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五明佛学院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首先解释经题:

凡是有心就一定有造作,这就是“业”。而有业就一定有作用,对于自己和他人能免去苦果、引生利益安乐的业,就是“善业”,对于自己和他人不能引生利益安乐、反而遭致苦果的业,就是“不善业”。业唯一是由身、口、意三门而发起的,在三门所造的罪业里归纳出最关键、最主要的十条,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杀、盗、淫,口四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是贪、嗔、邪见),远离这十种恶业的善行就成为出生广大义利的根本,因此称为“十善”。“十”表示善行满足。唯一用自己的心行善,才可能在心上显现安乐的妙果,除了心自作自感之外,再没有通向安乐果的妙道,因此这是唯一的正道。对这唯心造作的妙道照见的觉者,就是“佛”。当因缘成熟时,畅所欲言地为众生演说这一正道,就是“说”。

接下来开讲全经大义:

分三: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序分这一句包括了六种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当时世尊金口宣说,阿难以耳根聆听而引发了耳识,就是“我闻”。阿难有闻持陀罗尼,世尊的话语都能原原本本记在心里,所说等同佛说,因此是“如是”),“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娑竭罗龙宫”(咸海龙宫)是处成就,“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是众成就。具足了这六种成就,就证明这部法决定是佛所说的、不是后人伪造的。

闻法众里有八千比丘、三万二千菩萨,表明解脱果必须以十善业道为根本才能成就,无上佛果也必须以十善业道为根本才能成就。这是甚深的大乘法,因会场中有三万二千菩萨来听,所以不只是人天乘的法门。

甲二、正宗分分四:一、总示业果妙理 二、特示十善业道 三、广申依十善庄严万行 四、结赞十善为五乘共依

经文正体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从总体上开示业果唯是由自心造作变现;第二、特别指示能断除一切恶道苦的正道——十善业道;三、广大申明以十善业道为所依,庄严菩萨道的万行;四、总结赞叹十善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五乘修行共同的所依,或者说五乘道果都必须依止十善业道才能成就。

乙一、总示业果妙理分三:一、正明 二、举证 三、劝修

首先指示一切果报的差别源于自己心想的差别以及造作善恶业的差别,其次举出现前的事例来做证明,最后劝导大众遵循因果之道修习善业。

丙一、正明分二:一、指示妙理 二、教诫修善

丁一、指示妙理分三:一、明世俗业果唯心 二、明胜义心即无心 三、结成万法自性如幻

所谓的妙理包括世俗和胜义,世俗上的妙理是说:一切业果唯一是由自心所造,除心别无作者。胜义上的妙理是说:造作万法的心现而无实,本来是空性。由此就明了万法唯心、心即无心的妙理。

所以,一切因因果果的法从体性上说,就像幻师变的象、马一样,虽然有假相,但得不到实体。

认定了“万法都是如幻的体性”之后,就能由万法空性而成立世俗中的缘起法则。这要从正反面的观察来生起信解。正面要观察:如果承许因和果现而无自性,就可以成立幻因和幻缘和合,毫无紊乱地显现幻果;相反,如果承许因和果现而实有,那就成了不论集聚多少实因和实缘,也生不出任何果来,因为实法是一成不变的缘故。

像这样,认识到如幻的心只要起造作,就会丝毫不爽地变现果报,为此,就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心住在善业中,这才能离苦得乐。如果能使当下的心端正,随之而来的是:果上的根身器界都一定得到端正。所以在指示业果妙理之后,进一步教诫必须遵行因果正道在自心上修习善业。

戊一、明世俗业果唯心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在因缘聚会之时,世尊告诉龙王:众生在六道中上下轮转,有一段一段的果报,这是怎么来的呢?根源就是由于众生有不同的心想、造作了不同的业,除了以自心感现之外,再没有别的原因。

怎么理解“心想不同,造业也不同”呢?要知道,在当下一念心上有造十法界的差别。大体上是:这一念心嗔恚邪淫,就是地狱业;悭贪不舍,就是饿鬼业;愚痴暗蔽,就是畜生业;我慢贡高,就是修罗业;坚持五戒,就是人业;精修十善,就是天业;证悟人空,就是声闻业;了知缘起无我,就是缘觉业;六度齐修,就是菩萨业;真慈平等,就是佛业。

在《楞严经》里开示了众生由自业感召恶趣果报的情形。这里举三个例子来说:

第一、众生以淫欲习气贪求交接的欢乐,互相摩擦不休,就会发出大猛火光。就像两手互相摩擦,必定出现暖热。所以死后自然感得铁床铜柱倾轧、猛火炽燃等的现相。

第二、由以贪婪的习气反复计较,贪就是尽量吸取、纳为己有,这样日夜贪求、不断地吸取,由于贪心属水、吸取属风,就像人用口吸气就会发生冷的感触,因此死后感得积寒、坚冰等恶趣,在里面感受冻冽之苦。

第三、以傲慢习气凌越他人,这是发自于自恃过高、轻视他人,当时的心态高举,往上驰流不息。我慢属于山,驰流属于水,所以必然有飞腾奔波的情状,因此就有积波成水。就像人用舌头往上舔上鄂,自然生出津液。以这样的业习发生,死后就显现血河、灰河、热沙、毒海、烊铜灌口等现相。

像这样,以内在心想的差别,就发起造业的差别;以业力的差别,就现出果报的差别。也就是,在众生心里,有贪、嗔、痴、慢等各种心想交替生起,由此就发起杀、盗、淫等的各种造业,所造的业一段一段不相同,所感的果也就一生一生不相同,这样在六道里舍一身、受一身,上下沉浮,就叫“诸趣轮转”。比如:天中死后,生在人间;人间死后,生在天界;天界死后,又堕入地狱;地狱死后,又生为饿鬼;饿鬼中死去,又生为畜生。诸如此类,不断地在六道中升沉轮转,就是因为多生以来造的善恶业错综复杂。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世尊又以现前的事例启发龙王说:龙王!你看法会中这些比丘、菩萨,以及大海中的各种众生,他们的相貌是不是各不相同呢?这一切都无不是由他们自己的心造善和不善的身业、语业、意业所导致的。

“靡不由心”这四个字就否认了一切无因生、邪因生的邪论。这里要想到:如果一个法无因就能产生,为什么不一切时处都产生呢?既然不必要条件就能生,应当何时何处都能生。实际上,并没有恒时生同一种法的现象,所以万法不是无因生,而是因缘所生。这个“因缘”说到底就是众生自己的心想,除了自己的心造作根身、器界之外,上帝等创物主、基本粒子等物质是不可能造万物的。再注意“如是一切”这四个字,这涵盖了法界一切现相,决定没有丝毫是由自心之外的作者所造。

《心赋注》里引古德的语录说:“众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如海的众生世界,不论所依的器界形相、能依的根身形相,或者种种苦乐的受用、净秽的显现,都是众生自己的心造业感现果报而为庄严,此外不是从其他处显现。)诸佛菩萨世界海,皆依大愿力,自体清净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如海的佛菩萨世界,也都是依大愿的妙力、自体清净法性的妙力、大慈大悲大智的妙力、不可思议变化的妙力而得以成就。)故知染净缘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无别体。(由此就知道,染净现相的缘起不出于自己这一念心,根身器界都是自己的心造的,离开自心没有独立的体性。)”

戊二、明胜义心即无心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心”是指万法作者的心。谁都不怀疑自己显现了心,比如自己显现了了别色法、声音等的心,显现了贪心、嗔心、嫉妒心,自己的心在思维、打算等等,所以心不是像龟毛、兔角一样毕竟无有。但这显现的心是现而实有,还是现而无实呢?显现有两种:一是不但显现,而且能得到实体;二是虽有显现,但得不到实体,就像水月、镜花。比如:河水中现了明晃晃的月亮,但在水里去寻找,就在显现水月的那里,无论在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即使找遍了每一个微尘也得不到水月。又像明镜里显现了花,但在镜子的上、下、内、外等任何处去寻找,也得不到那朵花。所以水月和镜花现而不可得。那么,当下显现的心是什么体性呢?同样是无自性。

经文里,“心无色”等两句是就心的体性指示心无自性,后四句是观察“心是由因缘集起的,故无自性”。

一、从心的体性上观察心无自性

“心无色”,意思是说,心没有色、声、香、味、触等的相状,色要理解成广义的色法。(“不可见取”,就是用眼、耳等前五识见不到心,取不到心。)

大家可以观察当下的心,有没有红、黄、蓝、绿等的颜色?有没有大、小、方、圆等的形状?观察后会发现心无色、无形,不是以眼识能见到或取到的。

再观察当下的心有没有粗、细、尖锐、柔和等的声音?观察后也会知道心没有声音,不是以耳识能听到、取到。

再观察:心有没有酸、甜、苦、辣等的味道?有没有香、臭、焦等的气味?有没有冷、热、粗糙、光滑等的感触?这样一一观察,会知道心无味、无香、无触,不可能尝到、嗅到、触到。

又观察:心如果真实存在,应当有它安住的地方。如果安住在身体内,就再观察心、肝、肠、胃等里面有没有心安住?能不能在里面找到心,而且把实有的心拿出来?像这样在所有的内脏当中寻找,丝毫不见有心安住在里面。或者观察:在血液、肌肉、骨骼、水分等中有没有心安住?能不能从里面找到心,而且把心取出来?在一个个细胞里有没有心安住?在体内的虚空里有没有心安住?决定都一无所得。

这样身体内没有心安住,身体表面或外部有没有心安住呢?身体表面的皮肤、毛发等上没有心安住,身体外的家具、房屋、车辆、街道,乃至山河大地等处,也没有心安住。所以心不是有什么实体存在。

又观察:心有没有来处和去处呢?当下的心是从某个起点一步步走来的吗?过后是从显现处一步步走到了其他处吗?按照这样观察,会发现心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因此这就像电影银幕上显现的影像,每一次的影像都没有来处和去处,都是空无自性的。

二、观察“心是由因缘集起的,故无自性”

是不是不观待因缘,就自然存在种种心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论心里起贪心、起嗔心、生嫉妒等等,没有一个不是由因缘集聚而生起的。既然心只是因缘集聚而生起,就没有不观待因缘、自己成立的体性,因此说:“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

这一点借助比喻来理解。比如:油灯的光有没有自主性呢?丝毫没有自主性。要看到油灯的光只是在灯芯、油等因缘集聚时才显现,因缘变了就立即消失,所以这只是因缘所生,毫无自主。又比如:投映在银幕上的影像,也是由银幕、放映机、胶片等因缘集聚后才显现,因缘一变就立即消失,所以也是因缘所生,毫无自主。现在转过来看:造作万法的心,像贪心、嗔心、布施心、忍辱心等等,并不是不观待因缘自然就有这些心存在,事实上,只有能生的因缘集聚了才生这些心,因此万法作者的心也只是因缘所生,毫无自性。

举个例子,大家来听这节课之前,心里有没有听这节课所生起的种种心呢?当时正坐在车上或走在路上,根本没有后来生的这些心。只有进入听法的场所,因缘集聚了,在听到一句句佛法时才生起这一个个的心念。所以这些心唯一是由因缘集聚而生起的。因缘里,有我讲法的一个个声音、有你当时的耳根、心里的作意等等,这些因缘也是虚妄的,虽然虚妄,但缘起的作用丝毫不虚,所以空幻的因缘不断地集聚,就不断地生起闻法的智慧、信心等。就是这些所生的心它成为造作闻法善业的作者,或得到将来果报的作者。(这里要抓住:当下生的心既是果、也是因,观待生它的因缘,这是果;观待由这样造作所生的果,这又是因,是能生果的作者。)知道这一点之后,就能认识作者的心是空无自性的。(也就是当下造业的心是因缘所生,不是不依因缘本自成立,因此只是因缘生的幻相,空无自性。)

再解释“无我我所”。由于心这个作者空无自性,以心造业所感的五蕴也就空无自性,因此这上面既没有我,也不成立我所。

这里要问自己:现在在人间的我到底是什么呢?当下显现的只有色、受、想、行、识的现相,这是多体积聚、刹那生灭的法,根本不存在常、一的“我”。进一步,这些现相也都只是因缘所生,不断地生起灭去,哪里有不变的自体呢?所以不但没有人我,也没有法我。既然没有“我”,哪里有属于我的法呢?

就像银幕上显现了张三,有他的表情、语言、动作等,不观察误以为有张三存在。实际上只有一个因缘生的幻相,张三是丝毫得不到的。既然得不到张三,哪里有属于张三的房子、车子、名声、地位等呢?“属于张三的法”是一个也没有的。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

虽然有情随着各自的业力显现了不同的根身、器界,但这不是有什么实有的作者在造作万法,一切就如同梦境一样虚幻。梦里有种种因缘生的现相,但梦里能得到实有的作者吗?梦只是虚幻,哪里能得到实有的一个作者呢?所以说“实际上在虚幻的现相中无有作者”。

戊三、结成万法自性如幻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所以,因果所摄的世俗现相都是不可思议的,就像幻变的事物一样。

“不可思议”是指万法现而无实,既不是实有,也不是断无,也不是亦有亦无(意思是,这不是有、无两种自性集合在一体上),也不是非有非无。以诸法本来远离四边的缘故,不落在分别心所缘、语言所说的戏论中,因此不可思议。

像这样,了知万法自性空,就会深信缘起。这要从正反面做思维:如果万法是实有的,那以因、缘聚合就不会生任何果。比如:种子是实法,水、土等也是实法,把实法放在一起也只是原封不动而已,有什么生果的妙力呢?死板的东西集聚了,也毫无生动可言。比如天月和河水是实法,就绝不能显现月影。油和灯芯是实法,也绝不会显现灯光。因为实法是一成不变的法,聚在一起也变不出任何东西。

反过来,空幻的因、缘聚会,就现起空幻的果,就有世间千变万化的相,有生生不已的过程。比如:空幻的种子加上空幻的水土,就生空幻的花果;空幻的身体加上空幻的镜子,就生空幻的影像;空幻的心和空幻的声带、舌头等和合,就现空幻的声音。这是极为稀奇的!有一首偈这样赞颂:“了知诸法空,业果依缘起,此为最甚奇,此乃极稀有。”

这样就知道:万法的作者唯一是心,而这作者的心又是空幻的,心的作业和感果也都是空幻的。以自性空幻的缘故,就能由因缘的和合而现出与因同类的果。就好比“形直影端”,身体是端正的,镜子中所现的影像就是端正的,当下的心是端正的,心所现的蕴处界就是端正的。所以要想使蕴、处、界等一切果都端正,唯一的下手处就是恒时使自己的心端正。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丁二、教诫修善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智者知已”,就是智者通过以上的开示,会了知“性空缘起”。也就是:以诸法无自性的缘故,空幻的因、缘一旦集聚,就丝毫不爽地现起果报。认识了这条法则后,应当在自己身、语、意上修习善业。以身业、语业、意业端正的缘故,所现的蕴、处、界等就都是端正的。由此见到自己的众生都生起恭敬心和欢喜心。这样就能摄化无量众生,成为众生利益安乐的所依。


丙二、举证分二:一、诸善报由善业生 二、诸恶报由恶业生

这是举例证明:众生身体的差别都是由自己的心造善恶业所感。引申开来,就要知道:苦乐的受用无不是由善恶业所生,上至诸佛的安乐、下至地狱里感受一丝凉风的安乐,都无不是自己的心造作善业所感;上至阿罗汉身体上遭受的苦受、下至地狱被烈火焚烧的苦受,都无不是自己的心造作不善业所感。


丁一、诸善报由善业生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龙王!你看佛的色身具足无量相好,这是由百千亿福德所生。佛身相好庄严、光明显耀,映蔽了在场的大众。即使无量亿大自在天和大梵天王聚集一起,他们身体的光明也在佛身光明的照耀下隐没不现。凡是瞻仰如来光明身的人,无不目眩!(佛的色身超出一切圣凡,也是由于佛的福德最为圆满。)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你再看诸大菩萨,色身如此庄严清净,这也都是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不可能以心造恶能感得相好)。而且这法会里,天龙八部等具大威势的众生,也无不是由善业福德所生,丝毫也不是以心造恶而生。


丁二、诸恶报由恶业生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前半句是出示大海里水族无量恶报的差别。“所有”是指海中无数的水族;“形色粗鄙”,指这些水族像鱼、鳖、虾、蟹等,相貌丑陋;“或大或小”,指水族身体的形象大大小小,千差万别,大的鲸鱼能吞没大船,小的微生物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像这样,水族的身体有无量无数的差别。

这些差别是怎么来的呢?“皆由”以下是点明:这无数的差别都是由前世自己心上起了种种想念,造作身、语、意等种种不善业,由此就随着各自的业力而受果报。意思就是:这些苦果每一点都是由自己造恶所感,绝不是善业所生。


丙三、劝修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

既然佛、菩萨、天龙八部等的色身都是由修集福德而生,那么你现在也应当按这样修学,也使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你应当对缘起律生起正见而不动摇,不要再堕入断、常邪见中。

断、常见有粗有细。粗的比如:认为一死永灭,造业没有果报,这是落于断见;认为众生的状况一成不变,生天就永远是天,堕旁生就永远是旁生,或者现在的状况不能改变等,都是落于常见。细的比如:把因果看成实有,就落于常边;看成无有,就落于断边。实际上空有不二,既不落常、也不落断。

下面讲一则公案:

宋朝王古居士,祖先七代都持不杀生戒,喜欢放生。到了王古时,忽然生起怀疑。有一天,他问小法华禅师:“以王古所见,不杀不放,一切都付之无心,可以吗?”禅师厉声说:“你错了!怎么能作断空理解呢?面前的柱子也没有心,几根柱子救得了一个苦众生吗?”王古心里大惊,从此发心放生一百万。

王古认为杀生、放生都不做才是无心,他落于断见。他不知道对于心前虚幻的缘起法既不能著有,也不能著无。利益众生的事应当尽管去做,做的时候心里不著相,才是不落断、常二边。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上面“举证”当中讲到佛菩萨等的色身都是由修集福德而来。那么怎么修福德呢?方法是依靠福田来修,就像农夫要依靠田,在田里播种、灌溉,才能收获果实。

哪些是能生福德的福田呢?一切有情都是福田。依靠对有情以欢喜心恭敬承事,就能获得福德。福田按照类别可以分成三种,就是恩田、德田和悲田(师长、父母对我们有大恩德,属于恩田;三宝有无上功德,属于德田;众生有无量苦恼,属于悲田)。在这三种福田里以欢喜心、恭敬心供养、承事,就是在福田里种福德。以种福德的缘故,将来就能跟在场的菩萨一样,得到人天尊敬供养。


乙二、特示十善业道分二:一、示因行 二、明果德

丙一、示因行分三:一、示一法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二、释善法名义 三、出善法体相


丁一、示一法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要知道,菩萨有一种法能截断一切恶趣苦。(从“菩萨”两字看出这是大乘的基础法门。它的功效是能断地狱、饿鬼、旁生等一切恶道的苦。)是哪一法呢?就是从早到晚都观察我是不是安住在善法当中。“常念、思维、观察”非常重要。“常念”,就是时时明记不忘,无一刻忘记,不能一下子就落在散乱、昏沉中或者贪嗔痴里。思维就是要想我现在应该怎么来行善。如果这个忆念、思维、观察善法常常在心里有,那就一直是以心缘善、以心行善,日日夜夜心都投注在善法上,一生就成了昼夜行善的一生!

修行人就是以自己的心昼夜行善的人,就像商人常常想怎么赚钱,以什么途径或方法赚钱,他是常念、思维、观察赚钱。修行人就是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修持善法。

比如早上起来,要观察是不是处在善当中,吃饭时也观察是不是安住在善当中,走路时又观察是不是处在善当中;做事之前也观察是不是处在善当中,做事期间还观察是不是处在善当中,做完又观察是不是处在善当中。总之,日夜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是不是处在善当中。如果在善当中,就对这个善作随喜,使它进一步增长。如果处在恶当中,就立即把它转成善心。

像这样时刻观察身语意三门,不容许有一毫不善夹杂在里面,最后就会使恶业永断,善法圆满。有一个榜样就是宋朝的赵康靖,他平时在身边放瓶子和豆子。每起一个善念,就往瓶子里投一颗白豆;每起一个恶念,就往瓶子里投一颗黑豆。最初投的黑豆很多,后来黑豆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善恶的妄念都不生起,瓶子和豆也就舍弃不用了,他的心已经修到了清净无染的境界。

经文说“不容有丝毫不善夹杂”,这好比画家要画出庄严的佛像,需要每一笔都不出错,不能有丝毫颠倒、错乱。现在是画自心的佛,就更不容许有丝毫不善夹杂。只有这样做到纯善,才是断了恶业相续。

过去我们造恶,是不觉悟才在恶业里打转,现在觉悟了,就要坚定地断恶,念念断恶。这样恶业日益减少,善业日益增加,就自然跟佛菩萨和圣贤亲近,自然恒常不离佛菩萨和圣贤。

所谓的“不离”,就好比是河水染污了就现不出月亮的影像,净除染污而变得清净时,就恒时有水月显现。同样,日夜观察自己的心,以这样的觉察,遮止不善法产生,在做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时,业行就得以清净,以清净的缘故,就恒常不离佛菩萨和圣贤。

以上这一段是说:菩萨有一个法能使诸恶永断、善法圆满,这一法就是从早到晚,行住坐卧,时时观察自心,让善法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夹杂。


丁二、释善法名义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为什么称为善法呢?这是因为不论人天的善趣身、声闻、独觉的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以此为根本而成就,因此称为善法。相反地说,如果不具备这个根本,那么修五乘的任何法都不可能成就。

通过这段开示就知道:称为善法的原因是它成为五乘成就的根本。


丁三、出善法体相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上面讲到以这个法是五乘成就的根本,所以叫做善法,那么这个法是什么法呢?这个法是十善业道。是哪十种善业道呢?就是能永远远离杀生、永远远离偷盗,乃至永远远离邪见。

“永离”这两个字很重要。因为恶趣的根本就是杀生等的十恶,如果没有远离,即使身口上做很多、念很多,但心里的杀、盗、淫乃至邪见,却念念增长,这样就是表面身口上做很多,心里实际念念在增长恶趣业因,这样做到临终,只见恶趣现前,那时就后悔已晚!所以现在一定要在自己心上,把杀生这条连向恶趣的根一刀斩断,又要把偷盗这条恶趣的根一刀斩断,乃至把邪见这条连向恶趣的根一刀斩断,只有这样做到了永离十恶,才真正从心上断除了恶趣。

举清朝安士居士的事迹来说。他讲述自己每次经过神祠时,都一定发愿说:我从24岁起一直到临终,在这期间,如果杀害一条鱼虾,乃至家中眷属有一人伤害一只蚊虫、蚂蚁,唯愿尊神诛杀,迅雷击碎我所著的书板(指《安士全书》);我从24岁起一直到临终,如果我在河边见到鱼,仰面见到鸟,心里不思救度,反而萌生杀机,也等同此誓;我从24岁起一直到临终,如果梦中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号、发起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此事,也等同此誓。像这样发誓断除杀生,这样具有断恶的心。以这个心摄持,远离一切杀生,就是在修离杀生的善业。其它九种善业要依此类推来了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丙二、明果德分十:一、明离杀生功德 二、明离偷盗功德 三、明离邪行功德 四、明离妄语功德 五、明离两舌功德 六、明离恶口功德 七、明离绮语功德 八、明离贪欲功德 九、明离嗔恚功德 十、明离邪见功德

丁一、明离杀生功德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离杀生”,就是远离一切伤害众生性命的心理和行为。功德是能成就十种远离苦恼的妙法。

“离恼”的意思是说,由于对一切生命都远离了杀害的心,因此能够恒时安住在仁慈当中,不论是身体、心情、昼夜的心态、临终的心态以及和众生相处,都远离苦恼,常得安乐。

【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是哪十种离恼法呢?第一、对一切众生普遍布施无畏。

奉行远离杀生的善道,这是极为广大的善心,包括对十方世界从地狱到诸佛之间一切种类的生命,都不起杀心,因此给一切众生都带来无畏。

比如佛世时,有一只鸽子飞来,落在舍利弗的身影里,心里还有恐惧,飞到佛的身影里就非常安稳,原因是佛已经断尽了杀业习气。像这样能永断杀心,动物和我们接触时,心态就很安稳,不生任何恐惧。

宋朝诸暨的县令潘华,是个修行人,修普贤忏法。在他做官期间,禁止全县捕鱼。后来奉皇帝的诏令入朝做官。这天夜晚,梦到江河里几万条鱼哭号说:“长者走了,我们不免被人宰杀!”当时哭声震天。潘华醒过来,觉得很奇异,就写下《梦鱼记》嘱咐后来的官员。潘华心地仁慈,禁止全县捕鱼,让全县江河里的几万条鱼免除了遭杀的恐惧,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像这样,远离杀生,就能让一切众生得到安宁。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如果能从心里发誓: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众生,都不损害它的性命。能够这样恒时守持不杀生戒,就常常会对众生生起慈心,常常安住在慈心当中。也就是每当遇到众生时,唯一想到的就是给它安乐、不给它痛苦,这样就是恒时住在仁慈的心当中。

造了杀生,被杀生的业习蒙蔽,慈心就发不出来。像猎人、屠夫杀多了生,见到众生受苦时内心麻木不仁。众生被千刀万剐、活活地扔到油锅里时,他的心是麻木的,这是他的良知被埋没了。如果恒时远离伤害众生,心就会变得非常柔软、慈愍,不用说亲眼见到众生被杀,就连听到众生惨叫、呼号,也于心不忍。

古时有位仙人,常坐在大树下禅思入定。有一次,飞来一只鸟栖息在他怀里。仙人怕惊动鸟,结跏趺坐纹丝不动,一直到鸟飞到别处才起定。这就是对众生有慈爱之心。

像这样能常常慈爱众生,众生也会视我们为亲人。从前华林禅师住在深山里,地方官仰慕他的道德,披荆斩棘到深山里来拜望他。见面之后,地方官问禅师:“您怎么连个侍者都没有呢?”禅师说:“有一两个。”就叫:“大空!小空!”两只老虎从茅棚后吼着奔出来,地方官吓得脸色都变了!禅师挥挥手说:“去去!这里有客人,不要吓坏他!”

还有唐朝的李长者想给《华严经》写论。当时背着经走了二十里路,遇到一只老虎在路上挡着。李长者摸着老虎说:“我要给《华严经》写一部论,你给我找个地方!”就把经包放在老虎背上让它背。老虎非常乖,在前面带路,一直走到神福山下。那里有个土龛,老虎在旁边蹲下。长者进了土龛,老虎才离去。所以慈心能使猛兽变成温顺的侍者。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

嗔恚就是众生不如你的意时,马上就发怒,用口、或手持凶器想加害对方。能守持十善,恒时远离杀生,就会生起尊重生命的善心,会想到对方具有佛性,怎么能对佛杀害、污辱呢?对方是前世的父母,怎么能对父母杀害、污辱呢?常常心怀尊重众生的善心,就会断除嗔恚。就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任何人时,都说:“汝当作佛,我不敢轻慢汝。”心里生起了尊重生命的心,就能断除一切嗔恚。

【四、身常无病;】

远离杀生之后,身体能得到健康无病。严重的杀生毁坏众生的命根,轻微的杀生也使众生的身体受到伤害。既然已经使众生的身心遭到了破坏,那就会在自己身上遭到多病的果报。相反来说,如果彻底远离了杀害众生,身体就不遭受病苦的折磨。很多多病的人通过长期放生,消除了疾病,也是一种证明。

【五、寿命长远;】

内心远离了杀生,就会得到长寿的善报。仁慈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就像果实里的仁,种在地里就从这个仁里生出万物。有仁慈之心,充满慈祥,会使万物生长得更好,就像和风细雨滋润万物一样。相反,怀有杀害之心,发出的就是摧残生命的暴力,就会使生命受损害,这就像冬天的肃杀之气一样。所以心中没有杀气,不但不会损坏众生的性命,而且不会损坏自己的性命,因此就能得到寿命长远的善报。

以前有个比丘证到了六神通。他和一个沙弥同住,定中见到沙弥再过七天就决定死亡,因此让他回家去看父母(意思是让他死在自己家里)。没想到八天后,沙弥又回来了。比丘再入定观察,发现他在回家的路上,见到流水要流入蚂蚁洞时,急忙脱下袈裟拦住了水流。以这个救护蚂蚁的善业,沙弥的寿命延长到80岁。

古代有个萧震,少年时梦到有人告诉他寿命只有18年。他随父亲到四川去做主帅。四川官员认为主帅上任,大摆宴席。萧震偶然走到厨房,见有人在用绳子捆牛,就问原因。有人说:“酒过三行,照例要进一道菜,叫‘玉箸羹’。做法是取来母牛,烙铁钻母牛的ru房,牛乳凝固在筷子上作为食物。”萧震急忙告诉父亲,索回食牌,宣布永远免除这道菜。这一年萧震17岁,又梦到神人说:“你有阴德,不但免除了夭折,还能活到百岁。”后来果然享年90多岁。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平时守持不杀生戒,就恒时有善神守护。《戒经》上说:受持五戒,有25位善神恒时保卫不离,不会遭遇各种灾祸。不但能得到善神守护,还能得到圣贤守护。圣贤欢喜持戒的人,会常常佑护他。

比如南北朝的仙家陶弘景,他的徒弟桓恺得到飞升之后,有一天秘密降临在他屋里,对他说:“师父,你写的药书以水蛭、蚊虻为药,虽然对世人有功——能治病,但伤害物命,天帝因为此事而震怒。”陶弘景就忏悔,用其它药代替,另外写了三卷药书来赎罪。后来他到阿育王塔前受五戒,曾在梦中得佛授记,称为“胜力菩萨”。临终时用袈裟覆盖身体,安祥而化。这就知道,持不杀生戒确实为圣贤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如果能彻底远离伤害众生的性命,内心没有被杀生的罪垢染污,就恒时坦然自在,不但醒觉中恒时快乐,睡梦里也常常安稳快乐。

相反,损害了众生的性命,造了大的罪业之后,心里就总是不坦然、不干净。会经常做恶梦,梦境里现行各种恶业、显现很多恐怖景象。醒觉时也由于恶业力的牵制,内心沉重、烦乱,在人群中难以心地泰然。

所以一定要知道:只要干了坏事,就会失去内心的清净、安详。要想内心清白、昼夜安乐,就只有远离一切损害众生的心念和行为。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有情都最爱惜自己的性命,如果杀害它的性命,就会引发它的怨恨。这股怨气深藏在八识田里,因缘一旦会合,就会来索命报复。所以杀生就要偿命,这是无法逃脱的,这叫“等流果”。

如果我们远离损害众生的性命,跟任何众生都不做怨对,已有的怨结就会解除、未结的怨结也不会结下。相反的方面也就知道:如果经常杀害众生,跟无量众生结下怨结,这个怨结会一直缠住你不放,不加倍偿还,就没办法了脱。

明朝无锡有位余氏,20多岁就开始持斋信佛,但她很讨厌蚂蚁苍蝇,见到就杀。到她72岁时,生了很重的病,大叫:“有无数蚂蚁入到我口里。”又叫:“有千万只苍蝇飞来索命。”从这里就知道,因果律是无法逃脱的,不论做哪种恶业,都会有恶报降临。看起来72岁前,没有任何反应,但这只是时辰没到。时辰一到,就要由自己去承受悲惨的苦果。

【九、无恶道怖;】

如果造了杀生恶业,临终就会显现被杀的众生前来索命,自己会在极度恐惧的心态中堕入恶趣。但没有做过伤害众生性命的事,临终就不会有堕恶趣的恐怖。

《好生录》里说:古代杭州有个郑某,开一家熟食酒店,杀的牲畜多种多样。到他临终时,很多牲畜前来索命,他口里叫:“鸡来!”两个手臂就扇动,像鸡被杀时翅膀扑地的样子;又口里说:“鹅来!”然后伸着脖子摇着手臂,喉咙里“嘎嘎”地惨叫;又口里说:“鳖来!”就像鳖那样,头和手脚收缩起来,做拘挛的样子。凡是口里称某种动物,就做那种动物被杀的样子,显现这些恶相之后,就悲惨地死去。像这样,杀生的人临终会有堕入恶道的极大恐怖。而且堕入恶趣后,还需要千生万劫遭受惨烈果报。所以,造杀生罪业等于是把自己往地狱的油锅里送。

相反的方面也知道:如果能彻底远离杀生,不做任何损害众生的事,临终时就心安理得,不会恐怖堕入恶趣。

【十、命终生天;是为十。】

不造杀业的人心地清净,到临终时内心安稳,自然上升天界。相反造了杀生的恶业,内心沉重,就堕入恶趣。

古代的孙思邈真人在没成仙时,出门遇到村里的小孩抓了一条蛇,奄奄一息快要死去。孙真人就把蛇买放水中。后来他静坐时,有个青衣人来请他。他跟在后面到了一座公府,就是世人所说的“水晶宫”。龙王请真人坐在上方,然后说:“我的小儿昨天出游,不是先生几乎死掉!”设宴款待后,拿出各种珍宝作为报谢。真人辞谢不受,对龙王说:“我听说龙宫有很多秘方,传给我救济世人,不是比金玉好多了吗?”龙王就传给他玉笈三十六方。孙真人从此医术更加精湛,后来证得仙果。

还有张提刑常常到屠宰场,用钱买放生命。后来临终时对家人说:“我因为放生,积德深厚,现在天宫来接我,我要生天了!”随后安然坐逝。

经书上讲,天王以六斋日巡察人间,人所做的善事、恶事无不觉察了知。而且人行十善,诸天就能得胜;人造十恶,修罗就能得胜。所以天帝时时希望人间行善。有一人行善,飞天神王就会上报到天廷(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因此如果在世时行持十善,临终就能上升天界。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十善业道是五乘法共同的基础,大乘行者也必须行持。但是大乘行者行持十善,不是为求人天福报和小乘涅槃,而是为了庄严佛果,也就是想将来自己成佛时能显现无量无边的功德普度众生。这是大乘菩萨念念不忘的事。

大乘菩萨恒时远离杀害有情,而且把远离杀生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的时候,就得到随心自在寿命。

佛的法身无始无终,是无量寿;报身有始无终,也是无量寿。化身的寿命能随自己的心愿自在住持,这叫随心自在寿命。也就是顺应众生的因缘化现色身时,想住世多久都随心自在。这样的微妙功德也是来自于因地远离杀生!

假如还有杀业存在,也一定受这杀业的束缚,在业力成熟需要偿命时,多住一秒钟也没有自在。比如龙树菩萨还有宿世的杀业没有清净,结果用一根吉祥草就断绝了性命。但是消尽了杀业,下至没有一念杀生的业,这样彻底远离了杀业,就能对寿命随心所欲地驾御,不论想住世百千万年,还是只想短暂住世,都能够自在实现。

丁二、明离偷盗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

先解释“可保信”。“保”是有保障,“信”是可信赖。因果律是公平的,靠巧**夺得来的东西,不属于自己分内应得,也就一定会以各种因缘使它耗光。如果没有夹杂偷盗的恶业,也就是在因上没有任何巧**夺、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等的心思和行为,只靠正当的付出来获得,那所得到的财富、名誉、善缘、心情、辩才、受用等等就都是有保障的,不可能被破掉。所以我们修离偷盗这条善道,就会得到各种可保信的法。

【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要知道,凡是不义之财都无法久存,终究有一天会被五种因缘破散。也就是会被国家没收、被盗贼抢夺、被水漂走、被火烧掉、被败家子败光等。相反,能修离偷盗的善道,而且随分随力地布施,那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而这一切都是属于你的,不可能被破灭。

如果对远离偷盗做得非常清净,不但远离身口偷盗,下至一个偷盗的念头都没有;不但远离偷盗,而且真心诚意地广做布施,那么将来所获得的一切财富就都是有保障的,没有一点会被破散,这就是真正地做保险。所以,只是找一家保险公司并不可能得到保险,只有在自己身上断除偷盗,才是做真实的财富保险。

举一个例子来说:

明朝仪真县有个金某,在镇上经营当铺。当时出现盗贼,把镇上富人的财产洗劫一空,只有金某的当铺太平无事。官府怀疑他和盗贼相通。后来逮捕了盗贼。官府审问为什么不抢金家。盗贼说几次去抢,都见他家屋顶上有无数金甲神守卫,所以不敢侵犯。官员不信,又叫来邻居询问。邻居们都说:“确实事出有因。金某平时行善积德,其它店铺出轻入重,只有他出入公平;而且,他估物宽、期限远,凡是亲戚、邻居、年老贫穷的人,都破例免去利息;又在冬天免去冬衣的息,夏天免去夏衣的息,每年如此。上天保佑好人,所以有吉神保佑。”县令听完对金某非常赞赏。

像这样,做人不亏欠而且不断地付出,心里没有造任何偷盗的恶业,那所得到的财富就是谁也无法侵犯、夺取的。

【二、多人爱念;】

与人交往时,没有骗人、夺人的心。做任何事都只尽本分,不求非分的所得。这样不论在哪里生活、工作,大家都会喜爱你。这是自然的道理。

反过来说,不想付出只想获得,这是盗心;付出很少,却想得到很多,也是盗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占为己有,也是盗心。这样做损人利己的事,当然会遭到别人唾弃。

【三、人不欺负;】

这是说我们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只凭自己的付出来获得。这样没有做欺负人、夺取人的事,别人就不会欺负你。

【四、十方赞美;】

远离偷盗,就能得到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天善神的赞美。

凡是善行都得到十方圣贤的赞美,凡是恶行都被十方圣贤呵责。所以不要认为行善寂寞,没有人给我鲜花掌声。能远离偷盗就和十方圣贤的心相通,就得到十方圣贤的赞美,这是殊胜的荣誉。

【五、不忧损害;】

盗qu别人的财富就是损坏别人的受用,使他的身心、家庭等受到损害。这样做了害人的事,内心也会担忧被别人损害。

有这样一件事。这是在康熙的某年,天气很干旱,昆山地方有一对夫妇出来戽水。忽然间雷雨大作,当场丈夫被雷震死。丈夫平时为人诚实,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妻子私下里叹气说:“只是为了十八斤肉!”大家争着问她。她说:“去年冬天运米进城,船停在岸边,看见空船上有一块肉,没有人取。我丈夫趁机赶紧开船回来,用秤一称,有十八斤。这块肉是岸上一户富人家的,他家的仆女放在船上准备洗肉,因为有事暂时离开。等她回来,肉已经不见了。富人家的主母就用鞭子打她,一失手把她打死了。富人家的丈夫说这样一定会破家,就和妻子大闹。结果妻子一气之下,就上吊自杀了。今天被雷打死就是这个缘故。”

像这样,如果做偷盗让别人的身心受损害,比如破产、破家、生病、死亡等等,这样让别人遇害,自己的心也不会安宁,终有一天要受因果律的惩罚。

相反也就知道,如果远离偷盗,丝毫不损害别人,心里就不忧虑会遭因果报应。就像唐朝的杜顺和尚,把鞋子晒在照顾不到的地方,有人担心放在那里会被人偷掉。杜顺和尚说:“我无量劫来从没偷过人家一文钱,我不怕有人偷我的鞋子。”

【六、善名流布;】

比如你在公司、单位里做事,从不拿公家一分钱,也不浪费任何一点财产,做什么都宁可亏自己也不亏公家。而且对待任何人,都保持不欺负、不霸占的原则。这样你的善名就会在人群中流传,即使多年以后,和你相识的人想起你、谈起你,都会说:“你是个好人!”

【七、处众无畏;】

如果侵占别人的所得或者窃取别人,这样做了亏心事,就怕别人揭露,处在众人中内心会恐惧不安。如果不做偷窃,没有做亏心的事,在大众中就心无畏惧。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如果能远离偷盗,不论在财富、寿命、身体的精力、内在的安乐、辩才等受用上,都会具足不缺。这可以给自己算一笔账,只要做了偷盗,就在福德上大有亏损;而守持远离偷盗的善道,就会分分秒秒中增长福德;然后尽量地布施奉献,就会增长得更多、更快。福德修集得深,财富受用也就变得越来越好,寿命也会延长,身体也会具有精力,内心恒时具足安乐,不会觉得空虚。而且心地光明,演说正法时,有口若悬河、自在无碍的辩才。

【九、常怀施意;】

这也可以做试验。比如以前给别人做事,付出一份力想得到两份回报,这是少劳多得的心,属于盗心;或者该付出的劳动,却想方设法偷懒闲散,也是盗心;或者以势力欺压别人,该多给的少给,也是盗心。现在转过来,让私心、盗心尽量减少,而且多去付出。比如给人办事,事事都求多一点付出,这样就是学厚道。能够按这样养成贤善的习性,就常常怀有奉献的善心。有奉献的意乐,将来一生会受用不尽。

【十、命终生天;是为十。】

如果一生当中远离偷盗的恶业,临终时就非常坦然、安详,回想一生的行为清白,就会在安乐中上升天界。

下面讲一个例子:

五代时有一位窦燕山,从小死了父亲,母亲把他抚养成人。他到30多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梦见去世的祖父对他说:“你前世造了很重的恶业,所以今生不但没有孩子,而且短命。你应当及早行善,努力地多做些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他醒来之后,把祖父的话记在心里。从此立志行善。

有一次窦家有一位仆人,偷了他两万银钱,因为害怕被发现,就写了一张债券,绑在自己女儿手上。债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还所欠银钱。”之后就逃走了。窦燕山心生怜悯,把债券烧毁,而且嘱咐妻子抚养好女孩,到女孩成人后,给她嫁一户好人家。

又有一年的新年,他到庙里拜佛时,捡到白银十两、黄金两锭。第二天他到庙里守候失主。等了半天,见一个人哭着自言自语地走来,就过去询问他。那人说:“我父亲被匪徒绑劫,即将处死。我向亲友借了白银、黄金,准备赎回父亲,可是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父亲难免一死。我昨天曾经到这里拜佛,不知道是不是丢在这里。”窦燕山知道他是失主,就把金银如数地还给他,还送他一笔路费。

窦燕山一生做的善事很多,比如:亲友办丧事没有钱买棺材,就出钱帮助安葬;有女子不能出嫁的,也出钱资助。又借钱给穷人作为做生意的资本,由他养活的有几十家。为了救济别人,他生活非常俭朴,丝毫不敢浪费。每年的收入,除了生活费外,其余的财物都用来救济别人。另外建了四十间书院,购书几千卷,聘请老师来教育子弟,还为贫家的子弟代交学费,这样造就了不少人才。

有一天,他又梦见祖父说:“这几年你积了不少阴德,天帝给你延寿三纪(延长36年),而且你命终就会升天。”从此,窦燕山更加努力地行善积德。后来他官做到谏议大夫。

有一天夜晚,他在和亲友谈笑中坐着走了。享年82岁。

窦燕山就是典例。他远离偷盗行持布施,结果延长了寿命36年,而且常常发布施的善心,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他不仅生前善名流布,而且死后流芳百世。他一生行善,临终走得非常安详。像这些都是行善的力量所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如果修远离偷盗的善业目的不是为求人天福报和小乘果位,而是回向成就无上佛果,那以后成佛时就会证得清净大菩提的智慧。

菩提智慧,人人本具,只是被烦恼障蔽而无以显发。如果能坚定地行持十善业道,使身口意的恶业逐渐远离,最终远离一切客尘时,就会显发大菩提普照万法的智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丁三、明离邪行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

如果远离邪淫,就得到四种智者所赞叹的法。

【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

邪淫发自于淫心。在造邪淫业的时候,以淫欲驱使,眼根会不由自主地逐取对方的相貌,耳根不由自主地逐取对方的声音,乃至鼻根逐香、舌根逐味、身根逐触、意根逐法。所以以邪淫业的恶性作用,会使得眼根躁动、耳根躁动、鼻根躁动、舌根躁动、身根躁动、意根躁动,总之一切根都会因此而不调顺。

世间的男女只要犯了邪淫,身体就已经变坏了,变得眼睛不正,耳根不正,身根也不正,整个人无法再安静下来。相反地,能坚守离邪淫的善道,内心有坚贞的节操,就会获得诸根调顺的功德。

【二、永离喧掉;】

这里喧掉是指内心的混乱、不宁静。造了邪淫业,因上起各种邪恶的心念,想怎么得到、怎么占有,以恶业的等流作用,心就常常处在混乱、躁动的状态当中。但远离邪淫,内心没有被罪业染污,就恒时心态安详、坚固,没有躁动、混乱。

【三、世所称叹;】

夫妇的伦理原本是人道的开端,男子迎娶女子结合成夫妻之后,就应当终身不改,才有乾坤的正气。如果能尽夫妇的道义、不作邪淫,就会受到世间一致的赞美。比如古代对守节的女人,会竖牌坊、立祠堂表扬她的贞节。

在《节义传》里有一则例子:

有个邬忆川的人,29岁时妻子去世之后,就发誓不再娶,终身不再谈男女之事。有再嫁的女人带着钱财来私通,邬忆川勃然变色说:“你愧为妇人,怎么能染污我?”又有女人黑夜来奔,也厉声呵斥她出去。这些事从不对人说出。夜晚带着两个孩子同睡,冷冷清清。后来当政者为表彰他的善行,送匾额挂在他家门上,称为“义夫”。

还有《广仁品》里记载的一事:

宣德年间,曹鼐担任泰和典史,一次捕捉盗贼时,在驿亭和一个美女相遇。女子想以身相许,曹公说:“处女可以侵犯吗?”然后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曹鼐不可”四字烧毁之后,一夜不动心。到天亮时,叫她的家人领回。后来殿试对答,忽然一张纸飘到眼前,上面有“曹鼐不可”四字,于是文思如涌,考中了状元。

像这样洁身自爱的善行,直到今天都受到正人君子的赞美。

【四、妻莫能侵;是为四。】

这是等流果报。自己没有奸淫别人的妻子,自己的妻子也就不会被人侵犯。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守持远离邪行的正道,把功德回向庄严佛果,以后成佛时就现前佛色身大丈夫隐密藏相。(就是马阴藏相,像马一样男根隐伏而不外露。)

丁四、明离妄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

妄语就是不真实的语言,没有见到说见到,已经见到说没见到;没有听到说听到,已经听到说没听到;不知道说知道、已经知道说不知道等等。如果远离妄语,就会得到天人所赞的八种妙法。

【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如果远离妄语,每句话都是真心实意地说,这样恒时以清净的心说清净的语言,就感得口中常常清净,散发青莲花的芳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平时远离妄语,说任何话都发自于真诚的心,这样会成就真实语的力量。也就是,凡是所说的言论都为世间所信受、折伏。而且遇到判决事物时,发言就成为证明,为人天所尊敬、爱戴。

意思是指,如果发言不带任何妄语,凡是说到的见、闻、觉、知等都是事实,这样的语言就成为证明。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如果说话丝毫不诳骗众生,这样以语业真诚的作用,常常能运用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远离了妄语,心地真诚,就得到殊胜意乐。就是会有安详、稳固、清净的心态。

这一点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以今天为期限认真地修离妄语,不论说什么话,都观照好自己的心,不让自己说一句妄语。再看这一天的心态是不是很安详、很稳固、很清净。按这样试验,就会深信远离妄语能得到殊胜意乐。

另一点是:修善道有很多连带关系。修好了不妄语,连带会使得身、语、意业也得到清净。也就是改好了一点之后,其它方面也会跟着变好。

这要反观自己:是不是每次撒谎后心里就不安定,连带而来的是:身体的动作比如拿东西、做事情时,变得举止慌乱;跟别人说话时,说不出平静的语言;心态也会变得很乱。说谎前没有这些状况,说谎后出现了这些状况。这就证明说谎会导致身、口、意业不清净。

反过来:远离妄语,心不被妄语的恶业扰乱,发出的身、语、意的行为就都是清净的。身体不论做什么事,不论处在行、住、坐、卧哪种威仪中,都很安定、清净;口里不论说什么话、表达什么,也都很清净;意业上不论做哪种思维、考虑、判断,也都是清净的状态。这就是通过修离妄语而得到三业清净。

所以一切都要由自己的心来创造,要用自己的心造就清净的行为和果报。心是供我们运用的。运用得好就能成办一切功德利益,运用得不好就会毁灭自己,会造成身心、事业、眷属各方面不好的果报,更远的会造成来世堕恶趣时所受的漫长、难忍的苦果。

现在我们修持十善业道,就是在心心念念上把握好身、语、意业,不容许它产生丝毫的不善业,这样来让恶业完全远离、善法逐渐圆满,这就是真正在努力地出恶趣、生善趣;打稳固了这个基础,就在这上面展开更深、更广的菩萨行,最终就能圆成佛果。

另外要知道“净土只有由净业来感得”,我们要想往生净土,就必须使身、口、意的业行达到清净,有这样的基础再修念佛、持咒等的往生法门,就一定感得净土现前。使三业达到清净的方法之一,就是远离妄语。

举一则事例来说:

民国有一位曹宜人,性情淳厚孝顺。她为报父母的恩德,持斋念佛,期望父母往生净土。平时修行很精进虔诚,即使严寒酷暑也不间断。30多年里日夜修行。

到她76岁时生了病。过了几天,见两个童子手执长幡跟着佛来接她。当时虚空里充满音乐,祥光遍照房屋。这时病就霍然痊愈了。她合掌向着虚空礼拜,对家人说:“虚空中遍覆罗网,每个网孔里都有珍珠、妙果等的宝物,我这一生没什么功德,不过是孝顺父母、怜悯穷人、一向不妄语,没想到得到这样的好处。你们赶紧念佛,西方确实是有,没有可怀疑的。我15号要去了。”她丈夫说:“15号日子不好。”宜人说:“你选一个好日子。”丈夫说:“18号可以,21号最好。”宜人说:“就18号走吧!”到了这一天早晨,催家人赶紧烧香迎接佛。香刚点燃,就安详地走了。

曹宜人有十善的基础,所以念佛能得到往生。虽然她说自己没有什么功德,竟然得到这样的好处,实际上净土的现前完全是由她的净业感召的。她一向不说妄语,身、语、意的行为就很清净,以清净的身、语、意再持佛的名号,就和佛的清净愿力相应,和净土相应,自然感召净土现前。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这些语言、心态上的功德都要靠真实修行来获得,没有半点是凭梦想能得到,也不是依赖别人能得到。只依赖别人并不会成佛,成佛是自己的心成佛,不是别人能让你成佛。

这一条“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也要由自己修出来。怎么修呢?就是平时说话句句诚实,口业修好了,以后语言就没有失误。而且远离妄语,杜绝了虚诳不实,就会得到恒时欢喜的受用。

从反面也能观察到:常常说妄语的人以串习力一出口就会编造谎言,有各种语言错误。而且说妄语骗了人,心里也非常不自在。说妄语是违背自己的良知,内心当下就会失去欢喜。相反,远离妄语、不违背良知,就活得心安理得,就恒时都处在欢喜当中,这就是修善道的安乐受用,是最好、最清净的营养。

我们常说“修行”,到底修什么行呢?就是修自己身、语、意的行。这样修行就是庄严自己的心地。怎么庄严呢?就是让身、口、意的造作具足善业功德,远离不善业的染污。世间的技艺像写字、绘画等,只有一丝不苟才能成就庄严,何况庄严自己的心地,就更需要一言一行纯善无恶。能够按这样实修,不必要太久,自己的心态、语言、行为,乃至家庭、眷属、事业,就都统统成就庄严。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远离妄语后,自己的发言会变得为人尊重。人天在听受自己的发言后,会欢喜地信受奉行。

妄语的恶业造多了,就会失去语言的威信。语言没有了威信,不论说什么别人都不尊重,这样不尊重,也就不会按你的话语信受奉行。

所以语言的威德要靠清净的语业来成就。只有语业修到最清净时,话语才成为至理名言,成为无数人尊重奉行的言教,这才能成就佛果语业的功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成就佛果无上语业的功德,就应当从现在开始远离一切妄语。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

远离妄语和开智慧有密切的关系。每当说妄语的时候,内在作者的心就处在颠倒状态中,这样串习坚固,就让心变得颠倒错乱,已有的智慧会丧失,未生的智慧也不可能生起。

反过来,以前有说妄语的习气,现在努力地远离妄语,逐渐把心纠正到正直的状态,这样就能得到殊胜的智慧。自己的心会像镜子一样照见万法实相,流出的真实语就没有人能胜伏,因为真实语是不可能被胜伏的。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大乘修行人平时修远离妄语,目的不是求人天福报,也不是求自己解脱,而是求成佛时显发无量的语功德,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心中希求的就是这一点,所以会把功德回向在成就佛果上。按照这样不断地做回向,到将来成佛时,就得到如来的真实语。

“真实语”是指智慧照见万法实相,任运地流出指示实相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成为三界明灯,能照破众生长夜生死的无明,为他们指示归本还源的正道。

其实我们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妄想执著障住而不能证得。现在要显发自性上本来具有的无量功德,就只有从远离恶业上下手。从显发如来的语功德上说,不去断除口恶又想显发语功德,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不去远离妄语还在继续说妄语,那只会使本性障蔽得更深,得到只有更多的业障、更苦的报障,哪里有可能显发不可思议的语功德呢?所以只有在自己身上远离妄语,才能渐渐显发本具的语言妙力。像这样冷静地观察就会深信:十善业道确实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所依。没有努力地远离十恶、还想快速得到远离一切业障的佛果,那就成了无因求果,万分可笑!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丁五、明离两舌功德

两舌就是说破人关系的语言,对东家说西家怎么对你不好,对西家又说东家怎么对你不好,使两家出现矛盾,最后关系破裂。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

以离间语感得的是自己各方面会被破坏。但远离离间语,不在人与人之间挑拨离间,不使原先和合的关系破损、使不和合的关系加深,就会得到五种不可坏法。

造破他人关系的离间语业确实非常恶劣。任何团体都贵在和合,和合就万事兴旺。一个家和合,一个家就兴旺;一个团体和合,一个团体就兴旺。如果把彼此的关系搞成四分五裂,那人与人之间就充满了矛盾、斗争,最终所有的兴盛都会衰败。所以罪业十分严重。

如果能够远离离间语——对任何团体、家庭、人与人之间,下至不起一念破人关系的心,无论对哪一家、哪个团体、哪些人,总希望他们之间和合。常常心里发善愿:愿众生关系破裂的,能重归于好;还没破裂的,不要破裂;和好的,要更加和好。这样没有破人关系的心,将来无论在暂时的生死里,还是究竟成佛,以这种善业力的感召,自己的身体、眷属、事业、助缘等都会非常坚固,不会破裂。

所以,一切业果都是唯心显现的。心这样做,就这样感,离开心再没有什么因果之道。像我们从早到晚,心都在不断地造业,也在不断地感果,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常,也不是造业后没有果报的断。一切都是由当下的心怎么做、怎么建立缘起,就怎么实现。佛果也只有在自己心上修!人人要成佛,至于成什么样的佛?将来现前什么样的功德和事业?都要在自己心上建立才会出现,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出现。

【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

这是五种不坏法。凡是好的事,都要使它坚固。怎么来使它坚固呢?就是不起恶心说破人关系、破人修行、破人事业的话语,各种好的事就会得到坚固,这样的坚固只有靠自己丝毫不造破坏坚固的恶业,才能感召得到。

我们要想得到坚固的身、坚固的眷属、坚固的信心、坚固的法行、以及和善知识之间坚固的关系,就全凭自己把心修好,修到丝毫不夹杂破坏的恶业,那就能各方面都得到坚固。

首先是得到不坏的身,没有人能够以刀割、枪杀、下毒等来损害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手脚砍断、五官残缺等等。

第二、得不坏眷属,就是眷属从始至终都非常和睦,不会中间出现彼此斗争、勾心斗角而分裂。

就像阿弥陀佛拥有如海的眷属,这些眷属都以道相亲,彼此和合。这不可能是无缘无故而得到的,要修远离离间语,修到最清净时就自然出现这样的果。我们修行一定要落实在当下身语意的一点一滴上,要每天都改正自己、去除恶业,一定要这样修下去,修到成就无上菩提为止。能这样在自己身上一分分地断恶,一分分地圆满善法,效果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不论是自己的身体、所处的环境、身边的眷属、所作的事业,方方面面都会逐渐地变好,这就是在现前得到了增上或者进步。修到最圆满时,就出现佛果位最圆满的色身、眷属、刹土,这时是达到了究竟的增上。

第三、得不坏信心。就是信心坚固犹如金刚,没有人能摧毁破坏得了。

唯心因果的妙理确实微妙难思。如果修远离离间语,处处起和合的善心,以这个和合善心的妙力,会使得你不论修什么法业,都能随顺而不背离,你的心和所修的法业会像水乳融合一样融在一起。比如现在修十善业道,心就能随顺十善法业而不违背,再修苦谛,也能随顺解脱道的法业,不论法里说哪种远离、知足少欲、调伏烦恼等,心自然就和法融在一起。像这样,随顺所修法业的缘故,就是得到不坏的信心。

第四、得不坏法行,就是以和合善心的妙力,会使得修行非常坚固,不会在中间破损、失坏,也就是不会以各种恶缘损坏修行。

第五、得不坏善知识,就是不论依止增上善知识、还是同行善知识,彼此的关系能坚固不坏。这也是因为远离了离间语诳惑的恶习,不论依止哪一位师长和同行道友,关系都非常坚固,不会中间出现曲折而遭到破坏。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如果能把远离两舌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以后成佛时就得到真正的眷属,彼此内心和合,诸魔外道不能从中破坏。这也是从现在修远离离间语开始,到业障完全清净时就自然显现这样的果报。

丁六、明离恶口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

就跟从一个种子里会出现茎、叶、花、果各种和种子相应的相,以恶口的恶业力会发出各种作用,比如:言语失度、言语伤人、言语不合正理、言词粗恶,不为人信受、为人讥笑、人不爱乐等等,所以语言的功用很大!一言一句都有很多作用。

由此也看出修好口业、严加取舍实在是修身的根本,也就是持戒。有戒德庄严自心,身口意都庄严、清净,于己于人就有利益。所以言语之道是很大的。

从反面来说,远离了粗恶语,就会在语业上得到八种清净功德。如果我们能修好自己的语业,有口德,以语业的作用会出现非常多的功德利益。这里就说到会成就八种清净语业的作用。

【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

发自嗔心的粗恶语会说得很过分,不可能恰到好处,心平气和才可能言语适度。心愤恚时说的话很凶、很过分,就是有失分寸。反过来,远离粗恶语,语言会很有尺度,不会说得过分。

【二、言皆利益;】

如果自己很生气说粗恶语,即使想纠正别人或者想对他好,所说的话也利益不到他,反而会伤害到他。比如父母对子女出口谩骂,会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造成损害。

但是远离了粗恶语,说的是慈爱的语言,话语就能传入他心里,能起到引导他、纠正他的作用。

【三、言必契理;】

粗恶语都是心里起了嗔恚而说出来的。这样一时冲动说出的语言,由于内心已经失去了理智,所说的语言就不可能契合正理。相反,远离粗恶语,安住在理智当中,所说的话就会符合正理,每一句话都会说得很在理,不会无理地乱说。

【四、言词美妙;】

粗恶语是很难听的语言,不论声调、语气、语言的组织都粗鄙、恶劣。相反,远离粗恶语,语言会变得柔和、美妙。

【五、言可承领;】

粗恶语使人难以接受,无论说多少,别人也不愿意听。如果能远离粗恶,和和气气地说话,别人就听得进去、会接受你的教导,所以说善美的语言非常重要。

就像给人鲜花、给人甘露,对方会非常乐意接受,但给人刀割、给人毒药,就没有人愿意接受。我们说话能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就会让人欢喜领受,如果说话像刀子一样刺伤人,就没有人愿意接受。

【六、言则信用;】

语言远离了粗恶,就为人信受、采用。就是你所说的话对方会信任、采用。同样说一件事,如果说的语言粗恶,就没有人听从、采用。能换一个方式温和地表达,大家就乐意听从、采用。

所以因果时时在生活中体现。只有明了因果的道理,如法地行持,才能利己利人。不遵循因果之道,肆意而为,这是颠倒行持,只会害己害人,这样的道怎么可能行得通呢?

【七、言无可讥;】

如果出口谩骂,说各种肮脏难听的话,这样的话语只会成为别人嘲讽的话题。有人勃然大怒说了一大堆,别人当面是不说什么,后面就会笑他;但如果从来不恶口,说出的话就没有可讥讽之处。

【八、言尽爱乐;是为八。】

远离粗恶的言语,句句话让人听在心里舒服,就像饮甘露一样,因为微妙、清净的语言,听到是一种享受。所以有善美的语言,不论说法、办事或者和人交谈,别人都愿意听,听了心里欢喜。这就是口业修得好,有口德。

像这样就非常有必要现前就把语业修好,使得各方面都得到增上,得到转化,而且力求在成佛时出现最极清净的语功德。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现在就守持离恶口的善道,处处说柔和的语言,修到连一刹那说一句粗恶语都没有,甚至梦中都没有,这样才是圆满持戒的功德,而这要修到二地菩萨才可能完全清净圆满。再上进到成佛,口业就达到最极清净,所显发的语功德也就最极圆满了。

那么其中由远离粗恶语现前的果地功德,是能具足如来的梵音声相。这是极为清澈的语言,即使在无量无数的国土外,也就像在身边听到一样,这就是如来梵音声相。怎么会出现这样微妙的语言呢?就是要在口业上远离下至丝毫的恶业障垢,没有障垢,就显发自性本具的不可思议的语功德。

由如是因,感如是果,这就是因果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因果是非常非常公平的,十方世界一切十法界的众生都离不开这样的因果缘起规律。大家如果能从几个角度反省自己、观察自己,从因果正见上去修行的话那就对了,如果违背因果,没有按佛所讲的因果规律修行的话,不论身口意日日夜夜,甚至千劫万劫吃什么苦行,都是毫无意义的。自己能够打动自己,触动自己,就能知道自己是错还是对,而不是从别人的赞叹与呵斥来下结论的,就是看当下身口意的造作是违背因果,还是符合因果的规律。只是口里说自己很可怜,并不能解决清净业障的大问题。如果知道自己确实错了,那就从自己的身口意上去改,这样的话才会有进步,才能逐渐断除恶业。

大家知道,人类作为具有智慧的有情,总是在以自己的智力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不断寻求安乐之道,但始终没有得到圆满正确的答案。

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苦行成道,彻底照见器情世界所摄的万法都是遵循因果规律,以如是因、如是缘而现前如是果,而且决定安乐和痛苦的因素,唯一分别是善、恶。

为了将一切众生安置在安乐的果位,大悲的导师佛陀以深浅广略不同的方式再三宣说因果的至理,让人们在认识苦乐因果的规律之后,能自觉地转入安乐的轨道,用自己的智慧去打开内在深广的安乐之源。这样一种能普遍利益一切生命的因果学说,经过菩萨们不断宏扬,千百年来,在善良而有智慧的东方人心中,已经深深地扎下根,成为牢不可破的理念,一切行为的取舍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可以说,这样一种真理对人类起着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开发生命内在善心与智慧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现在非佛教徒,或者一般的初学者,没有如理如法修行,邪魔外道又很兴盛,不相信三世因果的世间知识也学得多,所以特别追求物质。不但没有皈依三宝,反而皈依了金钱,皈依了物欲,习气根深蒂固,非常颠倒。在这样的状况当中天天造业,千劫万劫堕落三恶趣的因素每天都在造下,确实非常可怕,非常恐怖!从佛教的智慧来观察,这些众生非常可怜,一旦离开人间,生生世世都没有办法脱离三恶趣的苦报。

但是我们非常幸运,这一生遇到了三宝,进入了佛门而且了解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佛法的核心,这样的话,真正的离苦得乐自然就会出现。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不管是暂时还是究竟,一切安乐全都依靠这个修行才会出现,一切苦难也全都依靠这个修行才能彻底断除。

大家需要清楚一切安乐的源泉唯一就是修善法,如果能洞彻安乐和善的必然关系,从而生起胜解信,就能打开通往安乐世界的大门。不论是暂时的健康啊,长寿啊,财富啊,和谐的家庭、社会、或者生态等等,还是未来长远的修解脱道的安乐,都可以通过取舍因果而取得圆满。

由此可知,如果失去因果观念这个根本,人类就会疯狂地趣入恶业之中,引发暂时和长久的种种苦难。相反,如果人类内心能建立三世因果的观念,就会因此而获得真实的拯救。

为了创造一个安乐的世界,我们按照《佛说十善业道》等,来认识宇宙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奥秘之一——因果的甚深奥秘,从而引发出一切世间出世间善乐的根本——对因果甚深坚固的信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丁七、明离绮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

绮语就是指一切不具实义的语言。它的作用是对人毫无利益。绮语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斗争、争论的语言;以爱乐心受持读诵外道典籍;身心被苦逼迫发出伤叹、哀愁;戏笑、游玩、娱乐、享乐等时发出的无意义语言;在众人当中,谈论某国的首脑如何、内阁如何、国家如何或者战争、欺诈等等的话题;还有说醉话、颠狂话、为求得名闻利养说的邪命语等等。

上面说到“读诵外道典籍”,不能一提到外道,就只想到各种各样的印度外道。其实除了佛教,世间各种各样的学说、思想都是外道,而且是非常低级的外道,因为著书立说的学者们不信有前生后世、善恶因果,都是持“人死如灯灭”的断灭论。像这样,我们对讲一些毫无意义话题的世间书籍、影视、新闻、网络论坛等,以非常喜爱的心读诵、谈论、为人讲述,这就是造绮语恶业。这是很多人埋头造恶却丝毫不觉察的地方。

如果能认识到说绮语是造恶业,有很恶劣的果报,从今往后坚决地远离绮语,唯一说有意义的语言,那就会成就以下三种决定。

【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

是哪三种决定呢?第一、只说有意义的语言,就一定为智者所喜爱。

现在的信息时代,确实是绮语满天飞!人们平常谈论的是如何享乐、如何竞争、如何增长贪欲、如何邪淫、欺骗、如何玩物丧志,都是无实义的泡沫语言。这样的语言正在成倍地增长,人们在里面埋头造恶,浑然不觉。比如一上网就是几小时的聊天,讲的都是世间话,这就是放纵口业,让绮语的恶业翻倍增长。

这样谈论的无非是世间享受、玩乐、体育、影视等无意义的事,就只是与愚者为友,不会得到智者的喜爱,因为谈的都是世间话题,只会加深人的迷乱,造成无穷的生死。

宋朝的黄庭坚居士以前喜欢作艳体诗。法秀禅师呵斥他说:“你以绮语动天下人的淫心,不怕入地狱吗?”黄庭坚心里惊惧、忏悔,从此立志勤学佛法。

与此相似,从口里唱出流行歌曲,满口情情爱爱,也就是在放肆地造绮语的口恶。谈论男女的情爱之事,或言情小说、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也都是造绮语恶业。想一想,说这些无意义的绮语,善知识、善友会欢喜吗?它的后果是不是在轮回里陷得更深?

大家要知道,“想”属于阴,想多了面色就不光华。口里唱着情情爱爱、缠缠绵绵时,心就堕在邪思妄想里。唱多了就一脸阴气,一个个都“酷”死了。现在是情歌流行的年代,多少人家的好儿女都把身心给唱坏了。想一想不断地声嘶力竭地唱,在心里生起了多少邪思妄想,识田里种下了多深的恶业种子。一切都是由心造出来的,这样造出来的人披头散发、摇头晃脑、目光斜视、满脸冷酷,一身的邪气,纯朴、善良早被恶业吞噬光了。

目前对我们来说,网络、电视是最大的制造绮语的助缘,只要心连在上面跟它同步,就会从口里源源不断地造出口恶,内心会严重地受到染污,这也是今天人类内心急剧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位宋朝的光孝安禅师,有一次他在定中见两个僧人靠着栏杆说话。最初有天神在旁边护卫、倾听。过了很久,天神离开了。不久来了恶鬼在唾骂他们,又扫除他俩的脚印。禅师出定后询问他们,得知两人最初在讨论佛法,之后又谈论家常,后来说起了财物供养。禅师知道实情之后,一生再没说过世俗的话。

又有一位宏智禅师,有一次和一个僧人征诘公案时,不自觉地大笑起来。他的师父丹霞谆禅师责备他说:“笑这一声失去了多少好事,你不知道‘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吗?”宏智恭敬地下拜,信受师父的教言。从此即使身处暗室也不敢轻忽放逸。

大家要这样反省:我说绮语对我成就佛法有什么作用?是帮助我成就?还是障碍我成就?稍作反思就知道,开口说绮语时,心会失去觉照,落在无明中。这样不断地增加障垢,不用说开悟成就,连身心起码的清净状态也会失去。所以开悟成就的基础就是严格地持戒。

接下来讲:修远离绮语的善道能得到第二种“决定”。就是当别人有疑惑询问时,能以智慧非常如实地回答。“如实”,就是按事实来回答,只说事实本身,不夹杂其他无关、无用的话。

说多了绮语的人往往问东答西,做不到如实地回答,就因为内心有业障,障碍了心性妙力的发挥,也就做不到如实地应答。反过来说,只要你认真地修好远离绮语,常常只说有意义的话,就常常和智慧相应,串习到纯熟时,就能任运地起用,在解答疑问时,都能以智慧如实地回答。这样就是把第二个“决定”修到了。

所谓修就是日常按善法的要求做串习。修的内容是:远离绮语,每次都只说有意义的话。修的成果是能开发本有的语言妙力。所以修十善不是束缚人性,使人不自由,反而是消除恶业的障蔽,让人充分地显发能力,这会让人得到真正的自在。

说绮语就是毁坏自己,在给自己不断地添业障。每一次说绮语,就是往自己的心田里种下语言障碍的种子,这样的种子种多了、种深了,就会出现严重的语障。比如:语无伦次、啰嗦含混、语言没有内涵、没有力量、不能精细表达、不能一语击中要点等,都是造口业的后果。

就像一片土地里种满了杂草种子,因缘聚会时,就从地里长出密密麻麻的杂草。放纵口业大说绮语,也是在识田里不断种下不好的种子,每个种子都有感果的功能,因缘成熟时,就以种子的力量,只能毫无自在地说出一大堆的杂乱语言。

比如小孩刚学说话时,教他不断地乱说,养成习惯,就只会说粗俗下劣的语言,这样就是造成语言的残废。又比如:有人从小学别人说结巴,说久了自己也成了结巴;有人爱说下流话,说惯了张口就来。在在都证明语业的作用不虚,怎么说话就怎么感果,所以一定要护好口业。

始终要记得本经最要紧的一句话:“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句话要用在自己修身、口、意的任何方面。结合在口业上,就应当昼夜观察口业,不使口业有丝毫染污。能够这样认认真真的修好口业,就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不论是对自己现前的修行、生活、事业、还是对利益众生,都会出现很好的缘起。修行就是在这里修!每一句佛法都应当归在自己身上把它修出来,这样就会越修越好,现前就得到增上生,这叫“日新又新”,叫“变化气质”,叫“改变命运”。

像这样修,修一天就有一天的效验,修一月就有一月的进步,不是要等到几十年之后才见效。改得快当天就见效,比如听了这部经就开始改正自己,身、口、意的状况很快就会改观。相反,只喜欢唱高调空谈,从不在自己身上反省、改正,那充其量只是谈论佛法、而不是修行佛法,这样谈得再高也和自身离苦得乐无关,学得再多也不可能成就。这不是佛法的过失,是你自己的过失。

第三、决定在人天当中有最殊胜的威德,毫无虚妄。(就是语言句句都有很深的意义、有很大的力量,成就了言教威重的功德。)

一个人不断地说绮语,就像废品公司不断生产废品一样。说多了就使语言失去威德。里面有太多的绮语杂质,语言就没有价值。所以有口供我们说话,就要说有意义的话。胡说乱道养成了习惯,就会出现很多语言障碍。语言没有断定的力量,讲半天表达不清。很多人说一大堆话,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听完后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多半是串习绮语出现的语障。

总之,放纵绮语就会失去表达能力、失去威德,而远离绮语就会再现语言的威德。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能做到回向无上菩提”,是指我们立志要最彻底地去除语言的恶习,来显发佛性中本具的语业功德,在立下这样的志愿之后,就能做到把修离绮语的功德,不断地回向无上菩提。以这样的回向为因,每一份功德就成了成佛的资粮,将来成佛时就会如愿以偿,得到凡是授记都不唐捐的功德。(就是不论授记众生未来的成就、世界的状况等等,都毫无虚言,决定会应验。)

丁八、明离贪欲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

大家都想人生得到自在。怎么得自在呢?就是把心里的贪欲从十减到五、从五减到零,之后就逍遥快乐、无不自在。我们对什么有贪欲,一定成为这种欲望的奴隶,身口意会像奴隶一样随贪欲走,毫无自在。

比如对名、利、财、色有贪欲,由贪欲的驱使就使得人费尽心思,用各种手段去求取。求不到时心里闷闷不乐,求到了又生怕被别人夺走,失去了更是失落忧愁,这样心里一直都落在患得患失当中,就是心被贪欲套牢了。心上有一种贪欲,就已经被一条绳索绑住,绑了五条、十条,就成了毫无自在的奴隶。所以我们只有省心才能得自在,远离贪欲就省心了,就把心上一条条绳子解开了。脱离了贪欲捆缚,身心就会顿时恢复自在。从此以后,生活会变得非常轻松,不再沉重!

【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远离贪欲得到的五种自在指哪些呢?一、是得到身口意三业自在。就是远离贪欲之后,不论身体做什么、口里说什么、心里作意什么,都是安闲自在的。

“诸根具足”从因上说就是六根清净,从果上说就是六根健全、具足活力。

这里讲个故事:佛在世时,有个婆罗门的女儿艳丽无双。婆罗门悬赏:如果有人能指出他女儿的丑陋,就赏给他金子。结果90天没有人应试。他就带女儿到佛这里,佛呵斥说:“你女儿没有一点好的!”阿难说:“女孩长得很好,佛怎么说她不好?”佛说:“眼睛不看美色才是好眼。耳、鼻、舌也是如此。身体不贪著细滑才是好身。手不盗别人财物才是好手。现在这女孩眼视色、耳听音、鼻嗅香、身著细滑、手喜欢盗人财物,所以没有一样好。”

这个故事反面的意思是:如果眼等诸根没有对色、声、香、味、触五欲贪婪耽著,那就是拥有清净的六根。这要直接在自己身上做转变,以前对于五欲像飞蛾扑火一样贪著追逐,结果让自己六根不清净。就像偷了东西就成了不干净的手,看了美色就成了不干净的眼,听了淫声就成了不干净的耳,诸如此类,就是失去了六根清净;现在不去逐取五欲,让身心远离贪染,诸根就开始恢复清净。

再有一层,就是以贪求五欲,会使诸根的功能退化。比如住在深山老林里的人清心寡欲、耳聪目明、身体健壮,而沉溺欲海的人耳聋眼花、精力衰竭。尤其现在的人类放纵六根,贪逐五欲,诸根的功能退化得就更快速。比如看电视电影等,很快就成了近视眼。耳根经常听手机,听力大幅度下降。舌根尝各种零食、有毒食品,也遭到严重的损坏。意根日夜不断地分别,心识变得狂乱、浮躁。像这样就叫诸根加速退化。如果大家能迷途知返,重新让自己的心回到正位上来,就会使六根恢复活力。

这样以远离贪欲具足诸根的缘故,身心就会有定力,身、口、意就能自在地运转,也就从原来贪欲奴隶的状况中摆脱出来,重新当家作主。

这里又可以讲一个公案:

民国有个理发匠,住在南京郊外的花岗岩附近。他每天挑个担子上街去理发,收入达到两百文钱,就收摊子回家,因为每天的饮食只需要这么多。其余的时间,他就到花岗岩的报国寺拜佛、念佛。他念佛时专心致志,眼睛不看其他地方。到吃饭时就回家。报国寺的老和尚见他很恭敬,偶然留他吃午饭,他终究不答应。

有一天,他自己知道时间到了,决定生西方。就沐浴完换好衣服,端身正坐,叫儿子请老和尚来助念。老和尚刚到他面前,就合掌念佛、坐化生西。

这位理发匠就是因为心里不贪,所以就不被五欲所牵,有自己的自由。他把身心精力都用在最有意义的修法上,结果办好了往生大事,临终时预知时至,自在地往生净土。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如果我们远离了贪欲,就不会起羡慕、谋求乃至占取别人财物的心,这样财物也就不会被怨家夺取。自己在拥有财物上完全是自在的,根本不操心财物会被损坏、夺取等。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有贪欲就少福,离贪欲就多福。越是离贪,福德就越大,最后毫无贪欲,就什么都不缺少。

心里的贪欲越强,抓得就会越紧,心量也就越狭小。这样以悭贪的业就只有感受求不得苦。比如堕为饿鬼得不到受用,生活非常艰难,下至一滴水都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一点,喉咙细得像针一样也无法进食。就是因为因地心里悭贪,总想把东西紧紧地抓住,不许丝毫放出,这样紧抓当然就没有东西进来。相反,不悭贪整个心就是开放的,没有什么要抓牢,也就随心所欲什么都能自在拥有。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如果得到王位,就有各种珍奇妙物都奉献在座前,应有尽有。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

远离贪求,结果所得到的比预想要好上一百倍,原因就是因地没有悭贪、嫉妒。

在悭贪、嫉妒时,我们的心狭小封闭;而远离悭贪、嫉妒时,我们的心就非常开阔、广大,这使得感果的力量变得巨大。就好比一盏灯如果不想让人分享光明,用灯罩把灯罩住,就只在很有限的范围里发光。如果能完全撤掉屏障,灯的光明顿时就遍满了空间。就像这样,把人为设立的屏障撤掉,自己的所得能施舍、别人的所得能随喜,就是大展心量,也就大增福德!

总之,福德是随心量而定,心量小福德就小,心量广大,福德就广大。心没有被贪欲遮障,就能发出极广大的心,福德也就无量倍地增长。所以心无所住而行布施,福德就像虚空一样广大。

下面讲一则“地上天福”的公案:

印度频婆娑罗王有个大臣叫树提迦。他家拥有无量财富,一切受用都是自然而来,不费人工。

有一天国王坐朝,忽然刮起大风,一块白细棉纱手巾飘到了大殿前面,不是世间之物。国王拿起来给群臣看,大家都说:“这是国家兴旺之兆,是天赐的祥瑞!”只有树提迦沉默不语,国王问是什么缘故,树提迦回答:“臣不敢欺骗大王,这是臣家擦拭身体的毛巾,挂在水池旁边,风偶尔吹到殿前了。”

过后几天,又有一朵五色金花,像车轮那么大,飘落在王宫大殿前。国王又一次招来树提迦请问,树提迦回答:“臣不敢欺骗王,这是臣后园萎落的花,风偶尔吹来的。”国王大惊,对树提迦说:“我想到你家观赏游玩,带二十万人来,你家容得下吗?”树提迦说:“任随大王的意思。”

国王说:“哪天去呢?你能事先做好准备吗?”回答:“不论哪天来,不必准备,臣家有自然的床席,不必人铺;有自然的饮食,不需人做;自然端来,不必呼唤;吃完自然撤走,不必回头。”

国王就带领二十万兵众从他家南门进入,见到三十个童子,长得非常端正可爱,国王说:“这是你的儿孙吗?”

回答:“这是臣家守门的奴仆。”

国王又往前走,到了内阁门口,出来三十个童女,绝世无双。国王说:“这是你的妻女吗?”

回答:“这是臣家守内阁的仆女。”

继续向前,走到堂前,只见白银为壁、水晶为地。国王以为是水,害怕地不敢往前走。树提迦说:“这些东西都坚固无比,不会损坏。”就带着国王登上去,请国王坐在金床上,面对着玉几。

树提迦的妻子从一百二十重七宝帐中徐徐走出,对国王作礼,正举头时,眼里自然流泪。国王问:“你为什么不高兴?”

她回答:“我闻到国王身上的烟气,所以就流泪。”

国王说:“贫民燃脂,诸候燃蜜,天子燃漆,漆也没有什么烟,怎么会出眼泪呢?”

树提迦回答:“臣家有明月神珠,挂在殿堂上,昼夜光明朗照,不必要火光。”

在殿堂前有十二重高楼,广大壮观,看东面时能见到西面,国王就在里面周遍游览,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月。大臣纷纷上奏请国王回朝。国王没有回家的意思,又在园林水池里游玩,一晃又是一个月。

树提迦在国王回宫时,以绫罗彩缎供养随从的二十万人。国王告诉群臣:“树提迦本来是我的臣子,他的舍宅妇女怎么比我还好?我想带四十万人讨伐夺取他,你们说可以吗?”群臣说:“可以!”

国王就带着兵,在他房舍旁边包围了一百重。忽然从门里走出一个大力士,举着金杖一比划,四十万人马全部扑倒,不能再前进了。

树提迦乘着云母宝车,出来问大家:“你们想起来吗?”大家说:“想起来!”树提迦举手一挥,人马都起来了。国王知道这是无法以强权夺取的,就只好撤兵回宫。

后来国王和树提迦一起去见世尊,问起树提迦前世的因缘。佛就告诉他俩:“无量世时,有一位商主在山道上行走,遇见一位生病的僧人,发了敬爱之心。布施房屋、饮食和种种资生物品,使他什么都不缺乏。在这样做的时候,心里发愿:‘愿我来世受天上自然的供养,又愿早成佛道,救度三恶道。’因为他宿世做了布施,所以今生住在地上也享受天福。当时的商主就是树提迦,当时的病僧就是我。”

树提迦前世修离贪的善道。他遇到病人,尽量无悭吝地为病人提供饮食、住宅和生活所需,然后对所作的功德又以发愿作印持。这样种好了善业种子,因缘成熟,就显现出极广大、圆满的福报。虽然身在人间,却以福德力享受到天福,不必劳作而自然拥有,种种珍奇妙物都称心如愿。

这样的福报只有他能享受,国王没有资格享受,所以再怎么动用武力也夺不走丝毫。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如果修远离贪欲时能把功德回向在成佛上,以后成佛就成为三界最尊最贵的福田,为无量人天恭敬供养。

如果我们修大乘,就一定要追究清楚:我现在修离贪究竟想求得什么?对此要有深远的考虑。要知道这是为了求成佛,成为三界无上的福田。能确立这样的志愿,就会朝着这个伟大的目标进取,会尽心尽力地在“远离贪欲”这一条上实修,会让自己的心量尽可能广大,尽可能施舍,而这样所得的功德又自觉地往无上菩提回向,由此就积聚起广如虚空的福德。到成佛时,自然出现以无量福德所成就的如来色身,成为三界恭敬供养的大福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