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星云老法师演讲集》

续 54

佛教青年的展望

  

时间:西元一九七八年一月
                            

地点:台北能仁学会
                            

听众:法师、居士(弟子陈慧贞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能仁学会举办‘佛教青年展望’一系列的演讲,在这一星期中请到诸方大德来讲演,星云非常荣幸,第一天就有机会和各位见面谈这个问题。

  当初贵会会长问我要讲什么题目时,我回答说︰‘你订佛教青年展望,我就讲佛教青年展望好了。’但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不太容易讲,到底是佛教希望青年做些什么呢?还是青年希望佛教如何呢?由于我远居高雄,也不便再和你们商量,所以我现在就将这个问题分成两段来和各位研究探讨。
  


第一、青年对佛教的展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个体生命跃动在宇宙的大洪流中,首先必然会急于探索前途的问题,也就是对未来做一个展望。青年投身于佛教,心中也一定渴切展望佛教的前途,希望佛教的未来光明灿烂。佛教的未来有希望,我们青年就会觉得生命充满希望与意义,也就能获得安心立命的落实感。因此,在这里我要分成几点,尝试从各方面,各个角度来看佛教的未来︰从世界来看佛教的展望,从社会来看佛教的展望,从时代来看佛教的展望,从生活来看佛教的展望,从宗教来看佛教的展望。


  一.从世界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目前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佛教称作‘娑婆世界’,所谓娑婆世界,就是众苦煎迫的世界。苦,就是烦恼,在佛教中它有许多的名称,它能障蔽我们内心原有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作盖、障;它盘缠在我们心中,像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作结;它能驱使我们在无明之中永远地轮回,所以又称作使;它使我们惶惶茫茫,迷失本心,所以又称作惑。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数十种的譬喻来形容它。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究竟有什么苦呢?由于欲望不得满足而苦,由于人际关系爱、憎、离、合等的不协调而苦,由于自然界风、雨、火、地震等的侵袭而苦,更由于人类自身身体上的疾病老死、心理上的贪嗔痴妄而苦,真是无边无量,绵绵无穷。

  然而生在这样一个娑婆世界,大家所承受的,也并非完全没有快乐,只是快乐非常有限,远非痛苦所能比拟。所以有这么一个笑话︰当婴儿呱呱堕地时,他的第一声就是‘哇--哇--’,好像在表示‘苦啊--苦啊’这个普遍流行的笑话充分显示人生的苦。

  佛教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像枯木死灰,每次都正襟危坐,严严肃肃地讲说这世间百孔千疮的苦;相反的,佛教是幸福的教,佛教希望人人都能追求到至高无上的安稳快乐。既然佛教是幸福的教,为什么要一再强调生命的苦呢?因为你若不知道苦,你就不懂得快乐,也无从真正发心来学道。苦,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一个增上缘。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慢慢发展下去,会进到一个天堂的世界。以我们台湾来说,在很多方面就好像是天堂一般。佛教讲的天堂是指三界二十八天而言,即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个天,无色界有四个天,三界共二十八天。天人的生活与我们娑婆世界的生活不大相同,他们的寿命很长,就以四天王天的岁寿为例吧!四天王天是诸天之中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最近的人,他们的一昼夜等于我们人间五十年,而他们的天寿是五百岁,折合我人间岁数就是九百万岁。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生于比这娑婆世界高一界的天界,我们就不再以‘人生七十古来稀’或彭祖的八百岁为奇了,那时可以活整整的九百万年。如果到了无色界,就有八万大劫的寿命,那就更加长了,其间的差异远非我们人类所可以想像的,就是用我们中国人习惯说的‘天渊之别’也不足以形容它。

  寿命之外,天堂的快乐也非常殊胜,例如天堂里的众生,需要衣服时衣服就来了,想要吃饭时饭菜就来了,真是随心所欲,随意所需。此外,他们的身量、居所、禅定等等,也都很殊胜。天堂种种的殊胜,就以我们台湾的现状而言,也逐渐达到这个标准。在燠热的夏天有冷气,严寒的冬天有暖气;想到远方旅游办事,汽车、火车不够快,坐飞机就可以神速来回;想吃什么,山珍海味,不足为奇,满汉全席,花样百出;在美国广播的美国之音,我们在家里打开收音机就可以立刻听到;从电视由播出的球赛和拳击,坐在家里,扭开魔术般的按扭就可以看到。真正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希望怎样就能怎样。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慢慢发展下去,在物质生活方面将与天堂一无二致。

  虽然娑婆世界可以由苦而乐,天堂之乐其乐无边,然而这一切的快乐仍是不究竟,不管是九百万岁、八万大劫,终究是有限的岁寿。如果这个世界慢慢发展,大家都信佛念佛,就可以进步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与天堂不同,极乐世界是一个清净之地,不像天堂仍是以‘情欲’来维系生命。极乐佛土恢廓广大,微妙奇丽,而无变异衰灭。极乐世界的地是自然七宝合成,无山岳海洋溪渠井谷之险,终年冷热适宜,无春夏秋冬之别。房屋是七宝楼阁,水是八功德水,味甘如露。众宝莲花周满世界,足履其上则下陷四寸,行过之处还复如故。极乐净土的居民没有男女之分,都是莲花化生,他们的生活也没有经济上的苦恼,因为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而且没有人会强占己有,因为欲食之时就自然饱足了。极乐世界还有百万种伎乐,演唱清畅悦耳的法音,更有百千种光明,照耀庄严灿烂的国土。

  由此可知,极乐世界远比天堂更高超、更微妙,以我们今日台湾来说,为什么念佛的人越来越多,就是要把极乐净土实现在人间,所谓‘心净则国土净’,这绝对不是一种幻想或神话。据经中记载,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土,一佛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娑婆世界与极乐净土之间遥隔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几乎使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但是经中也告诉我们,于一念顷可往生极乐世界。现今美国的太空人登陆到二十几万英里外的月球,还需要好几天,而我们却可在一念之间到达十万亿佛土之外的净土世界;因为它不是科学方式的世界,更不是物质所堆砌成的世界,它是一个信心愿力所共成的精神世界。只要念佛的人慢慢增多以后,净土就会逐渐在人间实现。

  再往下去,极乐世界还要进到最后的‘华藏世界’。我听说,过去在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任教的方东美教授,毕生最推崇佛教的华严思想,他认为今后人类最高的思想准则就是华严思想,最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华严世界。所谓华严世界于一微尘中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尽摄于一微尘里。例如经中最著名的因陀罗网,网上之珠重重互映,融摄宇宙,鉴照乾坤,时空交织,心物相通,十方佛刹,一一微尘无不周匝互绕,相即相入。

  在这样重重无尽,交相遍涉而圆满通融的世界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无内无外,无古无今,无欠无缺,早已超越了时空的观念,泯灭了有无的轸域。如果我们能实践华严思想,能安住在华藏世界的话,富贵固然好,贫穷也同样自足快乐;美味的食物固然妙味无穷,粗糙恶劣的食物也同样甘之如饴;赞美的音声固然悦耳,恶毒的辱骂也同样美妙。

  在华藏世界中,不论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无一不是一多不异,净秽无别,这一种超越差别而进入绝对平等的世界,只要我们在佛教中再接再厉地修证是不难实现的。一般人常常以为世界**快来了,时下的思想中也很流行这种末世思想,这实在是过分悲观消极或不肯负责任的思想心态。我们学佛的人只要有一个悲天悯人的愿力,并且真正去实践佛法,不但天堂在人间、极乐在人间,连华藏世界也会在人间实现的。


  二.从时代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从世界的展望再来谈时代的展望。历史上的上古时代三皇五帝时,我们订名神权时代。其时民智未开,初民的生活非常简陋,茹毛饮血,居处洞穴,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力量感到不可捉摸,尤其是那些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现象,例如风、火、雷、雨、水等zai 难。面对那些无法避免又不可理解的外力,初民心中充满了恐惧感,于是设想有某种或多种大力而不可见的东西在主宰人类,惩罚人类,于是他们就透过祭祀礼拜等方式来祈求宽恕,这就造成了多神、泛神崇拜的神权时代。天空忽然轰隆一声,电光交作,在初民眼光中,那是雷神的愤怒;地面刮起阵阵强风,那是风神在显露威力;大雨滂沱,氾滥成灾,那是雨神的警告。此外,举凡日、月、山、川,河、海、星、云、烟等,都无一不有其神。在今天的台湾,甚至于大树也可称神,石头也可称神,土地也可称神,可见这种神权思想并不仅限于初民而已,只不过初民对于所有不可知的事物都归诸于神,乃至于万物的创造、宇宙的形成,一一都出自神的旨意。神,是至高无上的。

  其后,从神权的时代又慢慢进化到君权的时代。人类的生活从家族性逐渐走向部落生活,而在人群中,一些比较聪明,能力高强的领袖人物脱颖而出,起来统一各部落,以后就做起了皇帝;所谓君权,一旦大权在握,君临天下,四海之内,唯我独尊。既然成为最高的权威者,结果就有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居然也维持了几千年。

  慢慢地,大家体认到这种君权的不合理,于是纷纷起来革命,提倡民权。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每一个民众都享有权利,打破了统治者与受治者的壁垒,从此,众人的事就由众人来管理。像我们中华民国实行三民主义,主张民生、民族、民权,公职人员要由民众来推举,选贤与能,尊重自由意志,因为民众的权利可以决定一切。

  虽然现在的民权时代,常常给民众许多的自由权利,保障了人民生活的福祉,但是,这样的时代难道就是最高的究竟吗?难道所有的人类理想境界就仅止于此吗?所有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从这个民权时代发展下去,将会有一个‘生权时代’出现。所谓生,就是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今后一切众生都要有平等的生存权,不但是同人类不分家世、相貌、品性、智慧、体格、贵贱、美丑、强弱、智愚,就是一切飞禽走兽、虫鸟鱼蛇都有同样充分的生存权利。现在世界各国中,较文明的国家也都制定了保护动物的法律,也设定动物生存的特定区域,就是在我们台湾,也有一个保护动物节,还有许多人也大力提倡不准虐待动物。因为一切动物就是一切众生,若由物质上来看,大家都是一般骨肉一般皮,把这些动物的皮毛骨肉筋血送到化学试验室作化学分析,结果无非是同样的碳、氢、氧、氮、磷、钾、钙、铁等的一大群原子罢了。若以精神方面来说,纵使动物在受想行识上的作用不如人类之强,但感受苦乐之情则显而易见︰从万物之灵的高等动物,以至于蝼蚁蚊蝇等的低等动物,无不表现一样的贪生畏死,避苦趋乐的心情。所以,从民权发展下去,在未来一定可以进入佛陀所提倡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生权时代。


  三.从社会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从世界、时代的发展再讲到社会的发展。最早的人类所形成的社会,叫做游牧社会,以天然的水草来游牧维生,所谓逐水草而居之,其后慢慢安居下来,发展成农业社会,藉着耕种的知识,靠着植物粮食来维生。到了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结构急剧地变化,人类一切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工业时代,人类不断地向外追求物质的知识,以物质为对象而考察、研究、实验、利用,结果不但物质界的知识是物化了,就连心灵界的知识也被物化了。知识的错乱导致道德的颠倒贫瘠,工业时代带给人们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却也使人们产生了更强烈的物质欲望。更由于人我的界线未泯除,心物的对待未融通,物质与科技的发达非但不能获得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真正自由平等,反而更引起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矛盾对立。例如核子武器的发明,一方面固然可以收到吓阻侵略暴力的效果,另一方面却也引发了今日世界各大强国之间的猜忌。可以说,现在进展到这个工业社会,只是解决了我们物质方面的生活,至于我们精神领域的增长、道德修养的提高、心灵道念的精进,则有待于一个‘道业社会’的来临。

  巨厦高楼连苑起,轻歌曼舞明光里,社会渐渐繁荣兴盛了,人心也慢慢腐蚀迷失了。跟社会的发展成正比,越来越多的人渴盼求得平衡的内心生活,然而物质生活不能提供永恒的安宁境界,只有‘道’本身才是永恒的。例如当今的美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然而美国人民更迫切地需要宗教的信仰,迫切地需要修道的生活,甚至于ji 督教、天主教的礼拜、祈祷,他们都感到不够。就拿我们这一次佛光山传戒来说,戒子中有一个心理学博士、一个语言学硕士,还有两位教授,千里迢迢,从美国赶到台湾来受戒。近年来,许多xizang、日本,以及我们台湾的出家人到欧美去传布佛教,可以说欧美佛教普及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有些地区虽然还在萌芽阶段,但是有更多地区早已经起了热烈的反应。以美国来说,现在各大学普遍设置了佛学研究社、禅堂,且经常举办演讲、研讨会,著名的哈佛大学就设有佛学系、禅堂。另如英国夙负盛名的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与伦敦大学等校的学生,也都组织了极具规模而朝气蓬勃的佛学社。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需要一个修道的生活,因此,从社会来看未来,佛教有着非常光明灿烂的前途。


  四.从宗教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再从一般宗教的发展来看佛教的前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就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初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阳、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目前我们台湾是一个英雄宗教非常普遍的社会,不过,有朝一日会慢慢进展到‘真理的宗教’。

  由于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响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因此,我们对佛教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五.从生活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我们从生活上来看佛教的未来。以佛教的生活来说,我们佛教最早的生活叫作乞食生活,也就是托钵生活;日中一食,乞食充腹,依住林下,安心进道。原始的佛教,从佛陀到他的弟子,都是以乞食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佛教东传到我们中国以后,由于社会结构、生活型态的不同,托钵乞食有所不便,于是便慢慢改变为农禅生活。所谓农禅生活,便是僧侣自食其力,一面耕作,一面修行,例如古代的百丈怀海禅师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外,太虚大师也曾提倡工禅生活,他认为务农之余可以修行参禅,作工也同属劳动,一样无妨于修行参禅。不论是农禅生活,是工禅生活,一样逐渐地进化为共修的生活。

  在共修的生活之中,出家人不一定非要在山林水边修行参禅不可,也未必要自耕自食;他投身于团体之中,群居共修,进入寺院,进入丛林,平等互助,和合共进。从前只有在寺院、丛林进行共修生活,现在就是在家学佛的居士,也有念佛会、居士林......等种种的共修会。这个共修的生活再发展下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就是解脱的生活。

  我们大家只要彼此勉励,互相研究,藉着相互激荡的力量,对佛法的研究深入下去,就是过着一种解脱者的生活。

  所谓解脱者的生活,就是体证人生的无常无我,从人生众苦的桎梏之中自我释放出来,得到身心脱落的安乐自在。由于能体达无我之理,自然就能舍离爱取之心,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永远超脱出执着缠缚的迷境。到那时候的生活,有钱固然是处处方便,没有钱也一样时时自在,因为内心的富足远比金钱的拥有还重要。位居显要固然能得到光彩荣耀,但是默默无闻,如一介平民也丝毫无损于他自我人格的尊严,因为他的内心与三世诸佛共通平等。身体健康,数十年如一日固然很幸运,就是疾病缠绕,乃至于残废死亡也没有关系。因为在解脱者的眼中,生老病死犹如水泡,水泡虽然破裂了,但水的本性依然平静如常。我们人类虽然有生老病死,但这种现象上的变化只是一种表相而已,实际上我们的本性之中并没有生老病死。如果你能体认‘死亡’只是肉体上的死、形象上的死,你就可以了解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精神是没有生死之别的。就以黄金为例,你可以将黄金制成耳环、手镯、戒指,但那些都不等于黄金,因为黄金的本性是不变的。

  如果我们能够修行证悟到我们的本性,真是生也好、死也好,有也好、无也好,来也好、去也好;总是生死不二,有无一体,来去无异,实在是一种完全自由解脱的生活。在这时代,大家的智慧渐渐提高,越来越会感到佛教修持的重要,解脱的生活一定会很快来临的。例如贵会会长圆一法师,建立了能仁学会这个道场,推动了共修的生活,如此只要一直发展下去,在未来,大家一定可以获得和乐自在的解脱生活。


  六.从佛教的演变发展来看未来的佛教

  现在再从佛教本身的演变来看佛教的未来。佛陀为了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创建了佛教。所谓一大事因缘,就是开导众生,令人人都悟入佛的知见。因此佛教的出发点乃以人类为本,是人乘的佛教。佛陀成道以后,印度所盛行的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又称作原始佛教。佛教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时间极其悠久,而在阿育王时代,由印度传至锡兰、缅甸、泰国,以及爪哇群岛等的南方系统诸国,迄今仍然盛行小乘佛教,然而他们也已逐渐感到小乘佛教的不究竟,进而会慢慢接受我们中国的大乘佛教。

  中国从汉朝佛教入传之初,可以说就是大乘佛教,然而那时只有大乘佛教的教义,但却缺乏大乘佛教的精神动力。其后,每一朝代都有许多高僧大德出来弘扬大乘佛教,所以大乘佛教的教义在我们中国有着非常蓬勃的发展。例如大陆上著名的四大名山,普陀山是观世音显现灵验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他们都是大乘菩萨,大乘佛教就是菩萨的佛教,而菩萨的佛教就是偏重于在家的佛教。我们以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萨来说,观世音是在家相,普贤、文殊也都是在家相,只有地藏王是出家相,所以大乘佛教应该是在家佛子起来实践的佛教。

  佛教的实践目的,在于明心见性,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脱生死烦恼的束缚,获得绝对自由与平等,不特要自己如此,更要世界上所有人类和动物都如此。凡夫之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觉,所以爱恋执着,流转生死。小乘之人仅觉了一半,所以观三界如牢狱。视人类若冤家,一经出世就永远不作入世之想。具有大乘精神的菩萨则由于已证我法二空,以大智之故,不住于生死;以大悲之故,不住于涅槃。悲智双运,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大乘菩萨这种高度的智与悲,就是在助人也证得智与悲的本体,觉得圆满的境界;因为没有慈悲的智慧是狂慧,而离开智慧的慈悲则仅仅是俗情。唯有体达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才能令智者有所知,仁者有所爱,勇者有所为,相倚互赖,利乐一切的众生。

  在过去,我们大陆上的佛教一向都以僧众,就是出家人为主,以在家信众护法。出家人的佛教主要是发出离心,亦即舍弃爱取,厌离秽土之心,这是一种小乘佛教的准则。如果所有的信徒都来从事佛化运动,以四大菩萨的精神来弘扬大乘佛教,我想,我们中国佛教不会仅止于目前的状况。不过,现在还不迟,现在我们台湾有很多社会青年、大专青年,都是有热忱有理想的知识青年,他们不但信仰佛教,而且实行悲愿,献身于佛教的事业,这实在非常难得。如果还有更多有理想有热忱的青年都来加入这个悲愿的行列,以智慧、慈悲来摄化众生,任劳任怨,精进无畏,勇往直前,如此我们从大乘佛教发展下去,未来一定是一个‘佛乘佛教’的佛化世界。

  有人说,我们中国佛教一旦没落了,将来会慢慢从西洋再回过头来,由西洋人将佛法再传到我们中国。这个想法未必见得,因为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一个佛教的,完全佛乘的,以佛心来行事的,以佛的精神来度众的,以佛的行为来做为生活准则的时代已渐渐开展了。在未来,我相信大地众生都会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放眼看去,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

  我刚才所讲的是佛教青年的展望,我们对佛教的未来一定要有信心,有希望,如此,我们投身于这个信仰之中,献身于这个真理的宗教,我们所付出的辛苦修养,所期盼的未来希望,一定可以在佛教的展望里一一实现。各位可以看得出来,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佛陀所讲的华藏世界,未来的时代是一个众生平等的生权时代,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事业与道业并重的社会,未来的宗教是一个佛教真理普遍润化人间的宗教,未来的生活是一个解脱的生活;未来,是一个最理想、最圆融的世界,未来就是佛乘的世界。

 
 

第二、佛教对青年的希望



       
我们讲完了青年对佛教的展望,以下我们就来谈谈佛教希望我们青年的是什么?佛教本来就是一个青年的宗教,但不知道何以会被误解为老年人的宗教。譬如说,有人要信佛教却仍然信心不坚固时,常常就以‘到将来老了以后再说’为借口,仿佛佛教是一个老公公老婆婆的老人宗教,非等到白发苍苍口齿动摇的时候,就不肯及早觉悟。甚至还有人认为,佛教只是在人死了才需要经忏超度的死人的宗教,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在佛教里面,我们可以看看,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就没有胡须,有胡须才算老。此外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也都没有胡须。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位佛菩萨是有胡须的,所以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释迦牟尼佛是三十一岁证悟成道的,以我们现在来衡量,三十一岁正是青年。又如我们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圣者玄奘大师,他在二十六岁时发愿到印度取经,而他就以这种青年的悲愿壮行丰富了我们的中国佛教,提供给后代无数的文化遗产。此外,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以及佛教史中,也记载许多青年佛子的光耀事迹,例如妙慧童女,仅仅是个小女孩,就连德高望重的文殊菩萨都向她恭谨地顶礼,所以说,有志不在年高。另如法华经里的龙女,年仅八岁,就可以在南方无垢世界转女身成佛,可见在佛教,不但不轻视年轻人,而且也不轻视女人。

  东晋时代有一位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座下四圣弟子之一,他去逝时才三十一岁,然而他所留下的著作,尤其是《肇论》一书,不但在佛教史上,就是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也都是一部不可磨灭的伟大著作。可以说,佛教培育、塑造了多少的青年,而他们也贡献出自己,促进佛教的进步,增添佛教的荣耀。《华严经》中最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个虚心求道的男童,问道行脚,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大菩萨,和他们畅论诸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一个小小童子,每到一处,都受到隆重的欢迎。所以说,佛教绝不是老人的宗教,而是青年的宗教。

  我们当然不否认,今天有些寺院弘扬佛法的方式有所偏差,明明是对在家信徒讲道,大可以对他们宣说在家的佛法,要他们发增上心,但由于他自己本身出了家,就想以一套出家人的吃素、出家、受戒等作法来要求在家的信众,要他们发出离心,所以讲说者与听讲者之间往往不能相应。此外,又由于近年来国家社会的动乱,尤其从明末以来佛法衰微,至清朝有太平天国洪杨之乱,再碰到现在中共毁灭佛教,使佛教蒙受远比历史上三武一宗更大的zai 难。经过这许多灾祸,佛教的许多事业当然无法按照佛教的本意来兴办,佛教的人才也不像唐宋时代那样的济济多士,现在佛教在中国大陆可以说受了亘古未有的zai 难。处在这一时代,我们青年更应该发心,不仅要把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本来面目弘扬起来,更应该把我们青年的佛教树立起来。要树立青年佛教,就要谈到佛教对青年有什么展望,以及青年们自身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作佛教的栋梁,作佛教的干城。因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来跟各位共同勉励。


  一.以戒以法净化自己

  佛教青年若想自度度人,成为佛教命脉的中流砥柱,就须具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与奋斗的勇气,使自我的生命理想化、自觉化、意志化,而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就必须以佛教的戒律、佛陀的教法来净化自己;自己若不先求得净化,又如何来净化社会,净化他人呢?因此,青年须以持戒、修法来作为自我充实的首要之务。当然,戒律的内容非常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我们撇开出家人的戒不谈,在家信徒的戒也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等数种。现在我们暂且可以不谈八关斋戒、菩萨戒,但我们起码要奉行五戒。任何初学佛法的人都知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受五戒是为求名誉,我们一定不愿意。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人间社会和谐安乐,最起码,人人都应该持守五戒。今日许多佛教徒,常常只想要长命百岁,可是自己却滥杀无辜;光想自己富贵,却尽量地贪污窃取;希望自己家庭和谐,却去侵犯别人的家庭;希望自己名誉好,却不惜以妄语侵犯别人的名誉;渴望自己聪明智慧,却又常做一些愚痴不堪的事而不自检点。

  所以,我们佛教青年想要壁立万仞,扭转乾坤,迸放万丈的光焰以利益群生,首先就要以戒为本。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果没有佛教的准则,不过五戒的生活,就绝对无法得到佛法的利益。我们不妨到监狱里去调查一下,那里所关的犯人,他们之所以身系囹圄,失去自由,都是由于犯了五戒的缘故。例如杀人、伤害,甚至毁尸灭迹,这就是犯了不杀生之戒;他们贪污、窃取、抢劫,这是不偷盗之戒;有的妨碍家庭、妨害风化、重婚、强jian、这是不邪淫之戒;又有诈欺、背信、开空头支票,这是不妄语之戒;此外,抽鸦片、大麻、吸食强力胶、注射速赐康等,令人迷失灵性,理智颠倒的东西,就是犯了不饮酒的广泛意义。因为犯了五戒,任意地侵犯他人,结果为社会所不容,做人的条件从此也就不具备了。因此我深觉,今后我们的佛教青年,固然应该有热情活泼的胸襟,但对于生活的规律戒仪更应该加以重视。

  有人说,我们佛教有了朝气蓬勃的青年,可以来组织佛教歌咏队,以期美化人生,美化佛教,给佛教带来生气。不错,我们是应该提倡佛教音乐、梵呗教学。又有人主张,旅行游乐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舒散我们的身心。不错,佛教也经常举办各种朝山参拜的活动。但是佛教更希望青年能够深入经藏,依戒依法,用佛陀的义理作为自己信仰的根据。

  我们青年想要作时代的暮鼓晨钟,想要给佛教带来新气象,也唯有先谦冲自牧,埋头苦读,广修一切世学内典。能够熟知外学,才能够制诸‘外道’;知道一切工巧明,才能造就世间之利济;能圆满了达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之法,才能自觉觉人,普化群伦。


  二.以利以乐摄化众生

  我们青年有了戒、有了法,自己净化了,自己的条件具备了,但佛教的精神不仅仅在于自己得度而已,还更需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进而以利以乐来摄化众生。这个社会众生,你若对他一无利益,他又要你做什么呢?所以,我自从有心弘法以来,秉着我们太虚大师的教示,也以佛教本来的精神,就是特别重视人间的佛教,重视生活的佛教。佛教绝非谈玄说空的宗教,而是要从大众的生活改善起;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以为光把道理讲好就够,而是要让每一个人真正获得利益,获得安乐。

  如何带给人利益?如何带给人安乐呢?例如现在兴办各种慈善事业,孤儿院、养老院、学校、医院,乃至于佛教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庆祝会、星期日学校、语言训练班,以及各种婚丧喜庆的社会活动,这就是以利以乐来摄化众生。从此,佛教不再是修建寺院,做做法会而已,而是依照佛陀的教法教义,带给人们一种全面更新的生活方式。我听圆一法师说,能仁学会以后要成立医药班,将医药常识传授给人。此外甚至还要成立音乐班、插花班、烹饪班......,慢慢改善大家的生活,令大家都得到利益安乐。我觉得,这是今后我们青年的责任,所谓任重道远,舍我其谁,佛教青年应该有一种‘以利乐众生为己任’的抱负与气魄。


  三.以定以慧安住自己

  今天的社会混乱,人也常常感到渺茫惶惑,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将身心安住在何处。比方说,上了班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上班,整天空无一事却又万分无聊。看电视吧!却也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看个不停,至于打牌、游玩、吃零食、逛街,久而久之,更觉内心空虚,万念俱灰。所以安住身心实在是很重要。在佛教中,念佛可以安住身心,坐禅更是安住身心的最佳法门。念佛是把身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坐禅则是注心一处,以真智住于无漏清净的禅定中。当然,打坐也要经过初步的训练,譬如要下水救人就必须先学会游泳。等到调理好身心,对禅有了体验,两腿一盘,法乐无穷。不但是打坐,即使是生活中,吃饭、办公、睡觉,也都可以参禅,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如果我们青年有了一点禅定的修养,不论行住坐卧、进修办道,一定会觉得生活很美好、很自在。

  有了定以后,还要以慧来安住自己。例如有人要看佛经研究佛学,如果发心一天读一卷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三百六十五卷,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卷了,日积月累,实在令人惊叹。有了智慧,再来回顾这个世间、这个社会人生,你会发现,目之所及,一切都跟从前不同了。孔子为什么看满街都是圣贤,佛陀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可见,如果以智慧之眼来认识世间,一定可以窥见到真理之光。然而,佛教讲的智慧不同于一般科学家所用之智慧;世间的智慧总离不了意识的分别计较,佛教的智慧则在于明心见性,破诸惑业。

  我听说一位台大的青年,平常很喜欢去登爬高山,他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有一天,为了排水沟的问题,竟和邻居争吵起来,正在吵得不可开交时,他们的儿子听了很不愉快︰‘唉!爸爸妈妈真是的,这么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吵!’这个登过无数高山的青年,已经体会出宇宙的伟大,培育出开阔的胸襟,因此越发觉得芝麻小事不值一提;他的父母,虽然是身为大学教授,却反而不如他。佛法就好比高山。登妙高山,我们就可以看透一切事相。佛法又如大海,有了佛法,我们将会智慧如海。

  很希望各位同进都能够以戒以法来健全自己,净化自己;以利以乐来普济他人,摄化众生;更以定以慧来安住自己,超脱自己。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深愿能跟各位互切互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好约略谈一谈我们青年对佛教的六个展望,以及佛教对青年的三项希望。我本来要讲六点,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希望三宝加被大家,谢谢各位!

TOP

续 55

四个问号



时间:西元一九八○年
                          

地点:佛光山
                          

对象:大专夏令营学生(学生彭瑞珍记)



    各位贵宾、各位老师、各位学员:

  在天气这样炎热的时候,大家舍弃了家里的冷气、电视、电冰箱的享受,不辞辛苦的来到佛光山参加佛学夏令营,首先要有一个‘为法而来,非为床座而来’的认识!


  为什么要来参加佛学夏令营?各位当然会回答是‘为了研究佛法’,‘为了安住身心’,但是再把这些问题加个‘为什么?’仔细的推敲,仔细的研究,就会发觉到这一趟佛光山之行的因缘非常殊胜,非常不简单。如果不是曾经种下善根因缘,又那有今天的胜会呢?所谓‘为什么?’就是‘为什么要研究佛法?’‘为什么要安住身心?’‘为什么?为什么……?’在开营的今天,我想到了各位是为了四个为什么:的问号而来

 
 
   

第一个问号是:探索──探索什么?



  
我们上佛光山应为探索而来,探索什么呢?

  一是为探索生命的能源。

  二是为探索内心的宝藏。

  世界上由于能源缺乏,有多少工程师,多少科学家,有的飞往太空,希望在太空里发掘能源;有的潜入海里,希望从海底取得能源。然而,还有更需要探索的是我们内心的能源!我告诉各位,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的能源专家!对于生命能源的探索,早已做了最佳的示范。我们人人都有一个生命,但是生命的来源究竟是什么?所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却一无所知!

  过去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努力的拜佛、念佛,事实上佛无需我们来拜,更无需我们来念,只不过是藉着拜佛与念佛来探索我们生命的本源!

  父母生下了我们,我们有假体、假相,父母又为我们取了假名,慢慢的我们成长,历经生老病死的过程,可就不知道还有个不生不死的真正属于我们的生命本源。所以有些禅宗的祖师们参话头,参‘念佛是谁?’参‘什么是祖师西来大意?’,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为的也是要寻找生命的本源,寻找自家的面目。举个禅宗的公案来说:

  有一位禅师走到佛殿里,肆无忌惮的对准佛像就‘呸’的一声,吐了一口痰,旁边的同参见了,十分不以为然,说:

  ‘什么地方不可吐痰,偏偏要往佛身上吐?’

  ‘请告诉我那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吐痰!’

  佛性遍满虚空、充满法界,一个经过了探索而达到目的的人,对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有新的认识!

  天然丹霞禅师,也曾将佛殿里的罗汉像,取来烧火,纠察师见了,就愤然的责备他何以如此不敬?

  ‘为了烧舍利啊!’禅师坦然的回答。

  ‘你这人也太痴,这是木刻的佛像,怎能烧出舍利来呢?’

  ‘既然烧不出舍利,那有何用?再多拿几个来烧吧!’

  真正认识佛的人,也就是真正探索到自己圣贤的本源和境界的人!

  佛教把向外追求的人称为‘外道’,而佛教本身乃是向内探索的宗教,所以又称为‘内学’。外道所追求的为心外之道,而心外之法,只不过是些枝末而已。以分别追求的一般知识,在你知、我知的感受上,在在皆因人而异。而佛学既是根本之学,则能一通而百通,一了而百了。佛学并非以分别意识追求即能得解,还要经由内心的体证,才能真正的彻悟。心中大圆镜智上的尘垢,经由佛法的拂拭以后,就能光明显现,如实的映照出一切实相。

  空中的太阳能有限,海底的宝藏也有限,唯有内心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谓‘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所以第一点大家要知道,我们是为了探求自己圣贤的本源而来,是为了探索自己的佛性宝藏而来。
  

第二个问号就是:追寻──追寻什么?



  
  答案有二:

  一是追寻宇宙的真理。


  二是追寻大我的人生。


  我们上山,不是为了虚荣,以为我入山学道了,自是不同凡响;也不是为了享乐,以为山中清风明月,自有快慰的感受。吾人乃是为了追寻宇宙的真理,追寻大我的人生而来。

  记得几年前,台北公共汽车的车壁上,曾经贴有一则广告,上写‘我找到了!’这么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找到了!找到什么呢?没有答案!各位上佛光山来也是一样,希望各位同学在回去以前,每人都能很肯定的说:‘我找到了!’

  各位会找到什么呢?当然是会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但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呢?在佛教中,凡被称为真理的,都必须具备有三种条件:

  第一:普遍如是。

  第二:本来如是。

  第三:必然如是。

  举个例子说:我会死,你也会死,人人都会死,古今中外的人有生都会有死,所以生死无常;合于普遍如是、本来如是、必然如是,因为生死无常就是世间的真理。就是佛教的‘因果论’来说,什么因就招什么果,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好比各位上佛光山,必然有原因,如果各位在十天当中虚心学习,则入宝山是因,不空手而回是果。因果遍于一切事理,因果便是真理。再如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肚子饿;为什么要睡觉呢?因为疲倦。吃饭的结果如何?当然饱了,睡觉的结果当然恢复精神了。连这最平常的吃饭、睡觉都在因果中,由此可见因果的普遍性、本来性、必然性。

  在ji 督教里,如果问道:‘人是那儿来的?’便回答说:‘人是上帝造的!’再追问:‘上帝是那儿来的?’答案便是:‘上帝是本来有的!’但是为什么上帝就独独不需制造而能‘本来就有’呢?这就不合乎真理的条件了!

  佛教里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

  一、业感。

  二、因缘。

  三、空性。

  一、业感:人生之所以生生不息,轮回不休,乃是由于起惑、造业、受报的结果。人之所以有荣华富贵与贫贱困顿之差,也都是由于受到自业牵制的结果。并非什么神明所能赐与,也更非上帝所可主宰的;真正能掌握、主宰命运的,完全是我们自己。业的价值便是自己的行为决定一切。业的意义是非常自由平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谁也改变不了。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所彻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便是觉悟了生命的轮回,体证了‘生命随业在流转’,‘维系生命的力量是业力’。

  二、因缘:佛陀悟道,悟了什么道呢?是觉悟了宇宙人生,一切都在因缘、缘起当中。宇宙中的一切万法,也都仗缘而生起;一切法不能独自存在,一切法有其一定相互存在的关系!

  我们生存于世间,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要感谢因缘。譬如:每餐所吃的饭,来自于商人贩卖的米,而商人贩卖的米又来自于农夫的耕种,而农夫所播下禾苗种籽,则需依赖阳光、空气、雨水、肥料……等等因缘的集合,才能成长!从这一粒小小的米中,就包含了那么多人的血汗辛劳,那么多种的因缘条件,可知来处不易,难道我们不应为此而感谢吗?

  我们要搭车子,要有司机的驾驶;要看电视,要有演艺人员的表演。在这宇宙之间,事事物物皆是由因缘才能相互依存的。所以任何事物,几乎都值得我们相互感谢,铭谢再三!

  但是‘因缘观’不是知识论辩的范围之内,因缘必需要从修证中,才能真正的体验,才能真正的了悟。

  三.空性:一提到‘空’,各位就会想到‘四大皆空’,然而四大皆空还是‘有’,有什么呢?有‘空’的观念!关于真空的体性,等轮到我讲金刚经时,再加以详细的阐述。
  其次讲到追求大我的人生:世界上,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其生命的本体都是平等、永恒、无差别的,明白了这层道理,就较能体会菩萨何以能行无缘之大慈及同体之大悲的精神了!
  我们如能把自私小我的藩篱拆除,则那光明朗朗的世界,就能展现在眼前──男女老少无所差别,你与我与他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我们生命的本体是一而不二,就算死亡来临,也只死了肉体,死不了永恒的真我。

  当衣服破了,可换套新的衣服;身体坏了,也同样可换个新的色身。这道理虽然相同,但是当‘我’搬家时,由于业力的不同,因而有住体面的‘高楼大厦’与微贱的‘茅舍矮屋’之差。唯生命的价值是不二不异。

  懂了以上的道理之后,就能对人生的前途感到无限的光明;就能对未来的生命生起无穷的希望,这便是学佛能带给我们的真正受益。我们如能进一步的追寻到佛法的真理,则更能感受到青青翠竹、绿色杨柳,无非如来法身;潺潺流水,鸟啼莺叫,皆是如来说法。此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是也。因而我国过去的禅师们,有些闻打铁而开悟,有些见花落花开而见道,这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我找到了我自己!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我找到了本来面目!

  各位学员们!大家应该想‘我’上山是来找寻自己的,是为认识自己本来面目而上佛光山的!

  在不久前,报上曾经刊载有关我国唐朝一位和尚的肉身,被偷运至日本的消息;这位被称为石头和尚的禅宗一代祖师,名希迁,十多岁就到曹溪,拜了六祖慧能大师为师,不久六祖即将入灭,希迁问曰:

  ‘和尚入灭后,弟子依靠谁呢?’

  ‘寻思去!’和尚回答。

  此后,希迁日日深思、打坐、参禅,一位长老见了,觉得奇怪,问道:

  ‘怎么你老是沉思、打坐呢?’

  ‘师父入灭前曾吩咐我要寻思去啊!’希迁回答。

  长老笑道:

  ‘师父是告诉你,在青原山有一位师兄,名“行思”,要你参访师兄去!’

  于是希迁到了青原山,行思见希迁前来,问道:

  ‘从那里来?’

  ‘从曹溪来!’这一句话很要紧,等于是告诉行思说:我从师父那里来,你便是我的师兄啊!

  ‘你得什么来?’行思又问。

  ‘未到曹溪也未失!’希迁答。

  ‘既未得到什么,又何须到曹溪白走一趟呢?’

  ‘但是,假如未至曹溪,又怎能知道自己未曾失去什么呢?’

  这一是则充满禅机的公案!如今提起,也同样的引人深思。各位回去后,如果有人问:

  ‘你上佛光山得了什么回来?’

  各位则可回答曰:

  ‘未上佛光山之前,我也未曾失去什么啊!’

  ‘那你何必上佛光山呢?’

  ‘不上佛光山,又怎能知道我未曾失去什么呢?’

  希望各位学员,学了佛,能够细细的去追寻自己的本来面目!
  

第三个问号:扩大──扩大什么?



  我们要扩大的是:

  一.要扩大无限的心胸。

  二.要扩大无边的眼界。

  虽然人类的色身,可称渺小,但是心胸、眼界,却能无限量的扩大!

  ‘扩大’-这是做人处事很要紧的原则。就以学习来说,首先是在家里向父母学习,然后到学校向老师学习,如今各位又更进一步的上佛光山来学习,这便是学习领域的扩大!

  唯有将心胸作无限的扩大,将眼界作无边的伸展,才容易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或人与物之间的沟通、交流。

  一般人的心胸,多半太过于狭小:少年时爱父母,结婚后爱伴侣,而后爱儿女……,为什么爱得那么少呢?俗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见得能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其度量也要比普通人大得多。但是学佛者,则要能更进一步的容天、容地、容一切众生,乃至于扩大到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再说到大无边的眼界:我们一般人的眼光都太短视了!尤其是现代的青年们,不但患近视眼的很多,更严重的是患了心眼的近视者更多!常常是看见了自己就不能看见别人;看见了前面,就不能看见后面;看见了现在,就不能看见未来……。

  如何来扩大我们的心胸,放大我们的眼界呢?举一段事例给各位参考: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至忉利天为慈母摩耶夫人说法,回到僧团时,弟子们个个想念佛陀,争先恐后的去迎接,其中有一位在女众中,神通第一的莲华色,第一个到达佛陀面前,恭敬的说:

  ‘佛陀啊!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迎接您了!’

  佛陀说:‘莲华色啊!第一个来迎接我的不是你哩!’

  ‘不是我?那是谁第一个迎接佛陀的呢?’

  ‘是须菩提啊!’

  ‘须菩提?他不是连动都未曾动过一下的仍在打坐中吗?’莲华色讶异的问。

  ‘莲华色啊!能见到真理的人,才能真正的见到佛陀。你只见了佛陀的色身,而须菩提此刻则见到佛陀的法身。莲华色啊!须菩提见到佛陀的法身,所以是他第一个迎接到佛陀!’

  这就像我常告诉佛光山的弟子们的话一样,能认识我释星云并没什么了不起,能够体会我所创建的佛光山的风格、宗旨、目标,那才是真正的认识我的人!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有位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听闻佛陀说法时,说到‘如来说法,出广长舌相,遍爱三千大千世界’时,心中颇存狐疑,故以神通力,飞到至东方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想试试是否可听到佛陀说法的音声。但那时,正见到世自在王正在说法,刚要走进去,一位弟子,一伸手就将目犍连拈了起来,说:‘那来这么一条黑头虫?’世自在王如来赶紧喝止了那位弟子,说

  ‘那是娑婆世界中,释迦牟尼佛的一位大弟子,名叫目犍连,乃是为了证实如来说法的声音是否遍满大千世界而来的!’

  接着转过来训斥目犍连说:

  ‘目犍连!你只是个小乘人,怎可以你的心力来测知诸佛如来广大的境界呢?’

  各位学员,就以我们现知的广播公司来说,其音波亦能到处宣流,更何况如来说法呢?

  有一位救国团的义务干部,念台大历史系三年级,非常爱好爬山,他常喜欢和一位张总干事一起登山,他说:

  ‘每次与你同登高山,在那巍巍的高山顶上,放眼一看,海阔天空,顿时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因而也就学得更加谦虚,更加放宽自己的心量。可是一下山,回到家里即刻就感到苦恼。我的父母亲都是台大的教授,却仍常和邻居吵架,至于吵架的内容,也只不过是:“你家的树叶怎么落在我家的院子里?你家的脏水怎么流经我们的水沟?”……’

  是的!当了教授,应该是有学问了,但有时候,世俗的分别知识,反而给人带来了更自私、更狭小的人生,使得人越来越会计较,身心也就越来越钻向牛角尖里去了。

  唯有佛法能使人生的境界扩大!佛法如大海,佛法如高山。所以无论是上了佛法的高山,或是下了佛法的深海,都能拓宽我们的眼界、放大我们的胸襟!孔老夫子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各位如登上了佛法的高山,不免发觉,原来世事如同游戏,有何事值得你费心去斤斤计较呢?

  

第四个问号是:信仰──信仰什么?



  
  国父说:‘信仰就是力量!’所以人生必定要有信仰。有了信仰就等于是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有了拐杖,可帮助我们跋涉崇山峻岭;信仰又好像是生命的慈航,可帮助我们由凄苦的此岸,航向安乐的彼岸!

  在信仰当中,邪信是最不好的,等于是以一盲引众盲,不但无法到达目的地,还会因而迷失方向。邪信之上是不信,不信之上为迷信,迷信之上为正信。

  各位不要觉得迷信可笑:一些老公公、老婆婆,手里拿了一柱香,朝神像前一跪,嘴里就是喃喃不停。虽然别人说他们迷信,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因此而有了依止处,所以他们将因此而能对生命展现希望。当然,最好的还是正信!

  正信的条件有二:

  一.信仰三宝的崇高。

  二.信仰自我的价值。

  我们常慨叹佛世距今已远,所谓‘去圣时遥’,但是别忘了还有三宝的力量,时时在加被我们!

  三宝包括佛、法、僧。

  佛-比如光一样。光的功用有温暖、照耀、庇护的作用。而佛也和光一样,佛陀的慈悲之光,温暖我们;佛陀的智慧之光,照耀我们;佛陀的福德之光,庇护我们。

  法-比如水一样。水的功用有灌溉、洗涤、成长的作用。而法也和水一样,法水能灌溉润泽禾苗;法水能洗涤袪除一切污秽;法水能成长滋润花木万物。

  僧-比如风一样。风的功用有吹拂、流通、清凉的作用。而僧也和风一样,僧宝的德风,可以吹拂众生;僧宝的德风,可以流通社会,僧宝的德风,可以清凉众生。

  佛、法、僧,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阳光、雨水、空气(风),看来都很平常,实则缺一不可!‘日光空气水,人生三件宝’;‘佛法僧三者,出世之三宝’,无此则精神慧命难以成长,无此则心灵世界无以升华。

  虽然信仰伟大崇高的三宝重要,但还不及信仰自己重要。如果我问你们一句话:‘佛是谁?’‘三宝是谁?’你不知如何回答,那我就告诉你们,也许你们会吓一跳:‘你就是佛!’‘你就是三宝!’什么三宝呢:‘自性三宝’!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当下曾经叹道:

‘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指的也就是这些!

  各位学员今天来到佛光山,为了信仰佛教,为了学习佛法。趁着开营,我为各位提供了上面几点意见,大家乃是为了四个问号而来:

  第一:探索什么?要探索生命的能源,探索内心的宝藏。

  第二:追寻什么?要追寻生命的真理,追寻大我的人生。


  第三:扩大什么?要扩大无限的心胸,扩大无边的眼界。


  第四:信仰什么?要信仰三宝的崇高,信仰自我的价值。


  以上这些所说的,都不算是究竟的答案,要探索真正究竟的真理,还有待大家的努力!最后,祝福各位福慧增长!法喜无量!

TOP

续 56

先?后?

 
为什么要参加佛光山的大专佛学夏令营


    各位法师、各位夏令营的学员们:


  今天是本山七十年度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有一百多位大专同学报名来山研习佛法,我代表本山全体大众,向各位表示欢迎。各位从热闹的都市、师生众多的学园,突然来到山上,学习很清淡乏味的佛学,必须先要有一番心理上的准备。我希望各位,从你们进入本山的那一刻开始,把你们过去所学、所知,全部摆到山门外,不要带到山上来。到山上来,只是带着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的心情。明白说,对过去你不能‘放下’,现在,你就没有办法‘提起’。好像一个茶杯,里面已经装过汽水、啤酒等的东西,现在就是有再好的清净法水,装到那个已经装过其他东西的茶杯里面,也会走味的。所以我们要用空无所有的心态,来接受佛法。接受佛法以后,再把这里接受的佛法和过去所学、所知,互相参照、印证一番,两相比较,不但不会给各位带来思想上的冲突,反而会帮助各位今后立身处世的应用。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一年一度大专同学的夏令营?各位又为什么辛辛苦苦,不远千里的上佛光山参加这个夏令营?其目的和用意,我在这里简单的向各位提出孰先孰后的四点意见:

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拓人生的前程



  
  各位要知道,我们人长了两个眼睛,一向只看到前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后面的世界。前面的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半,前面的世界,在人生的路程上,是一个窄门、是一道狭路,而大家却都在这个窄门里面拥挤,所以有种种的是非、人我、纷争。前面的半个世界,各位在人生的过程里面,经历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有一些体验。现在我们来参加夏令营,不是像过去一样,昂首挺胸的只知向前前进,我们现在是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后面另一半的世界。平常也听到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时候回头的人生,不是退步,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因为回头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宽广。我们在人生的路程上已经走了几十年,我们仍然感到惭愧、遗憾,自己对于这个宇宙人生,仍然有很多不知道,仍然有很多无能为力。因此,必须要回头,看看回头世界里面,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法宝。我们也可以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头,平常也常听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回头的人生,必然是在人生的过程上,迈向更成熟,更有意义的另一个阶段。什么样子是回头的世界呢?



  (一)‘忍让’就是回头的世界


  ‘忍一口气,海阔天空;退一步想,风平浪静。’在人间做人,不光是凭匹夫之勇,血气之刚,才表示我有力量;忍、让,不是消极,不是懦弱,忍让才是最大的力量,而且才更有容身的空间。世间到处熙熙攘攘,你争我夺,如果在忍让回头的世界里,就没有人跟我们争了。佛教有一首偈语: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农夫插秧,低着头就看到水里的天,一面插秧,一面后退,退到后来,一田的禾苗播种完成了。所以回头、退步,可以完成我们,忍辱、让步有更宽广的世界。



  (二)‘离欲’就是回头的世界


  我们前面的世界,可以说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的世界,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的世界,大家为了财、色、名、食、睡忙得不休不息,被财、色五欲等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在人间感到负荷好重。各位到山上来,怎样才是追求回头的世界呢?我们现在既不争名,也不为利,把一切的富贵荣华摆在一边,财色名利也放在一旁,提起的是佛性真如,清净大道,这就是回头的世界。不离欲,是生活在烦恼深渊里,不离欲,是生活在人我是非里,如果离欲,另一番的清净、洒脱的风光,便在我们生活里面呈现出来。



  (三)‘回头’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各位人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乡,到这里请你暂时把它放下;你们各位人人都有很多可爱的亲人,到这里也请你暂时把他放下;还有很多很多关心的事、关心的人,暂时都请你把它放下,如果你对于包袱不能放下,就不能提起更新的精神,更大的承担。



  (四)‘空无’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过去在有色、有相的世界里面讨生活,现在既是知道回头,这和你们一向所要求的,所希望的不同,现在所要的、所学的,是‘空’,是‘无’。各位听我这么说先不要害怕,怎么才一接触到佛教,就是‘空’,就是‘无’?这项也空,那项也无,我过去几十年来所拥有的、所爱的、所要的,一下子要我把它‘空’了,要我把它‘无’了,我舍不得呀!各位,佛教的空无,并不是叫你不要那些,只是要你认识那些。现在请你放下你过去所执着的有色、有为、有相的一切。对那些,在你非常认真,但在真理的领域里面,那都是一些虚幻的假名。回头空无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美满、充实的人生。明白一点说,各位在昨天上山的时候,多少要带一个简单的行李-手提包,手提包如果不空,你的东西放在那里呢?你们进教室,至少要带个资料袋,资料袋如果不空,你的笔记簿、原子笔放在那里呢?我的意思就是说,要从‘空’的里面去了解‘有’,不‘空’就没‘有’。各位又再想想,虚空所以称为虚空,因为能容万物之故。各位不要先知道前面‘有’的世界,要回过头来看看‘空’的世界,空无的世界里面,才真正拥有了一切。回头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然后再来开展我们人生的前程,你不但拥有了前面,也拥有了后面,你不但拥有了现象上的有,也拥有了本体上空。到了前后一致,空有一如的时候,可以说整个的宇宙人生,才是属于你的。

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



 
 各位从小学而中学,从中学而大学,在学校里面所追求的,是世间一般的常识。一般常识的知识,那是心外的知识,现在大家上了佛光山,要先求心内的般若,等到大家心内的般若智慧具备以后,再来探讨世间心外的知识,那就非常容易了。可以说:心内的般若,是我们的根本,心外的知识,是我们的枝叶,根本有了,枝枝叶叶自然生长。我们过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自己的根本,只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费了加倍的力量,其收获反而有限。心内的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能源,就是我们的本性,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这个‘能’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能,力量很大,现在世界上最缺乏的就是能源,能源危机一发生,举世惶惶不安!其实,真正的能源,不是山里的矿产,也不是海底的石油,更不是天上的太阳能,真正的能源,应该是我们心里的般若。科学家有了般若智慧,所以发掘本性里的能源,他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学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发掘出来,他对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任何一个学说,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是要向自己心里的能源探讨。佛教中有一位太虚大师,他的著作千余万言,依佛教的教义,配合科学、哲学,甚至政治经济而阐扬发挥。太虚大师没有念过大学、中学,甚至于都没有念过小学,他只是一个乡村牧牛的儿童,经过明师指导,学问从那里来的,是从心内来的。


  有一次他在普陀山闭关,在禅定中顿然忘失了世间上分别的知识,顿失有形的空间、你我、身心,而进入到空虚灵明的境界,就那么一刻,智慧的能源发掘了出来,而成为了太虚大师。还有,为中华文化放射出万丈毫光的六祖惠能大师,他原本是一个砍柴不识字的人,而后来成为佛教的一代宗师,开拓出禅宗灿烂光辉的世界。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从禅定中,回光返照而发出心内的般若。像这一类的例子,在佛教里面很多,比如中华民国第一任中国佛教会总会会长-八指头陀寄禅长老,他也没有读过书,幼年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自然的就脱口而出:‘洞庭波送一僧来’,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这就是从心内而来的般若智慧。心内的世界,灿烂、多采多姿,都是吾人开拓的,因为那本来都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内在的智慧般若,什么才是内在的般若呢?



  (一)本有的佛性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时候,第一句话就发出他证悟后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我们内在的般若。我们为什么要怀珠作丐,有宝还穷呢?



  (二)内证的真如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异名同义,我们轮回生死,能够万劫千生,是靠我们有个真如;我们能离生死烦恼,也是靠我们的真如。真如好比一块黄金,尽管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环、耳坠、手表,但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吾人就靠这不变的真如,可以升华自己,净化自己。



  (三)无住的心境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执,如那无住的心境,就是无限、无量、无边、无尽,如果吾人有了无住般若,又何须斤斤计较那不关紧要的蝇头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四)永恒的本体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而无常,唯有内在的般若才是我们永恒的本体,各位到山上来学佛,是来找你们的根,是来找你们的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体证心内的般若,各位在夏令营期中,对般若能有所体会,一通百彻,世间的知识自然从吾人自性般若中流出。

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



 
 各位过去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学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绩、我将来要有好的职业、我要优秀、我要成功……,你满脑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获得、如何拥有,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我重要。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佛学和一般的宗教、学说有所不同,在基本上,佛教要我们‘先具有度人的发心,先有别人,后有自己。’般若心经开卷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也一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己未度,先来度人,这是菩萨的发心。’发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在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证了阿罗汉果而又有神通的师父,可惜没有发大乘菩萨度人的心,有一天有事外出,徒弟背了包袱跟随在后面,偶然的就在心里面想:‘世界如此的多灾多难,众生如此的多苦多障,我应该要有菩萨大慈大悲的发心,救度众生。’他发了度人的菩萨心后,证阿罗汉果有神通的小乘师父,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跟随在后面的徒弟,这时候的发心的伟大,立刻停下来对徒弟说:‘包袱给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包袱给师父,师父背包袱在后面跟着,师父心想:‘我惭愧,发这种民胞物与、救度众生的心,我还发不起来,我这个徒弟了不起,他发了菩萨心,应该让他走在前面,我这个师父甘愿为他背包袱!’徒弟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在前面走,走,又走了一段路,偶然见到脚下有一个水塘,成千上万的蚂蚁被水围困,他忽然又兴起一个念头:‘唉!世界之大,众生之多,就连这水塘里面的蚂蚁,我也没有办法救度他们,那里还能救度天下的众生呢?度尽众生,实在是没有办法完成事。’走在后面的师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心意,就说:‘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后面去!’所以,各位以后有学佛,不但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还有别人;不只有人,还有众多的十法界众生;不光是知道我们现在几十年的岁月,更要知道时间的无限、生命的久远,也不光知道我们台湾、我们中国,我们这一个世界,甚至还要知道有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你要把心扩大起来,大得如虚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众生,是我心内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内的世界,所以觉悟的圣者,本心以外,没有众生,没有圣果。我们讲发心,用现在一般世间的观念,叫做立志愿,年轻的时候先学习立志,一有了志愿,可以说无事不办,一有了发心,也可以说无事不成,譬如各位今天到佛光山来,为发心学佛而来,不发这个心,你会嫌路途遥远;不发这个心,你会嫌佛教的生活单调,所以你发心,夏令营就能参加了。我们从今天开始,吃饭要发心,你发心吃饭,饭就吃得饱,而且很香;睡觉要发心,你发心睡觉,觉就睡得好;老师在这里上课,你要发心听课;发心,你只要发心度众生,就是最富有的人,就是强有力的人。不要完全妄想别人的施舍,乞求别人的赐与,我们要自己开探自己的能源,将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贡献给大家。发心,发什么心?



  (一)发慈悲心人我无间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慈悲,任何学说都可以视同魔说。我们经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和方便,是每一个人所应实践的佛法。我们人与人之间,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谐相处,甚至把慈悲推广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去,物我无间,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爱护和关心。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爱心运动,其实就是佛教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二)发信愿心常随佛学


  我们要有信心,要有愿心,各位或许有人看过本山在中国电视公司开辟了一个电视节目叫‘信心门’,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家要有信愿,才能进入佛法。‘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不要以青年人只讲知识,还谈不到信仰。其实不可小视信仰,不管那一种宗教,那一种学问,都必须要有信仰。国父说:‘信仰就是力量’。从信仰里信好信坏,但都会有一定的效果。我把信仰分成几个层次,最好的当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邪信,信错了很危险,但不信也不好,不信什么都没有,迷信比不信还好一点,你不要以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祷告、祈愿,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要知道,那种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赞美的;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说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说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紧。所谓迷信,不知为什么要信叫做迷信,信仰没有意义的叫迷信,但另一方面,所谓信仰,不讲条件,没有要求,只是一味的心甘情愿的为所信的奉献一切,这也可称迷信,‘为主义牺牲’,‘为传教殉难’,假如一定要问为什么,可能力量就差了。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们不必辩论,反而为自己欢喜,觉很很好,我还能找到迷信,当然,佛教并不是倡导迷信,而是要正信。所正信,一定要信实实在在有的对象,一定要信清净圆满圣贤,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们的大力者。因为真正有信愿的人,才能常随佛学。



  (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发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谓有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不可小视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可以说成佛有余。


  菩提心,有青年的热,有青年的力,可以说菩提心就是青年纯洁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挠的勇敢,有悲天悯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众生执我,所以没有办法解脱;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对待;信愿有我,信愿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无法完成。‘要学佛法先无我’,此无我,并非要我们毁灭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扩大自己,完成自己。


  常听人说一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发心有余,那就好好充实自己的能力吧!


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



       
在佛教里面,我一向提倡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作入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有的人能入世,不能出世;有的人能出世,不能入世。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说:花花世界,物质文明的都市,我们在里面生活得很惬意、很习惯,突然间把物质文明暂时放下,到深山里面清修,过着出世的生活,就不习惯。有的人过惯出世的生活,家庭可以不要,朋友也可以离开,财、色、名、利一概都能放下,喜欢寂静,你叫他去入世,都市上车声、马声、机器的声音……,他几乎一刻都不能度过。本山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心,会有执着;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这种力量要从出世的思想培养起来。什么是出世的思想?简单提出下列几点:




  (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所谓石火电光,刹那即过。人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君不见朝如青丝暮如云,君不见昨日红颜今日老’。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吾人如果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对人生如有苦短的警觉,这就算出世的思想了。



  (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


  世间上每一个人,几乎都喜欢金钱物质,甚至有人到死的时候,金钱物质都不肯给人,他以为来生还可享用,所以贪敛、聚集,最后一棺长盖,一杯黄土抱恨而归。


  金钱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有人不会使用金钱物质,反而被金钱物质覆盖了。


  苏东坡说:‘物质有穷,而欲望无尽’,吾人对物质不能有远离的看法,终身就会做物质的奴隶,假如吾人有出世的思想,则就能超然物外了。



  (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


  情爱的罗曼帝克,是青年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美梦,要青年人淡化情爱,这是强人所难,不合时宜。但各位青年朋友们当也知道,情爱固然令人神迷心荡,但情爱确也给人带来不少烦恼,甚至把人推进毁灭的深渊。


  ‘爱不重不生娑婆’,因为爱,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为爱,才有你我,才有烦恼,‘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都舍弃情爱,佛教是要人以智化情,大家都能以般若智慧淡化情爱,则一定会得到佛法的最大受用。



  (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


  对自己怎可有什么不满?我们都是对人不满,怎可对自己不满?其实,我贪、我爱、我执、我嗔、我怨、我妒、我痴、我私等,我自己有这一切的毛病,怎可还对自己满意?


  对自己满意?这是自己对道业进步的最大障碍。人生到处都是缺陷,你对缺陷满意,缺陷如何才能填满?吾人全身都是业障,对业障满意,业障如何才能消除?对自己如果不满,道德人格才会有所增进。


  所谓以出世的思想,开创人间入世的事业,我常常对此提出说明:以退为进,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无为我,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空为乐,是我们出世的思想。我们具备了出世的思想,再来办入世的事业,所以这里的青年法师们,他们不要钱,也不要名、不为自己,只在这里奉献自己,为什么?他们拥有的快乐,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他们先建立了出世的思想,而后做人间的事业,所以,没有薪水待遇,不要紧;没有奖状赞美,不要紧;甚至就是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难,也无动于心,所以,真正的出世,才能真正的入世。


  今天,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我简单向各位提起以上四点:第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展人生的前程;第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第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第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刚才所讲的,和各位过去所学、所知,在程序上,先后上,或许有很大不同,不过,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面,我们的信仰里面,我们感到这样的生活程序是正确的,希望各位来山参加这个夏令营,能够对于这些道理有所体会。最后祝福大家,谢谢各位!(弟子依益记)

TOP

续 57

中印文化的关系



中华学术院印度研究所开学致词



  
  华冈学园张创办人、中国佛教会理事长白圣长老、中国文化大学潘校长、印度华侨总会叶侨领、中印缅锡文经协会陶理事长、各位教授、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同学:

  今天在此为本所硕士班第一期研究生举行开学典礼,承蒙创办人亲临指导,中国佛会理事长白圣长老,驾临开光,潘校长、叶侨领、理事长等的演讲,以及各位教授,各位诸山长老和尚护法居士们的光临观礼,增加本所无比的光彩,也带给全体同学莫大的鼓励,仅代表全体师生,向各位表示甚深与诚挚的谢意!


  诚如张创办人曾说过本所未来的任务,对于国家、对于佛教,以及对于国际学术地位,都要负起非常重大的责任的。为了使各位同学进一步了解,深入本所研究的重要使命,仅提出几点浅见,来说明二千多年来,中印两国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本所正式招收硕士班研究生的意义,也希望在座诸位先进长老大德们,惠予指教!

一.印度所受到中国的利益


 
 一般共同而普遍的认识,都以为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所以受惠者都是我们中国,但实际上,印度在过去或近代,以及未来,都曾有或将受到我国重大的贡献,举例如下:



  (一)印度古代势力的扩大


  根据汉书西域记的记载,汉朝匈奴兴盛时,常引诱西域诸小国为辅助之国,但中国也致力降服,以断匈奴之野心与力量,后经孝武大行讨伐,至印度迦腻色迦王时,匈奴已不能为患中国,但中国既不好大喜功,便不再用武,西域以附庸之国,一变而为自由之民,印度势力因以渐渐入侵,迦腻色迦王之势力,并有西北印度及中印度一部,地跨葱岭东西,庞然成一大帝国,此即坐收我国的利益。东汉末叶,西域并且与印度同用文字,所以到了三国时期,佛教遂大盛于西域。


  (二)印度佛教古迹的重现

  印度是比较不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家,所以近代曾经统治过印度的欧洲国家如法国、英国等,为了了解印度的民情风俗,以便于控制统治,而致力于印度历史文化的探讨。但记载于历史的原始资料,非常缺乏,后来发现中国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对于古代印度的地理、佛教圣地、风俗民情及语言等记载,非常详细。循此宝典的线索,终于一一找回佛陀的圣迹,以及古代印度的面目。真令人难以意料,玄奘大师的丰功伟德,至今犹能润泽于整个印度。除此之外,法显法师的佛国记、义净法师的南海寄归传,也是寻找印度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协助印度民族的独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总统蒋公,一直非关常心印度的安危与独立问题,当时的蒋委员长负起了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的任务,就曾偕夫人访问印度,与圣雄甘地会商共同防务,加强中印友谊,并力促英印双方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印度问题。

  蒋委员长于访问印度两星期的临别前,在加尔各答广播电台向印度人民发表一篇演讲,节录如下:‘自从我来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满意,所有的人民,对于抵抗侵略都有一致的决心,中印两国共有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边境绵亘达三千哩,两千年的邦交历史,只有文化与商业的交往,从无兵戎相见的冲突。’

  ‘然,别无其他地方,我们能找出两国邻邦维持和平,达如此长久的时间,这足以证明这两大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我们两国民族有着共同特殊的德性,即为正义真理,而自我牺牲的高尚精神,本此传统精神,使他们为了救济人类而不惜毁灭自身,……我愿向印度的弟兄进一言,在文化历史上最艰危的今日,我两大民族实应尽最大的力量,为人类的自由而奋斗,也唯有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中印两国的人民方能得到自由,反之,若中印两大民族有一个得不着自由,则世界决无真正的自由可言。……’

  ‘最后我诚恳的希望,充份地相信,我们的盟邦英国,不必等待印度人民的要求,而能尽快给予他们实际的政治权力,使我们得充分发挥精神物质的力量,知道参加作战,不单是为了替反侵略国家争取胜利,而且也是他们争取印度自由的转捩点。……’

  由以上先总统蒋公于一九四二年访问印度临别前的演讲词中,可以知道中国给予印度的关心与贡献。


  (四)协助印度文化的复兴

  佛教是印度最宝贵的文化之一,但它的命运却像犹太的ji 督教,自其本国成长,然后发扬于世界以后,却又在它本国消失了,现在印度佛教文化,可以说全部保存在中国的大藏经里,印度梵文反而遗失或残缺,今后印度本国的文化或佛教的复兴,甚至国际学者考据,为求印证,相信都有赖于佛经的转译回去!才能衔接得上整个的印度历史文化,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唯有大乘经典,才能表现佛陀教化的真正精神,也才能表现印度文学、哲学、思想的伟大,追溯印度的历史文化背景,不能缺少大乘经典的宝贵资料。民国五十二年,我访问印度,会见总理尼赫鲁先生,尼总理说:‘印度号称文人古国,其实,除了佛教为世界人士接受以外,其他还有什么印度文化呢?所以我们印度,目前极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复兴佛教!’由此可见印度人现已觉醒到需要佛教了。
  


二.中国所受到印度的影响



 
 佛教自从东汉传入我国,到现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不论历代的盛衰如何,它已经和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它影响中国之大,真是不可计数,艺术方面包括建筑、塑铸、雕刻、图画、音乐、印刷、戏剧等。文学方面包括切音、文法、名词、文体、诗歌、语录、小说传奇杂记等。科学方面包括论理学、医药、天文、数学等。风俗方面包括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善恶业报、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哲学思想方面,自魏晋南北朝迄今,不论是玄学、儒学、理学乃至近代的新思想,都有受到佛教的哲学思想所影响。

  现在就文学方面的影响.举出几个例子供做参考:


  (一)国语注音符号的渊源

  佛教输入,梵文也跟着进来,我国高僧仿造字母来应用,所以唐代僧人守温制作了‘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今日国语注音符号,即增损此三十六字母而成。另外太虚大师说,中国之反切与音韵,是六朝时由‘华严字母’等翻译,始有萌芽,至唐朝时,我国的切音学才得以完成。


  (二)国语名词的增加

  太虚大师说,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我国文学中亦增加数万(三万五千以上)新兴之名词。现在之佛学大辞典,虽未能将所有之名词完全搜尽,但睹之亦足以使人叹为观止矣!就如现在最流行自由、平等之名词,皆是佛典之成语,其他如一刹那、四大皆空、五体投地、六根清净、大千世界、万劫不复、心心相印、顽石点头、当头棒喝等都是。


  (三)白话文体的创造

  胡适之先生说: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国学大师钱穆博士说:六祖坛经是复兴中华文化七种必读经书之一,六祖慧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指点两位僧众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就只这么一句话,就足以代替多少佛经文字,直截了当的点出人心。


  (四)文学小说的母体

  梁启超先生说:我国近代的纯文学若小说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字有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恐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同时鸠摩罗什所译马鸣‘大乘庄严论’,为一部儒林外史式的小说,我国小说自晋人搜神记以下一类初期作品,渐渐发展到唐代丛书所收的唐人小说,大半从庄严论经的模子里镕铸出来的。印度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释极微妙之教理,此等富于文学性的经典的译出,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胡适博士说:西游记的孙悟空是印度进口来的,在佛经里确实可以查到孙悟空的老家乡。(南传的或北传的藏经都有这只相类似的神猴)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于此可见一切。
  


三.为国为教都应有的准备


 
         
张创办人恢宏的胸襟与高瞻的远瞩,令人敬佩万分,张创办人曾说:华冈就等于一座佛教的大丛林,我为这一句话,一直感动不已。这一座华冈学园,就是为我中华五千年文化做承先启后的重镇,而他却以佛教丛林为喻,可见张创办人对佛教尤其是对本所,其期望是多么的热切。华冈就是一条龙,它需要有龙的传人,本所就是负责这种准备工作的重要部份:



  (一)为国家栽培人才


  站在这个艰钜的时代,一切以国家的需要为前提,不论是在国际学术,或国际公共关系,国家都亟待培植研究印度学术人才,中印目前虽然没有邦交,但民间的往来,却日渐密切。印度是亚洲第二大国,她的政治局面之发展,不仅邻近诸国受到影响,甚至于成为世界强国注目的焦点,一旦局势转变而有所需要,本所希望能随时协助国家,提供对印度方面有研究的人才。


  (二)为佛教造就人才

  这是张创办人真正的希望,要中华文化继续传承弘扬,佛教也必须要跟着传承与弘扬。胡适之先生对清华大学学生开的国学目录,三分之一皆属佛教之经典,所以为佛教造就人才,就等于为发扬中华化文培育人才。


  (三)为华冈储备人才

  华冈学园包括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与潘校长,在中国文化大学改制时,曾宣布将成立印度学系,属本所毕业的研究生,如合乎条件,即可充任该系之师资。


  (四)发扬中华文化

  太虚大师曾说:近来西洋学者,探讨中国之文化,亦大都以佛教为主体,故欲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非先发扬佛教不可,而佛教又发源印度,故我中国文化,实已融和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之二大文化精华,此中又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喜爱和平,故欲发扬中华文化,以达到三民主义的最大目标──世界大同,必须有对印度文化及其现况加以深一层的探讨的必要,如此才能辅助我们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全体。

  以上四点浅见,正是告诉各位同学,认识进入本所研究的重大意义,希望各位同学都能以此自勉。


四.略述本所未来的计划



   
 本所草创于民国五十七年,六十二年才开始展开所务,而今年才是第一次招收硕士班研究生,成为国内第一个专门研究印度学术与印度现况的唯一机构,虽然只是起步的工作,但责任上却如前面所说的,是非常重大的。在张创办人的督导之下,暂订几个工作计划项目如下:



  (一)召开国际文化宗教会议


  本所预定与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国际文化宗教会议,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除了邀请有关哲学、宗教、文化各方面之国际学者之外,并拟邀请诺贝尔奖金评审桑德士先生,出席这项会议。


  (二)申请改为甲种研究所

  本所虽属乙种研究所,确是国内唯一的印度学术研究机构,根据国家对培育人才的需要,以及张创办人的大愿力,相信不久将可获准改为甲种研究所,希望全体同学能为这个目标共同努力。


  (三)出版学报

  这项工作具有几点意义:(一)鼓励研究员努力于学术之研究。(二)提高中国佛教学术之地位。(三)迎头赶上日本佛教学术的研究成果,逐渐消除对日本佛教学者之依赖。


  (四)编纂印度古代文化史

  这是本所师生的集体研究工作,一则为未来学者筹备工具,二者对印度文化传播的回礼酬报。

  除此之外,本所今后亦将对印度实务问题,作多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加强师资、学生、文化教育方面之交流,如何推动农工商方面的合作,都亟需要从研究而推行。

  今天各位同学,不必像玄奘大师,徒步于茫茫无边际的大沙漠里去求法,也不必像法显法师,跋涉于蛮荒峻岭,飘荡于滔滔大海,为求DA法而不顾身命。大家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现成的,安住于华冈大丛林之中,呼吸充满书香的芬芳空气,浏览五千年的文化美景,在这优越的条件之下,同时也得天独厚的赋予各位担当承先启后的重任,即将放出光芒万丈的火炬,正等待各位共同的双手燃起,祝福各位顺利成功!谢谢各位贵宾光临指教!

TOP

续 58

佛教的真谛



时间:西元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二日
                    

地点:文化大学
                    

对象:教授、学生(弟子依淳记)



  
各位同学: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来向各位讲说佛法。黑板上写的题目是‘佛教的真谛’,真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也就是根本DA法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说三法印是佛教的真谛,十二因缘是佛教的真谛,空是佛教的真谛,四圣谛也是佛教的真谛。那么佛教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三法印、十二缘起、性空、四圣谛等,都是佛教的根本真理,都是佛教的真谛。

  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讲说佛法,而其讲法的内容就是‘四圣谛’,此即佛教史上有名的初宣法音。

  华冈学园是我仰慕已久的一座学府,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贵校,我就以佛陀最初的说法──四圣谛,作为演讲的题目,和各位结个善缘。

  在佛教里,称那些由于听闻四圣谛、十二因缘而开悟证果的人为声闻乘。一般人的印象中,声闻乘是自度自了的小乘人,因此有些人以为小乘根器所修持的四圣谛,也是小乘法,不屑一顾,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其实四圣谛是佛陀所证悟,并且揭示于世人的真理,亦即是根本佛法。根据佛陀的教示,人生宇宙的实相,不外是苦、集、灭、道四种道理而已。这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一切三藏十二部,莫不由此开展出来,即使如华严等大乘经论,虽然敷扬大乘思想,但是仍特别设有‘四谛品’,四圣谛实在是大小二乘共学、应学的基本法门。下面我先将四圣谛的大意,简单地勾勒出来,再予以逐一的详细说明,以便大家的了解。

  四圣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苦谛就是以智慧观察出三界是个充满痛苦、缺乏快乐的火宅;集谛是以智慧彻悟到贪嗔痴等烦恼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慧,证得清净的涅槃自性;道谛是寻找出离苦得乐的出世法门。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苦是集的结果,集是苦的原因。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灭是道的结果,以正道灭除了痛苦;道是灭的原因,以修八正道的方法,解脱了烦恼。以下我将四圣谛依次说明如下:


壹.苦谛



       
我个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乐,人人应该乐观进取,不要老是把‘苦’挂在嘴边,终日愁眉苦脸,过着消沉颓废的灰色生活。有人也许会奇怪地反问:人生既然要追求快乐,那么佛教为什么还要谈苦呢?

  佛教之所以讲苦,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个世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苦,知道了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而如何灭除痛苦,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有人也许又会提出问题说:‘我既不贪爱名利,也不恋眷爱情,我的人生充满了快乐,怎么佛教说人生是痛苦的呢?’根据佛教经典的说法,苦有三苦、八苦、一百八苦,乃至无量无数的苦,归纳之不外身苦和心苦。生命终了时如风刀割刃般的风刀苦。有的人虽然对物质非常淡泊,能够忍受冷热、贫饿的痛苦;有的人对感情能够超然,忍受得了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但是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生命结束时的五取蕴苦,因此人在一生之中,没有不尝受痛苦的,不管我们谈不谈苦,每一个人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只是痛苦的对象不同罢了。假如我们能够彻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治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远离痛苦的渊薮,享受真正快乐的人生。形成痛苦的原因,究竟有那一些呢?


  一.苦的原因

  (一)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

  苦的来源,第一个因素是我与物之间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我们住的房子太窄小,而人口又多,拥挤不堪,不能称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又譬如晚上睡觉时,所用的枕头高度不合适,一夜无法安眠,精神不济,难免心烦气躁,痛苦不安。书桌的高低、灯光的照明不恰当,无法安心研读,对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也是一件痛苦的事。以上举凡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可能使用到的物品,如果不能适合我们的心意,充分地取得协调,就会产生痛苦。

  除了身外之物的东西,会带来种种的不便与痛苦之外,甚至常在我们身上的毛发、指甲等东西,如果不加以适当的修剪、洗濯,所产生的污垢,也会带给我们困扰,因此古人常拿毛发来比喻烦恼说:‘白发三千丈,离愁似个长。’又说:‘头发是三千烦恼丝’。没有生命的物,和我们的生活,其关系实在密切不可分。


  (二)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

  人我关系的不调和,是苦恼的最大因素。譬如自己喜爱的人,偏偏无法厮守在一起,而自己讨厌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有时由于个人的见解不同,办事方法千差万别,彼此引起冲突磨擦,产生痛苦。有时自己小心翼翼地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着自己窃窃私语,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为一定是在批评自己。由于人我关系的不能协调,因此虽然在一起共事,却事事不称心,处处不如意,影响了工作效率。人我关系的不协调,足以挫折一个人的雄心大志,而陷于萎缩颓丧的痛苦之中。因此人我关系的调和,是我们立身处世,非常重要的功课。


  (三)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

  有人说:‘健康是第一财富’。假如没有健康的身体,纵然拥有天下的财宝、旷世的才华,也无法发挥其功用。而身体的老病死,是自然的现象,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再健壮的人,也有衰弱的一天;再美丽的容貌,也有苍老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虽然可以逞强称雄,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器官也跟着退化,眼睛老花了,机能衰退了,动作迟钝,不复当年的生龙活虎、叱吒风云。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们缠绵病榻数日;一颗小小的蛀牙,就够我们整夜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由于我与身体的关系不能调和,种种的苦恼也接踵而至。


  (四)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

  心具有主宰意,如一国之君操纵着一切。古人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的心如野马脱缰,到处奔窜,不接受我们意志的自由安排。譬如当我们的心中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时,虽然努力加以排遣,却才下心头,又上眉头,那么的力不从心,又譬如心中充满种种的欲望,虽然极力加以克制,却又事与愿违,不能随心所欲。这种由于我与心的不调和而产生的痛苦,实际上并不亚于身体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痛。身体的病苦,依靠高明的医药,痊愈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心理的毛病,有时连华陀也束手无策。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埋怨别人说:‘你又不听我的话了。’其实最不听从我们的话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无法不叫自己的心不起妄念,不生烦恼。自己的心实在是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敌人,我们和心如果处于敌对的关系,每日干戈不断,痛苦交迫是必然的。


  (五)我与欲的关系不调和

  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欲望,欲望有善欲和恶欲之别。好的欲望譬如希望成圣希贤、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创一番的事业,服务乡梓社会,造福人群国家,所谓立功、立德、立言等三不朽,佛教称这些向上求进的欲望为善法欲。另外如贪图物质的享受,觊觎官运的显赫,眷恋爱情的甜蜜等等,佛教称这些可能使我们堕落的欲望为恶法欲。善法欲如果调御不当,会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负担,产生很多的痛苦。更何况恶法欲,如果无法善加驾驭,和我们的心保持良好的关系,其所带来的痛苦,更是不堪负荷。培养超然于物欲的见识,是我们创业的基本要素。


  (六)我与见的关系不调和

  见,指的是思想、见解。物质上的匮乏、欠缺,还能够忍受,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独,古来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独地彳于于真理的道路上。因此陈子昂乃有‘独怆然而泪下’之悲叹,而释尊方有入涅槃之念。而令我们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见。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些邪见外道,主张修持种种的苦行;或者倒立于林间,或者在火边烧烤、或者在水里浸泡,有的人绝食不饮,有的人裸形不穿,极尽能事使身体受苦,企图借着苦行以获得解脱。但是由于这些外道的思想不纯正、见解欠适当,徒然使身体受到折磨,增加许多无谓的痛苦。邪知邪见是陷我们于痛苦之中,障碍我们追求真理的最大绊脚石。


  (七)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人类最初的活动,就是和自然的一连串战争记录。自古以来,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痛苦,真是不胜枚举。拿近的例子来说,譬如贵校文化大学每到台风季节,由于阳明山上地势高,受风面大,因此门窗都要装上硬厚的防风板,以防止风灾。风患是解决了,但是也因此遮蔽了光线,看书时难免产生视线不足的苦感,并且门窗虽然关得很紧密,但是刺骨的冷风,仍然如利箭一般咻咻地从细缝中钻进来,扰乱读书的情绪,令人难过。而这种难过烦躁,还是有限的痛苦,强烈的台风带给人类的灾害,远胜于此,财产的损失,人命的伤亡,住在宝岛的大家,想必都深受其害。

  除了风灾之外,地震、水灾等等,也会带给我们严重的灾害,譬如水量过多,泛滥成灾,平夷变成汪洋,无处安身;反之水量太少,干旱成灾,大地龟裂,无法耕作,都足以危害生存。前不久,南部地方开始恐慌起来,如果再不下雨,恐怕无法下种。自然界的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恼,是显著且直接的。

  苦,不管是来自于物、自然等外在因素,或者是心、见等内在因素,归究其根本来源,皆缘由于我执、我见。老子说:‘我有大患,为吾我身。’根据佛教的说法,一切痛苦的来源,在于有五蕴和合的假我。所谓五蕴和合,是说我们的生命,由物质的色和精神的识,加上心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受、想、行三者,所积聚而成。而这五者只不过是条件的组合,暂时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一切则归于幻灭。而在一般人的观念上,以为由五蕴和合的色身是永远不灭的,将它执着为真实的自己,产生种种的贪爱,而流转于痛苦的长夜。假如我们能够洞察我的虚妄性,证悟本来无所得的性空妙理,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般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怎么样才能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呢?无我就能空去五蕴,五蕴空了之后,痛苦自然灭除。为了便于大家的了解,我举一个浅近的例子来说明。

  欧美各国,盛行踢足球的运动,每次比赛,皆有十万以上的人观览,蔚为风气。有一位先生,一边抽烟,一边观看球赛。由于全神贯注忘了手上的香烟,不小心中烟屑燃烧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嗳哟!好痛!’抽烟的人一看,不得了!我的香烟烧到别人了,赶忙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被烧的人也聚精会神地看着激烈的比赛说:‘不要紧,回去再买一件。’这是什么心理呢?这是‘无我’的境地,‘我’已经全神投注在‘球’的上面,此时此刻,看球比挂心衣服更要紧,因此衣服被烧破了,也不计较争吵。

  彼此说完话,又继续看比赛,抽烟的人马上被精彩、紧张的比赛所吸引,不知不觉中,烟灰又烧到前面一位小姐的头发上,‘嗳哟!好痛!’小姐抚摸着秀发,娇呼了一声,抽烟的人一听,糟糕,自己又闯祸了,忙不迭的地道歉:‘对不起,我的香烟烧坏了你的头发。’小姐不假思索地脱口说:‘没关系,回去再买一个就是了。’说完又全神贯注地看起球来了。

  为了看球,头发烧了都不介意,甚至回去再一个也不计较。如果不是看球看得着迷了,不要说衣服被烧了,头发被烧了,只要烟灰不小心掉在我们的身上,一定要和对方理论到底,甚至闹到派出所。但是当观看球赛入迷时,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于球赛,球赛的胜负重要,‘我’遭受到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像这样,一场小小的球赛,就能够牵引我们的注意力,浑然忘我,而不知道灼伤的痛苦。如果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的话,必定能远离一切的痛苦。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真理,因此佛教要一再强调这个事实,并且进一步找出解决的办法。事实上,现在一切的学术、经济、医药、政治,不断的改进精益求精,无非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将人类的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一般社会上的济苦助贫,解衣推食,只能方便地解救一时的困苦,不能彻底拔除痛苦的根本。而佛教不但要除去眼前的灾厄,更重要的是要解脱生死的本源。金刚经上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是彻底地解决人生问题,不但要断除今世的烦恼,并且要超脱无尽期的生死轮回,证悟到无余涅槃的境界,把一切的痛苦根源,彻底地连根拔除。因此佛教说苦,不是消极的知苦,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积极的去苦,超越痛苦的桎梏的束缚。


  二.远离痛苦的方法

  (一)充实自我的力量

  有人或许会说:‘我不信仰佛教,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你虽然信仰佛教,也一样要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信仰佛教,又有什么意义呢?’不错,信仰佛教也难免有生老病死的现象,那么信仰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信仰的价值,乃在于面对痛苦的时候,有更大的力量去克服,面对死亡的时候,能更洒脱地去接受。

  佛教里的大阿罗汉,为了求证自性,不少人在山林水边,甚至在冢间修行;孔门的圣贤,远离尘嚣,接受清苦淡泊的物质煎熬,别人不堪其受苦,但他们却如鱼得水,一点也不以为苦。为什么大修行者们面对着一堆的白骨,毫不厌惧,依然勤奋精进呢?为什么大圣贤们衣食菲薄,穷居陋巷,而仍然怡然自得呢?因为他们对自己树立的高远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一股强大的信仰力量,因此面对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时,能够坚忍地去克服,丝毫也不觉得痛苦。我们翻阅历史,古来有一些慷慨激昂、从容就义的英雄豪杰,为维护正义而奋斗牺牲,为实践理想而奔走忙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因此即使杀生成仁、肝脑涂地,也不以为苦。

  对宗教信仰有真正的认识,会增加自己的力量,即使遭遇到什么苦难,也会逆来顺受、甘之如饴。譬如一般的人,神佛不分,见到佛像或神像,总是祈祷说:‘佛祖啊!神明啊!请您保佑我生儿生女;保佑我富贵荣华;保佑我家庭平安;保佑我一切如意……’天下的好事都想要,这种信仰,是藉着神佛的力量来助长贪心,一旦所求不能获得满意的时候,就落入失望的深渊,甚至怨天尤人,毁谤起宗教来。这种建立于贪求之上的信仰,当然毫无力量可言了。

  我自从出家以来,每天膜拜佛菩萨的时候,也有所祈求,不过我的祈求是这样的:‘慈悲的佛陀!请把众生的一切苦难都让我来承担,使您的弟子考验自己对众生的悲愿有多深;对您的信心有多强;让您的弟子了解自己担负责任的力量,究竟有多少?’正信的佛教徒,不应该向佛菩萨作无理的要求,而应该效法佛菩萨,奉献给众生。如果每一个人在信仰上都有这种施舍而不贪求的认识,自然能增加无比的力量,人情任他冷暖,世事任他炎凉,即使zainan苦痛交相煎迫,也能泰然处之,不以为苦了。因此虽然佛教说人生是痛苦的,我个人却认为人生很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苦虽然存在于现实之中,但是我们如果能以坚强的力量加以克服,更能体会快乐的意义。辛勤耕耘之后的果实,特别的香甜甘美。建立正确的信仰,培养坚定的信力,是我们超脱痛苦的要键。


  (二)灭除痛苦的根源

  培养坚定的信仰力,固然可以超脱痛苦的束缚,但是灭除生死的根本痛苦,才是我们修道者最主要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意志上、调识上、思想上以为不苦,就足以自慰了。因为生活上的枝叶烦恼,虽然克制了,但是生老病死,如果不能完全解脱,根本的五取蕴苦还是存在的。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应该灭除痛苦的根本,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

  所谓痛苦的根本,就是‘我’-我执、我爱、我见。由于‘我’的观念,因此要索求好物,以满足我的需要,而有我贪;不顺我心,生起嗔恚,乃有我嗔;坚持己见,不明事理,故生我痴。因为有‘我’的关系,贪嗔痴等烦恼,如影随形般地困扰着我们。如何才能灭除根本的痛苦呢?修持‘诸法无我’的法门,则能灭除根本的痛苦。但是‘无我’,不是要大家去自杀,毁灭掉自己的生命,佛教不是如此可怕的宗教。佛法不是完全否定人生的价值,否定生命存在的意义。所谓‘无我’是去除我执、我爱、我欲,而不是消灭一切,抛弃一切的意思。即使自杀殒命了,死的只是虚假的肉体,‘我’仍然是死不了的。事实上佛教的‘无我’,是般若义、是因缘义、是大悲义、是真空义,乃是由否定世俗的我执我见,而来肯定第一义谛的真理,因为灭除了贪嗔自私的小我,才能显现出常乐我净的真我。证悟真我的圣者,并不远离人间,依然喝茶、吃饭,做人、处事,过着常人的生活;而只是在生活里、精神上,没有污染,而获得了清净;抛弃虚妄,而证悟了真实;远离无常,而体验了永恒。

  我们所执着的我,如蜉蝣寄世,只有数十年的岁月,是虚幻暂时,瞬息即变的。真实的我是超越时空、对待、与法性相应、虚空相等,真实的我是绝诸烦恼,清净无染的法身真如。如何把小我扩大,体证永恒的生命,是离苦得乐的要道,也是吾人不容懈怠的急务。




贰.集谛



      
集是形成痛苦的原因,我们由于无明、渴爱的驱使,而造下种种的恶业,然后依照业报而招感种种的苦果。集的内容是‘业’,即‘业’的集合的意思。所谓‘业’指我们身、口、意所造的一切行为。我们做了某一种行为,一定会接受此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因此‘业’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积聚在一起。业不一定都是坏的,也有好的业,所谓善业、恶业,我们想尝苦果或者乐果,就看我们到底种下什么业而决定。

  ‘因果业报’的思想,是普遍于印度一般哲学思想界上的特殊教义,也是佛教思想史,一种很伟大的教示。因为‘业’的作用,可以开创我们人生光明的前途,给予我们无穷的希望。也许有人会奇怪的反问:‘刚才你不是说业是聚集、是痛苦,是障碍吗?怎么又说业是光明、是希望?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各位能够真正了解业的作用和教义,就不会怀疑我的话了。

  业的真正意思是:‘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一让哲学家们、宗教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就是本体论的问题,对于宇宙人生的起源,乃有元素说、偶然律、尊祐说等种种学说产生。譬如西方的ji 督教、天主教,将世界的形成,归诸于上帝的创造;印度的婆罗门教,则主张一切由梵天演变而来,企图找出第一因,建立神力主宰一切的他说。而佛教强调为人类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决定者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甚至上帝、梵天,也无法脱离因果业报。佛教所说的业报,是自力创造,而不是神力决定。人生的幸福或痛苦,前途的光明或黑暗,不是神赐给我们,而是决定于我们自身努力了多少?好的果报,是我们自己做了善事,种下善缘而获得的;坏的果报,也是我们自己做了坏事,种了恶缘而招致的。别人无法赐富或降祸给我们。行善、为恶,完全是自己的造作,别人无法操纵我们,由此可见佛教是非常尊重自由意识,讲求自业自受──自律的宗教。

  胡适先生有一句话说:‘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业就像种子一样,我们希望有怎么样的收成,就必须播种怎么样的种子;我们造下什么样的业,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果报。业是果报是机会均等、丝毫不爽的。业报绝不会因为你地位显耀、权势巨大而可以苟免不受。俗话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业报之前,不论身份、性别、尊卑、贫富,也是人人平等,必然受报。业报,纵然是夫妻、父子、师弟、朋友,谁也无法代替,一切皆自己要去承受。业报将我们行为的后果,清清楚楚地记载下来,其精确度,甚至今日的电子计算机、电脑,也望尘莫及。假如人人都有因果业报的观念,则道德意识一定会提高,社会的犯罪行为自然减少,建立一个乐利祥和的社会,乃指日可待,因此业报说,对于净化当今社会污浊的人心,提高伦理道德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人或许又会反问说:‘你说自业自受,必有果报,可是某人做尽坏事,老天爷却不惩罚他,反而让他享受荣华富贵;而某人专做好事,可是佛菩萨并没有保佑他遭遇到不测。像这种情形,因果报应究竟在那里呀!’其实这正是因果业报。为什么呢?因果业报,好比栽种植物,有的植物是一年就枝叶茂密,有的二年了才抽出新芽,甚至有些多年生的,几年了,也看不到一点绿意。又好比种植谷物,有的春天播种,秋天就收到累累的果实;有的今年撒下种子,到了明年才能收成,甚至要孕育好多年,才会结果。业报也是一样,有的今世马上受报,有的来世,甚至经过许多世以后才受报。业报只有迟速之别,而不能否定因果业报的真实存在。因此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愁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因果报应是绝对公正不阿的,只是时间上有快慢而已,这就是三世因果的道理。

  一些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人,也许会反驳说:‘哼!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二十世纪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还在迷信因果。’二十世纪的科学时代,相信因果业报是迷信吗?其实善恶因果的业报,才是最科学、最文明,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奥妙的因果律之中,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因果。譬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吃饭的结果,肚子饱了,就不再饥饿;我们疲倦了,需要休息,经过一番的养精蓄锐,终于恢复了疲劳,活力充沛。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知、情、意的心灵活动等,哪一样能脱离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如果想追求幸福的人生,就要播种善因、好种,才能尝到甜美的佳果。

  有人曾经问过我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农产品,可以用接枝的科学方法,把芒果和香蕉交配成新品种,这种情形,用因果又如何解释呢?’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的是芒果和香蕉的混合种,长出来的,当然是既不像芒果也不像香蕉的新品种。这个新品种,是合二者的因,所产生的新果,仍然不违背因果律。

  前不久,英国医学界完成‘试管婴儿’的新尝试,引起全世界的震撼。试管婴儿虽然不在母亲体内受胎,但是仍然需要父精母血,再加上科学的培养,才能成长,这一切是因缘和合,仍然不离因果关系。假如试管不放入可以成长为人的精血,再进步的科学,也无法制造人来。如果试管本身能生出婴儿来,叫试管自己生,不就了事吗?但是事实并不如此,试管中没有因,绝对产生不了果。‘试管婴儿’的试验,只不过是生产方法的不同罢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因果律,种下了恶业,必然要受到恶报。恶业的集聚,虽然带给我们苦难的人生,但是恶业是可以了尽的,给予我们无限的光明和希望。什么道理呢?好比一个人到处借贷、负债累累,但是只要有一天把债务还清了,就能无债一身轻;一个穷凶极恶,罪业滔天的人,只要有一天应受的业报受尽了,必能还我自由无罪之身。一个恶业盈贯的人,犹如触犯法网的人,经过法律的制裁,在牢狱里受完刑罚之后,就可以重获自由,再见光明一样。业报也有偿还的一天,等到业报偿还完了的时候,人生依然是一片美景,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佛法说:‘诸行无常’。罪业也是无常变化,空无自性,只要我们不继续制造恶业,并且广植善业,有一天一定能够免除痛苦的折磨,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自然能离苦得乐,因此业报说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一切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意味。我们如果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快乐的人生就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是吾人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参.灭谛



       解释过了苦和集的世间因果,下面再和各位谈谈出世间的因果──灭和道。

  假如有人问你: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什么?不知各位将如何作答?如果各位问我的话,我的答案,一定会让你们感到惊怕。为什么呢?我以为信仰佛教,就是为了追求‘灭’。

  一提到‘灭’,马上令人联想到消灭、灭除、空无;而感到惧怕。佛法往往因为翻译字义的使用关系,适得其反,使人误解了佛法的真意,而无法接受,因此阻碍佛法的推广。譬如四圣谛的‘灭’谛,并不是一般人望文生义的消灭、灭除的意思。灭的真意是去除虚妄分别的烦恼,而显出真实一如的自性的意思。因此灭不仅仅消极地带有破坏性,并且积极地具有创造性、建设性。

  所谓灭是指灭尽了贪、嗔、痴烦恼的理想境界。渴爱的欲火熄灭了,寂静清凉的涅槃境界,才能显现出来。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观,和灭相同,也是要空去我们的无明贪爱,以显发般若智慧。讲到空,有人可能会反应说:‘佛教说空,天地也空无了,人我也泯灭了,空把人陷入虚无飘渺的世界之中,空把人炸得粉身碎骨,荡然无存,空实在太可怕了!’

  其实佛教的空,并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断灭空,空之中涵蕴无限的有,不空则没有,空了才能有。平时我们观念中的有是妄有、假有,佛教的空,才是真有、妙有。为什么明明是空的却变成不空,灭的变成不灭的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今天各位举办演讲,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在哪里举行?’,如果没有空间,演讲就无法举办。平常我们要把一件事办得好,必须考虑五个项目:人、事、时、地、物。其中的地就是空间的意思,空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事实上空间和我们的生活,如唇齿相依般,关系非常密切。譬如各位的衣袋有空间,因此可以装纳东西;钱包是空的,所以能够储放金钱。甚至大家的鼻子是空的、耳朵是空的、口腔是空的、肠胃是空的,乃至全身的毛细孔是空的,才能吸收空气、摄取养份,进行新陈代谢的作用,以维系生命。假如把这些空间都堵塞起来,人类片刻也无法生存下去。因此空才能存在,空才能生有。譬如华冈这个地方,假如没有一片空旷的土地,巍峨堂皇的学园将要建筑于哪里呢?这就是所谓的‘真空生妙有’。因此‘灭’、‘空’不是没有,灭了虚妄、空去不实,真实的妙有才能显现。儒家的荀子主张心性的修养工夫,要做到三个步骤:‘虚、壹、静’。平时我们说做人要虚心,才能有进步。所谓虚心,就是心要保持适当的空间,不刚愎自用、不恃才傲物,心有了空间,自然容易吸收新知,接纳别人的意见,进步是不待言的。

  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尽己意如虚空。’我们每个人都看过虚空,但是谁能够把虚空的样子和形状,明确地说出来呢?虚空的形状究竟是长的?是方的?还是圆的呢?虚空遍一切处,无所不在,虚空投射在一个茶杯里,这个虚空就是圆的;虚空呈现在长方形的盒子中,虚空就是长方形,因为虚空无相,因此无所不相。虚空是超越有无对待,无所不有的究竟常道。我们如果能把心扩大得如虚空一样无穷无限,我们就能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了。

  所谓成佛,就是证悟了般若真空的实相,证悟了涅槃寂灭的真理。寂灭主要是指生死的灭绝,轮回的断除。人由于有生死轮回,因此辗转于痛苦的长夜;唯有将生死轮回灭绝了,才能不生不死,获得究竟常乐。而我们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有欲望;因此我们想免除痛苦的折磨,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灭绝世俗的欲望。

  各位听说佛教要人灭除欲望,心里也许感到很害怕,害怕世俗的欲望灭除了,就不能结婚生子、升官发财,享受人间的欢乐,这是多余的忧虑。佛教是追求幸福的宗教,并不排斥正当的追求,佛教所否定的是对物欲的贪着无餍。其实你们各位一样可以男婚女嫁、经商从政,过着一般的生活。在佛教里有一位有名的维摩诘菩萨,他虽有美眷田园,财富敌国,但是却一点也不被物欲所驾驭,经上形容他:‘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诘居士是真正做到了‘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

  有人说佛教排斥感情,其实佛教是最注重感情的宗教。佛教所要去除的是私情私欲,而将私情升华为慈悲;将私欲净化为智慧。佛教所提倡的感情是奉献而不是占有,布施而不是贪求的慈悲;佛教所主张的爱情是爱所有一切的众生,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对象。菩萨济度众生的悲行,正是这种感情的最高尚表现。有了慈悲和智慧的感情,就不会产生毛病。有的人一生追求甜密的爱情,爱情固然也会带来快乐,但是爱情也是痛苦的来源。我们打开报纸,每日的凶杀案层出不穷,考察其原因,不外是爱情和金钱,没有智慧和慈悲的爱情是危险的陷阱。

  大家也许会认为人生的快乐不外是拥有爱情和金钱,佛教既要人去除感情,又要人不贪爱金钱,信仰佛教还有什么快乐呢?其实佛教并不是不要金钱,我们也不主张‘黄金是毒蛇’,贫穷固然不是罪恶,富贵也无须厌弃。大乘菩萨认为金钱愈多愈好,地位愈高愈好,只要不助长贪心,有利于佛法的弘扬,金钱地位何尝不是弘道的工具呢?譬如你们求学研究要资粮,成就事业要资本,没有资粮、资本的运用,什么事也无法完成。对于一个不善使用金钱的人来说,金钱有时候是令人毙命的毒蛇,但是对于一个运用灵巧的人而言,金钱随心所欲,能够完成许多的事业,因此金钱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运用是否得法,拥有金钱的人是否有‘提得起、放得下’的认识。

  宋朝的岳飞曾经慨叹当时的国势说:‘一个国家如果希望富强,除非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否则,只有自取灭亡。’如果每个人把金钱、生死看得比国家重要,看到钱财就想贪取,遇到危难就畏惧,没有牺牲的精神,国家自然不能生存了。我们佛教徒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有了出世的思想,对世间的名利,就不会生起贪着的心,一切的成就回报给社会大众,不必由我享受,只要对大众有利的事,即使肝脑涂地也乐意从事。

  一般人以为佛教什么都不要,不要老婆、不要家财,其实佛教不是什么都不要,佛教更讲求要。只是佛教要的内容不同,要的方法不一样。佛教要的是众生的幸福,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佛教要的方法是‘以不要而要。’的无著心。我常说,我们要以无为有,以空为有,把‘有’建立在‘空’、‘无’的上面,因为不能‘空’就不能有,不能‘无’就不能有。

‘有’为有限、有量、有数;而‘无’才无限、无量、无边。在我们的人生有两个世界,前面是窄小的‘有的世界’,而芸芸众生无知,往往为了争‘有的世界’,争得头破血流,而不知道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回头世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更超脱、更广大的回头世界。这个回头的世界要灭绝吾人的私欲私情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在灭绝的‘无的世界’里,生死灭绝、欲望泯除,一切的对待、差别、虚妄都荡然无存,这是一个完全解脱、完全自在,放旷逍遥、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是我们学佛的人,所应该努力追求的。

  那么,这个解脱的境界,什么时候才能够完成呢?是否要等到我们的肉体死亡了,生命灭绝了,才能到达的呢?不是的。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开悟的那一刹那,就证得了这种绝对的寂灭的涅槃境界,因此只要我们勇猛精进,我们也能和佛陀一样体证这种光风霁月的觉悟世界。

  觉悟者的境界又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凡人看悟道的人,总觉得怪里怪气、异乎寻常。在禅宗的语录里,描写禅师们悟道时各种不同的形态,有的疯狂似地哈哈大笑;有的徒弟打师父,师父不但不介意反而呵呵笑着表示赞许;有的师徒打着玩。这些奇异的行径,看起来悖乎常情,但是对证道者而言,其中有无限的禅机,有无尽的禅悦。因此证道者的境界是不可以用凡情加以臆度的。佛陀悟道的时候,坐在菩提树下,整整二十一天都没有起座,享受着觉悟世界那难以言喻的甚深快乐,计划着未来传法利生的工作。悟道世界的法乐,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


傅大士有一首十分富有禅意的诗偈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诗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了解、从常识上来判断,一定会觉得充满矛盾,不尽情理。既然是空手,怎么还握着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还骑着水牛呢?人走到桥上一看,明明是桥下的水在潺潺地流着,怎么说桥流水不流呢?其实这首诗是禅师们证悟人生宇宙的真理,对真实的世界另有一番真实的认识。证悟者所了解的世界是超越时间、空间、灭绝对待差别,而达到心物一如、表里如一、法境一体的涅槃寂静世界。如何截断纷妄奔窜的众流,趋入佛法的大海,是我们刻不容缓的急务。


肆.道谛



      
绝灭的觉悟世界既然如此的殊胜,那么如何才能到达呢?想进趋绝灭的世界,就必须依照四圣谛的‘道谛’来修持。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的范围非常广泛,举凡四无量心、四弘誓愿、三无漏学、五戒、十善、七菩提、八圣道、三十七品道、六波罗蜜等等,都是道。道的内容包罗万象,不是一朝一日可以解说得完的,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仅举八圣道和各位说明。

  八圣道又称八正道,意思就是到达灭谛的八种正确方法。我幼小出家,在佛学院经常听到师长们讲解八正道,离开佛学院,我自己也讲说八正道,可以说四十多年来在生活上,我一直都不曾离开八正道,但是过去我对八正道的了解仅止于名相而已,直到最近才更加心领神会,透彻地体会其中的深意。

  什么叫做八正道呢?所谓八正道即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进趋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八正道从表面文字上来看,似乎很容易了解,但是要进一步彻底明了它的意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譬如八正道之一的正见,它除了是正确的见解、信仰的意思之外,更包含四层的意义:第一、正见有善有恶;第二、正见有业有报;第三、正见有圣有凡;第四、正见有前生有后世。下面我仅概略地将八正道的内容介绍给各位。

  一、正见

  什么叫做‘正见’?遭遇任何的不平,任何的困难,也不改变对真理的信仰,就叫做正见。世间上的知识有善、有恶,有时候不可靠,会欺骗我们,我们看看‘痴’字的结构,‘知’字上头加个‘病’,害了病的知识就是痴。有的人聪明绝顶,做起恶事,更加深重,如希特勒、秦始皇等,因此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不一定和人格成正比,知识如利刃,运用不当,反而如虎添翼,伤人更多、更深。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正见,才是最重要。

  要将知识化导为正知正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理和照相一样,必须把光圈、距离、速度都调整得恰到好处,才能照出清晰美丽的画面。有了正见才能如实地看清楚人生宇宙的真相;缺乏正见而看世间的话,如同雾里观花、盲人摸象,会产生严重的差错。

  佛教的道理和修行方法,依每个人根性的不同,而开演出种种的法门。而众生随着自己的智慧,对佛法应该培养相当于自己根性的了解,比方说凡夫众生要养成正见;一乘根人要懂得因缘的道理;大乘菩萨要体悟空慧;而佛即证得般若的觉者。从正见、因缘、空、般若的一系统修道过程,好比世间上从小学、中学、大学,进而研究所一样,循序以进完成学业。我们学习小学的佛法,首先要培养正知正见,然后进阶至中学,观察十二因缘的道理;中学毕业了,更上一层楼,到大学里观照空慧;等到大学的学业完成了,最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研究所去修习般若波罗蜜。这是一个非常有层次的学道位,至于到达什么阶段,就看每个人对自己期许多高而定了。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修习至佛的般若,也要经过正见的阶段,因此正见是入道的要门,难怪佛陀演说八正道时,首先提纲挈领,揭橥建立正见的道理,培养正知正见是我们学佛的第一要目。

  二、正思惟

  所谓正思惟就是正确的意志、决意、思索,也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的意思。贪、嗔、痴三毒,经常羁绊着我们,使我们无法迈向求道的路;贪、嗔、痴三毒,时刻盘据在我们的心灵,污染了我们清净的本性。我们想远离这三种毒害,并不是简单的事,必须付出坚韧的力量,使我们的思惟时时和正法相应;才能去除三毒,趋入佛道。

  三、正语

  所谓正语就是善良的口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口中藏有一把利斧,说话不当,不但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因此肃口正语实在是很重要的啊!

  四、正业

  所谓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身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除了消极不做恶业之外,还要积极地去实践慈悲喜舍等善行。

  五、正命

  正命是指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譬如现在开设赌场、酒家、贩卖杀生用的钓鱼具、猎枪等商店,屠宰场等行业,都不是正命。平常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正命,譬如适当的睡眠、饮食、运动、休息、工作,不但能增进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家庭美满、社会安定的因素。

  六、正精进

  正精进即勇猛实践‘四正勤’。所谓四正勤就是:(一)未生的恶要设法不使它萌芽;(二)已生的恶要彻底断除;(三)未生的善要努力助长;(四)已生的善要保持不灭,并且使它更兴盛。

  七、正念

  正念就是要把心念安住于‘四念住’之上。所谓四念住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把心时时放在无常、苦、无我之上,对世间的锱铢小利就不会贪恋,而能够勇猛向道。

  八、正定

  所谓正定就是修得四禅定的境界,真正的意思,是以禅定来集中我们的意志,统一我们的精神,以收摄我们散乱的身心,而培养完美的人格。

  我们如果具备了这八种入道法要,仿佛登山有了齐全的准备,就可以一阶一阶顺利地攀登佛法的高峰。

  以上我们很简单地把四圣谛做了概括性的介绍,四圣谛好比治病的过程:一个人生病了,痛苦呻吟,这就是集谛。知道病因之后,对症下药,提出种种的医疗方法,如打针、手术、运动、饮食治疗等,这就是道谛。我们身体的疾病要治疗,我们心理的病毒,也要依靠佛法的药方来医治。从治病的原理来看四圣谛,实在非常合乎科学精神,充分显示出佛教的合理性。

  佛陀证道之后,即以五比丘为对象,展开弘法的工作。在初宣法音之中,佛陀曾经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此即称为三转;第一次为‘示相转’,就是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就是劝诱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告诉弟子佛陀本身已经证得四圣谛,勉励众生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和佛陀一样证悟四圣谛。其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从佛陀一再说明四圣谛的情形来看,可知四圣谛之重要性;从佛陀谆谆善诱教导弟子的苦心里,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佛陀实在是一位最善于教学;最伟大的教育家。

  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二千多年来更有深广的推衍,其内容之精深、广大,不是短短数十分钟所能道尽的,希望各位将来有缘的话,能够做更深一层的研究。谢谢大家!

TOP

续 59

从佛教的观点看未来的世界


时间:西元一九八一年四月三十日
                         

地点:淡江大学
                         

对象:学生(弟子依淳记)



  
各位同学:

  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各位见面,以研究佛学的身份来讲述佛教的一些看法。

  我听说贵校非常进步,而且有远见、有智慧,本学期更开各大学风气之先,设立叫‘未来学’的新颖科目,这实在是值得喝彩的一件事。绝大部份的人,都喜欢眷恋过去,认为回忆要比现实甜蜜而美丽。事实上,人不但不能只活在回忆里,甚至也不能只活在现实里。我们应该放开我们的眼界,看看我们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社会和未来的人生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也是每个知识份子,每个有心人都应该共同热切关心的事。今天,我就以‘从佛教的观点看未来的世界’,做个说明。


一.从时、地、人三方面看佛教对未来的看法



  
佛教对于时间、空间、人间,乃至于人群关系,不但有许多看法,而且讲说得非常彻底、深妙。在时间上讲,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有无量阿僧祇劫,很长很长的时间;未来也有无量的阿僧祇劫,很长很长的时间。在空间上,则讲到此世界、他世界、他方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我们常听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太阳系而已,佛教的世界观,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有无量无数的太阳系。佛教讲到人间,不但讲你我的关系,还讲到我与众生的关系。而关于众生,则又有无量无数之多。

  这里,我举一段梁潄溟先生的故事给各位听听。梁先生是位穿着长袍马挂讲‘西洋文化’的先生,他与穿着西装讲‘中国哲学’的胡适博士都是享誉北大的教授。据说,早年梁先生和几位同学一齐到北大参加入学考试,放榜后,几位同学全被录取,惟有梁先生没有考上。不过他没有灰心,反而发了个大愿──有一天我要到北大来教书。于是他隐居到一个佛教的寺院里发愤用功,研究佛学,没几年时间,他不仅深入佛法,世间学问更是大进。当时江西教育厅的某些要人,于偶然间发觉他的才识不凡,就在那年暑假,请他在教育厅举办的教育学会中公开讲学,题目是‘东西文化哲学’。他除了讲演外,并每天在报纸上发表演说内容,因此,震撼了当时的学术界,北大校长立刻聘请他去执教。此时,昔日和他一同去考北大的同学,还在读四年级。

  抗日战争期间,他到四川省太虚大师所主持的‘汉藏教理学院’讲演。他跟大家说:

  ‘你们佛教的同学都怪我梁某人,过去研究佛学,现在反而进入到儒家,好像对佛教不忠不义,但是我却为了六个字而离开佛教到儒家的,这六个字是──此时、此地、此人。佛教讲到时间,总是推到那么遥远,而我们此刻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佛教讲到空间,有西方世界、东方世界、他方世界,而此时的社会问题还没有解决;佛教讲到人间,有人、畜牲、饿鬼、地狱、天人、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那么多的众生,可是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觉得佛教的理论,过份夸大,我接受不了,容纳不下。儒家的理论比较切实际,重视现实,重视建设,重视此刻的人间。’

  梁潄溟先生讲完后,太虚大师当即提出了一个看法,说:

  ‘在时间上说,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却重视现在的福祉;在空间上说,佛教虽然讲他方世界、十方世界,但是,却重视现实问题;在人间上说,佛教虽然讲十法界无量无边众生,但是,却重在人类,以人为本。’这也就是我首先要向各位提出的佛教对时、地、人的看法。

  文化的发展,历史的演进,科学的一而再突破,证明了:‘从过去那个时代、那个地方、那个人,进步到此时、此地、此人还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朝着未来、他方世界、其他法界去迈进才行。’今天的科技发展、学术研究,不正把我们带向更空旷的未来吗?我们常常看一些老公公、老婆婆在拜拜时念念有词地祈求说:‘我的未来……,我的未来……。’想想,连这些老人家都想到要未来,要来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对来生和未来做个探讨呢?

  没有理想,谈何方向?谈何实现?没有未来,我们就没有目标,没有实现理想享受成功的喜悦。贵校开了‘未来学’一科,不仅契合潮势的发展,也和佛教的精神相应,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从社会、政治、宗教的进化方面看佛教对未来的看法



  
其次,我再从社会、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演进情形,来和各位谈谈佛教对未来的看法。

  从社会进化的程度来说,最早是游牧社会,然后再慢慢演进到农业社会,再由农业社会慢慢演进到工业社会,乃至今日的高度工业社会。由这一高度的工业社会再发展下去,未来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现在,我对未来的社会绘下了一张蓝图──佛光普照的社会蓝图。有关此一社会的详细情形,我待会儿会讲到。

  接下来,我们再从政治方面的进化看未来。人类最早的政治是神权政治,一切委诸于天意、神旨。神权政治慢慢地演变,国君抬头了,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权至上的政治。君权政治经过长久的年代,人民意识逐渐抬高,纷纷要求参政权,于是君权时代又进化到今日的民权时代。那么,民权政治再发展下去,又将是怎样的政治呢?民权政治再发展下去,将成为生权政治的时代,一切众生都有参政权。现代许多著名的舆论和法律,也都惠及到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并且主张保护他们。譬如不可虐待动物,鸡鸭未杀前不可倒吊、捆绑,牛马不可令其操劳过度,稀少的动物不可滥杀,不可令其灭种,凡此种种,都已证明了人以外其他生物的生命权已获得逐渐的重视,未来将走到生权政治的时代。关于生权政治的详细情形,也将在下面讲述未来社会的蓝图时一并解说。

  接下来,我们再从宗教的进化情形看未来的世界。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宗教是‘自然宗教’,当时民识未开,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各有神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闪电神、雨神、风神、河神等。即使到二十世纪的现代,在台湾还有不少的树神、石头公、石头神。早期的人们因为对自然界的不了解,而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此后,民智慢慢打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进化到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讲究忠义,非常伟大,值得人们效法、学习,所以大家就把关云长当神来拜;岳武穆(岳飞)忠贞可嘉,大家就把岳武穆当神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把郑成功当神拜;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所以人们又把妈祖当神来拜。这些英雄人物由于各有特殊的功绩,所以大家建庙奉祀他们。这许多的英雄信仰、自然的崇拜,虽然维系了我们民族团结精神,不过对于一个真正宗教所给予人性的启发、人格的升华及对未来生命的研究探讨上来说,前述二者是不够的。所以未来宗教必然要发展到以真理为宗教的时代。

  什么叫做‘真理的宗教’呢?所谓真理的宗教,不是对神奇产生的盲目信仰,更不是精神上的崇拜,而是对宗教本身的真理,有确切的认识了解,知道他的确能解脱我们的烦恼,知道他确实能解脱我们的生死、我们的问题。真理的宗教不但能解决我们过去的问题、现在的问题,甚至于未来的问题,所以真理的宗教是我们未来的需要。


三.未来的社会──佛光普照的社会

  
    佛教理想的未来社会,就是前面提及的‘佛光普照的社会’,所谓佛光普照的社会就是生权政治、真理宗教俱实现了的人间净土的社会。


  佛教讲的净土,不只是指十万亿佛土以外的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和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佛教的净土是可以实现在人间的,也可以实现在现代的,所以维摩诘经就特别开示我们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很脏乱、很黑暗、很动荡不安、很令人烦恼,但为什么会如此呢?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健全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假如我们有健全而美好的心理建设,这个世界就可以成为人间净土了,极乐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实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未来佛光普照下,人间净土的几个特色。


  (一)没有阶级斗争众生一律平等

  佛光普照下,人间净土的第一个特色是没有阶级斗争,众生一律平等。古代的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的严格划分,彼此不共住、不通婚。在古代的中国也有士、农、工、商的区分,连目前最民主的美国也有所谓的‘人权问题’。古今中外的战争,有多少不是因为争阶级、争领导权而来的?形成阶级的原因很多,人间的财富可以定出阶级来,人的聪敏驽劣可以分出阶级来,道德品性的不同可以分出阶级来,甚至连畜牲也可以分出阶级来。阶级的划分,阶级的悬殊,自古就给人类带来了无比的烦恼、无比的动乱。而佛教就是主张彻底拔除阶级观念的宗教。

  释迦牟尼佛当初舍弃太子之尊出家修道,主要就是不满意当时社会阶级的悬殊。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正觉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四姓出家同归释种,就是由这里来的。佛教不但主张人与人间的平等,更主张人与众生间的平等,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所以在佛教只有先知、后知,先觉、后觉的区别,这只是学有前后的学长和学弟之分罢了;而在学习的能力上、人格地位的尊严上,大家都是一样的。妙法莲华经中常提到一位名叫‘常不轻’的菩萨,为什么这位菩萨叫‘常不轻’呢?因为这位菩萨常把‘汝等皆当作佛’挂在心里,他视一切众生平等,不轻视任何一众生。

  对于别人的人格,我们尊重他,认为他在未来能成佛,如果人人都能有这样的胸怀,并且如实地去做,那么,社会自然不会有高低阶级之分了。没有阶级的悬殊和斗争,大家就能快乐、和平地相处在一起。


  (二)没有男女的关系

  未来佛光普照下的人间净土第二个特色是没有男女的关系。我提出这个问题,各位一定觉得很不可思议,也觉得很严重。各位一定心里想:‘这个社会就是靠男男女女才热闹起来的,有男男女女才有爱、才有情啊!没有爱,没有情,没有男男女女的人生,等于是没有花的世界,等于是没有水的沙漠,这种人生多乏味!多无聊!’可是,大家要知道,人生的烦恼、忧虑、颠倒,都是从愚痴来的,从男女来的。我们可以看,自有人类以来,由于男女的关系,演出了世间多少的问题。

  讲到没有男女的分别,常有人会说:‘大家都学佛,男的出家成比丘,女的出家成比丘尼,大家都不结婚,不生儿育女,人类不是就要灭种了吗?’这是绝对不会的,看!今日科技、医学的发展,婴儿已可以不由母体来孕育,而在试管中培养成形,培养大。在佛教里,有时候没有男女关系,一样可以有人生。佛教净土宗的修持,要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的愿,就是说极乐世界里的人,不是由男女的交媾而生出,是经由莲花化生而成,是以清净的莲花为父母的。科学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确信,除了莲华化生外,人类还可以有多种出生法,不一定要经由男女关系。男女关系,固然给了许多人甜蜜、幸福,但更给了人们数不清的苦楚和不幸。甚至可以说,人间好多非法的事情,往往都是由于男女的情爱而产生。比方说,本来可以不说谎,也不必说慌的,可是为了晚上要和爱人约会,只好骗父母亲说要到老师家里补习。本来可以不伤害人的,可是为了气忿对方变心,为了追求不到对方,于是向对方泼毒液,或将对方杀死,以致犯了杀人罪。本来有很美满的家庭,可是却为了追求不正常的男欢女爱,而致家庭破裂,也犯了妨害家庭罪。情爱和烦恼是相随而来的,而且容易造成道德上的缺欠。

  佛教虽然提倡出家生活,可是也不反对男女在家的生活,所以佛法中有很多是为在家人的幸福而讲的,同时也可以举行佛化婚礼,不过佛教是希望男女间的情爱,能从自私的、占有的慢慢升华成慈悲。佛教所讲的‘慈悲’是拔苦予乐的意思。‘爱’是有条件的,和我们越亲近的人,我们越爱他;和我们越疏远的人,我们越不关心他。比方说,我们爱朋友,不会超过兄弟姊妹;爱兄弟姊妹不会超过自己的儿女;爱不认识的人不会超过认识的人。‘慈悲’则是无条件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不管和我们是否有缘份,是否有关系,都要帮助他,这就像是太阳、月亮对大地众生都予以平等的照射,而无私心、分别心一样。‘菩萨’又叫‘不请之友’,意思就是说菩萨是不待人请求,就会自动以朋友的身份来帮助人。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在提倡‘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救苦救难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后再继续发展下去,男女的关系、情爱,升华、扩大成慈悲,社会就会更加友爱、和乐。


  (三)没有经济的占有

  未来佛光普照极乐世界的第三个特色是没有经济的占有。人世间的纷争和战乱,很多是由经济问题所引起的。从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看,人类最早的经济能源是‘力气’,有力气就可以赚钱,就可以获得生活所需。这个力气以人和动物的力气为主,其力用较小。慢慢的进步到利用物理、矿物的作用为经济能源,近代更进步到以水、电、石油、原子能作经济的能源。水、电作经济的能源比较少问题,至于石油,则不但造成了‘能源危机’,更掀起了世界性的经济恐慌。今日的世界,谁拥有油田,谁就富裕;那个国家拥有石油,那个国家就富裕。因此有人说,未来的世界,可能因石油问题引起战争,目前社会又进步到吸取太阳的热量作能源的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不必上山下海去采石油,而可以大量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虽然很好,但它是心外的能源,是有限的。除了心外的能源,在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里,都拥有一个心内的能源,这心内的能源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我们实在应该努力去把它开发出来。心内的能源是人类完成大事、毕竟功果的主动力。佛教里的许多尊者大德,一生清苦,过着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的生活。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苦,而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他们能如此自在地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呢?因为他们发挥了心里能源的功用。

  什么是心里的能源呢?‘不执着’就是我们心里的能源,有心里的能源,就不会贫穷。像我,虽然没有金钱,不过我并不贫穷。看!天地是我的,任我居住;自然界的风光,任我欣赏;虚空里的空气,任我呼吸;山河大地任我遨游;星星、月亮、太阳,那一样不让我自由享受?我穷吗?一点也不!这一切的一切是我的,也是你的,它们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却为任何一个人所享用;它们不属于任何一众生,却为任何一众生所享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心里的东西,众生是我心里的众生,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如果我们能把虚空、世界、众生都包藏在我们的心里,你们说,我们会贫穷吗?

  我们要未来的世界更美好,更进步,更安和乐利,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而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开发我们心里的能源,将心中的宝藏挖掘出来,提炼出来。今日科学的发展,人类能登陆太空,这是利用心智研究的成果,所以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为识。’又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的确,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艺术家,想画什么,就能画出什么。‘心’又好像是一个工厂,如果设备齐全,就能生产良好的物品;如果设备不好,产品自然就差了,甚至还发生冒黑烟、排废水等污染生存空间的事呢!

  有人问:佛教的天堂、地狱在那里呢?在我们的心里。天堂、地狱不但在我们的心里,也由我们的心所造出。所以未来的世界,不只是靠劳力、物质、太阳能就可以维持的,而必须靠我们心内资源的运用。心内能源的开发,将使我们有愿必成,将使我们的生活不必靠经济的占有就能美满、富裕、安乐。


  (四)没有物质的缺乏

  未来佛光普照人间净土的第四个特色是没有物质的缺乏。物质对人类的生存是很重要的,物质丰富,人们的生活就可以改善;物质条件差,人们就贫困苦恼,因此物质和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物质的缺少会引起生活的不如意。譬如:在外面辛苦了一天,回家没有热水洗澡;交际应酬,没有好的衣服和搭配;要出远门,没有方便而快速的交通工具;……这些都是足以令人懊恼。佛教的极乐世界,就没有前述的问题会发生,因为极乐世界是七宝铺地的庄严世界,在彼世界中应有尽有,人们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由自在,各取所须。未来的世界,大家守道德、讲仁义、讲因果、讲结缘、讲慈悲,社会一定会慢慢进步到和极乐世界一样。

  看!三十年来的台湾,在大有为的政府领导下,全国人民有志一同,精进不懈,读书的用功读书;工作的勤奋工作,从政的热心从政,大家力求表现,所以经济很快就繁荣起来,这一全面性进步的事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以前那有电视看?那有电话打?那有国光号坐?那有飞机乘?那有如此多吃喝不完的东西?所以,只要大家都能禀持道德,能信守因果,能讲求仁义,能慈悲为人,在未来物质的世界里,一定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那时,我们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一点物质的缺乏都没有。


  (五)没有恶人的骚扰

  未来佛光普照人间净土的第五个特色是没有恶人的骚扰。以目前的台湾来说,大家的经济生活确实获得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恶人骚扰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每天翻开报纸,总有数起令人怵目惊心的杀人、抢劫、走私、贩毒等案件,坏人实在太多了,多得让人不安心。尤其是那些血气方刚的青年,三句话不投机,就互相挥起拳头来;眼睛稍微看他一下,就捅你一刀。不单如此,甚至你比人好,比人强,比人高,比人有本事都不行,都会给你添惹是非和麻烦。譬如说,某个人忽然有钱了,旁边的人就会怀疑:‘奇怪!这家伙的钱究竟是从那里来的?’好像他的钱是偷来、抢来的,不喜欢他有钱。某个人升官了,旁边的人又说:‘哼!马屁精!还不是拍马屁得来的!’某个人长得美,穿着打扮得时髦些,旁边的人又要说;‘作怪!妖里妖气。’要不然就是后面有人吹口哨去骚扰她。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会有人不喜欢我们好,不喜欢我们成功,甚至以种种的计谋来陷害我们、障碍我们,让我们行事不顺,生活受到压迫,精神苦恼,生存困难。这一类恶人,完全是心理不健全,所以才会排斥人、妒嫉人,不随喜,不肯赞美人,不肯与人共享成果和喜悦。以我们佛教徒来说,出家人的生活和修行都是很难为的,举例说,某一个人拼命念佛、打坐,旁边就有人会指点说:‘你看那个家伙只会盲修瞎练。’那个人很积极入世做弘法的工作,旁边又有人责难说:‘那家伙,不念佛,不打坐,成天在世俗人间打转,那像个出家修行的人?’像这一类,不喜欢人家好,同归于尽,恶意中伤人的心理和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未来的极乐净土,没有地狱、恶鬼、畜牲三恶道。你们想过没有──地狱、恶鬼、畜牲三恶道究竟在那里?鸡、鸭、猫、狗是畜牲,这是看得见,也容易了解的;地狱有所谓的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刀山地狱、油锅地狱、铁蛇地狱……,这些地狱虽然我们看不到,不过在精神上,却十分容易感受得到。你们说,当我们在烦恼、焦虑、哀伤时,不就像在炼狱中一样吗?至于鬼,很多人害怕,其实鬼并不可怕,鬼是人变的,人做的,真正可怕的是‘人’。世间的鬼很多,而且各有各的名堂,最常见的有喜欢赌博的‘赌鬼’,喜欢喝酒的‘酒鬼’,好鱼色的‘色鬼’,好财物的‘钱鬼’;对人刻薄的‘吝啬鬼’等等,现代的社会,各种各类的‘鬼’实在太多了。佛教的极乐世界,则恰好相反,不但没有三恶道,而且是诸善法师聚会一处,大家彼此尊重、友爱、信赖、赞美、祥和、快乐。

  我一向不喜欢外国,尤其对美国最无好感。近年,为了弘法上的一些事情,不得不去了几趟美国,我倒发现了他们有很多可爱的地方,特别是他们对人很亲切。譬如说,他们走在路上,不管是否认识,他们都会点头、微笑或打招呼;走在路上,他们会把路先让你走;车子方便的话,让你搭一程,这是一个十分友爱的社会。你有困难,他乐于帮助你,你升官、发财、毕业,他们不但不会妒嫉你,反而会以发自内心的至诚来恭喜你。这主要就是他们的心理很健全。

  我们的民族性本来是和乐的,又有悠久文化的熏陶,只要我们将佛教的‘因果说’广向人间推行,未来的社会一定可以净化,一定是没有恶人,一定是诸善法师聚会一处的世界。


  (六)没有政治的迫害

  未来佛光普照的人间净土第六个特色是没有政治的迫害。

  人生存在这个世间,需要很多的自由,譬如人有居住的自由、信仰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参政的自由,于是有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不自由当中,以政治不自由给人的迫害最大。台湾和共产党统治上的大陆,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前者有政治上的完全享有权,和自由从政权;而后者九亿多的同胞却受到政治的迫害,不但政治的自由权被剥夺,连生命也遭受到空前的迫害,三十年来遭到共匪迫害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一亿,这是一个相当骸人听闻的数目,政治的迫害非常可怕。看我们台湾,多自由,下至邻、里、乡长,中至县市议员、县市长,上至立、监委、国大代表,大家都有权去选举。并且在经过了合法的手续登记后,还可以参加竞选,出来为民服务。每次的选举,除了**外,也有很多党外人士高票当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台湾人人有自由参政的权利,是因为台湾没有政治的迫害。王道与霸道,仁政与暴政是迥然不同的,台湾目前的政治情况十分良好,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更没有政治的迫害。

  以上的蓝图是佛教对未来世界的构想。


四.怎样实践人间净土的理想



   
佛光普照的人间净土,是未来的理想社会,要达到此一理想,圆满此一目标,我们应如何去实践它呢?限于时间的关系,我仅提出下列数项简单、易懂,而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来说。



  (一)奉守五戒


  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其应守的戒律,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也是根本戒。所谓五戒:第一、不要乱杀,第二、不要乱取,第三、不要乱淫;第四、不要乱说,第五、不要乱吃。这五项嘱咐人们不要乱来的戒,我常简称为杀、盗、淫、妄、酒戒。五戒散开来讲有五条,其实从根本上讲却只有一条──不侵犯众生。人间的争斗、动乱、不安,主要就是由于彼此相互侵犯,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什么叫不侵犯呢?比方说,不乱杀,这是尊重别人生存的权利,不去侵犯它。不乱取,这是对别人所有物的尊重,不去侵犯。不乱淫,这是尊重别人的名节、身体,不去侵犯。不乱说,这是说尊重别人的名誉、信用,不去侵犯。不乱吃,这是尊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智慧,不去侵犯。如果世间的每个人都能严持五戒,那么人间净土的理想就不难实现了。


  (二)奉行四摄法

  所谓四摄法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项菩萨的行门。

  ‘布施’,不只是指给钱的善行,布施的种类很多,譬如:你畏惧,我给你力量,让你不怕,这就是布施;你不懂,我讲给你听,让你明白,这也是布施。各位可知道您们正在向我行布施呢?你们给我什么布施?你们眼睛朝我看,眼睛给我布施;耳朵听我讲话,耳朵给我布施。如果你们此刻眼睛不朝我看,不给我眼布施;耳朵不听我讲,不给我耳布施,我站在这讲台上将会多么难堪?此外,对人微笑,也是一种布施,可以给人无限的欢喜。

  ‘爱语’,是讲好话,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言语给人欢喜。我们和人相处,最忌讳话里带刺、带刀,因为话里有刺、有刀,不但会伤害对方,也会破坏彼此的感情和交往。

  ‘利行’,是帮助他人行事,有人走不动路,我们扶他一把;有人上不了车,我们拉他一下;有人不认识路,我们送他一程;有人不了解原委,我们指导他一点;有人面临困难,我们帮助他一下,以上都是利行的最佳表现。

  ‘同事’,是随缘共事,譬如与军人相处,就要说与他当兵有关的事;与学者相处,就要同他谈学术有关的问题;和小姐在一起,就要讲小姐的话,像这样和朋友做共同的事,谈共同的话,就叫做‘同事’。你们看,当慈母在喂食婴儿的时候,母亲总是将嘴巴张开作欲吃状,她并不是要吃,要是要让婴儿知道‘我和你一样’,这就是慈母心。我们对众生也要有这种慈母的心怀,与大家同事。

  实践人间净土的法门很多,除了前述提及的受持五戒、奉行四摄法外,尚有力行四宏誓愿,完成四无量心等,这些道理都很简单,因限于时间的关系,我不作一一的说明,各位和佛教有缘的话,将来当会有更进一层的了解。最后祝福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再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