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

出生死法



憨山大师


佛所说的修行出生死法,有很多方便法门,但其中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直捷简要。经曰:“若修净土,当净自心。”现在修行净业,必须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因为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恶业,是三恶道的苦因。


持戒先须三业清净,三业清净了,那心也自然清净了。为什么呢?如果身不杀、盗、淫,身业就清净了;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就清净了;意不贪、嗔、痴,意业就清净了。这样,十恶永断,三业冰清玉洁,心地不就清净了吗?

在这清净心中,要厌恶娑婆的苦,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树立念佛的正行。念佛要为生死心切,先断一般不必要的外缘俗务,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十二时中,行住坐卧,饮食起居,酬酢应对,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昏沉,不散乱,置心一处,并没有其他的想念。这样用心,久久纯熟,以至梦中也不忘失。做到寤寐一如,使功夫绵绵密密,打成一片,这正是得力的时候。若是念至一心不乱,那么,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会被生死所拘留,就会感得阿弥陀佛放光接引,这就是必定往生西方的效验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起心动念,都是妄想。那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招来恶果;现在把妄想的心转为念佛,那就念念成为净土的因,所以是乐果。若是念佛心心不断,妄想消灭,心光发露,智慧现前,这就成为佛的法身了。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假使不知生死根株所在,毕竟向什么地方去了呢?古人说:“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由此可知,爱乃是生死的根株。自从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去一身,又受到一身,都是爱欲在流转。因此,现在我们发心念佛,就是要念念断这爱根。

很多学佛人在家念佛,日常眼见儿女子孙、家务财产,没有一件不爱;没有一事、没有一念不为亲属家庭打算,这就是所谓“生死活计”。这样,虽正在念佛,可是心中的爱根不曾一念放得下,佛尽管在念,爱心尽管增长,生死又什么时候能了呢?

我们应该在儿女之情现前的时候,回光返照,看一看这一声佛号,果能敌得这爱吗?果能断得这爱吗?若断不得这爱,如何了得生死?因为爱是多生以来习惯了熟练了的,念佛则是才发心,很生疏,还不切实,因此不得力。如果目前的爱境控制不得,那末,当临终时,就会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自己作不得主张。

因此,奉劝念佛的人:一定要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如若能下如此决心,努力做去,那么,念念就是出生死的时候了。古人说:“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果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而不能出离生死的话,诸佛都将成为妄语者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憨山大师


  
佛说:“一切世间人们为善作恶所得的因果报应,就像影随着形一样,丝毫不会有差错的。”可是世人不信,说是虚妄的说教。孔子也有“安命”的说法。相信他的,往往加以推算,但只求福利,听到好的心生欢喜,听到灾患就心生厌恶,还以为这命是天所安排的,这是最愚痴的。要知道死和生就像昼和夜;三世轮回就像昨天和今天所发生的事情一样;昨日所作的事情,必然会在今天发生影响。若是所做事是完美的,就能在今天产生美好的成果,反之,也是一样。举个事例来说,比如请客,所有席间餐具菜肴,无论精粗丰俭,必须色色预备齐全,届时摆设出来,就一一完备了;若是稍有欠缺,就不能说是全美的了。人生也是这样,前生修善积德,今生就福寿康宁;不然的话,今生就会有种种缺陷,这是一定的道理。
  
人生一世,“正报”寿命的长短,“依报”家产资财、功名、贫富贵贱的差别,一丝一毫都是前世所修定。今生所受用的不是从外而来,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世人以为依靠自己的智能技术,可以获得功名富贵,不知功名富贵并不是才智可以获得的,这是他前世修了善因,今世与才智结合才产生的。因此,得到了就欢喜,那是愚迷的。
  
有时,我们应有的富贵功名被人所破坏,或占有了,于是深切怨恨这个人和这件事。其实,这是我们的福量本来不应有这些功名富贵的,被破坏的是我们分内所不应有的,被占有的是我们所欠他的。所以为失去而忧怨的,或者怨天尤人以致结冤不解的,这是自己愚昧无知。我们如果能听信佛所教导我们的因果真理,那么,贫富得失,一切是可以付之前定,都是我自己所造作;穷达寿夭都是我业命所固定。今生所受用的一切都是我前世所修得,原本不是任何人所可赐予的,也不是智力所能争取到的,即使是从才智所取得,那也是我分内所固有的。这样,又何必计较得失而劳心苦虑,甚至对人妄积恩怨呢?假使是一位明智的人能相信因果报应,就不必计较眼前的得失,只要趁今生现前所有,尽自己的力量来种未来的福田,就像世间农民选择良田来深耕细作,及时播种。这样,到了秋天成熟,肯定能得十、百倍的收获,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但所种的田有肥瘠的不同,佛说供养佛法僧三宝为胜田,孝事父母为敬田,济贫拔苦为悲田。
  
我竭诚希望有智慧的人们不必计较以往的得失,但种未来的福田;如果能够节省无益过度的费用,节约身口奢靡的花费,移种于三田之中,这不但能增长未来的福德庄严,就是在现世也能得身心安乐,成为第一福人了。假使能种福于三田,再能留心于佛法,以念佛消妄想,以慈悲转贪嗔,以柔和化强暴,以谦让折我慢;这样,才是大心菩萨的行径呢。果然能对此深信不疑,可以称为最胜勇猛丈夫了!


  (注:世是时间,“前世”包括前一天、前年、前白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憨山大师

《观心铭》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观心无相。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圆同太虚。 具含众妙。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百千方便。 总归一窍。

          不依形气。形气窒碍。莫认妄想。 妄想生怪。

          谛观此心。空洞无物。瞥尔情生。 便觉恍惚。

          急处回光。著力一照。云散晴空。 白日朗耀。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 不是本真。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境来便扫。 扫即放过。

          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凡圣之形。 应念而现。

          持咒观心。如磨镜药。尘垢若除。 此亦不著。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净土天宫。 逍遥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热处若生。 生处自熟。

          二六时中。 头头尽妙。触处不迷。是名心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