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发愿是成佛的关键一步!青年出家学僧日记系列

随时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很从容 !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尝试。

  试着可不可以做一个很从容的人,不慌乱,不焦虑的人。以往,不仔细检查自己的习性和生活状态,就不知道自己其实过得很仓皇,吃饭的时候想着吃完饭该干什么,想起一个来,就急急忙忙地吃,吃完了去弄那个事情。

  弄那个事情的时候就又想着另一个事情,又是急急忙忙的。

  早上下床,要么就是昏沉着,稀里糊涂的,如果有意识就会焦虑,今天有多少多少的事情要去处理、解决、面对。

  工作、职称、孩子的考试分数、按揭款、老板或上级领导的脸色、菜价、薪金、汽车的划痕、家里要洗的衣服、滴漏的厨房下水管道等等,心里都是装的全是这些东西,没完没了。

  这是我理解的一种生活的仓皇感,整个人就跟狗脑袋上悬着一根骨头,就是这根骨头勾着我们没命地往前奔,却总也奔不到头,也不知道为什么。

  从容不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我现在做什么,就把它做好,尽量地知道做这个事情的每一个动作,听到做这个事情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比如吃饭,一下一下地,张嘴、咀嚼,饭菜在嘴里咯吱咯吱地响。

  可能此时会想到一些让自己心烦的事情,比如,忽然怀疑家里的煤气可能没关,或者那个让自己很讨厌的人可能又在别人那里说自己的坏话了。

  这些,其实,都很无聊,就当它是空气里的氮气,就算是存在着,但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此时,我在吃饭。

  把饭吃好就行了。

  这一点,出家人练起来比较方便,所以,即使不是有意识地练,真正的出家人都是比在家人要显得从容。

  但是,大家都可以练。

  就练从容,我们可以试着这么练,此时,我在吃饭,即便是地震了,我也把饭吃好,砸死拉倒,该死,跑到哪里都会死。

  当然,这只是个态度而已,不是真的,如果真的地震了,还是应该跑。

  如果是拉屎,就认真地拉,一丝不苟地拉,可以观察自己的呼吸,可以观察自己使劲的状态,总之,不要散乱。不要胡思乱想。

  人,最容易散乱的就是两个时候,一个吃饭,一个拉屎。

  念头就完全飞了。怎么找都找不回来。

  反正,我是这么练的,写字就认真地写字,尽量不想别的,让自己在一个很平静、很从容的状态,这样时间感就淡薄了,一个小时乃至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

  穿衣服也尽量能想起来,知道自己在穿衣服。

  当然,想起来自己正在干什么,这是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日常司空见惯的生活动作,比如,我们的脚丫子天天踩在大地上,却很少能够认真的感知一下脚底板跟鞋底接触的那个感觉。

  如果,让我们感觉一下脚挨着地,或者穿起衣服的感觉,我们大多很难想起来。

  都是跟着惯性和习性走的。

  我也不知道这么想,这么观察和思维对还是不对,但我有一个目的和标准,主要是效仿身边那些很从容的人,他们的念知力都很强,知道自己现在在干什么,然后要干什么,干什么就干好,放下时也不粘着。

  而且,他们的气质都很从容。

  我只能用从容这个词来表达,这篇文章有这么多的字,我想,我们只要记住从容这两个字就可以了,随时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很从容。

  从容就有气质啊。谁不想做个有气质的人呢,谁愿意做一个刚强却委琐、胆怯、虚伪、不肯面对自己的人呢。而且,做那样的人不仅丑陋,而且很苦。

  我觉得,锻炼从容最好的方法是在一些大的场合与大人物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是最容易失态的。忘掉了从容。失去了正念。

  我听过一个高僧的录像讲座,他说,要学会面对一个人和面对一万人是一样的。

  这句话我记住了,并且一直在实践。确实不容易做到,但值得我们一直去努力。

  跟大人物在一起的时候,人,最容易丢失本来面目,攀缘,谄媚,伪装自己,这个时候,及时识破自己,是提升自己很好的机会。

  师父的师父,就是我们的师公,从印尼来北京,看望大家,他是世界僧伽协会的副会长,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职务,但,他是师父的师父,天啊,师父对我们来说,就已经很景仰,很高很了不得了,师公,那还了得。

  定海长老,师父的恩师。

  我还是比较有福报的,很幸运,不仅有机会跟师公一起吃早饭,还有机会开车送师公,又赶上北京的三环大塞车,跟师公待了很长时间。

  早上去接师公,在寺里没吃早饭就出发了,到了酒店,师公在吃早饭,我正好有机会一起蹭一顿。这是第一次见师公,真的是个师公的样子,跟个大佛爷一样,非常庄严,也像自家的姥爷一样,绝没有以前想象的威严的大人物的样子。

  餐厅里是自助餐,师公就坐我对面。取了食物坐在师公对面的时候,还是有一点压力的,觉得,毕竟是师公吗,还是规矩一点,老实一点,应该比平时做的更好,更有威仪,这个念头一起,就觉得,应该吃的少一点,越少越好,简单地象征性地吃一口就行了,出家人吗,不要显得那么贪,那么馋,要饮食知量吗,而且,师公好不容易来一趟,看见徒孙们一副吃不饱的粥饭僧的样子,多给师父丢脸啊。

  这个念头一起,人就不自在了,不从容了。

  吃也没有味道,坐也不知道该怎么坐了。于是,就只好装,装的很从容,装的很有威仪,矜持着,一副外表是个老修行而内心却是个装蒜的大尾巴鹰的样子。

  觉察到自己的这个心态,就觉得不对。

  哪有徒孙在爷爷跟前装蒜的,这不是颠倒吗,本来,平时在寺里干体力活就多,还没到闻思的时候,一顿不吃,就没有力气,而且,剃度也没有多久,食物对自己是有诱惑的,即便是对治饮食的贪欲,也不应该是在这个时候。

  宾馆的自助餐虽然素食不多,但做的都很精细,很诱惑人。

  为了对治自己的装蒜,也为了培养自己的从容,也为了解解馋,我取了很多吃的,是好吃的,都取了,满满一盘子,端到桌子上,当这师公的面,认真地吃。

  师公见我吃的不少,就说,再吃一点,不要饿着。于是,我就又取了不少,接着吃。一边吃,一边观察自己有没有攀缘,有没有谄媚,让自己从容,不被外界环境左右,越是在师公面前,越不去装。

  师公大概怕我饿着,说,再多吃一点。

  我说这下我吃饱了,实在吃不下了。

  送师公,遇到塞车,一塞就是两个多小时,师公一直闭目养神,休息,偶尔看看车窗外,问了问北京有多少人口,什么时候能到目的地,有没有走错路什么的。

  塞车塞得太久了,师公忽然问,方丈是不是要用这个车。我们这么塞车会不会影响他出行。

  同车的法师告诉师公,不会影响方丈用车。

  师公不放心,又确认了一下,确定不会影响方丈的出行,这才放心。

  我想,这应该是代人着想吧,当然,我是揣摩不了师公的内心世界的,但是,他给人的感觉很沉稳,跟师父一样,有那种靠山的感觉,很从容,任何事情都不会令他们焦虑,慌张。

  仅认识这一点而已,但,就这一点,就足够效学的了。

TOP

让每时每刻的境界都成为心灵成长的机会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寺里常有高人来讲座,以前听讲座,很容易瞌睡,现在,如果正常作息的话,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讲座很多,有录音,也有录像,也有人整理文字资料。

  我给这些讲座做了个分类,有的是讲佛教知识,有的是讲社会和佛教的关系,有的是讲教理,有的是讲个人经历,有的讲悟性。以后应该还有更多的教授。

  大多数还是很受益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个是理文法师的讲座,讲的很简单,也没有讲教理,就讲了一个出家多年的老师父的经历,但是,听起来很策励人,让人内心有力量。

  这个很奇怪,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想起他,就觉得要把出家这条路走好,要行持好。

  这些讲座信息量很大,全都吸收也不大可能,但可以增加见识,我总结了一下,在这些讲座里,只要有某一段或者某一个地方让自己的内心有所触动,有增添学修的动力,就算有受益。

     前些日子,惠空法师讲座时提到师父带弟子的问题,让我觉得似乎有点感觉,他说,师父带弟子,有觉悟的师父就是随心所欲地教,没觉悟的就照本宣科地教。

  当然,他讲这个话是有现场条件的,可能是为了契当时的我们的机。因为,我觉得有觉悟的师父也可以照本宣科地教,照本宣科本身也是随心所欲。

  我认为,我的师父就是随心所欲地教我们。

  这个判断让我觉得很安全,因为,人在修行过程中,就是自己跟自己的烦恼决战的过程,你不搞定烦恼,烦恼就搞定你。所以,师父有能力随心所欲地教弟子,那就意味一切时、一切境都可以让自己在道上修。

  安全感就来自这里,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

  当然,我还突发奇想,既然师父能随心所欲地教,那弟子也应该可以随心所欲地学,只要把握住知见,把握住方向,应该也存在把生活、工作的一切都成为修行的可能。

  只是,这个把握不大容易,我想,前提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领悟上,否则很容易走偏。但是,值得尝试。

  我的结论是,在道场中,一切境界,都应该能够拿来修心。

  同样,在社会上,一切境界,也都可以拿来修心。而且,社会上的境界比道场的境界要强猛的多,比如,跟婆婆闹别扭了,你能不能过的去;分家产了,能不能过的去;闹离婚了,能不能过的去,好聚好散;孩子又不听话了,简直要气死人,能不能过的去,等等,这一切。

  我们能不能过的去。

  当然,这么讲,有点残酷,但是,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过不去就完蛋,也没有人同情过不去的,过的去就海阔天空,自己受益。


  我确信,要想过的去,靠佛法的引导、学习而获得内心的力量,最终超越这些痛苦,是最靠谱的,最现实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不仅仅落进文字和口号中。

  境界是最可贵的,是最直接让我们成就的东西。

  我从1995年开始就搞经营,到出家前,开始物色公司的接班人,说白了就是培养一个老板,我侄子,他很聪明,比我强,我比他大十岁,大概在他七、八岁的时候,下象棋我就下不过他了,每次一输,我就以长辈的名义训他,你这个孩子,不务正业,象棋下得好有什么,你知不知道,我是故意输给你的。

  没办法,下不过他,找个理由要回点面子。

  等他大学毕业了,我这个臭棋篓子在家族里想找接班人,就盯上了他,十八岁一走出校门,就在我的公司里开始工作,年轻人,总觉得外边的世界比自家的要好,跟我年轻时一样,于是干一段时间,起了个烦恼,就跳槽了,过些日子,又回来了,然后又跳槽走了,然后又回来了,然后又走了,然后又回来了。

[url=][/url]

  至少得有十来次,最离谱的一次,跳槽就跳槽吧,他还把婚给结了。这些其实都没什么,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家里穷的有裤子穿就算过得不错的,他们是独生子,从小就被两代人呵护着,以至于上大学放暑假回家,千里迢迢竟然背回的是脏衣服,让我嫂子给洗。


  那时候我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现在回忆起来,让他成为一个老板,是我很坚定的目标。

  我要把我十多年的经营经验传递给他,我认为最靠谱的方法就是给他境界,当然,这些境界要善巧,要有智慧在背后,否则就坏事,适得其反。有一次,我实在不能忍受他总是睡到中午才来上班,来了直接吃午饭,我就让他端着饭碗叫进我的办公室,在办公室里的厕所里,把他的饭倒进了抽水马桶。然后,告诉他,今天饿一个中午,看看是不是能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实,我的方法即笨,且霸道。万幸的是,他是个很好的孩子,不跟我计较。

  但是,教他如何管理,如何学习看财务报表,如何掌握一整套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这样的教条的方法更笨。

  我确信,真正的管理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力,一种内心的气质。这些都是要在境界中获得,具体的管理方法则是次要的。

  当然,至今,我都很惭愧,给予他的所有的境界都很粗暴,缺乏智慧;好在,他很了不起,一一承受了这些。最后一次,我干脆举家搬到北京,把公司整个留给他,他面对的是紧巴巴的账户,不服气的家族成员元老,不买他的帐的老员工,不放心的供应商,等等。

  但是,不狠心交给他,他就永远也没有机会,就永远也成长不起来,我也出不好家。

  我很幸运,他也很幸运,除了在家族成员的问题上,我们处理的不好以外,导致家族分裂,给很多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但别的境界都处理的不错,而且,历练了自己。我想,这些经验也可以让我在修行的道路上走的更稳一些。

  后来,在我出家之后,有了一些心得,告诉他,对家族元老,要言听计从,一切条件先全部答应,以获得他们的支持,稳住局面,不要因小失大。实在不合理的,先答应了再说,能不能完全满足,一点点地来,一定不要对立,对立起来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空间。要尽可能让所有的家族成员学佛,这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我想,他能做的好。

  出家前不久,有一次,我和他一起以及几个朋友在天津募集了一些旧衣服,送到寺里的慈善基金会,下午返回天津,在高速公路上,他的那辆总坏的老爷车抛锚了。当时,还带着我七岁儿子,我权衡了一下,做出了一个决定,我们全都搭朋友的那辆车回去,留他一个人在破车里处理这事。

  然后,我们就回去了。

  晚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打了很多电话,要帮他从高速公路上下来,后来,他的电话没电了,彻底失去联系,我儿子说,老爸,我觉得你应该跟哥哥在一起,不应该把他一个人留在高速公路上。

  我说,儿子啊,你还小,不懂。

  尽管我也很紧张,但还是一直在宽慰自己,一个成年人,一定要具备从高速公路上带着自己的破车回到家里,否则,这点能力没有的话,如何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事呢?

  第二天,我在公司见到了亲爱的侄子,他先强作镇静说了客气话,然后就痛哭流涕。

  原来,昨夜,他的手机没电了,过路的大车呼呼地从身边过,他的破车像一条小破船在大海里晃悠,天黑了,他开始恐惧,然后遇到劫匪了,劫匪用刀逼着他抢走了他身上带的现金。

  这是他的人生经验中从未有过的。他说他感受到了真正的孤独和恐惧,感受到了被别人抛弃的痛苦。

  我的侄子很了不起,在那种情况下,跟劫匪商量,能不能留一百块钱给他,劫匪就同意了,然后,他又向劫匪提条件,既然钱都拿走了,大家都不容易,能不能帮他把车拖到收费站口。

  劫匪竟然也同意了,就真的帮他把车给他拖到收费站口了。事后一算账,劫匪抢走的钱比请拖车来拖还便宜。

  这事大概已经过去两年了,相信,再提这个事情,他一定会乐不可支,不仅乐当时的那个事情,也会乐他真正成熟了。而且,再遇到这个事情,我才不会彻夜不眠,肯定睡的很踏实。

  我理解的成熟,一定是经历过一些特殊境界。才能获得的体验。这些体验,让自己具备某种能力,某种力量,能够去克服很多困难。

  别说被劫匪用刀逼着了,我有一个朋友代理日本的挖掘机销售和租赁,常被走投无路的要靠工程发财又没有资本的亡命徒用猎枪顶着赊设备。他一提这个,都是笑着说的。所以,我的这个朋友不仅事业做的好,人也很阳光。

  当时,我跟我的可爱的侄子说,现在你在掉眼泪,明年的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你昨夜的经历是你生命中多么宝贵的财富,一个老板,乃至一个成年人,没有这种体验,没有处理过这样事件的能力,是做不好事情的。

  沙弥日志里写这些干什么呢,因为,我觉得,世间的一些成就都是要靠境界,佛法修学上就更需要了。

  否则,我们怎么去获得超越世间的那些觉受呢?

  当然,这些境界,一方面靠道场给予的合理的、契机的境界,最重要的是师父的耳提面命,因材施教,专门为不同根器的弟子设计的境界,另一方面要靠自己主动去面对这些境界。

  让每时每刻的境界都成为心灵成长的机会。

  如果,真的做到的话,有随心所欲的来自师父的教授,有随心所欲的弟子的领纳,有刻苦的教理上的学习,工作上的承担,有序的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最终获得某种程度的觉悟是有可能的。

  对于世间人、在家居士来说,在道场的引导下,在正信的佛法的指导下,在善知识的教授下,把生活中的每一个境界,人与人的,人与物的,乃至行住坐卧所有的一切,都成为随心所欲的修行的境界。最终获得某正程度的觉受,也是有可能的。

  这个具体的境界就是,夫妻闹矛盾了,过不过的去;与同事以及老板之间闹别扭了,过不过的去;家庭财产问题想不开了,过不过的去;老公夜不归宿了,老婆又把卡刷爆了,丈母娘撒泼了,老公公和老婆婆偏心了,孩子……

  等等。

  过不过的去,能不能把这一切,全都变现成自己修道的境界和工具。能不能做的到。不要求都做到,先意识到要做到,然后做到一丁点,然后做到一点点,慢慢地,人的生命就改变了。

  我理解,这个,就是修行的一种。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TOP

坦然接受别人指出的自己的缺点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有两个东西可以让我们在学修中进步的更快,一个是坦然接受别人指出的自己的缺点。还有一个是放下“你有什么,凭什么教我”这种念头和想法。

  这两条大实话,是我个人在学习中的巨大障碍。道理是早就明白,但在实际境界中,就不一样了,第一条,人家说我的缺点,我肯定不高兴。

  儒家有“闻过则喜”的说法,现在看来,这个境界实在是很高。通常,我的习性是,你说我的优点,我很高兴,你说我的缺点,表面上我谦虚接受,但内心深处却翻江倒海,不是个滋味。

  以前,我了解的一个专门倡导读诵儒家经典的私塾,曾经因为教师之间矛盾激化,于是就组织了相互讲述对方的优点的会议,其实就是佛门的观功念恩,大家坐在一起将对方的功德,以达到和合、团结,增进了解的目的。

  据我了解,效果很不错,我也拿来模仿着做过。

  中国人都知道,毛主席开创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也是很有效果的。通过自我反省的能力和外力而发现自己的缺点,而获得进步,但是,人性的本能是拒绝接受自己的缺点的。

  这个可不是信口开河,没落到自己头上,落到自己头上,都不好受。

  过去,有个赵老师,不知道看了哪本书,忽然突发奇想,让同学们给自己提意见。但大家都不敢提,因为他平时就很严厉,他第一次以极其和蔼的语气说,同学们,你们大胆地提,老师要获得进步,就要靠你们的意见,这样,你们才是真正的爱你们的老师。

  那时候,大家都小,哪有那么多心眼啊,换现在,无论人家再怎么说的好听,请我提意见,我都会小心仔细地观察一下他接受意见的能力,斟酌到底是提不提或者怎么提。

  那一天,没有任何生活经验的小同学们纷纷地给赵老师提意见,越提越兴奋,越提越高兴,个个兴高彩烈地,谁也没有注意赵老师的脸色越来越青,越来越黑,直到李小四同学说,赵老师,你说晚上去我家帮我补习功课,可是,每次你都是去我姐姐的房间里,帮她补习功课……

  赵老师终于忍耐不住,勃然大怒,找了个理由让李小四在教室后面罚站。一场找寻缺点的游戏结束了。

  这里没有贬低赵老师的意思,因为我的心性跟赵老师一样,意识到要找到缺点并克服掉缺点,才能获得进步,但是,真正面对的时候,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一个很聪慧的母亲写的关于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她经常揍她的儿子,当然是在他实在不听话的时候,在他屡次犯错的时候,就揍他。

  我向来是不主张揍孩子的,认为揍孩子是家长无能的表现,这种粗暴行使孩子获得进步的概率并不高,而且更容易使孩子受到伤害。

  但是,这个家长揍孩子,我是支持的,因为她很智慧,她每次揍她那个不听话的儿子之前,都会跟他说,儿子啊,我不是揍你,而是揍你的缺点。

  于是,这个被母亲的智慧绕昏了的儿子心甘情愿地挨揍,并且,我相信,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在母亲如此善巧智慧的教导下,不仅真的能克服掉缺点,也更有机会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这个法门,我觉得可以借鉴。

  在遇到别人提自己的缺点的时候,感觉自己下不来台,心里不舒服,就告诉自己,提缺点是帮助我认识自己的烦恼,帮助我消灭自己的烦恼,帮助我在道业上再前进一步,这么想,心里就不会那么难过了,而且,渐渐就会欢喜别人指出自己缺点,修道吗,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面子算个屁啊,只要在道上能有所进步,怎么都行。

  古人为修道,命都可以不要,何况一点面子和心里不舒服。

  这个障碍克服了,还有一个不愿意别人教自己的习性,也很麻烦,这个习性往往出在对同行身上。可是,人的很多启发和觉受就来自这些地方。向比自己身份高的人学习,那不算本事。和身份跟自己一样的人学习,才是真的本事。

  我是嘴式,说的到,做不好。

  有一次,不知道我的哪根筋搭错了,忽然就觉得寺里干活的石匠很了不起。很好奇,为什么石匠可以将那么大的石头一点点地凿开,那么坚硬的东西,说凿成什么样就凿成什么样,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很想学,石匠就很想教,学多了,教多了,就忽然懂得了,原来,石匠开石头,并不是使蛮力,他们对石头的质地了如指掌,一块大石头,先观察,通过外在的纹理,通过对各种不同石材的了解,通过经验,能够通达石头内部的构造和纹路,然后选择角度、位置凿眼,凿多深,眼的密度是多大,全都靠用心,不是靠仪器测量的。

  然后,一块大石头或者小石头,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开凿成需要的形状。

  寺里的那些老石匠们都很有一手。

  只是,时间太少,亲自动手的机会不多,否则,我真的很想干一段时间石匠,凿几个好玩的东西出来。人生、人、万物、修道其实都跟这个石头一样,要用心,有方法,不是靠使蛮力。

  而且,掌握了智慧和方法,还要勤奋地干,最终,不管这个方法有多利,最终石头还是要一下一下,叮叮当当地凿出有用的器来。

  当然,这是跟石匠们在一起,好像没什么面子问题。跟真正的知识分子在一起,我就常有“你有什么,不就多读几年书吗,凭什么教我”的想法冒出来,大概是因为自己受正规教育太少,嫉妒真正受过正规教育的人的缘故吧。

  所以,要改,这个不改掉的话,很难有所进步。

  改的时候有进有退,进的时候很欢喜,退的时候很沮丧,有一次在大寮,一个沙弥师忽然叫我,你过来,做菜,我教你。

  这话,一听到,心里非常非常欢喜,因为这意味着人家肯教我,我能学做一道菜,而且,也说明人家不嫌弃我。说明至少外相上有点弟子相了。否则,人家决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因为,人在道场,学修都很忙,一个人倘若没有一点弟子相的话,绝难有人会对他说,来,我教你。

  即便有菩萨心肠,也都是随缘,不会硬掰着人家的脑袋说,来,我教你。一般情况是,但凡我冒出一点不服气的意思来,基本就断掉人家教自己的道了。

  世界上的很多的东西,没人教,靠自己摸,那也太费劲了。一辈子也不见得能摸出几斤几两出来。人家一教,利根的人,就如一层纸一样,一捅就破。

  说是教,其实说是点拨更贴切,就这一点拨,就能让人触类旁通。

  但是,难就难在,人,怎么才能真正地放下自己,去认真倾听,向周围的人学习。这一点,还是要努力琢磨。等找到了好方法,再写下来。

TOP

  人 生 因 不 同 而 精 彩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早晨起床后,来到办公的房间,发现贤佳法师正在陪同父亲看《了凡四训》。这一幕,让我内心很受触动。

  在这个时代,大家似乎都变得越来越忙。越来越忙,换句话说就是,时间越来越宝贵。这样一来,愿意花时间在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身上,说明这件事或者这个人,对我们很重要。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虽然听不到,但却能感受得到。

  越来越觉得,生我育我、念我祷我的父母双亲,对自己的生命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因此,自己愿意花时间在父母身上。

  可是,法师他?究竟父亲对他又有什么重要呢?为什么他愿意花时间在父亲身上呢?我有理由确信,这并不是随意的作为。记得上一次父亲来也是如此。那次他也是放下手头的工作,整整陪父亲聊天聊了大半个上午!

  刚才进门的时候,我有注意到师父房间的灯已经亮了。这说明师父已经开始办公了。

  需要到小院打扫一下卫生。我心里接着想。而此时,也刚好收到师父的短消息,提醒我做一下此事。

  打扫卫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儿,除非你想三下五除二,草草了事,那另当别论。

  但,当人们不断重复一种观念和行为,然后觉得这件事慢慢开始变得重要起来的时候,情况就全然不同了。

  我觉得,这就是个人价值观的确立过程。因为每个人所接受的观念不同,日常累积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因此,通常具有相当不同的价值观。这,同样也导致了相当不同的人生轨迹。

  人们通常都会有一种体验: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无论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打扫卫生有价值,因此很愿意做呢?

  这个源于儿时的体验。母亲很勤劳,也喜欢干净。因此,从小,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总是把家里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等我大一点,能拿动扫帚的时候,也开始学着扫地。而这一点,总能让母亲很高兴。

  于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这么产生了:我很欢喜扫地,原因是,这能够让母亲高兴。

  而今天,我很注重给师父打扫卫生,几乎基于完全相同的理由。这一点想起来,那是再简单不过了,完全不需要其他更多的理由。

  之所以对这么一件小事深究,还要略略提及和贤佳法师的一次相处经历。

  那天,我叫上法师一起给师父打扫卫生。结果还没有打扫好,师父就来了。

  “有没有打扫好?”看我们打扫卫生,师父一进门就问。

  “还没有,师父。”我回答。

  因为没能提前打扫好卫生,而给师父带来不便,让人心里深感不安,希望以后能早来会。这是我对师父问话的解读。

  而法师的解读,却是非常的不同,他觉得,我们应花更多的时间,在师父交代我们做的事情上面,以做师所喜。

  当时听到法师的解读,真是明显感受到彼此认识上的差异性。尽管我赞同法师的观点,却也并没有尝试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于是,法师总是全力以赴,做师父交代给他的事情。

  而我,总是会花一些时间,做一些类似打扫卫生这样的事情。

  写到这里,对于法师为什么愿意花一些时间陪同我父亲,心里已经比较明朗。这也都是一种价值取向在起作用,法师也是在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我觉得,如果总是试图用一种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来衡量另外一种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是一种相当不明智的做法。因为,这常常会导致诸多不必要的烦恼。

  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们没有按照我们的理想和愿望生活时,难道我们能总认为,人们都在浪费自己的人生,而唯有自己是在珍惜自己的生命吗?

  因此,抱有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生和事物,已经慢慢成了自己潜在的一种追求。

  今天,带父亲去了三个地方,一个是王府井大街,一个是毛主席纪念堂,一个是动物园。返回广济寺时,已经是下午五点钟了。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早晨起床后,来到办公的房间,发现贤佳法师正在陪同父亲看《了凡四训》。这一幕,让我内心很受触动。

  在这个时代,大家似乎都变得越来越忙。越来越忙,换句话说就是,时间越来越宝贵。这样一来,愿意花时间在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身上,说明这件事或者这个人,对我们很重要。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虽然听不到,但却能感受得到。

  越来越觉得,生我育我、念我祷我的父母双亲,对自己的生命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因此,自己愿意花时间在父母身上。

  可是,法师他?究竟父亲对他又有什么重要呢?为什么他愿意花时间在父亲身上呢?我有理由确信,这并不是随意的作为。记得上一次父亲来也是如此。那次他也是放下手头的工作,整整陪父亲聊天聊了大半个上午!

  刚才进门的时候,我有注意到师父房间的灯已经亮了。这说明师父已经开始办公了。

  需要到小院打扫一下卫生。我心里接着想。而此时,也刚好收到师父的短消息,提醒我做一下此事。

  打扫卫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儿,除非你想三下五除二,草草了事,那另当别论。

  但,当人们不断重复一种观念和行为,然后觉得这件事慢慢开始变得重要起来的时候,情况就全然不同了。

  我觉得,这就是个人价值观的确立过程。因为每个人所接受的观念不同,日常累积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因此,通常具有相当不同的价值观。这,同样也导致了相当不同的人生轨迹。

  人们通常都会有一种体验: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无论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打扫卫生有价值,因此很愿意做呢?

  这个源于儿时的体验。母亲很勤劳,也喜欢干净。因此,从小,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总是把家里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等我大一点,能拿动扫帚的时候,也开始学着扫地。而这一点,总能让母亲很高兴。

  于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这么产生了:我很欢喜扫地,原因是,这能够让母亲高兴。

  而今天,我很注重给师父打扫卫生,几乎基于完全相同的理由。这一点想起来,那是再简单不过了,完全不需要其他更多的理由。

  之所以对这么一件小事深究,还要略略提及和贤佳法师的一次相处经历。

  那天,我叫上法师一起给师父打扫卫生。结果还没有打扫好,师父就来了。

  “有没有打扫好?”看我们打扫卫生,师父一进门就问。

  “还没有,师父。”我回答。

  因为没能提前打扫好卫生,而给师父带来不便,让人心里深感不安,希望以后能早来会。这是我对师父问话的解读。

  而法师的解读,却是非常的不同,他觉得,我们应花更多的时间,在师父交代我们做的事情上面,以做师所喜。

  当时听到法师的解读,真是明显感受到彼此认识上的差异性。尽管我赞同法师的观点,却也并没有尝试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于是,法师总是全力以赴,做师父交代给他的事情。

  而我,总是会花一些时间,做一些类似打扫卫生这样的事情。

  写到这里,对于法师为什么愿意花一些时间陪同我父亲,心里已经比较明朗。这也都是一种价值取向在起作用,法师也是在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我觉得,如果总是试图用一种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来衡量另外一种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是一种相当不明智的做法。因为,这常常会导致诸多不必要的烦恼。

  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们没有按照我们的理想和愿望生活时,难道我们能总认为,人们都在浪费自己的人生,而唯有自己是在珍惜自己的生命吗?

  因此,抱有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生和事物,已经慢慢成了自己潜在的一种追求。

  今天,带父亲去了三个地方,一个是王府井大街,一个是毛主席纪念堂,一个是动物园。返回广济寺时,已经是下午五点钟了。

TOP

那个人的存在是值得我感恩的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不绕弯子,直入正题。

  一个同修跟我说,他看某人不顺眼,看不惯,看不上,已经很久了,见他睡觉心烦,见他吃饭吧唧嘴心烦,见他坐着心烦,见他站着也心烦,总之,就是烦,烦的都要跳楼了。

  我说,观功念恩啊。

  同修说,用你说,早就在观功念恩啦,不灵啊,实在受不了了。

  于是,我就总结了几个方法,第一个是观功念恩,老掉牙的套路了,有没有效果完全是靠自己行持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可能有的人性子急不适合用这招;第二个是思维包容,理路是这样,我们出家,或者在家修学,要有成就,就必须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否则,怎么可能走得上去,对出家人来说,天天嘴里念的都是度众生,就这么一个人,心里就容不下,实在说不过去,想到这里,看看能不能咬咬牙,就认了。

  这招也不灵,那就还有一招,把他想成是自己最爱的亲人,对照一下,看看能不能观的起来,这个我就试过,还是比较灵验的。

  再不行的话,就观空,你现在读到的这篇文章,本来就没有文章一说,文章是句子组成的,句子是字组成的,字是笔划组成的,笔划在电脑上显示其实是液晶的光线,光而已,如果是印刷品的话,油墨而已,有印刷工作经验的都使用过一个专用的放大镜,专门看油墨的点阵,把印刷的细节放大,能看到所有的色彩、文字其实是一些有序组成的点阵组成的。

  所以,所谓的文章就是组合而已,我们的人生,昨天过去了,没了,明天还没来,也没有,当下,这一刹那,我们能捉到什么呢?瞬间就过去了,连个屁也摸不着,根本就没有,本来就是个空吗。

  想一想,连我们自己都找不到时间的存在,何况那个让我们心烦的人呢?所以,一切都是空的。都是空的还较个什么劲呢,还是好好生活吧。

  就这么观啊观啊,有可能就不烦了。

  如果还是不行,那就还有一招,依师,我们天天讲依师,讲依师,师父不让我们观过,那我们就别观了。

  要是实在还不行,就想想师父讲过的那些很觉悟的话,他说,认真但别当真。你看,师父都说了,别当真,你还非要当真,这不是跟师父拧着来吗。

  当然啦,我这都是嘴把式,其实,我也有看着烦的人,只是没有那么严重,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我用过的,要说灵,也灵,要说不灵,也不灵。

  还是需要时间,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有的是可以顿的,有的确实是需要渐渐地改善。

  即便一时改善不了,也不要着急,慢慢来吧,上面这些方法相应哪个,就使劲地用哪个,不愿意用,就暂时离那个人远一点。只要别真的跳楼就行。万事都是无常的,今天你看他不顺眼,过些日子可能就是无话不说的朋友。

  凡夫,就是这样。

  而且,我们极有可能也是别人观过的对象,我自己就是。其实,早就能感觉到他人内心的那些动静,对我的不满,对我的骄横傲慢性格的敌视。

  都感觉的到。我自己也在改,需要一点一点地来。

  改起来,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多跟前面有修为的法师在一起,学习他们的言谈举止,乃至说话的语气,为人处世的方法,一学,就灵,一学,就管用。

  真的。

  而且,特别是在同修之间发生问题、摩擦、对立的时候,照前面法师的行仪一说、一做,当下的效果立刻发生了变化,根利的同修立刻就能感觉到,会觉得怎么你的状态跟你平时的不一样,立刻也学着来,果然,结果皆大欢喜。

  照着书本上的来,太机械,没有灵气,也没有什么乐趣。当然,结合着来,效果更好。

  即便如此,上面的话依然是文字,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处境和我们观过的习气。如果一时间不能够立刻改变对别人的看法,但是一定要确凿地认识到自己内心就是有问题,有扭曲的地方,所以,才会看那个人如此难受。

  认识到这个,暂时又不能改变,自己虽然做了很多努力,都无法调整自己好自己的内心,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都还是凡夫。

  可以肯定的是,那个人的存在是值得我感恩的。

  因为,对我来说,出家这么长时间,确实有很多的改变,有进步,有收获,这些进步对整个人生的解脱来说,太微不足道了,但是,这些进步极有可能成为自己生出慢心的资本,而障蔽了自己继续前进和成长。

  所以,那个让心烦的人和事的存在至少证明了,我的内心还很糟糕,时刻是处在分别、是非当中的,需要修正的地方还很多,很多,路还很远,还早着呢。

  修心,至少,要修得如前面的那几位遇到什么事都不生气、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平等心的法师们那样,才算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以此共勉。

TOP

人生在世,哪里有什么面子吗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2010年十一法会期间,和同修们一起站在山门前迎客人,两排沙弥,我站第一个,边等客人,边供游客观赏,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正信的佛教活动恢复也没有多少年,游客很少看到真正的沙弥。

  站了很长时间。能为别人做点事情,感觉挺好的。

  头上有一只喜鹊和两只麻雀一直在叫唤,散心杂话。难怪它们会投胎作鸟,不嫌累,叽叽喳喳地一直在叫。

  刚上山,当居士的时候,也被组织过排队迎接客人,第一次,心里大为不悦,浑身不自在,被别人迎接行,去迎接别人,说不出的别扭,碍着面子,勉强去了,但是低着脑袋,如芒刺背。

  心里想,万一要是有个熟人看到,那该多不好意思啊。后来也一直不太情愿。

  出家后,境界完全变了,原来如此,这是个超高级的法门啊。再站在大门口,迎接客人,跟打坐是一样的,改成站着而已,而且还能体会到客人的惊喜,给别人带来喜悦,自己也是有喜悦的。

  迎接客人,让众生欢喜,是出家人的份内事,别人因此对佛教有好感,也有功德。又以此修心,何乐而不为。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法门,放下了内心里的束缚。出家修行,无非是要获得一个自在解脱。放下了,真的是很好,这不是行外人所能够体会的了的。

  我试试能不能写出一、二来。

  人活着无非是个面子。那好,你站在人多的地方,把你的面子彻底扔掉,让大家来参观你,看你,最好有熟人看见。

  人不得自在,活得很受罪,很苦,无非就是烦恼,就是傲慢,就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了不起,觉得自己对,别人错,那好,就让你去迎接别人,折这个傲慢,真折下来,有法纳心,放下自我,人就多少有点自在了。

  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思维的、有修证次第的。体验到一点蛛丝马迹,也不容易,吃了不少苦头,但是很值得。

  人,就是被自己的妄想活活困死,人生在世,哪里有什么面子吗,都是人自己造作出来的,哪里有什么谁比谁了不起吗,也都是人造作出来的,都是人分别出来的,这些东西出来,就有了以这些东西为基础的价值观、文化观、审美观、文明观,人就在这个上面编织自己的生活,编织自己的妄想,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就这样安立了不同的名言体系,一个又一个,把人类拴死。

  历史不会记得近代史上有一个老沙弥被戳在北京城郊的寺院门口,供游人参观,即便是记下了,又能如何,秦始皇、苏轼、列农、宋徽宗、孙悟空、阿里巴巴、爱因斯坦、凯撒大帝、王富贵、李翠花,无论是权倾天下还是才华盖世还是默默无闻,非要说有的话,也就是历史上的一片残云。

  时光的风一过,再也了无踪迹。

  何况一个老沙弥的烦恼。倘使,出家这么长时间,站在寺庙的山门前,还有种种的粗猛的分别和烦恼,实在对不起生养我的老爹老娘,对不起恩师。

  所以,从今往后,只要不是光着,不管是把我戳在龙泉寺的山门口还是戳在香格里拉的大厅里还是甘肃农村厕所土墙外的空地上,红场、时代广场、天安门广场,或者是非洲滚烫的大地上,都不应该有太大的动荡。

  无论是面对假日里北京西郊好奇的游客,还是汤姆和杰瑞、山姆大叔或者是喀秋莎乃至于出没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里的战士们;戈兰高地上的烈士们以及烈士家属们;纳尔逊曼德拉深爱着的人民;甘地、德兰修女深爱着的人民;毛主席纪念堂外排着的长长的队伍和马英九的选民,等等。

  应该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都是由于不同的业力使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不同时间和空间里,有的有着不同的外相、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有的同种同族,最终都是一个心的问题,都有觉悟的本性,只因为被烦恼和无明覆盖,执著有一个“我”,而造作出了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由因而果,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快乐和深重的烦恼及痛苦。

  血腥的二十四史,欧洲历史的滚滚人头,还有近代历史上两次莫名其妙的世界大战,忽然间,人类就开战,惨烈地相互厮杀。

  全都是心的造作,迷悟只在一念之间,痛苦和解脱也是在一念之间,一念三千。

  我相信佛陀的彻悟的以上的真相。这个真相对我而言,不只是理论,而是站在人群里的一丁点点的体验,跟出家前,心态确实不一样了。

  但是,千万不能理解成二皮脸。觉得什么都无所谓。

  其实,背后确实因为出家的行持,追随觉悟者的思想和脚步,体会了自己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乃至头顶上叽喳乱叫的鸟的痛苦和烦恼,而在内心生出的一点点唏嘘和慈悲来。

  这个唏嘘和慈悲之心支持着一个出家人的责任和行持,应该不只是看得开一点、淡一点、空一点而已。

  还有因为把自己放到很低了,低一点,再低一点,所有就有了一点点自在。

  我理解,出家人站在山门前迎接客人,能够培养出爱众生的广大心、责任心,以自我的觉醒学做众生的牛马,尽量不去躲起来做闲云野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