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由此认为实我之故,于违我之境,便生憎怨之心,于顺我之境,便生爱著之心,]执着的心。[故云:二境。]不是爱就是恨,[于虚妄体]虚妄的体,[重执虚妄者:]虚妄的体就是[于妄我体上,]妄我就是四大是虚妄的东西,这个肉体实在是虚妄的东西。我们第一个就是错觉,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睡觉到明天。包括晚上作梦,都梦见“我”在梦中,作梦都梦到我们这个身体,就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东西,甚至包括一直到死,我们都还放不下,还担心子孙,担心金库没上锁,烦恼会钱还没收,却不想想自己已经快走了。[重执憎爱二种虚妄之心:]再一次执着爱与恨二种虚妄之心。

[此起惑也。二妄相依,生妄业道者:]爱与恨,这二个虚妄相依,产生什么?业道。[谓妄我之体,与违顺之境,相依而住,造种种业,生虚妄之业道:此造业也。]由这个肉体,再追求、再造业,虚妄的体,追求虚妄的境界。[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者:]虚妄的业,当然我们产生的世界,就是虚妄流转、生灭的世界,就像我们现在住的世界。这样讲就清楚,我们现在就是流转的世界,很到的东西很快就消失,消失的东西又得到,失去的东西又得到,总是苦多乐少。

[谓虚妄之业因,依因必定感果,故虚妄见有流转生死之苦报:此受报也。]受果报。[惑、业、苦三,相续不断,皆由我执,以取界内分段生死之苦。]一段又一段,生死的痛苦。[若二乘之人,厌离生死流转,]就是声闻跟缘觉,小乘人,讨厌生死六道轮回的流转,[视三界如火宅,发心修道,息缘断惑,]息缘就是放下万缘,断这个烦恼。[于是沉空滞寂,]沉空就是因为只破我空,没有破法空,落入这个小小的我空的境界里面,“滞”就是不通,滞流就是停顿不通。寂就是一个小小的寂灭的安静的地方,这个不是一个大涅槃的地方,所以,叫沉空滞寂。[虚妄见有偏真]偏真就是偏空,为什么偏空?因为它不是圆满的空,因为只是断我执而已,所以叫偏真涅槃。只是断我执、我空的果报而已。[涅槃之果。此亦由我执,以取界外变易生死之苦也。

此中十句,不出生灭四谛。前六句集谛,]前六句就是上段讲过的: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就是这六句,这六句是集谛。[次二句苦谛,]就是: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这就是苦谛。厌流转者,[次一句道谛,后一句灭谛也。]妄见涅槃。[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二种分别。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四相,]这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以五蕴之身为出发点,所以是我、人、众生、寿者相。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即此经前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前半所明四相是也。]前半段所讲的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迷智]就是迷于究竟的大智慧,它还算是迷,它只是小小的智慧。[乃圣人]这是二乘人。[妄有证得,]认为他有所证。[妄分四相,]这四相是:能证、能悟、能了、能觉,还是一个能。[能所未亡,]迷智四相:证、悟、了、觉,能所未亡。[有以取证,]因为他认为有所证。[发于根本种子;]产生于根本智的,能发出这个根本智的,但是,因为它不究竟。[即此经后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后半所说四相是也。是则四相,通于圣凡,故二经圣凡双举也。二别成凡小竟。

丑三总斥迷闷

【“由此不能,]由此就是由此二乘之人,这是指二乘人。因为如此,凡夫是迷识四相,圣人是迷智四相,由此二乘人,也就是说凡夫等等,统统没有办法[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到这个地方就停下来了,保证看不懂了,也不知道在讲什么。非觉违拒,非觉就不是我们觉悟的本性,就是无明的意思。违拒,因为抗拒着我们;非觉违拒,因为无明,非觉不是我们觉悟的本性,它会抗拒着我们。

不是我们觉悟的本性、不是真心的,那当然就是无明。因为无明的抗拒力太强,叫做违拒。所以,诸能入者,变成不能入;就是说:使之不能入于所能入者。就是说:觉性是能入,觉性的大智慧令不能觉悟,使之不能入于觉性的大智慧,使大智慧不能入。再讲一遍: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因为无明的力量抗拒着,所以,我们觉性的智慧不能入。非觉违拒,因此诸能入者,变成不能入,智慧就停在那个地方,不能入。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注意听!上面要加“只要说”有一个能入的智慧,就不是真觉所入,因为真觉没有出跟入。再讲一遍:就是只要说有一个能入的智慧的心,这就不是真正的真觉所入,因为真正的觉悟,没有所谓的入跟出的智慧,它本来就是一体的。再讲一遍:只要你讲有一个诸能入的智慧的这颗心,这个就不是真正觉悟所入的心,因为真觉是无出跟无入。是故动念与息念,皆归迷闷,这样讲才听得懂。

此正答迷闷不入所以。]这正是我们解释,我们为什么迷,迷到没办法入?[由上所认妄我,]这个虚妄的我,[染污真性,纵离六道,复堕二乘,是故不能入清净觉。盖]就是因为,因为[非觉性违拒]抵抗[使之不入,]无明遮蔽,智慧显示不出来,它有抗拒力。我们的贪嗔痴抗拒着,人家讲的都不能接受。[故云:非觉违拒,]非觉就是无明,因为无明的抗拒性,[诸能入者。]因为无明的抗拒,一切能入的,统统不能入。[下二句释成非觉违拒之意。]解释非觉违拒的意思。[若云入时是觉入,]如果说入,叫做觉悟有跑进去,那么[不入即是觉拒,]就是觉悟拒绝掉。再讲一遍:若入的时候,有智慧跑进来,你就叫做说是觉悟的进入;那么,没有觉悟进入的时候,就变成觉悟的抗拒。觉性是没有抗拒性的,也没有出、没有入的东西。

[今觉性不惟]不惟就是不只是,[不拒,亦复不顺,]它也不会进入的,本来如是的东西,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我们的觉性,本来就不出不入,它没有入跟出。[觉性元无出入,入与不入,总无关于觉性也。] 扯不上关系。 [故云:有能入者,非觉入故。]真正觉悟的入,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凡是藉着外力的,都不是究竟,都要本性具足,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鬼神附身、乩童起乩,就算被附身所讲的是正法,都是邪法,因为佛没有叫我们用这种方式度众生。三藏十二部经典,没有叫你起乩说法度众生,没有这样子。三藏十二部经典已经读不完了,佛说要依法。你藉着某人的身体起来说法,就算讲的法符合佛经,还是邪法!

《楞严经》一讲,你就清清楚楚了!因为不依法,你怎么知道那个是神来,还是佛菩萨来?每个被附身的,都自称是菩萨再来,哪一个会说自己是凡夫?都是这样。今天有一个人来说他是万善爷公来附身的,已经缠了他七、八年了。一来就猛拍桌子,拍得劈里啪啦响,我就故作惊吓状,合掌跟他念阿弥陀佛,他就愈拍愈大声。他要叫这个人从事面包业,不能开计程车,竟然有鬼管这么多的?每次他开计程车,把他眼睛蒙起来,让他看不见,差点撞到人,不让他计程车。可是,他做面包,扣掉本钱,一天所赚无几,夫妻俩都吃不饱,更何况还有两个小孩子!那人身体比我还健壮,桌子拍得很凶很凶,我说:哪有万善爷公这样的?那么凶?说要藉着他的口说法度众生。我说:度众生这么凶,谁敢听你讲经?大家都逃之夭夭了!想度众生应该温柔一点。

这个我看多了,我都以空性的心,对待众生,我今天对他很慈悲,身段放得很低,他是鬼,我是佛嘛,我将来是要作佛的人,总不能跟鬼打架吧!不然咒一念下去,只怕他会在地上打转,一加持下去,他就会在地上打转。万一撞破玻璃,那就惨了,因为我怕他撞破玻璃。只好面带微笑,好好的跟他讲,这个其实就是鬼神,不讲道理的。把他们夫妻闹得不得安宁,他的家人说他是疯子。我对这种事很了解,这不是第一件了,真的!这种事情没办法控制。那时候我还没洗澡,我加持后担心自己受惊吓,要去睡午觉前,赶快拿一个咒轮戴着,结果发现早上已经挂了一个,变成挂两个。真是难为情,大概是惊吓过度,戴两个。

说害怕,他以后就不会来找我,这没办法,我知道他们没有在讲道理的。我以前在雷音寺的时候,也是有人被附身起来讲话,我以前年轻,比较不懂事,比较没有慈悲心,比较自傲,就想展示自己也有修行,马上就比出手印指向他,他就躺在地上了。整个人滚来滚去,像发狂一样,让我觉得自己很厉害,心想:哇!这个咒真有用,把他震的全身颤抖!你看我那个时候多自傲,现在我发现我不慈悲。几年之后,我处理事情就比较成熟,所以,徒弟现在的个性、无知,我都会原谅他,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无知的人。没有经历过无知,怎么会有智慧?怎么会成熟呢?我很能宽恕徒弟,他们大声、说要离开、心里很烦恼,我都可以宽恕、体谅,因为我也是从无知体会过来的。

你想想看,我年轻时也曾经这么自傲。所以,慢慢学,看到菩萨的慈悲,知道不能一下子就施展手印,这样不好,会伤到鬼神,他也是众生之一。今天我很柔软很柔软,很有修养,一直好好的跟他讲,身段放得很低。再来,他是海军陆战队的,我怕被他揍!我合掌时有注意看,怕他突然出手打过来,不小心一点会来不及跑。

因为他像抓狂一样,处理这种事,是吃力不讨好。如果处理不好,晚上他就来拉你的脚;今天到没有,因为我都是好好的跟他讲。处理这种事会倒霉的你知道吗?真的!鬼是不跟你讲道理的。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执着我们的自性实在是很严重!非觉入故,邪魔外道都是这样,进入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神识。 [以是之故,凡夫动念,起惑造业,即前苦集八句;二乘息念,沉空滞寂,即前道灭二句。俱属染污真性,故云:皆归迷闷。初开示迷识四相竟。

子二开示迷智四相

丑一承征引说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无始劫以来,一直起无明。[为己主宰,]都当作一个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产生没有智慧的;无慧目,产生没有智慧。[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都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因为无明覆盖,所以,不能发觉无明。无明没有办法觉察自己无明,所以,要用智慧去观照它,到最后,能观、所观皆无。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执着一个“我”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不随随便便自己断他自己这条命。就是说无法自己觉悟,“命”是比喻无明,无法自己断掉这个命,就是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都被无明盖覆,无明没办法发觉无明;就像我们很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无法自己去断我们的生命一样,不可能自己去自杀,人人都爱惜生命。

因为无明以来,我们都一直爱惜这个无明,烦恼起来,我们对它完全束手无策!我们人会藉着很多理由,来解释我们自己所做错的事,因为我们的无明。我们还没有清净心,所做的皆是生灭法;若是清净的菩萨,他做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因为透过本性嘛!譬如诸佛菩萨,他身口意所显示出来的,都是平等,都是智慧。譬如维摩诘居士,他所显示出来的,都是解脱。而凡夫所显示出来的,都是无明,而无明又会爱惜无明,所以,我们会藉很多理由,来掩饰我们的烦恼。而这个烦恼又在我们的心中滋长,我们人都不真实的求忏悔。无明就像一个脓包,我们如果打它,会觉得很痛;我们人有自尊心,自尊心掩护无明、掩护烦恼,使无明继续增长。就像身上长个脓包,却不想开刀治疗,为什么?因为他爱惜自己,开刀会痛,不想开刀,又怕人家摸它。所以,永远无法解决,就是这种譬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此首句,]第一句。[征释]“征”就是问;“释”就是答。问答[迷闷之根本也。大疏云:动念既为背觉,息念,即合契真。]其实这句话是方便讲,难道诸佛菩萨都不动念吗?诸佛菩萨动念是什么?也是觉,息念也是觉。这句话是对凡夫来讲;如果对圣人来讲,动念是觉,息念也是觉,他没有动跟息的东西。所以,这句话是对凡夫讲的。[何以故:]为什么呢?[动、息皆称迷闷?下引起重说迷智四相义。《直解》云: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注意听!最初一念是假设,其实佛教哪里有讲最初呢?是假设。最初就是无始一念不觉,释迦牟尼佛如果讲最初的话,那不是跟外道思想一样吗?这不就跟耶稣所说的: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创造天地万物是一样的吗?最初一念不觉,所以,这是方便讲、假设说。其实本来就没有最初,你不悟,当然就假设有最初。

[根本而起生相无明也。]生相无明就是最初一念微细无明。[由一念无明,]因为我们一念无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识,]成陀那识,我们所谓的第八意识,[为我相根本,]因为我们的第八意识执着这个肉体,[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所以,无明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无明。科学愈发展,这个地球就愈毁灭,因为所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无明,虽然能利益一切众生,用在善的,很好!用在恶的就很惨![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现在我们要学习以智慧来主宰,以智慧来主宰就是不主宰,放下、无所着,我们的心情就控制得住;也不必控制,就自然安定下来,回复我们清净的本性。这些我相、人相、寿者相、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我们身体强壮,有抵抗力,你想要感冒都不可能!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有抵抗力了,邱医师说:我们感冒吃西药治疗,压制、压制,下一次还是感冒!现在不是,我现在把身体照顾得有抵抗力,邪就不入,身体强壮,它就恢复自然。真的!

讲得真的很有道理!简单讲: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最重要的!为已主宰,我就是主宰,从无始劫以来,就是由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以下,[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异熟就是一种果报,还没有空,这种果报还没有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者:此释无明难断之故。一切众生,若中年失目,眼前虽不见物,]中年就是经过种种的社会经验,他世俗看多了,眼睛虽然看不见东西,一说他就知道,[说之即可明了,]他就清楚,因为以前见过这些东西。[若胎中生盲,从未见过诸物,纵使为说,亦无所益。如《涅槃经》说:如盲人不识乳色,他人为说,辗转譬喻:]魄是什么?白色就像[鹄、]一种鸟。白色就像[雪、]他没看过雪;白色就像[贝、]海边的贝,他也没看过贝。

白色就像[米,]他也没见过,[难明乳色之真。]很难描述,因为他完全没见过。[生无慧目者:谓从母胎,受生已来,无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无明。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决不能破。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者: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认即无明,四大、六尘即物,自即己也。由无始已来,认物为己,若不逢知识,]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有能断者哉,故云:皆是无明。]

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开发我们的智慧,我们哪有能力断烦恼?所以说:皆是无明。[《略疏》云:前得本起因地,则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无明,则一切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普净,结云: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喻显无明,不能断于无明。故喻显有人,身纵卑陋病苦,还自保命,终不肯断。]无明难断就像这样。[认我亦尔,断除一切犹易,欲令断我诚难。何以故?我终不能还断于我,故云:不自断其命也。

【“是故当知,]是故以智慧要了解,[有爱我者,]就是执着这个我,[我与随顺;非随顺者,]就是说:顺从我跟不顺从我,顺从我则爱;不顺从我就恨。[便生憎怨。]憎怨也是爱的一种,因为爱不到就恨了。憎怨是爱的反面词,也是爱的一种。[为憎爱心,养无明故,]憎爱心长养这个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意思是说:我们的爱跟恨如果放不下,你再怎么修,撞破头也不能成就,就是这样子。修行一定要离相修行,才有可能成道,十方三世一切佛,无有一人是在有相当中修行的。每一法都执着,他哪有可能成佛呢?既然要法法无相才能成道,那么,这样就好说了!

[是无明相续长劫之故,不仅凡小,]不只是凡夫、小乘,[动念息念,皆归迷闷。即从此发大乘心,修菩萨道,难望成佛。故告以当知者,当以智而知。凡有可爱于我者,我与之随顺,非随顺而违我者,便生憎怨。憎怨亦是爱,以违我所爱故生憎耳。为憎爱心,养无明故者:为憎爱心,枝末无明,]枝末无明是对根本无明讲的,枝末无明就是见思无明,二乘人所断的就是枝末无明。[资熏无始,根本无明。]又增长无始无明,[由种子复发起现行,而现行复还熏种子,相续不断,将此求道,皆不成就。

故《宝积经》云:“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对这个身体生执着,也是不能离开我人之相。[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恶趣。”]若是产生我相、人相在修行,这不是叫做修行,到最后会堕三恶道。我相、人相最主要就是表法是非的意思,不离于我人,就是没有离开我相、人相,就是不能离开这个是非,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不能离开是非,因为你有我相、人相,你就是对立;不能离开是非,你就永远没办法修行,就是这样子。[初承征引说竟。

丑二次第别明

寅一征释我相]

底下要解释这个四相,这个四相跟一般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完全不一样。[【“善男子!云何我相?]什么是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这里要注意,心所“证”并不是同证果那个证字之义,谓诸众生意思是说:他的心自己认同那个身体叫做证,这个“证”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执着的意思。心很清楚我有一个肉体,他证明这就是“我”所以,这个“证”也可以说“执”心所执着的那个肉体,微细的东西,无始劫以来,这个执着、我相就很难!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体。体即生相无明,为观照研穷,对待未亡,辗转而分四相,皆以生相无明为体。前云: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故也。即第八识,生灭、不生灭和合,]这是来自于《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生灭跟不生灭和合,[最初一念妄动,迷本有法身,成为业识,以为我相根本。]就开始一直执着,[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言我相隐微,根之于心,所有证取,]就是根深柢固,太强烈了,很难断![其体方现。]所有的证取,他的体,就是说经过了执着证明,他这个我相的体性就跑出来。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譬如有人身体很健康,[忽忘我身;]突然忘记我这个身体。意思是人生活在很惬意、很快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我有这个身体。[四肢弦缓,]“弦”就是不能弯,“缓”就是伸不直,我们人有一种病,手不能弯,弯就抽筋;有的就伸不直,一个是不能弯,一个是不能直。

[摄养]他平时摄养,就是一般的起居生活,[乖方]就是违和,身体违和就是不舒服,身体差,必须看医生。[微加针艾,]“微”就是稍微,这根针刺下去,[即知有我;]马上:啊!叫出来声来!你看有的人很胖,却很怕针,真的!有的人一生当中就是最怕针!“艾”就是艾草,要炙,炙身就是要热一热。即知有我,马上就执着有一个“我”存在。二十四个小时都卡在这个身体,很难断![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所以,要证取才能显示,我体就是无明之我,无明的我体。

[此引事证释我相。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百骸者人之身分,调谓调和,适为顺适。如百骸调适,]就是说生活很舒服的时候。[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静室,]“宴”就是静,安静的一个人居住在这个静室里面。[或幽隐深山,]就是跑到山上躲起来,[心绝经营,]“绝”就是不。心不去烦忙这些世世外外的;心绝,心不去经营,断掉;外在的活动叫做经营。[习闲成性,]因为他的心喜欢闲,变成他的本性、个性。

[忽得忘其有身。]突然忘记他的身体。[四肢弦缓,摄养乖方者:四肢、即两手两足。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伸就是展开来叫做伸,[曰缓。此皆摄卫养护,失其方法。乖,即失也。微加针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加一点点针的力量,[针刺、艾炙,]用火一烘,即知有我,痛得叫起来![调治之法,即知有我。此为外境所逼,宛尔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心还没有平,才知道“我”在。[故云:有所证取,方现我体。]才现出我执的体。

[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因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此证取是无明,非觉性也。]这也是无明,心所证就是这个无明的肉体,即使没有这个肉体,还是有一个无明、我执的观念。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那个心一直到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还有一个证知的清净涅槃,还是我相。为什么?法我执未断,最微细的法我执还未断,所以,一直到成佛,都叫做我相,都还是我相。《圆觉经》讲的我相不同,每一部经典所解释的我相都不同。《圆觉经》是针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讲的,所以,它讲的我相就非常深!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谓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乃至,超略词。超三贤、十圣,即使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若一念证性未亡,]就是能证的那个觉知还不除掉,叫做证性未亡。就是说如果你还存在一念,那个用智慧去证明、打破无明的念头,那个能证的智慧的性,智性还不除掉,[乃生相无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觉体,清净本然,无能无所,非别有可证故。《直解》引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亡,己见犹存,亦是病。]

法身还是有两种执着,能所还是没有断,能观照的智,所破的法执。所以,得到法身无边,若法执未亡,已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小乘、中乘、大乘。[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悬殊若此耶?]有人就这样问了。[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就执着一个我,[及我之法。]就是法执的意思。还认为有一个法执的我,[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

简单讲:这个“我”就是微细的法执,法执未断,还是有一个法我的意思。[以异熟未空故,]异熟就是果报,因为我们的果报还没有空掉。[但约证取为我耳。]就取证来讲,为有一个我。[此经不同诸说,]因为这部经是针对十地菩萨讲的,一开始,每一段都是等觉菩萨在问法。[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初征释我相竟。

寅二征释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注意听!心悟证者:以为有一个能证悟的人,《圆觉经》人相讲的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能证悟的人,那就是人相。

此正示迷智人相。]迷智,前面是讲迷识,后面讲迷智的我相、迷智的人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悟从心发,悟得彼之所证是我,此觉前非也。]觉悟了以前的错误,[存我能悟不亡,]存一个我的悟还没有去掉。[即为迷智人相;]迷了这个智,这个智是对究竟来讲,它是迷。对佛来讲,它当然是迷,所以说迷智人相。有人说:他已经证悟了,怎么会说迷呢?那当然是对佛来讲的。[以约对我,即说为人,]对我来讲,就是说为人,[非他人也。]因为有一个我相能证,我相、一个人相,以为有一个人,所以,我在证悟,那就是人相。

[【“善男子!悟有我者,]悟到真正有我的人,[不复认我;]他不可能再认为那个假体的我是真正的我。不复认假我是一个我。[所悟非我,]所悟的心知道非我,意思就是:能悟的心也是没有能所;所悟的心是非我,能悟的心也一样是非我,[悟亦如是。]若能悟的智慧,就是执着一个能悟的智慧,[悟已超过]已经真如过了我相、人相,已经真如过了一个我,那么[一切证者,]有一个能证的话,[悉为人相。】]

这很麻烦,一段一段没有分开,听不懂!再讲一遍: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简单讲就是如果悟已经超过一个我相的话,一切有所证的话,统统离不开人相。如果讲得更清楚就是说:若执着能悟的心、能悟的智慧,已经超过一个我相,那么,你所证悟的还是人相,就是这样。悉为,凡所有证明,统统是人相。

[此蹑前详释,悟得上来所证,]以前所证悟的。[以为有我者,即不复认彼为我。]过去是假我嘛![已觉前非,]以前所认的我都不对。[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复如是,应当亡情,]“情”就是执着,应该除掉一个执着,[方为合理。设或]如果你再一次[转计,]动一个念头,执着另外一个角度,叫做转计。[能悟之智,已为超过一切能证之者,]那个能超过这个能证悟的心,[是依然为智所迷,悉为人相。《析义疏》云:证者、而云一切,人相、而曰悉为者,正显凡有所证,不亡能证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一个是证,一个是悟,迷智的四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有一个[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只要你有一个能悟圆悟的涅槃心,统统是一个我相。善男子!只要有人修行,他的心一直到存在一念圆悟涅槃,有这种境界,都叫做我相。[心存少悟,]心只要存在有少许悟的念头。[备殚证理,]就完全认为已经证悟到究竟的道理,统统[皆名人相。】]“殚”就是尽的意思,备殚证理,心存少悟;只要你有留到一点点说这样的观念,那一种观念?就是:我已经完全证悟到真理了!那就是人相。

[此结指人相。谓不惟悟彼证者是我,]不只是说悟到他证得的是我,[乃为人相,其心乃至圆悟]圆满的悟,到圆悟[彼所证涅槃,俱是我者,亦为人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者:少悟、对圆悟说,漫云圆悟涅槃,]漫云就是:就乱说是已经圆悟了涅槃。[此能悟心,名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备尽所证之理,]就以为统统具足所证的道理,[若存丝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二征释人相竟。]由这一句可以证明,所有我们在社会上听到的,自称是**公、**佛、**菩萨,全台湾目前来讲,佛教就有二个自称是佛,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不用我讲,你就知道,就是这种情形。对不对?所以,只要跟大乘经典对照,你怎么会被他迷惑呢?

寅三征释众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什么叫做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就是已经超出我相、人相,他自己认为:我已经证悟我相、人相了!心自证悟就是已经具足上面的证、上面的悟了。[所不及者。】]意思就是超过去,这一句把它颠倒过来讲,意思是说:谓诸众生,已经有一种所不能及的观念,哪一种不能及呢?我已经证悟到我相、人相都不存在,我都超越它!就是众生相,因为以为有见到、有证,以为有悟之可离,离了这个证、离了这个悟,就算落入众生相,他有所证,有所悟嘛。全部放下,就是放下这一念,也仍然存在众生相。

[此正示迷智众生相。首句征,下释。]第一句是问,第二句是解释。[谓诸众生,自心发起照了,了前证悟之非。]有所证、有所悟都不是,要将能证、能悟放下。[悟是所了,了又名能,]悟是所,了又名能,[能所对待,故离前前非。]离开一层,又一层的错误。[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因为什么?[以见有证悟之可离,]还有一个证、一个悟可离。因为证悟也是空性的东西,不可离,没有出入,才是本来的东西。[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个大智的“人”一个大智慧的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那个大智慧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就是不是我,也不是彼。因为大智慧的人心中没有我,也没有所谓的彼,根本无我无彼,大智慧的人没有这些。[云何非我?]怎么会说非我呢?因为如果讲一个我,便是落入众生相,所以说:[我是众生,]因为说有一个我,那便是落入一个众生相。[则非是我。云何非彼?]则就是所以,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我,那么不是一个我。[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因为我只是一个众生,我是一个众生,当然他也是一个。所以,当然非有一个彼我;当然推论他本身来讲、众生来讲,他也是没有一个我。对方的我叫做彼我,没有一个彼我,他也是空性。当然非有一个对立的彼我,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空性。

[此借世人语辞,例明众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例彼心中了智独存。]他心里清清楚楚,[则知彼人,说众生者,]他既然心中说我是众生,有智慧的人当然是[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独存,]非常清楚,[自然非我能证,及与非彼能悟。]因为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设难之曰:]就是反过来问难我们,假设反过来,来问难我们。[云何非我?]什么是非我呢?怎么可以讲非我呢?[答曰:我是众生,则非是我,]因为我是众生,如果说有一个“我”的观念,就落入众生的念头了,所以,不能讲“我”[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证之我。]他没有一个能证的我。

反过来他又问你了,[设又难曰:云何非彼?]为什么说你没有对方的彼呢?[答曰:是我众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并不是对方的我人,我相、人相。[此借世人语辞,以为义势,]当作道理来讲。[显第三了智独存,非证悟所能及也。]有一个了智,迷智的第三个是了,能证、能悟、能了,现在是讲到能了。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有一个了智的心、了悟的心,[皆为我人,]而我相、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就是超越了能证、能悟的我相、人相,[存有所了,]只要存在一个有所了之心,统统[名众生相。】]再解释一遍:善男子!但诸众生心中有一个了证、了悟之心,皆是我相跟人相。而以为我相、以为人相所不能及,认为还有一个不能及的,就是什么呢?只要存在你所不能及的“了”有一个了智,我相、人相所不能及的了智,都叫做众生相。

[此结指众生相。但诸众生,了彼心有所证者,为我相。了彼心所悟者,为人相。皆我人句对下,以辨众生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虽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独存,存有所了,]的智慧,[只此了心不亡,名众生相耳。三征释众生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四征释寿者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的境界,[觉所了者,]觉悟他所了解的那个智慧是虚妄的,但是,还存在一个“觉”字,这个“觉”也就是所谓业智。所以,一切业智,所不自见,我们的一切智慧,无法看到我们自己的智慧,所了解的东西。简单讲就是最微细的东西无法了解。[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就像我们的命根,命根难断。

有生命的人都会爱惜,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参悟,参到最后的境界,一种法执,微细的法执,都自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放下很有修行,变成说我很有智慧,又变成这样。微细的智慧有办法观照到粗的,将粗的放下,结果微细的东西却留下来。简单讲就是:一切业智,最微细的那个智慧,最微细的法执,所不自见,自己无法观照。当然这是相当高的等觉菩萨最后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这是迷智四相当中的最后一个,叫做寿命相。《圆觉经》讲的寿命相,跟一般所讲的寿命相又不同。

[此正示迷智寿者相。]迷于究竟智慧的寿者相。二乘人对凡夫来讲,二乘人有智慧;三贤对二乘人来讲,三贤人有智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对三贤来讲,十地菩萨有智慧;佛对十地菩萨,佛有智慧。所以,迷智是经过比较来讲的,智本来是不能讲迷的,就是对究竟智不了解,而产生智慧的差别,名叫迷智。[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自心体上,发起智照,故曰心照。由观智增明,]观智增明就是他修正;修行就是修正这个观念,他这个观念一直修正到跟佛一样,那就是究竟成佛。

所以,由凡夫进入圣者,由圣者进入究竟,智慧都会慢慢增加。怎么慢慢增加呢?烦恼愈少的人,就愈有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计较心、嫉妒心、贪心,当然他的烦恼就愈来愈少;烦恼就愈来愈少,他就能保持这颗清净心,从清净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渐渐就合本性,所以,智慧就愈高。智慧愈高的人,他的烦恼愈少,他会觉得世间没什么事,一切事统统没事!所以,[照此所以能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此自觉也。]所以,诸佛菩萨不起座,而悟到究竟的法性。学佛就是一种觉悟的工作,我们在所有的工作,如果能配合这个觉性,所有的工作都是佛法。

如果,我们在工作当中,不能配合佛法,那么,所有的工作变成世俗法。[觉他证、悟、了,三相皆空,]我们前面说,迷智的四相,有能证悟的人、能悟的人、能了的人,最后他觉悟到能证、能悟、能了都是空,三相皆空。意思是说:觉悟到能证的人没有,能悟的人没有,能了的人也没有,三相皆空。[觉心源故,]觉悟我们本性的根本。[以即心之智,]即心就是:当下全体就是智慧;即心之智就是:全心就是智慧,整个心的体性都是智慧。[还照寂灭之体,]我们的本性是一切无所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当然它就是寂灭相。寂灭就是自在、无挂碍,他能进入大涅槃处,他的心真的安静,静到无有一法可以动摇他。[即此一念照心,便是一切业智,]这是最后的微细。[是第八识上,微细分别也。]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这个到最后都是最难断的,法执,微细的分别。

[不言业识,而曰业智者,此属修证边事,]“边”就是这一方面的,要悟到、观照到第八意识的微细,这已经要相当修证的功夫才有办法。[转有漏之业识,成无漏之业智也。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者:谓此业智,虽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见。此微细分别,原从八识上起,八识不能自见八识,如人有眼,虽然遍见诸物,不能自见其眼。虽不自见,常在其中潜续,]潜续就是暗藏着一种连续的力量,隐藏、潜伏在我们命根里面的一种执着,微细的执着。[犹如命根,而人不自知也。]我们命根,我们不容易察觉。[《直解》云:以返妄归真,]转回业叫做返,返妄归真,我们要回来。就是转过这个妄,然后回到这个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你只有守在大寂灭处,这样不能起妙用,所以说不能转位回机;不能转更高的位,就是指最后的究竟位。

无法回小根器变成大根器,不可以只有守住沉空滞寂的地方,你就是十地菩萨也不可以守住那个寂灭,应当起大妙用。[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抱着这支竿,竿头沉在死水里面。[宗门]就是讲心地法门的禅,[名为尊贵堕处,]虽然很尊贵,是很不简单的功夫,但是,掉进堕落处,没有发心回小向大。就像一个人跑到深山往茅蓬,他觉得心情很快乐;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佛法就完了,就没人度众生了,佛教如何兴盛?大家都跑去住茅蓬,谁要讲经呢?要发大心,我们自己如果有相当的智慧、定力,有所成就,应该来都市度众生才对。这就等于比喻了,自己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但是,疲厌不想度众生,所以,叫做尊贵堕处。

[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就是说已经到最尽端,很厉害的人,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得入就是有一点功夫,未为真就是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还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虽然得入,虽然有一点点功夫,未为真,还不是即心即佛。[百尺竿头重进步,]在你难舍能舍之下,还能够再进一步。[大千沙界现全身。” ]只有一句话能达到这种境界: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一切都无所住,包括能观照的智慧,也不要动到一念,说我在观照、我很伟大,都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一切觉就是起智慧照见。[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此直示妄源也。谓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有能证的人、有能悟的人、有能了的人,[皆为尘垢者:]这也是一种执着,尘垢就是微细的一种执着。[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耳。因能觉与所觉之四相俱属迷智之境,]所以,不离尘垢[即能觉之心,亦不离尘。何以故?]就是一种微细的执着。[当有能觉未亡故。]你还有存在一个能觉悟的人,那还是四相的最后一个寿者相不断。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汤”就是滚水,就像烧得滚烫的汤,来销融冰,冰是比喻固执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汤”就是表示智慧,用热滚滚的烫水来销融冰,意思就是:用智慧观照,消除这四相。消除之后怎么样?[知冰销者;]知道冰就变成水,所结的冰也是从水来的。所以,冰是就外相来讲,融归水的体性则不二,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只是外相不同。体、相、用,相跟用虽然不同,一切体都是一样。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样。就像滚烫的汤来销融冰水一样,譬如说用大智慧来销融四相也是一样,无别有冰,我们知道冰是被销融。底下是一种假设,假设说,若[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如果你存在一个能觉悟的我,底下“觉我”就是觉彼所觉是我。再讲一遍,若存在能觉之我,还有一个能觉悟的我;底下那个觉我是;所觉悟的是我,那么,也是能所。说:你如果还存在一个能觉悟的我,与觉彼所觉是我,觉彼所觉悟的还是我。能觉悟的、所觉悟的是我,有一个能所不断。亦复如是,就是犹如命根,潜伏不断,前面讲过,跟这个命根不断的意义是同样的一种东西。

[此下以喻反明。]更清楚。[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汤喻智慧。烧水名汤,犹悟心、名智;迷心成我,]迷了的心就成我,我们每天烦恼,是不是为了这个“我”你冷静一下,有我就有苦,无我则解脱,宿世无量劫来的占有、无明,要将这个“我”存除,确实是非同小可。所以,迷心就像水结成冰一样,[犹结水成冰。]冰表示一种执着,固执的相,比喻、表法的。[水既成冰,还烧水以治之;]热水一泼,它就融化了。[心迷成我,还悟心以销之。]转回来悟到这个心,将它销融。

[汤到冰销,]热汤一到,冰就销,[冰销汤尽,]热汤就没有了,变成融在一起,[同成一水,更无有冰,知冰销者。]就恢复回来的心,[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无能无所,尘垢销灭,唯一净心;如汤冰互融,障碍全销,唯一清水矣。]我们如果无能所,一切法平等,就是圆融的意思,再简单讲就是无我;以世俗法来讲叫做不自私的人,就是圆融。任何事情,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这样就能进入圆融。[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者:此为正合。若以反合,无别有我,知我尽者。今翻喻势,]就是说一种璧喻的情形,“势”就是一种情形。[顺前正合。]顺前面正合这个道理。[存有能觉之我,觉彼所觉是我者,则我见犹存;犹如命根,潜伏身中不断,亦复如是。二次第别明竟。

丑三总以结示

寅一不断不成圣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不了迷智四相。所以,[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是白费,因为没有遇到善知识开示《圆觉经》,虽然拼命一直修行,[但名有为,]只能说是在生灭法里面打转。有为就是生灭,还是生灭;微细的法执还是生灭,不到究竟无为,还不能算是圆满。所以,但名生灭的有为法,[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可惜,算是正法里面的末法。

此明我相为障道之本。末世众生,指释迦如来佛法有三时差别。正法一千年,]具足了有[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学教的人,道理也通达的人,[理、行、]就是有实践的人,[果,]也有证果的圣者。佛在世的时候,教、理、行、果统统具足,所以说[四法皆全。]只有佛在世才能如此,正法一千年;佛灭度之后,一千年当中,慢慢慢慢的,到后来,愈来愈少人证果。[像法]就是相似正法,很像正法,但是不是正法,叫做像。相似正法[一千年,]就是从佛灭度一千年到二千年,我们现在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算是末法。从明朝之后,就算末法,唐朝还算是像法。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证果的人少,[末法一万年,但有教、理,而无行、证。]我们现在就是[末世,]末法。现在要找一个实行跟实证的人很难,大家都要靠这句阿弥陀佛来了生死。

[谓末法之世。众生不了四相者:即不了达,迷识与迷智,二种四相。既不了达,则不断除。若不断除,则我相全在。而我相为障道之本。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者:]有为就是[有所作为,是世间因,必得世间果,六道轮转,生死不休。终不能成,一切圣果者:若不了迷识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小乘无漏圣果。若不了迷智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大乘妙觉圣果。]我们最后一定要讲《法华经》,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想想看,你要开了大智慧,不讲《法华经》怎么行?开慧的《楞严》就要成佛的《法华》,如果有时间,师父还没有死,那就讲富贵的华严。台湾李炳南老居士一部《华严经》讲二、三十年,才讲到十回向,你想想看。八十卷,《八十华严》,想想看。他们在讲华严经时,我妹妹正在生病,我就去台中拜托他们帮忙回向一下,人在台北,马上就好了,很不可思议,听经闻法的功德这么大,病马上就好了!这些经都要讲,要令你们开智慧,也要让大家成佛作祖。[是故名为正法末世者: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今带我相修行,]就是执着这个我相修行。[而无证果,则正法亦同末世矣。初不断不成圣果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二辗转征释其故

卯初一向错认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认为我在进入涅槃。[有证有悟]有我能证、有我能悟,以为[名成就故。]名以为自己成就了,那还是一种相的执着。所以,有我能证、有我能悟以为这是成就之相,认错了![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将贼当作自已的儿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生到一个败家子,就将它挥霍殆尽。财产是几家所共有的,若是遇到火灾,全部付之一炬;遇到水灾,财产全被淹没;遇到败家子,把财产花光光;遇到贼全被偷走;遇到恶的政府,财产全被搜刮。所以,我现在有一个理念,这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不同。我都这样想:我要赶快把钱拿来做功德、施舍出去,做慈善也好,印经、刻录光盘也好。

像我们现在又要印《大乘起信论》、《楞严经》、《法华经》,钱尽量一直拿来印经典。山上盖道场,栽培这些比丘,不然要做什么?等到我眼睛一闭,就来不及了,完了!想做功德却来不及了!没有一样是我们的,钱对我们没什么作用。出家如果再执着金钱,是不太应该的;在家人当然是没有话讲,因为你们有基本生活所需。

首句征,何故久修不成圣果:]我们修这么久,知见不正确,如何产生圣果呢?[下释。认一切我为涅槃者:]执着一个我,还有一个涅槃相。[认,即不了妄认也。四相皆我,故云一切我。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如前有证有悟,我人二相,]还是没有离开。[名成就故,即其相也。虽云证悟,意该了觉。]包含了跟觉悟的意思。所以,迷智的四相有证、悟、了、觉,执着一个能证的人、执着一个能悟的人、执着一个能了的人、执着一个能觉的人,都是迷智四相。[《略疏》云:良由认我,]“良由”就是因为,因为认我相[以为涅槃故,虽多劫勤修,]“勤”就是精进,精进修行,[终无所益。]

所以,我们修行不要吹嘘,不要整天说:我拜佛拜百拜,多么认真、多么精进,别人跟不上我!这也是我相,我们有修没修,自己知道。所以,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就好。世界上哪个修行人最有修行?没有妄念的人最有修行,没有妄想的人,是世间最会修行的人,也就是佛。[如认梦身,以为自己,勤为家业,种种疲劳,终无一事,益于资产。]就像梦见自己的身体,以为自己的家业,所以,拼命一直精进,种种的疲劳,到最后醒来,一无所有,“益”就是增加,增加这些财产。

菩萨!我们今天就像在作梦,人生就是梦境,梦境我们整天在追求什么?一直追求金钱,我们投资不动产、买不动产,哪里有几栋房子,哪里又有田地,只为了增加我们的财产而已。直到有一天,我们眼睛一闭,竟然什么都带不走!像我们晚上作梦,梦见这是我的家业,执着一个“我”每天疲劳,拼死拼活,拼三餐、拼财产、买一些房地产,等到眼睛一闭,哇!都不是我们的。师父的观念:不必留财产给徒弟,留这个道场让徒弟去发挥,这是我们出家人、师父的观念,为什么不把钱花完?不然留着带进棺材吗?

多多的出去做功德,一直做,一直的印经,一直的利益众生。钱是假的东西嘛,如果不用来做功德,放着生利息,也没有功德啊!我们要了解,生命是一种观念,遇到机会要懂得布施,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不然眼睛一闭,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徒留一些恶业而已。[譬如有人,以贼为子者:]将贼当作是自己的儿子,[喻明不成圣果之所以。]“所以”就是原因,为什么不能成圣果?因为执着有一个“我”[四相皆我,障道之本,故喻如贼。而乃妄计为自所成果,故以认贼为子喻之。]把贼当作儿子,你所有的财产就被他偷光了![《大疏》云:贼若在外,犹可提防,养之为儿,如何检慎?]要怎么谨慎,怎么注意呢?

[又知贼是贼,]就是如果你能知道那个贼就是一个贼,你把他看得很清楚,就是最后一个寿者相,那个微细的智慧的执着放下,能证、能觉的那个最后的觉能放下,知贼是贼。[贼无能为,]贼就没有办法,就拿我们没办法。我们今天修行,连有修行的念头都没有;我们走到哪里都很平凡,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养之为儿,宁无损败?]如果你收养了这个贼,把他当自己的儿子养,你就会破产,贼会偷走你的财产。[如六根取境,犹可制御,]就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执着境界,尚能控制得了。

[藏识]就是含藏分别心的[妄我,]那就很难了![离以辨明?]就像你晚上作梦,梦中也是你的身体,不然主角还有别人吗?所以,用梦境来解释就容易了解,还是梦见自己。所以,我们要破这个我相,实在是很难很难!看一看还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比较重要![因致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衰耗,]念念消失。[故以其家财宝,终不成就喻之。所谓久修,不成圣果者以此。初一向错认竟。

卯二我不解脱

【“何以故?有我爱者,]有一个我的爱,他当然就会爱涅槃,有我爱者[亦爱涅槃,]就是说有一个执着的我在爱一样东西,当然他一定会想爱涅槃。所以他就[伏我爱根为涅槃相。]以为是究竟涅槃。就是什么?我爱这涅槃,佛说要断这个爱,他就伏我的爱根,变成一种爱涅槃的执着,希望能进入涅槃的一种执着。[有憎我者,]有恨我的人,[亦憎生死;]也会讨厌生死。[不知爱者,]就是生死的根本,[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另外又讨厌这个生死,[名不解脱。】]佛实在太伟大了!你看他在分析这个道理,若非圣人,确实无法讲出这种道理。我再解释一遍:何以故?你如果有一个爱我,就是执着一个我相的人,你当然很爱入不生不灭的涅槃。

因此我就降伏我的爱根、执着的爱根,要进入一个涅槃相;他不知道,这一念也是叫做爱。有恨我者,生死痛苦,病苦很痛苦,会讨厌我,也会讨厌生死,你讨厌生死,也是一种爱的相反。所以,不知爱者,才是生死的根本,你又另外动一个念头;别生就是另外产生一个恨的念头,讨厌这个生死,同样不能解脱。这也是爱的一种,因为你恨生死,你就是爱涅槃,这是同样的意思。

[首句征,]就是问。[何故认我,便妨于道。]为什么执着一个我,会妨碍我们的道业呢?[下释,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憎爱之本故也。有我爱者,亦爱涅槃:我爱为四惑之一,按相宗以第七识,随缘执我,与四惑相应。]若执着一个我,[一者、我痴:]有一个执着,就变成四种迷惑。我痴[谓愚于我相,]“愚”就是强大的执着,迷惑在一个我相里面。[迷无我故。]迷就是不知道本来无我。迷于无我就是不知道它本来是无我的,对无我的道理不了解。[二者、我见:谓非我法中,妄见我故。]

一切法本来就是非我,非我的东西,你执着什么呢?你说你今天身边拥有这么多东西,你所睡的是一张床,你所吃的也是一碗饭而已,跟大家都一样。[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恃”就是依靠,依靠我们所执着的我,[心高举故。]以为有一个我:我比你行、我比你伟大!心高举就是自己抬高自己,“慢”就是骄傲的意思。不应该心生骄傲,我们希望自己伟大,与其我们伟大,不如每一个众生都伟大,这样是不是很好?[四者、我爱:谓于顺我者,深耽着故。]对这个“我”非常执着,[以不断我爱,亦应爱涅槃。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但资爱根,非真涅槃,谓之错认者以此。伏我爱根为涅槃相者:将此爱根伏之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为真,]只是相似,把它当作是真实,[故非真也。凡有顺我者,既已取爱于我,有违我者则必取憎于我。]

还是执着一个恨,违我就是违背我的意思,就是逆我,你忤逆我,我就恨。[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因生死而起。]我们当然讨厌生死,[既憎生死,必爱涅槃,]他不知道,这也变成爱的一种,憎也是爱的一种反面。[不知爱者,真生死故;]这样也变成一种生死。[今修行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你能不能了生死,很简单,你看到你的男女朋友会执着吗?你们夫妻的感情放得下吗?放得下就是说:能将夫妻当作是一种互相尊重吗?能够这样子吗?譬如:万一有一天,我太太要离开这个世间,我受得了受不了?所以,平时你就要这样观照。虽然你平时很认真拜佛、念佛,但是,你先生离开几天,或者去美国几天,你就受不了。所谓受不了就是会胡思乱想:不知道他在美国会不会去找女人?他在美国会不会想我?他在美国会不会发生什么事?这样爱恨还未断。

所以,我们在一切境界当中,可以自己考试。这条绳子临命终我剪得断吗?我们都一直认为自满自己的境界,我们一直自己满意自己的境界。我那天跟一个在家居士谈,他说:我生死没问题了!我说:“吹嘘”二字你会写吗?他说:师父!您怎么这样讲?就不高兴了。我说:凭你这一点,生死就不了,我故意忤逆他。他说自己生死已经没问题了嘛,结果一忤逆他,嗓门就大起来了!我说:这样真的生死不了!我说:我这一句是故意讲的,要试试看,你功夫到哪里?你还没有功夫。

生死没问题就自在,自在的人怎么会这样呢?他自己冷静下来:师父!我求忏悔。我说:求忏悔也是生死不了,我说:求忏悔也是生死不了,这也是一种执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自傲、自卑、骄傲,都是生死不了的人。他说:师父!那应该怎么做?我说:我不知道,自己去悟,讲出来的是我的境界,不是你的。[本爱涅槃,拟除生死,本来执着一个爱涅槃,拟就是说:怎么能够除去生死呢?“拟”在国语来讲是预备的意思。预备除去生死,就是想要除去生死,怎么能够除去生死呢?[爱心既在,]这个执着的爱心既在,[即生死根未除,爱根憎苗。岂名解脱?二我不解脱竟。

卯三法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如何知道法不解脱呢?[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习”就是修行,修行菩提的人,朝向菩提之路而走的人。[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稍微一点点功夫;以已微证就是:稍微有一点点功夫,就认为自己很清净,很了不起了。[犹未能尽]还是不能破除,“尽”就是存除。犹未能够存除[我相根本。】]还是没有办法。

[首两句征,]就是问。[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是解脱之法,今何以返不解脱耶?]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善男子下释。末世众生习菩提者:谓修习菩提,求成圣果之人。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者:]佛实在了不起!就像我们现在,有的人稍微有修行,就说他大彻大悟、他是佛再来的,他日中一食啦!

这就是什么?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自己稍微有点……,如果说他真的有功夫,也不必否认全台湾省的出家人,这句话就是确确实实来印证我们修行人,不要说你稍微……,你如果真的有境界,你还是很平淡。我们亲近广钦老和尚,去拜访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从来不曾说自己很有修行,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老和尚说:你到,你的心也到,你知道有我老和尚,这样我就到了(法师笑出声)。所以,你不会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奇奇怪怪的,口出狂言,说自己多了不起,没有人这样子的。真正一个高僧、一个大德,让你看起来他就很平凡,而且平凡到你觉察不到,说:不觉得这个人有什么伟大之处啊!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你知道吗?我要弄得很伟大也有办法,我就摆出很庄严的样子,拿一串念珠七、八十公斤,遇到人就道貌岸然样,人家说:顶礼师父!人家顶礼师父,我就说:一拜。每天都这样子,走路也不看东,也不看西,遇到信徒都这样子,就像木材雕刻出来的人像(法师笑出声),这样人家就会觉得我们很有修行。对不对?穿一件整洁的长衫,洗干净,破掉的就不要穿,很整洁,威仪很好!对不对?我告诉你们:要假装有修行很简单;要装没有修行,要做到让人觉得我们没有修行、很平凡,这是很难很难,那就是平常心,跟我们一样打成一片,那是圣人,不容易做到,不让人感有特殊之处。圣人什么时候最伟大?就是碰到境界的时候,圣凡就立辨了,凡夫是气得半死,圣人是:没事,没事!圣人跟凡夫,平常你吃饭,他也吃饭,端起碗来,你大口吃,他也大口吃,平时看不出来;圣人,要看他遇到境界、他处理整理时,那时候就是般若智慧在运用了,般若智慧在运用了。

对不对?那时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妙用是不是能现前?凡夫怎么会有妙用?他是烦恼用现前,凡夫遇事是暴跳如雷,烦恼一大堆;圣人遇到任何事情,他的大智慧就现前;没有关系,原谅他、宽恕他。所以,圣凡之别,就要看处理事情时:如果看吃饭睡觉,睡觉,你会打呼,他也会打呼,都一样。我师父也一样会打呼啊,我师父睡觉还翘脚,我还没有呢!晕样我师父比我没修行(法师笑出声)!不是看那些的。对不对?

因此我说:不要以己微证,为自清净,不要自己这样讲。犹未能尽,我相的根本。首两句征,去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来是解脱之法,现在为什么不能转回来呢?说:善男子!末世众生,修行菩提,求成证果的人,稍微证得,当作清净,[即是涅槃法相,四相未空。称之曰微者,谓证、悟、了、觉,]就是迷智的四相,能证、能悟、能了、能觉,有一个能证、悟、了、觉,[分分而证故。然证,则自计]自己以为执着,[蕴(身心)净;悟,则自计我净;]自己认为自己很清净了。[了,则自计人净;觉,则自计生净,故云:为自清净。惟余一觉,]剩下一个觉性而已。[觉所了者:即是一切业智,犹如命根,常在身中潜续,故曰:犹未能尽,我相根本。我相根本,即是法相。谓是我之法故。法不解脱竟。并上二科,二辗转征释其故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三验知我根未尽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赞叹彼法,[即生欢喜,]现在举例来应验、考试一下,如果有人赞叹他的法,他就产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他有这种心,彼所得者,就是他稍有功夫;但是,马上就产生恨,他受到毁谤,马上就恨,不愿意度众生。所以,我们就知道,大家都喜欢被赞叹,不希望受毁谤。[则知我相,坚固执持,]由此就能应验,每一个人都是我相固执,包括出家也是一样,出家也是在修行。所以,我也常常告诉诸位:你出家,我相还是很大,有的出家人,我相比在家人更大,还是有,讲起来很惭愧,不过,毕竟他现僧相,是三宝之一。

因此在家人,不要将每一个出家人当作是圣人,不要将每个出家人都当作是圣人,这样会失望。我们要这样想:出家就已经很不简单了,能够断爱根、断这个情欲、断掉家庭的束缚,晕样就不简单了。虽然说:他也是在学习、在修行,但是,我们要生希有赞叹想,希有赞叹。所以,我们对出家人就是毕恭毕敬,赞叹三宝,毕竟这样我们是清净心,清净心。所以,大家还在凡夫地修行当中,难免我相坚固执持,出家、在家都一样;若能无我相,大家都证果了,证果了。所以,[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潜伏藏识,这个我相、我执,都隐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我们的八识田中。

游戏诸根,蕴藏在眼耳鼻舌身意,曾不间断,从来不,“曾”就是从来,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来没有间断过,蚊子咬你右手,你不可能打左手,不可能的事!影子咬右边,你却……,(法师用左手打左脸的动作)奇怪!蚊子叮右边,你怎么打左边?对不对?而有一种人是慈悲,影子叮这边,他为什么打另一边?打另一边是要震动让它飞走,这就有可能,不然我们不可能打错边,蚊子一叮,啪!很准!我们的我相二十四小时都存在,没那么简单!所以,我才说:这一生要证圣果,难如登天,真的,别说证圣果了,明心见性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明心见性的人,他理路清楚,就是正知正见的人了。

所以,要正知正见的人,就是要明心见性;虽然经典通达,还不一定是正知正见,因为你就算经典通达,你有时候读经还含有我相,没有见到平等的本性,说法有时候还会扭曲佛的意思。譬如说:明心见性是什么?因为他没有明心见性,他讲经,讲到无念,他就说:无念……,无念就是没有妄想嘛,无住就是什么都没有,完蛋了!会下地狱,完蛋了!无念是没有凡夫之念;但是,有圣人清净之念,这样解释就正确,因为他可以依体起用。圣人讲有念、无念,统统是无念,因为是建立在空性里面;凡夫讲有念、无念,统统是有念,因为建立在妄想的执着,讲有念,执着有念,讲无念,执着无念,就是这样。所以,虽然经典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是,你的心境无法会入悟性里面,所有的讲经说法,你还会偏,不要常常讲人家违背因果,你自己虽然有看过一些经典,你有时候讲出来的法,根本就违背因果也不一定!讲讲故事、往生实录,做善事有善报,这个容易;但是,要讲到心性上的东西,如果你本身不悟,你还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瞎子牵着瞎子,一群人全部跟着堕落,胡乱说法误众,要注意!

不要认为:我经典通达!对不对?唯识学,像上次,我们在李老师那里,在李老师那里研究,因为开《唯识简介》,有一个人在解释第七意识,我在旁边听,他解释错误了,解释错误。所以说:他也是这样听啊,但是,他却解释错误;我不敢讲,怕被他揍,一讲,万一变成熊猫就惨了,被揍到眼睛瘀青。所以,我这种人很不喜欢纠正别人,很不喜欢纠正别人,就是这样。所以,讲这个实在是有根据的,所以,大家还是要小心,不要常常说我们很了不起;要常常说:我讲的你参考看看,不然我再请教我师父。这样可以,知道吗?我讲这个给你参考,我不懂的再请教我师父看看。这样没关系,因为你还留了后步。对不对?一下子就:我说的一定对!完了,你要是讲错,就死定了!世间法可以让你随便吹牛,出世间法是不能让你随便乱讲的喔!

你要有根据,不能随便乱讲,你平时说笑没关系,佛法随便乱讲,那你就完了,破佛的知见,这个罪比杀人更重,断众生的慧命!你做什么工作都很简单,世界上唯有当法师最难,最难!因为若是误导众生,罪无量无边,百千万劫不能超生。我要上台讲经,必需下很大的勇气,你没有稍微有一点点悟道,是不敢上台的,万一讲错,你麻烦大了!

所以说:[此以违顺二境,验知我根未尽,实借此以证法未解脱也。言修行人,自谓已得涅槃之法,但就世境违顺,一验便知。设若有人,赞叹彼法,随即生喜,]马上产生欢喜。[便欲济度。设若有人,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怒,怀恨在心。]人家批评你:你是怎么修行的?你哪有什么境界?马上就发怒了。[因对外境赞诽,验得内心喜怒,]

所以,人家若说我们没有修行,你就说:是!我没有修,真的!我是世间最没用的人!所以,我们若将自己当作是世间是没用的人,烦恼就没有,你说我没修,我也没有烦恼,因为我没说我有修行啊!对不对?是啊!我只是跟你说,我看过几本经典而已,我没跟你说我有修行啊!我常常跟他们讲:我没有修行,是个凡夫,对不对?跟大家一样。[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法执全在。以此种子潜伏藏识;]隐藏在藏识里面。[藏识,即第八识,微细分别。前云一切业智,所不自见。如鱼潜于渊,]“渊”就是深,深水叫做渊。对不对?[似鼠伏于穴,]就像老鼠藏在深穴里面,很难抓到。[遇境便发。]遇到境界,马上就产生烦恼。[游戏诸根门头,曾无间断者:]在六根法中执着分别。[谓恒审思量我相随也。]“审”就是分别。思量就是一种执着我;恒审,永远在分别、永远在考……,思量就是永远执着一个人,永远相随着。[初开示障道四相竟。][

癸二斥迷无功劝修(分二)

子初分类为斥 子二警策真修(子初又分四)

丑初斥有我无功二斥说病无功三斥窃德无功四斥增慢无功

丑初斥有我无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修行人如果不破除我相,则不能入清净觉,因为它会偷走我们的功德法财。

[此承前正明,彼末世修道之者,必要断除我相,设若不除我相,有损于道。如前所云:认贼为子,所有功德法财,终不成就,以是之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我们如果知道我相是空性,也没有所谓毁谤我的人。底下是另一段,说:[有我说法,]如果说:有我在为众生说法,这样我执还是未断。所以,有我说法,[我未断故。]就是说:如果认为我在为众生说法,那么,这个我相还是没有断,我相还是未断,所以说: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所以,众生的寿命相,众生的寿命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此蹑前不除我相,]这是根据前面、依照前面,蹑,“蹑”就是依照,依照前面不除我相,继续发挥,[不能入清净觉。故重呼善男子!设若欲入清净觉性,当知人、法,二我皆空,既得二我空故,则赞毁亦空,自然不见有毁我者,亦不见有赞我者。若有我为其说法,便欲济度于他,此正是我相未断。若我相未断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全在,故云:亦复如是。初斥有我无功竟。

丑二说病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说病为法的意思就是说:带病在修行。所谓病为法,说病为法,这个“说”字,意思就是说:知见错误,变成了一种心病,以此心病为修行,以此病、病心为修行。再讲一遍:说病为法,这个“病”字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所以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说病为相,就是带着一种病,哪一种病呢?我相不除的病,带着这种病,为当作是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所以,讲起来是很可怜的人,虽然他在说法、度众生,但是,他听到赞叹就高兴,听到毁谤就不高兴,所以,讲起来很可怜,很可怜!所以,说法的人,不能因为众生赞叹我,我才要讲经弘法;或是众生毁谤我,我就不讲经说法,这样不行,这样不是一个菩萨。你讲我,我也说法;你赞叹我,我也说法;你毁谤我,我就讲得更勤,讲得再累也无妨,更勇猛、更认真地讲!

为什么?气死你啊,你拿我没办法,你无我奈何!对不对?这就是精进菩萨,不为一切魔障所障碍,所障碍。所以,[虽勤精进,增益诸病,]虽然你在精进,但是,增加你执着的病,因为你不除嘛、不放下。

[是故不能,入清净觉。】]这讲得太好了!虽勤精进,增益诸病,你看!知见若错误,我们今天若没有研究《圆觉经》,只是傻傻地一直精进……,师父!我要回家精进了!我说:精进要抓对方向,你跟善人住在一起,你会精进,你会进步;你跟坏人住在一起,你也会精进,也会进步,只是方向不同而已,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你跟善知识住在一起,你会进步;你跟邪知邪见、恶知识在一起,你也会进步。对不对啊?对啊!差别在精进的方向错误而已。所以,首先要除我相。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四相若存,总名为病。]统统叫做病,只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在,统统是病。所以,[闻赞生喜,而为说法。说自所证,正是我相;]你想想看![说自所悟,正是人相;说自所了、所觉,正是众生、寿命。]所以,我才告诉诸位:要如何验明这位法师讲经是不是正法?这位法师讲经如果常常称赞他自己、夸奖自己,你就要考虑考虑了!常常说他神通自在,他不起于座,就知道三十三天外的事,或者是说他还没去看地理……,师父啊!请你去看一下我们那边的地理。

他就说:不用看了!那边的地理如何如何,不适合你住。那就要小心了,那是在吹牛!说:师父!人家说他有神通呢!我说:很简单!你叫他从美国飞过来,不必买机票,很简单!不必经过海关,人从虚空飞过来,要经过海关吗?不用啊!哪还要验关验老半天?咻!就到了。对不对?你会飞,海关也拿你没办法啊,不需要,还是得坐飞机,不然要坐什么?坐莲花吗?还早吧!我们是凡夫,没办法。自称是圣人有神通,不要欺骗众生了!

我学说:台湾的信徒是盲目的,盲目的!什么叫盲目呢?听到人家称赞某位法师,就搞不清楚状况,说他多厉害,为人治病,有多大的神通、多了不起,每天吃很少、不倒单,就崇拜得……,你搞不清楚他是真的是假的,或是清净,有修没修……,你说他日中一食,这样并不厉害,蛇过冬眠是四个月不吃呢,你不会比它更厉害吧?所以说:不是靠外相,说他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真的很有修行,我跟他们说:你去亚马逊河看看,上面还有人光着身子的;他还穿着破烂的衣服,那些人都是用芋头叶遮身而已,芋头叶,如果要用这样来比较,有修没修,要怎么比?你去亚马逊河上面看看,落后我们现在两、

三千年的历史,原始民族,还是石器时代呢,还是石器时代,他所用的统统没有刀子,都是用石头做的、打成的。就是今天喔,不是以前喔,今天文明的社会里面,还有慢我们两、三千年文化的地方,还有食人族呢,吃人肉的地方,统统不穿的,那些女人哪里有穿?都是该遮的遮一片叶子而已。

对不对?该遮的遮一片叶子而已。所以说:我们不是看外相来说有修没修,这个不准,这个不准!一个人穿得很漂亮,你敢说他没有修行吗?你敢吗?你怎么看得出来?观世音菩萨有修行吗?你看看,你会比观世音菩萨更漂亮吗?你穿的衣服会比观世音菩萨漂亮吗?来!你看看,菩萨向上戴着珍宝、璎珞,你多少钱要买观世音菩萨这件衣服?观世音菩萨空得漂不漂亮?漂亮。你会比观世音菩萨更有修行吗?不会!阿弥陀佛这件衣服多漂亮!天衣无缝,披着站在中间接引众生,无量万丈的光明,这一尊,你敢说阿弥陀佛没有修行吗?极乐世界……,人家说:师父!你用大理石舖地很浪费!我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啊!不对吗?阿弥陀佛没有修行吗?那都是执着上、内心里面的问题,不是看外表的,不是这样看的。

修行人,我常想:用一个外表,去判断一个人有修无修,你要如何判断?要判断一个人有修没修,是看他遇到境界、他处理事情,他怎么发心?他是为众生,还是为自己辩护?对不对?看他在办一切的事情,他是不是真的为了众生?如果为众生,还有一个我相,还是错误!因此,道在心,不在外表。所以说:[以病为法,是故名可怜愍。]以病,这个病就是四相不除的病,简单讲就是:执着的病不除,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包括你说法度众生,你都不能有一个度众生的念头;你施舍出来的金钱,不能说:我在布施,有个布施之相,何以故?一切法毕竟空性,不可得故。

[虽历劫精勤精进,]虽然历劫精进修行,[而带病修行,]我们现在就是带病修行,带病修行,偶尔就会生起执着。我们以前有个邻居叫做王**,他患有气喘,整天一直咳,“咳!”……!每天都这样子,凌晨两、三点还听到他在咳,到死都这样子,患有气喘,咳到死!有气喘的人很可怜,他都没办法睡,要拿一张躺椅,拿一张躺椅半躺着,咳……,我从小就听他咳,我从小时候,他还没有死就听他常常在咳了,咳到他死,可怜,很可怜!患有气喘实在很可怜,一直咳……,咳的声音很长很长,咳……,好像拉不断的线,咳……,实在很可怜!所以说:人如果患了病实在……,我的气管也不好,以后不晓得会不会这样?万一这样就完了!所以说:患有气喘的人,偶尔就会咳几声,带着我相的人,偶尔就会生起执着,同样的意思,有道理,有道理!

虽然历劫精进修行,而带病修行,[但增益诸病。]所以,[如称实修行,唯增益实德,]称实就是要合实相的道理,要合加深的道理去修行。菩萨!师父一直跟你讲:你第一个一定要知见正确,你不能不听经闻法,就算打雷、下大雨,无论如何,只要没有被招牌砸到,你都要来听经闻法,被砸到,那就没办法了!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自己有办法,修到后来就会有障碍,执着没办法放下,你今天没有来讲《圆觉经》,你一定没办法,一定要破我相。所以说:唯增益实德,如称实修行,就是以无相、破相来修行,能增加我们真实的德行。[如药草等,种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

苦,喻我相为本;甘,喻净觉为本;]所以,虽然下雨,虽然下雨,苦的愈若,甘的愈甘,意思是说:你的出发点要对,要净觉,圆觉的出发点,这样这个法对我们就有增长;如果说:我们以我相为本,那么,这个法变成滋润我们的我相。所以,学佛的人,愈会讲话愈执着,学佛变成颠倒,愈学愈惨,愈我慢愈惨!你跟的师父也同样如此,你如果跟到一个坏脾气的师父,每天骂人,以后他的徒弟就会学,他以后必徒弟:过来!啪啪!咦?师父!您为什么打人?以前我师父也常打我啊!他拿他师父做榜样,真的喔!他的师父三天两头就责备徒弟,嗔恨心、仇恨心很重,这个徒弟自自然然就受他师父熏习。所以,我不能有恨心,因为我要教导徒弟,我要大慈大悲,因为我徒弟的频率会跟师父一样。所以,我对我徒弟都尽量大慈大悲,一直原谅他,我从来不骂徒弟,我如果管不了他,自己就很惭愧,三更半夜就……,我是没哭啦,自己三更半夜起来,唉!我很惭愧,我没有修行,没办法度我的徒弟,人家他今天要离开,要去找更好的师父了,这要怪我,不能怪他。

徒弟如果不听话;唉!我的德行不够,这是我的问题,不是徒弟的问题,要跪我自己去跪,不能处罚他,处罚我自己就好。自己念佛,自己念佛求忏悔,不去责备徒弟,因为徒弟就是无知,他才必需跟着我出家,今天他会显现无知,就是我教他教得不够,我把他都得不够,所以,这是我的责任,我要自我检讨,这样才不会生气,不然很难过!对啊!这样才不会生气。每天这样回光返照……,所以,徒弟现在慢慢接受师父:我的师父不曾经责备过我们,我们师父都是用爱的教育,慈悲的教育。

以后他教导徒弟,清净心就一直现前……,一直现前。所以,我不能大声,或是用恨来对我的徒弟,这样他会学起来,以后他做师父时,也会打人,他现在做人家的徒弟,以后有一天,他也会做人家的师父,以后他才华徒弟时,也会想到:我师父慧律法师,他从来不责备徒弟,他都是赞叹徒弟,他都跟我们打成一片,大慈大悲,他有什么事都自己责备自己,我要学习师父。这频率就会共鸣。所以,做师父的人,是表相给徒弟看的,而法是里面,这很重要,很重要的!我以这些员式也是同样如此,都一样,我以这些员工,以前这些员工要进来的时候,我都发一个愿:每一个我都会很疼惜,我要让他真的很快乐,我一定不会责备他;一条蜜蜡五万,他订价少写一个零,五千,我也是用讲的:唉!你卖错了!赔了四万五。

我也不能大声骂他:喂!这是五万才对,你少写一个零,明天开除!不能这样子,我也只能若笑,请到这种员工,也不能责备他。不然你看我们这里十几个员工,我都不曾责备过他们。真的!能来师父这边上班,他家的历代祖先真的有烧香,他家的历代祖先真的有烧香,就是这样。为什么呢?我也要给他圆觉的思想,师父这么慈悲,他在工作上就是与道相应;我师父这么慈悲,我不做,我自己会不好意思!让他自觉到良心,自觉到良心,让他自觉,自觉因果;你看!师父对我们这么慈悲,我们怎能睡到八点多还不起床?他自己就赶快爬起来,deng……,自觉的作用,因为我对他很好嘛,自觉的作用。

所以说:包括这三、四十位法师,包括这些在家居士,来这里上班的职员,我对待他们都没话讲,师父就像一个好爸爸,大慈大悲,怜愍众生,怜愍众生;除了不要跟我争太多薪水以外,其他都好谈,不要跟我说:师父!薪水太少!不要讲这一句就好,不提钱的大前提下之下,什么都好谈。所以,[水、土,则喻万行。此我相为本,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二斥说病无功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丑三斥窃德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不了解我执的根本。[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佛陀,那是佛陀的功夫,如来的解就是法,以及如来若行、万行,[为自修行,]就认为自己的修行,说:你看!佛陀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只会谈理论,叫做以凡滥圣,以凡滥圣,你看,佛陀这么自在,我们也要学自在!结果都去造恶业,把造恶业当作是自在,这样就死定了!为自修行,[终不成就。】]就是以凡滥圣的意思,将佛陀所修行的,当作我自己很有修行,我就像佛陀一样,我就像佛陀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我看了一本书,有一个上师自称为佛的,把一只啄木鸟打死,打死,打死一只啄木鸟,人家写一本书出来,人家说:这样是杀生,显教的法师也没有这样子。拿枪打死啄木鸟,在美国。他的徒弟就解释说:大杀生就是大慈悲,因为我师父是佛!他的师父是佛,我是认为如果是这样是没关系,真的是佛是没有关系;但是,释迦牟尼佛示现,他没有示现杀生,释迦牟尼佛示现,也没有示现杀生,释迦牟尼佛示现,也没有造一切的这些恶业。没有!所以说:我们不要说我们就像佛陀,我们不要这样,这样是偷如来的德为自己的德。

[末世众生,未尽我相根本,不能了达四相皆空,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依佛所说之理而解,及佛所行之行而修,是谓窃取如来之德为己德,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三斥窃德无功竟。

丑四斥增慢无功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就这是说:有心修行的人,你也许是在修行,若有众生,虽然有修行,还没有得到涅槃的境界,你就说我自己得到;还未证得菩提,你就说我证得了;看到别人精进,你就心生嫉妒,圣人会这样子吗?圣人是物我一如,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体,看到没有修行的人,我们怜愍,怎么会看到没有修行的人就讨厌,看到有修行的人,我们就嫉妒呢?晕是什么心?心就是念力,临命终我们随念而去,你现在都不能平等,你怎么进入平等的世界呢?你有平等的念,才能进入平等的法身嘛,法身是平等嘛!

对不对?你心生嫉妒。所以,我常说:贤能的人被毁谤,是一定避免不了的,一定要被人毁谤,你逃不过这个大劫的,没有办法,没有被毁谤的人是蠢材,这是一定的道理,众生相嘛,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因为他还执着:他比我更行!执着。所以,无法产生清净的觉性。

[或有增上慢众生,未得涅槃之理便自谓已得,未证菩提之智便自谓已证: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妒:夫圣人用心,物我一如,见有胜于己,更希前进者,应生欢喜,而今不然,心生嫉妒,谓嫉我不能,妒彼胜我。然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由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初分类为斥竟。][

子二警策真修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大家都希望成就。[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这一句要解释一下:不要因为要求一个悟的心,只求多闻,相似的功夫,这只是只有增长多闻而已,只是增加多闻、增加我见而已,意思就是: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只是听听法,不会合这个心境。再讲一遍: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希望成道,不要为了成道、为了求悟,只是在经教当中下手,没有实地内心的功夫,这不是真正修行的人,只是增加多闻而已;多闻不能了生死,要实证,要实实在在放得下,才是真正的功夫。听经闻法这么多,竟然我相还这么大、执着这么大,是非还这么多,这样你想想看,你是一个修行人吗?修行人有一句话,禅宗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话,说:欲入如来大觉者,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是名入道之人。太了不起了!

欲入圆觉之人,想要入佛的圆觉的人,当处发生,汪处寂灭,你何时发生任何事情,你当下就是没事,不要等到明天、不是等到后天、等到一个礼拜、等到一个月,当处发生,当处就寂灭,那就是真正当下悟道的人;你若不能当处发生,当处寂灭,那么,你还不是一个自在的人。

[末世众生发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须先悟圆觉真心,依此心修习。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将心待悟。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谓己发明。但唯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这一句就是我一生当中,看到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就是说:你放不下,你还是要学习放下。[未断令断;]情执不断,你就是要想办法把它断掉![贪、嗔、爱、慢,]贪心、嗔恨心、爱心、慢心。[谄、曲、嫉妒,]谄曲心,嫉妒心。[对境不生;]造成不要动到念头嫉妒任何一个人、谄曲任何一个人。[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太好了,太好了!(法师连敲桌子,咚咚地响。)我拍了十几声桌子,就是:太好了,太好了。讲得一针见血,一针见血,真的是如此,我们对佛实在是五体投地地钦佩,太敬佩了,太敬佩了!叫我们要精进,要降伏烦恼,要起大勇猛之心,没有得到的东西要得到;这个“得”就是一种放下、无所执着的功夫。

还没有断这个情执、欲望,要放下、要断掉;贪、嗔、爱、慢、谄曲、嫉妒,要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果能如此,佛说这个人渐次成就,目标正确,目标抓对了,这个出发点他抓对了、抓准了!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别人对不以,与我们无关;我们对不对,跟我们的生死有关,菩萨!你这句话听得懂吧!别人对不对,与我们的生死无关;我们对不对,跟我们的生死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最重要的!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不要把一颗心等待,等待觉悟,觉悟是当下的功夫,不要等;我等待要开悟,你开悟没有?没有!你为什么不开悟?我还在等,我还在等。等什么?[亦不要广求多闻。但当一心精进而无异缘,]没有其他的因缘,[念念勤劳而无懈怠。]多拜佛、多念佛。[降伏烦恼者;先断迷识四相,略显空无我理,得相似涅槃。更劝起大勇猛:进修不退为大勇;冒难不屈为大猛。未得清净涅槃者令得,未断迷智四相者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者:此对境验心,果然贪、嗔、爱、慢等烦恼,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者:生死根本,最难拔除。念尽则自他俱寂,如此自验其心。

如古德云:]这句话你要写起来摆着,要贴一张单子,不然要画红字,[“学道不必将心求悟,]将心求悟是生灭法,这样还未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就是说:你现在在烦恼,此时正好是用功的时候。菩萨!正在烦恼的时候,就是真正用功夫时。[便是悟处。”]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透得过就是放得下,天大地大的事你都当作没事,当处就是(法师连敲桌子,咚咚地响)。所以,师父刚才说: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是名入道,真正入道之人。[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先断迷识四相,进断迷智四相,是为渐次成就也。]渐次成就也。讲到这一段,后面是偈颂,一个段落。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师父解释一遍:要求善知识,一定要求善知识,开示我们正知正见的圆觉思想,这样才不会堕入邪见;你若则邪见,愈精进就愈惨!若于所求,如果在求法亲近的善知识那个地方,若于所求的善知识那个地方,对善知识不能产生爱恨的念头。则不能入,如果说:还在分别亲近善知识,看善知识的缺点,那么,永远不能入道,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承上,虽然渐次可以成就,还要更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堕邪见,如此方得相应,是为真修。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取、舍之心,是则我根未尽,毕竟不能入清净觉海。以海为众流所归,出生诸宝。喻彼大圆觉心,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取喻如海,]取这个比喻就像海。

[良有以也。初长行竟。]最后师父要跟诸位讲一句话: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听到《圆觉经》,好不容易听到法,我们如果不会把法拿来运用,你就是世间最可怜的人!可怜的不是外面那些人,外面那些人可怜是正常的,因为他没有听到佛法;而你已经听到佛法,不应该又做一个可怜的人,不知道直接入圆觉之心、之海。是不是这样?听到佛法,知道生死的根本,要赶快降伏习气,坏的习气,嫉妒、恨心、谄曲的习气要赶快放下,不然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怜,双重的可怜!外面的人没有听到佛法很可怜,对不对?但是,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怜,因为你已经得到宝贝,却不会运用,你是双重的可怜,双重的可怜,外面那些人叫做注定可怜,你这个叫做很可惜的可怜,很可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