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莲师心要建言》

甘露金鬘


顶礼伟大的上师莲花生!

以“乌迪亚纳的莲花生”而为人所知的他,是三世诸佛的化身,是拥有不可摧毁之遍知的伟大持明者,他受到西藏统治者赤松德赞国王的迎请而来到西藏。当他驻锡此地时,我,措嘉,以伴侣和侍者的身分来承事他。有一回,当我们停留在霄投的堤卓洞穴时,上师为我直指心性,让我认证了《大圆满最密无上心髓》的意义,我透过直接体验的见地,对本然境界有了定解确信,不再留有任何假设揣想。为之感到如此震摄感动,我,卡千的公主,如此问道:


奇异哉!伟大的上师,既然《密咒心髓》的一切要点,都包含在体性、自性以及悲能三个要项当中,那么,此三者是否也会出现任何偏颇背离的状况呢?

上师说:措嘉,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最密心髓》的一切要点,的确涵括在体性、自性与悲能当中;行者若是无法了解这些,便会步人偏颇的歧途。加以解释的话,其中还包括四个要点:偏歧的方式、已偏歧的征兆、偏歧的缺失,以及偏歧的后果。
第一点是“偏离体性”的方式。一般来说,“体性”指的其实就是你无二元觉性的本然状态,亦即无有戏论造作、鲜活不陈腐的明觉。从本初至今,这个觉性一直都是那“非由何物所成的空性觉知或认知”。若非属上述状态,却训练自己将觉性“想像”为空性,那么行者便是没有远离“攀执空性”的概念心;如此,行者便步人了所谓“断边空性”的歧路中。
已偏歧的征兆是,行者会开始发表此类言论,诸如:“上无诸佛,下无众生!既然事物不存在,因此一切皆空空如也!”
这类偏歧的过失,便是会产生“一切皆空无”的概念想法。这样的心态会使你舍弃诸如虔敬心和净观、皈依和菩提心、慈爱与悲心的种种心灵活动,你反而会涉人世俗事务的追求。由于与罪恶产生关联,这样的心态使你放荡地投入于不善行为之中。以这种扭曲真谛的方式来行动的人,除了堕入金刚地狱之外,无他处可去。
由于曲解了“善”的真谛,这种疯狂修行的结果,就是投生为断见持有者;由于曲解了因果的真谛,你仓皇地挣扎于苦痛的海洋中。


措嘉,有许多人声称他们已了悟空性,但其实只有极少数真正了悟究竟的本然境界。
此处,关于“自性”这方面,也有落入偏歧的四个要点,其中第一点是“偏离了自性”,陈述如下。空性明觉之自性光辉光灿地展现为三身与五智,这并不是说三身有着具有脸孔与手臂的身体形式,也不是说五智带着色彩,也不由任何有限之属性所组成。空性的自性光辉,就只是与空性无二无别的觉知或认知特质;而无法认出具觉知力的空性,其实是双融一体,就称为“明觉偏歧为(二元)的感知”。
行者落入这类偏歧的征兆,就是会以极端的方式来解说所有佛法名相。就算是教导或被教导了描述这双融无别的种种辞汇,他的心还是无法理解此中要点。
这类偏歧的缺失就是,将所感知客体执以为实的概念心,使得你无法了解唯识的教法。若是对哲学派别有着强烈的执着坚持,你便会与那通住遍知(正觉)的道与次第分离。执着于所感知者为坚实的实存物的人,是不可能步向解脱的!

以此方式落入偏歧的结果是,于外,我们会因为将有所展现的明光误以为是实体,而投生到色界等处;于内,这种偏颇的心态,认不出觉性即是空性的觉知,肯定不会是通往解脱的成因。


措嘉,许多人宣称他们已经认出明光,但是只有少数人真正娴熟觉空一体的境界!

此处,关于“悲能”也有四个落入偏歧的要点,其中第一点是“偏离悲能”的方式。在本质上,无论种种心念如何展现,这些从觉性中展现为空性觉知之自然光辉的心念,除了是空性的觉性之外,再无其他。无法了解这点,就称为“偏离空性明觉”。
已落人这种偏歧的征兆就是,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开始深陷此生的(世俗)事物中。  

这类步入歧途的缺失就是,这样的概念心态,即心念的显现尚未明现为法身时,会将你捆绑在一切起心动念的罗网中,因而麻痹了你的心灵修持。你潜在习性中主要的负面习气,会使你只想汲汲营营于此生的目标。如此被困在二元迷惑的枷锁里,你已将自身紧紧圈链于希望和恐惧之中。
以此方式落人偏歧的结果是,由于无法认出念想的偏颇,因而使习气变得坚硬固实;由于没有忆持因果的必然法则,而将自己的生命耗费在散乱迷惑中;而且,死亡到来之时,你便会步入歧途,进入三界之中。
许多人宣称自己远离了念想,但只有少数人真正了解“念想生起即解脱”的要点。


明妃措嘉又问:不断除这三种落入偏歧的方式的话,实为无义可惜,那么我们又应如何转化这些偏歧的方式呢?

上师答复:措嘉,明觉的空性体性并非由任何人所创造,明觉之空性体性也非由因和缘所生,是本初以来就有了。有要试图去改变或修正明觉,就让明觉保持其如实的状态吧!如此你将免于偏歧,并在本初清净的境界中觉醒。
同样的,你的觉知本性自本初以来,便与空性不可分地任运现前。它的表现或展现,这个无论生起什么都不受束缚的能力,并没有实质的存在。要认出(明觉的)三面向其实是广大不可分的一体,这样你便会以三身不可分的状态觉醒。


明妃措嘉又问:何谓偏离了见、修、行呢?

上师答道:仔细听着,措嘉!首先,第一项主题“见”的部分有五点:见地本身的偏歧、居住处所上的偏歧、友伴上的偏歧、烦恼所造成的偏歧,以及偏颇一边的偏歧。
第一点是关于见地本身的偏歧:佛法的一般见地,认为空性超越了边际之限,但是在此脉络中,心滴瑜伽士则承许空性是直接的实相。当你真正地、究竟地达到证悟时,空性和对实相的体验两者是无二无别的;但是如果你没有真正地、究竟地证悟,那么这个一般性的概念假设见解,便无法决定为真实义,这种情形就是见地上的根本偏歧。当你对实相的见地没有信心,反而将语言表述的假设见解以为是究竟义的时候,你会发表诸如下述这类言论:“一切都超越了参照点、非创造、且远离边见!”你善恶不分地行一切事,发出以下这类言论:“根本没有所谓的善与恶!行善不会得到利益,恶行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一切都是自由且相同的。”如此一来,你仍旧是一个凡夫。这就称为“暗黑弥布的邪见”,是所有见地偏歧状态的根源。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走向这样的歧途,(就应该知道),对实相无二元的本然觉知之见地,与深奥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着这样的了解来行一切事,这点异常重要。


第二点是居住处所上的偏歧,这类教示一般都说:那些对见地生起暂时了悟的人,若想圆满见地的究竟了悟,就应该前往隐蔽的空旷处,例如山中隐居处或是坟场。你或许暂时生起了见地,但是为了滋养你的见地,你必须待在山中隐居处。因为一个有害身心的居住地,可能就会使你的见地步入歧路。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走向这样的歧途,就要在山间隐居处滋养维续你的暂时见地!



第三点是友伴上的偏歧,这类教示通常都说:暂时具有见地的人,应该结交相符于佛法而且不会助长烦恼的友伴。若是与有害身心的友人为伴,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们罪恶行径的影响,而那是步入歧途的根本,因为这会让你去追逐此生的目标、阻碍你持续滋养见地,也会增加你的烦恼。
措嘉,如果你想避免走向这样的歧途,就应该切断这些非必要的友伴关系,并长住于静僻兰若处!



第四点是烦恼所造成的偏歧,暂时具有见地的人是无法完全克服烦恼的,行者会因为种种外在情境而卷入烦恼之中。卷入烦恼时,即便只有一瞬间,也造作了“业”。如果持续烦恼了一段较长时间,你就会造作恶业;也就是说,五毒会在六种感知的每个感知当中,造作出负面业力。你迟早都会得到果报,因此,无论感受到什么烦恼、无论什么烦恼使你的注意力松懈下来,你都必须立刻有所觉察。一切有情众生皆因自身烦恼之故而造作(恶)业,因此要训练自己对其生起慈心与悲心。要向你的上师祈请:“请加持我能将烦恼作为道用吧!”每天都要以净化烦恼种子的咒语来训练自己,最后放松安歇进入见地的境界,并以回向和祈愿来做结行。
如果能如此修行,好处是你将会得到暂时与究竟的果报;但是如果不这样修行,你便会陷人烦恼的泥沼中,而且无法圆满见地,这就是偏离正途最严重的根源。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步上这样的歧途,就要用对治法来对治你感受到的烦恼,如此以之作为道用!



第五点是俯颇一边的偏歧。即使是暂时具有见地的行者,都还是会落人一种偏颇自宗哲理思想的状态。他们从典籍中引证,带着偏颇一边的心态和成见,在自他、高低之间做着分别。这样的根本偏歧就是试图用凡夫的概念心去度量诸佛广大无边的见地,对之加诸种种概念设想。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步上这样的歧途,就要真实认证解脱的广大无边见地!



第二项主题是有关禅修上的偏歧,其中也分为五点:禅修本身的偏歧、禅修处所上的偏歧、友伴上的偏歧、来自错误禅修的偏歧,以及烦恼所造成的偏歧。
第一点,禅修本身的偏歧:这是指弟子无法了解上师所指出的直接实相;接着,弟子便因为混淆了体性、自性与悲能的真义,以及无法认出这三者是不可分的空性与觉知,而偏离了正途。
更进一步解释这点:在按照自己上师的口诀教授方式来修行之后,如果反而对身体与心灵的纯粹乐受产生执取心,你将会偏离正道而投生为欲界的天人或人类。如果你贪着那种纯粹无念之心的状态,你便会偏离正道而成为色界的天人。如果你着迷于清明和无念的状态,你便会偏离正道而成为净居天的天人。如果你贪着乐和杂念的话,你将会偏离正道而成为欲界的天人。如果你着迷于空与离念的状态,那么你会偏离正道而成为无色界的天人。由于这些状态,你便偏离正途而进入三界。   

如果你阻断了感官对境之流,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进入空无边处。如果你阻断了感官知觉,犹如熟睡一般,那么你会偏离正道而到无所有处。如果在觉知仍然鲜活的时候去阻断所感知之对境,那么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进入识无边处。当你对自己的无所感知仍有所意识时,仍忆持着微量的乐受,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这些就称为“落入一边的奢摩他之中”,当你死去、流转中阴时,便会继续在三界六道间轮回。
措嘉,不必要再堕返轮回,因此,要断除这愚痴禅修的偏歧!



此外,如果你相信凡夫看待事物与心的方式,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落人唯物的凡夫心之中。如果你认为物与心是真实存在或是不存在的,你便会偏离正途而成为常见或断见的外道边见者。如果你相信事物是“有别于心而存在”的,你便会偏离正途而成为声闻或是独觉辟支佛行者。如果你“主张种种感知就是心”,你便会偏离正途而成为唯识派的追随者。如果你相信世界与众生就是本尊,你便会偏离到密咒(乘)之中。如果不了解如何断除这些偏歧,禅修又有何用处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那么,请赐给我断除偏歧的方法吧! 明妃措嘉请求。
上师回复说: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落入这样的偏歧的话,首先要有广泛深入的学习;其次,要专注学习直指心性的教诀;最后,在真正实修直指教诀时,要了解上述所谓的偏歧,指的其实就是对禅修的执着与攀附。“如兔睡鹰巢”的禅修比喻,或是以弓箭手的专注力的禅修比喻,这些状态都不真正是解脱的成因。无论你有什么暂时的体验,只要纯然地放松且如实地感受或浸淫在这些体验中,不要企图去改善或是改变、不要怀着希望与恐惧、不去取受也不去排拒。当你对所体验的一切都远离了耽执时,就没有了会让你偏离正途的成因。
第二点要教导的是关于禅修处所及结交友伴上的偏歧,行者应该在具备正确特质的处所受训。如果你待在会令人散乱分心的寺庙,或是会让烦恼网缦更加纠葛的地方,你的贪念与嗔念会使你屈服于,便会因为道德上的污染,以及所受到的供养。和那些有害身心的友人为伴,会阻碍禅修上的进展,而且就像是为自己购买毒药一样。
措嘉,如果你想要真实地修行佛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斩断与有害身心的处所、友伴等等的关系。所以,戒绝这些处所与同伴吧!



第三点是关于来自错误禅修的偏歧。当你试着要维持禅修境界时,你可能会经历昏沉、掉举不安,以及散乱①三类。
①此处的“散乱”,意指变得分心并丧失了正念觉察。{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第一类是昏沉,又分为六种:处所造成的昏沉、友伴造成的昏沉、时间造成的昏沉、食物造成的昏沉、姿势造成的昏沉,以及禅修产生的昏沉。
一、会发生处所造成的昏沉,是因为行者的驻留处是低地的森林或峡谷,或是在道德沦丧的地区或村落。你内心感到朦胧障蔽,明点变得不清晰,觉知或觉性感觉好似被云霭遮蔽一般,你觉得困顿想睡,身体也感觉很沉重。遇到这些情形时,要做净化仪轨并忏悔。前去广阔开敞的高处;在无云、天空澄澈的地方做禅修;打开窗户透透新鲜空气;想象自己就在一座雪山的顶峰,并已被一阵新鲜的微风吹拂。这些方法都可以去除处所造成的昏沉。
二、友伴关系造成的昏沉,发生在经常和道德污损的人相处,或是与质地不清净、可能在滥交的伴侣为伴时。这时,你自己会变得受到染污。若是发生这种情况,要尽力修持成就法和忏悔、净罪的仪轨。要对违犯三昧耶或是道德品行上有污损的人保持警戒心。要寻求具格的伴侣,帮助他或她接受灌顶,而且不要允许乱交的性关系,这样便能清除友伴所造成的昏沉。
三、时间造成的昏沉,包括春季或夏季时感觉到迷糊昏昧或困倦呆滞,这样的问题可藉着前去雪山或是类似的地方而被净除。
四、食物和衣服造成的昏沉,包括因他人的食物及污秽的衣袍而感觉昏暗与阴沉遮蔽。进行修持时,你应该远离他人的食物和污秽的衣袍,这样便可净除此类昏沉。
五、姿势造成的昏沉,这发生在初学者因为躺下或诸如此类的姿势等而变得困倦呆滞时。在练习禅修的时候,应该要遵循三姿或是金刚(跏趺坐)的姿势,鼓舞自心,活化你的种种感知,带着鲜活的明性来禅修,这样便可净除此类昏沉。
六、禅修产生的昏沉,这是由于带着沮丧消沉的心境来禅修,如此一来便会感觉极为朦胧迷糊和困倦呆滞。要将你目光的视线指向天空,用平衡协调的方式,让自己灵敏清醒,而且要让觉知敏锐分明,这样就会净除此类昏沉。
道次第的诸种典籍都教授到,昏沉与掉举皆起因于“无法提起觉知”的过失。措嘉,除非你精进努力,否则禅修的障碍是无法消除的!


第二类是关于掉举的状态,又分为两种:处所造成的掉举,以及情景造成的掉举。
一、处所造成的掉举发生于当你在清新的高处禅修,你的觉性开始变得活跃明亮,接着你的注意力受到搅扰,于是念头便开始骚动与散乱。如果你放任自己进入那些攫取注意力的事物中,你就会成为烦恼的猎物。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是,让你的视线指向天与地的交会点。如果这样还是无法让你平静下来,就运用声闻行者(向下)凝视的方法,有时要将心专注于一个对境上。夜晚入睡时,一边想像你的心进入脚底的两个蛋形的脉连结处内的黑色明点,这是教法之一;但是其实最好是把心专注在密处内的种子字“阿”上。当某个想法突然生起时,要认出这个想法,用“呸”,然后持气;之后,再全然地放松并任其所是。可交替轮流做的是去追踪思维者(是否存在),然后安住在找不到任何思维者的状态中,这样便能清除此类昏沉。
二、会发生情境造成的掉举,是因为外在事件发生时,你追逐于某个想法,然后你的心便开始变得激动,并溃散成烦恼。当这种情形发生时,要保持这样的心态——“无须做什么、任由其是!”要串习薰养慈心和悲心、醒悟力、方便与智慧,以及虔敬心。接下来便要如培养见地的阶段一样,继续修持练习,这样便会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类是关于散乱的过失,又分成两个部分:由于缺乏了解所造成的散乱,以及情境造成的散乱。
一、缺乏了解所造成的散乱,发生在无论做多少禅修都没有进展时。这是由于不了解如何将修持切分成不同的座间。你开始跟口诀教授和上师背道而驰,或者由于不了解如何辩别理论和禅修体验的不同,而让你变成一位愚痴的行者。
     这种情况的解决方式是,祈请你的上师;培养对于口诀教授的确信;将修持区分为不同时段,然后多次重复修持。莫让自己涉入太多外在活动,要宽坦自在地禅修。当清明的觉受生起时,切断念头的纷扰散乱,然后再持续禅修,这样便可克服散乱,并且增益禅修体验。
二、情境造成的散乱,发生在某些外在事件使你掉入五毒或是六种感知当中,使你变得散乱分心且失去正念觉察。为了处理这样的问题,要立刻运用对治法,粉碎对所感知对境的执取,并且视之为神奇的幻相。
措嘉,如果想要断除这些的偏歧,你便要迎面棒打烦恼!



第四类是烦恼造成的偏歧:尝试要保任禅修训练的行者,会遇到为数众多的敌人与窃贼,也就是自身的烦恼。这些烦恼又可以区分为五种:嗔恨、骄慢、贪欲、嫉妒和痴迷,从这些根源又生起了八万四千种烦恼,使得你无法保任于禅修中。这些五毒当中的每一个都会使你卷入这五种烦恼中,让你更加陷入轮回。因此要像曾经失去唯一孩子的母亲,提高警觉的态度,防止自己因五毒而散乱分心。要像发现腿上有毒蛇一样地舍弃这些烦恼情绪。要认出这些烦恼情绪,保证正知警觉且正念觉察,接下来便要如培养见地的阶段一样,继续修持练习。除非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否则恶业时时刻刻都会被造作出来。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这样的偏歧方式,便要正确地取受与断舍,丝毫不离于戒慎警觉,善巧地投身于对抗五毒的战役中吧!

   无论如何,只要你的见地与修行尚未达到稳定,你就应该像只受伤的鹿一般逃到隐居静僻处。要像碰到毒蛇一样,逃离烦恼。


明妃措嘉又再问道:密咒行者不是应该将一切烦恼都以为道用吗?

上师答复说:当然要将烦恼以为道用!然而,只有孔雀能够以毒为食。能够将烦恼以为道用而无须舍弃烦恼的人,比优昙钵罗花还要稀罕。对于最高根器的行者来说,烦恼会展现为帮手;然而,对于较低根器的人来说,烦恼却会变成毒药。对于较低根器的人而言,断舍烦恼是比较好的!


要断舍多少或多久之后,行者才会变成熟练的能手呢?明妃措嘉问道。
当你不执着烦恼与感官欢愉,并且能将之视为幻相,如此,即使烦恼真的生起时,你也不需要厌抑烦恼,因为他们不会再有所危害了。而当烦恼未生起的时候,你也不会有造作烦恼或欢愉的欲望,因为你已远离了期待。当你可以这么做时,烦恼便是被以为道用了。试图以烦恼为道用,然而却仍执着于实有,就像苍蝇困陷蜂蜜中一样。


措嘉,要断除这样的偏歧!


第三项主题是行持的偏歧,又分为两个部分:不合时宜的行为所造成的偏歧,以及一般性的行为偏歧。


前者有七类:一开始,

    如蜂之行应该在闻、思、修三业之前;但由于如蜂之行是初学者的行止,在持瑜伽密戒时采用这种行止是错误的。
    如鹿之行仅适用于修持道的时候。如果在持瑜伽密戒时采用这种行止,便是错误的,因为你的三摩地便会失去自在。
    如哑巴之行,仅适用于已获得体验的要领时。所以当行者应该行如蜜蜂时,却采用如哑巴之行的方式,这便是错误的,因为他尚不能清楚区分言语和意义。  

如燕寻巢之行,仅适用于得到个人体悟的时候。假若你已精熟于三摩地,却采用这种行止,这便是错误的,因为这会成为障碍。
    如狂人之行,仅适用于禅修体验已经稳定的时候。如果只有部分体验,却采用这种行止,这便是错误的,因为你尚未完全了解全义。
    如狮之行,仅适用于已圆满见地的时候。如果还在尝试获得体验的阶段,却采用这种行止,由于尚未对真如具有确信,你可能会被其他现象击倒覆没。
    如同狗、猪之行,仅适用于已全然自在之时。如果在错误时机采用这种行止,你便会得到空行母的惩罚。
当你采用不堕败的行为方式时,你的个人体验将会展露为法性的内在本性。当你已经能掌握四大或五大种等元素时,你便能转化他人“缺乏信心”的观念,能让死者复活,并展示任何神迹。如果你扭曲滥用上述的行为之道,就称为“行持上的偏歧”,这样你将得不到任何成果。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落入这样的偏歧,就要遵循经典所描述的正确行止之道!



第二点是关于一般性的行为偏歧,你可能一时造作地维持某种行为模式,但是这样并不符合佛法。如果这种行为模式不能成为证悟之道,我们称之为伪善,这便造成了行持的偏歧。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在一般行为上落入偏歧,那就要确定你所采用的所有行为都能成为证悟之道!



    第四项主题是果方面的偏歧,又分为两点:暂时和究竟的偏歧。首先,暂时的偏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修持口诀教授之后,你将凡常的结果误以为是殊胜无上的果,又因此而感到骄傲自负。之所以称之为偏歧,是因为它阻碍了究竟的果。其次,究竟的偏歧发生在已证得果,却又陷人无法消融希望与恐惧的状态时,这个结果就会偏歧而又形成某种“因”。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这类偏歧,就要认出希望与恐惧是空无根基的!



    明妃措嘉又问道:当行者了悟这现见实相的要点之后,仍需要生起菩提心吗?

    上师答复:大乘和密咒乘两者,的确是因为生起菩提心的殊胜功德特质而显得出类拔萃。然而,除非你能于每天四个时段中,总是忆念死亡、无常、因果及轮回过患,此生种种情节也终将迅速飞逝。
    你可能会宣称(自己)是大乘追随者,然而,除非你能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持续不断地”培养慈心与悲心,否则你就是已经偏歧为声闻或独觉行者了。
    你可能拥有高度的了悟,但是除非你时时刻刻都能正确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取受或排拒,甚至在因果的最微细层面上,否则你将会遭遇许多痛苦的处境。
    措嘉,如果你想真实地修持佛法,就要让自己契入了悟的境界,悟入我刚刚所说的内容!


明妃措嘉再问道:修持“道”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上师答复:最初入道的阶段,任何会让你的心落入偏歧的情况都是障碍。尤其对男性来说,女性是最大的魔障;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是最大的魔障。而在一般的情况中,衣食则是最主要的魔障。


  明妃措嘉又问:但是事业手印难道不是修持道的增上动力吗?
  上师仁波切回复说:真能提升修持道的手印伴侣,比黄金还稀罕!
  恶业缠身的女性啊,你将你的虔诚心给了好色的男性;你将自己的净观投注在你的甜心身上;你将所积累的功德供养给你的爱人;你将你的坚忍给了家居生活;你将你的悲心投注在你的私生子身上。你厌恶神圣的佛法;你的每日修课就是培养贪欲;你的心咒就是加入淫秽猥亵的谈话;你顶礼的姿态就是去做出打情骂俏的模样;你的绕行就是漫步到你迷恋的地方;你的毅力送给了情欲活动;你企图用下半身来摧毁自己的迷妄;你把自己的确信定见给了你的秘密爱人;你的感激之情献给了你最尽力与你性交的人;你的体验是去讨论性交的话题;你大概会和一只狗寻欢作乐,只要这只狗愿意驯服的话;你不动摇的究竟目标就是投身到激情欲望中。与其当下就得到证悟,你宁愿选择多享受一次。
    你的信心只是陈腔滥调,你的虔敬并不真诚,但是你的贪婪与嫉妒却很强大。你的信心与慷慨之心微弱,但是你的轻蔑无礼与怀疑却很巨大。你的悲心与智慧薄弱,但是你的自夸与自尊却是极大。你的虔敬心与毅力很脆弱,但却擅长于误导他人和曲解真理。你的净观与勇气是微小的。你不持守三昧耶誓戒,你也无法提供适切的服务承事。
  你是拉着行者下堕的钩套,而不是一个可以增益修持的助手。你并非大乐的增益者,却是偏见与不幸的前兆。期待透过贪欲来得到解脱而纳受伴侣,成了增生嫉妒与烦恼的成因。希望伴侣可以成为改善健康的支持力,只会让行者陷入破毁三昧耶的垢堕中。一位不正确持守三昧耶的女性,对于修行者来说是一个魔障。


  嗯,一位具格的伴侣是怎么样的呢?明妃措嘉问道。
  上师答复:一般来说,这必须是一位没有上述过失的人。尤其是具格伴侣应该要对佛法有兴趣、聪慧且仁厚、拥有大信心与悲心、具备完整的六波罗蜜、不毁损上师的教言、尊敬修行者、且如护自眼般谨慎持守密咒三昧耶;他(她)必须是不滥交的人,除非他(她)已经获得通达自在;而且在生活细节很注重整洁干净。寻觅到这样的一位伴侣,将会成为道上的助伴,但这样的众生在西藏却很罕见。应该更像是曼达拉娃公主这样的人才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明妃措嘉又问:如果在达到通达自在前就随意滥交的话,最大的缺失是什么呢?

上师仁波切回答:就算已经通达自在,如果没有你的上师允许的话,交合并不适切。除了传授灌顶的上师的嘱咐之外,佛法师兄弟或是家族成员若是与属于某行者的对象交合,这也是不适切的。如果他真的这么做的话,他的三昧耶戒在此生会变得不清净,而且会被空行母以不吉祥又短暂的生命加以惩罚。护法将会离弃他,他将无法得到成就,而且会遇到种种不同的障碍。而这位发生交合的女性,在此世的轮回迁转后,将会投生到欲望焚烧的地狱。因此,女性应该谨慎防范滥交。当一位男性与领受了二或三阶程度之戒律的金刚上师的伴侣,或是和领受这种相同三昧耶的佛法师姐妹交合的话,那叫做“毒染法器”,这样是无法避免投生到地狱的。甚至和一般人的伴侣交合,都会产生极为严厉的后果。……如果你能如此持守三昧耶,便会迅速获得密乘的一切成就。

  措嘉,如果进入密咒的门户后却不遵守三昧耶,要觉醒证悟是没有希望的!我已经看遍西藏所有人,但是除了你之外,我并未发现其他任何人可以持守三昧耶。


  明妃措嘉再次提问:修行佛法时,既然最大的障碍时自私地执着于食物、衣服和身体,那么,请告诉我如何舍弃这三者。
  上师仁波切答复:措嘉,这个身体迟早都会死亡腐灭。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早已注定,但我们却无法确定将在年轻或年老时死去。人终将一死,我不曾看过有谁因为执着自己美丽的身体,就可以避开死亡。放弃所有对身体自私的珍爱,坚持山间静修吧!
  至于衣物,即使是一张简单的羊皮披风就足够了;而且,一个人甚至光靠石头和水就可以过生活了。然而对西藏修行者来说,却似乎不是如此!


  明妃措嘉再次提问:我应该要记录下您说的所有话语吗?
  上师仁波切答道:如果你将此记录下来的话,将可利益未来世代的人。


   明妃措嘉问道:那么,这些言教应该被弘扬、还是隐藏起来呢?这些言教将如何带来利益?谁将会好好运用这些教示呢?

    上师仁波切答道:弘扬此教法的时机尚未到来,因此此教法应该被埋藏起来。当初我将含有心滴典籍的小盒放在国王的女儿贝玛·索公主的头顶上时,曾作祈愿,希望这是指定给贝玛·索的教法。在她死后数生之后,她将再次会遇此教法。因此,你必须为了这个目的将此教法以伏藏方式埋藏起来。   

    无垢友将会支持守护“心滴”教法;对他的弟子来说,时机已到。我这个心滴教法,将会在旧译学派败坏且即将消失之时出现。心滴将广为弘扬且繁盛,但只会持续短暂的一段时间。整体说来,末法黑暗时代的一切教法都会广为兴盛,然而却只会维持一段短暂的时间。
    在这个时代的终末,当人们的平均寿命是五十岁时,贝玛·索公主将再次投生为人,然后被娘·让(尼玛·沃瑟)、即赤松德真国王的语化身所认证。而在赤松德真国王转世为“却汪(上师)”的生命较晚期时,公主将会再次与佛法连结起来。公主再接下来的一世,将会与这含有心滴口诀教授的伏藏教法相遇;由于是实修的时机,所以此时不会行持任何利众的事业。此人②(贝玛·列哲·采)将会存世五十九年,且将会有许多正面和负面的业力连结。他的某些弟子将会到极乐世界去,然而某些弟子却会投生于恶趣;这显示出堕败三昧耶的后果,而且他可能会在五十岁时过世。他应该留心防备三昧耶的衰堕,且要努力忏悔。这样做的话,他便能活足完整的岁数。
    ②意指公主的化身,已被确认是贝玛·列哲·采(一二九一~一三一五)。
    这时,一位受到五类空行母加持的女性可能会出现。如果这位女性真的出现了,而且贝玛·列哲·采也纳受她为伴侣,那么他就应该祈求长寿,这样他就可能活过五十岁。他将会有一位弟子,这位弟子是一个被授记的、有一颗痣为标记的女孩,如果贝玛·列哲·采给予她完整的教授,她将能执行利众事业到某种程度。如果这位女弟子在那一世没有出现,她还是会再来世成为他的弟子,且会在喀拉葛的上部区获得无余涅槃③。

③在这个脉络中,无余涅槃通常是指虹光身成就。另外,它也意指远离五有漏蕴的残余、已然觉醒状态的了悟。{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如果贝玛·列哲·采没有将这些教授带到布木坦的下部区,而是将教授藏在原来的伏藏地,或是藏在神鬼无法移动之地的岩石内的话,那么他将会在下一个转世投生中揭示这些教示。
在那个转世之后,他将会游历报身界一段时间,之后便会投生在布木坦的塔帕林。从十五岁起就开始利益众生,他将取出许多伏藏,并示现种种神变。他会活到七十岁。由于纳受五位化现为女性形体的空行母作为伴侣,他的利众事业将会向外辉耀。他将会有一个名为达瓦札巴的儿子,这孩子是马头明王的化身,将会利益很多众生。贝玛·列哲·采的这个转世将会守护佛法九十年。既然这是指定给他的法教,你就把此法教作为伏藏埋藏起来吧!



    听完上述这些之后,明妃措嘉做了无数次的顶礼与绕行,并且努力将之记录下来。
    三昧耶。封印。封印。封印。


    多令人惊异啊,像我这样没有才智的女性措嘉,
    透过纯净的祈愿,竟能与化身相遇!

    借着我清净的三昧耶,我领受到心要教授。
    由于我的供养承事,上师以慈爱的悲心对待我。
    他将我视为具格堪配的容受者,托付给我密咒的心要精华,
    并且赐予我无上精华的“心滴”。
    为免在不恰当时机诠说“心滴”,因此我将之作为伏藏而埋藏,
    但愿此问答型式的甘露金鬟,
    能与具有完整表征的此人相会遇!



    三昧耶。
    甚深印。宝藏印。  (原文无法判读)印。严厉印。


    在黑暗时代中,这秘密心要教授的系列教法,
    付嘱给一位出生于兔年、命中带水大的注定者、
    一位乌迪亚纳王国的心子、拥有隐密的命运,
    一位有着真实智慧的在家人,
    此人的圆满力量将不会在那一生开花,
    而是会遵行一种隐密的生活方式④,
    此人的行止无拘无束,没有伪善,
    他拥有强大的能力,但所具的力量却没有显露出来,   

    他的身上有一颗痣作为标记,而且有着凸起的双眼。
    他的学生,也就是五类空行母之子。
    生于虎年、兔年、狗年、龙年与牛年,
    将持有他的传承,并将继续行进而入净土,
    无论是谁,只要持守他的传承,便会在一生中获得佛果;
    且他们最后一世的转世,将会是瑜伽士。


④“隐密瑜伽士”的生活方式意味着,避免将诸如对见地的证悟或神变能力等心灵功德,向外展现。{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依提(ITHI)。愿一切转为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唱予二十五弟子之歌


国王与二十五位弟子接着向珍贵的乌迪亚纳王国上师提问:请赐予我们一个切中要点、含摄一切、然而修持方法却很简易的深奥教授。


莲花生大师唱而答道:
    奇异哉!

    国王、王子们和其余弟子啊,
    真实义并不在所有人的理解范围内。
    当此义被不具格的领受者所听闻时,
    便会成为毁谤、误解及毁坏三昧耶的成因。


    我已经给了你们关于未来的重要预言,
    但西藏邪恶的首领们,
    无论听到了多少,还是不信任,
    到处散播谎言谬误,
    沉迷于无益的空谈中。


    然而,我会简短作解释
    回答你们出于虔敬而对我的提问。
    现在并非弘扬此法教的时机,


    而是让你们每一个人正确实修的时机。
    为了未来的利益,此法教将会以伏藏的方式埋藏起来,
    因此,来领受秘密誓言吧!



    为了嘱咐弟子们坚守秘密令,上师首先对国王说:
    国王陛下,现在仔细聆听,你要采用跏趺坐姿,
    在座上保持身体挺直并禅修!

    让你的觉察力保持无念、且不受概念造作所缚。
    当你的所缘焦点超越一切对境,
    不再固着于任何具体的表征时,   

    就保任于寂静、安稳和醒觉中!

    当你如此保任时,(道地)进展的征相自然会出现,
    例如,那不生不灭的心识明性,
    以及毫无谬见的觉性。
    这是在你自身中发现的醒觉境界,
    不能于他处寻得,而是本自存在的(自生)——多令人惊奇啊!



  现在仔细听,卡千的虔敬措嘉!

    由于自心毫无可显露的真实本体。
    因此,要以自然、不造作、任运呈现的状态,


  在无修的境界中保持不散乱!

    这样保任着,解脱便会自然发生。
    这就是觉醒或正觉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贝吉·桑给,我优秀高贵的孩子!

    轮回和涅槃一切的现象都是你的自心,


离于此心即无有显现——
    空无自性,超越念想、语言和表达描述。
    不要执取令人欢愉的事物、或者排拒令人惧怕的事物,   

    不要肯定或否定,不要偏颇,
    但要在无造作的本然中,保持活跃觉醒。
    如此保任之故,(道地)进展的征相就是
    你的身语意将会感到自在和轻松,超越欢乐和痛苦的界域。  

    这即是领悟觉醒或正觉境界的时刻!



  现在仔细听啊,毗卢遮那,可敬的人啊!

    显现与存在的一切,轮回与涅槃,皆由自心而生——


  这无法被执取、没有中央与边际的心。
    在广大平等性、俱生固有和不造作的本然境界内,   

    在大无为中保持不散乱吧!

    无论你在思索什么想法,想法的生起无异于觉性的虚空——   

    而所谓“觉者”无非即是如此。
    当自我觉知的觉性完全展现时,
    这即是名为“佛”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从迦牟来的由札·宁波!

    你的心是无生的,毫无可见之物。
    要远离念想、不造作任何概念、不要追逐你的念想!   

    因此,不要去肯定或是否定,而是保任着,于自身内自在放松!

    在这样的境界中,念想之流被截断,   

  而智慧会开显、在轮回与涅槃之间划下分界。


  现在仔细听啊,南开·宁波,来自努地的托钵僧!

    自心即是远离我执和自我的离戏纯然,
    因此,要保任在此一心自生起、自止灭的境界中,远离造作!   



  那时,乐自内油然而生,
    (道地)进展的征相自然显现而出;这即是心自身醒觉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吉纳那·库玛惹,远离散乱地倾听这个教授吧!   

    自心最初并非由因所创造的,
    最终也不会受到缘的毁坏,
    因此,无为不费力地保任在这难以言喻且不造作的境界中吧!   

    那时,果会在你自身中显露,无需寻找。
    除此之外,也找不到其他任何觉者了!



    现在仔细听啊,南朗的嘉瓦·确杨!

    证悟的觉醒心并非透过禅修创造出来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因此,要远离念想、不要投射或去消融念想,
    要以宽广敞开的感官知觉(根门)来保任,让念想于自身中自消融!

    在此境界中,你的念想会自然消融,
    而且无须寻找,智慧自会生起。
    而这即是所谓“发现了觉醒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拿曩的多杰·杜炯!

    那名为“证悟的觉醒心”者,
    是本来俱生,原本自生,且没有中心或是边际的。
    不要去修正,而是保任在自觉且自然寂静的境界中,   

    不要去改变,不要更动,而是保任着,放松到自然状态之中!

    若能如此保任,那么你那远离混乱的心
    就是正觉者(指佛)本身!



    现在仔细听啊,巴地的伊喜·杨,要好好学习这个教示!

    当你的心不固着于能者和所者时,心是如如不动的。
    不要为了蓄意勤作、希望和恐惧、为了守护和终结念想而散乱分心;
    不要修正这些,而是保任在你的本然境界中。
    不要受扰而偏离本然境界,这即是正觉者自身!



  现在仔细听啊,索格波的贝吉·伊喜!

     心的觉醒境界非经创造而出,


  非经寻求而得,且是本自存在(自生)的。
     要远离那执取能者和所者的奋力勤作,
     保任在本然觉知的离戏境界中!

     若能如此保任,烦乱掉举之流便会切断、止灭;
     要认出这个刹那便是正觉者!



    现在仔细听啊,拿囊·伊喜,来自襄的年轻托钵僧!  

让你的注意力远离二元的活动,不要去断定或否定,
    而是保任在不造作的无勤为中,不要取受或排拒,
    觉醒或正觉境界就是不散乱地安住在那样的状态中。


   现在仔细听啊,卡千的贝吉·旺秋!

   让你的心处在无修之中,不要造作任何意向,
   而是要不刻意造作地,保任在自生的本然觉知中!
   若能保任在那境界中,无须将轮回抛除,
   那轮回过失的自然消融,就是正觉者的智慧!



    现在仔细听啊,登玛·采芒,卓越出众的人啊!

    自心是空无能者和所者、且非经创造,
    因此,要远离奋力勤作与造作,不要用禅修去创造什么,
    而是要在自生的本然觉知中,保任不散乱的状一态!

    若能保任于如此状态中,本然觉知便能解脱。
    若是弃舍这样的境界,你是根本无法找到正觉者的!



    现在仔细听啊,钦布的译师噶华·沛策!

    放下能者与所者时,心并非可见之物。


  同样的,心是非经创造的,也无须修改。
    保任在平等定的状态中,不要偏人攀执实存的歧途。   

    要保持着不从此中分心散乱,这即是觉醒或正觉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纾布的贝吉·僧给!

    心的觉醒境界远离了增或减的一切主张。


心是不造作的,且自然从“取受或排拒所者”的能者中解脱,   

    不要固着于任何事物,要全然地不受阻碍。
    保任在这个境界中,就是正觉者自身!



    现在仔细听啊,嘉维·罗卓,椎的托钵僧!

    自心无可思,也无可观。
    心超越是或不是、恒常与断灭,
    因此,要保任在“远离修者与对境的禅修”中!

    当你能维持不从此中分心散乱时。
    就是所谓正觉者的法身!



    现在仔细听啊,罗集·穹巴,聆听这教授!

    要让你的注意力远离能知者与所知,


不要有所固着,而是不带希望地、自在地放松。
    保任在空无自性的觉知境界中。
    如此保任在不从此中偏出而动摇,就是觉醒的境界!



    注意聆听这教示,诊巴·南卡!

    心,虽有所感知,然却没有实体,
    能作认知却无有念想、有所觉察却无法描绘。
    要远离概念思考的活动,
    保任在那个境界中、保持觉醒与宽广敞开。
    保任在如此本性中,就是觉醒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欧枕的贝吉·旺秋!

    觉醒之心是一种有所感知的空性、一种空却明的觉知。
    要保任在觉醒心自生的境界中,不要改变或修正它。
    保持着不离此中的如如不动,这就是觉者!



    仔细听我说啊,仁千·邱克!

    注意力的本体,非由何物所成,
    既不能握持,也不要在禅修中去创造或忽略。
    不要去修正或改变它自生的清新,   

    而是要保持在任运而存的本初状态中!

    在这样的境界中,要让自心如如不动,
    因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果!



    现在仔细听啊,桑杰·伊喜,来自努地的托钵僧!
    觉醒之心是空性的,然却有所感知;   

    同理,它有所感知,然却是空性的。
    它是感知及觉空两者不可思议的双融合一


要保任在本然性中,不因离此境而散乱。
    保持着不离此中的如如不动,这就是正觉者!



    现在仔细听啊,拉隆的贝吉·多杰·旺秋!

    自心本性没有实体,也没有任何属性,
    不要企图加以造作或去改善,而是不改变或不忘失地保任着。
    如此保任,就是觉者!   



  现在仔细听啊,朗卓的恭邱·炯内!

    自心是非实体的,且从本初以来就是清净的,
    自然地空性且无有造作,
    因此,保任在无有修者与所修对境的境界中吧。
    借此,你便达致了佛果!



    现在仔细听啊,拉荪的嘉华·蒋秋!

    自心不生亦不灭,也没有实体具象的属性。
    自心之本性为空性,其觉知是无碍的。
    保持着不离此中的如如不动,这就是正觉者!



    你们所有人,都要将这些教授运用在自己的体验中!   

    你们也许把佛陀的经藏与续部、及经续的论释等等,   

    比拟为数量超越虚空边界的话语,
    但此中要义都包含在上述这些要点中了。
    因此,好好修持这些要点,
    并遵照你的誓言,将这些教授作为珍宝埋藏起来吧!



  莲花生大师如是说,他仅是把这真实心要的教授赐予这二十五位弟子,这些弟子便都获得了解脱,并得到成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除障珍宝宝库


答复益西措嘉的提问


在桑耶·钦普的闭关地,卡千的公主——明妃措嘉,向上师莲花源恳请:请鉴知我啊,伟大的上师!虽然您已经对一个像我这样无知愚蠢的女孩,开示了世间的一切(器世间)以及世间众生(情世间)都是法身,但由于我不断与迷惑感知为伴的习气,我的佛法修持仍旧偏歧到理论性的了解中。我恳请您慈悲赐予我能将所有行持与法性内在本质相连结的教授!
   
莲花生大师答道:措嘉,听着!在修行大乘的密咒教法时,必须掌握以下三个要点:身体的要点——姿势;双眼的要点——目视;心的要点——安歇安住之道。
   
首先,要在僻静处,以跏跌坐姿坐在舒服的座位上,双臂平放,挺直脊椎。如果能让身体保持本初的状态,禅修便会自然生起。若不采用这身姿,禅修是不会发生的。
   
接下来是目视,不要阖上双眼,不要眨眼或斜视瞪眼,要向前不动摇地直视。由于所见视野和心识(此处指眼识)具有同一本质,因此禅修便会自然生起。若不采用正确的目视方式,禅修便不会发生。
  
  心的要点如下:别让平常心的本然状态追逐过往的习气模式,别让平常心的本然状态对有染烦恼的未来活动有所期待;也不要让平常心的本然状态,概念化地在你当下状态中造作什么。将心识安住、安歇在其本然状态中的话,禅修便会自然地生起。如果你分心或散乱了,禅修便不会发生。
   
当你以此方式让(身、语、意)三门安歇在其本然状态后,一切粗糙和细微的念想便会消退,你的心会宽坦地保任在自身本然之中,这便称为“止”或“奢摩他”——平静地安住。(当你的心)处于自然任运觉性中,没有障碍、没有所居处、且赤裸无遮,(这便称为“观”或“毗婆舍那”)①。当这两者,在具有觉知的刹那中,如同无二无别的一个整体而鲜明清晰地保任着,这便称为“止观双运”。所谓理念上的了解,就是你认为心识是一个客体对境;所谓体验,则是发现心识无所居处;而了悟,则发生在禅修得到心髓时:心的种种状态都保持着鲜明清晰。这与三世诸佛的了悟是无二无别的;它并非以上师深奥的教授为根据所做出的虚构造作,也不是弟子以敏锐智能所思得的结果;这被称为“到达根的本然状态”。
   
①原版的原稿中显然有一或两个文句佚失了。括号中的文字是英译者加上去的。{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以此方式来禅修时,乐、明、无念或离念三种体验便会生起。   

    远离概念思维的心识,称为无念或离念,又分为三类:“离善念”意指远离对修者及所修对境的攀执。“离恶念”是指切断了粗糙与细微概念思维之流。“离无记念”即是认出了明觉的本然面貌是无有居处的。
    在无念的境界中,明性即是明觉或觉性不受阻碍、赤裸无遮的光辉。明性又分为三种:“自然明性”就是处于远离对境的状态。“本初明性”不会只是短暂时间出现而已。“本然明性”则非由任何人所能制造。
    乐也有四种。“乐受”即是远离了不和谐的逆境。“离念之乐”即是远离了概念的痛苦。“非二元之乐”即是远离了对二元执着的攀执。“非缘起之乐”即是远离了因和缘。
   
当这类体验生起时,你便需要知道三种超离的比喻:犹如狂人般超离于乐;犹如幼童之梦般超离于明;犹如已圆满瑜伽密戒的瑜伽士一般,超离于无念。当你掌握了这些之后,便可以免于禅修的过失。


    如果你被乐、明、无念三种体验强烈吸引住,而且对此三者有所恋执,你便会步入三有或三界的偏途。恋执乐受时,你会偏离正途进入欲界;恋执明性时,你会偏离正途进入色界;恋执着无念时,你会偏离正途进入无色界。


    尽管你自认对乐、明、无念三者既没有贪恋、也不攀执,但你仍旧保留了一种微妙的内心依恋。为了要净除这个陷阱,便有了九次第定,由四禅开始入手,为的是摒除带有欲望的念头。初禅是要远离认为有能者与所者的概念思维,但仍在进行对禅修之所者客体以及禅修之事的识别。二禅是要远离概念思维与识别,但仍固着于品尝三摩地的乐受。三禅是要达到如如不动的心,但仍伴随着吸气与呼气(入出息)。四禅的三摩地则是透过无阻碍的清明感知,全然远离概念思维。
   
四无色定则净除了色界的概念思维。但由于停留在“一切现象如虚空一般”的想法上,你会偏离正途,进入空无边处。由于停留在“心识无边且无方向”的想法上,你会偏离正途,进入识无边处。由于仍然有“感知的明晰认知非存也非非存,也不能说它是智力的对境”的想法,你会偏离正途,进入非想非非想处之中。由于停留在“心并不由任何实体所构成;心并不存在且是空性的”这样的想法中,你会偏离正途,进入无所有处。这些状态仍有着概念化、心理上的恋着及二元心之体验的些微垢染。
   
灭尽定或灭受想定则摒除了以上这些状态的种种概念。受思灭尽定,指的是“六识不再涉入各自对境”的一种止灭状态,于呼吸和二元心两者之活动的“间断”中平稳地安住;无受思灭尽,乃是达致你的内在本性。这就是究竟的无分别之境界。

   在九次第定当中,四禅的状态是“能生起‘观’的三摩地”,因此,这四禅的三摩地与内在自性相符一致,是世间三摩地当中最卓越的。
    四无色定是三摩地的陷阱,而灭尽定则是声闻的寂静三摩地。


     透过分辨这些状态或境界,你得以区辨不同类型的三摩地,净除禅修中的障碍,并避免偏离正途。
    (乐、明、无念)三者涵盖了整个五道的过程。当你克服了以上这些陷阱,能够修持没有过失的禅修后,在座上禅修时,你沉静且鲜明地保任在乐、明、无念中②;而座下禅修的阶段,种种显相无碍地生起,且如同梦境或是神奇幻相般毫无实质。你了解因和果的本质,累积足够应圆满的功德,而得到三摩地暖相,因此而圆满了资粮道。

    ②乐、明、无念这种三功德特质是心本然自性的基本属性,就本身来说,它们并非是陷阱。但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导向这些功德特质,察觉到这些特质,并充满了此三者的“体验”,成了一种值得追求与维持的境界时,便会形成一种细微的恋执;这种细微的迷恋正是久陷轮回的直接成因。(祖古乌金仁波切)



    像这样持续修行一段长时间之后,你实际见到了自己内在的固有本性真是无有住处、且是自我觉知的。你认出你的本然面貌,这就是见道。由于你体验到显相、明觉及空性是无有住处且是自我觉知的,因此你直接地见到了非因缘和合的固有本性。烦恼障从根断毁了,你了知因果是空性的,轮回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这即是初地“极喜地”。此时的座上禅修境界与佛果是无二无别的,而座下禅修状态中的一切事物,皆如神奇的幻相般生起。
    逐渐熟悉这个境界并能稳定地保任时,一切现象便会成为非二元性。由于认识到一切现象皆是自展现的,显相与一心便合而为一。当空性以因和果的方式现起,此时,你便了悟到所谓的“缘起”。座上禅修期间,一切现象皆是无有住处的,且以明觉之体性的方式呈现;座下禅修的期间,客观对境的微量显现,即是修道。
    这样保任一段长时间之后,你了悟到轮回与涅槃的一切是无二无别的、是超越生起与止灭的、是纯粹且全然圆满的、是无有住处且是自我觉知的。所知障完全消失,当一切现象展露为本觉的这个时刻,就是无学道、亦即佛果的境界。


    措嘉再次发问:殊胜的上师啊,请鉴知我!这是万物的固有本性,但我们(的禅修)在得到稳定之前,应该遵循何种行止或行持呢?

    莲花生回答:听着,措嘉!行持有三种。第一,为了安立“道”,有一般性的共同行持;其次,为了增益禅修,便有瑜伽密戒的秘密行持,最后则是真如的究竟行持。
    行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座下禅修的日常活动中。你也许已经在概念上了解某个极高的见地,但除非你真的按照此见地的真义来行动,否则便会从道上偏离。你的座上禅修可能已经达到了很胜妙的状态,然而除非能在座下禅修的期间还能保任这种状态,否则它将会消退。因此,你应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则:要避免任何恶行,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这就是正道、就是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点。
    你已然获得人身,如果想要正确地修持神圣佛法,那么,连一刹那都莫要让身、语、意三门偏入世俗凡庸的状态。日间修持期间,要让你的心识处于不造作的状态,且让六识自由不拘地经历、感受一切,犹如一场梦或是魔术幻相一般。夜间,要在不投射念想和也不消融念想的离念境界中,让深沉的睡眠与法性合而为一。要净化梦境状态的迷妄体验,将之转化为正道;也就是说,要去培养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并且要训练自己愈来愈娴熟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   

    早晚都要做七支净供 ③ ,而且不要疏忽每天的朵玛食子的供养等等。要以百字明咒来忏悔你的罪行。要注意因果的重要法则。要再三深思,获得八闲暇及十圆满(审校注:珍贵人身具有八闲暇与十圆满)有多么困难,要深思死亡和无常,要深思轮回的过患。
③与七支供养相同: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 lun、恳请勿入涅槃、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回向功德。
    要训练自己培养菩提心。要练习生起次第,使显现和存在的一切都能是本尊坛城。至于圆满次第,则是安住在无二元之中,也就是毫无自性的显相,如同水中月的反影一般。最后则要回向善根。
    若能以这种方式修行,你便是在遵循共乘、你便是走在正道上,而且已为瑜伽道建立了基础。
    在建立了道的基础,并且对见地和真实本性获得了体验、了解及确信之后,便要开始修行瑜伽密戒的秘密行持。秘密行持能增益、提升瑜伽道,并能破除概念思维。修行上已极为娴熟和稳定的行者,便可从事密行。
    针对大乘的正确修持来说,则应了知“一切对境皆不真实”的见地。而密乘则有本尊眷众的见地,亦即生起次第;以及超越边见的无二元,亦即圆满次第。
    当你能把一切众生都视为父母时,就表示你已用菩提心训练自心而生起了“道”。为破除我执及相信有鬼魔的信念,应该去令人惊恐之处,并扎营在最可怕的地方。一开始先皈依三宝,生起菩提心,并向你的上师祈请;然后再为由该地区神灵所引领的如虚空般无量有情众生,长时诚挚地修持无量的慈心、悲心与菩提心。歇息安住,并于胜义菩提心之中入睡,此胜义菩提心即是超越生、住、灭的离戏大乐境界,于其中,神祗与魔众是无二无别的。当你感到恐惧可怕时,心里就要贯注专心地如此思考:“这样的恐惧或害怕,源自相信有鬼魔,而这样的信念则源自于不了解一切有情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如今这想法的投射显现为魔,那么我这单单是陈腔滥调及理念上的菩提心,又如何能成就真实义呢?”要这样专注一心,培养真挚的慈悲心和菩提心,且毫不挂念地将你的身体交给由该地神灵统率的所有神祗与魔道,说:“请随意取用我的肉、血和骨骸吧!”并让自心安静地安住歇息在菩提心中。
    同样的,当你生起关于神或魔的想法,菩提心因此而动摇时,要发想:“这是相信有鬼魔的信念所生的投射罢了!”接着,毫不犹豫地将身体供养给鬼魔,然后再于等持禅定中安歇。如果鬼魔真的出现了,就直接跳进他嘴里,或是跳进他腿怀中,完全放弃你珍视身体的念头。长养菩提心并且回向此善根。
    当你斩断那相信鬼魔存在的信念时,鬼魔的展现及幻变便会消退,当地神灵便会在你的掌控之中。念头的消退与鬼魔的驯服两者是相随而生的。
    一旦你了解一切有情众生皆是父母,你就不可能相信有鬼魔的存在;然而你若仍如此相信,就表示你尚未圆满修持训练。
    其次,为了要彻底地断除④,你要认出一切客体对境都是不真实的。断除了相信有鬼魔的信念、断除了认为邪恶力量为真实的执着之后,就前去最骇人可怕的地方,以便增益自己对显相非真虚假的见地;要皈依、长养菩提心、并做祈请。当你认出一切客体对境并不真实、一切概念皆是迷妄、万事万物都是空性的、且当下的感知犹如一场梦或奇变的幻相时,就在这无一物究竟存在的无造作空性境界中入睡。
④断除,此处指的是断除对所有物、身体以及自我之恋执的施身法断境修行。【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当你感到恐惧、害怕或是惊骇时,要专注集中自心,如此深思:“由于不了解恐惧和惊骇如同梦境与魔幻假相,我因而相信鬼魔的存在。现在此投射之境已经生起,向我显示了自己了解的幻相的见地仅只是理念上的了解罢了,而这是不会成就真实义的!”要让自心全神贯注地集中在这个想法上,在万事万物都不真实且是幻相的境界中,自在地安住歇息。   

    认为鬼魔存在的念头或是这些奇变幻相一生起时,你必须马上认出此投射之境不真实的本质。要确信此投射之境没有真实性,而是如同幻术展现一般。如果真有鬼魔出现,要决信这鬼魔是不真实的,直接跳进鬼魔的腿怀里;鬼魔显相的旋风会消失,你会无有阻碍地穿透这个显相。就在你斩断相信有鬼魔的信念之时,这些魔幻的展现便自然消退。战胜自己的想法和鬼魔的终结两者是相随而生的。


第三,为了彻底断除,要训练稳固的生起次第,凭借稳固的生起次第,你的体验便会以本尊相而展现。为了增长你的生起次第,并克服相信有鬼魔的信念、克服对于存有众生之世间的二元执着,你应前去令人惊骇之处。到了那里,就做皈依的修持、长养菩提心,并做祈请。将周遭环境观想为神圣宫殿,并将一切有情众生,尤其是当地神灵观想为本尊。要念诵心咒,使你的觉性更敏锐,使你的心耀然明亮,如此持续禅修一段长时间。要信奉深具要义的胜义空性。要在一切有所显现,然而却没有自性的境界中入眠。当害怕或是惊恐的想法生起时,要专注地集中自心,然后这样深思:“由于认不出可怕而令人惊骇的鬼魔显相实为本尊,我造作出相信有魔众和恶鬼的信念,现在此信念的投射如同幻术般出现了。我的生起次第只是文字及理智上的了解而已,这如何能使我得到成就呢?”专注地集中自心,抛开珍视身体的爱执,将身体当做荟供曼陀罗献出,清楚地观想显现与存在的一切皆为本尊。
    将你平凡的身体圣化为甘露,贡献给一切有情众生。特别将作恶者列为首席,自在地安歇在无有戏论造作的状态中。
    相信鬼魔实存的信念之所以会生起,是因为魔的显相或是幻化展现一出现时,你没有了解到此显相即是本尊的坛城。你要想:“那只是一个投射罢了!”并忆念本尊。
    若能得到某些了悟上的成就,你便会了解自己和鬼魔具有和本尊同样的特质。因此要想:“与本尊会面是多么令人欢喜啊!”跃入鬼魔的腿怀间,拥抱它;进入鬼魔的口中,让彼此的心合而为一。让你的物质色身成为荟供曼陀罗,以此,你将会了悟诸种显相皆是本尊,如此一来,关于鬼魔的所有概念都会停息,幻术般的展现会自然地消退,而当地神灵也会臣服于你。
   

第四,为了要彻底断除,要以圆满次第的稳固见地来了知无二元的本质。
    要利用你对鬼魔的恐惧、害怕与相信鬼魔存在的信念,增长对圆满次第无二元本性的了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先作前行,然后自在地安住于无二元的境界中;于此,身体与心是无二的,显相与心是无二的,自我和他人是无二的,朋友与敌人是无二的,神祗与鬼魔是无二的。简言之,要安歇在没有任何二元现象的状态中,不散乱地维持此相续的境界。
    这样修持的时候,如果鬼魔的幻相或想法生起了,就专注在无二元中,要想:“这个投射是由迷惑所生,是起因于我的心并没有专注地保任在无二元境界中!”相信鬼魔实存的信念一生起时,要自在地安歇在无二元境界中。如果真的有鬼魔现身了,要专注地集中精神,想着:“多欢喜能有这个机会禅修无二元本性,以之作为增长见地的训练!”跃人鬼魔的腿怀间吧,你将会没有障碍地在无二元、无根基的空性中穿透这鬼魔。究竟上,鬼魔并不具备任何真实性。        

    以此方式,无二元的真义便在你生命的存有中露出了曙光。相信有鬼魔存在的二元念想就此中断,且外在幻术般的展现便自然地消退。了悟无二元时,你便掌控了邪恶力量和有碍魔;这是由于无二元性,也因为显相和心相互依存之故。
    因此,当你止静时,魔也是止静的;当你被平抚时,魔也被平抚了;当你解脱了,魔也解脱了;当你被调伏时,魔也被调伏了。这个魔是你自身的魔,因此,斩断此魔,便会平抚你自身。因此,勇敢去面对一个恐怖之地,比起三年的禅修,更有增益禅修的作用。
    秘密行止不只是着眼于对鬼魔的想法,也着眼于斩断传染性疾病的想法,像是麻疯病等,以及害怕、忧惧、嫌恶、反感、怯懦、胆小、困窘难为情等感受。总之,无论生起了什么想法,要如上述所说一般斩断这些想法。
    最后,是属于真实真如的究竟行止,这是没有神与魔的二元分别对立的。远离了清净与染垢的二元分别对立,因此,二元执着的缠结便解开了。远离了取纳善的、排拒恶的,因此,疑惑犹虑便断除了。没有想要逃避、准备培养什么或是去攀执什么的冲动,因此,轮回与涅槃的二切概念便全然消失在无二元明觉的广境之中,但却仍完全无遮地维持着无二元的合一性,也就是大乐的心髓。
    在那个时候,即使阎魔狱主——死神,以死亡之钩擒住你,要把你带走,你都不会感到害怕或是惊恐。即使金刚萨埵佛尊现前了,你的定见中也不会含有任何怀疑或不确定感;这就称为真实义的究竟行止。
    透过这类秘密行止,你建立了本然境界的基础,增长了见地,使修行更加精练,而且完满了果。这教法是极为深奥的。


    措嘉又再提问:请鉴知我,伟大的上师啊!我恳求您仁慈地赐予我心要口诀,让我能够断除当下觉性中的受苦根源,并能将生与死都以为道用!

    莲师答复:听着,措嘉!五瑜伽能揭示出修行的要点,因此我将教导你“运用自己的一切行动做为修行之道”的心要口诀。
    第一,关于睡眠瑜伽:入睡的时刻无异于死亡,因此,此时要修复你的三昧耶,重受声闻戒,净化你的心续,克服三毒烦恼的造作纠缠,并避免涉入回忆及(对未来的)计划。让内外一切现象在真如三摩地中保持全然解脱自在——真如三摩地也就是对任何事物都无有攀缘的境界。在没有戏论造作的圆满次第、这非概念的法身中入睡,这就是以死亡为道用。
    将一切内外现象、器世间与有情众生、主尊与随扈眷属众,消融到你心间的种子字。在无所攀缘的境界中入睡,你便是在运用这死亡的概念作为修行道。
    第二,苏醒瑜伽无异于再次投生。一睡醒时,你就要清晰地从圆满次第中忆起那无碍的明觉,那将会净化再次投生。   

    其次,你应该了解因与果的要点,这会为你所做的任何心灵修行带来关键要素,而且这比任何其他修持都更能增益修行。
    黎明时,应将食物纯净的部分送到脉中,并且排出不纯净的部分。当脉内部完全净空时,会让外、内、密的过失或善较容易呈现、生起,于是,脉生起为中脉,气为本智,诸大种则为大乐,而自心则现为无二元的觉性;这也正是施做任何一种医学治疗或疗愈仪式的目的。此外,这也是何以真实圆满的佛陀在黎明时觉醒而契入正等正觉的原因。
    第三,饮食瑜伽必须结合密咒的灌顶仪式。如果修生起次第,就将食物当作智慧甘露献供,观想本尊在你的腹中,要像本尊消融到本尊中一样地享用食物。
    如果你修持的是净治除障的话,先将食物当作智慧甘露献供。在心间观想代表六道众生之种的种子字,然后要以烧尽种子字那般的方式来进行饮食。
    如果你修持的是双运,就要将食物当作方便智慧无二无别的甘露来献供,并以双运的方式来享用食物。
    如果你修持圆满次第,便要将食物当成是显空俱现的智慧来献供,享用法性、吃着法性。
    简言之,要与你正在修持的三摩地融合而安住,如此来享用食物。透过这样的方式,你所吃的任何食物都会成为成就三摩地的因。
    第四,关于相续瑜伽的部分,一位正确运用修道的行者,绝不该沉浸在凡俗的烦恼中。行者应该透过特殊的技巧或诀窍来辨识一切现起的烦恼,并将这些烦恼带回正确的修行道上。
    烦恼的根源是五毒,以下说明如何将五毒以为道用。当强烈的贪欲(性欲)突然现起时,要透过正念觉察来认出这些烦恼,并思维贪欲的成因;这是由于外在因素而生起的,也就是想要跟一位迷人的男性或是女性交合,而受到了这种性冲动的支配控制。此刻,欲望带来的疼痛就像是洪水猛烈的奔流,到最后,你的心会完全消散到你已经习惯的那种模式中。   

    若要辨识出那个模式便要了解到,外在令人神魂颠倒的条件因素都是自心造作出来的。若不是如此,你所钟爱的朋友就不可能会被其他人当作敌人。想要交合的冲动从你心中生起而显现为欲望,就像是空无的天空中出现的风。
    现在要说的是如何深观贪欲的体性,并以贪欲为道用。具吸引力的外在因素,以及交合的冲动,是远离二元的,在此状态中安住,欲望因此便转为乐空不二的体性。空性的本然体性,以及现起为乐的体现,两者的本质并无不同。这即是贪欲的圆满,亦即妙观察智。
    同样的,透过深观愤怒的体性,并安住于其中,你便了悟明空不二的体性。其本然的本质是空性,而本质的体现则为明。这就是愤怒的圆满,亦即大圆镜智。
    透过深观痴的体性,并安住于其中,你便了悟到非概念性的觉性。其本然的本质为空,体现为无概念。痴的圆满就是法界体性智。   

    以同样的方式,若将骄傲与嫉妒以为道用,两者会转为平等性智与成所作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