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星云老法师演讲集》

续 114

禅者云游与参访


时间:西元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传记)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我前天和昨天都在这里讲‘禅’;禅,主要就是让我们觉悟。

  过去有禅者悟道了,有人问他:“你悟了什么呢?”

  他说:“原来佛祖是凡夫做的,我现在悟到这个道理。”

  也有的禅者悟道了,你问他:“你悟的什么道呢?”

  他说:“啊!我现在才知道,原来那些拜佛的师姑都是女人哪!”

  今天各位不知道悟道了没有?假如你们悟道的话,也可以说:“噢!我悟道了!原来山河大地是那么清净,那么庄严。”

  究竟古代禅师们悟道的情况是怎么样呢?我今天就来跟各位讲‘禅者的云游与参访’:

  我们常听人讲,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是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我们的政府贤明,开放观光政策,举国上下都能自由自在的到世界各地旅行,让大家感觉到没有白来世间一趟!古代禅者的行脚参访,就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样地逍遥、洒脱、自在。

  在这个题目里,我一样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云水行脚的风姿



 
 古时候的禅者,他们行云流水似的各处行脚、参访、教化,那种随遇而安、随缘度化的风釆,为人间树立了圣贤的典范,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这种芒鞋竹杖,以天下为家的洒脱无滞,实在不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君王所能企及,无怪乎他要慨叹:‘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禅师们平日生活是随缘而又简单的,‘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在清茶淡饭、粗布衣单的生活里,有著「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怡然自得;清茶淡饭里有甘美的妙味,粗布衣单里有无上的庄严。在这个世间,百年岁月犹如一场乾坤大梦,人生不过是乾坤里的一盘棋局,到最后输赢又能如何?还不如学学禅师们的随缘放旷,任性逍遥,摆脱物质尘劳的束缚,安住于丰富的心灵世界。

  有一首描写禅师生活的诗偈:‘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道尽了禅师们安贫守道的高旷风骨。三衣一钵,竹杖芒鞋,随处参访,随处行化,看起来像是清苦的乞者,其实是世间最富足快乐的人。像我们现在睡在席梦思上,犹有千般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计较;但是禅师们只要‘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心里就很满足自在了,没有牵绊,也没有烦恼。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和两个同参法友在山林里参禅打坐,不知不觉中,三个人异口同声地叫出:“快乐啊!快乐啊!”

  佛陀听到了,就问:“你们刚才一直叫‘快乐啊!快乐啊!’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快乐?”

  跋提王子答:“佛陀啊!想当初,我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每天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锦缎,多少卫兵日夜保护着我,但是我仍然感到恐惧,好像有人要行刺我;每天都在不安的情绪里生活。现在出家了,参禅了,吃的东西虽然素简,却甘美饱腹;住的地方虽然是林间树下,却觉得好安全,好自在,所以忍不住欢喜得叫了出来。”

  你们各位在每天的生活里面,不知道是以什么为快乐?有人以为世间上爱情最快乐,但是爱情像朵花一样,虽然美丽芬芳,却不能长久;爱情像柿子、凤梨一样,不错!有那么一点甜味,但是那个甜味里面有酸、有苦,也有涩啊!爱情好像是南北极一样,有时候情欲炽燃热如火!热得我们头昏脑胀,不能自己;有时候爱恨交织冷如冰!让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也有人说:世间不一定要有爱情,金钱一样使人快乐。但是金钱并非万能,金钱可以买一切山珍海味,却买不到健康的食欲;金钱可以买到高级化妆品,漂亮流行的服饰,却买不到优雅的气质;金钱可以买名贵的床褥,却买不到安心的睡眠;金钱可以买千万本书籍,却不能买到智慧;金钱可以堆砌权势,却得不到众人的敬重啊!金山银山,能买到恒久的快乐吗?

  爱情,不是最快乐的资源;金钱,也不是最快乐的资源;那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如果你的生活里面有禅,像禅者的参访、云游或者是打坐,看世间烦恼如流水,横逆是涅槃。因为有禅,那怕是短短的一瞬,也足够一生一世受用无尽了。

  禅师们云游参访到处行脚,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有的慢慢会体悟:道,不是在云游参访里面!道在哪里?道在我自己的心里!赵州禅师有一首诗: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禅师们非常精进,虽然是年高八十的人,仍然虚心访道四处行脚,到最后呢,走遍天涯海角才知悟:道,原来是在自己心里。

  有一位比丘尼禅者,她有一首诗说的很好: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像我们现在自由中国的国民,常常到世界各国去观光,走遍了世界,回到了我们自由中国,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叹息:“唉!还是台湾好!”哦!台湾好,你平时没有感受到吗?你要走遍了世界,旅游各国以后,回来才知道台湾好?转眼成空,回头是岸,禅者就是这么一个味道。大千世界云游都尽之后,才知道大千世界原来不在彼处,在我们的心里。

  禅师们云游参访,不是贪看风景,完全是为了找寻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道’;访道,就是他们的风姿。他们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我们被功名富贵、五欲六尘束缚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点‘禅’的闲情逸致,也那么样的逍遥参访、云游,也体会那么一点禅的味道,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吗?

  禅师们的云水行脚,另有一种潇洒风姿,他们来去无碍,也不沾不滞,对自己的故乡不留恋,对风景际遇也不执取;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如雪泥鸿爪不留痕。例如有名的马祖道一禅师回到家乡,遇见一个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老婆婆看到出家僧,就问旁人:“哎哟!那不是我们家隔壁那个小三子?”她不叫他马祖道一,叫马祖的小名。马祖道一不禁感叹说:“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长;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云游天下的禅师,常常是连自己都遗忘的人。

  马祖道一住在江西,各地学禅的人,都风起云拥到江西去访道;湖南有个石头和尚,也是当时众望所归的禅师。由于天下僧侣不是到江西参访马祖道一,就是湖南参访石头希迁,社会上就称参禅的人叫作‘走江湖’。‘江湖’这两个字,古代本是指的江西马祖和湖南石头,沿用到后来,也称那些浪迹四方以杂技谋食者为‘走江湖’,其实,‘走江湖’指的就是过去禅者的云游参访。


  

二.挂单求法的虔诚



  
  禅师们为了云游参访,经常会到一些禅寺挂单食宿。他们为了寻师访道,那种求法的虔诚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禅宗里有这么一则公案:

  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当时有一位博览群书、善读玄理的神光,知道少林寺有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便前往就教。但是好几天过去了,每次他来,达摩祖师瞧也不瞧他一眼,更别说有只字片语的开示,想起古德那种为求道而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甚至投崖饲虎的决心,神光决定彻夜立,等候达摩祖师开示。十二月的大雪天里,神光独自默立于雪中,寒风砭骨,积雪深埋过膝,却仍动摇不了他求法的决心,达摩祖师知道他是法器,终于开口问他:

  “你站那么久做什么?”

  “向您求法啊!”

  “无上妙道,需要旷劫修持各种难行难忍之行,那里是轻心慢心就可以求得到?”

  神光一听,立刻取出利剑自断左臂,表示自己求法的决心。

  达摩祖师沉默了一会儿,问他:“你要向我求什么法呢?”

  神光说:“我的心不安,请师父替我安心。”

  达摩说:“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神光一怔:“我找了很久,可是找不到心。”

  达摩祖师笑着说:“好!我已经替你安好了。”

  神光恍然大悟。原来达摩祖师要他拿出心来,是让他发现自己的妄心,以唤起他直观自性,了悟真心。古代禅师为法忘躯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各位也许会想:所谓的‘恍然大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以日常生活中一些浅显的例子向大家说明:悟,好像是电光石火在刹那间迸出的火花,在那轰然乍现的一刻里,很多久远以前的人、事、物一下子都集中到眼前来,前尘旧事一点一滴都浮现脑海,时间、空间都不能障碍他所感的这个悟。所以这个一悟啊!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和宇宙万有休戚相关;他看到大家,也不会有你张某某、王某某、李某某的差别距离,芸芸众生与他都是一体的。我们所计较的功名富贵,我们所执着的人我是非,我们所懊恼的污辱毁谤,在禅者悟道的胸襟里,不过是一场人间儿戏罢了!□

  有一位浮山法远禅师,是南方人,他和几个同参到北方去。北方天气很寒冷,尤其到了冬天更是酷寒难熬,他们到一个寺院挂单,从早晨等候到中午,竟没有一个知客师来接待,大家饥饿难耐,其中四个人退心,离开了;入夜后,寒风呼呼吹来,衣衫单薄,肚子又饿,实在不能忍受,又有三人退心离去,只剩下法远一个人;到了深夜,知客师出来了,一言不发,端着一盆冷水,不容分说就朝法远禅师头上泼去,大骂:“这么迟了,你还在这里做什么?还不赶快离开!”

  法远禅师任由水溅满面,只是静静地说:“大德,我从南方不远千里而来,一盆水就想把我赶走吗?请原谅,我不走!”

  “不走?好吧!你到厨房后面去典座,替大众煮饭、烧菜。”

  寺院的生活很清苦,每一次他都把自己点灯的油节省下来,用这些油煮面给大家吃,供养大众。为了这一餐面,大和尚非常生气:“常住的东西,你能随便煮来给大家吃吗?公家的东西,你能自己拿来做人情吗!?现在要处罚你:第一、把衣单统统扣下来抵偿。第二、请你立刻迁单,走!”

  “我不要离开!”但是已经被迁单了,想想非离开不可,怎么办呢?只好在门外走廊上挂单,每天在那里打坐。半个月后,住持大和尚经过:“咦!你不是迁单了,怎么还坐在寺里啊?”

  法远赶快分辩说:“大和尚!我不是住在寺里,我住在寺外啊!”

  “寺外这个地也是我的啊!哎!不要多说,缴房租!”

  法远恳求说:“请大和尚慈悲,让我去替人家念经,为人消灾祈福,化缘一些钱来缴纳房租,我不要离开!”

  像法远禅师,他去参学、求法,始终信念虔诚,使住持大和尚觉得这个青年经得起考验,经得起磨炼,后来就把住持的位子传给了浮山法远禅师。

  假如各位到韩国、日本的禅寺参观,可以看到寺院门口,常常有许多年轻和尚跪在那里,伏在衣单上,你们以为他在休息吧?不是!他是在求法。他在那里到底要跪多久,知客师才会接受他去挂单?一般大约是七天七夜,也就是要跪足七天七夜,知客师才肯跟他讲话,接他进去。

  日本、韩国的禅寺,每天早上也可以看到许多年轻力壮的出家人,在那里擦地板,打扫水沟;他们都是各个大学毕业的学僧,必须到禅寺擦地板,打扫水沟,或每天出去托钵化缘,做一些修行的工作,经过一年的磨练,才能领到毕业证书。

  我自己是在四十四年前(大约民国三十年),在南京栖霞山求受具足戒。我受戒的老师,上月下基老法师,他今天也在这里。我在栖霞山寺受戒以后,也到各处去挂单。我记得在很多禅寺挂过单,但我从来不以老师是丛林的方丈住持去攀关系,于是挂单的时候,可以说受了很多的责骂,很多的委屈。坐在那里,知客师来了,我先向他顶礼,他问:

  “你从哪里来的?”

  假如我用眼睛看着他说:“我是从某某寺来的。”

  用眼睛注视对方讲话,在现在是很礼貌很正常的事,可是在丛林里,知客师父会大喝一声:“眼睛收起来!看什么?这个地方什么东西是你的!”

  有时候,他停下来坐在那里,大家都不讲话,这个场面很尴尬啊!我们只有报告知客师父,我们很想跟他说话;我们正要开口,他马上又是一声雷鸣:

  “闭起口来!这里有你讲话的资格吗?”

  为了要参学,要访道,光是这个挂单,就要很恭敬、很虔诚,磨尽我执法执,才能通过,有时知客师父会问:

  “你到本寺来挂单,有什么供养吗?”

  我们年轻的和尚没有钱,也没有东西,只有说:

  “老师!我只有身、口、意来供养你。”

  他上来就给你几个耳光,这一记挨得很痛啊!忍不住就摸摸头,这个动作又给自己找骂了:

  “摸什么头!你不是把你供养我吗?你的头已是我的了,还摸什么?”

  现在的出家人很有福气,也很没有福气。在台湾,不论你到哪个寺院里去,还没挂单,大老远就有人招呼:“噢!您来了呀,欢迎!欢迎!”跟过去真不能相比了。过去的禅者在挂单时受委屈受种种严厉的考验,但是,他的道就在这忍耐里慢慢成长,攒聚养深积厚的功夫。所以告诉各位,我们那时候的受委屈受苦,我觉得很有福气。今天我们出家人生活在众人欢迎,众人疼爱之中,欠缺我们当初的那种磨炼,未尝不是一种修道的损失。

  挂单求法,要守五个规矩:

  第一、要有谦恭下意之心。

  第二、要知道次第的坐处,也就是懂得长幼进退,知道该坐何处,知道自己的顺序在哪里。现在的一些青年们访师云游,到人家家里做客;真的,有时候连自己该坐在哪个位置都不晓得。

  第三、不论说余事,就是不可以说参访求道以外的闲事杂话。

  第四、要细心聆听,到外面参访游学,要多用耳朵注意听、注意看,把它融会铭记在心。

  第五、要能信受奉行。

  今天的青年学子们,有时候进步很慢,像参加大专联招的青年,觉得考试好苦好难,主要是事前他没有好好的注意听,好好的用心复习;学佛的人也一样。所有的佛经开头第一句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最后一句是:‘欢喜踊跃,信受奉行’,我常常慨叹我们学佛的人只有半部经,没有一部经,为什么?大家‘如是我闻’都有了,‘信受奉行’却没有。

  我很希望我们学佛的人,能够从头到尾,有‘如是我闻’,也能有‘信受奉行’。


  

三.入室接心的参访



  
  入室接心的参访,是学禅者很重要的一课。如果能够跟老师心心相印,念念汇流,在那一刻意志的契合,精神的相融,心意的和谐交流是很宝贵的。

  我们向老师参学,第一、要经常呈上我们参访学习的心得。第二、经常地审察自己学习的过程,把自己的见解给老师知道。第三、在公开的地方,要经常地求老师为自己印证,就是‘我现在到什么程度了’。经过了前面的三个条件以后,才能单独地入室跟老师对谈。所以我们平常参禅、参学,都说‘一定要明师指导!’没有明师指导,盲修瞎炼,难保不出差错。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一字不语,只拿了一朵花,大迦叶会心一笑,佛陀就将正法眼藏咐嘱摩诃迦叶。这个意思就是,佛陀和大迦叶在那一刻接心了──心心相印啊!

  两个相爱的人,有时还说这样一句话:换你心为我心,两心结同心。爱情是变幻无常的,爱情的心不容易接得起来;道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用道来彼此接心,就等于现在好的电线和开关接合很好,永远都会发光,不会短路出毛病。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那儿,经过了八个月的学习以后,根基沉稳了,五祖把他叫到自己的室内,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就说了这样的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一刹那,五祖和六祖接心了。

  禅师们的接心,有时候也会话不投机,不容易彼此接心。像有名的临济禅师参访黄檗禅师,一直不开悟,黄檗就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到大愚禅师那里去!”;也有一个玄机比丘尼,他要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一见玄机比丘尼来了,就问:

  “从哪里来?”

  “我从大日山来。”

  雪峰问:“日出也未?”

  你从大日山来,太阳出来了没有?意思就是:你觉悟了没有?

  这个玄机比丘尼回答得很妙:“假如太阳已经出来,早就融却了雪峰!”

  意思就是:你的名字叫‘雪’的山‘峰’,假如我已经悟道了,还需要见你雪峰吗?

  雪峰禅师一听,噢!这不错啊!再问:“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机!”

  “噢!玄机玄机!日织几何?”

  意思就是:你这个机器每天要织多少?你这个求道人每天悟多少?

  玄机回答:“一丝不挂。”

  意思就是无牵无挂无碍,能悟的都悟了。

  这样谈过以后,玄机告辞,正要跨出门槛的时候,雪峰突然叫住她:

  “喂!玄机啊,你的袈裟拖在地下啰!”

  玄机一听!立刻回头伸手撩衣,却撩了个空,才知道上当了。雪峰禅师见状,哈哈大笑说:

  “好个一丝不挂啊!”

  这个意思是:原来你大日山的太阳也没有出来,所以融不却雪峰。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说‘玄机’,噢,你很了不起,问你‘日织几何’,你说‘一丝不挂’,了不起!这么有境界啊!怎么一说你袈裟拖地,噢!你就那样紧张?看来一丝不挂只是口头禅,你并非真有那么高远的境界。

  在禅师的参访里,接心有六个原则:

  一、不得贪求玄妙的境界。

  二、不得将心等待觉悟。

  三、不要希求证得妙果。

  四、不可以有妄心,常常怀疑、挂虑。

  五、不可以有恐怖之心。

  六、要肯定自己‘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四.解脱自在的禅风



       
人们常常追求金钱名誉,为名利所苦,禅师则不受世间声色犬马的迷惑,因为在禅的宽阔天地里,上下四方都可以供他驰骋纵横,解脱自在。甚至于生死临头时,禅师们也有了脱的本能,有超越的力量。

  生死来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自在解脱呢?我说一个公案给大家参考:

  德普禅师有很多门徒弟子,有一天,他把所有门徒全召齐了,问大家:“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样待我啊?”

  弟子们立刻热烈表示:“我们会以丰盛的果物来祭拜,开追悼会、写挽联啊!”

  师父:“哎!我都死了,你们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吃不到,有什么意思;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你们先郑重祭奠我、礼拜我,让我实实在在大吃一顿,等我吃完以后再死,好不好?”

  弟子们面面相觑,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替我布置灵堂啊?是不是也可以先布置起来,让我看着高兴?”

  弟子们为了恭敬孝顺,于是赶快布置鲜花灵堂,准备了珍馐美味来祭拜,德普禅师吃完了以后说:“喂!喂!喂!祭文还没读啊!”

  弟子们赶紧再来一段祭文:“呜呼......呜呼哀哉!尚飨!”

  德普禅师吃饱看足,很高兴,就说:“很真实!很好!我很满足,明天中午我就死给你们看。”

  到了第二天中午,他真的就悠悠坐化了。

  还有一位性空禅师,从他一首临终偈语,我们可以看到他解脱自在的禅风。他说:‘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圹’,不论打坐去世或者站着死,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如水葬来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死了用火烧,还得花一笔柴薪费;如果用土葬,也得挖坑埋,太麻烦了!所以还是在水里面死最简单省事!‘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在水里面死,撒手便行,这是多么逍遥自在啊!谁是我的知音呢?恐怕只有船子和尚了。所以他结尾两句是:‘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后来他做了一个木盆,在盆里挖了一个洞,自己坐到盆里头,摇到江心时,拔起洞里的塞子,人与盆就沉没了。他这样自我解脱不是自杀。自杀是很苦,活得不耐烦的人才要自杀。禅师他们面对死亡,是那么洒脱,那么欢喜,那么自在,禅师们对生死都这么轻松儿戏,其它荣辱毁誉,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有一首诗偈叙述他的生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他的生活是:池塘里的荷叶是他穿不了的衣服,树上的松花是他吃不了的东西,刚刚被人发现自己的住处,唉!嫌烦了,又将茅舍再搬到深山里去。为什么?因为大自然的生活已经享用不尽了,世事浮云,对世间还要求什么呢!

  今天,我在这里讲禅的生活,就是希望大家能有一点禅味,‘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心中有事天下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有了禅,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禅床,何愁居处不宽绰呢?做工有工禅,做农有农禅,治学有学禅......,禅不一定专属出家人,禅是属于大家共有的。祝福各位每天都能有禅的喜悦,谢谢大家!

TOP

续 115

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时间:西元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二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方杞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晚安!

  这次佛学讲座三天,为什么要用禅做主题呢?因为生活愈是忙碌,人生愈是动荡,禅在我们生活里面愈重要。禅究竟是什么呢?禅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心,是人生的放旷,是生活的幽默,是一种直觉,一片定慧;禅不在多言,不在世俗文教经典中,没有你我凡圣的差别,禅就是一种光芒,一片灵犀--像这个讲台上的花,黑暗中并不起眼,水银灯光一照,就特别亮丽,气氛也不同了。看着这些花,有人心里会有一种美丽的感动,有人没有,滋味也就不一样。

  假如不分僧俗,不分出家在家,每个人生活里都能有那么一点禅味,生活就会不一样。所谓‘莲花开水面,亭亭出污泥’,禅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在任何污浊的生活环境里,都能有清净素雅的心田,‘悟则三身佛,迷疑万卷经’,有没有禅,差别是很大的。

  过去禅宗的人物,有的风趣洒脱,有的幽默自在,有的持重严厉。像有名的六祖大师,隐藏在猎人群中十五年,随宜说法,他为什么能够这样的坚忍,这样的持重?因为禅在生活里有力量,有了禅,人可以随忍随住。

  像汾阳禅师,皇帝八次召请上朝,他不去,再高的荣耀,也不动心,为什么?有了禅,死生忧乐不能移,世间万物在他心目中都很渺小了。

  南泉禅师混迹樵牧群中,日日打柴、砍树、自筑禅斋,三十余载不下山,为什么?拥有了禅,就等于拥有了宇宙,大千归宿在怀抱,一切风光现眼前,何必再到什么地方去呢?

  禅是无你、无我、无圣、无凡,更没有贵贱的差别。为了悟禅,禅师的持重有很严格、很严厉的方式。像二祖慧可,为了向达摩初祖请法,苦立至积雪封膝,还不惜自断一臂,以表示为法忘形的决心,这多严厉啊!百丈禅师给他的师父马祖大喝一声,耳朵聋了三天,也领悟了三天狮子吼。俱胝和尚在有人问道的时候,不多言语,只竖一指,侍者也学和尚竖一指向人说法,被俱胝拦指一剪,把虚有表相的指头剪断!指头断了,侍者也开悟了。云门禅师正要出门的时候,右腿已跨出门槛,师父把门用力一关,左腿关在里面,这一夹,腿断了,痛心彻骨之余,他也悟到了里外一如的道理。

  为了参禅,禅师们严厉的精神实在超乎我们的想像。有的很神奇怪异,有的很幽默自然,有时故意给你受种种委屈,给你种种的伤害,种种的侮辱,千折万磨,把你的思想也好,心也好,逼得走投无路,走到绝望的时候忽然一悟,峰回路转,真是别有洞天福地。禅的密意,都在生活日用中出现了,端看我们如何在心田体悟、受用。

  我今天不讲禅师们那些持重、坚忍、严厉的风范。我想用比较平易的方式,谈谈禅门风趣洒脱的人物,把他们参禅生活的点点滴滴向各位介绍,让大家在生活里,也能像那些风趣洒脱的禅师们,有那么一点禅味,丰富我们的生活。


  

一.从游戏神通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禅师们因为有了禅,从禅来游戏人间,表现智慧。他们的风趣洒脱,常常透过游戏和神通的方式呈露,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感悟。我现在介绍几桩公案让大家参想:

  云升禅师和坦山是师兄弟,坦山禅师不正派,是一个不正经的和尚。信徒们都恭敬云升师兄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对坦山师弟的不够庄严则摇头叹息,不愿理睬他。有一天,坦山禅师买了很多鱼肉下酒,正在屋里吃吃喝喝的时候,云升从门口经过,坦山一见,赶紧招呼道:

  “师兄,来哦!吃一杯酒如何?”

  云升禅师一看非常生气,骂道:

  “你啊!真是没出息,现在是什么身份了,还吃酒?我可是严守戒律滴酒不沾的。”

  坦山一笑,说道:

  “连酒都不会吃,实在不像个人。”

  云升一听,沉下脸责问:

  “身披袈裟,吃酒已属犯戒,你还骂我?”

  坦山笑嘻嘻的应道:

  “我什么时候骂你了?”

  “你刚刚骂我不像个人。”

  “你当然不像个人啊!”

  云升忍住怒气,追问:

  “那我像什么?”

  坦山放下酒食,坦然说道:

  “你像一尊佛祖啊!”

  禅师们总是用出乎意料的一句话,解决很艰难尴尬的局面。禅,是人生的润滑剂,透过游言戏行,能使生活现出一片幽默的风光。

  中国佛教史上,道教道士和佛教法师常常辩论斗法;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挑战,道士趾高气昂的说:

  “你们佛教怎样高超都比不上我们道教,你们佛教讲到最高都是一,一心啦,一真法界啦,我们道教讲什么东西都是二,绝对胜过你们的一。比如讲乾坤、讲阴阳,都是二,胜过你们的一心、一真法界!”

  法印禅师笑着问:

  “真的吗?你们的二,真能胜过我们的一吗?”

  道士信心十足,夸口说:

  “只要你们说一,我就能二,一定能压倒你们。”

  法印禅师漫悠悠把一条腿那么一竖,望着道士说:

  “哪!请你把两只腿竖起来。”

  千种难题万般困扰,禅师一句简单话便让你哑口无言。禅,不是卖弄,而是自在自如,游心禅海之中,人生便处处是转机,时时含妙意了。

  有一位将军,向大慧宗杲禅师要求出家,一再恳请:

  “我早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慈悲!收留我出家,跟你做和尚吧!”

  禅师语重心长的回答说:

  “你还有妻子,有家庭,社会习气也太重,还不能出家,慢慢说吧!”

  这个将军苦苦请求:

  “师父啊!我现在什么都能放下,妻儿家庭我都能放下了,你即刻收我出家吧!”

  禅师还是摇头:

  “慢慢再说!慢慢再说!”

  有一天,将军很早来到寺庙拜佛,表示很虔诚。大慧宗杲禅师见到了,有意点拨他,就问:

  “将军,为何起这么早来拜佛呢?”

  将军把胸这么一挺,威风凛凛的说:

  “我为了除却心头火,特别起早礼世尊!”

  大慧宗杲禅师笑嘻嘻问道:

  “这么早出门,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怒气勃然而生,很不高兴地指斥:

  “你这老怪物,怎么讲话这么伤人呢?”

  大慧宗杲禅师哈哈笑道:

  “我才轻轻一拨煽,你的妒火就燃烧了,嗔恚心这么重,怎能出家呢?”

  参禅求道,是要身心放下,以平常心随缘放旷,道在生活里自然呈现,这就是禅师们风趣洒脱的特色。

  很有名的一休禅师,信徒问他:

  “师父,什么法号不好取,为什么要叫一休?”

  一休禅师就说了:

  “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呢!”

  信徒一听,颇觉有理:

  “不错!不错!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

  一休禅师眨眨眼,摇摇头,说道:

  “一休不好,要二休才好。”

  “二休怎么好呢?”

  “这个二休嘛!就是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起休才能解脱;烦恼要休,涅槃也要休,烦恼涅槃一起休,二休最好。”

  信徒一听,非常赞同,连声叫好:

  “不错!不错!二休比较好。”

  一休禅师白眼一翻,又摇头了:

  “二休不好,三休才好呀。”

  信徒觉得奇怪,追问说:

  “三休怎么好?”

  “你老婆今天跟你吵架,像个母老虎,最好是休妻。”

  一休禅师板着脸继续说:

  “作官常常要奉承逢迎,也很辛苦,最好休官。社会上谤议丛生,唇枪舌剑也很累,最好休争。能够休妻、休官、休争,三休岂非最快乐!”

  信徒一听,击掌称妙,更是大点其头:

  “不错!不错!三休的确好。”

  一休禅师脸色一正,大摇其头:“四休更好。”

  信徒一愣:“四休怎么好啊?”

  “酒、色、财、气,四样孽障一起休最好!”

  望着一休禅师的庄严神色,信徒衷心悦服,顶礼说:

  “四休实在好!实在好!”

  一休禅师却又微笑起来,摇摇头:

  “四休不好,最好五休。”

  “哪五休?”

  “人生最苦就是为了无底海这张嘴。”一休禅师张嘴伸舌示意:“要吃饭,要工作,为一口衣食奔波忙碌,所以受种种苦,假如五脏庙一休,不就众苦皆休,通通都没事了吗?”

  禅师们讲说佛法,不但契机化导,言语游戏之间,另开方便神通法门,把诸佛菩萨的至理妙道阐发于无形。在禅宗的宝典里,像禅师们这种风趣洒脱的游戏教化公案实在很多,我现在高高举起一根指头,请问大家:这是什么?

  (听众纷纷猜测:一指禅?一休禅?星云一句禅?生死一如?乾坤一空?......)

  (星云大师举一指示众,含笑不语。过了半晌,才说:)

  “大家心里想的,难道不是禅法?”


  

二.从生老病死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有了禅,生活就别有洞天,连生死的风光都不一样了。我现在举几个禅师对生老病死自在洒脱的公案给大家参想:

  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师父!您八十岁了还在参禅、打坐、行脚,这样的修行实在少有,您百年以后,会往生到哪里去?”

  赵州禅师立刻回答说:

  “我死后当然到地狱里去!”

  信徒听了,半信半疑:

  “师父,像您这样大修行的人,死后怎会到地狱去呢?”

  赵州禅师慈眉善目的看着他说:

  “我若不到地狱里去,谁来度你这种人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禅师自己到地狱里去,跟你受苦受难,帮你得度,这是何等宽敞的胸襟?连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懂得禅,真是任运自在。

  我也是禅宗的一份子,我的祖师是临济禅师。有一天,临济禅师带着普化禅师到信徒家里接受供养。普化禅师把饭菜打翻了两次。到信徒家作客,把饭打翻了,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所以临济禅师就跟他说:

  “啊!你不要这样粗气。”

  普化禅师故意做出吃惊的样子说:

  “咦!师父啊!你的佛法还有粗细吗?”

  临济禅师当着信徒的面,不便因示法而冷落主人,只好莫可奈何地说:

  “唉!你实在像一头牛!”

  普化禅师立刻学牯牛叫:

  “哞!哞!”

  临济禅师笑骂他:

  “像个贼!”

  普化禅师又赶快圈嘴喊:

  “来抓贼喔!抓贼喔!”

  禅师们谈禅,在生活中你一言,我一语,看似平凡,佛道却在风趣中显现,忽人忽牛忽贼的,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拿生老病死开玩笑,这样不着重外在形式的修持,也是禅师洒脱的特长。

  有一位昙照禅师,每日向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有一天他生病了,辗转病榻时却不停的叫‘痛苦呀!痛苦呀!人生好痛苦呀!’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很不顺耳,就来责备他:

  “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太不像话了!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还面不改色,一付视死如归的样子,你那精神如今何在?你平常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人生尽头却喊‘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向住持招手,唤道:

  “你来,你来!你到我床边来。”

  住持走到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

  “大和尚!我过去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讲‘痛苦呀!痛苦呀!’请问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一般人把快乐和痛苦分开来讲,生是一回事,死是一回事,所以生可喜,死可悲。昙照禅师不是真的嗟病叹死,不是真痛苦。他只是提供自己人生的观照,直下承担,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是一般样,面临生老病死,禅师们永远有洒脱的呼声。

  世人贪嗔痴妄的习气太重。活着的时候,要住高楼别墅、华屋美厦,要锦衣玉食,要奢丽享受,生也放不下,死也放不下,反而不如禅师们能潇洒解脱,一衣一衲一钵度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悠游一世,死后化骨扬灰,乘愿去来,禅师就是这么洒脱自在。


  

三.从荣辱毁誉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荣辱毁誉,对禅师来说,是精进的道粮,是逆增上缘。

  我们尊贵的教主佛陀,当初在世的时候,也常受种种的侮辱、陷害。像提婆达多一再派人行刺佛陀,央掘魔罗屡次要杀害佛陀,连外道的婆罗门都想千方百计陷害佛陀。有一天,世尊正在宝座上讲经说法时,一个女人挺着大肚子走进来招摇叫嚷着说:

  “喂!释迦,你不要光会讲经,我们孩子的问题怎么解决啊?”

  大众听了,都惊讶万分的望着世尊。座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运用神通把这个女人肚子上系的带子拆断,只听‘啯啯啯’连声,一个小木盆子咕咚咕咚滚出来,于是真相大白。

  当那女人公然诬告佛陀的时候,佛陀没有气愤不平;女人的阴谋被拆穿了,佛陀也没有得意。禅师的心皎洁如月,沉稳如山,毒箭恶语伤毁不了,毁誉荣辱动摇不了。禅师安住在定慧一如的禅境中,精进菩提道,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

  有一位大道禅师,在客堂接待信众时,一个三十多岁的少妇来请他开示佛法,和大道禅师讨论完就走了。她回去以后,大道禅师发现椅旁有个罐子摆在那儿,啊唷!这是什么啊?大道禅师想了想,啊,大概是那位太太她家人的灵骨坛,放着忘记拿回去了。大道禅师赶快替它设香案,上香供菜点蜡烛又诵经超度,心里想:大概过几天她会来拿。

  三、五天过了,都没有人来拿。三个月以后,大道禅师就写一封信去:

  “太太您记得吧?那天您到我们寺里来,我没有好好招待您,您遗留了一件东西在此,有时间请来把它捧回去好不好?”

  大道禅师很慈悲,怕那位太太伤心,就不明指是骨灰坛。可是少妇收到信,却另有误会:

  “哎!这寺里的和尚真不正经,我拜访他一次,他就借故和我攀缘,又叫我再去,这和尚用心暧昧,我才不上当呢!”

  一番绘声绘影的,好像真有这回事一样,她逢人就张扬:

  “寺里的和尚居心不良呀!居然对我不安好心呢!”

  有信徒听到了,就劝她:

  “唉啊!你不能这样乱讲,人家师父是很有修行的!”

  “哟!我那里是冤枉他,我有情书可作证明!”

  信徒就向大道禅师查询是否真有其事?大道禅师一听,大为吃惊:

  “啊!有这样的事?她的坛子确实在这里呀!”

  “坛子里面究竟是什么?”

  “我没有打开过。”

  信徒基于义愤,把坛子打开一看:

  “师父!是一罐豆瓣酱啦!”

  大道禅师哑然失笑,无奈的把手一摊,说:

  “是我愚痴!是我愚痴!竟然拜了几个月的豆瓣酱。”

  其实,大道禅师并不愚痴,一坛豆瓣酱,在他心里却是庄严的化身。是佛祖,是清净、明亮、无瑕、尊贵的心。而那个少妇呢?因为她没有禅心、好心,不能领受禅师的慈悲,反而染上无明烦恼、地狱、恶鬼的念头。心地肮脏的人,再慈悲的禅意,都会染污成为肮脏的垃圾。而禅师则自在无碍,不会被这些无明烦恼、荣辱沾染。

  有一位普现禅师行脚参访,经过小镇街上,一个女人倚楼向禅师呼叫:

  “喂!和尚上来哦!上来哦!”

  普现禅师听见人家叫唤,以为有事求告,就上去了。到了楼上一看:咦!这地方不大对劲,好像是个烟花酒家啊!禅师叹一口气,想:

  ‘一生都是参禅的人,怕什么?’

  把毁誉得失的心都放下了,禅师也不管女人的喧闹和环境的低俗,自顾自挑了个角落打坐,一更、二更、三更过去了,那女人看禅师久无动静,实在忍耐不住,就推推禅师说:

  “喂!和尚!睡觉了。”

  普现禅师一付老僧入定的模样,眼睛都不睁:

  “睡觉是你的特长,打坐是我的特长。”

  依然静坐不动。女人一看自讨没趣,只好自己睡了。

  第二天早上,老板来收钱,禅师还是忍耐包容:

  “多少钱?”

  老板粗声说:

  “四百块啦!”

  禅师默默拿出一张五百块付给他。找了一百块,那女人顺手伸过来抢,嘴里叫道:

  “这一百块给我吧!”

  普现禅师面容一正,用低沉的声调说道:

  “你如此堕落!我从昨天到今天,都尊重你的人格,现在你连这一百块也要贪心,真是业障!出卖身体也罢了,连灵魂也污染不堪,你这样还像个人吗?”

  这个女人被普现禅师一教训,深感惭愧,很不好意思的把一百块拿出来:

  “还给你。”

  普现禅师并不接下,又推回去,叹息道:

  “给你吧!你的人生价值也只有这么多!”

  禅师不是心疼那一百块,而是为那女人自甘堕落生气,不懂得尊重、爱惜自己。禅者能自尊自重、定慧观照,纵然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洒脱自如,不失庄严。因为有了禅,就有智慧观照随荣辱毁誉而来的欣喜与厌恶,看透了,一切无所系念与执着,自然走出一片清明洒脱的天空,这也是禅者参禅求道的高远境界。


  

四.从弘法利生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禅师们弘法利生,是慈悲道德并施的。应机教化之间,大有一片巧妙风光。

  有一位诚拙禅师,皇上敬重他的道德风范,送给他一块匾额。皇上赐匾不能乱放,禅师想了想,只得赶快建个山门悬挂。为了建山门,只好向信徒化缘。有个信徒很富有,慷慨捐出了五百两银子,拿给诚拙禅师,特别提醒说:

  “这是五百两银子哟!”

  诚拙禅师点头致谢:

  “好!好!”

  大财主看禅师没什么反应,以为是自己声音太小,禅师没听清楚,就高声重述一次:

  “师父!这是五百两银子啊!”

  诚拙禅师依旧点头致谢:

  “好!好!”

  大财主终于无法再忍耐了,大声说道:

  “师父!我们赚钱也不容易啊!五百两银子给你,怎么你一句赞美的话都没有?”

  诚拙禅师依然一语不发,站起来就往大雄宝殿走去。这个信徒生气的随后追赶过来,开口就骂:

  “岂有此理!五百两银子不是小数目耶!怎么谢都不谢呢?”

  诚拙禅师正好走到大雄宝殿门口,就向着佛祖一礼说:

  “佛祖啊!他五百两银子捐给您,他要我来说谢谢。”

  禅师作侧耳倾听状,又点点头,回头对信徒说:

  “好?谢谢你!你把谢谢带回去吧!我们银货两讫。”

  诚拙禅师就是这样潇洒。你捐献,我替你代办佛事,又何必要我来谢谢?一讲‘谢谢’,不就银货两讫了吗?现在的人,常常布施有相,不懂得无相布施,有些人在努力做无相布施,可是做的也不大好。比方说:捐一万块,我不要名,我是无相布施,只要写个无名氏就好了。可是有些人反而藉此张扬说:“你看!你看!捐一万元的无名氏就是我啦!”这种不要名的无名氏,实在是更要名,要无名氏更高的名。像诚拙禅师用银货两讫来指点信徒,用无相来布施,意义非常深奥。

  有一次,仙崖禅师走在街上,见到一对夫妻吵架,太太当街对丈夫叫骂:

  “哼!你哪里像个男人?没出息!”

  男人气冲冲地恐吓:

  “你再讲!你再讲!再讲我就打你!”

  “你打!你打!你就是不像男人!”

  男人一个箭步冲上去,啪!一个耳光摔过去。仙崖禅师立刻高声叫喊:

  “来看哦!来看哦!看斗鸡要钱,斗蟋蟀要买票,斗牛斗狗都要票,来看哦,免费欣赏斗人哦!”

  这一喊!惊动了半条街的路人,纷纷好奇的围拢来看,那夫妻两个就吵得更凶了,男的跳脚大骂:

  “你再说!再说就杀了你!”

  女的狠狠地破口大骂:

  “你杀啊!你杀啊!”

  仙崖禅师更加大声宣传:

  “哎哟!精彩!精彩!现在要杀人了,精彩哦!要杀人了哦!”

  看热闹的人里面,终于有人忍耐不住了,站出来问:

  “喂!和尚,穷嚷嚷什么?人家夫妻吵架,你不劝架也罢了,怎么幸灾乐祸呢?”

  仙崖禅师摆摆手:

  “不是幸灾乐祸,他们死了以后,我好替他们念经。”

  这个看热闹的人就和仙崖吵起架来,这时众人的注意力转向,那夫妻两个也休战了,一起围过来看热闹:

  “他们吵什么?”

  仙崖禅师看他们夫妻不吵架了,就对他们开示:

  “唉!我有几句话奉献给你们:再厚的冰块,太阳出来也会溶化;再生硬的饭菜,熊熊的火光也会煮熟。夫妻彼此要像太阳温暖对方,要像一把火,热热的溶化对方,让对方成熟,互相敬重才好。”

  禅师在世间弘法利生,往往三言两语就可以发人深省。禅,就是这样风趣、自在。

  有位信徒做生意倒闭了,来向一休禅师道别:

  “师父啊!我负债倒闭,这里不能住了,我准备远走高飞。”

  一休禅师问:

  “你欠人的债,要还啊!还清了再走。”

  “我没力量还啊!”

  “叫儿子还!”

  “我没儿子。”

  “叫女儿还。”

  “女儿怎么有钱?”

  “女儿嫁个金龟婿,不就有钱了吗?”

  “我女儿才八岁,怎能嫁人呢?”

  “谁说八岁不能嫁人?嫁给我好了。”

  “师父开玩笑,出家人怎么可以娶妻?”

  “这样我才能替你还债啊!”

  信徒看一休禅师一本正经的样子,实在没有法子,只好将信将疑地问:

  “你怎样娶我的女儿呢?”

  “你回去发请帖,说某月某日一休要讨你的女儿、做你的女婿,欢迎大家来观礼祝贺。但是每一个人要向你买一把扇子,我免费替他们题字。”

  信徒无奈,回去照做了。结果从早到晚人潮络绎不绝,纷纷买扇请一休禅师题字,大家都好奇的来看究竟怎么一回事。这一来,信徒就卖出好几百把扇子,赚了不少钱。到晚上,一休禅师问信徒:

  “今天卖扇子的钱,够不够还债呀?”

  信徒数数,除了还债,还剩很多,一休禅师很欣慰的说:

  “好了!你不必躲债逃亡了,我也不必做你的女婿了!”

  禅师处理事情多么风趣!

  一休禅师还有另外一段公案,也可以看出他在弘法利生上的洒脱:

  有一天,信徒送给一休禅师的师父一瓶醇蜜,很甜很香。师父急着出门,又怕这瓶蜜被吃掉,就把一休叫来,叮咛道:

  “一休啊!这是一瓶毒药,千万不能随便碰,你好好看家。”

  一休年纪虽小,却很灵巧,师父前脚一走,一休就把一瓶蜜吃掉了,又不小心把师父心爱的花瓶打破。师父回来后,看到满地碎片,惊问道:

  “好大胆!谁打破了我心爱的花瓶!”

  一休流着泪上前自首:

  “师父,是我啦!我不小心把花瓶打破了,知道师父很喜欢它,自觉罪孽深重,没脸向师父忏悔,就把那瓶毒药喝掉了,算是自杀谢罪。”

  这样的谢罪法,使人哑巴吃黄莲,真正哭笑不得。这样的幽默风趣,是禅师弘法利生常有的事。

  还有一个信徒来找乐善禅师问:

  “禅师!我太太悭贪不舍,请你慈悲开示我太太好吗?”

  禅师答应了。见到这位太太,就举起一个拳头说:

  “阿弥陀佛,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不知怎么回事?”

  那位太太说:“这是畸型的毛病。”

  禅师把手张开,又问:

  “假如天天这样呢?”

  “也是畸型!”

  禅师伸手指着她说:“太太!你把钱赚进来,而不知布施出去,也是畸型。钱要像流水一样流通,能出才能进,要懂得运用。”

  在禅师的教示下,做人处事的很多方式都忽然明晰了。过去参学的人到寺庙挂单,要和住持和尚论道,赢了才可以挂单。有一次住持身体不适,不得已只好找他那瞎了一只眼的师弟庖代,和尚交代他说:

  “师弟,请你今天替我跟挂单的人对话。”

  师弟连忙推辞:“不行呀!我不会说话呀!”

  住持安慰他说:“不讲话最好。”

  对方来了,他就坐在那里不讲话,对方伸出一根指头,这师弟就伸出二根指头,对方比三个指头,这师弟就举起一只拳头,那人就说:

  “输了!我输了!”

  不挂单就离去了,有人问他是怎么输的?

  “我跟他比一指头,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唯我独尊。他就用二指头驳我:佛法虽二,二而不一。我举三根指头,意指佛法僧三宝一体,团结一致,佛法长存。他却大剌剌举个拳头表示:不谈空话,空有一体,圆融一致。每次他都比我有理,我怎么能不输呢?”

  这一边住持听说挂单的人走了,就问他师弟说:

  “你怎么打发那人的?”

  这个师弟气冲冲的说:

  “那人存心不正,一来就跟我比一指,骂我独眼龙,只有一个眼睛;我尊敬他是客人,勉强竖起二根指头,称赞他有两个眼睛很幸福。谁想到他竟比三个指头,嘲笑我们两人一共三只眼,我气得竖起拳头来要揍他,他就吓跑了!”

  有时候,是佛法非佛法,不是佛法是佛法。你以为打坐是禅吗?闭眼是禅吗?不!禅不止是打坐闭眼,禅是无所不在的。有时候看似离禅很远,不是禅法,甚至打你、骂你,虽然奇形怪状,却能把禅的味道显露出来。

  如同微风是风,台风也是风,松树是树,柳树也是树;禅,不能从世相世智上去看,要透过本质实相了解。禅师们在日常弘法利生时,一举手,一投足,行住坐卧之间,往往很洒脱自在的呈现了人生的真义。

  我祝福大家都能从禅宗的人物里受用禅趣,体验禅理,享受人生洒脱自在的风光.

TOP

续 116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


时间:公元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三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晚安!我今天想从教学和守道上来谈禅宗的特色。

首先要各位了解:“禅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了解实践以后,究竟有什么利益?”了解禅,有了禅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了。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了。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禅的功夫之前无有不办啊!

禅也不是出家人专用的,你们各位不要说是在家的佛教徒,就是回教、ji 督教、天主教、道教徒......各种宗教,任何人都一样可以参禅,禅是普及一切宗教的。我现在说一宗公案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禅:

有名的傅大士,梁武帝请他去讲经,他上台了,抚尺一拍,即下座。素有神通的宝志禅师立刻提醒梁武帝:

‘傅大士讲金刚经,讲完了!’

禅就是这样,最好的说法,最究竟的语言,就是“抚尺一拍”;虽是不讲,郤一切都讲好了。这就是“一身原不动,万境自虚陈”的妙高禅境。

还有一次傅大士讲经,梁武帝圣驾亲临,大家都恭谨的站起来迎接,傅大士郤稳如泰山的坐着不动,有人急急催促道:

‘皇上驾到了,还不快快站起来!’

   傅大士一笑,说道:

‘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在禅法之前,天下什么权位、财势都显得藐小了。假如你们各位有了禅,世间上的荣华富贵都会霍然矮了半截。

另一次,傅大士头戴道冠,身披袈裟,脚趿儒鞋出现,梁武帝一看,啧!这像什么啊?十分错愕的指着他的帽子问:

‘你是道士吗?’

傅大士指着袈裟说:

‘不是啦!我是和尚穿袈裟。’

‘哦!你是出家和尚吗?’

傅大士又指指脚下:‘你看!’

‘喔,是儒鞋,你是儒士吗?’

傅大士摇摇手,往上指住头问:

‘你看,我是什么?’

道冠、儒鞋、佛袈裟,合三家为一家,意思就是说:禅,是包容一切的,禅不是隐居深山老和尚的专利,禅是儒、释、道三教九流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今天对大家讲禅宗的教学守道,对每一个人都多少有参考的价值。

说到教学,禅门很讲究师徒相传,讲究悟解的教学。禅宗的教学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方法不一样,有几点的不同:

1.沉默法: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提倡爱语的教育,用温言软语开导。禅师们常常不用语言,沉默相对,一默一声雷,在宁静悠远中气象万千,比什么语言还要响,还要多!

2.棒喝法:社会上提倡爱心的教学,苦口婆心教授;而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黮闇无明,照见自性真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都是棒喝式教育法。

3.问难法:现在的教育提倡启发式教育,一步步引导;而禅门讲究问难,机辩的追究,一改被动启发为主动探求,不作驯人作主人。

4.劳苦法:现代教育讲究有安静的读书环境,在宁谧幽雅的气氛中学习,禅门却不止要在安静中受教育,更提倡在劳动、劳苦中参学。所以搬柴、运水是参禅,推磨、舂米也是参禅,砍柴、挑担无一不是参禅,从劳苦里面慢慢体会禅的意义,品尝禅的法味。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禅的义蕴就阐发出来了:饮一水一冷暖,跌一跤一苦乐;自身疾苦自身担,自家宝藏自家知。

我现在就把禅宗教学守道的特色分成四点,向各位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从肯定自我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门,讲究不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东风吹东倒,西风吹西倒,一点自我的主张都没有。要紧的是自我肯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就是禅师自我肯定的特色。

有一位南隐禅师,禅法的名望很高。一位居士心里不服气,来找南隐禅师辩论禅学。两人见面后,南隐禅师一言不发,拿了茶杯倒茶请他喝。茶注满了,南隐禅师没有停止,仍然不停的再倒、倒、倒......这位居士终于按捺不住,叫道:

‘禅师,茶都溢出来了,不要倒啦!’

南隐禅师这才开口,微笑说道:

‘看!你心里的杯子这样自满,我的禅法怎么能装得进去呢?’

只一句话,那人就不知如何应对啦!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本心自明,不是自满。

有位学者问禅师:

‘佛在哪里里?’

你们各位想一想:佛在哪里里?你以为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吗?在东方琉璃世界吗?其实,佛无所不在,“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有人问禅师:

‘佛是什么?’

禅师望着他,把手一摊,说:‘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恐怕你不会相信!’

‘你的话很有权威,我那敢不相信呢?’

禅师点点头说:

‘好,你刚才问什么?再问一次。’

‘我问什么是佛?’

‘你,就是佛啊!’

‘哟!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凡夫,怎么一下子,你就说我是佛呢?’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移情化性!让自己做个佛菩萨,而不巧立名目,戴高帽子,所以自我肯定最重要的是:“如何保住?如何知道我是佛呢?”

禅师的回答是:

‘一翳在眼,犹如空花;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黄金金屑宝贵耀眼,一掉到眼睛里面就如同长了眼翳,犹如空花一般,看不清楚真实的形体,若能把心里的妄想妄缘统统卸下来,真心现前,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如来佛了。

佛教教人守道,是在妄念上修行。有人问惟宽禅师:

‘道在何处?’

惟宽禅师回答:

‘道,只在眼前。’

‘我怎么没有见到呢?’

‘你执着自己,所以见不到。’

‘我有执着,不能见道,不能见真理。禅师!你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吗?’

‘有你我的执意分别,更加不能见道啦!’

‘假如没有你我的分别,无我想,无人想,是不是就能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呢?’

‘咦!无我无你,谁来见道?谁见真理?’

我们常说要修行、修道,道在哪里里啊?道就在我们脚下,要自己去走,摆脱个人的见识,用宇宙永恒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像儒家的“天人合一”。禅的教学守道方式很独特,肯定有,不对啦!讲无,也不是。空、有都非究竟,禅是要非空非有,离形去智,息尽妄缘的。禅要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

自我肯定,直下承担,是禅者证验、修持登上光明藏的妙阶。

南泉禅师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

‘有人在瓶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内渐渐长大,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你说:不得毁瓶,不可伤鹅,怎么才能让鹅出来啊?’

你们各位想一想,不把瓶弄破,鹅怎么出来?陆亘大夫蹙着眉走来走去,在想怎么办、怎么办。这就落入有想有分别的窠臼,就不是禅啦!禅是直下承担的,所以南泉禅师立刻叫了一声:

‘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

‘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道:

‘这不是出来了吗!’

你的心为什么像鹅一样被束缚起来?你以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可以给我们安住吗?你的心只要洒脱一点,开阔一点,就能跳出瓶口,走出象牙塔,何必自我束缚在生活里面?何苦拘泥于身躯之间?所以禅师闭关,关房虽小,心郤宽如法界,来去无碍。假如牢狱里面的犯人也懂得禅,虽然身体被禁锢,失去自由,心仍可自由飞翔。然而这种自我肯定的自由,不单在牢狱里的人不易体悟,我们大家也难获得。禅的本来面目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求道要像云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营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净了,禅道便自然呈现。

有弟子问云门禅师:

‘世间有三种病人──瞎子、聋子、哑子,我怎样教他们学禅呢?’

云门禅师即刻喝斥:

‘既来请益,为何见而不拜?’

弟子赶忙就地一拜,刚抬起头,云门禅师挥起拄杖就打。弟子大惊,向后急退,云门禅师哈哈大笑道:

‘你没有瞎嘛!不要怕,来!到前面来。’

弟子惊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两步。云门又笑道:

‘你听得到,没有聋呀!举起拂麈,你会吗?’

弟子应声说:

‘不会!’

云门禅师又哈哈大笑道:

‘咦!你不是哑巴嘛!’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害病啦!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有身不会养,都是由于心灵迷昧,终成盲聋瘖哑。云门禅师以快刀斩妄识的教法,揭示朗朗乾坤的心地。现代人五官健全,生活安康,郤因心地蒙昧而自寻烦恼。父母千方百计把儿女送到美国读书,又放不下心,想方计法到美国探望,到美国做什么?可以说是做个残废的人──美国人讲话,听不懂,是个聋子;眼睛看英文,看不通,像个瞎子;开口说洋话,不会说,像个哑子;要出门不会开车,成了跛子;儿媳生了小孩,要替他们照顾孩子,年少养儿老养孙,又成了孝子,有人称这叫五子登科。不懂禅,生活里增加了多少痛苦!

很多人被无明盖覆,不知返观自照,不知运用自性宝藏,反而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攀缘虚妄不实的幻境,当然不能安住,《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蕴含很深奥的意义。

禅师寂灭外缘,对境不起憎爱,朝向肯定的大道精进,声光幻影迷惑不了禅师的心,他的心常住于清净中,如实办道。

石屋禅师有一个朋友,是个小偷,恶习难改。有一次,他偷石屋禅师的东西,被禅师抓个正着。禅师责问他说:

‘你偷人东西,偷多少次啦?’

‘数不清,总有几百几千次吧!’

‘你偷了多少东西?’

‘不多,一次顶多千儿八百元啦!’

禅师哈哈大笑说:

‘你真是个小毛贼!换是我,哼!不下手则已,下手就大偷!’

小偷惊讶问道:

‘失敬!失敬!原来是老前辈了!请教怎么个偷法?’

石屋禅师倏然伸手,作势握住小偷的心说道:

‘宝贝不就在这里吗?自从这里的宝贝被我偷到了以后,我一生享用不尽啦!’

我们的心,要自己掌握住,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身受用不尽。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有了这种真心,你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

龙牙禅师有一首自我肯定的诗:

“一室一床一茅屋,一缾一钵一生涯;

门前纵有通村路,他家何曾是我家。”

一个禅者,一生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所茅屋,生活简单自然。门前虽然有路通到别人的村庄,不过他家何曾是我家,我们何必到外面攀缘呢?桃源虽好非我有,自家虽寒伧,郤是我安身立命处。有道是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真性,与道相远。禅是要大家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二.从惜福结缘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者,山中卧衲衣当被,和头裹瓠瓢作枕。离世隐居,物欲淡泊,不只生活简单,而且爱物惜缘。一草一叶、一瓦一土、一字一珠,在禅者的手中都能活用起来,不随意浪费大地的一点资产。像天台左溪尊者,泉水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块然独居一室,自有法界之宽。他一生行谊尤其令人称道:他“非因寻讨经论,不虚燃一灯;非因瞻礼圣容,不虚行一步;未尝因利说一句法,未尝因法受一毫财”,这样的操守,可说是惜福结缘的最佳典范。有一位义山禅师要沐浴,弟子替他准备了洗澡水。禅师来到澡池边,探手一试说:

‘太热!加一点冷水。’

弟子盛水来,加了一半,剩下一半水就把它倒掉了。义山禅师看了很生气,骂道:

‘你这个业障鬼!水啊!滴水如金,水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浇在花上,花会欢喜;洒在树上,树会生长。这么宝贵的生命资源,你怎么可以轻易糟蹋掉呢?’

这个徒弟经过这次严厉的教训后,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滴水”,自我警惕“一滴水也是甘露泉”,就是有名的滴水禅师。

禅门的生活如此简朴,并不贪求尘世的一切物质。渴饮山泉,凉而甘美;饥食菜根,淡而飘香。对于一草一木、一坐一盘都非常爱惜。你们各位听到这个禅,不妨学习滴水和尚惜福结缘的精神,会使生活别有洞天。

现在民生富裕,物质充斥,惜物惜福的风气低落了,一支原子笔不值多少钱,却可以为你写个几年,甚至一生,你可以是一支笔居士。话,多了招祸,你可以爱惜唇舌,一句话都不随便乱说,你就是一句话先生。钱,不随便浪费,一块钱有一块钱的功德,你就是一块钱先生。佛光山在美国建了一个西来寺,我常去探望,每次去,身边总有一些钱,到了美国通通留下结缘,回来时,身上只有一大叠卫生纸。因为,在美国无论是吃饭、乘船、搭机都有卫生纸,到什么地方都是一张卫生纸,用不完舍不得丢,一张张叠收着,我到美国半个月,回来时四个口袋里存了七十几张卫生纸。卫生纸不值钱,但是很有用,要多少木材、纸浆,多少工夫才做出来薄薄的一张,这个工夫很大呀!怎么能不珍惜呢?

任何东西不只有物质上的价值,内心的认定更重要。虽是卑微的东西,一滴水、一朵花、一支笔、一张纸,都非常宝贵,你把这许多东西都珍视了,都能惜福结缘了,世间何物不宝贵呢?

有一位七里禅师,在佛殿里打坐参禅,半夜闪进一个强盗,低声叫:

‘钱拿来!没有钱要你的命!’

七里禅师不动声色,回答道:

‘不要打扰!我在参禅。要钱,钱在佛祖下面的抽屉,自己去拿。’

强盗拉开抽屉,取了钱,正要走,七里禅师说:

‘喂!不要通通拿走,留一点,我明天还要买香花供果啦!’

强盗真的依言照办,瞪着眼往外走,正要踏出门,七里禅师又叫住他:

‘站住!’

强盗吓了一跳,回过头来,只听七里禅师说道:

‘你拿的钱是佛祖的,不向佛祖说声谢谢就要走吗?’

强盗被说动了,就向佛祖点头称谢,一溜烟的逃了。

不久,这个强盗给警察抓了,供认曾经偷了七里禅师的钱。警察带他来让七里禅师指认。七里禅师说:

‘没有呀!他没有偷啊!他有向佛祖道谢啊!’

七里禅师爱惜钱,以慈悲心来结缘,这种教学守道的方式感动了那个强盗,从此悔过向善,做了七里禅师的弟子。

禅宗的惜福和结缘常常互为因果,密不可分。有一个公案就说出了福报的因缘:一天,雪峰、岩头、钦山三位禅师结伴行脚,外出教化。他们顺着河流往上走,正商谈如何弘法时,雪峰禅师肚子饿了:

‘喂!喂!喂!今天住哪里里啊?’

忽然看到河流里有一根青菜叶子,顺着水流下来,钦山指着说:

‘你们看:有菜叶飘流下来,可见上游一定有人住,到那边就有饭吃,可以歇脚了。’

岩头凝目注视水里那根菜叶,摇头叹息:

‘唉!这上游的人家,连这么一根翠绿的菜叶都不爱惜,竟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也说道:

‘这么不珍惜的人家,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其它村庄歇脚吧!’

三个人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时,上游有一个人“砰砰砰”沿河跑下来,气喘吁吁的一路寻觅什么。禅师问:

‘找什么?’

那个人满头大汗停下来:

‘我刚才洗菜,不小心一片叶子被水冲下来了,我在找那根菜叶子。’

雪峰禅师三人一听,高兴得哈哈大笑,点头称许:

‘这人这么惜福,值得度化,好!我们就到他家弘法挂单吧。’

惜福之人才会多福,佛性即福田。我们的痴福、罪福,不是真福;真福是要像种树、种谷一样,才能福至心灵。临济禅师有一次在山里种松树,黄檗看到了,奇怪的问:

‘山上已有这么多树了,你栽松做什么呢?’

‘一与山门做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禅师们这种不求自利,荫庇天下的胸襟,是济世精神的显露。禅的教学守道,就是从生活中惜福,从结缘来体验,以慈悲为本怀,用智能来引导,提升修持的境界。

惜福、结缘就是禅者学道的生活。

TOP

图 12---21

三.从慈悲感化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威名显赫的阿育王是佛教的大护法,也是很虔诚的三宝弟子。有一天,阿育王准备了丰盛的斋饭来供僧。为了礼敬僧宝,阿育王虽然是一国之君,对法师一定要跪拜顶礼如仪。当应供的队伍远远走来时,阿育王看见一个小沙弥也在里面,就有些犹豫了:哟!这么小的孩子,我堂堂国王向他礼拜,成何体统呀?不拜呢,心头又不安,恐怕不合乎佛弟子的规矩。阿育王想了又想,把那个小沙弥请到偏僻的地方顶礼,悄悄跟沙弥说:

‘小沙弥!我向你礼拜的事,你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喔!’

小沙弥手里捧着钵就跟阿育王讲:

‘你看!’

他朝钵上一跳,身形一缩,就跑进钵里去,一会儿又跳出来恢复原状,如此进进出出,出出进进的,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小沙弥也学着阿育王的口吻说道:

‘大王!刚才你看到的也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喔!’

这个沙弥,小小年纪志气高,他以神通教示阿育王,跟国王玩了一场慈悲游戏。禅的教示,不分年纪大小,禅者的教化也不因贵贱而有高低分别。

有一天,云水禅师到一个大富翁家里化缘,被大富翁推拒门外。云水禅师在山上无粮米,大富翁又不肯布施,正不知如何济众办道?走着,走着,看见富翁家的水沟流出许多饭粒,云水禅师觉得很可惜,就每天来捡,捡回去除了自己吃外,吃不完的便晒干,储存起来。

十年后,大富翁家忽然起火,一场熊熊烈焰使大富翁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不得不四处行乞,狼狈不堪,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只得投奔云水禅师的寺庙,哀求禅师收留他:

‘恳请和尚慈悲!慈悲!救救我吧!’

云水禅师收留了他,又做饭给他吃,大富翁这一顿饭吃的津津有味,满怀感激:

‘师父,好感谢你!’

‘你不必感谢我。这些饭本来就不是我的,是你的,我只是花一点劳力把它捡起,晒干储存起来。正好今天你用得到。’

大富翁深感惭愧,立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所以禅师用慈悲教化来感人,是他们的特长,也是禅师教学守道的特色。

还有一位挑水禅师,教大家禅法一段时间,忽然失踪了,众弟子不知禅师的下落,就四处寻访。有一名弟子寻寻复寻寻,寻到荒郊野外,在一个废桥下发现一些小洞穴,里面有很多乞丐,那个挑水禅师就在乞丐群里。这个弟子又惊又喜的请求:

‘师父啊!请您慈悲回去,再开示我们禅法。’

挑水禅师意兴阑珊道:

‘唉!光用口讲,讲几千几百次也没有用,你们做不到!’

弟子急忙恳求:

‘师父您再教我做什么,我一定做到。’

挑水禅师眼一瞪说:

‘好!你在这跟我同住三天,我就传授你禅法。’

弟子一听:三天有什么了不起?为了学禅,就是三年也没关系,于是依约住下来了。

第一天,洞里除了肮脏的满地垃圾,还是肮脏的垃圾,连漱口水都没有,更别说洗澡了。连小便都不知道怎么办。这一天虽然难挨,郤也忍耐下来了。第二天,乞丐寮里,一个老乞丐死了,挑水禅师唤徒弟:‘帮我把老乞丐搬出去埋葬’。这个老乞丐卧病太久,浑身发臭,令人退避三舍,好不容易埋葬完哪里,回来,挑水禅师倒下就睡觉了,徒弟无法忘记腌臜臭味,怎样也睡不着,一夜翻覆不成眠。

第三天早上起来,挑水禅师说:

‘我们今天不用乞食啦!老乞丐讨回来的饭菜还没有吃完,就把它当做今天的饮食吧!’

这个徒弟一听,不要说是吃,一想到那种脓疮秽垢的饭菜就想呕吐,腌臜恶臭的气味一直盘旋不去,当下鼓起勇气向挑水禅师说:

‘我再也没有办法住下去啦!’

挑水禅师眉一横,眼一瞪:

‘所以,你们学不到我的禅法。’

没有很大的慈悲心和忍耐力,怎能经得起磨难,通过重重考验,越过层层关卡,见到另外一个光天化日的世界呢?禅宗的学道,注重的不是表面风光,而是精神内涵,是在烂泥坑里植净莲。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船正要开航时,有位佩刀将军匆匆赶来,扬鞭大喊:

‘等一下!船夫,载我过去!’

船上的人都说:

‘船已开行,不可回头。’

船夫也大声回答道:

‘请搭下一班吧!’

只有梦窗国师独排众议,向船夫求情:

‘船家!船离岸不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船夫看是一位法师讲话,勉强同意,把船驶回头。想不到将军上船,拿起鞭子就抽,正打在梦窗国师身上,还高声谩骂:

‘混蛋!走开点!把座位让给我!’

这一鞭打得梦窗国师鲜血汨汨的流下来,国师一言不发,默默把位子让出。大家看了,不敢声张,都窃窃私语,惋惜禅师好心要船载他,反而落到如此下场。将军听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不好意思认错。船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船,默默走到水边,静静地把脸上的血洗掉,微笑抬头,一脸的坦然。蛮横的将军终于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上前跪在水边,对国师忏悔道:

‘禅师!对不起!’

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说:

‘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参禅求道,除了开拓福德智能外,更要长养慈悲心。由于禅师的慈悲才能感化顽强,抛弃贪欲瞋恨,化暴力为祥和。以禅心、悲心、佛心来洗净尘世的罪业,这就是禅者教化的力量。



四.从方便灵巧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师教人参禅,是无限的方便,无限的灵巧。一默一语,含藏生机;一棒一喝,敲破昏迷。无论你是士、农、工、商或凡俗、老幼,禅师都能契机化导,山林水边或衣、食、住、行,禅师都能运用禅法点化你,使你转贪瞋为慈悲,转迷妄为智能,禅师方便灵巧的教化便深深蕴含其中了。现在我介绍几个禅师教化的公案给各位参考:

有一天,昭引和尚云游各地,应机教化,有信徒来请示:

‘发脾气如何改呢?’

和尚笑说:

‘脾气由瞋心来,这样好了,我来跟你化缘,把你的瞋心和脾气给我好了。’

信徒一惊,想到自己脾气移植昭引和尚身上的情形,如同毒水流入清泉,立刻看到了恶脾气的真相,于是幡然悔改。

信徒的儿子非常贪睡,父母不知如何辅导他,就请示昭引和尚。昭引和尚到他家,把犹在梦中的小儿摇醒道:

‘我来化缘你的贪睡,你把睡虫给我吧!’

听到信徒吵架,他就去化缘吵架;信徒喝酒,他就去化缘喝酒。昭引和尚毕生以化缘度众,凡遇他人的陋习,都化来化去,令其照见本来面目,感化了很多信众,显示出禅师们方便教化的气度。

有一个琉球和尚来到中国,跟遂翁禅师参禅求道。参学三年,一点禅的消息都没有,这个和尚一直没有开悟,就准备打消参学,向禅师说:

‘算了,我回家去吧!’

遂翁禅师见他犹如浮萍定不住,就激励他:

‘再忍耐一下,再参七天就好。’

七天以后,依旧没有开悟。忍耐又忍耐,七天又七天,唉!七个七天都过了,这和尚不免垂头丧气。遂翁禅师慈悲开示他:

‘再过五天吧!’

这和尚又参了五天禅,遂翁禅师冷眼静观,只是一再挽留:再三天吧......再一天吧!这个和尚非常恐慌,问:

‘禅师!最后一天,不开悟怎么办?’

遂翁禅师庄严地道:

‘再一天不开悟,只有死,不能再活了!’

这个和尚面对死亡,真正“置之死地而后生”,精神统一,意志集中,非比寻常。功夫尽处,胸中不挂一尘;火候到时,心上不依一法。旋乾转坤,只是一念用力,生死禅便豁然洞现,和尚就在这一天开悟了。

禅师教人,不是给你添加什么,而是要你把俗情妄智通通扔掉,自服一帖清凉心散,照见人生的迷情与真机。

有名的赵州禅师,消泯了贪恚愚痴苦恼后,常教化世人。一次,有个女人向赵州禅师诉苦:

‘唉呀!禅师,像我们女人实在业障啊!小女孩时,要听父母严苛管教;长大结婚后,要被丈夫管;老年又轮到儿女来管。你看这些儿女,我一讲话,他们就叫:“妈妈,不要讲啦!”真是业障啊!’

赵州禅师呵呵大笑,一摆手:

‘你不要这样想。女人很有福气啊!你看;小女孩时,爸爸妈妈多么爱护照顾;长大以后,多少男人倾心追求喔!老来儿女也特别孝顺。很多儿女不喜欢探望父亲,反而喜欢看妈妈,做女人实在比做男人多受眷顾哟!’

通达人情事理的赵州禅师,不要女人自怨自嗟。他换一个角度,把不好的都看成美好,成就另一种风光。一样的世间,不一样的情怀,端看我们一心如何转换,这就是禅教的灵巧法门。

有一个人絮絮不休向赵州禅师叩问:

‘怎样学道?怎样参禅?如何开悟?如何成佛?’

赵州禅师点点头,起身说:

‘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啦!’

说完,不理那人的惊愕,禅师开步走、走、走,走了几步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

‘你看!像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吗?’

那个信徒一想,就懂了。禅,是不能外求的,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别人都不能代替,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去参学。千钧重担都背过的人,自然生出力气,自然有肩膀,这是禅的方便法门。

大安禅师到百丈处参学,与百丈问答的公案,可以帮我们更深入禅宗的特色:

‘如何识佛?’

‘大似骑牛觅牛。’

‘识得以后呢?’

‘如人骑牛回家。’

‘如何保住?’

‘如牧童执杖看牛,不令践踏作物。’

我们的自心被无明颠倒,攀缘五欲六尘,心中不净,向何处问佛?问了佛又有何用?向外追寻总无益,不如骑牛归家,好好安心长养。禅,要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我有禅是我的,不是你的,希望各位把禅转化到自己身心里面,带回去好好生活;更希望各位借着禅海法水滋润生命,体悟清明意境,清凉六根,活得更清明自在。我祝福大家福慧增长,谢谢!

TOP

续 117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时间:西元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四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方杞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住、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

  “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

  “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更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挂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

  “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

  “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席,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钟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mizong要有钱,因为坛场供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住。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高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炼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
  

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哪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他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感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嗔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住、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

  “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弦音常在弦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

  “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

  “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畬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炼,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炼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

  “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

  “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哪!”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喂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
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慧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慧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
  

此庵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
  

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铺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慧,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TOP

续 118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一)


                             

时间:西元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七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本记)



  
  各位法师、各位信徒:

  我很荣幸能在台湾宣扬佛教多年,并得到广大的回响与支持。我的弘法生活即将暂时告一段落,在此之前,有这个机会在这里举行佛学讲座,觉得因缘非常殊胜。

  为了感谢几十年来我在高雄所受的厚爱,在我的弘法工作即将暂停之前,我还是很高兴欢喜跟我们高雄的佛教信徒,作一次佛学讲演。我今天和各位讲的题目,是‘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我讲净土思想的目的,倒不是要我们大家统统念佛往生到西方净土去,主要是想藉佛教的净土思想,帮助大家在现实的社会里,享有更光明美好的幸福生活。

  佛经里一再的强调,我们这个世界是所谓的娑婆世界,意思是说这个世界,苦恼很多,等于一个黑暗无光的地方,因此,才向往清净光明而又安乐的净土佛国。我个人在佛法里面,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到现在更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像娑婆世界,越来越需要重新检讨、改进,还给我们一个清净美好的生存空间。

  目前,有很多人高声欢呼我们的社会繁荣,经济成长,以及生活水准的提升。实际上,今天的各种公害与环境污染,几乎已经让我们难以平安地生存下去。我举出六点严重威胁我们生存的事实:

  1.核子的威胁:核子试爆,使核子辐射尘蔓延,人类的健康固然受到威胁,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困难。不久前,苏联的核能电厂发生意外爆炸,辐射尘在空气中扩散,使得欧洲的人发生恐惧,他们的健康直接受到威胁,连农作物与牛乳也都受到污染而不能食用。

  前几天,在台北普门寺讲《六祖坛经》,刚好遇到下雨,我听到中山国中老师的广播:

“同学们!赶快回来,不要在外边淋雨,雨水里有核子辐射尘,对健康有危险!”

  核能电厂固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能源动力,但是核能废料究竟会为我们后代的子孙带来多少麻烦与灾害,很难预料。其他如广泛使用的塑胶袋、废弃日光灯的电池、变压器,以及宝丽龙等等,都是含有毒素的东西,而且不容易销毁,将来在大自然里,这许多被废弃的毒素,势必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存。

  2.生态的破坏:也直接影响我们大众的生存。五月二十日那天,南投县太极峡谷山崩,多少青年被埋没,葬身在土石堆中,假如山林不滥砍,做好水土保持,这种灾害也许就不会发生。

  山林里有很多的珍禽异兽,由于民众滥捕滥杀,几乎都要绝种了。这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彼此相互依存,必须均衡发展。在人类把其他许多的动物任意残杀以后,难道人类能独自在地球上生存吗?

  鱼在水中悠游戏水,这是多美好的生态现象!有些贪婪的渔民,过去用竿钓,用网捕,现在竟然用炸、用毒、用电,水里的鱼虾不分大小,不是被炸昏电昏,就是被毒死电死,真正是赶尽杀绝。人类这样的破坏生态,大自然的资源慢慢枯竭,这样的不计后果,乃是自绝生路,终将自食恶果。在加拿大,所钓到的鱼如果不到一尺,一定要再放回水中,不然就要受法律的制裁。他们对于维护自然资源,实在很有远见。

  每年,灰面鹫和伯劳鸟,因为气候的关系,会在屏东恒春过境徘徊,就好像旅客出国过境一样,只是客人而已。我们的民众连客人都不放过,想尽方法猎捕残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与美丽景观被破坏以后,其他动物不容易活下去,人类的生存亦将极其艰苦。

  3.环境的污染:例如:每天都市里的垃圾,倒到哪个地方?谁都不要!为什么?因为垃圾里好多的废弃品,都是化学制品,都是有毒的,未来这些化学的废物,放在水里、土里都有毒,慢慢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农药毒物的外泄,工厂废气废水的排放,不但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甚至于西海岸的牡蛎都已经变了颜色。商人为了贪图自己的利益,焚烧废弃的五金、电线、电缆,产生戴奥辛毒气在空气中传播,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全部受到严重威胁,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越来越污浊不净了。

  4.毒气噪音污染:它也给我们很大的困扰。不久以前,美国人在印度开的化学工厂,因为毒气外泄,上万人就这样牺牲了。我们新埔的瑞丰工厂与新竹的一家化学工厂,毒气也曾外泄,给附近民众带来极大的危险。即使我们居住在家中,这些毒气也会伤害到我们。

  在日本大阪,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多少年来,天空中都见不到一只飞鸟,有天,忽然有一只鸟在空中飞过,哦!立刻震动了全大阪,甚至于全日本,大家都在说:“啊!我们大阪的空气改进了,你看!天空又有鸟在飞翔了。”

  电台有一天广播说:根据调查,北海道的马铃薯,因泥土中残留的农药毒素,已渗入马铃薯里面,所以不能吃。电台一播放,每一位到市场买东西的顾客,都要调查,不买北海道来的马铃薯。日本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台湾日后也可能重蹈覆辙。

  在日本奈良,有很多的鹿,很温驯。我们到了奈良,拿个饼干,鹿就会讨去吃,对人很友善;但是现在奈良的鹿不是这回事了,见到人来,他会对你攻击。有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奈良善良的鹿,会变得这样的暴躁呢?多少人研究的结果,原因是汽车的喇叭噪音,使鹿听得很烦,久而久之,性情也跟着暴躁了,见人就要发脾气,甚至对人攻击。社会里的各种噪音,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扰与压迫,慢慢使我们的心理不能宁静,当然就会有反抗的暴力出现。

  5.恐怖暴力污染:我们的社会,恐怖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已经为害大众的生命安全。最近大家在报纸上所看到的许多银行、邮局的抢案,案中的主角叫林宗诚,他不是没有能力取得富贵,只是他以杀人抢劫,寻求刺激与快乐。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犯下那么多案件而毫无悔意,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已经被恐怖的气氛所笼罩。

  在路上走路,彼此之间只是无意的看他一眼,他会捅你一刀;只是不经意的说一句话,他就要了你的性命。像这样的恐怖暴力事件,现在越来越多,所以使得我们的社会无法清净祥和。

  6.思想上的污染:很可怕也很严重。现在有很多人思想偏激,认知不清,充满邪知邪见,凡事不检讨自己,不责怪自己,却一味要求别人,责骂别人。

  曾有这样的一段趣事:有一次棒球比赛,一个投手没有投好,观众大叫:“换投手!换投手!”打击手出来打击,未能打击好,观众又叫:“换打击手!换打击手!”裁判有一点点差错,又再大叫:“换裁判!换裁判!”终于有一个有良知的观众,站起来大声的叫:“换观众!换观众!”

  今天社会上的大众传播媒体,有些不正当的报纸、录音带、书报、杂志,放弃社会责任,迎合低级趣味,腐蚀人心,带给人思想上的污染,非常可怕。以上种种污染,使我们居住的空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平、安宁、洁净、光明,日趋恶浊丑陋。

  因为这样,使我想起佛教的净土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处境,可以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不揣浅陋,以‘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为题,用三天的时间,和各位谈这个问题。

  今天第一天,所要讲的是‘净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现在我分四点说明:


  

一.净土在哪里?



 
  我想:大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净土在哪里?常常也有人问我:天堂地狱在哪里?净土佛国在哪里?净土究竟在哪里呢?

  1.净土在净土的地方:净土到底在哪里,在什么地方?我先不忙着把它举说出来。有人会说:“不要讲,我们也知道,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嘛!”这也不一定的,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净土。

  2.净土在人间:净土在哪里?真正的净土,应该在人间!‘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要建设人间净土。我们有时候到市场买菜,看到鸡、鸭,在那里剖肚、拔毛、宰割,那就是刀山、地狱、油锅啊!也有人家的猫、狗,被养在很好的地方,主人把它当做宠物爱护备至,那就是天堂啊!人生也是一样,在艰难困苦的生活里面,生不如死,真是比地狱还苦;也有的人住在高楼大厦,一切应有尽有,生活非常舒适,正如天堂一样。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净土也可以实现在人间。

  3.净土在心里:我们不但是建设人间净土,我们甚至可以建设唯心净土。如《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个世界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可以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而变动。

  舍利弗尊者曾请问佛陀:“十方诸佛都有其清净美好的净土,为什么只有佛陀--释迦牟尼佛您,所居住的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不像是净土?”释迦牟尼佛用姆指一按,大地变为金色,跟舍利弗说:“舍利弗!你看看!这就是我--佛陀的世界。”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心理建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只要我们大家重视心理建设,我们必定可以把快要面临灭亡的娑婆世界,重建成一个美好的人间净土--唯心净土。

  有名的洞山禅师,曾问他的门徒学生:“喂!天气如果太热,你们到哪里去避暑?”

  大家回答说:“当然到气候凉爽的地方避暑啰!”

  洞山禅师再问:“寒冷的时候,到哪里避寒啊!”

  弟子又回答说:“当然也到天气暖和的地方避寒啰!”

  洞山禅师非常失望,觉得这许多弟子门徒,一个个都没有出息,没有禅门修为。

  弟子就问洞山禅师:“师父!照你看,我们应该到哪里避暑避寒呢?”

  洞山禅师说:“要避暑嘛!当然要到很热的地方去避暑!避寒,要到很冷的地方去避寒啊!”

  这个公案,说明了一个很微妙的道理,就是要我们的心去转变环境,不要让环境来转变我们的心。不要逃避现实,必须面对现实,才能改造环境。

  唐朝诗人李白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却见恒寂禅师在沉寂的房间内,很安静的坐在那里。

  李白就说:“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

  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

  李白深受感动,于是作了一首诗: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所谓‘心静自然凉’,参禅也是一样的心境,‘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没有心头火的地方,不就是净土吗?


  

二.净土的种类



  
  念药师佛的人,就会知道药师佛有东方琉璃净土。东方琉璃净土里面,那种生活的美好,物质的丰富,人民的安乐,都在药师如来的法身里面、愿力之下,人人都过着丰衣足食,安和乐利的生活。

  念阿弥陀佛的人,就会知道西方有一个极乐净土。在极乐净土里,所有的民众,都是莲花化生,他们不需要为生活操劳,为经济去占有,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他们也没有交通的事故发生,因为他们飞行自在来去自如。他们没有任何污染,他们的社会到处都是清净的流水和盛开的百花,更有所谓七重行树、七重罗网,非常的清洁、美好、整齐。

  在极乐净土之中,没有男女的问题产生,所以减少了许多烦恼。净土之中没有烦恼的忧患,没有恶道的恐怖,没有坏人,没有坏语,没有经济的匮乏,这就是西方净土的情况。

  另外,弥勒菩萨有其兜率天的兜率净土。要到东方琉璃净土,要到西方弥陀净土,必须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但是,像弥勒菩萨的弥勒净土,就不必完全断除那么多烦恼,距离娑婆世界也比较近,而且出家、在家都可以上生弥勒净土。弥勒净土的情景,《弥勒上生经》有详细记载。过去的太虚大师、慈航法师都大力提倡这个弥勒净土。

  说起弥勒净土,与我们娑婆世界比起来,祂有非常殊胜的地方:

  1.寿命很长。2.欲乐很殊胜。3.身体很高大。4.定力很安乐。

  还有华严净土,祂是法身佛的净土,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庄严的妙境。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甚深广大。能体会这种净土,一刹那就是永恒,微小里包含广大无边。所以在华严净土中,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小中有大,秽中有净,暂时亦能长久,动中不失其静。

  而最殊胜的净土,应该是人间净土,现世社会的人间净土中,应该具备那些基本条件呢?

  第一、没有杀戮--也就是说没有无故的杀害。

  第二、没有窃盗--我的生命不受人的侵犯,我的财富也不会有人来窃取。

  第三、没有邪淫--我的身体、我的名节,不受他人的侮辱破坏。

  第四、没有毁谤--我的名誉,没有人随便来毁谤诬蔑。人际之间没有诈欺,彼此真诚,相互尊重。

  各位想想:假如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没有人侵犯我的身体,没有人侵占我的财产,没有人毁谤我的名誉,也没有人侵犯我的自由,这不是很美满的人间净土吗?

  假如世人不能共同努力使人间成为净土,我们信仰佛教的人,只有自己以信仰来实践我们的唯心净土。

  有人问赵州禅师:

  “师父平时修福修慧,人格道德至为完美,百年之后,不知会到哪里去呢?”

  “到地狱去!”

  “以师父您的修持德行,百年以后,怎么会去地狱呢?”

  “我若不去地狱,你所犯的杀、盗、淫、妄罪业,谁去度你呢?”

  赵州禅师到地狱去,和地藏菩萨的精神一样,怀着无限的慈悲,带着广大的行愿,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难怪慈航法师也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只要心中有佛,性净意纯,哪里都是净土,地狱就是天堂。

  我们现在的人有地毯、有冷气,坐的是沙发,睡的是弹簧床,可是住在里面的人有烦恼、有压力,睡觉也睡不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能自由,不能自在。而古代有许多禅门大德,因为有了禅心,不仅在燠热中可以安坐,连在苦难中都能自在,所以,唯心的净土能使我们任意逍遥自在。

  有一位地方官拜访白隐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的呢?还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白隐禅师立刻用能想出的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追赶过来的长官说:

  “你不是要我带你去参观地狱吗?你看你!这就是地狱!”

  那个长官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极乐!”

  天堂地狱在哪里?这有三说:

  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

  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

  第三、天堂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来回多少次,要想常住天堂,只有虔修唯心净土。


  

三.净土的情况



  
  第一、在净土里的人际关系是不疑惑、不嫉妒、不欺、不侮、不妄语、不骗人、不打、不斗,没有烦恼是非--净土里的人与人相处,会给你信心,给你欢喜,给你力量,给你方便。

  第二、净土中的生活是安乐的生活--不局限于物质,也不必占有金钱,但是一切都能随其所需、随心所欲。因为他过去都已经与人结缘、播种,所以今后净土的生活,一切资源都会自然而来,他们每天在法喜里生活,在真理中过着欢喜的生活,在禅悦中生活,过着禅定、安静、愉快的生活,在智慧般若海中享受快乐幸福。


  第三、在建设上很有成就--有所谓的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物质建设上不但像现代都市的富丽堂皇,自然界更像公园那样的美好整洁,尤其是净土的建设,每一个大众都把慈悲的福田耕种得很好,每一个人的品格道德也都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四.净土与我们的关系



 
  我们需要一个怎么样的净土呢?我们要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能像药师如来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弥勒净土一样,不论是哪一样净土,我们总要使人间也成为一个净土,我们如何建设人间的净土呢?

  第一、要有美好的环境--这美好的环境,道路,如极乐世界一样的平坦;建筑房屋、树木花草,像极乐净土一样的整齐。环境非常干净,公共设施非常美好,社会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脏乱。


  第二、要有安全的居所--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安全的居所,没有坏人的侵犯迫害,没有台风、洪水、地震等天灾,邻居都是有道德的善友,我们旅行很方便而自由,看到的都是慈祥的面孔,听到的都是美好的音声,我们家庭的四周都是公园、学校、图书馆、文化中心,并且到处都是树木花草。


  第三、要有善良的亲友--仿佛极乐世界一样,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的亲戚朋友都是正直高尚人士,不以金钱相结合,不以酒肉享乐相交往,大家以论道做朋友,以知识来做朋友,以修行来做朋友,我们以服务、喜舍、布施来做朋友。


  第四、要有自由的生活--我们在家庭也好,在社会也好,在路上也好,都不感到有危险有迫害,三更半夜走在黑暗的陋巷中也没有危险。人人都有自由,也不侵犯别人的自由。政治,人人有自由参与的权利;商业,人人有自由经营的权利;正当的娱乐活动,大家都可以自由参加。尊重别人的自由,就是尊重自己的自由。


  第五、要有净化的感情--人又称为有情众生,也就是说:人的生存从情爱而来,感情是少不了的。可是感情最容易被污染,像盲人瞎马,我们必需以智慧来净化感情,以慈悲来引导感情。


  要实现生活中的净土,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心理。如果我们的心不改,每天在贪、嗔、痴里打转,走遍天下,即使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也不是我们的净土。


  过去,有一只乌鸦,因在当地不受欢迎,决定换个地方,飞到半路上遇到一只喜鹊,喜鹊就问他:“乌鸦,你要飞到哪里去呀?”乌鸦就说:“这个地方很讨厌,他们一直责怪我、骂我,我也讨厌这里,所以我要飞走。”


  喜鹊对乌鸦说:“你不用搬家,你要知道这里的人所以讨厌你,因为你的声音不好听,‘乌鸦!乌鸦!’如果搬到别处声音仍然不改,那地方的人还是会讨厌你的。”我们的观念不改,恶习不去,到哪里也不会有我们的净土。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驼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心有不忍,就说:“长老!您年纪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你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的说:“老了不做,甚么时候再做?何况别人并不是我啊!”


  道元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说:“大太阳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指导万方,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终于认了输。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事,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惟有自修自证,及时而行,才能学有所成。


  我们要在世间建设人间的净土,一定要每个人先建设唯心的净土。为了共同建设我们的人间净土,我们每个人都应在生活中祈求:


  请给我一块清净的国土,没有黑烟,没有秽气,呼吸的都是新鲜的空气。


  请给我一块清净的国土,没有喧嚣,没有噪音,听到的只是枝头的鸟叫。


  请给我一片清净的国土,没有脏乱,没有污染,只有清净的河流从脚下流过。


  请给我一片清净的国土,不要随便砍伐林木,放眼都是绿树、红花、青草。


  请给我一片清净的国土,使我的生活自由自在,使我的生存平安逍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