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印祖故事:以道相交不受礼,变卖供养印经书

印祖故事:以道相交不受礼,变卖供养印经书

以道相交不受礼,变卖供养印经书


印祖故事



民国六年,北洋军阀势力进入浙江,时局日非,嘉兴革命党人戚则周,乃脱离政治活动,为求哲理,研究佛学。戚居士历任四县县长,本来绝不信佛,后来是怎么信佛的呢?当时戚居士得了胃病,百药无效,有一位很有名的西医,劝他多吃鸡汁,胃病自然会好。那知,天天吃鸡汁,胃病得越凶。后来到上海,住在朋友家里,有一天,他清早起来很是无聊,随手在书架上拿到一本经书,里面有一篇唐朝丞相裴休的序文,写得极有价值。因此,他想,这样有学问的丞相,尚且信佛,我是怎样的人,可以不信佛吗?从此发心研究佛经,实行念佛吃素,那晓得很厉害的胃病,不吃鸡汁也不吃什么药,反倒好了。后来在朝普陀时,皈依了印光大师,法名智周。我们从印光大师给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印光不贪供养,一心弘扬净土的悲心。

民国九年,戚居士托光顺法师给印光大师带去夏布和莲子。大师回信说:“光顺师至,持汝手书。并夏布莲子交光。言汝已住伊庵等情。窃念汝资非余裕,何须效世谛人情,作投桃报李之仪。尔我以道相交,当以直道而行耳。兹既寄来,当以为作福之资。谢谢。”苦心劝戚居士先学净土,缓学楞严。大师说:“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楞严正脉》,且作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乎哉?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不妨再研《楞严》,及各经论。”

民国十年初,戚居士托真如寺研慧法师给印光大师带去书信和绵被垫一付。大师回信说:“智周慧鉴,昨日真如寺研慧师来代手书并棉被垫一付无讹。窃念居士爱我情深,感激不已。然光固有被垫,以八元转卖于人,并去年夏布卖九元。共十七元以作施送文钞之助。文钞现由商务印书馆另编排印出尚未订齐。过几日当即寄来。光自己订一百元书,丁福保亦订五十元。余有友人托订百数十元。书近七百部。除友人自施外,光一百元书,托张云雷寄之四方以结法缘。待寄来时,当寄一包,共五部。除自存外,酌量送人。汝十七元亦入此数。作我预订算。可请四十几部。此四十几部,有一、二人阅之生信,依教奉行,其利益比光自服用之利益,实天地悬隔。况不止一二人乎。切勿以光不谅人情,送来不用转卖见怪。则幸甚。嘉兴亦与古农寄一包,令施送尔。若有人要,当令彼向上海请。或杭州商务印书分馆请。切勿再向光要。以光所请者,皆派而送之。若特去又请而结缘,则无此财力尔。商务印书馆定作大洋五角五分,除先预定作七折算,此外皆纳实价。以后再勿寄衣物来,若念光愚诚,但志心念佛敦伦,并随缘化导,比寄衣物,胜之多矣。”因为戚居士对于专修净土一事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大师寄给的文钞也没有细心地阅读,所以大师又劝道:

“文钞此番所印,有九十余篇。光满腹中草料,通通倒出矣。岂更有口传心授之秘诀,以私授于汝乎。光学识褊浅,无大发挥。然能依之而行,决定有益无损。决定能了生死于现生,侍弥陀于没后。诚恐视为卑劣,则卑劣矣。譬如金木泥彩所造之佛,以真佛敬之,即可成佛。以金木泥彩视之,则亦金木泥彩而已。然亵金木泥彩,则无罪愆。若亵金木泥彩之佛像,则罪过弥天矣。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鸦鸣鹊噪,水流风动,无不指示当人本有天真。(禅宗所谓祖师西来大意)况光之文钞,文虽拙朴。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说之,岂光所杜撰乎哉。光乃传言译语,令初机易于晓了耳。然虽为初机,即做到极处,亦不能捨此别修。以净土一法,乃彻上彻下之法。非如小乘之法,大乘便不用以修习也。”

接着,戚居士向大师求出家,大师又回信开示他:“光意欲令阁下,安居己家,即俗修真。上可感发上人,发生净信。下可率其妻子,同沾佛恩。”要靠定仗佛力的净土法门:“普贤十愿,文殊一行,若能精修,一切经论即不贯通,亦可顿脱烦笼,高预海会。若于此仗佛力一法,信不真,靠不定。即深通宗、教,亦只是口头三昧。欲以此口头三昧了生死,真同欲以画饼充饥。必致途穷深悔,而毫无裨益也。” “祈专心念佛,即是真法门眷属。切勿来山,以致彼此为难。至于必欲出家,当另礼高明知识,断勿以光为隔碍,不便另拜余师,致失巨益也。”

不过,戚居士没听劝,还是跑到普陀山三圣堂,在真达和尚座下剃度出家了,法名明道。在三圣堂的时候,他的女儿来信说双目失明了,伸手于前,都看不见。明道法师想回家把女儿送到杭州尼庵去。印光大师则叫他给女儿写信,令至诚念观音圣号,不到一个月,明道法师的女儿就亲自写信来说眼睛痊愈了。

【注释】

[1]戚则周(1880-1935):浙江嘉兴人,原来是嘉善县西塘周氏子,后入赘于嘉兴城南开米行的戚家,改名戚则周,又叫戚思周。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回嘉兴当警察,暗中参加反清革命,与同乡范古农居士同为嘉兴的革命党人,后来都皈依佛教。辛亥革命以后,担任两年知事。辞职后,朝普陀皈依印光大师,大师赐法名智周。向大师求出家,大师因不收剃度徒弟,待其妻病故后,乃依真达和尚出家,是为明道法师。参加太虚法师主持的中国佛教总会任常务理事。印光大师到报国闭关,他为报国寺当家,负责弘化社流通事务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去世为止,享年55岁。骨灰归葬嘉兴故乡,叶恭绰居士撰写碑文。

[2] 张商英(1043 -1122):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宋朝新津(今四川省新津县)人。商英初不知佛法,因游一寺,见佛经庄严殊胜。忿然曰,胡人之书,乃如此庄严,吾圣人之书,尚不能及。夜间执笔呻吟,莫措一词。夫人向氏,颇信佛。因问所呻吟者何事。曰,吾欲作无佛论耳。夫人曰,既然无佛,又何可论,且汝曾读佛经否。曰,吾何肯读彼之经。曰,既未读彼之经,将据何义为论。遂止。后于同僚处,见案头有维摩诘经,偶一翻阅,觉其词理超妙,因请归卒读。未及半,而大生悔悟,发愿尽此报身,弘扬法化。于教于宗,皆有心得。所著护法论,极力赞扬,附入大藏。徽宗朝入相,时旱久,夜即大沛甘霖,徽宗书商霖二大字以赐。







TOP


    有人问印光大师学佛的秘诀。印光大师则回答:“学佛的秘诀在于诚与敬。”诚就是真诚、不虚伪、不做作、不怀疑、有信心。所谓:“心诚则灵”。观世音菩萨在大悲陀罗尼经里说:“持大悲咒者,我一定满他的一切愿望,唯除不善愿和不诚心者。”印光大师说:“一分恭敬(诚意),则一分感应,一分实益。”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我们要对佛法有信心,这样才能做到百分百的诚。 ……很多人咒语音念得不准或错误,但是很诚心,还是一样感应道交。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敬就是凡是恭恭敬敬。对佛菩萨和佛教经典要有无上的恭敬心,这样才能获得无量福。印光大师对于佛经的恭敬可说是恭敬至极也。印光大师曾经在闭关的时候,读过大藏经三遍。他老人家在读经是都是带着恭敬心,当中每上一次厕所,他就会换一次新的衣服,然后继续看经。以头顶带着佛经是对佛经的恭敬。拜佛也是如此,以我们最高贵的头,拜在佛陀的脚下(脚在人体是最下等的地方)或以五体投地来拜佛,这是最高的敬意。祖师大德以拜佛成就道业的不少。

  惭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愧是向人披露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耻。心常带着惭愧心对消业障有帮助。我们的妄念很多和所求不能如愿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业障所导致的。业障减轻,智慧也就随之增加,学佛的道路上会比较好走。记得有位英国南传苏美多比丘,有一次遇到很凶悍的强盗,手里还握着刀,身无分文的他肯定会遭殃。这时,比丘忽然想起宣化上人曾经说过:“当我们遇到zai 难时,要存惭愧心并坦然的面对zai 难,以借此消灭自己的业障。”比丘想到此,即以一个惭愧和从容的心态,把头伸出作状以便让强盗砍他的头。强盗看到这样奇怪的动作,吓了一跳,以为有什么陷井,即刻逃跑。从前,印光大师的房间里有不少虫类如蟑螂、老鼠等。侍者想去清理和驱除虫类,但是印光大师阻止并说:“留着好让我生惭愧心。”几年过后,所有的虫类都“搬家”了。印光大师是以德行来感化虫类离开。

  学佛越久,也觉得自己的渺小,佛法的浩大。时时觉得自己的渺小,这样可以减少自我(我执、法执)所带来的烦恼。如果常常自满(我慢),那么再好的佛法也没办法灌入他的心中。“我慢如高山,不留法水”,就是这个写照。印光大师时常自称常惭愧僧,也说:“自己什么也不会,就是只会念几句佛号。”马来俗语说得好:“当稻禾的果实越满时,稻会越低头;反而母鸡只是下一颗蛋,不过全村人都听到。”

  诚、敬、惭愧和谦虚在印光大师的身教和言教里表露无疑,所以他成就了,成为有名的净土宗第十三祖师。愿共勉。阿弥陀佛。

   大教东传,垂二千年。若缁若素,各随性之所近而为修持。虽修持法门,种种不一。而诵经,持咒,礼拜,忏悔,超荐孤魂,求生净土,实为大宗。以故古德于诸经咒,诸法门中,择其要者,订为朝暮二时功课。俾诸行人依之修持。以之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报答四恩,超度孤魂。以广佛慈,以尽己诚。其道固彻上彻下。其益亦冥阳靡遗。以故天下若宗,若教,若律,若净之道场,无不奉为定章。清初有著日课便蒙者,但略释字句而已。近有兴慈法师著有二课合解,颇为详明。但以文言稍深,不利初机。黄涵之居士,数年前曾著初机净业指南,及弥陀经白话解释,印达数十万。外埠提倡佛学者,相继购请。涵之固知白话不如文言之蕴藉庄重,以其能令学问浅者,由玆得入,遂将朝暮课诵,通用白话解之。诚恐己见或有不到,一一均祈其友顾显微居士为之修正。又以其中所说名相义致,或不悉知。因先述佛法大意一册。心经白话解释,与弥陀经白话解释,篇幅颇多,均提出别行。二时课诵,得此解释。

    初机之人,当相继而得其种种不思议之利益矣。虽然,持诵经咒,贵在至诚。纵绝不知义,若能竭诚尽敬,虔恳受持。久而久之,自然业消智朗,障尽心明。尚能直达佛意,何况文字训诂与其意致。否则纵能了知。由不至诚,只成凡夫情见,卜度思量而已。经之真利益,真感应,皆无由得。以完全是识心分别计度,何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顿获胜益也。每有愚夫愚妇颛蒙修持,所得利益,校聪明人为多者。一则以竭诚尽敬,专心一志。一则以悠忽疏散,虚妄计度之所致也。愿阅者咸知此意,则既已了知经义。于持诵时,仍复不生分别。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了无一念之可得。则其利益,殆非笔舌所能形容,此持诵之秘诀也。普愿同人,勿忽此语,则幸甚幸甚。
(民国十九年庚午仲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