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禅与心理救治——访达照法师

禅与心理救治——访达照法师

  “我最初出家的十年,内心经历了很多孤独。想到个人在浩渺的宇宙显得如此微小,就会哭。我想哭对人有帮助。”(笑)。

  初冬的早晨,达照法师、妙华法师和一众道友,坐满了萧泾寺的这间小屋。伴着煮开水的滋滋声响和热气,开始了这次采访。

    弘扬永嘉禅


  常说“大唐国内无禅师,不是无禅,而是无师。”禅法难修,禅师难求。此次达照法师前来指导在家弟子修行禅法,是难得的契机。说起弘扬永嘉禅的缘起,达照法师谈到,汉传佛教八大宗派——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前四派理论体系非常完善,侧重教理,后四宗注重修行。其中,禅宗不重教理,重理之宗又不重参禅。又或者,净土宗较少学教理,重教理的人念佛也不得力。究其原因,是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佛法是一味的佛法。从**年间开始,各地办了很多佛学院,有金陵刻经处的中华内学院,谛闲、太虚等大师所办的佛学院。此后,便提倡各宗派融合,在将近100年历史当中,虽观念上相互融合,彼此认为正统,但真正能在修行上结合起来的,却不多见。

    永嘉大师的修学经历特别。他早年修天台宗,先学教理的体系,并能按照教理来实践。后到六祖大师那里听南宗顿悟的禅法印心开悟,因此他早就把教禅完美地结合,以《证道歌》表现出来,身份比较独特。宋朝以后**以前,很多人认为《证道歌》纯属禅宗著作,天台宗也较少纳入,一般是把《永嘉禅宗集》的天台止观放进去的。但是,这就把一个人的思想分成两部分,割裂开来。事实上,《证道歌》蕴含着依教理印证的内涵。现在,我们通过修学和观察发现,佛教界和社会上都非常需要依照教理来指导自身的禅修。特别是禅修有所印证时,需要有教理作为依据。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注重有理论、有根据的方法,秉持客观或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修行。达照法师认为,永嘉大师依教悟宗,宗不离教,教不离宗,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现代人则常常停留在这样的误区中:修行的人不懂教理,懂得教理的人又不想修行,永嘉大师的禅法恰是指导大家走出误区,契合现代人的方法,这也是整个社会和佛教的发展趋势和需要。

  达照法师的修学路线也与永嘉大师相似。法师出家时的寺庙是天台宗,后来学了净土后,出现一些不能理解的情况,便又出去学习了禅宗,解决了问题。禅宗的修行体会是与天台教理息息相关的。达照法师说,我既是天台的子孙,又从禅宗受益,永嘉大师走过的这条路,正好也是我走的这条路。当我从普陀山回到温州后,我住持的妙果寺正是永嘉大师的寺庙,后山净光塔正是永嘉大师的舍利塔。温州市政府很重视文化建设,从2003年开始恢复永嘉大师的舍利塔。修建舍利塔前挖地基时,在地宫里面发掘出永嘉大师的舍利,至今还供奉在妙果寺中。

  南怀瑾老师曾说温州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永嘉大师。不但我们要弘扬光大,还有美国、日本、韩国及台湾、香港等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弘扬。曾有日本人来到温州,当时永嘉大师的舍利塔还没完成,他们就把点燃的香插在墙上,跪在那里哭泣。哭的是这样伟大的祖师,却无处纪念。有这样的国际影响,亦是弘扬我们中国的文化的机缘。

  “打退心中贼”

  现代人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如何对治?达照法师谈到,禅修实际上有个名词可以代替,就是情绪管理。人很多痛苦的产生是因为情绪不稳定。禅修的作用是先管理好自心,让心柔软、听话,再用智慧指导自己,这样受伤的机会较小。若心刚硬,那么即使想要自己如何,心很难改变,痛苦就会出现。

  谈到汶川大地震给人带来的长期心理疾病的对治,达照法师说,这首先是自然灾害,是大家共业所感的依报世界在运转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正常现象。对我们个人来说,要认识到这是尽我所能,提高自我和社会环境的机会。

    现代社会中,很多企业家、精英骨干,甚至学生,都有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用一个简单的比喻,一个人从六楼摔下来无疑会丧命,如果二楼位置上有个太阳棚挡一下,就会救他一命。这个太阳棚,就相当于信仰。有信仰的人,即使有压力,也会把压力转换给佛菩萨,这是一个期待的过程,是有希望的状态,这样便缓解了直接面对的碰撞力,释放了部分压力。即便没有办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如碰到了太阳棚,结果还是掉在地上,但经过缓冲后果会减轻。但现代人的问题恰恰是信仰缺位。禅修是很重要的方法,可以使心灵得到安顿。

  人不是完全独立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一个人心态好了,能够影响到身边人。但最难的是“打退心中贼”,我们明了这套理论,可是到自己身上往往做不到。这里有一个过程,《大智度论》中讲“智目行足”。如果连理论都不知,怎么打贼都不知,那么就永远没有机会打这个贼。知道了如何打后,可能你开始运用方法不习惯,但你有了这个方法后,总有一天会打退这贼。

  《大智度论》中还有跛者和盲人的比喻:着火的时候,跛者看见门却跑不了,盲人呢只会乱跑,最好的办法是把两个人结合起来,盲人背着跛者,在他的指导下逃跑。有智无行,是跛者;有行无智,是盲人。所以学佛的人有两种:信行和法行。信行的人对师父有信心,按照师父的指导做,虽不懂理论,但做时能受益。法行的人要先学教理,理论学通了,再去禅修训练。认识到了心贼难防,想要防了才有可能防。做起来有距离是正常的。正如初果罗汉,见地已经与四果罗汉相同,看到了无我,但碰到事情时,贪嗔痴都来了。但通过四禅八定之后见道,经过二果、三果,到了第四果,理论和行为结合在一起了。

  达摩祖师来中国后,说这里有大乘气象。大乘和小乘最基本的区别是:小乘人在获得涅槃解脱后,不再生死轮回利益众生,或成就更庄严的身心世界;大乘人是不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非但不舍,还要庄严,但前提是有这样一个菩提心愿,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汉文化有着优秀的儒道传统基础:儒家孔孟之道讲求处世为人之道,“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重要的是先把活着的状态调节好;老庄哲学讲虚无、逍遥这些超脱世间的想法,让我们可以从世俗的态度中超脱出来。但儒家偏有,道家偏空,二者都是从世间的角度,没有真正破掉我执。佛教初传东土的300到400年间,佛教精神没有真正传播开来,直到东晋鸠摩罗什翻译了般若类经典之后,中国人才知道佛教讲的般若、空,并非道家讲的虚无;佛教讲的有、缘起,也非儒家讲的道德。而中国人一旦理解了“有”“空”不二,就明白了般若思想。中国本土有这样优秀的文化,与大乘佛教有相应的地方。

  其实佛法的次第就是生命开发的过程。只要我们努力,有天总能够真正明白真相。重新打量自己的生命,有高远的志向,在行为上一步步朝前走,生命便有归宿感。

  现代人的症结——孤独

  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很多,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因内在情绪的不同,孤独可以分成很多种。有的孤独源于自私,有的源于性格,有的源于无事,还有的源于孤傲,这是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孤独。还有一种是圣贤的孤独,如李白说的“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虚云老和尚讲的,“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留。噫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一个人修道到了很高的境界,觉得他的生命就是为利益众生,而很多人反而会质疑:你都已经解脱,还在贪求什么呢?这样的误会确实让人有孤独感。圣贤也会有孤独,但圣人的孤独绝对不会有任何负作用,那是生命中一种强而有力的原始力量,经过圣人的善加利用,变成一种悲壮的力量,非常伟大而又壮观。

  从孤独的使用来说,是心情的空档,如开车一样,既不是前进档也不是倒车档,孤独实际是选择人生进退的关口。孤独可以很可怕,如得不到理解的人会寻求发泄,难免造成严重后果。如在孤独时静静地体会孤独,则能调整人生方向。达照法师说,我也是凡夫,也生活在世间,内心也有很多和大家一样的感受。我那篇写“孤独”的文章最后有一段话:“月光静静地洒落在我的身旁,海风吹拂了我的梦幻,波涛音乐般美妙,回旋在我的耳边,内心宁静而又明亮!如果你害怕或者逃避,真的是好不冤枉;如果你真诚接受,那就是生命的乐章!此时此刻,天地悠悠,山河梦醒,人生如寄,岁月茫茫。过去、现在、未来……!我一身的清凉,偎依在波澜壮阔的海岸!”要说我有没有达到我所写的境界,可能写的时候达到了吧。(笑)写的东西,有的时候是自己做到的,有的时候是自己看到的。想要不被影响,要加强自己能量。否则肯定会受到影响。我最初出家的十年,内心经历了很多孤独。个人在浩渺的宇宙显得微小,想到这里就会哭。我想哭对人有帮助(笑)。拜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哭半个小时,蒲团都湿掉了。大概一、两个月哭一次,但不能经常哭,否则会着悲魔。(笑)

  寄语禅学会

  “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这是一个很好的对现代知识分子做引导的社团,通过佛法改变生活、身心的状态,方向很正确。一方面,各位会员事业有成、胸怀大志,在做好自己事业的基础上,愿意承担比家庭事业更大的责任,改善社会,做更多的好事。另一方面,从修行来说,大家首先学习教理,再到实修,我是非常赞叹的。这两天,大家通过紧张的禅修训练,在实修佛法上有所体验。具体有没有受用呢,这个要问自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以心是改变我们生活、命运的关键所在。要学会“关”心,不要让这颗心像开了大门、放了闸的水一样,到处流浪,四处张扬;把闸门关起来,把心门关起来,关住这颗心,不要去张扬,安安静静地去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也关心别人。你关心,就心不乱;关心别人,就是有慈悲,人家的痛苦你能感同己受,尽量地去帮忙,帮不上我们也想要帮忙,你这个心就关到那里了,就关照我们身边的一切众生。只有学会了关心,那你以后的日子,就能够掌握开心的钥匙,因为心的开关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的。一个不懂得关心自己,不懂得观自己的心,不懂得关心别人的人,他是开心不了的,他的人生注定不可能开心。

    所以打坐、打七、闭关,为什么要闭关?那个关,就是要把六尘的缘影,心猿意马,把它关住。你只要把这个野猴子关好了,调驯好了,它以后或许就为你所用。只有善法、乐法、开心的法可以用,否则,我们这颗心流浪起来关不住,烦恼起来就开心不了,这个门是死的,不是活的。心的门要是死掉了,那你的心,前进也是痛苦,退后也是痛苦;活下去也是痛苦,就是死了,更痛苦。

    所以这个起心动念啊,影响我们的身心和世界。这个不是简单的一种信仰,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智慧去观察得到的。也可以看到我们身边的这么多人的示现,甚至可以通过科学的理论来得以印证。因为你生起了一个念头,自己对这个念头就有感觉;这个念头的感觉,就已经影响到你了。

    所以,当你这个不好的念头、不好的举动影响到别人的时候,自己已经被影响到难以控制了。就像我们自己家里着了火,已经烧到人家那里去,自家已经烧光了。我们看到一个痛苦的人,他表现无论是多么恶劣,或者不可理喻,看到了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去责怪他。因为他能够把烦恼演化到外面来,他的内心已经被烧焦了。我们只能想一切办法,不要惹他生气,然后才改变他。如果你责怪他,想死打地给他打回去,只会火上浇油,扬汤止沸。

    所以每一个念头啊,只要心动起来,就造下这个业。这个业感召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苦。有了这个业,你对人生、对世界就会有感受,就会有认识。当你内心慈悲心生起来,你感受到慈悲心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我为什么不知道,我现在怎么才知道,慈悲心是这么欢喜的。可以针对一切众生,一切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甚至自己的衣服、枕头、被子,你都可以对它生慈悲心。睡觉的时候,你就可以看着被子很慈悲,你就躺在慈悲当中,沉湎在慈悲的海洋里。一切有情无情,都可以使你身心得到最大的恢复。但是如果你从来就不发这个心,你无所谓,或者仅凭自己一点点知识,障碍了这颗心,生不起来,那就没救了,那就只能把自己关闭在三界六道当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构成。人生几十年中,最初来这个世界投胎,也是以这个风大为开始的。风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你的心动了。心怎么会动的?

      六祖大师当时看到有两个人在争论,风吹到前面的幡在动,一个人说:“是风动”。

     另一个人说:“是幡动”。两个人争执不休。

      六祖大师跟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这句话好像是禅机,事实上确实是这样。外在的风,跟我们内在的心是一模一样的。风它也有一种惯性,是我们共同的业力的惯性。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无量无边的众生的惯性,所形成的这个风是巨大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会构成你内在的呼吸长短、气息性格、个人的作风。

      如果在生活中,你最习惯的是慈悲心,那你来生就会跟慈悲心的世界相应,在那里投胎、转世、出生;如果你内心中生起的是不停地抱怨、不满、烦恼、痛苦、贪嗔痴极重,那将来就跟生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不停地生气、不停地痛苦、不停地无可奈何;如果你是一种宁静的状态,进入四禅,你的心就不动了,就没有乱想。即便外在的山河大地、世界毁坏,你的生命也不会有动摇。

      我们之所以会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习惯于这个世界的人和事。我们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人,这些人表面上看好像是害我的,或者是帮助我的,实际上都是跟你内在的心,你心动的这个频率是完全相应的。就比如,我不打你的手机号码,你的手机就不会响,因为频道不一样;如果我不按下遥控器的第十频道的这个按钮,第十频道的屏幕也就不会显现,只有我按下去了,跟它对应了,才能够现前。

      形成我们最强大的习惯的就是妄想,我们最初投胎的那一刹那,就是因为这个妄想,因为我们前世乃至过去无量世的生活习惯,起心动念,所以就投胎了。如果是圣人,他是以慈悲的心来度众生而投胎的。而作为人来说,最初都是以一种欲望的心而投胎的。凡夫都是随着自己的妄想心,贪著自己父母亲的这种淫欲的快乐,然后就投进去了。所以投胎最初也是风大,就是你的心动了;其次水大,他执著精子和卵子的这个液体是我的身体;第三个是火大,因为在子宫里面感觉很温暖、很舒服;然后慢慢的经过怀胎十月,才形成了指甲、皮肤、骨骼这些地大。

       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还是坚持着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健康,呼吸是长是短、是顺畅或不顺畅,其实都跟我们的心有直接关系。为什么生气的时候气就短了?呼吸就困难起来了?因为气就是你的心气,也就是风大,风大就是我们这个起心动念。心有问题了,呼吸就很难顺畅。你看有些人一激动,心脏病爆发了,或脑溢血了。

      所以越容易生气的人,脾气越暴躁、越刚烈的人,他的风大也就越不正常;贪心重的人,他的风大就不均匀,遇到困难、打击,就会唉声叹气。古人讲,每天叹长气,叹三年,你家一定会贫穷。我们如果想要运气好,就一定要心平气和。

      我们的身体的骨骼是地大,属于硬的东西,最容易受伤。而水大、火大是属于软的东西,就不太容易受伤。我们的心,实际上是最不容易受伤的,我们误以为心很容易受伤,这就是最需要觉悟的地方了。认识到心的重要性,知道身体的地水火风都是由心来运转。

       心柔软了,风就调节好了,自然就风调雨顺;火大就不会太盛或缺乏,火大调好了,身体就不容易受伤;水大如果调和好了,身体会比较柔软,偶尔摔跤一下,也不会受太大的伤害。修行人会感觉到:你打坐心气调顺了,要生病也是不太容易的。即便是生病了,只要心情调好了,病就很容易康复,体质也会强壮起来。

      我们的身体是小世界,外在的是大的世界。也就是中国古人讲的小宇宙和大宇宙。佛经里讲,外在的世界是粗的,四大很粗笨。你看地就是地,水就是水,火就是火,风就是风,分得清清楚楚。我们的身体是精微的四大,它吸收外界粗的四大,然后把精微的部分、营养吸收过来,粗的部分排斥在体外。就像吃饭,吃东西。

       现在有些科学家研究食品的营养,事实上就是物质,是地大。我们平常吃的米饭,就是属于地大,我们是吸收了地大给我们的营养;其次有很多的营养品要熬成汤才能喝,这就需要地、水两大;营养品一般要趁热喝,也就是要保持一定的火大;现在又有人说:爱吃三分补。喜欢吃的东西,就容易吸收它的营养;你不喜欢吃的东西,即便是营养品,你吃下去也吸收不好,因为你的心情不好,也就是风大的问题。所以心情好,粗茶淡饭,身体也一样会健康,这最关键的就是风大要能调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达照法师

        一

   问:修行人当谋何事?曰:谋道。
   问:道可谋乎?曰:谋其天然。
   问:既天然又何以为谋?曰:谋,亦天然也。
   问:善哉!斯谋?曰:当虚其心以待之,断其念以求之,大其量以容之,慎其行以养之。然后方可与谋道也。不然,终成败絮,徒具金表,止骗得过俗人,岂瞒得了明眼?
   问:余数十年来,孜孜不倦于道业,虽能说得大乘经典,然至今仍未得个入处,何况入后之狮子行乎?愿仁者慈悲,为开甘露门,示真实路!曰:可尔。
   即搭衣展具,顶礼三拜,却坐一面,聆听法要。

        二

  修行别无难处,只是歇!将心歇下时,一切分别识心断尽,看自己:一丝念头也没有,毫无把捉,毫不动摇;此时,只是眼前事历历在目,亦不知是心见是眼见,亦不分是好事是坏事,亦不晓是能知是所知,亦不管是自知是他知,只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更确认一下自己,真的一丝念头都没有了,这便是真的明心见性时刻。若到此地步,还要错却,不敢承担,实在是太可惜、太可怜了。
   于此体认之后,便需要磨练慧心、革除习气,只要遵守两个字“保”和“任”,保护自己于一念不生时体认得来的境界,任自己的一切思想感情自由流动。如此用功,定可开大智慧,得大机大用,最终庆快平生。此中有极其深奥的道理在,须细细玩味!

       三

  若未能当下体认者,则需要选择一种法门来修习,佛法修行的门路很多,只要是对自己根器的,就是最好的法门,这又需要有明眼的善知识来指点,法不对机,是师父的过错,非徒弟之咎。得法后,不认真修学,朝三暮四者,乃是学人之大错。而学人在修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者,又是其师之罪过。这中间又有各人的福德因缘所至。所以,在修学佛法之前,先得观察学人德福的情况如何,若福德尚有所欠缺者,一定要先培养福德,令其具备修学佛法的善妙因缘。如果不这样安排,而使其日后生退心者,为师罪过不浅!
   所谓培养福德,就是先把学人调节成为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先教他做一个有非常优秀的生活态度的人,有了这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对以后的修学佛法,将有特别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现在有很多人,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也就有很多人,在修学佛法的旅程中慢慢地失去了信心,最终背道而驰,殊为可惜!

       四

  修行最难过的一关,就是“情”关,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的修行道路就是一路绿灯了。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情,无非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亲情,另一方面是爱情,这两者都同样难以解决。小乘人面对这些“情”景,躲之唯恐不及,以种种观想,使自己对它产生厌恶,让它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这就算是解决问题了。但大乘修习菩萨道的行人,却要不但能够使它对自己没有负面的影响,而且要让自己对它有正面的影响。这就给大乘行人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并且要行大乘佛法,这个任务还是必须要承担得起来,绝对不能有逃避的想法,更何况是逃避的做法呢?
   “升华”,是大乘行人解决“情”字的最好办法,朝著这个方向去走,道路便会越走越大,眼界也会越来越宽阔,心胸更是越来越坦荡。一直到把烂铁铸成佛像为止,世界的一切,便都难不倒你,生活的一切便都是修行的最佳时刻,“情”字也就得到圆满的解决了。所谓“觉有情”正是此意。

       五

  修行的另一个难关,就是“懒”关。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惰”,是有深刻意义的。尤其是出家的人,对世俗的一切追求都抛在脑后了,便养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得过且过情绪,对现实人生和社会都很麻木,呈现出死气沉沉的状态。这无疑对修行大乘佛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懒”与“闲”不一样,修行人当学“闲”,断不能有“懒”的毛病。
   “闲”是指心而言,历一切事,无论大小、好坏、称讥、苦乐,心常坦淡淡的,如月照临巨壑,似风游行太虚,有声有色,忙忙碌碌,无牵无挂,自自然然,这是真正的闲。能如此者,即是人间瑰宝、佛法健儿。
   若是“懒”,则不思上进,萎靡退缩,任习气流转,任心绪烦乱。世间事业不能成就,佛法修学亦复落空。虚度光阴,枉入佛门;糟贱生命,滥受信施。可怜可怜!!
   应当奋起精进,革除现时当下的一念烦惑之习气。如何革除?就是要比现在的“懒”还要更懒一点,连自己想懒得做事的想法也不要使它产生,也懒得去想。进一步就是根本不想要不要去做或不做。
   于是,发现生命原本是如此的自由,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从容。

       六

  对于眼前的人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他当下明白,尽管你已经费尽口舌了,他还是一无是处,毫无了知,就像是对牛弹琴,唯有自己在欣赏这美妙的旋律,而牛却是一点也不明白你的意思。你著急!著急也没有用,这就是现实。还是放手吧!一曲无弦琴,从古弹到今。应无一众生可灭度者,是名度众生。
   照管好自家宝藏,别让岁月悄悄地将其埋没,别让盗贼把它偷走,别让自己一觉睡到临命终时,而到最后也没来得及使用这千辛万苦才讨回来的旧家伙。朋友,醒醒吧!

       七

  有三种人,名为懈怠,都很可怜:一者,好务多闻,不求实证,狂慧无归,大似说食不饱,数货常贫。二者,因闻诸圣深慈大力,必救众生,遂恃他力,但求加被,怠于自修,不求亲证。三者,圆顿根机,见理高妙,自恃天真,不假修证,玩留恶习,了不依佛方便证入之门,不揣道情未坚,力不敌苦,大事忽临,手足何措?反贻权证者之笑。



       八

  修行人在一定的时候,容易生起一种自卑的心情,这是因为看到菩提道果离我们太遥远,而目前的种种现状又不甚理想,自己的精进心还没有完全的贯穿始终,甚至自己有时候还会有背道而驰的念头出来,这种种在心中生起来的感觉,就促使行人自卑情绪的产生。当然,这样下去会障碍继续向前迈进的。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应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问自己:在我一个念头都没有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心态呢?然后再看自己是否很清楚自己的当时当处的状态,再问自己:我现在是站著呢?还是坐著?或者是躺著?很清楚自己的状态之后,又问自己:一个念头都没有了,为什么自己还这么清清楚楚地知道是站著,还是作著、躺著?
   接著再问自己:假如现在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在这里,他们也是只能站著、坐著,或者躺著!也只是这样而已,还能作别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吗?不会的,肯定是不会的。那么,佛也只是如此而已!何况我呢!
   其实,佛就是这样很清楚地在一切时间和一切空间里的,只是我们为何迷了呢?若能够当下体悟,不但所有的佛就在眼前。简直自己就是与所有的佛也是完全无二无别。再看自己:自卑,也就没有了。
   于是,轻松、愉悦、欢喜,便涌上心头。

       九

  因此,修行的另一种容易生起来的情绪便是——自傲。这也同样是不利修行的,如果任其自由流动,则不但进步困难,而且还会被魔王摄入其行列之中,岂不可怜!
   如何解决呢?当将自己的心量放大。有是非人我知见,都是思想偏颇,见地狭窄的缘故。如果能够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到十方法界,再看看自己的心,所有众生、所有的佛,都在自己的心中,有圆满的成佛得道者,也有缺陷的恶魔混蛋者,他们都投影在我的心中,也是我心中的反射,说明我的心还不是圆满彻底的清净庄严,所以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再者,既然我的心量这么大了,为何还不能容纳他们的一切言语行为呢?既然他们都真实的就在我的心中,我就应该把自己心中的众生完全度化成佛,否则我的作用还是不够圆满。所以,就会明白:度一切众生,其实,就是在做自己的心地功夫,度众生就是度自己,没有什么区别。到这种时候,再回光一照自己:傲慢,没有了。
   修行总是在不偏不倚的正道当中,才能有希望最终达到目的地,否则都是很危险的!

       十

  修行第一要务,就是要把心量放大,大到不能再大时,猛然回光一照,身心世界如水中月色,山河大地无非自心中物,凛然不动不摇,全体清纯脱落,透得过来,便是人间狮子,佛法健将。透不过来,亦可时时观照,令心增长,此心大而无外,确确之言。
   心量不大,害人不浅,自害更甚!现前不能脱烦恼,将来没有善友知识。如果加上斤斤计较、谄曲虚伪、不顺正教、起诸邪慢,则不但失去学佛之根基,也必不够作人之资格,别说为人之师了?

      十一

  道心,这是在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必须贯穿始终的一种信念,假如这种信念有时候还会松动,那么,自己的修行根本还没有上路,更不要说得大受用了。道心并不是突发性的,而是在慢慢修行的过程中不停地培养起来的,来不得一点勉强,它完全是需要自由和愉悦。一切人为地、做作地、冲动地,都派不上用场,他必须是心甘情愿的。
   其实,有了道心之后,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进进退退,而每一次的退步却都能够形成一种反弹的力量,也就是在退步之后,反而比原来更加进步,更上一层楼。这种感觉并不是自我安慰,而是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或者在修行的心境里面,得到了一种经验和透视,对生命的透视就这样在生活的颠颠簸簸中,使自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快。最后,你看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简单,那么朴实,却又那么津津有味!那么超然。
   别的东西都改变了,只有这一颗道心,永远都是一样虔诚、一样完美、一样健康,伴随著修行人的生生世世。

      十二

  这种想法是最好的,就是把身心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想象成最完美的全部,每一滴血液、每一根头发、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等等,身边的所有一切,都是已经到了究竟不能再好的地步了,已经彻底完全的圆满成就了,……
   于是,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这种圆满完美的体现,一切形状、颜色、音声、态度、状况等等,一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等等,都是一点也不例外,完美无缺!不停的使自己去感受这种完美。不但看到自己是这样,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物质、精神等等,也都是一个样的完美无缺。不用求,不用想,不用逃避,更不用炫耀!
   因为,这一切原本就是如此的。这是大开圆解,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十三

  有人说我:“妙语如珠惠后学”,也有人说我:“废话少说点”。这是多么完美的结合啊!难道你不觉得:在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是妙不可言的吗?难道你不觉得:现实世界的所有东西都不是你所想要的吗?是的,完全是你说的这样。
   当你对一切事物都完全失去信心,完全不再以一切事物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时,甚至连自己的生命、思想、慈悲、智慧等等也都全部抛弃的时候,这一切顿时显得多么清净庄严,多么微妙绝伦啊!因此,我总想让你把一切的一切从生命的表面形式上挥去。就好像把脸上的泪痕拭去一样,又好像把脏兮兮的外衣脱下一样,思想就是我们的包袱,把一切思想全部放下,然后才看见真正的自己,这就是你应该相信的生命。

      十四

  于是,你手舞足蹈、欢欣不已,因为你明白自己根本就不用求任何一点东西。
   什么都不用求了,因为自己已经是圆满无缺的全部,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物也都已经是圆满无缺的全部,个体、微尘、念头都是各自圆满无缺的全部,单独一个就是圆满无缺的全部,集体众多也同样是圆满无缺的全部,毫无障碍,毫不偏差。思想与所有的圣人一样完美,见地与所有的先哲一样精纯,全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真是绝了。
   用这样的圆满无缺来对待生活,就是真正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升华到完美的极致,就是把自己从一切烦恼苦闷中超拔出来,就是让自己的生命以绝对的自由,就是每一个生命原本就应该如此这般的。这只是生命的本来面目而已!并无奇特。

      十五

  生命是如此让人感慨,生命是如此让人欣慰!生命又是如此让多少人白白的糟踏了!!生命在安详地流动,生命在宁静回归,生命在欢乐地歌唱,生命在豪壮地奔赴,生命在慢慢地老去!生命在自由地漫步,回归到自己的花园,花园里长满了杂草,没有杜鹃在悲啼,没有麻雀在跳跃,没有阳光在温柔,没有暴风雨在袭击。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这就是我的生命。
   你问我今年多大了?我不知道岁月和生命是否等同,我不知道年龄和生命是否相符,我不知道生命是否就是我自己,我也不知道生命是在哪一个午后开始的?你问我的出生时间,我的生命告诉我说:从来就没有出生过。你又问我将做什么打算?生命又告诉我说:永远都别打算想做什么事情。这样一来,朋友,你知道我的生命是在跟我开玩笑呢?还是果然那样?假如你不明白我的话,我也就不再说了,我想随著太阳下山的地方走去,我想随著水流的方向走去,我想随著生命本来应该去的地方走去,我走了。
   我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就这么简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永嘉大师证道歌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炮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此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颊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醒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师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师子儿。蒙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经。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