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126

   “28、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字甚活,有非、空之义。即不可执着是也。”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字甚活”,这个字活活泼泼的,不能把它当作没有,你要说没有的话,就坐实了,那就不是这个意思,“有非、空之义。即不可执着是也。”实在讲,“无”最好的一个讲法,就是决定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执着,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说,一定堕在四相、四见当中,那就错了,所以要懂得不执着。

  “29、虚妄之相,非真实性。性中本无有相,应不着相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相无性。缘生之法,本非真性。性体无此缘生,应不着缘生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生无性。胜义无性。真如之性,为一切法之本体。名第一义,亦名胜义。此性真实,众生本具,本来圆满,所谓圆成实也。然胜义亦是名字。故曰胜义无性。应并胜义之假名亦不着而无之,乃真实性也。”


  “虚妄之相,非真实性。性中本无有相,应不着相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相无性。”这个文字很简单,实在讲将这个名词也解释得相当清楚。虚妄之相,正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相”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它是业因果报所产生的现相。“业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波动,我们佛法里面讲“不觉心动”。我们讲心动,跟现在科学家讲的波动,这个意思非常接近。念头就是心的波,心的波动。动,它就会现相,可是这个相决定不存在。我们现在感觉现相之存在,实在讲是波动的相续相,连续的现相。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我们晓得现相是怎么发生的,它的真实状况如何,然后才懂得佛法里面所讲的“染净不二”、“生灭不二”。“染净”在我们看,这个现相极其粗显,怎么能说不二?清净到极处是佛,染污到极处是阿鼻地狱,是不是真的不二?真的,一点都不错!极清净也是一念现的相,而且这一念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可得;极其染污的相,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要求这个相也了不可得。我们是心太粗了,见不到这种事实真相,所以看到是连续的。连续相里面对“染净”好像感触特别的深刻,其实我们的感触是错误的观念,的确是错误的。所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他们入了诸法一如,确确实实入了“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他们入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简单的讲,就是把十法界看成平等的,在十法界极其差别里面那个差别相没有了,你看到的是真正清净相;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没有了,这叫真清净。看到这个现相,看到不二的现相,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境界,这是真实的。

   这个妄相是性现起的,但是它并不是真性。“性中本无有相”,不但六道的相没有,十法界的相没有,给诸位说,一真法界的相也没有;总而言之,只要是有现相,都是心动了。现的相不一样,十法界的相不相同,这就是动的振幅大小不相同。在十法界里面,愈是往上面去,他的心愈清净,波动小;愈往六凡下去,它的波动愈大,是这样形成的。到菩萨、到佛,那种波动几几乎乎接近水平,见不到它的动,其实它还是有动相,它要是没有动相的话,就不会现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它的原理,自自然然就不会着相,不会在相里面起分别、执着、攀缘,不会起这个念头,因为晓得相是假的,相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见到的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所以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为有十法界的幻相。十法界幻相从哪里来的?从因果来的,所以因果不空。跟法相唯识宗讲的,相皆是虚妄,唯有识是真实的,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不着相,从相上就见性。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性体无此缘生,应不着缘生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生无性”。“生无性”是对“依他起”的。生是讲生灭,生灭就是有为,所有一切万法都是生灭法。为什么它有生灭?因为它是生灭心变的,生灭心就是生灭的念头,我们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灭了,底下一个念头接着就起来了。我们自己晓得,我们这个念头的起灭,这个念头是很粗很粗,最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没办法觉察到,那是阿赖耶识里头微细相。我们能觉察到的念头是第六意识,我们叫意识,下意识,这个我们有的时候能够觉察。所能够觉察的,还是意识里面那个粗显的一部分,它微细的那一部分我们还是觉察不到;阿赖耶的微细相,那当然就更难了。佛在大乘经常讲,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八地菩萨那个心多清净!

   清净心就是定功,世间的定功四禅八定,这是没有出六道,我们讲一般修定功夫分八个等级。第九段的功夫就出三界,就出离六道轮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叫九次第定,那是第九等的定功。可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定功,在圆教大经上他们的断证功夫,也就是定功,等于七信位的菩萨;换句话说,七信位菩萨的定功,这是第九等的定功。八信、九信、十信再到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十个位次,然后从初地、二地到八地,你们想想看,那个等级不可思议!八地菩萨那么深的定功,观察到阿赖耶识的心动,心里头微细的波动他见到了。见到,才能够把它降伏,才能够使它慢慢再平静;见不到,你对它就没有办法用功夫。所以八地菩萨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个时候见到什么?见到“依他起性”的那个根源,那个波动的源头他见到了。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到这个时候,他亲自见到真心本性是不动的,阿赖耶里面的动相,还是无明在作祟,“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源,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些现相从哪里来的?从这儿来的;可是真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性体无此缘生”。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对于所有缘生,不要说缘生所现的幻相不执着,缘生也不执着。缘生是能生,现相是所生,能所都不执着,晓得这个就是性,还是真性的起用,这叫做“生无性”。前面“依他起性”是讲缘起,“生无性”是讲性空,缘起性空。

  “胜义无性”,是对“圆成实”说的。圆成实,说实在话,是很不得已佛为我们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显示一切幻法之外,还有一个真实。我讲这个“幻法之外”,都有毛病、都有语病,为什么?幻法实在讲就是真实,但是讲幻法就是真实,大家很难懂,怎么虚幻就是真实?很不好懂。幻法之外有个真实,这个大家比较好懂;虽然好懂,很容易出麻烦,很容易把意思错会了。不执着这些幻法,幻法就是真实的。只要在幻法里起心动念,这就错了。所以佛是不得已而建立名相,可见得名相是缘起的。“圆成实”是缘起的,“胜义无性”也是缘起的。真如本性里哪里有个“胜义无性”这个名字?没有这个名号。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懂得。“胜义无性”就是真如本性。“为一切法之本体。名第一义,亦名胜义。”胜是殊胜的意思。这个地方说“真如、性、本体、第一义、胜义”,可见得佛说这桩事情,也说了许许多多的名相。

  “此性真实,众生本具,本来圆满,所谓圆成实也。”这个地方,我们虽然不能够彻底明了,我们对佛有信心,佛决定不欺骗我们。真如自性,我们个个都有,本来具足,现在虽然在迷,迷失也没有缺欠一丝毫。诸佛如来觉悟了,证得了,说实在话,他的自性也没有比我们多一点点。从这一方面来说,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他说这个话不多,在一切经里头很少经上有这个说法,这才说出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上尤其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也是圆满的。佛的德相无量无边,万德万能,真的是随心所欲,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相,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相,这叫圆满的现相。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本能今天失掉了,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就不能叫本能,就不能叫本具,不是真的失掉。而是怎么失掉?迷失了,就是你现在一念迷,如果你一念觉,你的智慧德能马上就恢复。迷跟觉都是无始的。我们的麻烦是一念迷念念迷,麻烦在此地。偶尔也有觉悟的时候,可是第一念觉了,第二念又迷了,那个觉悟就像闪电一样,古人比喻说石火电光,一会又迷了。如何能够保持念念觉,那就成功了,我们的本能就全都恢复了。

  《金刚经》就是跟我们讲这些理论与方法,这个方法里头最重要的,我们用很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交互的去用功。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看破一分;又看破一分,你就再放下一分,这样辗转相辅相成。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之成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用这个功夫,这真的叫直截了当。这是本具、本来圆满,所以叫“圆成实”。“然胜义亦是名字”。“故曰胜义无性”,它也没有自性。“应并胜义之假名亦不着而无之,乃真实性也。”可见得要见真实性,真实性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经前面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就生实相;实相就是此地讲的真实性。底下这一段,这是合起来说的,做“三性、三无性”的总结。

   “30、不着相,方是真性。不着缘生,方是真性。性亦不着,方为真性。正显相既离性而无体。性亦非离相而别存。于义尤圆。佛说三性、三无性,所以显性相之圆融。智者明了三性三无性之理,以贯通乎性相。则能空有不着,合乎中道。”

  “不着相,方是真性。不着缘生,方是真性。性亦不着,方为真性。”这是总结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对于这些法相名词的含义,我们清楚明了,而不能够执着。这个执着是含着微细的起心动念、分别,都不能有,这才是真性、真心的显露。“正显相既离性而无体。性亦非离相而别存。于义尤圆。”这个意思才讲得圆满。为什么?性一定现相,性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所以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看《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说的体相用。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的定义很简单,凡是永恒常住不变就叫它做真;凡是会变、无常的就叫它做妄。体是不变的,体是常住的,所以说它是真的;相跟作用都会变,相也会变,用也会变,会变的就是无常的,我们叫它做妄。由此可知,真妄是一不是二。麻烦的是众生着相而不见性,麻烦在此地。只要你不着相,性在哪里?性相一如,性相是一体,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见相,性相原无二致,这个意思才圆满。“佛说三性、三无性,所以显性相之圆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为我们讲的无障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因为它是圆融的,它是一体的。

   我们要如何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如何能够契入真实的境界?禅宗里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经里面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谁?我们自己是的,不是别人。我们什么时候能成得了诸佛如来?说诸佛,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圆教初住以上就是诸佛。《华严经》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本经里面称诸佛,这四十一位叫诸佛。究竟果位上叫圆满佛,这四十一位叫分证佛,统统是如来,都有如来的称号,都有如来的意思。怎样契入?《金刚经》上讲得太好,“如来者,诸法如义”。我们什么时候到诸法如义,我们就是如来,我们就成佛,虽不是圆满佛,是分证佛,真佛不是假佛。

   什么叫“诸法如义”?于一切境缘当中,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障碍就如,有障碍就不如。我们今天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不如。看这一桩事情喜欢,看那一桩事情不高兴,也不如!如何能够把十法界看成一法界,十法界不二,《维摩经》上说“入不二法门”,众生跟佛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乃至于空有一如,染净一如,佛跟魔一如,无有一法不如,这是我们《金刚经》说的,“万法皆如、法法皆是”,这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成了诸佛如来,你入了佛位。

   这是我们要努力的,功夫在哪里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顺逆境缘当中练习观!把这个观念换过来,从前观念错误,错误就是样样都不如、样样都不是、样样都对立,如何在这里面体会到它是一,它决定不是二。但是这种观,大乘经上都教给我们这种观,实在讲它已经把方法、道理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观不出来,无从下手。实在讲,不是佛不慈悲,佛讲得太清楚。像《金刚经》上随便拈几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不就一如了吗?佛是个相,饿鬼、畜生也是个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相是虚妄的,畜生、饿鬼也是虚妄的,那不就一如,不就平等了吗?你要时时刻刻提得起来。

   我们今天难处在哪里?你说它是虚妄,它怎么个虚妄法?明明摆在面前,它怎么个虚妄法?你一定要晓得,这个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循环所现的,你就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相存在不存在?刹那生灭,不存在。你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用这个方法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慢慢可以契入到一如,可以入不二法门。这个观不能失掉,一失掉就迷惑了,一失掉,你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就有是非人我,你就有无量的烦恼,迷失了真相。真相没有别的,是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相,确确实实刹那生灭。刹那生灭,生灭的时间太短了,可以说是生灭同时,一生就灭,生灭同时,所以叫它做不生不灭。诸位想想,如果果然不生,你说不生就没有意思,说不生不灭那有什么意思?生灭跟不生灭是同时的,说它不生不灭,这个话就有意义了,它不是真的不生,确确实实它不存在。你说佛,佛不存在,说鬼、畜生,他也不存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从这里去看就入一如,才晓得法法平等,真的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

  “智者明了三性三无性之理,以贯通乎性相。则能空有不着,合乎中道。”三性、三无性也是说明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法相、现相的性质,我们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当然就不会再执着,不会再去分别了。这样不但我们可以脱离轮回、脱离生死;世出世法里面都知道生死事大,佛的大乘经典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可以脱离生死,可以超越轮回;不但能够超越轮回,而且能够超越十法界,只要你入不二法门,就超越十法界。

   “31、本经令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者。因作如是观,便能洞彻三性三无性之理。换言之,若明三性三无性,方能彻底了然一切有为法之如梦。”

  “本经令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者”,这是末后一首偈,这是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作如是观,便能洞彻三性三无性之理。换言之,若明三性三无性,方能彻底了然一切有为法之如梦。”由此可知,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是佛家所讲的,“法门无量,殊途同归”。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都归入不二法门;相宗到最后归到这里,性宗也归到这里。如果我们能常常“作如是观”,如是观里面有浅深不相同、有广狭不相同,看你所解义理的浅深,你的观法功夫得力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只要肯用功,只要会用功,功夫一定得力,一定会逐渐的深入,然后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32、当知清净心中,本来离相。是谓真实性。(无有梦相。)因真性以随缘故,现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谓依他起性。(现梦中境相。)凡夫不明缘生虚幻,生本无生。遂致计较执着,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是谓遍计执性。(迷相昧性。)”


  “当知清净心中,本来离相。是谓真实性。(无有梦相。)”梦幻泡影都没有,我们清净心里确确实实是如此,真心离念。真心在不在?在。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天天都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从来没有一分一秒止住而不起作用。全是真心在作用!虽是真心起作用,自己不晓得是真心起作用,这就迷了,这就叫凡夫;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妄心当家作主,真心起作用还做不了主。我们跟诸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诸佛菩萨真心起作用,真心当家作主。我们是真心起作用,妄心当家作主,就好像你是主人,你家里用了很多佣人,结果佣人当家作主,主人没权了,变成这个样子。妄心是什么?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妄心。真心是什么?见闻觉知,真心。我们睁开眼睛能见,能见是真心不是妄心。六根门头举一根,你把这一根通达了,那六根就都通达了。《楞严经》上,佛也是举眼根,说得很详细,经文很长,十番显见。说明能见是真心起作用,见性见,第一眼见是见性见;第二,妄念就起来了,起分别、执着。第一眼见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看得很清楚,见性见。诸位要知道,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真心。诸佛菩萨的六根跟我们完全相同,人家见到的是真实的,不带一丝毫虚妄,就是不带丝毫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掺杂这个东西进去,就把真心变成阿赖耶识。

   如果你要问,我们真如本性是几时变成阿赖耶识?为什么会变成阿赖耶识?有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不但现在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有人向他问过,这是老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法里叫根本大问,大问题!这是根本问题。佛虽然在《楞严经》上讲得很详细、很明白,可是读《楞严经》、听《楞严经》的人,还是没听懂。为什么没听懂?说老实话,讲经的人本身不懂,你怎么会听懂?我怎么可以说讲经的人没懂?因为《楞严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我也不懂。我只看古人那个注解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实际上我没有透彻它的意思。难,非常之难!

   为什么没有懂?因为我们有分别、执着,有妄想。我们讲经还要找很多参考资料,那就完了,全是妄想,一大堆妄想搬出来讲。几时你自己真的有了悟性,真的契入境界,这个要没有真正修行功夫做不到。所以你一生要学讲经,去研究《大藏经》,去找这些东西,《大藏经》从头到尾背过也不行,也没有用处。必须要在一切境缘当中离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成功了。那你的见闻觉知,跟如来、诸大菩萨完全一样。展开经典,看看他们悟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拿来比对比对,那个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入境界。要想契入境界,没有别的,放下妄想、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之后,还要放下。到哪一天没东西好放了,你就成佛了。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放下,他还是要放下,要做这个功夫。“清净心中,本来离相”,离相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知道妄想、分别、执着对我们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这个东西造业。有业因就一定有果报,因为我们这个业不断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业果相续。

  “因真性以随缘故,现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谓依他起性。”这就好比“现梦中的境相”。“凡夫不明缘生虚幻,生本无生。遂致计较执着,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是谓遍计执性。”这就是“迷相昧性”。迷在幻相上,迷在梦境上,以为梦境是真实的,这种虚妄的分别、执着,就是“遍计所执性”。《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六句我们详细讲过,真正难得!宇宙怎么来的?人生怎么来的?这六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宇宙人生怎么来的,这里讲虚空怎么来的,“晦昧为空”是讲虚空,虚空怎么来的?虚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在《百法》里面,虚空是属于无为法。为什么把它列在无为?因为我们看不出它的变动,像动物生老病死很显著,我们看得出来,它有生有灭,有生有灭的就叫做有为法。植物有开花结果,也很明显。矿物,像我们这个地球,大家都知道沧海桑田,地面上也是不断在起变化,起变化那就是无常,那就属于生灭法。何况星球,现在我们知道得更多,就是佛经上讲的成住坏空,这是有为法。虚空,一个生起,一个将来灭掉,但是从生起到灭掉当中,它没有什么变化,看不出它生灭的现象,没有办法列在有为法里面,只好把它列在无为法里面。但是这种无为,叫相似的无为,不是真实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真如无为”,我们的清净心、真如本性,那是真如无为。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33、修行人,不可于妄心外,别执有一真心。若其如此,仍复昧性。何以故。不着于性,乃真实性故。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则依他起,便是圆成实。何以故。于性相皆不计执,虽炽然现相,而心固无相也。虽示入生死,而性本无生也。”


  “修行人,不可于妄心外,别执有一真心。”一定要入真妄不二,那就是真的。如果说妄的外面有个真的,真的外面有个妄的,都迷了、都错了。欧阳竟无先生曾经说过:“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这个意思我们很清楚。为什么不是哲学?我们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就明了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能所是对立的、相对的,佛法里面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所以它跟哲学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从对立的心态去学佛,你决定不能入佛门。现在佛法变成宗教,你要不是学佛教的宗教,就是学佛教的哲学,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义。所以一定要记住,佛法是不二法,六祖讲得好,“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把它叫做真心,又叫做妄心?因为迷悟不一样。迷了就叫妄心,悟了就叫真心;迷的是它,悟的还是它,而心里面没有迷悟,由此可知,妄心、真心是假名而已,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有没有迷悟?再给你说,迷悟不二,这就愈说愈深了,说迷悟不二,这个意思非常之深!我们看到迷悟非常显著的不一样,怎么会不二?你要是把它的根源搞清楚,明白了,那就不二。怎么迷的、怎么悟的?大乘了义经典里面都讲这个问题,《金刚经》上尤其说得透彻,尤其说得明白,世尊说法非常巧妙,用“即非是名”来显示这个意思,即非是名显示法法皆如、法法不二,不能够把这个法看作二。

   这是讲到真心跟妄心,妄心之外,另外执着有一个真心,“若其如此,仍复昧性。”“昧”就是迷,还是迷了性,还是不见性。“何以故。不着于性,乃真实性故。”换句话说,佛所讲的真心、妄心都不要去执着。我们要体会他的意思,不能分别、不能想像,“我想想,佛这是什么意思?”这就错了。所以佛法里面,不但是禅宗,教下也不例外。佛法里头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是意识,佛法用的名词叫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参究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执着,不但这个不用,也不落印象。这个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落印象,末那识是执着,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离分别、离执着、离印象,那个叫参。研究是用心意识,研究不行,研究完全落在二、三。所以参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万法一如。

  “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则依他起,便是圆成实。”依他起是相分,是相跟作用,圆成实是体,一而三,三而一,确实是一桩事情,这是入不二法门。所以坏在哪里?坏在“遍计执”。遍计执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就坏在这里。“何以故。于性相皆不计执,虽炽然现相,而心固无相也。虽示入生死,而性本无生也。”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十法界、六道轮回原来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要问:一真法界这些相,众生相跟佛菩萨相一样不一样?给诸位说,不一样。并不是一真法界,花都变成一个颜色,都变成一个形状,不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现相?业因果报本来就那么多。这是佛讲的,“诸法空相,因果不空”,因复杂,现的相复杂。可是你要知道,现的相再复杂,这些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三无性”里面讲“生无性”就是说这个事实真相。

   《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有,十法界都是有为法,但是这些现相是梦幻泡影。凡夫不晓得它的真相,执着梦幻泡影,以为是真实,错在这个地方,在这里感受苦乐忧喜这些果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在天堂里面你不会感觉得乐受,你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不会被外境所动,不会被境界所转;你在地狱里面没有苦受。换句话说,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那才叫真的乐,才叫离苦得乐。佛法里面得乐,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就错了;苦乐都没有,那叫乐。佛经上讲凡夫的受,就是感受,身所有一切感受把它归纳起来,“苦、乐”两大类;心的感受,把它归纳成“忧、喜”这两大类;当你身心没有苦乐,也没有忧喜的时候,这叫“舍受”。舍受是最好、最舒适,这是正常的。为什么不叫它做正受?舍的时间太短,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叫正受,就叫得定。这个定,佛学名词叫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苦乐忧喜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受才叫正受;你有苦乐忧喜,这个受是不正常的,这不是正受。

   苦乐忧喜跟外面境界不相干,跟四圣六凡都不相干,从哪里来的?从你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来的,所以真的跟境界不相干。凡夫之人,昧于自性、迷着幻相,以为这个现相是真实的。里面有妄想,就是分别执着,见到外面这个缘,外面是缘,里面是因;遇到缘,它就起现行,现行是什么?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烦恼就起来了,感受就起来了。外面就是缘,因是里头的;佛教给我们,把那个因息掉,外面的缘不起作用。知道外面的所有一切缘都是平等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才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清净了,真正定下来了。心一清净,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你就看清楚了,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明了就是智慧,所以则生实相;生智慧,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一切法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怎么变化的、怎么结果的,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

   于性相都不计较、都不执着了,所以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炽然现相”,你自己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境界,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依《华严经》来说,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最低限度已经证得圆教初住菩萨,入这个境界。虽入这个境界,我们身还留在世间,可是确实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里有个术语,叫“入般涅槃”,你已经证入般涅槃。涅槃有二种:一种叫“有余依涅槃”,一种叫“无余依涅槃”。什么叫有余?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是有余的。涅槃不是死,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死了就叫涅槃,哪有这个话!这个话把名词完全错会了。涅槃是不生不灭;你已经完全了解、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跟事实真相,就叫做入般涅槃。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时候的身体,就是此地讲的“虽示入生死”,示是示现。跟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两样,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起一个妄念,生即无生,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我们世间人把生跟死看作二桩事情,入般涅槃的人晓得生跟死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生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就说明生灭跟不生不灭是一不是二,这个话的意思是这个说法。

  “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迷,菩提是觉;我们一般人把这个看作两桩事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觉跟觉是一不是二,这是入不二法门。这些话很难懂,而且很容易把意思会错了。如果能够正确的体会,非常有受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去做转烦恼成菩提的功夫。菩提是智慧,迷的时候是烦恼,悟的时候是智慧,所以烦恼都不怕,转过来是无量智慧。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讲,大家比较容易体会。烦恼转成菩提,怎么转法?譬如做小偷的,做小偷也很聪明,他不聪明他偷不到东西。他有很多坏点子、坏主意、坏的手段。他一旦觉悟了,知道这个是不好、不道德的事情;转过头来,他就当警察,专门抓小偷。他那一套东西,他都会了,那不就是转成智慧了吗?所以在一念之间,烦恼转过来就是无量智慧。不要怕烦恼多,烦恼多,换句话说,转过来之后你的智慧就多,要会转才行;也就是一个用在错误的地方,一个用在正当的地方,用在正当的地方就叫菩提,用在错误地方那是犯罪,造作罪业,那个错误了。

   “34、本经唯一主旨,在于无住,以破我也。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观有即非有,不可着有也。观非有而有,不可着空也。”

  “本经唯一主旨,在于无住。”这个在经的上半部就讲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在前面已经都说出来了,所以一部经的主旨就在无住,“以破我也”。佛门里面常讲到迷悟、善恶的标准,有很多人没搞清楚。佛法里面讲善恶的标准,凡是为我都是恶的,凡是念念为众生那就是善的。为什么为我就是恶的?佛法要破我执。你起心动念,  “我”摆在这个地方,你哪一天才能够脱离轮回?诸位要知道,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在,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轮回你永远不能超越,你有“我”。所以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着想,不要想自己,这是大乘的修学纲领。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慢慢把我就淡掉了。为一切众生,我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都好,那我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念念为一切众生。善恶标准是这么订的,迷悟标准也在此地,起心动念执着我就迷了。所以,第一个就是要破我。

   “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其实《金刚经》上,可以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可以当作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观行,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所以佛在经上屡次的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那个四句偈是指本经任何四句,不是指末后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统统可以做为观行的标准。这首偈当然更好,因为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都知道这是虚幻不实。“梦”是总说,“幻、泡、影”前面也一个字、一个字分别说过。总而言之,说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实实在在是一个梦境。我们把它看作梦境,说实在的话,还是隔了一层,确实是梦境,确实是虚妄,决定不是真实的。这个样子,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也就是说,心于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自自然然就不执着、不分别,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现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我们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了。只要一放下,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就现前。所以“应作如是观”,的确是非常重要。

   “如露如电”,是讲所有一切现相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十年。你这样想法错误了!几十年当然比起无限的时空是很渺小、很短暂,但是你没有看出真正的真相,事实真相没看出;事实真相刹那生灭。我在前面提示过,我们的光阴过去不再回来,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去年过去了,上一个月过去了,上一个星期过去了,昨天过去了,今天早晨过去了,中午过去了,下午过去了,能再回来吗?不能!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不要以为我这个身体还能够存在多少年,我们身体存在是刹那刹那计算的,不是一小时一小时计算的,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计算的,刹那刹那计算的。你才晓得是如露亦如电,才知道不可能存在,这个经上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楞严》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说这个意思。

   这样作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而且是非常管用,所以说这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能够作如是观,正确!非常正确!这个观,“由粗而细、由浅而深”,粗细浅深随着你的境界不一样,因为你作观,你晓得作观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观是观念。我们以前都把它当作实在,当作真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的寿命很长久,以为我们会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这都是错误的观念,全是假的,梦境!什么东西你得到?什么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样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大家都晓得这个常识。我们进这个佛堂来,一个半小时出去,细胞新陈代谢不晓得多少个了。可见得我们进门来的身体跟出去的身体,不是一个身体,这是现在大家都能体会到的。身体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把这些观念统统改正过来,这叫作观。

   想法、看法修正过来了,改正过来了,当然我们的说法、作法就跟着改正。说法、作法那是行为,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粗细浅深随着你的境界在提升,会“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换句话说,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样,不但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诸位要知道,年年不一样,年的时间比较长。年年有进步,你的功夫可以说得力了,已经进入了状况。年年不一样,你自己会感觉到,别的人也会感觉到,从什么地方感觉到?从相上,心变了相就变了。你的气色不一样,你的光彩不一样,你的身体健康不一样,这是非常非常显著的。也就是说,你要是真的能够作如是观,你的相貌一天会比一天好,你一年会比一年年轻,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所有一切病痛都会恢复正常,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变出来的相就是正常的。你为什么会有病痛,为什么会那样?妄想;清净心破坏了,里面的相也破坏了。这是很明显能看得出来的。功夫更要得力的话,月月不一样。到月月不一样,你自己充满了信心,真正“法喜充满”,你得到法喜,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幸福。这个快乐、幸福,绝对不是物质,不是从外面境界,是从你内心里头生出来的。“从初学至究竟”,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不断的向上提升。“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都不能离开这四句的观法。

   “35、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这个注解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对全经做一个总结,当然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将这几句体会得,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全经修行的要领你都掌握到了,《金刚经》的精髓无出于此。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观,就是把观念改过来,观念修正过来。一切法不外乎空有两大类,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尽了。不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这是经上告诉我们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也是梦幻泡影,相宗百法里面讲六个无为,六个无为当中有五个无为法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我们叫它做相似的无为;唯独“真如无为”是圆成实性,是真实性,只有这个真实。但是“真如无为”没有相,也没有念;换句话说,它虽然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可是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连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个“空”字来代表。

   说“如梦”,这个意思说明决定不能执着。梦境有没有?梦境有!虽有而不实,你执着就错了,不执着不碍事。所以下面这个解释就说得好,“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一切有为法,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所见的、所接触到的,全都是有为法。  “有”是说它相有,它有这个现相;“无”是说它性无,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只有幻相,没有自体。而且幻相,我们一定要晓得,它只是生灭的相续相而已,这说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有即非有”。换句话说,有跟非有是同时的,是一不是二,这个通常我们讲“入不二法门”,它是不二的。能于一切法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是如来知见,诸佛如来看得一点都没错,我们也要这个看法,不能把有为法当作真实,当作真实是绝大的错误。

  “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无为法是讲的体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什么都没有,虽然没有,它能够随缘现相,它有这个作用,所以性虽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泼泼的,随缘现十法界的相,随缘现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非有而有”,是从性那一边说的,从体性上说的;“有而非有”,是从现相上说的。性相没有妨碍,空有没有妨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体性是理,现相是事,理事无碍。通达理事无碍,你就不迷惑了,如果两边都不执着,你在受用的时候一定达到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现在我们对于事事无碍的理论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做到无碍的境界。为什么没有做到?我们还是放不下,还是有妄想执着,所以我们事事还是有障碍。假如把一切分别执着统统离开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也不再执着这个墙壁是实在的,我们能不能从墙壁走过去?走得过去,一点没有障碍。为什么?身是空的,墙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有一道墙就过不去?认为身是有、真有,墙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过去。这个理我们懂得,问题就是在放下,我们放下的不够!放一点点不行,要彻底放下,障碍就没有,真正契入到无障碍的享受、受用。

   诸佛菩萨他们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众生妄想执着,不知道事实真相,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大作梦中佛事”,诸佛菩萨执不执着?不执着。虽不执着,他装作执着,像唱戏一样,他表演,他示现一个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样子,才能帮助这些凡夫。菩萨要度饿鬼道,一定要现饿鬼的样子;不现同类身,就没有办法帮助那一类的众生。帮助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那一类众生的身相。虽现身相,众生是业报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而菩萨示现没有,确确实实没有,菩萨就像经上讲的,“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他确实没有苦受。

   没有苦受,他也要装着有苦受,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读到,佛不打妄语,释迦牟尼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网经》上说,他老人家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远劫就成佛,这一次来唱戏、来表演,哪里是这一世成佛的?《梵网经》上给我们透了这个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现的,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佛在世曾经也断粮,没得吃!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他有三个月马麦之报。遇到饥荒,人民都没有东西吃,当然佛托钵也托不到,也没东西吃了。吃什么?吃马吃的,我们大陆过去叫马干,就是马吃的麦子,那个麦很粗,平常没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时候,佛托钵曾经吃马麦,这里面佛就告诉我们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国孔老夫子在陈绝粮。世出世间圣人,大圣大贤也有时候在物质生活上遇到困难。佛菩萨这是示现的,告诉我们“因果不空”,要我们晓得这个道理。

   这些话,学佛的同修多数都能道出,都能说得出,多数也都大致明了。可是平常,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是迷惑,为什么会迷惑?说实在的话,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搞清楚,没有真正明了。对于因果报应之事、之理也没有透彻明了,于是警觉心不够。无始劫来,自己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这是麻烦事。所以境界现前,烦恼起现行,佛法所讲的忘得干干净净。事情做错之后,也有不少人后悔;后悔无济于事,你的因种下去了,将来还是要受果报。佛表演给我们看,成了佛也要受果报。所以古德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就很有道理,我们要想到,希望世间人怎么对待我,我就应当如何对待大众,这一个道理。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我自己对人不好,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佛菩萨给我们示现、表演,无非都是说明这个事实。所以觉悟的人,“梦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梦中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就叫佛事。穿衣、吃饭都是佛事。

  “学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讲了一个大前提。底下这几句非常难得。我们是初学,初学的人常常想,我从哪里学起?是不是要从初级的学起?像念书一样,我从小学、中学、大学,慢慢去念,是不是这样?在佛法里没有这些。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的九品往生,他里头有一段话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九品差别?”他老人家讲“遇缘不同”,这句话讲的我们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最殊胜,遇到的是“圆顿大经”。遇缘不同,你遇到这个缘,你就不要枝枝节节,直捷了当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个小乘师去学,那遇缘不一样,你就得从人天小法慢慢学起,从哪里?从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这缘不一样。

   我们要珍惜这殊胜难得的因缘,《金刚经》这是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更上的,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一下手就“圆顿妙观”。“圆”是圆融、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样的经典不多,我们展开《大藏经》,圆顿经典太少了。一般经典教给我们修行,确确实实是按部就班,由浅而深,由易而难,慢慢来;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教给我们是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这里用功夫。

TOP

续 127

   “不执实”,执是执着,“实”是有;一切有为法,明了它的真相,不去执着它。“不执虚”,虚是空。这就是空有两边不着。就世间法而论,六道里面欲界、色界是有,我们不执着、不执实,无色界是空,无色界也不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你就超越轮回了。轮回里头怎么回事情?就是执着空有两种人,他出不去。我们要晓得,轮回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就我们自己本身而言,我们有过去世,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到今天,过去生中不是没有修行,不是没有闻法,也闻法也修行,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轮回那个关口没有办法突破。

   我们在六道里面,诸位如果很冷静的想一想,你也曾经在天上待过,你也曾经做过天王,也曾经当过上帝,这真的一点都不假。你也曾经下过地狱,六道里哪一道没有去过?变畜生、变饿鬼,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没有办法超越?就是空有两边总是执着,总是不肯放下;只要你空有两边不执着,不学佛也超越轮回了。所以不一定学佛才能成就,“不学佛没成就”,没有这个话!不学佛的人成就的是什么?我们佛门叫他做独觉,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他也懂得,他也能够超越达到这个目标,称他作独觉,在佛门把他归纳到辟支佛这一类。所以我们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病根在此地,这下我们搞清楚了。如果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能放下;换句话说,你依旧不能突破。我们念佛求往生,往生也要放下,空有两边放不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也没有办法,也没有办法把你拉去,还是去不了。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两边不着。

  “不执无”,“无”是不执着也不执着,这叫一空到底。还有一个“我两边都不执着”,你还是执着,执着个两边都不执着,还是出不了三界。《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学的要领,就是这三句。空有两边不执着,并不执着也不执着,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了,实相般若就现前了。般若智慧在哪里?不是在《金刚经》里头,是在自己清净心里面,只要恢复清净心,智慧就现前,所以说一分清净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透二分智慧。怎么清净?放下而己。这是把《金刚经》修学的方法,也就是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们修学的要领,为我们说出来。

  “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就是前面教我们“圆顿妙观”。原来圆顿妙观就是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不执实是无我相;不执虚是无法相;不执无是亦无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这是“一空到底”。圆顿妙观就在这部经上,这个理论方法都在《金刚经》里面。

   这下面是教给我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是落实在生活上,要怎么作法?“涉有不住有”,我们每天生活从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这都是有,离不开我们现实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们原来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无需要改变,原来做些什么工作也不需要改变,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个观念变了。观念怎么变?不住有。《金刚经》前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住就是不执着。我们在生活里头再也不执着,以前在生活里念念都执着、念念都计较,所以妄想、分别、执着、烦恼重重无尽,这个日子过得很苦。现在能够一切都不执着,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觉得很轻松,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轻松。在应酬当中,你就显示的真正幸福美满。

  “行空不住空”,世间人大概执着有的多,空他还没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对谁说的?对一些修行人说的。无论大乘、小乘,修空观的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空也不能住,也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说实在的话,世间的四空天,四空天谁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间禅定里面是高级的禅定,他为什么不能出离三界?他执着空相。出离三界之人,也有不少还是住着空相的,像阿罗汉、辟支佛,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说他们证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什么?就是空。一些大乘经上佛对他们的批评,说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叫焦芽败种,这是责备他们的话;堕无为坑,“堕”是堕落,“无为坑”就是空,堕落在无为坑里面,执着空。执着空的毛病在哪里?没有进步,他的功夫到那里停止了,没有进步。要停止多少时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间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们讲的二万大劫,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他不起作用,毫无进展,可惜时光浪费掉了。小乘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住在偏真涅槃两万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聪明一点,住在空相里面一万大劫。他们那个时候才后悔,才回小向大,再继续不断的来修学。住到空的时候,所有一切都停顿,这是个错误。

  “行空不住空”,这是菩萨,菩萨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所以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把偏真涅槃当作如如不动。四空天就更差了,把四空天的境界误会以为那是般涅槃,以为那个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对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把这个境界当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误会了。他堕落进去就很不容易出来,也就是不容易觉悟,那里面没有佛说法,没有菩萨在里面帮助人。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动,动与不动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动,这是真正的离相。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发生误会。

  “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止观、定慧都是佛门修行的纲领。“止”是定,我们一般讲的放下,“观”就是慧,观是观照;止观跟定慧是一个意思。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观是对于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样样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们的心比作水。

   我们供养佛像要懂得它的意义,不可以把佛菩萨像当作神像来看待,当作鬼神像来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毁谤佛教迷信,拜偶像,他说得对不对?他说得不对,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发生误会。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那是教学的方法,是提醒我们自己,作用在此地。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个,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供养老师的像,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训,所以是提醒自己。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是凡夫,他能修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我要向他看齐。这两个意义,我们不可以不晓得。

   供养佛像有香花、幢旛、宝盖的供养,种种庄严具,这些都不重要,供养具里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么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跟水一样,要清净、要平等。心在清净、平等、不起波浪的时候,就是止,就是定。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里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观、就是照,明了。心不清净,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照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的,从清净心来的。心地愈清净,你对外面境界就愈清楚,这不是学来的,照见,哪里是学来的!真实的智慧不需要学,世出世间一切法也不需要学。为什么不学就会,不学就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变的。既然是自性变的,你有能力明心见性,你哪有不会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们今天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往后两千年,世界又是什么样子?东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国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预言也有几百年之久,为什么它能讲得那么清楚,说得那么准确?这里头有道理。预言家之所凭借的两个原理:一个是数学。这个涉及到高深的数理,从数学里头推断的,相当正确;但是那个准确度不是百分之百。另外一种预言是百分之百准确,定中见到的境界,他不是比量的,比量是推测的,它不是推测,他是见到。人在甚深禅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也就是说,他能够看到过去,他能够看到未来,未来几百年、几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断的。这种能力我们听起来很羡慕、很了不起,这神通广大。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哪个没有?个个都有。有,为什么你现在没有?你现在这个心的水在动,所以你有波浪。什么动?贪嗔痴在动,是非人我在动,是非人我是小浪,贪嗔痴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佛教给我们什么?把一切万缘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到平静,你的能力不就恢复了吗?

   所以,我们供佛那一杯水是表这个意思。时时刻刻看到我们的心像不像水一样干净,不能有污染,有没有像水一样的平?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清净心、平等心。水就代表清净心、平等心,这里头哪有迷信?水不是供养佛菩萨给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这是如如不动,这就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寂是静、是定。像水一样,在静的时候它常照。“照而常寂”,它虽然照,但是它的体并不动。寂跟照可以互为体用,显示出不二法门。寂是体,照就是作用;照是体,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为体用。在初学,我们前面曾讲过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放下,心就清净,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属于照。看破一分,一定会帮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讲的寂与照、定与慧或止与观,都是同样的意思,要懂得交换的用功。用放下帮助看破,用看破帮助放下,这样交互用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这一段里面所讲的,这是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确确实实是圆顿DA法。

   “36、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智慧。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DA法也。”

  “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这两句经文,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多,这个地方做总结。不取于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动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来讲,如如不动是寂,不取于相是照;如如不动是定,不取于相是慧。全经在总结,佛把这两句话传授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传给他就是传给我们。如果我们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应用在生活上。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就是学如如不动。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如如不动?全在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就是“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本经里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才是不取于相。

  “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不取于相是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为法当作真实,所以没有办法放下。这四句偈是观慧,属于看破。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虚空如幻,国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不是真实的。存在的时间刹那生灭,如露如电,真正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观,你就会做到不取于相。你真能做到不取于相,你就恢复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如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讲一心不乱,如如不动就是一心不乱。如如不动现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经所说的“诸佛如来的地位”。《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怎样的人?如如不动现前,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广无尽。

  “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金刚经》总结就是这两句一偈,两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全经到最后就是这六句做总结,全经所说的不外这六句。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观,把我们的思想、见解、观念修正过来,随顺而入。这个修学是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忘记。特别是在我们面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的时候,顺自己心意的,会生欢喜心,会生贪心,这个就错了!你把这个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复平静了。不顺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烦恼,嗔恚、嫉妒、障碍,这种心生起来了,你赶快把这个偈子念一遍,让它把你心里面这些污染清除。

   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彻,那个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会用,随顺而入。时时刻刻用这个标准来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现象;不但看我们眼前这些人事现象,同样用这四句看六道轮回的现象,看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这样我们对于天道也不留恋,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报大、寿命长、相貌庄严,天都不想去了,人间富贵还有什么留恋的?都没有了。不但天王请我去作,我也不干!人间什么总统还去竞选,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三界之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甚至于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这样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来,禅宗里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本来面目是什么?大乘经上讲的“如如佛”,本来是佛。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般若是大智慧,金刚般若是智慧里面最殊胜的。金刚般若在哪里?这一首偈子就是。常常用这一首偈子观照,你的智慧就生起来了,你就不会迷失了自性,不会迷失了方向;换句话说,不会迷失了你的幸福、快乐、美满。说这个话,大家听起来更容易懂。你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迷失了自性。觉悟了,这世间没有苦,有真正的乐趣。

  “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金刚经》上对于演说讲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见得佛对于这桩事情非常重视。我们读到这部经,从头到尾《金刚经》并不长,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讲了七、八次之多,这是看出佛对于这个重视。“受持”是我们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这部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那叫读诵。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着这个纲领去作观。自己得利益了,如果一切众生不觉悟,一切众生还迷惑,我们也要受累赘。一群的糊涂人,你一个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你要应付这一群迷惑颠倒的人,必须要叫每一个人都觉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说”。现在在这个世界上讲经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这部经讲清楚、讲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们这一次这个缘份很殊胜,相当不容易。这部经从去年讲到今天,杨会长刚刚告诉我,我们总共讲一百二十四次,一次两个小时,是二百四十八小时,很不容易。我们的缘非常殊胜!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期望,就是末后这一句:“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DA法”。“绍”是继续的意思,是承传的意思,代代承传,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隆”是发扬光大。我们从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传到底下一代,还要把它发扬光大。永远在流通,这是自行化他,显示无尽的悲愿,大慈大悲。

   讲经说法,实在讲不是难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会有进步;看成太难了,你不敢去学习。尤其是这样圆顿的DA法,我们初学的人可不可以学讲这部经?可以的。前面说“遇缘不同”,这句话善导大师真是讲绝了!几千年来大众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话解开了,遇缘不同。学讲经跟学世间的这些东西,在原理原则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认识清楚,要一门深入。可是现代的社会,跟中国古代的社会不相同,现在教学的方法很困难,如果用现在教学法来学讲经,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国古代世出世间的教学,讲求师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们读中国古书,历代这些读书人未满二十岁;二十岁是成年。未满二十岁的,在从前的人中举人的,秀才就不谈了,中举人的、进士的很多。诸位要知道,中举人、进士,就可以担任地方的首长;现在的县市长。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们现在看到,十八、九岁是小孩,他懂什么?他什么都懂,他能够治理一个地方。民国初年,我们在台湾还遇到一位十九岁作县长的张龄居士,这都过世了。老总统走的时候,“总统纪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岁当县长,那是湖南才子。师承就非常重要,跟一个老师学。所以以前师生的关系比父子关系还要亲密,跟现代师生完全不同,现在师生没有关系。以前是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没有两样,有这样亲密的一个关系,所以老师对于学生全心全力的照顾,帮助他。

   在佛门,佛门俗话常说“踏着毗卢顶上行”,毗卢遮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都不讲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应化身,算不了什么!讲报身,《华严经》上的毗卢遮那佛。怎么说踏着顶上行?踏在他顶上,你就超过他了,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如果学生不比老师高,那个老师就会被社会人骂了,轻视,“你吝法,不肯教学生”。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为什么?时代在进步,整个社会在进步。如果学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师高明,他怎么能应付底下一个更复杂的社会?从前人明白这个道理。如何取老师的精华,做为自己的基础,这就是踏着老师的肩膀,踏着老师的头顶上去了。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讲经有什么难处?

   我最初学佛亲近李老师,是想到他那里听经,没有想学讲经。结果一看到他的教学法时,我们才明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事情。所以我们同班的同学,当时在一起学讲经的,有一位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岁了,我那个时候是三十一、二岁的样子,她六十岁。什么程度?小学毕业。六十岁小学毕业,出来学讲经。学多久?给诸位说,一个月,一个月就会讲。怎么个讲法?拿着老师这个基础,踏着老师的肩膀。譬如,我们这一次讲的《金刚经》,我讲了二百五十个小时。现在你学讲《金刚经》,多久的时间?给你二十五个小时,十分之一。你把我讲的这个东西里面取十分之一去讲,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讲得好?我拉拉杂杂的太多了,你讲的都是我的精华,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头顶上,那是什么?就是这个道理。

   同修们拿着录音带去写讲记,这就是基础,写完之后,你懂的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学这部经决定不参考另外的参考书,完全采取我这个。你要是参考别的东西拿进来,就错了,那你就掺着别的东西,这就不叫师承,师承是跟一个人学。古时候的标准要学多久?五年。五年之内决定跟一个人,五年之后你的基础稳固了,你可以涉猎别的东西,可以找别的参考,取材的范围可以广。五年之内一定是老师的,除了老师之外,不会掺杂任何东西进来,你就成功了。

   把这个讲演浓缩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所讲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则有四个字,这是初学的人必须要记住的。第一个是“简”。简单,不能复杂,这个经文字字句句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个是“容易”。不能够难,人家很容易听懂,听起来一点都不难,易而不难,这是很重要的要领。第三个是“浅”。不深,你取的东西,我讲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学的人他听不懂,那个东西不能要,要浅而不深。第四是要“明”。讲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讲不清楚,这个经文句子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不可以。你只要守住这四个标准,把我讲的东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讲,就行了!开始讲,怎么讲法?可以找人家家里去讲,三个人、五个人听,讲不能中断,教学相长。你讲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层,你能够讲十遍,可以说你的基础已经稳固了。这样不断的去讲,讲五年,你的根扎下去了。五年之后,就有悟处,开花结果了,你才能够广学多闻。所以五年当中一定要守这个原则,守一家之言,决定不掺杂任何东西进去,这叫师承。你懂得师承,一乘圆顿DA法,我一开头就可以学,不是不能学。这就是刚才讲了,“遇缘不同”。所以佛真是无数次的这样勉励我们,我们应当发心“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一八四、正结流通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一部经讲完了,这一段话是阿难尊者记录的。经讲完之后,大众闻法的这些状况。

   “1、受菩萨戒后,则称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皆可讲经说法,得称法师。唯不可为人作传授皈戒师。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这是说明,我们同修们都应当发心出来讲经说法。讲经的功德利益最大,我们讲消业障,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讲经。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老师的学生很多,他看到同学有些人面相很薄,很薄的人,大概我们一般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没有福,短命,看到这种人,老师就特别劝他出来学讲经,的的确确能够转变自己的命运。我年轻的时候相貌很薄,我年轻照片,诸位要一看都会吓到;很瘦,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是短命相。过去许许多多这些看相算命,给我算都活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七十岁了,福报还算不错,这个统统是学佛以后修来的,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可以说,效果非常的殊胜。你就走这个路子。在家同修一样,抽出闲暇的时间一个星期讲一次就可以,但是决定不能中断,至少要保持一个星期讲一次。

   现在说实在话,在家同修要学讲经容易,出家学讲经难。你们想想,哪一个道场会让一些年轻出家人,让你在这里学讲经?这不可能的事情!你会讲了,那老和尚怎么办?在一般跟你这些同辈分的师兄弟,哪个不嫉妒障碍,没有机会!现在真的,讲经说法,在家居士的机会比出家机会多,而且殊胜。因为你在家,你的亲戚朋友很多,我每个星期一到你家给你讲一部《金刚经》,三个人、五个人听,听众就愈来愈多。因为你讲得精彩,你讲的一定比我讲得好,你取的是我的精华,我那些拉拉杂杂的你都丢掉了,都不要了。你晓得这个原理,你才知道这个事情不难,这个事情可以做。学讲经,练习讲经。到讲得差不多,讲得很好了,再去受菩萨戒,那个菩萨戒是形式,免得人家毁谤。因为你受了菩萨戒,菩萨有责任讲经。所以在家菩萨有责任讲经,出家人对你也不能批评。而且说实在话,讲经升座是代佛说法,居士讲经升座代佛说法,我们出家人去听,也要先拜三拜。你下了台,你是居士的身份;你上台,你是代佛说法,那个身份不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

   我们看佛经,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是在家居士,他是受了菩萨戒的居士。维摩居士讲经,舍利弗、目犍连是佛的大弟子,去听经一定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对佛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不管你在家、出家,老师第一大。你一升座,是代佛说法,这就是第一大。进入这个佛堂,你就应该要行礼,这就是最敬礼,我们必须要懂得。不是一出家就第一大,没这个道理,那是个错误观念。

   升座讲经,居士可以称法师。法师、和尚都是通称,在家也称和尚。和尚不是出家人称的,这个诸位要知道。和尚是什么?是亲教师,就是传法的老师。譬如,你今天跟我学讲经,我就是你的和尚,你完全依靠我的,我就是你的和尚。我过去学讲经,我是出了家,我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讲经,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现在的话就是指导教授,他直接传法给我的。所以和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他有师承的关系,法师没有师承关系。

   “2、若向在家善知识请求讲经说法,为其弟子,依以为师。则固无不可者。如其志愿真诚,堪以教化。善知识亦不宜一味峻拒也。”

  “若向在家善知识请求讲经说法,为其弟子,依以为师。则固无不可者。”这是以在家居士为老师的。在家居士以在家居士为老师,出家人以在家居士为老师,都可以。这是世尊出现在当世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例子给我们建立了;维摩是在家居士,多少出家人以他为老师跟他学习,佛身边的弟子也是以他为老师,他讲经说法,有的时候佛叫自己学生到那边去听,可见得没有吝法。人家讲的是正法,哪有错误?所以出家人可以依在家人为和尚,为老师。“如其志愿真诚,堪以教化。善知识亦不宜一味峻拒也。”这是不可以拒绝的。他是真心诚意来求法,你要是拒绝他,这是断人法身慧命,这是完全没有慈悲心的。只要是真诚的来求学,一定要教。

   “3、此经是大般若法会中之第九会。且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可见在会者,皆是发无上菩提心之大菩萨。故不别列也。”


   这是说前面所列的这些大众,里面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没有列菩萨众。为什么不列菩萨众?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来它的原因。这个经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一共有十六会,这是《大般若经》里面第九会的一分,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这说明《金刚般若经》是从哪里来的,是《大般若经》第九会里面的一卷。这是整个《般若》的纲要,是整个《般若》的精华,经上讲得很清楚,“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不是为普通人说的。由此可知,当年参加法会的这些人,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佛灭度之后,我们今天这一会,诸位来参与的,也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这一样的。若不是发大乘、发最上乘,你虽然来听,也得不到利益;也就是你没有听清楚,没有听明白。真正听清楚、听明白,很欢喜,依教奉行,那你就是发大乘者,就是发无上乘者。这是末后所列的这些大众,不列菩萨的道理在此地。

   “4、“皆大欢喜”者。闻此DA法,心开意解。是为欢喜。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担如来度生事业。当得菩提,成佛有望,非同小可,故大欢喜。在会大众,无不如是。故皆大欢喜也。”


  “皆大欢喜者。闻此DA法,心开意解。”“开”是开悟,“解”是许许多多的疑虑、无明、误会统统消失了,统统解除了,所以欢喜。“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担如来度生事业。”这个的的确确把我们凡夫身变成了菩萨身,转这个境界,转得实在是太快太快了!转凡成圣。知道依照这个经去做,佛教给我们为人演说,这就是担负如来度化众生的事业。“当得菩提,成佛有望。”这两句话是真的,只要你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做,你的进步非常快速,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当得菩提”就是开悟,从小悟、大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非同小可,故大欢喜。在会大众,无不如是。故皆大欢喜也。”我们今天也是这个心情。

TOP

续 128

   “5、“信”,即信心不逆之信。“受”,即深解义趣之解。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奉,遵奉。遵依经中所说之义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复广布此经,为人演说。令一切众生,无不皆大欢喜。”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信心不逆是本经的经文,这个意思就是非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不可,这样的信心,叫做“信心不逆”。“受,即深解义趣之解。”这是须菩提尊者自己说的,他听佛说这个法,深解义趣。“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奉行就是受持。“奉,遵奉。遵依经中所说之义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复广布此经,为人演说。令一切众生,无不皆大欢喜。”这些话都是佛在这部经上常常讲的,教导我们应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6、如是信受奉行,务使慧水长流,法脉永通。传之尘劫而无滞,普济万类而无遗。则遍法界、尽未来,有此经处,便是佛说法处。”


  “如是信受奉行,务使慧水长流,法脉永通。”这两句话是自行化他,在自己本份上,智慧不断增长,烦恼业障不断的消除;在佛法修学、弘扬、传播,永远是很顺利,无有障碍。“传之尘劫而无滞”,尘劫是时间。“普济万类而无遗”,这句话是讲的空间,时间永远的传下去,空间是普度现前一切众生,无遗是没有漏掉一个。“则遍法界、尽未来,有此经处,便是佛说法处。”经典所在之处就如同佛在。但是经典一定要有人受持,要有人读诵、演说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人受持,没有人读诵,没有人演说,现在台湾是很富裕,印刷术很发达,很多人家都有一套《大藏经》,摆在那里没有用处。摆在那里他不看,他不知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是作装饰品而已,那个没什么作用的。一定要读诵,要依教奉行,为人演说。

   “7、结集者之意,在于一切大众,依教奉行,佛种永永不绝耳。”


  “结集者之意”,这个结集者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的意思。“在于一切大众,依教奉行,佛种永永不绝耳。”因为这一段经文不是佛说的,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说的,就是集结的这个人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劝勉我们要依教奉行,劝勉我们要流通佛法。现在这个社会从表面上去看,好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准好像天天都在提高,如果你们大家这样看法,只看到外面表面上的现象,其实这个现象你也没有真看清楚。如果真的看清楚了,你就知道,现在的社会这种发展并不乐观,里面的问题非常严重,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怎么知道?心量窄小,智慧一天一天少,贪嗔痴慢三毒一天一天增长。这是三毒增长,智慧隐没了,还有什么前途?人怎么不苦?今天大家生活很苦。

   七、八年前,我第一次到大陆去观光,大陆同胞看到外国人非常羡慕。尤其我们从美国回去的,非常羡慕。我就告诉他:“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他吓了一跳,他说:“怎么不如?美国住洋房,家家都有汽车,都有电冰箱,怎么不如我们?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就问他一句话:“你们不少人在一起,你们有没有负债的?”我这一问,他就想:“没有,都没有负债的。”这个了不起!美国人从生下来到死,债都还不完,他什么东西都是赊帐赊来的。我们中国古话说:“无债一身轻。”你们过的是人的生活,他们过的是什么?一生都是为债务拼命工作,还债还不完,日子苦不堪言!美国人怎么能比得上你!他们每天下午,没有事情,几个小桌子拼起来,花生米、老酒在那边喝、聊天,闲情逸致,美国人哪里有这种享受?各有各的乐趣。我们看到他挺苦,他们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他是自然人,他是跟大自然结合的。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是变成机器,不是人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你没有智慧就看不清楚。     

    现在西方一天到晚喊“智慧财产权”,一本书出来,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听说现在一个卡带上唱歌都不行,它都“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心量小到那个程度。在佛法是讲流通尽未来际,佛书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怎么会相同?我讲经这么多年,三、四十年了。我讲席上常常讲,人家有些书送给我,我第一个看什么?看它版权页。只要版权页上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丢在一边,我绝不看。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为什么不看?心量那么小,能写得出什么好东西?我有我的理由。佛的心量多大,遍法界、尽未来际,叫你流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今天佛门里面,甚至于很多出家的法师,写了一些佛的东西,后头也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没有念过《金刚经》,不但没有念《金刚经》,一本佛经都没有念过。因为每一部佛经的后面,都是教你流通佛法,没有教你学了之后,不要教给别人,没有这种说法。都是劝你自行化他,帮助一切众生,把佛法流传到久远。流通就是这个意思。哪里到你这个地方就障碍不通,哪有这种道理!

   “8、我辈今日说者、闻者、发起者、护持者,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

  “我辈今日说者、闻者”,说经的人,听经的人,发起法会的人,护持道场的人,“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我们要跟诸佛如来,要跟一切菩萨、阿难尊者、祖师大德们,同心同愿。“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这就是说明,我们的心、愿、解、行要跟佛相同。佛的心愿解行在哪里?就是这一部经,这部经是佛心、是佛愿,是佛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是诸佛菩萨究竟美满的生活行为。我们从这部经里面学到了,就能把自己变成跟佛菩萨一样,真正信受,真正奉行,真正欢喜。

  “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彼此互相都有恩惠。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不能离开众生,跟众生是一体的,互相都有恩惠。我们每天吃的饭是农夫种的,穿的衣是工人制造的,样样东西都得社会一切众生的供养,我们要知恩。“四重恩”,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第一个是父母之恩。我们的身体,父母有生育之恩,父母生我们,养我们的身,养育之恩。第二个是老师的恩。佛是老师,佛菩萨、老师的恩德,老师是教导之恩。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使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要知道这个恩德。第三是国家之恩。没有国家,我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就没有安全,国家保障我们的生活安定、安全,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一切众生之恩。我们与一切众生互助。佛法教我们常常念着“四重恩”,要存报恩之心,我们如果不能够认真的修学,就不能报恩;要想报四重恩,一定要依教奉行。

  “下济三苦”,三苦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饿鬼、畜生,我们怎么帮助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晓得,还没有变饿鬼、畜生、地狱的,看着将来他马上就要去了,这些人我们可以帮助他,让他觉悟,他将来不会堕三途,我们能帮助的是这些人。看看哪些人造地狱罪业,造饿鬼罪业,造畜生的罪业,我们能把《金刚经》的道理说给他听,他觉悟了,这一回头就不堕三恶道,这是下济三苦。所以自己依教奉行,这是报恩;为人演说,就是下济三苦。

   “9、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于有为而证无为。以此行愿,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

  “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净信的功夫,比实信要深得多了。净信里头,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对于理论、事实、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于有为而证无为”,这是讲我们修行契入功夫的浅深,由浅而深。“以此行愿,庄严佛土。”佛土在哪里?就在现前。现在有人提倡人间净土,那在喊口号,有什么用?要真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够为人演说,把佛法发扬光大,人心清净了,离开一切污染了,这个世间就是净土,这叫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最后四句是最重要最重要了,那是真的彻底究竟圆满的解决问题了。这几句话都是江味农居士写的,可见得这一部《金刚般若》,一部《大般若经》,到最后回归到净土,回归净土才叫究竟圆满。我们这部经到此地功德圆满,谢谢诸位同修!



------全文完------

TOP

续 129

附:净空法师《金刚经》演讲问答



    1,问:“西方哲学家说:我想所以我在,这与《金刚经》中的念起相生而有我相,相当吻合。”

    答:确确实实是这样的。但是这里面所以然的道理,佛经上说得透彻。要无我,必定除念,《金刚经》上自始至终教给我们要离相、要离念。


   
   2,问:“法师曾经说过,要去念,最好是能延长念之时间的刹那无念的那一段时间,以至无念而得如如真性见如来。问题是怎样有效的实际去修延长慧功?得此功夫之后,无处无无处是尚有我执存在吗?”

   答:对,这是一个大问题。无念我们有,但是时间太短,短到我们自己也没有办法觉察。要把无念延长,这是功夫,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禅定。像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人来修学,可能非常困难,我们得的定是很粗的定,微细深定我们决定得不到。所以这才不得已,诸佛如来给我们开了念佛的法门,唯有求带业往生。理论一点都没错,事实上很难有人做得到。我们在经里面看到,定功浅深的层次很多,到什么时候无我的念头才真正能够延续?这里讲延长,真正能延长,要到第九层的定功,四禅八定都不行,都没有办法,到第九定的时候,佛法里面才算这是一个初级的标准;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境界;在大乘法里面,就是圆教七信位的菩萨所证。由此可知,这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果我们依黄念祖老居士他的讲法,他说现代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这种人。如果是说得禅定,初禅、二禅也许还有,已经是凤毛麟角,再往上去恐怕就不可能,做不到了。这是真实的功夫。粗的我执没有了,诸位必须要晓得,还有极其微细的我执;通常佛经上讲的,我执破了,法执还在。试问问:谁执着法执?真的无我了,法执也不存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我们要问问,谁的生相无明没破?当然有个我;没我的话,那生相无明谈不上!由此可知,“我”这个细念真正断得干干净净,这成佛了,等觉菩萨还不行。通常我们讲粗细念从哪里分?身见。把身当作我,这是很粗很粗的我执。阿罗汉破什么?就是不会把这个身再执着是我,是破这个。我见,我们也明白,我见也有浅深次第不同,阿罗汉破我见,也只破几分之几而已,往上功夫还长得很,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身见破了之后,着重在所知障上,但是所知障也有浅深不同,从圆教初住菩萨就破所知障,一直到如来位上有四十二个阶段,可见它是有浅深不同。


       3,问:“在行动及反应之间有我,在概念与创造之间有我,在观念与实在之间也有我。若离相,无我、无无我,我将存在否?将如何视事?”

   答:经里面的意思,你还没有能够会通。真正的无我是“我”跟“无我”不二,是真的无我;如果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这两个观念都错了。《金刚经》自始至终跟我们讲不二法门,句句“即非”下面就“是名”。如果用“有我即非有我,是名有我”,你把这个句子会通之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到真正无我的时候,有个真我。我们今天世间一般人执着我,这个我是假我,不是真我。佛法讲“常、乐、我、净”,叫四净德,这四个是真实的,但是凡夫没有,凡夫常乐我净都是妄想。永恒不变叫“常”。我们这个身体刹那生灭,念头也是刹那生灭,是无常。在凡夫位上的确无常、无我、无净(清净没有)、无乐(乐也没有)。离相、离念之后,这四个字是真的,统统都有,“常乐我净”,那才是真我。“我”的定义是什么?在佛法里面讲有八个意思,八个意思讲起来太麻烦,我们讲它两个最主要的意思。第一个是“主宰”,自己做得了主,这是我;做不了主,那谈什么我!我们今天做不了主,我们想年年十八,做不到;我们想青春永驻,做不到,做不了主。可是佛与大菩萨他们做得了主,我们看他在十法界的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这个做得了主。第二个要紧的意思是“自在”。这是八个意思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意思,你这个意思没有,你哪来的我?凡夫执着这个“我”,是假的,是一个妄想。真正离开一切妄想执着,真的我就现前,真我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起用,那是真的。


        4,问:“念佛功夫与何法界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我们佛门古今大德注疏里面很多,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试问与何佛法界相应?理体深奥,暂略而不闻,自就功夫历程,试申问之。”他底下有三个问题。

    答:你在没有提出问题,前面这几句说得很难懂,确确实实理体很深,因此相应也有浅深广狭的不同。往深处讲与自性相应,浅处讲心口相应,口里念佛,心里想佛,这是最浅的。


     
  5,问:“初,念心与佛号相应,念心者念佛之心。二者相应时,念心即佛号,佛号即念心,如是功夫增进,则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能念与所念合而为一,能所双泯,功夫应已达事一心境界。试问此时之念佛,一念相应与佛何法界相应?”

   答:佛法里面讲相应讲得很多,这个意思有浅深、有深广不同。唯独念佛法门里面讲相应,跟其他大小乘讲的相应境界完全不相同,这是一个特别的法门。它与什么相应?它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应,与阿弥陀佛心愿解行相应,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三经里面都讲得清楚,得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能在一切诸佛刹土十法界自在现身,这是得生净土之后就有这个能力,可见得他这个相应在事相上讲无比的深广。功夫成片也算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之浅者。如果我们比照《观经》里面讲的三辈九品,功夫成片是事一心的下三品。即使事一心的下下品,也就是讲心口相应这个功夫得力,就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决定有把握。

   一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说实在话,就是心口不相应,口里面念佛,心里头还有妄想,这就不相应。古德告诉我们,念佛心中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是初步相应;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这是初步的相应。这样的相应,如果每天能够保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长短不一。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早晚用十念法,十念的时间很短。我以前教给诸位同修的十念,就是十句佛号,时间就更短。时间短,我们要次数多,一天早晚两次太少。所以我劝同修一天至少要修九次,养成一个习惯,它有很大的作用。前清慈云灌顶法师教给我们的十念法是早晚课,他那个是一口气叫一念,这一口气当中,念的佛号多少不论,尽一口气为一念,念十口气,这个当然时间要长一点。他要求的是一个道理,也是要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务必在短时间当中求得相应,相应是真正的功夫,这个很重要。


      6,问:“继而由此能所不二的境界,进而由有念进入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巧入无生,是达理一心境界。试问此时之念佛,一念相应与何法界相应?功夫到此,已证上乘,往生必然。”

   答:其实往生,初初相应往生就必然,那是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西方世界四土九品,这个是实报土往生。你问与哪一个法界相应?与西方世界实报庄严土相应。事一心功夫浅的与凡圣同居土相应,功夫深的与方便有余土相应。可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古来祖师大德讲得很多,十方诸佛刹土都是不同的境界,如果用我们现代科学家讲的话,他们是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空间;我们今天讲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他们是不同的空间。但是在西方世界,四土同一个空间,这很不可思议,所谓是一生一切生。我们功夫很差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实报土的菩萨、方便土的菩萨,我们天天都在一起,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他方世界如果不是同一个程度,决定见不到。我们现在讲是空间不一样,三度空间里面的人见不到四度空间,四度空间见不到五度空间。西方世界因为心清净,得弥陀本愿的加持,把时空完全突破,所以西方世界的一真超过了华藏世界,超过了诸佛刹土的报土(实报土)。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是最不可思议的。


    7,问:“然往生西方世界,入弥陀一真法界之后,功行继续再破此一句弥陀净执之后,试问?”

   答:那就是契入圆满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是分分证,从圆教初住菩萨证一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跟法界一个意思。证一分法身,但是决定是真实,不是虚妄。古人用月亮来做比喻,初三、初四的月牙是分证;最后破这一句名号执着之后,那入什么?十五满月的境界,圆满的境界。这个念不破就不能得大圆满,这一念破了之后就得大圆满;换句话说,这一念还没有破,那一句阿弥陀佛还要念,这就是为什么《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讲修行到了最高的高段。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他们还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还没有把它舍掉。到等觉舍了之后,就入妙觉,那是究竟圆满。到圆满的时候,法界的执着也没有了,你这个问题也没有了。如果你还要问,要入什么法界?你没有入进去。到那时候,这问题就没有了;有问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到究竟圆满的时候,那是名相,佛的名号舍掉,法界这个名号也舍掉,什么一真、十法界都没有,全都舍掉,那才叫圆满究竟的一真。我们说圆满究竟还是个名相,其实这个名相在他们观念当中没有。


   
8,问:“功夫成片一语,未悉首出于何经何论?”

   答:经论上虽然没有这个文字,但是有这个意思,正如同带业往生。“带业往生”这句话,查遍《大藏经》没有,但是它确实有这个意思,所以带业往生、功夫成片都是祖师大德们说出来的。我们读的书不多,但是近代修净土的,几乎没有不读《印光大师文钞》,《文钞》里面这个话就说得很多。“片”是讲成一片,功夫打成一片。过去这些祖师大德,跟我们讲过不夹杂、不间断,其实这些话也不是出在佛经上,佛经上面只有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纲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果夹杂就不净;如果中断就不相续,“净念相继”就不相继了。你要问不夹杂从哪里说的?可以说从净念上说的。不怀疑,也是从净念上说的。怀疑,你的心怎么能清净?夹杂,怎么能清净?真正能够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然这一句话里,功夫浅深差别太大太大。

   就像《金刚经》,过去这些大德注疏里面讲的,这个功夫是贯彻到底的。《般若》里面讲的观照功夫是贯彻到底的,我们净土宗讲持名念佛的功夫是贯彻到底的,“贯彻到底”这句话佛经上也没有,可是那个意思都在《大势至圆通章》里。《大势至圆通章》一开头,菩萨自己说:“我与五十二同伦”,这一句话就是贯彻到底。五十二是菩萨的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等觉、妙觉,总共五十二个。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证得圆满的佛果,就是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用这个功夫。我们在《金刚经》里头把它归纳,用现代话来讲,就是“看破、放下”。那是般若上用功夫,要离四相、四见,用看破、放下这两种方法交互用功。

   念佛法门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最浅的初步,我们叫它成片。五十二个位次上,初信位就叫功夫成片;二信位以上就是事一心不乱。我们明白这个说法,当然也能体会到初信位是事一心不乱最浅的,刚刚接触到事一心不乱的边缘,但是他就能往生,这样的功夫就行。这样的功夫在其他的法门里面没用处,其他的法门不要说这个,这是在圆教菩萨位上,从初信到六信位都不行,要证到七信位,才算你超越六道。六信以下的菩萨,还在六道里轮回。诸位要知道在六道轮回就有隔阴之迷,就有退转,所以修行的时间很长很长,道理在此地。果然能够不退转,哪里要那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退转的时间太长,中断的时间太长。


   
9,问:“功夫成片的内容及功用如何,行人如何达至与辨验之。”

   答:刚才讲的意思都含有了。功夫成片最容易辨别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接触的时候我们办事务,事情办完之后,心里面就是一句佛号,绝对没有一个杂念在里面,这是功夫成片。所以事情来了,佛号放下,去办事;事也办好了,佛也念好了。初学的人功夫不纯熟,如果说办事也念佛,念佛也办事,说实在话,事也办不好,佛也没念好。那是要念佛念到上乘功夫的人才行,在一切办事当中,他也能够净念相继,那是已经到相当高段的功夫,我们初学的人做不到。所以初学的人要记住,这也就是在生活当中去锻炼。    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不会起别的念头,这个时候叫成片,往生才有把握。一天到晚还有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这个不行,这个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虽然念佛念了几十年,还是不行,这就是古德讲的不老实。由此可知,老实就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老实,不老实是没成片。所以这是我们可以能够测验得到,自己会很清楚、会很明白。我们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也就从这里看,今年比去年的妄念少了,我们念佛的功夫有进步;这个月比上一个月妄念少了,要从这里去看。如果年年、月月都还一样,这个问题严重。这个佛号念了有没有好处?有好处,来生变成福报,变成这个东西,不能往生。诸位一定要晓得,《金刚经》对我们的帮助就很大,我们为什么会有妄念?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金刚经》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然后我们念佛功夫就能成片,就能得一心。这是费了这么长的时间讲《金刚经》,目的在此地,希望它帮助我们看破、放下。


   
10,问:“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具深信切愿而告命终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师说可以。深信切愿,说实实在在的话,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相信他功夫已经成片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他信得很深,愿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他当然就不顾了,他还会把它放在心上吗?如果牵肠挂肚的事情一大堆,说我深信切愿,那是你自以为深信切愿,不是真的。真的一定是统统放下,不再搞这个,晓得无量劫来就是被这个害了。确确实实这些事情一切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缘耽误掉,这是真正可惜。


   
   11,问:“奉行精要十念法,而精诚一生不缺课者,其功行是否属于功夫成片的范畴?或不及此,或不拘限于此?”

   答:一生功夫不缺是属于功夫成片,这就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之后,它就会起很大的作用,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凭这一个习惯往生。虽然平时他还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处理,有许多忧虑牵挂,但是在念佛当中,他确实万缘放下。每天我们用精要十念法,一天九次,一次大概一分钟的样子,一分钟当中能够叫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天有九次,很有力量。你这一生不缺,养成这个习惯,到最后你真能放得下。最后能不能往生?就看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往生。所以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是一生都没有遇到过佛法,在临终时候遇到善友劝他放下,劝他念佛求生,他听了马上就接受,马上就放下,都能往生。由此可知,平常十念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念佛的时间无论长短,都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去念,一定要符合大势至菩萨讲的原理原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管用。


     
  12,问:“一向专念的要件为何?一心专念与一向专念之异同?”

   答:一心跟一向意思非常接近,但是它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心”是什么?没有二念,这叫一心,我们叫专心。没有夹杂,没有怀疑、没有夹杂就是净念,一心是净念。“一向”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方向就定在极乐世界,一心一意就是要想见阿弥陀佛,这是一个方向。所以它很接近,但是意思也有差别。由此可知,一向容易,一心难,一个方向容易。一向,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是一心是功夫,初学的人还不容易达到。


      
  13,问:“一心不乱与一向专念之关系如何?及其个别之功用何在?大小本,为同部之经典,何以标示要求为不同,旨趣何在?”

   答:这是过去曾经有人提起。有一些学佛的同修,看到《弥陀经》上要求的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他不敢念佛了。为什么不敢念?他说这个要求太高,我一生做不到,去学别的法门去了,这少数人。大多数的人读到一心不乱也不求深解,他还能老实念佛,那就很可贵。这个问题既然提出来,我们要晓得,我们现在采取的《阿弥陀经》,都是用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是意译,不是直译。而《弥陀经》梵文本,原本里面是什么意思?原文里面的意思是一向专念,不是一心不乱,这个诸位看玄奘大师的译本,你就了解;玄奘大师是按照梵文经本的句子翻译的,不是意译的。玄奘法师的译本跟《无量寿经》讲的这个本子意思相同,叫人读了之后不会怀疑。罗什大师有没有翻错?如果要翻错的话,玄奘大师在那个时候一定会把它提出来。既然玄奘大师看罗什的译本没有话说,那当然就完全同意,他并没有翻错。

   何况玄奘大师的学生,传法的学生,继承他的学生窥基大师,中国法相宗的初祖。法相、唯识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中国翻成中文,但是并没有在自己手上成一个宗派,而在他学生、他徒弟才形成一个宗派,所以他不是法相宗的初祖,窥基是法相宗的初祖。窥基大师给《阿弥陀经》作一个注解,没有用玄奘的本子,采用罗什大师的本子,这个注解叫《阿弥陀经通赞疏》,就是窥基大师作的。由此可知,师徒对于罗什大师翻译的是肯定的,决定没有翻错。
经文里头有这个意思,文字不是这样,罗什大师就翻作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我们知道很难得到,为什么说它没错?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一心不乱。我们功夫没到,没到不要紧,佛力加持,所以他的说法就没错。诸位要晓得,我们念佛到往生的时候功夫加一倍,佛来接引你的时候,第一个是佛光注照,佛光一照就把你功夫提升一倍。我们是功夫成片,一接触佛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就把我们提到事一心。事一心功夫浅的,实在讲,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都是属于事一心不乱;同居土是事一心功夫浅的,方便土是事一心功夫深的。这样说起来,罗什大师他所讲的并没有错。了解这个意思,我们就晓得各种译本的义趣都是相同的。


            
14,问:“奉行精进十念法的功行,与一心不乱,与一向专念,应该怎么解释法?”

   答:十念法是不得已的,是对于现代生活工作非常忙碌之人,而说的一个方便法。方便法养成了习惯,就有很大的作用。一心不乱跟一向专念,这是看你功行的浅深,再浅也是一向专念,与一向专念决定相应。我这个精要十念法十句佛号,只是一分钟的时间,我这一分钟的心,决定向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一句接一句,十句,这真的是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时间久了,功夫深了,就入一心,一心是功夫。


     
  15,问:“本学会对于一心不乱与一向专念二者做何宣导?”

    答:我们宣导的重点要在一向专念,一心不乱是功夫。我们勉励大家往这个目标趋近,但是入门决定是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非常重要。


     
  16,问:“持六字大明咒为专念功课,与念六字洪名佛号,在信愿行上有否差异?”

   答:理事之差异。两种方法确实不一样,但是要拿它做功夫来说,那是相同。什么功夫?都是要念到一心不乱,六字大明咒也行。念到一心不乱之后,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决定得生。《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这一章经文分为四个段落,末后一段就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者,发愿回向往生净土,统统都得生。念六字大明咒怎么会不能往生?当然能够往生。要紧的在功夫,功夫最低限度也要成片,念六字洪名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念六字大明咒一样,也要念到功夫成片,回向才能往生。

   可是这里头稍微有一点差别,就是念六字洪名不回向也能往生,所以净宗叫不回向法门。为什么不回向?我念阿弥陀佛,心就在阿弥陀佛,还要什么回向不回向,直接!但是念六字大明咒、念其他就不一样,你要不把方向对准,你目标不在这个方向上,所以其他一切大乘法统统要发愿回向,也就是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信愿才能够达成。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所传的密咒。佛法里面的咒语就跟我们世间的格言一样,意思非常的圆满。持咒,实在讲它的目标也是在得清净心、得一心。持咒的方法讲求的是三密相应,口念咒,心里面观想,手结印,也就是比念佛号麻烦一点。念佛号,我们心里也想佛,想西方极乐世界,想名号,但是不需要结印,方便太多。它要结印,观想,你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你不懂它的意思,你这个观想就不能得力。

   六字大明咒跟阿弥陀佛的名号,意思非常接近。“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完全依靠;皈命的意思,全身投靠。“阿弥陀”意思是无量;阿翻成无,弥陀翻成量。“佛”翻成觉。这一句名号要统统翻成中文,最浅显的意思就是皈依无量觉。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念念之中、时时处处,保持觉而不迷,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就是提起自己的觉性,不能迷惑;而六字大明咒也是这个意思,它是清净的意思。《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觉、正、净,经题上“清净、平等、觉”;阿弥陀佛是觉,六字大明咒是清净。

   这六个字发音是“唵、嘛、呢、叭、咪、吽”。我早年学佛,章嘉大师就教给我这六字大明咒,叫我常常念。把这六字大明咒意思告诉我,意思不懂不能观想,“唵”是身,“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梵文文法跟我们中国文法不一样,它句子颠倒,这个句子我们用中文句法是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泥表六道,水表四圣法界,莲花开在水的上面,四圣、六凡都不染,这一句咒语是这个意思。我们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莲花一样,它是清净,所以你念这个咒要知道这个意思。

   现在这个社会是大染缸,身心都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不得了!身体污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经上讲,我们的饮食是苦毒,这一点都不假。李老师从前常讲,现在哪里是吃饭?是三餐服毒。我们吃素的,菜有农药,你不可能洗得完全干净。米,那个时候台湾米里掺滑石粉,米里也有毒。真的是饮苦食毒,所以身心都受污染。这个咒语就是念念提醒自己,保持身心清净,离开一切污染,所以这个咒的意思非常之好。这个在信愿行上,差异里面有无差异,无差异里面也有小差异。所以念大明咒也非常之好,但是要晓得目的,身心清净自然就入一心不乱。


    17,问:“《金刚经》讲空、不着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观无量寿佛经》讲观想念佛、持名念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二者如何圆融其说?”

      
答:般若跟念佛是两个法门,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接引两种不同的根性;般若是从空入,净土是从有入。《金刚经》自始至终要破执着,而《弥陀经》教给我们执持名号,不但不破执着,还加强执着;方法、手段不一样,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正因为在般若法门所说的这个纲领,我们没有办法破执着,所以净宗用一个坚固的执着破其他一切执着,这个法子妙。你既然放不下,给一桩事情给你放不下,其他的要放下,这真的是好办多了;叫我们什么都放下,我们真的做不到。统统放下,心又执着空,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空有两边不执着决定做不到,这是麻烦事。要我们有一个执着,行!其他的不执着,这个我们可以做到,这就方便太多。所以叫你执持名号,坚固的执持名号,名号之外统统放下。特别是打佛七的时候,念佛堂主七和尚的口头禅,常常挂在口边的“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执持名号,这个不要放下,其他的统统要放下,那就行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

   而修般若、学禅的,在近代恐怕已经没有了,不要说开悟的人没有,得禅定的人也都没有。得禅定,禅定里面最浅的是初禅,这是真正得禅定,得初禅。初禅是什么境界?三界里头它属于色界,超越欲界;换句话说,欲没有了。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五欲。财色名食睡他确实不动心,这才是初禅,刚刚得禅定;财色名食睡还动心,没有禅定。不要看盘腿面壁,坐上几个钟点,样子好像是很定,里面念头还是是非人我、财色名食睡,那有什么用处!真正功夫要问自己,要能表现在生活当中,表现在生活当中他的心真诚、清净、慈悲。赞叹他就欢喜,骂他就生气,他还没有禅定,没有功夫。真正得禅定的人是绝对不放在心上,你赞叹他,他也不会欢喜;你骂他,他也不生气,他若无其事,超越欲界。你才晓得禅定不容易。

   我初学佛的时候,也很喜欢读禅宗的《语录》,性宗的这些经典很喜欢,可是我的老师都骂我,都说这个东西学不得。特别是方东美先生,他看到我在读《六祖坛经》,他警告我,他说:“六祖惠能,惠能以前,没有发现一个惠能,惠能以后,也没有发现一个惠能。那是天才,不能学,学不到。”这话确确实实,真的是事实。性宗的理论的确是非常令人向往,非常羡慕,可是事实上做不到。要想真正得到佛法利益,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找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找这种方法来修学,才得真实的利益。

   所以一切经的理论都能够会通,至于说不能会通,都是在妄想、分别、执着。特别我们这一次读《金刚经》了解,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法法圆融。佛法诸宗,讲的方法不一样,用功的手段不一样,方向是一样,目标是一样,行门功夫上原理、原则统统是一样,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戒定慧”、“觉正净”。没有不圆融的!不但佛法诸宗圆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圆融,没有一样不圆融,最明显的是与其他任何宗教都圆融。可是那些宗教看佛法是不会圆融,为什么?他有疑,没有透彻。

   我在多年之前,于斌主教还在世的时候,这些人现在都不在。天主教在台湾辅仁大学后面有一个神学院,我听说是台湾最高的一个神学院,他们的道场,天主堂的教堂多玛斯修道院,在那里面他们办了一个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是亚洲主教团的名义来办,由于斌主教负责。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我那些学生都是神父、修女,我还有外教的学生,他们对我非常好。那个时候,我很感慨的跟他们讲:你们叫我讲“佛教精神生活”,你们得的利益不大,应该讲你们的经典,那就不一样了。我讲你们的经典,就能把佛法跟天主教圆融。你圆不过来,我圆得过来;你看的不一样,我看是一样;你看有差别,我看没有差别。这个的确可以提升他们的境界。

   今年二月一日,澳洲昆士兰省少数民族事务局,他们的局长邀请我,在他们办的一个“多元文化论坛”做一次讲演。他邀请我,我很欢喜,我从新加坡特地飞到布里斯本去参加这一个聚会。我做了一个半小时的讲演,后面有半个小时的研究讨论。与会的人员是现在澳洲十四个不同的宗教团体,这是十四个宗教团体的领袖聚会在一堂。这个局长很了不起,他是入澳洲籍的以色列人,是犹太教的教徒。他们的目的:因为现在澳洲开放,许多国家地区移民到那边,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现在一下聚集在一块,“怎样能够大家和睦共处,怎样能够维系社会的安全,大家互相合作”,他这个构想好!所以办这个“论坛”,每一个月聚会一次,来讨论我们怎样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互助合作不要互相排斥。我对这个局长很佩服!早年我也有这个想法,所以我很欢喜在那里做了一次讲演,我们如何把不同的地方能够把它圆融,能够化解、能够沟通,来达到社会和谐,消除一切隔阂,达到世界永久和平的目标。这个会场我们刚刚进去的时候,每一个宗教这些人士坐在那里,他们的神情态度不一样,穿的服装也不一样,那个气氛叫人有点寒毛直竖,有一点像我们中国小说里讲武林大会一样。用现代科学来讲也讲得通,磁场不相同,而且非常强烈,因为他们都是宗教的领袖,不是普通人,所以那个磁场的确不一样。

   我去的时候还有好几个翻译,我就轻轻告诉他们,我说你们有没有感觉,气氛不怎么相同?我一个小时讲下来之后,这些人非常平和,旁边人都感觉得到,所以听众个个都欢喜。那个局长当时就正式邀请我,要我永久作他的会员,我也就答应了。我不常在,派代表来。澳洲有个净宗学会,就派代表去参加。每一个月我写一点东西,让他们代表带到那边翻成英文,送给各个宗教团体,好!许多宗教他不了解、排斥,我们佛教总想送到ji 督教,送不进去。他们有这么一个论坛的话,这个都接受,所以我们东西可以介绍给全世界不同的这些宗教,提供给他们做参考。

   那天在问题里头,有一个犹太教的长老,我讲完之后他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人都有犯罪的行为,这个我们当然承认,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哪有不犯罪?这个犯罪最后审判,你们佛教谁来审判?”我听了之后,我就告诉他,佛教是教育,佛菩萨是老师,佛教讲的是师生关系,学生犯过失,老师只能劝告,没有惩罚的权力。他说“最后审判权”,我们的审判权是司法部门去做的,我们这是教育部,司法部是你们的上帝;他很开心,我们是一家。把这个问题给上帝,我承认你上帝存在,我承认。你们上帝管惩罚,我们管教育,管劝善规过,犯过的人你们去惩罚。所以我们在一块聚会非常融洽,非常欢喜,一点隔阂都没有,这是好的开始。所以这个论坛我很重视它,我希望将来慢慢在澳洲再推广,其他各城市都应该有,再推展到全世界;尤其现在在美国种族的隔阂,这个麻烦就很大。怎么样消除种族的歧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社会才真正达到和谐。


      18,问:“本性与六道轮回,《金刚经》的宗旨是离相无住,说不得者永堕六道;经中又称万法皆空,唯业不空,且随身轮回。我们到底以什么而轮回六道?真如本性,灵性,此真如本性最初从何而来?来此目的为何?每人皆有而个个不同。”

   答:这个问题可以说一切大乘经里面都讨论到,谁在轮回?离不开本性;离开了本性就无有一法可得。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我们这次在经里面也说得相当详细。六道轮回是迷了自性变出来的幻相,这是自性流转六道。这个话在经典上有,可是它的意思很深,也很难体会它的真实义。十法界乃至于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所现的现相,现相的原理相同,现相存在也是相同的,原理不外乎业因果报,所以说因果不空。万法皆空,因为万法是相续相,确确实实没有自体,确确实实当体皆空,它不是真的存在。我们所觉察到的只是相续相,相续相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十法界如是,一真法界也如是。

   为什么说因果不空?试问问,因果是不是缘生的?当然因果也是缘生的,真如本性里头没有因果,哪有这个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别的都是假的,这个不是假的?我们在《金刚经》上说了很多遍,法相唯识宗强调“唯识是真的,法相是假的”,为什么识是真的,相是假的?识是能变,相是所变;能是真的,所是假的。因果不空跟他这个观念完全相同,“因果”,因是能变,你造的业因,这是能变,果报是所变。所以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是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他就注意在造因,他怕自己因上有错误。众生迷惑,敢造罪业,果报现前了,那个时候害怕来不及了,害怕也得要受。

   其实自性当中也没有因果。但是从第二义讲,第一义是讲自性,第二义主宰变现十法界的是业因。因是非常非常复杂,非常的繁琐,在复杂的因素当中,哪一个因最重要?最主要的一个因,佛通常就这个来给我们说法。譬如十法界,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我们造的是什么?我们从上面来说,佛的因是“平等心”;平等心、清净心,这个因是佛法界,现的这个相是佛法界。“六度心”是菩萨法界。我们用什么心?如果我们今天用的心是清净、平等心,你今天住的这个世界是佛法界,你自己成佛了,你看一切众生、一切境界全是佛法界。你的心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生活用这个心,工作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这个心,你是菩萨,现的是菩萨法界。“十二因缘心”现缘觉法界。“苦集灭道四谛心”现声闻法界;这是四圣。

   四圣下来是六凡,六凡最高的是天,天是“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诸天心地善良,对人、对物没有恶意,他的心是慈悲喜舍,上品十善。阿修罗也算善道,阿修罗的因是修十善,没有慈悲喜舍,不但没有慈悲喜舍,他还有一个习气是好胜好强,“好胜好强修十善”,就变成阿修罗。福报很大,脾气也很大,报复心非常强烈,这个变成阿修罗。人修“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得人身。下面三恶道,“贪心”是饿鬼。鬼道,鬼是贪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嗔恚”变地狱,所以地狱都是一片火,嗔恚之火;ji 督教他们不讲六道,但是他们讲地狱,他们说地狱也是一片火光。畜生道是“愚痴”,愚痴就是真假、邪正、是非、善恶分不清楚,颠倒行事。这是从无量业因里面,佛给我们讲最重要的第一个因素。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是什么心?在六道、十法界,我们将来到哪里去?你如果明了通达,你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这个相是假的,假相怎么来的?假相是业因变现出来的。业因也不是真的,跟相比较起来,它是能变,相是所变,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佛跟我们讲的是因果不空。这一句话是在没有能够明心见性之前非常重要,没有明心见性之前,你没有出离十法界,十法界苦乐环境不一样,苦乐环境从哪里来的?是你心里变现的。你的心如果善,你现的境界就善;念头要是恶,变现的境界就恶。说因果不空,就是希望我们在十法界里头要往上提升,不要往下堕落,这个说法的用意在此地。这是讲自性随着烦恼流转到六道,随清净就流转四圣法界。通常讲染净,就是讲六道跟四圣法界,这一个标准来说染净。这是说明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六道轮回是自己业因果报变现出来的现相。

   所有一切现相都是依真如本性为本体,一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本性,禅宗觉悟的人、见性的人,真如本性在哪里?随拈一物无不是,他真正明白了。这是一切众生统统有的。因此,我们对于小动物不能轻视,不要瞧不起一个蚂蚁,蚂蚁的灵性跟我们人没有两样,人要是愚痴会变成蚂蚁,会堕落畜生道。畜生道哪一天觉悟,它就离开,它就出来。我们每一个人造的业因,一生当中可以说十法界的业因都造,我们也有清净的时候,也有平等的时候,但是时间很短,有的时候我们也很想学菩萨修六度。所以这个造因,十法界统统都有。

   但是哪一个业因去现行、起作用?就是看他的力量的大小,这十法界的种子,哪一个种子力量大。他力量怎么来的?习气培养的。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知道了,说老实话,自己就可以作主,十法界我想到哪个法界去,就可以到那个法界去。因为我们统统都有因,因要结果,当中要有缘。因,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缘有办法控制。所以佛法讲缘生,他为什么不讲因生?因你控制不了,因是已经过去,但是缘有办法控制。我们过去造了三恶道的因,贪嗔痴的因,现在我们还没有到三恶道去,就是三恶道的因是有,果还没有现前。可不可以不去?可以。怎样不去?缘断掉。怎么断法?从今以后再也不搞贪嗔痴,缘就断了。我们跟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有因,过去生中曾经念过佛,这个因就在。怎样去?缘加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缘,我现在可以做;有因、有缘,后来结果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可知,理是一个,总纲领、总原则是一个,但是手段、方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但是他的总纲领、总方向决定是一个,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像我们接触许多外教的朋友,不同宗教的朋友,不同宗教他们最大的麻烦就是成见很深,先入为主,他排斥,你好的根本不接受,这就无可奈何,这是他自己的门关闭住。我们要如何把这个门打开?实在我们藉着佛法接触的时候,这是最方便;首先我们告诉他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宗教就好办了!诸位要知道,世出世间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同行是冤家,我跟你不同行,宗教跟宗教就敌对了。我不是宗教,我是教育,这个事情就好办多了。我这个教育是什么教育?我这个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试问问:你们不管学什么宗教,你要不要智慧?他总不能说我要愚痴就好了,这不可能!他当然说我要智慧,我要聪明,这就是共同的,他需要的,在这个地方建立共识,这就好办。

   佛教经典那么多,讲的什么东西?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佛所讲的就是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你要不要知道?这个他要知道。要知道,《大藏经》在那里,你去找去吧!这样就超越了宗教,把宗教界限打破,种族的界限打破、国家的界限打破了,一切众生共同的需要,他都需要,从这个地方可以融合。这是佛法实实在在最可贵的地方,我们自己要明了,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之后,心量要大,知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知道“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从这个地方生起大慈悲心,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金刚经》上一再教给我们要为人演说,要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只是令众生得利益,与自己没有关系。现在世间人做什么,先问与我有什么好处?我们佛法不问与自己有什么好处,不问;只问对人有没有好处,绝对不会想到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没有这个念头,念念只想着对众生有没有好处。


      19,问:“师父一再强调心清净,细胞组织自然恢复正常,身体健康,无须看医生吃药。请师父明示对目前医药尚无把握的癌症、爱死病、精神异常,和一般所谓的业障病,是否同样有效?”

   答:没错,同样有效,决定有效。如果效果不彰的话,换句话说,他心不清净。心果然清净了,他这个体质就恢复到正常;正常就是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现在我们地球病了,地球怎么病了?自然生态被人破坏。现在晓得,许多科学家知道,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严重。凡是符合于大自然的,决定是健康;违反大自然,毛病就出来。

   从前李老师讲经,举古德一个例子,火烘牡丹。牡丹花是植物,花开得很大,花开得很美,我们中国人称它作富贵花,表富贵吉祥的意思。这个花在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大概是三、四月间开花,这是正常的,这是一般培养的,它是按季节来开花。武则天作皇帝的时候,她就打妄想,过年的时候,宫廷到处布满牡丹,那多好看!她打个妄想,就有人奉承,替她想主意。想什么?把牡丹花用盆栽放在温室里面,使它提早在正月开花。它确实会提早开花,但是花开出来之后,这棵树以后就永远不再开花,只开一次;如果让它自然去发展,它年年到时候就开花。这种方法逼着它,花只开一次就完了,以后再也不开花,破坏它自然的生态。

   我们今天读佛经,可以说对这些理事相当清楚,我们身体怎么来的?一切万法怎么来的?佛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自然环境,正报是念头,念头清净现出来就是完全自然的、最健康的。起了妄想、起了分别、起了执着,就变化,就改变,最明显的改变,十法界,诸位要晓得,本来是一真法界,哪有十法界?为什么会变成这十种完全不相同的境界?这是极大的一个心理变化,所以佛才讲因果不空,才提出来这个警告。由此可知,众生生病,病根在哪里?根源就是心地的污染。心地污染,佛跟我们讲,最严重的是三毒:贪嗔痴,贪嗔痴叫三毒烦恼。你有贪嗔痴就是你心里头已有毒素,你这个心就不是好心。里面有毒,外面有恶劣的环境,内外交感,这个人怎么会不生病?怎么会不衰老?这一定的道理。心清净,境界就清净,身体自自然然恢复到正常。

   今天我们讲毒,世间最毒的毒药,佛菩萨可以吃,他吃了没有障碍,你要说为什么没有障碍?毒药是物质,既然是个物体,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身心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空与空合,他出什么麻烦?什么麻烦也没有,道理在此地,这是从理上讲。相上我们一般讲,佛菩萨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解毒,那是从相上讲。从理上讲就是万法皆空,了不可得,法也是空的,身也是空的,妄想也是空的,他怎么会碍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真的是无碍。我们凡夫稍稍一点的毒,我们都禁不起,都要送命,原因在哪里?我们妄想、分别、执着,把身当真,那个毒药也当真,这就有障碍,事事都有障碍。人家是事事无碍,我们是事事有碍;事事有碍是心不清净,事事无碍是心清净。

   所以病苦很重的人,他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如何恢复清净心?所有一切万缘统统放下,老实念佛。多少时间有效?给诸位说,三个月就有效。真的很快,三个月见效,六个月就有很显著的效果。真正能这样修学,三个月的时候,他精神一定一天比一天好,妄念少了。虽然他有病,他病痛没有了,他不会痛苦。六个月以后,慢慢他就恢复健康,非常有效果。所以用不着找医生吃药,现在医生没有医德很可怕,医生为了要赚你的钱,看到你的病给你治病,不会给你一次治好,一次治好,他以后就不能赚钱,他慢慢给你治,治的你半死不活,你的钱慢慢不断的给他,这种医生很可怕!

   我们韩馆长在台北,过去她的眼睛是严重的砂眼。有一个眼科大夫,在台北市很有名的大夫,去给他看。每一次把砂眼拿一点点,搞了一、两年都还没搞清楚,每一次都要去送钱。以后有一个机会到南部去,到高雄,她眼睛又不舒服,高雄有个本省大夫,这个大夫很不错,一次就给她拿干净,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上了那个名医的大当。一次可以搞干净,他故意留到慢慢来整她,就是叫她月月要送钱给他。有的医生非常可怕,有病找医生,那个医生是牛头马面,你找他,真的是麻烦大了。药如果再用错的话,这个问题更严重。

   最安全的方法是老实念佛,恢复到身心清净。我们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吃东西小心谨慎,就不容易感染到疾病。少吃;多吃绝对不是好事情。我们一般最讲求身体健康的,吃东西通常吃七分饱就够了,实在讲六分是最好,七分已经就太多了一点。六分,消化容易,只要消化系统正常的话,就绝对不会有大毛病。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吃东西自己要知道、要小心。过分刺激的东西少吃,这个没好处,愈是清淡愈好。



——全篇结束——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