壁上,从他和尚看见,若道是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出来说是我作的。

[次日五祖见偈,知是神秀所作,惜未得入门,不见自性。]没有见到自性。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依你的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根本就不可能。[无上菩提,须得言下,]当下在说话,就是一切妙用现前。[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不滞,]滞就是停顿,不会停顿。[一真一切真。汝且去!]你可以去休息了。[一两日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吾付汝衣法。

神秀退后,神思不安,]想来想去很不安,[又经数日,作偈不成。]作不出来。

[复有两日,有一童子,诵偈]诵神秀作的偈。[至碓坊过,]舂米的地方。[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是未见本性,请童子复诵一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要常常扫,扫到几时?像我们这种懒人,一次就解决,常常扫,要扫到几时?一切法不可得,就解决了!何处惹尘埃,对不对?勿使惹尘埃,这样还没办法,这个不必请五祖来,我来看也知道这个没有见性。的确如此!本性是纵横自在,要怎么惹尘埃?本性本来就空寂、不可得,可能惹尘埃?一切都是我们妄想所产生的东西。[遂问童子,此偈谁作?童子即将上事告知,是神秀上座所作,书于方丈南廊壁上,]走廊的墙壁上。[五祖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于此舂米八月余,未曾行至堂前,望上入引至偈所。

适江州别驾]别驾就是自己驾一辆马车,就是我们所讲的刺史,有一官半职。正好遇到江州的一个官,叫做[张日用,在此看偈,惠能因不识字,乃请别驾一诵,]这官员一诵,[与童子一样,遂即叹气一声。]

意思是说没有明心见性。[张问其故,]你为什么叹气呢?[答曰:“我亦有一偈,可惜我不能书。

张曰:汝念我听,我为汝书。

念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已,张与众人,无不惊怪,嗟叹不已!]非常惊讶![各相谓言:]大家都这样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害他,遂将鞋底擦了偈,曰:亦未见性。]这个师父很聪明,怕人家害他。[众以为然。]大家都相信师父的话。

[次日五祖,潜至碓坊,见惠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米熟否?

答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欠筛,只缺师父的印证而已。

[五祖以杖]敲三下,[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意,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围,]遮起来,[不令人见,]怕人家害六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在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大悟,在他尚未来见五祖以前,在卖柴时听人家诵《金刚经》,他是有所悟,那叫做解悟。这个地方是证悟,不一样!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有所悟,这是解悟,但是,还没有大悟!在这里,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哎呀,这个本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这个本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这个自性实在是[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不了解,我们这颗不生不灭的心才是修行的心,才是我们起步的开始,真正成佛的因地心,那么,一切学法无益。为什么?只有增加一些经验而已,不能解脱生死。[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有情就是众生,有情的众生,如果下菩提种,因地果还生。因为他有这个因地的菩提心、因地心,到最后果就会产生,一定会按照因地的发心,与果地的觉悟是相同的。[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石头等等是无情物,本来就无种,它无性、无情,无佛性,当然就不能产生菩提的果觉。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此土就是中国。[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相信他是第几代祖师。[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证,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止就是到了你这一代,就不要传下去,[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悬丝就是一根头发绑很重的东西,随时会断掉。[汝须速去,]赶快离开。[恐人害汝!

惠能启白:向何处去?

祖日:逢怀则止,遇会则藏。]逢怀就是怀集县,你碰到怀集县就安住不要动;遇到四会县,就藏起来。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南中就是岭南,本来是岭南的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我不识路。

[五祖云:汝不须忧,吾自送汝。送至九江驿边,]驿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停船的站,以前来往都是骑马,下了马就是坐船,[祖令上船,祖把橹自摇。]“橹”就是桨。

[惠能曰: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祖曰:合是吾渡汝。]“合”就是应该,应该来讲是我度你,叫做合。应该是我来度你,怎么是你来帮我摇船呢?[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祖曰: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大大的兴盛。[汝去三年,吾方逝去,]三年以前,五祖就知道自己要往生了。[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不要太快说法,[佛法难起。]因为佛法的因缘不简单,要遇到因缘、遇到根机利的人,不然有人会害你,法反而传不下去。[

[惠能别祖南行,五祖归,数日不上堂。

众疑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是不是无病?是不是没什么烦恼呢?[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

问曰:谁人得之?

曰:能者得之。]这个“能”就是指大彻大悟的人得去,有能力的人得去,当然是这样。

[众乃知,]大众乃知,[欲追夺其衣钵。

有一僧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为众人先,]因为身体强壮,[追至]江西[大庾岭,趁及惠能。]“趁”就是追,追到了,将军一定跑得比较快嘛。惠能个子小,而且没骑马,只是坐船。

[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这是五祖传给我的信物,[可力争耶?]怎么可以让你用强夺的力量夺去呢?力争就是可以用强力夺去吗?

[能隐草莽中,]草丛中,[惠明至,提掇不动。]这个“掇”同“夺”,夺不动。

[乃唤: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个人也算是很不要脸,本来实在是为衣而来,现成马上改口了;改说为法来,也无妨啦![惠能遂出,坐盘石上,]坐在石头上,[惠明作礼。

惠明云:望行者为吾说法,惠能曰:子]就是你,[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屏息”就是放下,别说世间有很多苦恼的事你放不下;包括你放不下的事情,统统要放下![勿生一念,]统统不要想,[吾与汝说。明良久!]惠明端坐了一些时间。“良久”就是一下子。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未生前的面目,你母亲还未生你之前是什么面目?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你只要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要落入观念里面,平等心,那一念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惠明即时回光返照,言下大悟。]你看有多快?人家一句话就解决了,大悟啊!我们也是大“雾”。我的根机,我适合这个,适合言下大悟这种法,要我整天诵经典,那没有办法!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你跟我这样讲,我就开悟,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法,还有密意吗?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我若跟你说,就没有秘密,[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你的秘密——不可思议的佛性、清净心就在你身上。

[惠明曰:明、在黄梅,]就是在五祖那个地方。[实未省自己面目,]省就是还没有悟到自己本来的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黄梅就是五祖,同拜一师。善自护持,你要保持这颗清净心。

[明又问:今后向甚处, 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袁”就是江西省的袁州,“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县,袁州县。你到江西逢袁州则止;袁州有一个蒙山,遇蒙则居,你如果遇到蒙山,就在那个地方住下来。

[明礼辞,]辞别。[回至岭下,谓趁众曰:]“趁”就是追,要追六祖的那些人。[向陟崔鬼,]我刚才跑到有岩石不平等的土山;岩石高而不平的土山,叫崔嵬。我跑到那个地方,竟然找不到六祖![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你们另外去找,他怕别人害六祖。[趁众咸以为然。]追的这些大众,都以为是真实的,就往其他方向追,当然是追不到。

[惠明后改道明,]惠明后来改名道明法师,因为要避开师父的名字。[以避师讳。]因为跟师父一样有“惠”,有同一个字不合适,六祖叫惠能,他叫惠明,他是因为六祖而开悟,所以,六祖可说是他的师父。

[惠能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广东省,回到他本来的地方。[无人知者。]没有人知道。

[此段公案,因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能奉以自修,持以化众。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者:此经既顿渐俱收,]这部经既然顿根、渐根都收。[则迟速皆益,]都能得到利益,[如食少金刚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如五性差别,皆可成佛。]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五种随顺,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以此经总摄渐修,一切群品故。]一切众生。[初法说竟。]我们前面所讲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师父刚才跟你们讲的那句话:怎么样是真正的修行人?

怎么样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境界都是空性,永离烦恼,他的心能够寂灭,我则说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师父认为这段话太重要了!我们今天的是非、纷争,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后面的是流通分,劝告我们这部经的功德有多大。《圆觉经》马上圆满结束,我们也很欢喜,希望大家好好的念佛,以《圆觉经》为指归。我为什么要讲这些经典?因为外面一般的讲经,都是讲二、三天,那叫什么?那叫做方便开示,差不多都是讲故事,讲一般的开示,所以,难以深入经藏。

[己二 喻说]

先看这段:善男子!是经,就是《圆觉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的众生,一刹那从此就开悟;但是,亦摄渐修的众生,一切群品就是众生。这段就是表示《圆觉经》无所不包;现在再看本段这样才了解它的比喻。[【“譬如大海,]大海就是指《圆觉经》,[不让小流;]这个“让”就是排斥、拒绝,大海就是因为它不拒绝小河流,才能变成大海。

也就是《圆觉经》无所不包,不管你修行小乘、大乘都受益。[乃至蚊虻]“蚊”就是蚊虫,“蝱”也是蚊子的一种;蚊蝱是比喻小乘的,蚊子吃的水比较少,表示心量小的小乘。[及阿修罗,]阿修罗是比喻大乘。乃至小乘以及大乘,不论哪一种,[饮其水者,]就是只要他进来研究,进入圆觉,[皆得充满。】]只要他能听到《圆觉经》这个法,不论哪一种根性的人,能够吸收《圆觉经》的思想,皆得充满,都能得到饱满。意思是都能得到究竟解脱、究竟的佛果。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者:此乃喻教。谓万派皆归于海,江、河、淮、汉之水,无不汇归,然亦不让小流。让,犹辞也,谓辞之不容入。]“辞”就是拒绝,“谓辞之不容入”拒绝它而不能容下它,不容入。不让小流,当然就是不排斥细小的河流,也就是不拒绝,完全接受,不论你是哪一种根性的人,我都接受,这才是圆融的人。

我们就没有办法象大海,[海必不尔,]不尔就是不如此,不会这样,海一定不会这样子拒绝你。大小河流它都接纳,[所以能成其大也。喻顿教必通圆教,统摄一切大乘教法,然不仅能摄大乘,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摄,故云不让小流。此复喻机,因前教中,既喻大海,]大海[千流万派,无不容纳,故此机中,蚊虻,喻小乘;阿修罗,喻大乘。]不管小乘、大乘[谓此圆觉净法,]圆觉的清净之法,[众生皆具,根机大小,]只因[迷悟不同,但有得闻净法,佛性种子,纳在八识田中,时至机熟,自尔圆成佛果,故喻饮其水者,皆得充满。三答奉持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四 答功德

己一 以宝施校量显闻经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意思是用七宝:金、银、琉璃、珍珠、琥珀、玛瑙,用这些七宝,多少呢?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用这种心来布施,这不得了![不如有人]不如有一个人,[闻此经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不如听到这部经典的名字,[及一句义。】]其中的一句道理。为什么?你布施再多,只能得到世间的福!但是,你若有圆觉的大智慧,就能转凡入圣,这不得了!所以,印经典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要将法一直传出去。法,一句相应,他就能入,说不定因此发心来修行,来吃素、来出家修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诸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功德最大。我们在施舍当中,若以无分别心来施舍、合实相来施舍,功德更是遍满虚空界。我们要将所听过的录音带、经典、书籍,到处与人结缘。但是,要对方能够接受;对方如果不接受,你硬塞给他,强迫人家接受佛法,这不是办法,就像压着一头牛的头,叫它喝水。它不想喝,你硬要它喝,它会很痛苦,因此这样做反招毁谤。

[以此宝施校量。假使有人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刹土,]一佛刹土的意思就是一尊佛度化的范围,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个大千世界也。]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成大千。]小千、中千、大千,[初,积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就再乘以1000[次,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三、积一千个中世界成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土。以七宝积满,于是一佛刹,以用布施,其福多否?]这福报是不是很大呢?[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字及一句经中义理,其福更胜。《直解》云:世宝盈刹,]“盈”就是满,世间的宝贝满三千大千世界,“刹”就是三千世界,[位资有漏,]只是帮助有为法的生灭的生活,只能满足你现实的生活。世间的宝贝,满三千大千世界,只能帮助我们烦恼凡夫的生活。

[至理一言,转凡成圣,]至理就是真理,佛讲的真理,一句话就能转凡夫成圣人。[故功倍天渊,]这是天壤之别,不一样![以显闻经超胜也。]以显示闻经典是超过一切。

[己二 以度人校量显说经胜]

前面是以财物布施来校量,现在是就度从来比较。[【“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如果有一人讲经说法,能够度无量无边无尽的众生,证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因为能进入圆觉的智慧,半偈就已足够。你看,讲这部经的功德有多大!度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还不如讲这部经的功德大!为什么?这部经能令我们究竟解脱,十二部经的清净眼目嘛!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要叫我们成圆觉!

此以度人校量。假使有人,教化百恒河沙众生,各得阿罗汉果,]中国话叫无生,[此云无生,以智断见思惑,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偏真涅槃就是偏空涅槃,只断我执,就是只证我空,未断法空,未证法空,未断法执,叫偏真涅槃。[得少为足。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之义,凡全偈者,所谓四句:]四句成为一偈。[无彼我人相,]无彼此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一定要依佛究竟觉悟的智慧。[便得超邪见,]这样你才能超越邪知邪见,[证觉般涅槃,]“般”就是大,“大”就是绝对的涅槃、究竟的涅槃,不是对小涅槃来讲的、不是对人空涅槃来讲的,是对究竟涅槃来讲。

证觉般涅槃,[半偈只二句。《直解》云:小果虽多,]就是证阿罗汉果的虽然多,[终无实证,]不究竟。[此经半偈,成佛正因,故难为校量,以显说经超胜也。]所以,我告诉这些比丘、比丘尼说:诸供养中,以法供养最伟大,我们出家修行,是不是要发愿荷担如来家业?怎么能说出家后整天忙其他的事?我们出家的任务是什么?什么叫宗教?宗教就是用生命去投资,而且不后悔。你想想师父出家至今,我不够资格说我后悔,也不够资格说我没有能力;我没有权利说我没有能力荷担如来的家业,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我走得无怨无悔。这条种是我用生命所换来的,我欢喜心接受,我了解这是我的任务。所以,我每天都活在欢喜牺牲当中,来享受这份牺牲,因为宗教是生命的投资。我出家至今,不曾后悔,也不够资格说我无能,一定要接受它!

这样我们就了解,我们是宗教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将佛的法,散播到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要跟我们有缘的众生,这种工作我们一定要做,直下承担。这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任务,无怨无悔。把你的生命融入每一个众生的心中,你的生命就不是一个。将我们的生命,融入一切众生的心中,我们的生命就无量无边的伟大。人在这个世间,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也是过一生;他每天认真的做,认真的为众生牺牲,也是过一生。所以,同样过一生,要学会选择、学会运用,圆觉的思想很重要!有一次我去一间道场住,那时候还没出家,去亲近高僧大德。那位高僧大德很严格,跟我一起去住的在家人,也是大专生,这位师父都是度大专生;因为他很严格,亲近他很辛苦,这个在家居士,每天就看师父的过失,对师父很不满!洗衣服时,就开始发牢骚了;这就是没有圆觉的觉醒。我告诉他:你来亲近师父,却整天讲他的坏话,不如离开!他说:可是,师父也有一些优点啊!

我说:你难道不能发现他全部都是优点?为何一定要按照你的方式去过日子呢?等你活到六、七十岁的时候,看你有没有办法做到像这位高僧大德一样?他说:没办法。我说:既然没办法,你发什么牢骚?所以,我们学佛,变成说没有圆觉的思想,卡在有无、得失的东西,不了解自己。结果那个人走到哪里,大家都不喜欢,强出头;我们如果没有圆觉的思想,他走到哪里,事理都不会圆融。一个人强出头,他不但学道不会成功,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也很危险!举个例子,今天电视报导,现在全世界的犀牛只剩下几千支,为什么人们要猎杀犀牛?因为它前面那支角。一支犀牛角甚至价值新台币几十万;中药用犀牛角,磨粉吃下去马上退火。犀牛如果没有那支角,它不会被杀死,不会死这么惨!它被人枪杀之后,全身都没人要,也不会有人吃犀牛肉,唯独要取那支角。

如果它没有这支角,今天就不会遭杀身之祸。菩萨!现在要告诉诸位的就是:你在任何团体当中,都不要强出头,显示出你的价值,否则你有杀身之祸!就算我们很有才能,我们一样要含蓄,要收缩自己,不然马上就被打压,结果很惨!我们如果要修行,这是很大的警惕。我们如果进入圆融的绝待,就是说:我今天很有才能,我在度众生;在适当的时间、空间,我应该要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不能一直批判、说有攻击性的言论,这样会伤害我们自己。你今天不是弘法利生,包括你去哪个地方上班、哪个团体,你有圆融的思想,我们今天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事相来讲我们一切圆融,我们佛教徒守我们的口业,听到任何是非,到我们这里都停,不传出去。你不讲别人的坏话,别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道理来讲,我们悟到无生,悟到生灭法、空性的道理;在事相来讲,我们的一切,都让每个没有学佛的众生对我们有好印象,这才真正是我们学佛的功夫,理事圆融的人才是厉害!在这个世间没办法圆融,我们只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因果、佛的戒律;你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圆融,那么,只有不亏待、不亏欠众生,其他的就没办法!所以,有圆融《大方广佛圆觉经》思想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平等、一切都是圆融,有圆融思想的人,他会采取圆融的方法,去处理一切摆在眼前的逆境;没有圆融思想的人,他就一直抗拒,看不顺眼的就攻击、毁谤,到最后伤害我们自己。就像犀牛角一样,因为那支角惹来杀身之祸。

它又不能向上帝抗议;你不要创造这只角给我,这样我就不必死得这么惨!又譬如老虎的皮,因为虎皮大衣穿起来很漂亮,结果老虎也快被猎杀光了。因为象牙珍贵,结果人类又猎杀大象!你看,只要你身上存在有价值的东西,人家就要取你的性命!我们学佛的人,就能了解其中的道理。简而言之就是:你只要太强出头,你很有才干,但是,你强迫自己出头,你随时有生命的危险,随时你的生命就会消失!人家讲我们傻、讲我们差、讲我们笨蛋、讲我们没用,反而更好,我没跟你说我很行啊。我真的没用,这样讲就对了,这样就没有危险性。

我们让人家感觉很平凡的伟大,不要让人家感觉很高傲的伟大。佛陀说;在智慧里面不要夹杂着傲慢,太了不起了!佛讲的句句都是实言实语。就算你有大智慧,也不能夹杂着傲慢,夹杂着傲慢,你会惹上杀身之祸。所以,以后我们就装出两眼无神,憨憨的样子,别人就不会伤害我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