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讲记

下面是讲见方面的烦恼:

六不正见者,亦名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六、不正见:是指不合乎真理的颠倒见,也叫恶见。

每个人都有慧心所,这上有清净和染污的差别。对于诸法的真理,依止清净的教法,经过如理的抉择而引起来的慧,就是清净的慧;依止不清净的邪法,经过颠倒的推导求证而引起的慧就是染污慧,这是不正见的体性。

很多人在世间读了十几年书,结果串习成了很多邪见。比如这个世间本来是轮回的一个片段,但是他一直认为这里有很多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已经熏成了坚固的乐颠倒见;而且他认为人人有个“自我”,这“我”是应当尊重的,只有实现自我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因此他的心念念都在执著怎么实现自我、显示自我、张扬自我,这是已经熏成了坚固的我颠倒见;又比如认为我只有这一世生命,死了就完全断灭,所以要抓住这仅有的一次及时行乐,这又是断灭见和乐颠倒见的综合反应。

总之,受到世间邪法的熏染,形成了各种和真理违背的见解,都是不正见。

像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模仿电视、模仿世间人怎么说话,他会跟着学,这样在心里学会了按照那一套分别,颠倒地建立各种是非善恶观念。一旦串习到一定的量,就成为坚固的见解,这样熏成的是染污慧,而不是清净慧。

这是意识深层极其严重的染污,比感染艾滋病还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人颠倒地运用慧心所,他心里认为这是以真实的理由成立的见解,所以执著会非常顽固。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对治破掉它,就会生生世世支配他的心念和行为,导致善根无法生起。

不正见所起到的作用是障碍善妙的见解。如果让邪见坐镇在意识的指挥中心,以它来指导身口意的行为,那就会造成非常可怕的结果。因为它充当了行为的总指挥,会不断地误导着身口意做出邪行,造成自他无穷的苦难。

复有五种:

在“不正见”的烦恼里又有五种,就是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邪见。

一萨迦耶见。萨迦耶,义翻积聚,亦名身见。

萨迦耶是积聚的意思,也称为身见,就是把五蕴执为我和我所,以染污慧为性的我见和我所见。这当中一个是把五蕴计执为“我”的见,另一个是把“我”之外的法执为是“我所有”的见。

就好比说夜幕初降时,就是夜幕已经最初降下来,还没有完全降下来,还有一点光,但很昏昧,这样把眼前的花绳计执为蛇,实际上只有花绳没有蛇。这样计绳为蛇的见好比是恶见,它是一种染污慧,是不清净的心识所计的。

绳子好比是蕴,这个蕴上只有由烦恼造成的有为法——色受想行识,这里有血肉、骨骼、内脏等的一套色法积聚的身体,还有心法上的受想行识,有各种苦乐舍的感受、取各种相、各种造作的行和了别的识。

仔细观察这里面,只是林林总总、生灭无常的一些现相,根本得不到一个不变的、一体的东西,所以蕴上根本没有常、一的我。如果一直认为这是我,这就是坏聚见。

像这样,首先把自己的五蕴错认是一个实有的我,这样认定有“我”之后,接着会出现我所见,心里会计执我的手、我的头、我的财产、我的眷属、我的名誉、我的地位等等。像这样,把内在五蕴各部分的法计执是“我的”,把外在的法计执是“我的”,都是我所见。

但是这只是很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灭的法,哪里有什么常、一、自在的我呢?连“我”都没有,又哪里有“我所有”呢?就像如果真的有张三这个人,才有属于张三的东西,如果“张三”只是随便编出来的一个假名,实际没有“张三”这个人,那哪有属于张三的法呢?

所以要认清萨迦耶见是怎么生起的,就是指原本只是由烦恼的力量变现出来的五种蕴的现相(叫做五取蕴),但是不认识它的真相,反而生起了“它就是我”的误认。接着又起了种种计执“这些是我所有的”这样的误认,这两种误认都叫做萨迦耶见。起我和我所执著的时候,是不寂静的状态,所以叫见烦恼。

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萨迦耶见的作用是成为一切恶见的所依或根本。换句话说,一切恶见都是从萨迦耶见产生。

二边执见,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

边执见就是指:先是心里执著有一个“我”,然后对于“我”的性质就有一种认定,就是说我们把五蕴执著是“我”,之后就会对“我”的体性执著为断或常,这就是边执见。

就好比绳子上本来没有蛇,但看错了,误认为这是一条蛇,然后计执这条蛇是有毒还是无毒等等,基于蛇而起各种差别见。就像这样,凡夫在执著有“我”之后,就有对“我”的体性的认定。一种认为,虽然肉体会死,但这个“我”会到后世去,这个“我”是永远存在的,这样就是执著我常住。另一种认为,虽然现在有这个“我”,但死了,这个“我”就归于无有,像这样执著我前面有后面灭掉了,叫做断灭。总的就有执我常住和我断灭的两种边执见。

障出离行为业。

边执见的作用是障中道出离。一旦执著了我是常或是断,就障住了远离二边的中道出离行。

三见取,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见取见,就是在种种不正见里头,执著某一种见以及它所依的见者的五蕴为最殊胜。(见取的“取”字,也是执取为殊胜的意思。)

很多人持外道见的时候,他不会认为自己的见是下劣的,反而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殊胜的见,而且把这个见所依的五蕴也执著为最殊胜,这样的烦恼叫做“见取见”。

比如现在有一群人集会,大家开始谈论了。有人说:你们信宗教的都是迷信,哪有什么前后世呢?全世界几十亿人都知道人死了就没有了。所以他感到很自豪,他认为:我持的这个见最正确了,你们都是迷信,只有持这种见的人是最好的。这就是见取见烦恼,把断灭见和它所依的五蕴执著为最好的、最殊胜的。

又有一种人学了宗教,他认为人死并不是如灯灭,我们是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不会灭的。虽然肉体到了最后会死掉、会烂掉,最后会变成尘埃,但是这个“我”永恒存在,肉体死而“我”不死,“我”还是会到后世去的。他认为:你们说的全错了,只有我的见解是最好的,持这种见解的人是最殊胜了。

又比如有的宗教徒认为“万物是由上帝造的”,如果其他人说不是由上帝造物,他就认为你们的见解非常下劣,只有“上帝造物”才最正确。像这一类都叫“见取见”的烦恼。

见取见的作用是成为发起一切斗诤的所依。这个意思是执著自己的见为殊胜,就有彼此的对立而引起各种斗诤。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

“取”还是执取为殊胜的意思,这里是对戒、对禁以及对所依的蕴执取为殊胜。
“随顺诸见之戒禁”,就是随顺各种不正见而守持的戒和禁。外道的很多戒是不好的戒、无意义的戒,这些戒是应当舍弃的,没有必要持。“禁”是指外道规定的种种行为方式或规矩等。比如要求门徒身体该做什么姿势,服饰该怎么穿戴。


比如服饰方面,有些外道身体上要披一张野兽皮,脖子上要戴一个以人骨穿成的人骨鬘。姿势方面,有些要你金鸡独立等等。行为方面,要你效仿猪、狗等的行为,学猪那么叫、那样走等等。像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禁行。

但是这些外道心里非常崇尚这些行为,认为这样做能够清净罪业、解除烦恼和超出生死,而且把这戒、禁、所依的五蕴也认为是最好的,能这么修炼的人是最高级的人,像这样,就是生起了戒禁取见的烦恼。

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戒禁取见的作用是成为各种徒劳无益苦行的所依。“无利”指守持这些戒并不能远离苦和苦因。

五邪见,谓谤无因果,谤无作用,谤无实事,及非前四所摄诸余邪执,皆此邪见所摄。

邪见有增益和损减两种:损减指本有的执著无有,增益指本无的执著为有。邪见主要是针对世间缘起上来说,本来万法都是由因缘生,但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产生不正确的见,就叫邪见。

“谤无因果”,就是说因上没有什么善恶,果上没有什么苦乐,没有如是造善恶业、如是感苦乐果等的因果律。像这样否认三世因果等,就是损减的邪见。

“谤无作用”,比如毁谤无父无母,这是毁谤没有父亲种植种子、母亲任持种子的作用;毁谤无化生的众生,认为没有中阴身,这是毁谤没有结生相续的作用。

“谤无实事”,比如否认有前后世,认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死了就没有了;或者否认有阿罗汉、有佛菩萨、有佛国净土等等。

“非前四所摄诸余邪执”:不属于身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四者的其他邪执,都归在邪见里头。

另一类邪见是把本来不是因的法误认为是因(非因计因)。有的外道认为有一个人格化的主宰,以他的意愿而造出了世间万物,比如认为自在天等是创造万物的因。又有的认为并没有什么人格化的主宰,整个世界只是由一些基本的物质元素组合而成。比如说数论派认为物质世界的本元实际上只有一个殊胜的自性,它是喜、忧、暗三种本元的成分达到了平衡的状况。这三种成分如果失去平衡,就由此变现出各种各样的幻相,这就是世俗虚假的万法。他们认为,世俗的万法是这样从物质本元状态的自性变现出来的。

或者像现在的人,认为是由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世间万法。诸如此类,都是把“心为万有的作者”这一点否认掉,而增益为另外一个人格化的主宰,或者非人格化的物质本元,承许这是产生世间万法的因,这都是邪见。

像这些都是世间聪明人搞出来的,但这是染污慧、不清净的慧,这些都是邪见的烦恼。因为它是一种和无我空性不相应的心,是不寂静的心,所以是烦恼。

烦恼发生的机制

这里补充讲解《广论》里的一段文,说明怎么依于萨迦耶见而出生各种烦恼。

此复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别。如是分已,贪着自党,嗔恚他品,缘我高举,执我常断,于我见等及彼相属所有恶行执为第一,如是便于开示无我之大师,及师所说业果四谛三宝等法,邪见谓无,或复生疑为有为无,是耶非耶。

烦恼,就是指各种各样心理波动的状态,而这些烦恼都是从一个共同的根源——萨迦耶见出生,因此它就是烦恼的根本。并不是贪从一个因中出生,嗔又从另一个因而生,包括痴、慢、疑、邪见、边执见等所有的根本烦恼,乃至嫉妒、散乱、昏沉等一切的随烦恼都是从这个共同的因中产生,这就是万惑一根的意思。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通达了这个关键,就知道怎么来消除所有的烦恼,只要能断除根本的我见,其余的支分自然就会枯萎。就好比一棵树有无数的枝、叶、花、果,无需在枝末上一节一节的剪掉,只要把树根一刀切断,就再也不会出生红红绿绿的枝、叶、花、果了,这些通通由于根断而随之彻底败坏。就像这样,只要断掉萨迦耶见,就能止息一切烦恼。

下面举例说明烦恼依萨迦耶见而生的道理:

首先,由于萨迦耶见将这样一个无常、多体的蕴执著为常、一的“我”,由于有了这个“我”,就会有跟“我”相对的“他”,这样就分判出自他的差别。如果能详细观察这个“我”,会发现它根本不存在。

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五蕴是“我”,但观察时会发现,这只是一种因缘生的客观现象,而且在刹那刹那的生灭,根本没有一个常住、一体的“我”。这样没有“我”的话,也就不会有与“我”相对的“他”。自己是这样子,其他张三、李四以及旁生、天人等的有情,在他们上面也只是一个蕴,也只是因缘生的一个客观现象,是忽起忽灭,各种身心现象的假合,这里面根本找不到一个“我”。

所以,本来在一切有情上,是没有一个“人我”的,也就不可能有属于我的事物,也没有跟我亲或跟我疏的人,这些都只是以愚痴心缘着这个“我”而增益假立出来的。但是,一旦这个虚假的“我”产生,它就会枝枝节节地蔓延开来,出现各种妄动、各种执著,从而形成一个迷梦般的世间相。

要知道,这里发起一切造作和导致一切流转的根本就是烦恼,也就是由于心没有相合到无我的实相,执著“我”而引起心上各种的妄动。这种妄动有各种倾向,因为既然有我,那就要保护我自己,谁伤害我,我就要抗拒他,或者**他,使得他不能伤害到我;或者,有人对我好,支持我,我就拉拢他,把他建立成自方。心自然就会这么做。

依于对自我的保护,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出现。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基于一个虚妄的执著,以此为根源,会现出一个虚假的世界,会出现种种虚妄的心理活动,这些不寂静相,就叫做烦恼。一旦你知道了本来没有我,也就不会为了我而去吸引、拉拢别人;也不会为了保护自己,要把不顺从我的对方**;再不会为这个“我”而起心动念,而发起各种造作,所以惑业都会止息。

一旦认定了是有“自我”,那自然是要保护我自己,而且围绕着这个“我”以种种分别计较而发生各种反应。想一想,若是没有了“我”,哪里还有“我”的容貌呢?还怎么会去执著“我”的容貌,为了让“我”变得更加美丽、更加青春、更加富有吸引力等,而去做各种诸如化妆、去美容院等的事呢?也不会因为“我”的相貌好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或者因为“我”不如人而产生自卑感,这些都是不会有的。

现代人执著的一系列的东西都是基于“我”才有的。比如说,要把“我”包装成什么形相,表现出哪种状态,“我”有怎样的性格,“我”是什么星座,“我”有什么样的朋友、拥有多少资产,“我”过去的生活经历如何,对未来的打算是什么,“我”的梦想、“我”的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我”而建立起来的。之后缘着这些就会起执著,有了执著就会产生各种倾向,种种不同的倾向,就叫做不同的烦恼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举例来说,因为推崇“我”,所以在我取得成功或有一些殊胜功德的时候,自然就有高慢的心态。为什么呢?就是由于你认为有个“我”,所以要在别人面前把这个自我高大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慢烦恼。反过来,也是由于有了这个“我”,当不如人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受贬低了,就会现出一种“我”很低微的样子,由于这个“我”受到压抑,“自我”表现不出来,认为我被埋没了,又会出现这种烦恼,这叫“自卑感”。

或者说,当我和别人对比的时候,我是一个“自我”,他也是一个“自我”,那么我就要跟他竞争,我一定要站到他前面去,要比他更成功、更优秀,这样竞争心就出现了。

再者,当我不如人的时候,心里就没办法忍受他比我更耀眼、更圆满,就会产生出嫉妒心。所以这林林总总的烦恼都是在“我”上面建立的。一旦没有了“我”,那么为了维护“我”、推崇“我”的各种妄动就会止息。

要是不必维护自我,也就不必去贪著所谓对我有利的东西,也就不会有意识地著在这个上面;相反,也不可能产生一种一定要把不利于我的他方**,从而维护好自我的心态。这些就是由于一直执著这个“我”如何如何,当不同的境缘出现时,内心便会产生各种的妄动,或者想抓取,或者去排斥,或者要推崇,或者感觉到被压抑等等。

以上这些心里的妄动,指的就是非见的烦恼,见方面的烦恼也是如此。由于有一个“我”,围绕这个“我”就会衍生出各种不正确的见解。

在执著有一个有自性的我之后,随着就有对于它性质的判定。或者认为这个“我”永远存在,即使肉身死了,但这个“我”还在,一直延续到来世,这就是常见;或者认为死了之后,“我”就没有了,一灭永灭,这就是断见。这就出现了执著常、断的边执见。

或者会把跟我见相连的各种见解执为非常殊胜。比如说,因为有了“我”,所以执著说,我要做一个有个性的我,做一个潇洒、英勇、敢作敢为的我,或者要做一个什么都不在乎、敢于及时行乐的我,或者做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我,这些都是基于我,才形成了各种的见解,这就是见取见。再比如,认为这样一个“我”,能做出种种标新立异的行为,就是超人一等的,这就是戒禁取见。还有因为执著有“我”,就会对于宣说无我的大师佛产生怀疑,对于无我、空性、三世因果、四谛等的道理难以信受,这也是因为已经在根本上建立了有我,就要维护自己的主张。

否则接受了开示无我的大师和教法,那就等于是彻底瓦解了自己的见解体系,但谁都不愿意把自己全盘否定。这样就会产生邪见。因为他已经在世间学问里熏习了多年,建立了坚固的见解体系,或者已经得到了各种光荣和成就。而一旦接受无我,这些通通都要粉碎掉。就等于承认自己一文不值,所建立的观点全都是错的,而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就不愿意相信。因此,或者生怀疑心,或者干脆就否定掉。

所以,这整个的一套都是莫名其妙的,根本没什么道理。首先看心态上起各种妄动时的状况:比如像是好的东西来了,你为什么贪著在上面紧抓不放?或者说,得到某一种光荣称号时,你为什么那么粘着不舍?就是因为这些很顺合你的心意,让你很有脸面。为什么穿一件衣服你都非常计较呢?就是因为它能包装自我。为什么提到这个人你就心里不舒服,很讨厌他呢?因为他不顺我的心意,会对我有威胁。为什么你的心忽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因为你认为自己很成功,远远高于众人。为什么一下子就变得失落了呢?

因为你没办法忍受别人更圆满。或者为什么突然觉得这么自卑萎萎缩缩地,根本直不起腰来呢?因为你认为我很卑微、很渺小……这些都是因为执著有个我而引生的。以上这些都是心上的妄动,叫做非见烦恼,它们都是不寂静的心态。想想看,这些不寂静的妄动的心,不都是因为执著有“我”才出现的吗?

见烦恼也是如此。你的见解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在我见上添加一大堆的错误认识而引起的吗?离开了“我”,怎么去建立这些见解呢?

所以,无论是见烦恼还是非见烦恼,总而言之,这一切由执著有我而引起的心态就是烦恼,它们全部是不寂静的相状。以这样不寂静的心为因,产生出的全部是苦的法。只有在根本上息掉虚妄的我执,如水融水般地你合到了本来无我的实相中,那么这一切的烦恼妄动也就消失了,一切的苦也会随之而灭尽。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解脱道。

为什么要走这一条出世间的还灭之路呢?因为我们原先的认识、心态和行为都是颠倒的,依靠妄执而出现的一切,都只是枉自烦恼受苦而已,丝毫意义也没有。整个轮回运行的机制,就是像刚才所说的这样,除此之外,再不必去寻找什么其他的原因,这里已经一语道破了。

如《释量》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释量论》这一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你认为有个“我”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就会认为还存在着“他”,由此就有了对比,从而建立起自方他方。随后把合自己心意的、支持自己的、顺从自己的,就以为是自己这一边的,这样的执取就是所谓的贪,也就是对自方贪著。而另一方面,认为那些是不合自己心意的、是威胁自己的、损害自己的,就认为是敌方,就会排斥或破坏它,这种抵触就是所谓的嗔,也就是对他方生嗔。这是就贪嗔来说的。


实际上,以这样一个有“我”存在的见解为中心,根据所缘的境相种种不同,就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叫八万四千烦恼。一旦你不再执著我,也就不会有这些妄动了。

所以说“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和贪嗔为主的种种烦恼相连,就产生出各种虚妄的造作,这叫做业。也就是会在这些烦恼的驱使下,身体做出各种的行为,口中说出各种的语言,心里出生各种的想法,这样就会生起轮回中因因果果的一切过失。

所以,轮回唯是虚妄的法,不具任何实义;唯是具过失的法,没有任何功德;唯是苦性的法,不存在真实的安乐;烦恼是错乱地起心,业是错乱地造作,苦是错乱地变现,这些都是有过失的法,没有一样是如理的、值得赞赏的。

这以上讲了烦恼生起的机制,也就是由同一根源——萨迦耶见缘着不同的方面就现起不同的妄动、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形成了见与非见的无量烦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或无别体,惟是烦恼分位差别(“分位”这个词是一种很全面、很精微的表达。是指从某个积聚或相续上分出来的种种差别位,包括空间上的、时间上的,可粗可细、可长可短,细到一个微尘、一个刹那的所在都叫做“分位”。这里说的烦恼分位,应当是指相续上的分位。);或有别体,性是烦恼同等流类(就像一条河的上游水和下游水属于同等种类那样),故名为随烦恼。

“随”是相对“根本”而说。有些没有另外的体,只是某个烦恼的分位上的差别;有些有跟根本烦恼不同的体性,是某个根本烦恼的同等流类,所以叫做“随烦恼”。

一忿者,依对现前逆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此即瞋恚一分为体。

一、忿,就是依着对于现前不利于自己的境,或者对自己不好的境、自己不喜欢的境,内心愤发作为体性(忍不住爆发出来,叫做“愤发”)。
忿的作用是能障碍不忿。不忿是指心里能保持平静,而不愤怒。其次是起了忿恚,就要拿刀、枪、棍、棒等的武器来打击对方。

忿是嗔恚的一分,嗔恚是总体上的命名,忿是它的一种表现。就是到了已经压不住而爆发出来的阶段了,这时就要拿东西打了。就像有些人脾气暴,两句话不合,就开始干仗那样。

二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此亦瞋恚一分为体。

二、恨的体性是以忿为前提,心里怀着恶意无法舍弃,这样结成怨敌。比如有的女人恨心大,恨你三年还不放下,就是已经成了怨结,衔恨不舍,一提起来,就恨得咬牙切齿。

恨的作用是:(一)能障碍不恨。比如打归打,骂归骂,事后并不恨你,就是没有恨心。如果发生了冲突,一直怀恨在心,成了怨结解不开,那就障住了不恨。(二)使心热恼。比如一想起所恨的这个人,或者一跟他接触,烦恼马上就冒出来,心里特别热恼。一提起对方,就怒火中烧,愤恨不平。

恨也是以嗔恚的一分为体。

其实,外在并没有什么亲和怨,对于事情的态度也不是一定要恨得咬牙切齿,使身心热恼不堪。只是人不明白万法唯心,而把假立的自方、敌方当成是真实。

然后,一直想着对方如何不对,想着他如何伤害我,这样怀恨不舍,一直放不下这种执著。其实以仇恨的心,受伤最大的是自己。在生恨心的时候,五脏六腑都受伤,最终还因这种心要堕恶趣。

如果你晓得用心的法则,就会对冤家的加害,唯一作善知识想、作饶益想、作消业想。这样只会生欢喜心,只会念他的恩德。

所以修安忍时这样想:这是佛显现忿怒相,以威猛的手段消除我的业障;这是我的善知识,他特意这样显现,来锻炼我的安忍;这是极难得的机会,以这一次安忍,能消除多生累劫造的业障,能圆满很大的资粮,所以他对我有大恩德,他给我堵住入恶趣的门,赐予我安乐果。像这样只念他的恩德,就没有什么冤害了。心里没有恨意,反而得到了清净。

从这个举例,你要体会万法唯心的道理。是苦是乐全在你怎么用心,除了用心的方式,再没有别的苦乐之道。你的心能往好的方面想,一切顿时成为好的,而没有坏的;你的心若往坏的方面想,一切也顿时成为坏的,而没有好的,这叫做“唯识变现”。

懂了这个原则,平时无论遇到什么违缘,都要作安乐想、得饶益想,这样就不会生起恨的心理,也就无往而不利了。

三恼者,忿恨为先,追念往恶,触现逆境,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多发凶鄙粗言蜇螫于他为业。此亦瞋恚一分为体。

三、恼,是因为前面已经生了忿心和恨心,或者想起过去不愉快的事,或者触到了现前的逆境,碰到了怨家对头,那就“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一下子心里暴热起来,有一种狠戾的心态。

恼的作用是障碍不恼,会从口里说出很多凶暴、恶劣的语言来刺激对方。其实这是一种报复心理,因为恨对方,所以一碰时,就说出很多恶狠狠的话来刺伤他。

“蜇螫”就是像毒蛇咬人那样。意思是过去结了恶缘,现在触到了逆境,心里顿时狠戾起来,就会口出恶言。这样恼乱对方,造恶口的业,它的毒害胜过了蛇毒。

如果有恼的心理,一见到冤家,口里就说各种刺伤他的话,这种果报是死后会受毒虫身,无法解脱。所以修心的人要戒掉恶口,说话不能狠毒。

那么,忿、恨、恼这三种心有什么共同点,又有哪些差别呢?忿、恨、恼都是以嗔心为体,都是嗔心的表现。

忿是缘着现前的境,一下子暴怒起来,手里拿着器杖。恨是缘过去的事,想起“他怎么对我”,生起了一种恨他的心理。恼是想到过去的事,又触到现前的境,一下子恼怒起来。又可以说,以忿就发起了身表业,手里会拿刀、拿枪等;以恨是在意念上没办法脱开,一直怀恨不舍;以恼会发起种种暴恶的粗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

四、覆藏,是指自己造了罪业,害怕被别人知道了,会失去利益、名誉,而把罪行隐藏在心里,不坦白发露。

覆的作用是障碍不覆。常常串习覆藏的心理,养成习惯,就会很难坦白发露。而且,罪业被覆藏在心里,将来一定会引起追悔、热恼,而不得安宁。

好比树的根露在外面,树很快就会枯死,如果埋在很深的地下,树就会长出繁枝密叶。意思是:根一旦暴露出来,就活不了,会枯死;根如果埋得很深,因为是保护了这个根,所以有不断生长的力量。

所以有智慧的人,造了罪业马上发露,即使造了重罪,也能很快悟到空性。愚痴的人因为护惜自己的面子,会把罪业覆藏在心,每每因小的过失而招来大苦。这样把罪业埋藏在心里,它的根一旦坚固,就难以拔除,所以会不断增长,小罪会变成大罪。

《首楞严经》中说:“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在菩萨看来,覆藏罪业就像头顶高山、走入大海那样。以覆藏心的作用,使人造了罪业无法忏除,最终酿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修心的人一定要谨慎防护。

此以贪痴一分为体。恐失现在利誉,是贪。不惧当来苦果,是痴也。

覆藏的心态是以贪和痴各一分为体。就是说,在覆藏的心态中既有贪的一种成分,也有痴的一种成分。害怕说出来会失掉现在的利养和名誉,这是“贪”。不畏惧将来堕恶趣等的苦果,这是“痴”。

五诳者,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五、欺诳,是指为了获得利养和名誉,假装很有功德,行为诡诈。比如为骗取别人的恭敬、信任,使他来供养我,或者得到名誉,就假装有持戒、修定、开悟等的功德。像这样,为了骗取利养、名誉而伪装的心理,就是“诳”。

诳的作用:一是障碍不诳,二是造邪命的业。“不诳”指表里如一,心地很诚实,不欺骗人。这样生活是很清净的,不必要以欺诈等手段来窃取。相反,以欺诈等的手段来求取利养、名誉,就属于邪命了。

诳,也是以贪心和痴心各一分为体。就是诳的心态中既有贪心的成分,也有痴心的成分。

“贪”是指有贪求利养、名誉的心;“痴”,是不明白以造欺诳的业会堕入恶趣。

六谄者,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不任师友真正教诲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六、谄曲,是指为了蒙骗别人,使对方搞不清,而虚假地做出种种行为。比如做出种种顺从的样子,实际上是想骗取信任、掩饰过错、得到重用、升迁等的利益。
“险曲”,就是心里弯弯曲曲,不是直心流露。

谄曲的作用是能障碍不谄。这是指谄曲心态一旦串习成习惯,就会障碍不谄,会常常做假表情、假姿态,说种种迎合对方的话,做种种恭敬顺从对方的行为,来蒙骗他。比如很多人有所谓的服从、遵命、欣赏,态度看起来特别好,其实不是发自真心。其次,谄曲的作用是不能得到师友真正的教诲。这也是以贪、痴一分为体。

诳和谄有所不同,诳是假装有功德,是一种欺诳心理。谄是做各种假样子,是弯弯曲曲的心理。

七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生长杂染为业。此以贪爱一分为体。

七、骄和慢是两种。慢是根本烦恼,骄是随烦恼。慢是仗着自己的长处,在跟别人比较时,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是一种高姿态、藐视别人的心理。而骄是自我陶醉,对自己的长处或功德心里很骄傲。比如因为自己容貌好而骄傲,因为自己钱多而骄傲,因为有才能而骄傲等。
骄傲的作用是能障碍不骄,以及生长杂染。有了骄傲的心理,会生长种种身口意的杂染。骄是以贪爱一分为体,它的状态是缘着自己的长处、圆满等,心里染著陶醉。

八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此亦瞋恚一分为体。

八、害,就是对有情没有悲愍的心,有损恼有情的心态。比如残杀动物,以此为乐。这就是心态已经颠倒了,没有悲愍众生的善心,反而以损恼众生为快。

害的作用是能障碍不害,以及做出逼恼别人的行为。所以烦恼心一起来,善心就被障住。人的性情有善、恶两面,恶性一旦增长,就障蔽了善性。不害是指有一种不忍心伤害别人的善心。但是串习成了残害心理,就会障碍发起不害的善心。“逼恼”,是指有伤害别人的心,就会对他做出逼迫、损恼的行为。

害心是以嗔恚的一分为体。嗔恚是根本的烦恼,是总体上的命名。害是它上面的一种表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九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此亦瞋恚一分为体。

九、嫉妒,就是自己追求名誉和利养,不能忍耐别人获得圆满的妒嫉心。

嫉妒的作用是障碍不嫉妒,使得自己在听到或见到别人获得圆满时,心里深怀忧虑、心情焦躁。这个嫉妒的“红眼病”,就是一种无法忍受别人圆满的心。一起嫉妒,就会让心扰动,而无法安静下来。

其实,嫉妒是嗔恚的一种表现。心里容忍不了别人圆满,就是在嗔恚对方,它的表现是心里吃醋,忧愁、不高兴。所以离开嗔恚,并没有别的嫉妒的相状和作用。

在《大乘理趣经》里教导我们以如理思维对治嫉妒,要心里想:他的富贵是前世修福得来的,哪里是起嫉妒心能抢走的呢?如果我不断除嫉妒,就会生生世世受贫穷果报,会使我丧失威力。如果我能反过来用心,在见到别人得到富贵时,能学着发随喜心,这是不费一点力气,就获得了大功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彼人富贵皆宿福生,以我贪嫉岂能侵夺。以是因缘,应永断除悭贪嫉妬,若不除断常受贫穷无复威力。以是义故,菩萨观之除其贪嫉,于他富贵生随喜心,不舍毫厘获大功德。”)

总的来说,都是我执在害我们。人们是因为执著自我,容不得别人圆满,才起嫉妒心。当心量缩小到只愿自己一个人好时,福德也就缩小到这么小了。当人生嫉妒心时,就丧失了正气和威力。要知道,利他的心使威力充实,嫉妒的心使威力消失,全是唯心变现的道理。
如果能视人如己,别人好就像自己好一样。这样,缘着别人的功德修随喜心,就不断地生功德。这确实是最便宜的一件事,自己不费任何力气,单凭随喜就能得大功德。

一件事究竟得利益、还是受损害,全在自己的心怎么想。对方的圆满是他前世修福的果报,这不是以嫉妒能强行夺走的,不因为生了嫉妒心,就跑到自己身上来了。生嫉妒是自己用错了心,这样不能接受别人的圆满,就导致贫穷和没有威力。如果我们能换一种用心的方式,在见到别人有功德时,都生一个随喜心,心想:他有这样的功德,真随喜他。这样让心欢喜起来,口中作赞叹。久而久之,串习成习惯,心就改好了,也就能增福增寿,增长威力。

总之,不要把别人看成竞争的对手,而要看成自己心中的一个显现,不起对立心、比较心,这样别人好就是自己心中的显现好,对自心中这个美好的显现发随喜心,就成了增长功德。

十悭者,耽著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涩畜积为业。此亦贪爱一分为体。

十、悭吝,是一种耽著财物和法,不能慷慨施舍,秘藏、吝啬的心。

悭吝的作用是障碍不悭,以及作鄙劣的蓄积。悭吝也是以贪爱的一分为体。意思是,贪爱是总体上的命名,悭吝是它的一分表现。

要观察到,我们心里贪著什么,就会想拥有它而不肯施舍,这样就是在做鄙吝的蓄积。比如贪著钱财,会使人一毛不拔,别人有困难乞求时,也不肯施舍;或者技术上有专长,别人请教时,不肯透露;自己懂得佛法,别人请教时不肯传授,都是在法上悭吝。如果心里贪爱财和法,只想自己拥有,不愿意给别人,就是有“悭吝”的烦恼病。

不论是财和法都要让它流通,不断地起作用,使它的利益面扩大,这才是智慧的做法。就像水如果不流动,会成一潭臭水,而使它流通开来,就能发挥作用。如果视财和法为个人私有物,心量就打不开,容易落在悭吝中。反过来,视财和法为法界公有物,就知道这不是私人所占有,应当让它尽量地流通,发生无穷无尽的利益。

因果律就是这样:越能给予,就越丰富;越是吝啬,就越贫乏。这一点很明显,一个人慷慨大方,就有一种大富贵的相;一个人吝啬小气,也就自然气度很小,光、气、色什么都缩小,缩

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无法扩大,这样怎么有大富贵的相呢?所以悭吝使人贫乏。
福德的大小是随着心量而定的。如果心量缩得很小,福德绝对就小,将来受用就贫乏。如果心量很大,什么都能舍,将来一定富有。所以我们一次次地做布施,就是在一次次地积福德。这样真正做开来了,自己会感觉人生的境界逐渐开阔,好的因缘自然汇聚到自己身上。

在中国有一位供奉的财神爷,就是陶朱公范蠡。历史上有他“三聚三散”的故事,他每一次聚了财,就又散掉,结果福报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智慧的操纵,按照“布施增长福德”的规律,使福德辗转增长。

大家能这样从正反面想透,就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观念上的错误。以前认为:好东西归自己,才是对自己好,没想到这是在害自己。怎么说呢?因为只有心是变现万法的作者,如果心悭吝了、抓得紧紧的、不肯放,就不会有东西进来,所以变现的果报就是贫乏。现在知道了这一点,就不要再做这种害自己的傻事了。其实,越布施才越对自己好,所以要反过来做。要让自己的心放开,使它慷慨地给予,这样就有回馈,变现的果报就是富有。这都是唯心变现,大家应当细心体会。

移在法上来说,也是唯心变现。打个比方,对于一盏灯的灯光,你只想占为己有,而不愿让这盏灯的光明照亮别人,这样把门关上,把窗帘拉上。然后想:现在灯光还是会照到别人。再拿一个灯罩把灯罩住,结果满屋子都是漆黑的,只在灯罩里有一点光,这就是很愚痴的做法。像这样,如果对佛法起了悭吝心,不愿意把正法的光明发挥出去,结果造成的是自己陷在愚痴黑暗中。

如果能反过来做,把灯光尽量放出去,打开门窗,或者直接把灯挂在门外,让更多人得到光明。这样心量一打开,就能使智慧更加明亮。所以,法布施的结果是开展智慧光明。
这样思维清楚了,就会明白导致我们贫乏的因素唯一是悭吝,外在没有什么因素能让我们贫乏。看清楚了悭吝是心中的苦因后,就要尽量对治。

比如自己正在贪著一件好东西,不愿施舍,这时就要警觉:这是悭吝的烦恼,它会使我狭小、贫乏。所以咬紧牙关也要做布施。如果一时还做不到全部施舍,那就先给一半或者给三分之一,这样逐渐练习,慢慢增长上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布施,就会越来越有力量,最后会改掉悭吝的恶习。

其实,悭吝也只是自己想错了、串习错了而养成的心,只要肯反过来改、肯跟习气作斗争,就一定能转成慷慨施舍的善心。

此十各别起故,名为小随烦恼。

以上这十种烦恼是各别而起的缘故,称为“小随烦恼”。

前面忿等十种烦恼纯粹是恶性,独自生起,范围很小,所以叫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通于一切恶性,范围比较宽泛,所以叫中随烦恼;掉举等八种心所通于不善、无记,遍于一切染心,所以叫大随烦恼。

十一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十一、无惭,就是不顾自己的人格和佛法,轻视拒绝善行作为体性。如果有惭,对于善行看得很重,就不愿作恶。但是无惭的人,对于善法是很轻视、拒绝的,他不顾及什么人格和佛法,造恶无所谓。这样的恶劣心态就叫“无惭”。

无惭的作用是能障碍惭耻,生长一切恶行。人没有了惭耻,就会滋生一切恶行,造各种身口意的恶业都无所谓,所以说以无惭能生长一切恶行。如果有惭耻的心,就能停止造恶。心里有惭耻,觉得造恶有辱自己的人格和佛法,以这种心理就能停止恶行。

十二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十二、无愧,就是不顾世间舆论,崇尚的是暴恶的行为。

无愧的作用是能障碍羞愧,生长一切恶行。世间有种种正确的舆论,大家会一致认为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但如果一个人已经崇尚暴行、邪恶,不顾及世间的舆论,那就是生了无愧的烦恼。

比如崇尚邪淫,以“性伴侣多”为荣,或以随意性交为自由,就会邪淫无度。或者崇尚欺诈是发财致富之道,也会不顾及世间舆论,做各种欺诈的盗行。像这样一旦出现了无愧的心理,就会不断生长恶行,而不会禁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