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九十四岁大寿 梦参老和尚讲述楞严经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难向佛表达他的认识,这就是他的认识。世尊,你给我们说的因缘法和自然法,乃至因缘跟自然和合的相,但是我心还没能明白。现在更闻到见闻觉知,我们虽先悟了本觉妙明;阿难现在还没明白,他自己还不感觉,佛跟他说,阿难,这是佛的语气,汝虽先悟,本觉妙明,你懂得了本觉妙明的本心。咱们简单说就是心,就是明白了你的心了,知道这个心体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有的,非因缘,非自然,遣除!遣除他两种的思念,不让他产生这个不正确的思惟。这个性的体,你心的这个体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但是你还不能够明了这个觉的根元,原来这个觉的元起,就是觉元,就是性,性体。这个真心,咱们简单说心,这个真心不是和合生的。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了?也不是不和合。这是因为在前头阿难问佛说,如来为我们说因缘法及自然法、和合相跟不和合相,现在我听到了见见非见;前头的还没明白,听到见见非见,更加增加他的迷惑了,更加增加他迷妄了。乃至于和合与不和合义,他还不能开也不能明白,迷闷不已。

这一段文字就跟他,佛跟阿难说,你以前不是明白了吗?明白不是悟得了本觉妙明真心。但是这个悟得了不是真正的悟得了,不是真正的,不是真正的就相似。你先悟得了本觉的妙心不是和合生的,也不是不和合而有的,就是这么句话;不是和合生,也不是不和合而有的,离一切相说非和合有及不和合相。这是佛把阿难的怀疑先定下来,就是这一段文说非和合与非不和合,一切法和合的,不是和合的,和合也不对,非和合,非不和合,双遣!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那么我现在问你,这是佛说的语言,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的妄想和合,诸因缘性,一切的妄想和合的是有因有缘,那你产生了疑惑,是你自己疑惑,就说阿难是你产生了自己的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能够证得这个究竟的佛果的菩提心,心和合起者,就是前尘,六根六尘十八界这些法和合而有的,破这个因缘,破这个和合而有的,离开前头六尘境界相,离开一切尘境,说你的见,就是见性的见,见离开这个尘不显现了。佛问他的意思,今破和合,把这和合相,你所研究的和合相被破除了,佛以这个来问他,来问阿难。那我再以前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境界相,就是一切的世间的妄想、执着、计度,你疑惑这个见性为和合而有,这是不对的;疑这个和合相,此诚不当,就是这个问号不对。汝今犹以世间妄想和合,那是不对的;让他去观,观这个问题,观这个问题的错误。

所以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现在就以这个前尘的境界相,尘者就是一切境界相;你现在犹以为世间的妄想和合,所有世间相都是妄想和合的,是因缘性而起的疑惑;诸法因缘生,而生起一切相,和你所证的菩提心是和合而起者。这句话是佛定阿难的疑惑,因为什么你产生疑惑呢?因为你认为一切世间相是妄想和合,诸因缘性生起的不理解,就是有疑问的话。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这是明暗通塞四种缘。见明不能见暗,通则不塞,塞则不通,这个是说你的真见的见。见精,见的精体拿这两种妄来解释。但是这个见精加个妙净见精,加上两个字。为什么突然间在这个经里头加个见精,加个见字?表示虽在染污当中,但是你见精不失,妙净的见精在这个明暗的尘境当中,它并没失掉。明时见精没失掉,暗时见精也没失掉,它也不与明和,也不与暗和,也不与塞和,也不与通和。明暗通塞就是我们所以观一切问题的时候,通达了,顺畅了;壅塞了,就不通了。像我们那个大马路、高速公路,车子挤了走不通了,或者出点障碍,车子出点车祸就不通了,这就叫塞,通塞。明暗呢?就咱们这寝室光明的时候,晚上没有灯光黑暗的时候,没有光就叫暗,有了光了就叫明。

明暗通塞这些境界相,跟我们这个见精有什么关系呢?见明时候不能见暗,见暗时候不能见明,见通的时候不能见塞,见塞的时候不能见通。但是你这个见精是跟明和一起?还是跟暗和一起?这指责的意思。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如果与明和,汝观明的时候,你看跟明和了,你的见跟明和了,当你明现前的时候,何处杂见?你观明的时候明现前了,跟其他境界相就离开了。和是杂意思,杂就是和,何处离开见相。所以我们以前要说什么跟和,必须得两个东西和为一起,不是一个东西,是一个和到一起。这个话是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相是相分,见分跟相分两个是和了、是不和?这个我们大家看一切事物的时候,是跟它和、是不和?前头文讲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你那个能见跟你所见,所见不是见。你所看的什么东西,那个东西不是你,不是你的性,能见做你所见。我们能见着的肉体,这个肉体并不是你,就是这样一个含义。这是破执着的意思,这些个都是破。明和,凡是和必须得有两种东西加在一起才叫和,一个东西怎么能叫和呢?二物相投,和到一起不分了才叫和。你明相现前,暗没有了。明见一切物,并不是明跟一切物和,它不是和的,两个不是和的。

汝观明时,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杂是杂体说的,杂就是和义。这个地方讲杂,当你明现,何处离见?这个离就是和。和没有离开,和在哪里?见相可变,那这个离、这个和相能见到吗?这个得要思惟、得想。这个是指法说的,说你的心跟外头界相不会和的。心不与境和的,心永远是心,它是不变的,外头境是常变的。是不是见有错误呢?不是这个意思,下头就讲了。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若非见者,没有个能见的见。因为要说和必须有两个东西,一个绝不能言和。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见不是见,你怎么见到明。若是是见,云何见见?就是是明不可以,非明更不可以,那义就不成了,见的圆满义不成了。见不与明和,因为它不与暗和,所以不与明和。见不与一切事物,明暗塞通都不和,见唯是见,明暗塞通一切境界相它不和。如你见到张三,咱们举咱们现前的例子说吧!你这个见见到到张三,见不跟张三和,见到李四也不跟李四和,见就是见,能见跟所见的不是和合的。那阿难意思要和合才算圆满,不和合就不是圆满了,所以以下就说圆满意思。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必见圆满,因为这都破和合体的。必见圆满,见有圆满的意思,何处和明?在什么地方跟明和了。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这个合跟下面那个和不一样的,这是合成的合,那是和合的和,融一体的合。若一定决定见相圆满的,那么什么时候在合跟明相和?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若明不圆满,何处和明?这两句话是翻来说的。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破什么呢?破和。和必须得二物,咱们见只有一物。比如说见不跟任何和,和不成,必须得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才叫和,见跟其他都和不了。这个意思就说你见的见性跟你所见的相,见的明相,两个是不能和的,性跟相不和的,就是这么句话。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暗与明和,若明要与暗和,明不叫明,暗不叫暗,不是这样子吗?这屋子是黑暗的,拿个光明,黑暗没有了,也变成光明了;说这明和了,暗破了,跟明一样了;这个不叫和,叫破暗,破了暗了,显明了。通不是塞,塞不是通,明暗塞通都是如是的。通不是塞,塞不是通,通塞不能和,明暗不能和;明就是明,暗就是暗,通就是通,塞就是塞。这以下就合法了,这是破阿难说和的意思。佛上头这段经文破阿难所说和的意思。

咱们举咱们现前的例子,大家可以思惟修。你的见跟你的体是一个、是两个?若是两个就和到一起了。若是一个,你的肉体没有的时候,你见存在。你肉体失掉了,你见性没失掉,它不是一个。那不是一个,又是两个了?但是又不是两个。你在这个人身上把他的见跟他肉体分开,能分得开吗?你自己分,你的见跟你的肉身能分开吗?这就是非常微妙。破妄显真,妄跟真不是两个东西。那就是一个了?一个里,究竟是真、究竟是妄?所以说开悟了,妙明真心悟的了,那不是一件事情,不是容易做到的。究竟一个、两个?一个也没有,两个更没有了。原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个得大彻大悟。六祖大师在五祖会下就证明他悟得很彻底,原来无一物,原来就什么都没有;何处惹尘埃,哪有个还能惹尘埃的!原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还惹出尘埃了呢?所以他全说这句齐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这就是见精,妙净见精。与暗也不和,与通也不和,与塞也不和,明暗塞通全不和,而又不离,这叫不即不离。即是错误的,离也是错误的,这才叫明。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若明合者,到暗时,明相没有了,那这个见也就没有了,跟暗和了;暗灭了,见也没有了。若见暗的时候,不与暗合。不与暗和,就应该与明和了。与明合了,又怎么叫见明?见明不是和。若和了就不叫见明了,就叫明了,还有个见明?见明见暗呢?能见的体性,所见的境界,明是境界相。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句话就是见不与明和,不是那个境界相;也不与暗和,不与一切境界相和。说和者不对,跟什么不和;也不离,离明不能见明。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彼暗通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佛把阿难所有的知见、想法,就是阿难所有的看法、想法,佛给他破除了,说你那个想法、看问题看法,不对。阿难这个想法又被佛破除了,他又转了,又想。把这个佛给破除,他又有个设想,就是这个意思。又想什么呢?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他说我又想了,我想的,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现在我想了,佛说和合不对,那我的思惟,就我想的想法跟妙觉元,还有一切尘境,诸缘尘境,还有我心念的思虑,不是和合的,非和合耶!意思阿难想我这个想法该对了吧?我说和合,佛破除了,不对。那我现在又一种思惟,与诸缘尘,我的心念思虑,非和合,就是不和合义。

有时候我们学楞严经的可能大家看的注解都不一样,几十家的注解,注解跟注解就把你搞迷糊了。在家注的这么样说,他的知见。那位大德是那样注的,那个知见。你又何所适从呢?看原文,就照经的原文,佛说的你去思惟。祖师所说的,那些能注注解都是祖师,没有智慧他能给注吗?但是他一己知见。现在我们所能知道的,能找到注解的,大概有五十多家,五十多个著述,就光楞严经。都对,都不对。我说这个话含义是什么?应该跟到原文去思惟修。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佛又批示阿难所问的,心所表现的。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前头你说觉和,现在你又说觉非和合。那我就再问你,吾复问汝,复字当又字讲,我再问问你,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明暗通塞。佛说就照你说的这个觉性不是和合的,那这个见精不是和合的,是不与明和?还是不与暗和?还是不与通和?还是不与塞和?明暗通塞这四种缘,正破。破什么?破阿难的非和合。因为这种我们掌握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最基本的原则,见明觉精就是我们这个真心真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落到语言去就不实的了。与明和,与暗和,与通和,与塞和,不对;不和,也不对;非和非不和,也不对。这叫什么呢?离四句,绝百非。咱们经常遇到这种,不止楞严经了,其他各处也如是。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你说见精不与明和,若非明和,那见有见的边界,明有明的边界,必有个边畔。佛问阿难,你说不与明和、不与暗和,那什么是见的边缘?什么是见的边畔?汝且谛听,佛叫阿难注意,谛听,谛就是如理的听。你再好好观察一下子,谛观。听跟观是一个,谛观。如理审思,谛观。什么地方是明?你去观照一下,找一找。何处是见?自何为畔?什么是你自己的见,哪个是它的边,就是破的意思。若非明和,不和。那它自相有个边界,什么是它的边畔呢?边畔的意思,就是什么是明?什么是见?见的边畔是什么样子?它的边到哪为止?明的边又到哪为止?就是边际界相。明有边际界相没有?就这个意思。这是破的意思。

现今,就指佛跟阿难谈话当时;谛实观察,你进入理性的,谛就是理性的,如实的观照来观察。明的样子,相状是什么样子,何处是明相?把明定个相,光明的相。何处是明相?能见明相的见,何处是见精?就是能见的见精跟所见的境界相的明相,这个中间找个边际,找个界畔,找个边。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明中间没有个见者,就能见的,能见的见于明是所见的,有边吗?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那你自己还不知道明相所在,怎么还能找个边呢?连明相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边从何来?与明和,那见与明得有个和的一个相,得有和的一个边畔;没有。暗也如是。根本就不知道,则不相及。连明相所在都不相及,畔云何成?畔就边畔的意思,咱们就说岸边的意思。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又者彼暗与通,明、暗、通、塞,及诸塞相,就是暗、通、塞也复如是。举这么一个例子,四相,明、暗、通、塞,明相如是,暗相也如是,通相也如是,塞相也如是,四相都如是。这是佛破阿难的非和。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阿难他明白了,说这个非和,就是他那个见性跟这些不和。佛就给他破除,和也非,非和也非,那个妙精本身非和合义。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都不合,是不合的。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这就很明显了,就翻过来,正面反面。就反面说,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确定的,说这见不与明合,那见与明一个属性、一个相,彼此乖违了、角立了,各个都不相顺。这是讲理,据理上来讲。既然非合,假使说非和合,既然非和合了,你耳根与明相了无关系。举例,举耳根例子,不相触合;合就是触,不触就是不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体跟相,乖就是相背,角是相互的争。那耳与明,了不相触。了不相触就不相合的意思,触就是合,不相触就是不合。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根本这个见还不知明相在哪里,还谈什么合跟不合呢?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都如是,明暗通塞四种相都如是。把四相破除独显真,破四相显真,破妄显真。我们的见闻觉知虚妄的病源都是病态,因为妄不离真,妄即是真。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妄没离开真体,妄绝不离开真来说妄,妄不离体。见闻觉知这些个都是病态,虚妄的病态,妄没离开真,妄即是真,同是觉明无漏的真心。这个道理要思惟。我们这个本觉的妙元的心,它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个义理非常微妙。万法一心,万法唯心,这一切都属于万法,万法都是妄,心是真,真不离妄,妄即是真,说妄的时候真含在妄里头。密,大家经常说密宗,这就是密。所以说凡夫都能成佛,凡夫的佛性是真,它没离开你这个肉体,没离开妄,真不离妄。真要离开妄,何处去显真呢?真是对着妄说的,离开妄,哪还有真呢?但是妄绝对不是真,真也绝对不是妄,这叫密义。因此见闻觉知它这个真实的真正的妙明真心,本来的妙觉元明的,就是本觉的妙心与妄绝不和合,非和合;那又非不和合。所以密法就是万法一体,唯万法唯心。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这里就告诉我们了,你现在没明了一切浮尘所有这幻化境界相,当处出生,即是妙性;灭尽了,幻妄的相灭尽了,真性就显现了,其性为真。妄尽还源观,咱们讲华严经时候,妄尽还源。万法唯心,万法是妄,唯心,唯一真心,这就是万法唯心的含义。心唯万法,你的真心遍住在一切法上,法法皆真。所以在华严经境界,咱们讲过华严经这个义理,大家就很容易懂,随拈一微尘无非法界,法界之内包括万法。
所以佛说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一切幻化相,当处出生那个生,出生的地点,随处灭尽,当生当灭,生灭;生灭灭已,就是寂灭。幻化的妄想成相,那它性呢?相尽还源观,就是妄尽还源,性为妙觉明体。

我们见精的相是妄的,性是真的。这个特别注意,相是妄,性是真。一切诸法皆如是,所有一切看见的一切幻化之相,无非是真理,这个理解力要能够看见万法之相皆是本体。就是说一切六尘虚幻不实的那些个境界相,忽然有,忽然没有,就是幻化的。像空华,空华没有;有吗?镜里的相,梦中的境界,你作梦你富贵容华,梦里头境界相,全是没有的。当处的出生,不论什么物质,当处出生,生无来处。从什么地方生?生无来处。灭了呢?随处灭尽。灭要有灭处吗?灭无去处。灭到哪里去了?

这个道理看文字上听到,你可以做实事想,这一切法的生灭法灭尽了,法灭尽了;就像空中的华,华没,尽了;镜中的里相,作梦所现一切境界相,梦里头境界相哪里来的?你醒了时候,境界相没有了,又灭了,又到哪里去了?生无生处,灭也没有去处,只有虚幻的名相而已。
过去的历史留下来就虚幻名相,那事实哪里去了呢?没有了,灭了,这就叫浮尘幻化的相。但是这些个浮尘幻化相没离体,那就是我们现在楞严经所讲的众生的妙觉明体。一切众生的妙觉明体,没有相,它又能现一切相。无相而现一切相,一切相还归于幻灭,怎么理解?妙,这就叫妙,就叫不可思议。虽然现一切相,它的性,本觉湛然的性体是明净的,能现一切相,一切相还归于寂静,还归于妙明真体。所以明幻化即真,幻化空身即法身。咱们经常念就两句话,就是我们现在这幻化的肉体就是法身,幻化空身即法身。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在分析上头说,佛又对阿难说,如是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因缘和合了,缘成则聚,聚则能生;但是这个生因缘和合的,虚妄的有生;缘不具足了,虚妄的名字也灭掉了。人的生和死就是虚妄和合的生灭形相而已。假如说你看历史,唐宋元明清,近代史这一千多年,这算近代的了,最近代的满清这三百来年,将近三百年历史,咱们这民国也快进入一百年了,过去那些个名人都哪去了?幻化,都是虚幻不实的法。这叫什么呢?虚妄,虚妄是相,相是虚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因缘和合了,虚妄有生;因缘别离了,虚妄名灭,就是死了。
相是虚妄的,而且这些法的性是真实的,不论阴、入、处、界都如是。这个名词很多了,这个名词咱们不一一的讲它了。说心迷了,心迷了就有种种这相。但是有时候是广说,有时候略说,有时候一说,有时候异说。一切色法,就是有形有相的就为色蕴。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六根入于六尘,根尘相入就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叫十二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着色声香味触法,而中间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到意识,三个六合到一起,这叫十八界。为什么加个界呢?各有各的界限,各有各的分际,叫因缘和合。因缘一和合的时候,这叫生法。因缘别离了,缘不具足了,这叫离法;虚妄的,不实的,因为虚妄不实就叫灭。因为虚妄的因缘和合的生,这叫生法;因缘别离了,这叫灭法。无论生与灭,都不离开因缘。

大乘起信论上讲真如不守于自性,妄动为因。“一念不觉生三细”,生的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相为因,业、转、现为因。因为这个因它常时的,它是不动的,是寂然的,但是必须假缘,没有缘是不生的;不假因缘,不假六种的染心,眼耳鼻舌身意缘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缘,因必具缘。真如,我们的本体不守自性这叫因,加上外头境界的风一动;真如不守自性,遇见境界风的因缘,缘,因缘和合。所以在如来藏法之中,这有三种相应跟不相应的染心。不相应的染心,在大乘起信论上这样讲,以业识的内心熏无明为因。“一念不觉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业相熏无明,业风熏无明,这产生了以无明为因,业风为缘,因缘和合了就产生了转,转就是转变了,转变就起业了,就起业造业了。无明这一熏转变叫业相,业相它不停,它愈变愈粗,它就转变了。业相,转相,就现境界相,业、转、现三相,得到了八地菩萨断现相,九地菩萨断转相,十地菩萨断业相,愈变愈粗。

因缘和合了,虚妄有生了,就生起一切色法,就有形有相了,但是都不离开因缘。但是我们现在讲这个心是真心,真心离妄绝对待的;就是把业相停歇之后,把无明停歇,无明不觉妄动那个无明恢复于真,就叫真如妙心。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虚妄的名为灭,因缘的就叫别离,生离死别,就是这个样子。因缘别离了,因缘别离的时候也叫灭了。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因为这样子就不知道生灭法、去来法,这些法本来都是如来藏性;迷了,迷了不知道如来藏性了;要能知道如来藏性恢复,恢复就是反转来,那就是修行了。想从凡夫地,咱们所说的断烦恼、证菩提,你先得断见思惑;见思烦恼断了,咱们见什么迷惑什么,见什么都离开,见什么不迷了,断见惑。见惑断了,断思惑,完了才能说断无明惑。完了知道了生灭法、去来法都是如来藏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这个妙真如性性真常中,在这真常的理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就是在我们心中,想找个去、来,迷了、悟了,生、死,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没有,根本没有,都是虚妄的。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到这个地方跟阿难说,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是实,全妄即真,一切妄法就是真如实性。色、受、想、行、识五蕴,这是世间法。一旦你开了悟了,就是你修练的明白了,你明白了这个就是真如性。因为过去五盖把真性给盖住了,为什么叫盖呢?盖,它把你真性给你盖住,就是把我们真心给盖住了。你把这盖子揭开来,把它取消了,盖没有了,那真心就显现了。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举个题目,佛举这个题目。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清净眼观虚空,虚空没有华,什么都没有,原来就清净的。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病眼,你眼睛有毛病了,那你看虚空像翳,翳眼见虚空,空华乱舞。我们这一切法,总说生住异灭、苦集灭道、色声香味触,所有这一切法都是眼睛上起了毛病,起的翳,狂华,一切的狂乱假相。眼睛好了,就咱们说是明心见性了,什么假相也没有了。明白了,一切法虚空,那一切法都顿息了。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一切色阴全是虚妄的,没有真实的,等到色阴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咱们世间上说话,说死了死了,那个死了没了。因为五阴、十八界一切的色相,他狂妄的妄心没有明白没有歇。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未歇呢?菩提没有。应当知道色阴法如是,一切法都如是。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若是从空中来,一切法皆空;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破这个因,因是从空中来的,没有因没有实体的,因从空中来的。华,在虚空中现的假华,因为你肉眼看见虚空华,这华是从空中来的,从空中来还入于虚空。那华有出入吗?华没有出入。若是有出入,不是虚空。若空不是空,空若非空,那个就不实了,非空就不是虚空了,不是实在的虚空了,就是实体了,不空就有实体了,那华相还能在空中起灭吗?这个眼翳所起的华相,还能起灭吗?阿难,阿难的体还能容个阿难吗?如阿难体,不容阿难,阿难是个假名而已。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拿这个做比喻的,若你的眼睛,目,眼睛的出,眼出,目中所看一切的是从眼里出的,那一切相还要入到眼睛,能入吗?眼睛向外看一切相,一切相要还入于眼中,有这个事吗?这是即可明了的相。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这个华的性从眼睛出来的才有个见,眼见,这叫眼见。若有见就没有华空,有见华就不空。合见眼,见跟眼相合了,有眼出见,见是还归于眼,这就相合了。若没有见,翳空,空中的华是眼上的病,眼有病了看空中有华,眼没病了没有,那你就应当治治这个眼睛。眼睛这空华,这个病眼叫翳,障碍眼睛那个浮尘;你把那浮尘扫去了,眼睛毛病没有了,空华就没有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这个眼睛见到华相的时候,能见的见,所见的华相,这个华的相从外边来的吗?从眼里出的吗?因为我们能见的见动的时候,没有毛病,这就号为清明眼。当你见到华的境界相的时候,你的眼睛没有障碍目应无翳,翳就是遮盖眼睛的虚妄的妄相,这个时候你的眼睛就是清明眼,这叫清明眼。这形容着,这是反难的意思,佛对阿难说你看见空的时候,空中没有华,纯空的,突然间眼睛看着有个光圈或者有个华,那就眼睛有病了,所以叫翳眼,翳眼就是眼有病。见到清明的,清净眼见清净明空,在这个时候还有见、还没有见?能见的是眼,所见的是外边虚空,那这个中间产生一种障碍,眼睛有毛病,看着空中有华;空中没华,这叫妄执,妄执这个空华从空中生的,不然怎么会空中有华呢?这就说明病眼。所以你眼睛如果没病的话,见华的时候是清明的;眼睛有病,见华就不清明了,就这样。

这个意思就是形容着色阴的法,是故当知,前头是比喻,比喻了合法。法是什么意思?那个华是假的,是虚妄,不是真相。解归真相呢?见空时候就是空,没有空华,就是解妄归真了。是故当知,佛对阿难说因此你要明白,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五蕴都如是,让你都作如是观。五蕴非有,全是虚妄的,何况虚妄中生妄呢!例如说你眼睛看外头,看境界相的时候,看空,空没有华,那华相从哪来的?从空中来的吗?是从你眼里头出来的吗?这个意思就要你起智慧观察,应当有智慧的观察。所以你应当了解色阴一切法,色阴的本身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缘。那是什么呢?咱们前头讲过了,妙明真体随缘而染一切诸法。所以说非自然,就是我们的妙明真性的实性没有一些妄想的,都是虚妄见相,是假的。如果按文殊菩萨教导我们善用其心,就是你起到一种智慧来观察。智慧就不是照,我们慧照现前,观见色阴的根本就是实相。若见诸法无相,则见一切诸法实相。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很舒适的,就是身体很健康的;宴安是很清闲自在的,身体没有不舒服感,没有不适应感。在这个时候忽然忘生,起了念了,忘生念。性无违顺,性说体,就是那个藏性。这个是讲受的,讲五蕴,色阴完了讲受阴,说受阴;性无违顺,没有个善受、不善受,没有受的感觉。假使无缘无故的用两个手在虚空这么搓;咱们有时候有这个现象,拿手这么搓一搓,搓搓揉揉眼睛;两个手在空中这么一摩擦可就不同了。手这么一搓,生出一个滋润的润滑的现象,还是个涩滑的现象;有时这么搓搓的不大那么光润,有时候很光润。你两个手一相搓就热了,就发热;没搓的时候以前是冷,两手一搓就发热了;就产生了涩、滑、冷、热,产生这一切相。这是形容法的,说我们的这个藏性,本具那如来藏性在受阴所感受的时候,清清净净的、平平安安的,心无所著,也没什么颠倒的,这很自然的。

受是领纳的意思,色受想行识这是讲五蕴,讲这五蕴法,五蕴法跟你的本性、跟如来藏性,一个是体,一个是相。在这个相上头,是受领纳为义。在你没有苦的受、没有乐的受、没有不苦不乐的受,就是无受的时候,很自然的时候。换句话说,没有顺境就没有苦境。无顺无逆,逆就是苦,顺就是自然的,就是乐境。当你这个体很适应,无苦无乐,没有苦相,也没有乐相。在这个中间心里头忆念当中,忆念过去,忽然想起烦恼事,那心里就不安了;想起快乐事了,随顺那个快乐妄境就产生妄心。这个是什么呢?这是心回忆有领受,产生的有苦受、有乐受。一个人在那坐着很舒服的,都很舒适的,他突然忘生了,忘生就是生起妄念,生起违境,或者生起顺境,但是自己性体没有违顺境界,这是法。你无缘无故两个手在空中这么搓,这是比喻形相,本来无有事,坐那很自然的;你两个手一搓,就生起来发热,又有光滑的柔滑的感,好比舒服感;搓搓不高兴、不舒服,现冷相,现热相,现诸相。这是形容词,我们法的本义。

我们眼耳鼻舌身对着外边的色声香味触,身对境这时候产生一种受。受就是产生一种力量了,自心跟外境,自心就是五识,这个五识是受蕴,受是领纳,领纳义。举个例来说,前头这个文中就举例说,他在那宴安,坐着很安静的,调和很顺适的,这形容我们那真如的体性不动,我们本具的那个性德很自自然然、很舒适的样子;忽然间生起妄念,妄心这一动,随着妄产生了,两手相搓,其他动作就很多了;这一动就有苦有乐。觉得很自在的,自身很自在的,这就是受,这叫乐受。觉得这一动有苦,动时候不大舒服,这是妄执的,就违缘,这是苦。动的时候也没感觉苦,也没感觉乐,非苦非乐。因为受的时候,领纳的时候,必须得外境。你这个识跟自然的境界相两个相对了,中间所产生这个就叫受。有的很愉快,这个受就是高兴的,这叫乐受。有的不愉快,那叫苦受。也没什么感觉,也没什么愉快、不愉快,这叫不苦不乐受。

这个受阴本来是虚假的,没有什么。但是一产生了思想分别,一对境的时候,它就产生问题了。这是身体上。咱们有时心里头,这个每位道友都有,或者回忆过去,或者想想未来;想到高兴的地方,思想很高兴,飘飘然了;想到你受人家责备或者不如意时候,那个接触的很不高兴,那就烦恼来了,烦恼来了就苦受,识上感觉不舒服。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是受阴,受的五蕴就是这样子,一切诸法从妄所生。受必须得接触,领纳为义。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佛就对阿难说,阿难,是诸幻触,这种虚幻的不实的接触,空中也没有,不是从空中来的,空中本来没有。你自己身识上头感觉着触,例如你感觉着冷,就是接触外边寒流很重;你接触着感觉着很温暖,热流很重。所以摩擦所生的触都是虚妄不实的,幻化的境界。哪里来的?不从空来;两个手掌摩擦,也不手掌出,手掌也没出。所有这个苦乐受的意思。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佛问阿难,如果是这个触空中来的,触来触掌,为什么不触身呢?不应虚空选择来触,是不是虚空还选择一下子,我触你的手,不触你的身。是这样子的吗?佛这种推破的意思,往前推就是除你此身之外,外头都是空的。那这触从空中来的吗?那触要从空中来的,这个空来的触能触你手掌,也触动你全身,是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空没有知觉的。那也不应当虚空有选择,我要触你的手,我不触你的身。那这我想多愚痴的人也不相信的。那这触从哪来呢?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一个手就可以了,那必须等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一合了,掌就知道了。那离呢?离就没有了。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从哪里入的?入的时候要有个形相、有个痕迹。是从膀臂上入的吗?从手腕入的吗?从骨髓里头入的吗?那你的觉、你那个心能够觉知这个触的出入相,只有一个物件往来,那何又待这和合才知道呢?这讲触尘,要名为触,这就解释触的意思。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触是受尘的虚妄,是受阴。色受,色阴、受阴,不是自然的,也非因缘的,这是讲触受。触是接触,接触你有个感受,这个感受是从空中来的吗?是从手掌出的吗?虚妄。没有生的体,生无体就叫虚;循业发现,二掌相摩,就两手相搓的时候,这叫妄;虚妄。非自然的妙真如性。这是破五尘境界的,大家依着色、受、想、行、识,破这个境界相的。我们平常都在这个里头打转转,佛就破这个。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谈说梅子,谈说我们喝的酢,那口里就酸了,口中就出水,流口水,一说一想就口水来了。思蹋悬崖,足心酸涩。假使我们想到走那个悬崖绝壁,空中悬崖绝壁,这脚杆就发酸,这是正常人的现象。想阴,这就叫想阴。虽还没吃梅子,但是一想到梅子,口就发酸了。大家都知道曹操跟东吴作战的时候,赤壁鏖兵,曹操打败了,打败了退守往许城走的时候,这个兵走在路上又饥又渴又烦躁,想水喝。哪有水?行军的路上那个时候没有水喝。曹操就想了,说:你们大家想喝水,咱们到前头有个树林叫酸梅林子,到那树林子吃酸梅就不渴了。大家一听到说梅子,口里就发酸了,都流口水,就不渴了。这就思想作怪,这就叫想阴。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当你思想想到那个事物,跟你现在的法相合了,想阴就如是。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阿难,如是酢说。我们说这个酸是从梅子生的吗?是口里入的吗?当然没有梅。从口入的?也没有从口入。人只要一动思想,这是思想产生的。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是梅生的,梅自己说,不要待人介绍。若要从口出,自合口闻。口没听到,不是从口出,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口水不是从耳出的,从口里生的。这是一种。

【想踏悬崖,与说相类。】
佛又引一种,想踏悬崖,与说相类。只要你一想踏到悬崖时候,那个心里头,那个脚就发酢,脚心就发酸,想到悬崖那种境界。都是忆想所成的,虚妄,证明这个。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合法了。佛说这个比喻意思,让阿难知道这就是你思想里想,没有因缘,也不是自然,这叫妄想。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
说那个大水,暴流是大水,大水不论它多暴,后头的总是在后头,前浪总是在前头,后浪推前浪,绝不相差的。水流如是,暴流的波浪是相续的,前际后际,不相逾越,绝不后头跳到前头去,不可能,没有这个事。
如来藏性所有的行阴,行阴在我们法相里头讲,它叫心所法,就是思想,这个思想不停的运动叫行阴。咱们每人都如是,你那个行阴驱使你那个心,乃至你做的善业或者不善业,一切行动,行!咱们不是色、受、想、行吗?就那行阴,那个运动的意思,它摄的法最多,就是迁流不息的意思,永远不停的,那八识迁流不息的思念。第七末那,恒审思量。这个行阴属于末那,思量不停的。既不超前,也不落后。不从前头,前六识,也不从到后头的第八识,不相逾越,不相超越。但是这个行阴它有粗有细,究它的根本,潜伏的心的根本,潜伏之本,比较前受、想就细一点,就同分的生基。

咱们现在举这个都是名相,现在这个讲都是名相,到以后了;咱们这才讲到第二卷,等到第十卷都讲这个问题,到八、九、十卷,九卷、十卷就讲这个,咱们一天的生活,咱们这五蕴的行动,你把这些认识清楚了,你才能开悟。开悟的楞严是什么?把这些分析明白了,你就知道你心的活动就你那些个妄想。你坐着突然间来个念头,就是想法,或者过去的,或者未来的,或者你想到你作梦,作梦多数都是前缘,前的五蕴境界,梦中所现的有时候不是现在的,潜伏的。我们那个根的心潜伏,完了才现现行,那是根本;以前受过的,现在它浮现,就这样子。这里头造业趣向果,那个相非常微细,而且很多很多。咱们有很多作梦的时候,咱们也没看见,不但没做过,连想都没想过;那梦里头出现梦的,梦了很多奇奇怪怪相;那不是现生了,那是我们无量生的。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以行阴,咱们讲完了受阴,讲行阴,受、想、行,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一个是离,一个是破。约空,约水,这是离,识离,这是暴流之性,这个暴流之性不因空生。暴流是指水说的,也不因水有的。暴流,不同空,也不同水。流性是指水说的。这个水性不因空才生的,这个流性不因为水才有的。不因为水,离开水,怎么叫水性呢?所以非水性,离空水。不空不离,又是即空即离,翻回来说。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这个水从空中生的,那十方虚空全成了流水,那就流无尽了,都在流。不是从空生的。要是那样一流,大自然界全都水泡了,全都淹没了。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子。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那就因为水有。若因水有,这个暴流性应非水。为什么?有所有相。因为水有,应该有个相。水有流动性,有流动的相,有相吗?有所有相,今应现在,现在还在流。意思就是不是水,此即非水。说暴流,暴流是水、还不是水?暴流是因为水有的吗?若因为水有,暴流之性,应非水而自性,它自己有个性。何故暴流之性是浑浊的,水性是澄清?这个暴流的时候,冲的泥沙水沫是浑浊的。但是跟水性不一样,水性是澄清的。如果是有暴流,是水性有的、还是流性有的?水性没有,流性也没有,所有二相,应明白现在;明白现在了,因水而有,暴流确实是因水而有。这是说明了行阴,色、受、想、行,这个行阴,行的阴是什么样子,这就讲的行阴的样子。受、想、行、识,讲了受了,讲了想,讲水的流性。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即非水性,暴流不是水性,因为它浑浊,不是水性。水性是澄清,浑浊没有了,才是清净的水性,那才是水的自体;有了浑浊不叫水了。行阴就是藏识,这点我们能理解。另外一种,如果在这上不理解,等到冬季了水成冰,冰是水、不是水?冰不是水。水是流动的,冰是静止的,冰是结固的;那离开水,哪里有冰?这个道理大家多思惟。冰即是水,冰化了就是水,水凝结起来就是冰;但是凝结起来的冰不是水,它是静止的,它不动的、不流了。这个问题要如是认识。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若离开空、离开水,哪还有个暴流?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水之外还有流吗?是水流。空呢?都是空的了,还有什么内外,空无外。那要离开空、离开水,那何又有显出水的体,又何是水的体?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知道佛的这些问答是显性的,假这一个比喻让阿难明白自己的清净妙心。现在你这所有用的都是虚妄的,幻化五蕴,色、受、想虚妄的,那行阴又何不是虚妄的呢?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亦非自然。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这是形容识阴,识阴就含藏义,阴就是蕴藏的,说识阴就是说我们含藏那个性体。识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了别为义的,能了别自分的境界。受、想、思分配在前七识。这个识,现在这个识独指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这个文的意思,这段文的意思,指着第八识,指第八识说的。拿形容词,拿什么形容?譬如一个瓶子,频伽瓶,举瓶子,把这个瓶子的两个孔,瓶内的两个孔道给它堵死的,形容词。瓶子堵住两个孔,形容什么呢?形容着我法二执。阿赖耶识它自己本身具足两种执着,一个我执,一个法执。空,拿虚空形容着虚空分内空和外空,瓶内叫内空,瓶外叫外空。喻什么呢?那这个就形容着阿赖耶识。外空就喻藏性。藏性,性含着两种障,二障,一个我执障,一个法执障,二种执着;二种执着就把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给遮盖住了,人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给障住了,这叫二空真理。

我们起惑造了种种的业,因为起惑造了种种的业就要受报。业一定有业因,一定要受业果的,起惑造业。因为二执障,我执、法执。空也分内空、外空。瓶内的空喻那个识性,瓶外的空比喻藏性,识性跟藏性。由于我执障、法执障,法障这样子,所有障敝了二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依着这个根本起惑造业;一定要起惑的,起惑惑绝不停,一定就造业;造了业就要感果,感果就要受报。

瓶擎着是空行,把它藏性里头隐在身中而成为识性,藏性跟识性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隔;但是藏性不是识性,由阿赖耶识发生的是藏,发诸于六识就叫识性。因此就讲出来了内空、外空。本来有没有什么内空、外空,因为执着,识性和藏性,识性本来一性,分成两个了,由执着分成两个。比喻瓶擎空,这个形容什么呢?轮回六道受苦。在苦中又来起业修行,迷位舍身受苦,轮回六道;就是三界之内的一切众生,依着善恶不动(禅定)而受的业苦。业苦,因为造了业了,造了身口意三业要受苦了。这个苦,苦中有乐,苦、乐等报,受苦当中的三业有苦有乐,有受苦,也有善业。但是总的合起来,八识是它的总报主,随业受生,就是随业受报;八识就是报主,受报的主人。业报身,我们平常这个业报身就把它形容为瓶子,瓶内是空的,是识性,这个识性因为造惑了起了业了,把你那个原来的藏性又转成了识性,随着识性所牵引的;识性,你造业就受报了;受报,它牵引你,牵引你到什么地方去呢?六道轮回,那随业了,看你是哪一业。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造的业最重的,天、人、修罗这三道咱们所谓的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

这个是形容词,解释当中这样解释。你那个识性里头它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普遍性的,地、水、火、风这些个的影响,识性你就被这地、水、火、风把你局限住了。这是形容词,冷暖湿滑、地水火风,地是不动的窒碍性,水是流动性,火是热性,风是动性。所以这个千里远饷喻佛道长远的意思,说我们修行的趣行,我们修行的趣向,怎么样起修呢?信,信三宝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向如来果。所以修行就很多法门了,四加行、十地、十二因缘,等觉诸位,就像那个千里迢迢的路程一样。他国就是形容常寂光土。瓶子还有两孔,两孔就喻我执、法执。证得人我空,人我空就是人我执没有了,证得人空;证得法空,法执没有了。全部的佛教转八识成四智,咱们上来所说这些话,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整个的佛教的过程。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识阴,这个念蕴,不是阴阳的阴,念蕴,识阴。蕴者是含藏之义,譬如五蕴,五蕴是含藏,含藏无量诸法。识阴当知,若与法合,那个瓶子就喻我们所造的业,瓶就跟我们相合。识阴当知。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这个你应当知道虚空是什么样子,虚空是哪方来的?还到哪方去?就是我们说成了佛地,佛成佛了,到了佛地没有污染的,佛那个识叫无垢识,是哪里来的?是从凡夫同居土带来的吗?还是此方入的吗?不是到佛地无漏身的身中,这个识性是周遍的。只是说这识性,这个识性是周遍的,没有来去,也没有出入,随着因缘而异称。在佛的这是识叫如来藏性,在众生这个识叫遍计执、依他起,那就种种的随缘而不同了。这个识性变成藏性,在如来名为藏性,在众生名为识性。这些个文字上头你没办法入,你得思惟修,从那个名相显那个道理,把它跟你身心结合起来。同时佛又把这个比喻跟法合。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如果这个瓶子装了空,那么空就被瓶带去了,虚空就应该减少,有一部分被瓶子收摄了。没有这样子,你装一瓶子空去,彼空中并没减少一个瓶空,不是这样子。如果在别地方擎来这个瓶,那瓶的虚空到此处放出来,那此处虚空就该多。虚空不会的了,这个道理大家都会都很明了的,谁都懂得。若把本瓶既贮空去了,这装了一瓶空中走了,那我们这个地方虚空就应当少一瓶的虚空,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若在别的地方装了一瓶虚空,到这个地方,到此地把那瓶子孔打开,把瓶子倒出来,那应该见空出。你把瓶子打开有空出来吗?空非形相的。既不从彼方来,也不从此方入,若有出入还什么叫虚空?这个说故事,不是随便加这么个虚空来说它,做什么?形容法的,现在与法合,说完空与法合。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我们讲五蕴色受想行识,讲识阴,佛先说比喻而后才说法的。识阴是虚妄的,五蕴的识阴,蕴是蕴藏,蕴藏一切识。识阴没有个此来彼去,形容词,就像虚空一样,虚空拿瓶子能装走。此地被瓶子装走了一个虚空,这此地虚空减少了吗?到他地把那瓶子倒出来,他地虚空增加了吗?虚空本来没来去。我们的识阴是虚妄的,就像瓶子装虚空一样,我们的识阴是虚妄的,没有实体的。识有什么实体吗?即非因缘,也非自然。我们那个识不是因缘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

五蕴说到这说完了,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有实体的、是没实体的?没有五蕴。没有五蕴,说五蕴,因为五蕴即是如来藏性,因为没实体故,虚妄不实的。既然虚妄不实的,有什么贪恋吗?有什么执着吗?咱们这整个的身心,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之体。这个道理我想我们诸位道友都明白了,以前我们每天所学的,我们每天所做的,你入了佛门之后,从你落发那天开始起,你就跟五蕴渐渐就断绝,色受想行识,你这个色身第一个就起变化,第一个落发,乃至衣服、形象全变了,不是这样子。

五蕴一切虚幻不实是假的,根本没有,缘影!这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具足所承认的,先从身体来说、来破除。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五蕴合成的,五蕴不存在了,所以这肉体是假的、是变化的、是坏的,所以会死亡的,不是真实的,就破除我们的身见,不要执着这个肉体。一个是让我们心不随物转,这说如来藏心,我们的心不被肉体转,心能转境,让我们心转肉体;心被境转,那就堕落了,凡夫六道都堕落了。心能转境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你渐渐的就能成佛了;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就是凡夫。这讲完了虚妄不实的身,完了下头讲六入。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印度话叫钵罗吠奢,钵罗吠奢翻我们中国的华言叫入,就是入,钵罗吠奢就是一个入字,或者叫处;或者叫入,或者叫处,咱们有时候说六处,有时候说六入。六入没有体的,本体是什么?如来藏。六入从什么起的?从如来藏起的,叫妙真如性。这是定义,六入即是如来藏性。藏者就含藏之义,含藏什么?含藏如来。你从六入,你要明白了之后,你开悟了,可以开悟入佛的境界,乃至入菩萨境界。

这个六入六处是色心开与合,就是色跟心开合,解释这个开合的问题。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于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入字怎么讲?就是根入于尘,根接触尘才叫入。因为六入把你六根吸摄到六尘里头去了,所以为什么又翻处。色心开合这是楞严经的特点,其他的经没有,佛没这样说,其他经没有。是这个楞严经以这个根,六根,六尘,根入于尘才说入。什么叫入?能入的是根,所入的是尘;入的尘,尘无处;能入的根,跟无境;无根无境,无入无处,这样来讲能入所入。在这个意义上头,你多思惟,明白了,开悟了。

所以说开悟的楞严,就是你要在六入当中,六入即是如来藏性,就是妙真如性。六入是没有体的,根入于尘,眼根入于色尘,眼见色,耳闻声,耳根是闻性,闻性入于声尘,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六尘来观尘,转变为尘。根是什么?是指着根本说的。根本是什么?如来藏,一切法皆如来藏而起的,依之而起。现在学六入的,怎么样产生六入的枝末?怎么样为六入的根本?原来的如来藏,本有的如来藏性不变的,就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本体不变的;但是真如随缘产生妙有了,遍于法界了。藏就是含藏之义,含藏一切什么?咱们说的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善功德,都在如来藏里头。妙真如性,如来藏的体就是妙真如性,这个体性既是事也是理。六入本来全妄,全妄即是全真。不妄了,六妄不妄了,就是全真了。六入本身没有,就是法入于尘,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入。因为它不舍一切法,所以叫妙,叫妙法,不舍一切法叫妙法。一切法皆真,没有一法不真!哪里还有虚妄?没有。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这个是举色,还是从色声香味触法,跟前头讲六尘一样,这一个一个讲的。瞪目发劳,你的眼睛它进入一个虚妄的境界,这叫瞪目发劳。眼阴无故的看什么定而不转变,目瞪发劳,那叫劳的现相。劳就是病态。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无论能和所,能是见,是目,所是入于尘。入是根入于尘,尘摄于根,尘被根所摄了。但是你看什么思惟什么久了,久而不动,那就叫劳相,瞪目发劳。眼睛看什么看久了,看久就起空华了,起变化了。但是这个怎么来的呢?都见来的。你不见,哪有这些相呢?这个问题下回再解释吧!今天就讲到这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现在讲的这段经文,就是我们怎么能够进入空观。楞严经本来讲的是当体即空,但是在这个教导当中还是从分析来的,这叫析空观,经过分析你达到一切法是空的,一相不立,没有一样是真的,全是假相,假相破了就空了。楞严经最后的目的是教我们达到体空观,当体即空,就认识一切事物没有一件是真实的,经过分析而达到空义。先从我们六根、六尘、六识,从十八界空;十八界都空了,当然就空了,这是析空。当体即空,就像我们禅宗讲的一切诸法皆无实义,当下即空的,这种叫体空观。
   
 我们现在这一段经文就是让我们从分析,一切法都是妄的,没有个真实实体;真实就不变了,不变了就不灭了。那我们就说我们这个肉体每天在变,你每时都在变,因为它变的很微细,你觉察不出来。等你二十到三十了,知道老了。等你四十到五十,这个都不大啥明显。等你到六十岁以上那就明显了,你就感觉着一天比一天老,这就渐变。突然死亡,意外的死亡,那叫突变。你在你日常生活中体会,现在楞严经所讲的经文,从你六根对六尘对你六识这一切它的变化,让你在这个中间认识空义,这都是假相。咱们现在讲的这段就是这个经义,根本你懂得了,经文上所说的你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佛对我们的教授一步一步的分析而来的说,说假的,让你认识。其实当体就是假的,六根六尘都是假的,知道整个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显什么呢?破假的,就显万法唯是一心。一真一切真,无有哪一法不是真实的。一切法皆如,如是!一切法皆如,无有哪一法不如。六入六尘都如是,现在是讲的六入。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告诉我们了,所有的一切明暗色空你所见到的全是劳相。我们眼睛看久了瞪久了发出劳相,劳相是眼睛起空华,看一个东西变成两个东西,这个我们都容易懂。说我们现前眼见一切事物全是劳相,全是假的,显一切法皆是妄。拿眼根跟所对的六尘境界相,说你眼睛看久了发劳了,看见眼睛上起空华,空中没有华,这就是瞪发劳相。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明暗二种的妄尘,咱们眼睛所能看到的明暗,一个明相见一切物,一个暗相见暗。在你见,发见居中,吸此尘象,把外头的那个尘象吸到根,把这个名字叫见性。假使要把明暗的二种尘象都没有了,你什么也不见了,你就见着体了。明也好,暗也好,它不是有实际的东西,它是托尘而现的妄相,说明了离开六尘境界就没有六识了。识因尘有,尘因识而显的,都没有体性。
我们能见一切物是因为有日、月、灯三明,没三明你不能见暗了,见到一切物了。虽然不能见明,我们还能见暗,两个尘境。明、暗二尘,把明也定为当前眼前的尘境,暗也是尘境,但离开这个尘境没有实际体性可有,什么入到你眼中呢?因为有明暗的二尘,你湛然能见。一发出劳见来,在这二根之中,你吸此明相,吸此暗相,暗相见暗,明相见明,你能见之见不属于尘境。所见的是尘境,能见的见那是根性;根不是性,根之后有个性。

我们这个缘念的尘境的心,离开尘了它还有个体,不是随着尘灭了。明暗都离了,但我们这缘心没体了;我们现在这缘心还有体、没有体?没有体了。一切众生心若离开缘心,真心也失掉了,是这样子吗?不见真心。我们六根指的是另外有一个,另外一个离开识的,离开识、离开根尘之外,如果我们那个见,那是真心。我们经常说真性、真性,在我们禅宗这类的语言非常之多,离开六根门头,如何达事理的真相。你把你六根门头境界全离开了,你再观。离开六根对六尘,你那本体是什么?这个是属于参禅的参。在我们讲教义的就讲了离开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能见的见性那就是我们体。一切妄法没有体的,经文就是这样告诉我们,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这个尘象。我们把发见这个见叫见性,名为见性。这个见性没有明、暗这二种的尘象,因为它毕竟无体,这就告诉你一切妄法都无体。那相从何来呢?以下就讲了。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当知道你能见的见,你能见的见非明暗来,不因为有明来了见明,有暗来了见暗,不是这样子。不是明出来的见,也不是暗出来的见,那见从哪来?那见从眼根出吗?我们很多人认为见是眼,眼见。眼又跟于什么生的?跟于空生。不从暗来,不从明来,又不从空生,不于空间生出来的。那是无因生的吗?非无因生。在这个明暗色空根尘,你去推求究竟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共生吗?和合来的叫共生?也不是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何以故,解释;前头是标题,举这么个例子,什么原因?这个见若从明来的,见是从明来的,那暗来了见没有了,就灭了;灭了,你不能见暗。说不是从明生的,为什么?我们还能见暗。明去暗来,明过了,暗就来了,我们还能见暗,见不失。这很明显的。说我们见从暗来的,那一明了暗就灭了,为什么还能见明呢?那就是不是从暗生的,即不从明,也不从暗。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那见从哪里生的呢?从根生的,没有明暗都可以见。也不是的。为什么?如是见精,没自体性,不从眼根来,也不从眼入。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自性就是自体,无自性就是没有自体。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空见空,跟汝见有什么关系呢?不是从空中来的。若说眼根从空而出,那空为见之根,空就是见的根本,出来的时候,从空出能够色尘境的一切相,那回归的时候还能见着自己的根吗?能见空吗?空不见空。假使能见,空自观空,空自己观空,又干你眼睛什么事呢?跟你眼睛没关系了,因为是空的。这个意思就是这些都是妄,显妄归真,没有实体的。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六根、十八界都这么一一破除,这都是分析,这是一样一样给你分析的;好比一个事物,一个木头,我们一点一点破、一点一点破,破到邻虚尘了,完了邻虚尘也就没有了。这就破色即空了,体空,当体即是空的了。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随缘而非无性,随缘,随万法之缘,但是它有它自己的体性,这是眼入于色尘的分析。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假使有人拿两个手指头把两个耳朵堵上,把耳堵塞,就是拿两个手指头把两个耳朵堵上;堵上了耳根就发劳,劳了,什么也听不见了,你堵久了,脑里头就嗡嗡作响,这个谁都懂得,一试就知道了。而这个劳有吗?劳没有,你两手堵耳朵才有的。耳与劳,这个劳相没有,耳根与劳同是瞪发的劳相。因为你两手堵到耳朵才有这个劳相,这很容易懂的。你两手不堵耳朵,没有这个相。那这个劳相从哪来的?从耳朵入的吗?没有,耳朵原来没有。因为堵耳生起的吗?堵生起的劳相,这是假设意思,没有,这是显妄的意思。用你两个手指头把你耳朵塞上了,塞久了成了劳了,你头中才发生虚妄的一个响相,一个响;两手不堵了,那个响相也没有了。头中作声,那个声相没有,本来是虚妄的。

这个意思是显什么的?说我们耳朵是闻性,耳入于闻,听到什么东西,但是这个它自己显不出来,必须得藉着根,藉着耳根。刚才我举这个例子,你拿两手堵上耳朵,从这个动作才发出来声音,这个是劳相,这嗡嗡作响没有。这个境界是你拿手堵上耳朵才发出来的,既不从于你手,也不从你耳,这个劳相从哪来的?耳朵里头没有,耳朵入了劳相了,就是让你去思惟。

真性的菩提心,那个就在一切尘中,根尘同源;根尘同源,同是一个妄境。真从何发出来的?这些都让我们信真知妄,六根显现的就让我们信真知妄。耳根是闻性,这个性,性是菩提,容易信。若把耳朵塞上而出来劳相,它还是菩提吗?这个劳相是假的,这个我们就不容易明白了,说它也是菩提,同是菩提。根跟性本来是真的,根跟性所发出劳相来,是真的、是假的?这就是万法皆真,劳相也是真的。但是你来比的时候,这些真的全是假的。劳相是假的,耳根也是假的,两手堵着耳根那更是假的,瞪发劳相,都是虚妄无实,这个我们能知道了。但是把它翻过来,我们能闻声闻音的这个闻性,能闻的这个性,现在我这说,大家能闻,真的、假的?假的,我听见了。你听见还是假的。但是这个闻性在何处?这叫明心见性了。你要明白了,明心见性了。没明白,就是不知道了。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你这个闻离开这个动跟静这两种尘境的话,哪个是闻的实体?这五句都说的妄尘。动和静不常的,所以它为妄。托尘似有,托这个尘像似有,它不真实的。我这说话,你们在听,你是拿耳根听的。我说话是尘,这是尘象,你那个听闻性只是一个妄,虚妄而已。离开了音声,离开声你还听什么?没有了,没有个实体。辨别妄无实体,以下再加解释。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就是我们大家耳闻听到的,非动,非静。是动吗?是静来的吗?是耳根出来的吗?是空中有的吗?无所从来。你这个闻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我这说话,你闻听到了,是动来的?是静来的?是你根出的?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这个闻声从动中来的,若静下来还有吗?我不说了,你们听什么?你还听,听到什么?听到不说了,还是有闻。不是因为你的闻才动,因为动才听到闻。静下来,你们还听得到;听到什么?静下来了,还是闻。说,你觉到有说,有声音。不说,你觉到静下来了,无声。两种尘境,一个静,一个动;一个根,一个尘。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从根生的,根生的没有动态、也没有静态。什么是你听闻的体,能找得到吗?如是闻体,本无自性。因为你闻听这个体,它自己没有体性。但是遇着我们这有说的了,增上缘,心无所动。静了呢?这是所缘的尘境。这是闻的根。你闻的根,是什么入你的体性?单根不立,一个根是立不住的。为什么?假藉外缘。就是我说,你们听,假藉外缘。如果你耳根有毛病,你听不见了,塞了;没有毛病,听得见了。这两种都是虚妄没有实体的,告诉我们没有实体的。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这个闻因为空出来的,闻成性,那不是空的,即非虚空;又空自闻,咱们这中间空间自己听到的,那关你什么事?空自闻。何关汝入?这个音声从空而生的。若是虚空能生的话,空能有闻,那空能成为种性吗?成为根性吗?不可能。既成根性了,能闻的根性了,那就不是空了,即非虚空。那么这个闻究竟属什么?灵知,以闻属的灵知。空是顽固的,空有碍体,如果中间出点障碍,你什么也听不见了。空是从有闻的,空不能闻空,空能自己听见空吗?因为有声音了,听到了;声音停下来了,我们闻见空了,是这样闻见空的。这个跟你耳根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闻从耳入,佛说是虚妄的,也不是因缘的,也不是自然的。这是眼、耳,现在说到鼻子。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的分别,通、塞、虚、实,鼻子它分作“通、塞、虚、实”四种尘境。闻有香来了,闻着香气,那鼻子闻香久了就成劳了,闻久成劳。如果你到香铺里闻到香久了,在你闻香的时候,什么其他的闻进不来了,什么味道都闻不到了。这都是叫菩提瞪发劳相。

鼻它有出入息的,鼻子呼吸不停的。如果鼻子没有出入息,那人就死亡了,鼻子是永远通的。有时出气不行,紧缩,那鼻子就紧张了。这个意思大家在生活当中能够体会到,鼻子能闻到是热的、是冷的;是动态的、是静态的。但是鼻子有体吗?什么是鼻子的体?没有它的体。它是通、塞、虚、实,它呼吸的气,咱们这鼻子呼吸气叫通,等它闭塞了,没有外境了,就是出入息,它自然流动的有个出入息,就是出息、入息,这个叫实。外边的境界相,有香气,有不香,臭气,同是一个妄境,同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那叫劳相,鼻的劳相。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鼻+臭)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叫(鼻+臭)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这个闻离开通、塞两种,离这两种尘境,没有实体的。实体就是通、塞。若离开通、塞二尘,这个鼻子的(鼻+臭)觉就没有了。一个通,一个不通,塞就是不通,离开这两种尘境鼻子还有什么作用吗?那这个通、塞从哪来的?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当知是闻,鼻子所闻到的气息,不是通塞来的。不是通塞,就是鼻根出来的?鼻根没有,出不来。那这空中生起来的?不是的。空中哪有鼻子出入?一切法都如是破的,每一色法都如是破,就是破除,佛破除的。以下就破除。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何以故,什么原因?若是通来,塞则闻灭。通了,那塞来了,闻就没有了,就断了。为啥呢?通了。云何知塞,又怎么知道不通了呢?塞就是不通。假使如果塞了,塞有了,有堵塞了,通则无闻,堵塞了还通什么,不通了,无闻了。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这里头还加个触尘,香气触到鼻子了,这叫触。臭气触到鼻子,这叫(鼻+臭)。那你不通不塞的,没有(鼻+臭)了,是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样子,不从通来了。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那从根生的,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不同闻塞,这个闻的机(根)没有自体的,(鼻+臭)闻性体又何尝有呢?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鼻+臭)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若从空出,闻自当回(鼻+臭)汝鼻,鼻子自己闻鼻子,有这个事吗?空自有闻,空自己就闻到了,关你鼻子什么相干呢?破除的意思,这都是破除的意思。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即非因缘,即非自然,虚妄的,虚妄不实的。眼、耳、鼻,该说舌。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假使不舒服了,舌根有了病,人要有味了,总感觉口里是苦的。无病之人,微微有个甜触,不是很甜的,就感觉甜,自己口水当中有甜。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的时候,淡性常在,非甜非苦非咸。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是假设的有这么一个人,以舌舔他嘴唇或舔他上唇。舌的根没有外物可舔的时候,但用舌入,自舔其唇吻,舔舔嘴唇,舔舔口。如果舔久了,舌就发出劳相了。假使这人要有病,虚妄的感觉是苦,舔舌根有苦味。无病,这舌舔上唇或舔啥,有点微微的甜味。都是妄生的,没有真实的。这是舌的劳相,这叫舌的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所以舌根的甜、苦、淡,都是有味的,舌头自己的味。真正的淡了,这二种的,舌根很淡的,什么味也没有了,淡淡的。因甜、苦、淡这个妄尘,甜和苦、淡,苦、淡作为一种,甜作为一种,这两种合起来都是妄尘。妄尘发知于居中,吸此尘象,名为知味性;知道味,知道甜味,知道淡味,知道苦味。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甜和苦作一尘,淡作一尘,这二种尘没有实体的;你要找个甜、苦、淡的实体,找不着的。舌跟元无自性,因为舌动的时候才产出来这些个苦;这苦是微微的,不是像很大苦的;才产出苦相,这是虚妄相。这叫妄尘境界,实际上是没有的,因为它没有体性。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知道苦、淡,知道甜、苦来了。这个苦、甜是淡原有的吗?淡味里头,淡味是一种味尘感觉到的,不是原有的。是从舌根出来的吗?不是的。不从淡有,不从根出,那是空生的?空能生出来?所以舌入,舌根入于色尘,这色尘就是苦、甜、淡的味道,从来没有,也非根出,也非空生,也非尘。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何以故?佛又再解释。若是甜、苦来,淡就没有了;有甜有苦,淡就灭了,云何又知道淡呢?若甜、苦从淡来的,那甜就没有了,淡不会生甜。复云何知,甜、苦二相?破一切尘不是自来的。佛在六根一根一根这样来破除,让我们去思惟。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从舌生,舌不会生甜、淡、苦的,没有个尘境,这都是味。这一切味没有体性的,根本没自性,不是从根来的。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那空中来的?若从空出,虚空自然有味道。空中有什么味道,还等你口去知道吗?又空自知,何关汝入?空生跟你没关系,假的,虚妄的。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譬如有人,以冷手触于热手。一个人手是冷手,一个人手是热手,两人握手,他手很热,你手很冷,就是冷手触于热手;若是这个热手很热,那你冷手他转转就不冷了;若是你冷手特别凉,那个热就变冷了,他热手也不热了,冷者就成热了。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是身的触,色声香味触,是身的触尘,证明身入是虚妄的。证明用一只冷手接触一只热手,两手都属于身的根,两个手都属于身。你平常有知觉的身,跟那无知觉的物,没有知觉的物,在成触的时候,它有一个冷的势力,冷的势力多就感觉很凉,热的势力多凉就变暖,以此两手跟外头的冷热相触的时候,就看环境如何,都是虚妄的。就是与触感觉虚妄的,那个都是假的。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能发知觉居中,吸取这个尘象;这个吸取尘象,你这个有个知觉性。两种妄尘,你这个知觉性,就是你这个能感觉的感觉体,在离冷热违顺,在这个尘境相它都没有实体的,一切皆无实体。证明一个无实体,都是托妄尘所妄现的境界相。你与二种妄尘来合,你这个觉悟的觉能知道,譬如一个冷一个热你感觉到了。但是那个冷热是尘境,你感觉的觉知能知道,体热无体,一刹那间就消失了,没有实体的。离开虚妄没有实体,就这么句话。一切上来所说的六尘境界都是物质,它没有实。你跟它相接触时候,有个离合,这个是你感觉的觉。你能感觉的觉不属于物质的,合也好,离也好。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就是你这个觉心,非离、合来,觉心没有个离来合来,来了就合了,离了就离了,没有离合的相。觉,觉非离也非和,就是这么句话。阿难,你应该明白了,你那个觉不是离合,跟热接触感觉热,跟冷接触感觉冷,热离开了感觉着离,跟冷离开了感觉离,你这个觉知没有这个离合。没有违顺就有,是从根出的吗?是从空中来的吗?不是根出,又非空中来,标示无所从来。就是一切尘境皆没有的,假的。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合时就来了就有了,那离合呢?离了就没有了,你这个觉是这样子吗?觉离也觉得到离,合也觉得到离,觉从来不变的,违境顺境都是这样子。说我们的心不是从尘来的,你那个觉性不是从尘来的。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从你的身根根出的,那自生自,没有“离、合、违、顺”的四相,就是非离合相。离跟合它是有境界相的,一个境界相离了,大家合在一起,相聚了这就合了,分别了就离开了,这是个境界相。一切诸法没自性,没有离合境界相。离合违顺,离、合、违境、顺境,合就是顺境,离就是违境,离合违顺这四种相从哪里来的?是从你的根出吗?从你六根出吗?还是从六尘境界相来的吗?全不是的。若从根出,离、合、违、顺四相,那你身应该知道。都是无自性的,你身并不知。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若于空出,空中能有自知觉性吗?若空中有觉性,跟你毫没关系。空生空灭,跟你有什么关系?不关汝事。不是空生。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上来讲身、心,身口意吧!总言这些问题都是妄,它的相全是假的,体性是一个。因此知道身入虚妄,身体本身就是虚妄。是因缘?不是。是自然?不是。显妄,妄从何起,妄归何处,不是自然的。妄无起处,妄依真起,妄灭了还归于真。这上头辨别全是虚妄法,虚妄法止息了、静下来了,这就是真实。这种境界相,我们学华严经的,这就叫华严境界,以一毛端现无量无穷无尽诸法,无量无穷无尽的诸法虚幻。所以以一毛端摄宝王刹,一个佛世界,无量佛世界,在一个毛端摄了。为什么?举这个一毛端,这一毛端就是一大法界总门体,一大法门的总体,总体摄一切法,这生起法门。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人太累了,太劳疲了,他就想睡觉,一睡就睡着了。睡久了就醒了,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想不起来,没有记忆,那就叫忘。一切生、住、异、灭全是颠倒的,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我们要把它变成很容易知道的、很容易明白的,很简单,虚妄;总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是真实的呢?若见诸相非相,见一切相即不是相。那是疲劳相,那久积成劳的劳相。所以这个用睡眠来解释,为什么要睡觉?太累了。劳是虚妄的,但是疲劳了,他要经过睡眠。睡眠的意思,把那疲劳又恢复了。就是我们太疲劳了,神智不清楚了,你睡一大觉,神智就又清楚了。

但是我们这个意,意根,就在你睡觉它也不停息。你睡得很熟,你就作梦了;梦了又像觉悟了,又像没睡,实际上你在睡。我们有时睡一觉,精神很兴奋,又恢复了。劳疲能够熟睡,恢复精神了,他就又醒寤了,这个醒寤也是妄。虚妄的容易知道,我们这个人的意识入到虚妄里头去了,在这个虚妄里头能可以进入睡眠状态,睡眠状态是虚妄的;有记忆力,那就惊醒;失掉记忆力了,这就睡眠了。我们自睡寤的时候,你前尘都断了;你醒了时候,前尘又恢复了。

那个是在你睡眠的时候,妄归真。当你知道身体入到虚妄,这个虚妄即非因缘也非自然,这就归真的意思,反妄归真的意思。若有人他劳倦过度了,他睡眠了,睡醒了就熟了。当你睡眠时候,你的觉知断。它不停歇的,那叫作梦。有时没有梦,就断。等一醒了,又恢复了。

当我们失掉时候,就叫忘记了。把颠倒的生、住、异、灭的习气留下来了,它并没断,但是跨越不过去。一个是意,一个是根;一个是意识,一个是意根;其实是一个东西,两种作用。意根、意识都从什么地方发生的呢?从菩提瞪发劳相,到最后了还归菩提心。这显现我们的生、住、异、灭,一下的很明白,就是醒;一下很糊涂,就是睡眠;一会儿记忆失掉,一会儿记忆很清楚,一会儿全忘记了。为什么?因为颠倒的生、住、异、灭,有时痛苦悲哀,有时欢喜欣乐,这一切境界相。

如果我们睡觉刚睡下去,等你睡得正甜的时候,等你渐渐醒寤的时候,这四种现相就具足了生、住、异、灭。等你一醒,刚有记忆力,这叫生,恢复生,恢复记忆力时候。等记忆力很强时叫住。忘了就变了,叫异。忘尽,就叫灭。把前世都忘了,不是睡觉时候忘了,醒着都忘了。就你当生,还不用等到来生。我现在就是这样子,突然一时间过去记忆力全没有了,从小孩到五十岁以前的事,但有时候一点一滴都清清楚楚的,这就那个神识当中的随我们吸入的习气生、住、异、灭这四相,它是循环不息的,不会断灭的。但是我们有时在梦中,把我们前生的生、住、异、灭恢复了。现在我们学知道一切妄,妄尽还源,在我们学华严的就专讲妄尽还源观。等我们成了佛了,把无量无量亿劫的所有一点一滴事情了了分明。当你一个修道的人,有时候你会显现你多生,这得靠功力。等你静寂的时候,你会显现多生的你的活动,不一定都是人,也许变畜生。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这个把它总结起来是生灭二种的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前尘卸落下来的影子,有生灭,有尘境,一个是法,一个是尘,有尘有法两个差别。我们拿意识入,入到什么呢?生、灭二尘。假我们自己本心,原来的本体,集能知道的那个集,那个能知的所有召感来的一切的事物,能集知你的性;就是在你意根的当中集知那个性,就像在黑暗当中你能看见。看见什么呢?你根里头五根的内尘,这是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发见过去或者现在你所集知的,这叫缘内尘境界相。见闻逆流,没达到五尘境界,没有流到五尘去,叫见,或者闻,见闻觉知皆顺流外缘,缘外头要见闻等,随着见闻的根,眼见耳闻随着根去攀缘外头境界。都反回来,反闻,就还闻闻自体。把外五尘所卸落下来的,在你意地的当中,意根独缘落下来那个影子,见闻觉知逆流。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什么是觉知的体?没有,就是缘那个生灭二尘,生尘跟灭尘,把那些境界相因尘而有的,离尘无体可得,缘念尘境。等你合上眼睛睡觉的时候,在你睡眠的时候,缘念了。这种因为二乘人没断法我执,法尘境界是有的,这所落下来就是法尘。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这个觉知的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这要从寤来,寐就没有了,那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那令谁受灭?谁来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反覆的问答,破尘,把尘境破了。见闻觉知,就是我们意识形态,从我们醒的时候很明明白白的,那睡觉时候就灭了不知道了,若寐而至,寤即随灭。这一切若从寤来的,就是见闻觉知之根,不是根出,不是空生,破灭这个。那什么叫寐?说生时候才有,灭时候就无,那令谁受灭?哪还有个灭,要那样子就没有灭了。若从灭有,生的时候灭就无了。谁又知道生者呢?没有知道生者的。今天就讲这里吧!

【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讲我们的知觉,我们可以这样观察,我们的知觉从什么地方来的。你认识一个问题、看一个问题,或你读经也好、念佛也好,能念的这个念佛的这个念,起心动念,那这就是叫觉知,从哪里来的?从根出。假使从你的意根(或者意识),那你在醒的时候、在你睡觉的时候,这个根还随着你身体之内的,就是我们这肉团心它的开合;但是它是肉质的,我们这个觉知好像不属于肉质的。佛说我们这个肉团心是肉质的,在我们心脏里头倒挂,像什么倒挂?像莲华倒挂,就是肉团心像莲华倒挂。等你醒的时候它就开了,莲华就开了;等你睡觉的时候,寤寐休息时候,莲华就合了。离这个寤寐开合,那这个觉知在哪里来?找这觉知之相,找它出处;找不到,等于空华一样的。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说我们的根跟我们那个性,根性,这个灵知,就是觉吧!我们这个觉察的觉,虚空,像虚空一样,本所无知。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是有知觉的,这个知觉是从空,空中知知觉,跟你意没关系。这个可以析观,大家想想思惟的。不关你的意识的知识,你要追究起来找这个根源,什么是你觉知的来处?无所从来。
这是分析。所以楞严经是给你解释这个心的,就是咱们说开悟那个悟性,解释性的来源,这二卷、三卷都是分析这个问题的;让你认识到,咱们说明心见性,例如禅宗说念佛是谁、谁在念,你找这个能念者究竟是谁?你找不到。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这个念头寤、寐两种相,睡眠时候它合了,醒了时候它又开了,究竟它体性是什么?没有。说从空中生的,那是空知,跟你没关系。事实上不是这样子。因此佛跟阿难说你要明白意入虚妄,就是能知这个意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虚妄的,没有实在东西可以找到。这个大家可以观。这就是入、处、界,六入、十二处合起来十八界,这三科入、处、界;这三种法一个都不是,这是三种差别之相,这是法的外缘,破外缘。所以佛对阿难说知道意入是虚空的,空妄不实的,虚妄不实的,即非因缘,也非自然。

这是一切法,法法相依,互相依赖的,这一法跟那一法两相依赖的,我们的意识依着外缘两个是互相依赖的;这个不成立,上来这两段话就破这个道理的。法,就我们所说的这个心法,乃至外边一切相,相法。相法跟心法像什么似的?如果两个木头互相依靠,一个架子两个木头互相依靠,如果你把一边推倒了,那一边当然就不立了,一倒都倒,因此要知道一法不立。我们的筋,跟我们的胶,跟你角,三个成个弓字形的站着,出去一个,那个都立不住了。

合到法上,六入都是要缘,眼入于根,尘入于根,尘是其缘,入处是根。这个入处不可得,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眼观一切色,是眼入于色、是色入于眼?眼是属于根,色是属于尘,根跟尘两种,当你眼根见一切色相的时候,是色相入到你眼里头来了?还是你眼里到色相去了?都如是,这个要你思惟参。两个都不相入的,也不是一切色相入你眼中来了,也不是你眼根到色相去了,在它们结合之处都不存在;但是虚妄,没有实在的。六入就指着眼跟色结合了、耳跟声结合了,那才叫有个入处;这六个都不是这样子的,这是破的意思。

但是它根本的体性是什么呢?这个是独显如来妙真如性,色一切相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根一切诸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随拈哪一法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都是虚妄。妙真如性是什么相呢?无相,一切有相都入于无相。这是十二处,六根跟六识,乃至六根跟六尘,把这个说十二处。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凡是说到处了就是有个处所了,有个所在的地点了,定它的。说十二处是如来妙真如性吗?这个要分科判教的时候,它就在这个上头分别。如果我们在权,权教当中,你这个六根的根一定是在内,在教理上是这么判的;根和尘,尘一定是在外。眼对于色,那色就是尘,眼就是根。耳,只能对声。耳对声,眼对色,六根对六尘都是这样子。那它内在的就叫处,说十二处,或者说十二入,这个是取境,外边的境。根入于尘,眼根对待色尘,根入尘;完了领受那个尘的境界,那是尘入于根了,外边六尘入到你根门,这叫能入,能入的根入于尘,能入。但是随它所入,这个叫通。因为随它所入的时候,通达了才能叫入。

什么叫入?眼根跟外头的尘境,尘境入于色根,根尘互摄;根尘都不存在,破这个根尘的。根是空的,尘也是空的,破这个根尘之相,根和尘都是事。在华严经这叫事法界。事入于理,事不存在了,因为它以理来合,叫理法界。如来藏,对于迷了的人说,迷色,迷声,乃至色声香味触法迷了,迷了就是距离如来藏,就是心外之法,色跟心两个各是各。

如果开诸法唯心,开合当中,把开的一切色合之于心。怎么才叫开?一法开成六法,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境界同叫一个色法;眼耳鼻舌身这叫五根,再加根与尘相接这叫受,在受、想、行、识这四法叫意根,这叫心法;六法就是色心二法。根、尘互相依赖的,这十二法根依于尘、尘依于根。为什么?根跟尘同一个根源,同一个因。依着什么呢?依着无明。迷、晦暗了叫作无明,明发了叫作解脱,但是总合起来都叫如来藏性。这是总说,以下佛就举很多例子,让阿难尊者去理解认识眼跟色尘,举这事实来证明。

【阿难!汝且观此:祗陀树林,及诸泉池。】
你看见了吗?祗陀林这个精舍,它的树木跟它所有园林,还有泉水。这个观就是眼的处。观,眼观,眼观色,眼是一处,外头境界相是一处,这叫尘处。境界相叫尘,尘处,眼观的观叫眼处,根和尘两处。这个道理我们都很容易懂得。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于意云何?但是这个义理就深了,这个相上你可以懂。于意云何,你怎么想的?一个是心法,一个是相法,心法跟相法两个相合,法生种种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说这两者关系。心生一切法,一切法都由心生的,你怎么样理解这两种?因为外头一切色尘是生起了你眼睛的看,这眼睛见,生起你的见;那这些色相是你眼根生出来的吗?或是色相生的你的眼根呢?两者这么反来回问。

佛跟阿难说,你观这个祇陀林的园和境,这一个观的是你的眼,眼处;一个外头的这个境界,树林、泉池,这是尘处。眼处跟尘处,你怎么样认识的?于意云何,就是你意想上怎么认识的,是因为那个园林生出你的眼见?或者因为你眼见生出的园林相?此等唯是色生眼见,因为有外边色生起你眼睛见?还是你眼睛生起的那些色相?因为眼见才生起色相。咱们经常说话时候、念经时候,大乘经典就教授我们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生起了,所以种种法生。因为种种法生才引起你心生,没有种种法,你心生吗?

再举个例吧!像我到那边远地区,他从来没到过北京、也没到过上海,他心生不出来这种相。他能生出上海相吗?如果你天天在上海的人,那我们无所谓了。但是你上海人生不来他那山林里头他那农村的相,你也没有了。这两个互相的反问,心、法互相生的。心法,以心生法,法能生心,相生来问阿难;佛是以相生来问阿难的,说这是由法生的?还是由你心生的?咱们常说心生故种种法生,那法生才引起心生。如果他从来没见过这种相,他想不出来的,他心生不出来的,那这又看着是法生。种种心生,由心生故才有种种的法生。在你的意思如何?佛这是问阿难,此等的色相,究竟是色生眼见,还是眼生色相,到底哪个对?这是破眼睛见而生色,因为色而生起眼见,两个都不对;这是定义,定义是都不对。以下就破。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那你见空不是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色相都没有,这空的质量是谁明白的?空亦如是,色相既无,空自亦无。

这个如来破眼生色相,不能这样认为,这样认为是不对的。所以跟阿难说,若复内之眼根,生出来外之色相,能有这个事吗?则眼具生色之性,那不是眼根里头能生起一切色相的性体,那见空的时候又怎么该说?见空的是心非色相,所生色相既无,能生的色性也应该没有,能生所生应即销亡,全是假的。这一销亡的时候,显发是什么呢?都没有。眼根没有,色相也没有;色相没有,眼根也没有,一切都无。能生的生销亡了,那所生的色也没有了,亦无了。色相既无,空相亦复叵得?没个色相,怎么说空相,空相对什么说的,空相本来就没有。那显什么?一切都没有。眼生的色是空的,色性也是销亡的,空亦如是,就是一切皆是空的。佛又分别的破,这是总破。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色尘里头能生出来眼见,这个问题不能成立。为什么?观空非色。你观空,空不是色,那你见还有没有呢?见也跟着销亡了。亡则都无,见已经销亡了,什么都没有了。能见所见全是空的,那有谁来明白色空、空色?能觉的空和色又是什么呢?这就叫见性了,这是显性的。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佛这时候跟阿难说,你应当明白色跟空俱无处所,你的知见跟空相都没有处所。都没有,就是这样子。色与见全是虚妄的,不是因缘,也非自然,这就合了。

【阿难!汝更听此,祗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阿难,汝更听此,祗陀园中,食办击鼓,打板吃饭,祗陀园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击鼓就是敲的法器,就是我们打板,打板吃饭。又撞钟,又打板,撞钟大家就集合来了。钟鼓音声,前后相续。又是钟又是鼓这个音声,前头的声音跟后头的声音相续结合起来的。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这个时候是声来到耳边?还是你耳朵往那声处去了?我们天天听到打板吃饭,我们从来也没用过脑筋,大家想过吗?那个打板的声音来到我耳朵边了,是我耳朵到那个声音处去了。举这个问题。你怎么想的,于意云何?是打板的声音来到你耳朵边了?是你耳朵往那个声音处所去了。
这个道理我们大家可能都懂。都懂什么呢?我们耳朵也没往声音处去,也没往打板声音去,打板的声音也没到耳朵来,这个道理很简单。那又怎么样耳朵闻到声音了呢?那声音怎么样通达到耳朵来了呢?这要靠思索了,观了。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那个打板的声音到你耳边来了,那就像我乞食时候到室罗筏城去了,那祗陀林里头没有我了;没有我了,那声怎么到耳边来了,也不到耳边去了?这是来与耳边,不可以。此声必来,阿难耳处,这个声音一定来到你阿难的地方来了,那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他们就不该听到。事实上,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只要一打钟吃饭,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都来了,那声音不是到一千二百五十人处去,这很明显,就解释这么句话。如果声来你耳,声来到你耳朵边了,打板的声音进去你耳边了,其他人就听不见了,因为那声音到你耳边来,其他没有了。迦叶尊者跟目犍连尊者他们应该听不到,何况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都闻到了,都同来食处。声来耳边不成立,声不会来到你耳边。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那是不是你耳朵往声音那地方去了?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就像我回来了,归祗陀林中了,室罗城没有我了,就像这样一样的。就是声不到你耳边来,你耳也没到声音去。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那你就两个听不见了;应该只闻一个,不能听两个。何况这个中间无量的声音,象、马、牛、羊种种音声,又如何解说?

耳往声中去,不可能。闻一个声多,不能遍往。声音来到你这边了,不能遍一切处,就这样的意思。如来归祇树林了,城里没有佛了;法中耳往击鼓处,钟处则无。拿那个作比例,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不能都听到。何况这种种音响,还有像马车种种音声,能闻到一切众声,耳边处亦是妄也,这些声音全是虚妄的,能到你耳边所有的声音全是虚妄的。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不是去也不是来,也无来,也无去。无来无去就没听见了,但确实听见了。声音也不来耳边,耳也没到声边,无来无去。无来无去,应该不闻,是这样子吗?但是确实你是听见了。
因为来往的意思被破了,形容着声音无来无去,不是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根、尘两不相到,是这样子的吗?所以说若无来往,也该没有闻,那你还能听得到吗?假设这么说,假设意思。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能听的听,所听的音声,两个没有处所;不是有个所在,都无所在,也没有处所。听与声都是虚妄的,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破除了。
根跟尘,根尘就它根本来说是一体的。一体是什么体呢?如来藏。若一定说言离,若有离必然还有个合;无合了,哪里来离?离不可得,合也没有。因为什么呢?唯一性故。什么性?如来藏性,不能言离,也不能言合。

这是说你耳根跟那个音声这两个东西,声音跟耳根离开了不可以,声音跟耳根合一起,声音怎么能跟耳根合一起呢?这个人之常情都能懂得,不合不离。那究竟是什么?如来藏性。因此你要知道听与音声俱无处所,没有个实在地点,也没有个处所;因为声跟你所能听的听,二个都是虚妄的。那究竟是什么?如来藏性,把这二妄破除,归于自然性。

【阿难!汝又(鼻+臭)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就是旃檀香,我们大家都知道旃檀香。这个旃檀是香精,旃檀是香的香精,真精。若把这个香燃到一铢,在这个室罗筏城,城里头四十里都能闻到。在印度这种香叫牛头旃檀,牛头旃檀香。如果点这么一枝香,四十华里都闻到了。

这个香值好多钱呢?在哪去买去呢?买不到,它的价值等于娑婆世界,无价之宝。若燃它一铢香,室罗筏城四十华里没有一个地方闻不到香气的。

那一铢是好多?拿我们中国的两说,这一两香分成二十四铢,就是一两香分成二十四铢旃檀香,就是一两香的二十四分之一,二十四铢为一两。四分为一厘,六毫六丝六忽。这《博物志》上讲的,这个数字咱们不去讲它了,太长了。

在汉武帝的时候,印度有个使臣来向我们中国进佛的香,只进四枚。在汉朝的制度,这个香不满一斤,没满一斤,你进贡时候不收;必须得满一斤。它这个香很少很少,不收他的香。这个使臣就取出了一个,一点点,有好大?像大豆粒那么大,把它搁到宫门上点燃,搁到皇宫的宫门点燃,这个香闻长安城四十里。不但香遍,而且这个香气时间很长,长到什么时间呢?一个月,这个香气一个月才能歇了。香的作用有什么作用呢?如果长安城有瘟疫流行,有那传染病,把这个香焚上一枚,在四十华里之内的这一切疫症全都好了,香的功能。这早就没有了,咱们在经上看到了。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这个香气在什么地方来的?所以佛问,跟阿难讲于意云何,你作何想法?此香为复生旃檀木,这个香的气味,香,旃檀木生出来的吗?还是生出你鼻端?生出你鼻子里头。还是生于空间?眼、色、耳、声四处,香气从何来的?这就香尘,香尘从何地方生的?生于你鼻子吗?生于空吗?鼻子不会生出香来,空间又怎么会生出香来呢!鼻生不可以,那从空生的吗?空中怎么会能生出香呢!以下是破。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生的香,香应该从鼻出。不是的,鼻非旃檀,香从旃檀香。那云何鼻中有旃檀的香气,使你闻到香?出时入时,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鼻子里出香这个不合乎道理,这句话很简单,鼻中不能出香。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那香从空中出来的吗?空性常恒,空永远如是,那香应该常在。香没有,必须炉中把这个枯的木头把它点燃才发出炉香。香,如果是生于空中,那空就香气常存,因空常有的,空遍一切处,常时如是。不是这样子。你在炉子里头烧这个木头,它才有香;不烧,没有。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热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那香就生于木了,因木头这香质把它一点燃,它就变成烟了;因为香了,你鼻子就闻到了,合蒙香气。 这个香生起来不太远,仅在四十里,那你在四十里外还能闻到吗?

香生于木,就是平常的我们烧檀香木,我们认为这个香就是在檀香木里头出来的,我们一般常情都这样说。香的木质必须把它点燃变成烟,我们才闻到,不变成烟就没有。变成烟了,通于你的鼻,你鼻子闻到了,蒙这烟一薰。如果这个烟生的离这远处的,那你还能闻得到吗?咱们这屋子烧香,这外头都闻不到了。所以不是这样子的,破香从木生,香不是从木头生来的。没有木头,又哪里有香呢?这要你思惟去修了。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鼻+臭)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香没有处所,找香的处所生在何处,没有。 找你的闻性,闻与香两个都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就破除了。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佛又举例来说明,你在早中二时,在大众中持着你钵多罗,钵多罗就是应量器,拿你饭碗去吃饭。如果遇着了酥、酪、醍醐,酥、酪、醍醐都是牛奶提炼的,都是从牛乳生出来的。从乳生出来酪,从酪生出来酥,从生酥变成熟酥,从熟酥提炼为醍醐,经过五道手续。就是咱们把牛奶提炼,提炼成酥酪;牛奶打出来之后,你停一下,上头牛奶有层皮,把那层皮子那叫酥酪,叫油;把那油皮子把它提出来,提出来再从那个酥酪里头再把它熬,熬完了再冷静下来,再搁着提,再提出来,这叫醍醐。经过好几道手续,从牛奶提炼出来的,叫乳酪。这个大家如果在牛毛藏篷,在大贵族家里头,他才能提出到酥酪。一般说奶皮子,奶皮子提出来奶油,奶油里头提出来那个酥,把酥熬完了,在酥的上面再提出那叫酪,酥酪。经过五道手续,都是牛奶,原质就是牛奶,没有掺加其他的东西。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于意云何,此味生于空中、生于舌中、生于食中?这个醍醐上味在哪出来的?是空中生出来的吗?是你舌里头生出来的吗?你提出来,是在牛奶酥酪里头出来的吗?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若从舌生,你舌尔时已成酥味,就是酥酪的味道了,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说这个味从舌生不对的。若生汝阿难之舌,舌在你口里头,你只有一个舌头,只能生出一个味道。这就很简单,你舌里头只能生出一个味道。若是一棵树,这棵树只能结出来一味的果子,就这样一个定义。如果你舌遇着酥成了酥味,若再吃黑石蜜,那又变了,就是石蜜味道了,是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石蜜,就是我们所说的甘蔗糖。《善见律》里面这样解释,石蜜就是我们此土的甘蔗糖,颜色是黑的,质是坚硬的,甘蔗糖凝结下来,味道是甜的,就叫黑石蜜。你吃这个味道有转移没有,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不变的,不移的,这叫不知道味道。若是一变移了,那味道就多种味道了。你一个舌头就是一个体,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如何解释在舌头上尝出来很多的味,就是这样意思,很多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知味?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这个味道生在舌根上头,或者生到食品上头。前头说生到舌上,不对。那就生到食品上头了,所食的味?食是一个物质,不是有知识的,食能知道这个食什么味道吗?大米能知道大米什么味道吗?玉米能知道玉米什么味道吗?它不是有知的,不能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破味从食生,一切味道不是从食品生出来的。那从哪生的?我们常情说味生于食。味道生于食,你吃盐是盐味,吃咸的是咸味,吃酢是酸味。酢自己知道自己是酸的吗?盐巴知道自己是咸的吗?它是无知的。如果味道能个人知道自己的味道,跟你就没关系了,何必要舌头去尝呢?何尝而知味。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一切诸法若是生于空,说这些都生在于空,汝应啖空,当作何味。虚空什么味道,你尝一尝?不是从虚空,破这个意思的。必其虚空,若作咸味,虚空能够做出咸味。咸是你舌头尝出来的,跟虚空有什么关系?是破除问的意思。既咸汝舌,亦咸汝面,那就遍性,不但舌头咸,那你脸都咸,我们这个世界人都跟海鱼一样的都是咸的了。既然是常咸,了不知淡。咸永远是咸的,咸、淡,有淡才显咸,有淡味才显咸;常是咸的,淡味你就不知道了。若不识得淡,没有淡味,那你也不觉得咸,淡咸两个是相对的。必无所知,云何名味。你若不知道,那什么又叫味呢?味从舌生不对,味从食生不对,味从空生也不对,虚妄的。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没有个味的处所,也没个尝的处所。即尝与味,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触尘与诸尘不同。你早晨拿手摩头的时候,这个手触着头了叫触尘。我们早晨洗脸的时候都要摩摩头,手常摩头。这个情况是事实的,举个例。佛又跟阿难说,这个事你常熟悉的吧?你早晨起来洗脸时候都拿手摩摩头,这就表示触,手跟头相触。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于意云何,你思想怎么样认识?此摩所知,谁为能触?在你手摩这个头的时候,你所知道的这个中间谁为触?头为触吗?手为触吗?触在于手?为复在于头?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若在于手,跟头没关系,头不知道,头则无知;头连知道都不知道,云何成触?触不存在,头则无知。这个触在头,手则没用。你手触头,头知,手就没用了。云何名触?触是两个东西,不是一个。佛就单方面说,只说一方面,那何名触?触必须两个相合才叫触。头,单头不成触。单手,也不成触。若触属于头,手就没用处了。云何名触,问号的。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头也有触,手也有触,那汝阿难就头与手各有一知,手知触了,头知触了,则汝阿难应有二个身体了。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但是头跟手是一触所生的,则手与头当为一体;手跟头不是两个,是一体两。既然是一体,何能成触?触则无成。自相触,不对吧?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若是二体,触谁为在(属也),究竟触属于谁?能触非所触,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不是虚空跟你触吧?你触虚空有回应吗?这是破一体,一体不成,二体也不立,就这样的意思。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触和身都没得处所,也没有触,也没有身。因为啥?都是虚妄的,二处虚妄,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善性、恶性、无记性,这是我们思想之中所缘念的,所常缘念的。思想,意识,跟法,这个是指意根说的,意是意根之中的,法是法尘。法尘与色声香味触尘不一样,因为色声香味触尘有相,法尘非实性;是境界,法境,但是没有实体。这是意识留下来的独影境,它这个境叫独影境。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这个独影境,此法从哪生的?是心所生吗?离心就没有了,没有处所了;那不是心生的。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此法即是心,那法不是尘,法只是个名词,尘所缘影的。非心所缘,云何成处,为什么此法成处呢?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
离心别有,不对,破那个离心别有个法尘不对。假使有离于心,那它另外得有个处所;别有,应有个方所,有个处所。法无自性。法自性,为知非知?
破离心的意思。若言法尘离开你的意根的心还有方向处所,那个方向处所就是法尘,法尘应该有个自性。法尘没有自性,前尘落卸的影事,法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所落卸的,它无知。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知就叫心,心跟你相异,那就不是尘,那还叫什么法尘吗?同他的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你有两个心了。破有知。离开心,离开法尘,另外还有个知,那应该另外有个心,不叫尘了,不应该叫尘了。因此异汝非尘,若同他的心量者,这就是讲离字,谓此法尘既然离开了你的意根了,它还有知道,那不是尘了,自应非尘,乃另外一个心。不是这样子吧?若是另外一个心就不叫法尘,那是他心量了,跟汝何关?他人之心离开汝了还有个知,没有这个事的。这不立的。即汝即心,法尘若是你的心的话,法尘是心,跟你的心,不是两个了吗?不是两个,法尘是心的缘影,是一个。尘,意根,跟你所留意根的缘影,两个法尘,法尘是影事,它没有知,法尘是尘境。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法尘非知,法尘没有知,此尘既非色、声、香、味,也不是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法尘既不是色、声、香、味、触,就离开色、声、香、味、触了。若与色、声、香、味、触合,那你应该知道冷、暖,知道虚空相,当于何在?法尘无知,若有知就该有这个现象。谓此法尘离开了意根的心,它不是知,没有知。前尘影事离开心了,非知。前尘影事离开心了之后落卸来的,就叫法尘。既不是色、声、香、味、触、法尘,也不是虚空相,似有非有,所以这个起个名字叫法尘。又不是虚空相,它有前尘留落影事,没有离、合、冷、暖,所以认为它前尘影事落卸来的影子。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一切色都是五尘的色法,空是没有色所显现了才显出是空,没有五尘的色法影子。在五尘虚空即无可表现的,这个就是叫法尘。法尘不是有,人间一切虚空外之处,那个所在的就叫法尘。既不是空,又没有有,所以叫法尘。就是心不缘一切境,没有处所,心无处所。心无处所,这个指的什么呢?不是肉团,心无处所是指的我们意根它所缘的,缘的是法尘,意根缘法尘。这个法尘离了心了什么都没有了,离心非知。既不是能缘的心,又离开根而处的空外,这叫法尘。它不是所缘的境,法尘非心也非境,它从谁立?心非所缘,处从谁立?在哪来立个法尘,就是如是,法尘就如是。今天就解释到这里。【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1-10 22:14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前头显一切的言说、语言、文字全是虚妄的,把这些个虚妄结到一起归于真实,以下就讲结妄归真。所以阿难你应当知道,法则与心,俱无处所;法和心都没有处所的,意与法二处是虚妄的,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缘的。

这个破我们的心念,就是即心离心、有知无知全是谬误的,就说不是真实的。所以意根之心,我们那个心就是意根,对待外边一切的法尘,它们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定处所的。有体、没体呢?没有体。有体就有处所。没有处所,就是它没有一定的地点,意根与法尘都是虚妄一个名相而已,没有实体的。假比喻说,就是空中因为眼翳,眼有毛病才看到虚空有华,实际上虚空没有华,拿这个形容,这前面讲了很多。因为它没有实体,你想找个实体不可得。但它从什么产生的?这个虚妄的实体是什么?妄从真生,那它的实体就是此经所讲的妙明真体,这个真体不是因缘,不是自然。

本来这些问题在楞严经一开始讲得很清楚了,咱们前头讲七处征心、十番显见,这个问题已经都解决了。因为在这个十番显见时候、七处征心时候总说,总体说的时候,与会大众与当机众阿难,他并没开悟,七处征心还没有把真心找到,十番显见也没把见性明了,那佛才方便善巧覆再演说。就这个问题在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已经都解释清楚了,但是与会大众并没开悟、并没明白,所以这才分别解说。这个解说就是前头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那里头没有名相,也没有分析这么详细,就把那个问题再重复的分析,显你如来藏性,显你真正的见见之性,这是显如来实体的。所以反覆的说,就是让你明心见性。懂得这个原义,这是一个根源,显性显见,破除虚妄。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现在说这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都是虚妄的,那它本体是什么?本如来藏性,妙明真性。根、尘、识三种互相依止,但是各有各的界限,所以叫十八界,但是都是妙明真性、如来藏性所显的境界相,十八界也是佛的心。心、色两个都迷了,眼见这十八界。心跟色法,心法跟色法,把色法开为六尘五根、心法开为意根六识,这样子合成十八界,破这个就是显,显什么?显前头的见性,显七处征心的真心。根、尘跟识这三种,要把这三种破除;破除了,真的就显现了。所以它的根本就是如来藏性、妙真如性。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佛就阿难所疑的、所不能理解的给他解说。以前你所闻到的方便善巧我所说的法,那些个方便善巧法,那就佛为权教。现在要开权显实了,拣你明了的,就是你所明白的,你所明白的眼色为缘,眼跟色尘这是缘,完了生出的眼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
那这个识,此识是因缘所生的,以眼为界?是因色所生的,以色为界呢?根、尘、识三个,这个征起的意思,就佛问阿难,你所以生出来你这个识,是眼根所生的,还是以眼为界?是因外头色尘所生的,以色为界?假使要眼根所生的,以眼为界,那就眼识界;因色尘而生的,以色为识,以色为识的界。界是界限,界者起也,到这个界限。这个的问号,实际上是阿难全明白的,就假他明白的让他进一步深入来好破。破什么?倒是因眼生的,倒是因色生的。这个问题要解决了,不是因眼生,也不是因色生,两个都不是。但是破除,让他找这个根源倒是哪生的,找它的生处。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
不是因眼生的。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假使这个识单从眼生的,那你这个识是因眼根生的,它的因就是眼根,那这个眼就是个界限,那还假色、空做什么呢?就没有色空了,就是眼生了,眼根生的了。但是你怎么去分别尘呢?单根不能生识,单是根不能生出眼识来。假使这个识没有色、没有空,这个识有什么用处?生出来识,无识一样的,所以不能生。识是了别的含义,了别红的、白的、黑的,那你这个识是了别为义。一切境界,红、黄、蓝、白、黑那就是用。无尘就不用识,有尘才用识,破除不是因眼生的。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这十八界,每个都有个界限。如果你这眼根的见,没有形,没有色,没有长 短,没有方圆,那如何来立这个界限?界不立。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你还能不能见空?破因色生。色不生,不是色生的,那你那个识应该灭了。你有识知,有识知不是因色生的。云何识知是虚空性,你又怎么样知道这个识是虚空性?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假使色变的时候,色起变化,就是红的变蓝的、蓝的变黑的,你这个认知是不是也随着变,也随着这个色变成黑、黄、赤、白?汝识不变,那你这个界限从何立呢?若一变了,就不认得空了;不变,又不成为界。既然叫界,就是因为有个界限。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若是从变则变,界相自己就没有了。不变,不变恒常有。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从色生的,不认得虚空在什么地方。那不应称界了,十八界!因闻的识不从色变,应不成界,界相就不成了。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如果兼有二种,眼色共生,眼跟色合着生的,那共则生。若离呢?合则中离,离则两合。若一离开,两个合成两个了,那体性杂乱了,又怎么叫界呢?界是不杂乱的,此疆彼界清清楚楚的。这个你不从文字,你一想都明白的,就是现相,这没有什么含义,从现相就分别。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知眼色为缘,因为有眼根、有色相,这跟你作为缘,缘能生起,才生你眼识界。各生跟共生,各生不成立,共生也不成立,和合生还是不成立,破生起的意思,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性。每句话最后都是,这个法不是因缘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每一法都如是。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照你所理解的,耳跟声音这两个是缘,生起之缘,才生出你的耳识,是这样子吗?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那这个识为复因耳所生,就以耳为界;因声所生,就以音声为界,两个合不成的。那你怎么破除?分合都不可以,以下就破了。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阿难,如果若是因耳生,动相静相,动静二相不现前。动相没有,静相没有,你知道个什么?就是不现前的时候,那你根不成知,耳根就不能知道,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耳根既不能成能知,那就没有所知的声尘,就是这么个意思。能知耳根不能成立,那耳根所闻的相貌、情况、声音都没有了。不取根。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若取闻,闻就是闻听动相静相,无所成。如果闻,耳根
,动静二相既不能现前,你闻什么呢?没有动静相了,闻不成立,闻不到了。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这样子那叫耳识,耳识是因为杂色触尘这才识的界限。则耳识界,复从谁立?那耳识就立不起来了,就这样意思。眼耳鼻舌身意一个一个的分析破除。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那耳根所闻的声音,应该是因声音而有识。假使若生于声,识是因声才有的,那要闻不要闻呢?不关闻的事了,则不关闻。无闻,听都没听到,无闻则亡,没有,亡失掉了;声相所在,闻都没有了,还听到什么声音?这全是破除的意思,破十八界。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我这耳识是从声音听到的,因声音才有闻,因为闻才有声相,那这个闻跟声跟闻识是平的,声中有识,闻声之时并闻于识。即听到声音了就闻到你耳识了,是这样子吗?不是这样子。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若不闻,不闻那就不是界。闻就同声音一样,闻则同声。闻则同声,你这个耳识已经被闻所占有了。谁知闻识,又有谁来知道闻识呢?若无知者,终如草木。如果你什么也听不见,什么知识也没有,跟那草木的无闻不是一样吗?人同草木,就无知无识的意思。草木是无知也无识,你要到了这个境界,不是跟草木一样吗?

假使闻跟声同的是错谬的,那分开呢?分开了就声闻于识、识闻无声。不是这样子的,识跟声音混淆了,识就是声音了。识能是声音吗?是假你耳根才闻到声音的。闻识不能闻到声音,是耳根才能闻到声音。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因此要知道,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十八界这个界没有它的位置,根尘和合共生。根尘和合共生,与闻根所杂成的中间这个界限,杂则不分,没有中间的位置,何以为缘生识也。这个识怎么是从缘生的呢?中间这个耳识界不成立了。中间耳识界不成立了,外头的相,内的根,都失作用了。外尘之界相,怎么能成到?不能成就了。外无尘相,内无根相,内根外尘的
界限界相成立不了,不能成立。根与尘合不可能,这句话就这么解释的。究竟如何?这些全是妄。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佛这才正式给阿难说,先破除,后建立。因此你才知道,耳朵闻到声音,声音是缘;因为这个缘成
才生你耳识的界,耳识界里头才知道你的识,当知是识三处都没有。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耳与声,还有个声界,耳、声、声界,界就是当间的界,界限,本非因缘,也非自然。耳根与声尘两者是为缘,而生出耳识来,内、外、中间三个界限都不成立。眼耳鼻舌身意、十八界都如是,十八界全是虚妄的,这是破十八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阿难,又汝所明;眼、耳,现在说鼻子。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两个征起的。你这个鼻子,因什么生出来鼻子?什么是鼻的界?因香所生,就以香为界。香是属于味,就是香味。是因鼻生?是因香生?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鼻+臭)知动摇之性?】
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什么是鼻子?你的心中以何为鼻。为肉形双爪之相,这个鼻子像个双爪,两个爪子相
的一样。取(鼻+臭)知动摇,它的性体,就是性,它的性是什么性?(鼻+臭)知,就是闻,动摇。脸上肉的形质就像垂爪子,两个爪一样的,这个就叫鼻子。它的功能有(鼻+臭)知摇动,像咱们擤鼻涕、流鼻涕就是这样子。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若取肉形,就是这个肉形的鼻子。肉质乃身,这个鼻子属于身体一部分。身知即触,身上产生知觉是触的,是触尘,相触而生的。那身不是鼻子,名身非鼻。那触呢?触是尘,鼻子就没有了,云何来立鼻界呢?

【若取(鼻+臭)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若取(鼻+臭)知,(鼻+臭)觉,鼻子(鼻+臭)闻。又汝心中,以何为知?鼻子的肉是知吗?以肉为知吗?那你接触时候不是鼻子了,就是肉接触了。不以为知。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空自己就觉,跟你鼻子是肉,跟这肉鼻有什么关系?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连你自己身体都没有了。鼻若有知,就是(鼻+臭)知那个知性。鼻若有知,则应不是你,是鼻子知的。鼻非有知,是你所知,那有鼻子何用,是你心所知。一切虚空,一切是空的。以这个类推,你那(鼻+臭)知之性则是空的,是虚空的,皆应成汝鼻子上之肉。能是这样子吗?如果没有知,则你全身之肉皆应非知。另外有个神经系统,这鼻子不知,那你全身所有你的肉体都应该不知道。这是因为空若是你的话,既然空了,虚空没在,没有什么所在处所,应无所在。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以鼻为知不可以,那就以鼻所闻的香臭的香为知。如果香为知了,那鼻子自然就属于香了,于汝有什么关系。何预于汝?跟你毫没关系。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二物不来,汝自(鼻+臭)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你这个鼻子因为香气或者臭气生出你这个鼻子,因为有这二种流气生出来味道
,为什么不生伊兰、旃檀木?二物不来,没有旃檀木,没有伊兰那花的香气,这两个不来。汝自(鼻+臭)鼻,你自己再闻闻你鼻子,究竟是香是臭?若是臭就不是香,若是香就不是臭,臭就是臭气。

伊兰是一种树的名字,印度有这种树,它能够闻到四十里。开一种花是红颜色的,非常好看,但毒气非常重,假使你触它了或者误食它了
要发狂,发狂就死掉了。旃檀树,大家知道旃檀树生在什么地方?它在伊兰丛中,就在毒气这种的树林子里生的旃檀,旃檀的香香闻四十里,成旃檀树。

就是伊兰跟旃檀这两种,一个臭,一个香。臭,是你的鼻子。这两种香、臭来到你的鼻子当中?是你鼻子到香、臭那去?形容词,鼻子不会到香、臭去,香、臭气味也不会进入鼻子中来。你闻香的时候,还闻到臭气没有?闻到臭气,还闻到香没有?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二种俱来,不可能。闻香就没有臭,有臭气就没有香。如果两个都来,那你那个鼻子是两个鼻子了。一个人能有两个鼻子吗?那就有两个阿难,两个鼻子。那谁为作你的体呢?不是这样子。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若鼻子是一个,一个是鼻子,香臭是两个吗?鼻子只能闻一样,香跟臭也是一个。臭来,香就没有;香来,臭就没有。香要来,臭不存在。臭要来,香不存在。两者如果没界,香有香的界,臭有臭的界,二性不有,没有香性,没有臭性,界又从何立?因香生,因臭生。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你这个闻识是从香有的。就像我们眼睛能见,眼能见是向外见,眼不能观眼,眼睛能回来看到自己眼睛吗?其他六根都如是。因香有故,应不知香,就是眼不见眼,拿这个来问号。这个情况都很容易明白,就是辩论它的性。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能知的知怎么生的?知即非生,你能知道,能(鼻+臭)香(鼻+臭)味一切这个知非生;知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这二句是辩知与不知两个都是错,都不对。若有个能知,这个知不是从香生的,能知这个知不是从香生的。若不知道香,那何名能知之识?一切的尘法都如是,不止香、尘二法。如果香非识知其有香,则香界不成立。何以故?盖香必以(鼻+臭)知而后显,香是你闻到尔后知道这个香,才显现这个是香的。香要不是(鼻+臭)觉知道,它就不存在吗?香不存在。因为你(鼻+臭)觉知道这屋子是香的,香自己不能成立自己是香。因为有(鼻+臭)觉,(鼻+臭)知尔后才显香。香要不是(鼻+臭)觉知道,它没有香,香界自己不能成香。倘若你这个闻识不知道香,因香立的识界不成立,那又怎么建立起来呢?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假使没个中间,内外又怎么分呢?这闻性是虚妄的。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这是说根尘二界必须得有个识,如果没识根尘二界不成立了。咱们离开文字想,咱们看见什么东西,如果你识坏了,没作用了,没识怎么分别?根还在。像我现在耳朵听不见了,你们说什么话,是声音吧!我这个耳根还在吗?我听不见,识没有作用了,中间那个识它不给你分别,没作用了。我们看那个傻子,傻子就是丧失了知觉性了,觉知丧失了,他不认得这个是我妈妈,这个是我的父亲,这是我的亲人,那是我仇人,他分辨不出来了,那就是识坏了,认知坏了。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一个含义,全是虚妄的,毕竟虚妄,一切总言。没有中间,内和外就分辨不出来。有中间,才有内外。既无中间,内外不成,闻性从何建立?所闻是从能闻来的,能闻都坏失了,所闻还闻到什么呢?鼻根不成立,(鼻+臭)觉不成立。

十八界都是一个样子,不过文字变化一下,眼耳鼻舌身意。其实如来在前头七处征心、十番显见都破完了的,与会大众跟阿难不明白,佛再一个一个假着世间的名相来重新说。这是破十八界,鼻,六根,六尘。根不存在,识没得作用了。有根,有尘,没有识了,根尘也不存在了。所以要十八界和合,完了还要破和合相。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这叫缘起法,鼻跟香作为缘,才生出鼻识界。三处都无,鼻坏了,香味没有了,中间
又没个知识的识界,三处都没有。则鼻与香,及香界三,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性。成为什么呢?诸法皆空,虚妄不实。眼、耳、鼻、舌,现在该讲舌了。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你所发明的,你认知的,舌头跟外头的知味这个是缘。你中间有个舌识,舌识来了觉了。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了知这个味的识是因舌而生的,以舌为界;因味而生,以味为界;因舌而生,以舌为界。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甘蔗是甜的,乌梅是酸的,黄连是苦的,石盐是咸的,细辛是辣的,姜、桂都没有味道了,各有各的味道,舌生种种味。假使舌能生这些味道,你不要这些外缘了,你就尝你舌头去好了。你那舌头是甜的、是苦的?这个我们都可以明白,大家都知道,必须好多因缘结合的,单一不成,就是这个意思。单一怎么能成,必须得假缘,所以缘生诸法。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若舌性苦,这个舌头它的本质、它的性别是苦的。怎么知道的,谁来尝舌?舌不自尝,舌头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苦的,也不知道自己是甜的,谁来作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这个识界立不起来。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那不是舌头生的,是味生的。若因味生,识自为味。识,能知的识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知道识知是味非味?这是舌识说的。若言舌识,因味尘而生的,那这
舌识自然就是味道了。什么味道?味道自己能尝自己味道吗?跟舌根不是一样的,舌根不知道自己是舌根,尝不出味道。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知道其他的味吗?破除的意思。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苦、辣、酸、甜那个味并不是一件物质生的。舌尝到那个物体,尝到辣椒好辣,因为有舌,有辣椒,才有
这个味。那应该多体,你尝很多物质了。是这样子吗?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识的体若是一个,识体一个。这个识的体若从味生的,咸、淡、甘、辛和合俱生的,这一切
这些味的诸变异相,就是一个味道了,应该没有分别了。假使这个识体是一个,它的体是因味而生的,所生的识若是一个的话,能生的味也只能生一个味,不能生出多味来。例如盐巴、水,盐巴是咸的,水是淡的,甘蔗是甜的,姜是辛辣的,这些苦、辣、酸、甜六味的总相同时生起的,它不起变化吗?六味是六味各个别相,把它合到一起,还能有一个味道吗?这个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懂。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但是把它分辨出来,把它分别则无;则无,你又知道什么呢?不名为识。根本没有,你识别什么?云何复名舌味识界,那个就不叫舌味识界了。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根、尘,根生或者尘生,根不生、尘不生,你要说是根生尘生,两个都生不成,二俱不成,它不能凭空生的?空性顽钝的、顽冥不化的,无知的虚空能生出来有知的心识吗?和合而不成,空生的不存在。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和合是不是能生呢?舌跟味和合了,那这个中间里头都没有自己体性了。味跟空合,舌头跟味合,舌头跟味能相合吗?味无自性,怎么 能生起呢?云何界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缘起法。每个六尘境界、十八界全是缘起法的,都是缘生,缘生没自性。缘生,生舌跟界,三处都无。舌跟味跟这个界,这三个都没有,舌界,舌与味,都没有;非因缘,非自然。色、声、香、味、触,下头该讲触了。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身上要接触,触你一下子,就是接触,生于身识。人家碰你一下子,你马上感觉到,这个感觉就叫识。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此识是因身生的,以身为界?因人家触而生的,以触为界?因身生的,不成立。因触生的,也不成立。那和合生的 ,还是不成立。为什么?一个一个说。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阿难,若因身生,身生出触,必无离合,离开触没有了。合的时候,触在什么地方?这是觉观的缘,离触,感觉,身上感觉到了接触到什么东西了,都是这样子。单根不生识。识就是觉观的、觉察了。缘,粗缘就叫觉,细缘就叫观,觉观从缘而生的。有能觉的观与所觉的观,能觉观跟所觉观有分别的。离时的觉观跟合的时候觉观有差别的。假使有身识,单因身根而生的,那得藉触的因缘;外头没有触的缘,虽然有身根,你得有离合之相。接触这叫合,离开这叫分离,必得有离合之相,必须假外尘的尘缘。惟身,光是身体,没外头境,能生识吗?不生。就是合离的触尘,合有感觉,离开你有感觉,都是触尘。触尘的合感觉接触到了,触尘的离分开了,就是触和离。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假使单因触生,若因触生,必无汝身,必没有身体。触生的,触能生身吗?那合,合不可以,离也不可以。若因触生,就没有你的身体。谁有非身,谁来知道合离?非身,还有知道合离吗?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那个触不知道有触,是你身体感觉着接触东西了,触能知道自己是触?触是无情的。这个道理很容易懂得,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知道身体接触触了,或者知道触触到身上了。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不是触,触也不是身。和合而生识,知触的是识。生识,离合的时候,都是中间这个识的作用。即触非身,而身非触,知道触不是身,身也不是触,这是别离。即触即身,触即是身,有身才有触。身即是触,有身接触了,怎么叫接触的意思?触是尘,这个触是尘,有接触了你才感觉,没有接触你感觉没触。离,合。就像我们平常接触什么,这是身。还有识呢?识触也如是。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所以身跟触的二相没有,元无处所,身上没有触,触也没有身。和合,合身有触,身的自己体性没有触,离开身没有,一切皆是虚空等相。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这又破十八界了。都是你的识生的,则汝识生,识无形相,界从何立?就是合难破竟。分、合,分也不是,合也不是,都有些个责难,破而不成立。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你就知道一切虚妄,如何而产生这个十八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身无,触无,身识界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身、触、身界都是虚妄的,非因缘,非自然。身、口、意。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你这样发明的,你这样想的,意法,意缘法尘。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着六尘,这意跟所缘的境界相是法尘境界。意的界限是因为法尘所生的,以法为界。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根尘的存在,根尘的存亡,破这个根尘的存亡,这段就
破根尘的存亡。佛又跟阿难说,若谓意识,单因意根所生者。意识,是从意根生的意识。那你意根当中,有没有想的法?就是法尘,缘影;缘影就叫法尘。有没有意识回忆过去的法尘呢?你能思想的意根,你那个前尘留下的影子,那叫根存。你对于前尘所思的法尘,能思的意根是前尘的法尘,有无所生?无所生,那就尘亡。尘亡根亦亡,离开缘了
,什么形相都没有。如果是意根离开所缘的法尘,没有,意根不存在的。什么是意根?因为根是无形可得的,不是有个形相,云何能生识呢?若是根尘双泯,根也存在了,识也没有了;根也存在了,尘也不存在了;那这个识有什么用?也不是没有了,没得作用了。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这个意识心就是思量,踌躇思量,还去了别,它能了别善恶、是非、大小、长短、方圆。在你意根想这些时,是同是异?同,意即是意。同,意根所缘念的都是意。那意既是意,云何还能生?不是意即是意,意即非意,异意。那你还认识什么?什么也不知道了,应无所识。两难。意即是意,无所生。异意不同,无所识。这叫不生无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根识的同意,根跟识的同是意,破这两个东西。若无所识,什么都不知道,你意生什么?那不叫意生了,云何意生?
若有所识,有认识,云何识意?识意能认得意、不认得。

说意生不可以,说意不生无所识也不可以,唯同与异,二性无成,两个都成立不了,那云何叫意识界,界云何立?同与异二性都无成,那你根识两个性悉皆不成,根跟识都不成。

若同意根,识就是意,根识是一个,二性无成。若是异意根,则不名为识,根识二性亦复不成。此意识界云何可以说从根而立呢?从根立不可以。则以意根为生识之界,意根能生意识。不对,意根不能生意识。怎么样生?下回再生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我们这个意识心,心不是因法生的,破除,讲这个起心动念的意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就这样子,破因法生。假使说若是因法而生起的,这个法字是指法尘说的,六尘境界的法尘。这里头说的世间法,色法、声法、香法、味法、触法六法,不是因这些法生的,就是这样意思。如果依着法生的世间法,乃至五尘境界,你观这一切有形有相的,色法、声法、香法、味法及触法,这些都是五尘实实在在的所有诸法。我们这个意识这个识心是从法尘所生的话,那世间的所有的法;法就是样子,形形色色的,种种样样;把世间法总结出来,色、声、香、味、触,离开这些法没有其他的法了。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
假使说这个识决定是依着法生的,那你就观察一下,汝今谛观,法法何状,你的心不是由法生的,就是这个意思。假使说你这个识心若是因为法生的,于法生,那你该如理的观察一下子;谛就是如理,从理上观察法法何状。法法何状,前头的法指法尘,这个法尘的跟下一个法字的是

上头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界五尘诸法,它内无自体,没有自己的体相。
若汝这个识,你决定因为依着法生的,那你应该如理的观察法法何状。上头的法指法尘,法尘境界,下头的法就是色、声、香、味、触的法尘。它从内观没有自体的,这个识不是从尘生的,就破这么个。你这个意识不是因为法尘而生的,就这么句话。世间一切诸法虽多,把它总起来,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就是五法而已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对着外边的五尘境界色、声、香、味、触,就是这样来分别,这些个你谛观哪一法生的?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若是离开色空,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所有一切的相状,不离开五尘的境界,究竟从哪一部分生的,就是这样意思。若离开了色空,离开色法,离开空相,离开这些个就落于法尘了。前头这五尘,香甜淡苦辣这些,比喻个味吧!它究竟是生灭在哪个法尘之中?
法尘就是五种尘的影子,色、声、香、味、触的影子落卸来,有形,有个影子,生灭的,这些东西落卸来的影子,就叫法尘。它们有没有自体呢?有没有形相呢?没有自体,也没有形相。就是若离开了色空两种境界,动静两种境界,通塞两种境界,合离两种境界,生和灭,就是这些个相状,一共是五种,分开了就十种。把这些诸相实相离开的时候,还有其他的吗?终无所得。教你谛观五对十相,这些个法与法尘,何种样子?是什么状况?是什么样子?分开来解释。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生,就是色法跟空相,诸法它的生和灭,色空诸法的生起,色空诸法的灭亡消失。所因,因什么生起?因什么消失?所因没有。但因为生有个识,因为生起了有个识相,这个识相是什么形相呢?识是个什么样子?相状没有,界云何生?

诸法等生,这个等字当同字意思,诸法等生,同时生。这个色空诸法平等平等的,那个生与灭,色空跟诸法的灭,生灭的相,生是生起了,有样子,灭是消失了,等生等灭,就是色空诸法平等的生灭,就这么句话。

所因,因什么?没有。它生起来个识,这个识是什么形状呢?什么样子呢?这个识没有样子的。比如我认识,认识什么样子,这个东西我认识,认识找这个识的样子,这个样子没有。因为有识,这个识做什么形相呢?相状没有。既然是无相,界云何生,它们的界限怎么划分?

这个是解释法尘的生起,色空诸法、生灭空相等灭了时候,这个落卸来这叫法尘,前尘落卸来影子叫法尘。那这个法尘与色空等相的五尘,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子?这法尘没有影相的,是前尘落卸的影事。假使要同时生的,那与色空的前五尘生则同生,灭则同灭。灭是什么样子?生是什么样子?生也没个体,灭也没个体,生灭没有体。单指法尘说的,法尘生灭没有体。为什么?法尘没有自体的了。前尘落卸的影子,它没有自体。那它怎么生起的呢?意识的分别,它生起的是你的意识去分别,什么样子?什么相貌?能生的法尘没有相、没有样子,相状没有。那你意识的这个界限从哪里划分的?划分不出来。以法尘为生识界,不对的,不可能。法尘生起的诸法,没有个界相,没有个影子。

主要是破你根尘共生的含义,不存在的。根与尘同时生起的,不可能。它们都没有自己的样子,没有自己的相。这个法尘就是意根,意根生起的法尘。意根就是七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根生下来落于第七意识,就是咱们平常八识当中说末那识,末那识是远尘了,色声香味触法落卸的尘影,这个叫法尘。根也是没有的,尘也是虚妄的,根尘都是虚妄的,怎么能有个共生?没有。这样你对原文就懂了。

色空诸法的生起,色空诸法等它们的生灭,就是色空诸法等生等灭。这个等生等灭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因。因无,生还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咱们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有个形状,第八阿赖耶识有个形状,这个中间有个传送的叫第七,叫末那,这个识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这个识,它们不是共生的。这个第七末那,它是因为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境界,落卸来的影子,第七末那把这个影子传送给第八识,空的。所以我们观叫妙奢摩他空观,奢摩他空,空观。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佛对阿难说你应该知道,是故当知,意,意识,意根,与这法尘,意法为缘,它们作缘,缘能生起,生意识界,三处都无,没有一处是实在的,意与法、意界三处都没有,本非因缘,也非自然。这我们意识能领会得到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都是四大和合发明的。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阿难说如来你不是讲过一切诸法因缘生或者自然生,现在因缘不生,自然也不生,都不对,二俱排摈,摈是摈除,把它排除在外,这是什么道理?我今不知,斯义所属,这是问号。现在如来这么一解释,阿难更莫名其妙了。佛你常说一切诸法是因缘和合的,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现在你把因缘和合全排遣了,他就糊涂了。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惟愿如来,垂慈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我明白如来这个意思是中道的了义法,没有戏论法,不属二边,既不属因缘,也不是非因缘。唯愿佛慈悲,悲愍我们智慧少、智慧浅,这种非因非缘非自然的法没法理解,既不是因,也不是缘,又不是自然,是中道了义。中道了义法,如何显示?如何理解?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佛跟阿难说,你一直请求我要说最上乘菩提法,因为二乘的生死法、声闻法,十二因缘法是缘觉法,你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法你不喜欢,你厌离
这些小乘法,你要想勤求菩提,勤求无上菩提,我现在给你开示的就是第一义谛,就是你所要求的。这就是佛楞严经施教的道理。我过去讲的是因缘法,是对着应小乘机而说的。你现在从淫室回来之后,你要想成就十方菩提之法,你对声闻、缘觉这个小乘的法厌离,那你就要回小向大,要求大乘法,发心求无上菩提的佛道,我现在就给你说的佛道。所以在我于今时给汝说的第一义谛,应汝所求,这是你求的。因为你所求的,我现在给你说。

佛经过破他那个识之后,破识经过三番,以前讲过的,显示第一义谛。这是十番显见,我前头讲过了,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就是让你认识真心,直指你的真心,把一切事相全泯除,专显真理,性体的常住,会一切相归性,显示真心的。什么是真心?就是第一义谛。我是应你的祈请要求,因为你先厌离声闻、缘觉小乘法,你想求大乘法无上菩提,我现在给你开示的就是第一义谛,无上菩提法。这以下话就是责备他的了,责备阿难的意思。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如何就是责备阿难刚才他所问的,责怪他的意思。你不是要求闻大乘吗?我现在给你开示的就是第一义谛,为什么要将世间的戏论,妄想的因缘,你又缠绕起了,解脱不了了。如你阿难所说的和合,和合是因缘,不和合就是自然,这两种都是世间法,都是世间戏论,讲因缘讲和合都是两边,但有二边都无实义。你不能再生妄想分别,消灭你的妄想分别,所以讲非因缘、非自然。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阿难你多闻强记,如说药的人,药说得很多很多都是名词。真药现前了,你是说药,说的药,治病的药;药现前了,你又不认识了,又不能分别了。这要合法说,阿难厌离小乘教义,如来给他说的大乘,就说真药,真药现前你不认识了,真可怜愍,最可怜的。

【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汝今谛听,那你现在就好好听。怎么样听呢?如理听,别在事相上琢磨,谛听审实,那我再给你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他不说了,没得表示,默然就是静默,承佛圣旨,老老实实听就是了。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阿难,如汝所言,就是你所说的吧!照你所说的话,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的变化。这些话本来是阿难问的,佛就讲他所问的,如汝所言,这是你说的,四大和合,地水火风。这是讲四大,没讲七大,七大要加上空、根、识。先讲四大,世间。因为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了,发明世间,一切世间相就是地水火风四大所和合的。但是这四大变化非常大,地水火风变化非常大,没假空、根、识,假空、根、识就是有情界了,没假空、根、识就是无情界了。四大和合指着世间相,四大的相。

地水火风能和合吗?咱们产生个问号。这四大,水是火性,地是湿性,水火不相容,那又怎么合呢?怎么能成四大和合性呢?四大和合性不是和合的。那不和合的,我们要做饭吃,你米得再加上水,水得加上火烧,这中间有很多善巧方便。四大本来不是和合的,但是它的共同生起缺一而不可。地是窒碍性,水是流动性,流动性跟窒碍性怎么能和合?水来了,拿土把它挡上,地大就把它挡住了。火来了,拿水把它浇灭,互相排斥的,不是互相和合的。这叫世间种种变化,四大的发明。这咱们大家都体会到了,不要怎么样再多解释了。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阿难,若彼大性,四大种性,体非和合,它的体不是和合的,那把四大种杂和起来能行吗?不可以,不能成就。犹如虚空,虚空跟一切相色都不和合的。不是这样子吗?这是事实。有色相就不叫虚空,有虚空就不叫色相。这四大种不和合,和合与不和合是约它体性上来讲的。

若彼大性,就四大的种性,它的体非和合,不能杂和到一起的,就像虚空跟色一切事物有形有相的东西,那就不叫虚空了,叫虚空就不是有形有相的了。咱们用名相来说、法相来说,性跟相两个不能和合。但是相从什么来的?相从性生起的,相不离性,这个大家懂了。人有人性,这有情的。木头有木性,木性是无情的。这个谁都懂。但是一切相全是性中之相,一切性是相中之性,这个道理该懂吧?性中之相,性中之相的性,性跟相两个有差别的,相中的性还是一性,相中之性跟性中之相,性相是一个,不和合,又是和合,非不和合,就是和合与不和合,就叫性相论。

这个文中若彼大性,说四大种性地水火风,它们倒是和合的?倒是不和合的?四大种性的体非和合,不能杂合到一起,跟虚空不合诸色一样。这个经文是先明大性非不和合,和合与不和合是约性跟相论的。这个体非和合,这个懂得了。不能与诸大杂和,像虚空不和诸色的一样。但是四大的体呢?地水火风的体性呢?体性又是一,四大的体性是由体性而生的四大。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这是合法。先是讲喻,拿喻来合法,明这个四大性不是和合。若是和合的,那叫随缘。这要搞清楚,大性不是和合的。我们说四大是和合的,那叫随缘义,一定要懂得。四大的本性不是和合的,但是随缘义,随缘就是和合了,四大随缘,随缘了就和合了。但是和合而性不变,懂得吗?和合而它本性不变。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没有休息的时候。死生生死,生生死死,生灭的相续不断,相辅相成。但是它假因缘。水能灭火,水火不相容,但是火能把水烧开,你得假个锅:没有个锅的因缘,那火能烧水吗?火烧水,火就着不起来了。假个锅,火就烧起来了,有个隔离。这个道理我想我们大家都懂。生死,生了一定死,死了还一定生,生生死死。因为生才有死,死后复生,互相交替,互相成就。生而复生,死而复死,死了再死、死了再死,生了又生、生了又生,前后相续永远不断。这四大性,也是四大之相,它们是生灭不已。

如果你在相上迷了性了,那就把真谛理给迷了,迷了性了。应该知道四大之性,体是什么?如来藏。本如来藏,藏性不变,藏性如果不变就没有世间。藏性随缘,安立三种世间。不变,没有世间。随缘,随缘就有相了,就有有为之相。藏性是无为的,随缘了就有有为的相,随缘而不变,就是即相而即性。

这个很不容易清楚,就是我们讲理事,事即是理。事不是理,事是事,理是理。但是翻过来了,理能成事,事能显理。事没有理成就不了,理没事显不出来,那又搞得即事即理,理性无碍。性中无相,相从性起的。相若性起的,相不离开性。相哪来的?相是性中之相,性又是相中之性。性相名字虽然不同,体是一个,就是和合、非和合。例如咱们人身体,水是流动性,每个人都要排泄大小便,这是湿性。人的热能是火性。水火不相容,但是在我们人的身体,也得有火性,也得有水性,还得有骨性,还得有肉性,大家这样去想就明白了、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是的。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佛给我们举一个比喻,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冰叫冰,冰决不是水,为什么?冰是窒碍的。没水怎么能结成冰?水是流动性,冰不是,冰是物体,凝结性,但是没水又怎能成冰呢?冰如果假热能,它又变成水了。水比如真如,真如随缘结成冰了,冰还是水,还是真如体所生的。如水成冰,冰还成水,这个道理明白了。

所以因缘和合故有,因缘别离了各就本位,那就没有了。如果人生的时候,他这个身体地水火风和合的,你身上的暖气是属火大,身上的水份的流通,大小便溺弃吐,吐痰干啥,这都是水份,这是流动性。骨头不动,肉体不动,那你没得水份,没得暖,没有热能,缺一而不可以。这个道理我们拿我们人身体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佛跟阿难讲的是四大之相,那是权巧,依性,依着体性而说的相而说的性。性是密意,明心见性,大家都知道吧?明心见性这个性是密意。咱们的体这是显意,密是性,显意是相。说性就说实,叫实宗。说相就叫权,叫权宗。如果把性体迷了,执着相,就叫凡夫。相是假相,知道了,明心了,开悟了,这叫开悟了,这叫悟。悟迷两途就是一念,悟了就是性,迷了就是肉体,性和相。那相由哪来的?相由性起的。性能容相,相也能显性,性相不二。

现在阿难在这个时候是执着了因缘和合,执着在因缘上,一切法是因缘和合的。因缘要别离呢?独显性体,不说诸相,和合不成,破和合。若显性体时候,破一切诸相,性相两途。说大,地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具足了说四大种其实要具足七大种,还有空根识。因为以下就讲七大种了,先讲四大种。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汝观,佛跟阿难讲,启示他,汝观地性,地的性是什么样子?什么是地的体性?粗就是大地,细就是微尘。微尘细到什么程度?叫邻虚尘。一粒微尘把它破成七分,肉眼已经看不见了,色的最基本的边际相,最小的,就叫邻虚尘。一粒微尘把它破成七分,这是一般人力所能做到的,更细微这叫空了,没有了。微尘破成七分,就是空中,虚空了。阿难在四大和合时候懂得,但是要讲融合一切法的时候,像邻虚尘,就不容易知道了。就是色阴最后的相,就叫邻虚尘。有形色,有体性的,那个最小最小的叫什么呢?邻虚尘。

所以佛对阿难说汝观地性,你观地的性质是什么性质,粗为大地,细为微尘,微尘还要把它破成七分到邻虚尘。析彼极微,把这有相的把它分析把它析破,破出来最最小的边际还有色相,那个叫邻虚尘,七分所成的一分。邻虚尘就是它跟虚空就接近了,就是空的了,没有了,那叫实空性。

佛对阿难说四大,现专说地大,汝观地性,四大种性地水火风,专说地性。那么地性是什么样子?就是色受想,这个是最明显有相的法,把这最明显有相的法把它破为虚空,就是咱们色受想行识的色阴。这色阴包括很多了,十八界、五根、六尘,受想行识的四阴,六入是根性,十二处是意根,十八界中的意根、六识及色阴之空,空相,色阴。色阴到最空的相叫邻虚,邻虚没有了就空相。空大、见大、识大,它能把一切法收尽,为什么四大种只说见大、识大、空大,这三大。佛在谈七大之意,跟谈这三大,阿难,你理解不理解诸大种之意是和合的吗?就是七大种性,七大所生的种性是和合的、是不和合的,先讲一大,地大。

你观地大的相,跟相观地大的性,咱们先讲性,地大的相跟性。地大之性,有粗有细,粗就是地大,就是粗相,细为微尘,到了最少处把微尘再破除七分,这个叫邻虚尘;把微尘分成七分,这叫极微极微的了,就叫邻虚尘。什么叫邻虚呢?就它跟虚空相近了,就是将近为虚空了,所以叫邻虚尘。再破就没有了,就是虚空了,这是微尘最小最小的,七分邻虚的微尘的一微尘它的边际相,它的最边际的相,七分的一分。这是极细微的了,要把这个再分析,没有了,那叫空性。佛跟阿难说你观地性,粗者就叫大地,细者就叫微尘,把这个微尘再破成七分,那是什么?空,那就是实际空。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地大的相有粗有细,极细的微尘把它破成七分,这个就叫邻虚,邻虚就是有色界的形相最边最边际地方了,再往前进空了,就叫空了,这个就成为空性。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佛又说阿难我再问你,由和合故,出生世间。你不知因缘嘛!因缘是和合的,和合因缘,破和合因缘的执着。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这是些变化相。这些个变化相是由和合而来的、和合而成的。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那你观一观,这一邻虚尘,就是邻虚尘,用几个虚空和合而有的?这个邻虚尘是用虚空和合而产生的吗?不应邻虚,合成邻虚,邻虚不是和合成的。佛让阿难观察,你言世间诸法都是和合发明的,你用世间最小的邻虚尘,它也算色法之一,还算色法之一,有什么和合来的?佛教阿难观这邻虚尘用多少个虚空和合的,可能吗?有这个事虚空能和合吗?虚空和合了还叫虚空,它是本不和合的,虚空能合吗?佛是故意举这个,要显法的,你计和合的邻虚是能和合吗?这是色法最小的,邻虚尘之外,没有色法可和合的。邻虚尘之外就是虚空了,空跟空怎么合?也没所谓合,也没所谓不合。

你说一切诸法和合而有,那虚空用了几个邻虚尘和合的?假使你说和合,是合色成色,还是合空成色,如何理解?合空成色,空跟空合还叫空,不叫色。空跟空合,怎么能叫邻虚?邻虚是不虚了。如果和合自己成就的,不成立。唯有合才能成自,邻虚是不合而能成自的,没有为和合成自的,这是不可以。合一成一,哪有这个事?一跟一合就是二了,那不是一了。一是从什么和合的?没有和合成一的,那不成立。因此说两个合成的,邻虚尘不是两个合成的,虚空也不是两个合成的。只有合细了成粗,合小了成大,就是这个意思。合细成细的没有,合细成细那叫粗,不叫细了。所以邻虚是没有的,邻虚再没有和合了,邻虚要合色而成不叫邻虚了。邻虚合空,还是邻虚,虚空没有,不是和合而有的。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邻虚尘把它分析再分析,再析分成了空,这是几个色相合成的虚空?一个色相都不成立了,还有几个色相合成虚空,虚空不是和合而有的。这是喻,用喻要显法的。显什么?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色合时,合色不是空了。若空合,空合又不是色了。色犹可析,空云何合?色相把它可以分析成为虚空,虚空跟虚空还有个合吗?这个是比喻的意思,合色只能成色,不能叫空。愈合愈粗,怎么能叫虚空?虚空是没有形相的,本不可合,虚空还能合吗?假设说虚空也可以合,那合了还是空。空跟空合,还不是空吗?空跟空合,还能成色吗?绝不会。无相的和合跟无相合,只能成为无相,不能成为有相。空云何合?空不能合。所以佛的意思跟阿难说空不可合,那个邻虚是因为析而成邻虚的,不是合而成邻虚的,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下文要合法了。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前头讲这么长的都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你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是空性,如来藏含藏一切。藏是含藏一切的,如来藏含藏一切如来的法,这就叫圆融。当体即是法界,空有不二,不二就是一,所以一就不是和合。阿难你执着因缘和合不成立了,从来没有和合,也无和合。你那无始的、真如的妙智慧即是如来藏性,就是本觉的妙理,无法不具,无法不融。

如来藏就是真如的别名,真心,就是真心别名,这是完全纯理,按理上来立的。如来就不同了,如来藏里头就含着,来的意思就不同了,如来,如是体,不动,来是妙用,把体跟用都合起来,体用结合,里头含着真如不变,不变随缘,就叫如来藏,就是真心的别名。真心含着一切诸法,如如不动,随缘演一切法;随缘演一切法,还是如如不动,来而不来,就是真心随缘,随一切缘,随缘而不变,圆融无碍。成如来跟成妙明真心不一样的,只要叫如来,理法界、事法界和合而成的理事无碍法界。如来藏就含藏一切诸法,无一法而不在如来藏之内,所以叫如来藏。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性空,性空不空,那叫如来藏。性含藏一切色法,性色真空。性包含一切诸法,但是一切诸法也是空的,这叫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这两句话有差别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什么意思?如来藏,这叫如来藏。如来藏是性色真空,性是体,一切色是用。性空真色,前头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如来藏。性真色空,互相融即,性融于相,相含于性,这叫如来藏性。今天就讲到这里。【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