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星云老法师演讲集》

续 84

谈空说有


时间:西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地点: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谈空说有’


  在佛教里面,‘空’和‘有’是个不容易表达的意境,而且听讲的人也不容易深入‘空’‘有’之中。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有’的就不是‘空’,‘空’的绝对不可能‘有’。用二分法把‘空、有’之间的关系一刀两断,是很肤浅的观念。佛陀时代有一种外道认为世间的一切常有不灭,和‘空’完全无关,这就是执常的‘常见外道’;另外有一种外道认为宇宙万象一切皆归于幻灭,和‘有’没有关连,这是执无常的‘断见外道’,相当于现代的虚无主义者。从佛教立场来看,执持常见固然错误,执取断见也不正确,这种‘空’并不是真正的‘空’,只不过是‘断灭空’、‘顽空’而已。


  佛教认为:‘空、有’是一体的两面,像手心和手背都是肉一样,两者相需相求、相生相成;又譬如孪生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从‘有’之中可以体悟到‘空’的妙谛,从‘空’里面又可以认识‘有’的义蕴。


  ‘真空妙有’,是佛教对‘空、有’关系的如实诠释。


  我现在就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讲‘空、有’: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



  
佛法讲求明心见性,不在形体上求,不在名相上求,而要在本体自性中见人之所不能见,明人之所不能明,要能撒手悬崖,踏破虚空,才能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游于诸佛毕竟空的真理境界;要了解‘空、有’,也要用这样的方法。

  了解‘空、有’是求得解脱之道,但是‘空、有’的真谛并不容易理解,没有透过勇猛精进的大修行而体认‘空’的真正道理,纵然有所认识,所认识到的‘空’是对立于‘有’的假空,而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对待的,是绝对的绝对。事实上我们世间所认识的‘有’也不是真有,‘空’当然更不是真空了。譬如我们以为有自己、有他人,但是生命究竟有几个寒暑?我们以为有山河大地、田园财产,一切竟然不过是幻象而已。又譬如说横梗在我们之间有什么东西吗?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放在我们中间,好像空空如也,至少表相上是‘空’的;其实在我们之中的空间充满了肉眼所不能见的浮游物质,如二氧化碳、微尘、水分子、电波……,也充满了肉眼所不能感觉的精神交流,如渴慕、企盼、瞩望、关切……,这个空间里面含有太多的事物,实相上是‘有’,只是被人眼的盲点蒙蔽了,望不见,可是它依然存在。


  要了解‘空、有’的意义,就不能在表相上打转,而要深入本心,大破大立。

  以下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说明:


  (一)‘空’是什么?‘有’是什么?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就是般若智慧,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空’是什么?‘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是无限,像数字中的‘0’,也像数学中的‘X’:你把‘0’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把‘0’放在‘10’的后面,它就是‘100’;把‘0’放在‘100’的后面,就变成了‘1000’……,可以无限的增加至天文数字。你把‘X’摆在那里,它就能解出什么,‘空’无所不包、无限广大。‘空’也像‘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有万千的意义,代表一切的摄受:你给我东西,我说一句‘阿弥陀佛’代表感谢;你升官发财了,我用一句‘阿弥陀佛’代表祝福;有人去世了,我念一声‘阿弥陀佛’表示哀悼。阿弥陀佛是真理,‘空’也是真理。‘阿弥陀佛’是万有,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空’也是万有,你说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什么──虚空孕育了万有,就如同空气孕育了大地万物一样。

  ‘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只小狗,它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它它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


  (二)‘空’在哪里?‘有’在哪里?

  ‘空’就像爱,你们说‘爱’在哪里?在眼睛里?在肌肉里?大脑里?心脏里?你把人的这些器官一一解剖分析之后,找得到‘爱’在哪里吗?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人间有‘爱’,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每个人都有爱,爱过别人也被人爱;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爱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空’就和‘爱’一样,空的未尝空,遍布人间万事万物,如如不动。

  ‘空’又像电,电在哪里?在机器上?在电线中?在插头上?你把这些零件一一拆卸分解开来,电在哪里?电能无远弗届,‘空’也横遍十方。

  ‘空’又像风,风在哪里?在天上?在山项?在林梢?在地面?你把这些一一独立分隔起来,风在哪里?风能无孔不入,‘空’也竖穷三际。

  ‘有’在哪里?这里有没有人?有!这里有没有屋子?有!这儿有没有花?有!可是,‘有’的未尝有,因为‘有’只是一个假相,我们表面上所执着、认定的‘有’,从空理上讲,从因缘上看,常常不是真有,都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来省察这个假相: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心,做丈夫的就要太太到地窖里,打开酒缸取酒,她俯身一看,大吃一惊:

  “吓!怎么酒缸里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他爱我,原来却暗中藏了个女人在此,可恶!”

  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吵吵闹闹起来,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

  “胡说八道!那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于是也下到酒窖来,谁知低头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一声:

  “好了!明明是她藏了个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两个于是各执一理互不相让,一个吵着说缸里藏了女人,一个闹着说藏着的是男子,相互指摘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就决定请他们的婆罗门教的师父来评理。师父听了这回事之后,就亲自下去看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责骂小夫妻说:

  “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另外拜别人为师父,从今日起断绝师徒的关系!”

  说完,怒气冲冲拂袖而去,留下一对瞠目结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巧来了一位比丘,两夫妻于是请这位比丘下去地窖,掀开酒一看,不觉笑了起来,就把小夫妻俩叫下来,当着他们的面,一伸手搅乱了缸面上的影子,又拿了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咚隆’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这个酒缸里面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着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那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

  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三)‘空’‘有’的关系


  ‘空、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拿双手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当我们把手握起来的时候,请问各位这是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

  “这是拳头呀!”


  那么如果我们把手张开,请问这又是什么呢?大家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

  “这是手掌嘛!”


  但是我一会儿握拳头、一会儿伸手的,那么这究竟又是什么呢?到底说它是拳头还是手掌呢?其实它是手掌,它也是拳;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头。


  ‘空、有’就和这个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的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有’的关系,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譬如说:你们身上佩戴的耳环、戒指、手镯,还没有开采提炼之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就摇身一变成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环、项炼、手镯,尽管形状上千变万化,其实它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识‘空、有’的关系,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有’又像大海里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了波澜,一波一波掀腾翻涌动个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时候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候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有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是不二的。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的调和而成就万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煦日放射光线,看起来好像空无一物,却传布了生长的能源,是理,是性,是精神;雨露滋养水份,有实实在在散播甘霖的功效,是事,是相,是物质。这两者都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在万有的上面,有一个‘空’的理体;由于万缘和合,在‘空’的理体中显现万有诸法。


  我们再进一步从六祖慧能和神秀的示法诗偈来看‘空、有’的关系: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诸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工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工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净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慧能则不同,慧能认为万法皆空,法界更是‘真空’,什么身、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惟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毋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即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是‘空’。无始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这就如同钻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的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没有火,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钻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了──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我们认识了‘空、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今天我们全国的人民,如果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国家的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大家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纷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有’不能在一起,这样的损失是很大,也会引起太多的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了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守庙的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应该把妈祖摆在中间才对,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了一旁。事有凑巧,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一看弟子的妈祖正坐在殿中,而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在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不发一语把两尊圣像调换回原位;但是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由于他们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把我们的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的说,就是心经上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就是本体。‘色即是空’的意思: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说: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我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毬;世间上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佛法说‘孤缘不生’,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像这次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这个礼堂给我们演讲,有各位大德来护法听闻,还有福山寺的信徒献花、献供,有各种执事接待安排,才能成就这个演讲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一会儿演讲结束后会解散,你们还是要回到各人的家庭去;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能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了。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譬如说:我现在当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将来你学有专长,举办个专业训练班,我恰好到你那儿受训,结果你就变成我的老师,我反而成为你的学生了。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


  再譬如说:我现在站在台上对你们说:“你请到上面来!”你们坐在下面,也对我说:“喂!你下来。”;外面有个人对你喊:“快!你到外面来!”,里面的人对他说:“你不要站在那里,到里面来!”,另外有一个人又对此人说:“喂!你不要挡在外面,到里面来!”到底上下里外怎么划分呢?哪里是内?哪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有’也只是我们把它对待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待,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待,调和‘空、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瘦窕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那一种,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而已。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我们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突然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的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情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环境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知道尽管万法有千差万别的形相,但是空的理体是相同的,而这个空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无去无来无障碍,不在中间及内外,唯有拨开了万有的烟雾,体证‘空’的光明智慧,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与真理相契!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如何从‘空’来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佛经上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我们的概念里总以为:没有了才是‘空’,毁灭了才归于‘空’,‘空’就是没有的意思,‘有’了就不是‘空’,‘空’‘有’是相互对待的两个境界。但是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自性空’;更进一步地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一切‘有’之前,心须要先‘空’,不‘空’就没有了;‘空’不是破坏‘有’的,‘空’是成就‘有’、建设‘有’的。比方说:必须先有这个演讲厅的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在这里举办法会;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没有法会了。又如我们手里拿的皮包,要空才能装东西,如果不空就没有办法当皮包装东西。我们的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听闻,乃至全身的毛细孔、口腔、五脏六腑如果不空阻塞了,就无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续,我们的心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容一切万物,所以我们必须从建设性、积极性的角度来认识‘空’,这个‘空’才是万有的‘空’!


  有些人常常怀疑:‘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不错,佛教是说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完全没有了的意思,‘空’是存在,是因缘,所谓‘四大皆空’,正是说明宇宙万有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而地、水、火、风这四样空虚无形的元素却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长的源头。譬如:花,必须要有土地来种植,要有水份来滋养,有了土地和水还不够,还要有阳光照射,要有和风吹拂,依靠这四大元素的因缘假合才能产生花草树木;本来没有花,靠了这四项因缘聚合,便有了花。无数的因缘相聚而产了万有,‘空’不是建设‘有’了吗?


  我们人也是由‘四大’所构成的:骨骼、毛发坚韧如地;汗泪、大小便等分泌物柔软如水;身体上的温度、热度属于火大;一呼一吸的进出则是风。因为有这地、水、火、风四大假相的调和,四大一旦不调和就不能生存,这叫做‘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构成,这不也说明了‘空’建设‘有’的吗?


  因此,‘四大皆空’是存在的意思,不是虚无、虚空。‘空’建设了‘有’,‘空’建设了人生,‘空’建设了宇宙万有,生出宇宙万物的种种存在,而这个从因缘上、空无上所显现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十六年前,我在高雄县大树乡建设起佛光山,上个月有一位大学教授到山上参观,他讲了一段很好的形容:“这个佛光山,真是真空生妙有,从荒山野谷辟建成现在的雄伟佛国,如果不是当初有那么多空间来建设道场,恐怕也不会有眼前这一片庄严寺庙了!”这一段话很能说出‘空’的无穷妙用。


  可是,还是有许多人不能了悟这个‘空’。像过去有一个小沙弥,跟着师父念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一段,小沙弥越念越奇怪,越念越头大,终于忍不住问师父了:

  “师父,这是什么呢?”他指着眼睛问。


  “是眼睛呀!”

  “这又是什么呢?”一手指耳。

  “这耳朵呀!”

  “那么这是什么呢?”小沙弥再指着鼻子认真地问。


  “是鼻子呀!”


  “……”


  “……”


  每问一次,答案都是确定的,小沙弥更理直气壮了:


  “我们的身体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上偏偏要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


  其实,无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是说要盲了聋了,才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健全一样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常常欺骗自己,眼睛只能从分别意识上来看,只看得到事物的表象、表面,而看不到诸法的真相、空相。譬如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曲的,实际上筷子并无弯曲,而是光影在眼球中造成的折射幻像;又如人坐在火车上看外面的景色,以为是火车在倒退;两眼看笔直漫长的路,越远处显得越狭窄;有时候在强烈的阳光之下曝晒,觉得金星撩乱……,这一切都是由分别意识所产生的错觉。常听到有人在争辩说:“我亲眼看到的!”“我亲耳听到的!”我们的六根就像六贼一样,常常会欺骗了我们,如果我们凡事都从这种虚幻不实的现象来认识的话,便很容易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们了解‘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四大所组合的‘相状假’,那么心经上所说的‘无’,便是无上般若了。


  随着各人知识的不同,了别意识的不同,业感的不同,对于万象万物的认知也就千差万别了。譬如污秽的粪便,人们一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狗却把它当做珍肴美味,趋之若骛。从知识、了别都无法把握到真正的空义,因为‘空’不是知识的臆度,‘空’更不是了别臆测,‘空’要透过精进勇猛的修行才能体证。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一般人听到‘空’就恐惧害怕,以为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人生不是太缺乏了吗?这是因为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蕴无限,真空中生长万有。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毕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为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这个‘空’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证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别、对待、虚妄的万法都空除了,‘以无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实世界。


  以同样的道理来看,科学家能‘空’,才能够把物理上极细微深奥的结构推衍出来,才能分子、原子、电子、中子……等一直不停的分析下去。哲学家能‘空’,才不会以先天的主观来建立绝对的‘第一因’,坚持自己的论点,从而自是非他。


  佛教的空观哲学,必须先摒弃物我表相的种种对待,从大本大源处建立内在圆融高妙的胜义。是化否定为肯定,从出世到入世,变消极为积极,却玄义而重实践的。唯有这样,才能转身踏破虚空,返顾宇宙万有,而从否定中建设‘有’,从肯定中了悟‘空’了。



四.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



  
  从‘有’上体认了‘空’义,并且从‘空’上建设了‘有’之后,接着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和空有,过着空有不二的圆融生活。

  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随缘而放下,自在而不执着。譬如钱财被人倒闭了,有了空的涵养,‘看得破,有得过’,把它当作是前生欠钱,今世还债,或者进一步视为行布施供养,给得起别人表示自己是个有办法的人,如此转念一想,便能心平气和,快乐过日子。这种空虽然不是佛法的空,但是已经有如此的成效,如果能体证真正毕竟空的境界,其中的自在逍遥真是无法言喻。


  对‘空’有了体会的人,生病了也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很好。经常小病不断的人往往比较长寿,而从不害病的健康人一旦病倒了,反而不容易医治。佛经上说:修行要带三分病;身体患了疾病,平时才知道保健预防,有了病痛更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激发道心努力学佛,因此病患有时也是学道的逆增上缘。记得二十年前我罹患了关节炎,躺在床上一个月,不能动弹,医生诊断结果必须锯去双腿,当时听了医生的宣布,不但没有丝毫的忧惧,心中反而很坦然:“锯掉了双腿也很好,从此以后就不必东奔西跑四处弘法,可以安心在寺中看书写作,以文字般若来传扬佛法了。”有了空,连生病都有了法味。


  懂得过空有不二生活的人,遭遇逆境也不以为忤,一切的苦难困厄是长养信念、增长悲愍心的助缘。各位也许曾经在佛菩萨面前祈求,不知道各位都祈求些什么?我也向诸佛菩萨祈求,我总是如此的祈求:“佛陀!把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到我的身上,让您的弟子在困难中接受严格的冶炼,使我更坚强,更有力量去承担所有众生的灾厄,增长更大的悲心去关心一切有情的疾苦。”无论是宦途失意的人,情场失意的青年男女,生活中有了‘空’的法宝,便能转横逆为平顺,化坎坷为甘夷,‘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忍一口气,风平浪静。’


  空有不二的生活是超越虚妄对待,泯除人我生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绝对世界。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到牛首山拜访法融禅师,法融禅师道风高远,隐居于人烟罕至的牛首山,平日只有几只猛虎为伴,四祖一看几只张牙咧齿的老虎,双手一张,做出惊惧不已的样子,法融禅师于是犀利地勘破四祖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意思是说: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生死一如,怎么对五蕴假合的色身还如此在意?说完便呵退猛虎,转身进入禅室倒茶待客。四祖一看法融禅师进去,便写了一个‘佛’字,放在法融禅师的禅座上;法融正要坐下去,一看是个偌大的‘佛’字,吃了一惊,赶快站了起来,四祖抓住机锋,哈哈大笑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空有不二的调和世界,是绝生佛之假名、超生死之对待、泯自他之差异的真理世界。过去有人向智藏禅师请教佛法,不管问什么问题,禅师总是回答‘有’;而这个人以同样的问题请教径山禅师的时候,径山禅师却一律回答‘无’。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如此互相矛盾的答案?原来径山禅师所表达的是悟者体空的境界,在绝对空无的世界是不容许说是非、讲人我、论有无,不容许议论任何一物,勉强说为‘空’‘无’的世界;而智藏禅师则站在众生的立场,有是非、人我、有无的相对世界。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虚空本无差异,但是鹰隼在空中展翅一飞数里之遥,而麻雀只有隔枝之距;真空的世界也没有圣愚的分别,但是依众生的根器,证悟的境界却有浅近深远的不同。这种空有不二的境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理论上的分析,必须透过生活中的伟大实践及心灵上的不断提升才能证得,甚至连这‘证得’之念也要空除,是楚俊禅师所谓‘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高峰顶上行的绝对世界。


  证悟了‘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活,以无为有的生活,以空为乐的生活,以众为我的生活。证悟‘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一种洒脱自在、放旷逍遥的生活,我们从一休和尚晒藏经的故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有一天天气晴和,寺中出普坡,把发霉的藏经搬到大殿的丹墀、回廊上曝晒,大家正在埋头奋力忙碌工作时,只有一休和尚却悠闲地躺在地上,敞开着衣襟,享受日光浴。管理藏经楼的藏主看不过去,上前大喝一声:


  “一休!你在偷懒睡觉呀”

  “没有呀!我正在晒藏经呀!”


  对一休禅师来说,三藏十二部不是汗牛充栋的典籍经帙,而是涵蕴于自性中的无上般若智慧,没有了我的存在,也没有了经典的存在,我即物,物即我。在觉悟者的眼中,一切经典不外是为我的清净佛性所做的诠释,任何的文字般若无非是为显发实相般若的方便,‘空有不二’的世界就如同维摩经中菩萨身上不着华,照见诸法虚妄的无执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好比《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舍离一切假相的无著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是有而不有、空亦不空,究竟快乐的世界。


  感谢各位拨冗来参加佛学讲座,最后祝福各位都能体证‘空有不二’的境界,生活在‘空有不二’的般若智慧之中。

TOP

续 85

谈心的秘密


时间:西元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五日
                       

地点:台中中兴堂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很荣幸能够来到佛学研究风气非常兴盛的台中和大家讲说佛法,从今天起我们将在中部地区设备最为完善的中兴堂举办三天的佛学讲座,我第一天要和各位讲说的题目是‘谈心的秘密’。

  有时我们会听到有人如此地慨叹:‘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我们虽然认识许多的朋友,但是真正相知的朋友有多少呢?人生能够拥有二、三知己,固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乐事,而有一位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朋友,我们却忽略了他,不知道去了解他,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对于这一位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朋友究竟认识多少呢?我们对自己的心都不能了解,更遑论了解其他的人,乃至一切宇宙众生。

  在佛经上记载有一则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议说:“你每天清晨起床,我这颗心就为你睁开眼睛,观看浮生百态;你想穿衣,我就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就为你净身,甚至大小便溺,我都毫无怨尤地帮助你。我们的关系如同唇齿一般的密切,凡事你应该和我有个商量,但是一旦要学道,你却背这个臭皮囊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向外攀缘寻找,而不知道反求于我,其实你所要追寻的道并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啊!”

  有一句佛偈说的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储蕴着无比丰富的资源,而众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性宝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寻找宝物。我们的心好比工厂,好的工厂固然能够制造优良的产品,而坏的工厂不但制出品质粗劣的货物,并且污染洁净的空气,带给社会莫大的公害,如何改善我们心的工厂,为社会提供精致的物品,是每个人不可忽略的事情。而要改造我们的心,必须将心中的秘密完全认识清楚,才方便驾驭,对症下药。那么我们心中的秘密究竟有哪些呢?我分成四段来说明:


  

一.心中有话口难开,心中有事人难猜



  
  我们的心好比仓库一样,储藏许多的心事,这些心事有时候可以畅所欲言,向别人倾诉,可是有时候却很难表达出来。譬如我们喜爱一个人,作风奔放的人就直接向对方表露出来说:“我很喜欢你、我爱你。”而性格含蓄的人,却羞于启齿,只能将这份爱慕之情,关锁在内心深处,正如一般时下青年所爱唱的一句歌词:‘爱你在心口难开。’喜爱一个人固然很难说出口,就是怨恨一个人,怀疑一个人,嫉妒一个人,也很难让对方了解。隐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可谓千百万种,无法计算,而如何将这些心事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达出来,不至于蕴积成病,泛滥成灾,实在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

  过去有一个年迈的老祖父,茹苦含辛把儿女养大,但是儿女不肖,罔顾老父的生活,伤心的老人不便把家丑告诉别人,只好带着幼小的孙子流浪街头,老泪滂沱地对着童稚无知的小孙子喃喃自语,路旁的人看了非常惊异,就问他说:

  “老太爷!您对着这个小孩子说话,他能够了解吗?您究竟遇到什么不幸的遭遇呢?”

  老祖父涕泗纵横地说:

  “趁我现在还能说话的时候,我要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各位,让世间上的人能够有所警惕!”接着就说了一首诗偈:

  “记得当年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这是一个老父慈爱子孙,有苦难言的心声。遭逢别人的拂逆百口莫辩的事例很多,而由于自己的悭心、骄心、害心、私心、恶心、野心等不良情绪作祟,不敢对他人言表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过去亚历山大当了希腊的国王,觉得希腊的国土狭小,于是率领军队四出攻打其他的国家,以开疆拓域,扬威宇内。当大军攻打到埃及首都开罗的时候,望着尘沙滚滚,一望无垠的大地,就问部下说:

  “再往西边攻打过去是什么地方?”

  “再往西去就是沙漠了。”部下回答说。

  亚历山大心头打了个寒颤,荒旷辽阔的沙漠不是人力所能征服的,于是决定率军回营,转而进攻东印度。到了印度,经过无数激烈的战役,终于攻入印度内部,越过了水流泱泱的恒河,亚历山大又问部下说:

  “过了恒河是什么地方?”

  “报告陛下!是一片广大的森林。”

  亚历山大听了,望着林木榛榛的森林又是一阵惊悸,觉得偌大的森林也难以横跨过去,只好对部下说:“我们从印度河的方向攻过去,那里又通到什么地方?”

  “大王!再过去是深广无涯的汪洋大海了!”

  亚历山大此时信心尽失,痛哭流涕地说:

  “我无法实现统一世界的美梦了,我没有办法征服全宇宙,我更不能征服我自己的野心。”于是垂头丧志,铩羽而归。

  一个人的野心太大,欲火炽盛,往往会自伤伤人。我们的心中蕴藏许多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有时常把我们困扰得不得安宁,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找到一条安心之道,是追求幸福人生的门径。当初二祖慧可禅师往见达摩祖师,就是要祖师为他安抚这颗难安的心,心所以难安,是因为心中有无数的难言之隐,这个隐字就是秘密的意思,这些秘密只能留在自己内心深处,像蚕一样啃啮我们的心,而不便向别人言说,当然要痛苦不堪了!倘若一个人能够修持到‘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境地,那么他的人生必定逍遥自在,了无挂碍了。心中没有秘密的人生,是个没有负担的解脱人生!

  我们对于那些身困牢狱,失去自由的人,常寄予无限的怜悯与同情,但是如果我们细心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心,未尝不是天天生活在自己所造成的监狱之中!过去有一个人向别人偷窃了两百元,二十年的岁月过去了,禁不住良心的谴责,鼓足勇气拿钱还给被窃的人家说:

  “二十年前我窃取你家二百元,今天特地加倍利息来偿还你二万元,请你务必收下吧!”
  年轻的主人听了,如坠五里雾中说:

  “我不记得你曾偷过我的钱。”

  “是你父亲在世的时候拿的。”

  “喔!我父亲已经过世了,过往不咎,你把钱拿回去吧!”主人婉谢了他。

  “你是你父亲的儿子,有权继承令尊的财产,这笔钱无论如何请求你收下。”那人心急地回答。

  两个人于是争执不下,一个坚拒不收,一个矢口要还,最后还钱的那人泪流满面地说:
  “二十年前我一时糊涂,犯下了这终生的污点,二十年来我惭愧不安,无时无刻不饱受道德良知的惩诫,囚禁在心的牢狱里已经整整二十年了。难道今日你还不愿悲愍我,接受我的忏悔,让我从心狱中挣脱出来,还给我一颗本来自由的心吗?”

  世间上有不少人像这位窃犯一样,形体虽然自由来去,但是心被私情私欲的枷锁所束缚着,失去了自由,这就是自由而不自由的人生。有的人虽然身系囹圄,却能够怡然自得,将铁窗的桎梏,发为潜藏自己养深积厚的助缘,这是不自由而自由的洒脱人生。自由与不自由,完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心随境转则不自由,心能转境则能获得大自由,如何照顾好心,享受大自由,何其重要!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其语录《信心铭》中有四句话说得很好:‘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我们要追求至高无上的妙道并不困难,由于我们对宇宙万事万物产生拣择差别的心,才离道越远,无法了透至道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将心中的贪爱怨憎等情识去除,以平等清净的心去观照一切,那么真理妙道就历历在目,鲜明可证了。

  有人常常慨叹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别人的心固然不容易了解,我们自己的这颗心又能掌握几分?我们的心瞬息变化,捉摸不透。如何才能使这颗浮荡的心安定下来呢?无门和尚有一首诗偈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尽管时序上有春、夏、秋、冬的递嬗更替,人有东、西、南、北的奔波离异,如果我们能够将一切万缘放下,心中坦荡无物,自然有一番自在、潇洒的悠游境界了!


  

二.心住何处难寻找,心是什么难捉摸



  
  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住所,知道自己住在某某路几号几楼,只要循着住址去找,便很容易找到户口所在。但是我们的心究竟住在哪里呢?却没有几人明白。有的人以为心就住在形骸里面,其实不然,有时候我们人明明坐在这里,而心却跑到千里以外去了。在《楞严经》里描述阿难尊者七处征心的事,我们的心究竟在身体之内?或者在身体之外?或者在内外之间?心虽然没有确定的场所,很难寻找,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把它找到。心是什么?心究竟在思考些什么?认识自己的人,固然能够了然明白,不认识自己的人,也要设法洞悉心的真相。

  唐宪宗时代,从西天印度来了一位大耳三藏法师。大耳和尚道行高深,具有他心通,皇帝便派遣南阳慧忠国师去试验他的神通,慧忠国师见了大耳三藏,开门见山便说:

  “听说你有他心通,能洞悉他人心中的动态去向,那么你倒说说老僧此刻的心在哪里?”

  大耳三藏看了国师一眼,不假思索就说:

  “哟呵!你是堂堂一国的国师,怎么跑到西川去看龙舟竞渡呢?”

  “那么此时我的心又到了哪里?”

  “和尚怎么又跑到天津桥上看人弄猴狲呢?”

  “你再瞧瞧我的心现在究竟在何处呢?”

  大耳三藏再度进入禅定之中来观看国师的心,但是任他如何的观照,都无法知道国师的去处,慧忠国师于是喝斥道:

  “你这种他心通不能透过性体,从根本去认识我们的心,充其量只不过是野狐禅的伎俩罢了!”

  我们的心一会儿西川,一会儿东壠,南北奔窜,究竟安住在何处呢?大略归纳起来,我们的心就住在以下三个地方:


  (一)心住在五欲六尘

  人心最难驾驭的就是五欲尘劳,心之所以漂泊不定,即发端于对五欲六尘的追逐。佛经上有所谓十二处的说法,指的就是六根六尘,六根攀缘六尘,产生种种的执取造作,痛苦于焉形成。《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由因缘和合而成,只是一种形相的假合,没有实体自性,但是我们的心愚闇不明,终日在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盘桓,眼喜爱美色,耳喜听佳音,鼻喜闻香味,舌喜尝肴膳……而这外界的六尘千变万化,难以把握,心也只有跟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荡不安了。如果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把心从根境的虚幻之中超拔出来,自然能享受大自在。


  (二)心住在天堂地狱

  当我们翻开电话簿查阅某人的通讯处时,可以发现到地址有分布于都市乡村之别,不仅人的住处有热闹喧哗的都市与幽静僻远的乡村之分,就是人心的住所也有天堂与地狱的不同。当我们清晨起身,鸟鸣于窗,花香飘室,精神为之一爽,此时心如晴空明镜,纤尘不染,宛如生活在天堂一般愉悦。但是吃饭的时候,看到菜肴不合口胃,便生怨憎,倘若有人又对我们出言不逊,就更加愤懑难平,此时心就掉进大热地狱,受嗔火煎迫。我们的心刹那间,忽而逍遥于天堂,忽而沦落于地狱,上上下下,载浮载沈,好不痛苦,究其原因,完全是由于一念无明所成。如果能够善护心念,便能常住天堂,获大快乐。


  (三)心住在十法界、一念之间

  天台宗说:‘一念三千,百界千如。’心就住在十法界之中,所谓十法界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种迷悟境界,而每一法界各具十法界,是为百界;每一界又各具十种事理,即为千如;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一一具有千如,合为三千。

  有一句话:‘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我们的心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奔窜,我们的心在宽阔浩瀚的法界中奔驰,如果没有一个依止凭借的地方,如何能安定下来呢?那么我们的心究竟要系止于何处呢?迷乱、觉悟与否,就在我们一念之间。天台家说只要我们稍一动念,包罗万象的三千大千世界诸法,就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譬如饥便思食,寒即欲衣。而有些人不能摄护正念,任凭妄心浮动,看到别人华厦轿车,便嫌自己屋子简陋,车子破旧,甚至铤而走险,作奸犯科,这一切都导源于一念之差。

  从前有一个人和乡人逃难来到了外地,不巧当地又碰到兵荒马乱,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城堡。数日来寸米未进,正在饥饿难当的时候,忽然看到一片果园,大家争先恐后摘取果实来充饥,只有此人纹风不动地坐在树下,有人于是问他:

  “你怎么不摘果子吃呢?难道你不饿吗?”

  “这果园有主人,我虽然饥肠辘辘,怎么可以偷吃有主之物呢?”

  “唉哟!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管他什么主人不主人的,也许这家的主人也逃难去了呢?”

  “这园子的主人虽然逃难去了,但是我不能欺骗心中的主人。”

  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毁于一念的无明,而铸下终身的憾恨。我们成圣成凡与否,就端看我们如何摄持正念,时时与正道相应,而不逐尘随浪,忘失本心。

  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电脑普遍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电脑虽然能够收纳各种方程式,说明千变万化的事事物物,但是却无法臆度出我们这颗变幻莫测的心。那么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呢?在佛经里谈论心的地方不胜枚举,我仅举出十种来说明:


  1.心如猿猴难控制

  古人形容心说‘心猿意马’,心就像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2.心如电光刹那间

  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寰宇,毫无障碍。譬如动念想去欧、美游览,心中马上浮现欧、美的景致,仿佛身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甚至电光也比不上。


  3.心如野鹿逐声色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极尽其所能,四处追逐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huo,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4.心如盗贼劫功德

  根据经上的描写,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白璧染瑕。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归化柔顺,便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身受苦

  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剪熬。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所谓罪业深重是就形相而言,仿佛真实存在,但是就其本体而言,一切诸法皆空无自性,因此罪业也是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空,不是永远如此无法改变,只要挚诚恳切忏悔,便可去除。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骸受苦受难。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情同袍泽。


  6.心如僮仆诸恼使

  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逐,产生种种的烦恼。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慧,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智慧失去清明,使我们的心灵不得自在。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


  7.心如国王能行令

  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8.心如泉水流不尽

  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心中的活水就像解冻的长江黄河,汨汨不绝地流着。当世界的能源一旦短缺,人们便向深山开采矿产,或向海洋探取资源,甚至开发太阳能,但是人们往往忘了我们心中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源活泉,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慧源泉,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9.心如画师描彩画

  《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手握彩笔,能够描画出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相随心转’,就是此意。

  过去欧洲有一位艺术家,要画一幅耶稣的画像,由于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代表着神圣的形象,应该画得庄严肃穆,因此这位画家便四处寻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儿,千寻万觅,终于找到了模特儿,并且完成了这幅千古佳作,受到举世的赞扬。过了几年,有人提议光有这幅唯妙唯肖的耶稣画像还不够,不能显现耶稣的伟大,如果再画一张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可是面貌长得像魔鬼的人要到哪里去寻找呢?最后只好到监狱找一个面相凶恶的囚犯为对象。当画家为他画像时,这个囚犯突然掩面哭泣起来,画家就问他说:

  “你怎么哭了呢?”

  “我是触景伤情,忍不住悲伤才哭的。”

  “你有什么哀情吗?”

  “几年前我也曾经当你的模特儿,想不到数年后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却完全两样!”原来这个囚犯就是充当耶稣画像的模特儿,画家听了大吃一惊说:

  “你的像貌怎么变得如此凶狠可怕呢?”

  原来这位囚犯当时得了这笔奖金,吃喝嫖赌,做尽坏事,甚至以身触法,坐进牢狱,相貌也因此变凶恶了。

  有人说心如其面,我们心是善的话,面貌自然慈祥可亲,我们的心是恶的话,自然面目可憎可怕了,不知道握住彩笔的各位,要为自己画出如何美丽的心相图画?


  10.心如虚空大无边

  心的本体本来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万物,包并天地。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尽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至广,找不到涯岸;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取。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便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那么无边无际、无牵无挂,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荫一切众生。

  金碧峰禅师世寿已尽,阎罗王派遣鬼卒来捉拿他,奈何禅师在甚深禅定之中,捉拿他不得,鬼卒于是偷走禅师最为喜爱的钵,引诱禅师出定,禅师终于彻悟贪着的可怖,把钵摔破,并且说了一首偈语说: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炼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虚空无形无相而无所不相,不是有漏世间的锁炼所能锁得住的,一个人如果能把身心提升如虚空那样辽阔无阂,还有什么能奈何得了自己呢?


  

三.心生万物随识变,心有宝藏体无穷



  
  经上说:‘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世间上的一切现象,不过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本来空幻的事情,由于心念的活动,能生起种种的幻象;已有的幻象,由于心念的平息,也能归于止灭。譬如黑夜走暗路,看到地上的粗绳,以为是巨蟒蟠踞;听到树上沙沙的响声,以为是鬼魅哀号。古人说:‘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能够去除心中的疑惧,一切事象只不过如杯弓蛇影般虚幻,是吾人妄自造作罢了。

  过去印度有一位国王想测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派人到牢狱里抓来一位人称擎钵大臣的死囚,并且对他说:

  “现在你就要被判死刑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一线的生机,如果你能依照我的话,手捧着一碗油,顶在头顶上,在城内的大街小巷绕行一周,假如你能够不洒落一滴油的话,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擎钵大臣在绝望之中,突然看到一线的曙光,欢喜不已,于是小心翼翼地顶着一碗油,履冰临渊般地绕行于街衢,但是国王为了考验他是否专心一意,派人在街道各处布置了种种的奇观杂玩,并且挑选国中的美女,在擎钵大臣行经的路旁奏着美妙的音乐,轻歌曼舞,企图分散他的注意力。擎钵大臣面临生死关头,目不斜视地盯着头上危颤颤的油,心无旁鹜地举着沉重的脚步,一切喧哗的声音、美丽的景色,仿佛过眼云烟,一点也引诱不了他,终于平安地绕回宫中,竟然没有洒出半点油,国王就问他说:

  “你在绕街时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动静?”

  “没有啊!”

  “你难道没有听见悦耳的音乐,看见动人的美女吗?”

  “回禀大王!我确实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

  原来擎钵大臣为了求得活命,全神贯注于顶上的油,周遭的喧闹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了,由于他的专心,因此保住了生命。从这则故事可以了解如果我们牵系于声色犬马,心自然随着声色犬马而浮沉不定,但是如果我们热爱生命甚于声色犬马,那么光怪陆离的浮世又能奈何我们?同样的当我们面临大限之期的时候,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能够如擎钵大臣一样,一心不乱系念于佛号之上,由于畏死心力猛健,超过累劫所积聚的力量,自然得以往生极乐国土,心力的强大可见一斑。

  有一个医生为了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变化,特别到监狱里对一个被判决死刑的犯人说:
  “你已经被判处死刑了,刀剜枪决的死法实在很痛苦,倒不如躺在床上,我以针筒一点一滴慢慢抽完你的血液,无声无息地死去来得安稳无惧!”

  这个死囚一听,与其怀着恐惧痛苦地死去,不如不知不觉安然地离开人间,于是接受医生的建议。其实医生并没有抽取死囚的血液,他在死囚的耳朵旁边放置一个水桶,并且接了一条水管,水流入桶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仿佛血液答答的滴落声。医生凑近死囚耳畔,催眠似地告诉他:

  “唉呀!你的血一滴一滴不断地流出来了,你不要害怕,安心地死罢!”

  死囚紧闭双眼,听着医生的描述,心想:“我的血快要流干了,我就要死了。”忽然觉得自己头晕目眩,身体渐渐虚弱起来。死囚就在自己那殷红的血液慢慢干竭,生命渐渐枯萎的想像中无疾地死了。我们的心不仅能左右我们的行为,有时更能主宰我们的生命。根据医生们的说法,人类有许多的疾病是起因于心理上的不健全,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反之,有些人虽然罹患绝症,由于求生意志强烈,却能克服病魔,不药而愈,心力之巨大,可以想见。像这位死囚对于子虚乌有的事情,由于起心妄念,终于在自己的猜想疑惧中丧失了生命,平时我们对于这颗虚妄不实的心,怎能不善加照顾,使它趋入正道,不致偏失呢?本来没有的事情,由于疑心、惧心的作祟,固然能产生草木皆兵、鬼影幢幢的幻景,但是由于信心、坚心的鼓舞,也能化险恶为平夷,死里重生。

  有一位旅人出外行商,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不小心掉入黑暗的洞窟里,荒山僻野,人烟罕至,眼看自己将埋骨在这里,商人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抬头看去,头顶上那块小小、圆圆的蓝天,有白云飘逸,丽日悬挂,好不悠闲,商人垂首一想:我不能死在这里,我要上去!我要上去!说也奇怪,当他如此专心思想的时候,双肩仿佛长了翅膀,身子轻飘飘地腾飞起来,飞出了阴暗的幽谷,飞上了光明温暖的草原。由于他一心想飞出深坑,别无杂念,信心使他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力量,终于解救了自己的生命。在佛教有名的论书《大乘起信论》中,曾经将我们的心分为二门,一为清净的真如门,一为染污的生灭门。超凡入圣,成佛作祖固然是这颗心,沉沦迷堕也是这颗心。事实上心本来没有染净的分别,染净也不是两件事情,好比本来平静的水面,受到和风的吹拂,泛起粼粼的波浪,水和波不是两样东西,水受风生波,风平则静止如水,水为波之体,波为水之相,两者二而一,一而二,不能截然分割。我们如果能够妥善地护持这颗浮荡不定的心,任他无明的八风如何吹拂,也能够对境不迷,如如不动,那么自然风平浪静,菩提明月映现水中了!

  我们的心蕴藏无限的宝藏,能够变现种种的东西,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一切的现象,不外是我们心灵活动的一种影像,一种投射。心仿佛善画的绘画家一样,一管彩笔在握,能够画出种种缤纷美丽的图案,我们看看有些动物昆虫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随着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将自己的身体绘成和环境相同的颜色,藉着这层保护色,以避免外境的伤害。所以即使动物鸟兽,为了延续生命,他们的相便能随心转化,心的功用变化,征诸于自然万物的事例,也可以略知一二。

  山河大地乃至一切万法都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这个道理有时却很难为一般人所信服,然而佛教之所以胜于世法,便在于佛教之使用‘心力’,是超科学的,是出世的:像明代的莲池大师,便以善用‘心力’闻名,据《高僧传》记载: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夏秋之间,杭州府城及其附廓之地,发生了大瘟疫,人畜死亡枕藉,日毙千人;杭州太守余良枢召集了全州医生急救,都无法遏制,疫疠流行,不但处处尸陈,连医生都一个个倒了下去,令官府束手无策。就在满城哀号呻吟时,有人献策:

  “只有请云栖寺的莲池大师,用念佛诵经来禳除灾凶了!”

  话一出,立刻有人附和:“是啊!他曾以愿力驱虎、求雨,都能实现,那么,以愿力禳疫,或许能救满城生灵呢?”

  余良枢太守于是诚心诚意斋戒沐浴,恭请莲池大师移驾杭州灵芝寺,将一切苦境相陈。莲池大师听说后,颔首道:

  “这是仁心仁术,心宏愿大,疫疠是可以禳除的,因为誓愿和修行并作,在太守方面发誓愿,在我个人方面作修行,两种心力合而行之,自然可以成事!”

  于是立刻搭盖法坛,以莲池大师为主坛,领导云栖、灵芝两寺法侣及许多善信,进行禳疫袪疠的法会。说也奇怪!法会举行不过片刻工夫,回城来报死而复苏的病人已有多起;又一会儿,一些辗转床第奄奄一息的人,忽然呕泻俱止;不数日而杭州府城疫疠全消,四境哭声俱息。成就了‘以心转境’的无上妙法。

  我们的心有不可思议的妙用,不是常识可以判断,也不是感官经验可以臆度的,科学上一切神乎其神的发明,不都是心所创造出来的吗?动物、植物界本来没有的新品种,我们的心不是加以培育出来了吗?甚至试管婴儿的成功,证明连人类的生命也可以随心所欲加以改造,心的功能之大,潜力之巨,实在不可管窥。柴陵郁禅师悟道后,曾说了一首诗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但是由于无明造作,纷逐于五欲尘劳,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失去了光明,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我们应该以智慧之光,照破心中的一切迷妄,涤尽心中的所有污垢,将心中所含蕴的‘佛的性能’──佛性,完全地显露出来,才是善于知心、用心的智者。


  

四.心病还需心药医,心住平常莫迟疑



  
  现代的医药发达,各种各样的药品无奇不有,表示现代人所患的毛病之多,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状况。我们生理上有所谓的癌症,心理上何尝没有不治的绝症呢?贪、嗔、痴、慢、疑就是不可等闲视之的病患。身体上有了疾病,不仅要打针吃药加以治疗,还要吃补药滋养,但是心理的毛病,有多少人知道去诊治呢?中国有一句俗话说:‘药石医假病,真病无药医。’所谓的真病,指的就是心病。事实上许多的疾病是导因于心理作用,最浅显如肠胃病,百分之八十以上和情绪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保持心平气和,许多的疾病自然能够不药而愈。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嗔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而痴病唯有智慧才能治疗,‘痴’并不是一般所谓的白痴,从‘痴’字的构造来看,痴不是没有知识学问,而是知识学问有了偏失,产生魔障,也就是世间上一般有分别的聪明才智,这种世聪俗知如果运用不当,如虎添翼,对社会人群的危害力更大,‘盗亦有道’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佛教所追求的是如日一般光明净澈的智慧,智慧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心除了贪嗔痴三毒的重病之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疾病需要去净化、改造、征服,佛法告诉我们要治心一处,现在我提供几个治心的方法给各位参考:


  (一)以静心对动心

  现代人患了一种浮躁不安的通病,终日恓恓惶惶,不知道生活的目的。我们的心一浮动,仿佛平静澄清的湖面,忽然被人投下巨石,泛起阵阵的涟漪,不能如实地映照景物。佛经上说:‘静心投入乱念里,乱念全入静心中。’静心仿佛明矾,投入乱念的浊水之中,霎时污垢沉淀,清澈见影。我们在每日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在一星期的工作里,不能缺乏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知止能定,我们胸中的湖泉,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活水。儒家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教则说禅定中可以发为无上的智慧。孟子求不动心,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心无执迷、毫无疑惑的意思,也就是不动心的境界。甚至证悟的佛陀每天也不忘瞑思,深入禅定之中,何况是凡夫的我们,不能以静心来对治动心,只好如浮萍飘蓬一样,竟日随境逐荡了。


  (二)以好心对坏心

  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浮沉沈,好好坏坏。好心一起,万事一切如意,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就启开,因此我们要摒除坏心、摄护正念,培养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在诸佛菩萨的心目中,众生就像染有重病的小儿子,要竭尽所有心思来呵护他、照顾他。我们如果能以慈母疼爱孩子的心来对待一切的人,就能泯除自他对待的关系。慈母怎样爱护他的孩子呢?我举一则感人的故事给各位听听:

  有一对青年男女感情亲密,情投意合,男方就对女方说:“我要娶你为妻。”

  “你要娶我可以,但是我有一个条件。”

  “别说一个条件,就是十个、一百个条件,我全部答应你。”男方百般依顺地回答她。
  “我这个条件很难办到,听说你的母亲是位慈祥的好人,我要你挖出她的心做为迎娶我的聘礼。”

  这个孝顺的青年一听如晴天霹雳一般,心想母爱如昊天渥泽,怎么能够为了私情私爱,伤害母亲的生命呢?

  “你的条件太苛刻了,我不能答应你!”青年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两人辛苦培养的感情于是决裂。几天过去,相思的痛苦紧紧地啃噬着他,孝顺母亲的心终于敌不过儿女情爱的纠缠,一夜,趁着老母亲熟睡的时候,狠下心肠挖出母亲的心,要把这颗温暖、温热的心,献给自己的心法师。

  夜黑风高中,青年捧着母亲的心,仓惶惊惧地向前奔跑,环顾四周,仿佛鬼魅幢幢,脚下一慌,跘倒在地上,翻了几个觔斗,手中捧着的慈母心也跌落在地上,滚了几圈,母亲的心摔在地上,痛苦难当。青年惊魂甫定,正要爬起来的时候,母亲的心竟然以一种无限关怀,充满爱意的声音说话了:

  “儿子啊!乖乖!你刚才跌倒了,有没有摔疼呀!”

  这就是只求奉献牺牲,不冀回报给予的慈母心;这就是虽然遭受伤害横逆,也能够仁慈宽容的慈母心。每个人若能持有母亲的心,进一步具备佛菩萨的心,那么人格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就能一一实现了。


  (三)以信心对疑心

  怀疑也是根本的烦恼之一,世间上有不少的悲剧导因于猜疑:怀疑朋友对我们不义,妻子丈夫对我们不贞,亲人对我们不友爱,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过去有一个人家丢了一把斧头,心中怀疑是被隔壁邻居偷去,眼里看他的手像偷斧的手,走路像行窃的样子,邻居对他友善,像企图掩饰的神情……等到真相大白,原来斧头是自己放错了地方,并没有遗失,这时再反观邻人,一点也不像盗窃。我们对人产生了猜忌,彼此之间就形成了隔阂,不能沟通;我们对于真理生起了疑虑,真理怎能流入我们的心田,感应道交呢?《大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唯有以信心的手,才能采掘佛海的宝藏。


  (四)以真心对妄心

  经上说:‘心中有佛离心念,念得心空及第归。’我们的心纷纭虚妄,要以正念的真心来对治。什么是真心呢?就是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佛心,以佛心的真实来对治虚妄心;一旦虚妄心去除了,连真实心也要扬弃。妄固然要舍,真也要舍,所谓得意忘言,上岸舍舟,才不会落入新的执着中,与真正的般若妙慧契合。


  (五)以大心对小心

  经上形容我们凡夫的心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浅狭的小溪容纳不下大水,当潮水高涨的时候,马上向四处流溢;潮水涌退了,又留不住滔滔的江流,只剩下一湾浅浅的水濑。不像大海能够藏污纳垢,汇集百川而不改原味。我们的心也要像大海虚空一样,荣誉宠渥固然能接受,毁谤打击也能包容,荣也不曾增,辱亦不曾减,任他浮云飘过,舟筏破浪,也不随境而轮转。


  (六)以无心对有心


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中说: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有所用心则有所牵系,有所执着,有所对待;无所用心,心才能扩大;虚空所以为大,因为它的空无。无心则不为一切万法所系缚,而无处不住,无处不自在。如果能以无心对治吾人对于世间假有、虚有的妄执,便能享受随缘放旷,任运不系舟的逍遥!


  (七)以永恒心对无常心

  佛教说诸行无常,世间的一切固然无常多变,我们的心更是如‘水上打毛毬’,念念生灭不停。古人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的心攀缘尘境,六道之中轮转不息,而我们的善念就像那春天刚刚萌芽的纤细嫩苗,经不起风雨的一番吹打就夭折了。佛门有一句话说:
‘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往西天。’有些人兴致勃勃发心学佛,但是禁不起境界的考验,五分钟的热度一过就退转了。《华严经》上说:‘初发心便成正觉’,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的清净,但是如果不能进一步发恒常心,保持初心不退,所谓‘不忘初心’,充其量也不过是露水道心罢了!


  (八)以平常心对好奇心

  禅宗说‘平常心是道’,又说‘日日是好日’,真正的禅趣就在我们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穿衣吃饭之中。佛法不可以好奇心探求,所谓‘奇’则神奇怪异不平常,只能偶而行之,偶而得之,而佛法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须臾废离的粮食,如果抱持奇异心来了解佛法,只有与道相悖愈远。‘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我们随时随刻都不可与道相违,日用六时生活在真理之中,吃饭睡觉固然是修行,大小便溺何尝不是修行呢?唯有平常心才能与佛法真正契合一起。

  今天和各位在这儿谈心的秘密,事实上心有许多的秘密不是我们三言两语所能说尽的。马祖道一禅师到南岳怀让禅师那儿去参学,有一日南狱看到马祖在打坐,就问他:

  “你打坐做什么呀?”

  “学做佛呀!”马祖回答。

  第二天南岳禅师拿了一块砖头很用心搓磨着,马祖就问道:

  “和尚磨砖作什么呢?”

  “把砖块磨成镜子呀!”

  “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马祖迷惑地反问。

  “喔!磨砖不能作镜,那么坐禅怎能成佛呢?我且问你:牛拉牛车不走,你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呢?”马祖听了之后,当下豁然开悟:真正的禅坐不在形体的枯坐,而在心地上用功夫,‘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我祝福各位都能够彻知你们心中的秘密,并且善用心中所蕴藏的宝藏。祝福大家!

TOP

续 86

说梦的神奇

  
时间:西元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六日
                      

地点:台中中兴堂
                      

对象:法师、信徒(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的佛学讲座,我要和各位谈的题目是‘说梦的神奇’。


  提到梦,每个人一定都有做梦的经验,我们一生不知道做过多少的梦,但是真正要把梦境告诉别人的时候,却往往又记不清楚了。人生数十寒载,稍纵即逝,何尝不像是一场短暂的梦?在有限的岁月里,我们如果能做几场美妙的梦,岂不也是人生的乐事?梦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极为密切,梦是现实人生的延长与充实。


  梦,超越时空的界限;梦,泯除人我的对待。在时间上,梦可以贯联古今,横遍百代,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可能出现在梦中的一刹那,在空间上,梦中可以翻山越岭,神游宇宙,可以遍行无碍于三千大千世界。在梦中,没有人际间的隔阂,我可以称作你,你可以称作我,没有你我他的彼此分别与称谓。


  梦是白天思想的延续,被压抑的愿望在梦中可以得到纾解的满足。不可告人的隐情,在梦中可以达到完全的奔放。梦是潜意识的产物,是无计画的联想,是内部生理已有的暗示,是外在生活刺激的影响。今天是一个精神上饱受烦恼苦闷,感情最容易发生混乱纠葛的时代,平常我们有些话不敢说,有些事不敢做,被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郁闷,在梦中可以自由放任,无拘无束,大胆去说去做,因为梦中事,无论如何的尴尬难堪,只要不告诉人,别人绝对不会知道,可以维持住我们脆弱的颜面尊严。


  我们做梦,或好或坏,或甘或苦,有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太相干,譬如梦中被人砍了一刀、揍了一拳,在当时可能很恐怖、很害怕,但是醒来终究是一场梦,是不碍事的。有人说:‘至人无梦’,其实人人都有梦。不仅人人都有梦,狗、猫、猿、鸦等动物也都会做梦,当他们睡觉的时候,会轻轻地震动,那就是他们正沉入梦境的表征。至人有什么梦呢?


  佛经上曾记载佛陀做梦的故事,经上说佛陀过去世亲近普光如来时,曾经做过四次梦:第一次梦见自己躺在大海上,一次梦见以须弥山当枕头,一次梦见众生都和自己合而为一,最后一次梦见自己一手执持太阳,另一手捧着月亮。假如我们能和佛陀一样,做如此的梦,不也藉机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宽阔了自己的境界吗?那么我们人生,不也十分有意义,有价值吗?


  梦,不仅睡觉时才有,连白天里也会做梦,这就是所谓的白日梦。


  有一个牧羊女,存积了很多羊奶,放在罐子里。按照印度的规矩,女孩子拿东西必须顶在头上,这女孩就顶着羊奶,拿到街上去卖。牧羊女一边走,一边想着:


  “这些羊奶可以卖很多钱,卖得的钱,我可以买化妆品、胭脂粉,买漂亮的衣服、鞋子。我每天打扮得很美丽,那个时候,一定有很多的青年追求我,我一定要找一个有钱的、英俊的人嫁给他。我们两个,恩恩爱爱……”


  她想到这里,心中一欢喜,便跳起舞来了,她头上的羊奶于是掉落下来,跌了满地,这一切都变成梦幻泡影。这是什么?这就是白日梦。


  再说一个例子:有一个乞丐想发财,想得快发疯了,就去买奖券,希望中大奖发大财。他买了奖券之后,因为家贫,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妥藏,只好把奖券塞入手拄的拐杖,然后把奖券号码牢记在心。就这样,天天背诵奖券号码,天天收听电台广播。有一天,收音机广播中奖号码,他一听,头奖正是他每天背得滚瓜烂熟的号码,啊!他中奖了,真是既兴奋又欢喜。心想中奖了,还要这把拐杖做什么?这时他正走到河边,就把拐杖往河中一丢,结果,这个发财的梦也随着流水而消逝了。


  不管夜里的梦难以成真,或是白日梦根本就幻象虚景。毕竟,梦真是神奇,梦非常奥妙。今天我藉着这个机缘,就来说一说梦的神奇。


  

一.梦的原因与梦的解释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做了梦,有所谓解梦的人,到底有没有这个必要?


  说到做梦的原因,在佛教里,像《大智度论》、《善见律》、《大毗婆娑论》,都曾提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做梦。现在,我以《毗婆娑论》的记载,来说明五种做梦的原因:



  (一)体弱多病者,容易做梦


  四大不调,身体种种不顺的时候,容易做梦。例如梦到山崩,被盗贼追赶,或者梦到猛狮凶虎,甚至梦到自己遨行天空,不小心跌落凡尘。总之,病人所梦到的梦境,大都是恐怖、惊惧、骇人听闻的情形。



  (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思维的梦大都和平常生活有关,诸如感情、情绪的不安,小自生活的细节,大至工作上的各种状况,都可能会夜入梦中。这种梦境,常有男女感情、朋友交往,甚至争吵、激辩等情形发生。



  (三)曾经有过的,又来托梦


  曾经发生的事,已经历时很久了,会偶尔出现在梦中。譬如很久以前认识的某一个人,或过去做过的某一件事、吃过的一碗饭或一盘菜,平时根本未曾记忆,却忽然在某一个梦境中出现。


  我们平时的思想行为,就像一粒种子,埋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成为一种经验、习气,遇到这种思维运作的因缘,梦于是产生。



  (四)未来将发生


  因为人的身体、心理,和时空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有些事尚未发生,但是我们的生理、心理会有自然的感应,所以在梦中就先有预兆,例如梦见甲,第二天果然见到甲,一般所谓的托梦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五)想梦


  举凡天下一切的梦境,不外是忆念、意想所成,无想则无因,无因则无梦,这种想梦有时是前世业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梦中,会梦见自己成为另一种自己完全不熟悉,未曾经验过的身分。一个飘泊异乡的游子,长年在外,家中的老母思念成疾,这种种的讯息会传达到这游子的梦境,一般说这是母子连心,这也是想梦的一种。


  做梦有两种成因,一种是自发性的,也就是自己的意念所引发而起的梦境;一种是他发性的,受到外在环境、人、物的影响、刺激而产生的。做梦的原因,多半是各人心态所显示出来的景象,同时也可能是各人对现实环境的分别意念所引起,因此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白天思想的延续。’


  佛教认为做梦是由于独头意识的作用。平时我们对世间万象的认识,是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随时招感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加上眼识等六识的了别,才能够产生种种的认识作用。譬如──眼睛认识了青红赤白各种颜色、长短方圆各种形状;耳朵认识了各种声音;鼻子认识各种香臭味道;舌头认识了酸、甜、苦、辣,身体认识了冷热软硬等各种触觉;而心,认识了一切万法。


  平时,我们的心(意识)都和其他的眼、耳、鼻、舌、身、,一起来认识熟悉这个世界,心和眼睛在一起作用,才可以看见;心和舌头一起感应,才能尝出味道的甘苦,所以心和眼、耳、鼻、舌、身合起来的活动,称作‘五俱意识’,意思是和这五种感官一起来分别世间。但是,到晚上睡觉的时候,眼睛不看东西了,耳朵不听声音了,身体也不动作了,其他的五根都停止运作,只有心仍旧独自起来活动,因此叫做‘独头意识’,而梦境的产生,就是这个独头意识的活动作用。因此我们白天有什么愿望、希望无法实现,被压抑的情感无由发泄,或是平常某些心事不欲人知,这些都会藉着独头意识的活动,在梦中出现完成,这也就是心理学家称的:‘所谓梦就是潜意识的活动’的道理所在。


  我们每一个人做某一件事,都有一定的程序方案,但是梦却完全没有规则次第,梦中可以忽而上古,忽现现代,一下子这里,一下子那里,纯粹是一种胡思乱想,不必连贯的自由意识的运作。


  有人说梦很灵验,梦见自己病了,就真的生病。其实这不是梦的灵验,而是人生理的一种反应,可以看作是梦对生理的一种暗示。比方说循环系统有了毛病,血液流通不顺畅了,自己还未感觉到病的征兆,这时候,生理有了直觉感应,就会透过梦境发出预示,往往就会梦见浩浩荡荡的河水,滔滔不绝的江流,这是因为循环系统与流水有关。假定身体发热了,还没有生病的迹象,这时候生理的反应也会透过梦境发出警告,例如梦见房子失火被烧了。血压高的人,会梦见自己往上飞翔;血压低的人,就会梦见自己越往下跌。梦见白色,表示得了肺病;梦见黑色,表示得了心脏病;梦见青蓝,表示肝脏有了问题。是不是绝对如此?见仁见智,也没有必然的定论,梦只是给我们一种防患未然的警惕而已。


  乐天派的人,会梦到和人嬉戏,逍遥自在。相反的,忧愁寡欢的人,就会梦到与人争吵,睡不安宁。睡觉习惯踢被子的人,会梦见置身北极,寒冰刺骨。相反的,被子习惯盖得又多又紧,就会梦到置身火炉,炙热无比。喜欢睡懒觉的人,已经日上三竿,家人都起床了,还赖在床上,这时做梦,会梦到许许多多的太阳,光芒炽焰,好像整个天地都要烧起来,心里一惊慌害怕,睁开眼睛一看,哦!时候已经不早了。


  我们做了各种梦以后,心里很挂念,不知道这些奇奇怪怪的梦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吉凶预兆,希望找个人来解释,自古至今,于是出现了很多替人解梦的人。


  如果有女人做梦,梦见日月跑进腹中,解梦的人会告诉你,你就要生贵子。假使你不信,他会举出确证,说三国时代有个孙坚,他的妻子梦见太阳,生的儿子叫孙策;梦到月亮,生的儿子就是孙权。


  如果你是一个文人,梦到一枝笔,就代表你将有一枝如椽大笔,可以冠盖群伦了。例如唐朝李白就曾梦见他的管笔生花,于是后世就有‘妙笔生花’的成语出现。假使你不信解梦的人如此说法,他就会举例告诉你晋书里记载有一个人名叫江淹,梦到有人送来一枝彩笔,于是文笔大畅,文思泉涌,当时他是一名太守,远近驰名,大家都知道,有个江郎文采好。但是后来他又做梦了,那个人重回梦中要回这枝彩笔。从此,他就不再动笔了,这就是‘江郎才尽’成语的由来。


  如果你梦到棺材,解梦的人就会恭喜你快要发财了;如果你梦到刀枪临身,就表示你要高升了。唐元稹寄给薛涛的诗中说:“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可见梦境对人的影响了。梦到失火,表示家运即将昌隆;梦到熊罴,表示你快生麟儿了;梦到看戏,表示就将要和人发生争斗的事情,或者即将有战争发生;梦到水果,解梦的人会告诉你,即将生疮得病了;梦到落雪纷纷,就代表家中即将发生不幸,或者就要有丧亡的事。


  各位认为这些释梦的例子,值得相信吗?其实这不过是痴人说梦话罢了!因为梦中的各种情况,只是心理的幻象、生理的反应而已。若与事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梦毕竟是梦,梦中的吉凶,如果真的能影响现世人生,那么,一个人一生中的吉凶实在是太复杂繁多,难以排解了。因此,我们对于梦境不要太执着,相反的,我们应该当知道如何将梦境给予适当的艺术化,对于一切的吉凶,抱着超然洒脱的态度,那么梦将会丰富你的生活。


  

二.梦的时候与梦的速度



  
  在南传大藏经的《弥兰陀王问经》里,曾经记载弥兰陀王和那先比丘有关睡眠与梦境的精彩对答。弥兰陀王问道:


  “我们人类的睡眠分为哪些部分?”


  “国王!我们的睡眠分成三个时段,第一时叫初时,这个时段身体极端的疲倦,各种活动状况迟钝不灵活,所以很难入梦。第二时叫中时,这时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完全停止活动,只有第六意识的心还在活动,似睡非睡,通常做梦就是这个时候。第三时叫终时,心深入意识状态,也就是熟睡的状态。”那先比丘回答。


  根据那先比丘的说法,欲睡的初时和熟睡的终时都不易有梦,只有半睡半醒,独头意识活动的时候,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半意识状态之下,最容易做梦。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入梦,什么情况下不易有梦?在下面几个时候容易进入梦乡:(1)初入睡眠时,(2)久寐将醒时,(3)精神恍忽时,(4)身心疲倦时,(5)仰面而卧时,(6)身有疾病时,(7)思虑过多,带有神经质时。因此身体康泰,事事如意的人,当然就不容易做梦。


  在什么情况下不易有梦?在以下的状况下好梦难圆:(1)清醒的时刻,(2)熟睡的时候,(3)灭尽定的境界。所谓灭尽定就是灭尽一切表象和感受作用的禅定境界,这时心能进入统一宁静的状态,所以此时不容易做梦。但是罗拔麦卡尼及阿伦克逊的原理却认为人在酣睡时,每隔九十分钟,脑部的原始地带便会发出讯息,刺激中央神经系统,脑部综合储存的这些记忆资料及幻象,一并在梦中出现。不管有梦无梦,希望我们所做的梦都是好梦。


  纵然是做梦,独头意识的心理活动却很辛苦。大家也许有这个经验,做了一场费时长久的梦,醒来已经是身心俱疲了,虽然历经一段很长的睡眠时间,却一点也无济于事,根本没有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每个人一天的睡眠时间,假定是八小时,大概有一至二小时在做梦。二十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时期,梦比较多。


  有人或许会说:“我天生福气,根本没有做梦的习惯。”其实人人都会做梦,只是你没有感觉而已。有时候,我们做了梦醒来,正要告诉别人的时候,却一下子记不清情节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那么,如果你做梦做到一半,突然醒来,这时你就静静不要翻身,也不要妄动,把这个梦的情形,仔仔细细再重温一遍,然后到第二天再告诉别人,就不会忘记了。这是什么原理呢?


  因为刚刚睡醒一动也不动,这个梦境还在你的记忆里,你以清晰的意识再次输入记忆,等到隔日,就能告诉别人始末了。


  以上我们说明了做梦的时候,现在再来谈一谈梦的速度。


  梦的速度究竟快还是慢呢?历史上有名的黄梁梦,黄梁一梦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唐朝有一位姓卢的书生,由于家贫,四处流浪,遇到一个高士吕翁,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卢生就枕着那个奇异的枕头,在邯郸的一个旅社中睡着了。卢生睡着以后,做了一个梦,这时床边不远处有人正在煮黄梁。他梦见一个美丽的姑娘,姓崔氏。这姑娘十分爱他,于是就下嫁给他了。结婚之后,卢生中了进士,后来平步青云,当了节度使。他生养有五个儿子,都有相当的官阶。后来皇帝又派他率兵攻打西域,打了胜仗回来,由于功劳匪浅,就升为宰相了。子孙满堂,姻亲难计,五福临门,人间称羡。自从他遇见崔氏结婚到年老,一生荣华富贵,受用不尽。终于活到八十岁,年老力衰行将就木了,他这一惊惧,突然就苏醒过来了。这时,床边不远处的黄梁还未煮熟,而他自己却经历了人生的荣枯盛衰,一段漫长的生人旅途,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黄梁一梦,又叫邯郸梦。所以说梦可以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宽慰,虽然自卢生娶崔氏,一直到年老将死,总共五十年,只不过是梦境虚幻,却也历尝人生的富贵荣华,生死荣衰了。


  这种梦境的人生经验,对于人的现世生活,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而梦境的五十载,与现世人生的迟速,又到底有多少差别呢?梦所给人生的最大意义,无非是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惕励。梦如果与现世人生的快慢相比,就有千差梦别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照理说当时必定没有今日科技文明的产物,有所谓的电器化制品,诸如电锅、瓦斯炉等等,当时一定是用柴火来烧,这个黄梁在灶上烧煮,顶多只消一个时辰就行了,而卢生的梦,居然过了五十载。所以梦中的一切,尽管是一生的事,在人间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烛光或一炷香的光景而已,何其的迅速,并且短暂。唐朝有一位叫淳于棼的人,热衷名利,可是仕途不顺,有一天到酒馆买醉,终于醉倒在廊下,呼呼大睡入了梦乡。梦中看到一批御林军穿戴盔甲,前来迎接他。到了郊外一棵古老的槐树下,有一个幽深山的山洞,他走进去一看,别有洞天,里面是一座庄严富丽的宫殿,殿内早有国王率领文武百官欢迎他,并且把公主许配给他,后来还受封为南柯太守。二十年中夫妻恩爱,育有五男二女,政好民,欢享尽人间的荣华富。后来因为兵败失官,妻子也死了,晚境凄凉,就惊醒了过来。就这样二十年的岁月生旅,在现世人间算起来,也不过是几分钟而已。唐朝诗人岑参有一句诗描写梦的飘忽短暂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有时候人生的离患哀乐,不也如春梦一场吗?


  现在有许多心理学家用各种的科学方法来研究梦的速度,推算出最短的梦只有五秒钟,长一点的大约九十秒。如果连续运作,反覆进行,也能维持二十分钟之久,但是一般正常的梦是二十五秒左右。有人说他做梦,做到一半起来和人讲讲话,上个厕所,回来再蒙被大睡,又可以回到原来的梦境,好像连续剧一样。不管是不是连续剧,每一场梦和每一场梦的连接时间都是极其短促的。


  历史上妇孺皆晓的唐太宗李世民游地府的故事,写的正是李世民梦中游地狱的事迹。假定他十八层地狱,每一层都去巡视,等到全部都游遍了,必定要经过很的时间,他在梦境中游历了这么长的时间,怎么赶得上隔日的早朝呢?另外,唐明皇李隆基游月宫,假如他游月宫,所花的时间太长,太阳升上来了,同样也无法赶回去上早朝了。因此,不管是唐太宗游地府,还是唐明皇游月宫,都来得及回朝上殿,可见梦境看似漫长,其实却很短暂迅速,梦中可能历经三世,但在人世不过是刹那瞬间而已。


  

三.梦的内容与梦的真假



  
  人人都可能做梦,每一个做梦的内容又是如何呢?一般来讲,梦的内容大约可以分成四类:



  (一)由于恐惧而做的梦


  大部分的梦,都是因为恐惧才有的,生性胆小、害怕、焦急、疑虑心重的人,梦的内容多半是神奇gui guai、骇人听闻。譬如梦见鬼魅魍魉,或是被猛兽追逐,恶人加害的情形。



  (二)由于愤怒而做的梦


  喜爱发脾气的人,入梦以后,就会产生沮丧、嫉妒、激动等种种不平的现象,在梦中甚至还与人相骂,大打出手。



  (三)由于忧郁而做的梦


  先天带有忧郁气质的人,落落寡欢,做的梦常常是失望、气馁、苦闷、愤懑等等无可奈何的奇情异状,这就是把烦恼带到床上的人。



  (四)由于快乐而做的梦


  乐天派的人,睡着好不容易做了一场梦,做的梦大抵也是得意的事,充满兴奋惊奇,因此睡前应保持好心情,才能做个好梦。


  白天我们所背负的烦恼已经够多了。有的人不能放下,还要继续把它带入梦中去温故而知新,实在是太辛苦了。不管是快乐的梦、忧郁的梦、愤怒的梦、恐惧的梦,都不能达到绝对的安眠,‘心中无事一床宽’,经常保持一颗无事的心,必能享受没有梦魇的轻宁!



  关于梦的内容,佛教归纳为以下五类:



  (1)化自他梦


  在现实生沽中,你我是绝对不同的个体,但是在梦中可以不分自他、男女、老少,甚至种族、国籍的种种差别,你可以是我,他也可以是你。譬如有人今天听了讲演,回去可能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对着睽睽众目,高谈阔论了起来。梦见自己能歌善舞,一下子为男,一下子为女,忽而老弱,忽而年幼,各种千变万化,这就是化自为他的梦境。



  (2)不觉自身


  有人做梦,甚至会梦见自己,指着自己骂道:“你是什么东西?”或是骂自己真懒惰,日上三竿了还赖在床上不肯起身。这种梦就是忘了自己是谁,角色错乱,完全无我了。



  (3)不合事实


  譬如鸟才有翅膀可以飞行,可是做梦的时候,有的人可能梦到自己身着飞翼,翱翔天际。只有公鸡才会报时,有的人却梦到自己变成一只雄赳赳的公鸡,为人司晨报晓。大致来说幻想型的人,比较容易在梦中把自己超人化、神奇化,满足现实生活里无法实现的一些奇异事情。



  (4)不合时空


  由北至南,在高速公路上驾车行驶,起码也要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可是在梦中,却可以一蹴而几,跨越时空的限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行走于漫长的旅途,可以自无碍地漫游于时空隧道。这样的梦,通常神通大显,无奇不有。



  (5)物体移换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牛、马、猪、羊等动物,或变成另一种东西,譬如有名的庄周梦见自己成为翩翩彩蝶,就是物体移换的梦。


  在列子周穆王篇把做梦的内容分成所谓的八征六候,所谓八征指形体上的直接感受验应,也就是:(1)故──由于人情事故的因素而感梦。(2)为──日常作为的经验累积。(3)得──名位得失而成梦。(4)丧──送死之戚而忧悲致梦。(5)哀──情愁哀怨难解而做梦。(6)乐──欢乐可喜而做梦。(7)生──求生欲望的梦。(8)死──对一切世情放下不执的梦。所谓六候指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征候,也就是:(1)正梦──平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情形。(2)噩梦──惊噩奇异的梦境。(3)思梦──特别思念所引起的梦境。(4)寤梦──清明悟道的梦。(5)喜梦──喜悦而得的梦境。(6)惧梦──恐怖惧怕的梦。


  梦的内容有种种千差万别的变化,综观而言,梦的情节用眼看的动作比较多,用耳听的情形比较少。而年轻人因为精力旺盛,血气方刚;老年人平稳镇定,比较没有思虑,因此年轻人比老年人容易做梦。女人因为较为敏感,容易幻想,因此梦比较多;男人讲究实际,因此梦比女人少。


  梦中的情境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分不出你我自他,辨不明是非好坏,没有一定的标准,难断个中的虚实,有时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也是如同梦幻一场吗?


  中国古书列子,记载一篇有关梦中得鹿的有趣故事:郑国有一个人因为有要事要到外地办理,清晨一大早起来,天还朦朦亮就出门了,似睡非睡地赶路,途经一处丛林,蓦然发现一株树下站着一只花鹿,一手就把鹿打死了。由于有事在身需要赶路,只好把鹿暂时拦在路旁,等回来时再取。


  郑国人办好了事要返回取鹿,哪里知道心急中走错了方位,找不出原来的路标,他打死的鹿也不翼而飞了。他心里想:‘我明明放在这里,怎么不见了呢?’到处仔仔细细再三的寻找,还是找不到鹿的踪迹,他转念一想:莫非自己一早醒来,做了一场大梦,误以为真的得了一头鹿。无可奈何只好回家,并且把离奇的经过一五一十告诉了他的至交好友。


  说也奇怪,他的朋友听了他的奇遇记后,当天晚上居然梦到了这头鹿,并且神游到丛林顺利地取回这头鹿。他的妻子为他的因梦得鹿而兴奋不已。更令人惊异的是,郑国人同一天晚上也做了一场梦,梦到那天自己真的打死了一头鹿,只是被自己的朋友攫走了。这人于是气冲冲地跑去朋友家,要索回他的鹿。朋友不肯把鹿交出来,理直气壮地对他说:


  “你的鹿已经丢失了,这鹿是我做梦得来的,不能给你。”


  两个人,一个要索回,一个硬不,还争执不下,难分难解,原本生死之交的多年好友,为了一头鹿反目成仇,两人就闹到官府讨个公道。法官听了双方的辩词之后,做了非常有趣的判决,法官首先微笑对郑国人说:


  “你最初明明打得一头鹿,却说像是梦中情境,难辨真假。等到后来真的做梦,知道鹿被朋友得去了,反倒说鹿真的是你打的。”法官转身对郑国人的朋友说:


  “你确实得到了一头鹿,却又说是梦中得鹿,可见你们两人都没有人先得到鹿,既然如此,我就判你们二人,一人各得一半。”


  红楼梦有一句话说: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所以梦中的一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实在不需要过于执着认真,以梦幻为真,徒然让自己增加苦恼而已。佛教的高僧寒山大师,有一首诗对梦有十分透彻入理的看法,他说:


昨夜得一梦,梦中一团空,
  

朝来拟说梦,举头又见空,
  

为当空是梦,为复梦是空,
  

相计浮生里,还同一梦中。
  

这真是浮生若梦,何须计较的最佳写照!


四.梦的人生与梦的意义



  
  历代以来有许多的诗人骚客,以梦来比拟人生的蜉蝣若寄、空幻变迁,例如唐朝白居易的诗: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人生的变化莫测、短暂流离,吟出无奈的感叹。宋朝词人苏东坡也有脍炙人口的诗句: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世事的飘忽不定,真是如同春梦一场、绿波无痕一般,都付于笑谈之中。虽然人生如梦,梦似人生,但是有时如梦的人生也不尽都是苍凉悲凄的伤怀。像:


  ‘林荫满地日正午,梦境流莺时一声。’


  的景况,对于倍受现代文明产物噪音骚扰的人们来说,能够被黄莺的啼声惊醒,可以体会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雅趣,倒也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


  人生虽然如春梦一场,但是梦有时确实能给予人生极大的意义。梦可以满足我们的欲望,增加我们的信心,譬如我们白天工作疲惫之余,偶而做个类似黄梁一梦或者南柯一梦,虽然梦境虚假,倒也享尽了人生的荣华富贵,遍尝生命的酸甜百味。梦能够扩展我们的生活领域,解脱我们的精神缠缚,偶而我们也做个仲夏夜之梦,或是如爱丽丝一般去梦游宇宙三千一番,多么的逍遥自在!或是如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一样,做个富有哲理的梦,去涵孕物我一如的胸怀。


《金刚经》上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的一切万象就像睡梦、水泡、朝露、闪电那样的短促无常,有什么好贪执眷恋的呢?人生苦短如梦,稍纵即逝,如果不知谨慎持握,可能就忽忽过去了。生命脆弱如丝,一呼一吸之间瞬息消灭,如果不能善力发挥,真是可惜人身一场。《维摩诘经》上说: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
  

降服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果。


  尽管是水月道场,终究会幻灭无踪;纵然是空花佛事,转眼烟消云散;不计是镜里魔军,刹那变异生灭,一切有为的人生,但求耕耘播种,不问收获有成,如此,则一切空花水月都是事实,一切降服魔军都会成真,梦中的佛果便唾手可得了。


  永嘉大师有一句话说得好: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在梦中我们忽而为天人,忽而牛羊猪马,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受苦不已,等到一觉醒来,才发觉原来不过是一场虚惊的幻梦。在我们累劫以来的生命流转里,有时保有人身,有时堕入三恶途,不也是如此的写照吗!从觉悟的圣者来看,人世一切的情欲追逐,不正像一场空虚的梦幻吗?我们如果能够照见生死迷梦的虚假,就能超脱于六趣的轮回,遨游于毕竟空里!


  宋楚瑜先生曾经在国立政治大学讲演,最后提到梦对人生的意义,现在我把它节录出来,做为我说梦的主旨,他说:


  “人生应该有梦,好的梦想是一种憧憬、一种理想、一种抱负。我们要把梦想建筑在现实的架构上。”


  我们人人都应该要有梦、要有梦想,梦想就是一种愿望、一种理想的发动力。有了梦想之后,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脚踏实地,虚怀若谷,步步是信心,步步是毅力,把梦想如愿完成实现,切莫呻吟‘人生还如一梦中’,而在迷梦中久睡不醒。祝福大家都有好梦,并且好梦都能成真!

TOP

续 87

论鬼的形象


时间:西元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
                    

地点:台中中兴堂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本次佛学讲座的最后一天,两天来我和各位说到我们心中的秘密,谈到梦境的种种神奇,而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论鬼的形象’。

  大家一定很奇怪,二十世纪科技昌明的时代,我为什么要和大家谈鬼说怪,圣人如孔子也不谈怪力乱神,何况在这么黑闇的夜晚来说鬼,不是耸人听闻,非常不当吗?一谈到鬼,我们脑海中马上浮起鬼披头散发、青面獠牙的可怕样子,其实鬼并不可怕。鬼不但不可怕,有一些鬼还很可爱。好比动物里面有一些像狮子、老虎、犀牛等可怕的猛兽,但是也有像兔子、麋鹿、猫、狗之类讨人喜欢的可爱动物。同样的,鬼有可怕的恶鬼、厉鬼,但是也有可爱的好鬼、善鬼。各位并且可以发现鬼不只在荒郊墓冢里,鬼也在我们的身边附近。例如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的太太谈到他的先生时,总是娇嗔地说:“我们家那个死鬼呀!……”提到自己乖巧的儿子、女儿时,也会很得意地说:“我那个小鬼呀!……”可见鬼并不可怕,有时候还很可爱,鬼与我们非常靠近。

  中国人的民族性宗教信仰的性格很淡,中国人不但不相信鬼的存在,并且喜欢破坏鬼。佛教虽然不主张崇拜鬼,但是却承认鬼的存在,佛教认为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有许多人不承认鬼的存在,并且刻意去破坏鬼的形象,常常自豪地说:

  “哼!我才不相信有什么鬼呢!”

  我们否定鬼的存在,难道就能消灭鬼道确实存在的真象了吗?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科学昌明的国家,都承认鬼的存在,像美国的白宫,林肯的鬼魂经常在那儿出没,这在美国已经是妇孺皆晓的事了。美国商业部观光局曾经编印一本观光手册,书内报导自从一八○○年以来,全美国各地有名的鬼屋,以及和鬼的传说有关的屋子,一共有二十九间之多,这件事,国内的联合报还曾经刊载过。

  在台湾我也曾经参观过两间鬼经常出现的房子,一栋在嘉义民雄附近,是一座很富丽堂皇的花园洋房,长久以来竟然没有人居住,听说那儿常常闹鬼。另外一栋在台北市仁爱路警察局第四分局的附近,至今大门深锁,没有人敢住,听说鬼也经常在那儿出入。

  鬼是否存在于这个世间,我们不必非去否定破坏不可。好比这个世间,除了人类能够生存之外,还有其他的飞禽走兽生活其间,虽然和我们不同类,但是不也把人间点缀得五彩缤纷吗?有一些鬼的存在,也能增加人间的热闹,有什么不好呢?况且堂堂的人类,连并不妨碍我们生存的鬼道都不能包容他,不承认他的存在,那么,人类的度量不是显得太狭小了吗?人类昼夜可以自由工作活动,鬼也只不过深夜才出来走动,彼此互不相犯,不也其乐融融吗?

  二十五史的晋书里,记载一位名叫阮瞻,字千里的读书人,他虽然饱读诗书,但是坚持不相信有鬼的存在。有一天夜里,一位文质彬彬的客人来拜访他,客人的口才很好,辩说无碍。两人相谈甚欢,慢慢地就谈到有没有鬼存在这件事情上来,阮千里一脸不信的神情说:

  “哼!我就是不相信有鬼的存在,兄台怎么也和一些村夫渔妇一般迷信?”

  客人再三举例说明,婉转地告诉阮千里要相信确实有鬼道众生,但是任凭客人如何巧说,阮千里还是执着不信地说:

  “总之,我没有亲眼看见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这时客人终于变色说:

  “古来多少圣贤都认为有鬼的存在,你竟然一再不能相信,我告诉你,我就是鬼!”

  客人说完之后,突然转身一变,变成面目狰狞的鬼,阮千里一看大惊失色,这一惊吓就吓出病来,不到一年就死了。大家听了这段话,不知道相信不相信有鬼?各位可以测验自己,假如在三更半夜的时候,突然有一位白衣秀士,或者是窈窕淑女来拜访你,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胆量和他谈天说地?

  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了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尤其做儿女的,父母去世了,总以祭鬼的仪式来悼拜、超度自己的父母,问他为什么如此?对方会振振有词地回答说:因为我先人过亡就要做鬼,堕到地狱去受苦,因此要如此地祭拜他。这种想法实在大为不孝,为什么不认为我们的祖先也许上生天国,甚至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把自己敬重的祖先判刑入地狱去当饿鬼,然后才来超荐他们呢?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了之后却不一定变成人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我们怎么忍心将自己的祖先当成恶鬼一般可怕的对象呢?何况鬼也不见得都会找人的麻烦,甚至加害人类,鬼实在没有我们所想像的那么恐怖与邪恶。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鬼的真正形象。


        

一.鬼的好坏与因果



 
 世间法师有好人坏人的分别,鬼和人一样,也有好鬼坏鬼的不同。人世间虽然有坏人,但是好人毕竟比坏人多;鬼道中虽然有恶鬼,但是善鬼终究比恶鬼多。有时候人和鬼比起来,人比鬼还要邪恶。我们责怪一个人心术不正时说:‘这人的鬼主意真多!’其实人要是真的使起‘鬼主意’来,连鬼都要甘拜下风,自叹弗如了。

  南阳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于是把人最高的本领──欺骗,拿出来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那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就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

  鬼没有一定的形象,鬼也没有重量,鬼只是一种灵、一种气而已,他可以穿墙而过,也可以隐形不见,因此鬼会觉得人怎么如此的重。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

  说完纵身一腾,‘呼’地一声,好像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这段故事说明人的狡猾、奸诈、狠毒、无情,有时连鬼都难以望其项背,鬼以诚恳、信任、坦率、真实的心来帮助人,而人所回报的却是欺骗、无义、谄曲、自私的态度,有时人是个满怀鬼胎比鬼还要恐怖的人间恶鬼。

  有些鬼虽然很凶恶,会伤害到我们的性命,但是对于正气凛然的正人君子,或者是修持道行的沙门僧侣,无论如何凶厉的恶鬼,也使不出他们的可怕伎俩。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外面的鬼不恐惧,内心的鬼才可怕。

  有一位老和尚正在盘腿打坐的时候,有个鬼披头散发地跑来扰乱他,老和尚一看,叹道:
  “哎哟!这个是什么东西啊?怎么披头散发威仪不整,不好意思见人哪!”

  鬼一看,不但没有吓着老和尚,反而被指正了一顿,赶快现出青面獠牙的样子,伸出长长的舌头,老和尚看了说:

  “这有什么了不起啊!只不过脸孔青了一点,牙齿比我獠爪一点,舌头比我长一些而已。”

  鬼一看,还是没吓走老和尚,再变,眼睛、鼻子没有了,甚至手脚也没有,老和尚依旧若无其事地长叹一声说:

  “唉呀!实在可怜哟!怎么眼睛、鼻子、手、脚都不见了呢?”

  鬼终于黔驴技穷,落荒而逃。老和尚看到鬼的可怕样子,心中油然生起的只是对于鬼的慈悲而已,悲悯他为何得此果报。仁者无敌,在慈悲之前,一切的邪恶力量将遁匿无形。我们都以为人怕鬼,其实应该是鬼怕人,而不是人怕鬼。事实上,鬼一看到人总是要离得远远地,避开到一旁。好比天上的鸟,地下的水族走兽,看到人类赶快逃得远远地。鬼在白天绝对不敢出来作怪,等到黑夜才出现,这就是鬼怕人的有力证明。明白了这个道理,各位以后纵然遇到了鬼,也就不必惊慌,其实鬼只不过是和我们业报不同的另一道众生而已。

  幽冥录里记载一位名叫阮德如的人,一天夜半起床如厕,在厕所里看到一个身高丈许长,眼睛大如铜铃,面容黝黑,身穿白色衣单的鬼,静静地站在呎尺之外和阮德如对看,阮德如看了,神闲气定地笑着说:

  “人们说鬼的形象奇丑无比,面目可憎,今日一看,果然不错!”

  茅厕鬼听到阮德如这么一说,羞愧得面红耳赤,隐然退去。可见鬼有时比人类还有惭愧羞耻心,人只要光明磊落,有善恶因果观念,鬼也不敢对你侵犯丝毫。

  做鬼既然有做鬼的原因,那么在什么情形之下才会堕落成鬼呢?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1.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

  2.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3.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嗔恚、愚痴等恶业。

  4.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5.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份之想。

  6.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7.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8.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9.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10.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佛陀的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经常来往地狱,去探望地狱的鬼道众生。在佛说鬼问目连经中,记载鬼道众生目犍连尊者的问答,从这些问答可以了解鬼道因果受报的种种情形。

  一鬼痛苦地问目犍连尊者:

  “尊者!我已经堕落做鬼,受种种痛苦的刑罚,为什么我的头还是经常的疼痛欲裂呢?”

  “因为你过去做人的时候,常常拿东西敲别人的头,所以虽然做了鬼,还要受头痛的果报。”尊者回答说。

  另外一个鬼也赶快问说:

  “尊者!我做鬼好可怜哟!没有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经常露宿在街头,为什么我会生活得如此悲惨呢?”

  “你过去虽然出生大富人家,别人要借宿你的房子,你却百般刁难,给人种种的不方便,因此现在做了鬼只好餐风露宿了。”目犍连尊者回答。

  “尊者!我虽然做了鬼,但是我有很多的钱财。不知怎么的,我虽然富有,还是习惯穿破旧的衣服,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有一鬼发出了问题。

  “过去你在人间也知道做善事,但是布施之后却又生懊悔心。布施的功德使你得到富贵的果报,而懊悔的念头,使你舍不得吃穿,只有穿着破旧的衣服,依然过着清苦的日子了。”

  大家争先恐后的向尊者讨教,旁边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鬼,终于发出细细的声音问道:

  “尊者!我做了鬼,为什么经常吃不到东西,饿得两眼昏花呢?”

  “你过去负责寺院的库房工作,人家给你二十块钱,你却苛扣钱财,只买了十块钱的菜,所以才有这样的业报。”

  “尊者!我做了鬼为什么还浑身疼痛,如针刺刀扎、烈火焚烧那般痛楚呢?”

  “啊!那是你过去世喜欢捕渔狩猎,杀害生灵的缘故呀!”目犍连尊者无限慈悲地回答。

  有一鬼等大家七嘴八舌都问完了,才慢吞吞问道:

  “尊者!为什么我做了鬼,却如此的愚痴不聪明,不如其它的鬼那样灵巧黠慧呢?”

  “那是因为你过去贪杯中之物,并且经常假交际应酬之名,向人强行劝酒、劝肉,因此现在智慧缺乏,比较愚痴。”目犍连不厌其烦地为群鬼一一的解答,去除了他们心中的疑团。

  从目犍连尊者和群鬼之间,一来一往的精彩问答中,我们对于为什么成为鬼,为什么鬼的因缘果报,能够明确地认识了解。餐厅里的大师傅、家庭中的主妇太太,对于你们的买菜钱不要随意的扣下,否则成了饥饿的鬼,滋味就不好受了。公司机关的工作人员,见财贪污,或者随便拿回扣,未来将会有不好的果报。美食好杀的饕餮之客,贪杯冶荡的瘾君子,切莫因为一时的贪欢,而留下漫漫无尽的痛苦与悔恨!


  

二.鬼的种类与身形



 
  鬼有那些种类?每一种类的鬼,他们的身形又是如何呢?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将鬼分为三类:

  1.多财鬼:好比人间有大富大贵的人家一样,多财鬼享有丰富的祭祀,衣食不缺,如居住在社祠之中,受人祭拜的有主鬼,或者大势大福的天神,都属于这种多财鬼。

  2.少财鬼:好比人间的一般平民,虽有祭祀,但是享乐比多财鬼稍为逊差。

  3.无财鬼:好比人间有一些人居无定所,三餐不继,靠着别人的偶而赈济为生。无财鬼也是如此,大部份是流荡荒野的孤魂野鬼,人们有时举荐无遮超度法会时,无财鬼就来应供,吃点美食,无财鬼通常为无主鬼。

  《大毗婆娑论》则将鬼分成两种:

  1.有威德鬼:身形非常高大,头戴华鬘帽冠,身上穿着锦丽的天衣,平日吃的是珍肴美味的食物,出门乘坐象马拖拉的车舆,侍卫仆从围绕左右,并且有种种的娱乐生活,宛如人间的帝王天子。譬如城隍老爷就是属于有威德鬼。

  2.无威德鬼:头发蓬乱如草,覆盖额面,衣不蔽身,甚至裸体而行。容貌丑陋,颜色枯悴难看,走路的时候,手中拿着破瓦钵,好像人间的乞丐一般。有时我们看到衣衫褴褛、身体臭秽的穷苦人家,往往会脱口说:“唉!这人真像鬼一样。”这就是无威德鬼的人间例证。

  鬼又可分为大鬼、小鬼。大鬼身高有一由旬,由旬为印度人计算度量衡的单位,一由旬大约等于二十华里,大鬼究竟有多么高大就可想而知了。大鬼的头像高山那么巨大,我们俗称为大头鬼。大鬼喉咙细小如针,经常吃不到食物,因此身体羸弱,头发杂乱不洁。由于身体长得很高大,因此都拄着拐杖行走。小鬼身体大约只有三吋长而已,像婴儿那么幼小。

  鬼有美丽的鬼,也有丑陋的鬼。美鬼就像天人一般的庄严好看,一点也不觉得恐怖;丑鬼的特点是好流鼻涕,身上长满瘀脓,常常出血。鬼有富贵的鬼,也有贫贱的鬼,贵鬼如大力鬼王,受人尊贵祭拜;贱鬼如无祀孤魂,飘泊不定。

  不管贵鬼贱鬼、美鬼丑鬼、大鬼小鬼,乃至有威德鬼、无威德鬼,或是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不都是人间千差万别的鲜明写照吗?因此鬼不必一定存在于地狱,人间不也能看到鬼道的缩影吗?

  如满禅师的王姓朋友逝世了,他就去为朋友诵经超度。一年之后,他前往扬州的途中,却遇到了这位朋友,如满禅师惊诧万分地问道:

  “咦!你不是早已死了吗?怎么还在这里行走呢?”

  王姓朋友赶快阻止禅师说:

  “嘘!不要喧嚷,我们到山谷再细谈吧!”

  到深山幽谷里,王姓朋友才说道:

  “禅师!坦白告诉你,我现在是鬼不是人,由于我过去在人间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并且富有正义感,为人有侠气,再加上你的法力超度,因此阎王老爷派给我巡察鬼的差使。”

  “哦!那么你这个巡察鬼都做些什么事呢?”

  “人间如果有贪官污吏、奸商巨贾,我就把他们的罪行一一详记下来;不管什么大斗小秤、杀盗淫掠的勾当,我都要一五一十报告阎君,总有一天,叫他们有债还债,杀人偿命,接受果报惩罚。”

  王姓朋友说完之后,并且从怀中掏出一朵红色的鲜花,送给如满禅师,感谢他昔日超度救拔的恩泽。禅师看了,连忙婉拒说:

  “我是个和尚,要你这朵花做什么呢?”

  “这朵花不同于一般的花,你拿在手上,可以辨别什么是人,什么是鬼?”

  “手中拿这朵花,我又如何去知道谁是人,谁是鬼呢?”

  “只要你拿着这朵花在街上走,如果是正人君子,瞧也不瞧花一眼。相反地,鬼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朵花,假如对方看了花就搔首弄姿的,就可以了解这是个虚荣鬼。假如对方不但看花,并且还注视着人的,那一定是个好色鬼。如果看到了花,又看看自己,可以判断这个是贪心鬼。如果看了花,然后直搓双手的,那绝对是个占便宜鬼了。”

  禅师和朋友互道珍重之后,手中拿着花走在大街上,对面来了一个人,昂首阔步地擦身而过,目不斜视,如如不动不瞧花一眼。

  “嗯!这是个正人君子。”

  再走几步,碰到一位穿着入时,打扮得珠光宝气的女子,直往花儿瞧。

  “哎呀!这是个虚荣鬼。”

  走了一段,迎面走来一位衣冠楚楚的翩翩公子,不但看花,还死盯着禅师瞧,失望地说:“唉!是个老和尚。”

  “哼!原来是个好色鬼。”禅师不悦地喃喃自语。

  继续走了没多久,看到一个人一会儿看看花,一会儿看看自己。

  “喔!是个贪心鬼。”如满禅师拐了个弯,走上了另一条街道,一个人从老远看到了禅师的红花,就直接搓着双手不放。

  “哈!碰到了个占便宜鬼。原来这朵花有这么深意的暗示啊!”

  禅师一边想,一边走着,不久就回到了寺门口。心想这朵花不适合带到寺里去,随手往身后一丢,一脚正要跨进寺里的时候,忽然听到后面有吵闹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刚才在路上遇到的鬼魅都跟来了,你抢我夺的,争着抢那朵被丢弃在地上的红花。最后其中的一个鬼,终于抢到了那一朵花,仔细一看,这哪里是美丽的花朵,只不过是一根死人的臭骨头而已。

  在这个花花世界上,有时候我们费尽心机,用尽手段,努力去争取而来的名利富贵,到头来所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所留下的又是什么呢?还不是黄土一杯、朽骨一堆。古德说:‘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计是非。’人生应该争的不是浮华不实的鲜花,而是血汗所凝成的甘果。


  

三.鬼的住处与苦乐



  
  我们人类住在娑婆世间,住在地球上面,鬼住在什么地方呢?人类的生活里苦乐参半,鬼有什么苦乐呢?大毗婆娑论说富贵的鬼住山谷里、海水边、半空中、树林里,或者是人们祭祀的灵庙祠堂,并且都盖有富丽的宫殿,好比人间有住在尘嚣闹市的高楼大厦,或者是山明水秀的豪华别墅一样。贫贱的鬼住在荒郊野外的墓冢里,或是纠葛漫长的草木堆中,或者是污秽肮脏的屎粪茅厕,荒废无人的古宅废墟,都是穷鬼喜欢聚集的地方。穷鬼所居住的地方都没有舍宅房屋,好像人间的乞儿浪子,饱受风霜吹袭,尝尽颠沛流离的痛苦。

  关于鬼的生活,有过得很艰苦的,也有过得很快乐的。苦鬼常常感到饥肠辘辘、干渴难忍,经年累月听不到浆水米粥的声音,纵然遇到了河水,也无法享用。双手捧起清水喝进口里,马上变成熊熊的火焰,纵然喝入咽喉,即被焚烧焦烂,再甘美的食物祭拜他,也无法救他的累劫饥渴。如果,心诚意要救度他,可以备办简单的素果菜茗,以佛门的诵经持咒,神力加持去其咽喉火焰,多少还有点实际的功德利益,切忌再为亡魂杀生,三牲齐备,只有增加他的罪业。

  《地藏经》上说,为鬼魂诵经超度的功德,活着的人可以得到七分之六,而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因此人生在世,应该趁着身强体健的时候,自己多积一些功德,多行一些善事,免得等到两腿一伸,才要劳驾别人为我们超度就太迟了。

  乐鬼的生活每天丰衣美食,身穿华丽的天衣,口吃甘美的天供,形体庄严俊逸,驱驾车乘飞驰自如,任情游戏享尽快乐。乐鬼的福报虽然如此殊胜,但是因为行布施时心怀谄曲,终究堕入鬼道。乐鬼的享乐虽然胜于人间,但是总比不法师间好,并且胆量非常小,昼伏夜游,白天固然不敢出来行动,有亮光的地方也不敢出现。纵然出来活动碰到了人,也是胆怯畏惧,闪避在角落阴暗处,怕被人撞着。鬼如此的惧怕我们,我们人类大可不必谈鬼色变,那么害怕他。

  谈到鬼的生活,我们人类由于无知执迷,有时往往干涉到鬼的生活自由。在台湾的民情风俗里,有娶死人的牌位回来做妻子媳妇的陋习。有一对父母硬要把死去已经几年的女儿嫁给一位青年。这个女儿活着的时候,为争爱情自由不果而死了。现在父母还要强迫他,亡魂很不高兴:

  “爸爸,妈妈!我在世的时候,你们说什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不给我自由。现在我死了做鬼,你们还强迫我嫁给别人。”

  这个女孩也觉得这位青年没有出息,人不去迎娶,偏偏要讨个鬼做老婆,故意要捉弄他。因此洞房花烛夜的晚上,这儿打他一记耳光,那儿打他一下脸颊,整个晚上新郎官没有见着新娘子的面,耳光倒是挨了不了。青年被打得鼻青脸肿,第二天清晨赶快叫人把牌位退了回去。

  我们正正派派的人,为什么要做些愚痴的事情呢?把牌位讨回家,和女鬼同榻而眠,不是人间奇闻吗?除了娶牌位,台湾民间还流行烧汽车、洋房、美钞、电视、电冰箱等现代用品给亡者的风气。其实,鬼具有五神通,他想到那里去,运用神足通,马上就到达目的地。

  如果他真的乘坐你的汽车,还要发动引擎,反而嫌慢。何况如果人人都烧汽车,地狱的交通不是要大为混乱,车祸频仍了吗?我们所用的电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压的度数有一定,或者是220V,或者110V,不知道地狱适用不适用?美钞虽然是世界通用的货币,但是美钞拿到世界某些国家还是无法兑现的,在阴间美钞也是行不通的啊!

  鬼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为他们多操心,我们有亲人过世了,他也许升天,也许为人,不要以为他一定会变成鬼,他的生活一定过得很凄惨。纵然我们要纪念祖先,也不必花一把钞票买一堆金银纸,把可贵的金钱付之火炬,变成没有意义的灰烬。我们可以用祖先的名义设立奖学金,作育天下英才,或者捐献给社会公益事业,兴学办校,印行善书,让祖先能够真正的遗爱人间,留芳万世。

  关于鬼生活的苦乐情形,中国古书里有一段非常彩绝伦的记载。有一个鬼刚死了不久,老是找不到食物,他干瘪着肚子到处飘荡,碰到了一个老鬼,老鬼就说了:

  “喂!你怎么面黄肌瘦,一脸憔悴呢?”

  “我做鬼已经好几天,一直都没有吃东西,怎么不消瘦呢?唉!老兄,你做鬼比较有经验,能不能告诉我如何才能改善生活呢?”

  “那还不简单,像我们这一类,只要装神弄鬼一番,就有办法啦!老鬼倚老卖老地传授锦囊妙计。

  “喔!我懂了。”

  新鬼恍然大悟,就跑到城东一户穷人家里。那户人家正在磨面粉,他一进去就替他们推磨子,磨起面粉来。这一家人看了大叫:

  “哎呀!这磨子没人推,怎么自己动起来了呢?这一定是鬼在推磨呀!也许是佛菩萨慈悲,可怜我们家里贫穷,派个鬼来替我们推磨啊!”

  这新鬼从初更一直推到天亮,推得精疲力尽、两眼昏花,却一点东西也没有吃到,就怒气冲冲地跑去找老鬼:

  “喂!老兄,你叫我装神弄鬼,就能改善生活,可是昨晚我去替城东的人家推了一夜的磨,却什么东西也没吃到。”

  “哎哟!你真糊涂,你去的那户人家是信奉佛祖的啊!他们有正信不怕鬼,怎么会给你东西吃呢?”

  “好!那我今晚到城西换一家。”

  新鬼趁夜色迷蒙赶到了城西,找了一家舂米的,趁着人们休息的时候,拿起棒子,兀自舂捣了起来。这家人看了都啧啧称奇:

  “唷!奇妙,奇妙!昨夜佛祖慈悲叫鬼到城东去推磨;今天祖师爷显威,也叫鬼到咱们家来舂米。”

  新鬼卖力地舂,天明鸡啼了,舂得腰酸背痛、浑身无力,还是没有吃到任何东西,便气愤不已地回去找老鬼算帐:

  “你倒说说看,这一家人为什么也不给我东西吃呢?”

  “老弟!这一家是信仰道教的,他们不但不怕鬼,还要抓鬼呢!”

  “那我怎么办呢?只好挨饿度日子吗?”

  “我告诉你,你只要去找一家没有供奉佛像或者是神明的人家,就万事可行了。”

  新鬼努力的寻找,终于找到一家什么也没有供奉的人家。一脚跨进去,一屋子人围着香喷喷的鱼肉酒菜大吃大嚼。新鬼看得垂涎欲滴,不知如何装神弄鬼,突然看到桌脚下蹲着一只瘦瘦的狗,摇尾乞怜地等待主人丢下他不要的骨头。新鬼一把抓起狗,在空中迅速地飞行。

  “哎唷!不得了啦!这只狗怎么会在空中飞行呢?中了什么邪术吗?”

  一家人乱了手脚,有人提出意见找耶稣来帮忙,有人马上否定说:

  “耶稣对人有办法感化他,这是鬼,他也没有办法。”

  又有人建议说:

  “我们读圣贤书,应该尊重孔老夫子,我们请夫子来帮忙吧!”

  “咦!你难道忘了,孔夫子叫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何况夫子本人还不语怪力乱神的,求他是没有用的。”有人振振有词的反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终于决定找神坛的乩童来做法:

  “这是鬼魂在作祟,你们赶快把这条狗杀了,并且备办丰盛的三牲酒菜来祭拜,这鬼就服服贴贴了。”

  这个人家赶忙依言办了一桌酒席来祭鬼,鬼饱餐一顿,“嗯!真饱,真好吃!”

  从此食髓知味,再也不肯离开,天天上门作怪讨吃,这就叫做‘引鬼上门’。

  我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要正正堂堂、光明磊落,千万不要引鬼上门。譬如有的人结交地痞流氓、黑道杀手,你只要找他们帮一次忙,和他们搭上了线,将来就会麻烦无尽,甚至把生命都赔了上去。台湾民间,各地都有拜好兄弟的陋习,石头也拜,树木也拜,真是到了无所不拜的泛滥地步。把这些邪魔外道引进自己的家门,还将他奉为上宾,将来势必会惹祸上身。我们要尊敬有道有德的人,尊敬正派、有学问的人,和这些魍魉魑魅泾渭分明,互不来往,如此必能永保康泰平安。


  

四.鬼的世界与人生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不失温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鬼就在我们的左右,鬼不必到鬼的世界里寻找,在我们的人间到处充满着鬼。什么是人间的鬼呢?有不良习惯的都名之为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鬼、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人间不是充斥着这么多的鬼吗?地狱的鬼虽然可怕,有时人间的鬼比地狱的鬼还要狠毒。

  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阴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去度化他们。阴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如何来度化这些人间的鬼怪呢?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就是超度人间鬼怪的法门。譬如三皈依,皈依了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了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了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种植落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如果我们不幸染上恶鬼的习性,赶快痛下决心来接受佛法的治疗,多多提倡善良的风气,提高民众的知识教育,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把这些在鬼门关里游荡的鬼,早日解救出来。

  这次的人生哲学讲座,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的大家支持,希望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共同来净化我们这个社会,使我们的社会都没有鬼的存在,每一个都是顶天立地的人,都是悲智双运的佛。每一人都能转鬼性为佛性,化凡心为佛心,使我们的人间成为人间净土,而不是人间炼狱!

TOP

续 88

行为平坦的道路


时间︰西元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地点︰大甲
                            

听众︰法师、居士(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从今天起,在这里我们将有连续三天的佛学讲座,这三天我分别要和各位谈的是‘行为平坦的道路’、‘身心安住的家园’及‘生命升华的世界’。


  几年前,政府施行十大建设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完成之后,对于国内南北交通的营运,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今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希望也能够为各位建设一条行为上平坦的高速公路。

  每天我们身体所做的事情、口里所讲的言语、心中所起的各种意念,如果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给予我们身口意三业一条正确的指南,行为就可能产生偏差,而造成不幸的后果。可见行为平坦的道路之重要,下面我分成四点和各位说明︰


  

一、怎样认识行为善恶的标准



  
我们的身体、言语、念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果,有善有恶,这善恶之间的标准,有时很难断定判别,如何认识我们行为的善恶标准,导恶向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


  (一)善恶是非,难以辨别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遽然辨别它的善恶标准,有时看起来是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它的情形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助人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譬如杀人本来是犯罪的,但是当一个无恶不作的歹徒被绳之以法,执行法律的刽子手快刀杀了他,这种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的呢?当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可能也会耿耿于怀︰‘上苍也有好生之德,今天我又杀了一个人。’同样的杀人,恶徒的杀人是怀着凶残、暴戾的嗔心而杀人,而执行法律的杀手对于杀害的对象,没有深仇宿恨,只不过替国家执行一项除暴安良的工作,两者的动机不同,两者的行为结果自然大异其趣,因此,我们不可以一般杀人就是罪恶的标准去衡量刽子手的职务。当然,我们衷心希望的是,我们的社会人人安分守己,不作奸犯科,也就不必劳驾法庭的法官们和执法的刽子手了。

  杀害别人有罪,那么杀害自己有没有罪过呢?在法律上对于自杀虽不加以判决,但是在佛教认为自杀不仅是愚痴的行为,并且是罪恶的行径,因为个体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所有,我们的生命既然由父母、家族、社会众缘所成就,就应该回馈于大众,岂可私自毁灭了它。何况自杀以后不仅无法解决原来的问题,且犯了杀业,终究不能获得解脱,何必作践自己的宝贵生命呢?

  杀人有罪,杀害昆虫动物有罪吗?譬如喷洒农药、DDT,杀害蚊蝇害虫罪孽重不重?一般来说杀生是有罪业的。有些人听了我的话,也许会说︰我是种田的,我是卖农药的,我不要信仰佛教,因为佛教主张不杀生,不杀害虫我何以维生?其实纵然你不信仰佛教,你杀了生,还是一样有罪。何况佛教是人本的宗教,同样是杀生,杀戮人类的罪比杀害其他动物重,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滥杀生物,即使不得已而杀,也要存着慈心为生物祈福,譬如吃鸡、鸭蛋时,心中默念︰‘我今送你西方去,免在人间受一刀。’当然最好是不去侵犯所有动物的生命。

  杀生是罪过的行为,说谎打妄语也是罪过的行为。既然如此,以后遇有什么事情,噤若寒蝉,一概闭口不言,一定万无一失,不会有差错了。但是从佛教的不妄语戒来看,仍然犯了戒律。佛教的不妄语戒,子虚乌有的事胡乱制造是非、挑拨离间,不该说而说是妄语;有人作奸犯科,知而不言故意包庇对方,应该说而不说也是妄语。譬如发现了一个犯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社会的安全,同样是犯法、犯戒。佛教说不恶口,要多赞叹,但是对方明明是个大坏人,却对他阿谀奉承,从佛法来看,赞叹固然容易入佛道,但是非法的赞叹反而是妄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打妄语是不当的行为,但是方便妄语有时却是慈悲的菩萨行。譬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是动机是善良的;譬如我们到别人家里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你︰“吃饭了吗?”你明明未吃,却回答说︰“吃过了。”像这样,为了怕打扰对方,纵然欺骗了对方,但是出发点是纯正无罪的。因此我们的身口意行为,有时很难辨别出它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的标准,不过保持意念的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事。


  (二)善恶好坏,一般标准

  善恶是非既然很难判定它的标准,那么,世间是不是就没有善恶是非了呢?佛教认为善恶好坏仍然有它的依据,佛教对于我们的身心活动订有十条的善恶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十恶与十善。所谓十恶指︰

  1.杀生︰举凡杀人、伤害、杖打、鸩药、下毒等都是。

  2.偷盗︰如抢劫、窃盗、诈欺、侵占、贪污,乃至违反票据法等都是犯了偷窃的恶事。

  3.邪淫︰如重婚、强jian、妨害风化、妨害家庭、拐骗人口等。

  4.妄语︰如诬告、伪证、造谣、背信、教唆、欺骗等。

  5.两舌︰如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人前人后说话不一致等都是。

  6.恶口︰如骂人、毁谤、讥讽、嘲笑都是。

  7.绮语︰奉承、阿谀、谄媚、不当的赞美等。

  8.贪欲︰对五欲六尘的贪执。

  9.嗔恚︰如忿恨、不满、嫉妒、怨毒等。

  10.邪见︰遮无因果、父母、善恶等道德价值的邪恶见解。

  十恶之中,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业所犯的三种恶事;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为口业所犯的四种恶事;贪欲、嗔恚、邪见是意业所犯的三种恶事。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在无明覆盖之下,做出十恶,使我们的身心在痛苦烦恼中浮沉轮回,不仅伤害自己,更危害了社会。假如我们将世界上所有监狱里的犯罪案例做一个调查,将可发现这些身陷囹圄、失去自由的犯人,都犯了十恶当中的某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知道警惕,不做这十种恶事,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转十恶为十善,不但自己幸福快乐,社会也多了一份安宁祥和。


  (三)看是恶事,实是善事

  有些行为看起来是恶事,仔细推敲却是善事。譬如杀生本来是残忍的事,但是为了救生而杀生,以杀生为救生,是菩萨的慈悲方便权智。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修行时,发现一个强盗起了贪念,要将路过荒野的五百位商人害死,以抢夺他们的财富。菩萨不得已,兴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心,杀一恶人而救了五百商人。像这种慈心而杀,不能以一般杀生的尺度来论断他的罪过。譬如前方的军队驻扎生死线上,保疆卫国,让老百姓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当敌人来侵略的时候,势必要展开激烈的杀戮,这种救万民于烽火、止暴安良的杀生,在佛教认为是以慈悲对治嗔恨的功德。

  在五戒当中,一般总认为偷盗罪最不容易违犯,相反地,偷盗罪却是最容易在无心的状况下触犯。譬如我们到公园去散步,看到花朵开得很灿烂美丽,随手摘下一朵,这花是有主之物,不经主人同意随便摘取,便是偷盗的行为。别人的桌子、椅子,对方没有请我们坐,随意就坐上去,侵犯了对方的所有权,是偷盗。公家的信封信纸,随手拿来使用,侵损大众的权益,也是偷盗。寄信邮资不够是偷盗,父母的钱不告而取是偷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违犯偷盗的机率实在太大了,而在佛教里,对偷盗罪的界定更为严格。譬如比丘应邀去受供,一桌的饭菜都摆好了,主人没有把碗筷给我们就取来食用,如此就犯了偷盗罪,佛教对于他人的所有权,是非常的尊重。

  有一位安养比丘尼,有一天夜半睡眠时,小偷潜进来盗窃,把他仅有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办法,只好以纸盖在身上取暖。负责巡寮的弟子听到动静,赶到师父房间巡查守望,小偷在惊慌之间,把偷到手的棉被遗留在地下,仓皇地逃走了。徒弟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进门一看,师父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赶忙把棉被盖在师父的身上,安养比丘尼一看说︰

  “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会盖在我的身上呢?既然是小偷偷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之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遁无踪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从此改邪归正,成为善良百姓。像安养比丘尼这种护贼而度贼是一种慈悲,波斯匿王治盗罪也是一种慈悲,都曾经获得佛陀的嘉许。

  宋朝的一代宗师永明延寿禅师,未出家前身为地方州府,有一年逢到干旱,民不聊生,他看了不忍,于是未经朝廷批准,启用库银发粮赈济。永明禅师盗用国库的事情传到了皇上耳中,皇帝大怒降罪下来,处以极刑,正要被杀时,永明禅师心想︰

  “在国法上,我虽然贪污犯罪,但是在佛法上我放生救民,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求仁得仁于愿已足,我把生命交给诸佛菩萨,看他如何安排我。”

  说也奇怪,刽子手几次行刑的时候,一只苍蝇老是绕着刀口纠缠不去,使得刽子手无法下手。监刑官于是将案情上禀朝廷,经过再三调查,终于赦免了他的罪。后禅师出家,成为佛门大德。

  贪污本来是恶事,但是永明延寿禅师为了救百姓而动用公款,出自一片爱民的慈心悲愿,真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心肠。

  一般而言,贪爱女色是不净的行为,但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须蜜多女,却以绝代的姿色为度众的因缘,让淫欲心重的众生,透视淫欲的虚妄染污,根本熄灭淫欲的念头。道教的三茅祖师以爱心修梵行,答应寡妇的婚姻,抚孤成长之后,反而比两位师兄早成道业。末利夫人为了救厨师一命,不惜喝酒犯戒。过去世的佛陀曾出生为一位修行人,一天在洞中打坐,看到一个猎人追赶受伤的老鹰到洞口,老鹰躲在佛陀的袈裟下面,佛陀为了救护众生,不惜打妄语,诓骗猎人没有看到老鹰的踪迹。智舜禅师则更彻底,不仅救了鸡雉,还割下自己的耳朵做为猎人的下酒菜。在古德看来,只要能救度芸芸苍生,抛却生命也在所不惜,何况区区‘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呢?而这种存仁心于胸臆,置生死于度外的壮行,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慈悲!


  (四)微小恶事,成为大恶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时我们会以为区区小事,做了不要紧,殊不知涓涓滴水,年岁一久也能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罪过也会酿成天大的灾祸。譬如小时偷窃,长大以后,食髓知味,就变成大盗;小时虐待动物,成人就变成杀人魔王。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做了恶事,不但没有羞耻惭愧心,并且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譬如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丝毫没有愧疚之心,还企图蒙骗世界。前不久被逮捕的徐东志,一口气杀了七个人,还自鸣得意地炫耀说︰“我杀得多么高明,我杀得多么有智慧。”这种喜杀、乐杀,甚至看到别人杀而赞叹杀,罪业更为深重。偷盗,自己去盗qu他物固然有罪,教唆别人偷盗,甚至见人盗窃心生欢喜,同样有罪,甚至罪恶更深。淫欲、妄语、喝酒等罪业也相同,譬如自己喝酒,并且强迫别人喝酒;自己妄语,还以别人受骗为乐;自己邪淫,并且藉淫威胁对方就范。凡此种种为见解上的错误,难以挽救。在佛教认为破戒好比树木折干损枝,可以忏悔改过;见解错误的破戒如同腐烂的根茎,是无法忏悔回头的。因此我们切莫因为一时的邪知邪见,把微小的罪过演化成万劫不复的重大罪孽,留下千古的遗憾!


  

二、怎样策励行为向善的力量



  
  我们的身心好比脱缰的野马,顽劣不羁,难以调伏;又像山间的猿猴,变化不定,掌握不易。如何握紧手中的绳索,调伏这匹烈性的野马,驯服这只急躁的猿猴,让它听从使唤,循规蹈矩?如何策励我们的行为,使它走向美善的大路?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节制的感情生活

  感情好比水、阳光一样,就像植物不能缺少水与阳光而存在。缺少了水与阳光的植物,固然会枯竭而死,但是水分太多、阳光太强,脆弱的植物仍然会承受不起而死亡。佛教称我们为有情众生,感情生活的需求本来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处理不当,用情过多,反被多情所苦。翻开每日的报纸,有多少因为感情纠纷而引起的不幸事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阳光能成熟万物,也能毁灭一切生机,使万物干渴死亡。我们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但是感情应该有所节制,过与不及都不恰当,应该过着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爱升华成为道情法爱;把占有强求的感情净化成为奉献成全的慈悲,转有情为无情,化专情为爱一切众生的大有情。


  (二)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下去的基本要素,古人说︰衣食足,然后才能知礼义。佛教八正道中的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职业。有了正当的职业,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才有余力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凡是不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认为可以去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被认许的。但是举凡伤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譬如开辟赌场,谋取暴利;贩卖军火毒品,危及国家;私贩人口,妨害善良风俗;乃至开酒家、开地下舞厅等不当行业,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至于经济犯罪,扰乱国家的安定,纵然暂时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但是也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价。君子取财有道,非分之财不觊觎贪想。强取豪夺,虽然一时尝到甜果,却种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们要追求的是永世安乐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梦幻的享乐。


  (三)要有正常的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众而单独生活,即使是佛教的出家生活,也是一种团体的社会生活。佛教称出家人为僧,出家人的团体则称为僧团。僧的本意是众的意思。因此僧也好,僧团也好,都是表示众人在一起团体生活,出家的含意是抱持出世的心,而过着更投入大众的入世社会生活。人既然无法离群索居,势必和许多人发生密切的社会关系,一个人如何使自己成为健全的社会人,过着正常的社会生活,是追求幸福快乐的重要认识。

  如何过着正常的社会生活?忍耐、谦和、慎言、宽容的涵养很重要。古人说︰‘涵养怒时气,提防顺口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做人话不可说尽,路不可走尽,凡事要留个余地。越是愤怒的时候,越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佛经上说︰‘嗔火能烧功德林。’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言语,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待人谦逊包容,不骄矜恃宠,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常常反省检讨自己的缺失,而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错。宁可他人负我,我决不负他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够以如此宽容、体谅的心来对待社会生活的一切,摆在眼前的必定是一条坦荡的大道。


  (四)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

  如何激励我们的行为走向美善的道路,除了感情生活要节制,经济生活要合理,社会生活要正常之外,更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所谓德化的宗教生活,就是将我们的生活道德化、宗教化,把道德的崇高理想和宗教的虔诚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七佛通偈说︰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徒在吃饭的时候,刚开始动筷吃三口饭时,要念三句话︰‘愿断一切恶事,愿修一切善行,愿度一切众生。’意思是说要做一切的好事,不做一切的坏事,帮助一切的人,这就是德化的宗教生活。如果人人都有道德的伦理观念、宗教的高尚情操,这个社会就可以消除罪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指日可待了。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就能君子不欺暗室,佛子不昧自心;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人人都能修福修慧修德,个个能禅能净能律,平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随缘安住,何处不是桃源净土呢?



三、怎样忏悔行为错误的恶事



       
当我们做错了事情,行为上有了污点,应该如何去忏悔改过,去除瑕疵呢?


  (一)不可覆藏,惭愧改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敢改过,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文其过,知其过而能改,就是此意。有了过失,应该惭愧忏悔,不可掩饰己过、积小成大。忏悔就像清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身上的恶行污垢;惭愧就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身心功德。小孩子做错了事情,闯了大祸,母亲怒不可遏,拿起竹鞭要抽打下来,但是听到孩子哇哇的求饶声︰“妈妈!我知道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再狠心的母亲,也软了手。知道惭愧认错,万恶的罪人也会被接纳原谅。譬如同样的犯戒做恶,在家人的罪业比出家人深重,因为出家人犯戒做坏事,有一念惭愧之心,这一念的惭愧羞耻,就是人性最为珍贵的良知良能。


  (二)发露忏悔,身心清净

  有了过失,在人前诚挚发露表白,痛悔前愆,自然能够身心清净。香气醇浓的美酒越陈越香,味道甘美的酱菜坛口封得越紧越可口;臭气冲天的水沟盖得越紧,臭气越重;肮脏油腻的抹布越加使用,越见污秽。我们的行为有了污点,如果不知悔改,好比脏抹布、臭水沟,只有加速堕落毁灭,如果能发露忏悔,才有重见天日的希望。浪子回头金不换,罪犯主动自首投案,国家尚且给予酌量减轻刑罚,何况是回头的浪子!


  (三)依法忏悔,出离众罪

  既然发露忏悔可以消除罪业,获得身心的轻安清净,那么如何实践忏悔呢?忏悔的方法很多,如天台宗的三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金刚宝忏等都是。天台宗的三忏分为︰

  1.戒律门︰受持戒律,不违犯戒律。有的人也许会认为佛教的戒律太不自由了,束缚我们的行动;受了戒,做错事会犯戒,不受戒就没有罪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好比一个人不懂国家的法律,触犯了国法,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不受戒行恶,还是犯戒,犯戒一样逃不过因果的报应。何况戒是自由的、平安的轨道,行为的列车唯有在一定的轨道上行走,才不会出车祸,车毁人亡。

  2.功德门︰平常修福修慧,与人结缘,乐于帮助别人、服务社会,都是未来解脱得度的资粮。

  3.无生门︰无生门是佛教最高妙的忏悔思想,有的人做了错事,也接受了法律应有的惩罚,但是一生之中对于曾经犯下的生命污点,老是耿耿于怀,甚至我们的社会有时也不能接受悔改的浪子,从佛教来看是偏差不正确的。因为从‘诸法无我’的真理来看一切,罪业也是空无自性,不会永久存在,‘本无罪业,此心能造此心消’,我们的身心行为既然能制造种种的罪业,也能消除种种的罪业。挚诚恳切的忏悔犹如慧日能将霜雪一般的罪业,溶化于无形。


  (四)勇敢改过,能得安乐

  佛经上有四句话说︰‘何物重如地?何物高如山?何物多如草?何物快如风?’什么东西如大地那么厚重?什么东西如高山那么陡峻?什么东西如绿草那么繁茂?什么东西如疾风那么迅速?佛陀的回答是︰‘戒律重如地,傲慢高如山,烦恼多如草,心念快如风。’戒律的大地最为厚实,傲慢的高山最难攀登,烦恼的蔓草滋长最快,心念的疾风最捉摸不定。我们的心念快如迅雷闪电,一念之间遍及法界三千,成佛作祖是它,三界轮回也是它。一切的罪孽由它而起,一切的功德也因它而生,如果能够善加摄护,使心不起邪念,天堂净土就在眼前了。《六祖坛经》〈无相颂〉说得好︰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参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月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我们不妨依照六祖惠能所开给我们的妙方,忏悔我们行为上的错误、邪恶,还给自己本来清净的菩提。


  

四、怎样铺好行为平坦的道路



  
  铺好人生的高速公路既然那么重要,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为自己铺好一条坦荡无碍的高速公路呢?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不犯他人的慈悲

  佛教徒应该受持五戒,五戒其实是一戒,也就是不侵犯戒。不杀就是不侵犯他者的生命;不盗就是不侵犯他者的财产;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节;不妄语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声誉;不饮酒就是不侵犯自己的智慧,转而去侵犯他人。当有人侵犯我们的时候,我们必定很痛苦,将心比心,别人当然也不希望有人侵犯他,这种不敢侵犯、不忍伤人之心就是慈悲。假如我们人人都能有这份慈悲,我们的社会将会减少许多的罪恶,迈向文明开化的大道。


  如何做到不侵犯的慈悲呢?


  1.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

  讨小便宜是人的恶劣习性,譬如赶车排队,排得好好的队伍,为了自己讨一点点便宜,抢到别人的面前,破坏整个公共秩序,是不当的行为。


  2.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

  我们的口如同一把利斧,容易伤害自己,也容易伤害别人。当别人有不顺我们心意的时候,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冷嘲热讽、谩骂讥笑。对方地位显赫了,讥讽他架子大了,不念旧友故交;对方事业腾达了,嘲笑他依靠裙带关系,钻营奉承,说人是非,道人长短,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酸葡萄心理。


  3.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

  有人说日本人的民族性像老母鸭一样,只要有一个人出头,其他的人就会服从他、跟随他,一点也不会障碍对方。譬如日本人团体出外旅游,负责向导的人拿着一面旗子走在前面,其他的人就像小鸭子跟着老母鸭,紧紧地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寸步不离。而中国人的民族性就像公鸡,只要有一只公鸡咯咯报晨,其他的公鸡马上不甘示弱,群起咯咯鸣叫,不准你抬头。我们的社会是看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者,不但不能给予鼓励,反而排挤他、破坏他;看到别人有很高的成就,不仅不能随喜赞叹,并且嫉妒他、打击他。我们希望社会要更好、更进步,大家就要捐弃嫉妒的心理,培养成功不必在我,光荣归于大众的气度。


  4.不为护私欲而伤害别人

  有的人昧于事理,感情用事,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惜牺牲大众的利益,譬如都市建设计划需要拆除旧址,拓宽路面,有的人坚持拒绝政府的赔偿,不拆除自己被规划在建设蓝图上的小屋,造成交通的阻塞不畅。由于私心私利,而造成社会的不便,就是侵犯他人公益的行为。


  (二)遇事柔和的安忍

  佛经上说︰‘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忍耐的力量。’自古刚强必先毁败,我们的牙齿比舌头刚利,但是却比舌头容易蛀坏。柔能克刚,至柔的水能够穿透至刚的岩石,以柔和安忍来处事,再艰难的事也能迎刃而解︰


  1.要有承顺教言的性格

  我常常感觉到佛弟子诵经闻法,其实只奉持了半部经,这是什么道理呢?每一部佛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然后以‘信受奉行’结尾。佛弟子通常只做到‘如是我闻’,却不能做到‘信受奉行’,原因是佛弟子没有承顺言教的性格,闻而不信,受而不行,如飘浮无根的蓬草,如何深植于大地?承顺教言的性格,如水受于器,如种植于地,才能落实稳健,卓然有成。


  2.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

  佛教的基本要义本来在教导我们,对于世间的万象不起执着,才能获得解脱。但是在《阿含经》里却说︰闻善言不着意的人,不具备做人的条件。意思是说听到了好话,不用心把它牢记下来,成为自己所有,并且从善如流,依照着去实践,佛教认为这种游戏人间的轻慢态度,丧失做人的资格。


  3.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

  待人谦恭有礼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条件,佛教说世间上有四小不可轻视,四小指小王子、小龙、星星之火、小沙弥。小王子未来长大将掌管国政,成为一国之君;小龙将来成为大龙会兴风作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沙弥是佛教未来的龙象。四小犹不可轻蔑他们,一切众生也不可骄慢对待他们,《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逢人即合掌礼拜,因为在他看来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此要虔诚礼敬他们。如果我们能将一切众生视如佛陀那样来恭敬,我们就拥有了佛心。


  4.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

  我们要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利他愿心,好处别人享受,辛苦我来承担,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一个厨师辛辛苦苦煮了一桌宴席,当他看到别人吃得津津有味、齿颊留香的满足样子,比他自己享受珍肴美味更快乐,这就是克己利他的态度。


  (三)勤俭朴实的习惯

  勤俭朴实是事业成功的要素,更是古来君子圣贤的风范。更肥沃的土地福田,不勤劳精进去耕种,还是会荒芜没有收成。再兴隆的祖业家产不能节俭朴实持家,终有挥霍殆尽的一天。养成勤俭朴实的习惯,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1.要有勤劳工作的天性

  有人工作稍微忙碌,就常常慨叹说︰“我薄命,劳碌命呀!一刻都闲不下来。”忙碌不是劳碌命,不是歹薄的命,而是幸福的命。越忙碌表示你越有能力,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有十人之力则服务十人,有百人之力则服务百人。人生在世要多多勤劳,勤劳是幸福快乐的泉源,懒惰是贫穷的原因,贫穷是罪恶的根源,养成勤劳工作的习性,你就是个富有的人。


  2.要有节俭心物的灵巧

  平常我们讲节俭,大部分的人只知道要节俭物质、节俭金钱。除此之外,我们更要节俭时间、节俭岁月、节俭感情、节俭智慧。有许多人不能善加利用时间,把宝贵的光阴浪费于言不及义的闲谈,蹉跎了岁月,糟蹋了生命,多么可惜!有的人则滥用感情,不知节制,苦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我们有了节俭物质、精神的灵思巧慧,就能过着不增不减的中道生活。


  3.要有朴素无华的生活

  佛经上说︰知足第一富。世间上的财富不在外求,而在内心的财富。外在的财富为水、火、战争、苛政、不肖子孙等五家所共有,内心的圣财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恬淡朴实是我们的财富,本分无华是我们的财富。日食万钱,日用斗金,虽然令人羡慕,但是穷奢极侈往往是日后失败的祸因,朴实无华的生活才能长久,菜根香的平淡生活自有它的隽永味道。


  4.要有诚实无欺的美德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人言为信,言而无信不足为人。讲信用、信实,不仅要对他人守信,对家庭守信,对国家社会守信,并且要对自己的抱负理想守信,对自己的立场原则守信。有的人一年换了三百六十五个行业,对工作不能守信;有些人常常在立志下决心,对自己的承诺不能守信,这种浮华不定的性格,注定一事无成。


  (四)维护正义的勇气

  论语上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佛陀也教育佛弟子们僧团以不争为贵。古圣前贤不争个人荣辱,不逞匹夫之勇,但是当正义公理受到危害,则能发挥道德勇气,为保护真理圣教而忘躯。由于有这些先哲卫道护教、积极为善的精神,真理正义才能流传于人间。


  1.要不乱杀而给人方便

  我们要以悲愍的慈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对方方便,帮助他、成就他,不仅不杀害他的生命,尤其不杀挫他的信心,不断绝他的生机,这就是济人爱物的仁。


  2.要不乱取而施人欢喜

  不是自己的东西,纵然是稀世宝物也不贪想妄取,并且进而能广行布施,济贫助急,给人欢喜,这就是安分利他的义。


  3.要不乱淫而护人名节

  名节是一个人的重要生命,世间上男女相悦,彼此婚嫁,是社会容许的事,但是爱慕要中于礼节,蛮横强取,侵犯对方的身体名节,反而转爱为恨,实在是不智的行为。能够爱护对方,不私心占有,这就是尊重他人的礼。


  4.要不乱说而揭人善举

  中国人有一个坏习惯,喜欢挖人隐私,传恶不扬善。这个社会多一些好事,不是我们社会大众的共同幸福吗?佛经上赞叹释迦牟尼佛有庄严的三十二相,其中有舌覆额面的广长舌相,佛陀为什么能感得如此的正报呢?因为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绮语者,佛陀对众生说话只有赞叹、鼓励,这就是给人信心的信。

  行为平坦的道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去建设,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熬过日晒雨淋的艰难,就能享受电掣风驰的乐趣,祝福各位都有一条平坦宽阔的人生大道!

TOP

续 89

身心安住的家园


时间:西元一九八三年四月三十日
                       

地点:大甲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人生哲学讲座的第二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身心安住的家园’。

  我们的心究竟住在哪里?一般以为心就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果真如此,那么我们这个色身又住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必须知道人的身体就如一所房屋,住久了,自有败坏的一天;当‘我’被迫搬‘家’时,就会依业力的轻重各自去轮回了,因此而有住进‘高楼大厦’或‘茅舍矮屋’的差别。但不管世间法多么无常,我们所当把握的是现世人生,所应追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人身,建立一所可以安住的家园。

  但是,要建立这所家园并非容易,不但要有一般建筑事业的基层架构和装潢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从事文化工作的高瞻远见与誓愿精神。大家首先要发愿断除一切烦恼,从此证得清净自在,才能求身心的安住自在。所以今天在座的各位,人人都必须依持一颗朗朗如晴空般的心,在这儿共承佛法的滋润,一起来建立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净土。如何建立身心安住的家园?我分成下列四点来说明:


一.身心活动的情况



  
  俗话说:‘世有百年闲日月,人无一点好身心’意思是说明了尽管世间有多少闲适的岁月,但是人实在难保永恒的清净自身。为什么呢?这要归咎于我们根本不明白身心活动的状况。

  在我们一生当中,最亲近相知的朋友,莫过于身心了。不论我们去哪里,或者做什么事,身心总是如影随形,寸步不离地环绕左右。像这样朝夕相处的朋友,我们从来就不知道去照顾关爱它。平常我们东奔西跑,忙里忙外,身心便不辞辛劳地随侍在侧,怕我们颠簸受苦,在旁一一替我们承担了所有苦难。但是,我们从来不知拨空去陪伴这个知己,却让它孤独一生;更不知道好好去对待这位故交,任它迷惑不知所从。仔细想来,我们真是愧对身心。

  佛经上有记载,有个人由于平时不太爱惜身心,过度糟蹋身心没有节制,身心终于不堪负荷败坏了,等到临终时,此人才懊悔没有善待身心,这时身心便开口说话了:“你要挣钱,我替你奔波赚取;你要谈恋爱,我也为你分忧解愁;甚至你要打针吃药,我代你受皮肉之痛。你在世间做了种种事,我就代你受种种的苦。现在你老了,竟然义无反顾要离我而远去,你真是太没有心肝了。”

  这番话真是令人感动,不禁让我们要惭愧平日对待身心的薄情寡义了。我们终日汲汲营营,在这滚滚的万丈红尘里,我们究竟在做些什么事?我们到底又为谁辛苦为谁忙了呢?想想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年轻的时候,穷苦潦倒,虽然没有万贯家财,身上总有几个零用钱可以花用,等到辛辛苦苦创了一番事业,发达了,有了万两黄金时,反而身无分文,所有的钱财交给银行保管去了,或者被不肖子孙挥霍了。在贫困的时候,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只要有一碗米饭,五、六碗的粗糙米粮也可以囫囵吞食,吃得津津有味,但是等到事业成就,吃得起山珍海味时,却胃口不好,容不下几粒白米了。过去没有地位时,不但随时可以笑闹喧哗,甚至可以任意高歌作乐,但是一旦有了身分地位,反而不敢恣意开口畅言说话了。古德说:‘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八尺。’正足以说明了个中的沧桑和无奈。

  而这些情形其实都是自己造成。因为我们尚未找到‘自己’,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证悟一个‘我’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为什么无钱的我和有钱的我,同是一个‘我’的问题,却有千差万别的景象呢?我现在问各位一个问题:“你住在哪里?”大家也许会不假思索回答说:“住在某某路几号几楼。”但是各位如果仔想想,你真的住在那里吗?我再请问各位:“你的心住在何处?”你说就住在身上。我们的心真的就安住在身上了吗?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我们的身内又住了谁呢?当大限来临,身体老去了,心又何去何从呢?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假我’和‘真我’的分别。

  平时吃饭穿衣、谈天说地、嬉笑怒骂的我,是假相而非实在我,真正的我早已被五欲六尘污染了。我们的身体是个烂仓库,里面储藏了许多不良的产品;身体是藏污纳垢的根源所在,是种种不清净念头,细菌的培孕温床。这些贪妄、嗔怒、爱欲、痴愚等等细菌,都是导致身心败坏的病因,再加上仓库本身的设备不佳,通风不良,如此恶性循环轮回,身心就变成五欲六尘的奴隶,丧失了‘真我’的存在。

  那么,既然知道病因的症结,就必须从根本去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胡乱投医。譬如有人刹那之间生起了偷盗之心,转念一想如果自己是被偷窃的受害者,一定焦急万分,这一念的觉知醒察,使他终于放下妄念企图。虽然此人暂时放弃了邪恶的行为,但是他心中的邪知妄念没有根本的去除,好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照样邪念丛生,妄想纷飞了,那么,什么才是根本的解救之道呢?

  曾子一日必定反省三次才能心安,这个反省的功夫,其实就是净化身心的方法,每天勤加拂拭,身心终有呈现本来面目的一天。曾子之所以要天天自省,正是害怕今日之非会变成明日之是,而这种积非成是转成病菌的过程是我们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因此我们每天要努力擦拭尘埃,不使爱欲的尘埃污染了我们的身心,这样一来,身心真正得见清净,真我便跃然出现无蔽了。

  中国有名的大哲学家老子曾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佛教也说:‘身为苦本。’身心的活动关系着我们生活的苦乐、生命的净秽与否问题。因此如何认识身心的活动情况,如何导正身心活动的正确方向,是何其的重要!身心的活动究竟在哪里?身心到底有些什么活动?身心以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以及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为活动对象。身体有杀、盗、淫的活动情形,心理有贪、嗔、痴的状况;身体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心理有生、住、异、灭的变化。身心活动的不正确,导致许多的祸源,种下许多的苦果。

  有一天,有一位比丘正在森林中禅坐,突然听到一些动物在吱吱喳喳争论不休,乌鸦首先发言说:

  “我认为世间上饥渴最痛苦,像我们找不到食物,那种饥肠辘辘的滋味真不好受。”

  乌鸦才讲完,鸽子也跟着发表意见说:

  “不对!这世间最痛苦的是欲望得不到。”

  蛇在一旁也说道:

  “嗔恨才是世间最为痛苦的事,嗔火尚未烧到别人时,已经把自己烧得焦头烂额了。”

  始终默默不发一言的鹿,终于慢条斯理地说:

  “畏惧最痛苦,大家不是天天在担心猎人的弓箭,不知什么时候会射中我们吗?”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互不相让,比丘被吵得没办法,终于出定告诉这四种动物说:

  “你们大家都只说到表面而己,真正的痛苦在于我们的身体,身体才是痛苦的根本。”

  有了身体,我们天天要为它沐浴妆扮、抹红戴绿;因为身体,我们才要辛苦奔波为它吃饭睡觉;由于身心的活动造作,我们也因此有了生死轮回。

  佛经上有段关于身心活动的精彩记载,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出外托钵,看到路旁有一个修行人在鞭打一个尸体,弟子很纳闷,问对方说:

  “这具尸体和你有什么仇恨,你为什么要鞭打他?”

  “这具尸体是过去世的我,由于无明烦恼,它做了不少坏事,使我在无始生死中沉沦,因此要鞭打他。”

  修行人回答着,转身却对另一具尸体礼拜,并散撒香花。佛陀的弟子很奇怪,又问道:

  “那么,这个尸体和你又有什么关系,你如此的恭敬他呢?”

  “这个尸体也是过去世的我,由于它一心向道,懂得修行,因此我才能够出生为人,并且出家做了修道的人。”

  尸骨在此,人在何方?了知真我,不在皮囊。身体只是个囊袋,终有腐坏的一天,身心所造作的业力,将牵引我们去接受应有的果报,同样的身心活动,心念不正,行为乖戾,将使我们在痛苦深渊中浮沉;心念纯净,行为正直,就能远离恶途,趋向善道,由此可见身心活动状况的一致性。而心的力量尤其巨大,不仅维系色身的行、住、坐、卧等等活动状况,并且关系着一个人的苦乐哀荣,心力之大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幸福与否。

  从前有个老太婆,由于她整天哭丧着脸,从来就不曾笑过,因此人们就称她为‘哭婆’。
有一天,有个老禅师路过借宿老太婆家,看到她愁眉不展,泪流满面,就问她说:

  “老婆婆,你为何天天哭泣呢?”

  “你不知道我内心的痛苦。”

  老禅师一听,正起脸色细听她娓娓道来: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卖伞的青年,二女儿嫁给做面条的人家。每次一出太阳,我就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一看到天下雨,心情就难过,害怕二女儿家的面条没有阳光曝晒,就没有生意了。所以,我无时无刻不伤心难过,不得不天天啼哭。”

  原来为了这个原故,老禅师于是委婉地告诉她:

  “我教你一个快乐的方法,以后你看见太阳出来了,就想着二女儿家的面条有了日晒,生意兴隆;天一下雨,你就想起大女儿家的伞生意上门了。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每天笑嘻嘻过日子了。”

  老太婆接受了老禅师的意见,从此哭婆变成了笑婆,整天笑呵呵。不再哭丧着脸了。由此可知,心的力量是多么大啊!心念一转,海阔天空,人生何其快乐!心境一变,烦恼就是菩提,身心愉快,解脱的涅槃就在眼前了。

  有一个失明的女子,生得十分美丽。男子对她都是一见倾心,再见钟情。可是她认为自己是个残废的人而心生自卑,不敢接受男子对她的情爱好感。直到有一名男子对她百般追求,起初她还是心领而已,不敢与他来往,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这个女孩终于受到感动而答应嫁给他。这个男孩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欢喜,情不自禁地拿起一面镜子对着女子说:

  “你好漂亮喔!我真是喜欢你。”

  女子一听男孩如此赞美自己,仿佛晴天霹雳,伤心不已。心想:“你这个薄情汉,明明知道我双目失明,却故意拿镜子给我照,分明耻笑我是个瞎子。”她一气之下,一口回绝了这门婚事,并且大声喝道:

  “你走!走得远远的。”

  这男孩子扔掉了镜子,不断地解释说:

  “你在我心目中本来就是个完美的女子,我从来就不觉得你是个瞎子啊!”

  盲眼的女子终于被男孩这分挚情诚意所感动,终于接受了对方的感情说: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以为我是瞎子,只有你不把我当作是残废的人。你才是真正认识我、爱护我的人啊!”

  有情人终于成了美眷。由此可见心念有多大的力量!一个心念可以促成一对的佳偶,假使这个女子情到深处还不免自卑心的作祟,不能根除心上的魔障,就算有地久天长的山盟海誓也是惘然。所以,心的活动虽然千变万化深不可测,但仍然是一念之间的瞬息变化而已。有人一转念便能改邪归正,增品向上。有的人却始终徘徊在死胡同里不得脱身,就是这个缘故。我们明白了身心活动的情况之后,更要进一步去了解身心净化的方法,唯有清净的身心才能证悟自性,得到究竟的快乐。



二.身心净化的方法



  
  我们的身心无时无刻不在活动,在种种的活动之中,难免产生种种的烦恼病患。佛经上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就已说明了要消除业障,就必须根治我们身心的污垢,而医治的方法,就是净化。

  平时我们的衣服穿脏了,要洗净才能再穿。我们每日沐浴洗澡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洗涤身上的垢物。因此,在先天上,我们早就具备‘清洁’的知能,知道转净是什么样的状况,这些天赋都是与生俱有的。但是并非人人对‘净化’的功夫都有相当的了解,例如有人洗起衣物便能洁白如新,有的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洗不清藏污纳垢的死角,这是由于对人生的明朗度不够,不能照见本来面目的缘故。

  佛教谈到身心净化的方法,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念佛、看经、作福等都是好方法,其中以‘念佛’最为方便实在,也是最为直接的途径。谈到净化身心,以般若智慧来照破无明烦恼固然是可行之法,用慈悲心可以净化身心,发愿心也可以净化身心,乃至修行苦练都可以达到身心净化的目的。而在种种的修持法门中,却以‘念佛’最为简易捷便,而且三根普被人人可行。

  ‘念佛’一般说来就是念‘阿弥陀佛’。一早起来,心如朗朗晴空一尘不染,逢人一声阿弥陀佛,正是象征‘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积极精神。有客人来访,为了表示欢迎,也念一声阿弥陀佛,无形中给对方‘宾至如归’的亲切。客人要告辞了,一声阿弥陀佛,代表道别和离情;有人馈赠厚礼,不知道用什么话来感激对方,一声阿弥陀佛,表达了无限谢意。看见有人不小心跌倒了,前去扶助也称念一声阿弥陀佛,表示真诚的关怀,真是功德无量。

  这声阿弥陀佛可以代表诸多的感激、招呼、爱护等意思。不过阿弥陀佛并非事到临头才挂在口上,而是平时养成习惯,随机称念。常有念佛的习惯,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默化潜移了。‘临时抱佛脚’,不但于事无补,根本就已蔑视阿弥陀佛的至高崇圣和念佛的本来道理。例如时下一般莘莘学子受困于升学压力,平时贪玩把书本束之高阁,直到考试临头了才猛啃书,求佛菩萨保佑,结果不但成绩未尽理想,身心也同时萎靡不振了。这就是‘临时抱佛脚’徒劳无功的道理。如果能把读书列为日常生活的一环,正如平时的行住坐卧一样的生活化,自然就能安全进入轨道,顺利完成求学过程。而念佛也同此道理,一定要平时称念,把念佛生活化、习惯化、平实化。

  有些人不相信念佛的力量,觉得‘阿弥陀佛’才四个字,那里可能包括了恻隐、感激、关怀、亲切、正义等深意,甚至也能消灾延寿,增福添慧,真是不可思议。其实这是确切不虚的道理。有个信徒礼请法师到他家里诵经做佛事,法师开口就诵念阿弥陀佛。这个人听了,在一旁瞪眼睛说道:

  “喂!老和尚,请你来诵经消灾,你怎么三句不离阿隬陀佛呢!”

  法师不语,兀自反覆地称念不绝。

  “喂!阿弥陀佛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法师被他这么一问,突然出其不备地骂了他一句:“混蛋!”这个人莫名甚妙地被骂,心里很不是滋味,卷起袖子,一付来势汹汹的样子,很不服气地道:

  “你是个出家人,怎么可以出口伤人呢?”

  法师哈哈大笑说:

  “哈!混蛋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了,阿弥陀佛四个字,怎么没有力量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念佛的意义与利益,有些人夜间走路害怕神鬼,步步惊魂胆战心惊的,便会唱起歌来壮胆,有了歌声陪伴,走在暗路上自然就不怕幢幢的鬼影了。连歌声都有如此力量,何况是称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圣号呢?为什么称念阿弥陀佛有如此大力量呢?阿弥陀佛四个字,照中国的语意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无量光象征阿弥陀在空间上,如同丽日普照无远弗届,光芒四射恒常不变,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慈悲也是绵延不绝,所度的众生更是无涯无际,无量寿代表阿弥陀佛在时间上,生命亘古常新,不生不灭。宇宙万物唯一超越时空局限的‘阿弥陀佛’,就是真理本身。唯有阿弥陀佛四个字,才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我个人在念佛的过程中有一些心得和经验,有一次我主持佛七,佛七期间对念佛有特别的体会,有一天早上醒来,刷牙、盥洗时,口中自然就在称念阿弥陀佛;清水浸洒脸上,如同承受阿弥陀佛的甘露法雨,那么清凉舒服,一下子神采都飞扬了起来。吃饭的时候,也在念阿弥陀佛,感觉上不是在吃饭,而是在供养佛陀,一种无量功德的喜悦流露了。走在路上一步一步地也在念阿弥陀佛,感觉不是脚力在走,而是羽翼在飞,那么轻盈自在,身心如释重负地宽阔起来,真是无上的快乐。这种心身的阔大,带领我走入‘无我’的境界。整个身心融入虚空之状态,而‘空’一直是我受益匪浅的宝藏,所谓真空生妙有,从阿弥陀佛的四字洪名之中,生出无限的功德。

  我从念佛当中体验到宗教的信仰,是必须经过透悟的。一直到现在,我习惯成自然随时随地都是一声阿弥陀佛。甚至坐在车上,看到窗外沿路的电线杆,我每见一根就口诵一声阿弥陀佛,一根一声,交互成趣。每根柱子仿佛都是如来现身说法,我从中证悟了佛法就在一切日常机用的道理。各位在座的大家,无论男女,不分老幼,都可以一起来念佛。目前社会普遍呈现精神压力的紧缩状态,人人要求安身立命已经是很困难了,何况还要建立一所身心安住的家园,真不是容易。如果你把念佛当成日行一务,天天去念,自然修行有成,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有精诚做凭据,便能找到安住身心的地方了。

  从前有一个姓王的人,他开了一家打铁店,每次一边敲敲打打,就一边称念阿弥陀佛,几十年过去了,一直都维持念佛的习惯。他预知自己即将往生净土,于是就坐在打铁的台上说了四句话:‘叮叮当当,久炼成钢,时辰已到,吾往西方。’然后恍似老僧入定,立地圆寂了。可见念佛并非出家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佛教始终有一个伟大的观念‘人人皆可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不论各位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藉念佛的修行,求得身心的自在安住。


  以下我介绍念佛的几种法门:


  (一)三到:口到、耳到、心到

  三到是念佛的基本要理,不仅要口诵清楚,耳听明白,更要了然于心。口、耳、心三到齐全了,自然就能得到灵应。现代青年自命甚高,对念佛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老太婆的事情,这种错误的知见竟使青年无法领受念佛的好处,成为徘徊于极乐净土门外的无缘人,实在是十分可惜的憾事。

  有一则笑话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个仓库,里面放置了许多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东西,这是什么意思呢?譬如现在有人用眼睛看人念佛,眼睛便可以往生净土。耳朵听人念佛号,耳朵就能往生净土。用手数念珠,手就可以往生净土。有的人眼也不看,耳也不听,只有脚跟着大家绕佛,脚也能往生净土。有的人懒惰成习,连耳朵、眼睛都不愿去听去看,只顾用心去感受,心便能往生净土。但是如果口、耳、心三样都能同时用力,自然都能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了。希望我们各位不仅只是身上的某一部门能够往生西方,而是整个身心都能跻登莲品。


  (二)三要:信心、愿力、行持

  信心、愿力、行持是往生净土的三要门,净土法门易行难信,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首先要对西方净土建立坚定不移的信心,确信有此法门,坚信三根可达,然后发愿往生,切实实践修持,必然能成。好比病患投医,先要相信医生的诊断,然后立志和医生合作要把病治好,努力服用药方,如此一来,沈疴的久病也能痊愈。


  (三)三声:大声、小声、心声

  大声念佛是口出大声,朗朗诵念佛号,让阿弥陀佛的无边功德加护身心,将无谓的烦恼杂念去除,念念弥陀圣号,便能往生极乐世界。所谓小声念佛就是在平时的进退行止之间,譬如走路举步、言笑寝食等日常生活中,轻轻称念佛号。而心声则是在家庭、学校等不便说话或开口的公共场所,乃至一切地方,随时随地将佛号默念于心,念念不离心,我心就是弥陀,如此必可扩大自己的身心与弥陀合而为一。


  (四)三业:身拜、口念、意想

  念佛要三业一起着力,身体一起一伏,缓慢庄严地顶礼弥陀,口中清清晰晰地称念弥陀圣号,意念明明白白地观想阿弥陀佛的慈悲,三业并用,必能水到渠成。


  (五)三法:持名、观想、实相

  念佛法门有多种门径,大要之有三种方法,一种为诵持阿弥陀佛圣号的持名,这是最为大众平常所采用的方法。一种为默默观想阿弥陀佛的光明、慈悲、庄严、殊胜等种种功德的方法,这种方法更进一步,注重意念的专精不二。另外一种为实相念法。念佛的步骤,首先以称念弥陀佛号的正念来去除妄想散念,以正定来止住纷乱,但是如此还有念佛的人与被念的佛号,人境对待不能融合,念佛之道在以正念妄念,最后连这念佛的一念也泯除,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这无念而念念于心的境界,就是实相的念佛。


  (六)三时:平时、忙时、亡时

  念佛是随时随地、不分昼夜的,不但平时的行住坐卧要称念不断,连忙碌的分分秒秒也要把握念佛的机缘,尤其是临终一刻,更要用功勇猛,一心不乱、念念在兹,才能金台接引,随念往生。

  白居易有一首诗说:‘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也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这首诗将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利益与妙用描写的最为贴切淋漓,净化身心要念阿弥陀,何况未来要脱离轮回苦,更需要称念阿弥陀。


  (七)三利:利己、利人、利国

  念佛不但能使自己增品向上,还可以利人。为什么念佛能利人呢?一个人念佛有成,无时无刻不将弥陀的慈悲智慧称诵在心,自然不生妄念,不侵犯人,更不会伤害众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便能呈现祥和的景象,所有邪恶暴戾、欺骗抢夺自然隐避不见了,而正义、公理、仁爱等善良道德自然推行,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更能万世太平。因此,念佛的效力和神用实在功德无量。


  

三.身心安住的家园



 
   明了身心活动的状况,并且知道净化身心的方法,接着要积极去建立我们幸福美满的家园。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称作我们美满的家园呢?我提出几点供各位参考:



  (一)没有肮脏的污染,只有清净的环境

  现在社会正在提倡美化人生运动,美化环境、美化学校、美化公共场所、美化社会、美化笑容。尤其是美化笑容最为重要,每一个人如果都面带慈蔼的笑容,打一个照面都能会心地莞尔一笑,不但调和了人际关系,更能增进社会的生趣祥和,达到社会美化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美化社会、美化人生的工作应该从美化家园做起,因为一个人如果缺乏家庭的温暖与关照,纵然装出一脸勉强的笑容,这个微笑也不能永恒隽永的。因此首先要美化我们的自家庭园,建设一个不但融洽而且艺术化的家庭,每一个人出门,都带着一颗微笑的心,走在路上触目尽是皆大欢喜、万象俱新的景象,这个社会还有不进步的道理吗?

  现在有喊出‘爸爸回家吃晚饭’的口号,什么原因导致一家人不能团圆共食呢?主要还是夫妻的心理建设未臻健全。先生一天工作下来,身心疲惫回到家里,无非只是盼望着娇妻的守候和一屋的清洁温馨,但是做太太却未能把家庭整理得窗明几净,致使先生回家,一眼望去便是满幢污垢,惨不忍睹,既不能消除疲劳,反而加重烦躁,先生下班只好另寻他欢,免得回家受气了。因此,为人妻子的当守本分,把家布置成温暖的乐园;做人丈夫的应尽职责照顾家庭,互相体谅和关照,携手建立幸福的家园。


  (二)没有经济的占有,只有均富的日用

  一般家庭主妇的观念是先生只有挣钱的义务,没有拥钱的权利,其实正确的想法应该是‘先生有使用金钱的权利,而太太有保管金钱的权利’。假如一对夫妻不了解经济的真谛,不知道金钱的处理方法,误以为家财万贯,买得起洋楼大厦,吃得起珍肴美食,穿得起绫罗绸缎才是富有,或是双方一意操权统财,都会造成家庭问题,引起家庭危机的,其实一个家庭的生活要建立在衣食无缺、和睦互敬的原则上,日用足以自给,不向外求便够了,何况夫妻幸福的条件本来就不是建立在金钱的互赖,而是对彼此感情的终生信任。


  (三)没有猜疑的误会,只有互相的信任

  幸福美满的家园要建立在彼此的坦诚、互相的信任之上,猜忌、怀疑只会毁掉辛辛苦苦所建设的家庭。

  佛经上有一则譬喻:有一对年轻夫妇新婚燕尔,有一天丈夫提议到地窖去拿酒来对饮作乐,他打开酒罎子嗅着芳香扑鼻的陈年老酒,那里知道头一低下,看到坛里有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不由怒气中生,上来大骂妻子说:

  “不要脸的女人,竟然背着我偷人,还把人藏在酒坛里。”

  妻子受了不白之冤,气愤地跑到地窖,打开酒坛一看,妒火中烧,指着丈夫破口大骂:

  “没良心的东西,自己金屋藏娇,把个女人装在酒坛里,反过来冤枉我。”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语,彼此正在谩骂不可开交时,他们所皈依的婆罗门师父恰巧经过,两夫妻赶快拉住师父为他们评评理,婆罗门走到酒坛前,打开一看,不由分说拿起拐杖打两人的头说:

  “哼!不肖的徒弟,竟然瞒着我,再拜别的婆罗门为师父。”不等两夫妻分辩,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两夫妻一看把师父气走了,互相搬出恶毒的语言,骂着对方。这时走来了一位托钵乞食的比丘,问明了原因,带着怒令智昏的两夫妻,来到惹祸的酒坛之前,随手拿起一块大石头,对着酒坛用力投掷下去,只听‘啷当’一声,男人、女人、婆罗门等一切假相,霎时均化为幻有。猜疑、误会使原本快乐的家园变成愁云密布的囚牢,唯有彼此信任、互相肯定,才能建造安住身心的快乐家园。


  (四)没有人我的是非,只有和谐的眷属

  我们的社会充满人我是非、恩怨利害,见不得别人有好处,放不下别人比自己强,互相攻讦、毁谤,彼此打击、破坏对方。祥和安乐的家园是彼此尊重,互相礼让,一人有庆,与有荣焉,别人有成就,能够随喜功德,赞叹欢喜。不管有缘无缘,大家都是一家人,和谐美满,其乐融融!


  (五)没有怨敌的相残,只有互助的友爱

  佛经上有一则六根会议的寓言,有一天眼、耳、鼻、口一起向眉毛抗议,毫无用处的眉毛为什么高高在上,而各有所司的眼、耳、鼻、口却要屈居下面呢?眉毛被攻击得招架不住,只好知趣地跑到最下面。但是大家一看,眉毛在下面很古怪,不像个人,不得已请眉毛又回到原位,这时大家终于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眉毛的无用乃真正的大用;觉悟到互助互爱才能共存,相残相杀只有灭亡。唇亡齿寒,忧戚与共,如兄如弟互相友爱的家园,才是我们身心所要安住的家园。


  (六)没有生活的劳累,只有安乐的满足

  在我们的现实生存世间,我们要为糊口的三餐,如牛似马的劳苦疲累不已,一生为了日用所需,忙忙碌碌攒聚经营。身心安住的理想家园,不必为生活而奔波困扰,享受‘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的恬淡快乐。


  (七)没有阶级的差别,只有大众的平等

  我们的社会有秉赋上的贤愚智劣的先天不同,更有职位上贵贱轻重的人为差异。不合理的制度,制造了人间许多的矛盾、冲突,形成不平等的阶级歧视,譬如中国过去的帝王封建社会、印度的四种姓制度。从过去到现在,社会上第一太少了,绝对的权威只能有一个,而佛门有许多的第一。净土宗的弟子们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阿弥陀固然是第一,十方三世任何一佛也是第一,因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佛佛固然道同不二,众生与佛也是平等无别,在佛教看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是具足佛性,无比尊贵,何来阶级的差别呢?


  (八)没有政治的迫害,只有德化的和平

  娑婆世界里,由于立场的不同、利害的冲突,仍然不能免除政治上的迫害,尤其遇上暴君专权掌政,人民所受的痛苦更是罄竹难书。身心安住的理想家园,有的只是道德的感化,而不是权术的控制;过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而不是恐惧躲藏的苦难。快乐家园的政治生活,是转轮圣王德化的理想政治,而不是专横逼迫的权化政治。



四.身心永恒的归宿



  极乐世界是我们幸福的国土,是身心永久的故乡;涅槃解脱是我们安乐的世界,是身心安住的家园;清净佛国是我们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恒归宿。但是极乐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现世人生的千番历炼、百般修行,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地。涅槃的证悟需要落实于生死苦海,去观照染净不二的实相,才能成就涅槃的解脱妙果。佛国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来流光,而在当下人间净土的建立,现世人生的庄严。因此,我们目前所要努力的是去净化我们的现世生活,使它成为美满、幸福、快乐、光明的归宿,能够如此,这个归宿必定是我们身心得以安住的家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