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文钞选读】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念佛:宁可少、不可草!

                                                               净界法师


    这以下就正式说明念佛的方法。这个念佛方法有三段,第一段是讲「静中修」。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或者是早课,或者是晚课,在佛前随分随力,随你有多少时间,就做多少定课。做什么定课呢?它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先礼拜。我们到了佛堂,修净土法门先礼拜,身礼拜,口也赞叹、称念佛名,意也观想,就是善导大师说的三业专修:身礼拜、口称名、意观想。


    礼拜一段时间以后,你可以稍为经行一下,让你气顺畅,身体也是一样,从粗到细,经行也是一开始,走快一点;慢慢走慢一点, 走到最慢的时候再坐下来,这个时候你身体不动,就你这一念的明了心来忆持佛号,就是持念佛名。


    持念佛名完了以后再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这个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有这三个次第。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随分随力」,我们做定课,蕅益大师的意思,他说宁可少、不可草。你宁可在有限时间当中,你宁可念少一点,而念的清楚一点,不要为了赶数目念的含糊拢统,不要这样,养成一个等流习惯不好,宁可念得少一点,念得清楚一点。印光大师他也有这个意思,后面会说明,这是要清楚分明。这是在「静中修」,就是你的外缘完全放下的情况。

我发觉我们修净土的人许多作法是令人遗憾的!

    念佛念了很久,但是从来不会思惟娑婆与极乐的关系,总是想到了临终有人开示就够了!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你要知道,我们心中的妄想是如此的坚固,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一定是你在静坐的时候,每天思惟!生命的方向,每天微调一点、微调一点,把生命的树慢慢往西方倾倒,这就对了! 而倾倒的方向,来自于你静中对于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思惟。

    所以信愿是来自于经教智慧的看破与观照!

TOP

                             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净界法师


    我前一阵子到竹山去,在竹山的商店,跟一个一贯道的居士在聊天。他告诉我,他是一个一贯道的点传师父,这是很高的阶位。那么聊天以后,他问我说:你们净律寺有没有打佛七啊!我说啊,我们定期打佛七!他说你可不可以让我参加。 我说你欢喜念佛,他说是啊!早晚课,早上晚上都念佛!我说你为什么念佛,他说我事情太繁忙,我在做生意,有很多人事的繁忙,他说在念佛的时候让我的心静下来,静一静,他说一念佛就让心静下来,这个念佛好不好?

    我说那你念佛的时候,你内心有没有观照力啊?你相不相信佛号是一个大的功德力,它有救拔你!他说我不相信。

    他就是把佛号拿来念一念,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当然世界上是因果相续相应,这样的因地不能构成净土法门,只能够说你在念佛,但是不能说是在修净土法门,因为你念佛的时候,没有观照,没有信心,没有往生的愿力,就表示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

    当然佛号给你在内心中带来一点安乐,如此而已!不能造成一种出离三界,成就解脱的一种这么大的力量。不可以!

    因为弥陀功德要对你产生救拔,一定是你自己对弥陀产生信心,自己成就往生的愿力,这个功德才能够开展出来。否则你念佛只是用佛号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

    印光大师说,你把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了,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就特别强调信愿。当然我们对弥陀的信心,乃至于往生的愿力,是建立在对于净土的,就理的一种透彻的了解,不是说你要我相信我就相信,这样的一种盲信是不能抗拒你心中的妄想,这真实兴趣的栽培,在对于净土的整个涅槃的透彻了解。对佛陀教法正见的定解和融汇。然后你抓住内心对弥陀的皈依,然后对净土的往生愿力的生起,这个时候也有信愿净土,你再来忆念弥陀的圣号,那你每一句佛号跟佛陀的功德,念念的感应道交,念念的成就往生净业,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时功德开展不出来,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念佛!

    一切法因缘生,你没有创造功德的因地,没有成就功德的因缘,至少这个果报不能出现。所以这个地方,信愿持名,缺一不可。信愿的因缘,决定你是不是往生,如果你信愿具足,临终的时候一念都可以往生!

TOP

                       不要这样!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念佛一个半小时!

                                                          净界法师


    但是我们凡夫,在这个世间也不是完全没有事,在动中怎么办呢?要不要修呢?也应该修,怎么修呢?
  
   「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行住坐卧,或者是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的时间,一切的空间都能够念佛。怎么念呢?


   「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


    如果这个环境是干净的地方,我们内心也是恭敬的状态,你能够出声、也能够默念都好。出声是比较能够摄心,但是出声久了以后伤气,所以我看蕅益大师《灵峰宗论》的意思,他说你最好是出声一枝香,默念一枝香。默念是养神,就嘴巴动的,默念是嘴巴要动叫默念,金刚持,默念一枝香,再出声一枝香。这个动中修。


    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 讲出一个观念,它说初学者修学法门,一开始我们的心比较粗重,不要有太大段的时间。譬如说我念佛,我一开始就要求我自己念一个半小时,不要这样,因为你的心没办法静那么久,而你太过勉强,会使令你产生一种疲厌的心。疲厌的心生起的时候,你下次再念这个佛号的时候,会有问题!就是你本来是思惟佛号的功德,你内心有至诚归依了,但是因为你念得太过分,你内心冥冥当中,对佛号会有一种排斥的心情,好像说你吃一个好的菜,你吃了太多,你下次再看到这个菜的时候,心情就有排斥的心情。所以宗喀巴大师劝我们说,你刚开始修,你宁可次数多一点,时间少一点,少食多餐。我发觉这个方法很好,所以这个会用功的人,他就是不同,他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不同。
  
    我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们排班,我们不是一排班就马上就开始,有些人早到,有些人晚到。但是有时候我们会早到。早到,我们这一念心干什么呢?打妄想?这个时候你就是提佛号,你经常训练自己提佛号,你就是三分钟、两分钟都好,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你念它个一片、两片都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一念心,短暂的专注是做的到,而你每天这样子不断的提佛号,提久了它就不同,这个佛号跟你的因缘就深,它在你心中的力量,就会慢慢增长,就像印刷一样,你今天印刷,明天印刷,它的颜色就鲜明,你久久不印刷,它就模糊,这个就摄心嘛。所以你要会利用整个佛学院片段的时间修行,三年下来,你不要看这个片段的五分钟、十分钟,你三年下去就不得了。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大段的时间,八点半到九点半的拜佛,但是你不要忽略了片段时间,因为这个时间它不容易昏沈,它时间短,它容易专注。所以讲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对的!看你会不会利用。或者出声、或者默念都好,这个是在洁净处恭敬时。
  
    但是有时候我们到不洁净的地方,譬如说厕所、浴室。或者是不恭敬的时候,譬如说我们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但是还没有睡着的时候,这怎么办呢?「但宜默念,不宜出声」。这个时候不要出声,嘴巴动就好,不是说此时处不可念,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你睡时出声念,不但不恭敬而且伤气,久则成病。你在这个时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时间久会伤气, 时间久就成病,你身体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师说「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不管是出声念、默念都一样,要紧的就是你是不是摄心专注、虔诚恭敬,就是这个心的问题。这个是「动中修」。我们在动中,你要经常提佛号,自己不必靠地钟的引导,不必别人起腔,也不必大众声给我作拉拉队,都不必,我单独的把佛号提起来试试看,单独的提佛号。


   「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念佛就是念兹在兹,把佛号当做本命元辰,经常把它抓住、执持,不要失掉,乃至于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时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时候,匆忙的时候佛号能够现前。「颠沛」就是很狼狈的时候,譬如说你病苦很严重的时候,佛号也能够现前,这个就是念兹在兹。不过你刚开始还是要在「静中修」,你在静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后你在面对烦恼活动的时候,你才能够转念念佛,以佛号来取代妄想,你没有静中修的基础,你在动中修就不相应。所以印祖他是先讲到早晚课,再讲到动中修,最后总结:念兹在兹。

TOP

               心中爱根未曾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净界法师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这个就很重要了。我们想要远离三界,就必须把这个爱根的烦恼对治了,把他消灭。

    但是呢: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

    但是这个爱的烦恼啊,无始劫来的串习,因为它每一次的受生都有它的活动,所以它不断地造作啊,势力也特别大。那我们在日用现前,就是在家里面啊,平常啊,看到儿女子孙啊,看到眷属啊,这子孙很可爱啊,眷属的情执,或是你各式各样的事业、财产,很丰富,那么我们对这种事情,就有一种爱的心念。那么由这种世缘所引生的念头呢,都是生死的活计,都是生死的业力。

    一般来说,福报大的人啊,生死的业力会更大,这句话是印光大师说的,这当中是有道理的。因为你的福报越大、你的眷属越圆满啊,家庭事业做的越大,你很容易动爱烦恼。你很容易动爱烦恼呢,就表示你在三界的力量就很强。反倒是有一点逆境的人,有点障碍的人啊,他比较容易厌离娑婆。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有差别的。所以说:

    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假设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这个佛号的力量,并没有面对爱烦恼来对治,那么这个时候呢,一方面,我们在念佛,增长念佛的一种力量,心中有一种念力。但是一方面,爱烦恼也念念在增长,两个方向都在增长,正忆念在增长,染污的烦恼也在增长。所以说呢:

    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一般念佛人,若是不看经论啊,就会以为,念佛,就是一个数目。我今天念五千声,念一万声,好,功课做完了。内心哪,只是把佛号当作一种功课。当然,这当中不断的熏习啊,心中对佛号有一种强大的念力,这也是事实,不断的熏习啊,它有力量。但是呢,并没有从这佛号当中生起一种观行——观照的智慧。这种厌离娑婆的愿力没有栽培起来。因为没有厌离娑婆,这个时候,我们不断的念佛,这个爱烦恼也不断的增长。世间的事情,你不对治,它就要增长。

    这个地方就会有问题了,临终要保持正念就会有问题了。

所有的法门,以无住为本


                    净界法师


    佛陀依止不生灭心,基本上是心量广大的;我们凡夫依止生灭心,心量非常的狭隘。

    我个人一些持咒的经验,我平常念佛,我也会持咒。我白天持大悲咒,下午以后持往生咒。我个人的感觉:我如果持咒的时候,依止有所得的心,比如说我有时候有病痛,就观想那个病痛的处所,就用这个咒去加持它,它会好转,但是这样的心是成就一个果报相,就是说那个大悲咒变成换一个小糖果吃。

    后来我就依止不生灭心,内心当中依止真如平等无增减故,依止无所得的心来持咒,空掉自己的有所得心,那个时候你会觉得你那个持咒的力量,是海阔天空,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咒也不可思议。

    所以所有的法门,以无住为本。你要无住,你才能够跟你所修的法门完全契会。那么诸佛菩萨为什么能够照见众生的因缘呢?因为佛菩萨无住,所以他能够遍一切处,是这个道理。

TOP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


                                                         净界法师



   「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


    这一段是说明我们念佛人所成就的一个功德相上,是讲到念佛的修因及证果。在因地当中,印祖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这个是在佛堂当中早晚的定课,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我们这一念散乱心的势力是很强大的,所以你刚开始要把一切的工作、万缘都放下,专心的念佛。「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以这一念的佛号, 重复的来熏习我们这一念的妄想,使令我们在妄想当中,经过你一次一次的念佛,它能够在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中,成就一种清净的力量,就是在污泥当中,生出一朵小莲花出来,这个是一种静中修,先成就一种清净的念力。


    其次,「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们一个人不是没事干的,总有一些事情要做,这个时候或者是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乃至于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你只要有因缘,你就把你在念佛堂所栽培的那个念力,再把它提起来。你单独的提你的佛号,这个就是「一切」。你的身体可能有工作,但是你内心当中还是一样,一句弥陀念诵听。古人说:「终日走街坊, 心中念佛忙」 。你的身体是在行住坐卧,但是你的内心 「心中念佛忙」 ,这当然都是要有前面的静中修的基础, 这是动中修。  


    要修到什么程度呢,念兹在兹,就是说我们念佛的目的,当然能够断烦恼最好,但起码的标准要达到念兹在兹。什么叫念兹在兹呢,其实印祖也解释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个造次,就是很急遽、很匆忙的样子,有紧急的情况发生了,乃至于颠沛,就是很狼狈困顿的样子。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一切法因缘生,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受熏习的,它受你的造作、你的业力来熏习,这句佛号经过你这样子,重复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熏习,它就由生转熟。其次,那个烦恼的势力,贪烦恼、瞋烦恼,它被你的佛号一次一次的折损以后,它由熟转生,这个时候在你内心当中,烦恼虽然是在的,但是你的内心当中,佛号的力量是最大力量。乃至于印光大师说: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烦恼活动的时候,贪烦恼、瞋烦恼活动的时候,你过去在念佛堂,在平常念佛的势力,你一提起来,佛号在心中一运转,烦恼就不动,你有这种功德力。


    在所有的内心等流当中,佛号是最强大的等流性,这个时候要以祖师来说呢,「净业成就,往生有分」。这个就是一种功德消长,念兹在兹,这个时候你念佛起来都是有味道的,这个佛号有味道,不是我们刚开始觉得念起来好像没什么法喜,这个时候念起来,佛号散发出功德力,你能够感觉得出来,你真的知道这是「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你内心跟佛号的距离很接近,这个就是「念兹在兹」,这是一种功德相状,这是一种正修的因跟果。

TOP

                         以本尊的功德为你的自我

                                                          净界法师


    你在持戒、修定、修慧之前,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标、方向在哪里。方向错了,你以后还要调整一次。

    所以,我们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你是怎么样呢?你在内心当中,建立菩提心,以四弘誓愿当做菩提心。所以菩萨是以菩提心为自我,为他整个生命的归元;我们凡夫是以阿赖耶识为自我,以自我意识来修习善业,以自我意识来得果报;菩萨是以菩提心来修习六波罗蜜,也是以菩提心来成就无上菩提。

    所以在经典上,有一次,很多菩萨赞叹说:文殊菩萨!你能够善巧说法、广度众生,你真是善哉!文殊菩萨说:其实这个我是没什么善哉的啦!我能够演说妙法,是因为我内心当中有菩提心,是那个菩提心在演说妙法,不是那个我在演说妙法。

    所以说大乘的思考,它是用转变的方式、用取代的方式,来改造阿赖耶识,不是完全的随顺、也不是完全的消灭。所以你受了菩萨戒以后,你生命的根源就是菩提心了,你因地的时候,就跟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同一个种姓。

    如果你修净土宗,那你是以本尊的功德为你的自我,以本尊的功德。

    如果诸位看过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开示,善导大师很强调一个观念:你不管修习什么善法,你都要把功德回归到本尊的加持。你说:诶,我刚刚打坐、静坐的时候,念佛念得很好,不是我能够念佛,是因为弥陀本尊的加持。我为什么能够把戒持得好呢?也不是有一个我能够把戒持好,是因为弥陀的加持。

    所以印光大师经常强调:净土宗强调的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你的心跟佛的功德要达到不二,自他不二。所以我们了解阿赖耶识以后,我们开始用另外一个清净的功德,来取代阿赖耶识,而这个功德也是一样相续变化;但是它已经不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思考。或者你希望以菩提心、以四弘誓愿,来重新启动你新的生命;或者你愿意用弥陀的功德大海,来当作你生命的依止处。当你生命的依止处改变了,你生命的方向就有所改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