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发愿是成佛的关键一步!青年出家学僧日记系列

人生在世,哪里有什么面子吗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2010年十一法会期间,和同修们一起站在山门前迎客人,两排沙弥,我站第一个,边等客人,边供游客观赏,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正信的佛教活动恢复也没有多少年,游客很少看到真正的沙弥。

  站了很长时间。能为别人做点事情,感觉挺好的。

  头上有一只喜鹊和两只麻雀一直在叫唤,散心杂话。难怪它们会投胎作鸟,不嫌累,叽叽喳喳地一直在叫。

  刚上山,当居士的时候,也被组织过排队迎接客人,第一次,心里大为不悦,浑身不自在,被别人迎接行,去迎接别人,说不出的别扭,碍着面子,勉强去了,但是低着脑袋,如芒刺背。

  心里想,万一要是有个熟人看到,那该多不好意思啊。后来也一直不太情愿。

  出家后,境界完全变了,原来如此,这是个超高级的法门啊。再站在大门口,迎接客人,跟打坐是一样的,改成站着而已,而且还能体会到客人的惊喜,给别人带来喜悦,自己也是有喜悦的。

  迎接客人,让众生欢喜,是出家人的份内事,别人因此对佛教有好感,也有功德。又以此修心,何乐而不为。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法门,放下了内心里的束缚。出家修行,无非是要获得一个自在解脱。放下了,真的是很好,这不是行外人所能够体会的了的。

  我试试能不能写出一、二来。

  人活着无非是个面子。那好,你站在人多的地方,把你的面子彻底扔掉,让大家来参观你,看你,最好有熟人看见。

  人不得自在,活得很受罪,很苦,无非就是烦恼,就是傲慢,就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了不起,觉得自己对,别人错,那好,就让你去迎接别人,折这个傲慢,真折下来,有法纳心,放下自我,人就多少有点自在了。

  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思维的、有修证次第的。体验到一点蛛丝马迹,也不容易,吃了不少苦头,但是很值得。

  人,就是被自己的妄想活活困死,人生在世,哪里有什么面子吗,都是人自己造作出来的,哪里有什么谁比谁了不起吗,也都是人造作出来的,都是人分别出来的,这些东西出来,就有了以这些东西为基础的价值观、文化观、审美观、文明观,人就在这个上面编织自己的生活,编织自己的妄想,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就这样安立了不同的名言体系,一个又一个,把人类拴死。

  历史不会记得近代史上有一个老沙弥被戳在北京城郊的寺院门口,供游人参观,即便是记下了,又能如何,秦始皇、苏轼、列农、宋徽宗、孙悟空、阿里巴巴、爱因斯坦、凯撒大帝、王富贵、李翠花,无论是权倾天下还是才华盖世还是默默无闻,非要说有的话,也就是历史上的一片残云。

  时光的风一过,再也了无踪迹。

  何况一个老沙弥的烦恼。倘使,出家这么长时间,站在寺庙的山门前,还有种种的粗猛的分别和烦恼,实在对不起生养我的老爹老娘,对不起恩师。

  所以,从今往后,只要不是光着,不管是把我戳在龙泉寺的山门口还是戳在香格里拉的大厅里还是甘肃农村厕所土墙外的空地上,红场、时代广场、天安门广场,或者是非洲滚烫的大地上,都不应该有太大的动荡。

  无论是面对假日里北京西郊好奇的游客,还是汤姆和杰瑞、山姆大叔或者是喀秋莎乃至于出没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里的战士们;戈兰高地上的烈士们以及烈士家属们;纳尔逊曼德拉深爱着的人民;甘地、德兰修女深爱着的人民;毛主席纪念堂外排着的长长的队伍和马英九的选民,等等。

  应该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都是由于不同的业力使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不同时间和空间里,有的有着不同的外相、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有的同种同族,最终都是一个心的问题,都有觉悟的本性,只因为被烦恼和无明覆盖,执著有一个“我”,而造作出了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由因而果,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快乐和深重的烦恼及痛苦。

  血腥的二十四史,欧洲历史的滚滚人头,还有近代历史上两次莫名其妙的世界大战,忽然间,人类就开战,惨烈地相互厮杀。

  全都是心的造作,迷悟只在一念之间,痛苦和解脱也是在一念之间,一念三千。

  我相信佛陀的彻悟的以上的真相。这个真相对我而言,不只是理论,而是站在人群里的一丁点点的体验,跟出家前,心态确实不一样了。

  但是,千万不能理解成二皮脸。觉得什么都无所谓。

  其实,背后确实因为出家的行持,追随觉悟者的思想和脚步,体会了自己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乃至头顶上叽喳乱叫的鸟的痛苦和烦恼,而在内心生出的一点点唏嘘和慈悲来。

  这个唏嘘和慈悲之心支持着一个出家人的责任和行持,应该不只是看得开一点、淡一点、空一点而已。

  还有因为把自己放到很低了,低一点,再低一点,所有就有了一点点自在。

  我理解,出家人站在山门前迎接客人,能够培养出爱众生的广大心、责任心,以自我的觉醒学做众生的牛马,尽量不去躲起来做闲云野鹤。

TOP

心有多大,装下的苦难就有多大
                     北京龙泉寺贤书法师


    曾有一个网友的留言让我想起很多,他说,龙泉寺盖再多的房子,也装不下众生的苦难。

  非常感谢这句话,让我能从有为法思考到无为法上去。

  使劲盖房子是个基础,没有这些房子,一群出家人在光秃秃的山沟里也干不出什么事情来,关键是众生需要,佛教需要,对出家人本身的修行来说,有个蒲团、有个洞就够了。

  2010年的十、一法会,最多的一天的活动竟然有九百人,这九百人中,有很多人很感动,很多人发愿、发誓要好好修行,做好人,做个善良的人,有的人哭了,我相信他们的内心里升起了感恩,升起了对他人的付出的感恩之情。

  我认为,在这个时代,让人真正地感恩,真正地从内心里升起善的觉受,并长久持续下去,确实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法会的最后一天是皈依仪式,相信,皈依后的信众回家之后,会继续学习佛法,继续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探索更为广阔和智慧的空间,开启自己善的力量、慈悲的力量。

  早晨缘念的时候,执事法师说,现有的法会期间为信众特别设置的桌椅板凳先不动,因为还有两次大型法会,信众们来了直接就可以使用。

  目前,每一次可以有数百人乃至近千人参加活动,这就意味着,龙泉寺盖的房子,每一次法会可以直接利益到几百人。

  几百人回到社会上,按照佛教的教义报国家恩、报众生的恩、报父母恩、报佛恩,爱国爱教,这对于社会来说,是多么巨大的善的力量,对信众个人来说,是一条解脱生死的道路。

  龙泉寺不只是要装几百人的困难,也不是仅仅要带领几百人走上觉悟和解脱道路,大乘行者确实有着更广阔的心地,确实有愿力、有心胸、有办法去装下更多有缘人的苦难,没有缘分,也可以创造缘分。

  几百人再去影响更多的人。

  房子是盖在了北京郊区的凤凰岭景区里,但是,师父和僧俗大众更擅长的是把庙盖在人的内心里,更广泛、长远地利益众生。

  这次全程参加法会的信众有六百多人,所有的活动都是在一个楼里进行,因为止语和种种宗教行持,非常安静,没有纷争,没有碰撞摩擦,这在大型活动中都是非常非常难得的状况。当然,跟法会组织者的辛勤付出和丰富的组织经验是分不开的。

  这些经验不仅仅是佛教的经验,更可以为社会所借鉴,目前,社会所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口效率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无法选择地要依靠密集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发展中国家,寻找到一个有序的人群管理方法和理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社会如果只是靠权利和资本去管理,靠利益的驱使,是很成问题的。

  经济改革中,频发的社会矛盾、冲突,无不与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利益以及各种行为的冲突相关,经济发展中,有序组织和管理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都是不争的事实。

  出家后曾出过一次远门,在乡下,乘坐一辆很好的公共汽车,上面载满了很有朝气的年轻人,他们或赴北京读书,或赴北京打工,半路上,车有故障,需要换乘一辆,在换车的过程中,你拥我挤,争先恐后,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这个过程,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有座位的。

  造成混乱的表面原因是人人都担心自己成为少数没有座位的人,深刻的原因是信仰和文化的问题。

  内心里无序,行为就很麻烦,就无法构成社会最基层的稳定。

  在经济社会社会中,我相信,有序就是效益。

  这是出家后,在龙泉寺得出的一个经济社会的理论,当然,可能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我在寺院里进行了佐证,并亲自参与。

  这个结论,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谁能使近千人在一起工作、生活、学习,没有浪费、没有纷争、没有摩擦、主动地把自己的垃圾分好类,主动把碗里的油渍冲上开水当汤喝下,整个过程中,没有需要特别花精力去处理的矛盾。

  寺院里做到了。

  在历史上,好像是陕西的青龙寺,一个祖庭,最多时,修行人有十万人,这十万人如何在一起有序地学修,在管理上就是一个大的财富。

  看历史上的寺院,几百人,乃至上千人都是常事。当然,出家人在一起,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因为有戒律。

  在家人有序地组织和管理确实会难一些,但是,经过实践,发现也是可以做到的,关键是理念和僧团的力量。

  我对佛教的理解一直没有被书籍中的传记拴死,我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因缘,只要精神内涵不变,戒律不变,形式是要随顺时代的,否则,怎么实现普度众生呢?就是说,众生需要什么,佛教就成为什么。

  佛世时代,有一天,如果您是王舍城的居民,有一天,你的家门被敲响,你打开门,就有可能看到是伟大的佛陀向您乞食,如果你有善根,就有可能在言语中当下顿悟、证果。

  善根不够的话,也会种下未来顿悟的种子。

  时间和空间的因缘变了,如果,您现在开门看见是陌生的出家人向您化缘,那就很值得怀疑了。

  古大德讲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那时候讲的做是农耕时代的做,一般就是指种地或基本的农业生活中的生产活动,现在这个时代,就不能去种地了,到处都是水泥地,我想,只要是能够利益社会大众的,能够引导社会人心向善,向佛法,向觉悟的方式,与戒律精神不违背的,都应该可以去做。特别值得记录下来的是,这次龙泉寺的法会开始整理各种录像视频资料,做成视频成品作品。而且法会现场可以进行直播。

  理论上,这就为未来远距离异地同时开法会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更有力量的传播提供了前行条件。

  有时候,一想,那个觉悟了的悉达多太子实在是了不起,实在是伟大,实在是为了众生的苦难做到了极致,他端着碗到挨家挨户乞食,让众生获得得度的机会。这是一个曾经的太子、伟大的觉者、佛所曾经在人间行持过的事情。

  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后人在这个基础上都是发展发展,效学效学,万变都离不开佛陀的本怀。当然,离开了,也就有问题了。

  搞视频、盖房子是有为法,觉悟是靠无为法。

  普度众生也是要从有为法开始,有为无为是相对的,没有有为就没有无为。最后要看作者的内心是不是栽进有为法里出不来。

  出来了,就有戏了。

  再次感谢那个富有爱心、责任心以及独立思想的网友提出的这个龙泉寺到底要装多少人的苦难的问题。

  我想,心有多大,装下的苦难就有多大。

TOP

从 讲 话 开 始 练 心

                                  北京龙泉寺贤书法师


     十一的开示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法门,师父讲,说话也可以修行。以前觉得,说话就是散心杂话,在僧团里开会、上课多了,逐渐就有一些小的体会,说话确实是修行。

  刚开始,开会的时候,不管发言是谈佛法还是谈做事,肯定都是针锋相对,说着说着就顶了起来,各说各话,谁也不服谁。

  好一点的,会后几个小时,心平静下来,不好的,第二天一早还叨叨,我昨天晚上不是那个意思,是这个意思……

  让昨天的境界折磨了一夜。

  其实,当我们意识到在没有通达之前其实都没有什么真理,那么所有的纷争其实本质上就是烦恼。

  开会的时候,我做了一些尝试,开口说话吧,凡夫吗,讨论事情,必然有想法,有观点,难免会引起别人的烦恼,因为自己讲着讲着就起了烦恼,心细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谁在起烦恼,烦恼有多大,那么,干脆就不开口,保持沉默。

  后来,发现,沉默绝对是个下策,因为长期的沉默会导致内心封闭,世间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比如到了某个公共社交场合,往往就会急着结束,赶紧回到自己熟悉的车里,办公室里等等。会觉得那里才是安全的。

  而事实上,一个事业成功的而且性格阳光的人都会有一个特征,他不会对公共场合犯怵,他勇敢而且自信。

  我过去的老板曾经跟我讲,他还是个穷光蛋的时候,友谊商店只向外国人出售商品,中国人根本就不会进去,但也没有明文规定不让进,可是没钱谁好意思进去啊。他就不,兜里一个子儿都没有,偏偏就进去。大摇大摆地在里面逛。

  后来,他做大了,去多大的场合都不犯怵。那几年,国内国外地,我跟着他见识了非常多的场合,与其说长了很多见识、学习到很多东西,不如说受到他的勇气和自信的感染。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带我参加一个高级领导的宴席,我在席上如坐针毡的感受。

  出家了,算明白这个道理,随缘,哪里都不怕,怕是因为心里有障碍。

  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修行,沉默就意味着对自我内心的封闭,时间长了,就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虽然这似乎很安全,不会惹别人烦恼。但是,就失去了修心的机会。说话观心,观自己,观他人,观环境,观气氛,调整语言和自己的内心,时间长了,内心会变得更敏锐和智慧。

  一个人把话讲好,把自己要表达的事情说清楚,不损恼别人,不跟别人对立,不抬杠,不钻牛角尖,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真的要是讲好了,那基本上算是把内心的烦恼调服的差不多了。

  僧团里出家久的法师,一般都有这个能力。即便是观点对立,但是,往往都能善巧而婉转地讲话,令对方欢喜,并达到目的。

  我想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说话的方法是次要的,真正的是我们内心的平静的力量,宽容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很多时候,不说话,跟前面的法师在一起待一会儿,内心就平静了,就没有那么多的废话了。

  当然,最值得观察的还是师父,这个确实要跟他学。

  能把话说的滴水不漏,我觉得那种任运的观照力,对自己这些话宏观和当下的把握,这个时期会起到什么作用,以后的某个时期会起到什么作用,对什么人起到什么作用,对社会起什么作用,对内对外分别都起什么作用,对僧对俗有什么作用,我观察,其实都是有考量的。

  人的位置越高,对说话的要求就越高。十一开示的时候,师父谈随喜的功德,举喻说法,就算什么也不干,躺在床上随喜别人的功德,也会令自己增长功德。

  话音刚落,立刻就补上一句,当然,那是在你重病或者要往生的时候,才躺这么躺在床上随喜别人的功德。

  前面是个喻,可是,听话的人可不管是不是喻,搞的不好就真的这么干了,往床上一躺去随喜别人,还会说,师父这么说的。然后一查开示,师父确实这么说过啊。

  后面的那句,我觉得靠的是任运的观照力。要是很多句话过后,再回过头补,那就没意思了。力量就薄弱了。随时的,一气呵成。

  换我说,基本上说完前面的,后面的绝不会补这个漏洞。写文章可以修修补补,反复斟酌。讲话则相反,出口就收不回来。

  把话讲好真的是很难很难的的事情。

  我仔细听了一些师父以前的开示和现在的开示,特别是过去的开示,确实是不过时的,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听出语言的不妥当和观点的反复。

  那时候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道理依然是这个道理。但语言确实在变化,翻新,随着因缘和听着的“机”而调整。

  僧团里的禅兴法师最近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做五周年纪录片时,需要对他有个补充采访,也是师父提出来,对讲述内容提了具体要求。

  时间是三分钟。

  禅兴法师讲需要准备一下。好像他也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到了晚上,匆匆忙忙地开着会呢,说,顺便就把你那段录了吧。

  结果,他拿出手表,往桌子上一放,三分钟,多了一点点,整个一段不用剪,直接拿过来用。

  绝对是服气得不行,这是真功夫,人在那一瞬间把语言组织好,把宏观的和具体的事情全都拿捏住,语气和态度拿捏住,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把师父要表达的意思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意思、体会讲清晰,还要通过和纪录片的创作者的沟通来满足纪录片的风格要求,这个感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确实是心服口服。

  基本上,一个人内心是什么样,一开口就能了解到,混乱的,语言就混乱,烦恼的,语言就烦恼,盲目的,语言就盲目,封闭的,往往都是沉默。

  从讲话开始练心。我是这么辨析的,先让语速慢下来,讲一句,观一句,同时观照四周的状态。

  当然,这还都只是纸上谈兵。

  大多数都是讲着讲着,就只顾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了。但是,只要意识到了,慢慢练起来,逐渐就会有改善。

  前面法师所具备那些能力,我觉得,多练,也是可以拥有的。

TOP

觉 悟 之 路
    一个成功商人、网络红人、丈夫和父亲,最终放弃一切,准备剃度出家。更令人吃惊的是,妻子和两个孩子也跟着他学佛修道,追寻他们理解的快乐。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再见,刘书宏

   “准净人”的日常生活

    龙泉寺那两株千年银杏树,几个月来天天看到刘书宏和他的妻子。看着他们衣着简朴,神情越来越清冽。“十一”之后,刘书宏就要成为“净人”,之后不久,就要正式剃度。如今,他还只是“准净人”,和妻子碰面,还会谈及手里没处理完的“俗事”。妻子在寺里做义工,每天开着车忙采购。

    从7月份开始,刘书宏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凌晨4点起床,到5点半,都是早课时间。最近,早课内容是楞严咒。6点20分吃罢早饭,到寺里的仁爱慈善基金会学百法明门论。之后,其他同修去劳动,刘书宏开始写未完的电视剧,下午5点开始上晚课,晚饭后跟着法师上经论,8点参加寺院建设,有时候直到22点过后才休息。

    10月底前,他必须完成剧本。同时也要处理完所有“世间”的事,包括和妻子离婚。公司这两年已经交给侄子经营,几本书和电视剧的版权交给妻子,不久之后,刘书宏就了无牵挂,完成剃度。

    寺里的僧众和俗众都知道他们是夫妻。他们见过虔心求佛的男人女人,却几乎没见过同时修佛的夫妻。不过没人惊奇。没人对他们怎么处理那些千丝万缕的家事好奇,甚至没人好奇他们曾是什么身份,为何到了山上。

    没人知道这个和他们看起来没有区别的男子,曾是炙手可热的网络红人、成功商人,有一对可爱的儿女。

    老蛋,或者刘书宏

    2008年11月,北京郊区的凤凰岭十分寒冷,刘书宏租住的农家小院里已经堆了不少柴禾。跟女儿最亲的小狗宝宝,经常会在柴禾上撒尿。这些柴禾,最终也没用上多少。他就是不由自主想砍。他买了斧子、锯子,每天开着车满山找柴。为了砍到更多更好的柴,他总是想买更好的工具。

    这一天,刘书宏照常开着车上山找柴。初冬的凤凰岭,很多树木已经落光了叶子,有的却顽强地绿着。刘书宏从后备箱拿出新买的斧子,满心喜悦,很快就砍了一捆柴。当他扛着柴禾走向汽车的时候,突然涌上一阵迷惘:这些柴真的用得上吗?自己真的需要它们吗?自己追求的快乐生活,就是现在这样,直到老死在小院吗?

    刘书宏不大不小算个名人。

    10前的老网民,对《我就是传说中的坏老板》、《祖国啊,我不过是摆了个小摊》等名帖不会陌生。作者老蛋,就是刘书宏的ID。那个时候的刘书宏,文风犀利幽默,专挑时弊,是一个有精英意识的“愤青”。他为女儿写书,《你不就是希望我快乐吗》、《我就是希望你快乐》、《我还是希望你快乐》,从女儿呀呀学语到10岁,他细腻地记录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幽默老爸和搞怪女儿的故事风靡一时。他对女儿进行快乐教育,女儿从不参加学校考试,想玩爸爸去给老师请假,另类教育引起广泛争论。刘书宏最后一次引起公众关注,是2007年公开抵制电视播放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引发网民热议,甚至导致央视停播该片。

    在老蛋蓬勃成长为一个网络红人、自由撰稿人的同时,刘书宏也慢慢成为一个成功老板。他的般若广告公司,在天津渐渐有了名气,细水长流经营到今天。

    2007年春,刘书宏把公司交给侄子打理,自己携妻挈子来到北京。第二年春天,他在凤凰岭下为孩子们找了间私塾,在山下租了间农家小院住下来。夫妻俩除了到山上的龙泉寺上早课,“什么都不做”,整日就养花砍柴打发时间。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他们像浮士德一样,希望“停留一会吧”。

    然而愤青刘书宏,却想要成为一个僧人。

    快乐是怎样?

    刘书宏萌生出家念头,不是对现实不满,“遁入空门”,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1995年,一个朋友去四川色达学习,出发前,和刘书宏见了一面。这位朋友是个居士,这次去色达,是要受五戒。刘书宏提出了所有人都会问的问题:你放弃了世间所有的快乐,图什么呢?朋友说,放弃是因为确信有更大的快乐。25岁的刘书宏莫名震惊。

    如今,刘书宏说他体会到了那种快乐,那是一种放大了的快乐,“站在那儿就是快乐的。”十几年来,刘书宏从来没有断过对“快乐”的追寻。他戒烟,戒酒,戒荤,读经,接触僧人。2005年,他成为天津第一个“短期出家”的人,跟着禅寺的一个高僧学习,做了7天的“和尚”。7天里,他和僧人们一道上早晚课、吃素、干活。

    就是那时,他对妻子表达了将来想出家的愿望。妻子哈哈一笑,“你别开玩笑”。然而说得多了,她慢慢意识到丈夫并非说笑。2009年9月,在龙泉寺菜地干活的妻子小董神色平静,“他是迟早要出家的。当时只想时间能晚些。”

    那位领刘书宏入门的朋友,至今仍是个居士。刘书宏说,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朋友的因缘是在家,而他,就是出家。至于为什么非得出家不可,刘书宏笑了,“出家才专业啊!”他说,出家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有了修为再出来帮助众生,那就是他所追求的“更大的快乐”。

    2008年11月的一天,刘书宏正式跟妻子说要退掉租用的小院,搬到山上去住。妻子不乐意,两人争执起来。但这个跟着丈夫学佛多年的女人,已经习惯了跟着丈夫走,她妥协了。

    女儿刘真然也强烈反对搬家。她舍不得山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舍不得养的那些花,尤其舍不得叫宝宝的小狗。令人惊讶的是,没几天,宝宝无缘无故不见了。刘真然一下兴味索然,同意搬家。

    当月,一家人退掉了农家小院,处理了汽车,搬到了龙泉寺的居士楼。妻子和女儿住一楼的女众宿舍部,刘书宏和儿子住男众宿舍,平时刘书宏则跟着僧团学习。

    世间的一切

    2009年8月,刘书宏去私塾看孩子们。这是上山以来第二次见孩子。

    12岁的刘真然10岁那年从公众视野里消失。因为父亲的另类教育,因为她的古灵精怪、快乐成长,很早她就是个小小的名人,经常受访、做节目。按照刘书宏的话说,如果她愿意,她有很多路可以选择。可是她觉得那些都“没意思”,不如读经来得快乐。她和7岁的弟弟在一个免费的私塾学习,每天起得很早,只吃两顿饭。姐弟俩都很习惯。弟弟刘湛然从5岁开始跟父母上早课,一站一个多小时,不几天经书拿起来就会诵。

    刘湛然一直生活在父亲的书外,但父亲对他的关注丝毫不少于姐姐。2007年刘书宏发起抵制“虹猫蓝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4岁的小湛然受其影响,整天拿着个长剑嚷嚷“我要杀了你”。

    刘书宏“在世间”的最后一次父女见面,他认真和女儿谈了一次,告诉她,爸爸要出家了。刘真然很平静,说出就出呗。语调一如“快乐系列”里那个搞怪小女孩。但刘书宏分明知道,不一样了,眼前的小姑娘,对人生的认识已经超越了不少成人。采访的时候,小董告诉刘书宏,女儿前几天借同学手机给她发短信,从吃肉说到对生命的认识,让她刮目相看。

    告别女儿上山的时候,刘书宏心里掠过一丝不舍。他把不舍强压了下去。从7月份开始,他开始作为准净人封闭学习,学习各种戒仪,为剃度做准备。整个修行的过程也是和自己搏斗的过程,和一切俗念搏斗,包括情欲。

    在龙泉寺的栗子园里,因为记者采访,几天未见面的夫妻俩坐到了一起。从成为准净人开始,刘书宏见妻子就少了,只是吃饭的时候偶尔碰上。北京的深秋当得起秋高气爽几个字,熟透的栗子不时从树上跌落,发出轻微的碰击声。两个人神情淡然,跟在山上呆了很久的其他人差不多。但说话间,仍然能够感受到两人间隐隐的亲昵。这个21岁嫁给他的女人,如今已经34岁了。结婚13年,倒有12年跟着他学佛。“她对我帮助挺大的。”刘书宏笑,“没有哭天抢地的,这帮助太大了。”

    作为丈夫和父亲

    剃度前,刘书宏还有一件大事要办:和妻子离婚。十几年的婚姻就此结束,小董的反应平淡:“白头偕老的就一定快乐吗?”

    离婚后,孩子们将由小董抚养成人。出家后和他们还有没有法律上的父子(女)关系?刘书宏说,“我认为法律上有(父子关系)”。但作为出家人,他再也无法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关心孩子了,无法在生活上和感情上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而两个孩子,一个12岁,一个才7岁,无论如何早慧,毕竟是孩子。作为一个曾经为女儿一频一笑动容的柔情父亲,这样的未来令人费解。

   “出家了,肯定不能如世间人那样去做事情。”刘书宏淡淡一笑:“作为父母,你总要比孩子先死的对不对,你不能陪她一辈子。”他认为,对孩子的责任首先是教育的责任,教育则要赋予孩子生活的能力,教会他如何生存,希望他婚姻、爱情幸福,然后是教给他事业上的能力。而他的孩子们,他认为已经初步具备这些能力。

    至于经济上,他已经做了妥当安排,小董也认为,只要物欲不强烈,就不是问题,两个孩子对物质相当超脱。

    刘书宏出家的消息,想必会和当初他的另类教育一样惹人争议。谁都无法评价他出家对一个家庭的是非对错,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一定对生命和家庭的意义做过很多思考。

    按照辈份,刘书宏这一批法名以“贤”开头。不用多久,“世间”再无“刘书宏”,而多了一个“贤”字辈的和尚。刘书宏的愿望,是将来做个高僧大德,影响众生。“我今年39岁,30年可以学一点皮毛吧?”有些自嘲地笑起来的时候,依稀能够看到老蛋的影子。

TOP

父亲出家前留给儿子最后的信
北京龙泉寺贤书法师
                                
    刘二子:
  你好!

  你妈妈带来你的消息,说你读书读的很好,在山里一边读书还能帮着做很多事情,我很高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明年我就在北京的龙泉寺剃度出家了。


  上一次我和妈妈去看你,那算是在世间的最后一次,你送我下山,你拉着我的手说不愿意走近路,宁可走远路是为了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多一点。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有一个月你就七岁,虽然暂时可能还理解不了出家这种比较深刻的问题,但是,有些事情我觉得还是可以说清楚的,在你成年后,你读到它,也许会对你有点益处。


  有人得知我要出家后,立刻就问,那你的孩子怎么办?


  作为你的父亲,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的选择和我对父亲的意义的理解有关系,我认为,父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儿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亲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出家,是追求真理的道路。


  真理,是我暂时借用的一个名词,因为我想你一时还理解不了出家到底是干什么?在你成长的日子里,可能会听到种种的说法。在这里,我先帮你解释一下,有人会说,你老爸是因为家庭矛盾而选择了出家。这是不对的,虽然我们的家庭有点矛盾,但没到解决不了的地步,我出家,跟这没关系;还有人会说,你老爸在世间搞不出什么名堂了,所以就出家了,这是不对的,我的出家跟这也没关系;还有人可能会说你老爸是为了逃避,这个说法就更外行了。


  当然,还会有更多稀奇古怪的说法。比如,有人会说,你老爸躲到庙里白吃白住地去享清闲去了。这些说法都很不靠谱。


  我出家是很久以来的选择和考虑。


  你是个男孩子,比较喜欢运动,所以,我想用体育运动来做个比喻,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种工作,有的人从事体育运动,他们不断挑战人类体质的极限,为人类探索体能上作出贡献;我选择出家修学,跟这类似,只是我做的工作是挑战心灵的极限,在心灵世界里去追求尽可能地高、尽可能地远的境界。


  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你老爸出家是去做一个心灵的运动员去了。


  从理论上讲,这个心灵的运动员和一个好木匠,一个好铁匠,一个好作家,一个好的钳工、好的掏粪工以及社会上种种为大家服务的职业一样,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心灵的运动员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更有意思。


  出家有出家的辛苦,也有出家的乐趣,绝非世间人理解的那样白吃白住,给你写信的时候我已在龙泉寺做了三个月的“净人”了,净人是出家前寺院里的僧团里的一个身份。这三个月,我有很多的感想,很难在这里都跟你说清楚。


  我能告诉你的是,我的选择是经过慎重的思考的,肯定不是盲目和冲动,我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喜悦和快乐,同时,也为了给更多的人,包括你在内,学习和探索出一条真正的幸福生活的道路,获得快乐的方法。


  乃至找到那条传说中了脱生死的道路。


  在两千多年以前,伟大的佛陀找到了这条道路,历代祖师大德们印证了这条道路,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你老爸愿意付出一些代价追随着祖师的足迹,也走上这条道路。


  这条道路到底是什么呢?


  最后一次你送我下山,你说想多和老爸待一会儿。即便我们分别都活一百岁,到时候也是要分别,一死两散伙。生死茫茫,哪里是归宿呢?


  你老爸可不是稀里糊涂活着的那种人,遇事是要找究竟的,所以,我愿意通过修学获得解脱。


  有人会说,你老爸真自私,他自己找解脱去了,让孩子在世间受苦。这么讲的,也很外行。爸爸有个生活经验,我们从小要吃苦,小时候吃的苦,长大了都是财富。我身边很多的有钱人都会花钱让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去吃苦,或者受所谓的挫折教育,但那大多数都是业余的苦,装着苦,不是真的。


  真的苦也是相对的,比如你现在经历的,在大山里读书,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很多现代物质享受。


  但是,你有真正的好老师,有圣贤教育,有理想,有时间、有条件思考。


  虽然你要自己去抱柴烧炕,你要做种种的事情,没有条件洗个舒适的热水澡,没有零食,没有电话,没有游戏机。上次我山上看你,看到你读书用的破桌子和破凳子,也觉得挺苦的,但是,正是这一切,将是你未来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相信你老爸。


  我给你姐姐刘真然写了三本关于快乐成长的书,你也很爱看,其实我也悄悄给你写了一本,写你小时候成长的经历的,内容也是关于快乐的。这些书里藏着我对快乐人生的理解,我理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不仅仅是依赖物质的快乐。


  物质的快乐总是那么靠不住,不究竟,这么说,不是说物质不重要,而是人在追求物质快乐丢弃心灵快乐的时候,往往连物质快乐也是追求不到的。


  一个拥有心灵快乐的人,物质快乐自然就不在话下。


  有人会讲,父亲不在身边,儿子成长总是会有缺憾的。可是,世界上存在没有缺憾的生活吗?


  生活就是让我们面对,而不是要求生活一切都给我们让步。



  爸爸在寺院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功课,其中有拜佛的功课,每次拜佛时,爸爸不是祈求一切顺利圆满,而是祈求我们都能够拥有克服困难的心灵力量,能有有勇气能力去面对不圆满的生活。祈求忏除过往所做的错事,痛改前非,净除罪障。


  也许,长大了,有人会问你,你爸爸出家了,他没有为社会做什么贡献,光在寺院里念经拜佛坐禅劳动了。


  现在我试着替你回答一下,就在前几天,我在寺院参与接待了一个美国的宗教组织参观考察。你知道,人类社会所有的经济、政治的冲突,其背后都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宗教的交流极为重要。对世界的现在和未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一天,爸爸在寺院的厨房里干活,我用这种方式让西方的文明力量感受到东方中国的热情和爱还有智慧和包容,用这种方式为众生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这也不过是一个方式,接待西方的宗教组织有价值,在深山里寂静地修学,实践和体验解脱之路也有价值,都一样。而且,进行宗教间的东西方交流并不是佛法的目的,真正的目的还有与生死和宇宙人生真相的终极目的。


  会有人质疑,在家学佛和出家学佛不是一样吗?


  这个问题我也抉择过,也没怎么抉择清楚,我极其尊重那些在家修行的行者,但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做个僧侣,能够更专心,而且,这条心灵之路走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愿意在这条路上增加一个行者。虽然爸爸的天资很差,但是愿意在实践上、文化上乃至嘴上都接起这个传承。


  多年前,有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告诉我,有很多人终身苦练乒乓球,可是最终成为世界冠军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剩下的人都注定一生默默无闻。


  在我看来,所有乒乓球冠军背后的人都很了不起。


  所以,不见得爸爸将来就有成就,但我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之一。埋头走,不去想成就不成就的事情。这个小聪明,你也是可以借鉴的啊,将来你做事情的时候,就这么干,认准了,埋头干,干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不去管别的。



  对于你的未来,爸爸从不担心,爸爸已经试着学会关照当下,而不是期待未来,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比如当下我在给你写信,我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


  当下你在读这封信,可能你躺在床上读,可能是靠在摇椅上读,不管怎样,当下,你也很快乐。


  未来的某个当下,我在诵读某部经论,你在背诵圣贤书;或者我在出坡劳作,你在干点什么和文化艺术有关的工作乃至也发心出家等等,做好当下的事,未来就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


  忧虑未来是因为没有把握当下。


  爸爸在世间的公司和一些收藏留给了你的堂兄和母亲,给你和姐姐留下一些我写的书,有的书我自己也找不到了,你们在网上买或者书店里买吧。书籍的版税以及影视改编权以及一些剧本都委托给你的母亲处理,还有一些字画作品留给了她,希望这些对你们都没有用。当然,如果你们在成年后愿意的话,可以在征得你们母亲的同意下,用这些钱干点你们愿意干的事情,或者拿他买个你喜欢的车什么的。不过,那个东西毕竟是个玩具而已,不要当真。


  如果到时候你母亲也用不上,你也用不上,可以把他捐给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账号可以在网上搜到,那个基金会一直承载有爸爸的理想,是接引过爸爸的修学之桥。


  出家讲“辞亲割爱”,我对这个词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亲是要辞的,爱是割不断的,只是爱的性质变了,变的越来越大,不再是世俗之爱,努力干掉对自我的执着。杀掉自私,培植智慧,出小家,进大家。


  所以,如果有人说,你爸爸不爱你了,所以就出家离开你,不要你了,你就自豪地告诉他,我爸爸是爱我的。


  我观察过你小时候,很聪慧,比我要厉害多了,而且自幼就读诵经典。爱学习,爱思考,所以,还有很多很多的话,都在不言中。


  最后,再跟你分享一个重要的人生体验,那就是家常豆腐不放辣椒也很好吃。


  也很欢迎你经过抉择之后,也和我一样走上解脱之路。


  祝你一直这样聪慧、正直、还有善良


                                    爱你的老爸

                                              刘书宏
                                             2009-10-22



                                 北京龙泉寺贤书法师

    刘二子:
  你好!

  你妈妈带来你的消息,说你读书读的很好,在山里一边读书还能帮着做很多事情,我很高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明年我就在北京的龙泉寺剃度出家了。


  上一次我和妈妈去看你,那算是在世间的最后一次,你送我下山,你拉着我的手说不愿意走近路,宁可走远路是为了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多一点。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有一个月你就七岁,虽然暂时可能还理解不了出家这种比较深刻的问题,但是,有些事情我觉得还是可以说清楚的,在你成年后,你读到它,也许会对你有点益处。


  有人得知我要出家后,立刻就问,那你的孩子怎么办?


  作为你的父亲,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的选择和我对父亲的意义的理解有关系,我认为,父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儿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亲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出家,是追求真理的道路。


  真理,是我暂时借用的一个名词,因为我想你一时还理解不了出家到底是干什么?在你成长的日子里,可能会听到种种的说法。在这里,我先帮你解释一下,有人会说,你老爸是因为家庭矛盾而选择了出家。这是不对的,虽然我们的家庭有点矛盾,但没到解决不了的地步,我出家,跟这没关系;还有人会说,你老爸在世间搞不出什么名堂了,所以就出家了,这是不对的,我的出家跟这也没关系;还有人可能会说你老爸是为了逃避,这个说法就更外行了。


  当然,还会有更多稀奇古怪的说法。比如,有人会说,你老爸躲到庙里白吃白住地去享清闲去了。这些说法都很不靠谱。


  我出家是很久以来的选择和考虑。


  你是个男孩子,比较喜欢运动,所以,我想用体育运动来做个比喻,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种工作,有的人从事体育运动,他们不断挑战人类体质的极限,为人类探索体能上作出贡献;我选择出家修学,跟这类似,只是我做的工作是挑战心灵的极限,在心灵世界里去追求尽可能地高、尽可能地远的境界。


  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你老爸出家是去做一个心灵的运动员去了。


  从理论上讲,这个心灵的运动员和一个好木匠,一个好铁匠,一个好作家,一个好的钳工、好的掏粪工以及社会上种种为大家服务的职业一样,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心灵的运动员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更有意思。


  出家有出家的辛苦,也有出家的乐趣,绝非世间人理解的那样白吃白住,给你写信的时候我已在龙泉寺做了三个月的“净人”了,净人是出家前寺院里的僧团里的一个身份。这三个月,我有很多的感想,很难在这里都跟你说清楚。


  我能告诉你的是,我的选择是经过慎重的思考的,肯定不是盲目和冲动,我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喜悦和快乐,同时,也为了给更多的人,包括你在内,学习和探索出一条真正的幸福生活的道路,获得快乐的方法。


  乃至找到那条传说中了脱生死的道路。


  在两千多年以前,伟大的佛陀找到了这条道路,历代祖师大德们印证了这条道路,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你老爸愿意付出一些代价追随着祖师的足迹,也走上这条道路。


  这条道路到底是什么呢?


  最后一次你送我下山,你说想多和老爸待一会儿。即便我们分别都活一百岁,到时候也是要分别,一死两散伙。生死茫茫,哪里是归宿呢?


  你老爸可不是稀里糊涂活着的那种人,遇事是要找究竟的,所以,我愿意通过修学获得解脱。


  有人会说,你老爸真自私,他自己找解脱去了,让孩子在世间受苦。这么讲的,也很外行。爸爸有个生活经验,我们从小要吃苦,小时候吃的苦,长大了都是财富。我身边很多的有钱人都会花钱让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去吃苦,或者受所谓的挫折教育,但那大多数都是业余的苦,装着苦,不是真的。


  真的苦也是相对的,比如你现在经历的,在大山里读书,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很多现代物质享受。


  但是,你有真正的好老师,有圣贤教育,有理想,有时间、有条件思考。


  虽然你要自己去抱柴烧炕,你要做种种的事情,没有条件洗个舒适的热水澡,没有零食,没有电话,没有游戏机。上次我山上看你,看到你读书用的破桌子和破凳子,也觉得挺苦的,但是,正是这一切,将是你未来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相信你老爸。


  我给你姐姐刘真然写了三本关于快乐成长的书,你也很爱看,其实我也悄悄给你写了一本,写你小时候成长的经历的,内容也是关于快乐的。这些书里藏着我对快乐人生的理解,我理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不仅仅是依赖物质的快乐。


  物质的快乐总是那么靠不住,不究竟,这么说,不是说物质不重要,而是人在追求物质快乐丢弃心灵快乐的时候,往往连物质快乐也是追求不到的。


  一个拥有心灵快乐的人,物质快乐自然就不在话下。


  有人会讲,父亲不在身边,儿子成长总是会有缺憾的。可是,世界上存在没有缺憾的生活吗?


  生活就是让我们面对,而不是要求生活一切都给我们让步。



  爸爸在寺院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功课,其中有拜佛的功课,每次拜佛时,爸爸不是祈求一切顺利圆满,而是祈求我们都能够拥有克服困难的心灵力量,能有有勇气能力去面对不圆满的生活。祈求忏除过往所做的错事,痛改前非,净除罪障。


  也许,长大了,有人会问你,你爸爸出家了,他没有为社会做什么贡献,光在寺院里念经拜佛坐禅劳动了。


  现在我试着替你回答一下,就在前几天,我在寺院参与接待了一个美国的宗教组织参观考察。你知道,人类社会所有的经济、政治的冲突,其背后都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宗教的交流极为重要。对世界的现在和未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一天,爸爸在寺院的厨房里干活,我用这种方式让西方的文明力量感受到东方中国的热情和爱还有智慧和包容,用这种方式为众生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这也不过是一个方式,接待西方的宗教组织有价值,在深山里寂静地修学,实践和体验解脱之路也有价值,都一样。而且,进行宗教间的东西方交流并不是佛法的目的,真正的目的还有与生死和宇宙人生真相的终极目的。


  会有人质疑,在家学佛和出家学佛不是一样吗?


  这个问题我也抉择过,也没怎么抉择清楚,我极其尊重那些在家修行的行者,但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做个僧侣,能够更专心,而且,这条心灵之路走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愿意在这条路上增加一个行者。虽然爸爸的天资很差,但是愿意在实践上、文化上乃至嘴上都接起这个传承。


  多年前,有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告诉我,有很多人终身苦练乒乓球,可是最终成为世界冠军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剩下的人都注定一生默默无闻。


  在我看来,所有乒乓球冠军背后的人都很了不起。


  所以,不见得爸爸将来就有成就,但我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之一。埋头走,不去想成就不成就的事情。这个小聪明,你也是可以借鉴的啊,将来你做事情的时候,就这么干,认准了,埋头干,干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不去管别的。



  对于你的未来,爸爸从不担心,爸爸已经试着学会关照当下,而不是期待未来,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比如当下我在给你写信,我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


  当下你在读这封信,可能你躺在床上读,可能是靠在摇椅上读,不管怎样,当下,你也很快乐。


  未来的某个当下,我在诵读某部经论,你在背诵圣贤书;或者我在出坡劳作,你在干点什么和文化艺术有关的工作乃至也发心出家等等,做好当下的事,未来就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


  忧虑未来是因为没有把握当下。


  爸爸在世间的公司和一些收藏留给了你的堂兄和母亲,给你和姐姐留下一些我写的书,有的书我自己也找不到了,你们在网上买或者书店里买吧。书籍的版税以及影视改编权以及一些剧本都委托给你的母亲处理,还有一些字画作品留给了她,希望这些对你们都没有用。当然,如果你们在成年后愿意的话,可以在征得你们母亲的同意下,用这些钱干点你们愿意干的事情,或者拿他买个你喜欢的车什么的。不过,那个东西毕竟是个玩具而已,不要当真。


  如果到时候你母亲也用不上,你也用不上,可以把他捐给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账号可以在网上搜到,那个基金会一直承载有爸爸的理想,是接引过爸爸的修学之桥。


  出家讲“辞亲割爱”,我对这个词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亲是要辞的,爱是割不断的,只是爱的性质变了,变的越来越大,不再是世俗之爱,努力干掉对自我的执着。杀掉自私,培植智慧,出小家,进大家。


  所以,如果有人说,你爸爸不爱你了,所以就出家离开你,不要你了,你就自豪地告诉他,我爸爸是爱我的。


  我观察过你小时候,很聪慧,比我要厉害多了,而且自幼就读诵经典。爱学习,爱思考,所以,还有很多很多的话,都在不言中。


  最后,再跟你分享一个重要的人生体验,那就是家常豆腐不放辣椒也很好吃。


  也很欢迎你经过抉择之后,也和我一样走上解脱之路。


  祝你一直这样聪慧、正直、还有善良


                                    爱你的老爸

                                              刘书宏
                                             2009-10-22

TOP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
                                 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

嘱累品第十七

文殊师利。无有余人速疾智慧。唯除如来善逝世尊。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无量过患故。出家无量功德故。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无量过患故。出家无量功德故。

住家者有障碍。   出家者无障碍。   住家者摄受诸垢。  出家者离垢。

住家者行诸恶。  出家者离诸恶。  住家者是尘垢处。出家者除尘垢处。

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离欲淤泥。住家者随愚人法。出家者远愚人法。

住家者不得正命 。 出家者得正命。   住家者多怨家。出家者无怨家。

住家者多苦。  出家者少苦。    住家者是忧悲恼处。  出家者欢喜处。

住家者是恶趣梯。出家者是解脱道。住家者是结缚处。出家者是解脱处。

住家者有怖畏。  出家者无怖畏。   住家者有弹罚。   出家者无弹罚。

住家者是伤害处。 出家者非伤害处。  住家者有热恼。出家者无热恼。

住家者有贪利苦。出家者无贪利苦。住家者是愦闹处。出家者是寂静处。

住家者是悭悋处。出家者非悭悋处。住家者是下贱处。出家者是高胜处。

住家者为烦恼所烧。出家者灭烦恼火。  住家者常为他。出家者常为自。

住家者小心行。 出家者大心行。  住家者以苦为乐。出家者出离为乐。

住家者增长蕀刺。出家者能灭蕀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

住家者无法用。  出家者有法用。  住家者多悔悋。    出家者无悔悋。

住家者增长血泪乳。出家者无血泪乳。住家者三乘毁訾。出家者三乘称叹。

住家者不知足。 出家者常知足。   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

住家者多放逸。 出家者无放逸。   住家者是轻蔑处。出家者非轻蔑处。

住家者为人仆使。出家者为仆使主。住家者是生死边。出家者是涅盘边。

住家者是坠堕处。 出家者无坠堕处。  住家者是黑闇。 出家者是光明。

住家者纵诸根。  出家者摄诸根。    住家者长憍慢。  出家者灭憍慢。

住家者是低下处。  出家者是清高处。  住家者多事务。出家者无所作。

住家者少果报。   出家者多果报。   住家者多谄曲。  出家者心质直。

住家者常有忧。  出家者常怀喜。  住家者如刺入身。  出家者无有刺。

住家者是疾病处。出家者无疾病。  住家者是衰老法。出家者是少壮法。

住家者为放逸死。出家者慧为命。  住家者是欺诳法。出家者是真实法。

住家者多所作。  出家者少所作。    住家者多饮毒。  出家者饮醍醐。

住家者多散乱。 出家者无散乱。  住家者是流转处。出家者非流转处。

住家者如毒药。  出家者如甘露。    住家者爱别离。  出家者无别离。

住家者多重痴。 出家者深智慧。  住家者乐尘秽法。出家者乐清净法。

住家者失内思惟。 出家者得内思惟。  住家者无归依。出家者有归依。

住家者无尊胜。 出家者有尊胜。  住家者无定住处。出家者有定住处。

住家者不能作依。  出家者能作依。  住家者多瞋恚。  出家者多慈悲。

住家者有重担。 出家者舍重担。  住家者无究竟事。出家者有究竟事。

住家者有罪过。   出家者无罪过。   住家者有过患。  出家者无过患。

住家者有苦难。  出家者无苦难。  住家者流转生死。  出家者有齐限。

住家者有秽污。   出家者无秽污。     住家者有慢。    出家者无慢。

住家者以财物为宝。出家者以功德为宝。住家者多灾疫。出家者离灾疫。

住家者常有退。  出家者常增长。    住家者易可得。  出家者难可得。

住家者可作。     出家者不可作。     住家者随流。    出家者逆流。

住家者是烦恼海。  出家者是舟航。  住家者是此岸。  出家者是彼岸。

住家者缠所缚。  出家者离缠缚。   住家者作怨家。   出家者灭怨家。

住家者国王所教诫。出家者佛法所教诫。住家者有犯罪。出家者无犯罪。

住家者是苦生。    出家者是乐生。    住家者是浅。    出家者是深。

住家者伴易得。  出家者伴难得。    住家者妇为伴。  出家者定为伴。

住家者是罾网。 出家者破罾网。  住家者伤害为胜。出家者摄受为胜。

住家者持魔王幢幡。 出家者持佛幢幡。  住家者是此住。出家者彼住。

住家者增长烦恼。 出家者出离烦恼。  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


文殊师利。若我毁訾住家赞叹出家。言满虚空说犹无尽。文殊师利。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


    本系列在此圆满!

    顶礼贤书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