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经讲录(道源法师讲述)

  己二、引事证释(分二)

  庚一、详引近事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前面说过‘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要我们修行‘般若空慧’时,能远离一切相,而不去执著,因为一切相的执著,都是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面建立起来的;远离一切相,就是要我们远离这个四相的建立。要是我们,心不远离四相,这个‘忍辱度’就修不来;在修行‘般若度’上,更不能得到‘实相般若’的真实妙用。这里释迦世尊,拿自己来作个证明:‘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极恶的王’。释迦世尊过去世,在因地修行时,遇见了这位极恶的国王。有一天,正是天气晴朗,百花开放的日子,这位国王带了很多宫女,出城到山上游玩,游玩了一段时间,这个国王玩累了,竟坐在地上睡著了。宫女们看见国王睡著了,大家可以自由了,就不去惊醒他,各自散开,各人各找自己玩耍的地方。有一个宫女发现在一个山洞里,住著一个修行人,就手一招呼,大家都围过去看。一看之下,里面是一个年轻的修行者。这些宫女就好奇的问修行者许多问题。修行人发现这些宫女,善根很深,于是就很仔细的开示了修行的道理给她们听,说:这个世间是无常苦空的,世间充满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迷惑的人,天天都在烦恼的煎熬逼迫中打滚,不知出离;假使你能明白世间的苦恼,你就会发心修行,去追求解脱之道。有智慧的人,绝不会迷失在只为追求虚幻不实的荣华富贵,而去造就无边的罪业,牵引未来受到无量的苦报。不管你们在宫中是怎样的享福快乐,但是总有一天,这一切不实的快乐,也会随著无常的运转,而改变迁移的,最后都会消失在无情的岁月里。你们不要放逸,只追求五欲的快乐,应该知道,外在的苦乐,无非是虚幻,不能长久的。所以你们应该去找内心本来就属于自己真正解脱的心,这才是真实、永恒的自在。宫女们很诚恳的听,听得非常的入神。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国王也醒了。噫!他发现宫女都不在,就气冲冲的到处找,终于发现宫女们,围绕著一个修行人在听法,就跑过去,正要破口大骂,刚好看见这位修行者,在给宫女们说法。国王一看,这位修行者年纪很轻,心里更气,大声说:‘你是什么人?你怎么把我的宫女引诱到这里来?你心中可有什么企图?你是否起了贪欲心想要拐骗我的宫女?你一定心存不轨。’年轻的修行者用很平静的语气告诉国王:‘我是一位修行人,我已经淡薄了世间的五欲,富贵荣华对我来说,我只把他当成是一个虚幻的影子而已,我的心已经平静下来,不再去贪恋世间的一切,我又怎么会去引诱你的宫女到这里来呢?我没有骗你,我所讲的话都是真的。’国王听了就哈哈的冷笑一声,说:‘你说你没有贪欲心,现在我问你,你是否已证得阿罗汉果?’‘我没有证得阿罗汉果。’‘那么你是否已得阿那含果?’‘我还没有证得阿那含果。’国王听了很生气说:‘你既未证得四果、三果,显然是一个没有离欲的人,你敢说你没有贪欲心,你不要骗我,我看过很多修行的仙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天天在那里炼气吐纳,但是遇到了贪欲的境界,见色尚且还是照常动了贪欲的心。你又年轻,又没有证果,又没有离欲,你怎敢说你没有贪欲的心呢?见色不起贪念呢?’修行者又很平静的告诉国王:‘要断贪女色这个欲心,并不只靠著炼气吐纳,不吃人间烟火,吃吃水果,就能够把贪欲心降伏下来的。要降伏贪欲心,完全在于修无常观,修不净观。’国王本来是带著怒气来的,所以修行者的开示,他完全听不进去。国王心中原本就存著报复的心理,又见自己理亏,脸红耳赤,嗔惭交加,恶心中更增加了嗔恚,于是把心一横,说出非理的话:‘你怎敢批评仙人的修行方法?你一定是嫉妒他们,你一定是起了嗔恚心,才会说出诽谤别人的话。’修行者又说:‘我是一个持戒的人,绝对不会打妄语,别人诽谤我,我尚且能忍辱,何况忍辱是我的戒,我又怎会去毁谤人家呢?’国王这时就抓到了下手的把柄,说:‘好一个“忍辱就是你的戒”好!我现在割下你的耳朵来试验你,看你是否能忍还是不能忍,如果你能忍,那才证明你是个持戒的人。’说完就抽出身上所带的宝剑,‘涮’的一声,把修行者的二个耳朵割下来,一看,他还是面不改色。于是大家就劝著说:‘唉呀!不得了!伤害到圣人啦!这是位大士!是大菩萨呀!是不应加以伤害的呀!’这时国王的理智已经失掉了,变成了一个人面兽心的人,更起了凶恶的心,他狂怒的说:‘我可看不出他像个大士,我倒还要试试他,不但要割他的鼻子,还要支解他的手足及整个身体。’说了就动手,把修行者的鼻子也割掉,再更加狠心的把修行者的手脚四支都砍掉了,节节的支解,一节一节的给他斩断。这时修行者,起慈悲智观,心中不住一切相,心中没有动一念的嗔恚心,他原谅了这位恶王这种愚痴的举动。这位修行者,他是因地的菩萨,四大天王为他的护法护持他修行,看见恶王这种残忍的行为,发脾气了。于是就飞沙走石,天地变色。国王这时可害怕起来了,他以为修行者起了嗔恨,不知用什么法术,天地才会为之变色。世间的恶人,是最怕比他还要横恶的人,于是国王就跪下来求忏悔说:‘唉呀!我做错事了,我太愚痴,我太残忍无道,请你饶了我这条命吧!’修行者就告诉国王:‘你对我的耳鼻、手足节节支解,一切我都原谅你,我并没有动过一念的嗔恨心,我也没有引诱你的宫女。我现在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我并没有打妄语。’可是恶王仍是不相信说:‘你说你内心不起嗔恚,不起嗔恨,能不能证明给我看呢?’修行者因此发誓愿说:‘如果我的一切都是清白,我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我被你所斩断的这些手足、耳鼻,马上都复原。’更发愿说:‘我于来世成佛时,首先度你;我绝不对你起嗔恨心,绝不会跟你结冤仇,我还是很愿意的跟你结善缘,我会原谅你的,你安心吧!’发了愿以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修行者已被斩断的手足、耳鼻都马上复原了。在佛法上来说,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愿力所感所致。这位恶王就是后来佛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中的憍陈如,他就是这位极恶残暴的歌利王来转生的。这是释迦佛引证他过去生中,修‘忍辱度’的境界,遇见了歌利王,遭到他割截身体的公案。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的时候,我没有我等四相。因为无我才没有受害的我。无人相才没有害我的人。无众生相才没这些差别之相。无寿者相,才没有执著不舍之相。所以在被节节支解时,才能离嗔念。下面再证明说:‘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假使那时,我有我等四相在,一定会动嗔恨心的。我尚且要度他,所以我才能以怨亲平等的心,来对待他;那我又怎么会起嗔恨心呢?由此当知道,那时我是没有起我等四相的。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庚二、略引远事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修忍辱,不只修一世而已,回忆过去劫中,我的前生前世中,曾经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那时修‘忍辱度’的时候,也同样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里补充说明,这经文中的‘忍辱仙人’,这‘仙人’不指外道讲,还是指修佛的道,那时佛没有出世,故世人尊称为‘忍辱仙人’。

  戊二、总结一切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这里释迦世尊,引证他前面说过的离相修行,以种种事迹来证明,‘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种心非常难发,也非常宝贵;一发出来,你就走在正觉的道路上;但是你发了以后,要离去一切相的执著,去行正觉的六度万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科总结文很重要,你们要特别注意。前面讲到‘第一波罗密要离相’,恐怕我们又会偏到空理的一方面去,而忽略事相的修持,因此再类明其余的五度中,先说‘忍辱度’的修行境界。何以故?因为‘忍辱度’要靠脚踏实地的功夫,光谈空理是不行的。这也空,那也空,一切都空了,遇见歌利王割截身体,看你空不空呢?所以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的用功夫。你研究金刚经,一偏到空理上,这就会变成口但说‘空’,行在‘有’中。金刚经不是教你只在道理上讲空理,而是要你在事实的事相上也能空掉执著;空无所住,不被诸相绑住。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他怎么能做到不生心,不动念的功夫呢?因为他没有我等四相;他已经离了这个我等四相,如果没有离,他就会动嗔恨。但是他并没有动过嗔恨心,就证明他没有我等四相。再推广到过去劫中,曾经五百世做过忍辱仙人,也离了这个我等四相,可见这个离相的功夫,他很早就成就了。所以才告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离一切相’,就是离这个我等四相,如前面讲过的‘我执’四相、‘法执’四相、‘空执’四相,通通要远离开。‘离一切相’,不是教你落到偏空那一方面,而是教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不住相。发出正等正觉这个成佛的心,要上求佛道,法门无量誓愿学;下化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发了心后,要怎样来上求下化众生呢?你必须要去修行六度万行,来自度度他,同成正觉。下面再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我们凡夫的心,对境都会生起‘贪爱’的心,一攀住六尘,无住真心就会走动,就会不得自在。古来大德说:‘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就是告诉我们,修行六度,要以‘般若度’为体,前五度为用,这样子修,才不会执著,如镜子体无所住,用却纷然自在。那么,我们发心去度众生,要怎样去行持呢?‘应生无所住心’这里与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经心,这个经眼,只换了文字,没有换义理。发菩提心,很难发,发起来后,为什么不可住呢?为什么度众生也不可住著呢?我们发了布施心,这个心也很难发,要去行布施为什么不可以住著呢?因为‘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若有所住,这个真心已经走动了,不再是安住真心的本位上;一有所住,你的心就会落入分别取舍的对待,就不能回归如如不动,不受相的无住本位,这样真心就不能安住在无碍自在的无住本位。修行大乘佛法,是站在‘智悲双运’,六度相摄的立场去行持的。因为有大智慧,才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生执著。有同体大慈悲,才会发心去广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这样才是真正的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若有所住,就是妄想心,妄想心他取相作缘,忆想分别,取舍不停,与离相无住的般若空慧不能起相应。这样真心就不能坦然自在、无挂无碍,随缘任运的修持下去;这样就不能安住真心了。所以说‘若心有住’就是妄想心;‘即为非住’就不能使真心安住下来。前面你须菩提也问过:‘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真心?’要怎样才能安住真心呢?你去布施,不要住相,不去执著布施之相;虽行布施,而心中无所住,无住而生心,这样子你就修对了。这个‘应生无所住心’他的义理归趣,就是要我们能‘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就是发起,‘离一切相’就是‘无住’。这是总结前文‘住心无住’。我们学大乘佛法,尤其学金刚经的般若法门,应该依这个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的方法去行持。布施不住相,度众生也不住相,这样子的修下去,妄心也降伏了,真心也能够安住了。不这样的去行持呢?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真心不能安住,就是妄心不能降伏,菩萨道就不能修圆满。是故,下面佛才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丁四、会合前语(分二)

  戊一、正与会合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凡夫心都是住相布施的。你是个菩萨,菩萨心就应超越了凡夫的住相布施,‘不应住色布施’。行布施时,心不要‘住’,也就是不去‘执著’这个布施相。这是总结前文第四分上,‘不应住色布施’。这里的‘不应住色布施’连那个‘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也包括进去了。

  戊二、兼释伏疑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我们行布施,为什么要不住相呢?这里先解释‘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去利益一切众生,但是要怎样去利益众生呢?你就得行布施,以财施、法施、无畏施,‘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行布施,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应发广大心和长远心;你要是住相布施,你这个心就不会广大起来,而且你发的菩提心也不会长远,所以必须要无住行施。为什么说住相布施,就不会起广大心呢?因为你住相布施,你对众生一定会起分别,认为这个众生很有善根,布施他多一点,那个众生善根差,就不愿意布施给他,这就是住相而起的分别心。在度众生时,一起分别心,就会有的度,有的不度,这就不是广大心了。于是你自己就起了憎爱的烦恼,这个众生好就喜欢他。那个众生不好就讨厌他,这样反而为自己增加困恼,这不但不能度众生了生死,反过来与众生结了爱憎的生死之缘。你情想不舍,来生来世转为父母子女,夫妻眷属,落入生死的爱缠里面。要是你对众生起了讨厌的嗔恚心,就跟众生结上了怨结之缘?你讨厌这个人,心中就会动嗔恨心,来生来世就跟众生结冤仇。这些道理并不太高深,举个眼前的例子就可晓得,就可证明。例如我们碰到一个以前并没有见过面的人,一见到心里就很喜欢,就好像以前‘曾相识’,根熟悉一样。为什么你一见到他,就生欢喜呢?以佛法来说,这就是你前生前世与他结过好缘的缘故。可是有的人,看见不认识的人,一见面就觉得很讨厌他。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这是因为你前生前世就没有跟他结过好缘,你前生前世就嗔恶过他,所以这才会跟众生结些生死之恶缘。这段经文,佛才教我们‘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要我们布施时,不能著布施的相,这样才不会起分别心。我行财布施时,怨亲平等,普同供养,我把他们都当成未来诸佛供养。我行法布施时,你要听佛法,不管你是谁,我一定很乐意的讲给你听,我不会对你少讲二句,对他多说二句,要是我这样做,那就是对法布施不平等,就是有分别心了。我行无畏布施时,为救众生的苦难也是一样,不能起分别心。站在菩萨道的立场,人家遭到了苦难,你不能说他跟我没有缘,我就不去救他,不去帮助他脱离苦难;他有了病,不能因为你对他的印象不好,就不去看他,慰问他,照顾他,你有这样的心。这就是凡夫心,不是菩萨心了;你一有这样的心,就是你救苦救难,无畏布施的心不平等,对众生著了相,起了分别心。这样子你还能普度众生吗?所以菩萨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一定不可以住相,‘不住相’你才能以平等心去利益一切众生。

  再看经文:‘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为什么利益一切众生,又要不住相呢?因为一切相,缘生相生,缘灭相灭,当体即空,‘即是非相’这只是因缘和合,暂起的幻相而已,这个相不是常住不变不异的相。‘众生相’,他是‘一切相’的一种,度众生也是从因缘而起,‘即非众生’,你所度的众生,也只是个假相的众生而已。这段经文是要我们不去执著这个假相的众生。既然是假相的众生,我们又何必去度呢?因为众生自己并不知道这是假相,我们行法布施,就是要说给众生知道,他这个‘众生相’是因缘生法,是假而不实,要他不要起‘我执’,不要起‘法执’,这样他才能够得到解脱,脱离执著的苦恼。这个道理你不去讲,众生又怎么会知道呢?但是你是个菩萨,你应该先知道这个道理呀!这样你去度众生,才不会著众生相,要是你一著相,自己反而先起执著了,那你又怎能去度人呢?

  丁五、遮疑助解(分二)

  戊一、以语遮疑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这段经文是以如来五种殊胜清净语业,来作保证,遮止你这个疑心。疑心是什么呢?如来您要我们度众生,又说没有众生可度;要我们行布施,又要不住相。为什么一时说‘有’,一时说‘空’呢?这里就是要告诉你,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如法所说,是真实不虚的。如来说到那里,你可以安心的相信到那里。‘如来是真语者’如来所说出的言语是真而不妄。‘如来是实语者’如来的言语是实而不虚。如来所说的法都是真语实语,绝不是妄言,绝不是虚语。‘如来是如语者’如来是如所证而说,如来是一位大澈大悟的觉者,一切法都是他亲证过,才说出来的。我们凡夫依文解义,有时候会错解,如来是不会的。如来所说的道理,都是他亲证过后,才来跟你讲的,他是如所证而说。‘不诳语者’如来把人天乘、二乘、权教大乘的方便施设,最后导归于般若大乘的究竟法,这些话都是真实的,绝对没有欺骗众生的。如来说金刚经,完全是真语、实语、如语而说,绝不是诳骗众生的。如来永远不会从金口中,说出一句欺诳众生的话。‘不异语者’‘异’是差别,前后变动。如来按真实的道理而说,如来虽然一时说‘有’,一时说‘空’,这是如来大智慧所应用出来的权巧方便,为度不同根机的众生而说的,但是绝不会自相矛盾的。你要相信如来有这五种殊胜清净的语业。这五种语是源自前面经文第十一分有一句:‘我今实言告汝’如来说这句话,是恐怕你对如来赞叹金刚经,有无量无边功德,还不相信,而生怀疑,所以要告诉你,如来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从‘实言’这里就分开五种语,这五种语也都是真实之语。

  我们现在还没有‘深解义趣’,还没有到开悟的阶段,就要如前文佛所说的‘但应如所教住’,依如来的言教来安住你的真心。如经文所说:要修成佛果,必须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因地。你就这样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任运的修下去,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功果圆满。佛教你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不要住相,你就不要住相,这就修对了。在你没有开悟之前,你一定要完全依著佛所说的经典教理来起信。如果你不相信,就会因疑生障,障碍你修行的信心,这里就是教我们不要生疑。‘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来怎么一时说‘有’一时又说‘空’呢?因为如来所得的这个法,既没有实,也没有虚。‘无实’所以要‘远离一切相’,无所执著,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也‘无虚’因为一切都有因缘果报的,因此你还得发心行六度万行,还得去度众生,庄严你菩萨道的因地,这样修最后才能得成佛果。如来所得的法,就是这个样子。‘得’——就是‘所证得’的这个法。如来以如所证而说,以‘无实’故‘不住有’;以‘无虚’故‘不住空’。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如来所得的这个法,是真空含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则离相无住,妙有则广修善法。这样互摄互含,无所障碍,般若无住的妙用,于此可谓彰显无余矣!这下面再说个譬喻,帮助我们解悟。

  戊二、以喻助解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要住一切法而行布施。因为‘心住于法’就是心住于布施法上,就著了布施相;若心住于六尘之法,则著了六尘之相,这样真心又会安不下来。因此,一切法,都不要住著。所以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要知道,心若有所住,则被物所转,就不能三轮体空,在布施上,会牵引出爱憎之缘,就不能安住于‘无实’‘无虚’的平等大慧中,就不能得到般若为导的无住妙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必生我等四相,这样只成为有漏的福报而已。故说:‘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这就譬如有人,进入黑暗‘住相’的屋子,想取种种‘无漏’的珍宝,但不能看见。你是发菩提心的菩萨,不去行布施,就不能广积功德,庄严成佛的因地,所以你一定要去行布施。那么,要怎样修才能得到无漏无量的福德呢?在第四分上告诉我们,为什么布施的福德,会相等于十方虚空,不可称量的大福德呢?就是他‘不住相,而行布施’,才能得到那么多的福德。如果你一住相呀?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或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到最后也还是有个数目字,那都不能算多。不住相的布施,却不一样当下就尽虚空、遍法界,就像尽虚空、遍法界那样,不可称、不可量,那种的福德才真正可称为‘多’。下面就告诉我们,应该要顺著不住相布施,才是真实的修成功德。‘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就是指不住一切法而去行布施的,无住修行者。他这种无住修行的功德,能灭住相之执,又能降伏妄心,安住真心,妙不可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譬如山河大地,在‘日光明照’之下,种种的万物万象,种种的色相,凡是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到。这是比喻无住修行者,因内有智慧光明,明照心地,故能无住行施,因此一切无漏功德,都了然在般若心中。

  丙三、显示经功(分四)

  丁一、分门略显(分三)

  戊一、显示自持功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就是指未来世,尤其是指到末法时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假使有善根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金刚经的义理,读诵其经文,这就是自利的功德,‘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如来是得到大智慧的人,如来的眼能够见到您,如来的心能够知道您,其中‘即为如来’之‘为’字,心印疏上解释为‘得’,就是得到。‘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部金刚经,您能够受持其义,读诵其文,一定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

  我们受持金刚经的义理,就是要把经中的道理了解清楚,这样你才可以随文作观,来引导修行;这样的修行,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般若妙理,就会湛然现前,如此的修行,功德将是无量无边的;这种修持就比那个单诵金刚经,而不了解经中道理的人,所得的功德,是多得不可同日而语的。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戊二、校量闻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这段经文是较量得闻金刚经的功德。今先解释‘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梵语。经文上把一日分成三分,‘初日分’指早晨,‘中日分’指中午,‘后日分’指晚上。今解释经文:须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一日之中,早晨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晚上也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如此身命布施经过百千万亿劫之久,每天在这三个时分中,皆如此布施,这种福德就难以计算了。但是如果有人,得闻金刚经,生了清净信心,而深信不疑,不违逆的去信受奉行,这种闻经生信的福德,胜过前面以身命布施的福德。这是出自佛金口所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这么的较量,绝对是正确、真实、无误的。

  戊三、况显兼说功德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你听了金刚经,能生清净心,听到那里,信到那里,不起疑惑,不起不信违逆之心,你这种听经所得到的福德,尚且就胜过前面以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何况,你又能书写、读诵,为他人解说此经的义理。在‘法华经’,‘法师品’上说:有五种法师,一者书写的法师,二者受持的法师,三者读经的法师,四者诵经的法师,五者解说的法师。书写的法师,是个什么样的法师呢?因为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释迦佛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印刷术,所以佛经都是书写的;以书写经典的方式,把经典流通广布。这个书写的法师,就是流通经典的法师。这种书写经典流通,也是一种修行,以现在来说,你发心印金刚经流通,就等于书写经典一样。如果你写的字体很好,又很工整,别人看见你的字,就生欢喜心,你这个字写得特别好,有艺术价值,也可以引导众生,听金刚经。你能书写这部金刚经流通,又能受持金刚经的义理,读诵其文,又为他人解说此经的义理。这样不但自己能明心见性,也能让他人明心见性,这样你所得的福德,就更远远地胜过前面以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

  丁二、释义详示(分四)

  戊一、约教理显德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以要言之’,就是最切要的说,‘是经’就是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这句要是顺著中国的文字来解释,就是加重语气,实际都是大数目,‘不可思议’是个大数目,‘不可称量’、‘无边’也都是大数目,总而言之,这部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戊二、约行果显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如来说法,是应机而说的。古德云:‘说法不应机,犹如闲言语。’金刚经为什么‘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会产生那么大的无量功德呢?因为这部般若经是‘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而说的法门。因为大乘行者,最上乘行者,才是真正的在修成佛的因。发心很重要,心一发,一切行持都将随著这个发心而起修。楞严经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维摩诘所说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才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随你发心的不同,你所解的道理就有所不同。金刚经属于大乘经典,你发了大乘心,你就是一个大乘行者;你发了最上乘的心,你就是一个最上乘的行者。这里有二个‘发’,一个是‘为发大乘者说’——这个大乘者,是指权教大乘。依教下所说,佛陀一代演教,总归纳为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五个教法的范围。权教大乘,正是始教所摄;始教中有二部,一为空宗,二为相宗;这个空宗就是般若空宗。金刚经属于般若部,这是对著始教空宗而说的,这正符合权教大乘法。金刚经也是‘为发最上乘者说’——这个最上乘就是实教大乘。实教大乘通于终教、顿教、圆教。因为金刚经不只是讲二谛的道理,他连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都有。所以在解释那个三连句的时候,‘佛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如果用二谛的道理解释,就是‘为发大乘心’的弟子说。如果解释到中道第一义谛上,这种三谛的道理,就是‘为发实教的大乘菩萨’说的。顿教比终教更高一步,金刚经最高深的道理讲到顿教。因此中国禅宗的祖师,从四祖到五祖,从五祖到六祖,都用金刚经来印心。由此证明金刚经合乎中国顿教禅宗。另外新眼疏上,又说金刚经‘密通圆教’,因为他有中道第一义谛修行之法,所以才说他‘密通圆教’。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果你能依此经,如法的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自利利他,如来心中会知道你这个人,如来眼中会见到你这个人。知道什么?见到什么呢?知道你,见到你,都能成就这‘不可计量,不可称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些功德你一定都能成就。‘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凡是‘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的这个人,都叫‘如是人等’。这个人呀!‘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说的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你能自‘受持、读诵’又‘广为人说’,以此因缘,将能够引导一切众生,趣入成佛之道。因为般若为佛母,能出生‘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密’而成等正觉。如来成佛后,亦受持‘般若波罗密’。由此证实,‘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等同续佛慧命,传播佛种,引度众生成佛。所以说你即是‘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按世间法上打个譬喻,你如果是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子,就能够荷担父亲的家业,你父亲所遗留的这个家业,你能挑起责任给他负担下来。你如果是佛的好弟子,就要把如来的家业荷担下来。如来的家业,是什么家业呢?就是‘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如来出世,是为了要来弘法利生的。我们是佛的弟子,什么是我们的事业?什么是我们的家务呢?‘利生’是我们的事业,‘弘法’是我们的家务。你发心弘法,一定要受持经典的义理,读诵其文。你不能自利,又怎样去利人呢?你受持、读诵经典,一定要多多的深入经藏,多听佛法。对佛法一定要深信不疑,然后才能再进一步去发心弘扬佛法。你这样子做就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这就如世间上的孝顺好儿子,父亲交给他的家务,他能够主持,并发扬光大,这才是尽到作儿子的责任。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就应该负起责任,来担当起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并加以宏扬。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为什么说,这个‘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的人,就是荷担如来的大乘家业,最上乘家业呢?因为‘乐小法’的人,他著了我等四相之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我等四相,前面讲过有三种。小乘中的声闻、缘觉,他已把‘我执’的四相空掉了;‘法执’的四相没有空。这里的四相,就是指著「法执’的四相。他没有空掉这个‘法执’的四相,因此你叫他去度众生,弘扬佛法,他不发心。‘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你叫他听,他也不喜欢听。闻大乘经典,要深信不疑,须要有大乘善根的人,才能得闻。法华经上有明文记载,释迦如来,要开讲法华经,还没有讲,就先有五千退席,有五千个阿罗汉不要听。他们说:‘我们已经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还听啥?’都走了。‘好乐小法者’他闻都不来闻;不来闻此经典,又怎么能受持、读诵呢?他自己不能受持读诵,又怎么能为别人解说呢?所以‘好乐小法者’的人,对释迦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的金刚经,他闻都不闻,所以不能受持,亦不能为人解说。因此就可证明前面所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的这个人,他所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他就是荷担如来大乘家业的一个好弟子。这就证明‘好乐小法者’的人,做不到‘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事业。下面再说金刚经所在之处的功德。

  戊三、约依处显德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金刚经的这个处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要恭敬供养。当知此经所在之处,即等于是如来真舍利的宝塔,所在的地方。因此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赞叹,应该带香花来这个地方供养。

  对金刚经恭敬、供养、作礼、围绕、赞叹,必得开智慧,增福报。何以故?因为你恭敬、供养‘般若波罗密’,即是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正是演说‘般若波罗密’的法门,所以你恭敬供养此经,就有无量的功德。诸佛也是恭敬供养‘般若波罗密’的。到此为止第十五分讲完了。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戊四、约功用显德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是在说明,金刚经能够成就,消业障的功德力。佛再进一步告诉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若为人轻贱’,‘轻贱’是个总名词,里面包括了很多被辱的逆境,也就是碰到这种逆境,你不要生退道的心。前文说过,你‘能受持读诵’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现在,这个末法时代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什么不但不得人家的尊重,反而受到别人的‘轻贱’呢?佛就给我们解开这个疑惑说:‘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所谓‘罪业’就是身、口、意起了恶的行为,所造的业,叫‘罪业’。‘业’总括来说,分为二种;三界以外叫‘无为业’,三界以内叫‘有为业’。三界内的‘有为业’又分为三种,即善业、恶业、不动业;上二界,他所修的‘四禅八定’叫不动业,这是‘禅定之业’;在欲界中有二种业,一是善业,一是恶业。这经文里的‘罪业’就是恶业。这是他前世造了罪业,本来应该去受罪业的果报,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受苦。因为他这个恶业还未成熟,这个业力暂时没有牵引他去受三恶道的苦报,但是他前世也造过善业,所以就先转生为人。刚好他又碰到金刚经,又发心受持读诵,这是善业,是善因善果,据理来说应该得到好的果报才对。可是为什么反而会受到人家的‘轻贱’呢?‘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这是由于你,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功用,给你消掉过去所造的罪业。因为你前世所造的罪业,马上就要成熟了,接著就要去受苦报了。但是由于你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起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才使你过去世的恶业,转变为‘重罪轻报’,才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这个‘轻贱’包括了,忌妒障碍,甚至欺负你,压迫你,骂你,打你。但是这种苦,比那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中所受的苦,那真是算不了什么啊!可是你受过了这个‘重罪轻报’的苦头后,就可以把‘应堕三恶道’中受重报的苦果给他转掉了,这叫做‘重罪轻报’,所以才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这是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把那个罪业消掉了。你应受三恶道的果报可免掉了,反过来还会得个好的果报。得个什么好的果报呢?‘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得’就是当来要得到,当来就是未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果,这样,你不就成佛也有份了吗?这就是说,因为别人‘轻贱’你,但是却帮了你一个大忙。帮了什么大忙呢?第一,他帮忙你,把过去所造应堕三恶道的罪业,给你消灭了。第二,你可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先得个‘菩提法’,依之修行,以后再得个‘菩提果’。这么说这‘轻贱’你的这个人,不是也帮了你一个大忙吗?在佛法上讲,‘轻贱’你的这个人,他也是你的善知识;他是什么样的善知识呢?叫做‘逆境的善知识’。就像提婆达多,处处障碍释迦佛一样;释迦佛说:‘他是成就我修忍辱度的善知识’,但是却是‘逆境的善知识’。我们既然了解了这个道理,再看前面第十五分的道理:‘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我们的心,一定要死心塌地,完全的相信佛语,不可以起怀疑。前面也有讲过,只要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这个‘一念’的功德,就超过你亲近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那个福德。‘一念清净心’,时间虽短,但是这个清净心,我们到底生了没有,还不知道。所以那个超过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福德,有没有得到,我们还不知道。可是这句‘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这一段经文,可说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我们是得到了这个功德。我们听到这部经,能够信心清净,信受而不违逆,讲到那里,信到那里,这个时候,我们马上就得到无量恒河沙数的福德,这是绝对得到的。

  既然‘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就有那么多的福德,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落在薄地凡夫位呢?整天都在苦苦恼恼呢?受持读诵金刚经又受人‘轻贱’呢?一想到这一连串的逆境和遭遇,信心难免就会有所动摇。现在就是要来分析这个道理,叫你绝对不要生怀疑。因为福跟罪,是对待而立的:有福就没有罪,有罪就没有福。有些人是福与罪,夹杂在一起,或者是福多罪少,或者是罪多福少。我们要相信,宿世一定有点善根,不然的话,没有善根,你根本就遇不到金刚经,对金刚经也不会‘信心不逆’。为什么你会生到这个末法时代呢?一定是罪业深重,将来罪业成熟了,就会牵著你去受苦报。要怎么样来消掉这个罪业呢?你能‘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就能消掉这个罪业;你再进一步的去‘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此金刚经,以此功德力,就可以把这个罪业消掉了。经文有明文为证:‘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结果你就增加了福业,你在自利利他中,不但增加了‘有为之福’,也增加了‘无为之福’。有这个善因在,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成佛,这是佛说的话,有经文为证:‘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在十六分看到。释迦佛说,我们凡夫,虽然还在苦恼里面,但是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发心讲金刚经,就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虽然你受到人家的‘轻贱’,但是这是在给你消罪业,你不要因此而退失道心,慢慢的罪业消了,福业自然会增多,逆境就会转好过来,渐渐的变成顺境。这就是教导我们,遇到逆境现前时,不要‘生心动念’。为什么我天天念金刚经,没有一点感应呢?不是没有感应,其实是有感应,你受到人家‘轻贱’,嫉妒障碍,种种欺负,这些都是感应,但是你要这么观想:他就是在消我的罪业,这时候你一定要把十六分所说的道理用上去,你的道心就不会退失。

  现在我拿我道源的切身经历和事实来证明,使诸位同学相信,‘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此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虽然有一些微少的智慧,但是福报一点也没有。我这个人前生前世可能当过讲经法师,就是不晓得培福,执著这一点点小智慧,没有培福那来福报呢?所以一点福也没有。好在我碰到了慈舟大师,他是我的善知识,纠正我的错误知见。告诉我说:‘修行也要有修行的福报,你出家不久,在佛门中要先培福报,有福报了,修行障碍才会少一点。’所以他叫我‘要多培福’。当时我没有听他的话,也没有用心去培福。在我闭关阅藏经的时候,我还跟他辩论培福的事,论到最后,我没有接受他的意见,我还是固执我的见解,照样是向求智慧这方面进行。心中常常这么想:要求智意,就要深入经藏。因此我准备把大藏经看三年,第一步先看‘大般若经’,结果,‘大般若经’最后的二百卷,却没有,就没办法看下去,只好把他放下;就先研究‘俱舍论’,‘俱舍论’是小乘的智慧论,一名‘聪明论’,看‘俱舍论’时,还研究不到三分之一,就得了个吐血病,差点把命给丢了。就放下经典,先把吐血病治好。把吐血病治好了以后,却不能看经了,一研究起注解!头就疼起来,这下子,我突然间才领悟到慈舟大师,为什么特地到关房来看我,叫我先培培福报。才知道慈舟大师真是一个现代的活菩萨,他看见我还有这么一点点的善根,特地来点醒我,加被我,他说:‘你没有福报呀!是求不到智慧的。’终于使我觉悟出这个道理:你要看经求取智慧,你还要有福报的;没有福报,经不让你看,你研究教理,没有福报,不能研究。从那时起,我就返过来要求福,就开始忏悔。我所闭的关房,叫‘阅藏关’,准备看藏经看三年,结果就改了,改为‘拜佛念佛关’。三年后,从关房里出来,福报是否有增加,自己不知道,但是我这个身体却是变好了一点。再拿我自己做一个例证,我受持金刚经,得了好的善报。我廿几岁时,天天生病,病得要死不活的,我就求三宝加被我,让我活到三十岁,我就满足了。但是到了三十岁,我却没有死,所以才去闭关,到现在为止,我已活到八十岁了,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时在三十岁就死了,也还是冤枉,还是短命而死。现在怎么会活到这么大把的年纪呢?这就是我‘受持读诵金刚经’,‘讲说金刚经’的功德,把那个罪业给消掉了。我年轻时,就知道办佛学院,培养僧才,我知道这个功德是大得无量无边。但是我的经济能力不够,时常自己忏悔自己的福报不够,不能为三宝作一点事;但是别人请我去办,我就马上去办,经济方面,别人会负责,所以我就少掉了很多操心。你有福报,经济上自然很顺利,我晓得我的福报很薄,所以在年轻时,就一直的在培福,一点点一点点的培福,不敢舍掉,努力惜福,一直培到现在。民国卅八年以前,我在大陆上讲金刚经,到底讲了多少遍,我已记不起来,也算不出来;但是在台湾,我讲金刚经讲到现在为止,连这一次是第十三遍了。现在是不是有点福报了呢?我想大概有一点了。譬如这回办佛学院,经济就由我来负担,在三宝的加被下,大概也算是顺利的办下去。回想当年,我想要到台湾来,那时身上一个钱也没有,蒙三宝的加被,突然就有那么一个信徒,供养我一张飞机票,我就来了。你看,这不是太不可思议吗?我讲这些话,不是在自赞自己的功德,自已贡高我慢,而是要坚定诸位的信心;要你们不论遇到什么逆境,都不要退道心。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照样的修下去;念诵金刚经的人,每天就继续的念下去。你研究金刚经的道理,就尽量的去研究。讲说金刚经的,就尽量的去讲,‘广为人说’,有缘就讲,去广说此经。你们一定要深信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这样,不论你遇到什么逆境现前,你就认为这是给我消业障的,消罪业的,这么一来,你遇到任何障难,就可迎刃而解了。

  丁三、引因较量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段经文,释迦佛引证自已因位时的行持,拿自己的功德,来跟这个受持金刚经的人来比较,来较量。‘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阿僧祇劫’是一个很长劫数的时间,我回想过去因地中,已离现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长时间,这个时候是在然灯佛以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得值’就是遇到了。‘那由他’翻成中国话,叫做‘亿’,意思就是‘亿亿’。这段经文就是:‘遇到了八百四千万亿亿的诸佛。’‘悉皆供养承事。’遇到这么多的佛,我每遇到一尊佛,我就供养,遇到佛就给佛作事,当佛的侍者,奉侍佛陀。‘无空过者。’没有一尊佛所,让我空过而不去供养承事;凡是有一尊佛出世,就去供养承事。‘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现在就要来较量这个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如果有人,乃至到了末法时代的这个人,能受持读诵金刚经,这种自利所得的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他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就比我前面所供养承事诸佛的功德,大得太多太多了。我所得的功德与持诵金刚经那个人,较量较量,我所得的功德一百分,也赶不上那个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一分;乃至千分,万分,亿分,用算数来譬喻,都比不上那个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这是佛亲口所较量,由此你就知道,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有多么大啊!这种功德,不但胜过前面那个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布施,用生命布施的功德;就连释迦佛在因地行持中,供养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的功德,也赶不上。由此证明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是多么的大啊!这是引因行较量经功德,自利的功德就有这么大,何况又去‘广为人说’,那个功德,简直是不可思议了。

  丁四、总以结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这里又重说一句,‘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这里为什么又重说一句‘于后末世’呢?这就是真正要来应我们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机,教我们注意听。你发心读诵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我释迦佛还没有完全说出来呢!‘具’——是完全,具足之意也。‘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要是完全具足的说出来,定会有人听到之后,势必造成他,高狂知见,惑乱自心。‘狐疑不信’不敢肯定这个功德,又不敢否定说没有那么多功德;心里头疑来疑去,疑则不信。为什么叫‘狐疑’呢?因为狐狸是多疑的畜生。古时有一个公案,叫做‘狐狸不能过冰河’这个河结了冰,其他的畜生乃至猫狗都可以走过去,但是他过不去。为什么他过不去呢?他多疑,因为他多疑,只能走到河边看,他心中很多疑,就这么想:唉啊!我要是走到中间,冰破了,破了不是要跌下去淹死吗?于是就回头,回来了却又想过河;又回到河边上,但是想过去又不敢过去;又走回来了,就这样走来走去,结果他也没有过河去。这就是‘多疑不能成事’的最好借镜。所以后人就用这个‘疑’叫做‘狐疑’。多疑的人他就不信,疑与信永远是对立的。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他多疑,多疑他就不信。这就是‘多疑不信’害了他,你跟他说:‘受持读诵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是教他增加信心的,他反而起了疑心,以为你是随便说说;他怀疑功德那有这么大,就不能‘信心不逆’的受持读诵金刚经了。所以我释迦佛不能完全说出来,只能略略的说这么多而已。这是总结论:‘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里虽然是告诉须菩提,也是点醒我们,让我们知道,这个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你想想不到,谓之‘不可心思’,你嘴里讲,讲不出来,这叫‘不可言议’。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义理,你依之而修,所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将来的果报,当然也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你相信释迦佛所做的结论,你就不会生怀疑了。学习佛法,最重要‘信’才能‘入’,才能做到,佛说到那里,你就相信到那里,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你能完全相信佛语,就修对了。你受持读诵金刚经,要是碰到很多逆境阻碍,这就是告诉你:你过去的‘罪业’果报将要成熟。人家‘轻贱’你,这是因为你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起了不可思议的功用,在给你转‘重罪轻报’。你要肯定的认为,他‘轻贱’你,是给你‘消罪业’的,那你就修对了。讲到这里,金刚经正宗分第二大科,推广降住开解分讲完了。下面的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是讲正宗分第三大科。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

  丙一、当机重问降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现在讲到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究竟降住,就是究竟无我的这个究竟。‘究竟’就是完全,‘究竟降住’就是完全的降伏了妄想心,完全的安住了真心。前面你解悟的只是道理的认识而已,事实上你还是个凡夫,你解悟了道理之后,还得再起修,你的真心才能得到‘究竟降住’,这叫做‘依悟起修’;就是依著你悟出的道理,而去修行。要怎样去修行呢?就是‘全修在性’,因为一切万法不离自心,所以要在现前这一念心中去修,你所修行的都在佛性上修,这叫做‘全修在性’,这种的用功修行,那才是真实的修行。举个比喻来说,前面所讲的道理,好比是地图,你要到那里,先把地图看明白,通通了解清楚了,这就等于开了悟。这时候你再起步走,就绝对不会走错路,也不会中途暂停下来,一定会继续走到目的地,到达终点,这就是‘依悟起修’。我们中国顿教禅宗,用功修行要通过所谓:‘三关’。破本参就是破‘初关’,再破第二关‘重关’,再破第三关叫‘末后牢关’。第一初关叫做破本参,也就是解悟,悟到佛的本性,就是悟到本来面目了;本来面目就是‘我本来具有的佛性’。佛性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这叫‘开悟’,开悟了,就要脚踏实地的去修行,才能通过第二关,第三关。如果我们不求‘开悟’,就要先讲修行,这叫‘盲修瞎炼’;好比你不用眼睛来引导你的双足去走路,你走错了,自己都还不知道,光在那里瞎炼一番,已经炼到外道那里去了,自己都还不晓得,这是多么的冤枉和可悲。只走到中途,就以为走到目的地了,叫做‘得少为足’;修行用功稍为得到好处,稍为得到利益,以为这样就是成佛了,不要再修行了。所以我们修行佛法,首先一定要从‘依文解义’的‘解’开始;再进一步去求‘深解义趣’的‘解’,就是先悟了‘理’再去修行,这样才是最稳当,这样我们才不会落到‘盲修瞎炼’盲修一场。

  从第十七分起,一直到正宗分第三十二分,道理跟前面讲的道理,完全不同。前面先教我们‘依文解义’的‘解’,要我们‘生起信心’,一直说到第八分为止。从第九分起,就是推广降住,叫我们‘开解’,要‘深解义趣’,一直说到第十六分为止。由第十七分开始,下面就是讲要怎样的起修了,要开始走上修行的路上去;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是‘深解义趣’,悟解了这个‘理’以后的修行;这个修行还是要依著这个‘理’来修行,修到二十三分为止。再往下面就是讲证果了。今天我们能遇到‘新眼疏’,遇到通理大师,‘达天老人’,我得到他的光明指导不少,他这个金刚经分科是清清楚楚的,我们依著他的分科来讲,就不会那么的含糊,我要强调再说一次,到了这第十七分,就是讲起修了,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他是‘深解义趣’以后的修行,也就是悟解了以后的修行。你要把这个道理记清楚,才能把经文的脉络次第弄明白。

  这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共分为二科。丙一、‘当机重问降住’,‘当机’就是须菩提尊者,前面第二分他已问过的,到第十七分又再问,叫重问。再问什么呢?还是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心?第二科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原问’就是释迦佛照著他,须菩提原来所问的问题,来发明答覆,这个降心与住心的这个道理。先讲第一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这个‘尔时’就是讲到第十六分,这个时候,须菩提又出来仰白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跟前面第二分所问的一样,但是深浅不同。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不同,前面的是个薄地凡夫,要想学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现在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开过悟,‘深解义趣’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发心’也跟前面深浅不同。前面是初学发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正知正见的愿心。这个地方是要‘发修行的心’,这个发心者,虽然‘理’已经悟解了,但是他还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所以要来求证,要求证就得学修行,现在就是发‘要修行,要证果。’的这个心。所以这个‘发’字,也比前者深。‘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文字跟前面一样,义理却不同。这就是你‘悟’了‘理’了,你要实际的起‘事修’,你要在事相上修行用功了。可是真心还是会走动的。何以故?因为真心还不能完全安住。要是真心完全安住了,那又何必要来求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呢?真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呢?因为有妄想打闲岔。所以要来请世尊说降伏妄心的方法。这个妄心是最细的妄心,是‘悟’了‘理’之后,你要在事相上去修行。因为你的真心还有‘微细动念’的执著,这个心很细,一定要把他降伏住。要怎样降伏呢?世尊所答覆的,也跟前面的深浅不同。前面所答覆的是先要遣除掉‘心外面的境界相’,这一点得把他记清楚。这第十七分,所问的问题跟前面一样,世尊所答覆的文字也一样,但是义理却不一样,这里是要去除‘心内的执著相’,因为你‘生心动念’,就会产生有能有所,一个能执著,一个所执著。所执著的是‘外面境界相’,所以才一再的开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心外的境界’,那是你所执著的,你把前面那个所执著「心外面的境界相’空掉了,可是心里面还有个执著,这叫做‘能执著的内心’。这个道理,在第十五分,就已经先表明在那里,这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见’与‘我相’,这个‘见’与‘相’有什么不同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心外的境界’叫‘相’,是‘所执著’的‘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心内的执著’叫‘见’,‘见’是‘能执著’的内心。把前面所执著的相,空掉了,心内还有一个‘能执著’的‘我见’,这个也是妄想心,所以要来降伏这个心内的妄想心。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