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星云老法师演讲集》

续 102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


(第二讲)



一.创办教育事业



  
  佛教,本来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就是一位伟大的宗教教育家。佛教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超凡入圣、解脱苦恼的教育。三藏十二部经中,长行、重颂、譬喻、本事,都是教化众生的上等教材。佛陀每次对弟子说法,观机逗教,举喻说事,都是深入浅出的教育例证。

  举世各地,教育发达的必然是强大国家,文盲多的地方必然是落后地区。尤其宗教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如果不重视教育,没有施教的人才,怎能改善社会风气?怎能净化人心?

  我国过去丛林寺院,就是供给十方衲子参访修道的学校,所谓‘饱参诸方丛林客,不知此中有悟无?’即使到了近代,清末民初诸老,创设僧伽学校、师范学堂,太虚大师更设立了许多佛学院,尤以今日台湾,儿童有星期学校、儿童夏令营;青年有青年会、大专社团;信徒有信徒共修会、信徒讲习会;专业的有各级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佛教徒觉醒了,佛教徒知道教育重要了。

  但是,我们仍觉得遗憾,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进步:

  1.为佛学院订定高、中、初各级层次。

  2.为各级佛学院考试评定合格教师。

  3.为佛学院订定各级标准教材。

  4.订定佛学院设备标准。

  5.加强培养佛教教育行政人员,给予认定。

  6.佛教教育应共同组织一领导中心。

  7.学生毕业后,优秀者应协助其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8.各佛教学院学生应有院际间的共同活动,如论文、讲演、梵呗、书法等各种竞赛。
  9.规定布教师、住持、监院等应由佛学院毕业学生充任。

  10.呼吁所有佛教徒支持佛教主办的玄奘技术学院、华梵工学院、慈济护专、西来大学。如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支援‘社会大学’,使其更扩大,都会功不唐捐。

  11.设立各大专院校佛学社团所有社员会考制度,认定其资格,以便使其为佛教服务。

  12.鼓励佛教界多设立奖学金会、贷学金会。当初如无安道诚奖助惠能大师十两白银,何有这位一代宗师?

  这以上的十二点意见,盼佛教界能有共识,各发心为教育的长老们,能够注意,佛教教育必更有进步和成就。


  

二.加强文化传播



  
  说到文化,佛教非常重视文字般若的传播。《金刚经》中有四句偈的布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十法行中更提倡书写、演说、披读、印经的利益。若非鸠摩罗什、玄奘三藏等翻译经典,何有东土佛法?日本佛教为人称道,除佛教教育普及外,即为对佛教文化的重视。明治维新时,鼓励大家撰写佛传,目前日本的佛传,不下百种之多。台湾目前佛教的文化出版,五色缤纷、百花争艳、万家争鸣,此中不乏佼佼多士,只是多数精致不足,曲调不高,例如,一再翻版影印,不能更新;一再互相转载,少有创作;一再分人分我,不够默契;一再过份保守,空乏无力,故特建议如下:

  1.将目前所有佛教杂志,依读者和性质分类,分别改为<佛教青年>、<佛教儿童>、<佛教妇女>、<佛教史学>、<佛教生活>,以便读者选读他的需要。

  2.成立资料中心,让有心的人研究佛教时,非常容易找到他的需要。

  3.佛光山筹备的电脑大藏经、电脑大辞典,能早日问世。

  4.佛教需一份报纸,<福报日报>停刊,非常可惜,希望有心人再接再励。甚至设立电台、电视台。

  5.联合佛教各方人才,出版一份够水准的学报。

  6.奖助佛教学者,鼓励撰写佛学论文、佛教文艺、音乐诗歌等。

  7.奖励佛教藏经、古典著作,分别标点、分段、注释,增加索引,便于阅读。佛教所有出版品,要通俗化、文艺化、生活化、美术化、音声化、图表化。

  8.各佛教团体,经常举办各种学会,甚至国际会议。

  9.每一寺院,每周应定期举办一次‘佛学讲座’,或各种座谈会。

  10.寺院设立的条件,除佛殿外,起码要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小型的讲堂。

  11.奖励优良的出版品,如此次行政院新闻局颁给佛光大辞典、文殊杂志及普音的金鼎奖。佛教团体应给佛教文化人的奖助,例如印顺长老,就应得到佛教文化人奖。

  12.有系列地出版专书,如佛史专书、唯识专书、禅学专书等。因为专书,才便于学者的研究。

  关于佛教文化的问题很多,如稿费的问题、版权的问题、赠阅的问题、流通的问题,甚至佛教徒应养成读书求解的习惯问题等等。

  这些建议,如获佛教界重视采纳,获得解决和共识,则佛教文化更能发挥辉煌的效果!


  

三.提倡悲智行愿



  
  佛教讲究智慧,但尤重慈悲;重视慈悲,更重行愿。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悲智行愿成就道业。佛教要兴隆,佛教徒必须要有悲智行愿;佛教所以衰微,也是因为佛教徒没有悲智行愿!
  如何考察吾人的悲智行愿?例如你每年度多少众生?每年读多少经论?每年为人服务多少?你发了什么大心?你立了什么大愿?你实践了什么行门?你完成了什么修行?


  我们可以回顾古圣先贤: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立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愿为实践行门。玄奘大师西天取经,沙漠失水,‘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鉴真大师到日本弘法,六次遇难,大海漂流,发誓‘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个大乘行者所应奉行,兹对现代佛教徒所应奉行的悲智行愿的行门,建议如下:

  1.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人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2.成立佛法咨询中心,为一些社会有疑难的人,因佛法给予心理辅导,解决其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3.参加病患者慰问团,有组织、有计划的到医院,或到家庭里慰问病患者,诵经祝福,佛书赠送,都能助其健康。

  4.送医药到偏远地区,如慈济功德会、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病。

  5.举办妇女求职中心,现代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往往遭坏人所骗,若能在求职前为其解决食住问题,有一个求职的缓冲时间,免为坏人所害。

  6.组织急难扶持会,一般人常说救急不救穷,正此之谓也。

  7.成立养老基金会,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社会上许多孤苦老人,若由某一社团或基金会,代其雇人照顾,免其孤单无依之苦。

  8.创办收容之家,因故一时无家可归的老弱妇孺,急待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9.日行一善,日发一愿。

  10.说好话,动好念,不断的忏悔,不断的精进。

  11.薪水所得十分之一作为布施。

  12.安排每一周之内有数小时为信仰或慈善服务。

  佛教所有人等,不论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幼,如果能拥有悲智行愿,则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指日可待。


  

四.组织信徒共修



  
  佛教徒重自修,不太重共修,不少佛教徒在家烧香礼佛,甚少到寺院共修。就是出家二众,也喜欢独居,不乐共处,此处一精舍,彼处一佛堂,分散了佛教的力量。

  尤有甚者,佛教徒不了解佛教,平时不要佛教,直至临终的时候才想到佛教,这都因佛教没有创造共修的环境。寺院是共修的道场,但那是出家人的,在家信徒则不易有份。

  现在已有不少寺院道场为信徒举办一些共修活动,如念佛会、禅座会、报恩会、讲经会等,但大都不能满足信徒的要求,兹为扩大信徒共修的范围,贡献意见如下:

  1.成立老人俱乐部,现在许多退休的老人,在家无所事事,近于等死,若能利用寺院房舍,供给老人活动,如下棋、品茗、抄经、论道等,老人的经验、时间、财富,必定对寺院也有莫大的帮助。

  2.成立职业训练辅导中心,有些佛教徒,因无专长,在社会不易求到职业,各寺道场若能视如自己子弟,助其职业的训练,如电脑、打字、插花、烹饪、驾驶等都可。

  3.成立佛书交换研读会,因为可读性的佛书,都要购买,若能十人或百人,购佛书数种,交换研读,甚至交换心得,实进德修业之良方。

  4.成立社区布教所、村里念佛会,方便共修。

  5.举办两地信徒相谈会,互相切磋解决疑难。

  6.组织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打扫环境,种植花树,广结善缘,佛教自然予人好感。

  7.举办家庭普照,度其亲友参加佛教活动。

  8.组织参访团、朝山团,学法显之西游,效善财之南询。

  9.成立儿童星期学佛班,让儿童接受佛法的薰陶,敬上慈下,完成佛化家庭的理想。

  10.组织佛教慈爱团,定期为慈善机构义务服务。

  11.参加八关斋戒会,学习僧伽的生活。

  12.举办研讨共修会,以家为主,互相轮流主持。

  佛说:‘佛道在众生身上求’,国家不能没有人民,宗教不能没有信徒,寺院团体和信徒合作,共同运用各种方便,则佛教人口必定能大量增加!


  未来的佛教,如能

  一、创办佛教事业,二、加强文化传播,三、提倡悲智行愿,四、组织信徒共修,

  必能促进佛教的发展,则佛教之前途,必兴隆无疑。

TOP

续 103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


(第三讲)




一.佛教应该人间化



  
  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生在人间。佛陀,道道地地的是人间佛陀;佛教,道道地地的是人间佛教。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这说明了佛法除人间以外,别无菩提可求。

  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说明学佛‘要从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

  遗憾的是:佛教里一直重视出世思想,忽视人间事业。假如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出家,从出家的第一天开始,师父就急急忙忙的要他了生脱死,好像人一出生,就应该忙死。生的问题尚未解决,怎能忙死?就是《弥陀经》鼓励人念佛往生,也是‘不可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哪里说有不先福利人间,就能了生脱死?

  佛陀所以成佛,也是要在人间‘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人间事业未能建成,人间佛教未能庄严,不服务社会,不福利人间,只想自己一个人了生脱死,这岂不太过自私?这岂不给人讥为自利?

  更有甚者,除自己忙死以外,还为别人忙死超度,只要某一人家死了一个人,除念倒头经外,还要入殓、殡葬、头七、二七、直至七七,甚至百日、周年,真是人死时,才想到要僧侣念经。人死的佛教,或寄望死后的世界好一些的佛教,完全与人间脱节,佛教哪有生气?僧侣哪有活力?

  佛教除常为死者服务外,对生者也要他排除世俗的喜悦。如说发财是贪心,黄金是毒蛇;夫妻是冤家,相爱是罪恶;儿女是讨债鬼,亲人是魔眷;欢乐是放荡,享受是罪业。所以,世间上的黄金宝物、眷属亲人、福乐享受、功名富贵,都该放弃。过去传教徒鼓励信者舍弃人间,抛妻弃子,入山修道,埋没佛教的人间性,致使佛教衰微,了无生气,是功?是罪?明眼人当可察知。

  即使不闭关不入山者,居于道场,也是灰色人生。看那些面无表情,心无热力,当说不敢说,当笑不敢笑的修道者,如何为人间增添欢愉喜乐?如何为社会带来幸福祥和?

  故此,吾人不得不提出佛教需要人间化的主张。佛教如何人间化?兹提六点意见:


  (一)思想言行人间化

  在思想上先为自己建立人间佛教的思想,《华严经》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从人间佛教的思想,必然会产生人间佛教的言行,歌颂人间的善美,赞叹人间的和乐,推动利他的工作,发起助人的服务。对贤能者不嫉妒而尊敬,对守份者不暴戾而友爱;感恩知足,喜舍为善,创造美好的人间。


  (二)发心发愿人间化

  《劝发菩提心文》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我们每一发心,必为人间的利益着想;我们每一发愿,必为人间的庄严用心。发向道心,健全自我;发慈悲心,普利群生;发头陀愿,努力作务;发菩提愿,完成佛道。对人间有心,对众生有愿,必能有益于未来的人间。


  (三)净土极乐人间化

  我们一提到净土,就会想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其实净土不只西方,离我们最近的弥勒净土,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容易往生。还有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也可转为人间净土,只要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恶人的侵扰,没有政治的迫害,没有经济的缺陷,没有情爱的纠纷,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环保的污染。有的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的是善良同胞,相互敬爱。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何必一定另求净土?


  (四)福乐财富人间化

  我们有一个不解的疑惑,就是有些人轻视当前的福乐财富,把希望寄托在琉璃世界,或极乐世界,今生贫穷不要紧,只要将来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乐财富。其实人间化的佛教,你可以拥有无限的福乐财富,佛教不是叫人不要钱财,不可享乐;佛教叫我们获得净财越多越好,享受禅悦越妙越好。即使世间上的福乐财富有限,我们也可以体会佛法里的法喜,探索信仰里的财富,享受心里的世界,拥有全面的人间。那才是建设真正福乐财富的人间。


  (五)修行实践人间化

  现在的人,一说到修行,好像即刻就要离开人间,火速往生到其他世界。念佛的人跪在佛堂,祈求弥陀的接引,假如阿弥陀佛真的现身在他面前,要带他离开人间,不知他是否真能够非常欢喜放下他的家产妻儿?否则,这不是互相矛盾?一面求生西方,一面留恋世间。禅宗历代祖师,只求人间开悟,只求人间作佛,不求往生他方。所以人间化的修行实践法门,是五戒十善,是四无量心,是四弘誓愿,是六波罗蜜,是人成即佛成。


  (六)戒律规范人间化

  佛教中的僧众,有僧众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信众有信众优婆塞、优婆夷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极的止恶,缺乏积极为善的精神。在戒律中,大都不可这样,不可那样;我们今天需要的是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所以我们应该认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万行才是戒律,四摄法门才是戒律,饶益有情才是真正的戒律。人间化的戒律,一面固然消极的规范身心,止恶息罪;一面应更积极广修善行,广作善事。唯有建立人间佛教受持菩萨道的戒行,那才是未来佛光普照的人间。


  

二.佛教应该现代化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在世间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佛教,法久弊生,这是自然的现象。现在要紧的如何除弊更新,中兴佛教。佛教应该现代化,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佛教现代化的阻碍,是一些保守的大德没有衡量未来,没有评估时势,甚至捧出圣言量来:‘我所说者,不可更改;我所未说,不可增加’。因此对一些创新的适应时代潮流的弘法方法,难以认同,牵绊扯腿,阻挡了佛教的发展。

  南传佛教,一直重视圣言量,自高自大,故步自封,信众除了供养以外,别无他途为佛教奉献力量,比丘尼教团一直不能成立,其他文教慈济事业不见增长。好比从事政党者,于既获利益后,再不肯分享他人,如此怎能进步?怎有发展?怎能扩大?

  其实南北传佛教共遵的四依止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就已经为我们佛教现代化做了原则性的指导。当初佛陀住世时,并未用钢筋水泥建屋,现代寺院庄严堂皇,大都钢筋水泥所建;过去并未有电器设备,今日道场都早已电器化。请问依圣言量的大德们,您们有打电话吗?您们有乘飞机吗?现在时代不同了,科技、环保、高楼、资讯、把时代整个都变动了。契理契机的佛陀,如果从常寂光中再现人间,他也一定要指示您和我们大家都要现代化!

  佛教如何现代化?兹提六点意见:


  (一)弘法布教现代化

  过去弘法布教,只是大座讲经,近代太虚大师讲经用黑板辅助讲说,竟给人讥为妖僧。现在讲经,黑板已进步为白板,已进步为投影机,已进步为幻灯机,已进步为电视机,这不知该怎么说了。

  佛陀当初说法,观机逗教,有时举例,有时说喻,本事本生,神通无碍,这就是现在讲究的实物例证。古代大德,讲经时分科列表,复讲小座,这也无非权宜要听者能够听懂,故弘法布教的方法,不怕更新,不怕现代化。现代的弘法方法,现在有人在电台讲经,有人在电视说法,有人发行杂志,有人印赠佛书,有人监狱念佛,有人到军中举行皈依,有人学校登台授课,有人在工厂随缘讲道,有在街头讲演,有在会堂说法,体育馆中法音宣流,中山堂里出和雅音,有的用歌舞,有的用献供,佛像供在国家会堂,钟鼓响于都市民间,有的用麦克风作狮子吼,有的用无尽灯作光明藏,猗欤盛哉!佛教弘法布教的现代化,希望大德们再接再励,因为有您们的辛苦,才有今日蓬勃的人间佛教;有您们的智慧,才有今日现代化的弘法布教。


  (二)文教资讯现代化

  常有人说:佛教的慧命在文教上面。现在应更进一步说,佛教的发展,应该重视资讯的运用。唯有文教资讯普遍现代化,则佛教的传播,深入社会大众中,将指日可待,不为难也。
  在文化方面,从四十年前的琉璃经舍、台湾印经处,到现在多家的佛教出版社,多家的佛教书店;有佛教文化公司,有佛教百货公司;有办佛教福报,有出新闻周刊;赠送的经书到处皆是,定期的刊物各地皆有。学术性会议经常举行,图书馆设立林林总总,尤以《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获得教育部金鼎奖,更为佛教文化写下新的里程碑!

  在教育方面,从四十年前日治时代的佛教练成所,光复初期的佛教讲习会,到现在的幼稚园、托儿所、慈济护专、玄奘技术学院、华梵工学院、西来大学、佛学研究所,以及各寺院所经办的中学、佛学院,总算起来不下百数十家之多。

  在资讯方面,现在各寺院各佛教会,都在采用电脑作业,把信徒资料用电脑归档;传真机、影印机,在各寺院已不算希有;佛光山更和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等校合作,把大藏经输入电脑。

  不过,我们希望文教资讯现代化,这还不够。因为文化方面的古本影印,盗版流通,滥写滥印,精美不足,实有损佛教文化形象。我们希望佛教所有出版物,都能标点、分段、注释、索引、题解;都能重新打字、排版、美工、精印、发行。

  教育方面更应先从培养人才着手,办中学没有师资人才,办大学没有师资人才,办佛学院没有师资人才,未来就是行政人员也不容易一时储备。尤以佛学院教材课本的编印,学生程度的分等,技能训练的加强,信心教性的培养。资讯方面更应该注意、加强、普及,最好有一佛教资讯训练班,训练专门的资讯人才。因为唯有佛教文教资讯的提升,才能将佛教文教资讯带上更现代化的目标。


  (三)事业经济现代化

  佛教过去重视道业、学业,不重视事业。在宗教中重视事业的是天主教、ji 督教。可以说全世界都有天主教、ji 督教的医院、学校、服务等机构;日本佛教比较提倡佛化事业,大学、中学、百货公司、大饭店,可以说各宗派竞相设立。可怜的中国佛教,由于过去不重视入世事业的现代化,佛教经济靠田产收租,共产党把田共产瓜分了,**把田三七五也分了,没有事业经济来源的佛教,今后怎能服务社会?怎能福利群生?

  近年来,台湾佛教由于信徒人口的增加、福田供养的普遍、法会油香的收入、经忏佛事的增加,共修集会的补助,虽然佛教经济不成问题,但是何若有事业更能为佛教经济打好基础。
  台中菩提医院是佛教医院,但办理得不见起色;花莲慈济医院,为佛教争取莫大光彩;佛光山云水医院送医疗到偏远山区,成绩也有可观;全省佛教办有很多幼稚园、托儿所,可以说有声有色。


  我们希望的不光是佛教的慈善事业、文教事业而已,现代化的佛教事业,应包括工厂、农场、保险、银行、公司,所谓工农商等,佛教寺院可以鼓励信徒设立,僧信合作,为佛教经济的发展,为佛教事业的现代化立一个楷模!


  (四)建筑设备现代化:


  近年来各地寺院道场不断翻新、扩建、增设,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想到三四十年前,大陆的名山古刹不谈,在台湾,教堂都建在十字路口,但你如到某一个寺院访问,只要你走到无路的陋巷,环境卫生最差的地方,那寺院道场就到了。可是近年来,观光胜地,大路高楼,都有寺院的建设,建材也采用现代产品,遗憾的是除正殿为佛座以外,其他的厅堂,大都用来供奉禄位,安座佛像,甚少注意到现代化讲堂、简报室、图书馆、会议厅、禅堂等的设立。因此,寺院道场再多,不足为佛教担当现代化的任务。尤其寺院的设备显得不够高雅,不很实用,例如一个大型客厅,皆不多见。现在社会上的信徒,集合一部或两部以上的游览车到处访问朝山,比比皆是,各寺不是以大殿待客,就是斋堂茶点。其他庭院空间、活动场所、停车位置、卫生设备,在在都应注意。因为建筑设备现代化了,才能接引现代化的信徒。



  (五)组织行政现代化


  过去的丛林寺院,非常重视组织。所谓四大堂口,四十八单职事,堂主书记,分有列职、序职,真是井然有序,上下互尊。遗憾的是政府法令破坏了佛门清规,监督寺庙条例,多不合理;只认管理人不认住持,住持沦为雇员,破坏传统,一个寺庙两个头,僧俗争端,纠纷时起,恶法恶行,莫此为甚!


  当然,现在四十八单职事,在寺院中已不够应用,例如现在寺院,多办有养老育幼事业、心理辅导、护理医疗、水电总机、社教说法等,应有新的职事名称安立,尤以现在社会变迁过大,设若没有适应现代的组织,吃亏损失的仍然是自己。


  现在寺院组织行政最大的缺点,就是住持没有任期,一任住持,至死方休。职事没有进修的机会,彼此没有轮调的制度;滥收徒众,滥受戒法,师道没有尊严,伦理不受重视。更有甚者,经济财物全凭个人处理,致使问题重重。寺院住众,大都只凭道德良心,不重法制规章,行政经验固然缺乏,公门常识又差,若不建立现代化的组织行政,混乱一团,可以想见!


  (六)会议礼仪现代化


  过去丛林寺院,只有上座开示,初学闭眼聆听,很少开会议决。戒律中虽有三番羯摩、诵戒布萨,但已少人奉行;民权初步、会议常识更少人注意。现在时代进步,到处有里民大会,各种座谈会、协调会,尤以寺院有信徒大会、佛教会有理监事会,如果不重视会议法规,不重视众议公论,不守时守分,不敬你赞他,必然不能适应时代。


  现代人的生活里多了一项会议,另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例如求法的礼仪、参访的礼仪、殿堂的礼仪、共处的礼仪、行坐的礼仪、进退的礼仪、问答的礼仪、宴会的礼仪等,如果没有活动集会的认知,如果不明白这现代化的常识,不是现代人,怎能弘传现代佛法?



三.佛教应该大众化



  
  佛法往哪里求?佛法在大众中求。《维摩经》云:‘众生即佛国净土’,佛陀经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所以佛教非常大众化的。

  《华严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可见佛陀说法大众化的程度。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不舍弃一个众生,可见佛陀对大众的重视。


  非常遗憾的是有人总想把佛法学术化起来,成为少数人研究的古董。谈玄说妙,自得其乐,怎奈违背了佛陀的本怀,忽视了佛教根本以大众为基础的精神。佛法僧三宝,僧团即众义,舍弃了大众,则无佛法。‘以众为我,以我为众’。《金刚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是大众化的佛教,不是与众生有关的佛教,就已经不是佛教了。


  常有人说,从政的妙诀,‘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佛教传教者也应有此契机的方便。当然,我们要化导社会,不应为社会所化。但世人皆爱金钱、爱情、名位、权力、眷属、物质等等,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一概要世人发出离心,放弃人间。我们应适当的引导大众的正思,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政治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伦理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因为世间金钱爱情不一定是不好的东西,‘法非善恶,善恶是法’,好比金钱可以救人,但也可以害人;爱情可以给人幸福,但也可以给人烦恼。所以大众化的佛教,当肯定的肯定,当否定的否定,不可把大众所依靠的世间全部否定了他的价值。


  佛教要如何大众化呢?也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生活行为大众化


  佛门僧侣也有多种性格:有的乐于山林宁静,有的喜好都市人多;有的性好禅坐独修,有的钟爱持名念佛,有的苦行发心,有的乐观进取,有的弘法传教,有的广结善缘。不管怎样,僧侣应有大众化的性格,应有为大众发心服务的愿力。


  我们见过不少的禅和子,人虽在深山古寺潜修,但当百年过后,仍把一生仅有的些许积蓄,拿出来请客堂为他布施‘供众结缘’,所以即使孤僧头陀,最后仍不忘大众的重要。


  过去的禅者,‘饥来吃饭,倦来就寝’,就是大众化最标准的生活行为,一个初学者乍到丛林,禅师总是叫你‘吃茶去’,‘洗钵盂去’,‘扫地去’,‘锄地去’,这都是要你不可忘记生活行为,不可忘记生活行为大众化!


  大众化的生活行为,就是不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面,不要古怪,不要偏激,要面对现实,走向社会,靠近大众。随缘随众,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内要有大众的功绩,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大众为我,我要为大众。


  (二)深入社会大众化


  要入深山容易,要入社会很难。入社会,化社会,有时没有能化社会,反被社会化了。千百年来的佛教,就是因为不能深入社会,和社会脱了节,致使佛教和社会大众疏离,不能在群众中植根。


  佛陀成立教团,最初用托钵乞食维持生活,这就是要和社会大众结合在一起,在僧信之间,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维摩大士是一个深入社会的大乘行者,《维摩经》中介绍维摩大士说:‘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佛陀到娑婆浊世度众,观音在各趣现身说法,地藏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语,维摩有随缘度生的方便,所以我们提倡大众化的佛教,要能深入社会。佛教僧侣不一定只在寺内清修,可以到军营作军中布教师,可以到监狱作监狱教诲师;可以担任大专院校的讲师教授,可以在各地医院负责心理医师;可以问政而不干治,可以参影而不演;可以协助劳工运动,可以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唯有深入社会,佛教才能大众化!



  (三)文宣传播大众化


  现在的社会,一切都靠文宣,公司行号开幕要文宣,选举公职人员要文宣,图书杂志流通要文宣,各级学校招生要文宣;文宣文宣,一切都靠文宣。宗教的传播,更要借重文宣。天主教、ji 督教,是最重视文宣的宗教,近来,连妈祖宫、一贯道都在注重文宣。其实佛陀最重视文宣的价值。例如对一切经义,一再鼓励大家读诵,可惜目前佛教界,自命清高,披说、书写、辗转流通。以为行善不欲人知,功德才大;其实为了影响力,为了广度众生,不可忽视文宣的大众化。


  中国佛教会支持的电视‘光明世界’,慈明寺支持的电视‘大fa 轮’,佛光山支持的电视‘甘露’、‘信心门’、‘佛学讲座’、‘禅话’等,十多年来,台湾佛教日渐兴隆,这不能不归功电视的文宣传播,和诸大德的讲演弘法,以及书刊出版发行。


  当然,我们佛教界的文宣仍然不够,例如:通俗化的大众读物不多,文艺化的大众读物不多,妇女、青年、儿童等的专刊不多,布教学的专书不多,警世的标语不多,可读的佛法手册不多,深入社会的佛法文宣更是不多。


  多少年来,台湾有一位陈居士,在各地电灯杆上钉了‘南无观世音菩萨’的铅皮牌,影响社会人心至深,假如能再多一些警世善语,文宣的意义就更大了。


  (四)梵呗歌偈现代化


  佛教的梵呗歌偈,本来是因为弘法传教的,但不知怎样的,现在都在作为赞礼修持。佛教的音乐不出山门,山门外怎有佛法呢?


  佛教的梵呗歌偈庄严耐听,但不通俗,一般信徒大众不易学习,甚至有少数人不望改进,以为信徒难学,才成其专家可贵。ji 督教的圣诗,信徒儿童人人都会,青年们以参加圣诗班唱圣诗为乐,所以我们佛教的梵呗歌偈,不但要大众化,更要通俗化、简易化、普遍化!


  六十年前,佛教两位大师太虚和弘一,合作‘三宝歌’,为佛教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三宝歌的歌词仍然嫌深嫌长,弘一大师有不少的清凉歌选,属于艺术歌曲那一类的,不易普遍流传。佛光山的‘三宝颂’,自前年问世以来,短短两三年内,录音带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就已经流通了五十万卷以上,可见通俗大众化的音乐为人所需要了。


  台大教授李中和、萧沪音,工专教授吴居彻,宜兰中学杨勇溥等都为现代佛教歌曲作了不少曲谱,星云、煮云、成一、晓云、圣印、李炳南等法师和居士,都创作了一些歌词,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要以音声作佛事,近年来,慈惠、慈容、心定、慧明、依空、依照等法师以诗偈弘法,效果辉煌,所谓‘歌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我们呼吁寺院道场、十方大德,您们应奖励佛教音乐的创作,您们应提倡佛教的梵呗歌偈通俗化,不要那么艰深难学;您们应该加强佛教的梵呗歌偈普遍化,不要只在佛殿里才能听到;您们应该要发展佛教音乐不只是修行唱的,是随时随地可唱的,是大众化的!



  (五)经文说法大众化


  佛经难懂,这是一般社会人士的看法,所以经常听到有人建议,应将佛经经文译成白话文,其实佛经经文不难懂,只是义理不易明白罢了。如果将佛经译成白话文,义理仍然不懂,因为像鸠摩罗什的译经,《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弥陀经》等,都是上等的白话文。我们现在说的经文说法大众化,是希望将经文中对人生有关系的、对生活有关系的、对做人处世有关系的、对修身安心有关系的……,将这些经文节录出来,供大众信徒读诵。如果经文需要解释,也要给大众能接受的,能应用的。


  在目前有一种现象:经文读来,似乎还有一些明白,但经过讲解反而不明白了,因为讲者卖弄他的研究学问,原本浅显的佛法,他谈玄说妙,硬是把经文讲得离生活很远,离现实很远。所以我们经常有个看法,讲经说法,给人不懂,是很容易的;给人懂得,那是千难万难啊!‘事要理显,理要事明’,这是讲经说法大众化的不二法门。


  经文说法大众化,佛陀早有指示,所谓‘契理’以外还要‘契机’,契理容易契机难。我们为了契机,今后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运用的教材,不光是正本经文,我们应该为经文列表、分析、综合、引证;我们将经文说明大意,解释名相、意译经义、列出习题;如果这还不足,我们运用实物教具,幻灯影相,电视实景,资料介绍。其实这一切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讲经说法让听者听了以后,得到实用,让佛法与他的生活有关,与他的身心有关,在他接触佛法以后,不断的要让他感觉到我明白了,我懂了,我觉悟了,这才是大众化的经文说法。


  (六)慈悲处世大众化


  说到慈悲处世,这是欲令佛法普及世间最重要的,观音菩萨就是因为大慈大悲,所以能够供奉在每一个人家的正厅。慈悲,人人需要,佛教徒只要有慈悲的形象给人,弘法利生,必定事半功倍。


  令人难以理解的,一般人学佛以后,自我发心,勤劳修道,都有进步,只是对人的慈悲处世,不易进步。在性格上的气势、恶口、争执、计较、冷漠、无情等,给予别人对佛教产生了最不良的印象。


  当然,佛教弘传者,多是慈悲有德之人,这些人大都在深山古寺中安居,甚少在社会上活动。我们希望要能把慈悲带给各层社会,要能把慈悲给予一切大众。明白说,就是将消极的慈悲,转为积极的慈悲;将有缘的慈悲,转为无缘的慈悲。


  大众化的慈悲处世,只要我们面孔有表情,有微笑;眼睛有眼神,有关怀;口中有好话,有赞美;手脚肯服务,肯助人;心里有祝福,有尊重;当然继之同事、利行、布施、爱语。把法喜给人,把禅悦给人,把信心给人,把方便给人,能够如此,谁不接受佛法呢?


  

四.佛教应该生活化



  
  佛教应该生活化,这是不争的需要。因为人生就是生活最重要,没有生活,何成人生?佛教为人最大的诟病就是不重视人间的生活,而人生最需要的就是自己拥有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富有的生活,和谐的生活,情爱的生活,美满的生活等。可惜出世思想浓厚的佛教,不重视人间丰富喜乐的生活。弘扬传播的都是所谓清修、淡泊、苦行、绝情、止欲、观死等的教义,人间已经是苦海,加之这些想法,把个人间弄得更加愁云惨雾。我们赞成出世的思想,但有出世思想前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后再升华为出世的思想。其实入世出世、出世入世,二而一,一而为二,不宜分开,不宜偏废。生活化的佛教,应该是不空不有、不冷不热、不贪不拒、不执不舍的中道生活。

  所谓佛教的中道生活,就是人我彼此的均等生活,就是精神物质并观的生活,就是法乐世乐共有的生活,就是生活生死同重的生活。还有:感情是用般若智慧净化的感情,财富是用合理方法求得的财富,事业是用道德精勤创造的事业,信仰是用正知正见体验的信仰。


  末法时代的佛教,有的重视生死,但不重视生活;有的重视生活,但生活里没有佛法。没有佛法的生活,自私、贪婪、嗔恚、怨恨、邪见、愚痴、嫉妒、陷害、……无所不有的罪恶,无所不有的业障,所以我们提倡生活的佛教,希望每个人从生活,从身心,都能做到从占有到奉献,从怨毒到慈悲,从邪见到正思,从破坏到成全。因为生活化的佛教,才是正正当当的人间生活。佛教如何生活化?兹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每日课诵生活化


  做一个佛教徒,在每日生活上总应该有些佛法,有些修持。经说:‘二六时中,不忘佛法’,这是不易奉行,但早晚到佛堂上香礼拜,总是需要的。


  出家的僧侣、朝暮课诵生活化,确已做到,但在家信徒,常有人一提到修持,都推托说没有时间,其实修行也不一定要多少时间,即使一个最忙碌的在家信徒,早晨持诵十念法、晚间禅坐五分钟,这是很容易实践的修行。


  兹提供一份在家修行的时间表:


  一分钟的修行:早晨起床盥洗后,先到佛前点燃一炷香,顶礼三叩首。


  五分钟的修行:或早或晚,佛前三拜,《般若心经》一卷,四句回向文。十口气念佛名号(十念法)。静坐观心(观佛像亦可)五分钟。


  十分钟的修行:早晨一卷《普门品》,晚间一卷《弥陀经》,不定时的大悲咒三遍。


  十五分钟的修行:礼佛十二拜,《金刚经》一卷。


  三十分钟的修行:礼佛二十四拜,《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等任何经典一卷。


  一小时的修行:总合前面的或增或减,可互为运用。



  (二)供养斋戒生活化


  宗教徒在就食前对所信的宗教教主做一个祈祷或供养,这是非常应该的。回教、耶教都非常重视食前的祈祷,佛教在家信徒则少奉行食前的信仰,出家僧徒在食前的供养咒,唱诵时间又嫌长了些。我们建议无论僧信二众,在食前应正正派派、恭恭敬敬的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或‘供养佛,愿修一切善行;供养法,愿断一切恶事;供养僧,愿度一切众生’,佛教食前的供养,比耶、回教食前祈祷要好得多。祈祷感谢上帝的赐给,这是贪心;供养三宝和十方众生,这是舍心、敬心,每天实践舍敬之心,对于每日生活有安定美好的帮助。


  每天食前的供养以外,每月六斋日的斋戒更应热心参加,现在各寺每周共修念佛会,每周金刚禅座会,有相似六斋日的意味,但八关斋戒,有完整的一日一夜的修行程序,对于贪嗔的世俗生活,能在每月有六天在寺院学习出家生活,对每一个参加者提升精神性灵世界,净化身心安祥体验,有非常大的效益。希望各寺院道场推行生活化的佛教时,能够注意及此。因为做一个佛教徒,他生活里没有修行,没有斋戒,他体会不出佛法的利益!



  (三)量力捐献生活化


  佛法弘传利生的事业,必然要仰赖信徒的捐献供养,福田思想的价值很高,但信徒的捐献布施,必须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发心。不自苦,就是自己捐出后不感到受苦为难;不自恼就是指捐出后不悔恨懊恼。信徒捐献善款,这不只是功德,而且是自我教育,因为一个信徒有长期捐献的习惯,他就不会自私、贪污,深切明白钱多并不表示富有,乐善好施才是富者。信徒捐献应以收入的十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为限,细水长流,才是合法的布施。但受者接受了捐献,不可有聚集财富的观念,应该依照施者的意愿,把善款用在应用的地方,要知因果法则,施受之间,丝毫不能错乱的。


  佛教徒今日捐献观念已有进步,过去只知建寺、印经、放生、装佛像等有功德,但现已知道教育、文化、慈善事业的重要。


  福田,福田,你这块福田,究竟能种些什么?长些什么呀!


  (四)日行善事生活化


  童子军尚且日行一善,佛教徒更应该日行善事,越多越好,但什么才是善事呢?


  我们认为谦逊是善事,尊敬是善事,爱语是善事,微笑是善事,感恩是善事,报德是善事,助人是善事,服务是善事,憎恶(与人无关的私事)是善事,扬善是善事,惜福是善事,结缘是善事,节用是善事,喜舍是善事,随心祝福是善事,随心欢喜是善事,……总之,对人有益而无害的都是善事,做善事为什么怕多呢?


  佛教徒在生活里行善成为习惯,自己每天举心动念皆是善意,自己每天一言一行皆是善事,自然而然的自己是一个善人,起善心,做好事,还有什么困难呢?


  当然,善门难开,好人难做,这也是事实;所以有些人为善遇到挫折,就悔心退意,不能坚持下去,这不算真正的善事好人。真正的善心好事,是不怕魔难,不惧困危,因为世事颠倒,人心险恶,更是需要我们积极行善不能后退啊!



  (五)道场效劳生活化


  一般人以为信佛就要出钱做功德,其实到道场效劳出力更有功德。


  在道场里效劳出力时,就要说好话,就要生好心,所以效劳的意义就更大了。


  怎样到寺院道场里效劳呢?


  寺院的佛殿把它打扫得整齐清洁,庭园里的花草树木把它修剪得美观幽雅,阅览室的书报把它整理得井然有序,厨房里的菜饭帮助烧得可口,客堂里预备一桶香美的热茶。寺院就是我们信徒法身慧命的家庭,和我们色身肉体寄住的家庭并无二致,所以到寺院效劳,是信徒的份内之事,寺院僧众不但应该接受信众效劳,更要鼓励欢迎信徒的效劳,因为四众弟子共同护持道场,道场才会发出更大的弘法利生的力量!


  ‘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佛教兴亡,僧信有责’,佛教的前途,我们僧信四众都应该关心留意,都应该分担责任。道场效劳生活化,就是要我们把佛教、寺院、弘法、度人的发心都能实践在生活里,则佛教的前途还没有希望吗?



  (六)忏悔忍耐生活化


  我们佛教的行者,在修道的生活,应该要日日忏悔,事事忍耐。


  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我们每天不知要多少次忏悔才好,富兰克林说:‘犯过的是人,悔过的是神,过而不改的是魔。’忏悔是进德修业的必备条件,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必要过程:‘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每天都应该对佛陀、对师长、对父母、对朋友说:‘我错了’、‘我很惭愧’、‘我不该说’、‘我不该做’、‘我不该……’自然就会悔过灭罪!


  说到忍耐,这是大家所应具备的力量,佛陀说:‘布施、持戒,都不及忍耐的功德。’忍耐,不是消极的退让,是更积极的担当!


  所以我们要忍耐自己的主观执着,委屈自己尊重多数人的意见;我们要忍耐自己的成见私利,委屈自己重视多数人的所需;我们忍耐自己私怨情仇,委屈自己顾念佛教和大众的利益,不要斗争;我们要忍耐自己的意气和情绪,委屈自己放弃私心私见,为教要团结合作。


  在生活里有忏悔忍耐,就有力量改过迁善,就有力量担当责任,全佛教徒人人如此,佛教还怕没有前途吗?


  佛教的前途在哪里?我们在这一篇论文里提出四点意见:

一、佛教应该人间化, 二、佛教应该现代化, 三、佛教应该大众化, 四、佛教应该生活化。

  我们希望这四点意见,全佛教僧信四众都能接受,则定然会有助于佛教的前途发展!

TOP

续 104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



(第四讲)




一.重新结集三藏



  
  佛法的流传,完全靠三藏经律论的结集。

  佛法不容有太大的争议,因为有圣言量三藏可依。

  尽管南北传的佛教不一,大小乘的佛教不一,显密宗的佛教不一,但大家仍依当初的结集,仍尊重结集的三藏。

  佛陀涅槃不久,有一些恶性的不肖弟子就欢喜的说:‘佛陀住世时,常言应行是,应不行是;应学是,应不学是;我等从今,脱离此苦,从此任意所为,无复拘碍。’大迦叶尊者等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因而发心结集佛陀遗教,以免他日异说纷纭,而来树立教法的权威。兹将有史可稽的结集,略举如下:

  第一次结集:在佛陀涅槃三个月之后,由阿阇世王护持,五百罗汉齐聚于王舍城外七叶窟中,以大迦叶为上首,诵经诵律,又名五百结集。

  第二次结集:佛灭一百年左右,跋耆族比丘对戒律提出异议,因此有七百比丘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又名七百结集。

  第三次结集:佛灭二百年后,在阿育王护持下,由一千位比丘会于摩竭陀国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他并自撰论事,批驳当时外道种种邪见异说。


  第四次结集:即大乘的结集。一为佛灭五百年后,迦旃延子在罽宾国召集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由马鸣菩萨笔录,撰阿毗达摩毗婆沙论百万颂;二为佛灭四百年后,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下,以胁尊者和世友为上首,聚集于迦湿弥罗国(罽宾),所集论文偈颂近千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钢,续写论文,刻石缄封,建塔收藏。


  锡兰佛教史记载第四次结集,应为锡兰国王婆他伽马尼统治期间,在阿卢迦洞,由罗希多大上座和五百比丘参加。


  第五次结集:缅甸佛教史记载,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举行,历经五月,将结集文字刻于七二九块大理石上。


  第六次结集:在西元一九五四年,即今三十六年前,于仰光费时二年完成。


  另泰国佛教认为他们也有两次结集。


  总结上述,佛法流传于各地区、各时代、各种族、各国家中,不断因其变迁,而加以重新结集,其目的无非是要让亘古今而不变的真理佛法,能够历万劫而长新罢了。


  目前,中国佛教的藏经,已经面临了一个困难:一因经文种类过多,读诵研究不易选择;二因古体文言太深,不易看懂;三因段落标点不清,不易明白。因其过多、太深、不清,而谓因看不懂而不看,则藏经美其名曰供于藏经楼上,实则已形同废纸,藏经不用来读诵而用来摆设,则与古董何异?


  故吾人为挽救佛法,重兴圣教,不得不发出重新结集三藏的呼吁!


  历史上多少朝代、多少国家、多少大德,他们都能,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


  重新结集三藏,并不同于现在大量的影印,既不重视版权,也不尊重前人的辛苦,甚至编纂人、发行者一概取消,所得利益,又不回馈佛教文化,我们对此并不赞同!甚至佛光山重新编印的《佛光大藏经》,虽然重新标点、分段、注释、题解、索引等,但我们仍不能以此为满足!我们的理想是把原有的三藏圣典,照佛光版的体例保存发扬以外,我们希望重新结集的三藏,要有更多的突破:


  1.现在汉文三藏经典中,内容重复的很多,伪造的经论也有,我们希望能有一次重整和简化。


  2.密教语系的经典、南传巴利语系的经典,有些汉文藏经里所无,我们应该译出加入。

  3.自译经事业开始以后,译经者的不同、木刻版的差误、排印的误植,致使与原意大有出入的经典,亟须修正。


  4.有关佛教新发现的古人资料,现代人的作品,也可审查补入。


  5.今人佛教文学的作品、漫画,摄影的图片,雕刻、建筑的式样,音乐、梵呗的曲谱,甚至视听觉的声音、电脑储藏的资讯、护教辩难的论文、法会章程的专案……,都应该重新结集加入。


  6.重新结集好的三藏必须重新分类,最好像现代书籍分类,从义理上归纳,让阅读者容易查看。


  甚至重新结集的三藏,将各种语文的藏经,如巴利文、日文、藏文、英文、华文等总汇成一部总藏经,成为国际共遵的三藏!


  我们所以提倡重新结集三藏,除上述原因之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佛法从山林寺院走上社会学校,从经楼殿堂走进书店机构,从出家僧众到达在家人士,从排字印刷到达电脑资讯!

  重新结集三藏,重新树立佛法的权威,让现代结集的三藏,为现代人所依,则对佛教前途之贡献自不待言了。


  


二.普建八宗丛林



 
 有人诟病佛教的宗派分立,致使佛门多歧,不易团结。在印度有所谓部派佛教,在中国有所谓大乘八宗,南传北传喋喋不休,显教密教议论不已。其实这些意见争论,并无关紧要,因为同为文学,内中体例还分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同为哲学,内中发扬还分东西论证,各家各说。因为法有多种,路有多条,百花齐放,万家争鸣,是极自然的现象。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最为人称道的为隋唐时期,而中国大乘八宗大都建立于此时,或倡盛于此时,其祖师如禅宗的惠能、临济,净土的善导、少康,律宗的道宣、鉴真,密教的不空、慧日,华严的贤首、清凉,天台的玄朗、湛然,三论的法朗、嘉祥,唯识的玄奘、窥基,都是这时代的伟大高僧。


  隋唐佛教世称黄金时代,但并不因宗派林立而有所阻碍,反而各宗各派,竞相发展。禅门的一花五叶,净土的深入民间,律学为僧学必备条件,三论、唯识为空有建立了思想体系。这八大宗派蔚为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由于中国佛教花枝繁茂,因而传至韩国、日本、越南、星马等国,使我中国佛子,莫不以有中国佛教为荣!


  现在时代潮流,也崇尚民主分流,思想信仰不同,只要互相尊重,你乘火车,他乘汽车;你乘轮船,他乘飞机;交通工具尽管不同,到达佛国的目的则一。有了铁路,为什么不可加建一条高速公路?众生根机不同,有人性好参禅,也有人性好念佛,有人喜欢谈空,也有人喜欢说有,随性分流,随派分歧,我们赞成佛教各家发挥所长,为自己所奉献之宗派,普建丛林,树立宗风,不必同一条路上拥挤。百川流入大海,同一碱味;路途虽殊,佛教空间将会更广大!对于普建八宗丛林,我们有下列意见供给教界大德参考:


  1.净土宗的丛林:我们希望妙莲长老,就埔里的道场扩大规模,或煮云法师台中清凉山的弟子,发心启建,使精进佛七不致中断。


  2.律宗的丛林:我们希望忏云法师,就现有的莲因寺,扩建为律宗丛林,其他如广化法师、白圣法师讲戒传戒多年,其弟子慧律、净心等,可以继其师志,中兴南山,当能获得教界赞美也。


  3.密宗的丛林:现在台湾密宗la ma,很多在台弘法,若能集中力量,建一有规模的丛林,或田壁双la ma就其台中密藏院,扩大为密宗丛林。


  4.天台宗的丛林:在台湾够资格兴建天台宗丛林的,首推斌宗长老的弟子印心法师,新竹的法源寺,台北县的道场,都可扩大为丛林。


  5.华严宗的丛林:台北华严莲社是台湾弘扬华严有名的道场,其华严大德南亭长老的传人成一法师,可变卖济南路黄金土地及房舍,应有数亿元,至桃园侨爱讲堂附近,一山明水秀之地,建华严丛林。


  6.三论宗的丛林:目前三论宗的泰斗当推印顺长老。印老的高徒极多,若是能以福严精舍为基础,建三论宗丛林,目前研究三论者极多,印老年高,可推演培法师主其事;或台中圣印法师素敬印老,若能以雾峰万佛寺为基础,树立三论宗风,诚相宜也。


  7.唯识宗的丛林:目前对唯识有研究当推常觉法师、幻生法师,若是由其任何一位发心,号召建唯识宗丛林,当能引起有志者共鸣。或由悟明法师、了中法师,正在创建玄奘技术学院之时,可将唯识宗丛林与技术学院合而为一,亦能事半功倍也。


  8.禅宗的丛林:圣严法师多年来弘扬禅学,近又发展创建法鼓山,可以禅林模式兴建。佛光山心平法师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九世,若佛光山扩大现有男众大觉寺禅堂,女众大慈庵禅堂,已具有丛林规模,不过开山时有言,佛光山继太虚大师理想,八宗兼弘,如超越八宗之外,建立另一宗风丛林,亦盛事也。


  此外,我们希望以文化为主的寺院发心扩大为佛教文化丛林,以教育为主的扩大为佛教教育丛林,以慈善为主的寺院扩大为慈善丛林,以义学为主的寺院扩大为义学丛林,以国际关系为主的扩大为国际关系丛林。


  我们所以提出建立佛教丛林的主张,实因目前寺院宗派不明,大都不重视传人,其顺利延续,实可忧虑。若是各宗各派都有丛林本山,则其派下弟子云集参学,培养宗门人才,使该宗法务不堕,则佛教法幢亦将不受动摇,则佛教前途必大有可为也。



  

三.普及佛教读物



 
  一个宗教团体,一种思想主义,要别人接受,甚至信仰,必须有适应各种根性的读物。佛陀一再强调阅读佛经,传播佛法的功德,但遗憾的是‘佛学’已成为艰深难懂的代名词,已成为藏经楼上的古董。虽然也有人致力于佛法的弘扬,可是,因其不够通俗,仍难普及社会,深入人心。

  文字语言是表达思想主义的最佳武器,是宗教传播教义最直接的方法。ji 督教把他们的‘圣经’陈列在各大旅馆的床头,神道教把他们的‘善书’放在市场或公共场所,主要目的就是让广大民众接受他们的传教。他们的方法很好,可惜他们的教义前者不易为人接受,后者的内容曲调不高,假如佛教能有普及的读物,能有这些普及佛法的方法,则佛教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幸福指南,必然让佛法成为末世众生的光明!


  佛教中目前印行的佛书,最多的是《金刚经》、《弥陀经》,或是课诵本,和一些不是佛法的善书,真正能让人读后了解佛法的读物,实在不易多见。尤其印刷业发达的当代,我们仍然把古老的木刻书拿出来一印再印,仍然把有句点没有标点,只有全文没有分段的经文影印又再影印,宋明时代印行佛经多采用流金印刷,现在一般书籍都是彩色版面,而佛教本应重视佛法的流通传播,为什么我们现在反不重视印刷的精美呢?


  印刷精美以外,生动的文字更重要,当初鸠摩罗什大师译经,非常重视通顺畅达,甚至长行不足,补以重颂,总使你读来朗朗上口,没有文字障碍。多少历代大师将经文改编为变文体裁,用来歌唱,如八相成道变文,维摩诘变文,为了度生的方便,如此苦心的普及佛教读物,为什么古人能,我们今人就不能呢?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希望今后佛教界能从下列佛教读物用力:


  1.编印佛化家庭丛书:佛教的重点,不一定要定于寺院,每一信者的家庭,应该就是一所道场,在家庭,拥有一部佛化家庭丛书。举凡家庭份子的需要,如修身篇、处事篇、职业篇、财务篇、伦理篇、素食篇、解疑篇、应用篇、仪礼篇、经论篇等,让家庭每一份子人人都觉得家中拥有一部佛教百科全书,凡是他需要的佛法,在家庭丛书中,都能获得实用。


  2.编印佛陀圣僧丛书:宗教给人启发信仰,除教理以外,主要就是教主和圣弟子的人格给人崇敬,所以教主佛陀传记,菩萨、罗汉、圣僧的事迹,能以流畅的文笔,亦事亦理的叙述,给学者有见贤思齐的想法,最能摄受各方面的信徒。甚至善男信女见闻的证道,士农工商学佛的心得,都应编印丛书,作为入门的基础。


  3.编印敦品励志丛书:佛教给予人的,不止对来生的希望,尤其对现世人格道德的完成。社会上敦品励志的书籍很多,但都没有佛法的深入与圆融。比方说:发心篇、结缘篇、律己篇、利行篇、爱语篇、除习篇、达观篇、嘉言篇等,此书能编印完成,则家庭的父母教导子女,学校的老师教导学生,机关的上司告诫部下,相交的朋友互勉互励。如此实用的佛教,谁不接受?


  4.编印禅净概论丛书:佛法的经论,浩瀚无涯,但最为人普遍接受的莫过于禅与净土,但此类书籍供人研究的多,供人实践的少。比方,参禅究竟有多少法门,悟道的过程究竟怎么样?九住心的阶第,七支禅的坐法,还有语录的范例,禅僧的行谊等,都可分类编纂。《净土十要》很好,《净土全书》搜罗也广,只是我们要求更精更简,更能通达易行。


  5.编印分龄分性丛书:例如男士的有工商篇、经营篇、应酬篇、正行篇等,女士的有治家篇、育儿篇、衣食篇、健康篇等;分龄的应有少年丛书、青年丛书、女青年丛书、妇女丛书、中年人丛书、无量寿丛书等。我们所以主张分龄和分性别编印丛书,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今日三根普被的读物太难了,不如分开来,各取所需,各读己爱之书,比较给有心人容易契入。


  6.编印文艺文学丛书:如果说到弘扬佛法的文学力量,当推文艺创作。有的人笔力如万钧之重,有的人笔如千军万马,文艺作品最能脍炙人口,最能深入人心。佛教应该鼓励文字界人士以佛经内容编写各种文艺作品,以便汇集成篇,如:小说篇、散文篇、寓言篇、诗歌篇、譬喻篇、戏剧篇等,因为佛法文学化,佛法才更容易宣扬。


  现在,普及佛教文化,光靠文字丛书已经有嫌不足之感,我们更能重视所谓视听的效果,各种录音录影,能把各种佛学讲座、梵呗音乐、电视电影、连环漫画等,纳入有计划的推行之中,佛教读物果能如此普及,佛教还挂念没有前途吗?


  

四.增强资讯运用



  
过去我们把佛法关在山门里,把佛经放在藏经楼上,众生未能得益,实在可惜!何以致此?佛教不重视资讯传播之故也!而佛陀并不如此,佛陀是一位最重视资讯传播的大圣者。

  佛陀说法,一说到国土,此界他方,十方无量世界,如果佛陀资讯不够,何能跟十方世界来往?何能畅说东方琉璃世界、西方弥陀净土?佛陀说法,一说到众生,天法师间,五趣六道,设若佛陀没有他的资讯,何能纵论法界众生?何能解脱众生苦恼?在佛经里,佛陀经常提到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电神、雷神、风神、雨神,其实那都是佛陀的神通无碍,资讯运用。


  佛陀上升忉利天探母,目犍连到东方佛国试探佛陀说法的音量,佛陀告诉弟子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甚至畅论华藏世界里种种情形。佛陀的神通就是资讯,佛陀的心力就是资讯。甚至佛陀托钵乞食、行脚云游,都是将资讯落实于生活之中。佛陀对社会的了解,对人心的了解,都有他自己的资讯管道,故佛教未来不能不重视资讯!


  假如今日全世界各国都有数份佛教日报,全世界各国都有一两家电视台,则佛教活跃于群众生活中,群众需要接受资讯,他就需要接受佛教!


  佛教在现代如不重视资讯的价值,仍然关闭在深山丛林里,形成个人自我的圈圈,坐井观天,自我陶醉,不能和世界脉搏同时跳动,不能和大众人心同时共鸣,怎么能弘扬佛法?怎么能普渡众生?怎么能解除众生的忧悲苦恼?怎么能贡献于国家社会?现在寺院里装设电话,用电话连络法务多么方便;现在道场里安置传真、电脑,大家的心意交流多么迅速!所以为了佛教的前途,我们呼吁佛教界重视资讯的运用,我们建议佛教界成立下列有关资讯的机构:


  1.佛教通讯社: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大型的通讯社,把各种资讯供应世界各地,让社会大众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佛教亦应有一个传播善行善事的通讯社,把佛教每天的活动,每天的大事,对政经的看法,对舆论的督促,甚至对一切生权(超过人权)的维护,对有关和平的倡导,让佛教能在天涯若比邻的现代社会,扮演一个和大众同在的角色!


  2.佛教资料社:佛教需要各种资料社,因为佛学太过博大精深,光是要在万千卷的大藏经中,找寻一份自己需要的资料,谈何容易?现在社会上每一个机关,每一家报纸,他们都不惜一切的建立资料档案,临时需要,一查便知。现在有人研究佛学,要历史上的资料;弘法讲经,要讲说的根据资料;想探知世界各地的佛教,要国际间人事资料;想明白各种学说,各种考据,要研究考据的资料,总之,有了资料社。可以用收费的方法,维持资料社,给予大家的方便。


  3.电脑询问中心:目前这个时代可以称为电脑资讯的时代,现在一切学术、经济、教育、政事都已由电脑控制。人所需要的一切,都可求助电脑。现在,电脑里有人事资料,有数据档案,有统计图表,有电脑藏经。可是电脑的发达,目前仍是政府机关,各级团体所用,一般民间大众仍无法人人拥有,假如佛教界先能注意及此,成立电脑询问中心,各种征信、各种资料,都可向电脑中心查知,佛教造福大众,大众自然成为信徒。


  4.开设电台电视台:弘法最容易获得的效果,当推电台或电视台,一场讲经,三五百人听讲,就算不错,但电台广播,数十万人听;电视台弘法,可数百人观看,所以世界其他国家,ji 督教、天主教,都有自设的电台和电视台。目前台湾佛教,在各电台电视台所播出的节目,不是有很大的效果吗?假如佛教界能自设电台、电视台,可以在二六时中,不断的出和雅音,法音宣流,佛法每日在每个人家出现,佛法必能发扬广大!


  5.资讯人的联谊会:我们假定将佛教报刊杂志的主持者,定为资讯人,则目前的资讯人彼此间都没有联谊来往,所以由佛教报刊所报导的资讯都挂一漏万,或门户偏颇。设若佛教各资讯人互相合作,成立资讯联谊会,彼此互相交换资讯,让佛教徒只要订一份杂志,就能了解全佛教的动态。


  6.道场相互观摩会:佛教道场即使宗派不同,但仍如一体之五官,一家之兄弟姐妹。佛教大众不是冤家仇敌,不必同行相轻,同中虽有异,但异中仍可求同。所以我们主张各寺院可组织相互观摩会,让寺众和信徒,经常互访、互谈、互相交换心得,互相交换资讯。佛教道场必因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增加情谊,人我之间必因资讯的沟通交流,消除误会隔阂,则佛教必然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气,何忧佛教没有前途!


  佛教的前途在哪里?

  我们的主张是:

一、重新结集三藏  二、普建八宗丛林  三、普及佛教读物  四、增加资讯应用

  佛教界若能有此共识,则佛教前途必光大无疑!

TOP

续 105

佛教的慈悲主义


时间:西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廿日
                         

地点:台中中兴堂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传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有机会再度来到文化城的台中讲说佛法,感到与有荣焉。本次的讲座是为了‘净化社会、美化人生’而举办,而三天中我所要讲的题目‘佛教的慈悲主义’、‘佛教的忏悔主义’,正是针对如何净化社会,美化人生这个问题,提出佛教的一些看法与对治途径。今天是讲座的第一天,首先我就和各位谈谈‘佛教的慈悲主义’。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会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晓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是如果进一步去探讨,不一定有许多人了解慈悲的真正意义。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之密切,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不外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下面我从四点来说明佛教的慈悲思想:


  

一.慈悲的意义与层次



  
  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人人都会说慈悲,甚至于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对于慈悲的意义与层次郤不一定能透彻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坏公益、伤害他人的事,必须接受惩罚时,有些人就会为此人求情说:“慈悲慈悲他嘛!”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的意思,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么慈悲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慈悲就是爱,但是世间上的爱有染污性,处理不当时,反而变成痛苦的渊薮、烦恼的来源。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慧、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佛经里曾经引用许多的譬喻来说明慈悲的可贵:慈悲如良药,身体有病痛了,适当必要的药物能医治沉痼疾;心理有伤痛了,慈悲的清凉法水能抚慰受创的心灵。慈悲如船筏,在茫茫无际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够冲破惊涛骇浪,到达安乐平稳的目的地,免除在爱河欲流中灭顶的危难。慈悲好比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够破除黑暗,如实地看清世间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间充满着希望,前途有无限的憧憬;颠沛困顿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险为夷、转逆为安。慈悲就像伴侣,随时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给我们鼓励劝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无事不办,所到亨通。慈悲仿佛一颗摩尼宝珠,污浊的水中放入了明曜的摩尼宝珠,就可以杂质沉淀、清澄见底;在复杂混乱的人间,有了慈悲的摩尼宝珠,就能照破一切昏迷,化复杂为单纯,转混乱为宁静。

  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间所以使我们恋栈,是因为人间有慈悲。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纵然再豪华舒适也形同冰窖;一个服务机关如果没有慈悲,即使待遇再优厚,也难留住人心。亲人彼此没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谁也不愿经常往来。我们每个人在家庭正厅供奉着庄严慈祥的观世音菩萨圣像,为什么我们在家中最好的地方供奉观世音菩萨呢?因为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我们供奉菩萨,就是希望把慈悲带入家庭。


  慈悲有哪些层次呢?


  (一)消极的慈悲、积极的慈悲

  什么是消极的慈悲,什么又是积极的慈悲?记得民国七十三年,台南的监狱要将死刑犯徐东志枪决处刑,执行枪毙的时候,台南监狱里面的工作人员,大都没有枪毙人犯的经验,大家思考我没有杀过人,我应该行慈悲。台南监狱没办法只好递呈公文到司法部,司法部再转呈到国防部,征求军队派遣四位宪兵来枪决徐东志。现在我要请问各位的是,台南监狱里面的工作人员他们不肯枪毙徐东志,他们比较慈悲呢?还是执行枪决的四位宪兵比较慈悲呢?台南监狱里的工作人员,他们不肯执行枪决,这是消极的慈悲;可是那四位宪兵他们执行国家的法令,枪决犯人,杀一安百,维持国家的公共秩序,这是积极的慈悲。所以我们讲到慈悲,是大仁大义,大忠大勇,对一人慈悲,而害了全体大众的生命安危,不是真正的慈悲,只是一时的妇人之仁而已。


  (二)热闹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今天的社会人士有时一窝蜂地去救济、救灾,这就是热闹的慈悲。譬如不久前台北萤桥国小的幼童们受到伤害,大家一致捐款表示关怀,这就是热闹的慈悲。再譬如海山煤矿、煤山煤矿的灾变,整个社会动员起来,发挥爱心捐献,电台、电视、报纸也争相报导,鼓动老百姓们去救灾,这也是热闹的慈悲。

  我们的社会固然需要热闹的慈悲,但是更需要寂寞的慈悲,所谓寂寞的慈悲,就是默默地行善,去帮助被社会遗忘的苦难者。有更多住在穷乡僻壤的苦难灾民,甚至许多的不幸家庭,以及生活艰难、残障无依的不幸者,比海山、煤山灾变的遭遇更不幸,更需要社会大众伸出援手,默默地去施与寂寞的慈悲。


  (三)直接的慈悲、间接的慈悲

  自己有力量、有钱财,直接去帮助苦难的人,就是直接的慈悲。有的人很会赚钱,但自己不会行布施,别人代替他行善,就是间接的慈悲。譬如先生赚钱,太太替他布施行善,就叫做间接的慈悲。有一位信徒曾经对我说:“我将家中的一切财产权力都交给了儿子,自己没有力量来做慈善工作,不过我儿子的事业很赚钱,有时我就拿他一些钱,我要像台湾的廖添丁一样劫富助贫,我儿子虽然有钱,让我来替他做些慈悲事业。”这位信徒的做法,就是间接的慈悲。家人间接替我们行善固然也有功德,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亲自去助人,不是更能直接体会到行善最乐的好处吗?


  (四)广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所谓广大的慈悲,就是对社会大众普遍无私地行布施,平等无别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外有人则实践微小的慈悲,譬如说一句好话,帮别人一点小忙,看起来是微小的一句话、一件小事,实际上这一句话、这一件事的帮助,影响力巨大,这种瓢饭滴水的微小慈悲,也能成为广大的慈悲。


  (五)一念的慈悲、无限的慈悲

  偶然生起的一时慈悲叫一念的慈悲,而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广大慈悲我们或许不容易做到,即使能做到一念的慈悲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过去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叫作干达多,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地方,定睛一看,脚下一团黑黑的东西,一脚踏下去,差点踏死一只蜘蛛,他忽然生起了一念慈悲:‘蜘蛛虽然是小小的生命,但是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于是提起了脚步,向前跨出了一步,终于挽救了蜘蛛的一条生命。

  干达多虽然发了一念的慈悲,郤得到了很好的果报。由于他穷凶极恶,做尽坏事,因此死后就堕入无间地狱接受刀剐火炼的痛苦。正在受苦的时候,突然从空中飘下一条银光闪闪细如钢针的蜘蛛丝,他仿佛身陷大海见到慈航一般,赶忙攀着蜘蛛丝奋力地往上爬,想要脱离无间炼狱的痛苦,哪里知道低头一看,有许多的地狱众生也跟在他的后面攀爬了上来。他转念一想:这么细小的蜘蛛丝怎么负荷得了众人的重量,万一蜘蛛丝折断了,我不就万劫不复,永无解脱之期了吗?于是伸脚把尾随而来的同伴,一个一个踢了下去。当干达多用力踩踢同伴的时候,突然蜘蛛丝从空断裂,干达多和所有的地狱众生,一起掉入黑暗无底的地狱之中,再度接受地狱无尽的熬烤之苦。一念的慈悲使万恶不赦的干达多也有得救的机会,但是由于不能行广大的慈悲,干达多最后仍然要沦入生死苦海之中。


  (六)有缘的慈悲、无缘的慈悲

  所谓有缘的慈悲,就是帮助和我们有血缘交谊关系的亲人或朋友,譬如帮助我们的家族、乡知,就叫做有缘的慈悲。无缘的慈悲,我虽然不认识对方,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发慈悲心,给对方一些助力,这就是无缘的慈悲。有缘的慈悲容易做到,无缘的慈悲难以实践,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就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了。


  (七)有情的慈悲、无情的慈悲

  所谓有情的慈悲,就是给对方欢喜、快乐、幸福、方便,对方感到我们富有人情味,这样的慈悲就是有情的慈悲。无情的慈悲,譬如父母打骂小孩,师长处罚学生,看起来是无情,但是这个无情的慈悲有时胜过有情的慈悲;有情的慈悲如春夏的阳光雨水,无情的慈悲如同秋冬的霜雪寒冰,草木固然需要春夏的阳光雨水,也需要秋冬的霜雪寒冰。爱的摄受和力的折服,都是一种慈悲。


  (八)有求的慈悲、无求的慈悲

  所谓有求的慈悲,是指我们对某人施惠,希望对方感恩图报于我,为我赞美几句好话,做几件好事。所谓无求的慈悲,只希望为对方有所帮助,不求对方有丝毫的报答,就是一种为善不欲人知,但求施与,不冀回报的乐行。

  有一次信徒请教赵州禅师说:

  “禅师像你这样有修行、有慈悲心的大善知识,请问你有没有烦恼?”

  “不瞒你说,我有许多的烦恼。”赵州禅师回答。

  “禅师!你这么一位有悲愿的高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烦恼呢?”信徒纳闷再问。

  “因为你有许多烦恼,所以我也有许多的烦恼。如果我没有烦恼的话,那么我们彼此之间又如何去交流呢?”

  “禅师!像你这么慈悲修行菩萨道的人,将来会不会堕入地狱呢?”信徒又追问。

  “当然会堕入地狱呀!”

  “像师父这样的大菩萨,为什么还会堕入地狱呢?”

  “如果我不堕入地狱,将来你们这些地狱种子的众生靠谁来拯救呢?”赵州禅师无限慈悲的回答。

  像赵州禅师这样‘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不计一己幸福的慈悲,这一种慈悲,就是菩萨的慈悲,佛的慈悲。


  (九)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

  所谓有相的慈悲,是指一个人行了慈悲之后,念念不忘于心,觉得我是个能实践慈悲懿行的施者,对方是接受我慈悲济助的受者,譬如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印经建寺、度众出家,有多少功德?”就是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是《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着一相的绝对慈悲,无相的慈悲没有施者、受者、施物的对待观念,甚至也没有了慈悲的意念,是一种无私无念的自然悲行。


  (十)一时的慈悲、永恒的慈悲

  常人有时也能行慈悲,但是往往如朝露照日,随境而退转消失,这是一时的慈悲;诸佛菩萨的慈悲像源源不断的活水,累劫累世度众不倦,这就是永恒的慈悲。譬如诸佛如来三不能中的不能度尽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如虚空一般无穷无尽,因此如来度众的悲心慈行也绵绵无有止尽。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永恒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也是永恒的慈悲。

  慈悲的层次可以分成以上十类,慈悲的种类又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1.众生缘的慈悲:凡夫的慈悲爱行。以自己的父母、妻子、亲属等彼此具有因缘关系者为对象,施予对方财物关爱。这种慈悲对象不广大,并且含有私情私爱。

  2.法缘的慈悲:二乘菩萨的慈悲。二乘菩萨认为一切诸法皆是虚幻,由缘所生,随缘度化众生给予所需。

  3.无缘的慈悲:诸佛如来的慈悲。如来视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众生都要度化摄受。

  慈悲的意义是如此的深远,慈悲的层次是如此的广大,慈悲是我们苦难的依止,有了慈悲,人间就有了光明希望。从下面几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更深切地了解慈悲的殊胜:


1.慈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慈悲的力量无限的大。
  

2.慈悲的程度究竟有多深呢?慈悲的程度无限的深。
  

3.慈悲的内容究竟有多宽呢?慈悲的内容无限的宽。
  

4.慈悲的对象究竟有多广呢?慈悲的对象无限的广。
  

5.慈悲的价值究竟有多重呢?慈悲的价值无限的重。
  

6.慈悲的利益究竟有多少呢?慈悲的利益无限的多。


  中国有一句话说‘仁者无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魔难。什么是佛的心?能够流露出慈悲喜舍的心者,就是佛的心。我们是否具足佛性,端看我们的真如自性能不能流露出慈悲喜舍,有了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就是等同诸佛如来的佛心。


  

二.慈悲的对象与戒律



 
  二十世纪是科技文明发达的现代化时代,现代化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比科技文明更为重要的人际沟通。如何才能做到人际之间的完美沟通交流?只有实践慈悲,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更美好。

  慈悲虽然是如此的重要,但是慈悲的足如果没有智慧的目来引导,悲智不能双运,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产生反效果、副作用。慈悲应用不当,有时不应该慈悲却滥行慈悲,有时应该慈悲却不知慈悲;有时看起来不是慈悲的行为却是大慈悲,有时候看似慈悲的举止反而不是慈悲。因此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好比飞鸟片翼、车舆单轮,无法飞翔行走,圆满成功。

  所谓不应该慈悲而滥行慈悲者,譬如父母给儿女金钱吃喝嫖赌,看似慈悲,其实却害了孩子。孩子做错事,不但不加处罚,反而欣喜鼓励、纵子行凶,也是不当的慈悲。或者不明事理布施他人金钱为非作歹,助纣为虐,都是不应该慈悲而慈悲。

  所谓应该慈悲而不慈悲者,譬如看到有人破坏社会的正义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反而临阵退缩不敢去做,这就是应该慈悲而不慈悲。有人热心兴学办教育,培养青年人才,不但不能参与赞助,随喜赞叹,反而加以破坏毁谤,也是应该慈悲而不慈悲。

  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譬如杀一个强盗而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杀生看起来是不慈悲的,可是为了要救更多的人,其实是在行大慈悲。

  在道教中有三茅道士,他们本来是相邀一起修道的三位师兄弟,由于他们修行的结果不同,受到信徒的恭敬膜拜也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小师弟坐在中间接受优厚的供养,而两位师兄郤坐在旁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们三位师兄弟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夜宿在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妇女刚刚死了丈夫,遗下七个嗷嗷待哺的子女。第二天要上路的时候,小师弟就对两位师兄说:“你们两位前往参学,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师兄对于师弟的言行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了,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不去修道,太没有节操了,两人气愤地拂袖而去。

  这位新寡妇人自觉年轻,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她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师弟就说:“你的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先为丈夫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又拒绝说:“我如果现在就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师弟守孝三年之后,女方再度提出结婚的希望。“我们现在要结婚,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心安理得,让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三年孝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了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三师弟看到他帮忙这一家人的心意已经完成,就和这位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茅山三道士的小师弟看起来好像是贪恋繁华,为五欲所动,实际上他在五欲六尘之中,更容易修行,更容易得道,由于他对妇人一家的慈悲,因此使他早得道,也因此被供奉在中间,接受万民的礼拜。三师弟的作法乍看不是慈悲,其实是充满方便智慧的慈悲之行。

  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平时穿着朴素,不装扮也不喝酒。有一天她刻意打扮了自己并且对波斯匿王说:“国王!请你命人准备一桌酒席,让我们来谈谈心,享受快乐。”波斯匿王很欢喜,但是心中奇怪平日守戒严谨滴酒不沾的王后,今天为什么想饮酒作乐呢?

  末利夫人和国王吃酒的时候,波斯匿王终于忍不住问道:

  “你今天怎么如此高兴,化妆打扮又要吃酒呢?”

  王后说:“像这样好吃的酒菜、饭食,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了,因此今天要和国王你好好的享受。”

  “为什么呢?”

  “听说这位很会煮菜的御厨,触犯了国王,你要砍他的头,有这回事情吗?”

  国王突然想起昨天打猎回来,御厨因为怠慢自己,一时生气下令斩杀他的事来。听王后如此一提醒,赶快叫人不可以将这么会煮菜的御厨随便杀掉。末利夫人以她的慈悲心挽救了御厨的生命,看起来好像破戒、不守法,但是这种不顾己身利益,只为他人安危着想的胸怀,正是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菩萨行。

  说谎打诳语本来是犯戒的恶行,但是出于爱护对方的方便诳语,有时反而是一种慈悲。譬如医生安慰绝症的病人病况很安稳,老百姓向恶徒谎报假消息,都是一种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行为。

  有一位修道人在山里修行,猎人追赶着野鸡,野鸡逃命地躲到修道人的袈裟下面。猎人问修道人说:“你有没有看到我追赶的野鸡?”修道人若无其事地回答说:“我没有看到。”这种诳语看起来是说谎,可是为了挽救一条众生的生命,看起来是不慈悲,其实是诸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不是慈悲的,有时候是慈悲;是慈悲的,有时候反而不是慈悲。譬如放生本来是慈悲,但是放生不当反而成为杀生的愚行。不久前有人从国外买食人鱼回来放生,乍看之下他好像在行慈悲,可是食人鱼放在水中不仅会吃掉小鱼小虾,更可能吃人害生,这能算是慈悲吗?有些人为了表示慈悲,到处放生,但是没有智慧的放生,害死的生命更多。放出去的动物水族,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一时不能适应,因此而丧命的更是不胜枚举,这种放生其实不是放生,而是放死。有些社会人士买了很多乌龟到佛光山的放生池放生,可是乌龟把我们放生池里的鱼咬死了,看起来是行慈悲,实际上是不慈悲。他们买了很多鱼去放生,但是他们放下去之后从此再也不管鱼儿的死活,可是佛光山的师父们天天要弄粮食给这些鱼儿吃,到底是他们慈悲还是佛光山的师父们慈悲呢?

  今日的社会充满暴戾残忍的现象,如何才能改良社会这种凶暴的风气呢?心需要慈悲。佛教有一句诗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社会这种残杀的现象,是由我们本性中所流露出来的凶残劣行,如乌云般把慈悲的本性掩盖了,杀害小生灵习以为常,杀戮人类生命,引起悲惨的大战争,也就不以为意了。

  每年春天来临时,那些路过恒春的候鸟,总会遭到残忍的捕杀,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对嘉宾应该友善有礼,反而理直气壮地杀害它们。白居易的诗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为了我们一时的口食之贪,而拆散别人的骨肉,何其的残酷!

  如何行慈悲,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换个立场为别人着想,就能兴起慈悲的念头。过去有个外国人喜欢打猎,捕杀无数的动物。有一次打猎迷了路,被野人抓住了,野人把他吊起来,升起熊熊烈火,打算烤吃他,这时他才想起自己过去打猎杀害弱小动物的苦楚。古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源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它受,甘肥任我选;莫教阎罗断,自忖应如何?’一切众生和我本来为一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为身躯的不同,就把它残杀吃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不用阎罗王来断罪,我们自己想想也知道不应该,如此而仍然不知慈悲就是禽兽不如了。

  第二要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众生和我本为一体,骨肉血缘的至亲固然要护爱他,即使是仇人债主也要平等纳受他,甚至要视冤家寇仇如同亲眷家族,能够如此泯除仇恨之心,慈悲之念自然产生。古人说:‘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为了怜悯老鼠饥饿无食,特地留下剩饭;为了慈恤飞蛾扑火,不敢轻易点灯,在慈悲之前,原本令人厌恶的老鼠也得到了难得的关爱。



三.慈悲的力量和价值



  
  说到慈悲,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一念的慈悲,就不会伤害到万物,万物当然欢喜;一心来实践慈悲,万物受到爱护,当然就会庆幸。‘一人慈悲,众皆伴侣’,如果一个人实践慈悲,大家都可以做我们的朋友。‘万人慈悲,法界一如’,如果社会大家都能慈悲,普天之下就能如兄弟手足一般相亲相爱。

  佛教的慈悲,不仅是微笑、赞美而已,有时严厉的折服也是慈悲。我们到寺院拜佛的时候,一进山门,会看到一尊笑容满面身躯胖大的弥勒佛,坐在山门口很欢喜的迎接我们,这个叫做慈悲的摄受;但是进了山门之后,在弥勒佛的后面,有一位手拿金刚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来很勇猛威武的韦陀护法天将,就是以威力的慈悲来折服我们的烦恼。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可以进步,有的人在严厉的折服里有所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风,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万物生长;秋天的严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万物成熟。因此佛教的《禅林宝训》中说:‘煦之孕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以爱的慈悲去摄受众生,大家比较容易明了,以力的慈悲来折服众生,可能难以理解,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日本的空也法师出外弘法的时候,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凶狠的强盗,拿刀向他要过路费。空也法师看了之后,不觉掉下眼泪,强盗们一看空也法师落泪,哈哈大笑说:

  “这么一个贪生怕死的出家人。”

  空也法师回答说:

  “我只是想到你们这些强盗土匪,年轻力壮不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好事,却成群结党去打家劫舍,我想到
你们今天犯下罪过,眼看将来就要堕入地狱去受苦,因此为你们着急而流下了眼泪。”

  强盗们听了空也法师如此慈悲的言语,终于抛弃贪妄嗔恨的心,后来成为空也法师的弟子。无论如何强暴斗狠的土匪强盗,在慈悲之前,也会被感化成柔顺善良的百姓,慈悲的力量真是无坚不摧、无难不克。


  恒顺禅师正在佛殿上打坐的时候,蹑手蹑脚进来了一个小偷。小偷看到大殿上摆有一袋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供僧的米,就伸手偷拿了米,正要举步离开的时候,禅师突然睁开眼睛大喝一声:


  “站住!”


  小偷惊诧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忽然又听见禅师说:


  “你拿走佛祖的米,怎么不道声谢谢就要走了吗?”


  小偷一听,转头向佛祖的圣像望了一望,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说:


  “哦!谢谢啊!”


  然后扛着那一袋米大摇大摆地走了。小偷不久就被警察抓住了,招供之后,警察把他抓来见恒顺禅师说:


  “他偷过寺庙里的东西吗?”


  “没有呀!”恒顺禅师平静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为他隐瞒,他已经一五一十对我们招供了。”


  “喔!这个人确实到寺庙拿过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窃,而是向佛陀暂时借用,因为他临走的时候曾经向佛祖道过一声谢谢!”


  这个小偷听到恒顺禅师为他如此辩白,心里很感动,服完刑之后,就跟着恒顺禅师出家,做了一个很好的修道者。


  慈悲究竟有多大的力量?世界上的人依身份的不同有他不同的依靠力量。譬如小孩以哭叫为力量,他要出去游玩,大人不满他的意,他‘哇’的一声哭起来,大人没办法只好抱他出去蹓跶。女人以什么为力量?女人以撒娇、发嗔为力量,先生只要太太一生气,他就六神无主了。国王以什么为力量?权势是国王的力量。罗汉以什么为力量呢?罗汉以精进勇猛为力量。佛菩萨又以什么为力量呢?佛菩萨以慈悲为力量。如果我们大家也有慈悲的心,由慈悲所发挥出来的力量,可以克服世间一切的困难,无往不利。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放弃了世间的荣华富贵、王位威势,没有武器,没有权力,他只是凭着一颗慈悲的心,却降服了当时的全印度。顽逆的提婆达多见到了佛陀,终于收敛了气焰,乖乖的俯首忏悔;凶恶残暴的狂象见到了佛陀慈悲的样子,驯服地跪在佛陀的面前;丧智好杀的盎掘魔罗见到了慈悲的佛陀,终于放下屠刀,皈顺在佛陀的座下。因此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武器,更不是权位势力,而是慈悲的力量。佛陀的慈悲,曾经让众生得到庇护安乐,现在他的慈悲思想更引导着全世界人类,迈向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贪欲的烦恼、嗔恨的烦恼、骄慢的烦恼、怖畏的烦恼,扰乱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如何对治这些烦恼呢?


  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贪欲,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嗔恨,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骄慢,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怖畏。譬如淫欲心重的人,看到女性,生起一念慈悲,把她当做自己的母亲或姐妹;看到男性,就把对方视同自己的父亲或兄弟,淫欲的心自然就会熄灭下来。在钱财方面,常常思想我应当多布施别人一点,我应当多帮忙别人一些,抱着慈悲喜舍的心,贪欲的心怎么会生起呢?嗔恨心起来的时候,可以观想殿宇中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圣像,慈心一发,嗔恨之火自然止熄。有一首诗说得好:‘慈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嗔恨心、骄慢心生起的时候,慈悲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忍耐是最好的对治方法。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要到信徒家里做佛事,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带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站在岸边大声喊道:


  “喂!等一下,载我过去。”

  全船的人说:“船已经开了,不可以再回头。”


  梦窗国师不忍心就说:“船家,船还没有走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撑船的人看到是一位出家师父说情,回头就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哪里知道这个将军一上船,看到船里坐着一位出家人,就拿起鞭子抽打梦窗国师说:


  “和尚!闪开一边去,把坐位让出来。”


  这一鞭重重地打在梦窗国师的头上,血汨汨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把位子让了出来。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噤若寒蝉。船开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了船,走到江边默默地、慢慢地,把凝结的血块洗掉。这位蛮横的将军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终于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说道:


  “国师!对不起!”


  “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急躁了些。”国师心平气和地说。


  是什么力量降服了这位骄慢粗鲁的将军呢?是慈悲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可以化解嗔恨为和平,转变暴戾为祥瑞。在慈悲之前,顽石也会点头,强盗也能感化。


  

四.慈悲的实践与完成



 
  慈悲不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应该是身体上的付诸实践。譬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对受教者无别的一种爱心,也就是慈悲心。杜甫曾发愿说‘安得广厦千万间’,有了千万间的华宇美屋,就可以让天下居无定所的人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慈悲心。

  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人,他对贫苦的朋友有慈悲心,因此许多的名士都来投靠他。有名的沩山灵祐禅师,临终示寂时,告诉他的弟子说:“我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希望转世天国乃至再来做人。我发愿来世出生为水牯牛,替大家服务,为众生代劳。”灵祐禅师这种‘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教中有位菩萨,叫做代受苦菩萨。为什么这位菩萨叫做代受苦呢?因为他有慈悲心,愿意为众生承受一切的苦难。譬如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时候,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修持各种的慈悲利行。佛陀的慈悲济生,就是代受苦菩萨的化身。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也曾经出生为一条大龙,这条大龙曾经受过五戒,有一次当它睡熟的时候,发现有许多的蚁虫附在它身上吃它的肉,大龙被咬得痛醒过来。一看这么多蚁虫在啃噬它的肉,心想如果它稍微一翻动,势必会压死许多的生命,它是受过戒律的求道者,怎么可以轻易杀生呢?因此忍受着被蚕食的痛苦,它一动也不敢动,用它的血肉生命与蚁虫结缘。虽是畜生的龙类,有时却比人类更有慈悲心。


  天上老鹰捕捉小鸡,母鸡虽然明知不是老鹰的对手,但是为了保护小鸡,不得不奋力抵抗,这就是慈悲。蛇通常是卵生的,但是有一种胎生的毒蛇,当它要生产的时候,就寻找一处有尖锐的竹子,自己刺上利竹剖开肚子生下小蛇,母亲这种牺牲自己的行为也是慈悲。


  不久前,三义铜锣附近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一件连环大车祸,其中有一家人全家罹难丧生,当救护人员用力弄开毁损的车子时,忽然听到车内有孩子的哭声,仔细一瞧,原来有一个小孩子,正躺在奄奄一息的母亲怀中。大家七手八脚赶忙将襁褓中的孩子抱了起来,坐在前座弥留中的母亲,突然睁开了眼睛,气如游丝地看着救护人员说:“拜托你了。”然后溘然长逝。是什么力量使这位母亲忍耐到最后一刻呢?是慈悲的力量。


  这个宇宙间充满了慈悲,我们要懂得欣赏,学习接受,如果不能体会相应,纵然佛陀现在面前也无法领略慈悲的可贵。有位信徒信佛虔诚,有次遇到水灾,大水漫淹屋中,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水慢慢地涨高,终于淹到了他的脚下,他急忙地念道: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呀!”


  正当他声嘶力竭高声求救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位高山族同胞驾了一艘独木舟来救他:


  “快上来,我载你到安全的地方。”


  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却骄慢地说:


  “我不要你这高山族来救我,我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独木舟没有办法,只好悄悄地驶走。洪水继续上涨,涨到了腰部,他很着急地念:


  “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哟!”


  危急中,茫茫一片的大水里,开来了一艘快艇,驾驶的人好心地说:


  “哎呀!好危险哪!赶快上来。”


  “哼!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凡是机械的东西我都不喜欢,我要我所信仰的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快艇碰了个软钉子,只好‘噗!噗’又开走了。洪水渐渐涨到了这人的胸部,他仍然仰天大喊菩萨来救他。眼看危在旦夕,突然空中来了一个美国人,驾着一架直升机来救他:


  “喂!我放下一条绳子把你吊上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你是外国人,我讨厌你。”这人顽固地拒绝。


  结果这个信徒终于被淹死了。由于信仰坚定,死后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佛陀之后,就向阿弥陀佛抗议说:


  “像我这般虔诚,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可是菩萨却没有来救我。”


  阿弥陀佛一听,赶忙解释说:


  “唉呀!你真是冤枉观世音菩萨了。当你被水淹到脚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很关心你,赶忙派条独木舟去救你,你却嫌对方高山族不喜欢;菩萨不得已,只好再派只快艇去救你,你又厌弃机械文明不肯上艇;眼看水已经快要淹到你的头部,这回观世音菩萨没办法,只好火速派架直升机去搭救你,你又不愿意。菩萨一次一次慈悲地救你,你不但不能感恩,还嫌这怪那的,看起来你与佛菩萨没有缘份,你还是到地狱阎王那边去报到好了。”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宇宙之间充满无限的生机,那一样不是菩萨的现身,那一样不是菩萨慈悲的显现呢?


  如何才能实践慈悲,完成慈悲呢?


  我们应该和诸佛菩萨一样地慈悲,我们的一双手,要变成慈悲的手,‘愿将双手常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我们有两只眼睛,要使眼睛变成慈悲的眼睛,慈眼等视众生,我们要培养慈悲的口、慈悲的面容、慈悲的步伐、慈悲的样子、慈悲的笑貌、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音声、慈悲的眼泪、慈悲的心,使自己与慈悲冥合成一体,不但我们自己要慈悲,并且进一步要使整个宇宙都充满了慈悲。天上的云是慈悲的云,覆盖着我们;大地是慈悲的花草、慈悲的树木,向着我们微笑,给我们荫凉;世间到处是慈悲的路、慈悲的桥、慈悲的山、慈悲的水。


  我们要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的四摄法来行慈悲,我们要以自他互易的观念来行慈悲,我们要抱持人我一如的胸怀来行慈悲,我们要以冤亲平等的修持来行慈悲,我们要以‘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的愿行,来完成慈悲的无上佛道,努力做一个慈悲的人,把家庭建设成慈悲的家庭,使我们的社会成为慈悲的社会,国家是慈悲的国家,娑婆世间是个充满慈悲的国土,让爱心遍宇宙,慈悲满人间!

TOP

续 106

佛教的忏悔主义



时间:西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廿一
                         

地点:台中中兴堂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方杞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的忏悔主义’。


  平时我们的衣服肮脏了,穿在身上非常不舒服,把它洗干净再穿,就觉得神清气爽;身体有了污垢也要沐浴,沐浴以后浑身上下舒服自在;茶杯污秽了,要用清水洗净,才能再装水饮用;家里尘埃遍布,也要打扫清洁,住在里面才会心旷神怡。这些外在的环境、器物和身体肮脏了,我们知道拂拭清洗,但是我们内在的心染污时,又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当我们的心受到染污的时候,要用清净忏悔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污邪,使人生有意义。忏悔的法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效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佛教的忏悔境界:


  

一.生活上的忏悔与知识上的忏悔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在有心无心之间,不知做错了多少事情,说错了多少言语,动过多少妄念,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反省的工夫,就是忏悔。

  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

  第一、忏悔是认识罪业的良心。

  第二、忏悔是袪恶向善的方法。

  第三、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够修持忏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乐。好像穿衣服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古训,想到一针一线都是慈母辛苦编织,密密爱心,多么令人感激?如此一想一忏悔,布衣粗服不如别人美衣华服的怨气就消除了。吃饭,想到‘一粥一饭,来处不易’,粒粒米饭都是农夫汗水耕耘,我们何德何能?岂可不好好的珍惜盘中飧?惭愧忏悔的心一生,疏食淡饭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住房子,看别人住华厦美屋,想想‘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觉得有一隅陋室可以栖身,远胜于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风雨人,忏悔的心一发,自然住得安心舒服。出门行路,看到别人轿车迎送,风驰电掣好不风光,想想别人为此曾熬过多少折磨,吃过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来;而自己努力尚不够,工夫还不深,自然以足代舆,如此安步当车,倒也洒脱自在了。一念忏悔,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时时风光、处处自在,变得丰足无忧起来,这就是能够常行忏悔的好处。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忏悔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是一般人平居无事的时候,总是轻忽怠惰,不容易生起忏悔的心。我们常常在噩运降临时,才懊恼自己的种种错误;等到病魔缠身的时候,才嗟叹自己的荒唐无度;在经济拮据的关头,才正视自己的挥霍浪费;到了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地步,才忏恨自己的鲁莽;活到年老力衰、齿危发秃的时候了,才后悔少壮不知发奋向上,老大徒然伤悲。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众生的差别,在于菩萨有前瞻远见,不会迷惑于一时的贪欲,造作万劫难复的恶因;而众生短视浅见,只看到刀锋上甜美的蜜汁,郤浑然不顾森寒锐利的锋刃,等到蜜汁尝到了,舌头也割破了的时候,已经种下无尽的苦果,后悔莫及了。人生短暂,我们应及早抗心高望,未雨绸缪,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勤奋垦拓,趁着富贵丰裕的时候常行布施,趁着因缘凑泊的时候广结善缘,创造自己未来光明而美满的人生。

  除了生活上需要反省忏悔之外,在知识上也要时时自我检讨,因为知识是一种深广无涯的东西,常常进化变异,容易产生下面的错误,例如:

  1.思想上的错误:就是佛教说的‘邪知’,是学问和观念上的偏差,譬如:不相信三宝、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轮回……等,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邪知,就要快快回头猛省:‘啊!我的知识错了!’这就是思想上的忏悔。

  2.见解上的错误:就是佛教说的‘邪见’,是对人对事的看法想法不正确,譬如:否定道德伦理的价值、处事错乱、误解他人……等,有了这种邪见,要知道自我警惕:‘啊!我的念头错了!’这就是见解上的忏悔。

  3.言论上的错误:也就是佛教所谓的‘邪说’,在言词上有了缺失,譬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说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邪知邪见有时潜藏于心中,不易发现;而邪说往往借口舌发露,变成口业,容易滋生是非,伤害别人,因此我们要守口如瓶,要慎舌如刀,时时警惕自己:‘啊!我说话太冒失了!’这就是言论上的忏悔。

  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忏悔,是身体行为的自我省察;知识上思想、见解、言论的忏悔,是心理意念的净化修持。只要常常在生活上反求,在知识上明辨,痛下忏悔工夫,就能使我们身心清净,生命升华了。

  禅宗的高僧大德,常常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起来,在生活里体会知识,用知识来印证生活,以免割裂分化,徒然成了禅和子、迷路汉,白云守端禅师说的‘声声解道不如归,往往人心会者稀’,就是这层意思。当一位学者向南隐禅师请示什么是‘禅’时,南隐不发一言,只是以茶水奉客,持着茶壶倒呀倒的,把茶杯注满了,水都溢出来了,仍不停止,那位学者眼见茶水流溢满桌,而禅师仍然专注的倒茶,毫无止意,学者慌忙提醒说:

  “禅师,茶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点点头,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心中满是偏执的看法与想法,满满的理论一大堆,如不先将自己心中的妄水空掉,你如何承受法水呢?”


  

二.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



 
 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间冒犯了别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常持省思忏悔的心念,天地就宽阔多了。心中不造作罪业,人事自然和睦,想开了,勘破了,像法庆禅师yuyan颂所言:‘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郤’,生命都把握不住,人我是非又何必执着呢?如此转念一想,真是人生何处不春风!

  过去有一位云居禅师,曾经说过人事上的十种后悔,劝告我们不要轻忽蹈陷,这十种悔事是:

  1.逢师不学去后悔: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能够终生受用,像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郤不知道好好亲近学习,等到机缘流失,徒然悔憾不已。

  2.遇贤不交别后悔: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生得一贤达知己,能够常常切磋恳谏,是极希有难得的殊遇。我们对于犯颜直谏的贤人益友,要能倾心接纳,千万不要排斥,否则贤友诤友一一绝去,人生的好机缘也失之交臂了。

  3.事亲不孝丧后悔: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4.对主不忠退后悔:跟随上司工作,不能尽心尽责,忠于职守,等到违过被辞退了,悔恨交加,有什么用?

  5.见义不为过后悔:生命的境界,常在一刹那间取决,一念迷即卑私,一念觉即高义。如果见义不为,错失良机,懊恼也于事无补。

  6.见危不救陷后悔:良知,是一种无法欺瞒的东西,见他人危难而吝于伸出援手的人,事后总难免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无穷悔恨。

  7.有财不施失后悔:有能力布施做功德时不做,等到失去财势机缘了才后悔,已无济于事了。过去有一位居士对我说:“师父!您来为佛教办一所大学,我捐助净财。”我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想不到没有几天,他真的把钱送来了。我跟他说办佛教大学不容易,不必那么快把钱送来,他回答:“不行啊!我现在有钱不布施,万一将来潦倒了,想参与佛教大学建校这么有意义的事也不行了。”,这位居士能够未雨绸缪,已得到佛法的深深妙用。

  8.因果不信报后悔:一粒稻种子撒在不同的土里,会以不同的因缘生长结穗,沃田里的稻穗必丰收,瘠土上的稻穗必贫枯,一粒稻种子都有因果差异,我们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的业报真理,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放逸六根种下恶因,否则感受恶果时已噬脐莫及了。

  9.爱国不贞亡后悔:‘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的兴盛,即是国民的福祉,全体国民,不论在朝在野,不分公职私职,都应当以国脉存亡为己任,努力贡献。

  10.佛道不修死后悔:身强体健时,不好好修行求菩提,等到白发频添齿牙动摇了,连佛号都念不住了,把‘南无阿弥陀佛’都念成‘哪有阿弥陀佛’了,还能精进修持吗?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等到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持念‘往生咒’,就太迟了。

  综合上面十种后悔来看,人际之间的因缘要及早把握,经常保持一颗忏悔的心,觉得我对不起一切众生,有了这颗不争不执的心,就可以避免贪嗔的染污,人事关系自然随之和谐了。

  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盖房子偷工减料,造成崩坍的不幸,良心上能不忏悔吗?为了骗取厚利,仿冒盗用,粗制滥造,不顾商业道德,破坏国家形象,不应该忏悔吗?只为满足个人贪欲,而造成金融混乱,恶性倒闭,使多少人生活陷入困境,使社会笼罩了苦难阴影,能不忏悔吗?如果人人有忏悔的善心,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我们的社会不就能繁荣富庶,我们的国家不就能和谐安乐了吗?

  佛经里有十种忏悔法门,为我们在人事和工作上的忏悔提出了指引,这十种忏悔法门是:

  1.对诸佛忏悔:诸佛的法力,有时会与我们的脑波相通,藉相同的频率度化我们。对诸佛忏悔,并不是要我们跪拜偶像,对木头石像磕头,而是要我们洗心革面,移情化性。过去有一位虔诚的信徒,每天从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终年不辍,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就嘉勉她说:

  “你每天都能虔诚的以香花供佛,真是难得。经典上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呀!”

  这位信徒听了,很是欢喜,就请求禅师继续开示:“师父呀!我每次来寺中以香花礼佛,觉得心里像甘露水洗过了一样,清凉而宁静;可是一回到家里,面对琐碎的家务,有时又像陷身火窟一样,只是焦灼不安。师父呀!请开示我:如何在烦嚣的尘市中,保持一颗清净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你知道如何保持花朵的鲜艳吗?”

  信徒回答:“知道啊!只要每天换水,并且剪去下面那一截泡烂的花梗,花就不易凋谢了!”

  无德禅师点头笑道:“保持一颗清净心,也是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要每天净化身心,多多忏悔反省,去除腐烂的习性,长养清净的心苗,才是礼佛的真义啊!”

  信徒听了,恍然大悟,很欢喜的作礼:“谢谢师父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师父,过一段寺院修行生活,享受暮鼓晨钟、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笑了,伸指一点:“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如同菩提,言语动静举手投足间,无处不是宁静,何必执着寺院形相呢?”

  所以在佛菩萨面前参禅或忏悔,并不仅是身体的跪拜诵念,更重要的是抛去心中杂念,息下妄缘,割舍罪业,清净身心!

  2.对父母忏悔:为人子女者,如果常常觉得有亏孝道,不能甘旨奉养,光耀门楣,因而忏悔改进,也是一种孝心。

  3.对子女忏悔:为人父母者,如果常常觉得对子女哺养照顾不够,对他们的呵护关爱不够,因而力谋周全,必定可以做好父母。

  4.对师僧忏悔:过去印度有一个迦阇国王想谋害大象王,就命令杀手穿了袈裟,伪装成沙门的模样前往,被大象王的母亲识破行藏,劝儿子拒见以避祸,大象王决定舍身度化顽劣,因而答谢母亲说:


见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此心皈佛者,愍念诸众生。
  

汝勿怀疑虑,宜应速摄心!被此法衣人,欲渡生死海。


  师与僧,都是传道人,是真理的化身,是暗夜的明灯,我们即使不能效法大象王的慈悲,也应该常常惭耻于道业没有成就。

  5.对弟子忏悔:我们做师父和老师的人,也要常常反省对弟子有没有尽心尽力教诲,以免误人子弟,作践人才。

  6.对国主忏悔:国家保护我们,领袖领导我们,使我们能安居乐业,而我们对于国家和社会又贡献了多少?有了这样的忏悔心,就能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7.对檀越忏悔:一个出家人,对信徒檀越也要有忏悔心,觉得我没有全力为大众解除疑难,没有时时为大众度化灾厄,实在愧对三宝与缁素,所以要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业。

  8.对良友忏悔:与朋友相处,总觉得你待我太好,我对你不厚道,如此多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广结善缘。

  9.对所化忏悔:譬如各位今天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赶来听讲,要耗费多少时间?花费多少金钱?我对各位究竟能有多少助益?一念及此,内心即有海深山积的惭愧!由于有惭愧忏悔的心,使我每次讲演都很慎重,希望每一句话都能对各位有所贡献。

  10.对龙天忏悔:天龙八部护持我们,在冥冥之中加被我们,使众多因缘成就我们,度越一切夷险,不堕愚痴迷途,我们能不好好回馈十方大众,报答天龙八部吗?

  忏悔是如此的美好,当人人前争后逐、暴戾愁恼时,我们要退让礼敬、谦敬忏悔,使心地如熙日般光明,性情如和风般安祥,忏悔是多么美好呀!可是,很遗憾的,社会上对于能忏悔改过的人,并不能真正尊重,也少见包容。譬如服刑犯人释放之后,虽然他已经改过自新,立志向善,可是社会这么现实,一个回头悔改的浪子常常找不到工作,缺乏机会,没有出路,在无立足之地的恶况下,只好变本加厉再度犯罪,实在可惜!

  《五分律》中说:‘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我们佛教徒应该有大度量、大胸襟,包容忏悔的人,协助忏悔的人。

  金代禅师养兰的公案,就是一个例子。他在寺旁庭院里栽培了几百盆兰花,讲经说法之余,视兰花为爱徒。有一天,禅师因事外出,吩咐一个弟子代为照顾,这个弟子在浇水时,不小心把兰架绊倒,整架的兰花毁成一堆,弟子非常愧疚,决定等师父回来以后勇于认错,甘愿受罚。金代禅师回到寺里,看见兰园里的残破景象,听了弟子真诚恳切的忏悔,不但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的安慰弟子说:

  “我之所以喜爱兰花,是为了用香花供佛,美化寺院,不是为了生气发怒而种植的。生死流转,物相无常,如果迷恋于心爱的事物,执着不能割舍,就不是禅者的行径了!”



三.感情上的忏悔与修持上的忏悔



  
  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飞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守空,过着清净清凉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我们在感情的生活里,要有忏悔的心情,觉得这件事我对不起某人,这个地方是我错了,这种情形是我疏忽了……,日日忏悔,日日改进,性情胸襟自然能开阔,生活品质自然能提升,否则每天被感情牵制束缚,住在五欲六尘的牢狱中,不能超拔,不能解脱,那种嗔恚惊怖、垢秽怨祸的日子,实在是苦不堪言。

  佛经里记载一段事情,说明忏悔的心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并且能改变一个人的相貌:印度波斯匿王膝下,有一个面容丑陋的女儿,因为长得实在难看,即使贵为公主,恐怕也没有男子喜欢她。国王不得已,只好在贫民窟中找了一位青年,赐予高官厚禄,让他与公主成亲。婚后,这个青年因为公主实在丑陋,见不得人,不敢带她出双入对的参加宫廷应酬,每次盛宴都是只身前往。日子一久,大家都觉得奇怪,怎么驸马爷老是不带公主出来,莫非公主美如天仙,怕别人看了怦然心动,所以深藏不出?有几个跟驸马交情好的官员决定一探究竟,商议把驸马灌醉,偷了他身上的钥匙,去他家拜见美貌的公主。而被锁在家中的公主,因为感伤自己的丑陋使夫婿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日日虔诚地在佛前礼拜,忏悔自己丑陋的业障。当她恳切忏悔的时候,说也奇怪,原本粗糙不堪合掌的双手,渐渐变得雪白润泽起来;那双瞻仰佛像的细眼,也慢慢变得晶莹美丽;而当她向佛陀倾诉心曲,求佛宽恕的时候,整个人忽然变得气质高雅,仪态优美。当那些官员偷偷窥见虔诚礼佛的公主时,一个个摒气凝神,见公主果然千娇百媚,国色天香,几乎看呆了。回去后纷纷数落青年驸马自私小气,藏美人于深宫之中。从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忏悔者常蒙三宝加被,忏悔者多能移情化性;经常在感情上忏悔的人,能洗涤一切烦恼垢,长养无边诸善根,消除业障,种植福田。


  至于修持上的忏悔,天台宗有三种忏悔的法门,就是:

  1.以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

  2.以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消去一切烦恼障。

  3.以无生门忏悔:勘破生死,修习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

  修持忏悔的法门虽多,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发露。发露,就是把自己的罪过在大众面前坦诚无讳地说出来,从忏悔的情状,可以看出一个人忏悔的心情。如果是上品的挚诚恳切,忏悔时会痛哭流涕,全身流血;中品的忏悔,至少也会满身大汗淋漓,懊恼欲死;最普通的下品忏悔,则是涕泪纵横,俯身不起。

  忏悔,要发心;至诚发心,罪业才能消除。过去有一个小沙弥在走夜路时,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知道以后,神色黯然的责怪小沙弥说:

  “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阿弥陀佛,这一来罪孽深重啊!为免业报轮回,你只好到后山跳悬崖舍身谢罪了。”

  小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祸根大了,只好含泪拜别了师父,万分伤心去到山后悬崖,往下一看,唉哟!又深又暗,此时命在须臾,小沙弥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无疑;不跳呢,三涂受苦,累世轮回,业报逃不掉,这可怎么办呢?小沙弥左思右想、右想左思的,真是进退为难,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来。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经过,看到小沙弥跪在路旁哀哀痛哭,觉得很奇怪,上前追问,小沙弥便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屠夫听了,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的说:

  “小师父呀!你不过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悬崖自杀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的,满手血腥,这罪过岂非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重了。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了,让我跳吧!应该谢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忏悔心生起,就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见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这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义,正是显示修行忏悔的希有殊胜。真诚的忏悔,可以洗除我们无边的罪孽,还给我们本来清净的面目,譬如磨镜,垢去而光现。

  过去有一位学僧,拜访越溪禅师向他求道:

  “禅师,我潜心研究佛学和儒理二十年了,对于禅法还是一窍不通,您能开示我一些吗?”
  越溪禅师二话不说,挥手一巴掌迎面打去,吓得学僧夺门而逃,心中莫名其妙,在法堂外越想越气,正要转身回去找禅师理论时,首座老禅师恰好来到。老禅师见他一脸怒容,就和蔼的垂询:


  “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


  学僧一边喝茶,一边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的挥掌打他,没有佛门风度……,正说到气头上,冷不防老禅师笑了起来,扬手兜头打了他一巴掌。学僧一怔,手上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下,半晌作声不得。只见老禅师含笑问道:


  “刚才你说已懂得佛学和儒理,只差一些禅法,我现在已用禅法供养你了,你晓得什么是禅法吗?”


  学僧被问得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看他怔忡犹豫,再问,他还是答不出来。老禅师就卷起袖子,微笑的说:


  “真不好意思,请看看我们的禅法吧!”


  说着,就低低俯下身去,把破碎的茶杯一一细心捡起来,又从容拿着抹布,徐徐把溅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这才悠然微笑立起身来,感喟的说:


  “禅法,禅法,这不就是禅法吗?”


  学僧一凛,这才悟出:佛法,不是口舌啊啊的空谈,而是日用修持的本领。当下拜倒受教。


  

四.行为上的忏悔与心理上的忏悔



  
  我们平日在身、口、意三业上,不知造了多少的罪业:身体所造的罪业如杀生、偷盗、邪淫;口说所造的罪业如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想所造的罪过如贪欲、嗔恚、愚痴。这些身、口、意行为上所造的恶事,称为‘十恶’,也就是十种过失。自古以来,有许多大德撰写过许多忏悔偈文,无非是劝世人去除三业上的过失。譬如梁朝简文帝曾作过《六根忏悔文》,为眼、耳、鼻、舌、身、意忏悔;梁武帝也作过《摩诃般若忏悔文》、《金刚忏悔文》;对声韵学有极大贡献的文士沈约,也作过忏悔文;陈文帝作过《妙法莲华经忏悔文》;宝志禅师作过《梁皇宝忏》;悟达国师作过《慈悲水忏》,各朝各代文士君主的类似作品不计其数,可知不仅出家人要修持忏悔,一国之主要行忏悔,甚至全国的国民都要行忏悔,能够这样,这个国家的国民道德必然高尚,社会风气也会和谐。

  佛教徒如何从行为上忏悔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下面四种行为上,成就自己的惭耻正觉:


  1.说好话来忏悔: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抱着慈悲喜舍的心情,以好话去赞美,这就是忏悔。经上说:‘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为人好口齿,既能助长他人善根,又能增益自己德行,何必吝啬呢?


  2.捐善款来忏悔:多行布施,多做功德,既能驱伏贪爱,又可以惠施众生,也是一种忏悔。


  3.勤劳服务来忏悔:发心为大众服务,来忏悔自己的罪业,《法句经》上说:‘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这种忏悔方式,也是福田。

  4.成就他人来忏悔:多为别人着想,多成就他人好事,譬如撮合别人的美满姻缘,‘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又如别人做生意,我多光顾买东西,让他多赚钱,表面看来是帮别人,可是功德会回向,常常也是帮自己。像我跟别人买罗汉鞋,他一双鞋卖一百五十元,但是我却给他二百元,他觉得奇怪,问我说:

  “大师,别人买我的鞋,我一双卖一百五十元,他还嫌贵,要跟我讨价还价;您不但不嫌贵,反而添到每双二百元,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就说:“你一双鞋子卖一百五十元,赚钱不多,品质无法改良,穿鞋的人也吃亏,万一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倒闭了,我们想买罗汉鞋穿,就再也买不到了。现在我用一双二百元买鞋,是赞助你赚钱,你可以改良品质,扩大生意网,使天下人有罗汉鞋穿,天下人受福报呀!”

  所以,有时候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我们只要感到亏欠别人太多,时时惭愧忏悔,时时想去报答人,自然能获得很大的法喜。这种由心理上的忏悔转化成行为上的乐善好施,依经上的记载,可以有五种福报:

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  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  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


  至于心理上的忏悔,在《摩诃止观》里,也提到五种忏悔法门:


  1.忏悔:就是常常诵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来消除深重的罪业,获得内心清净的生命。


  2.劝请:譬如说话得罪了人,做事冒犯了人,主动地去请他指教,邀他聚餐,礼请他参加各种活动。请大家来做功德、做好事,劝导社会大众共同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这也是忏悔法门。


  3.随喜:别人欢欢喜喜说话时,我们欢欢喜喜的聆听,为他助兴;别人高高兴兴做事时,我们高高兴兴随缘参与,不忘给予赞美,给予鼓舞,这种随口的赞叹,就是随口的欢喜。此外还有随手助人,广结善缘,是随手的欢喜;随耳听话,欣赏同情,是随耳的欢喜;随眼注视,关怀慈爱,是随眼的欢喜;随心赞同,同感同受,是随心的欢喜。这种种随喜都是功德,每天欢喜快乐,就是忏悔。但是一般人常常忽视欢喜的忏悔,和别人相处时愁容满面、泪眼汪汪,把烦恼传染给别人,影响大家的情绪。为了个人的不乐,增加大家的忧虑、苦恼,实在罪过。因此我们要自己欢喜,也给大家欢喜,这就是忏悔。


  4.回向:我们自己做的功德,不敢自己独享,回向给大家共同享受,如此回自向他,就是心念上的好忏悔。譬如我们现在点一盏光明灯供养菩萨,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发愿点这一盏灯,普天下的人都能照到,都能蒙受佛陀的光明,这是多么好的愿心!布施一块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块钱,但是布施的时候,发愿将这布施的功德,能解决天下人的苦恼,这种回小向大、回事向理的忏悔,是多么大的力量!有些人对于回向偈,只是口中唱唱而已,还需要身体力行,真正付诸实践。


  5.发愿:在寺院里,出家人早晚功课,常念四弘誓愿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发愿忏悔,就是为了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过去胜鬘夫人在佛陀授记后,曾经恭敬发十大愿,成为佛教发愿的师范,这十大愿的前五愿,就是最具体的心理忏悔法门: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曾经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人,其中有一个小沙弥也来参加应供,阿育王就为难了。因为在印度,即使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见到出家的师父,也要五体投地恭敬顶礼。阿育王顶礼过许多DA法师之后,面对如此幼小的小沙弥,实在无法下拜,但是不顶礼呢,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责备。左右为难之下,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无人之处,勉强屈身向他顶礼,嘱咐他说:“小沙弥,我是一国国王,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喔!”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钵,突然踪身一跃,跳进了钵中,沿着钵缘游走,又跳出钵外,向阿育王一笑,如此进进出出、出出进进的,神通无碍,把个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惊:“这个小沙弥真是神通广大呀!”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十说:“大王!刚才这件事情,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喔!”


  说得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唉!我心地不够光明虔诚,不该轻视小沙弥呀!”


  从此阿育王对于一切出家人,不分老小贤愚,都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我们要时时忏悔身、口、意的罪业,从行为与心理上痛改前非。罪业在事相上虽然存在,但是在本性上却是没有的,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罪业如霜雪,本无自性,不过是一时的沾染滞缚而已,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阳光去观照它,自然能够融化。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义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与深浅的层次,但是自他无二,事理一如。为自己忏悔,即是为他人忏悔;为他人忏悔,也就是为自己忏悔,自己与一切众生是不能分开的。普交禅师修忏的公案,可以做为我们的镜子:


  有一位信徒问普交禅师:“修忏悔法门是为自己忏悔呢?还是为他人忏悔呢?若为自己忏悔,自己罪性从何而来?若为他人忏悔,他人非我,不能替代,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禅师思索良久,无法回答,便四处云游参访,寻求解答。一日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就‘呵!’的大叫了一声。


  普交禅师不明就里,正要开口表明来意,泐潭的禅杖已迎头挥了过来,普交莫名其妙,只有暂时避开。过了几天,泐潭找到普交,对他说:


  “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


  普交惊疑未定,一声惊诧‘呵!’还来不及出口,泐潭又‘呵!’的大叫了一声,回音在普交胸腔中震荡不绝,宛如普交自己的发声,普交禅师一刹那间豁然开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看他已悟,十分高兴,执着他的手追问:


  “你会佛法吗?”


  四目相投之下,普交禅师也笑著「呵!’的叫了一声,把泐潭的手宕开去。


  泐潭知道普交已经洞明‘人我一如,自他无二’的忏悔法门,当下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忏悔的态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谢谢大家!

TOP

续 107

佛陀的教育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四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传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感谢佛陀的慈光,十几年来,我们从国立艺术馆到中山堂,从中山堂再到国父纪念馆,为了顺应各界信徒的愿望,场地一年比一年大,听众一次比一次多,这都是仰仗佛陀的慈悲,才能使佛法日渐广被。

  昨天,我应邀参加马来西亚的佛学讲座和万缘法会,信众相当踊跃,约有三万多人参与盛会,讲座和皈依也都有上千人参加;我想,今天佛陀的慈光不但普照着我们自由中国的大家,海外的父老兄弟姊妹也时时接受着佛光的加被。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种种无上法音,千余年来传衍不绝,他的教育方法尤其深妙,那里是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介绍详尽呢?所以,现在要先向各位致歉,今天我只能将佛陀的教育方法扼要地向大家说明。

  因为佛陀说法方便自在,所以佛陀的教育法门很多:有时候,他用神通自在种种的变化来说法;有时候,他六根互用,扬眉瞬目举手投足,都是在说法传心。一花一叶,在别人只是植物草本,在佛陀却是清净圆明的化身;山风海雨,在世人也不过天象气候,在佛陀却是究竟菩提的境界。对佛陀来说,世间万象无一不是悟道法门,佛陀的教育法是说不尽,言无涯的。所以,我只能把佛陀众多的教育方法,举一些特定的对象来说明。比方说:佛陀对妇女是怎样说妇女的法,对儿童怎样说儿童的法,对欲望很重的人怎样说法,对脾气性情不好的人怎样说法……各位听过以后,自己有受用就自己受用,或者告诉别人,让别人也能受用。因为佛陀所证悟的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自己享受真理的法乐;一种是他受用,是让他人也沾沐佛法的喜乐,能够心灵旷达,精神升华,使人生更加圆满。这也是佛陀的教育法之一。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说:


  

一.佛陀如何说老人法



  
  我们有很多长辈是老人,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也会有一段年老的历程,现在政府提倡社会福利,对于老人问题也很重视。因此,我先向各位介绍佛陀教育法中的老人法,也就是佛陀教我们如何尊敬老人,以及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待遇。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一次,他带着僧团到另一个道场布教,有些年轻的比丘修持不够,一个个拿着卧具抢睡觉的位置,“我要睡这里有窗子”,“我要睡那里比较方便”……这个也抢位置,那个也挑地方,最后能睡的地方都被占满了,年高德邵的舍利弗反而没有地方过夜,只好在屋外一棵树下打坐。佛陀知道了以后,就把僧团大众集合起来,向大家开示:

  “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鹧鸪、猿、象三个朋友,彼此互不相让,什么都要争,结果反而谁也得不到什么。后来觉悟到‘佛法在恭敬中求’,决定推选一位年龄智慧最高的长者,尊敬他的判断,依他的教诫修行。这一来,纷争的乱局顿时改观:鹧鸪不能吃的食物,猿可以吃;猿用不着的东西,可以给大象用;三个朋友互通有无,相扶相让,彼此反而更富足了。所以你们大家要知道:我的教法中,并没有高下阶级的分别,但是也不能罔视长幼的礼教;你们对法腊高的长老一定要恭敬奉事,诚恳的礼拜、迎礼、合掌,因为他们在学佛道路上,跋涉过千万的水火风霜,可以给你们经验传授,是教法的象征,所以要给长老最好的床坐,供养最好的水、最好的饮食。”

  长者、长老,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佛经里面说:‘长者不必以年耆’,就是不完全以年高这一点来认定,而是以戒德为准;换句话说,一个出家人的道德很高,戒腊很高,就算是长者、长老了。长老应该具备什么道德呢?《法华经》里有所谓‘长老十德’:

  1.姓贵:出身德行清净恭谨的贵族,且又是佛教家庭,世代虔奉佛法,真正依教行持的佛弟子。

  2.位高:身居高位,心性柔和忍辱,能慈心爱护体恤下属,而不以权位欺凌人。

  3.大富:具备世间、出世间种种功德法财,能以欢喜心布施,济拔众生身心远离困乏怖畏。

  4.威猛:心能降伏种种恶念,身行威仪庄严,受人敬重。

  5.智深:除威仪能摄众,智慧的善巧方便外,更能度化千差万别刚强顽冥的众生,引导出离迷妄深陷的境界。

  6.年耆:平易亲切,言行足堪为年轻后辈的模范者。

  7.行净:身、语、意三业都清清净净。

  8.礼备:举手投足都合乎世间、出世间的仪礼,胸怀旷达,能容人容物。

  9.上叹:一切行为殊胜,让上位的人赞叹。

  10.下归:一个长老要能以德服人,让下位的人也能心悦诚服。

  具备了‘长老十德’,才有资格接受长老应有的供养。

  长老、长者,应受什么供养呢?佛经里记载:我们对于佛陀有十种供养,就是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对于宗教师(出家人)也有四种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对于老人、父母、师长、三宝,应该清净身、口、意三业来供养,三业供养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所谓身供养,就是不时地让老人家感觉到你的举止行动,举凡站的位置、坐的动作等等,都是很尊重他。口供养,是时时赞美对方的慈悲和道德。意供养,是心存敬意,‘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尊敬老人家,我们的儿孙辈们耳濡目染,将来也自然会尊敬我们。

  年老之人,最大最宝贵的特长,就是他们的人生经验,这种经验常常就是处世的智慧。佛经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尊崇老人的意义:

  远在佛陀时代,有个波罗奈国的国王,下了一道惨无人性的命令:

  ‘家中不准养有老人,不从者,满门抄斩。’

  波罗奈王认为:老人是多余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费米粮,如果能省下一个老人的米粮,来养活一个幼儿,不是更有意义?

  于是,在这样荒谬的‘经济政策’下,波罗奈国触目皆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再也看不到一个老人了。

  这时候,有一位孝顺的年轻人,因为不忍心把老父亲流放山林,就瞒着亲友邻居,暗中把父亲藏在地窖中,让年老的父亲日日阅读佛经,聊慰余年。

  不久,邻国因看不惯波罗奈国这种惨无人道的作风,下了一封挑战书,要波罗奈国国王回答两个问题,如果三天内答不出,就兴兵征伐。这两个问题是:

  一、世间上什么生命最长久?

  二、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宝贵?

  国王烦恼极了,大街小巷四处张贴告示,只要有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获赏黄金万两。一天、两天过去了,国中几十万人竟无一人能回答,就在国王焦头烂额的时候,突有一位年轻人撕下告示,表示能解答,国王立刻召见。年轻人胸有成竹,意态从容地说出答案来:

  一、智慧命最长。

  二、信为第一财。

  说完,在场的百官大臣立刻鼓掌称妙。国王非常高兴,即刻吩咐左右重赏黄金万两,年轻人却立刻拒绝,叩头跪说:“我没有资格接受这些黄金,因为想出这个答案的人并不是我。”

  国王纳闷地问:

  “不是你,是谁想出来的?”

  “我的父亲!”

  “你父亲为什么不亲自来见我呢?他现在人在什么地方?”

  “求国王恕罪,我因不忍年迈的父亲被放逐山野,就自作主张把他藏在家中地窖,虽能逃得性命,却不能前来晋见,当面向国王献策呀!”

  这个年轻的孝子,激动地说完之后,国王恍然大悟,很后悔地说:

  “我错了!过去,我只知道嫌弃老年人年迈体衰,却忽略了老人的经验智慧,弄到几乎亡国的悲剧。真是愚昧啊!”


  

二.佛陀如何说儿童法



  
  在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佛陀苦口婆心地开导大家不要轻视后学,对小辈也要尊重。佛陀说:不要以为小孩子很小,就可以任意欺瞒,世间上很小的东西有四样是不可以轻视的:
  1.小小火苗不可以轻忽: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惨祸。


  2.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会成长为大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

  3.年少王子不可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就是国王,统领天下造福万民由他,一言丧邦遗祸百姓也由他。

  4.小沙弥不可以轻视:因为他虔心学道学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为人天师范的法王。

  无论沙弥也好,小王子也罢,佛陀主要是开示我们:幼苗不可以轻视,等于我们常说的‘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在西方国家中,有人赞叹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因为它的物质生活富裕,毋忧匮乏;又说美国是青年的战场,因为年轻人要为生活竞争奋斗;但是,美国社会同时也被批评是老年人的坟场,因为美国不注重养老,缺乏孝道观念,大家如果了解佛法,那么,我们不但可以把自由中国建设成儿童的天堂,也成为老人的安养国。

  佛陀是怎样的爱护儿童、教育儿童呢?

  佛陀有个弟子叫迦旃延尊者,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他派了一个年纪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见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说:“哪,你们在我卧室再添一张床位,让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住处。”佛陀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对远方传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团的后学,以及同龄的大众:虽然是个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轻忽,要好好爱护他。当时僧团里小小年纪的沙弥们很多,像均头沙弥、罗瞷罗沙弥都是。他们因为年纪小,跟着年长的比丘们出去托钵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为一般人对于年老的比丘都肯给丰富的供养,可是对这些年轻的沙弥们,社会大众有时会开玩笑,在他们的钵里,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饭菜来供养他们。佛陀知道了以后,也召集大比丘们开示说:“你们不注意这群年幼的沙弥,你们所受的饮食就是不净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游化时,看到一个小孩正在玩一只青蛙,把青蛙的一条后腿倒抓起来,让青蛙悬在半空中摇摆旋转,佛陀于是上前劝说:“小朋友,你认为这样很有趣吗?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来,你会觉得很快乐、很好玩吗?”儿童从小要有慈心,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长大了才不会残暴而不自知,才能成为世间无争无嗔的菩提种。

  现在,我就把佛经里,佛陀教育儿童的方法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各位家长也一齐来学习佛陀的教育方法。佛陀教育儿童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教他跟大家结缘:吃饭的时候,要‘当思来处不易’,一粥一饭都是由许多人辛勤奉献的成就,所以人家跟你结缘,你也要跟人家结缘。从小让孩子养成跟人结缘的习惯,身语意念都种下善根,儿童在这种教化下长大,将来就不会贪心、悭吝,不会以暴力相向。

  2.教他要有感恩心:生活中,时时给他机会教育。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姊姊。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这种儿童将来才会敬重人。

  3.教他对人有礼貌:佛经上常说‘佛法在哪里求?在恭敬中求’。要时时教导孩子跟人点头,跟人说好话,有礼貌,结善缘。

  4.教他心中有信仰:这点很重要,让儿童知道三宝的伟大,知道宗教的慈悲,从小亲近三宝,长大后自然将心里的信仰化为生活中的谦冲虚怀,促进社会的祥和。

  如今有些家长虽然也鼓励儿童信仰,有时候却不得其法。比方说:妈妈带孩子到寺院里来,一见到法师,就扯着孩子衣领叫他:“来,来,拜师父!拜师父!”小孩子不习惯,不肯拜,妈妈就硬压住他的脑袋:“拜呀!拜呀!拜下去!”小孩子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拜下去。这样一来,他却可能对宗教生起反感,造成日后抗拒的因缘。

  佛陀的教育法,是从来不压迫、不勉强人,总是随顺人的根性,给予种种方便的教化,像下面的例子:

  年轻貌美的摩登伽女,有一次在佛陀讲经的时候,忽然在大众面前出现,公然向佛陀索讨:“佛陀!你把阿难藏起来干什么?请把阿难还我!”阿难是佛陀的侍者,长得‘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不但庄严,而且多闻有智慧,经上形容‘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这样一个年轻少女,在那么多人面前,不顾自尊羞耻的索讨阿难尊者,假如是出现在我们这里,大家一定会纷纷斥责:“哪里来的野丫头,把她赶了走,赶出去!”但是方便教化的佛陀却含笑包容,耐心开导说:“哦!摩登伽女,你喜欢阿难尊者吗?阿难尊者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你们的程度不一样,很难相配,你可否先留在这里学习一段时间,等程度相近了,再为你们举行婚礼可好?”佛陀非但不以摩登伽女为无礼,拒绝她荒谬的要求,甚至还大开方便应允:“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摩登伽女受到佛陀的感化,就答应了:“好!我修行,我一定要修得跟阿难尊者的程度一样!”

  比丘尼们把摩登伽女带去修行,天天念佛打坐参禅,天天听闻清净的佛法,声闻缘觉,日浸月润,摩登伽女终于觉悟自己内心的爱欲是羞耻的,因为贪爱会引生无穷的烦恼,欲情也是染污不净的,会障碍心性使人迷惑。终于,她很惭愧地跪在佛陀面前忏悔:“佛陀!我为自己内心不净的爱欲觉得羞耻,很难为情,我再也不会有私爱阿难尊者的妄念了,请您慈悲,也让我出家修道吧!”

  摩登伽女一念断尽,即朗然见性,入于佛道,就是因为佛陀的教化法里,着重启发引导,而不以强逼压迫为方法,所以每个人可以在这种善巧的指引下,悠然地返观自心,彻悟本性灵台。这也是一种慈悲法。


  

三.佛陀如何说夫妻法



  
  佛陀对四众弟子的要求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必须独身;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可以有正当的夫妻关系,这种伦理关系及家庭组织,在佛教里是被承认的。人生一世,男婚女嫁是每个人心中美丽的期望和追求;有些人结婚以后,也会懊悔婚姻不如当初想像的快乐美满。有很多在家信徒,一心想要学佛法,甚至要求出家。由于出家并不是很容易,当这些信徒因缘不具足,或者对佛法薰习不够时,我就尽量劝慰他们,不要一时情绪化,出家自有出家的因缘,在家学佛也是一样。于是,有的人就结婚了。几年后,他们遇到我,有的就责怪我:“唉,师父!当初就是您不让我出家,害我现在犹如身居火宅,天天受五欲六尘侵扰,我觉得好辛苦,好烦恼噢!”但是,我也见过不少恩爱和气的家庭,上慈下孝,尤其是佛化的家庭中,夫妇懂得相敬相爱,美满快乐的更多。

  怎么样才能有美满的家庭呢?现在一些年轻男女,有时候喜欢举行佛化婚礼,我总是鼓励他们做一对和谐的佳偶。通常,我对男人怎样做一个好丈夫,有四句话相赠:

  1.吃饭要回家:现在社会上不是推行‘爸爸回家吃晚饭’吗?每天都回家吃饭的丈夫,家庭才会美满幸福。

  2.身边少带钱:为人丈夫,出门在外少带钱,比较不会做坏事,家运也会兴隆。

  3.出门成双对:公事应酬,私人交际,夫妇双双对对去赴宴,能增加彼此的和谐美满。

  4.出门有去处:你到哪里去,要让太太知道你的去处,以便有事随时可以电话联络,不致误生鸿沟芥蒂。

  对于新娘,我也以佛陀的教法赠勉:

  1.温言慰辛劳:因为丈夫在外上班很辛苦,要以温柔的言语安慰他的辛劳。很多悲剧家庭中,男人固然有错,太太也有过失。比方说:丈夫回家了,她不讲好话给他听,却怒气冲冲的怨怼:“死鬼!鬼混到哪里去了,现在才回来!”或是:“你看看你,真没用!人家王董事长、张经理一个月赚不少钱,哪里像你,穷兮兮的,赚不到什么钱,还敢娶老婆!”说这种伤男人自尊的话,当然使他无法爱家,爱太太了。

  2.饮食有妙味:要常常烹调美食给丈夫吃,女人要控制男人的心,应该先掌握住他的嘴。他在外面的饮食不合口味,不能习惯,自然就会想起‘我太太煮的菜多好吃啊!’任凭外面的朋友怎样劝诱也留不住,他要回来吃太太烧的菜。所以家里有妙味很要紧。

  3.家庭像乐园:家里要布置得很整齐、很清洁,有艺术的气氛,让先生回到家,一杯茶,一份报纸,悠闲自在,真像在天堂一样。相反地,一个家庭如果乱糟糟,丈夫回到家,就像进到猪窝狗窝一样,心烦意乱之余,他当然不愿意回家。

  4.凡事要报告:一个好妻子不应有太多秘密,一切家事既然做了,就该都让先生知道,坦诚相与,让他信任你,体谅你。

  我刚才对男人所说的法有四句:

  一、吃饭要回家。  二、身边少带钱。  三、出门成双对。  四、出门有去处。

  对女人说的法也有四句:

  一、温言慰辛劳。  二、饮食有妙味。  三、家庭像乐园。  四、凡事要报告。

  这是我在佛门几十年来,从信徒的谈话里所得的一些看法,藉此因缘供养各位。

  此外,佛陀在《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中,对于教导在家夫妇如何相处也有微妙的善法,我也一并把它说出来给大家参考。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太太呢?下面五件事必须注意:

  1.要帮忙家务:回家要帮忙太太煮饭、洗碗……等,不要像老太爷似地朝沙发一坐,对太太的忙碌视若无睹,你去帮个忙,爱语几句,气氛会很好。十几年前,艾森豪还是美国总统的时候,从白宫回家,都会帮太太烧两样菜,成为令人羡慕的婚姻佳偶。

  2.要经常礼物慰赠:佛陀告诉为人丈夫者,要常常买一些东西或精致的纪念品、衣料……等,送给你的太太,表示你的体贴关怀。

  3.关心妻子的亲友:有的太太很可怜,家里的亲人来了,她不敢招呼,怕丈夫责怪,于是偷偷摸摸东拿一点,西塞一件,然后赶快送他们离去!像这样防贼似的,太太如何全心对待丈夫呢?凡是太太的亲朋好友来访,你要帮忙她热心招呼款待,这样你太太会觉得你对她好,她肝脑涂地都肯为你牺牲。

  4.要让太太家居自在:就是让太太衣食充足、用度无缺,让她在家里好自由、好自在,生活得很愉快,她才能安心做好家庭主妇。

  5.与太太一齐户外活动:星期假日陪太太到郊外欣赏风景舒散身心,让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她才不会跟你发脾气、闹情绪。

  佛陀的教法里,丈夫对待妻子有五事,同样地,妻子对待丈夫也有五事要注意:

  1.要体贴敬爱:要体贴丈夫,没有钱要体贴,没有升官更要安慰他,丈夫最需要的是太太敬爱他、尊重他。

  2.要家务整洁:多付出一点辛劳整理,就能多给他一点清爽的生活空间。

  3.要诚实毋欺:夫妻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才能融洽如一体。

  4.要温柔亲切:‘天下之至柔者,莫善于水’,也就是至柔克至刚,一个温柔体贴的太太,在丈夫的心目中,当然比蛮横霸气的太太有份量。

  5.要赞叹恭维:太太在家里,除了弄好的食物给先生吃,好好侍候先生之外,最好是能凡事赞美,让先生感受到天地虽大,只有太太最懂他、容他,这样他也会更爱你。

  《玉耶女经》中,佛陀也提到一个女人要有五种美德:

  1.做一位母妇:用母亲疼惜儿女的心去爱先生,事事体贴他。

  2.做一位妹妇:用妹妹恭敬哥哥那样

  的态度,来恭敬先生,相礼相让。

  3.做一位臣妇:以臣子对待国王的敬慎心情对待丈夫,不与他争高争低。

  4.做一位婢妇:如侍女婢女尊敬主人一样来服侍先生,维护他的尊严。

  5.做一位夫妇:彼此相亲相爱,患难与共,祸福相倚。

  佛经里,常把夫妻比喻是‘共命鸟’。这种鸟,一个身体却有两个头,由于两个头共处一身,这两个头就必须彼此协调,相亲相爱。共命鸟有合得来,也有合不来的。如果是合得来的共命鸟,就能相安无事;不合的共命鸟共处一个身体,你争我夺,麻烦就大了。夫妻就像共命鸟,要相爱相亲,像两匹马同拉一部车一样,步调要齐一不乱,才能维持久远。

  有一只共命鸟,一个头善,一个头恶。恶的头睡觉了,善的头看到好吃的食物,就自个儿独享了;等到恶的头一觉醒来,觉得肚子饱饱的,很不高兴,就怨声抗议:“你刚才趁我睡觉时吃了什么东西?为什么不等我醒来再吃?”

  两个头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过了几天,坏头逮到一个机会,趁好头睡着了,就想:“哼!我今天总算可以报复了,我要把毒草吃下让你难过!”

  一会儿,善头醒过来,觉得肚子疼痛难忍,不觉哀哀呻吟,坏头见状,就幸灾乐祸的说:“你今天知道受苦了吧!”

  话刚说完,坏头立觉剧毒攻心,忍不住跟着善头挣扎哀号,不久,两个头都中毒而死。

  夫妻,就像共命鸟,应该要相亲相爱相扶助,不要互相勾心斗角,彼此心中痛苦。爱,才能赢得爱;恨,只能增加恨,佛教的因果关系就是如此。《六祖坛经》上说:‘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爱美满,也必须相惜相让,行善培福。


  

四.佛陀如何说朋友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佛经里也有这样的例子:佛陀带着阿难尊者一行人,经过卖鱼的鱼市,鱼的腥味熏得大家全身腥臭难闻。佛陀就开示弟子说:“我们和坏的朋友在一起,坏的习气就像鱼腥一样,会沾污我们的身心。”又有一次,佛陀领着阿难尊者及几位弟子经过一处花店,大家身上都沾满了花香。佛陀又应机开示:“阿难!你们和好的朋友交往,好的习气就像这花香一样,会清净我们的身心。”

  佛陀曾告示弟子,朋友的品格有四种:

  1.有友如华:有些人交朋友,在你功名利禄得意的时候,他捧你如贵人,把你当花一样,插在头上带在身边,四处招摇炫耀;一旦你失意落魄时,犹如花萎谢了,他就把你弃置一旁,浑然不曾相识。这种朋友不宜深交。

  2.有友如秤:秤,如果你重,它就垂下来;你轻,它就翘起来。有一种朋友也是这样:你有功名富贵,他就向你求功、谄媚,跟你低头谗言,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等到你不如往昔威风的时候,他就趾高气昂,不可一世,态度大变。这种朋友实在要不得。

  3.有友如山:好像金山一样,鸟栖息在金山上也会映得全身发光;有的朋友就像一座宝山,跟他在一起,大德高义,日沾月沐,会让我们受益良多。

  4.有友如地:有的朋友能替我们担当一切,犹如大地普载万物,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内涵。

  对于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交往;对于如花如秤的朋友要默然避开。佛陀也告诉我们:朋友之间以四摄法相处很好。什么是四摄法呢?就是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互相施助,或财物上给助,或精神上扶持;彼此相处,常说鼓励、赞叹的柔软话语;凡事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感受,不致隔靴搔痒,触不着问题的症结;既是朋友,就应该彼此不存私心,彼此相处时,能祥和无争,互相信赖。

  朋友如果有了隔阂误解,要如何消除距离,才能促进良好的关系呢?我现在要以佛陀的开示,也学无际大师,开十个药方给各位参考。这‘朋友十剂’,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


  1.好心一片:以正直、关爱、提携的心和朋友交往。

  2.爱语三句:朋友见面,至少要有几句好话,“你现在看起来好年轻哦!”“你好发福哦!”“你真好命呀!”

  3.忍耐一时: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正是这个意思。

  4.慈悲全用:能以慈悲心对待朋友,如菩萨的慈愍众生,则无事不能忍,无事不能容。

  5.布施五钱:对于钱财,要有‘分一半也无妨’的气概。

  6.信用始终:比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已经承诺的事,要尽力履行,切莫虎头蛇尾。

  7.感谢万分:受朋友施助,无论身行、口说、意念,都应该存至诚的谢忱。

  8.体谅一点:体谅可以润滑彼此间的磨擦,消弭不愉快的裂痕。

  9.恭敬十成:恭敬可以升华友谊的境界,美化两者的交情。

  10.方便不拘多少:为人处事,虽然要有原则,有时候不妨略作变通,开方便法门对待。
  对于朋友的相处,这十个方法到处都能行得通。另外,朋友怎样相处?依照佛陀指示,我再送给各位四句话:


  一、你大我小。  二、你对我错。  三、你好我坏。  四、你有我无。

  我今天讲佛陀这许多教育的方法,看起来很平淡,但是都很实用。因为佛陀的说法是累劫千生的觉悟,并不是华丽空泛的理论,各位如果能依教奉行,就能契入佛陀本怀,证悟诸圣贤人的解脱法门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