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顶果钦哲法王

心之甘露
修心七要祈请文
蒋扬·钦哲·旺波著
  
  《修心七要》是俱足七圣教义的无上噶当派之诀窍,这是依着切卡瓦·耶喜·多杰三殊胜功德行的传统来诠释。
  
  第一,首善功德行


I. 论名
  心意之甘露,修心七要祈请文
  
II. 礼赞
  顶礼最高乘诸法友,
  轮回涅槃诸善之源,
  经上师恩典之加持,
  愿以三信净化我心。
  
  第二,中善功德行:著作本文意


I.  前行  法教之基础
  上师恩典之加持,
  知此殊胜人身难得而易毁,
  在己诸行业报中愿知所取舍,
  愿此前行法令己生起解脱真决定。
  
II. 正行  菩提心的训练
  上师恩典之加持
  愿净化虚诳之能所二执入虚空,
  愿能修习甚深之自他交换,
  且续禅修胜俗二谛菩提心。
  
III. 转恶缘入菩提道
  上师恩典之加持,
  愿视诸恶及痛苦,
  皆为我执邪灵之把戏,
  愿转此为菩提道。
  
IV. 一生实践此修行
  上师恩典之加持,
  愿精简一生修行要义,
  决定净行、积累资粮、除障、许愿,
  一生实践此五力。


V. 心意练习之征兆
  上师恩典之加持,
  当一切生起为我执之对治,
  我心自由、快乐及有信心
  愿将一切恶缘转为道。
  
VI. 修心之承诺
  上师恩典之加持,
  愿我守诺言,不虚伪,
  愿无偏颇,且少作样显于外,
  守护修心之承诺,如己护命般。
  
VII. 修心格言
  简言之,上师恩典之加持,
  愿我真诚而修心,
  以此深入胜俗二菩提心之格言,
  于此身成就无上乘之了悟。
  
第三,末善功德行


I.  回向
  全心渴求修此法——修心七要,
  此乃绝世之主及弟子之心要,
  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愿彼皆得觉醒之成就。
  
II. 后记
  此祈请文乃由蒋扬·钦哲·旺波,一位对珍贵的噶当派传统怀抱着最高敬意的流浪者,在拉萨河的聂塘,在殊胜的阿底峡尊者法像前,专心一意而写下。
  愿善德永续!






附录一:注释
① 观世音。藏文Chenrezig,梵文Avalokiteshvara或Lokeshvara。慈悲的菩萨,佛陀八大心子之一。他是诸佛语的精义,也是诸佛慈悲的化身。他是三佛部怙主的三位菩萨之一(另两位是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也是西藏地区及西藏人民的守护者。
② 俄邱·督美·藏波(Ngulchu Thogme Zangpo,1295-1369):伟大上师布敦仁波切(Buton Rinpoche)的弟子,噶当派著名上师,《佛子三十七行颂》的作者。
③ 莲师:又名乌金·贝玛·炯涅(Orgyen Pema Jungne),铜色山净土之莲师。无上智慧和瑜伽事业的密乘大师。当年由赤松德赞王延请入藏弘扬佛法,先降伏并转化了当地许多对佛法怀有敌意的负面能量,其后在西藏广传法教,并利益后代众生,埋下许多伏藏。由释迦牟尼佛预言其诞生,并被誉为第二佛。
④ 龙树菩萨(Nagarjuna,西元第三世纪):伟大的印度上师,有系统地整理“无上般若波罗密多”(Prajnaparamita)法教,创立中观(Madhyamika)学派。
⑤ 阿底峡(Atisha Dipamkara,982-1054):伟大的印度上师及学者,藏人简称“Jowo Je”,意指“尊者”。他是戒香寺大学最著名的老师之一,严格维护寺庙戒律。他一生中的最后十二年在西藏四处弘法,将大量佛教经文翻译成藏文,让佛法在西藏灭佛之后得以重生。
⑥ 切卡瓦·耶喜·多杰(Chekawa Yeshe Dorje,1101-1175):著名的噶当派格西(或上师)。他将修心法教制度化,成为七要点,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及接受。
⑦ 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⑧ 略
⑨ 密勒日巴(Milarepa,1052-1135):西藏历史中最著名、最受人敬重的瑜伽士诗人之一,大译师马尔巴的弟子。为了清净密勒日巴用巫术杀害家人的恶业,马尔巴让他经历多来的试炼,才答应收他为弟子。在接受法教之后,密勒日巴终身留在寂静的山中禅修,达到无上觉醒,留下丰富传承和证悟诗歌。
⑩ 寂天菩萨(Shantideva,690-740):著名的印度上师,出生于皇室,那澜陀大学的僧侣。著作丰富,最著名的是《入菩萨行论》。
⑾ 邪灵:佛教从最早就认为有非人的“灵”,人们无法透过一般感官来辨识。尤其在西藏传统中,经常提到邪灵、鬼魂等等,并有复杂的体系来为鬼灵分类。根据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魔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无法解脱。于是,如本书经常指出,他们成为我们生起慈悲的适当对象。另一个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心理能量,更接近现代西方心理学所谓的精神分裂和情结。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心和业所创造的。堪布俄旺·贝藏(Khenpo Ngawang Pelzang)曾说:“我们所称的魔,并不是那些张大嘴巴瞪着我们的东西。它就是阻止我们超越痛苦,妨碍我们达到解脱境界,并创造轮回中所有烦恼的一切;简而言之,它就是任何伤害我们身心的事物。”
⑿ 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1808-1887):乌金·吉美·秋基·旺波(Orgyen Jigme Chokyi Wangpo),又名卓千·巴给·祖古(Dzogchen Palge Tulku)或札·巴楚(Dza Paltrul)。一位极为尊贵的上师,出生于东藏康区。他在当代所有最伟大的上师跟前学习,然后成为流浪隐士,住在山洞中或森林树下,既没有寺庙,也不拥有任何房屋。他不断禅观爱和慈悲,他认为这是心灵修行之根。他是菩萨道活生生的代表,被视为寂天大师的转世。他的学问渊博,具有完整的记忆力,是藏传佛教各门各派敬重的修行者。他后来成为“利美运动”——十九世纪开始的不分派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普贤上师言教》是其最出名的著作。
⒀ 《入菩萨行论》(Bodhicharyavatara):寂天大师的伟大诗歌,涵盖大乘哲学和菩萨道的全体面向。
⒁ 婆罗门(Brahmin):印度种姓制度中,四种主要种姓中最高的祭祀种姓。
⒂ 西方极乐世界净土(Pure Land of Dewachen):阿弥陀佛(无量光)的净土。净土就是佛菩萨之觉醒愿力,相应于众生功德所显现的境域或世界。投生净土的众生可以迅速走向证悟,永远不会堕入轮回下三道。我们也应该了解,任何当下智慧所觉知的地方,其实就是净土。
⒃ 阿宗·竹巴(Adzom Drugpa,1842-1924):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第二世蒋扬·钦哲·却吉·罗卓的老师,也是顶果钦哲法王的老师。他是一位伏藏掘取者,寻找佛法宝藏的人(见③),是宁玛传承中一位极重要的上师。
⒄ 格西卡拉·贡千(Geshe Karak Gomchung):十一世纪噶当派大师,波托瓦(Potowa)的弟子。
⒅ 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Jowo Rinpoche):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的法相,位于拉萨大昭寺中。这尊佛像据说受到佛陀本人加持,由松赞干布王的一位王后带回西藏。
⒆ 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的佛,目前这一劫千佛中的第四位。
⒇ 寂护大师(Shantarakshita):又名堪布菩萨(Khenpo Bodhisattva),伟大的大乘上师,那澜陀大学住持。当年由赤松德赞王邀请入藏,弘扬佛法,并建造桑耶寺。
21.金刚手菩萨或大势至菩萨(Vajrapani):佛陀八大心子之一,诸佛的心意结晶,诸佛能量的化身(见①)。
22.种敦巴(Dromtonpa,1005-1064):阿底峡尊者最主要之西藏弟子,噶当派创立者,瓦君寺(Radreng)的建造者。
23.郞桂·丹巴·多杰·嘉岑(Langri Tangpa Dorje Gyaltsen,1054-1123):噶当派大师,波托瓦的弟子,《修行八颂》作者,郎丹寺(Langthang)创始者。
24.马尔巴(Marpa,1012-1097):大译师和西藏大师,为卓米译师(Drogmi)、那洛巴大师(Naropa)、梅赤巴大师(Maitripa)及其他伟大成就者之弟子。他从印度带回许多经文,创立藏传佛教之噶举派。
25.犛:母牛与犛牛之混种,力气比公牛大。
26.冈波巴(Gampopa,1079-1153):又名达波仁波切(Dhagpo Rinpoche)。密勒日巴尊者最著名之弟子,噶举派寺庙传承之创立者。
27.常啼菩萨(Sadaprarudita):法上菩萨(Dharmodgata,或昙无竭菩萨)时代的一位伟大菩萨,因自己的勇气、精进及对法的追寻而著名。
28.四种密法事业(Four tantric activities):又被称为四种证悟事业,即息灾、增益、怀爱、及解脱(也就是强迫将意识送往更高的存在境界)。
29.八关斋戒(Nyungne):与观世音菩萨有关之严格清净修行。修行包含念诵咒语、严格进食及大礼拜。
30.瓦君(Radreng):也就是种敦巴,见21.





附录二:辞汇解释
Alaya阿赖耶:梵文意思是“储藏室”。藏文是“kun gzhi”,直译是“一切之根基”的意思,指心与现象,净与不净的共同根基。这个字词依照文意不同而有不同意义,因此要针对情况来解读。有时它与佛性或法身为同义词。不过比较常用来指出我们分别二元、却自己不知的中性状态,它的作用是身、口、意各种行为之心意印记的接受器。
Arhat罗汉、阿罗汉:直接意思是“毁灭敌人者”。这里所谓的敌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或烦恼情绪。这些情绪透过根乘,也就是声闻乘或小乘法教之修行而摧毁。罗汉能够从轮回的苦中得到解脱,但因为对空性的领悟不完美,无法去除对现象微细的执着,成为他们达到全知的障碍。他们需要进入大乘,才能走向佛法最高目标。
Bardo中阴:直接意思是“两者之间”,也就是中间状态。有许多种中阴,但大部分的时候,是指死亡与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
Bodhicitta菩提心:即觉醒心,大乘佛法中关键词。在相对的层面,就是为利益众生而成佛的愿望,以及为达成此目的所做之修行。在究竟层面上,它是对自我与现象究竟本性的直观。
Bodhisattva菩萨:佛法道路上的修行者,修持慈悲和六度(六波罗密多或六圆满),发愿为利益众生而觉醒。在藏文中,其直接意思是“觉醒心之英雄”。
Buddha佛:去除二障(烦恼障,即苦因,以及无明障,即对全知的障碍),成就二智(现象之究竟与相对本性)的人。
Buddhadharma佛法:佛陀的法教(见法)。
Chod施身法:直接意思是“切断”。一种密续禅修的系统,根据“无上般若般罗密多”的法教,由帕当巴·桑杰(Padampa Sangye)带到西藏。目的在切断一切对自我的执着。
Circumambulation绕行:一种虔诚的修行,具有高度功德,依顺时钟方向绕行圣物,包括寺庙、舍利塔、圣山或上师的房子,甚至上师本人。
Dharma法: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证悟者所开示的法教,带领众生走向证悟之道。法有两种面向:所传之法,也就是实际的开示;所悟之法,也就是透过对法的修行而达成的了悟及智慧。
Dzogchen大圆满:宁玛派传统最高的见地。
Eighteen characteristics of a precious human existence殊胜人身的十八种特质:这十八种特质包含八暇与十满。八暇就是没有出生在以下八种状态:(1)生于地狱道,(2)生于饿鬼道,(3)生于畜牲道,(4)生于天道,(5)生于野蛮人之中,这些人对佛法的开示及修行完全无知,(6)有着错误的见地,例如虚无主义(断见),或对于自我及现象实质有错误的见解(常见)等等,(7)生于佛未出现的时代,以及(8)生于心智残障状态。十满分成两部分:与自己有关的条件(自圆满),以及与外在有关的条件(他圆满)。五种自圆满是:(1)生为人,(2)生于“中土”,也就是有佛法的地方,(3)拥有正常身体功能,(4)并非堕入极大的负面业力,以及(5)对佛法有信心。五种外圆满是:(1)佛出现于世间,(2)佛曾传法,(3)佛法仍存在,(4)仍有人修持佛法,以及(5)有上师收为弟子。
Kadampa噶当派:藏传佛法的一个传承,源自阿底峡尊者的开示。法教重视寺庙戒律,以及对慈悲的研究与修持。在藏传佛法每一教派中,皆可见噶当派的影响力,但噶当派通常与格鲁派法教连结在一起,而格鲁派有时也被称为新噶当派。
Kagyupa噶举派:藏传佛法的新教派之一,由大译师马尔巴创立。
Kalpa劫:印度传统宇宙论对于大段时间所给的时间单位。一个大劫相当于一个宇宙系统成、住、坏、空的过程。一个大劫相当于八十个小劫。一个中劫等于两个小劫,其一为众生寿命增长期,其二为众生寿命减短期。
Karma业:在梵文中,这个字是“行”的意思,指的是因果法则。根据佛陀的法教,所有的行为,无论是念头、语言,或身体的行为,都像种子一样,终究会在现在或来世结果而产生经验。正面的行为和善德,会造成快乐的结果,邪恶或负面的行为,将在未来带来苦果。
Lower Realms下三道:参见“轮回”。
Mahamudra大手印:噶举派传统的最高见地。
Mala念珠:一串珠子(通常一百零八颗),用来计算咒语的念诵。
Mahayana大乘:参见“声闻乘”。
Mani六字真言咒:观世音的咒语,嗡嘛尼呗美吽(Om Mani Padme Hung)。
Mantra咒语:一串与特定禅观本尊有关的字或声音,在密续禅观中,念诵咒语是重要的一部分。
Mantrayana咒乘、密乘、真言乘:亦称为金刚乘,以密续为根据的法教与修行。事实上,咒乘是大乘的一个面向,但有时仍被视为分开的另一个乘。见“声闻乘”。
Nirmanakaya化身:慈悲与方便的面向,透过化身,未觉醒的众生能感受到佛,佛也能与众生沟通,给予协助。
Nirvana涅槃:梵文,在藏文的翻译是“超越苦”,指的是根据声闻乘或大乘修行而达到觉醒的各种不同层次。
Nyingmapa宁玛派:旧派。藏传佛教最早的一个支派,由莲师创立于第八世纪。
Pratyekabuddha缘觉佛:没有上师协助而独自达成觉醒的人,觉醒后也不向他人传法。
Praktimosha别解脱戒:根据佛法戒律,出家及在家众的七种戒律。
Pure field净土:参见注释⒂。
Rinpoche仁波切:直译是“最尊贵者”;在藏传佛法中,这是针对转世la ma、寺庙住持及珍贵上师的尊称。
Sadhana仪轨、法本、成就法:一种仪式或仪式之经文,是密咒乘中禅修的支柱。
Sambhogakaya报身:乐受身,一位证悟者可能显现的一种超越人的形式,只有高证量的众生才能直接看到。
Samsara轮回:存在之轮,未觉醒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中,由于众生被贪、嗔、痴三毒奴役,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让心从一种状态任意演化到另外一种状态,穿过永无止境的心理经验续流,这些经验的共同特质就是苦。参见“六道”。
Shravakayana / Hinayana声闻乘/小乘:佛法修行者根据不同本质的愿望,而归属为两类、不同法教或不同“乘”。分别是小乘,也被称为根乘,以及大乘。根乘又分两种:佛陀声闻派弟子,以及只依赖自己独自寻找觉醒的缘觉佛。声闻派和缘觉佛的修行目标是涅槃,而他们定义中的涅槃是从轮回的苦中得到解脱。大乘是菩萨之乘。菩萨接受并承认声闻乘为有效之道路,但菩萨却为利益众生而迈向全然觉醒。因为“小乘”一词有贬低之嫌,故少用。许多上师们,包括**la ma和念波尼卡?马哈德拉(Nyanponika Mahatera)建议用“声闻乘”来代表小乘,虽然所指范畴同时包含缘觉佛。
Six Realms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在传统上被分成六种经验类别,称为六种不同的道或世界。众生的心因着过去业和行为的结果,住留在不同道中。虽然这些不同道中受苦的程度有别,但六道都不能令人满意。上三道被称为三善道,因为有暂时的享乐来缓和痛苦,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及人道。下三道(三恶道)之中,苦的经验超越任何其他经验。这三道是畜牲道、饿鬼道及地狱道。
Six Transcendent Perfections六度、六波罗密多、六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度为菩萨道的修行。
Sugatagarbha如来藏、善释藏、佛性:见Tathagatagarbha。
Sutrayana经乘、显乘:大乘分为两个支派,以佛经法教与六度修行为依归的称为经乘,依据密续的法教和修行称为密乘。
Svabhavikakaya自性身:最精要之身,法身、报身、化身三身的不可分割性。
Tathagatagarbha如来藏:佛性,成佛的潜能,存在于每一个众生的心意中。
Three Trainings三学:戒(持戒)、定(禅定)、慧(般若智慧)。
Three Jewels / Triple Jewel 三宝:佛、法、僧(弟子与修行者的团体),是为三个皈依处。
Torma食子:不同形状,类似一种仪式用的饼,经常用于密咒乘的修行和仪式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食子可被当作供养、曼达拉(坛城)的代表和本尊的代表,甚至仪式中的一种象征性的武器,目的是为遣除修道上的障碍。
Vipashyana内观:向内透视直观的禅定,能够让禅修者了解心和现象都没有实质存在性。
Wheel of Dharmafa 轮:佛陀法教的象征。佛法分成三种广泛的范畴,一般被称为佛陀三转法 lun。初转法 lun相对于佛陀开示四圣谛,关于苦以及苦之解脱;二转法 lun包含对空性的开示:一切现象缺乏自我和真实存在;三转法 lun包含对佛性的开示,也就是所有众生与生俱来的佛性。
Yidam deity本尊:密咒乘观想和禅修所用的佛或形相。这类本尊可以是男性或女性,寂静或忿怒,在究竟上被视为与禅修者之心无二无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