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见之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七)




净界法师




    己二、别释。分二:午一、释别业妄见。午二、释同分妄见。

    午一、释别业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佛陀提出一个问,佛陀也自己回答。

    番于二处

    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shěng),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阿难!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让你了解什么是生命的相貌。譬如在世间上有一种人,这个人他的眼睛产生了赤眚,眼睛过度劳累而产生薄膜叫翳,所以他看外面的东西是模模糊糊看不太清楚。眼睛有毛病的赤眚之人,他有一天晚上去看那远处的灯光,这时从灯光的外围看到了另外一个圆形五色重叠的影像。我们眼睛好的人看灯光就灯光而已,而他眼睛有赤眚(有薄膜)的人,他看灯光的时候看到灯光,但是灯光的外面有一层五色圆形的影出现。佛陀跟阿难尊者说,你的意思怎么样?这个人在夜晚看到灯光出现了五色的圆形的光明,这五色的圆影是怎么来的呢?是灯光产生的?还是眼睛产生的?

    正常的眼睛就比喻我们这一念清净本然的现前一念心性,但是我们的眼睛太过疲惫以后就产生赤眚,眼睛中产生薄膜。赤眚就是我们心中一念的妄动,一念的妄想产生了。眼睛产生赤眚以后,就看到灯光外面有五色的圆影,这五色圆影就比喻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身心世界出现是这样来的。

    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一念的妄动而来。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这五色圆影是从什么地方来,是从灯光而来,还是从眼睛而来,佛陀提出这个问题。

    了其无实

    非即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佛陀说阿难!假设这五色的圆影,是灯光的关系才出现的,那这地方有个问题,那为什么一个眼睛健康的人他看不到呢?你说是灯光有,但是为什么你看到五色圆影他就看不到呢?这是不合理。而此五色圆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赤眚之人才看得到,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从灯光而来,这是不对的。若你说是从能见的眼睛而来,那这样子有个问题,能见的眼睛这个见分它已经变成五色圆影,这样子它是从眼睛而来,而眼睛又看到自己,那这样的话赤眚之人又看到圆影,那变成自己看到自己,这个不合道理。

    意思是说这个五蕴身心,我们现在产生一个人的形状、想法、思想…的五蕴身心。你说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眼睛而来,它从现前一念心性而来,不对!

    佛陀安住在自住三摩地的时候,佛陀摄用归体进入正念真如的时候,佛陀看不到五蕴身心,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五蕴身心不是我们本来有的。你说五蕴身心是自己产生的也不合理,它怎么会自己产生。

    这个地方它不是灯有,也不是见有,非即灯有,非即见有,但是它也不离开非离。

    非离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阿难!若此五色的圆影是离开了灯光而另外有它的自体,它跟灯光是完全没有关系的,那这个也有问题,那我们应该离开灯光去傍观屏风或是桌子,你看屏风桌子有没有圆影,是不是有圆影出来呢?事实上没有,所以它也没有离开灯光。你说它离开我们能见的眼睛而有,离开了见分而有,它真的是离开眼睛,那你眼睛就看不到了,那为什么这个赤眚之人他可以看得呢?所以它也不离开眼睛。

    这地方讲出一个消息,当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因为一念的妄动而显现这个五蕴身心的时候,这个五蕴身心它不是心性,但是它也不离开心性非即非离。

    这地方是说明它跟心性是非即非离的关系。

    详示妄因

    法说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所以阿难你应该了知,这五色的圆影是的的确确在灯光中显现出来的,你看你是看到灯光它才有五色圆影,它的确是在灯光中显现出来的,它没有离开灯光;但是它的产生必须以见病当作影,它必须有眼睛的毛病才能够显现出来。影见俱眚,当我们能见的见分去看到所见的影像的时候,其实都是赤眚所产生的;见眚非病。但事实上我们这一念清净广大的见性,它本来是没有赤眚的,是因为你的眼睛中产生了赤眚才有影像的,但是我们本来也没有赤眚。你不应该说这五色圆影是灯所有或者是见所有,也不可以说是离开灯而别有,或者离开见而别有。因为它就是这一念心性,这健康的眼睛突然间产生了赤眚,才看到了五蕴身心,我们这一念的心性因为一念的妄动,所以才产生了生死轮回,这生死轮回它本身不是心性本来有的,但是它也不离开心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番显见之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八)




净界法师



    譬喻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这一段佛陀又讲出一个譬喻,譬如第二月。天上有一个真实的月亮,而我们捏眼睛捏了几次以后,我们眼睛疲劳去看月亮的时候,就产生一个朦朦胧胧的第二月,然这第二月也没有离开真月;所以身为第二月就是我们讲的依他起性,它不是真月之体,但是它也不是遍计执的水中之月。

    妄想跟依他起是不一样的,妄想是本来都不存在的,但是五蕴身心你不能说它不存在,它的的确确是让你能够感受得到能够受用的。所以第二月,不能说它是水中月,因为水中月是本来就没有的;所以依他起性你不能说它是遍计执,但它也不是圆成实的体。何以故?因为第二月之所以能够观察得到,是因为捏目的关系产生疲劳而看得到,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说,由捏目所产生的第二月,它是形或者非是形,或者离见,或者非离见;你不应该说第二月是真月之形,或者非真月之形,或者是离开了见,或者离开了非见,或者非离见都不可以。

    结示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总而言之这个道理也是这样子,五色的圆影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眼睛的赤眚,而产生了五色圆影,所以当赤眚消失的时候,这五色圆影就消失了。所以你不应该说是所见灯光而有的,或者能见的见分而有,或者离开灯别有,或者离开见别有,它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改造我们的生命,我们想要创造一个安乐的生命,那你应该了解生命是怎么来的,你不了解生命怎么来你没办法改变,因为它的源头你没找到。

    从这段经文的开示佛陀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消息,你的生命是从你的念头而来的,你就是有赤眚,你眼睛有赤眚才看到五色圆影。我们心中因为一念的妄动,所以产生了生命,它也没有离开心性,但是它也不是真实的心性,如果它是真实的心性,我们就不能改变,如果它完全离开心性,我们就不能受用。我们今天因为眼睛的毛病每一个人不同,所以看到五色圆影就各式各样。

    这段经文佛陀的意思就只有一个:我们一念心性它是不变,但是它会随缘,随你妄动的不同,你往哪一个方向动,你往五戒十善的方向动就创造人天的身心世界;你往四谛十二因缘的动,它就产生二乘的涅槃;你往六波罗蜜方向动,它就出现菩萨法界,它有随缘义。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最重要是认清消息,生命它有消息就是莫向外求。当你一个人你看谁都不对劲的时候,你看这个人也不对,那个人也不对,那一定是你自己不对,仁者心动,你起烦恼了。

    你看善业强的人看那舍利子看到是光明,业障重的人看舍利子是昏暗的,其实舍利子就是一个,是我们的心动的方向不一样。我们一个修行人你可以起烦恼,但是你不能起颠倒。你看我们起烦恼,但我们观照力还在,我们不迷、不取、不动,我们知道我们在起烦恼,这时候我们心不动让它过去。

    烦恼最大的天敌是什么,诸位知道?就是时间。因为烦恼它是生灭的,你不动它就自然消失掉。一个人最可怕是你起烦恼,你不知道你在起烦恼,这非常可怕,你跟烦恼揪成一团,你起颠倒那就完了,那没有救,那佛陀救不了你。你起烦恼但是你知道,你看谁都不对劲了,你赶快去拜佛去忏悔,你很快就过去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我们心性累积很多业力,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善业,什么时候起恶业,我们的人生就像开车一样,你从高雄开到台北,从高雄到台中是风和日丽,台中到苗栗又是暴风雨,都没关系,但是你要很清楚经常保持观照,你只要是外面有问题,外面的世界出了状况,一个修行人他会莫向外求,忏悔自己、调整自己。

    诸位从这段经文要知道,一个人是可以起烦恼,但是不可以起颠倒,起颠倒就没有救了、没有救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遇到了障碍,行有不得,第一件事情反省自己!




净界法师



    前一科佛陀讲到别业妄见,别业妄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有它各别的业力,譬如你的身心世界怎么长这个样子,他又怎么长这个样子,你内心为什么有这个想法,他为什么会有那个想法,是各式各样,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一样的。

    当然我们会去问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当我们有一个生命的时候,我们会想我为什么会有这个生命,是父母给我的还是上帝创造的,它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从佛陀的开示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就是我们一念的迷真起妄,产生了一个颠倒的妄动,妄动以后就开始造业,这时在心性当中就把五蕴身心给变现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从自己内心出来的。

    那怎么去消灭它呢?

    一念的迷而产生,也是因为一念的悟又把它还灭,因为一念的觉悟开始观照我空法空,不随妄转,然后慢慢的五蕴身心就从心性当中又重新的消失掉。你眼睛有一层薄膜,所以可以看到五色的圆影,你把眼睛治好了它就自然的消失掉了,你就是不要去管它外面是怎么样,你把眼睛治好了它自然消失掉。

    这地方讲出修行要认清路头,就是我们一生当中遇到所有环境,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你今天会遇到快乐的果报,遇到痛苦的果报跟别人都没有关系,完全是我们每一个人自作自受,没有一个例外的,没有一个东西说你没有那个业而出现的,没有那回事情!是因为你眼睛有毛病,才看到五色圆影。

    我们今天脸上有一个黑点你去照镜子,镜子上出现一个黑点。我问诸位一个问题,你是去擦镜子上的黑点,还是去擦你的脸?你擦镜子,擦一辈子也不会干净,问题不在那里,是你脸上有点,镜子才出现的。

    我们修行人第一件事情莫向外求,总而言之,我们遇到了障碍,行有不得,第一件事情反省自己。一个人开始向内反省的时候,这个人就有希望,开始进步了。如果他还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还不知道怎么样自我反省,这个人修行积集善业修行福报他不可能进步,因为它连问题出在哪里都搞不清楚,你怎么修行呢!修行的第一件事情古人讲:认清路头,莫向外求。我们要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问题出在哪里,这个根你要先找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番显见之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九)




净界法师



    午二、释同分妄见

    先以征起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

    什么是众生的共业所见?

    列举洲国  

    阿难!此閰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难尊者!在我们这个小世界当中中间是一个须弥山,东西南北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瞻部洲(中国在此洲),北俱卢洲。我们姑且就用南瞻部洲也就是南閰浮提来加以说明。你看须弥山南瞻部洲这南方这个洲,除了外围的大海水以外,它中间的陆地有三千个大小的洲(大海上面的陆地叫洲),这三千个大洲我们姑且以居在中间这个大洲来看,这洲它横跨东西二方,这洲当中有很多的国家,大的国家有二千三百之多,其余边缘的小洲散居在诸海水当中,有的洲上面有三百国家或二百个家,小一点的有一个国家、二个国家或者三十个国家、四十个国家、五十个国家等等。

    佛陀先将众生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国土标出来,标出我们生命的环境。第二段正式说明我们共业的关系。

    陈其所见

    阿难!若复此中一小洲,只有二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

    佛陀告诉阿难说:阿难!假设我们在这閰浮当中有一个小洲,我们把这小洲拿出来看,看看生命的相貌是怎么回事。这小洲上面只有二个国家住在上面,这当中有一个国家是过去善业比较强的,一个罪业比较重的,二个国家都居在一个洲里面,唯独其中罪业比较重的国家的人民,他们由于过去的罪业,他一念心性的妄动,过去生可能动的方向都往不好的杀盗淫妄的因缘去动,业力起现行的时候,这一个小国的众生就看到一些不吉祥的境界。

    一个洲有二个国家,一个国家看不吉祥的境界,一个国家完全没有看到,看到的是正常。看到什么不吉祥的境界呢?或者看到白天出现二个太阳,一般来说白天看到二个太阳是即当有旱灾的征兆;或者晚上看到二个月亮,这也是一种灾象,天下将要出现大水灾;或者是在空中看到晕适佩玦,这是一个日月的凶相,晕适指它的性质,佩玦指它的形状。晕、是天空有一中邪恶的黑气,它围绕着太阳,或者围绕在月亮;适、是邪恶的黑气把日月给遮蔽了。晕是围绕在周围,适是把整个日月都遮蔽住。佩玦是就着形状来说。佩玦指邪恶黑气的形状,当这个形状去产生一个长形横梁状的叫佩,如果这黑气是一个半月的形状这叫作玦。总而言之,晕适佩玦是围绕在日月旁边的黑气。

    或者看到彗孛飞流,指的是晚上星辰的凶相。星辰,飞流指它的性质,彗孛指它形状。飞、就是我们看到星辰的光明,突然间从空中飞过去,像流星一样整个飞过去,整个从左边到右边飞过去;流,就是星星突然间从空中掉下来,从空而降叫流;彗,指的是星星突然间产生一道很强很强的光明从空中突然射下来,这个光明是一条线的叫彗;孛,指光明是点状的向四方发散,叫作孛;或看到负耳虹霓,空中阴阳之气的凶相。负耳指的是形状,虹霓指的是性质。虹、白天看山上突然间出现阳刚的凶气;霓、晚上的时候大地突然间出现邪恶的阴柔之气;负,阴阳之气就像弓之背,弧度比较大;耳,如月亮的半圆形比较弯曲。这个国家的人由于过去的恶业,出现了这种种的灾厄之象,但是另外一个国家完全没有看到。

    了其无实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这种灾厄的相状是其中一个国家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而另外一个国家完全看不到、也完全听不到、也完全感受不到。

    这句话主要的观念就是前面说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我们的果报体是每一个人一念心性妄动以后产生业力,也在我们的心性当中表现出来,让自己来受用;自己造业,自己变现出来,给你自己受用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世界变现出来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净界法师



    历史公案加以说明:

    宋朝景公的时候,宋景公有一天晚上他下了殿以后,突然间觉得心中闷闷不乐。我们心里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卦相,心里面其实就是一种相貌。这时他就请占卜的师父来占卜,看到天上出现凶厄的灾气。这时宋景公很紧张心里面闷闷不乐,天空又出现了灾气。

    这时他就把一位很有智慧的大臣请过来,这位大臣叫子韦。他就跟子韦说:我心中感到非常的烦闷,好像是有什么不吉祥的事要发生一样,然后天上又出现了灾星,应该怎么办?你帮我想个办法。

    大臣子韦说:从这个灾星来看,这个zai 难是跑不掉了,一定要出现,皇上你最近会有大zai 难出现。但是根据我所学的智慧,我们这些道术是可以把这种力量移转。不然这样,我帮您作一场法会,我把这zai 难的力量把它移到宰相的身上,由他来承担,你说好不好?

    宋景公说:不行!我是皇上,宰相是听我的,我做错我自己负责,怎么是宰相来负责呢?这不合道理。

    子韦说:宰相不能负担这个业力,那我们可以移至于人民,把这个zai 难给人民,这时候人民会很多人产生病痛,把这个业消掉。

    宋景公说:我身为皇上是要造福人民,我造福人民都来不及了,我怎能把这zai 难给人民,这不对的,不合道理,人民没有错!

    子韦说:移至宰相不可,移至人民也不可,要不这样子,把这个zai 难的业力我们作个法移至于饥馑,让老百姓饥荒,将这个业释放出来。

    宋景公说:不可以!老百姓饥荒很痛苦的。宋景公说:不要移了,让我自己来承当。

    宋景公讲完以后,子韦就拜下去说:今有仁慈之心,天地厚赏之 。君王你现在起了三个坚固的善念,我说移至于宰相,你说不可的一个善念;第二、移至于人民,你又说不可;第三、移至于饥馑,你又说不可。你生起三个重大的善念,上天一定会重重的赏你。果然第二天再请星相师来伺察星象,完全消失掉了。

    从佛法的角度当然不是上天赏他,诸位知道谁赏他吗?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的,但是我们动一个念头以后当处发生,这就是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可能是一个善的力量,也可能是一个邪恶的力量,就保存在心中,当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力量就释放出来。

    虽然今生作了皇帝,但以前的恶业有时候也会起现行,当他遇到恶业起现行的时候,一个人可以烦恼起现行,业障起现行,但不可以起颠倒,他保持善念,保持正念、保持慈悲心,结果他一念的心,恶业的妄动,心生则种种法生,这时候他起了惭愧心、忏悔心,心灭者种种法灭,他心中的罪业也消灭了,完全是自己的心念。如果这时候宋景公起颠倒,他业障现前的时候,把这个zai 难作法移到于人民,那宋景公后果不堪设想,他恶业起现行的时候又造一个恶业,火上加油。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宋景公是有观照力。

    这地方等于是说明,不管是别业也好,不管是共业也好,总而言之是当处发生,当业流转,就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一念的妄动而显现,也因为我们一念的觉悟而消灭。这就是整个生命的缘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番显见之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十)




净界法师



    辰二、进退合明。进跟退二种方式:进、指的是别业妄见,退、指的是同分妄见。以别业跟共业二种的妄见,来相互发明心性不变跟随缘这二种观念。

    分二:己一、总示。己二、别明。

    己一、总示。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前面佛陀是将别业跟共业个别的讲出来,这以下将别业跟共业这二种妄现,把它以进退的方式,相互的发明。

    己二、别明。分二:午一、进别例同。午二、退同例别。

    午一、进别例同。这一段佛陀是先用别业而带入了共业,这一段主要是发明随缘不变之体,下一段才发明不变随缘之用。这一段将别业跟共业相互的发明,来发明我们不变的体性。

    例举前法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

    佛陀说:阿难尊者!如同前文所说的我们众生这种别业妄见。

    总成例意  

    瞩灯光中所有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前面讲过别业妄见:有一个人他眼睛长了一个赤眚的毛病,在夜晚的灯光看到了五色圆影。他看到灯光中所现影像五色圆影,而这五色圆影好像真的显现在我们的眼前。你看!我们可以去看到我们的身心世界,可以感受得到,真的是可以见闻觉知,好像真的是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但事实上它只是眼睛一念的赤眚的关系而显现出来的。

    这赤眚是怎么有?是眼睛的过度疲劳引生的,不是灯光所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心性本来没有所谓的妄动,也本来没有五蕴身心的,这只是一念的迷,迷真起妄才有的。然见眚者,中无见咎。我们一念能见的心性,是根本不存在这种见眚的过失,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就没有妄动的问题,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清净。

    师父说:如果妄想是有根本是真实的,那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成佛不可能,就是因为没有。那怎么会有?是自己捏造出来的,你所有的想法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没有例外。当然有受了环境的影响,你从小生长在什么环境,你从小父母跟你讲什么话,你朋友跟你讲什么话,你遇到什么人累积起来,就是你的妄想,然后今生的累积再把前生的再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就是这样来,就是薰习而成。但是一念心性是本来没有这个妄想,心性是没有见咎的,一个健康的眼睛是没有见眚。就例如阿难尊者你今天有眼睛看到,依报的山河大地跟正报的众生,都是无始劫来你一念的无明妄动而产生出来的,一切唯心造。

    前面是讲别业从例,以下是共业,用别业来比喻共业,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一念的妄动而有。

    详应前文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这当中佛陀就讲一个道理说:见于见缘,似现前境。能见的见分跟所见五蕴的见相,好像是真的显现在我们的眼前,好像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它存在,有见闻觉知的感觉,五蕴身心好像真的有那么一回事。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但事实上它只是我们一念心性当中,一念无明妄想所创造出来的,它如梦如幻的显现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念色受想行识的果报。

    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而能够去觉照这一念赤眚的,就是我们的本觉明心。当我们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性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自己的毛病,才会看到我们生命的真实相觉见即眚,而真实觉悟的就是我们的本觉明心。

    所以我们一个人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你看不到自己,我们讲一个人可以起烦恼不能起颠倒。你看!烦恼在那地方动,你住在烦恼当中,你就完蛋了,你就起颠倒了。烦恼在动,你住在真如本性,你看到它动,你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调伏了。

    这个地方觉见即眚,本觉明心,当我们能够觉悟到烦恼问题的时候,我们这时候正是安住在本觉的心性,你一定要先远离它,你才有办法来调伏它。

    觉缘非眚,当我们觉照的功夫生起的时候,这赤眚的妄想就不存在了,因为赤眚它不是真实的,它不真实的你一观照它,它就消灭掉了,所以觉缘非眚。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当我们觉照的功夫生起的时候,这觉照的功夫它就不再堕于赤眚的过失当中。当我们觉照功夫生起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堕于妄想当中,这种觉照的功夫它已经不堕于妄想当中,你已经跟它脱离了。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这个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道理,这个就是见性的本体跟见分之妄想不同的地方,因为见分是带妄的,而本体是清净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见分出了状况,出现了不好的因缘,这时候我们的心先摄用归体,这时候你不随它转才能够去转变它,这就是见性跟见分的差别。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身为见性是这样,那么你的觉性、闻性、知性都是这个道理,六根门头的都是这个道理。见性的本体绝对不会随你的作用而妄动,你不管是怎么动,不管你是动到天上去、动到人间、动到三恶道,它的本性永远是清净本然的,永远是不受染污,所以我们才可能会恢复清净,这就是见性不同于见分的道理。我们的本性从来不受染污,所以我们才有希望去恢复本来的面目。

    结示法要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所以阿难尊者你应当了知,你阿难跟我佛陀,乃至于你整个身心世界,乃至于整个器世间以及十类的有情众生。这六道的十类众生是怎么有呢?皆即见眚,非见眚者。是我们一念的妄动而有的,不是见性本身有这种妄动;也就是说都是我们的见眚所引生,而不是见性当中有这个眚,就是我们一念心妄动而有,但是见性里面没有这个妄动的,所以它可以消灭。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明见。身为见当中一个真实的心性,它的体性绝对没有赤眚的毛病,所以见性绝对不是见分。

    到这个地方佛陀把清净的本体跟变化的作用,做一个很清楚的分明。佛陀说: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本来平等,但是一念的妄动…;我们从好的地方动,出现安乐的果报,往不好的地方动,出现痛苦的果报。但是不管你怎么动,你怎么变,心性永远就是清净本然,它不随你妄动。

    这一段等于是从别业跟共业的相互发明当中,把我们不变的体性开展出来。

    你看我们念佛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跟佛陀感应道交?表示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一定有一个共同点,才能够产生感应。如果佛跟我们完全不同,那我们怎么感应呢?佛陀那一念庄严的心跟我们烦恼的心,那个变的部分是不同,他往好的地方动,我们往不好的地方动,但这只是外在的作用,他的本体跟我们的本体是一样的,所以才能感应道交,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是自它不二,而自它不二所发明的就是我们心性的本体,是不变。十法界所共同依止的地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它是离开所有的相状,是整个生命的依止处,也就是我们说的差即无差。在差别生命当中,我们的生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

    这段所要发明的是不变之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