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星云老法师演讲集》

续 96

如何建设现代佛教



时间:西元一九九○年十二月廿八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法师、教授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宾: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佛教’,我以‘如何建设现代佛教’,提出我的看法。

  ‘现代化’这个名词,代表着进步、适应、成功、光明、自由、民主的意思。有人看到佛光山的各项建筑与设备,常说我们‘太现代化了’。我个人是具有融合的性格,我希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现代佛教应把南传、北传的佛教融合起来,把禅、净融合起来,把出家、在家融合起来,更应把世界的佛教也融合起来。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不管如何传统,但大家都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只有在‘现代化’之下,人类才能生存、幸福。戈巴契夫不断改变政策,让国家努力朝向自由民主发展,他才能得到诺贝尔奖。东、西德彼此协同,我们也为德国的‘和平、进步’,感到欢喜,这也很具有‘现代’意义的。其他如南北韩的来往,台湾、大陆海峡两岸的来往,大家都觉得如此交流,比较适合现代化的要求。

  过去,大家都在传说中赏月;现在,美国把人送到月球上面去,直窥月的真相,这是‘现代化’的成就。台湾从十大建设至目前的六大经济建设,主要是让台湾现代化。就是闭塞的中国大陆,也提倡四个现代化。甚至,我们的生活里面,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及经济成就,皆归功于‘现代化’的发展。看起来,‘现代化’是举世所要作的、所要推行的,那佛教如何现代化呢?这是我要提出的‘如何建设现代佛教’的意见,我的主题有四点:


  

一.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



  
  在这世界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人不是靠别人给我们财富,给我们救济,都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生存。所以,人要有进取的精神。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最具典型具有人间进取精神的圣者。

  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他自成道后,从托钵、乞食、游行于摩竭陀国、憍萨弥罗国之间传教,说法、度众生,无一不是他进取精神的表征。

  历代的佛弟子们亦是如此。富楼那不怕生命危险到蛮荒的输卢那国传教;迦旃延为护正法,常与外道论议;阿那律因精进而失明,也因精进得天眼;阿难曾到牢狱营救被囚的频婆娑罗王;目犍连到地狱救母。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佛教重视济苦的发心及进取的精神。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等大师,渡沙河、越葱岭,为了求法至印度取经,虽备受艰厄困顿,终以誓死不归的决心,取经东还。一千五百年前,慧深法师为了弘传佛法而无视艰险,远渡重洋,不但创下发现美洲的记录,更成为美洲佛教的滥觞。

  唐朝鉴真大师,深感佛法应兴隆有缘之国,以舍我其谁的决心,到日本弘传戒律。经六次东渡,十一年的颠沛流离,最后虽双目失明,仍以六十六岁的高龄,远渡至日本兴建戒坛。智实大师因不满太宗下诏道士位列僧前,表奏极力谏止,遭罪受杖,义无反顾。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积极进取、护教,佛教方能迭经天灾法难而屹立不摇,流传至今。六祖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要落实人间,才有存在的价值,若要佛教兴隆,利乐有情,唯有积极进取方能成其效。

  各位教授、各位论文发表者,远从加拿大、韩国、日本、美国、香港、台湾各国来到此地,为了一次演说,为了一个‘现代’的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家不惜路途遥远及一切辛苦,如无进取精神,我们的学术会议,又如何能举行呢?我在美国,有一位教授对我说:佛教只有忍让、后退的观念,他说美国的文化里面,都是要人向前推进。我自觉很遗憾,一般人提到中国的佛教,给他们的观念就是保守、落伍、消极、悲观、厌世。可能中国的佛教徒误会菩萨修行的六度中,有一个‘忍’字,因而以为什么事都不要计较,要忍让、要后退。我们应重新为‘忍’下定义。忍,它不祗是忍让、后退的消极,它具有积极向前的精神。例如:降魔时需要忍,牺牲奉献时需要忍,从忍中智慧才能增长,从忍中功德才能增加,从忍中我执才能去除。所以,我们提倡佛教要有进取精神,要有坚忍的力量,而去推行大慈、大行、大智、大愿的精神,佛教才能发展、弘传开来。

  比方说:佛教重视修行,如果要修行,就必须与我们的自私、烦恼作战,没有进取的作战勇气,烦恼魔军又如何能消灭?要弘法,如果不能以进取之心,不断汲取新知,又如何能应世所需,为人所接受?佛教要兴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护教之心,又如何能排除邪见?如何能生起‘闻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的宗教热诚?所以我们要呼吁:今后佛教徒,要有进取佛道、菩萨道的精神,对于佛法事业、度众、修行,都应具有进取的精神。甚至现代的知识,现代的方法,现代的思想,都应该进取而加以应用。


  

二.要有乐观喜悦的说理



  
  我们都知道佛教传统讲经的方法,一开始就把经中对世间实相的分析,照本宣科的说出来:苦呀!空呀!无常呀!不错!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说的三法印。但在当今说法布教时,要应用善巧方便。佛教为什么说苦?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的;苦是人间的现实,但非我们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脱苦、寻求快乐。说到空,天也空,地也空,四大皆空……,让大家很害怕,觉得什么都没有了。其实‘空’是建设‘有’的,只是一般人不了解。空有空的内容,在空的里面才能拥有宇宙的一切,不空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真‘空’生妙‘有’,我们先有‘妙有’,才能入空;先建设现实‘有’的世界,从‘有’的真实中,方能体验‘空’的智慧。

  有些佛教人士说法,常否定人间现实的需要。比方说:弘法的时候,谈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好可怕哦!谈到夫妻,都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到儿女,是一群讨债鬼;论及世间,凡事都是无常的……。那么一般人听到了这些,到底他拥有了什么?围绕在他四周,都是毒蛇、是冤家、是讨债鬼、随时会幻灭的一切,好可怕的人生!

  佛教并非全盘否定金钱,对于取之有道的钱,称为净财。净财可以推动各种事业发展,使社会安和乐利。妻子儿女、亲戚眷属,只要彼此尊重、互敬、互谅,可以成为道友法侣,建设和乐的佛化家庭。因为世间是无常,一切都不停地在变化,在变化中,坏的才能变成好的,恶的才能变成善的,凡夫也才能成为圣人。我今天在这里特别呼吁,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完全加诸于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让他们有消极、厌世的想法,我们应该把乐观、喜悦的佛教,来增进他们的幸福、增进他们的道德、慈悲,使他们的生活更美满,这才是真正佛陀示教的真谛。

  通常在寺庙里面,都会供奉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祂又称为欢喜佛,只要你一进门,祂就把欢喜带给你。佛经中记载:佛陀说法时,大众同声‘愿乐欲闻’,到最后是‘欢喜踊跃,信受奉行’,这也是在提倡要有法乐、禅悦。佛教中菩萨的修行,俱证人我二空,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生喜悦,就称为‘欢喜地菩萨’。另外还有所谓金刚喜菩萨、禅悦藏菩萨。可见佛教是提倡喜乐的宗教,从自身轻安的法喜,到自他二利的禅悦法喜。

  你们各位散居在世界各地,我们这一次讨论的是‘现代佛教’,如果告诉你们:我这里很苦,这里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我想大家不会向往要来佛光山了。有人常说:佛光山地上要铺地毡,屋子内要装冷气,外表的建筑金碧辉煌,佛教怎么可以如此做呢?其实,只要提到西方极乐净土、东方琉璃世界,都是城阙楼阁、轩窗罗网,黄金铺地,七宝所成,大家无不欢喜向往。佛教徒天天念佛,念了几十年,就是想要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建设的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到死后才享受?而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你不要这些东西呢?佛光山的庄严,是希望来山者,能由此体会净土的喜乐,对三宝生起信心。

  所以,在佛光山法制中,我定了一条规矩,信徒信仰功德要成长,慢慢成为功德主,到了七品或八品的层次时,假如有需要的话,不必要他的子女来奉养,佛光山愿意奉养他。因为,他对三宝、佛法贡献那么多,我不能对他说:“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你。”我不能让阿弥陀佛,替我偿还他的功德,我要以当世的庄严净土来偿还大家!

  我认为现代的佛教,不但是进取的,给人幸福、快乐的,也让人欢喜、有希望的。所以,佛光山的性格,就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今后,唯有现代佛教建设喜乐的观念,建设幸福快乐的佛教,佛教的信徒才能增加,佛教才能绵延流传。


  

三.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寺庙里面看到那一位出家人,穿得破破烂烂的,就认为这个人有道德修行;越是不要钱,就越认为很清高。假如说,佛祖不装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要礼拜?我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说我们没有钱,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欢迎我们?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能在当地社会普遍被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能注重资生的贡献,利众的事业,帮忙解决民生问题。佛陀时代,信徒纷纷供养精舍给佛陀,作为弘法利生之用。例如:鹿子母夫人向佛陀行八种布施,布施食物、医药、衣服、用具等等,让比丘们能安心办道。后来又建鹿母讲堂,作为僧团教化之所。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谆谆告诫仁君治国之道,其中一项是:‘让人民资具充足,不虞匮乏。’经中描述极乐净土或东方琉璃净土,都是生活自在,衣食无虑,民生富庶,物质随心所欲,人民在安乐的环境中修学办道。由此可证明,佛教是非常重视资生用具与社会事业的完备。

  中国南北朝时,佛教设有‘僧祇户’、‘僧祇粟’,在荒年赈放谷物救济灾民。寺院内还附设‘寺库’、‘长生库’等金融机构,资贷财物,供人民周转之需。印度佛教托钵习俗,传到中国后,由于文化、民俗的思想不同,经由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不但使寺院本身得以自给自足,无形中也增加社会生产,利国利民。其他如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北魏免囚保护的佛图户、东魏洛阳杨膺寺等的造桥铺路等,都是利益众生的事业。

  三十年前,台北某一道场,率先使用抽水马桶,在佛教的杂志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啊!不得了,寺庙居然使用抽水马桶!后来,我们用太子龙布料做衣服。啊!不得了!佛教竟然穿那么好的衣料。用电锅煮饭,啊!不得了啰!居然使用电锅煮饭。假使我们都存有这种思想,太子龙的吴修齐居士的子孙,都不必做佛教徒了,因为佛教徒都不买他的衣料。大同公司的林挺生居士,也不必做佛教徒,因为佛教徒都不买电锅。佛教徒硬要逼迫自己,到那种穷、无、落伍的社会去,佛教要普及社会当然就很困难了。因此,今天要提倡现代的佛教,我认为必须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历年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教育失学的人,为国家作育英才。也提供了各种医疗救济、教育、文化事业,造福社会。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加的事业,比方说: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叫做普济群生。现代佛教所需要的,必定要合乎现代大众所需要的;现代大众所不需要的,应该是现代佛教所不取的。


  

四.要有悲智愿行的性格



  
  有人说:中国明清以来的佛教非常衰微,那为什么佛教会衰微呢?由于佛教徒没有慈悲,没有智慧,没有愿力,没有功行。佛教在中国大陆有四大名山,代表着四大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愿力;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功行、修行。中国佛教徒喜欢朝山,朝拜四大菩萨,主要也是向往、学习悲智愿行的精神。但是每次朝山以后,悲智愿行仍然留在山上,没有把它带入自己的心里来,以至于每个佛教徒的生活里没有悲智愿行,没有佛教。佛教会衰微,就是佛教徒没有‘佛’的‘教’!没有佛陀对众生的慈悲,缺乏佛陀深入真理的智慧,没有济苦的愿力,缺乏去苦得乐的行为。

  我们东方有一句谚语:‘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为什么能深入每一个家庭去?因为观音慈悲、庄严,闻声救苦救难,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褓姆。弥陀又为何能为人所称叹?因为如来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皆是为了济度众生往生极乐。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心,累劫以来,常是世人黑暗中的明灯。而文殊菩萨的智慧,更是世人去除烦恼,体悟实相的慧剑;普贤菩萨的实践,也是进入菩提大道,建设幸福净土,不可缺少的原动力。这四种性格,其实是互相含摄,缺一不可的,有悲心无愿力,悲心不易长久;有愿力而无智慧,则成愚行;有智慧而无实践,也只是空谈。

  现在的佛教界,不管出世或入世,各有两种现象:讲入世的人,有的太过于入世,整天在名利上讨生活,在人情上攀缘,这种人太过世俗化,离佛道已远。另一种人虽有慈心悲愿,却没有智慧远见去思考佛教深层的前途问题,因此只是胡搞活动,不能真正把握佛教的何去何从。讲出世的人,一种太过于出世,只知赶快参禅悟道、念佛往生,把众生丢在一边,这种人是藉修行而自修,与佛教的人间性格背道而驰。另一种人口口声声清净无为、无欲无贪,其实心怀嫉妒、自我标榜,这种人只是藉修行之名而懒惰,实是佛教中的焦芽败种。

  现代的佛教徒,在复兴佛教、普济群生的前提下,我们应以观音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家庭里,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而四大菩萨中,大都是以在家菩萨的形相示现,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的僧相。看起来,现代佛教今后还要靠在家信徒,以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建设现代佛教会比较容易些。

  如何建设现代佛教?我们认为应学习佛行,学菩萨行,以人间进取的精神,来建设佛教;以乐观喜悦的说理,观机逗教,使众生同沾法益,悟佛知见;以资生利众的事业,恒顺众生的需求;以悲智愿行的性格,落实人间,使人间社会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

  对于在场的各位,我感到很抱歉,这学术性的主题演说,都是我个人的感想所得,并没有引经据典;也感谢大家,没有像我过去参加的学术会议一样,主题讲说还没有结束,大家已经睡着了。谢谢大家!
                                

(佛光山一九九○年国际佛教学术会议主题演说)

TOP

续 97

佛教如何现代化


时间:西元一九九一年元月三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法师、教授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宾:

  ‘现代化’这个名词,它代表着进步、迎新、适应、向上的意义。不管国家、社会、宗教等等,都会随时代空间、时间的转换,不断的寻求发展,不断的趋向所谓的‘现代化’。例如:台湾的十大建设、十二项建设、十四项建设、乃至二十一项建设,到目前提出八兆八千万的六年经济建设;大陆也曾由破四旧、立四新至提倡‘四个现代化’;其他如非洲地区亦积极在开发,朝向现代化发展。由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发觉‘现代化’的重要。

  而佛教自佛陀创教以来,也无不随着时代,配合当时的风尚,所谓契理契机,使传法的方式日新月异,容易让人接受为原则。如:经典方面,佛陀时代,以口授传法,佛涅槃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才有贝叶的抄经、刻经、印经,发展到现在的电脑大藏经,都是由于‘现代化’而形成各个时代的作品。现在就著「佛教如何现代化’这个主题,我提出四点意见:


  

一.佛法‘现代语文化’



  
  在语文中,就英语而言,国际企业界除了专业技能,语文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环。据统计目前全球有四分之三的邮件和电报是以英语发出,百分之八十的电脑储存资料是使用英文。学习日语的外国人,在一九六七-八四年间,从三万七千人增加到六十万人。可见在国际交流之间,语文所占的地位。

  佛陀时代,印度的语言(包括方言)有二百二十多种,主要的语言也有十三种。佛陀传教也应用多种语言传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涅槃后,第一次的圣典结集,大多采用混成的俗语,后来有了梵文,免不了又用了梵文,所以近世在尼泊尔、高昌、于阗等地,发掘到若干的梵文佛典。中国的翻译家中,竺法护通达三十大国的语言,鸠摩罗什、玄奘大师……等,皆通达多种语言,才有浩瀚的译经事业。

  当今由于现代人的努力,有多种语言的书籍,如英语、日语、西班牙语、北印度语、孟加拉语、法语……等等。佛教的经典也以多种语文来表达,如《大唐西域记》、《大乘起信论》等。经典的语体化也渐渐普遍了,如佛学各类丛书。更有人计划把藏经、大辞典译成英文。现在一般高级学校设有多种语文的学习,ji 督教的传教士来台湾,应用了当地方言传教,日本的小耳朵有各种语文的同步翻译,一般会议上甚至有立即翻译的风气,这些都是讲求‘语文现代化’实例。现代的中国文学家之所以无法得到诺贝尔奖,就是缺乏英文的著作或翻译。

  语文,在佛法上的功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佛教学者必须具备梵、巴、藏、英、日文等语言,才能寻根究源佛陀的遗教。就如我们这次会议,参加的麦克雷教授、水谷幸正教授,也具有多国语文的能力。布教师如能通达国际语言,教义才能传布到该国领域。日本铃木大拙的禅,能在西方盛行,也是他具有英文传教能力所致。ji 督教能在台湾传播二、三百年的历史,也是由于他具有中文的能力。希望我们佛教的未来,经典能全部语体化、有声化、电脑化、彩色化,以期普遍流传。尤其佛弟子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从小训练起,一旦传教说法,就具备多种语文的才能,使未来佛教能进入世界化的新里程。


  

二.传教‘现代科技化’



  
  随着时代进步,目前社会已迈入资讯化、电讯化的潮流。在企业界,办公室中已经开始使用文书处理机、个人电脑、电子交换机、传真机等各种资讯产物。电话从有线、无线、传真,到带着走的行动电话,人们对它的应用也由工作上,渐渐扩散至一般生活。这些现代化的科技,所带来的意义不仅是‘新’、‘方便’,连生活习惯、人际的交流、思想的价值观也因此有了改变。同时为讲求方法、效率,公司团体都是企业管理化、人事组织化、资料电脑化。

  过去佛陀说法,虽然只是以口传授,但是佛陀很重视方法,应用了譬喻、因缘、重颂、长行等来教化弟子们。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传教方式也有了多层次的改进。佛教传入中国,因魏晋时国家分裂战乱,当时阴阳方术、巫术、鬼神信仰非常盛行,来中土的西域高僧,如佛图澄为了传教,多显灵异,与本土巫教、方术相契合。道安大师对汉译佛经,为了讲究方法,写出了《综理众经目录》,并为僧团制定了应遵守的法规、仪式,为后来中国寺院制度打下了基础。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鱼山梵呗,或是唐代盛行的‘经变画’,都是随朝代的进步所发展出来的。

  佛世时,到四方教化是行脚托钵;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也是以步行走过八百里流沙;真谛三藏到中国,就应用了船只;现在传教又进步到汽车、飞机的文明产物。现代的小型弘法布教,有麦克风、音响、幻灯片、音乐、录影机等现代器材之应用。大型的佛学讲座,也利用了现代的科技,电视、电台、卫星转播、投影机等,更配合音乐、舞蹈、灯光、乃至利用电脑、传真,来统计、传送资料。

  做事、做学问要讲究方法,传教更需要讲求时效。过去是个人布教,慢慢地应重视团体布教。弘法的方法应采用多元化,如研讨会、座谈会、交谊、报告的方式举行。过去是影印的黑白世界,日后要进入令人赏心悦目的彩色世界,广泛应用传真、卫星转播等科技来弘法。


  

三.修行‘现代生活化’



  
  过去的人,开口闭口我要去深山修行,我要去闭关修行,一生的岁月就这样盲修瞎练,而真正证悟有几人?只会自我陶醉在‘修行’的名目中,要清净修行,真正实际修行又有几人?只为‘修行’来闭关,假修行之名来沽名钓誉,真正有功力的又有几人?谈到修行,重在口号,只说不做;重视外表形式,没有实际方法,又是一种消磨式的荒度岁月;甚至是幻想式,自我式的修行,这些都是佛陀所呵斥的‘焦芽败种’。

  现代修行应如维摩诘居士,在人间行道,‘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如地藏菩萨,在极苦地狱中救渡众生作为修行。如观音菩萨,于苦海中誓度众生作为修行。如佛陀每天托钵、行脚、教化等作为修行。舍利弗以兴建祇园道场作为修行,阿难尊者以侍奉佛陀作为修行,大迦叶以自我头陀为修行,迦旃延以为了弘法与人论议为修行,富楼那以到偏远地区弘法作为修行,优波离以为人作务为修行,周利槃陀伽以拂尘扫地为修行。中国的禅师们,如百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修行。当然念佛、诵经也是修行,但这些圣贤大德,明确地告诉我们搬柴运水,皆是修行。

  我们不但要学习古德的行仪典范,更进一步要配合时代,以服务社会,使众生欢喜为修行。北魏昙曜为救济饥民奏请设立僧祇户、僧祇粟;隋唐的寺库、无尽藏院,到宋代的长生库,元代的解典库(金融机构);或是竺佛调、竺法旷、于法开、耆域等为民医疗疾病,都是社会服务工作。现在佛弟子应树立吃苦耐劳、救济众生的慈悲身教形象为众生服务;以教书、医护、艺术、文学等为众生效劳。《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告诉我们,要多为众生服务,多广结善缘。《大智度论》说:‘菩萨为广度一切众生,而广学一切法。’所以现代的修行,应讲求生活化,学习各种法门去度众生。工作时可以念佛,静处能行三昧,动处也能安住定中;能在乐处安稳众生,也能在边远地区苦修;不以忙为苦,不以劳为苦,不以无为苦,不以恼害为苦,不以娑婆恶浊为苦,心常住寂静处,方为真正的修行,也正是《般若经》所言的‘觉意三昧’的修持。


  

四.寺院‘现代学校化’



  
  自古以来,寺院就是代表传法、办道的地方。有寺庙、庵堂就有法在,就能办道,寺院也往往会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因为寺院本身慈悲为怀,方便为本,所以贫苦时,可以向寺院求援;生病的时候能住在寺院治疗;寺院也对于民众有物质救助的功能。中国的交通史上,对于寺院的提供百姓住宿,是无法抹灭的贡献之一。特别是唐代以后,官吏录用的考试,很多的应考生,大多是寄居于寺庙之中苦读。宋僧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载,他在天台山国清寺参访时,曾和暂住在国清寺的四位明州(浙江省)秀人、七位温州(福建)秀才谈论佛法。这几位秀才就是参加全国官吏考试二十万人中的考生。因为如此,有些人就产生了一些错误观念,年老了要到寺庙找一处安老清净的地方;放假了,要住寺庙享受宁静;有法会要到寺庙吃拜拜;无形中寺院变成了公寓、饭店式的地方,或养老院、度假村,失去它原有的传教、办道的功能。

  潮流在向前推进,寺院的功能也应作具体的发挥,未来寺院应该学校化。往昔,祇园精舍就是讲堂,中国古老的寺庙有法堂、藏经楼。汉唐时代,佛教寺院堪称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人们到寺院中来,除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能获得绘画、雕塑、书法的艺术文化,文人学士、迁客骚人是寺院的常客。在更高层次文化领域里,寺院又是具有多种效能的教育所在。僧人的博学,往往使得各寺院的讲席,成为活跃学术的论坛。也由于寺院占地广大,房舍众多,环境幽静,藏书丰富,并且佛教把教化民众视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历代高僧们不但宣讲佛法,同时也很重视大众的文化教育,使得佛教寺院,因此为世俗提供了社会教育的服务。

  现在不仅充满垃圾、废气、氯氟化碳,遭受人类破坏的地球需要环保,当前国会扭打、警民枪战、绑匪撕票,家门街头变成恐怖战场,而被惑乱的人心,更需要环保。所以,现代的寺庙应该设立图书馆供人阅读佛教典籍;设视听中心、简报室介绍佛教文化史迹;有会议室可以研讨、座谈、开会、解决社会问题;有讲堂可以布教弘法、办活动来引导人心向善,以达净化民心的功效。只有把寺庙功能学校化,才能接引民众进入佛法,使众生离苦得乐。

  佛教如何现代化?从佛法‘现代语文化’,走入时代,走入世界每一个角落,使佛法能广泛流传。从传教‘现代科技化’,节省时空、人力,应用方法,达到最高效率与成果,提高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从修行‘现代生活化’,以服务、奉献、精进、耐劳作为修行,以生活作务为修行,以六度作为修行,使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从寺院‘现代学校化’,使寺庙发挥多项教育、文化等功能,为大众服务,广植福德来成就菩萨道。
                                     

(一九九一年佛光山青年学术会议主题演说)

TOP

续 98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时间:西元一九八九年元月九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法师、教授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宾:大家吉祥如意!

  这次佛光山承办国际禅学会议,会议主题为‘六祖坛经之宗教与文化探讨’,由星云发表主题演说,至感荣幸!

  《六祖坛经》不但是佛教禅学的一部宝典,而且被我国钱穆博士推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六祖坛经》全文皆以禅学为主。禅的思想,为东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为禅不是甚么神奇玄妙之理,禅只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慧、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

  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兹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为题,分四点说明,就教各位!


  

一.禅的人间社会性



  
  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也不是佛教专有的;可以说人间充满了禅机,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禅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

  说禅有人间的社会性,因为禅不是少数人的,禅是人间的。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

  禅的光明照耀着人间;禅,沟通了人我的关系,沟通了心物的关系。禅者与禅者之间的接心、印心,处处都说明了禅的人间社会性,禅门一千多则的传灯故事,不但玄奥,而且美丽。那些禅话里,处处都说明了禅者从矛盾中,见解如何去统一;从差别中,思想如何去融和;从分离中,精神如何去相依;从人我中,两心如何去相通!

  僧问洞山禅师:“寒暑来时,如何躲避?”

  洞山答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僧再问:“如何是无寒暑处?”

  洞山道:“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僧反驳道:“你不是说到一个既不寒又不热的地方,为什么又寒杀热杀呢?”

  洞山终于明白的说道:“寒冷时用寒冷来锻炼你自己,热恼时用热恼来锻炼你自己!”
  所以禅者不逃避人间,永远活跃在社会每一阶层,在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中不动心。‘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就是禅者人间的社会性格。

  ‘春城无处不飞花’,同样的,‘人间到处有禅机’,从禅的名称,可以看出禅的社会性,如禅食、禅衣、禅床、禅座、禅灯、禅味、禅话、禅行、禅悦、禅喜、禅友、禅眷、禅用、禅心……等,人间社会里,哪里没有禅呢?

  真正的禅者,山林水边,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参禅,人人可问道,所谓‘一钵千家饭,禅僧万里游’。禅者的云游行脚,就是那么人间化、社会化!

  禅者的社会,亦即是禅者所住的禅林,他们对工作和合分工,同道间参访互助,修持上严格精勤,处众时上下平等,生活里朴素无华,心地中统一归真。

  今日人间社会上,流行着不少的病态,如:紧张、功利、自私、狭窄、执着、暴力,急需要禅者安祥、放下、大公、宽广、空无、慈悲的良方来对治,这有赖各位学者专家推动始为功!


  

二.禅的时空普遍性



  
  所谓禅,就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禅里,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因为禅者对时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禅者的修定,不重成佛,只重开悟,只要一悟,何愁大道不办?所以禅者修定悟道以后,你挂念他年老,他说没有时间老;你要他旅行游览,他说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为禅者一悟以后,就能泯灭时空内外、自他对待,其实内外、对待,实皆一如也。

  如以数则诗偈,皆可明禅定皆一:

  (1)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内定);拈花微笑,付嘱摩诃迦叶(外禅)。

  (2)应无所住(内定),而生其心(外禅)。

  (3)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内定);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外禅)。

  (4)犹如木人看花鸟(内定),何妨万物假围绕(外禅)。

  (5)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禅);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内定)。

  (6)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内定);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外禅)。

  说到悟,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但悟必然透过禅定可以体验的,可以说悟才是参禅入定的真正目的。因为悟,可以领略到时间的永恒,可以体会出空间的无边。悟,在人我里完全生佛平等,在时空里,完全法界一如。

  智通禅师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悟了!我悟了!”一寺大众都被他吵醒,归宗禅师严肃的问他:“你悟的什么?”智通毫不迟疑的回答道:“我悟的道是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这样的回答,实在太妙了!师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证悟诸法普遍平等,才真正的了然。

  石头希迁的‘未到曹溪也不失’,惟宽禅师的‘道在目前’,都是说明禅的时空是普遍性的。

  沩山告诫石霜:“莫轻一粒,因为百千万粒皆从此一粒生!”


  

三.禅的自尊规范性



 
 禅,是绝对的超越,绝对的自尊,在禅者的口中‘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丝毫不留一点情面;‘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黄檗禅师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以及临济的‘既不礼佛,又不礼祖’,好像佛祖和他有什么仇恨。其实有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才能和大觉世尊的禅道相应。

  禅者虽重视师承,但六祖大师的‘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更为所有禅者效法。盖禅者直下承当,以表示对自我的尊重。诗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由此可见一个参禅者,为了求真的精神,虽然八十岁的高龄,也要靠自己去找到他要的答案。

  大凡一个禅人,他的修行,应该注意下列四点: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自我更新,不断净化;
  

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好像迷失了自己,乞求于别人的帮助;如果失去了指引,自己就好像不能独立担当。对‘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的人’,禅者自我尊重,应是现代人的一帖良方。

  禅者也非常重视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自从六祖大师的行化大开以后,马祖创建了丛林,百丈立了清规。千余年以来,没有一个禅者不守清规的。下列原则,是他们最重视的规范:
  

自食其力  维持生活  不可伤害修道禅人
  

不坏团体  家风信誉  不自宣说自我成就
  

每日必有  发心作务  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物质生活  越淡越好  重视师承竖立家风


  因为禅者重视生活规范,从不到处生是弄非,今日这个脱序的时代,应该学习禅者榜样!


  

四.禅的生活实践性



       
我们本次会议的主人翁惠能大师,就是一个从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惠能八月桩碓,亲自作务,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作务,更无法深入禅心。自古以来,像百丈的务农、雪峰的饭头、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知众、百灵的知浴、道元的种菜、绝济的栽松、沩山的粉墙……等等,处处都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

  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法?”赵州指示他去洗碗,再有人问什么是禅法?赵州告诉他去扫地。因此学者不满,责问赵州难道洗碗扫地以外没有禅了吗?

  赵州不客气的说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我不知道另外还有什么禅法?”

  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道:“饥时吃饭,困时睡觉。”

  有源不解的说道:“那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别人吃饭,挑肥拣瘦,不肯吃饱;别人睡觉,胡思乱想,万般计较。”
  现代人的生活,普遍的追求感官的刺激,以为快乐,其实闭起眼睛来的观照禅心,那才是快乐的泉源。

  今日社会,每个人都想发财升官、娶妻生子,但升了官发了财,他过的生活并不快乐,有夫妻儿女,烦恼更大。还有不欢喜别人的拥有,不爱见别人的快乐,成为最大的生活上的苦恼。如能实践禅的自我淡泊的生活,实践禅的服务喜悦的生活,则当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禅人了。

  刚才我向各位报告的‘禅与现代人的生活’,我讲的第一点是‘禅的人间社会性’,第二点是‘禅的时空普遍性’,第三点是‘禅的自尊规范性’,第四点是‘禅的生活实践性’。我只是做一个引言,更精彩的,则有赖各位发表的高论。

  祈求三宝加被各位福慧双增!
                                   

(佛光山一九八九年国际禅学会议主题演说)

TOP

续 99

显密融合


                    

时间:西元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廿七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法师、学者教授



  
  各位贵宾、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祈求佛陀加被各位平安幸福!

  今天,来自世界佛教的学者,齐集佛光山,讨论显密佛教的融合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这是世界佛教界的大事,也是世界学术界的大事。本人谨代表中华汉藏文化协会和佛光山,向远道而来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万分诚挚的欢迎。


  本次会议主题‘显密佛学的融合’,是因为显密同为佛学的两大主流,同渊源于佛陀金口宣说。这两系佛学的共同发扬,必然对未来世界文化会有无限的贡献。


  什么是显?什么是密?显密如何融合?这些答案,各位学者的精辟鸿论,到发表的时候,我们自会得到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只将显密佛学在流传的历史中,做一个简单扼要的说明:


  从佛陀创教以来,在印度的显密佛教就相互发展,虽流变复杂,互相重叠,但都曾拓宽人类思想,增添人间绚烂的智慧光辉,并未引起强烈的争论。


  先是大乘的显教,自龙树、提婆而兴,至无著、世亲而盛。迄至佛纪一千二百年后,波罗王朝建超岩寺,夺那烂陀之席,主弘密乘,从此密教占尽上风。但当时之micheng皆与显教中观相涉,与般若贯通,如超岩寺八百讲座中,半属显学。显密二乘,虽日见异趣,重重分化,即至无上瑜伽一出,吉祥座主登高一呼,显密又有融合之趋势。


  太虚大师概括印度佛教弘传关系说:印度佛教最初五百年为小彰大隐时期,第二个五百年为大主小从时期,第三个时期为密主显从时期,即此之意。


  自佛教传入西藏后,吉祥座主阿提莎的入藏弘法,西藏佛教声势大振,阿提莎努力宣扬显密融合观行,其徒种敦巴创立甘丹教派,除了已存在之宁玛派外,其他各派如加举、萨迦等亦相继成立。中国明初以后,宗喀巴大师直承阿提莎教法,采撷各派所长,融成一家之说,贯通显密,开创西藏佛教崭新的局面。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虽有大小乘的名称,但并不对立,虽有显密教的分歧,但并不严重,如各家丛林,台贤禅净,早晚课诵,皆持密咒,密教道场,亦念显教经文。大藏经中,多有怛特罗的经典,传至日本,成为东密。直至晚近,才有东密和藏密的积极弘传,终使显密更有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佛教流传至今,已不是某一地区的佛教,也不是某一教派的佛教,佛教的发展,主要是融合贯通──大小乘的融合贯通,南北传的融合贯通,僧信中的融合贯通,两众间的融合贯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贯通,当然显密的融合贯通更是迫切。


  我们的主旨是佛教世界文化的发展,先从自我交流沟通、显密融合,相行不悖,因为百川河流同归大海,佛教才能成其宽广,才能成为今日世界人类的一道光明!


  非常谢谢蒋总统经国先生和许多国家领袖给我们贺词!


  最后,谨祝会议成功,与会大众,法喜充满,谢谢!
                                     

  (一九八六年世界显密佛学会议主题演说)

TOP

续 100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时间:一九九○年元月一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法师、教授等



 
  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


  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一九九○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


  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记得过去梁漱溟先生,他从佛教的研究,慢慢转入儒家。他认为佛教的人间性不够,所以当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请他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此时、此地、此人’。他说:“我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字。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佛教讲到空间、地方,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世界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我们相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它。佛教讲到众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太虚大师在梁氏演讲之后,作了一个说明,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也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法华经》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来赞叹生为人的可贵。经上说:‘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龟,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闇黑无边,只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有一孔,这只瞎了眼睛的乌龟,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个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难、希有。《阿含经》中也说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些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


  我有一次在美国三藩市,举行家庭普照。有一个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在家的佛教徒,叫我们了生脱死,我们不想;叫我们成佛,我们也没有动念过,因为成佛是好遥远好遥远的事;了生脱死,也是件好渺茫好渺茫的事。我们现在只想知道,我如何能够过得比别人更好一点,比别人更高一点,那就好了。”我听了以后,感触很多,我们的佛教一直偏离了人生。过去关闭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汉的佛教、个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间性,让许多有心入佛门的人,徘徊在门外,望而却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众生的方面,要加强力量。


  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之间,是小行大隐的时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隐晦的时代。到了六百年以后,是大行小隐的时代乘佛教盛行,而小乘佛教不彰显的时代。一千年以后,是密主显从的时代,──教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到了今天是人间圆融的时代。不论是小乘的、南传的、大乘的、西藏的、中国的佛教,今日提出的人间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时代到现代的佛教,融合起来,统摄起来。


  以中国佛教的发展来说,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山,是以四大菩萨为主:观世音、文殊师利、普贤、地藏王。这四大菩萨之中,观世音、文殊、普贤是示现在家相,只有地藏王菩萨是现出家相。为什么这些菩萨,大都出现在家相呢?原因是过去的出家众,具声闻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较浓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较乐观、积极、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怀。像太虚大师他自己亦谦称:“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说我是比丘吧!不敢当,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说我是佛吗?我也还没成佛,但愿称我为服务众生的菩萨。菩萨不是泥塑,供养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间活跃,有觉悟,有度众个性的大有情。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所以,太虚大师一生提倡‘人间佛教’,最后就归纳到菩萨学处,学菩萨就是人间佛教的旨趣。


  我们人人要有一个目标,追求往生净土,在西方有极乐净土,在东方有琉璃净土。其实净土不一定在东方、在西方,佛教的净土到处都是。弥勒菩萨有兜率净土,维摩居士有唯心净土,我们大众说人间净土。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所以,在我们本山对于具有某种护教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时候,由本山为他颐养天年,不一定要儿女来养他,甚至也不一定要到往生以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让阿弥陀佛来补偿他,对他说:“你对佛教很好,我来养你,给你往生。”以佛光山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寺庙道场,要给予信徒的信念──我这里就是西方净土,我就能给你安养。所以,我所认为的人间佛教,是入世重于出世的,生活重于生死的,利他重于自利的,普济重于独修的。


  不管佛教有小乘、大乘,有显教、密教,不管它怎么分,应该要有人间性,这是很适合时代的潮流。不仅承继传统,而且是时代所趋,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的一道光明。过去最早期以声闻趋向大乘,我们称为正法时期;后来以天乘之天道思想来趋向大乘,我们定为像法时期;以人乘佛教来趋向大乘,可以说是末法时期。既然是末法时代,如太虚大师所说,末法时代提倡人间佛教更为重要。我现在就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作几点说明,我提出六点意见:


  

一.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



    我们知道佛教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的;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的。我们常讲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再有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那就是菩萨道。我们要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自利也是充实自己,并且要能普渡众生,我也能够得到自利。这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譬如,我今天要到台北去,台北是我学佛的目标,那边是一个净土。我现在坐火车经过台南、台中、新竹,我可以在台南不下车,台中不下车,新竹不下车,直往成佛的目标;但你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也就是说,你要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人间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不能不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二.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今天有位军校校长问我:“请你具体一点说,佛教对于国家、社会能提出什么贡献?”我说:“三藏十二部的圣典,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社会。”简单的说,只要一个五戒,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各位都知道,五戒就是不要乱杀生,不要乱偷盗,不要乱邪淫,不要乱说谎、不妄语,不要乱吃刺激性的东西、不饮酒。


  不杀生,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侵犯他人,生命就能自由。不偷盗,对于他人的财产,我不去侵犯,财富就能自由。不邪淫,是对于他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身体、名节就能自由。我不说谎,对于名誉、信用就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也就不会受伤害。不饮酒,我不去吃刺激的东西,对我的身体健康不伤害,对于我的智慧不伤害,我也不会乱来对他人伤害。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五戒,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都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是个安和乐利的国家、社会。

  我们只要到牢狱里去作一番调查,就可以了解凡是作奸犯科,身陷囹圄的人,都是犯了五戒的人。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抢劫,就是犯了偷盗戒。妨害风化、破坏家庭、重婚、强jian、拐骗,乃至于贩卖人口,都是犯了邪淫戒。诈欺、恐吓、倒会,就是犯了妄语戒。所谓饮酒戒,除饮酒外,包括吃鸦片烟、吗啡、吸速赐康、强力胶等毒品,会让自己恍恍惚惚,这是侵犯自己的智慧,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如果人人能够受持五戒,那么牢狱里就没有犯人了。甚至今天一般的信徒,如果把信仰升华一点,不要沦为民间之信仰,只是拜拜,祈求长寿、发财、家庭富贵、名位高显、身体健康等,只要受持五戒,不必去强求,也会有福报的。


  比方说:不杀生而放生,怎么不长寿呢?不偷盗而布施,怎么能不发财呢?不邪淫而尊重,家庭怎么会不和谐呢?不妄语而诚实,名誉、信用怎么会不好呢?不乱吃而懂得养身,身心怎么会不健康呢?一个五戒,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国家,就有这么大的关系。所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就是人间的佛教。其实十善也是五戒的再扩大罢了!比方说,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有了邪见,思想错误,自害害人,一生都痛苦不堪。不邪见,佛教称为慧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在启发自性智慧,破除邪见。


  

三.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我常觉得我们中国佛教为什么会衰微?因为佛教徒没有佛法,没有实践佛法。佛教要我们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佛教徒心目中没有真正接受佛教。管你出世的也好,入世的也好,如果没有佛法,那与世俗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菩萨都跑到我们家里的佛堂来,每个人把家中最好的正厅都让给了观世音菩萨,把菩萨供奉在那里。为什么?因为观世音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进每个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恭敬供养。


  佛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染上悲观的色彩。佛教徒见了面,开口闭口就说:“人生苦啊!苦啊!无常啊!无常!”。佛教有喜乐的性格,有欢喜的精神,所谓喜无量、悲无量,要把欢喜布满人间。讲苦,是让我们认识苦的实相,如何来解脱苦恼,得到欢喜,才是佛陀说苦谛的真正用心,‘苦’不是最终的目的。佛说诸行无常,无常很好,无常可以变幻,坏的可以变好;不幸的命运,因为无常,它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另有生机;因为无常,所以命运不是定型的。我们如何来散布欢喜的种子,让举世之间都能得到佛法,大家都在幸福美满欢喜中过日子。


  有时候,物质上的生活这么丰富,像台湾经济成长,一切繁荣,也不一定能解决人的痛苦。金钱多、物质多,带给人的烦恼也很多。佛法的欢喜,是要我们从法喜、从禅悦、从真理中去体会内心的自在,内心的安乐。如果我们民间的信仰,只是建立在贪的上面,向菩萨、一切神明要求贪取,要平安,要富贵,要家庭美满,要长寿,中奖券,这种以贪婪为出发点的宗教层次,并不高尚。我们应该把信仰建立在‘舍’的上面,信仰宗教是奉献的,是牺牲的,是利众的。人间佛教的利他性格,应该具有这种慈悲喜舍的精神,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四.六度四摄是人间的佛教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是人间的佛法。我到美国去弘法,虽然美国不是佛教国家,但我感觉美国人士,有人间佛教、大乘菩萨的性格与精神。比方拿布施来说,美国人很肯布施,上教堂,多多少少都会乐意捐助的。社会有什么事情,都会欢喜的尽一点心力。尤其美国人见到你,就给你一个微笑,给你亲切的一声招呼:“Hello!Howareyou!”、“你好!”到处都是这样,这就是布施。一个笑容,一句问好,都是在实行布施,容貌的布施,语言的布施,他们把布施融会在生活里面。


  持戒,美国人是很守法的,戒律就是守法。他们是法治的国家,但不一定要在法院中讲法。在马路上遇到红灯,没有车子、警察也不会随便抢越马路的。路上只要是一个Stop的记号,他就不会过去,会停一下再通过。排班、排队,也是如此。我们有一次在夏威夷,有不少人去参观夏威夷的土风舞,我们出家人跟观光团,也到了那个地方。那个守卫管理的老先生,他手一指,叫那些人离开那边大树下荫凉的地方,那个地方要给出家人坐,没有一个人有第二句话,个个都乖乖地到那边去。为什么?在美国宗教是受尊重的,同时大家也尊重法制,因为你负责管理,我要尊重你服从你。有时候人多了,守卫来不及把人分配到这边坐,那边坐,就把路口弄条绳子围起来,指挥大家坐在这边,或坐在那边,管他各国的国王、州吏,各州的州长、议员,这一道绳子一拉,个个都守法地站在那里。为什么?这个绳子就象征法律,不能踰越过去的。法律的尊严、神圣,已和美国人的生活、思想融合为一体,老百姓守法,国家自然是个法治的国家。


  相反地,开发中的国家是什么情形呢?不要说一条绳子,就是一道墙,他都要想尽办法爬过去。所以,守法就是戒律,守法与否,关系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关系一个国家的进步、富强,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教法制的观念。


  谈到忍辱,美国人士也很能够忍耐。忍,不是你骂我,我不回口;打我,我不回手,算了,忍一口气罢了!这些都不是忍。忍,是担当;忍,是有力量的。忍,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牺牲,是一种忍辱负重。美国人工作的时候,难道他不辛苦吗?他在忍受辛苦;排队,依序不超越,这也要忍。所以彼此互相忍让,社会就能井然有序,不会有脱序的现象。


  说起美国人的精进也是众所皆知的。美国人积极、奋发、努力。我们以为美国好像天堂一样,其实美国人很勤劳,对工作认真不偷懒,不苟且,敬业精神正如佛教所讲的精进。佛教说精进,有所谓的四正勤--‘未生善令它生起,已生善令它增长,已生恶令它断除,未生恶令它不生。’美国人的不断研究、突破,精益求精,因此使它成为世界强国。


  禅定:有时候,我们在美国的街上看不到人,大人小孩都在家里。讲话,小小声,不吵闹人。坐火车,都是一副悠悠然不计较的样子,这就像禅定一样。


  智慧:有人说美国人好笨,两块钱一个,跟他买六个,十二块钱,他算不出来,要两块加两块加两块再加两块……哦!是十二块。其实美国人并不笨,中国人机巧,有时巧得过头,变成投机取巧。美国人笨拙、呆板,可是他不随便乱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他们研究科技,能够发达精确,做任何事很稳靠。


  讲到这里,大家也许会以为我主张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事实不然,我只是很慨叹:我们推行大乘佛教,实践佛法的国家,我们为什么都那么悭吝、势利、自私、逃避,没有爱心,只顾自己?所以我们要提倡人间佛教,实践布施、利行、同事、爱语,这才是今天人间及社会所需要的佛教。五戒可以安定社会,六度可以建设国家,四无量心可以普利大众。


  

五.因缘果报是人间的佛教



        
最近我到军中去布教,将官们对我说军中有一个问题,有些服役的青年认为:我去年就当兵了,他也去年当兵的,他升到班长了,我还是小兵,我心里不平,我们两人种的是同样的因,同时入伍的,为什么产生的结果郤不一样呢?各位要知道:因缘果报,中间有一个‘缘’,缘不同,产生出来的果,就不一样。比方这朵花,多浇了一点水,多下了一点肥料,播种的地方肥沃,有和风吹拂、阳光照耀、雨水滋润,这朵花和那朵花,就会不一样呀!虽然同是一朵花,结果不一样,是因为‘缘’的不同。


  所以,凡人常怨恨命运,恨世间不公平,挑剔家里的成员这一个不好,朋友那一个不好,社会不好国家不公,为什么不研究自己的因缘,究竟哪里出了毛病?譬如我说错了一句话,也许本来要升班长的,就因为那句话,升迁的机会就失去了。本来竞争的对手没有你好,可是在要紧的时候,他立了一个汗马功劳,负了一个重大责任,说了一句好话,他的缘份加强了,做了班长了。因此,在佛教讲求广结善缘,所谓‘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要重视这个缘。日常生活当思一粥一饭,有多少的因缘成就;要感谢因缘,感谢大众给我机会,让我能参加佛教学术会议的听讲;感谢佛光山丛林学院举办此次的活动,一切都这么方便,这一切都要感谢呀!

  我们住在家里,早上报纸就送来,晚上电视一打开,多少演艺人员在表演。假如我们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报纸也不得看,晚上电视也不得看,那种生活多枯燥、无聊?因缘,使散居世界各地的大家和合,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服务奉献,让我过着很美好的生活,这是因缘的价值。大家给我的结缘,我应该如何回馈大家呢?要处处感恩,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


  谈到因缘果报,因果实在不可思议。我们看到今天社会的人士,大家不了解因果。念佛的人,诸事不顺心时,就怪阿弥陀佛不保佑我,使我的钱给人骗去了,被人倒闭了;买股票没赚钱,也怪阿弥陀佛不灵感;吃素,身体越来越不好,也怪阿弥陀佛不慈悲。信佛吃素和发财致富、强身长寿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果是不能错乱,种的是瓜,如何得豆呢?念佛拜佛,持斋吃素,是信仰上的因果,道德上的因果;发大财得富贵,是经济上的因果;身体要健康,长命百寿,有健康上的因果;需要运动,正常的保健。怎么可以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信仰的阿弥陀佛?所以,今天有太多人都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因果。


  有一个过路的人,偷一家果园树上的椰子吃。主人说:“喂!你怎么吃我的椰子呢?”“这怎么是你的,它是树上的。”“嗯!这是我种的呀!”“你种的椰子是埋在土里的,我吃的椰子是长在树上的。”树上跟土里就没有关系吗?这因果是不能斩断的,因遇到缘就会产生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因,不会随便乱做,众生不惧因而乱来,终致鎯铛下狱,结果好可怕!


  甚至于我们的佛陀,他在生的时候,和我们常人一样,有老病死生的现象,在因缘里面,都不出因果的范围,这是很伟大的思想,因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了因果业报。‘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天是什么?天在佛教中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今日,应该大力建设,人人有因果的观念,因果非常科学的、是理智的。人人有了因果的观念,就不必要警察、法院了。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导师,因果就是自己法律准则。


  在我的故乡扬州,几十里没有警察,几百里没有法院。人民都不犯罪,很少有什么凶杀案。如果我对不起你,你对不起我,不要争不要吵,我们到土地庙、城隍庙,烧个香,就能化解纠纷;发个誓,彼此认为这样很公平。为什么?因为因果会给我一个交代。现在有所谓的自力救济,没有办法自力救济,投诉无门的时候,他心里还有一个值得安慰的因果,因果不会欺骗我们,因为‘善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


  

六.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佛学很多的内容浩瀚无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禅净、中观的空、中道,这是人间的佛教。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获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净土,也是要现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净土对现在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现世生活中幸福快乐。有时候,有些人太重视物质的生活,流于世俗热烘烘的追逐,容易忘失了自己。有时候,远离人间,到深山里面去,一个人独处,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对世间生死疾苦,不知关怀。人生太过热烘烘,太过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圆融。


  所谓中道,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则。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会随便怨天尤人,会去追查原因。‘有’的现象,是由于‘空’理。‘不空’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聚会?没有虚空,宇宙万有如何建设?‘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间佛教是过着一种有物质,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内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头的世界。不是盲从,一味往前冲,冲得头破血流,也要懂得回头是岸。人间佛教有拥有的,也有空无的;有群居的,也有独处的。把世间所有的一切都调和起来,使人间成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定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结缘,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所给我们的教导。本山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让佛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佛在哪里?在我的心里。净土在哪里?在我的心里。眼睛一闭,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中,没有离开我。


  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今天的社会、人间,我们每个人的负担沉重,对于家庭、事业、亲人的种种责任,紧紧地压迫着我们。假如我们现在拥有了人间佛教,就拥有了整个宇宙大地,处处都能幸福安乐,就能如无门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能够拥有了心内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扩大我心内的世界,人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离开不了我们的心。如何建立我们内心广大无比的世界,唯有不断的修行实践,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所谓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我仅概略地提出以上的看法: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六度四摄是人间佛教,因缘果报是人间佛教,禅净中道是人间佛教。各位在参加‘人间佛教’研讨会之前,我仅以这些微意见,贡献给大家。祝福各位!
                                  

(一九九○年佛光山青年佛教学术会议主题演说)

TOP

续 101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


(第一讲)


                              

时间:西元一九九○年三月廿一日
                             

地点:佛光山



  
  时代的趋向,促使社会不断的更新,佛教须有新的观念,才能自我更新,才能推展法务。换句话说,佛教的前途,必须要靠我们佛教徒重新调整思想,重新估定价值,兹有下列意见,希望佛教界建立共同的体认--


  

一.融合尊重



  
  佛教讲究行解并重、福慧双修、动静一如、悲智双运的融合德行。但因在弘传时有地域、风俗、民情、时间等的不同,还有个人修持的法门不一,致有所谓南传北传,显教密教,禅宗净土等宗派之别,但大家所信奉的佛陀却只是一个。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信仰自我设限,而使佛教的僧团分裂。


  说到融合尊重,中国佛教不愧为大乘教区,在许多方面可以看到。如:南传的比丘到大乘的国度来,大乘的佛教界对他们都非常礼遇。反之,大乘佛教的比丘到南传的国度,所受的待遇却如一般信徒。以圣印法师为例,他在中国佛教界是相当受尊敬的大德,最近在泰国受小乘比丘之法,大乘的中国佛教界并不介意,反而是南传比丘来受中国大乘教法,他们不仅不肯认定,而且必定会非常计较。再论密教的活佛、教授师对显教的态度也是一样,他们认为显教僧信受密教的灌顶为理所当然,但密教的la ma皈依显教则不应该。佛教发展至今,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许各宗各派自高自大,应该融合尊重,才能更成其大。


  我们为使佛教不要分歧,故要提倡佛教的融合尊重,即南北传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显与密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僧信间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男女众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传统与现代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在同一教主佛陀,同一三法印和四圣谛的教理,同一三皈依仪制之下,不应互相排斥、互较嫡庶,应该互相融合、互相尊重。


  融合的方法,必须要彼此尊重;不互相尊重,则彼此无法融合。佛门讲究不轻后学,年仅八岁的妙慧童女,大智文殊向她顶礼,世人不赞妙慧而美其文殊之德行;赵州八十高龄,到处云游行脚,向年轻的禅者问道,世人不夸青年僧伽的成就,反而尊重赵州谦虚。所以有志不在年高,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成佛。故在佛教今后融合时,必须彼此尊重各自的制度、各自的习惯、各自修行的方法。现在社会上的企业家,非常注重国际合作,到处都有跨国公司的设立;教育界的留学生交换、教授交换;学术界的出版品交换、知识交换;其他各行各业,所有的文化交流,都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型态。


  故此,佛教若不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彼此融合尊重,是不会有前途的。君不见《弥陀经》里的净土众生,每天清晨都‘各以衣襕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不是互相融合尊重吗?


  

二.团结包容



  
  团结!团结!千百年来大家都高喊团结,但团结不是说要你来跟我团结,要你在我的领导之下,不能有异言异行,我才允许你跟我团结。这不叫团结,这是要人投降,要人作俘虏;这是占领,不是团结。


  团结是相互的、平等的、包容的,是容许相异的共同存在。在同中容许有异,在异中容许有同,彼此尊重,相依共存,这才叫做团结!不能认为同行是冤家,不能认为同行应相轻,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更不会为获私欲而伤害别人。泰山因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因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团结不但是包容,更要分工,眼耳鼻舌虽同在一体,但必须分工合作,才能成为健全之体。手指有长短,但各司其用,如果少了一根手指,就会觉得不方便。因此,佛教各宗各派、各大各小、各南各北、各显各密,可以各传其教,各为所为,不管再多的个体,但可集合在一起,精诚团结,彼此包容,共为佛教兴隆而携手合作!


  说到团结,这不是口号,要确实的实践;说到合作,不是虚应故事,要真正的宽大包容。所谓你我彼此要团结包容、大小上下要团结包容,连横合纵要团结包容,权能异见要团结包容,僧信男女要团结包容,寺院教会要团结包容,教育文化要团结包容。身为佛陀弟子,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们心中,我们心中还有什么人事物不能包容?不能团结呢?


  

三.互赞互助



  
  普贤菩萨的行愿品中,‘赞叹功德’是学道行门之一,释迦牟尼佛与弥勒菩萨同时修行,但佛陀能提早成就佛道是因多修赞叹法门,故寺院中朝暮课诵时都在唱赞颂偈。一个对真善美不懂得赞叹的人,不随喜说好话的人,是不会领导人,不会和人相处的。学佛,要不时的给人爱语和布施,适当的赞美是度众最好的方法。今日佛教界到处毁谤,到处是非,信徒帮助自己的师父批评他寺的长老,青年学者轻视年老者顽固乡愿。在党同伐异的情形下,这个不好,那个不是,造成佛教界一片乌烟瘴气,哪里有青天?哪里有好人呢?


  在佛教界,你有学问,他说你只有学问,没有口才;你有口才,他说你只有口才,没有修行;你有修行,他说你只有修行,没有慈悲;你有慈悲,他说你只有慈悲,不会办事;你会办事,他说你只会办事,不会英文;你会英文,他说你只会英文没有佛法……到处摧残,到处打击,难道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爱语布施?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口头功德?


  目前的社会,尤其佛教界,亟需要有一次提倡‘说好话’的运动!让‘欲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的圣言,真正能实践在僧信之间!


  互赞不够,还应该互助,四摄法中的利行,就是现在人的服务精神。能服务助人必属富有,自己富有必愿助人,不肯助人必然心性贫穷,无力助人之故也。


  ‘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是互赞互助最好的明证,我们呼吁大家都该建立互赞互荣的观念,我以一句话赞你,我以一举手助你,常作‘不请之友’,中国几千年来那种老死不相往来,那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思想,早就不应存在了,我们现在要的是和谐服务的社会,和乐清净的僧团。


  

四.乐观进取



  
  佛门讲究庄严、肃穆,但非槁木死灰,或悲观冷淡,诸佛菩萨的慈祥姿态,是由内在的法喜禅悦引伸出来的,故身为佛教徒要将乐观欢喜的性格常驻心头,要将积极进取的精神,注入生活。佛教现在为人所垢病的,是太过冷淡,是太无表情,所以一个喜悦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我们不仅在求己乐,而是要把欢喜快乐布满人间!


  弥勒菩萨的欢笑,是多么可爱的姿态;观音菩萨的慈祥,是多么可敬的丰采。现在举世大众,不喜欢悲惨世界,不喜欢冷酷无情。哪里能洋溢着庄严与欢乐,哪里就拥有最多的众生。


  乐观不是消极的享受,是积极进取的利人。‘牺牲享受,享受牺牲’,这是现代人的精神;‘欢喜地菩萨’、‘禅悦藏菩萨’,也都秉持着乐观进取的精神,服务众生。富楼那到输卢那国去弘法,甘愿把生命布施众生;玄奘大师到印度求法,‘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就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为教为人!


  所以,我们要将大乘乐观进取的精神普皆回向,要让众生欢喜,先从我们有喜悦的心性和微笑容貌做起。


  目前的佛教,如能融合尊重,团结包容、互赞互助、乐观进取,必定能树立佛教的新形象,佛教前途必定大有可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