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九十四岁大寿 梦参老和尚讲述楞严经

    阿那律本来叫阿那律陀,咱们这叫惯了,翻译就叫阿那律,阿那律陀。在阿弥陀经叫阿[少/兔]楼陀,在我们此土的话翻译叫无穷,他不贫贱;又翻不灭。他在过去的劫中是个农民,他种的土地在山上,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怎么办?他在劳动的时候就带着饭到山里去做工。因为那个时候(过去他的宿因),山中有个修道的人,证得辟支佛果。是自修,辟支佛比阿罗汉高,阿罗汉是有佛出世闻法而开悟的,辟支佛是自悟而开悟的。这个道人证了辟支佛果,他每七天下山来化一次缘。赶上那一年是荒年,人民都没有吃的,米粮都很贵的。有一天这个辟支佛到山下化缘,连化七家,没有人供养,大家都很困难,他就托着空钵回来。阿那律那个时候是个农民,他在山上种地,他就问这个道者说:大师,你今天化缘化到饮食没有?这个辟支佛就答覆阿那律说:没有化到,没有人布施。这个是阿那律的前生,他心里头想,这个大师七天才化一次,每次只化七家,没化到就托空钵回来了。那这个大师不是要饿七天吗?他自己惭愧,没什么可供养他的,就把他自己带的这个稗饭,预备在山上吃的,他就把这个稗饭供养给这个辟支佛。辟支佛就受了他的供养,就给他回向,念咒给他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辟支佛就给他念这么个偈子,然后辟支佛就走了,也十分感激他。后来这个农夫(这是阿那律的前生)他拿着刀割草的时候,在草地里头跳出一个兔儿,这只兔儿就跳到这个农夫的前头,但是纯粹是黄 se的,到了农夫前头就不动了,农夫就吓了一大跳。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兔儿是个金的,不是个兔儿,就是一块黄金。就形容阿那律在大前生是个农民,以他自己吃的稗饭,来供养这辟支佛,就感到黄金到了面前,兔儿不是兔儿了,就是黄金。从此他就富有了,他就不贫了,这说他前生的因缘。一切菩萨、阿罗汉他在行道的时候,都有一定因缘的,所以阿那律尊者他的前生也如是。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佛向阿难举阿那律的例子,讲阿那律的故事。佛跟阿难说,一切菩萨他的肉眼,菩萨拿肉眼能可以看百千世界。那他行菩萨道的时候,肉眼就变成天眼那个样子,都得到了天眼通,能看佛的十世界、百世界、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乃至十方国土都能看得见,“无所不瞩”,观一切众生,都能清净众生的业果。这是凡夫的见跟这些菩萨的见,一个凡夫的凡见,一个圣人的圣见,所见者是不同的。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因此佛就对阿难说“阿难,且吾与汝”,我跟你,佛跟他说我跟你两个人所看见的不同。“且吾与汝”就是佛拿他自己作例子的,说我跟你看四天王的宫殿,这是假设说,佛跟阿难说我跟你,我们俩看见的四天王所住的宫殿。四天王住的宫殿在须弥山的四个角,每个天王统领八部鬼神,四八三十二,但是这个都在须弥山中,须弥山四个角,中间是帝释,就是咱们所说的玉皇大帝。在这个中间,在四天王所住的宫殿中间,你去旅游,游览的话,这里头有水、有大陆地、有空行、也有昏暗,有种种的形像。“无非前尘”,前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都是尘境。但是在你所见的时候,所亲眼看见的时候,凡也好,圣也好,我跟你两个人看法可能就不一样。我跟你,这个汝指阿难,就我与你就观四天王所住的宫殿,把他们这个宫殿游览一下,这个中间的空行时间,水路空行有明的、有暗的,各个都不同。但是这个地方,在佛经上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须弥山的一个山腰,山顶是帝释天,是中间的山腰,离这个大地多远呢?四万二千由旬,四天王所住的宫殿离我们人间四万二千由旬。一由旬,在印度说有四十华里,按照华里说,一由旬四十华里;或者六十华里,或者八十华里,分成三种。四万二千由旬,那就对我们人间很远很远了,这仅仅是四天王天。这是我们天王殿供的四大天王。东方叫持国天王,他住那个山埵叫黄金埵,持国天王住的是黄金埵;南方叫增长天王,他那个叫琉璃埵,增长天王他所住的大地就像我们琉璃一样;西方叫广目天王,他居住是白银埵,那个山埵全是银子所成就的;北方叫多闻天王,他住的是水晶埵,都能跟日月相等的,这东西南北。中间游览,忉利天的下头。忉利天是第二重天,第一重天是四天王天,第二天是忉利天,第三天是夜摩天,第四天兜率天,这个是跟人间接近的四天。然后是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跟凡夫相近的,这叫六欲天。这个中间,忉利天之下,四大地之上,这里头的有情的(就是众生),有情的也有人类、也有鬼神类,但是有居住在水里的叫龙王,居住在陆地,还有空生众生,生长在空中,在空中游玩的。这个中间,有情,有无情,无情就是山、河、大地、虚空,种种这些个现相,阿难的看跟佛的看,阿难起的意念跟佛的意念,根本不相合的。佛说你看跟我看是有差别的。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你在这些地区,“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你是把你所见的分别开,分别自见,自是自己,他是所见的事物。现在你跟我,“今吾将汝”,吾是指佛自己说,汝指阿难说,我们所见着的谁是我体、谁为物象?哪个是我的身体,哪个是物象。这个体是指见,是见精元明。见物的时候跟你见你体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理解的、怎么样见的?就是说阿难的见跟佛的见完全不一样,你怎么认识,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可以验证。“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哪个是你的身体,哪个是事物之象。

  主要是最后两句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就是谁为能见;“谁为物象”,就是你分别开哪是我、哪是他。我就是见性,他就是能见的是物象,能见的是你的体性,所见的是物象。那我见(就是佛见),佛自己说我见,那跟你所见的见,两个所见的是有选择的,各有不同。能见所见的当中,你好好分别一下,能见者是谁,哪个是能见之体,哪个是我所见的一切物象,你把这个能分别不混乱吗?要是能有所分别而不混乱,得知你自己的真性,你选择一下。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皆也)物非汝。】

  佛跟阿难说,你所见到的跟我所见到的,你分别一下;就是你找找你能见的根源是什么,就是这一句话,能见的根源。例如说你看见忉利天、四天王天一切的宫殿,日宫、月宫,能见的是你的见识,所见的是物,你所见的不是你,这很明白的,所见的是物,能见是你。乃至于四天王的七金山、八功德水,周遍谛观,乃至这里头有很多光明、很多现相,都是物,不是你。这就是让阿难一个能见所见,所见是物,能见是你自己能见的见,把你所见的根源,你把它追踪到你能见的根源,不是日月宫,日月宫殿是物,不是你;乃至你所见的七金山,也不是你。你谛观审察吧!这都是物,不是你。你渐渐更深入的观察,云的生起,鸟的飞跃,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就是你所见的一切事物,都是能见的事物,而不是你,这是让阿难自己观察的意思。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不论你从近的方面看,还是从远的方面看,每个事物都有每个事物的体性,不是这样子吗?但是这里头又有千差万别。虽然差别各不相同,但是同汝的见精,你能见那个精体(就是心),就是指阿难能见的这个见性,“清净所瞩”,你看得很清楚的这一切物类。这一切物类是不同的,那你的见性有没有差别?所见的事物不同,能见的见性是没有差别的,这叫见精妙明,诚汝见性,这就是真正的你,能见的体性。所见的事物有千差万别,但是你的见精元明却没有差别。说我们的心应酬一切事物,观一切法,千差万别,你能见的心、能缘的心是见精妙明的。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所以见不是物,能见见于所见,所见的是些物,但是你能见的这个见精它不是物。辨别这个见不是物,物不是见,能见之见是性体,见于所见之见的是一切物质。你把见看成是物,佛破除阿难那个见,阿难把这个见跟物混淆,佛在这给他定出来,见不是物。你一定要执着见是物,见有见相,见是什么样子,有形相吗?有相吗?见无相,所以见不是物。“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你能看见我的见吗?见不见见。就像我们互相之间,别人看一事物,你所见到的事物,这个见不是物,能见的见于所见。这要好好思考!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若见如是,闻也如是,觉也如是,见、闻、觉、知,这个能见是性体,所见是攀缘的所有的缘起,你能见到不见之处,你的见跟我的见,你能见到我不见之处吗?就是这个意思。“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你跟我共同看一个事物,你能看见我的见吗?俩人游山玩水,到寺庙观览,我们就近的说,咱们俩同时看,你能看见我的见的见处,能看到吗?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见我不见之处,你能看到我的见,能见到吗?这个是两个问题,一个见,一个不见,两处。证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见性不是物。你的见,见我的见,是见不到的,因为我的见不是物,这个道理懂吗?一次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到寺庙里头去看,参观去了,参观寺庙。他看见塑的观世音菩萨像拿个念珠,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说:观自在菩萨手里拿个念珠,他念谁?佛印禅师跟他讲: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念观世音。苏东坡说:观世音菩萨手里拿个念珠,观世音还念观世音,这什么道理我不懂?佛印禅师说:你慢慢参去吧!观世音还念观世音,我跟大家解释这个见、不见的意思。什么含义呢?见,“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见他所见,能见见于所见之见,不是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见要见我不见之地,见我之见,不要见我不见之地。这就是佛印禅师跟苏东坡说见我不见之地,什么呢?观自在还念观自在,这不是物了,这是性体,叫返观观自性,这是性体。“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不要看见他那个见物之见,见物之见的见不是相。你若能见到我不见之地,不见之性体,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这是你的自己性,怎么能说这个不是你呢!
  
这个问题大家需要参,见我所见不见之处,这就是我不见的体。你看见我的见,是见物的那个见,你要见我不见物那个见,那就是物体;见的是物相,认识见物相的那个物体。所以观自在还是观自在,观自在念谁?还念观自在,这个观自在是相,那个观自在是性,这就从性体的了解。你见到我不见之地,那就是我的见,我的见你是看不到的,你见我不见之地,那就不是物质了,是我性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见众生之性,莫见众生之相。若见我不见,见不见,见的是相,不见是性。后头这个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你见不到那个相。若不见我不见之地,你看不见我不见那个地方,那才是性体,不是物质,那就是你了。“云何非汝”,不是你是谁!所以见见之时,见不是见,见非是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你看物的时候,你见物的时候,“汝既见物,物亦见汝”,物就入了你的见中了,你看见物,物也看见你。“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这还叫一个什么世间,混淆了。所以要知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物的时候不能见性了,若能见物而见到它的体,体无差别。咱们在相上说,男相、女相、老相、小相,这相有种种差别,将物之性就没有差别了。那物亦见汝,物即是汝。见物是物,体性纷杂,那我跟你就不成安立了;各是各的性,各是各的世界,不成安立了。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这个就不同了。假使你见的时候,见我,我不是你;见汝非我,看见你的时候,你也不是我。但是见你的时候若能见我,这是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见物,见我,我不是物,物也不是我。你见一切有情,一切有情是不能混淆的,你的有情跟我的有情也不能混淆的,那有情跟无情又怎么能一样呢?有情跟无情也是不能混淆的,物不是我,我也不是物,但是见性是周遍的,我们这个见性,能见的性体是遍一切处的。就前头举的例子,你观四大天王宫殿,乃至所有的微尘,这是你的见性周遍。那你这能见的见性不属于物,和那物质是不能混淆的。这个道理这是显见的,说你能见的见不是物质,就是这么句话。能见的见可不是物质,见是见,物是物,能见之见跟所见的物质是两回事情的。能见的见见物分明,你还怀疑什么呢?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你为什么对你的真性起怀疑呢?“性汝不真,取我求实”,因为你自己信不及,对你的自心信不及,你的性(就是体)本来就是你的,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给你安心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经在我们佛教讲的一切经论里头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学法华经,我们讲法华经跟大家说了;同时授记品,人人都授记;只你出了家之后,佛就给你授记了,将来一定能成佛。那这个时间呢?没有授记时间,那就时间很长了,有快有慢;但是这开悟可不容易了,跟成佛是两回事。开悟,明白,一般说明心见性,现在就是显性。因为我们对我们的性理性体、对我们的真性不认识,把我们这个六尘的境界,缘影的法尘,当为我们的自性,这就是迷的表现。佛跟阿难说,来辨别这个问题。阿难是代我们众生受请,不过他也没有明白,所以他一直来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他问佛说,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佛,你说现在我这个性是我的自性,只是属于我自己的,不是属于其他的,就这么句话。他向佛说若我这个见性,佛所说的见性,必我无余,就是我。他问的时候有怀疑,他并不承认。说见性既是周遍的,前头讲的,大家可以回忆;见性既是周遍的,阿难在这个周遍的性体上产生疑惑了,说我现在这个不周遍,那跟佛所教授的有点不合。若这个真性是我的真性,它自然就应该周遍,一定的周遍,一切没有障碍;像我们在这睁开眼一看,就看到北京了、看到太原了,乃至看到美国纽约了,遍的嘛!这还是小量的,南阎浮提世界;那看到极乐世界去了,十万亿佛土没有障碍。事实上不是这样子,这是阿难产生的问号地方;他说要像佛所说的这个见性就是我,不是其他。那事实上就是阿难以他的妄情执着上,不是这样子;就是说佛所这个教授,跟我所得到的事实不相合。阿难也举例来说了,怎么个不相合法。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祗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他举个例说,这个见的性体不是周遍的,而是大小不定的。举例来说,我跟如来在四天王的时候,看见四天王的胜藏宝殿。四天王只是天的第一层天,最低了,天的第一层天,它的跟人间当然不同了,胜藏宝殿。四天王在须弥山的中间有日月宫,在日月宫的周围,遍娑婆国;娑婆国指是南阎浮提,这娑婆世界大了,这个娑婆国指是南阎浮提,娑婆国土南阎浮提;退归精舍,在这又回到我们人间,回到精舍;一到精舍里头只看见我们这个小庙,看我们这精舍、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光看这房檐子、看这个房间。那跟在这四天王宝殿看的不同,见性应该是圆满的,为什么就有差别了呢?

日天子宫殿在论上所说的,他的宫殿纵广五十一由旬。一由旬有四十华里、有六十华里、有八十华里,咱们就以这一由旬是四十华里,五十一由旬那就很大很广了;但是全是摩尼宝所成的,火摩尼宝所成的。日天子宫,太阳有宫殿,这不是神话,我们佛经讲的如是。月天子宫它比日天宫小,只有四十九由旬,小两由旬。日天子是火摩尼,月天宫是水摩尼,都是摩尼宝所成的。在天里头所有的人都是天人,天人充满,生那个天上的人。但是虽然它这两个宫殿都是宝所成的,佛带着阿难在天上说法的时候,到那日天子宫、月天子宫都去过,所以阿难拿这个来问佛,说那时候日天子宫、月天子宫它为什么跟我们人间不同呢?他到了人间看那见就不同了,到了四王天上看他的见又不同了,说见不圆满。这光指着见说的,阿难是从现相说的。佛跟他讲的是性体,见性,阿难讲的是见相;因为见相,相不同,你到这个环境里看见这个环境现相,你到那个环境里就是那个环境的现相,不是圆满的。这是讲讲日宫跟月宫。这日月宫殿的运行它是常时的,一时不停的,就是风来持住它,全是风持的,建立在什么地方呢?建的风轮,风持的。也有风持令它不坠,日天子宫、月天子宫,月宫、日宫风持令它不地落;风持令它是安住的;它以后的运行运转也是风力来持着天;急缓都是风力所持。这个咱们讲世界构造时候,风轮、水轮、火轮就讲这个问题。

我看见这个周围,就是四天王所住的地点,他们这日月宫所住的地点,在这个时候南阎浮提的境界相,到了祇园精舍里所看见,那就跟天上日天子宫、月天子宫不一样了。从四天王退下来,退到我们这祇园精舍,这是什么样子呢?清心户堂,清心户堂是佛说法的地方,讲法的法堂,就是伽蓝精舍,我看见只是这么一个精舍。往外看,窗户、房檐跟在日天子宫、月天子宫看的完全不一样了。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世尊,此见如是;我这个见,阿难把这个见比成他的知见肉眼的见,佛所说的那个见是见性,两个差别就大了,阿难把那个见性比成它是肉眼的所见,那我来这个精舍里头所看的,就看这一室,一个祇园精舍而已了。佛,你说见性是周遍的,那应该常遍,怎么我到日天子宫、月天子宫又是一样,到我们精舍来又是一样,为什么不遍了?自性有变化,不是自在的,不是无碍的。到天上去就大,到人间来祇园精舍就小,这又如何理解呢?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是我见缩小了吗?还是环境缩小了呢?为复此见,缩大为小;我这个见,能见的见性,在天上是大的,到人间是小的,这是一种。或者是被墙被房子这建设给夹断了,把我这见有了房子就看不见外边了,夹断了,断绝了。这个道理怎么讲,不知斯义所在,这是什么道理?愿垂弘慈,为我敷演。这是经文。

咱们可以回想一下子,我想大家都坐过飞机,有很多人坐过飞机。我从美国,去的时候是直接走的路线不同,是从地球这边转过去的;等我到台湾时候,是从地球那边转过去的;这两个一来一去相差八个小时。这是从旧金山坐飞机,走加拿大这边路线,从这边进来;如果从旧金山到美洲最南端的,从那边到台湾去,是从地球那边转的,两条线相差八个小时,这都是围着地球转的。这个是我们南赡部洲一小部分,你打开世界地图看,飞机所走的路线,看看飞机那个航线。我们经常大家都坐飞机,看看你走的航线,不一样。我就想到楞严经缩大缩小,究竟是大是小?就是你的心,多一两个小时,少几个小时,多半个小时。以前没有飞机时候,坐海船,如果从大西洋的此岸到达彼岸去,差不多一周三周,有时转的再遇到风,那船一两个月都到不了。这是国际线上的。

从来以前上五台山,我说这话大家不能理解了,为什么?我来五台山时候七十年前,最初来那时是八十年了,八十年前的事跟现在的事完全变了,五台山是茂密森林,不论你从繁歭,从荆州这边,你从哪边来,你没有三天的走路时间,你进不到五台山。现在从太原坐汽车三个小时就到五台山了,不可思议。你把它倒退八十年,跟那个时候朝山的人讲,讲现在五台山,他一定说你说的神话,不会相信你的,不可能!你现在回忆那个时候,也是一样的。

我们用现在观过去印度,印度说五印度,佛是印度人。现在你不能说佛是印度人,为什么?佛是尼泊尔人,加德满都知道吗?你到加德满都去朝佛降生地点在双林,那是尼泊尔,不是印度了。所以有时候地点、时间你不要相信它的,唯心所现,懂得这个道理吗?就是我们心意识现的影界相,你这个见把它缩大,如果你坐过飞机,到过美洲,到过五大洲,你心量很大,你把你的心小变大。如果他哪都没去过,生来就在山林里头,像那西藏的边区,像玉树有个小地点叫治多,那些地方人从来没出过,他连西宁好大也不知道,你跟他说北京,他骑马在这村子跑一圈,他说北京有这么大吗?这就是众生心。

我说这个就证明这一段时间,为复此见,缩大为小?阿难讲我们在四天王天看见那个天下,在天上再看人间那该多大!到祇园精舍里一看大变小了,缩大为小了。是被墙,被房子墙宇,被这个房舍,宇是房子,给夹令断绝了?说这个见,这是讲见的。这个道理究竟如何说,我不知斯义所在,请佛你慈悲给我说一说,敷演就是讲一讲。他问的意思把性(性体)跟妄见混淆了。佛要他明心见性,显性体的无碍,他用他的六尘境界妄见而承认,因此他才有这些个疑问。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佛告诉他说这个事情,大与小是尘,是六尘,不关乎你的心性。你在四天王天看见是大,到了精舍是小,这是尘境,外头境界,不是你的心性有什么大小;心性永远如是,非大非小,非长非短。所以佛告诉阿难说,一切世间,大与小,内与外,所有这些个事业都是前尘;咱们说前尘影事,像影子一样的,没有一样真实的,你怎么说你见有舒缩。照你这说你那个见性缩小了,到了人间看见祇园精舍缩小了,在四天王天上看见日天子宫、月天子宫又放大了,能是这样子吗?因为我们的性体,佛指示阿难说你性体是无碍的,没有大小的差别,及高低远近的差别,一切都没有。所以大小内外所有的事相,乃至于所有的业用,全是六尘境界相,这就是我们众生的妄见,虚妄分别,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佛就给阿难作个比喻说,譬如方器,一个器皿是方形的,那你在这里头看,那方形里头的空间,就是方空;如果圆器皿,你看见圆器皿就是圆空。我再问你,这是佛说,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的方空,你在方器皿见方空是定方、是不定方?这指那空说的。你在方器里面所见的这个方空,是定的、是不定的?在圆器里面所见的圆空,是定的、是不定的?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假使要定的,定的,我们再拿个圆器里头,那个空在圆器里还是方的,那才算定的。那空到圆器里头,你看圆器里头又是个圆空的。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就是不定的,不定的方器里头的空不是方的,空不是方的。这个道理是比喻的意思,在法上显,在器皿的意思我们容易明白,它是显法的。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像你说的,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而你不知道大小、长短、缩断这个道理之在。就是性,见性是大是小、是定是不定,这全是错误的观念。空呢?是虚空。你是方器看着方空,圆器看着圆空,虚空没有方也没有圆,没有方圆之相,哪里还来个定,没有定方。这是由尘的境界相,这叫六尘境界相,不定。不定,为什么?那方器里头你看到空就是方空,圆器里头看到空就是圆空,这叫六尘不定相的,就这个意思。应该怎么办?你把尘亡掉,亡尘,那空就是空,空没有方也没有圆。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你要想这个空器空,入到没有方也不是圆,你把器除掉,把方圆器除掉,那个空体是方的、是圆的?不应说言,更除虚空,能把虚空除掉吗?在器皿的方相,不在虚空。如果把器皿去掉,尘境自然,虚空自然是遍的。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到了这个祇园精舍我这见就缩小了,在四王天上我这见就放大了。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到屋子里来把我见缩小了。仰观日时,在外头看太阳的时候,又把我见放大了,挽见了,齐于日面。若筑墙宇,我们再修建个墙,把见就夹断了,能夹见断。穿为小窦,把房里打个小窟窿,打出去。宁无续迹,那有相续接头,接头有个接的意思。这个道理不是这样子的。

这佛反问他,让阿难自己去悟得,他自己明白了,显出他是谬妄的;谬妄的,不是真实的。入到屋子里头了,把我见就缩它令小了;到外头看太阳时候,把我见又放大了。让他自己审察,是不是观日把它舒展了,到室里头把它缩小了?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原因在哪里呢?佛就跟他说了,因为你迷你自己跟物一样的,把本心失掉了,失去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在这个道理当中,由于你的法执;这里说到法执,我们对一切法产生执着。因为一切众生的法执没亡,还执着心外有法,心跟法分开了;心与法分开了,一动则有碍,随便你说什么,全成了障碍。若悟得了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什么障碍都没有了。

咱们经常会说万法唯心造,万法都是心造成的;心唯万法,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唯心。要能达到这样子,就同佛的作用了,妙觉圆明,圆融照了,那个心无内外,无始终,无大小,无方圆,不要起执。因为你这个见,就见性本来是无碍的,一切物不能障碍,你要能悟得万法唯心的道理,悟是得证悟,证悟才行。像我们学学经论,佛说的话我们学来了,我们也明白了,不行!明白了是体上,你起不了作用,在作用上你没有,你常时修观也能得到一点帮助。所以说凡夫、外道、小乘菩萨、二乘人,他们都成障碍。因为啥呢?法执没破。如果法执破了,没有这些障碍了。迷了自己,把自己当成跟物质一样的,把本心失掉了。心为物转,凡夫,心被一切事物转了就是凡夫。心能转物,你能转万物,就是圣人。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这道理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等咱们修证用起来可非常不简单了。我们学习佛的教导,我们明白,明白什么?肉体是假的,我们每位道友都知道是四大假合的,这个不是我。那我们现在离开肉体,又到哪去找个我呢?这个问题就叫开迷悟之分。悟了,一切无障碍了,知道身是物质的,咱们的心性不属于物质的,要转心;心转了,咱们经常说转迷成悟,心能转物,则同如来。我们被一切事物所转了,那就迷了。如来的微妙智慧,就是如来能转物,悟到一切诸法皆空,把法执破了,圆满了。若能悟得心外无法,明心了;那叫真正明心,心外一法都没有,法法唯心,每一法都是心所现的。所以能够转一切物为自己,到这种程度,到了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个是悟得如来的法身。我的法身跟如来的法身平等平等,这是约法身说的,而不是约肉身说的。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但是达到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个显示我们的自体,性!说我们自己的体性是自在无碍的。我们都是学华严的,华严讲理事无碍,理就是我们的心性,事就是我们现在的肉体,它们两个是无碍的。理能成事,如果悟得了,把理遍为事,它能转事成理。众生迷了,迷了就把理迷了,把这个地水火风所成就的肉身当成自己的身相,这就障碍多了,什么都是障碍了。把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跟缘识所分别的认为自己的心,妄认自己六尘的境界相为自己的心相,这叫迷,迷了就把自己跟物质一样的。我们心性不是物质。因为你起心动念做一切事,都被事物所障碍住了,通不了;像这门都关上了,你就出不去了。如果你没有这个障碍,墙壁也可以走,你也升空,那叫无碍境界了。我们因为把这个六尘缘影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那个影子,把这个当为我们的心,现在我们都是这样子,这叫内六尘障碍,你就看什么事物看不清楚了,这叫迷,把这些事物当成自己。又因为一切诸法事事物物在心外实有的,离开自己心实有诸法,这又把自己心迷了成了物质了,所以一举一动你行不通,被一切障碍住了。通则无碍;我们碍,这些东西把你障碍住了,碍则不通,有障碍就通不了了。

如果我们学华严能够常时观想身心都是法界,不动道场,遍游三千。在这道场自己没动,但是遍游三千大千世界,不但一个佛国土,能无量佛的国土。如果我们要生到极乐世界去,就早晨吃饭的时候,能可以到十方国土去托钵乞食回来,回到极乐世界将吃早饭。你从极乐世界到娑婆世界来,几秒钟、一分钟时间就可跑个来回,咱们一辈子也去不了,也走不到。什么原因?肉体的障碍,心灵没障碍。大家可以试验,你摆张极乐图在那你作观想,你把你自己化身在极乐世界里头,又回到娑婆世界来,又到了五台山,又到了普寿寺,在这看大家都干什么;打一转圈,再回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说法,不错不乱。这是见的问题,讲见不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照佛你这么说,我这个见精就是我的妙明体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这个妙性就在我眼前。

【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见必我真,见一定是我的真体;我今身心,复是何物?那我这个心跟这个身又摆在哪里,是什么呢?好像另外有一个真心来了,我这假的都没有了。现在不是这样子,而今身心,分别有实,我现在的身心是个实体,彼见无别,分辨我身。阿难就生了恐惧感,我假使照佛所说的,认为见是我的身心,那我现在这个肉体这个身心呢?见是我的真性,那我身体身心是什么?成了两个了。他这种疑惑,那我现在这个身体是什么?我另外还有个真性?这个真性有没有实在的作用?那不是这样子,我现在的身心是实实在在的,那个见没有,用那个见来分辨我身。这是缘心有用相,因为他现在这个时候是缘自己的这个现在的身心。所以佛说这个见是我的真体,那我今天的身心,现在我的身心,又是什么东西?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若照佛这么样说,我能见的这个是我的真的,我现在的身心那又是什么?每逢悟得,讲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说这身心不是我,离开身心之外还有个我,要这样说那是错误的,身心即是一切事物之义。因为我们性体是遍的,也遍于我们这个肉身。肉身可不是性体,性体遍于这个肉身。所以问佛,若佛所说的这个性(身性)就是我的心,能令我见我的心,就见性实在是我了,那我身体就不是我了。其实应该怎么样观想呢?见性实我,身心也是见性所显现的,物则生心,色即是心,心即是色。这是圆的,不是分别的,阿难是以分别心来认识实体的。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那如来如果这样说的,如来以前说物能见我,难我的时候,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这个道理我明白,见性离开我跟一切物一样的,反能见到我的身。在阿难是想,见性离开我,反见我的身。物能见我,就物能见我的身。这个道理我简直不明白,就这么一句问话了。若照佛这么说,心性跟我好像是两个东西,心性能见到我,我又见不到心性。

这个道理,有时候楞严经说它是开悟楞严,要你作观想。你听这一句话,每句经上的话,你先想想,你怎么样应用,你怎么样理解。或是经上一句话,你把经本合起来,你这么想,或身不是我,离开身还哪找我?身既是我,身是无常的,那我身不在了,我又到哪去了?我那个我是谁?究竟身心跟我这个真性,究竟是一个、还是两个、还是多个?你参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思惟参。所以见身跟见物,作为一体、作为两体?把这个身体认为是真,这个身体认为是真的话,那妄的部分呢?因为是真了,没妄了,因为全没妄了;全没妄了,身体确实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把身体当为真的,是认妄为真;开了悟了,他认得真体了,他这个妄的认得肉体是虚妄的,有没有都可以的。

但是执着,众生执着,这故事我讲过好多次,但是这段经文里头很容易你这样认识。我以前讲那终南山的两个老修行,年代大概是宋朝之前,一个认为在山上修了二十来年了,还没有开悟,也没有成道,白住了。他另一个道友认为我们的功力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了,悟得的跟证得的不远了;换句话说,生死已经了了。他这个道友不听他的,就下山了。从终南山走到潼关,住在一个店里头。因为他在山里修行有一定功力了,他走路,一疲乏,他一坐下,一打坐入定了。大家知道入定,我们佛弟子都知道入定。入定不是死亡,就是把你身心世界全定下来了,停止了,只观心性,并不是死,叫返观观自性,观这心性。在这个时间这个店主人并不知道,看这个和尚一天也没动,两天没动,一看看也不喘气了,那和尚又找谁?他也没有家,也没有弟兄姊妹,没谁来收。店主人就替他当孝子了,就把他给烧了。烧了就麻烦了,他这个神识又回来了,每天回来在店里头闹,说“我在哪里”?大家记着这句话,“我在哪里”!

这个店一闹鬼,谁还来住?这个就传来传去,山上他那个道友就知道他遇难了。遇难了就是修不成了,zai 难来了。但是他有一定功力,他道友就下山来度他来了。顺着他走路线找到这个店里头,跟店主人说:你在某个时间,有个出家人住你这个店里头是不是?说:是啊!他住这,他死到我店里了,我把他给烧了。这个老和尚跟他说:他没有死,你把他活烧了。说:怪不得天天晚上来找我要,我在哪里?他说:我来把他给你收了好不好?店主当然高兴,你收了,我这店又可以做了,人就可以来住来了。他说:你给我预备一堆劈柴,木头,把那木头堆一堆木头,预备一缸水,你给我准备起,我把这鬼给你收了。

到了夜间人静的时候,果不其然他那道友来了,就叫我在哪里,说你在水缸你。他到水缸去找,他说没有我。那劈柴都点着了,大火,说你在火里。他到火里去叫,火里也没有。那这个道友就跟他说了,说:你入火不焚,入水不淹,到火烧不到你,到水里不淹你,你要我做什么呢?这个鬼,就是那个老修行大彻大悟,哈哈大笑!明白了。明白什么了?明白自己的自性,明白自性了。

【佛告阿难:汝今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因此佛告诉阿难,见在汝前,是义非实。你瞎执着见在你的面前,见跟你成了两个了,见性跟身心各是各的体,这是错误的。见即是身心,身心即是见体,不是两个。你要说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这个道理不通,不是这么回事。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应该怎么样呢?如果要实在在你前,汝实见者,你真正看见你了,就自己见自己;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你断定了,你能指出来你的对面物体;不是这样子,没有这种见的。你这个见体的见精,一定有个地方、有个所在,实实在在可以看见的,这个说法就是错误的。那你这个见精有个地方,它从哪里来的?能见见于所见,得有个方向,得有个方所,是这样子吗?你能指出来你这见从何方来的,什么地方发出来的见?阿难答不出来,当然没有。

【且今与汝,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且今与汝,我现在跟你都坐在祗陀林;遍观林渠,往外看树林子、花木殿堂;你手里能指的种种相,阴凉的地方是树林子,明亮的地方,阳光所照的地方;有障碍的是墙壁,没障碍的是空间,是空;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各物是各物,各有各的形,你指着哪个是?无不指着。佛令他,你指见一个有方所在什么地方,所有咱们这个祇园里头,你指着在什么地方?当然指不出来。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若有一个你前面还有一个能见;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你用你的手指给我看一看,何者是见。这个大家可以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这个见,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妄见的见,我们看见这个从哪里来的?说从眼睛来的,我们一般答覆我见是从眼睛来的。你问瞎子能见不能见?说瞎子不能见了。你问问瞎子,说你看见什么?说我看见就是黑暗。对,一切尘境明暗两色,他不能见明,还能见暗,这是见性。不能见明了,他能见暗。不能见明,他眼根坏了。他能见暗,有见,并不是没见。所以佛让阿难指出见,哪个是见?没有另外一个见。何者是见,什么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阿难当知,明暗色空,就一个有形有相的一个空间,只有两种。若空是见,那就固定了。空是见,见明就不能见物。若物是见,见物就不能见明。这是佛立一个规格,令阿难解答的时候,说这两个不能混淆。即物,要离开物质,物非物。这是讲物性,一切物都有物的体性,这是这一科里头最主要的。

阿难你当知,空若是见,空既成见了,你就不能见物了。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有见没有物了,有物就没得见了。有空,见空;有见了,空不是见,见也不是空。这个你得参!所以佛问他何者是空,什么叫空?何者是物?有物就有障碍,有空就无障碍,这个空跟物你怎么想,见空?见物?这让阿难思惟的。这个里头举出一个手一个眼,说见人见不到之处是什么?你见,见不到,那是什么?还有见没有?有见,有见见不到,那个见就是见不到。有见,见到,见到是什么?见的自体是什么?主要是问这么句话,什么叫见?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这功夫就有点让阿难去深入追求想,想什么?分析这个见元。见是元精,就是见的本体。见无相,无相的知见是什么?就叫见元。就是前头经文所说的见精,或者说是见性,那除物者的方便。这个问题非常的微细,当然咱们每个人可以算到,说见咱们一般都认为是眼见,咱们对任何事物眼见为实,我看见了确实有这件物,眼睛看见为实,其实这个实不是真实的。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所以阿难说我在这个讲堂之内,能所能见到的,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的,及我眼睛所能看到的,皆是物,都是物体。无有是见者,哪个是见?所见的都是物,无有是见者。凡我所指的所看到的都是物,都是物就没得见了。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我可不是圣人,我是有漏的。有漏的,就是没证阿罗汉果。初学声闻,乃至学闻道也是最初开始学的;那菩萨更谈不上了,乃至菩萨;我能够在万物的前,剖出精见;性,我能够在万物之前,能够找出我的见性;离一切物,别有自性,把一切事物都离开了,还有个自性,我做不到,找不出来。离物我就没有见,有物我才有见。佛告诉他的时候,这个见不论有物无物,见精常存。见精,我们简单说就是唯心,心性的常存。阿难答离开物我就没所见了,无所见了。净妙见元,清净的净妙见元,就是见的性体,见性的。阿难就说真实话了,我是才学的人,这个道理离我还很远很远的,我不能进入。

【佛言:如是如是!】

佛就承认说如是如是,你说的对,实际上就是这样子;如是如是,你所答的对。因为他说的都是要是想能够见性体,量括十方,眼见沙界,一切是无所不知,那与一切法非即非离。咱们的心性,心即一切法,心也离一切法,能即能离。说离一切,离即是即;即一切,即一切即是离;合起来说,这就叫不即不离。就咱们所说的万法唯心造,一切法心造的;那回来说,心归万法,根源。所以这一段经文,一切经文,佛跟阿难辩论,让阿难开悟,让他明白自己的心;不然,换句话说叫忙修瞎练。明心见性了是真修真练,没明心见性叫忙修瞎练。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佛又进一步给阿难解释说,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这显现离了见没有一切事物,这是遣非见的,就是即一切物要离一切物。如果把它分开来说,单明没有是见的,什么叫见?说:你看见没有?我看见什么?你得有个物所指,说:某某事物你看见没有?他才说我见没见。你就问他说:你看见没有?他莫名其妙,我看见什么呢?就这个含义。你看见你自性没有?没有一个人能答覆说我看见我自性了,答覆不出来。一切事物之中,哪个物叫见?没有叫见的,指不出来什么叫见。对物说见。没有,什么都不对,说:你看见没有?看见什么?答覆不出来。这个道理我想我们问话当中都知道。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祗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这一切事物中,你能指出来什么是见、什么是非见?全无所见,全无是见。佛跟阿难说,你跟我都在祇陀林里头住,看着这个园林,乃至上面的日月光明,这种种象必无见精,种种象里头哪一个是见精?就是能见的精华。受汝所指的,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呢?说见,见精,什么是见精?没有。那什么叫非见呢?也没有。没有见精来受你指出来的,没有。那又完全没有见,那这些东西你怎么看见的,就是这样意思,你还是有见。有见无见皆非是,都是错误的。说有见,自然不对。说无见,更不对。见精没有有无。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阿难如实答,我实遍见。世尊,你问我时候,我看祗陀林都是真的,哪个叫非见?祗陀林也好,精舍也好,哪个叫非见的?没有。我见的万象,万象之中,还有一个非见的吗?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同时阿难又自己举例了,何以故,树不是见,云何见树?如果树不是见,那我怎么看见树?若树即是见,那树是见了就不叫树了。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怎么着都不对,这是讲见的所以。

这个问题,所以开悟的楞严,怎么样能开悟呢?让我们用功,你参!好比我看见这个讲堂,这么多人听经,是有、是无?你要敢说无,人家说你瞎话,这个讲堂里大家在听课你说无。你要说有,见精本无,见精元明,你看见的是妄,不是真看见。所以当你没有了解没悟之前,你如何思惟、如何想、如何说,全是非见,错误的。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我又思惟,阿难说我又想,在这个万象当中,微细发明。我又一想,想来想去,无非是见。我发明最微细的当中,见性能朗见万物,无一物而非见者。这是阿难自说,我又思惟,万象当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除了见之外,什么都没有了,万象即是见。那再翻回来,见即是万象。

【佛言:如是如是!】

佛承认他,如是如是;佛言,如是如是。无一物而非见,你所言的不错,所以来印证他全是一体。整个的万物事物,见也好,事物也好,仅仅是一体,无是无非,这才叫一体;有是有非,就不是一体了。

这个意义是要我们思惟修的,不是在文字上你懂,等到事实上生活当中,你就不懂了。假使你在病苦当中,或者是在你痛苦当中,你把这个思惟思惟,虽然没证得,能减轻,能增加你的道力,晓得肉体是物,不是性。物是生灭法、衰微法,它是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种种苦难交集这一身,你想离苦得乐,你得把它认识清楚。在你身体不受用的时候,你就想想吧!物不是我,是我的。我常这样跟道友说,我的身体决不是我,大家也可以参!我的身体是我的,跟我的杯子、我的毛巾都是我的,它跟它是平等的。如果你每天这样观想,当你身体病苦来了,社会上说精神战胜物质,从精神战胜它;咱们佛教不是,这是你观力。观力,物质不是我,我能降伏物质,用你的性指挥你的肉体,不是让你的肉体来指挥你的性体;身体是你的用,不是你的体。这个道理大家懂,体是根本,用是随时变化的。社会上这样讲精神战胜物质,就是说一切事物全是物体,精神就是我们见性,用我们的性改变你的体。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在这个听法的会中,有些个没证得阿罗汉果的,没断见思惑的,就是非无学者,还在学法,就是没断见思惑;非无学者,指是没证得阿罗汉果的人。闻佛所言,茫然不知,因为他的智力不够;没断惑,被惑所迷惑就是智力不够,听佛这一段的开示不理解了。一时惶悚,就很恐怖意思,无所依据的意思,而失其所守。这种情况就闻到这个甚深法义,他没办法理解,更不能信受了。佛是智者,他看到这些个听众,知道他们不能理解,心生恐怖。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这一段是佛看见这个听众不理解而心生不定了,所以就安慰他们。这个事情法是阿难请的,以阿难为此法的因缘,所以佛就对阿难说,阿难是当机众,说你们不要不安,听我给你们解说。如来的无上法,你要想修成佛之道,必须得如是学。因为佛是过来的,成佛的了,成就无上道了,他于一切诸法自在,理解这个意思。你们不要怀疑如来所说的法,如来的法是真语的,没有虚假的。假使你如果是诚心、专研、接受,把如来所说的法多思惟、多观照就能进入了。就像你所说的,指着阿难说,如汝所说的,就是依据你所说的,你所说的跟佛所证得的真如实理是相违背的。佛入真如实理,说的是心地法门,佛不会说假话的,不会骗你们的,不会眙误你们的,不诳语,不妄语,没有虚伪的,都是真实的;不是像世间法、像外道法,那是不同的。你应当深思,如理的思惟,可千万不要有外道思想。

佛在世时候的外道思想言论也很多的,在社会上传言也很多的。外道所说的是四种不死的法,哪四种呢?他说不死天,生到天上去,一生不乱答人,死后了你当生彼天;同时那四种是矫乱的论议,这个咱们这不详细说,在最后第十卷里头,这个问题详细的解说。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有、亦无,这都惑乱说法,这个下文到第十卷再详细跟大家说,这个地方略引一下子。

你们应当汝谛思惟,汝谛思惟就是应当如理的想。谛指着理说的。咱们讲四谛,生谛、苦谛、灭谛,谛者理也,就是如理的思惟这一切法,这审实的意思。思惟就是你想的要正确,像八正道的正思惟当中正思惟。无忝哀慕,就是不辜负佛所说的一切法,就是这个意思。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是时,在阿难跟大众闻佛之法生了一种不安的心,情绪不安。佛虽然这样安慰了,效果还不大。所以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就是哀愍这些听法者;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这个是种仪式。当时在法会中出现这种情况之下,文殊师利法王子他的智慧观察;同时他看见这四众弟子惶悚不安的,他就向佛请求,恭敬白佛言;他说:世尊,这些个弟子们,就是这些闻法者,他们不懂得二种。哪二种呢?色、空。主要是讲色有形有相的,空无形无相的,这是两种尘境。这两种如何是对?就是合乎道理。如何是非?就是不合乎道理。这二种的精见,就是色的体、空的体,或者说色的性、空的性,这两个的性就叫精见。精见是什么?就是我们八识那个见分。八识中有相分有见分,这个精见是指着八识的见分说的。色空之道理所含的意义很深,有时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时候双遣,色不是,空也不是,非空非色。这个要我们平常的观察时候,我们都有这种思想。当你礼佛见佛时候,你是以色见这个佛像、是以空见佛像?当然你是以色相见佛像,空相就无所见了。这是错误的,要在楞严经上这是错误的,这是没开悟不明白的。“非空非色见如来”,离开相,离开非相,不是空的,又不是有相的,见如来!这个在这前头的举这么个例子。
这是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说现在这一帮众生,他们对于色空之理;对于性,性分;八识当中有见分有性分,就是相分跟性分,精见是八识的性分当中说的;这种道理他们现在还没办法进入的。对于是义、非是义,无非就是是,没过错,非就是不是,这是有是非之见的,无是无非就不能理解了,说是不对,说非也不对。这种深义,这种精见,就是八识的性分,达到这种境界了,那这是菩萨位了。色空、是非这种道理,现在这个大会当中的这些闻法的当中,他们还没办法理解。这是文殊师利菩萨向佛来表达说我们今天这个闻法的法会当中,对于色空的真理还不大清楚。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
今天闻法这些大众他们心里不安定,为什么?就是他见与非见当中搞不清楚的。就是现前所缘的境界相是什么?色空、明暗,色空就代表了。对于色相空相,倒是空、倒是相?对这种的见解不明了、不清楚。若所见非见,那就没什么寄托了。说肉身是假的,不是真的,那真的在哪里?就是这么个问题。见所非见,所见的说是假的,不是真的,那真的又在哪里?应无所瞩,就是他没有寄托了,把他那个执着给他夺掉了;夺掉,他没捞没了;没捞没,反倒恐惧了。因为他以前说我见到什么东西,你要指个物质。现在若是见,若是见没有所指,见性,见性有什么相?无所指了。前头佛所讲的是见性,若是见,他们若执着认为是见,那没有指,见什么?若是非见,非见那更没寄托了,非见就是无相法了。他不知道这两种道理所归,所以才有这个惊怖相。见无可见,见无所指,见即非见,就是没有所指的意思。那注意点在什么地方呢?没有注意点了,就混淆了,色空混淆。我能见着色,说这色是假的,不是真的,是空的;见着空,说这空中有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个咱们念心经,大家都念得很熟悉了;就在这个问题上这样生起恐怖。因为见一切相,就一切色才生心;一切相见到是假的,相即非相,把他的寄托认识给夺了,夺了他就惶恐了。

【非是畴昔,善根轻鲜(音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文殊师利菩萨又说:世尊,这些个闻法者在往昔的时候,畴昔就是在过去,他请求佛开示,给这些人开示;说这些大众都是有漏的,有漏的就指都是凡夫;说他以前从来没闻过大乘之法,现在佛讲这个道理是大乘法,他们还在小乘发心的根地,所以他听到怎么不茫然?善根轻鲜,善根没有。所以惟愿如来,大慈发明,对这些个弟子们,世尊,你得大慈大悲,大发慈悲心来启发他们。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所见的一切相,跟他能见的那个见精,就是见体,这个指着见精;就是能见的那个性,跟所见的外边诸相,说两个是一个,他就茫然了。能见的也是物;所见的是物,能见也是物,这一个问题就是是与非之间,他们还没闹清楚,他并没有转识成智慧;如果他要转识成智了,他就明了了;还没到那个程度。好比我们这眼识看这个花,能见跟所见是两个。眼睛见到这些尘境,花,能见是我眼根,这明明是两个,现在前头说是一个。能见所见,能见之物,所见之相,没有差别,完全是法尘影事,全是尘境,能见也是尘。

现在我们诸位道友,在佛教说,我们跟我们自己人说我们肉体是假的、是幻化的,不是真实的,是生灭法要消失的,不要太执着了,不要太把它看重了;咱们这些个道友没一个怀疑,听见都能接受。如果刚接触刚信佛人你给他说,他就是恐怖感,怎么我跟那些东西一样?我是我,我是人,花是花,怎么把我跟它一定看法?花,咱们都知道是生灭的,时间短一点,人是有情的,所以那怎么是一样呢?那你到楞严经上,性见元精,精明的那个精,就是见精,就是这个含义;就是物质跟精神变成一个了,见精元明;但是见的时候另有一个性,见性元明,这是显性,纯粹显性体的。

这个道理我这没有说清楚,不是在这个文字上能说清楚的,这有专门的学,专学这个,让你懂得这个大体。因为这些个道友们往昔他们的善根没有,他把物质跟精神是绝对分开的;现在突然间讲精神即物质、物质是精神是一个,他就糊涂了,他说物绝不是我,我绝不是物,他是这样的分别,咱们都是这样认识的;现在说物即是我、我即是物,那他就不理解了,没法理解。这段意思就说这个问题。所以文殊师利向佛说这些没有善根的,很少善根,所以闻到如来这样说,他们就有点接受不了了。一切物象,与此见精,见精是八识识神,这一切物的相,就外边这形相,跟我能见的见精(见体),究竟是什么东西,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对的?

我们平常例如参禅的人,明心见性,咱们现在这讲的就是明心见性。因为你不明心、不见性,当然这个问题没法理解了。一切法无是亦无非,让人听了就糊涂了,无是无非。花是花,这杯子是杯子,桌子是桌子,万物宛然;把这些东西等同一性,是一个,能理解吗?就不能接受。他把这个是法非法,就像我们现在也这样子,这是佛法,那些个世间是生灭法;我们前头还讲的,那是些外道法,我们这才是佛法;说外道法即是佛法,佛法跟外道法是一个,精元一体,他怎么能接受?所以我们经常会说万法一心,一心万法。这两句话你笼统这样说谁也会说,但一分析那就麻烦了。说杯子是我的心,谁相信?说这个毛巾是我的心,谁相信?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所以说圆人受法无法不圆,那都是圆融的。凡夫乍闻这个法、乍学这种意思的时候,你就没办法接受。这是世情,就是世间的众生的情感。现在佛讲让你超脱世情,楞严经是明心见性的,教你明你的心性。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所以文殊菩萨这样请求之后,佛就跟他说了。佛告文殊及大众,文殊菩萨就是代表大众请法的。文殊菩萨当然都明白了,大众不明白。佛告文殊及大众,十方如来,不止我释迦牟尼,十方诸佛;及大菩萨,菩萨之中加个大字,可不是一般的菩萨,这些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观音、普贤这一类的大菩萨;他们住在里头,自住三摩地中,这个是真三昧,无上三昧,这个三摩地,我们普通都说三摩地,但是这些个佛,十方诸佛跟大菩萨所地的三摩地;见和见缘,能见所见的一切缘起一切相;假使心里头运作所想相,全看成是空华,空中的华都无所有。你所见的跟你见的所缘想起的一切事物,全是空华。凡是能想像得到的,你认为一切有形有相的全是假的,都是虚空的华;眼睛有毛病了,看虚空的华,本无所有。

佛就跟文殊师利菩萨说你不是代他们问吗?那我就告诉你了,这就是显现真如的本体,显现你的实心,明心见性了,这教你直指你的心,就明心见性了。一切对待法,一切因缘法,就是一个真如实际,其他都没有,也就是佛跟诸大菩萨住那个三摩地。这名词随便可以安,三摩地是圣智,但是得大菩萨。因为这些个诸佛跟大菩萨他了解一切法的无体,全是虚妄的,没有实体的;若能住在这个三摩地中,再观一切法,不但身心没有,外边的世界也没有,根、尘、识三者皆无所得,这才称为大菩萨。能见的见性与所缘见的一切诸相,你心里所能想像的相;能缘的是见分,就是能见见分,但你所缘的一切境界,六尘境界相那是相分,那叫相分。一切众生,凡夫,外道,都是内执身心为我,把这个身体跟我的内心这才是我。那除了身心之外,外头所有一切尘相都是实有的,认为是实的。我们看我们普寿寺,像我们所有建筑,我们认为都是实的。你的身心这是我,外头一切境界相也是实在有的,这叫我执法执。断了烦恼了,见思惑断了,像阿罗汉断了我执了,他知道明白了开悟了,无我;断了法执,不但我没有,一切法也没有。权乘的菩萨跟二乘的圣人,他们的法执坚固,他我是没有的,佛说一切法乃至世间一切相,这个是真的,执着这个世间是实有的。

佛给圆顿的大菩萨所有给他们说的法就不同了。这些全是生了病的眼睛看空中的华,诸法从缘起,缘生无自性。一切法从缘生的,缘生的法都没有体性,本来就没所有,只是因缘而起的,没有作有,有了又当成实。这个地方没庙,原来是空地。我第一次第二次到五台山,在这路过,路过上广济茅篷,这地方是空地,这对面全是空地,哪有个普寿寺?影子都没有。所以一切法就是无中生有,有了不是实在的,为什么?它可坏性。哪样是坚固的?都是缘生的。缘生无自性,本来没有,做,从做上做出来这么一个庙,有了;有了是无常的,因为它是可坏性。这个道理我拿它做比喻,就说了所有我们一切诸法,缘生诸法,万法从缘生,缘生无自性,这个我们学了很多的佛法都知道了。假使你能够把你所学的华严经来用上,咱们法华经也讲了,华严经也讲了,你把你那个道理来用上了,这个已经是第二步了,这个都没达到重重无尽的;等你明了自性了,晓得性从无碍,一微尘里转大fa 轮,一毫端现宝王刹,那个境界又不是这个境界了,那你必须得见性。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你这个见跟外边的缘,元是菩提;缘是因见而起,它本身就是觉性,除了觉性什么都没有;它本身是妙净明体,清净的、光明的;云何于中,有是非是?还有什么对、有什么不对,有什么山河大地世界,全部都没有。你要能够达到这种,一切妄皆是真。为什么?随染缘故,真随一切缘,缘就为一切诸法之生之根,缘生万法。诸法从缘生,诸法也从缘灭,生需要缘,灭也需要缘,就是个缘,咱们的根、尘世界全是虚妄的。根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六根;世界是六尘;六根六尘中间还有个六识,这称为十八界,这十八种全是幻化的,都是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非的,没有是非知见。不过这种的在各个经论上说得太多了,各有各的解释吧!大体你这样认识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学,从文字上或语言上你能理解,等我们能证得能够用得上,那可太难了,不是咱们这辈子、两辈子。所以凡夫能够理解到解释跟佛齐等,佛也这样说,凡夫能解释这样说,但是用到真实实际上,咱们就被惑都迷到了,就不明白了,就迷惑了。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所以说到这,佛就跟文殊说吾今问汝,我现在跟你文殊,佛说我现在跟你;如汝文殊,说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你这个文殊另外还有个文殊,是文殊的有吗?倒是还有个文殊,还是没有文殊。这个我想大家都会答,没有!文殊只是一个文殊。这个说本是一相,非二相。一真,就是一真法界,没有是一真、非一真,没有这个说法。文殊菩萨就喻一真之体,一真之体,还有另外一个体吗?没有。整个的六合之内只有一个真体,在佛经上说一真法界。华严经讲得那么多,就是一真法界。文殊就是一真之体,此离开这一真之体,另外还有个一真吗?还有个文殊吗?没有的了,就是这么意思。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所以文殊菩萨答覆也这意思,
如是世尊,是这样子,我是真文殊,没有一个是文殊、不是文殊的。哪还有文殊,就我一个文殊,还有什么是、非。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有一个是文殊,还有一个不是文殊,那成两个文殊了。现在我今日,非无文殊,就是我;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你说我这个文殊,非无文殊,即是文殊,是实文殊,是非文殊,没有这么两个相,诸法一相。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理解,怎么样去观想呢?现在这个世界六十多亿人口,六十多亿人,咱们用一个字就代表,人!不论他六十亿、一百亿,他是人,就是人。管你黑人、白人、红人、花种人,不管你什么人,他就是人,人就是人。但是你要去分析,人可就多了,哪国人?黑种人、白种人、红种人?不去分它,说总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
我们这个知见的见,佛言此见妙明,能见这个见,是见性;不要一说到这个见就是眼睛,不是的,指见性说的;此见妙明,这个妙明就是见精,不是见相;能见的见精,就是见体,虽然被无明烦恼被六尘境界把它障碍住了,它灵光现不出来了;就像咱们看不到天上,咱们现在连北京都看不到,这个法堂里窗户门外一隔上,你看不到外头去了;但是见精可不是这样,它是妙明的,它能见到极乐世界,见到无量世界,要这样来理解。能见的见精,在无始劫以来,它被无明障、烦恼障把它给障住了,这叫在缠,把它缠住了,它的灵光就不现了。我们每位道友,我们的见,我们那妙明的真见,就被我们贪瞋痴慢给障住了,什么妙明也放不出来了。那我们也把障碍把它洗干净,消除,那我们就能见了。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一切尘境就是色空。那分别开就多了,总说起来,一个见,一个有相,一个无相,乃至于闻见。这句话说我们的真心,妙明真心,乃至我们所具足的无上菩提,清净圆明的真心,被这虚妄的色空,乃至于见闻境界,都给你障住了,妙明真心就显现不到了。

那你推究起来,我们现在要明白,要追究,要追求,追求我们的见精,这见精是有是无?是什么样子?咱们换句话说,诸佛所证得的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跟我们所具足的清净无染那个心,是一个,不是两个。因为我们在缠,让染缘给染住了,就不妙了;佛说那种境界相,我们没有了。如果把这染垢都除掉,回归本来面目,那叫我们的真性菩提,回归我们那真性菩提。真性菩提什么样子?从始以来永远是清净的、是自然的,在缠而不失,我们虽然被六道缠缚,并没失掉,它是圆满周遍的,只是迷了。

真心,人人都具足了一个真心,这是指我们体。但是我们这肉体跟我们这个色身,这都是假相的。那绝对不是妄,虽然被妄所缠,被色空境界相所缠住,但它本来是清净的。妄从哪里来的?妄即是真,妄从真起的。本来无妄,妄起分别,那这个分别就是妄;你不分别了,妄就没有了。所以空和色我们在经上说这是相分,所指的相分,这个相分就是依报,根尘世界一切所有相,所有想的,你的见闻觉知所现的,这是你的见分;你正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身相,这是你的相分;这全是假的,不是实有的。就是现在对我们来说,假的这两种相我们都具足的,不是这样子吗?事实就是这样子。真妄的二相就是一个执着、不执着,好像很容易,但是你要不执着时候,恢复你的真相,那不是一劫两劫,那就修去吧!所以明心见性,咱一般的是说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个菩提可不是佛证那个菩提。那为什么还有两个菩提吗?菩提不是两个,你这个没假修为,没有功德相。例如咱们禅宗初祖立证菩提,开悟了。不错,他悟得他这个性体跟佛无二无别。像我们一些学法者,我们也学到这个境界了,我们学华严经谁没学到?一微尘里转大fa 轮,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但是用呢?用不上。

这个道理大家可以用世俗的想,我经常给人这样讲,怎么来解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的,那我是中国人民,我是银行的主人,你到银行拿一块钱也不行,能做得到吗?银行给你吗?但是你可是主人,不是这样讲,我就拿这个道理比。不错了,我是主人,你被你的奴才都把你掩盖了,你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奴才,把你本有的本性都给遮盖住了,你没办法,起不到妙用。

我有时候经常这样想,六祖大师咱们都承认是大彻大悟吧!六祖大师讲经的时候,他不认得字。他不认字,他没学。他不认字就是得学,学认得字,得别人给他念经,他道理理上能通,事上绝通不过。等你详细学起来,就知道五明菩萨,要想利益众生,学哪一门你才懂得哪一门;你不学,不学不通。佛为什么要经过无量无量劫才成佛,就是他什么都学,就是这样意思。不是咱们所说的笼统真如,颟顸佛性。如果咱们这个糊里糊涂的我跟佛一样的,我也具足佛性,这个非常颟顸、非常笼统。就像我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谁是主人?人民。人民,你有一份,你就主人。名义上很好听,你使用上不成,解决困难了一点都不成。所以你得一步一步修。说开了悟了,悟后起修,修功德,修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先行菩萨道才能证佛果。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可不是这么容易。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也没有哪个月、哪个非月,是一个月亮。那是月影,不是月。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懂。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这叫什么?妄想。知道了什么叫妄想,妄想从何起?何者是妄想?这就是妄想。你所见的,观见的尘和土,种种发明,全名妄想。你在这个之中要找出个是、非,没有。所以是非辨别不清楚的,永远不会清楚。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这个意思就是会妄归真,返迷归悟,了知你知见的当中一切尘境,也都是一真所现的。了知一切水中的月亮,就是天上一个月亮,哪有这些月亮?这些道理很容易明了。妙觉明,这还没说性;妙觉明性,妙觉明就是照法界之性体,妙觉明圆照法界的性体。圆照法界之性,就叫妙觉明性。你悟着这个体性了,你把一切法依他起性,一切法都是依他起性的。依什么?缘,都是依缘而起的,这叫依他起性。但是妙觉明可不是,不是依他起性。妙觉圆明没有依他起性,没有遍计执性,一切皆无。所以能令你指出哪个是非、哪个是是,你能指出来。指非指者,能指的不是指。知识的识不是妄。这就是妙觉明性的明,你要悟得了一真法界,见分和相分全是空华;眼睛害了毛病了,看到有两个,实际上是一个。这个问题不是这么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的,咱们要是讲明白了,如果进入了,咱们就成就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这还是破见的,十番显见,现在是第九番了,说这个知见的见是见性的见,不是情感上的见,十番显见的第九番。显见就是我们这个见性是超情的,不是情感。那我们一切凡夫,乃至二乘人,初学的有学位的人,没有断见思烦恼的,那个知见的见都在情感上。因为这个法会的当机阿难尊者,他示现的凡夫,他所有的见地已经是跟一切的凡夫相同的,所以他请求的问题也是佛破除的问题,就是超凡入圣。
楞严经就是超凡入圣的,是顿超直入的,立证菩提。所以学楞严经的时候,你少用情感,多思索,思索出智慧;就是多思虑,多观察,一个事物,随便任何一个事物,乃至人与人之关系,看着问题很小,你这个都是情见。你从情见而入性,见性,性是体,从这个事上而去觉察它的本体。你学楞严经的时候,你多做思索观察,一定要离开文字相、离开心缘相。我说这个思索,这是心缘相,思索而后要离开。咱们依着经本上,这叫文字相,文外思义,在文字之外观想它的道理。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你多想一想,多想出智慧。所以用观照般若。等你从观照用久了,你就产生般若了,般若就是智慧。

依文字而离开文字相。我这是讲,你们在听,这是言语相,闻听。这全是假的,但你从这个假的当中去证实、去分析,你学了楞严经了才能够进入。学完了之后,把这一部经听完了,你回来观想一下,你自己分析一下,你听经之后,跟你没听之前,有什么差别?如果你学完这部经,全文学完之后了,你看一切事物,不论什么,乃至你吃饭穿衣生活的一切问题,学习问题,你学完了经起了变化了,这个你自己感觉,外人没法知道。什么叫情?什么叫智?这两个很难得分。在我们现在说是情感用事,人说你不要情感用事。但我们以情感来依着文字、依着语言来学,等你学到一定程度上了,离开文字,离开语言,离开言说,这进入智境了。但是我们现在必须得用情感,因为你还没得到智慧。

所以大家学楞严经学了一段时间了,不过我们中间中断了,没有连续了。你从阿难尊者他这个过程要理解到,他是完全是情,佛是启发他的智慧,这个是从情见开智慧。以情见,这个见解完全是显情的。佛要他用他的性见,用智慧,用理智。我不晓得诸位道友念心经也好,你每天都要念的经也好,乃至于地藏经、阿弥陀经,你天天念,或者你念过三年了,念过五年了,念过十年了,念过二十年了,念过三十年了,你再回顾一下子,跟你最初开始念的时候情况如何?所以你听经时候、学经时候也如是。现在你得学习到什么样子?什么是情(情见),什么是智慧。往往你对于一切事物的时候,别人有时候说,或者责备你了,你是个学佛的人,乃至你是出家师父了,你是用情感来处理一切问题?还是用智慧处理一切问题?不然我们把楞严经讲完了,大家没什么进入,效果不大,那只是提倡提倡,有福德,没智慧。我们听了经了,当然有福德。福德是有了,但是没得到经上的智慧。

我所跟大家说的意思,要得到智慧。我们一天跟人语言行动说说的,这是我们尽人事关系。人跟人都是人情、语言、文字,我们虽然是出家了,又学戒受什么的,你还没入圣位,就是你没有智慧,还是都情感用事。听到社会上人跟人吵架,唉呀!不要太情感用事了。那应该怎么样?应该用智慧。这个智慧跟情感两个很难得分。圣人说话跟我们也是一样的,他就没有情感,他就没有情执。我们人跟人的谈话,乃至处理一切事情,你表现的如果是你要学习好了,你看这完全情感用事,不是智慧。智与情很微细,什么样是智慧?什么样是情感?等一部楞严经学完了之后,你能知道这个能分析出来,你就算有智慧了,能分别。所以你听到阿难所问所答的,他是以人情问的,这是凡夫境地,凡夫就是这样子。圣人,就是有了智慧者,那他看问题不同了。大家从这一段可以磨练,所以今天没讲经之前开始跟大家说这些个,大家看看阿难这段文字,以后这段问答大家就明白了。有些还是外道思想,问些个都是外道问题。印度当时外道很多,九十六种外道,有时他问的话就是外道话,因为他看到当时的外道的情况。

因此我们诸位道友学了楞严经了,增加你的智慧,你分别是非的清楚。大菩萨他分别很清楚很清楚,但是他随缘,他知道众生达不到,随众生缘。所以学法要有抉择性,这叫善学。不然你在这听讲经像听说平书的一样,像讲故事一样,那就错了,这不是一个世间法,这是了生死的。同时楞严经是顿超,顿超!不经过三贤十地,直接的就明白了,才叫开悟的楞严。我们都想开悟吧?都想明心见性吧?楞严经学完了,我们虽然没有大彻大悟,起码我们知道我现在这个凡夫的心跟所有圣人的性是一个,就是转凡成圣。所以为什么说顿超直入,立证菩提,楞严经的含义就是这样子。因此大家看阿难这个问号,所以他怀疑,纯粹以一个凡夫心。阿难是大权示现,跟凡夫当然不一样;但是他现在在这楞严会上,所有向佛请问法的时候,所表现的完全是凡夫,乃至于外道。在楞严经上讲外道,心游在外,你心不在菩提道,全是外道,走方便门,走小门,没进大门,在旁门而入,都叫方便,方便门。这个是直入菩提。因此听到阿难问佛这些话,佛又跟他讲许多外道的情况。因为这以下,今天这段文字多数是这样,所以跟大家说清楚一点。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的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这是佛所说的明心见性的性的知见,这个性的知见可不是情感,显这个见性超过情感。因为它超于性不变,随缘义。这个随缘就是自然义,因为性本身不是自然义。见性不变,随着一切世间的缘,就是随缘,不是自然产生的。见性不变,随缘而非自然,不是自然境界相,随缘不变又非因缘;换句话说,自然、因缘,说因缘说自然都是虚妄的执着性,这是虚妄的感情计度执着,不是智慧。但是此经我们讲的见性这两个都不是,既不是自然也不是随缘,非此二者。常住湛然,湛然常住;性非生灭,生灭非性。经文的话,你把它反问一下。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佛所说的是真实的、是诚实的,是称性而言,所说的是性,不是情执。上来佛所说的一切,楞严经前面所说一切法,说我们这个觉性它有能缘的功能,但是不是随缘。佛,你如是说的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这个性体不是生灭。那你所说的这个法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的冥谛及投灰诸外道种,说有一个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阿难问号。佛,你现在所的真性不变的,性不是生灭,那跟这个外道所说的;外道说的冥谛,投灰外道,冥谛外道,娑毗迦罗的外道,他们说的真我,真我遍十方;他们说的真我,跟佛你现在所说这个,又有什么差别呢?
因为在佛没出世以前,印度古来的是梵天的婆罗门,就是婆罗门教,咱们按说婆罗门教,他们自己称说他们是梵天人,不是人间的人,他们是梵天的后人。他的目的死了之后还生到梵天,古来就叫梵天。现在印度这个教很盛,还是婆罗门教,就等于我们中国古社会上的儒教的传说一样。我们中国是以儒教立国的,印度它就是婆罗门教立国,四贵族种性,婆罗门教是最尊贵的,如儒教的。到现在印度人佛教是消灭掉了,佛教已经灭了三、四百年了,但是婆罗门教永远的没有灭的,他们婆罗门教还是一直的很盛,从始至终。

所以阿难就假这个来跟佛教所说的含义,跟婆罗门教所说的含义,又有什么差别呢?它说冥谛,等会儿再详细说这个冥谛;它的教义,这是外道,外道教义,它说一共有二十五谛,它说一切法是常的,这个常就叫冥谛,冥谛就是常的;从冥谛而生出来二十三种法,现在印度所说都是这些法,这些法湛然常住的,永远是常住的,它说是不生灭的,这婆罗们教的法说不是生灭的。阿难就假这个外道的法来请佛解释,像印度的投灰等外道他们所讲的涂灰,把那个灰,尘土,烧过的灰涂到身上,投灰外道说这就是修行了,涂灰外道。这个苦行,修苦行的,涂灰苦行跟修道有什么益处呢?在我们佛教徒认为他没益处,外道他认为有益处。涂灰就是他的修道,叫投灰外道,或者把身投到灰暗之中;在我们认为无益苦行,一点利益都没有,行这种苦有什么利益呢?

那还多了,乃至于熏鼻子,你们看印度人鼻子都扎这么两块,脑壳上都钉些个疤,他认为这就是修行的。你看到那个印度女人把鼻子穿个洞,挂个环,她挂到这,乃至于在这烧,她拿火烧的。乃至睡到那个有棘刺的木头上,那个树林子,睡到那棘刺上。或者不食。我们这个打饿七,有时候我们打饿七几天不吃饭,认为是修道;佛没这样宣扬,佛是天天吃的。所以我们过午不食戒的,我们要知道因为那时候的情况,佛不是制一个过午不食,是因为你一天的乞食,到外头求食。你早晨出去求食,等你把这钵饮食回到家里,回到你的山林树林里头,已经差不多中午了;如果你吃饱了,坐一坐,你晚上再去乞。你一天还干什么呢?就去乞食了。所以这个过午不食是让你修道,是这样来定的戒。佛制每一个戒的因缘很多很多,我是举这个例子,不是像印度这个教的。

有时候你到印度去看,就现在你看很奇怪,但是大城市没有,你到乡间去,你朝迦耶,你朝菩提迦耶的时候,朝鹿野苑的时候,你到那乡村你会遇见很多怪事。你会看见那个印度人给那个鸡,把那个鸡养的多好,他给那鸡磕头,你站那看着莫名其妙,他们是持鸡戒的。有的给牛磕头,就是在印度迦尔各达,我那时候去,那个牛随便到哪个家里去,到哪个院子去,不敢撵的;牛犄上挂的那个红布,挂的有些个好多香彩什么,你可千万别惹那些牛,你要对那牛碰一点,这条街的人都跟你拼命,那是他们的神。这叫持牛戒,现在还有,一样的。牛戒、鸡戒各种外道,乃至卧地上的,把地上故意摆些个有刺的东西,在那上睡,说这就修成了。佛教把这些定为外道,说这跟心毫没关系。
什么叫外道?心游道外。他心不在道上,他在道之外去了,才把他称外道。佛教讲是修心的。他们也说有我,他们说的也是真我,他们认为那个我,真我,跟我们佛教所说的完全相反。他们外道那个我,大我、中我、小我,大、中、小;有说大我、小我、不定我,现在这些个外道很多的。阿难就提出这么个问题,佛,你今天所说这个心,就是心地法门,跟他们说我,有差别没有?第一个问号。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佛你曾在楞伽山给大慧菩萨等,敷演斯义,也说这个问题,说大我、中我、小我,跟外道所说的自然、因缘,是一样、是两个?外道常说自然,我说因缘,不是他的境界相。

于楞伽山,楞伽山这个山名翻个什么呢?不可往,就是去不到。如果你没有神通的,不是阿罗汉,去不到,所以佛到楞伽山说法都是大菩萨。那时候楞伽经上说,是大慧菩萨为请主,大慧菩萨是楞伽会上的当机众,当然等还有其他大众。佛曾在楞伽山为大慧菩萨,广辩内教,跟外道不同之义。这要看楞伽经,纯粹是辩论,就是说我们佛教跟那些个外道不同点,不摄及那些外道。彼外道等,常说自然,就是无因论。咱们一切佛法讲因缘,讲因,外道说无因,他说无因论。他说一切事物无因无缘自然生的,自然灭,自然生灭,没有因缘。所以他在偈颂当中说“谁开河海堆山岳,谁削荆棘画兽禽,一切无有能生者,是故我说为自然”,一切诸法都是自然的,没有生灭。佛说的因缘法,不是境界相,跟外道常说的这个自然有什么差别呢?

在这法会当中,前头的辩论,阿难尊者他也懂得学了很多,也知道这些外道的道义。他现在举出这个例子来,他就对于这个资发一切助道的因缘,佛以前是讲因缘法的,佛说在慧性当中,在楞严经,开悟的楞严,把这一切法三乘种性都是给他断绝,顿超直入。所以阿难就产生了很多问号,他就举出很多外道问题来问佛。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离远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佛现在所说这个情况,再加我过去听到外道所说这法,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离远一切虚妄颠倒,好像非因缘,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你跟那个外道所说的自然情况有什么不同?那些外道佛给他们定为是群邪,不入群邪,获真实心,要得到妙觉明性。阿难问这些问号很尖锐,在我们平常说就很尖锐,就说矛盾很深,如何解说?外道说非生,本来就有,从古以来就如是;非灭,永远不坏,永远也如是。不失不坏是常义,诸法常住的。不是这样子,事实上不是这样子。觉性能离一切颠倒,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请佛再开示,不跟那个邪知邪见一样的,获我们的真实心,妙明觉性。所以阿难就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是他提出来的,请佛解答。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佛就答覆他,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我现在跟你说的法,就说性体的法,已经解释了八次了,这叫八番显见。七处征心,在这个之前的是讲的你的心,真心所在。现在把这真心变为见性,真心即是见性,见性即是真心,这是十番显见。我已跟你说过,前头说了八遍了,这是第九。在八番显见的时候,那个时候跟你说得很清楚,不是自然。我跟你解释了,你还没明白,你现在把这些以前的解释惑为自然,迷惑,没了解。我前头给你说那个是种种全巧方便,目的是让你达到一真实相。你现在不但不理解,你还把这个一真实相跟外道等同,我跟你说了这么多法,白说了,岂不辜负于我哉!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阿难我问你,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你说的自然,自然体在何处?若你是一定认为觉缘是周遍的、是不动的,性不是生灭的,以为是自然的。那你应该明白,有一个自然的体才可以。你体立何处?什么是自然的体?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我跟你讲的你观察一下,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吗?以暗为自吗?以空为自吗?以塞为自吗?这个是说拿这明暗空塞,这四相哪个是自?哪个是你自己?属于明不能见暗,属于暗不能见明;属于塞不能见空,空不能见塞。那就自相矛盾了,你定出来体吧!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以明为体,你看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你应不见塞。空是没障碍的,有物质就有障碍的。在这个诸暗等相,你以何为自体?于明时,见明时暗就断了。则于明时,你要见明的时候,明的时候你见明;那暗的时候,见性不就没有了。是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能见都断了,还能见所见吗?怎么能见明呢!乃至诸暗等相,以为以诸暗等相为自,你就不能见明。在明的时候,见性就断了。那翻过来,你如果见暗的时候,以暗为自,那你到明的时候,暗相就断了,性也就断了。你如何解释呢?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就答覆了,阿难言必此妙见,佛说你这个见是不可思议的妙见,性非自然,这个妙见的性不是自然的。那我又发明了,我今发明,那就是因缘生。既然不是自然生,先前阿难知自然,佛给他破了,那不是自然,不是自然就是因缘。不是自然就是因缘,那就是因缘生。阿难说若照佛所说这个妙见,它的性不是自然的。那我又明白了,我又发明,不是自然就是因缘,那是因缘生的。但是又怎么样能合乎因缘性?我还没明白,就是咨询如来,是义云何,能合因缘性?其实这是不对的,性非因缘,所以佛又给他破除。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佛言,汝言因缘,你说这个性是因缘。吾复问汝,你说见性是因缘,那我问问你吧!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明暗空塞这四种,你的见究竟是因什么产生的?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或者是因明有见,见性现前。因暗有见,见性现前。因空有见,见性现前。因塞有见,见性现前。明暗空塞这四相。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佛又问他,若因明有,你这个见性是因明而有的,因明而有的见不能见暗,只能见明。你假使说不是因明有的,因暗有的;因暗有的,只能见暗,不能见明。如是乃至因空有的、因塞有的,因空有见不能见塞,因塞有见不能见空,这个空塞跟明暗两个是一个含义的。这几句话就是你生见的因,你这个见的生起,暗生明灭,明生暗灭,就这个含义。暗生的,明现了,暗就灭了,你见就没有了。明生的,明生的暗来了,你见也没有了,只能见明,不能见暗。明生的见明,暗生的见暗,就这个含义。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复次,佛又再问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你这个见究竟是明暗空塞,缘哪一个情况得到的?就是明暗空塞四种,哪个是你发见的缘?因为这个不能定,这几个都不是发见缘,明暗空塞你都能见。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空生不见塞;若是塞有,塞又不见空;缘明有就不能见暗,缘暗有就不能见明。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
当知如是的精觉妙明,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当知,你应当知道,用你的智慧照了一下,观察一下,观察什么?这个见性是离四句绝百非,你如何说都不对。就说精觉妙明这个见性,它是个觉体,不变的,不随你明暗空塞而变化,纯一无杂的精觉。精是精纯的意思,就是纯粹一个觉性。但是随一切缘,体随用,性随用的时候就叫妙用,所以才叫灵明不昧的妙明,这是一种解释。

还有这个见是见精之体,一切见之本体,它是本觉性。因本觉性从妙的产生明,妙就是从妙起明,从妙起个明,明就是妙。定中照一切,发光照一切,定是寂,发光是用,寂用同时,所以叫妙明。妙是体,明是用,明从妙起。因此一切众生不明此理,不明什么理?即明而妙,明就是妙,妙产生于明中,没有两个。妙还归于明,明才产生妙,明即是妙,妙即是明,这个道理不会变化的。假使你要固执把它当为因缘,那是佛所说的方便善巧。明就产生于妙,因为妙才明,这是本体随缘,这是华严经所讲的随缘义。假使你要把它执着当成是自然的,那就是外道了,向外追求。所以嘱咐他,你应该知道精觉妙明是如来藏,精觉含着妙明,如来藏含着如来,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因缘自然都是叫戏论。古来诸大菩萨说此性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之玄。

【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
但是这个妙性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说是说非全是错误的。因此在离四句绝百非的一体上,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教你不要取舍执着,也不能够转执着,不因缘,不是自然,这就成了戏论诸法了,这是虚妄的情识的计度,所以又加个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不要在这上去执着。把这个是、不是、非是、是与不是全把它遣除,所以加个无字双贯,贯到底下,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凡是你不能下决定义,就是这样子,因为它不属于你这个凡思所能定得到的。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什么道理呢?很简单,不属于一切相,离一切相;不属于一切法,即一切法。离相非相。凡有执着相都是情识所有的现相,在这段文字佛是教你离开情来显法,情是虚伪的,虚伪尽了,法的真实就显现了。这是我没讲这段经,上来我跟大家说的,就是来让大家明白这段经文讲的道理,不要起执着。我们用感情,用情感来任何一切事物,那一切法就不真了;必须要情尽,情识尽了,法就真了。万法皆相,这个相不是万法的本体,万法的相不是万法的自相,那是什么相?虚妄计度的心相,咱们心的虚妄计度。我们在这个环境生存的人,到你那个环境去了,这个环境的心情计度的相,跟那个环境的人的心情计度的相,他就不一样,他没标准的。

我说这个意思,我在大陆到美国去,我们的生活情况一切相,乃至我们的法律,社会的形态;等你到美国去,他那个社会,他那个法律,他那个形相,跟我们大陆大有出入。所以我们这个妄情计度,心情计度,各有各的计度相。假使我们执着是因缘,我们这是执因缘相,他那个表现的是自然相,因缘跟自然这个心情就不一样了。因缘也是假的,自然也是假的,这都叫世间相。但是在我们佛经“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是绝对不错的,你到任何处,任何处离不开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中间加个六识,这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任何情况、任何地区、任何人都是这样子。为什么?它同产生于一个正觉,这个正觉人人都具足,就是妄情执着。如果你把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界这个假相,这个妄执全消灭掉,真的就现了;真现,妄就灭了。这很简单,这谁都懂。妄计的一切法,你把妄计的一切法都能够不妄计了,放下了,自在了。简单说,我们要把遍计执这一个执着离开了,就变了圆成实;离不开妄计执,圆成实永远得不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个总结说就是你把妄离开就是真了,离妄即真。现在我们达不到真,就是我们被这个情,就是上来我跟大家讲的,没讲经文跟大家讲的,这段意思就是这个总要的意思。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祗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在我们的心中,云何于中来安排你的心,以这世间一切戏论的名言的假相,不去分别它。你分别也没有,也撮摩不到的。让你拿个手在虚空抓一把,你能抓到什么?你抓到看看,什么也没有,还是个空的。你在虚空能撮摩到什么?如以手撮摩虚空,祗益自劳;你去撮摩,撮摩什么也得不到。虚空云何,随汝执捉,你能把虚空捉到吗?你捉不到的。这就意思你是徒劳无益,你劳动什么也得到的,就是徒劳无益的意思,形容词!有的人到死的时候,他才明白了什么也拿不到,怎么来的怎么去。怎么讲?你在你妈妈生下来之后,你拿什么来了?你死的时候,你什么也拿不走。所以你要明白,拿这个道理比喻你那个真心,真心是无挂碍的,什么也没有。这是第九。

第十就是显见离见。我们一般的都是情感情见的见,十番显见到第十了,把这情感之见全都消灭掉了,离情之见那是什么见?见精。见精指自己的本体,就是见精的自体,就是见的自体。在这见精的自体里头真妄和合,咱们现在是真妄和合,妄是假的,真又何尝存在呢?应该以非妄非真,而后才能回归还源即真,即妄而即真。

我们因为含精带妄,我们现在都是这样子,我们的自性一点没离失,也没丢掉,就是被妄所缠,真妄和合,就是我们现在真妄和合,所以有真见、有妄见。真跟妄又不是两个体,就是现在我们自己我们认不到我们的真,纯粹是妄。但是我们的真又完全没有失掉,到理上讲真隐妄现,都被虚妄所迷住了;等我们要成就的时候,真显妄灭,妄全都消失了,真不带妄,现在我们这个真带妄。因为我们所见的都叫妄见,你看任何事物,你想像而已,你不明白。有很多人,就一切人吧!不是很多人,一切人,在他没有见性之前,他不明白,见了性了才叫明白;你把妄分去了,就是真了。因为他有个真见、有个妄见,但是真妄是两个吗?不是,不是各有各的体,妄没有体,又不是两个,非常微妙!我们这个见精带妄的时候,现在我们都如是见精带妄,虽然我们这个见是妄见,没有一样真实的;我们把妄离了,断了妄了,那就叫真见。

人在梦中的时候,梦中那个人他不是真人,他是梦里头人,叫梦人;离梦的时候,则名醒人。我当初一出家,我师父给我起个名字叫觉醒,因为出家了,觉醒了。这两句话触动我出家时候我就想到了叫觉醒,我感觉我一点也不明白,还在梦里头一样,我自己起个名字叫梦参。醒没醒呢?没有醒。我在美国纽约时候,连续做了几个月梦,演自己的电影,一生一生一生这样,一段一段、一段一段,我才知道。有时候你们大家有做这个梦吗?你在梦里头作梦,作梦在梦里头又作梦,有时候能增加过三道。唉呀!我这是在做梦。知道我这是在作梦,醒了,我这回可醒了,但是这个还是梦。这有的人都有过,有的人跟我讲过这个梦,我也跟他讲过这个梦,一个人梦中的过程。梦里明明有六趣,到我们觉后了无大千。到十番显见时候,离一切见,离一切妄,叫显见离见,离开一切妄,你真见才显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妙觉性不是因也不是缘。世尊云何常跟我们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怎么会没缘呢?或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这个道理如何讲?好了,这个道理咱们现在讲不明白,下回再讲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我们在前一科讲的因缘、讲的自然,这两种都不对,都要排遣,不是心性。阿难就向佛请问妙觉性明这是自然的道理,现在说非因非缘可以吗?阿难说我以前听佛所讲一切法是因缘生法,现在把因缘都遣除了,跟以前说的是不是有矛盾?他问这段话就是这意思。他向世尊说这个妙觉真性,必妙觉性不是因也不是缘,过去为什么佛常跟比丘说见性要具足四种缘,这个地方是没有缘了,那佛常说的要想见性体得具四种缘,因空、因明、因心、因眼,那么现在这个道理怎么样来圆融?怎么样能通?是义云何,请问的意思。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佛告诉阿难说,我说的世间和诸因缘相,那是随缘说的,非第一义,我现在跟你说权实这个法不同。以前说的是权巧方便,引诱你们进入实相,现在直接是显实相义。以前全是权巧方便,现在是讲真实的实体。我说的世间诸因缘相,不是第一义。佛就答覆阿难,你问我以前说的也说因缘法,但是那不是第一义谛。现在我跟你讲直显明心见性,直明性体,这跟以前不同了。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吾复问汝,一切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要没有这三种光明,那就不能见了。这是说阿难答覆的是用世间相来答覆,佛是显见性的。大家在经文里明白,这种问答是明白让我们去见我们的性,不是眼根,不是意识,就这个含义。所以佛说我再问问你,世间人都说我能见,这个见是什么见?阿难就直接答覆了,因为有日光、有月光,白天就是日光,晚上就是月光,或者晚上再点灯,现在电光电灯很明亮的,这样才见种种相,是这样就叫做见性;若没有这些光明,什么也见不到了。不过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在世的时候,还没发明电;咱们现在都是电光见,多加一个电光,这个光明跟日光月光相同的。

所以佛的意思就跟阿难说现在非昔日所比,过去的因缘所以你这样可以说,现在不是这样子。所以佛先问他:你那个见是因为什么名字才叫见?云何不见,云何见。有日光、有月光、有灯光才见,若没有这三光的时候就不见了。日、月、灯三种光明,因有这三种助缘才有见。若没这个助缘、没有光呢?没有光就无见,就见不到了。所以见必具缘,这阿难所答覆的,这个见一定得假助缘。佛要显真见,不是这个见,所以先拿世间相来问阿难,让他从虚妄进入真实。这个说都是对的,大家都懂得了。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所以佛又问阿难,若无明时,若没有这个日、月、灯光,那是不是就叫不见了?没有日、月、灯光就不能见了,那还能不能见暗呢?阿难,若无明时,没有这个日、月、灯,没有这光明,这就叫不见,应不见暗?这是问号了,还看得见黑暗不?暗还是见到。咱们自己用咱们眼光看,咱们平常这样子,不能见明,还能见暗,见没有失掉,能见的见并没有失掉。不见的是明暗两色,日、月、灯都包括在明里头,那不见明还能见暗。若是明不能见,也不应当见暗。若是明不能见而能见暗,此但无明,这叫无明,不是无见。你见还见暗,不能见明还见暗,这不能叫无见。所以佛问阿难还能见否?阿难答不能见。这是不对的,这是佛批驳他答的不对,不是无见,只是无明。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这个我们一般的世人没有这么样想,所以佛说阿难答覆的是错误的。这个见能见明也能见暗,不是明没有了,见就失掉了。不能见明,你还见暗,你还是有见,不能够说不见。你在明的时候不见暗相,这叫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这样子不是错谬了吗?这就大错了。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黑暗、光明,光明把黑暗夺了,有光明,黑暗没有了,有黑暗了就没有光明了,那你这个见性不管黑暗光明你都能见。光明时候见明,黑暗时候见暗,你见并没有失掉,那是两个相,有明了就破除黑暗了,有暗了就把明破了,你见并没有因明暗把你见没有。非汝见性,于中暂无,这个道理你懂得了吗?不是你的见性于中暂无。有明的时候,见暗的见断了。见明的时候把暗相断,见暗的时候你明又断了,见明的又断了。所以如是则知,二俱名见,明也是见,暗也是见,云何不见?你见永远不失掉的。明,你也能见,这叫见明;暗,你也能见,这叫见暗。见明时候不能见暗,见暗的时候不能见明,不是你的见的问题,是世间的常情。这世间常情见明有见,不许见暗有见,这可以吗?不可以,绝不可以。佛说我以前说法有时候是善巧方便,随顺世间上说的,像权教说空就破除有,有是有障碍的,空是通达的,有时明了说明,就不一定见暗,就是这样子一个意思。

对于这个意思不要有成见,暗中之见,你不用眼也知道。但是你观空的时候、观明的时候,这是心观,你也不用眼。所以以下要辨别六尘境界,跟你六根要辨别的。现在这个都是大致提这么一下子,做一个问的提,因为下头这些问题都要重新的辨别。前头的第一、二卷只是说一个简单,咱们后头还有八卷,就来辨别这些个问题,翻来覆去辨别。为什么?让在这个辩论当中,让我们得知真理。得知什么真理呢?性体。这部经教明心见性,把我们这虚妄的尘劳,所认知;简单说,我们这认知都是虚妄不实的。特别对我们的身体。如果大家经常用观力来观想,你对你的身体,你知道它是我的,它不是我,属于我;我的身体当然属于我,但是它不是我。但是这个凡二把它当成我,凡夫把它当成我,二乘人破掉它了,破身见,破我见,那只是我执,他这个法还没破。这个道理,学楞严经完全是思想,在语言文字上你要想找真实,你永远找不到的。所以你经常要修观,一切事物但有言说、但有形相,没一点真实的,你平常这样去观、这样想,这些道理都是明白证明这么样一个问题。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佛跟阿难说,是故阿难,汝今当知,现在你应该到你明白的时候了。明白什么呢?见明之时,见非是明。注意!当你看明的时候,你的见可不是明,只是见明,明决不是见。见明的时候见不是明,那你见暗的时候见也不是暗;见空的时候你见也不是空,见非是空;见塞的时候,你见也不是塞。明暗空塞这四缘都不是见,能见的现相,外相。这是显什么?显第一义。那个见既不是明,也不是暗,也不是塞,也不是空,明暗空塞不是见,是见所见,你见所见到的现相。那我们要观,我们这个懂得道理,我们就观我们这个身体,你见你的身体,身体不是见。你自己见不着你的脸,但是拿个镜子可就见到了,你拿镜子一照,你就见到了。这个道理谁都懂吧?假藉就是这样子。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这四种道理告诉你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能见见到所见的现相,那个所见的见不是能见,那个见是离开见,那个见不是你的真见;就说那个一切相不是你的心,用心大家就明白了,一说见就不大清楚了。心能了知一切相,但一切相不是心,心也不是一切相,就这样来解释。就是你见不是见,不是所见的境界相。能见非于所见,这个见是离见的,因为那个见是达不到的。又有说因缘自然和合诸相,都不是见,全是假相。这个见指见性说的。咱们不是明心见性吗?若要见性,离开见那个真见。悟见见了,就是悟见见的体了。是悟体了,我们离开一切缘;一切缘生的诸法都非是体,假合的。所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能见见到所见的一切境界相,那个不是你的心,不是能见。即使达到这种样子,达到恢复你能见的见上,也是离见而已,离开妄而已,不是圆满的真心。真见是什么样子?真见是体,真见就是见的本体,无一切缘它照样能见,体照样现。一切缘都是体上所生的,缘非是体。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里头有三个见字,见见的时候,见不是见,所见的不是能见的性。能见那个见是第一个见字,它是纯真无妄的,是你那个究竟的体,也就我们此经说的妙精明心,精明妙心都可以的。第二、第三那都不是见了,那是这所起的假相。所以在这四个见字当中,第一个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是第一个见字,是本体的真见,其他的都依他而起的假相。这个我们平常的有些人说开悟,开悟就是人家说明心了见性了,那个见,见性之见,那个明心见性,心即是见,见即是心,得这样理解这个见,这个见是心见。心见只有一个,一也不立,说一个都多了。那我们现在说了四个,见见之时,见非是见,那三个都不是的,只有一个。为什么佛在一切经论说因缘自然,一切经都讲因缘自然、讲和合相,那是随缘的,随哪一部经教,随哪个众生缘,那不是第一义法。第一义法离一切见,就是一切的虚妄心你放下、看破,唯此一事是,就是一个真心,其他都是假的,这叫明心,这样来明心。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佛说到这里,对阿难说;不止对阿难了,包括所有的在会大众二乘人,如等声闻。阿难是学声闻法的,阿难这个时候还没证得阿罗汉,佛就把一切的阿罗汉都包括在内了,叫二乘法。汝等声闻,就包括已证的或者没证的;狭劣无识,没有智慧;因为你不懂得,也不能通达真如实相,这叫清净实相,不能达到这个意思。那我现在教你们吧!吾今诲汝,我现在教诲你们;当善思惟,就用用功;善思惟就是观照,观照修;无得疲怠,妙菩提路,对于这个菩提道路上,微妙不可思议的,不要懈怠。

这个地方所说的实相,在咱们大乘起信论讲就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它的真体、它的本体是清净的,是本然的,是没有尘染的,所以叫如来藏。这个实相的含义有一个如实空义,有一个如实不空义,还有一个如实空不空义,这个在大乘起信论咱们讲得很详细了。这个空义是说空的那些个,咱们所有的虚妄、一切的染法,这些都空掉的;空掉这个才能够远离分别,空掉这一些个才能说达到万法皆空,空了就净了。

但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他写那个偈子上头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他在五祖大师道场当中,五祖让他们都写个偈子,所有弟子都写个偈子,选祖师;五祖要退位了,选祖师,让所有弟子都写个偈子。神秀大师上首弟子,他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经常的擦一擦,不让它沾了灰尘。说你这个心千万不要依止贪瞋痴慢,都把它洗干净,意思是这个意思,说时间相不谈,勤勤的时擦,这个是第二性。六祖是在那给人家碓米,舂米壳子,就是在那碓米。他没资格,因为他还没有出家,他去了,五祖叫他在那舂米,做劳役,做劳动。像在我们这打扫清洁的,刚出家,要发心,还没参加哪个班,就是这样意思。他听见别人念,大家说五祖说写得不错,当一般的修行人,这是第二性的修行人,念给他听。六祖大师说不好,我也有个偈子,他请那会写字的张老师就给他写上去。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来什么都没有,什么东西惹到尘埃去了,也写在墙上了。五祖来看到,脱下鞋来就给它擦了,他说不好,怕伤害他。晚上了,五祖才到六祖大师,我把衣钵传给你,你赶快逃走;你不逃走,人家杀你,夺衣钵。这故事咱们不长讲了,大致就这样,我是举这么个例子来证明。

我们要一个如实空,要清净的空,这叫空如来藏,这叫如实空义。还有如实的不空义,无相无不相是真如实相,自体相用,常恒不变的,但是这个不变的自体随缘,随一切众生缘。要度众生,度众生要随缘,但是随缘不变,但是它相续的还能随清净的本然而不变,这叫不空如来藏。如实空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的实相,这个包含两种,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包含两种。

所以如来就问阿难,让他悟明实相之理。这个意义是含着的,咱们这么解说经文里头没有,经文里并没有。说你善思惟,就是你正念观察,随着你的心的思虑去观察一切。如来教诲他的时候,就叫他如实的听。阿难接受如来的教诲,这个叫闻慧;听来之后把所闻到的道理,经过你多番的思惟,就叫善思惟。善思惟就想了又想、想了又想,就观察修练,闻、思,这就叫修,这个思惟不停的思惟。无得疲怠,不能懈怠。生死大事,让你时时念念的不能放下,这样的发心才能够向前精进不懈,才能成就。

这上头有一段注解,显说分了十科来为说,增进我们修行益义。第一科显其脱根脱尘,迥然灵光独耀,这是当下,观的当下即空的意思。第二科显其离身,离开身形,离开世界,离开境界,身心世界是本不动摇的。第三科显其尽未来际,这个真心,就是我们这个心灵常住不灭,不管经过什么;咱们就是人死了,人死了是现相肉体,咱们那真心常住不灭,永远相续,直至成佛;成了佛了这个心也没有增长,在凡夫咱们这个妙明真心也没有减少,常住不灭,不增不减。第四科显我们这个心从无始来,经过好多的颠倒;无始来在六道轮转不晓得经过多少次,它永远不失掉,常在,这是无失。第五科它无住、无还,表面它常住的,永远不失掉;也没有个失掉又还回来,没有,都没有,不动。第六科显其不杂不乱,超象外以孤标。第七科显其大,或者是小,观大观小它是自在无碍的,所以怎么观它也不变化,它也非大非小。第八科无是无非,好像堕了妄境了,堕了凡夫了,堕到畜生了,堕到地狱了,它也没有失掉、也没有小,还是那个,原来如是;乃至成到佛了、成到大菩萨了也如是,永远如是,无碍的,无大无小。这都是观心的。这个心无是无非,有时候说真,有时候说妄。你这个见,真知真见现前了,一切虚妄的妄情就息灭了;一切妄情的显现颠倒,真就隐没了,真见隐没了。第九科显其诸情不堕,远越外计权宗,随便经过,乃至堕外道、堕凡夫,堕什么,随便怎么样变化,它不随情堕;堕者是假相,不是它真相。第十科显其自相亦离,纯真无妄,这是解脱成就了。

原来就如是,诸佛修成了还如是,诸佛没有增一分,在凡夫也没有减少一分。这个形容这个心,这个心在我们这个地方叫菩提路上的菩提,就是菩提心吧!谁这样教诲的呢?佛。佛就是如实空、如实不空、如实空不空。吾今诲汝,这就是如来教授阿难的,吾今诲汝,妙菩提路。那咱们这十科里头分别所变现的是妙菩提路,从妄里头显真。咱们现在都是凡夫,咱们具足的是跟佛无二无别。如果有别的话,我们就修不成了,不是那个种性。因为我们都是佛种性,都有成佛种子,人人都可以成佛。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阿难闻到佛这样说,他又向佛请示了。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佛以前所教授我们的因缘、自然、和合与不和合,我还没弄清楚,就是我还没证得。就是如来以前说的法我本来就迷,再一说我更糊涂了,就这样子,我还没学好。现在佛又说见见非见,我更糊涂了,重增迷闷,怎么办?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请佛你大慈大悲,再给我们解释,开示我等。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祈求佛,你把我们这个迷惑给解除,让我这个心觉悟明净,就是再请求。这样子说完了,悲泪顶礼,承受圣旨,就是等着,很悲伤的伤感自己无能无知,没开智慧,请佛再开示。所以悲泪顶礼的意思,是表显自己未悟。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大家学楞严的时候都记住这几句话,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简单说,妙奢摩他三摩提路。开这种楞严大悟的时候,妙悟妙修,都加个妙字,妙是形容词,形容不思议。如来将演这个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陀罗尼翻总持,大陀罗尼就是大总持。总持什么?总持一切法,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佛所教授的总起来说叫陀罗尼,三个字就解决了。这又加个大字,就是形容着这一法比较着更深入,形容词,其实就是菩提,妙菩提路。

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就把佛所说一切法、一切的妙义,都在这个咒语当中。咱们简单说吧!就是咱们所念的咒就叫总持,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咱们说念那个唵字,或者念嗡字,每个字头念咒都有个唵,或者念嗡,嗡嘛尼陀罗尼,或者唵嘛呢叭咪吽,都可以。那是什么意思呢?就这么一句话,就把三藏十二部都包括了,所以叫总持;而且是含着无量的义理,这叫妙总持。这个妙总持,咱们这楞严经的楞严咒。楞严咒是最长的,我们可以把它缩短一个字,嗡,或者说唵,那叫大总持;或者说吽,唵嘛呢叭咪吽,就光念一个字,吽吽吽吽,这就叫总持法门,所有咒语都包括里头了,整部华严经也包括里头,吽!就行了,就念了一部华严经。所以叫大总持。那么多的字陀罗尼,楞严咒,本经本咒里头大家都念的;少字陀罗尼,唵嘛呢叭咪吽;一字陀罗尼,就一个字,吽!它也具足了。这差别的很多,意义完全一样的,大家懂得这个含义就行了,叫大陀罗尼门。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佛又告诉阿难说,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你很聪明,拿一部经,拿来就能闻、就能读,读了你就能全记住,只能够增长你的多闻,但于观上头你心还是不知道的。于奢摩他,微密观照,于这止上修谛方面,妙奢摩他是说止的,你心犹未了,你还没有明白。因此汝今谛听,加个谛字,就是如里的审察,不要在音声来注意。吾当为汝,分别开示。虽然佛没有责备他,含义就是你只是爱于多闻,多闻就是爱听,“多闻总强记,不免落邪思”,还是不正当,不入心,就这样子的。你有强记的力量,只是多闻而已,你自己本性所具的真理你还不明白,你还不明白微细观照,就是观照的功夫没有。体是理,照是自,用你的真智观照你的真理,你还做不到,你心里还没有明白。你在真智没有明白之前,没有开真智的时候,你不能够起妙修,没有妙智不能起妙行,不能起妙行你就不能证得。因此就要他注意,谛听谛听,你的心还没开悟。心犹未了,就是还没明白,没开悟。

【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不止你了,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未来的一切众生,佛给他分别说,未来的众生也让他们明白;让他明白就是开悟,也让他开悟。开悟什么?开悟见见非见,就是要开悟这个,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真跟妄,真妄分明。依真,依的真智慧,照了真如实理,这叫微密观照。大家都会读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是观自在菩萨以他真智慧照真如实理,以真智照真理这样的观照,完了才能自在。这种观照很微密的,微密的自在。

佛在这个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只为在会大众,包括我们未来,乃至于佛灭后一切有漏众生,乃至有学无学的一切众生,都应当微密观照圆解圆悟。因为你开了观照时候要圆解,对一个问题你就圆看,多方面看,不要专牛角尖。光看单方面,这叫执着;圆看,就叫解脱。懂得这个道理了,你从解悟来起修,圆解就能圆修,有圆修才能圆证,这才能证到圆满菩提,证无上果。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这是两种颠倒才轮回世间的;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当处发生,就说我们在任何时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任何时间都发生一切事情。这个不止六凡法界,一切二乘人,一切权教菩萨,也轮回世间,都是依正二报的在世间上,因妄,见妄和合,而产生的流转不息。为什么在世间流转?就是二种颠倒分别见。当处发生,当业轮转,随时的在地点,当处是指着世间,或者在人间、在天上,不论在什么地方,随着你所做的业轮回不息;自己迷惑,自己造业,自己受报,就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你在任何业上都有你的看法,那就是你起惑的、造业的,是这样子。举心动念都在造业,但是这个业有善有恶业、有共业有别业,有的是造生死业,有的是造的超生死业,修道的,业行不同,同属于业。当业流转属于这个别业,你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

我们现在在座的,在这个末法时代两千多年了,咱们现在能在这共同学楞严经,那咱们这个业特殊了,这是共业当中的别业。咱们也得认识业,这个业是殊胜的,都不一样,就在这个业的当中,差别非常大。简单说吧!说我讲楞严经一年多了,停了一年多了。要是这一年多,用到一年讲完吗?用不到。为什么讲了又停了?业障发现,这个不是我一个人的业。你们说:老法师,你不讲,我们当然没法听了。那你听的业,你没有听的业,那我也没有讲的业,它出个小障碍,就给你一岔。假使说咱们大家的共业要不相续的话,我绝对没心再讲了,身体不好,老。那愈等愈老,明年比今年更老,还能讲吗?就是你在讲的当中,能听完吗?随时就有些人退席了。为什么?没有缘。或有一座的缘,或有两座的缘,他有些个事业把他障住了,这个无量差别,这叫业轮轮转。咱们看来很简单,他这座不听了,业障发现;那他业障发现给他障住了,听不成了,别是事情把他一干扰拉走了。说这是小事,一年都在身边不离开,等你一讲楞严经他离开了,这业障发现。这我说仁智(?),我的徒弟仁智(?)、隆般,隆般今天就开学下太原去了,这就是业障发现,你能止得了吗?他听不成了。看来是小事,这座跟他无缘,没有这个圆满的缘。才叫当处发生,随当处当时,当时就这个时间,当处就指这个地点说,这是很不可思议的,非常微妙的,人力所办不到的。咱们转业,说我勉强,我要把它听完。我要不讲,你听什么呢?听别人去讲去吧!那我的业就带动大家的业。这有两种看法,有同业,有别业,业有不同,有这两种见解。

【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这个我们不详细分别它了,同业别业的。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那眼睛有病了,看着灯光上头,左一圈,右一圈。这咱们也有过,眼睛花了,夜见灯光颜色不同了,这是影子。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你怎么样想法呢?佛问阿难,于意云何,这个夜间灯光所现的圆光,是灯色、是你见色?灯光是为色,在你的意思,你以为如何?此夜的灯明,所现的圆光,那个灯光所现的圆影子,灯上有的吗?灯上没有。你眼睛有的吗?眼睛也没有。那这个圆光从什么地方出来的?不可思议。这个你可想,因为你的眼睛不好,或者灯的光线不好,那就像我们的人,拿佛说这个法是形容的,所现圆光是灯色、是你见的色?灯光出现的圆光圆色,有这个圆色吗?是你眼睛见到有这个圆色吗?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有的人没看见,有的人看见了。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没有几句,我们把这边讲完)。这个圆影,如果灯上实有这个颜色,眼睛好的人他没有看到,眼睛不好的人看见了。究竟这个是见的问题?还是灯的问题?佛有两个问号。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那不止灯,屏帐、床铺、几筵都有圆影出。没有啊!若是离开见别有的眼瞩,云何眚人,那是病眼的人所有见的,目见圆影。这是个比喻。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因此你要知道,这个色实在是在灯上,这个影子是你眼睛有病,影见俱眚,影也有病,见也有病,两个都有毛病了。终不应言,是灯是见。这灯上所起这个圆影,你不能说是灯,不是灯的;也不能说是见。如何理解?妄影,虚妄的影。见病,眼见病就是妄影。是故如果离开灯还有没有?没有了。离开见还有没有?就是这个含义。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咱们捏着眼睛看月亮,那就变成两个月亮了。那是你自己做的,是捏成的,不是月亮有两个。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方我们常开玩笑,捏眼睛看两个月亮,是形非形,离见非见,就把它合成你的见上头,一个是有体,一个是无体,在这体上来体会到灯光圆影就是这样子。那必须得有个灯光才说有影,没灯光了,影子又怎么说呢?道理就是这样意思。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是灯是见,不对的。你要再分别非灯非见,更不对了。这就叫别业的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这是佛在世所见的,这个咱们现在世界上头不是这样子了。在大海水的中间有大陆,咱们是四大部洲,佛说三千洲,咱们这只说咱们这四大部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有好多国家?二千三百多个国家。小洲呢?在这诸海之中,也有两三百个国。或一、或二,乃至三十、四十、五十。这是指着咱们四大部洲同说的。那专指南赡部洲,这个不解释它了,大家可以理解现在的情况。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惟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假设说这个里头有两国,惟有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太阳会出来两个,或见两个月亮,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这是灾。这一个国人造了恶业很多,所以感的恶缘,世界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有缘,有业缘,有业,有见;有的没业没这个缘,他不见。或者见到两个太阳出来了,或者两个月亮出来了,乃至那个月上种种的光环,就是月蚀日蚀,咱们还当吉祥,这在我们佛经讲是灾害,才有这种现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凡是一切的现象,有些个是有形相的,有些个是没有形相的。刚才念这三句话,就是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有缘就见,跟这个事情没缘的不见,而且很多人不闻。咱们在五台山里头,就是太原的事情,离我们这么近,很多发生的事情我们看见了?你也听不见。再远一点北京,所发生的事物事情,咱们见到了?同一个普寿寺的事情,我们在后院发生的什么事情,你们知道吗?你们前面发生的什么事情,我们也不知道。这说不通见。

这个意思有两种意思,什么意思?同分、异分。同分就是同缘,业同,事情同,有一点事大家都知道了。事情不同,业不同,你就不知道;不但不见,听也听不到,没感觉。这是个标题,这含着说是一切诸法无实的,不是真实的,全是虚妄的。虚妄的法不是普遍性,有缘就见,有缘就知。你有这个业,你就一定知道;你没这个业,你没缘,你就不得知。同是一个国家,发生一个事情,有的见,有的闻到,有的不见不闻。佛为什么说这句话呢?这是标题,等于一个标题,要以以下的原文来解释的。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二事就是明和暗,就是见、不见;闻、不闻。就是同一个事业,一件事情,有的有业就闻到了、就感受到,或者乐受,或者苦受,或者不苦不乐受。彼跟此,彼此之间的事,这我们可能人跟人之间容易。像阎浮提,阎浮提就说咱们这个南赡部洲,这一个洲的事情。一切灾象,灾象,地灾就是地动,地灾就是地震;风灾,就是大家风所受的灾害。同时这个事情非常的微妙,在美国时候,我看那美国的龙卷风,看见了那个风,因为我们一定受zai 难,那个风对着我们这方面来的;但是到了那海上突然间变化,它转了方向了,灾害转了。这是一个。同时有这么一条街,大火,这条街尽是什么呢?轮胎,都是易引火的木材,材料什么,全烧了。但是怎么救都救不灭,后面的救火的愈救火愈大,烧了几天几夜,这条街整个不存在了。但是中间有三间房子没烧,来回烧了,这三间房子没烧。什么原因呢?不知道。

这个里头讲进退是两种含义,就是见跟不见,这是一个义;听跟不听,这是一个义。同是一件事情,同是一个地区,有见的,有不见的。所以佛跟阿难说,我以这么一个两件事做例子来跟你说。比喻什么呢?这个见跟那病态的见的影子,见,眚;眚就是病眼。一切灾害之事,一切形相之事,有见,有不见,把它进和退合明。说这些话是形容眼睛所见的病态,这是眚相,有病眼所见眚相。形容知见的,先要知道说这个形容什么呢?形容我们的这个见性、知见,这是比方,佛先假喻来说明,比方。

说这个业,我们这个共业,同业,同业当中有别业,同中有别,别业也有同,也有同业,这个里头有异分跟同分。像我们同在一个寝室,就是一个佛堂法堂之中,我们各有各的业。例如说现在你闻法、讲法,这个业是同的,大家都同。这里头差别很大,有的闻了生了解悟,解悟同了,解悟的情况不同。这是形容我们这个知见的见,有的知见上有病,有病他不进入;就像们眼睛看一个事物,你把眼睛一捏,那看成两个影子。就是眼睛好的人,他能够清清楚楚、了了明白。眼睛不好的人,他见眚;见眚,他就有病了;有病,他一个看成两个。同是一件事情,我在这说,大家各个听,说跟听者是一个,我说,你听,说这件事;我说的时候没有差别,是一音,但是你们这几百人听的就不一样了。同,就是大家同是听,但是听的同的理解可就不一样了,就这含义。这都是相对法,有进,有退;有明,有不明;有正,有依;就是同分当中的不同。

先把这个记到!因为下头显知见时候,就要来讲这些问题。同,大家同来在这听我讲;不同,你们各个人理解的不同、体会的不同。当然我们这里头没有有耳病的,要有耳病的听不见。像我现在耳朵聋,我戴上耳机了,我自己说话,我能听见一点点,不是完全能听得到的,有的就听不见了,这叫病态。我们现在是闻法的时候,就是个人的业。所以开悟的楞严,特别楞严经这一段跟前头这一段非常难懂,这一段文字你自己看你就懂得了,文字非常涩,文字很古老,你想把文字弄通了就费很大脑筋,再把文字所表示的道理你能领入了,领入了才能依着这个道理去修行。这里头就讲什么呢?就是烦恼、无明、业惑,辨别这个事的。拿这个眼睛有病跟没病,有病的时候就形容着把你那个性体给障住了,没病那就好好的,就是一听就明白了,明心见性。像一个人眼睛有病了,他看的就看不清楚;一个眼睛清楚了了的,他就看得清楚了。反反覆覆讲这个道理,我们不再说了,就介绍到这样子。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阿难,如彼众生,假设是这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的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我刚前头讲那段话,就是显示经文的。共业,别业;别业,就是我们个人所造个人的业,业不同,这叫别;但我们大家有个共业,这叫同。贪瞋痴我们都有,但是有轻有重,有的贪心特别重,有的人贪心不重,脾气很大,就是瞋恨心很重。那这个说各人各人的业都不同,就是他那个虚妄的知见差别就非常大了。这是佛跟阿难总说的,说那一切众生别业妄见,各有各的业。妄见是虚妄,但是都是有病者,他看见灯光所现有个圆影。这圆影就叫前境,虽然相似,见者不同,终彼见者,目眚所成。这个圆影哪来的?因为他见有毛病了,眼睛有病了,所以他看见灯光,有时看一个,有时看两个,有时看几个灯光,灯光上头又有个圆影。如果好眼睛看,什么影子都没有。但是这些影子决不是真的,影子是虚妄的。这个影子叫什么呢?就叫眚影。咱们前头不是说灯光所见的圆影,这个影子有毛病,是见者他眼睛上头有毛病。

【眚即见劳,非色所造。】
这毛病怎么产生的?眚者即是见劳,非色所造。这个影子是目眚,就是眼睛上的这个病,非色所造,不是色造的。劳,这个劳字就指着前头那个所现的圆影的劳相,本来没有。灯本来没有这个影子,他劳相所现这个影子,这就眼睛有病了,因病而产生的。见没有,就是眼睛没有,外相也没有,是劳相所见的。这种所现的圆影是前头的劳相,看似前境,实非没有。先说这个比喻,以下要合法的,形容词。因为在法上直接说,恐怕我们不能进入,所以先说一个比喻,完了再来合法。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见眚者,这个是眼睛的毛病吗?终无见咎。你那个真实的知见,我们的真心本来是没病的,是因为虚妄的妄见迷了这个真体,虚妄产生的。我们的心,真心原来是没病的,堕在业中。眼睛是没病的,堕在这个眚病之中,就在灯上又看成个圆影子,那个是假的,没有的。这是见的过错吗?不是的,是病态。因为以眚,不能离开见而有眚,那眚因为见上头出毛病了,眼睛出苗了才有眚。这个合法来说,体,我们那个真体本来是清净无染的,因为我们无量世所造的业,所以你这个业就成了病态,就是你这个烦恼、无明这些业态,所以把这个真性就给迷了。真性是没得病的,没错误的,你能见的这个见性也没错误的,举一切法你都是虚妄而见。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佛前头说都是比喻,说完了才合法。为什么先说这些话?是要说阿难的。例汝今日,说现在阿难你以目观见,当然你以眼睛看了,看见山河国土,还有一切人,见病所成,这就是你无始以来,就像那眼睛从无始以来,眼睛就有了病了。这绕了很大一个圈子,现在才说这件事。前头那些话都是主要的目的要对阿难说,你今天你以你的眼睛可看见的山河国土,还看见一切人,全是你无始那个见眚所成的。那前头一段话,就是认定阿难今日所有对问题没法能见性,反覆的启示,阿难还没法见得到。也不止阿难,拿阿难是当法者,就是所有与会大众不能进入。为什么?都是无始所来的见病所成。佛欲想让阿难开智慧,先破除他的知见的见。见上所起的毛病,就是见眚;见眚都是见着灯光上的一个圆影,这都解释那个的,见病所成。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这几句话包括很多义理,就是我们现在修道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心性,以假为真,以我们的妄识来认识的妄境,这个妄境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个都是妄境。“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妄境是有的,但是这个有相似似有的没有;说个相似似有的不是真实有,相似的有,这是相分。那我们能见的见,以我们的眼观见的见,这个眼见一切事物假缘才能见,就叫见缘。见缘就是我们所缘的这个相分,能见的见分缘所现相的相分;这个相分就包括多了,山河大地,国土众生。这个是我们能见的见分,所见的相分,就是见相二分。
这个见相二分从哪来的?都从我们自证分而起的,叫自证分。这个属于依他起性,这叫依他,依着外缘所有的现相,这叫依他起性。从这两个见分跟相分,把它们都回归到元体的,才能达到圆成实,一切相归于性,能见所见皆是虚妄。把这个要能够你自己的思想、觉悟、明白,觉了,觉了就是明白了。明白什么呢?这一切见缘,见缘起境界,能见这个见是我的元觉明,元我的觉明。那见上缘所起的这些现相,这个叫眚,眚是影子。你的本来的这个心,本觉那个明心,觉这个缘;觉悟了,觉这个缘不是眚,觉缘非眚。解这句话,依他起的,依着自证分而起的,那叫依他起性。没有自体的体性,依他而起的觉性。这个是有吗?非有。但是非有又有形相,叫非有似有。本来没有,又相似有,这叫现前境界相。你这样来理解你现前境界相,非有;但是它又存在,似有。佛解释说这些个是我原来的真觉的觉明,堕在这个虚妄的妄明之中,堕落了。元觉的觉明,元我的真我,堕在了妄明之中。

在楞严经的前四卷,觉明这两个字就是我们本体。性觉一定明,明即是觉,本性体性上也具足这个觉,这个觉悟的觉,必明。那个妄,本来是具足的性觉必明,把它妄为明觉。性觉就是自己的体,妙明就是体上所具足的德相,不要明,它自己就是明的。你要给它加个明,加个明于那觉体之上,这就是咱们所说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产生了本来明的,你要去求明,这叫无明,从无明而生的业相、转相、现相,这渐渐烦恼就生起了。就这明的一念,这叫妄,开始妄。本来是明的,去求的一念,这叫无明。所以在大乘起信论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因为一生这个不明,咱们怎么迷的?迷的起因,这叫迷了,愈来愈深。等要还原证得断这个无明,那得到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才能断得到的,不是一般的地上菩萨一地一地的所能断。

性觉必明,妄为明体,把这个本觉的元我觉明,把这个明觉,就是性觉的,咱们的自性的觉体,它本来具足的妙明,具足它的德相、它的用,不假明而它自然的就明了。一假明,假明于觉体之上,这一念就叫妄,这个念这一妄就叫无明,这无明再一生起,“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相叫业相、转相、现相。当初不觉什么相都没有,它要求知,生三细,业、转、现。等要恢复的时候,七地菩萨断现相,八地菩萨断转相,九地菩萨、十地菩萨才断业相,十一地才断无明,这样才能恢复了原来的觉悟;到成了佛了,恢复了元觉,就是本来就觉悟的。这是从生起到还灭,这个在大乘起信论一部论专讲这个生起起灭的因缘。本觉的明心本来是觉的,它要去攀缘,这一攀缘就生了病态了。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这发挥了,在别业当中发挥。前文只说是觉缘非眚一句话,这就解释那一句话的意思。解释那个见见非见,见见非见这个迷闷,这是迷了,迷闷。觉缘的见相分成两分,一个是见分,一个是相分。非字是非什么?非前头那个眚,就是眼睛见眚那个病态。第三个的觉字,那就是你的真体了,能觉所觉,就是能缘所缘,就是无明所熏。无明熏真如,妄心,无明熏真如就发生了见分的发见分。这一发展妄,妄不息。“无明不觉生三细”,它不止,不止就生了业相、转相、现相。其实这个都是真体当中的,所以我们能缘所缘都是无明熏习的,知见妄发见分,知见产生一个求知妄见,妄发见分,这一发生就变化了。无明不觉,这一发生就变化了,发妄不息,它不止,一发妄了就不止。劳见发尘相分,这个是没有相分的,它要发相分,能见要缘于所见。能见是见分,见分要想求个所见的相分,这就是眼睛本来没得病,生了病了,这就叫眚。你在真觉不觉的时候,真觉未觉的时候,就堕这个眚的当中。等一觉觉得是眚的时候,则此真觉就离了眚。一个入,一个离。堕在眚中,离眚之中,就显这个本觉明心。明心见性,见性就是本觉,见性明心,明心见性。但是这个觉缘,这个明心见性这个觉可不是眚了,不是前面的能见的那个眚了,见没有过错,就是自性照自心。这个非常要你思惟观察。

像我们用禅宗的方式说,简单说,就是谁是我,要参它!能念佛的,念佛的是谁?谁是我?在我们一般的禅宗叫看话头。这个非常的深刻,看话头。看话头,能解释不能呢?我给你们解释一下。话头,在你没说话的前头就叫话头;等你一说话叫话尾巴了,不是话头了。在你没说话前头是什么?看话头,咱们把它解释说,一般的说,在父母没生之前,谁是我?我爸爸妈妈没生我,我在哪里,谁是我?生我了之后,我有个肉体了,我又是谁?这类故事太多了,我在哪里?哪个是我?当然不是指肉体了,肉体绝对不是我。我简略介绍这么一下子。这个时候你的见闻知见,这个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能见的见到所见的,这个所见的不是能见的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你能够见到所有这个,是从你见性起来的,发生这一切见;但是这一切见都不是你见性,它可是从你见性生起来的,带是它都不是见性,虚妄而起的。

本觉明心,若那个觉缘心缘本觉,能见所见是一个,也没个能见者,也没个所见的见者,这个意思就是返本还源,能见所见就是一见、就是一性,这叫实见的见。带妄的见,真中带妄的见,那个叫见精,见精还没有纯洁到精见。众生,像我们执妄为真,把假的当成真的,所以我们见不着我们精明本体,见不着自性。现在我们都是以妄为真,我们的见闻觉知这个都是妄,我们把见闻觉知超出了、超脱了,所以就叫明心了,也叫见性了。这是一个过程。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两种,哪两种呢?真和妄。见我,就是我们观佛的相好,见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阿难,阿难的现在身。佛就举阿难例子,见你见我,这个是虚空、山、河、大地所有的十类众生。十类众生,有时候我们说的是十二类众生,那现在说十类,把那无色、无想除掉,圣凡、依正。这两种的见都是叫见眚,见上的病,见带眚病,有病;有病就是增加一些见惑,像我们有时惑业苦,这都是病。眼里头眼睛有翳,看不清楚了,看虚空有花,眼睛的眼病,叫见眚。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见眚非见眚者,这样子才能够彼见真精,性非眚者。那个见,真的真精是那个性体,不是病眼,所以不叫见,不名为见。彼见真精,性非眚者;就是你那个眼,你这个不是眼见,是性见,眼性那叫照,不叫见。因为一切众生不能达到心即是真心,不能达到这个心即是真心,所有别业而起的无明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这都是无实的。凡夫深生取着,圣人渐渐觉悟,他就不取着了。凡夫取着,二乘、菩萨他就深生厌离。凡夫是取着,二乘是厌离,都没能得到解脱。说这个见眚,还不能把这个眚去掉。像我们凡夫,我们知道。我们怎么知道的?学佛所说的经而能知道。知道什么?惑和业所现,起惑造业所现的一切,就是我们现在的妄体。但是这个妄体佛教授我们本来是空的,不要在这上生执着,要厌离,不要贪恋。我们不但不厌离,终日被这个贪恋、烦恼所染,就被妄所转。懂得这个义理,就叫见眚非见眚者。因为真精的性体,不是眚所能见那个见,不名为见。见眚那个见不是见,离开一切妄才叫真,纯一无杂才叫精。所以我们这个性体非眚者,性体是不变的,现在是随缘了;随缘了,体并没有变。就是我们一切众生那个见精,元明的见精没有变,就是在缠迷了,所以不名为见,就这个意思。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举个例,佛向阿难举个例,若有一个众生同分妄见,这个例子就是同分妄见,一切众生他为妄见所转,都如是。如果产生别业,就不同了。一切众生都如是,就叫同分妄见。容易知道的同分,众生不见的不容易知道的,那叫别分,这个是一个例问。前云举国大家同见到这个灾象,大家同见,共见了,当然同分了;但是这个国家有的众生不见,他就不同了。这是容易知道的。但是这个灾象之中,一个是妄因,一个是妄缘,就是个别业的人有这种业,有些人他没这种业,他就不见不闻;有业的人他就见闻,而且还身受。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这个意思就举的例子说,一个病目的人,同彼一国,他就见着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就是同分容易知,别分略微解释一下。同分大家都感受到,但是有些个他不同,他感受不到,他没有这个业,那就不同。例如说那个业眼睛有毛病的,看见灯光上有圆影;眼睛没毛病的,他看见灯上没有圆影。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懂,有病的人看灯光有个光,没病的人他看见没有,这是见妄所生。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佛举这两个例子都是无始的,从无始以来就如是,见妄所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有人说四大部洲,这说三千洲;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举这个例子。一国同见了zai 难,在这一国,阎浮提吧!有的三千洲,有的说四洲,咱们就说四大部洲吧!南阎浮提,四大部洲。娑婆世界就广了,娑婆世界就有三千,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他加个三千洲。三千洲的四大海,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这是来分进退、大小,有的受害了,有的出现灾情了,有的没有,分别这么个总说。有的地方是暂现的,有的是清净的;南阎浮提依正二报,正报是有情,依报是有情所依止的,有的清净,有的杂乱秽染,有的受苦,有的受乐,不同!不同就不是同分,各有各的业缘。此国富了,彼国穷了。这个国的人寿命活到八、九十岁,那个国家人寿命二、三十岁。就是我们同在这一个世界上,就现在来说吧!就是今年有十亿人口没有粮食吃,就是现在有十亿人口吃不到粮食。这吃不到粮食人这是别业,在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都有粮食吃。这个当然也不是说欧洲、也不是说亚洲,大概多数在非洲没有粮食。这是同是这个环境之中,这一切国,这一国都有业,什么业呢?漏,有漏为成国,生灭诸法。这一切众生,这个国一切众生都称为有漏。因是依着无明而建立起来的,而建立起的迷妄、虚空,依空而立的世界;当然是没空怎么立世界,因而立世界;因世界而有一切众生。这是总说,总说外头的环境。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但是所有这些国土这些世界人民,同是觉明,无漏的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妄生妄死,同和妄解释这个。在一个南阎浮提,这些众生他们的见闻觉知全是虚妄的、全都有病,这个都懂了,全是虚妄的、全是有病;但是全是依着无漏妙明真心而生起的,因为无漏的妙明真心与虚妄病缘合到一起了。觉明无漏的妙心有了病了,染了病的缘,见闻觉知虚妄的病缘,和合而生起的。和合妄生就和合妄死,虚妄和合的妄生,虚妄和合的妄死,都是那个根本无明所生起的。那些见闻觉知的病缘,依着这个根本无明,跟那个真妄和合就妄生,妄生就妄死。咱们都是这个妄生妄死之内的。本来是如幻如梦如泡如影,依着如幻,幻化;依着如幻,有生有灭,就是有生灭;和合的妄生,因缘和合了妄生起,因缘别离了,妄生妄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

什么是它们的因?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无明是那根本性。性,就一念不觉生三细那性。境界为缘,它必须攀缘境界相,这个境界相要长六粗,这叫十法界。这个因为它不是实有的,只是因缘,因缘和合生起了,因缘别离消灭了,和合的终尽了,那就消灭了;说明这一切都是非实的,不是实在的,所以必灭。所以十法界的依正二报,全是因缘和合生灭虚妄之法。就是十方的依正,十方指着大世界说的。这里头又分,分什么?咱们说所谓的业召感、非业召感,由于业惑的思想召感,由于自心的无明,无明起的,总根是无明。无明又依何起?依着法界真心。一念不觉,就是那一念不觉。一念很短暂,就是那一念错了念头了。我们经常说你念头一错就迷了,迷了就是对于境界相执着境界相。在这个时间没有什么同、没有什么异,以后逐渐就分别了,就称异相、同相、转相、现相,那就复杂了,所以一直到众生。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你要能远离和合的缘及不和合的缘,复能消灭除生死根源,生死的因,离见。离见,咱们加上三个字,见闻觉知,离开见闻觉知,那你就回归元性。因为在这个同是觉明无漏的妙心所生起的,我们所有的见闻觉知,虚妄的病态。见闻觉知全是病态,因为和合妄生一切法,和合而生,和合而妄死,全是虚妄的。咱们生是和合生的,死也是和合死的,缘聚则生,缘散了、缘不具足了就灭,就这样来理解。我们要想了生死,你先把这些生死因灭了;没有生死因,就没有颠倒了。见妄,见的颠倒,妄的颠倒。轮回就是你别业妄见所产的,个人有个人的业,个人所造的业不同,在轮回当中就不同。一个根本,一个是枝末,本末的二种妄念都是妄,二种妄念而产生的一切颠倒不净之法。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所以在六道众生一切过程当中,不达一个问题,不能明心。为什么我们求明心见性?要想证得圆满菩提,圆满菩提是不生灭的,清净的本心,没有这些杂染的,本觉常住,这就是我们把一切惑业即消除了。圆觉经上讲,十二圆觉经上讲离幻,把幻相离开离掉了就是觉了,说你离妄即真。这个用简单的例子说,很简单很明了的说,好比拿个东西拿不动了,那业障很重的扶不起了,说你放下吧!你放下,说拿不起了,你放下吧!这东西你举不动了,你放下吧!别再举了。他就是放不下。那你放下了不就轻松了嘛!什么事都没有了嘛!意义很简单。我们经常劝人家道友们修行时,说看破了,放下吧!看破、放下,为什么加个看破呢?一切都是假的,你别认真了。两人打架,骂嘴吵架;别吵了,假的,你放下吧!放得下吗?有些人在他那个执着做一件事情,遇着困难的时候,你告诉他放下。你愈告诉他放下,他是愈执着。每位道友都这样子的。

所以在语言上形容上头离开一切幻灭就是真实,圆觉经上讲,你没有一切幻想,放下,就是觉悟。我们说离妄即真,我们每位学佛的人出家道友都知道,肉体是假的,不是我,放下吧!说起来好容易,但是那个执着心怎么能放得下?所以圆满性,圆满的性体,那个性体是不生不灭的。你最后所能达到的,佛所证得的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是性,不生不灭的性就是涅槃。不生不灭的性是不生不死的,就叫涅槃,涅槃是翻不生不死。我们把它用到你生活当中,妄见,虚假的看问题,把它离开了。你把假的离开了,真的就现前了,真觉现前;你假的没离开,真的不现,这样达到菩提性。把这个妄境都离开,你认识它是妄境;认识它是妄境,你不沾妄境,不被妄境所缠,离妄了就即真了。

生死即涅槃,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但是我们的生死就是生死,就是即不了涅槃。我们清净的本心本来是常住的,人人都圆满的,不假修证,何劳恳启,但是你迷失掉了。迷失掉了可不是丢东西,丢了没有了,迷失掉了是存在,而你不能产生妙用,就这样一个含义;你并没有失掉,失掉了就没有了。因为你没失掉,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要复本心源,恢复那个原本清净无染的究竟妙心,那就是转妄成真,放下、自在。但是这个得经过修,观!观了之后才放得下,放得下,看得破,完了就自在了。怎么观?怎么修?心经上都告诉我们了,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全是空的。拿什么来照?智慧。智慧就是光明,智光一照,所有我们那虚妄假的都放下了;一切差别、一切相全是假的,就是你那个虚妄心念。我们和尚一开口就是万法唯心,一切法就是唯心。确实也是。这个不是,这是咱们分析,分析万法唯心,完了达到还是万法唯心。名词变化了,楞严经名词变化了,就是心法。【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