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讲记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讲记

比丘僧 善导 撰

益西彭措法师堪布 讲授




这篇赞文的依据是《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净土经论,所赞是般舟三昧行道往生的利益。

全文分三:一、引言 二、正赞 三、结劝

甲一、引言分四:一、惭谢佛恩 二、普行赞顺 三、净业因行 四、般舟乐义

乙一、惭谢佛恩分二:一、起信 二、教行

“惭谢佛恩”就是在惭愧心当中感谢佛的大恩德。佛恩体现在“起信”、“教行”两方面。“起信”是设法发起我们对净土的信心。“教行”是教我们修净土的方法。

丙一、起信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善导大师恭敬一切修行人,对求往生的人都敬称为“善知识”。

“大须惭愧”是因为自己还在轮回生死、烦恼深重。还有释迦佛大慈大悲为我们宣说出生死的妙法,自己竟然像石头一样无动于衷,不依教奉行,这也是惭愧之处。又比如,佛用心良苦,以种种方便劝导我们厌离娑婆、往生极乐,自己却仍然乐著生死,不精进修持,也是惭愧之处。

释迦如来确实是慈悲父母,以种种方便来发起我们对净土的无上信心。比如,佛示现不同往常的容颜,佛放光显现极乐世界,佛无问自说,佛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建立极乐净土的缘起、极乐净土的庄严、往生的利益,佛用种种比喻、种种比较、说种种因缘果报、解答种种疑问,再三殷勤劝导,在多达几十部的经典中频频赞叹西方净土,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尊的用心是何等良苦,就因为只要发起真实信心,就能发愿求生,永超苦海,所以以种种方便劝导,引发我们的信心。想到这一点时,我们佛弟子怎么能不惭谢佛恩呢?佛的恩德一定要知道。

丙二、教行

【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

不但引导我们起信,佛还宣说种种方便,施设种种教门,唯一就是为了度我们有颠倒见的凡夫。能按佛的教法真实修行,无论从哪一门进入,都能见佛,得生净土。

释迦佛以无比的慈悲要把众生救出生死苦海,就像父母见到自己的儿女被淹在大水里,一心想把他救出来一样。而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有种种颠倒见,所以要说种种法门,破除他的颠倒见,让他真正见佛、往生净土。

从大前提来说,佛说法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最终见佛得生净土。八万四千法门只是施设的方便不同,最终还归的是同一法性。一切法门最终都归入净土,也就是到初地时见本性,这时见自性佛、分证自性的净土,也就身居在报土、常常听报身佛说法;到八地时,无分别智自在、净土自在;最后成佛时,彻见本性佛,证常寂光净土。所以一切法门都以净土为归。法门之间本来没有什么矛盾,只不过随个人的根机、因缘,选择进入的途径不同。

真正懂得佛法最终归元无二,最终都归入净土,就知道所有的佛弟子都是在这条路上走的同行道友,最终达到的目的都是同一个,而一切佛法也都是导引众生趋入净土的妙法。

以这个原因,要对一切佛的教法普行称赞、普行随顺,对一切行持如来教法的人也都普行称赞、普行随顺。这是每个佛弟子应该做的,是最重要的一个行为。这就引出下面一科。

乙二、普行赞顺分二:一、初劝 二、重劝

“普行赞顺”就是凡是人依佛法修行,就都赞叹他、随顺他,“赞顺”当中还包括协助、随喜、成全、成就等等。

丙一、初劝分二:一、示行 二、明理

丁一、示行

【若见闻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赞之[1];若闻人说行,即依行顺之;若闻人有悟,即依悟喜之。】

如果见到或者听到别人在行持善法,就以善心去协助他。如果见到或听到别人在行持佛的圣教,就依着这个教诚心地赞叹他。如果听到别人在演说某种菩提行,就依着这种行随顺他。如果听到别人在佛法上有种种领悟,就依着他的领悟去随喜他。

丁二、明理

【何意然者?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都是佛的弟子,同样以诸佛为师、同样以圣法为母。各宗派的佛弟子都是以释迦佛为本师,所以“同以佛为师”;又都是以佛大智慧、大慈悲中流现的法乳来养育自己的慧命,所以“同以法为母”。

每个佛弟子慧命的出生和长养都是共同的,生是佛生,养是佛养,或者生是法生,养是法养,这是“生养共同”。大家本来是很亲的佛门兄弟,并不是外人,这是“情亲非外”。既然是同一家人,就不能轻毁兄弟姊妹所修的有缘教法和修行,而赞叹自己有缘的法门。如果自赞毁他,就是佛家的人自己破坏诸佛的法眼。法眼已灭,怎么在菩提道上行进?又怎么能进入净土之门?

这个问题很重,确实不能随便轻毁其他教门。哪个法不是释迦佛的智慧眼观照、以大悲心顺应众生的根机宣说的?哪个法不是真正能让行持者离苦得乐的?如来以大悲心,为利益不同因缘、不同根机的众生,设立不同的教门,是要让众生依着他有缘的教法离苦得乐,如果我们轻毁这些教门,就是直接轻毁佛,破坏诸佛的法眼。

佛教内要形成好的风气,不同教门之间要互相赞叹,而不是彼此轻毁,对人家有缘的法门要多随喜、多赞叹。他所修的是释迦佛传的法,既然是佛传的法,哪里有不好呢?如果自赞毁他,除了自己生傲慢、破坏别人的信心之外,其它有什么好处?和他有缘的法就是那个,真实让他得利益的法也就是那个。如果真正为他好,就应该赞叹他的法才对。而且你赞叹、随喜,实际就是在赞叹释迦佛的教法,在随喜释迦佛的功德。

别人修他有缘的法门,应当支持他。有能力时,就护持他、成就他;没有能力,也发善愿,希望他修这个法成就,要有这样的存心。

             【伤叹曰:生盲信业走,随业堕深坑;

纵此贪嗔火,自损损他人;

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

这是善导大师伤叹的话:“生盲信业走”,就是不知因果取舍的盲人,盲目地随着自己的业力走。“随业堕深坑”,就是随着所造的谤法、谤大德等的大恶业而堕入恶趣深坑。

“纵此贪嗔火,自损损他人”:贪嗔就是贪著自宗、嗔恚他宗,以宗派偏执就引起对法门的贪嗔。佛教有禅、净、密、律等种种宗派、法门,如果随自己的心缘着各宗法门,起计较分别,说长短是非,这样放纵自己的心缘圣法起贪嗔的猛火,就会烧毁自己和他人。

结果就是“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在无量劫中沉没在暗无光明的恶趣海中,无缘得人身。“遇木”是盲龟遇木轭孔的缩写,盲龟的头伸进木轭孔表示得到暇满人身。谤法业力非常深重,异熟果也就格外漫长,要长劫堕在地狱里受报,没有缘分再得人身。

善导大师最为大家操心的就是造谤法重罪,自绝去路,自己给自己制造往生的大障碍。所以首先叮嘱大家千万不要诽谤佛法。这个一排除,甚至是五逆都可以往生。所以把这个最大的问题放在前面来讲。

丙二、重劝分二:一、劝行 二、明理

丁一、劝行

【行者等必须于一切凡圣境上,常起赞顺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

行者必须在一切凡夫和圣者境上,常常发一个赞叹的心、随顺的心,切切不可生起是非嫌恨。

心不能想、口不能说“我是你非”,有“我是你非”就会生起贪嗔。和自方相同、满自己的意,会生贪著;和自方不同、不符合自己的执著,就会生嫌恨,由此造下无量的罪业。

丁二、明理

【何故然者?为自防身口意业,恐不善业起,复是流转,与前无异。】

为什么要常常称赞、随顺呢?就是为了小心防护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害怕起不善业,造下生死的业因,将来又随这个不善业流转生死,变得跟以前一样,又落在轮回苦海里长劫难以出头。所以非常害怕因果,由害怕因果就战战兢兢地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让自己想是非、说是非、起贪嗔。

【若自他境上,护得三业,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国之正因。】

不论对自己或他人能管好身口意,让身保持清净、让口保持清净、让心保持清净,就是生佛国的正因。

以上“重劝”这一部分是善导大师进一步教导,不但在佛法的境上不能自赞毁他,一定要普行赞顺,而且拓展到一切凡圣境上,都要常常修赞叹、修随顺,不能生是非嫌恨。为什么要这样?凡夫有人我分别,做什么都是维护自方,损害他方,这样一种心就是一切衰损的根源,是导致不能和清净境界相应的大障碍。如果能在一切境上普行赞叹、随顺,只看自己不对,不看别人不对,把别人都看成佛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凡是好的都赞叹随喜,这样做的话,自己的业就会清净,心会清净,就真正和净土相应,和阿弥陀佛相应。

这一点非常重要,怎么来和净土相应,就是要在这上面做好。这上面做不好,天天生是非嫌恨,今天我是你非,明天张三长、李四短,业不清净,就跟净土的气氛不相应。身口意不清净,就和净土的气氛不相接,和阿弥陀佛的愿海不相合,就又跑到生死里去了。

上面这条“普行赞顺”,初劝和重劝的内容如果能真正做得到,然后有真信切愿求生净土,就能往生。这是非常关键、重要的条件。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所说就是阿弥陀佛所说。如果我们听阿弥陀佛的话,那就要重新开始,任何一种诽谤佛教其他法门、障碍其他法门、障碍其他修行人的事,一点都不能做。以前做过的要痛加忏悔,今后再不能做。一定要按照阿弥陀佛的教诲来作,断除是非嫌恨,普行赞顺。任何人修任何佛法,都去赞叹他、帮助他、成全他,他有任何一点成就、任何一点戒定慧的功德,都要随喜他。

乙三、净业因行分二:一、问 二、答

丙一、问

【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正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

问:上面已经讲了三业清净是生净土的正因,那么怎么作业才称得上清净呢?

丙二、答分三:一、初说 二、续说 三、结劝

丁一、初说分三:一、示清净 二、教随喜 三、结成因

戊一、示清净

【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

回答:一切不善的法,不论是对自己对他人,以身、以口、以意造的,总的断掉不再做,叫做“清净”。

戊二、教随喜

【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

(“身口意相应善”,就是身体行为上具有的善、口上具有的善、心上具有的善。)

这一句是说:自己和他人身、口、意上面的善行,在见到听到的当时就要由衷地发起上上随喜心。要这样发心:诸佛菩萨如何随喜,我也如是随喜。

《普贤行愿品》讲的普皆随喜大愿王,是对下至恶趣众生心中生起的一刹那善念,上至诸佛从因到果的一切善根,总之对法界一切凡圣的所有善根都在心里缘这个善根,像得到珍宝一样,发起欢喜心,这就是诸佛菩萨所作的随喜,对一切大小善根平等随喜。所以,对自己和其他众生身口意上具有的任何善根,都要像诸佛菩萨一样发上上的随喜心。

戊三、结成因

(“结”就是结行回向。用自己的心把善根回向净土,以此就转成往生的正因,叫做“成因”。)

【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

平常修的任何断恶和随喜的善根,因为用心把它回向到了往生净土上,所以叫往生正因。

文中的“故”字要紧,就因为回向在往生上,因此就成了往生的真实的因。反之,不回向在往生上,善根就只会在其他方面成熟果报,不会变成往生的因。所以平时修的任何善根都要当天回向往生净土,选择一种合适的净土回向文按照它至心回向,非常重要。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7-27 00:4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丁二、续说分二:一、双劝广赞 二、须知入出

戊一、双劝广赞

(“双劝”就是劝自己、劝别人。)

【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

而且,想往生净土,就必须劝自己、劝别人,广为赞叹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事相(依报和正报是指果报的两方面,正报是有情的根身,根身所依的器世界叫依报。)。

为什么必须劝自己?我们凡夫身上有很多恶习,比如懈怠、愚痴、怀疑、退缩、刚强难化等等,因此要督促自己对净土的各方面广作闻思。也就是要多看、多闻净土教典,多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恩德、极乐世界的功德、往生的利益、娑婆世界的苦难等等,而且要劝别人在净土上面多下功夫闻思修行。

为什么要广赞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之事?赞净土的庄严有很大的作用、很妙的作用,很广地赞叹净土的功德、庄严,能清净自己心里的业障,能发起对净土坚固的信心、欣慕心,能发起往生的誓愿。其实,赞是离不开观察的。赞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就是观察净土的依报和正报的种种功德庄严。《往生论》开成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来作观察。观察门是五念门中的核心,是积集往生资粮——信愿行的最重要前行,因此是净土修行的最初关要。

“赞”可以广义地解释:自己再再观察净土庄严是赞净土,读诵、受持净土经典是赞净土,宣讲净土法门也是赞净土。总之要让心一直缘在净土上,这是要点。

“广赞”的广是说,不能局限在只了解净土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功德庄严,只停留在很狭小、很浮浅的认识上,而是要广泛地了解、深入地了解,这才是广赞。《往生论》开了二十九门来观察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这是什么用意?就是引导学者的心从各方面去认识净土,只有看得全面、周到、深入,种种疑障才会被遣除,才能快速而有力地引发往生信愿。越是观察、越是熏习、了解,信愿就越会恒常、猛利,这是关要。

如果对净土没有作过广泛、具体、细致的观察,对净土的认识会是很模糊、肤浅的。所谓的信心也非常表面。而通过学习净土有什么功德、往生有哪些利益、往生的条件是什么,方方面面都了解清楚了,真正依圣教用自己的心一个一个地方都观察过、认识过,就会形成心中非常坚固的定解。到一定程度,就凝结成猛利、坚固的信愿。推动着你坚定地求生净土,毫不犹豫、毫不退缩。

戊二、须知入出

【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

而且,必须了解入净土依什么缘起?出娑婆,它的根本在哪里?支末又是什么?

入净土的缘起是什么?从反面的违品上说,就是把一切跟往生净土不随顺的因缘全部遮掉,比如,断除恶业、断除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断除谤法的罪行等等。从正面来说,阿弥陀佛有悲愿接引众生生他的净土,又有大威神力,能入在一切有信心人的心里作加持,所以入净土的缘起就是自身对佛生起真实的信心,对净土发起求生的誓愿,以及修持持名等的净土修行,这样就和阿弥陀佛的大愿真正相应上,就被佛的悲愿摄持而接引到净土。这就是入净土的缘起。

所谓出娑婆的本末,出娑婆的根本就是信、愿、行,末就是随分随力在世间行善积德。平常的重点要放在提高自己的信愿、修往生法门上,在此之外遇到有因缘时也随分随力地修善,而所修的善都回向往生,前者是主要,后者是次要;前者是正修,后者是助修。这个本和末的关系要搞清楚,在修持上要让信、愿、行这个重点突出,不能本末倒置。同时,所做的一切世间善行都往净土上回向。这样本和末都成了出娑婆的因。

丁三、结劝

【诸有智者应知。】

有智者要了解以上的要点。

上面的这些教言千万不可轻忽,句句都是净业行人必须要了知、奉行的,字字都是善导大师的慈悲叮咛,至关重要。

这些就是修净土在行为上的重点。如果全部落实,往生净土就没有问题,一定会很顺,会减少违缘,不会犯业障。

如果修净土总不进步,就要检查这些地方是不是有过错。凡是念佛不相应、往生有障难,甘露的法反而成了毒药,都是这上面出了问题。不懂方法,信愿起不来,修行不上路,也是没有真实按这几条去做。

上面讲的这些重点,每个修净土的人都要了解,而且要了解透彻,了解清楚,在自己心里有深深的信解,铭记在心。而且铭记之后,平常要照这样实行。这些是最重要的方面,善导大师才放在引言里慈悲叮嘱。他老人家巴不得所有的人都没有障难,顺顺利利地全部往生,所以才说这些话。

这些话几乎涵盖了可能会出现问题的所有方面。入门的要点就是这些,关要处、吃紧处就是这些。所以结劝时说“有智者应知”。这是非常重的一个强调。实际是叮嘱必须要知道,不知道不行,不按这么做也不行。

乙四、般舟乐义分二:一、问 二、答

丙一、问

【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

问:“般舟三昧乐”的意义如何?

丙二、答分四:一、释般舟 二、释三昧 三、释乐义 四、出异名

丁一、释般舟

【答曰: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

答:“般舟”是梵语,翻成汉语是“常行道”。或者七天,或者九十天,身体不坐不卧,修行不断,总的叫“三业无间”(就是身业、口业、意业常不间断),所以叫做“般舟”。

丁二、释三昧

【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

三昧也是梵语,具足为“三摩地”,翻成定。

丁三、释乐义

【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

由于身口意三种净业经久不断,因此由精诚感得诸佛现前。佛境现前时,身心充满喜悦,因此称为“乐”。

丁四、出异名

【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又叫“立定见诸佛”。不是坐着、躺着,而是立着而定。立定之时,现见诸佛,所以叫“立定见诸佛”。



--------------------------------------------------------------------------------

[1] 按前后文看,这里可能是刻板时遗漏。“赞之”可能是“即依教赞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甲二、正赞分八:一、净土易行得忍 二、弥陀愿大摄深 三、西方顿速要行 四、极乐依正庄严 五、思苦断恶求生 六、三圣观念得摄 七、九品因行果益 八、普劝大众修往

乙一、净土易行得忍分五:一、三界唯苦 二、分化度生 三、随机说法 四、顿渐差异 五、知难归净

这五科的关联是:见三界唯一是苦,释迦如来兴大悲心,从报土分身化现在浊世救度众生;救度的方便就是随机说法;所说的法又有顿教和渐教的差异,渐教万劫修功才证不退,顿教一日至七日念佛往生就得不退;在了知渐教难行之后,归入净土。

丙一、三界唯苦

般舟三昧乐   三界六道苦难停

旷劫已来常没没 到处唯闻生死声

众生长劫流转在三界六道,周遍是苦,唯一是苦。“苦难停”,就是苦难以停息,惑、业、苦连环不断。“旷劫已来常没没”,就是到如今已经历尘沙劫数,始终沉没在生死海中不得出头。“到处唯闻生死声”,就是放眼无边的三界,到处只听到生死愁叹的声音。

以这个缘故,释迦如来从报土中分身化现来度众生。所以接下来讲:

丙二、分化度生

释迦如来真报土 清净庄严无胜是

为度娑婆分化入 八相成佛度众生

释迦如来的真实报土清净庄严,就是经上所说的“无胜世界”。佛为救度娑婆众生,从报土中分身化现,入在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度脱众生。

这一颂是根据佛在《涅槃经》上所说:从这个娑婆世界往西经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个世界,名叫“无胜”,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庄严。我是在无胜世界出现于世,为救度娑婆众生,而在这个世界化现,转妙fa 轮。

“八相成道”是释迦示现成佛的方式,就是从兜率天降生、托胎、出生、出家、苦行、降魔、转法 lun和入涅槃。这样示现,众生就见到如来也有诞生、出家、降魔、成道,也在行走、端坐、生病、乞食。这是慈悲到极点,示现跟人同类的身相、同类的行为、同类的语言,以这种方式来接引众生。

丙三、随机说法

或说人天二乘法 或说菩萨涅槃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 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 钝根无智难开悟

释迦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教化众生,顺应众生的种种根机,或者说人天乘五戒十善的法,使众生得生人天;或者说二乘四谛、十二缘起的法,使众生从生死流转中得解脱;或者说菩萨乘成就佛果涅槃的正因,比如发菩提心、行持六度等;或者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福慧而成佛的渐教法;或者说众生自性是佛、速疾成就的顿教法(像禅、净、密都是顿教法门)。

总之,说这一切法就是阐明空、有二谛,开示万法实相,遣除众生心中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根性利的人听佛说法都得到利益,或发起菩提心、或得法眼净、或得无生忍等。钝根人没有智慧,难以开悟。

丙四、顿渐差异

璎珞经中说渐教 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 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 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 即得不退证无生

佛的一代时教有渐教和顿教的差别。《璎珞经》上说渐教法门,菩萨从初发心起,万劫修集功德,证入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顿教菩萨藏。《弥陀经》说,一日至七日系心不乱,专称佛名,命终须臾间就往生安乐世界。一入弥陀涅槃国,就获得不退转,证入无生。

所以证入不退有两种:一是按《璎珞经》所说,万劫修集功德之后证得不退;二是按《弥陀经》所说,一日至七日专称佛名,命终往生,就入不退。两者在快慢上差距悬殊。

丙五、知难归净

万劫修功实难续 一时烦恼百千间

若待娑婆证法忍 六道恒沙劫未期

这是讲渐教修行的难处,难在“万劫修功实难续”。万劫中持续修行才证入不退,如果中间退堕,要很长时间才再回到原有的位置,所以说万劫修功德很难持续!不必说万劫,就看一个时辰中,也有贪、嗔等烦恼百千次生起。所以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要等到在娑婆世界证得法忍,只见随业不断流转在六道中,纵然经过恒河沙数劫,也不见成就。

贪嗔即是轮回业 烦恼岂是无生因

验此贪嗔火烧苦 不如走入弥陀国

这是讲“知难归净”,因为:“贪嗔即是轮回业”,心里只要生贪、生嗔,就是轮回业,不可能以贪嗔解脱轮回;“烦恼岂是无生因”:贪、嗔等哪里是证入无生的因?贪是执著我而贪,嗔是执著我而嗔,慢是执著我而慢,都不是证入无生的因,无生是无我,只有观照无我,才能证入,不断地执著我,就只是不断地生死流转,哪里是证入无生的因?

“验此贪嗔火烧苦,不如走入弥陀国”:考察自己常常处在贪嗔火烧的苦中,就知道后面还有无尽的生死!见到只凭自力难出生死,所以不如直接趣入弥陀佛国,一生顿脱生死。

以上讲了娑婆众生有长劫生死大苦,释迦佛悲愍众生,大悲示现化身,随顺众生的根机转种种fa 轮,其中有顿教和渐教的差别,对比两种教的难易之后,决定径直趣入弥陀净土!

乙二、弥陀愿大摄深分三:一、度生发愿 二、愿成大益 三、劝归极乐

丙一、度生发愿

弥陀因地发心时 顿舍王位求菩提

饶王[1]佛所落发须 出家修道名法藏

四十八愿因兹发 一一誓愿为众生

阿弥陀佛因地发菩提心时,毅然舍弃王位,为利益全法界的众生而寻求菩提。当时,他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剃除须发,出家修道,名为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就是在当时的因缘下发起的,其中每一大愿都是为普度众生成佛而发。

丙二、愿成大益

众宝庄严名极乐 广大宽平无限量

我得菩提当心坐 彻穷后际度众生

法藏菩萨自从发下普度众生的四十八愿后,经过长劫修行,终于圆满福慧资粮而成佛。此后如愿出现了极乐世界。也就是赞文所说:

“众宝庄严名极乐”,从佛的果觉大智慧中现出众宝庄严的清净国土,叫做“极乐世界”。“广大宽平无限量”:就是极乐世界极为宽广、平正,没有任何边际。佛得菩提果时坐于何处?“当心而坐”!“心”指真心或法身或如来藏。弥陀净土流现的任何境界,不论现佛的身相、光明,或者现色、声、香、味、触五尘庄严,或者现水、鸟、花、林、罗网、宫殿,都是法身所现,所以“法身是如来的菩提坐”,就从这法身中流现净土的如海庄严。

“彻穷后际度众生”:就是法藏菩萨成佛后,直到众生界尽之间,恒时不断地显现色身,以无量不可思议的幻变力任运普度众生。像这样,从菩提中流现尽虚空界普度众生的事业,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就是“彻穷后际度众生”。

身相光明照法界 光所及处皆蒙益

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

从佛法身中所现的色身,具足无量相好、光明。《观经》说,佛的真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现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不舍。从如来藏流现的光明,以法身为体,所以光明彻照法界。

凡是佛光照到的地方,众生都得到大利益。谁能得佛光照触呢?“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佛的光明恒时不断地普照,就是为寻觅念佛求往生的人。所以从佛的法身中流现色身,又从色身流现无量光明,一一光明恒时普照十方,光明就照在念佛人心上。

以上是说阿弥陀佛成就大愿后的极大利益。也就是大愿成了真实的利益,从大愿海中流现出极乐净土的无量功德庄严;大愿成了恒时利益,尽未来际救度众生;大愿成了周遍利益,身相光明遍照法界,摄受有缘。

丙三、劝归极乐

欲比十方诸佛国 极乐安身实是精

《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因地时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刹功德庄严,舍掉其中的粗恶,广选善妙,由此结成心愿,愿中建立的极乐净土超过二百一十亿佛刹。到大愿真实成就时,就如愿出现极乐世界,超胜十方。所以,和十方无量的佛国相比,在极乐安身确实精妙无比。

乙三、西方顿速要行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丙一、略说分二:一、普门施益 二、利剑名号

丁一、普门施益分二:一、因中普行 二、普门设化

戊一、因中普行

般舟三昧乐   释迦如来悲意深

本师释迦修普行 长时长劫度众生

释迦佛度众生的悲心深切。因地修行从布施到般若之间的一切菩萨行,长时长劫毫不疲厌地救度众生。

戊二、普门设化

一切如来设方便 亦同今日释迦尊

随机说法皆蒙益 各得悟解入真门

门门不同八万四 为灭无明果业因

同样,十方如来也施设种种方便,就像今天的释迦佛。诸佛随顺众生的根机说法,所说的教和所化的机相应,因此闻法都各得利益,各自依佛语得到领悟,进入真如之门。真如就像纯蜜一味,证入的方便则有八万四千,不管施设哪种方便,都是为灭除众生的无明以及无明所生的业因和果报。

丁二、利剑名号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在佛说的灭除无明果业因的百千法门中,有一种利剑法门,就是弥陀名号。《观经》说:至心一念弥陀名号,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声称念,能灭恒沙罪业,因此是“灭罪利剑”。

丙二、广说分五:一、因中大行 二、果地普化 三、誓奉佛教 四、选择要行 五、诸佛同劝

丁一、因中大行

这一科是讲释迦佛因地的大行,表现在三方面:一、舍身求法;二、长劫奉修;三、念念行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释迦如来因地时 顿舍身财求妙法

小劫大劫长时劫 随顺佛语誓修行

念念时中行六度 慈悲喜舍化众生

三业专修无间业 誓作菩提无上尊

佛在因地做菩萨时,为求得妙法,毅然舍弃身体、财富、权位等。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小劫、大劫、漫长的劫数,他都誓愿随顺佛语而修行(就是佛如何教导,他就如何修行)。心中念念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念念在行菩萨六度,念念在慈悲喜舍,教化众生,身、口、意三业专一地修菩提行。“无间业”,就是在修菩提行时,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为什么这么勇猛地修行?只因为自己立誓要作菩提无上尊。

丁二、果地普化

证得菩提无上果 分身百亿度众生

一音演说随机悟 各各随悟到真元

释迦佛证得无上菩提后,就分身千百亿普度众生。度众生时,佛以一个音声说法,众生各随自己的根机得到领悟,随领悟而到达真如本元。

丁三、誓奉佛教

般舟三昧乐   随顺释迦如来教

这样忆念佛因地大行和果地普化的大功德后,就深深信仰世尊是能引导自己趣入菩提的大导师,因此发誓随顺佛的教导,真实修行。

佛宣说了无量的教法,末世众生应当选择哪一门呢?接下来就讲:

丁四、选择要行分四:一、多门应机 二、先求要行 三、顿渐难易 四、诸行必回

戊一、多门应机

佛教多门八万四 正为众生机不同

释迦佛的教法有八万四千门,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

戊二、先求要行

欲觅安身常住处 先求要行入真门

要求得安身常住之处,就是无生无死之处,怎么来实现呢?方法是首先求得一种切要的修行,来趣入真如之门,因为只有证入真如,才能得到安身常住。

戊三、顿渐难易

门门不同名渐教 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 须臾命断佛迎将

佛教有很多证入真如的教门是渐次修行证果,叫做渐教。依照渐教修行,经历万劫苦行才证无生;相比之下,“毕命为期专念佛”,就是到今生断命根为止,专心地念佛。这样求生净土,只是几十年或几年,命根一断,须臾间佛就来迎接了。一往生就很容易证入真如。

一食之时尚有间 如何万劫不贪嗔

贪嗔障受人天路 三恶[2]四趣[3]内安身

在这个世界修行持续上进有相当难度,下至吃一顿饭都起种种烦恼、妄念,而中断修行,怎么能做到万劫不生贪嗔?一起贪嗔就障碍受生人天,只会在三恶、四趣中安住。

通过上面的比较,认识到凭自力出生死难,仗佛力往生出生死易,因此就断然求生净土。内心就会自觉地把一切功德都回向往生,这就是“诸行必回”。以下讲这个内容。

戊四、诸行必回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己一、因行

欲到弥陀安养国 念佛戒行必须回

戒行专精诸佛赞 临终华座自来迎

想生到弥陀安养国土的话,念佛、持戒等的种种修行,都必须回向往生。如果能做到持戒精纯,不杂恶业,由戒行专精会得到诸佛称赞,临终时自然有莲花座来迎接!

莲花座迎接后又如何呢?下面就讲往生之后的结果。

己二、果益分二:一、顿成大益 二、结劝求生

庚一、顿成大益

一念之间入佛会 三界六道永除名

三明六通皆自在 毕竟不退证无为

坐上莲花座后,一刹那间就生在阿弥陀佛的清净海会中。从此在三界六道中永远除名。而且,能通彻了知过去、现在、未来种种事的三明,天眼、天耳、神足、他心、漏尽、宿命等的六通,都得到自在。从此毕竟不退,证得大无为法性。

四种威仪常见佛 手执香华常供养

一念一时随众听 百千三昧自然成

在佛国,无论行住坐卧,一切时都见佛,常在佛身边。不像现在释迦佛已涅槃,弥勒佛未下生,想见佛也不可能。到往生后,就一切时都见佛,自己见到佛时,常常手持香花供养佛。一念、一时跟随佛国的圣众听佛说法,以佛的法音加持,自然成就百千三昧。不必自己艰苦地勤修,一时间就成就百千三昧。

一切时中常入定 定理闻经皆得悟

百宝庄严随念现 长劫供养报慈恩

无论在什么威仪中,无论作什么法行,都恒时在定中,叫“一切时中常入定”。自己在定中听佛说法,都能心开意解。百宝庄严的供养具随着一起念,就现在眼前,以这些庄严具长劫中供养佛,报答佛的慈恩。这时就能圆满无尽的普贤供养行,能长劫供养佛,尽未来际供养。

微尘故业随智灭 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 亦如弹指须臾间

往昔所造下的还没有感果的业,像大地的微尘一样多,叫做“微尘故业”(“故”是过去的意思。)。这些微尘数的宿业随着生起证悟真如的智慧而得以除灭。不知不觉就转入真如之门,这时久远的时劫跟短促的一念圆融无碍,大劫、小劫、阿僧祇劫、恒河沙数劫也就像弹指顷一样。

庚二、结劝求生

如此逍遥快乐处 更贪何事不求生

所谓“顿然成就大利益”,就是命终往生就顿时成就了极大利益。从此,永脱生死、神通自在、常在定中、广修供养,而且,闻经证悟、顿灭宿业、转入真如、念劫圆融。像这样逍遥、快乐的净土,还贪著世间的什么事而不求生?

丁五、诸佛同劝分三:一、旷劫沉沦 二、诸佛同劝 三、不信难化

戊一、旷劫沉沦

纵使千年受五欲 增长地狱苦因缘

贪嗔十恶相续起 岂是解脱涅槃因

贪著世间的事又如何呢?“纵使千年受五欲,增长地狱苦因缘”。享受五欲,利小害大,就像舌头舔刀刃上的蜜会被割断。世间人认为五欲是好东西,其实,纵然一千年受用五欲,除了增长地狱受苦的因缘外,没有任何好结果。享受五欲时,只在不断增长对世间的贪执,生起贪、嗔、痴、慢,造下不计其数的生死因,最终堕入地狱。所以,千年享受五欲只是增长地狱苦的因缘。

像这样,内心的贪嗔、身口意的十恶相续不断地生起,这些烦恼和恶业中有哪一样是解脱和涅槃的因?每一种都是生死业因。

不畏三涂造众罪 破灭三宝永沉沦

不孝父母骂眷属 地狱安身无出期

又在世间,不畏惧三恶趣苦,胆大妄为,造下很多罪业。又有破坏佛法僧三宝,长劫沉沦恶趣。又有不守伦理,对上不孝父母,对下不慈爱眷属,导致把自己放在地狱里受苦,无有出期。

旷劫已来沉苦海 西方要法未曾闻

像这样,旷劫以来沉溺在苦海中,在此期间,不是没有遇过佛,不是没有遇到法,也不是没有修行,为什么旷劫以来一直没有解脱?只因为“西方要法未曾闻”,就是长劫中没有因缘闻到净土这个要法(“要”就是指依仗佛力能够当生解脱)。

戊二、诸佛同劝

虽得人身多有障 不受佛化反生疑

六方如来慈悲极 同心同劝往西方

虽然多次得了人身,但得人身时有很多障碍,就是自己心中有邪见、烦恼,刚强难化;外在有邪师说法,种种恶缘惑乱自心,所以不接受佛的教化,反而生起怀疑。

知道众生对净土不可思议的功德难生信心,六方诸佛慈悲到极点,在释迦佛宣说《阿弥陀经》时,共同出广长舌相,“同心同劝往西方”。

这是为了让众生相信释迦佛说的净土法门完全真实,往生的利益也完全真实,所以就共同出广长舌相来作证明,同劝众生往生西方。

戊三、不信难化

长病远行不计日 念佛即道无功夫

如此之人难化度 无明被底且长眠

人长病时病个三年五载,或者十年二十年,在这期间,不计时间的多少,就这么一天一天地度过。而出远门一去多少年,也是不计时日,不会舍不得花时间。但要你念佛,就说我没功夫。这样的人对往生没有信愿,也就难以化度。他只能睡在无明的被子下,长眠在生死中。





--------------------------------------------------------------------------------

[1]“饶王”就是“世饶王”,是法藏菩萨出家前的身份。

[2]“三恶”指地狱、饿鬼、旁生。

[3]“四趣”是这三恶再加上阿修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乙四、极乐依正庄严分十:从“一、极乐图卷一”到“十、极乐图卷十”

这是讲极乐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善导大师是现生亲见极乐世界的大圣者,听他老人家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一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丙一、极乐图卷一分四:一、宝地庄严 二、闻法得悟 三、普劝见佛 四、悲庆决往

丁一、宝地庄严

专读弥陀观经法 文文句句说西方

地下宝幢无数亿 方楞具足尽辉光

万亿宝珠相映饰 各各变现希奇事

照上众宝庄严地 杂色过于百千日

专心读诵《弥陀经》和《观经》,经里字字句句都是说西方净土的事。净土的地下有无数亿宝幢,一根根宝幢具足方楞,整个是光明的体。宝幢上的万亿颗宝珠互相映照严饰,每一宝珠都变现种种稀奇之事。宝珠的光明上照到众宝庄严的地面,五彩缤纷,光明超过百千个太阳。



自身光明紫金色 足践宝地徐徐行

得此无生宝国地 皆是弥陀愿力恩

极乐世界的圣众自身是光明身,紫磨真金色。圣众脚踩着众宝庄严的地面,徐徐地行走。西方净土远离生死,而且,净土无量的庄严相都是从无生的空性中显现,所以是“无生宝国”。

能受用到无生宝国之地,能在上面行走、站立,处处得加持,这都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恩德所赐。



丁二、闻法得悟

一切时中闻妙法 烦恼罪障无由起

菩萨知识为同学 携手相将入宝堂

念念之中受法乐 须臾悟得百千门

住在极乐世界,一切时耳边都闻到妙法,时时心缘清净妙法,烦恼和罪障没有因缘生起。(妙法是清净的体性,一切时心缘妙法,烦恼和罪障丝毫也不会生起。)在净土,和菩萨善知识作同学,一同在佛的法会中学法。闻法时和菩萨们携手一起进入宝堂,念念中领受法的喜乐,须臾间就悟得百千法门。



丁三、普劝见佛

大众同心厌此界 乘佛愿力见弥陀

极乐世界是如此微妙殊胜,大众同心厌离这个浊恶娑婆,一同乘着佛的大悲愿力,往生西方,面见阿弥陀佛。



丁四、悲庆决往

忽尔思量心髓痛 无穷之劫枉疲劳

自庆今身闻净土 不惜身命往西方

忽然思量起旷劫以来的生死流转,内心悲痛,彻入心髓。无尽的劫数里,奔驰在生死中,枉受劳苦。也就是在六道里不断地上下轮转,毫无意义地受苦报,疲劳之极。

就在这时,自己感到非常庆幸。在无量世的流转中没有走上出生死的路,今生总算遇到能顿超生死的净土妙法,所以不惜生命也要去西方。



丙二、极乐图卷二分七:一、德超世间 二、莲花盛会 三、宝林辉光 四、宝楼庄严 五、地上庄严 六、宝池圣众 七、普劝同生

丁一、德超世间分二:一、总说 二、举例

戊一、总说

西方快乐无为处 天上人间无比量

西方净土是快乐无为之处,一生到西方,就远离一切忧悲苦恼,所以是极为快乐。从此再没有尘劳的逼恼,再没有烦恼和业的造作,像这样超出世间的微妙净土,天上、人间再好的境界也无法比量。



戊二、举例

六天相胜亿万倍 不及西方人一相

三十二相通自在 身光遍照十方界

从相好来说,人间帝王的相貌超过常人,转轮王的相貌又胜过人间帝王,四王天的相貌又胜过转轮王,这样辗转超胜,第六天的天王具有欲界最好的相貌,而他的亿万倍也不如西方净土人的一相。

一生到西方,自然现前三十二相,有青莲花眼相,眼目修长;有四十齿相,平整、细密;有手过膝相,柔软的手伸出时超过膝盖;有梵音声相,口中发出的音声极为清澈,远处听到就像在近旁一样,诸如此类的三十二相并不是渐次修福感得,而是由信心和佛的愿力相应就顿然成就!而且有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等的极广大神通,极为自在。金刚身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从世帝王至六天 音乐相胜亿万重

佛国宝林枝相触 六天音乐不如一

从世间帝王往上,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上层天的音乐胜过下层天亿万倍数。而六欲天最好的音乐无法跟极乐净土的一个声音相比。佛国的七宝林中,树枝碰到树枝所发出的妙音,六欲天的音乐不及它的一分。



丁二、莲花盛会

依时供养香风起 拂树华飞落宝地

宝树飞华泛德水 童子捉取已为船

乘船直入莲华会 化佛菩萨与衣被

各执香华佛前立 徐徐遥散变成云

宝云庄严即是盖 即与宝果教令食

极乐国土,按时辰对诸佛广修供养。正供养时,香风吹起,风吹着无量宝香合成的万物,带着温雅的德香吹过来时,风拂着树叶,树上的花纷纷飞落在宝地上。又有从宝树上落下的花,飘在七宝池的功德水上。极乐童子就到池水里捉取宝花,等他手一捉时,这朵花就变成了一条船。

童子就坐在船上,一直泛入莲花海会。入了莲花海会,化现的佛菩萨授予他衣服,把衣服披在他身上。童子们一个个手持香花,在佛前站立,徐徐地把香花往空中远远抛撒,香花顿时在空中变成了云,一朵一朵的宝云非常庄严,结成宝盖。化佛菩萨赐给童子宝果,教他好好受用。



遇值往生善知识 得闻净土弥陀名

因佛愿力来相见 常住此国不须还

由于值遇了教导我往生的善知识,闻到西方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佛愿力加持,才到极乐世界来和圣众相见。从此,常时安住在清净佛国,永远不必要轮回。



丁三、宝林辉光

法侣携将入林看 足下辉光超日月

菩萨众会无穷尽 各各身光互相照

新往化生紫金色 与诸大众无殊异

净土的法侣手拉着手带往生的人入宝林观看。这些佛国圣贤脚下发出的光辉,超过日月。极乐世界的菩萨众会到底有多少,一重一重,无穷无尽。那么多的菩萨,每一尊的色身都放出光明,彼此互相照耀。新往生的人也是紫磨真金色身,与菩萨大众无有差异。



丁四、宝楼庄严

或入宝楼众中坐 大众见者皆欢喜

种种庄严不可识 内外相看无障碍

停足须臾受法乐 三昧无生自然悟

有时进入七宝楼阁,在大众中安坐。宝楼中,菩萨大众彼此见到时都非常欢喜。宝楼内外有种种庄严,不可思议。宝楼的一切地方都通彻透明,从里看外、从外看里,毫无障碍。就在停步的一瞬间,领受到甚深法乐,就在此时自然就证得三昧,悟得无生空性。



丁五、地上庄严

地上庄严众宝间 杂色相参百千万

宝座华台处处满 随心受用光来照

净土的地面上七宝庄严,众多金银、琉璃、玛瑙等的妙宝彼此交错,种种色彩交相组合,千种万种,美妙绝伦。宝地上,处处有宝座、有花台,随着你的心想怎么受用,就怎么受用,有光明来照着你。



丁六、宝池圣众

百千童子菩萨众 各捧香华临池看

或坐或立池渠岸 或有寻阶入宝池

或立于沙或至膝 或没腰头或悬注

或取金华百宝叶 授与岸上看池人

百千童子菩萨各自捧着香花,站在七宝池的边上观看。有些菩萨坐着,有些菩萨立在水池或者沟渠岸边,有些菩萨沿着台阶进入了宝池。或者站在金沙上,或者池水没到膝盖,或者没到腰间,没到头上,或者水往下灌注到身上。有些菩萨取来有百宝叶的金莲花交给岸上看池的人。



受得香华千万种 即散弥陀大会上

所散之华变成盖 自然音乐绕千重

宝鸟连声奏天乐 一切见者起悲心

在河边看的人,得到了各种各样的香花,有千万种之多,就把这些香花向空中抛散到阿弥陀佛的法会上。所抛散的香花自然变成花盖,当时空中有自然发出的音乐,千重万重。净土的宝鸟连连鸣叫,奏起和雅天乐,凡是听到见到的人,心里自然生起悲心。



丁七、普劝同生分二:一、因行恒专 二、果得涅槃

这两科是劝导因地修净土要恒要专,恒是长期坚持,专是用心专一。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生净土、得涅槃。



戊一、因行恒专

我今到此佛愿力 同缘同行何时来

普愿阎浮知识等 同行相亲愿莫退

善导大师说:我现在到这里完全是佛的愿力加持,和我同缘分、同修行的人何时来呢?!普愿阎浮提的同行善知识,大家要同修同行,彼此慈爱,愿你们往生的心不退失!



专诵弥陀观经等 礼佛观察尽须回

一切时中相续作 至死为期专复专

那么,怎么才能不退呢?就是心始终不忘求生净土,要专心地读诵《阿弥陀经》、《观经》等净土经,要时时礼拜阿弥陀佛,要观察极乐净土依正二报的庄严以及娑婆世界的苦难,种种修行的善根全部回向往生。一切时中相续不断地作,口也是净土,身也是净土,心也是净土,让它一切时相续不断,直到这口气断了为止。让自己的心专复专,一心就是这一个方向,一心就是这一个重点。为什么要这样作?就是全力以赴地求往生。为什么要求往生?因为一往生就能实现一切。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二、果得涅槃

一到弥陀安养国 毕竟逍遥即涅槃

涅槃庄严处处满 见色闻香罪障除

飞踊空中作神变 赞叹净土难思议

或散华香供养佛 报佛慈恩心无尽

不因释迦如来力 弥陀净土若为闻

众生障尽闻皆喜 顿断诸恶愿求生

般舟三昧乐   誓愿今生顺佛教

只要这样专精地去作,一生到弥陀安养国,那就毕竟逍遥,永远没有尘劳的侵扰,所以说“毕竟逍遥即涅槃”。凡夫往生弥陀净土,不断烦恼就得涅槃分,这是仗佛力加持。极乐世界到处充满了涅槃庄严,眼见到色、鼻闻到香,泛指六根接触一切境时,一触到,就顿消罪障。

这时脱去了业报身,所得的金刚身神通自在,能直接飞踊在虚空中,作种种神变,赞叹净土不可思议。或者把花香散在虚空中供养佛,发起尽未来际报答佛恩的心。这种报恩是报不尽的,为什么?不是佛慈悲为我们宣说净土法,我们怎么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呢?!众生业障清净时,闻到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都会生欢喜心,都会果断地放下恶业,发愿求生。所以誓愿今生奉行佛的教导。



丙三、极乐图卷三分四:一、专行得生 二、佛遣观奇 三、游历他方 四、报恩真修

丁一、专行得生分二:一、专恒信向 二、得生庆喜

戊一、专恒信向

这是善导大师教导我们教净土要有四种心:一是专心,二是恒心,三是信心,四是回向心,由这样专一地行持就能往生。

行住坐卧专念佛 一切善业并须回

念念时中常忏悔 终时即上金刚台

这是教我们修往生的因,就是心里要发誓:今生一定依从佛的教导。佛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经》里叫我这么修,我就依佛的教导真实去做。怎么做?平时不论我是走着、还是坐着、还是站着、还是躺着,总是专心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成就的根本,所以时时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然后所作的一切善业,下至点滴,都回向往生,念念时中常忏悔自己的罪业。这么做,临终时就能登上金刚台,上品往生。



一切时中望西礼 表知凡圣心相向

佛知众生心杂乱 偏教正念住西方

一切时中都向着西方顶礼,身体没有礼拜时,心仍然朝西方敬礼,这就是“一切时中望西礼”。为什么要这样?这是表明我的心在西方,我一生的向往在西方,我终身的依怙是阿弥陀佛,我成佛的所在是极乐世界。所以是表明凡心和圣心彼此相向,就是佛的心向着我,我的心也向着佛,我的心跟佛的心相合,我的愿跟佛的愿相合。

释迦佛知道浊世的众生内心杂乱,所以特意教人一心系念在西方净土这一处。



不知弥陀国远近 佛道超过十万亿

道里虽遥不足到 弹指之间入宝池

不知道阿弥陀佛的佛国有多遥远,释迦佛说:从这个世界往西越过十万亿国土。虽然距离是这么遥远,但并不是用脚行走来到达,而是只要自己的心跟佛的心相应,一弹指间就入了七宝池。



唯恨众生疑不疑 净土对面不相忤

莫论弥陀摄不摄 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 临终华盖自来迎

说到往生,佛的智慧、慈悲、愿力一切都最极圆满,就只看众生自己这边。看众生的心怀疑还是不怀疑,如果不怀疑,就一念即到;如果怀疑,就万里之遥。净土就在每个人对面,它没有违背你,只有你的心违背净土。你莫管阿弥陀佛摄不摄受,佛的悲愿不可能不摄受,关键在你专心地回向极乐、信向弥陀。你要不向往,佛再有慈悲也用不上,只要你把心转过来,决定趣向极乐,临终时自然有花盖来迎接你。



戊二、得生庆喜

从佛乘华入宝国 见诸大众悟无生

一一宝楼随意入 内外庄严不可识

临命终时,莲花就来了、宝盖就来了,自己就坐在莲花台上,随佛入了极乐世界。入了极乐世界,见到无量菩萨大众,悟得无生空性。这时,一座座的宝楼随意进入,宝楼内外都是不可思议的庄严。



鸟作音声菩萨舞 童子欢喜作神通

为我娑婆得生者 种种供养令欢喜

自己新到极乐世界,从净土的宝莲花里化生出来。这个时候,净土的灵鸟作种种妙音,菩萨作种种舞蹈,童子欢喜地作种种神通。他们是为我这个从娑婆得生极乐的人作种种供养,让我欢喜,庆贺我得生了!



丁二、佛遣观奇

(就是得生净土之后,佛叫新往生的人去看净土的奇妙境界。)

佛遣生人将观看 到处唯是不思议

地上虚空圣人满 珠罗宝网自然覆

微风吹动出妙响 声中皆说无为法

见树闻波成法忍 童子持华围绕赞

立侍弥陀听说法 贪爱法乐超时劫

随逐本国诸菩萨 尽是无为涅槃界

在最初生到极乐时,佛派新往生的人到处去看看。新往生的人就在极乐世界处处去看,到处唯一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论地面上还是虚空里,都充满了圣人。珠宝罗网自然覆盖在树上,覆盖在楼阁上。微风吹来,摇动罗网,发出微妙响声,响声里一一都在宣说无为法,都是说法性。自己的眼根见到菩提树,耳根听到池水波扬的音声,自然成就无生法忍,安住在无生无灭的实相中。

童子持着花朵围绕赞叹,自己就立在阿弥陀佛身边,听佛说法。佛说的法义太微妙了,自己心里生起极大的法乐,由于沉浸在这种法乐中,不知已经过去了多少时劫。自己跟随着极乐本国的诸菩萨,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无为的涅槃界。



丁三、游历他方

一佛国界皆闻法 游历他方修供养

欲住一食超千劫 忆我娑婆同行人

在极乐世界整个国土中,处处听到微妙的佛法。极乐本国的菩萨要去游历他方佛国,对诸佛广修供养。这时心想安住,可以在一食顷中超过千劫的时间,这时就忆念起在娑婆世界的那些同行道友。

大地微尘尚有数 十方佛国无穷尽

一一佛土皆严净 亦如极乐无殊异

一切如来见欢喜 菩萨圣众将游观

所有庄严如极乐 变化神通无障碍

地上虚空声遍满 听响闻音皆得悟

大地上的微尘可以数尽,十方的佛国无穷无尽,不可计量。所游历的一处一处的佛土,都极为庄严清净,如同极乐世界,无有差异。到达佛国时,面见一尊又一尊的佛,一切如来在见面时,都非常欢喜,然后佛座下的菩萨圣众都带着极乐国人到处游观。诸佛净土无数的庄严就像极乐世界,无论变化、神通,都无有障碍;无论地上、虚空,都遍满了妙音;听到响声、闻到音声,都能开悟。



丁四、报恩真修

般舟三昧乐   相续念佛报师恩

虽舍钱财造功德 不如持戒断贪嗔

普教众生常念佛 自他功德并须回

安心定意生安乐 独超三界出烦笼

就是要相续不断地念佛,来报答佛恩和善知识的恩。虽然外舍钱财能积累功德,但比不上自己内心持戒,断除贪嗔。普遍地去教导有缘众生常念阿弥陀佛,不管是自修还是利他的功德,都要回向净土。心要安下来,意要定下来,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就能一生超出三界牢笼。



临终见佛华台至 须臾即入宝池会

莲华大众皆欢喜 即与天衣随意著

菩萨声闻将见佛 礼佛一拜得无生

能按上面这样作,临终就见到阿弥陀佛、莲花、宝台,都现在面前来迎接。须臾之间,就入了七宝池的莲池海会。这时候,莲池海会中的无量大众见自己得生净土,都欢喜无量,当时就以柔软的天衣披在自己身上。菩萨和声闻带着自己去见阿弥陀佛,就在礼佛一拜间,就证得无生法性。



弥陀告言诸佛子 极乐何如彼三界

新往化生俱欲报 合掌悲咽不能言

当时阿弥陀佛询问佛子们:极乐净土跟你们以前住过的三界相比怎么样?新往生的佛子都想向阿弥陀佛汇报,双手合着掌悲伤哽咽,说不出话来。



得免娑婆长劫苦 今日见佛释迦恩

般舟三昧乐   顺随佛语见弥陀

能免去在娑婆世界的长劫苦难,能在今天见到怙主阿弥陀佛,这都是释迦本师传法的大恩大德。所以大家一定要随顺释迦如来的教导,誓愿求生西方,面见阿弥陀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