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五明佛学院 益西彭措堪布

第十六 国中无不善名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下至不善之名也听不到,如果听到,我就不成佛。

    法藏菩萨观见有些国土中有自利的小乘行者,有恶人、女人,有种种不善之相,而有些国土并无此类现象,因此发愿我成就的国土,下至无有不善之名,何况事实。

    龙树菩萨说:“彼尊佛剎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无有诸趣恶知识。(在阿弥陀佛的净土中,无有任何恶人恶事之名,无有引生贪欲的女人,无有三恶道火烧、饥渴、残杀等的怖畏,无有六道诸趣,无有引人造恶的恶知识。)”《弥陀疏钞》中说:极乐人民耳中所闻,唯是诸佛如来的万德洪名,菩萨、声闻、诸天善人种种嘉号,恶趣之名不入耳根。

    以下思维成就此愿的因缘。法藏菩萨以大慈大悲心欲成就无任何染缘、恶事的清净国土,好让众生一往生就永不生烦恼而超出生死。如果国土中有少许不善现象和名称,众生见闻就不免动念起惑,堕入生死。比如,娑婆世界到处充斥着不善现象,耳闻目睹,无不引发烦恼、恶念。这是显而可见的。比如,身处在欲尘的海洋中,五欲不断在六根门头显现时,内心就不由自主地随境而转,颠倒迷乱,起惑造业。教中记载,印度雪山上曾经有五百仙人修道,甄迦罗女在雪山中沐浴歌唱,五百仙人听到女人的歌声,当即失去禅定,迷醉狂乱,无法自主。总之,凡夫识田中有强盛的烦恼种子,遇到境缘,就立即现行,所以接触生贪的境就会起贪心,听到靡靡之音,心就被挑动起来,深陷进去。凡夫是不自在的,只要有境缘引诱,心就波动、散乱,生愚痴想。

    法藏菩萨想到在往生净土的天人中,有很多是业惑未尽的凡夫,如果自己的国土中,有不善的现象和名称,就会遇缘现行烦恼。比如,往世曾作猎人,在净土化生后,如果还见到羚羊、野猪、獐鹿,打猎的习气就会现行,怎么不退转呢?又比如,极乐世界中有异性出现,也会引发贪心。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喜欢踢球,见别人谈论球赛,就会兴致勃勃地参与谈论;有人有练武的习气,看了《少林寺》,手脚就动起来,也拿着棍棒挥舞一顿。诸如此类,凡夫带着烦恼种子和业习种子生到极乐世界,如果环境中有异性、有杀生、斗争、偷盗等等的染缘,一接触到,各种习气都会现前。不必说外在真实的现象,只要听到不善之名,也会引生烦恼。比如贪心重的人,听别人说某某异性长得好看,就会随着起贪。所以,要让净土下至听不到不善之名,才能让凡夫一往生就横超生死,永无退转。法藏菩萨以这个原因,发起此愿。

    现在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此愿已圆满成就。极乐世界成为不善之名也听不到的清净国土,见闻忆触,只有导师阿弥陀佛、清净大海众菩萨,器世界功德庄严,一切都是清净的。再想一下,我们不生净土,生在浊恶世间,很容易退堕,因为这里染缘炽盛,六根接境,心就迷乱颠倒。大家都有经验,一进入花花世界,眼睛就东张西望,就算管住了两眼,也管不住心。低头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心还是像猴子一样跳动不停。逛一次街,内心就散乱不堪。这期间的种种内心活动是什么?无不是烦恼,无不是生死业因。所以,一般凡夫处在染缘炽盛的环境里,只有随业漂流生死。而到了净土,没有一点染缘,没有恶事恶名,因此永超生死。

第十七 诸佛称名赞叹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中的无量诸佛都称赞我的名字,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参照汉译经文,十方诸佛所赞的内容,除了佛名号,还有佛的功德和极乐世界的殊胜。愿文中说:我作佛时,我的名字应当遍扬八方、上下无数佛国中,每一尊佛都在他的弟子众中,赞叹我的功德和我国土的殊胜。世间诸天人民,下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都踊跃欢喜,往生我国。

    法藏菩萨观察到:如果十方诸佛不称扬赞叹自己的名字,无数众生就无从了知弥陀的名号、功德以及所建立的净土的殊胜,如果不了知,怎么能发起求生极乐的愿心?这样,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摄的无量功德、无量加持、无量妙用,都形同虚设。尽管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无量光寿、清净海众、国土严净等,可作极殊胜的增上缘,给予众生真实之利,但众生听不到这个净土妙门,就都成为无意义了。因此,建立这条大愿。

    我们要体会阿弥陀佛普度法界众生的悲愿。佛的愿力是摄受从地狱到一生补处之间的一切众生,让无量圣凡都在自己愿力的摄持下究竟成佛,因此就有必要让十方众生都听到自己的名号、功德和国土的胜妙;而要成就这一点,必须让十方无量的诸佛,称扬赞叹自己的名号、功德和国土的殊胜,这样就能以十方诸佛的力量,让净土法门流布在无量世界。因此立下此愿:如果我成佛,我的名号、功德和国土的胜妙,不能在十方无数的世界中,为诸佛称扬赞叹,我就不取正觉。以这一宏愿的力量,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的消息传播在十方无量的国土中。

    现在这一愿已圆满成就。释迦本师在无量寿会中告诉阿难:十方世界里,有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东方恒沙佛国中,有无数菩萨往诣阿弥陀佛足前,恭敬供养,在佛前听受经法后,返回世间,宣扬流布佛法。南、西、北方,四隅上下,亦复如是。

    又如本土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度生四十九年中,演说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众多经典,宣扬了极乐净土的胜妙功德和种种往生法门,详细演说了阿弥陀佛大悲愿海、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往生殊胜利益,以及三辈九品等行法,并付嘱后世佛弟子修习此法。从现在流传的许多佛经中,能清楚地看到佛当年如何称赞弥陀名号、功德及西方净土殊胜功德的情形。由于佛频频称赞西方净土,加之后代菩萨、祖师的大力弘扬,净土法门得以广泛流布世间,形成了“家家阿弥陀”的极普遍信仰。

    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佛教徒见面或打电话时,代替了“你好、再见”,一开始是“阿弥陀佛”,最后结束时也是“阿弥陀佛”。在世间许多小说、影视中出现的出家人,开口也是说“阿弥陀佛”,电视剧《济公传》里编的那首“鞋儿破、帽儿破”的主题曲,也以“南无阿弥陀佛”结尾,唱遍了大江南北。许多寺院的外墙上都写着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天下丛林,晨钟暮鼓,四众齐唱“南无阿弥陀佛”,清净佛声,响彻山谷。在许多居士的家中,念佛机发出“南无阿弥陀佛”昼夜不断。很多人不懂什么佛教道理,都会念“阿弥陀佛”。不信佛的人遇到zai 难时,不知不觉,信口就说出“阿弥陀佛”。幼稚的儿童在路边玩耍时,见了僧人,也会合起小手,戏笑说:“善哉!善哉!阿弥陀佛!”甚至那些学走路未走稳、学说话未学成的小孩,也能自然唱起“阿弥陀佛”。

    所以,在中国知道阿弥陀佛的人最多了,几乎人人知道。其他药师佛、不动佛、香积佛、多宝佛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听到过,甚至本土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不知道名字,进了寺庙,见释迦佛的圣像,只会说:“这是如来佛。”

    以上这些事例,都是阿弥陀佛名号广泛传播在世间的证明。

    仔细想想,阿弥陀佛的国土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却在这个世间家喻户晓,确实不可思议。比如住在大城市中,连隔壁邻居的名字都不知道,偶尔在电梯里遇上,也不知道对方叫什么,而我们却知道十万亿佛土之外极乐教主阿弥陀佛的名字,并念念不忘,这不是与佛有缘的证明吗?在这个世间,像总统、国王这样大的名声,过不了几年下了台,大家就再不提他,再过几代,就被人们彻底遗忘。最好的是世间圣贤,能流芳百世、流芳千世,但到了劫末世界毁灭时,也全部湮没无闻。而阿弥陀佛名号却在无数的世界中始终传唱,这不是以无上的功德力所感的吗?

    释迦佛的教法到了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的共业,逐渐衰微,经典一部部隐没,最后隐没的是这部普度众生的《无量寿经》。等到《无量寿经》隐没,佛法就彻底灭了。到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时,又将继续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无量寿经》(唐译)中释迦佛付嘱弥勒菩萨:“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汝当修行。……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所以弥勒佛当来下生时,一定称赞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不但弥勒佛,未来的贤劫九百九十五尊佛出世,都必定同样赞叹,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如金刚般坚固。

第十八 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以至诚无上的心信受、欢喜,发愿求生我国,下至只念十声佛号,如果不生到我国,我就不取正觉,唯独排除造五逆罪又造谤法的人。

    法藏菩萨观见有的佛国需要修持布施、持戒等多种修行才能往生,有的佛国则以证悟空性为往生之行,有的佛国并没有说摄持凡夫往生,有的佛国修行低下的凡夫不能往生,由此发起平等普度的悲心,誓欲救拔下至蜎飞蠕动在内的一切众生,为此,以平等普度的慈悲,选择至简至易的称名作为往生之行,而建立此愿。

    愿文中,“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持名妙行,从中可见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

    “至心”,即诚恳至极之心。鸠摩罗什大师讲过一个比喻: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上一伙强盗,挥舞着刀剑要来杀他,此人拼命逃跑,这时前方有条河挡住了去路,如果不渡此河,就保不住性命。这时他心中只会想如何渡河:是穿着衣服渡过去,还是脱掉衣服渡过去?如果穿着衣服,恐怕游不过去;如果脱掉衣服,又怕没时间了。这时他只剩下这个渡河的念头,再不会去想其它事。渡河就是一念,像这样的十念,不杂其余念头。念佛人这样不杂其它心,不间断地唯一念佛,乃至十念,这样以至诚心念,叫做“十念”。

    下面是一则例证:

    几十年前,江苏有位姓王的老中医,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年纪轻轻就得病,临终时地狱的相现前,十分恐怖。他哀求哥哥救济,哥哥说:“赶紧念佛。”之后请来很多人一起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去世时,曾经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念佛的心极为真诚。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说完就往生了。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真实事情。

    事例中的弟弟,当地狱相现前时,十分恐惧,一心求佛加持,这时心力极强,可以说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念多久,佛就来接引他,往生西方,这是“乃至十念,皆生我国”。

    以下讲第十八愿所排除的对象——“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即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诽谤正法”是说,佛的圣教不论直接说、间接说(或者,不论权教、实教,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本来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方便,如果有人以愚痴心不解此义,颠倒执著在佛的圣教法中,有一类是成佛方便,另一类是成佛障碍,于是在圣教当中分判这一类是好的、妙的,那一类是不好的、是坏的;这一类合理,那一类不合理;或者在大小乘的法门中,菩萨应学此,不应学彼,这是完全可舍弃的,由此就构成了谤法罪。

    佛在《遍摄一切研磨经》中,告诉文殊菩萨:“诽谤正法的业障极其细微,如果对如来所说圣语,对一类起善妙想,对另一类起恶劣想,这就是谤法。如果说:‘这是合理,这是不合理’,这就是谤法。”

    《地藏十轮经》中也说:有一类人,于声闻乘法得到微小信心,实际是愚痴,却自诩聪明,对我所说的缘觉乘法和大乘法作诽谤,不听凭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又有一类人,于缘觉乘法得到微小信心,实际是愚痴,却自诩聪明,对我所说的声闻乘法和大乘法作诽谤,不听凭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又有一类人,于大乘法得到微小信心,实际是愚痴,却自诩聪明,对我所说的声闻乘法和缘觉乘法作诽谤,不听凭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像这类人,名为谤正法人,也是违逆三世诸佛,破坏三世诸佛一切法藏,……断坏一切八圣道,挑坏无量众生法眼。

    有关“造作五无间罪和谤法罪的人能否往生”,有下面三种说法。

    一、按照《观经》所说: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得往生。可见,此愿排除的是既造五无间罪又造谤法罪的人。

    二、未造五无间罪、只造谤法罪的人,能否往生?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仅仅谤法而无其它罪行,也必定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经上说,造五无间罪的人堕入无间地狱,受诸罪苦,到劫末世界毁灭时,地狱也随之毁灭,因此这些罪人能够从地狱中脱出。而谤法者堕入无间地狱当中,到劫末世界毁灭时,还要转到他方的无间地狱中,如此辗转,历百千无间地狱,佛不授记何时能出,以谤法罪业极深重故。

    在很多人的眼里,造作五无间罪是非常严重的,而对佛的圣教随意谈论、批评,发表一些贬低、排斥、破坏佛教某宗派、某法门的言论,算不了什么,怎么会比五无间罪严重?

    昙鸾大师针对这个问题说:“你只知道五无间罪深重,不知道五无间罪都是从无正法而生,所以谤正法的罪过最重。”要知道,三世诸佛的一切圣法,下至一偈,都是度众生出苦海、趣菩提的方便。众生之所以会造五无间罪,就是因为他没得到正法的指引,才愚痴造恶,如果他能听到正法,随法修学,必定不会造重罪。但如果毁谤正法,就是破坏佛的法藏,挑坏众生的眼目,让无数众生都不得正法光明而堕入恶趣。因此,相比于其它罪业,缘正法所造的罪业,最为深重。

    三、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另有一说。他说,这是就“抑止门”而说(“抑止门”:禁止众生造恶这一面),原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极为严重,一旦造了,就直接入无间地狱,历劫受苦,不得超脱。因此为遮止众生造作,而作此说。但如果已造谤法罪的众生能回心忏悔,也不是不加摄受。大师在《法事赞》中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TOP

第十九 勤修我皆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持布施等六度功德,以至诚的心发愿求生我国,在他临命终时,我不和大众现前围绕在他面前,我就不取正觉。

    这里说的“发菩提心”,是指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总的就是发起为利一切众生,而求生净土圆成佛果的心。以愿、行二心来配,“发菩提心”是愿心,“修诸功德”是行心,也就是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之行。“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就是为了实现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决志求生净土,以作极稳当、快速的途径。

    法藏菩萨观见有的国土,众生能蒙佛接引而往生;有的国土是自己往生,不得佛接引;而且,在求生佛国的人中,很多人临终被恶业所牵,堕入恶趣,因此为了避免众生临终时颠倒错乱,堕入恶趣,而发起这条临终接引的大愿。

    宋代灵芝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意即,凡夫临终时心做不得主,识田中的善恶业习种子,纷纷现行。有的起恶念,有的起邪见,骂佛谤法,有的对眷属、财物生起贪恋,有的心神发狂……种种恶相,都是颠倒。平生造重罪的人,以恶业力,临终见到种种恐怖恶相,身体汗毛竖起,手脚乱动,大小便失禁,手抓虚空,两眼翻白,口吐白沫等。而且四大分解,苦极深重,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乌龟放在热水中煎煮而脱掉外壳)。在这种情形下,有几人能心无颠倒、正念分明呢?为此,佛施大慈悲,在众生临终困难之际,以佛力加持众生,令其心不颠倒,且与大众现前围绕,使他心得安慰,在欢喜中往生极乐。

    现在,此愿圆满成就。佛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一句看出,一般凡夫临终全仗佛力加持,令心不乱,正念分明。

    《圆中钞》中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能念佛,但浩浩荡荡的见思烦恼实未伏断,而能做到临终心不颠倒,本非自力所能安住,全仗弥陀拔济,虽本非正念而能生起正念,故能心不颠倒,随即往生。

    《悲华经》中说得更详,阿弥陀佛说:临终之际,我与大众围绕,现在往生者心前,其人见我前来接引,内心欢喜。彼时,我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在其前为说妙法。以闻法故,立断一切苦恼,心生大欢喜,而得宝寘三昧,以此三昧之力,令心住于正念及无生法忍,命终之后,必生我国。

    所以,只有具特殊修行的人,能凭自力在临终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如入禅定。但这是业重凡夫无法企及的,因为白天做不得主,梦中就做不得主;梦中做不得主,病中就做不得主;病中做不得主,死时更做不得主,因为死时的痛苦最深重。然而,依仗佛的愿力殊胜加持,净业行人能在临终,心识清明、安详,无有颠倒、错乱、不经中阴,无间就化生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中。修净土的人有多安乐!生时安乐,死时还安乐,不必要经过中阴。修得好,提前预知时至,坐着甚至站着往生。以这个原因,普贤大士带领华藏海众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事例:

    宋何昙远,庐江人,从小奉持佛法,持菩萨戒。十八岁时因父亲去世,悲伤过度,而落下病根。从此归心净土。他请僧人到家里忏悔宿罪,修持日久,内心更加虔诚。

    一天夜晚,念经结束后,众僧入睡,昙远忽然自己唱诵起来。僧人们觉得奇怪,就问他。他说:“我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光一丈余,从西方过来,圣众持着幡、花随从,充满虚空。”佛和颜微笑,招昙远“速随我来”。昙远原来身体羸弱,这时身心有力,取香花撒在空中。至五更时,忽然命终往生。屋内的芳香过了好几天才消失。(《净土圣贤录》)

    事例中的居士,持菩萨戒,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生病后,归心净土,是“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终时见佛现金色身,及圣众来迎,充满虚空,是“得佛接引”。这时身心有力,是“得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是临终佛来接引的明证。

第二十 系念必得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中的众生,只要闻我名字,系念我的国土,修集种种功德,以至诚的心回向功德愿生我国,就决定往生。若不能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系念”:把心系在所缘上,不想其它。“系念我国”,就是一心缘念极乐世界。借助世间的比喻来体会。比如在外漂泊日久的人,思念家乡亲人,魂牵梦绕;幼小的孩子离开母亲,一心想着妈妈,一心要见妈妈;关押在狱的人,一心渴望回到高墙外的世界,像这样,如游子思家、幼儿念母、囚犯求出监狱,心心缘念极乐故乡、弥陀慈母,想出离三界牢狱,就是此处的系念。

    “植诸德本”:修种种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作为往生资本。比如世法修孝、悌、忠、信等,出世法修出离心、菩提心、六度四摄、精进念佛等,只要把善根回向于往生,就都成了净土资粮,下至不谨慎造了罪业,猛利忏悔回向西方,也都成为净土资粮,这叫做“植诸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下至所修的点滴功德,都以至诚的心回向愿生极乐世界。《往生论注》解释:“回向”,就是回转自己的功德普施一切众生,共见阿弥陀佛,同生安乐国土。所以,所回向是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处是自己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因此,净土行人不论做闻思修还是救灾、扶贫等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自他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世人天福报。又必须以至诚的心回向。古人说“不诚无物”,内在没有诚心,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很难将善根转向实现自己的所愿,并使善根转为广大无尽。愿文中要求“至心回向”,就是要从心的深处以真心来回向。如果能按愿文所讲的实行,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叫“系念必得往生”。

    以下是事例证明:

    南北朝高僧昙鉴,幼年出家,依止竺道祖为师。生活俭朴,粗衣蔬食,持戒精严。后来,他到各地宣讲佛法,来到荆州江陵辛寺。当时他六十多岁,净土的信愿十分坚定,一生中所修的点滴善根,都回向往生,誓见阿弥陀佛。

    有一天,他定中见阿弥陀佛。佛以水洒在他脸上,说:“洗涤尘垢,清净心念,你的身口清净了。”又从瓶中取出一枝莲花给他。

    昙鉴出定后,嘱咐自己的后事,和寺中的僧人叙谈生死无常。到夜深时,众僧各自回自己的房屋,只有昙鉴独自在廊下一边走一边念佛。时至五鼓,他的念佛声更加高亢。天亮后,众弟子按照惯例来问讯,只见昙鉴结跏趺坐,纹丝不动。近前一看,已经往生。这一年,昙鉴七十岁。

    这是很好的证明。昙鉴真正做到了“系念净土,植诸德本,至心回向”,因此他得到往生。像现在的人特别想去美国留学,几年时间里,一切心思都用在准备托福考试、办签证、申请学校、筹措留学经费上,全力以赴,“一心不乱”,这叫“系念美国”。昙鉴的人生则是以往生极乐为最大目标,所以他一生所做的任何点滴功德,都摄集起来,回向往生净土,发誓见阿弥陀佛。他的信愿非常坚定,这也使得他能在定中见阿弥陀佛,临终时安详往生西方,成满一生的所愿。

    再看一例:

    晋朝慧恭法师,到庐山入莲社,与僧光、慧兰等人同学。僧光等人的修学不如慧恭,但虔诚系心净土(注意“系心净土”四字)。

    有一次,慧兰对慧恭说:“你虽然用功学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道经上说:这就像聋子弹奏音乐,虽能取悦听者,自己却听不到什么。”慧恭对此并不信服。

    后来七年之间,慧兰等人都往生了极乐世界,走时都有瑞相。又过了五年,慧恭得病,病情日益严重,他感叹地说:“六道轮转,何时止息,死生去来,归向何方?”说着,泪如雨下。他诚恳地礼拜阿弥陀佛,誓愿往生极乐世界,心念十分专注,毫无间断。

    这时,忽然见佛持着金台来迎他,他感到自己的身体乘上了金台,又见慧兰等人在金台的光明中,对他说:“长老已经受生极乐世界的上品,我们不胜欣慰。只是遗憾沉溺五浊日久,来得太迟了。”

    慧恭在这一天告别大众,欣然圆寂。

    慧恭最初因自己广闻博学、智慧超人,非常自负,并没有专志求生净土。同学劝他,不以为然。后来他生了重病,面临生死的严峻考验,才知道单凭自力不能了脱生死。由此而生起大忏悔心,流泪、叩头,发起誓求往生净土的心。因为他至诚恳切,一心专注,无一刻间断,很快感得佛持金台来接他上品往生。

    蕅益大师也有类似的示现。传记上讲他二十五岁入径山坐禅参究。次年夏天,用功到极处时,身心世界忽然消殒。由此知道此身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胸次空空,不再留一字脚。这是他开悟的情况。

    后来他五十六岁时,给一位居士写信,信中说:“今夏两番大病垂死,季秋阅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昼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不可治疗,无术分解,唯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能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实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况仅从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

    蕅益大师这番话对自负高慢的人不啻是当头棒喝。大师是大彻大悟的祖师,数十年在心性上用功,重病来临时尚不能化解,唯有仗佛力求生净土,何况具缚凡夫,薄解浅修,业力深重,怎能敌得过生死呢?

    以上两位高僧的经历让我们内心惊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平时就按愿文所说一心系念,把日常所修的任何功德都至心回向,求生净土,以期临终之时蒙佛接引,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TOP

第二十一 各具三十二相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不悉皆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我就不取正觉。

    学习此愿要了知三十二相的体、因、用,由此而认识此愿的殊胜。以下举数例说明:

    比如“手过膝相”:不必俯身,手能过膝的相。这一相的因是前世常常乐于助人。(我们帮助别人时,手是向外伸展的,不愿帮助别人时,手是往内收缩的。所以,常常伸手助人,手就会柔软,最终达到不必要俯身就能超过膝盖。)

    “广长舌相”:舌头非常柔软、细薄,吐出来可以覆住脸部,直到发际。这是什么善行感得的呢?就是恒时说诚实语。我们说诚实语时,内心坦然,舌根是非常放松、舒展的,所以由恒时说诚实语,就会感得广长舌相。总之,“相由心造”,“相以业感”,都是唯心变现的妙谛。

    “齿白齐密相”:四十齿洁白、整齐、坚密。因:往昔恒时以平等心对待众生,布施洁净、悦意的如意宝等。

    “梵音深远相”:口中所出的妙音非常清澈,即使在远处也能清晰地听见。因:不说粗恶语、只说柔和语。

    “青莲花眼相”:眼目修长、黑白分明,如青莲叶。因:慈悲心养育众生。(比如常常很凶地看待众生,眼睛就很难看,而常常慈心养育众生,就感得青莲花妙眼。)

    “身金色相”:身体皮肤细薄,如黄金色泽。因:往昔内心堪能,施舍他人舒适的床铺等卧具。

    “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生有白毫,右旋而住,常放光明。因:往昔常赞应赞之处。

    由以上的举例就知道,三十二相是积一切善、修无量福所感得的色身圆满的功德。《婆沙论》中说,菩萨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持六度万行,要一百劫中种植相好之因。可见,累劫行善才感得三十二相。

    具足三十二相的作用:无论行住坐卧,都能利益众生,成为圆满他利功德的所依。也就是说,成就了三十二相,就能让众生一见到自己,就生起极欢喜满足的心。众生像见到稀世奇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极妙好、端严,百看不厌,欢喜心恒不退失。而且,一见到就知道是人天中尊、众圣中王,功德不可思议。由此生起爱戴、敬重之心,接受教化。《宝性论》中说:“见时喜足功德者,所谓妙相三十二。”《法界次第》中也说:“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

    此愿成就的证明:

    《无量寿经》中说: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具足三十二相。譬如穷苦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他的形象远远不如帝王。而帝王和转轮圣王相比,又显得丑陋、粗鄙,就像乞丐站在帝王身边。四天下最庄严相好的转轮王跟忉利天王相比,又显得十分丑陋。忉利天王再跟第六天的天王相比,又百千倍也比不上。第六天的天王再和极乐世界的圣众相比,光颜、容色,万亿倍亦不及。

    有人想:没有逐一地修过三十二相的因,怎么能不修而得?

    这要明了,净土是圆顿之法。“圆”,是一法中具足一切;“顿”,是顿然成就。这是把自己的心入在佛的圆觉果海中,而佛的圆觉果海又彻在自己心上,“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在自心和佛心得相应时,就能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由于圆觉果海无上微妙,威神难思,以这果觉作我因心,就能疾得成就,本来需要一百劫修善才成就的相好,在往生一念间就圆满获得。

    阿弥陀佛的慈悲和威神力,体现在能使具缚凡夫非常简易、迅速就获得殊胜的成就。这也是净土称为易行道的原因。

    其实,现代科技的成就也有方便、简易的特点。比如一条生产线,只要按上电钮,就源源不断地制造出产品;大型飞机,也是按几个电钮,就能自动导航,翱翔天上,乘客是坐享前人发明、制造的成果,自己不必要做什么。凡夫的智慧尚能如此,何况具有无上智慧、慈悲、力量的阿弥陀佛。

    如果有最方便、简易而能获得殊胜成就的法,佛一定会拿出来赐予众生。实际上也确实有,也确实赐予了众生,这就是由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净土法门。

    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摄受一切众生速成佛道,因此把多生累劫修行的功德都摄归在这四十八愿当中,我们只要具足至诚的信心,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就能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为增上缘,带起自心的无量庄严。

第二十二 菩萨一生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他方世界的菩萨众来生我国,必定究竟福慧二资,至于一生补处。除去菩萨有利益众生的本愿,想去他方救度众生,那就以我的愿力加持他,能自在教化众生。也就是为利益众生,披上弘愿铠甲,广积功德,度脱一切众生,游行在十方佛国中,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教化恒沙众生,一一都安立在无上真正的佛道中,超出普通诸地所行,现前修习普贤大士之德。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此愿成就的证明:

    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中说:极乐世界的菩萨众都将究竟一生补处,除去以其本愿为度众生,以大愿功德庄严自身,欲求度脱一切众生。又在《阿弥陀经》中说:“极乐国土……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以下分两段阐述此愿内涵:

    一、必定到达一生补处。

    “一生补处”,就是还剩下一分生相无明未断、断除就成就佛果,如弥勒菩萨的地位。古德也立此愿为“总得究竟福智庄严愿”,突出往生西方能究竟福慧二资的愿义。

    《角虎集》中载有永怀济能禅师的一段开示。他说:“悟后更能念佛,以生西方,便得尽数种边际之妙。一生于此界,便无所不知不晓,能穷诸法之根源矣,是谓同佛得诸智慧之边际也。一亲近弥陀,凡心地上一切烦恼,现行及种子,悉皆断尽,是谓同佛空诸烦恼之边际也。一华严五地菩萨,犹遍学一切世间法,以便化导。生西方者,一切如尘若沙,障乎化导等惑,断尽无余,是谓同佛破诸尘沙(菩萨教化众生的障碍。菩萨教化人,需通达如尘如沙的无数法门,若心性暗昧,不能通达尘沙法门而自在教化,即称为尘沙惑。) 之边际也。一切所难断者无明,释迦老子,万劫千生所修为此,今生净土者,即得顿断无明,速登等觉,是谓同佛断诸无明之边际也。一生西方者,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种种变化,无所不能,是谓同佛具诸神通之边际也。一闻妙法音,洞彻性理渊底,了了无碍,称性快乐,是谓同佛见诸性体之边际也。一承佛神力,具解脱力,难行能行,难化能化,难伏能伏,菩提行愿,无不能修,无不能满,更有无量妙用,无量妙庄严,是谓同佛证诸妙行之边际也。到此地位,名为生如来家,同佛受用。若明心见性之后,而便歇手,无志于西方净土者,是住声闻之化城,终不克入如来之宝所矣。”以上具体显示了往生西方能圆满一切断证功德,究竟至于一生补处。

    二、自在度脱众生,现前修习普贤行愿。

    阿弥陀佛考虑到往生净土的菩萨很多都有自己的愿力,想在成就后立即回入浊世救度众生。对于这些菩萨,就发愿让他们都能披上大愿铠甲,在世间自在教化众生。

    “自在所化”,即从西方回来,内具无量智慧、辩才、方便、三摩地、神通等等,外有阿弥陀佛愿力加持,所以能自在无碍地度众生。

    “被弘誓铠”,即披上愿力的铠甲。就像将士披上铠甲,能保护身体不被刀剑所伤,净土菩萨以坚固愿力为铠甲,能在生死界中摄取一切善根,不被众魔所伤。

    “积累德本,度脱一切”:在西方得成就后,回入世间,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届时,有不可思议的利生能力,能度脱一切有缘。《大乘庄严经论》说,登地之前,成熟众生只是少许;登地之后,能成熟大部分众生;升至八地,能成熟几乎所有的有缘众生。从西方回来,已经成了具有广大不可思议功德的大菩萨。此时神通自在,十方世界现在眼前,想去哪里,随意就到,因此能“遍游十方佛刹,修菩萨行,供养诸佛”。而且,“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就是像《普贤行愿品》所说,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出离轮回,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时,具有度脱佛刹极微尘数世界无量众生的大力量,能把每个有缘众生都安立在无上菩提的正道中,也就是能使众生发菩提心,解脱生死,往生极乐。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就是得佛力加持,不需要像通常所说从一地升至另一地,能顿时超至八地乃至一生补处。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即不单是随文字发愿,能现前修习如海的普贤大行,且以法界心尽法界量,称性修习。这也是《普贤行愿品》一颂的实现:“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也就是,能做到如普贤菩萨一样具足五种清净。一、身清净:一身化现刹尘身等;二、语清净:一音流现一切音等;三、意清净:念念菩萨行海现在心前;四、行清净:波罗蜜多行、三摩地行等一一刹那无余清净;五、刹土清净:刹土器情具足功德庄严,一一刹那使令清净。

    以下是事例证明:

    觉明妙行菩萨,在晋明帝时生在一户贫苦家庭中,因为贫苦,发大愿说:“我以宿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以成就一切功德,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当时即蒙佛亲授记莂。后至七十五岁时坐脱,往生西方。以度生愿重,再回此土,在各地现身,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宰官、或为女人、或为屠夫、或为乞丐等,或隐或显,或顺或逆,随机说法,化导群生。后又于明代降临汉地,度化有缘,并说:“我昔因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众生所同具足,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是故阿弥陀佛赐我名号,号曰‘觉明妙行’。”这段传记证明,往生西方便能速证大菩萨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现前修习普贤大士之德。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设有一问:“有何因缘,言速 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是徒设(虚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意即:始仗十八愿之力,具足信愿,十念即生,顿免三界轮转,无轮转故,得菩提迅速;中仗十一愿之力,往生即住于正定聚,必至涅槃。无退转、无反复故,成就迅速。末仗二十二愿之力,超出通常诸地修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超出通常诸地修行故,成就迅速。足证以弥陀愿力为增增上缘,能疾成菩提。

    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一入涅槃常住的佛国,便获得无量寿,尽未来际永无沦落生死的忧患;又,念念证悟本心,圣道十地的普贤行愿自然成就。)又云:“极乐众生见闻益,超证常伦诸地上。”(极乐众生见佛金容闻佛妙音,顿时超越通常诸地修行,而证入上地。)又于《法事赞》中说:“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此生誓往阿弥陀佛安养世界,在彼处成就之后,再回秽土,普度人天。愿我内心的慈悲无有时间、空间及救拔对象的局限,以长时长劫度众生、来报答佛恩。)

TOP

第二十三 一时普供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菩萨仗佛神力,在一饭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不能遍游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土,供养诸佛,我就不取正觉。

    此愿成就的证明:

    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中说,极乐净土的菩萨仰承弥陀神力,一饭食顷,遍至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随圣众心中所欲,花、香、伎、乐、衣、盖、幢幡等无量无数的供养具,自然化现,都是极为珍妙、殊特,世间无有。

    极乐圣众以这些供养具抛撒在虚空中,供养诸佛和菩萨、声闻众会。供养具在虚空当中自然化成花盖,光色灿烂,香气普熏。花盖方圆一百里,逐渐加倍扩大,覆盖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又渐次隐没。菩萨大众欢欣喜悦,在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赞佛德。之后,听佛宣讲经法,欢喜无量。

    供养完毕,菩萨众于饭食前,忽然身体轻举,返回本国。

    愿文中“承佛神力”四字表明有佛力加被。《净土圣贤录》中记载这样一件事:

    晋高僧僧济入庐山依止慧远大师学法,精悟法要。后来他生了重病,虔诚归心净土,观想阿弥陀佛。

    慧远大师交给他一支蜡烛,说:“你的心可以寄托在极乐世界。”僧济手持蜡烛,倚床一心不乱,又请众僧为他念《无量寿经》。

    时至五更,僧济把蜡烛交给弟子元弼,命他随众行道,自己躺下来稍事休息。这时,他梦到自己手持蜡烛,在虚空中行走,见佛把他接在掌中,周游十方。

    僧济忽然醒来,欢喜地说:“我只用一晚观想念佛,就蒙佛接引,现在身体全无病痛。”

    这里,从佛的法界心中现出一只手,把僧济接在掌中,周游十方。这就看出佛心遍一切处,阿弥陀佛本是法界藏身,极乐圣众乘着佛的神力,就能在一饭食顷遍历无量无数亿那由他的诸佛国土,遍供十方诸佛。

    这一愿非常殊胜,体现了极乐净土延(长时间) 促(短时间) 同时的妙境。凡夫分上,延、促无法同时,一秒不是一劫,一劫也不是一秒。而一生极乐净土,就能在一饭食顷遍历无量无数亿那由他佛国,供养诸佛。这就是在极短时间中能完成凡夫需无量劫才能成办的事。

    越过无量无数佛刹,是空间上越过极遥远的距离。经过每一个佛国,是所游的佛国数量极多。在每个佛国中,都礼佛献供、演奏天乐、歌赞佛德、听闻经法,是所作之事极为繁多。而这些在一饭食顷就全部完成,这决非世间常识的境界。无量的供养之事在极短时间内全部完成,无边的空间不离当处全部到达,显示了极乐净土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

    认识时间的体性: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依着一念现相的生灭而安立的。一念显现已灭,是过去;一念显现现前,是现在;一念显现当生,是未来。

    比如人间的时间是按人间现象的生灭而安立的。日出有明相,日落有暗相,以明暗规定昼夜。而且,日月的显现有前后刹那的差别,因此能把时间划分为小时、分、秒,乃至刹那。反面观察,离开这一一现象的生灭、替换,能不能分出时间的差别呢?如果万物恒时不动,能不能分出时间的前后呢?显然不能。所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以及时间的长短,都是依于万物的迁变而安立的。

    世间人认为“明暗”是时间的体性。显然不成立,因为明暗只是业力的现相,就像梦中以迷乱习气力妄现的明、暗一样(梦中显现的明暗,虚妄一现,转瞬即逝,并没有实体的定相。)。所以,有欲界的业,才显现有明暗的业相;没有欲界的业,就没有明暗。比如超出欲界,没有须弥山和山腰的日月,怎么有明暗之相呢?所以,明、暗只是暂时业力现相,是虚妄的法。明暗是虚妄的话,依于明暗安立的时间怎么有实体呢?显然更是虚妄了。

    又有人认为:老少就是时间。这也不对,虽然由身体的形质、气力及心态等的强盛与衰朽的差别,可以假立种种时间,但老少本身不是时间。我们观察身心,一直分析到微尘和刹那,得不到任何实体,由此就知道老和少只是虚妄的相,毫无实质。既然老少毫无实质,怎么会是实体的时间呢?

    总之,安立时间的所依是万物的生灭,而万物虚妄无实,所以依万物安立的时间也必定无有实体。

    以“延促相入”显明时间的体性:

    “延促相入”有二:一、“促中有延”:短时间中有长时间;二、“延中有促”:长时间中有短时间。

    一、“促中有延”:比如一个人在梦中跋山涉水,经过很多城镇,后来又遇故友,悲喜交集,情景分明,这样经历有很多岁月。他从梦中醒来,问旁边的人:“我睡了多久?”答:“数一千枚钱币的时间。”他思维:睡得很短,怎么经历这么多事。我记得清楚,我没有生病,也没有喝醉酒,明明是有这些事。他辗转追究梦中之事,终不可得。

    他梦中显现的事很多,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很多城镇,住店吃饭,上街购物,又遇故友,又叙旧。种种梦相都是由他的梦心逐一显现的,他一夕之梦,经过时间漫长。所以,梦中的时间唯一是按梦者自心的显现和感受而安立的。旁边的人看到分钟还没有移过两格,他就醒了。这就是“促中有延”(在短时间中出现了漫长时间)。

    (又如一夜梦中读了万卷书,这些书醒来一页页读,需要用一年时间,也是“促中有延”。总之,不是离开自心而另有时间的实体。时间的长、短都只是按照自心的显现而假立的。)

    由“促中有延”就推出时间无有实体,因为时间若有实体,短时间就固定是短时间,不可能在里面出现很多事件。实际上,时间是唯心假立的,毫无实体,在一人短暂的时间中,另一人的感受可以延展为十年、百年,推到极致,就有一念万劫的境界。

    二、“延中有促”:比如一个人二十岁时忽然得了颠狂病,口吞刀子,手抓火炭,有时给人预言未来,有时和妻子嬉笑,还生儿育女,有时又提笔写书。这样经过了三十年。

    后来有一个异人,念咒加持水拿给他喝。如梦初醒,认为自己昨天才二十岁。家人掰着手指给他算,已经三十年了。还指给他看,这是你儿子和女儿,这是你几十年写的书。

    他沉思:才过一夜,怎么会发生这么多事?他意识不到自己生了颠狂病和病痊愈的事。只觉得才一梦醒来,旁边的人见他经过了三十年人生。这就是“延中有促”,在他的感受中,漫长的时间只是一夜。

    这也看出时间没有实体,如果时间有实体,长时间就固定是长时间,不会是很短暂的感受。实际上,时间是唯心假立的,极多的事件在特定心的感受中可以只是一刻。

    总之,按上面的比喻来回观察,就能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实体可得。因此经上说:“观彼久远,犹若今日。”这里,须臾间供养诸佛,游遍十方,就是三世无间隔。而三世无间隔,是由时间的实体不可得。

    所以,西方净土的境界迥超世间妄识,圣众顷刻间遍游十方,供事诸佛,完成了凡夫长劫也无法完成的事,所以积资迅速。本需无量劫修集的资粮,以往生为捷径,就能速疾圆满。

    在西方净土跨步、弹指都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十方就在眼前,所以往生并不是舍弃此方,而是随念能到。《普贤行愿品》有一愿说:“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往生西方,就能现前圆满此大愿。

TOP

第二十四 供具自皆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在十方诸佛前现前修习功德而欲供养,若不随愿获得诸供养具,我就不取正觉。

    “德本”,即功德。以功德是成就菩提的所依,故称“根本”。“诸供养具”:香、花、灯明、幢幡、宝盖、璎珞、衣服、饮食、天乐等等。“如意”,即随着内心想对诸佛供养什么,就自然化现在前。

    法藏大士观见有的国土中,菩萨能自在化现供具,供养诸佛;而有的国土中,菩萨不能如此。因此,怜悯不能如愿供养的菩萨,而设立此愿。

    修供养,就需要有供养具,以香、花、灯、果等供物进行供养。生到净土,不像此方,供养具要劳作才能成办,那里仗佛愿力,供养具能如意化现。这一点也决定成立。比如,世间小孩说“我要玩具”,母亲马上把玩具送到他面前;说“要糖”,糖就递过来。阿弥陀佛视一切众生如独子,慈悲和神力远远超过世间的母亲,又有誓愿在先,所以一定是随圣众所欲而化现。

    又,凡夫众生以人天中的妙好资具——花、香、衣服、音乐等进行供养,称为“有上供”。圣者菩萨以神力变现微妙资具,呈献供养,称为“无上供”。极乐菩萨依仗佛的神力,随意现前供具,供养诸佛,也等于是行持无上供养。彼时内心一动念,就仗佛力化现供具,可见圣众的心和佛心相融,正因相融,故能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第二十五 菩萨演一切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我就不取正觉。

    “一切智”:遍照世出世间事、理、性、相的佛智慧。“演一切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

    一、如佛一切智而说

    一切所说都符合佛的智慧,无有增益、损减。佛以智慧现量照见诸法实相,因此,佛语都是诠说世出世间的真理。极乐圣众演说法要,说四谛、说空性、说如来藏、说解脱道、说菩萨道、说显密诸法,内涵都和佛智不相违,所说皆是如来真实义,这叫做“善说一切智”。

    二、善说一切种智之道

    能宣说引导众生趣入一切种智的所有正道,或为顿然成就之道,或是渐次成就之道。

    三、说如来智慧

    直接开显诸法秘藏——如来智慧,即众生本具的智慧。如释迦佛成道时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自得现前。”《法华经》中说,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何等因缘?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本具一切智,是无量佛法最终指归的秘要。因此,演说一切智,即是演说众生本具如来藏的一乘妙法。

    依唐译解释:

    又唐译中说:“若我当成佛时,国中菩萨说诸法要,不善顺入一切智者,不取菩提。”“善顺入一切智”,“善”即善巧,“顺”即随顺,“入”为趣入。“善巧”,指契机;“随顺”,指契理;“入一切智”,即说法的效果。

    菩萨为教化众生而说法,因此,说法的妙善体现在能对众生起真实的、极好的效果,即能善引众生趣入一切种智。“善顺而入”,需要具备契机和契理两个条件。“契理”是与真实义相应,与真理契合;“契机”是与所化的根机相应。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所说的法不契真理,不符合真实义,那是不可能把众生引入一切智的。比如,错解了出世间安乐之义,解释成了有漏乐受,就不契理,这样误导众生以有漏乐受为究竟,不但不能趣入一切智,反而沉溺生死;又如说空性时,解释成像龟毛兔角一样的断空,让众生颠倒解空,不但不能趣入一切智,还将堕入恶趣。所以,不契真实义的任何说法,只会增长众生的无明,不但不能趣入一切智,反而愈趋愈远。

    其次说法要契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有种种具体的情况),只有契合根机说法,才能收到实效。比如,对愚痴重者,说缘起观;对贪欲重者,说不净观;对散乱重者,说数息观;对邪见重者,以理破邪见;对有种种疑惑者,先断疑惑;对根性猛利者,说圆顿妙法;对一般人,说渐次成熟之法。

    总之,机教要相应,所传的教不应机,就收不到效果,就像医生开药不对症,也是枉然。所以说法要契机。能契机、契理,就可以把众生引入一切种智。

    这里,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使所有的净土菩萨在演说圣法时,都相应一切智。此愿已圆满成就,释迦佛说:极乐世界的菩萨众所说,都与一切智相应(唐译《无量寿经》)。所以,往生西方净土,能得到善说法要的极大能力。

    在净土成就后,再回入世间说法,就极为自在、善巧。那时是真正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为一切世间明灯,做一切众生导师。就像本经所说:生到佛国中的菩萨众,常演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无有与真理及所化根机违背、失误之处),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引导众生究竟至于大涅槃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以锐利的智慧斩断疑网,智慧从心中源源不断地流出),于佛教法,该罗无碍(总的对佛一切教法,大小、偏圆、权实、顿渐,都通达无碍)。

    总之,发菩提心普度众生,就要为众生说法。而说法又必须契理契机,善说一切智。因此,首先应当以往生极乐世界为成就说法的捷径。往生极乐世界后,得佛力加持,就具足无碍演说一切智的能力。

TOP

第二十六 菩萨得金刚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即坚不可摧之身。“那罗延”为天力士名,表示坚牢、具大力量。) 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菩萨不能获得坚固金刚那罗延身,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观见有些国土中菩萨具有如那罗延般的身力,而有些国土中菩萨却不具身力,因此怜悯身力弱小的菩萨,立下此愿。

    问:为什么要成就金刚那罗延身?

    答:须知,身心相依、互为影响。身苦,心就忧愁;身乐,心就欣喜。反过来,心忧愁,身就受损;心喜悦,身就得益。如果成就了金刚那罗延身,具有无限的身力,就有无限心力,在菩提道中能发起长夜大勇猛、大精进,这就是成就金刚身的必要。

    当然,此处“那罗延身”只是一种形容,并非只有如天力士的力量,因为天力士只是三界凡夫,而净土圣众胜出三界。《往生论》中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问:金刚那罗延身之力如何?

    以《抛石经》所说为例。此经记载,佛一度住在某处的森林中,拘尸那城的力士们想请佛应供。

    在来此城的路中,有一块高十五庹(庹是两手臂伸直的长度。若以两米计,此石高30米、宽14米,是相当于十层楼高的巨石。) 、宽七庹的巨石。力士们心想:我们应当搬走巨石,佛来应供就很方便,我们也将声名远播。于是就把上百只牛、马、骆驼、小象、大象赶到巨石旁边,有些人用绳子捆住石头;有些人架云梯,用草绳等缠绕,拉动巨石;有些人用铁犁锄出巨石的底部;有些人挥斧劈石;有些人揳入铁钎,想把石头撬开。还有人想依仗药物和咒力把巨石摧成粉末,结果巨石岿然不动,人们都累得疲惫不堪。

    这时,佛来到现场。走到巨石前,用右脚拇指举起巨石,接在手掌中,顺手一抛。

    巨石呼啸着飞向高空,顷刻间无影无踪,直飞到梵天之上。

    不久,巨石从天而降,落在佛的掌中。佛吹了口气,石头顿时变为粉末,向四方纷纷飘落。佛又使神通,把石头的粉末重新聚成巨石,安放在一边。力士们一旁看着,惊叹不已。

    佛又在经中说:“菩萨(悉达多太子)刚出生后,下足之时,整个世界陷没百千由旬;举足之时,地面又涌出百千由旬,因为诸佛持住大地,整个世界才不动摇、毁坏。这还只是如来父母所生身力,若使出神通力,能把恒河沙数的世界放在脚指一毛端上,抛过恒沙世界,如此往来,不会使众生有任何苦恼。所以,菩萨的神力不可称量。若菩萨完全示现神力,连阿罗汉都无法相信,何况其他众生。”

    由以上可以类推了知,我们往生西方获得了金刚身力,那时,地球放在掌中,能像扔皮球一样随手抛到银河系外。一座高山用手一捏就立即碎为粉末,还能重新聚合成高山。现代人认为科学技术制造的原子弹威力极大,一颗能炸平一个城市,但和净土菩萨金刚身的威力相比,就万万倍也不如了。

    又《集一切诸功德三昧经》中说:四天王天一切天子之力,即一天王之力;十个四天王天天王之力,即三十三天一天子之力;一切三十三天天子之力,即一帝释之力;十帝释之力,即焰摩天一天子之力;一切焰摩天天子之力,即焰摩天一天王之力;十焰摩天天王之力,即兜率天一天子之力;一切兜率天天子之力,即兜率天一天王之力;十兜率天天王之力,即化乐天一天子之力;一切化乐天天子之力,即化乐天一天王之力;十化乐天天王之力,即他化天一天子之力;一切他化天天子之力,即他化天一天王之力;十他化天天王之力,即魔天一天子之力;一切魔天天子之力,即一魔王之力;十魔王之力,即半个那罗延之力;十个半那罗延之力,即一个大那罗延之力;十个大那罗延之力,即一个百劫修行菩萨之力;十个百劫修行菩萨之力,即一个千劫修行菩萨之力。如是,十倍十倍地校量,乃至十方世界千千万万劫修行菩萨之力,等于一个无生法忍菩萨之力;十个无生法忍菩萨之力,等于一个十地菩萨之力;十个十地菩萨之力,等于一个最后生菩萨之力(如悉达多太子生下时,名为最后生菩萨)。

    总之,阿弥陀佛的悲愿是要让一切往生者都得到金刚身的无限力量。从甚深密意来说,得金刚那罗延身,即是得佛金刚不坏之身。《涅槃经》中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诸佛世尊,精勤修习,获金刚身。”

    此处要把握的要点是:如果身力无限,心力就无限;身心的力量无限,纵然在千万劫中精进,也不会生一念疲厌之心。相反,身心力量不足,就会在修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时,疲惫厌倦,发不起勇猛精进;而没有精进之力,就不能成办广大的利生事业,也不能迅速获得智慧力、神通力。

    每个人都有经验,身体不强健时,就难以担荷重任。精力不充沛时,就不能迅速完成事业。如果被病魔困扰,更是坐立不安,看一下书,就头昏眼花;听法的时间过长,就腰酸背痛、疲惫不堪。年老体衰,无有心力,不能持续思维法义,不能一天六座、八座地精勤修法。修行大乘佛道,身心需要有大力量,要发大精进。没有精进力,半途而废,终究一事无成。精进力又和身体强健与否有很大关系。

    古德中,玄奘大师西行印度求法,经十六年,返回长安,翻译了上千卷经论。赵州禅师八十高龄还行脚天下。长庆禅师坐破七个蒲团,终至开悟。善导大师三十余年,没有卧室,无一刻睡眠,亲自书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多幅。永明大师日行108佛事,念十万声佛,诵《法华经》达一万三千部,常为千万大众授菩萨戒,著述《宗镜录》一百卷。这些大祖师身心都有大力量。

    那么,怎样得到这样的身心力量呢?捷径是往生极乐世界,仗佛愿力加持,显发自身金刚身的力量。如果往生获得了金刚身,则自然远离疾病、衰老、死亡,身心有无限的力量,即使在千万劫中长夜精进,也不会生丝毫疲厌、退转。那时再回入娑婆度众生,就能成办极其广大的事业。

第二十七 万物悉皆殊特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天人,接触的一切万物,悉皆庄严、清净、光明、华丽,形态、色彩超世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乃至得天眼者,能明了其品质,辨别名称、数量,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起宏深誓愿,欲成就万物悉皆殊特的庄严净土。他说我国土中的万物,微小到一尘一毛,都严净光丽、形色殊特,意即,万物的体性清净庄严,远离垢染,不像秽土中的事物,是惑业所作,体性垢染。“形色殊特”,即池流花树、宫殿楼阁等,若形若色,为世所无。《往生论》中说:“观彼世界相,超出三界道。”所以极乐净土细至微尘,都超胜三界的一切宝物。

    “穷微极妙”这一句涵义极深。“穷微”,是指万物穷尽极微尘,都妙到极点,因为乃至极微尘,都是佛法身妙智所现,都与佛心不二。

    “妙”就妙在这是无漏之相、实相之相。世间事物是以惑业力变现的有漏相,而净土万物则是清净心所现,佛无漏智所现的无漏相。又其相是从佛法身妙智中显现,当体即是实相。就像阳光来自日轮的光体,净土万物现自佛的妙心,也就是,从远离生灭、来去、一异、常断等妄相的真心妙体中,显现严净、光丽、奇特、微妙的万相,故是实相之相,堪称“极妙”。

    或者说,这是体极妙、相极妙、用极妙。“体极妙”:净土万物的体性是佛法身,如禅门偈语说:“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尽是般若。”“山河与大地,尽露法王身。”极乐国土,花香宝树、珍池德水、殿宇楼台,尽是弥陀法身。“相极妙”:净土万物具足恒沙功德。“用极妙”:见闻接触,安神悦体、妙悟自心、净障清澈、入无生忍、增益道心等等。总之,西方净土,万物由佛法身妙智所现,故穷极微妙,似如意珠,随众生心,出无边妙用。

    “无能称量”,即不同世间妄识的境界,一多、长短、广狭、小大可以衡量,西方净土境界玄妙,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相入、重重无尽,故无能称量。比如问一棵宝树,是小还是大?说小,树中普现十方刹海;说大,只是一棵树。又如一朵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佛都在佛国中将无数众生安立于佛道;这些佛国中,又有无数莲,放无数光,化无数佛,重重无尽。这莲花是一还是多?它有多少功德,谁能测其边际?又如池中同一水,随众生心,要冷就现冷,要热就现热,要急流就流得急,要缓流就流得缓,要听什么法,就说什么法。这是什么水?是热水还是冷水?是急流还是缓流?是说什么法的水?都无法安立。无量众生在池中沐浴,一水一时随无量心,现无量相。谁能测其功德数量?这水是无尽功德藏!

    西方净土是事事无碍的法界,唯有佛智才能穷其源底。除佛以外,上至补处菩萨,都不能穷尽全分,故说“无能称量”。

    能够衡量万物的就是无欺的心。此心又有凡圣之别。圣心中,还有分证、圆证之别。凡夫妄识只能衡量世间的境界,无法衡量净土的境界。而一至十地的圣智能部分见清净境界,不能全见。了义经中说,十地菩萨对如来藏全分显发的妙境,就像黄昏看远处的色法一样,不能了了彻见。西方净土是佛如来藏心所现,所以十地菩萨也无能称量。

    比如一滴水中就有无比深广的境界,它的体性、功德、妙用,即使集合无数十地菩萨,竭尽智力,也无法测量。这一情形就像目犍连想测量佛梵音传播的范围,纵然越过了无数世界,也没见到梵音的边际。又如无边身菩萨所说:“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可尽。”

    如是深入了解西方净土的功德庄严,就不会再贪著污秽、苦恼的娑婆世界。所以,必须运用方便来转变自己的心。一者、观察有漏皆苦,断定地认识到轮回是纯一苦海,由此就会一心求出离;二者、观察西方净土的功德庄严,由此会梦寐以求地欣求往生。古人说“求生净土之心万牛莫挽”即是此义。总之,越是认识娑婆的秽苦,就越增长厌离之心;越是了知极乐的殊胜,就越生长欣求之心。看看彼方清净、安乐,再看此方秽浊、苦恼,对比观察,就非常清楚娑婆的浊秽、极乐的清净。越是清楚,就越希求脱离轮回、往生净土,一定会生起这样的愿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