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此明以智断惑,]这是说明用智慧来断我们的惑。[确示顿悟妙门。牒合永断无明,]合这个永断无明。“牒”就是依、依靠,就是说合上面的来说,一定要永断无明,才能够[方成]就[佛道,以显圆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谓如来本起因地修圆觉者,而圆觉实无可修,]我们圆满的觉性本来就具足,[但以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离念顿入,当处了知。]这八个字就是圆觉。什么叫“离念顿入”呢?离一切相的执着,叫做离念,离凡夫之念,而不是没有圣人的清净念,不是这个意思。在凡夫要讲离念;那么,圣人是一切无碍,念、无念都是圣人,所有的念、所有的分别心的念,都是平等,所有的平等,都有无量的妙有的念。所以,对圣人来讲,离念不离念,都是平等法。所以,离念顿入。“当处了知”,你看,当处,这个就是言下,言下大悟的那个字眼,当处了知。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学佛不寻找、不等待、不回忆。不寻找,你不必寻找,当下。不等待,你不要等到明天才开悟,你现在就悟!不回忆,不要想着过去,不是像女人,一讲起来就:我过去怎么样……,讲几句话就:呜……。

这世间有什么好执着的呢?你过去有什么委屈的?至少你这世做一个人,如果你今天讲起来很委屈,那做猪怎么办呢?那做狗的话?像鸡的话要送进屠宰场,送屠宰场的话,送进去屠宰场,它连哭诉的机会都没有啊!当你发现你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人没有脚!世间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啦!对不对?每当看到我的个子这么小,我就想还有人长得比我矮。这样我就很安慰了,我也是很安慰啊!对不对?相对于侏儒来说,我算很高大了,我去日本坐电车,还抓得到上面的吊环,可见我的个子并不矮啊!日本人,日本人,我看日本人也很可怜,近代日本人是比较高一些,不然日本人的个子也是很矮。我去日本坐车的时候,对不对?也不会比邻座的矮啊(法师做坐电车时左右看其他日本人个子矮的动作、表情),日本人看起来并不会很高大。他们也不知道在赶什么,闭着眼睛就跟着人群往前挤,吓死人!我说:哇!日本的subway;subway 就是地下铁,去坐地下铁,闭着眼睛,哇!就自动住前挤了,你都不用自己走,都不用自己走,真的是人山人海,吓死人!我特地去东京坐地下铁,去跟人家挤挤看,去跟人家挤挤看。

所以说:学佛的人,当体就是空性的东西,你走到哪里都解脱;你如果没有智慧,找什么都没用![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无性,]无性就是无自性,无性就是没有永恒,无明,它没有永恒,没有一种永恒性。为什么?它是条件所构成的缘起法,无明,是因为你不了解真实的圆觉,所以,你有无明。[其体本空,]意思是说:我们的烦恼本来就没有,我们的烦恼,[同如空华,无体可得;]无体可得。我们的烦恼如果有相可得,《华严经》讲的:业若有形,尽虚空界法界不能容。“业”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烦恼如果有相,尽虚空遍法界容不下,太多的烦恼了,太多的烦恼了!哪个人没有烦恼?对不对?[则无明顿断,即无轮转。]我们如果悟到,无明当下就是空性,无明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的。[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者:]受彼生死。[根本既断,枝末自枯。]也就是说:我们严严就没有身心受彼生死。那么,根本就是根本无明,就像树的根断了,枝末无明自枯,树枝自然就失去水份。[前迷时,妄见身心,实有生死;]妄见,虚妄,不了解我们的身心是假相的东西,认为实在有生死。[如病目,]病目就是眼睛有毛病,[见有空华、二月。现以离念真智,圆照清净觉相,五蕴皆空,故无身心,受彼生死。]受彼生死,的确如此,这个妄见,就是我们对一切不了解,不了解。我们今天用这个妄见就能够解释一切,就能够追求,以前我都在图书馆念书,我这辈子在图书馆的时间是非常的长,非常的长!我念成渊中学的时候,我们那一班的同学就开始追女生了,我们那一班,朋友啦,不是我,不是我,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追人家,谁肯让我追?怎么可能?笑死人了!对不对?被我追到的也算很倒楣!我有自知之明,对不对?我还是个学生,就应该专心念书。

那时候,我常去图书馆;而我同学去图书馆,是每天一直在找……,找看看哪个比较漂亮,找一个比较漂亮的。如果看到比较漂亮的,就故意去坐在她旁边,那个女众却很讨厌他,那个女众却很讨厌他,他每天都想追人家,我则是看我的书,看我的书。她的隔壁刚好坐着她同学,她看到他坐在那里,就跟她同学换位子,变成坐在我旁边,我也不会去看她,因为我自己有自知之明,要秤秤自己的斤两,人家那么漂亮,真的很漂亮,所以,不可能!所以,我们人迷惑在虚妄的相里面,今天没有学到佛,一个都跑不掉!生死的锁链。以前的人有个形容:情网,情就像网一样,撒下去,把他网住拉起来,网住拉起来。所以,当母亲的人,已经被网子绑起来,知道痛苦了,就勤女儿:女儿啊!最好不要嫁人!她的女儿说:没有嫁过怎么知道好坏?到最后就要试试看,到最后就要试试看!对不对?所以,我们只要没有学佛,迷惑是很正常的,很正常!这世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追来追去……,追到后来,老了!像我阿嬷八十几岁,我阿公已经往生了,阿嬷八十几岁。阿嬷年轻的时候很漂亮,阿嬷,现在八十九了,乡下的老人习惯套上一个黑色发网,梳一个发髺,那边的乡下人又喜欢嚼槟榔,牙齿都是金色的,阿弥陀佛“齿”金色,整排都是金牙,嘴里嚼着槟榔,牙齿都被染黑了。我就想:哎呀!六十几年前是一朵花,一朵圆仔花;现在阿嬷老了,像一条丝瓜了!女人的变化实在很大,真的!我阿嬷以前也是一个美人,真的很漂亮,可惜个子矮了一点,现在,八十九了,在四湖白沙。

所以,总而言之,这世间对情网看不破的人,觉得很痛苦,你把时间拉长,把时间拉长。所以,我常常告诉诸位:有办法擦粉的时候,就要赶快擦,不然没机会了!赶快擦一擦,不然岁月不饶人,没什么机会了!像我们现在,能化妆的的就赶快化妆吧!生老病死,五蕴皆空。[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者:作,是作意,加以功用也。此言本无生死,非若声闻,]分[析之使无,非同缘觉,推之使无,]推论使之没有。[非如三贤菩萨,]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菩萨。所以,非声闻、非缘觉、非三贤,[修种种幻行,以幻除幻,]以幻化的东西除幻化的东西,[灭之使无。]我们了解是幻化的,没关系,以幻除幻。[但以圆照清净觉相,身心寂灭,本性自无,]本来就没有,[故不随生死轮转;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我先解释一下:彼知觉者,就是我们清净的觉性,妙用知的觉性,我们的本性,如同虚空,就是没有对立性、没有执着性,包容一切性,空一切法,我们的本性如同虚空。所以,知虚空者,即空华相,“知”就更了悟。了悟虚空就是空华相,就是不实在的相。虚空就是宇宙,既然了解整个宇宙就是等同空华,就是不实在的。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无知觉性就是同于土木的无知,无知觉性,也不能说:我们的本性跟土木一样的无知,也不能说:我们的本性跟土木一样的无知觉性。有、无统统要放下,是则名为,净觉随顺,随顺就是进入圆觉的状态,进入圆觉的领域,随顺而入,就是这样就可以随顺着净觉的功夫,而进入的圆觉的境界。

[此泯智合觉,]“泯”就是灭,在这里,会合这个智跟觉,把这个智合这个觉,所以,[特显觉体,灵灵不昧,]“灵灵”就是光明,清清楚楚的灵性、觉知。清清楚楚的圆觉的灵知不昧,“不昧”就是不可以否认它,中昧,清清楚楚,不可以去除它,不可以消灭它。[了了常知,]了了知,[不落有无,]不掉进去有,也不掉进去无,[方为大彻大悟之真知也。上文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必须不存知相,若存知相,便是幻知。而非真知也。]我们不能存在有一个所谓的知的这个相;如果存在这个知的相,那么,便是幻知,不是真知,不是如实知,是幻化出来的知,当然就不是真知。[彼知觉者:乃指知是空华之知,此知,乃称觉体所起之真知,]“称”就是合。这个知是合这个觉体,圆满的觉性的体性所起的真知。[即圆照觉相之智光,本来离念,]既然离一切念,就不执着有跟无。

所以,[不落有知,不落无知,]说有知,变成幻化的知;说无知,变成土木,没有生命的东西。[故曰犹如虚空。以真知之体,犹如虚空,不可以有知论,]所以,不可以有知来论断。[亦不可以无知论。]也不可以无知来论断。所以,它太简单了,所以,有时候看不懂,不可以有知论,不可以无知论,看到这个地方会很迷糊。意思就是说:不可以有知,有一个知来论断;也不可以说:用一个无知来论断它。[如《起信论》所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菩萨!我们要修行就是这句话:离一切分别心,离一切分别相,这样我们 的心就如同虚空,虚空就是平等法。简单讲:离念相者,即是平等法,就是这样,平等就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观念。[”性自神解,不落有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存有知,知觉性如虚空,为有知者,]认为我们这个觉性有个知,[即是执药成病,]药本来是要治疗你的,结果你执着这个药,变成一种病,[同于凡夫之知,故曰:知虚空者,即空华相。如《楞严》所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注意听!“立”就是加。知见,本性具足有知,本性无所不见,不要再加一个知,本性就有一个知,又有一个见,清净的知,清净的见,你为了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本性的任运自如的知跟见,立,还再加一个知,那麻烦了!就像一个人很聪明,他自己赞叹自己是聪明,反而人家会认为他是骄傲,变成聪明里面夹杂着骄傲,他的聪明变作有一个缺点。如果说:他的聪明受到大家认同,但是,他自己不骄傲,那么,他的聪明就是本来的聪明。为什么?大家都认同他嘛!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你不必安插任何的赞叹语、毁谤语,都没有作用,为什么?本来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这个就是无明的本,“本”就是开始,因为你动念,想要去求一个本性的知,因为你求,所以,转本性清净的知变成无明。

[”是也。若存觉性无知,即是斩头觅活,]假设说:存在有一个念头,认为觉性是如同草木的无知,这样就是等于把头斩掉,希望他活,觅活就是希望他能够活,这是不可能的事,人被斩头了,怎么能活呢?对不对?[同时土木无知,故曰:亦不可说言,无知觉性。如古德云:“死水不存龙。]死水不存龙,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悟到错了,没有所谓的成道的可能。“死水”表示无明;“不存龙”表示佛性,你永远不可能找到龙,也就是你在无明里面,你不悟,你永远找不到本性,认错嘛,认错嘛,以为无知无见就是本来的面目,那同于草木一样的,以为觉性是无知,那就等于死水,当然不可能找到本来的面目;“龙”就是我们的觉性,圆满的觉性。[”赵州]赵州和尚,有一次,人家去问赵州和尚:禅师,禅师!什么是佛?他说:你等一下?就跑去小便了!禅师!你去哪里?我去小便啊!什么是佛?连小便这么简单的事情,都要我自己去做,何况成佛?连小便这么简单的事,都要我自己去了,别人还代替不了,意思是说:成佛,别人如何能代替呢?原来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要处理。师父早就告诉你们了:心里的烦恼是你要自己处理,谁都帮不上忙!

赵州[云:“知,是妄觉;]若认为本性有个知,那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而此真知,不同妄识,]不同于虚妄的意识,藉着境界,托缘、为缘,[仗境托缘,]依靠叫做讬,藉着这个境界,依靠着外缘,[作意之知;不同太虚,空廓旷荡,]空廓旷荡就是大到没有边际。[断灭无知。]太虎是无知,虚空怎么有知呢?[以真知无知,]真知就是不必加上一个知。真知,在这个字我解释一遍:真如是本性任运自如的知,不是强加一个知。所以,真知里面,没有一个凡夫的所谓的知,因为本来就具足有知。真知,没有所谓加上一个凡夫的知,因为真知是无所不知,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本性[无所不知,不落有无二相。永嘉]大师[云:“若以有知、无知为知体,]如果以有知,或者是以无知作知体,[即是随顺无明,不名随顺净觉;]“净觉”就是清净的觉性。[必须坐断两头,]坐断两头就是不二法门,放下对立,[有无俱遣,]有也要放下,无也要放下。[方是随顺清净觉性。”

【“何以故?]为什么呢?[虚空性故,常不动故,]他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说:为什么?虚空之性常不动故。[如来藏中]如来藏就是指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当中[无起灭故,]“起”就是生。它是本来就不生灭的,我们的本性当中,本来就没有生灭。[无知见故,]不必强加一个知见,所以,无知见就是不强加任何的知见。[如法界性]法界就是如虚空,法界就是平等,无一相可得。如平等的法界性[究竟圆满]为什么呢?[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这样我们学佛,菩萨!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境界进步了?学佛只有十个目的:第一、就是自在,自在叫做学佛;第二、叫做无碍。你用这四个字,检视你的内心的功夫,你现在心地有没有更自在?活得有没有自在?你活到今天,有没有更无碍?如果说:你还不能自在,还会因为别人烦恼;还因为一点小事放不下,这样你离圆觉的性太远!你学佛这几年来,来文殊讲堂,你每天跟自己考试:我是不是活得比较自在了?确确实实有进步了。

我们活在这个世间,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不是逃避喔,完成了责任跟义务当中,无量的麻烦,我们一样“自在无碍”,学佛就是学这四个字,用这四个字,一直来检视自己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如果说:只有得到一点法喜,如果只有得到一点法喜,派不上用场。派不上用场就是说:内心计较心还放不下,计较心还放不下,还不能宽恕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离我们成佛作祖……,我告诉你:要往生极乐世界还很难!你想想看,师父这样讲不是没有道理,你现在先学自在、无碍,临命终,看哪一个碍得了你?碍得了你?所以说:我们今天要学佛,有学到真正的功夫吗?问我们自己的良心看看,整天光是说在学佛学佛,你一、两年来,每天在我这里进出,驶这个摩托车来,驶来驶去,你驶到哪里去啊?你每天驶摩托车来,驶回去,驶过来,驶回去……,你驶来驶去,境界真的没有进步吗?你驶什么东西呢?对不对?我们应该要有进步,要有进步。喔!的确!师父讲的有道理。回去之后要好好地观照,境界来了、烦恼来了:自在无碍是佛法!稍微控制一下,这样才是真正厉害的人,不要发挥你的无知,因为本性没有这一些。

[首句征,下释。]“征”就是问。下句就是释,“释”就是答。[征云]就问了[:何以故,必须有无俱遣,方为随顺净觉?下释云:真心绝待,]绝待就是不加任何地修饰,我们说:对待,对待是对立,对不对?绝待就是一真;绝待就是无相;绝待就是平等;绝待就是一合相,《金刚经》讲的一合相,绝待就是一合相;绝待就是理事圆融;绝待就是圆光的觉性;绝待就是清净心。[照体独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觉!以是常住寂灭相,喻如虚空性故;]底下这一句就要注意了:[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净,常自不动故。]菩萨!修行不用看太多,这一句参一下:一法了可得,湛然清净。“湛”就是光明显赫叫做湛。光明的样子叫做湛然。“湛”念zhàn。湛然清净,常自不动。菩萨!我们学佛,如果要加就是这几个字:学自在、学无碍,还是学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有受影响,这样就对了!要学如如不动,一定要离一切相,因为一切相皆是虚妄,你要学如如, 不动,不离一切相不可能,你跑到哪里学道都一样,要离一切相,都一样![如来藏中者:承上如虚空性,常自不动,乃是如来藏。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义,末句]则名因地法行,这是[出名。]

“出名”就是显示名字,叫做因地的法行。[如来藏,即是圆觉真心之别名。]同一体,但是,名相不同。[《楞伽经》云:“寂灭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经圆觉,即迷位众生,如来藏心。浅显言之,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来藏。如来之性即佛性。佛性,含藏在众生心中,故诸大乘经皆云:“是心是佛,]我们的心就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在座诸位!你们就是佛,师父怎么可以看不起佛呢?我要恭恭敬敬的,恭恭敬敬地尊重你们,这一边是男众佛,另一边是佛母,女众佛,你们也是佛。所以说:是心作佛,[”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须修,]不知道我们是佛本来就是了,又何必去修呢?那么,[未免流为狂慧。]这是狂妄了。意思是说:你如果知道是心是佛,还是要修行;你如果不修,一样显示不出来。所以说:不知佛本是而须修,意思是说:我们以为佛性本来就有,“而须修”,又何必去修行呢?那么,这样就难免落入流于……,“流为”就是落入,落入于狂慧,因为讲来讲去,是心是佛没错;但是,我们现在仍是凡夫。[若但知是心作佛,]如果[不知但向己求,]如果你不知道向我们自己的内心求,不要从别人的地方得到,[休从他觅,]这两句是连贯的,不知但向己求,休从他觅,如果你不知道向你的内心去求,而不必;“休”就是不必,从外而得;“觅”就是找寻;“休”就是停止,停止从外面去找寻。如果你不了解这八个字,如果你不了解:“不知”上在加两个字:如果你不知,但向己求,休从他觅,意思是说:如果你不知道从你的内心自己求,不必往外增追求、去寻觅,那么你就是[未免骑牛寻牛。]骑牛找牛,这是古代的一个故事,课本里面的讲到有一个小孩,是个愚痴人,他的父母亲叫他去放牛。有一天他又去放牛,家里牵了十只牛要他顾,他回程的时候很累,自己就骑着一只牛,听懂了吗?他骑着一只牛就开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每次算都是九只,再怎么算都少一只,他不知道他自己骑了一只牛,这叫做骑牛找牛,他不知道他骑的那一只也要算,说:奇怪!爸爸明明给我十只牛,为什么怎么算都只有九只,少一只呢?骑牛找牛。骑牛找牛的意思就是:我们本性就是佛,我们本来就是佛,而我们正在找佛。

所以,不要轻视别人,在座诸位每一位都是佛,只是现在习气比较重而已,会大呼小叫的;没有那种大呼小叫佛的。我们现在也不算是佛,算未来佛;我们现在叫做什么呢?叫做乱乱闯菩萨,南无乱乱闯菩萨……,乱闯乱撞,闯不出一点消息,今天去这里参,明天去那里参,他不知道放下就是,喔!有一天放下就是,他多么地自在!对不对!这句台语不知道要怎么写?闯来闯去……,想要成佛作祖,他不知道放下就是佛,他不知道。所以,[以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二义。]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若随染缘,]随这个污染,[从真起妄,遂成世间,六凡法界:]随染,恶劣的环境不要过去,若随染缘,污染的因缘,你明明知道去这个地方是在造业,就要尽量避开;这个地方会增长我们的生死、痛苦与烦恼,就要尽量避开,尽量避开。[若随净缘,]清净的因缘,[返妄归真,]返这个妄,归这个真,[便成出世间,四圣法界。虽成十界诸法,不出如来藏心之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者:]也没有一个外来的知见。[此二句明空如来藏之义。]如来藏是本性具足,空如来藏是站在真谛里面讲的,不立一切法,名空如来藏,站在空一切法的角度来讲,叫做空如来藏。[以藏性用虽随缘,]藏性就是说:我们如来藏性的作用虽然随缘,[而成六凡法界,]六道众生的法界。[生死]污[染法,四圣法界,涅槃净法,而体本不变,染净诸法,无起无灭。]所以,[本经云:“生死涅槃(六凡生死,四圣涅槃),皆如昨梦。]昨梦。

以前创造歌曲的人,写得很美:“昨日的梦中,你来到我的心中。”昨梦,昨日的梦。所以,作歌曲的人,都是用这个感情;但是,不能解决生死。如果说:有一个作曲的人,能够将歌词跟佛法配合起来,这个人必定是一个学佛的人。譬如他的词这样写:阮阿公讲极乐世界好康的都在那里,不去是傻子!他如果这样写词:好康的都在那里,极乐世界,好康的都在那里,不去是傻子!这样大家都要去极乐世界了;可是,没有人写这样的词啊,都是写:火车渐渐走,他就不写“莲花渐渐飞”啊,没人要写这个,每次不是写我爱你到死,就是你爱我到亡,都是写这个,增加束缚;以后我可以去作曲。[”梦时诸法无起,醒时诸法无灭,]做梦的时候诸法不起;醒的时候诸法无灭,[故曰无起灭故;诸法当体全空。]诸法当体就是空。[承上句,既无起灭,惟是一真心体,灵光独耀,]就是我们的本性光明显赫。“独耀”:独照。[迥脱根尘,]“迥脱根尘”就是摆脱六根、六尘的束缚,本性,六根、六尘束缚不了它。[所有知见,无从凑泊。]“凑”就是集合。“泊”就是停住。所有的知见都不可得。无从凑泊就是:凑泊就是无法集合、无法停止,无法安插的意思,不能加上,所有知见都无从安上去、安插上去。[即《楞严经》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我们的本性的知见,就是没有凡夫知见,本性自有知见,当下不生不灭就是涅槃,无漏真净。[”故曰: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此三句明不空如来藏之义。]不空如来藏,站在俗谛讲,就是立一切法,不空如来藏,站在俗谛的角度,空如来藏,站在真谛的角度谈;不空如来藏,站在俗谛的角度讲。[法界性,与如来藏,体同义别。]体同义别,本体一样,道理不同。[别则有二:一者、在有情分中,名如来藏,]有情就是众生。

[在非有情分中,名法界性。]叫做法性,非有情就如土、木、草、石,土石草木,非有情,所以,人生,在众生的角度来讲,是有情的众生;在宇宙的角度来讲,是非有情,人生,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有情叫做佛性,叫做如来藏;无情叫做法性,叫做法界性。[如《智论》明佛性法性之异。二者、谓法界性,则统摄有情无情,]法界就是宇宙,统摄有情无情,[包括佛性法性。若称如来藏,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故指如来藏,如法界性。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六凡四圣,加起来就是十法界,六凡就是六道的凡夫,四圣法界,六凡法界加四圣的法界,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四圣法界是声闻、缘觉、菩萨跟佛,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的法界,具足十法界。[所有十界,不离一真,故曰究竟圆满(万法皆备,]站在俗谛讲,[不空如来藏也),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者:此出其名也。]此出其名就是说:来显示这个名字,[上说因地,]上面说的这个因地,因地就是初发心,初发心的修行叫做因地,你发什么心?你初发心是发什么心?你初发心,是以圆满的智慧照圆满的道理,[以圆智照圆理,]我们今天所发的,并不是圆满的智慧,我们会执相,执相就不是圆满的智慧。照着圆满的道理。所以,[照空所幻身心之境,]照空所幻化出来的身心之境界。[照破能幻无明之惑,并将能空之智,亦复不存]在[,惟有如如照体独立,是则名为: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一酬答初请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己二酬答次请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此如来酬答文殊次请。前文殊请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能够[远离诸病;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现在就回答,[故酬答云:菩萨若能因(依也)此如来所修因地法行而修,]就是佛怎么修,我们就怎么修,佛怎么修,我们就怎么修。[自可圆成果觉,惟是大乘中,须发清净心。大乘者,以一心三大之义为乘。]三大就是:体大、相大、用大,不是火大、水大、地大,不是!是体大、相大、用大,体、相、用。[《起信论》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以教发清净心,即直心正念真如,]直心,直接了当,不弯曲,直接了当。[可离种种颠倒之病。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则为正行,得正住持,自然不堕邪见。一长行竟。]所以,在座诸位!你不要认为要只这部《圆觉经》很简单:要听这部《圆觉经》是非常难,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成佛的根本的因地之心,让你了解这是修行的枢纽,枢纽。我去过这么多的国家,我去新加坡,没有看过新加坡人在讲《圆觉经》;去马来西亚,也没有看过、听说他们在讲《圆觉经》;其他台湾省也很少讲这一部经典,有啦!有法师讲,但是,也很少,也很少。所以,这要修无量劫的人,才得以闻法,《圆觉经》,这太重要了!

[戊二偈颂(分二)

己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再来就是偈颂,重宣,就是不离前面的这些长行的文章,然后重复地再宣讲一次。就是说:这个偈颂跟前面都有关联,叫做重宣,叫做重颂,重颂,用一句一句的偈语,这样比较好念。

[尔时,乃佛说长行已竟之时。世尊欲重宣此中如来因地法行、菩萨发心离病、末世众生不堕邪见等义而说偈言。此三句是结集家所安。]结集经典的人叫做结集家,这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安排的。[偈,]就[是偈颂,有二分别:]分别,这里不能讲作分别心,应当讲作有两种差别,有两种差别。[一名伽陀,此云:讽颂;又云:孤起颂;]孤起颂就是不关前后,单独而起的,也不关前面,也不关后面,跟前面、后面都扯不上关系的偈颂。[又云直颂(不颂长行,故曰孤起,]没有所谓的长行,不颂长行就是不重复的,意义跟长行文完全不一样,所以说:不颂长行,就是不再重复一遍地宣说长行文里面的意义,单独而起的,叫做孤起。[直以偈说法,]用偈直接说法,[曰直颂)。]第一叫做伽陀。[二名祇夜,此云:应颂;亦云:重颂]重颂就是再一遍。[(应上]“应”就是前后对称叫做应。应上面的[长行之义,]按照上面长行文的道理,而再一次的发挥这个道理,[而为重颂)。]再一次地发挥这个道理。[此为十二分教之二,]这就是十二分教,三藏十二部,十二分教就是十二部,三藏十二部里面的第二,就是重颂。[今颂惟属第二,]因为它是再一遍,[重颂长行之义。]长行就是前面讲的,不拘小节,一直发挥的文章,叫做长行。

[古德于颂中,]古德于偈颂当中,[分超颂、追颂、广颂、略颂、补颂、义颂六种。超颂者:长行在后,超前而颂故;]先念四句偈,念一念,接着再讲长行文,四句偈。[追颂者:长行在前,更追而颂故;]追颂。[广颂者:文略颂广故;]长行文很短,文略,长行文很短,但是,偈颂很长。[略颂者:文广颂略故;]文章很长,颂很短。[补颂者:补长行之阙故;]补前面的长行文之阙。[义颂者:但取义而颂故。]取这个道理。所以,[经说重颂,佛有三意:一、应机施教,以应一类乐略之机也。]乐(yào)略:喜欢简单的。应机,就是有一类的众生很懒,你跟他讲那么长,他听了很痛苦;你简简单单跟他讲几句话,他反而容易记得住,适合懒惰的人。乐略之机,喜欢简单的,愈简单愈好![二、慈诲谆切,]慈悲谆谆地教诲。[恐乍听遗忘,]“乍”就是时间很短,恐怕突然听到,时间很短又忘记了,干脆[重说偈颂也。三、法益普及,]能够普及,能够普及。[令后至之众,得沾法味也。一标颂竟。

己二正颂

庚一酬答初请

辛一明真因有力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这句话最重要的就是:“皆以智慧觉”。菩萨!提起智慧,不要再过痛苦、烦恼的日子,没有人给我们痛苦,没有人给我们烦恼,是我们自己转不过来。第一、要转智慧,一定要加强慈悲心、宽恕心,要记住师父的话,不能单单在般若里面下手,你只研究般若,会变成骄傲的,要记住师父的话;般若一定要带大慈大悲的心,你光是学智慧般若没用,一定要学慈悲心,你只有用慈悲心,才能增长你的般若。你说:我很有智慧!但是,遇到事情不宽恕众生,整天吵吵闹闹、争论,你哪里有……,要用慈悲心,把每一个众生当作是未来的佛;他是未来的佛,我要教他,我要原谅他,我要原谅他!不过,这是智慧人在讲的,你不要自己愚痴到家,还常常讲:我要原谅你!人家肯原谅你就很不错了,你要原谅谁?你自己是一个愚痴的人,常常讲说:我原谅你?对不对?这句话是智慧的人讲的,智慧的人讲的。了达于无明,你除非用智慧的觉。所以,同学们!拿出智慧来,用智慧稳住以后,再来加强我们的悲心、加强我们的慈悲,你做的符不符合慈悲心?你发的是不是慈悲心?

[重呼文殊,]再一次叫文殊,[诫以当知者:以文简意周,]文简单,道理都具备。[不可或忽也。此四句告以十方诸佛通修之法。]十方诸佛,通修之法,[诸佛从于根本,]下手,根本就是[最初因地发心,皆以(用也)圆觉体中,所起之智慧,时时觉照,照彻清净觉相,故能了达无明,无非颠倒,]一切无明都是颠倒,就是说:菩萨!你今天如果动一个“执”的念头,这样就是颠倒,这样我们临命终照样放不下!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的事情,由你现在的功夫,就可以论断你临命终的功夫。记住喔!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死亡的事情,是现在的功课,永远要记得师父这一句话!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这一念,现在、今天的功夫到家了没有?有一天,有个信徒的女儿来,很伤心地哭着,她妈妈现在还在长庚,她的女儿可能没有学佛,来就说:他们都有在听师父的录音带、看师父的录影带、第四台,都有!对不对?来这里做什么?求师父去长庚为她妈妈加持,她的父亲已经往生了。夫妻俩在旗山出车祸,在旗山往台南的那条路被砂石车撞上,竟然被拖行了一百多公尺,你看那砂石车开得有多快!她的父母亲都有来皈依师父,平常也念念佛,她爸爸常说:我五十五岁退休的时候,要好好地来念佛!

今年正好五十四,明年五十五,说打算退休之后,要好好地用功!结果被砂石车撞上,拖行了一百多公尺,人卡在车底下拖不出来!所以说:我们今天说要修行,我告诉你们:如果不尽早,说要修行,根本就来不及,根本就来不及!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今天所有的一切相,都是虚妄的,真的!往生是现在的功课,讲到现在,我还记得绕回主题,你们已经忘记我在讲什么了,对不对?我还记得是在讲:往生是现在的功课,现在就是要决定你往生的事情,你不能等待,不能等待,不浪费我们的生命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无论如何,排除万难,你一定要来共修,一定要来共修,排除万难,尽量不要浪费我们的时间跟生命。所以,无非颠倒,[本无实体,犹如空华。无明有:生]就是生相无明,[、住]就是住相无明,[、异]就是异相无明,[、灭]就是灭相无明,[四相,]也就是说:无明有四种无明。[又名四种梦心。辗转相起,从细至粗。]好!我们今天简单讲三细六粗,生、住、异、灭就是三细六粗,就是《大乘起信论》讲的三细六粗的浓缩。哪三细?哪六粗?我们来解释:第一个,[生相无明,即是最初一念不觉,故心动,]什么叫最初?无法穷尽的假设,叫做最初。我们无始劫最初一念不觉,所以心动,[即名为业(业相)。]三细之初就是业相,所以,“业相”的旁边写:三细的初相,叫做业相,就是生相无明。我们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三细之初、初相。

[业,是起动义,]动的意思。动的意思,[转如来藏,而成藏诸。]转如来藏就是转清净心变为分别、执着之心,就是业。转清净的如来藏心,变作分别、执着的意识,成为藏识,生相无明就是最微细的,生相无明就是业相。[住相无明,依于动心,则能见(转相)、]我们的心如果动,就会制造能所,动心就是勇气叫做动,能所对立叫做动,我们有动到这个念头,就会对立,就像晚上,晚上如果我们不动念的话,晚上不做梦;但是,晚上我们睡觉,意识不停止的话,他会继续做梦,他有能所,有能梦的心、所梦的境界,能动就化作境界出来,能动就会化作境界出来,就像我们晚上睡觉,意识不动的话,晚上不做梦;意识在动,动,它就有能所,知道吗?我们现在就是动,就是有能所。依于动心,则能见,能见就是要转相,转相,有精神的作用,转相就是精神作用。[能现(现相)、]也就是开始有物质的作用,能现,现一切现象,也就是精神变成不空了,物质也不空了,那么,精神跟物质又开始分开来。住相无明,依于心动、动心,动心就是心动,依于动念,则能见、能现,能所。能见就是三细的第二相;能现就是三细的第三相。

所以,三细:业相、转相、现相,又名业相、能见相、能现相,这个都是一样的,三细。六粗的初相是[能取境界(智相),]注意这个“智相”,这个“智相”不是智慧之相,是分别心相,完全不同。《大乘起信论》所讲的智相,完全不是智慧,这不是智慧之相,是指分别心的相,分别心,因为分别心,所以,能取境界,六粗的初、初相。三细,前面的:业相、转相、现相,三细;六粗是能取境界相(智相)。[起念相续不断(相续相);]这是六粗的第二相:相续相。因为你有分别心,然后连续的分别不断,相续性。所以,[三细后二,]三细后面二个,就是转相跟现相。[六粗前二、]六粗的前面二个就是智相、相续相。[皆住相摄。]统统叫做住相。也就是说:三细里面的转相、现相,就是所谓的能见相跟能现相;六粗里面的智相跟相续相,这四个相叫做住相,生、住、异、灭的住相,前面一个是生相,这四个是住相。底下再来看,[异相无明,于所缘境,]异相无明,对我们所攀缘的境界,[取著转深(执取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众生都是一迷再迷,不肯回转。我们众生一旦迷了,譬如说你贪钱,他就一直迷了;你贪色、贪男女,就一直迷了,他不能自拔,他不能化一切顺逆的境界,为我们的经验,或者是我们的警惕,或我们的觉性,他没办法如此。圣人无境,唯智,圣人无心,唯智。圣人无心,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无心就无境,圣人没有一切境界,只有本性的东西,一切境界都是方便度众生而已。简单讲:大彻大悟的人,就是游戏人间,等于在演戏给你看一样,他早就知道这不是真实性的东西,在你看来,也许他是恶的;但是,在圣者的角度来讲,你并不了解他的心境是什么?像以前济公示现吃狗肉等等,他是圣者,你怎么知道他的心境是什么呢?

所以,我说:要将每个人当作是菩萨。凡夫不同,凡夫取着转深,一旦陷下去,就很难爬起来了!凡夫要如何才能从迷中走出来呢?要经过磨练,告诉她:哎呀!菩萨,不要结婚!想当初年轻的时候,非君不嫁,宁愿去上吊自杀,父母亲讲的话都不听!后来怎么样?私奔,二个人就离家出走,结婚之后,生了三、四个,就开始动粗、拳打脚踢了,以前是:没有你,我活不下去;现在是:有你,我每天胆战心惊的!开始被揍得鼻青脸肿,变成熊猫的时候,她才开始有点觉悟了!凡夫就必需藉着这种境界,取着转深,这样她才不会执着,她才不会执着,才会知道:唉!结婚真的很痛苦!咦?有一种女人很奇怪,就算被揍得鼻青脸肿了,还是要嫁给他,很奇怪!被揍觉得很甜蜜,很奇怪,怎么揍都不开悟,就是有那种女人,真的!打死不变,怎么揍她、打她,就是要嫁给那个人,你有办法吗?你拿她没有办法,你拿她没有办法!所以,这种人没办法救!我们人在执着的时候,你劝他,他还毁谤你,我不骗你!所以,莎士比亚说:恋爱中的男女,你就当他是疯子!真的!很厉害,很厉害,因为我就是过来人,这是事实啊(法师笑);但是,我现在清醒了,醒了,醒了,很清醒了,很清醒了,知道这是在欺骗众生。[分别种种假名言相]六粗的第四,第四相,叫做[(计名字相);]分别种种的名字,分别心。[六粗中]的[二,属异相摄。]就是执取相、计名字相,是属于异相无明,执取相、计名字相,是属于异相无明。最后一个:[灭相无明,]就是起业相、业系苦相。[第五粗起业相,]第五粗就是第五,三细六粗的第五粗:起业相,[依惑起业;无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为灭相。]最后一个是业系苦相,六粗的最后一个粗:业系苦,业;“系”就是捆绑着;苦,业把我们绑着,使我们一直痛苦,业系苦,你造什么因,得到什么苦,你造什么因,得到什么苦,所以,第五粗:起业相,就是依惑起业,无明之功用,到此为止,这叫做灭相。[欲破四种无明,]生相无明、住相无明、异相无明、灭相无明。[但用智慧觉照,照破无明无性,则四相顿破矣。

一真因曰有力竟。]在座诸位!哪一种人可以说他学佛有进步呢?很简单!在团体当中,能够把自己的我放下,融合整个僧团,无论在家、出家。我们在团体生活,或是在家庭生活,能够融合每个人的意见,不会斗争,以无我的精神,那么,这个人,第一个,做人成功;第二,烦恼就会少。如果说:一个人学佛,学到后来,变成奇奇怪怪的,奇奇怪怪,跟别人都不同,那这不是学佛,这要注意了,这要注意了!你学佛学到跟大家都不合,稀奇古怪,个性不一样,跟这个合不来,跟那个合不来;跟这个也不合,跟那个也不合,那你就要自我检讨了!你注意听!常常攻击别人的人,不能算是在学佛,永远要记住师父这句话。动不动就攻击、伤害别人的人,这是仇恨心,这个离佛道太远了,离佛道太远了,佛道,就是不干涉别人,宽恕别人,不攻击、不恶意地伤害别人,不丑化他人,不干涉别人的决定,这才是愈来愈接近佛道,愈来愈接近佛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二明无明本空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知彼,这个“彼”就是无明;这个“知”不是分别心的知,是能够觉照的本性。我们能够用本性去照破无明,就像空中花。我们今天的无明从哪里来?从知见立知;但是,知见立知,用一句比较实在的话,就是因为我们有取舍。所以,禅宗说:不取不舍,即是本来的面目。这句话的重点就是四个字:不取不舍;但是,它包括了所有的修行,一切都包括在这四个字当中。我们如果取,就是着;我们如果舍,就是逃避,不取不舍,就是不执着,也不去逃避这个责任。那么我们今天不取,在一切境界不取不舍,不取你就能够空一切法,对一切法自在无碍,当处就寂灭。不是像外道,心外求法,或者像佛门的外道,乱乱闯菩萨,一直要找答案;但是,你不取就是答案啊!不舍就是不逃避我们的责任,不舍,没有一个可以舍的东西,因为当处就是寂灭、空性的东西。你如果不舍,就能面对现实;你如果不取,就能超越现实,也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能够面对这个现实,这是佛法根本的精神。你如果无法做到不取不舍,想要断无明,可说是不可能!众生对好的东西就取,不好的东西就要逃避,就赶快要把它排除掉,“舍”就是要赶快把它除掉。不!你要这样想:不舍就是说:你面对一切顺境、逆境,都不要动到念头,任它来,如如不动,逆境、恶境,你都欢喜心接受,有这种不舍的功夫,心才能达到定。所以说:无明从哪里来?从取舍之间来,你有取有舍,当然就是对立的东西。修行只有几个字就可以解决:不取不舍,就是我们本性本来的面目。所以说:知彼知空华,你如果了解、觉悟到,无明就像窜的花,那样不实在,那是自己眼睛有毛病,所以,产生了空华;我们的无明也是无自性,不实在。如果了解这一层,你就能够免流转,你就不会随着这人错误的心、错误的境界,而团团转。我们人就是把持不住自己,才变成六道轮回的众生。所以,我们现在要学把持得住自己,把持得住自己,很简单,你不要控制它,你要离一切相,要常常告诉自己:这些境界不是实在的,不值得我们这样执着,不是实在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你的念头不要起心、不要动念,你就没有生灭法,对你就没有作用,生灭法它就停止,停止。我们人起心动念贪嗔痴,就制造生死的因缘;如果说:我们的心保持不取不舍,清净妙用自然现前,清净妙用。

所以,困难就是在这个地方。没有明心见性的凡夫,你告诉他:不取不舍,他同样是取是舍,他会认为不取不舍是一种东西,他也将本性当作是一种东西看待,以为那是有个实在的东西,他不了解,妙用是无相的妙用,不是有相的妙用。我们的心当下清净心,六根、六尘、六识,本性一样没有离开我们的六根;但是,凡夫今天六根攀缘六尘,会起贪嗔痴;但是,我们今天如果用无分别心,无执着心,同样也是六根攀缘六尘,所以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只是他用的心跟凡夫的心不同,凡夫是用分别心跟执着心;而佛陀一样眼见色,六根也是要攀缘六尘,但是,六根、六尘对他没有作用,他一切运用都是清净。所以,这里的困难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听到不取不舍,以为不取不舍就是一种东西;若是明心见性的人,听到不取不舍,也不取不舍;听到取舍,也不取不舍;听到不取不舍,连不取不舍的观念都没有,就是这样,困难就是在悟跟不悟,是天壤之别,是天壤之别!你现在如果说:我不取不舍!一般人遇到境界时说:我不执着、不取!那也不是见性的人。见性的人,连告诉自己“我不要执着”的念头都没有,他用毕竟空性的心,所散发出来任运自如的清净性,那个叫做保任,保持任运,一切自在,根本就不要告诉自己说:我现在不要取;境界现前,我不舍,我面对这个现实!本性不需要告诉你这个:告诉你这个叫做无明。所以,同学愈听愈是一一头雾水;那到底该怎么做?所以,凡夫变成由相似,然后进入证悟,简单讲:没有勉强,就没有真正的功夫,禅宗也是这样讲,刚开始一定要勉强自己不取不舍,久了才变成自然,熏习久了,熏习久了。

譬如说眼睛不好,要慢慢治疗,现在看到两个影像,看到两个影像还不错,慢慢慢慢调整视线,就变成看到真实的人。所以,我们现在无法看到本性,要慢慢调整,慢慢调整那个焦距,慢慢去体悟,不取不舍的真正的道理是什么。大家都会讲不取不舍这句话,其实没有一个做得到!为什么?告诉你自己说:我不取不舍!那就是有经过警惕作用;经过警惕作用,不是任运自如,那不是保任的功夫;不是保任的功夫,就不是随缘的东西,不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又不是严严的面目了。所以,动一个念头说:我要修行!那已经不是本性,脱离本性太远了,那变成凡夫的念头。本性就是说:他空一切相,但是,无量的妙有,都是惊天动地,大智慧二十四个小时随时都在你面前,你如果很累,晚上睡觉时,暂时休息,醒来眼睛一睁开,完全是本性的作用,完全是本性的作用。所以,空一切相,证悟本性的人,就算外表再生气,他一样不会难过,因为他已经没有压力了,他也不曾经执着过因缘的东西,他只是自然的反射,反射。禅师有时候对徒弟用打的、呵叱他:你这个愚痴的人!禅师啊!为什么?他已经清净心了,怎么还会去骂人呢?这个只是告诉众生:我在反应,让你要觉悟。所以,透过空性,它无所不在,一切流转都停止,停止就妙用现前了。取舍若尽,等于不取不舍,取舍若尽,就是不取不舍。因此,知彼如空华,即即能免流转,就像晚上做梦的人,醒的时候是了不可得。

[知,是能照觉智;彼,是无明。以真智照真理,惟一清净本然之体,本无无明。以无明本空,但如空华,病眼妄见,如以净眼观空,惟一晴空,迥无所有,空华即灭。无明既灭,则不见身心之相,那有生死?故云: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二句,喻无明无体。犹如做梦之人,正在梦时,非无做梦之人,及至醒时,梦人了不可得,惟是醒人;喻无明无体,体即圆觉,迷之,则成无明,悟之,无明即灭。迷悟只是一心。二无明本空竟。

辛三明妄尽还觉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

觉者,乃能觉之真智,即自性之光明。自性广大周遍,犹如虚空;此智称体而周,故如虚空。]如同虚空。我们人要做到如虚空,没那么简单!我们人遇到事情,往往不能包容,产生抱怨,他不能体悟缘生缘灭的东西,他放不下![泯智合觉,平等一相,]智跟觉是同一体的,泯智不是说除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智就是觉,觉就是智的意思,平等一相。[体既不动,智亦不动。]所以,不要受人影响,就是这样。[三际不能迁,诸法不能移,]我们的心若动,就待不住;我们的心若动,就安住不下来。[故曰:平等不动转。]所以说:一个人要达到信心具足,不受动摇,佛《大智度论》讲:要修很多劫、无量劫,他才会对一个善知识不动摇,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因此,今天你如果是一个世间人,或是一个修行人,你内心要记住,不要对任何一个人,包括你最好的先生、老婆、朋友、亲戚,不要有所求,否则你会很辛苦,不取不舍,重点就是在这里。包括你最好的人,你一样要保持这个不取不舍,你才能大大的解脱!因此不取不舍,修我自己的,人家讲我们有修没修,是别人的看法,他有权力替我们批评,对不对?但是,我们没有权力批评别人,因为佛性没有批判的东西,佛性是大慈大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谁真正为了佛教;谁真正在贡献佛教;谁真正为了众生,需要时间来证明。

[【“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觉,即能觉之智,与所觉之理,能所不二,理智一如。]觉就是能觉的智慧、所觉的道理,能所不二,理智一如。[理随事遍,]理体随着事相遍十方。[事得理融,]事相因理而得以圆融,[证极圆满觉性,故能遍满十方,即成佛道。]所以说: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觉遍十方界,其实十方就是你当下这一念的心,你不取不舍,你就遍十方,你起到美国,在美国有定,你不取不舍;走到台湾尾、走到基隆也定;你走到欧洲也定,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我们的觉就是不能遍,为什么?我们有障碍,有障碍。所以,佛在《大智度论》讲:如果不是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退转的不计其数!

所以,在《大智度论》说:发菩提心的人,一直到成佛道;发菩提心的人,多如鱼子、如树上的花;成道者、不退转者,凤毛麟角。说:发心鱼子,菴摩罗花,成道如凤毛麟角,《大智度论》就讲得很清楚!鱼子,鱼的子,鱼一次产卵的数量非常多,有千千万万的众生,鱼子。菴摩罗花就是树,一种树木,它在开花的时候,花朵很多;可是,结果子的时候,只有一颗、两颗。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发菩提心的人很多,可是,退道的人不计其数,不计其数!为什么?每天都在看别人的过失,怎么有办法进步呢?他如何能成道呢?因此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讲经二、三十年,三、四十年,真正往生极乐世界,有感应、有瑞相,火化之后有舍利子、闻到异香、见到佛光,真的有往生瑞相的,七个,三十年当中有七个,有瑞相啊种种:但是,其他没有瑞相的,不是代表没有往生极乐世界。那是跟着老师三十年,打死不退的,才能够有那种成绩!现在的人经不起别人讲两句话,明天就不来了,很轻易就动摇了!所以说:你要相信谁呢?因此我们不必去相信谁。所以说:你要遍十方,其实就是当处寂灭,这一念就是。我们没办法,要达到成佛道……,我告诉你:成佛道不困难,问题是发心到成佛道,这个不退转,这才是难!要保持那个体力、耐力、智慧力之力,深信不疑,都不动摇,打死不退转!对不对?

凡夫不要讲大话,做了再说……,因此有的人这样讲,来到我这个地方,他就说:师父啊!您出家至今,有人批评您,也有很多人赞叹您!我说:我告诉你一句话,今天要像我这样出家十几年,这件袈裟还穿得住的,而且不眠不休地弘法利生,晚上看书看到凌晨四、五点,依我认为,我自己讲一句比较欢喜的话:这样佛陀应该很安慰了,不要嫌这个佛子了,不要再嫌了,讲真的啊!我这件袈裟还穿得住啊!对不对?因此,我告诉诸位:成佛道不困难,问题就是你那个不退的念头,你有没有时时提醒?要不退,一定要有两种条件:第一、要善知识;第二个,要环境;第三才是你的发心。我们人都有惰性,发的心很大;但是,他要继续这样支持下去,非常困难,非常困难!我在二十年前受三坛大戒;所以,如悟法师说:二十年前受三坛大戒的男众,到他现在所知道,没有还俗的,剩下十几个,剩下十几个喔!简单讲就是:二、三十年前出家的,到今天还俗率是百分之八十,八、九十喔!这样我还算不错了,不错了;我不会那么傻去走那条路。有的人说:师父,很难讲喔!我说:对啦!你留着戴个眼镜看啊!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众幻者:]幻就是[幻身、幻心、幻惑。惑,即无明。]灭无处就是无所谓的不的地方,“灭无处“,前面如果加:无所谓的灭。无所谓的灭,为什么?生本来就没有,哪里有灭呢?当处即空的东西,哪里有什么灭?无所谓的灭,你说:无无明灭。本来就没有无明,因为[无明本空,故亦如幻。]清净的智慧现前,无明本来本空。[圆照之真智现前,无明之幻惑即灭。长行云:“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为什么说: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呢?因为根本[无生处故。]连生都没有。[”众幻元无,并非灭于真如;佛道本成,到此亦无所得。]所以说:成道亦无得,为什么呢?[末句证释:谓本来佛性,圆满具足故。一答初请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庚二酬答次请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此中,]菩萨于中[即圆觉性中。菩萨能于圆觉性中,发大菩提心,]圆觉性,整个答案:什么叫做圆觉性?简单讲:离一切相就是圆觉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离一切相,当处不取不舍,就是圆觉性。发大菩提心,[圆照清净觉相,真智一照,]真实的智慧一照,[妄惑顿空,]刹那之间马上就空。[诸病自离。]所以,在座诸位!你会有碍,表示你的功夫不够。所以,我常跟他们说:来!我要讲是非,来!你讲约我听听看,看我会不会受你影响?来!你讲给我听嘛!你来我面前讲给我听,你讲给我听听看!我老是想不通,哪有那么简单就受人影响?不然!来!你看哪个人的口才好,你来我面前讲给我听,看你怎么毁谤,你有多厉害?来,你讲给我听听看,那个人怎么好、那个人怎么坏,那跟你的生死有什么关系?神经病!有一个人说:法师!法师!外面很多人赞叹您喔!我说:很好啊!赞叹我,会增加我的生死吗?没用啊!师父!外面对您的看法不同!看法不同,我也不会增加生死,我如果做错了,我负因果就好,也不用你担心啊,你担心什么?你有没有问题啊?我做违背因果的事情,我来下地狱,又干你什么事情?我讲的法都是正法,这一本不是正法是什么?这一本《圆觉经讲义》是圆瑛法师作的,这不是我写的,你头脑有问题吗?还是你认为我解释错误?如果偶尔会念错几个音而已,不然你说,我哪个地方解释错误?对不对?我依法讲,至于我有没有修行,你怎么知道我有修没修?至少我有修胡子!头脑有问题,怎么那么容易听信别人几句话?多少人的心血栽培他……,两三句话就动摇了!

所以,我那一天,前天我跟罗汉讲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罗汉说:的确如此!我们两个人见解相同,见解、看法一样,罗汉说:我今天,包括连孩子我都无所求!我说:对(法师伸出大拇指)!今天包括我,我连徒弟都无所求,正确,正确!用多少心血栽培人才……,一直栽培,两三句话就……,不了解师父的心血、花了多久的时间,被人家两、三句话一转就离开,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所以,不要对众生抱任何希望,不取也不舍,众生要来听法,我们也打开胸襟欢迎他;他们要走,也不要去执着他,我已经没有时间在这个取舍之间,注意自己本性的发展,长养圣胎的功夫,就是要回光返照。要长养圣胎,第一个要有定力,要有定力。怎么样有定力?离一切相,自然有定力;不取不舍,自然有定力。所以,真智一照,妄惑顿空,我才不会痛苦;我才不会去替这个人或怎么样子,我会注意我的生死,一切病症自然就无。[末世诸众生,如有修习大乘之者,亦应依此进修,可免邪见。若不依此,总是旁蹊曲径,]“蹊”就是小路。

[而非真菩提路矣。]如果不按照这样修,离一切相、离取舍、离得失的念头,空一切法,住于无所住,不能发圆照的觉性,那么,你走的不是正路。旁蹊曲径,“曲”就是弯,曲径弯路意思就是说:你白白地浪费你的生命,你浪费你三十年、四十年的修行,可惜你的理念不正,你的理念不正,你就是白白浪费你的生命,又不能成就道业,这就是我们最可惜的地方!厉害的人、有眼光、有智慧的人,一旦抓到入手处,你怎么攻击都没用,不可能的事!学佛就是要这样,就是一定要保持。你今天来听法,你注意!这个法师讲的法正吗?正!正就没有话讲,依法不依人嘛!要讲几千遍呢?我坏、我好,那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傻瓜!foolish,整天只关心我的生死,笑死人!是我要担心你,还是你要担心我?这不是真正的菩提之路,要烦恼自己嘛![此章最为紧要,文虽不满四百言,而如来一代]的[时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摄尽无余。]这虽然不到四百字,如来一代时教,性相二宗,摄尽无余。[若约性宗,据《起信论》:“依一心法,开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心真如门,这是出自《大乘起信论》。我们的心,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觉悟,心真如,真如,不动的意思。[二者、心生灭门。]就是轮回不停,动念不停,不能安住在无念当中,心生灭。[生灭门中,复有觉、不觉二义。]就是觉跟不觉和合。真如门,站在绝对的空性里面讨论,它没有和合,《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就是这样,站在空一切相的角度,如如不动,是心真如门。第二、心生灭门,生灭门中,还有觉与不觉。[”此章圆觉,是一心法,大总持门。

清净觉相,是真如门,真如界内,不立一尘故清净。]不立一尘,所以清净。所以,是站在空,真如门是站在真谛的角度里面讲,真谛的角度里面讲。所以,一尘不染,不立一尘,空一切相。[无明颠倒,妄认妄执,是不觉义。]不觉悟。[知是空华,]了解这是空中的花。[此知即是觉义。]这个“知”不能解释作分别心,要讲了悟,如果你了悟,无明就是如同空华,当体就是觉。[因本觉,]因为有一个本觉,[而有不觉]而立一个不觉。这是《大乘起信论》讲的,因本觉,而有不觉。因为有一个本觉,所以,我们一定要立出一个不觉。为什么?因为你要讨论它,要借重语言嘛!其实本来的觉悟不取不舍;本来的觉悟清净光明,根本不必去讨论它,任运自如;但是,为了讲、为了去讨论,那你必需不能离开语言,不能离开语言;离开语言就不成真实相,实相不坏语言,语言不坏实相。

所以,因为你要解释,因为本觉,所以,安排立一个不觉,为什么呢?[(从真起妄),因不觉,]凡夫有一个不觉,[而有始觉]开始修行的觉悟,始觉要[(返染还净),]这是就凡夫,就凡夫来讲,要立一个本觉、立一个不觉、立一个始觉;对究竟的本体来讲,根本连这些都没有。所以,[此二是生灭门。]生灭门就是觉跟不觉和合,变成生灭。我们今天就是这样,觉跟不觉和合,如水跟波的关系,波浪波涛汹涌,就是生灭轮回;如果有一天发现水的静止,恢复本性,波不离水,恢复到真如,所以,恢复到觉性。[今欲令行人,顿悟真如为因地心,]所以,现在要令修行的人,顿悟真如,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欲令修行的人顿悟到真如为因地心,顿悟到真如为因地心。所以,我们的初发心要跟果地觉一样,你要如何顿悟真如?要记住!怎么样是真如?真如就是定,就是如如不动。你要怎么样如如不动?一定要不取于相,讲来讲去,都不离《金刚经》的思想,真如就是不取于相,包括你内心的起心动念,放下!舍掉无可舍,妙用自然现前,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若约相宗,]如果根据相宗来讨论,[不出五法(名、]就是名;“名”不是名字,是指名相。[相、]是指一切可以指陈的外在,统统叫做相。[妄想、]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我们经过修行以后,修行以后有[正智、]正知正见的智慧。修行到最后就是[如如),]所以,前面三个是众生,后面二个是圣者。[三性]五法、三性。“三性”不是“三信”,国际商工的隔壁,二间高雄最高的学府都排在一起,三信、国际商工,不简单!international,国际。三性就是[(遍计执性、]遍计所执性就是执着,执着,偏了、执着。[依他起性、]就是缘起。[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不是虚伪的,圆满成就。这在唯识学里面也有讲;五法、三性,《楞伽经》里面也有讲,五法、三性、八识、二无我,《楞伽经》里面有讲。[此章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缘影之心,但有其名,而无实体,名也。]不然你想想看,哪一样东西能着于我们的心呢?嗯?我们的眼睛看,看外境,哪一样东西着于我们的心?根本就没有实体嘛!哪里有什么实体?你自过去到现在,你所有的记忆、所有眼睛看的,你生活二十几年的经验,来!拿出来给我看看,没有实体嘛!它只是心的作用;可是,要用就有,经验要用就有,拿出来,要用就有。所以,我们的心不得了,体大、相大、用大;坏脾气叫做火大,没有三大,只有火大。你看!但是,我们有将体相用发挥出来吗?没有人用到,没有人拿出来,我们所用的都是分别心。所以,我们今天学佛,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四大身相,相也。妄认妄执,不当认而认,不当执而执,妄想也。]了解我们的身、我们的心,都是如梦幻泡影,[知身心如幻,无明]是[本空;知,是正智。觉心不动,是如如。此章五法皆具。若约三性:身、心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三性来讲:我们的身心都是缘起法,因缘生因缘灭。[妄认妄执,是遍计执性;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能断无明,能成佛道,是圆成实性。此章三性亦复皆具。

此章既具一心、二门、五法、三性,我佛谆谆善诱,欲令众生,但依圆照之功,照破生灭门,复归真如一心,又依圆照之功,照见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复归圆成真实耳。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一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二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丙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分二)

丁初征释用心 二 广明行相

(丁初分五)

戊一普贤启请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

此为请法进问威仪,以表三业恭敬,可知。]要请法也是得恭恭敬敬来。所以,虽然说:他是一尊大菩萨,华严三圣,普贤菩萨,华严三圣之一,他还是要礼佛,一样,按请法之仪来。

[戊二正陈请词(分五)

己一总问云何修行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为了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此就机请修。大悲世尊,解见前章。]就是它的解释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叫做解见前章,解释在前面一章已经讲过了,叫做解见前章。[前章佛答文殊,已显顿悟法门,悟必依智,故以文殊表智。]悟必依智,不依若修。注意听!悟必依智,不是依若行,修行人吃苦是应该;但是,吃苦不一定能大彻大悟,苦,还要会运用智慧,才是真正在吃苦。什么叫做真正的苦行?要记住!平等不分别心,才是真正的苦行。我告诉诸位:你叫一个人日中一食,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是,你要叫众生无分别心,没有分别、执着心,这个没那么简单!记住!没有分别、执着,都是真正的苦行(héng),你要把这句话背起来!你不要动不动就说你在修苦行,你修什么苦行?你的苦行就是一天吃一餐,然后衣服穿得很少,劈柴、挑水、洗厕所。对!这个也算是苦行,但是,不是真正地苦行,如果这样能成道,那些挑粪的早就开悟了,你挑的,会比那些挑粪的多吗?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如果是靠体力,你的力气会比牛大吗?泰国的elephant,大象,大象的腿很粗,很有力,所以,泰国的大象都必需工作。你想想看,如果要比力气,吓死人!大象在拔河比赛的时候,绑一条绳子跟六十个士兵,六十个人呢!六十个人拖一只大象,反而被大象拖着走,你想想看!六十个人!再多人都拖不赢它,如果要靠体力,大象最大了!

所以,没学佛的人如果没有力气、体力不够时就会说:原我来世为大象(法师笑)!因为大象最有力啊,最有力!对不对?如果要靠这样修行,这种找木材苦修的,那应该叫:大象佛,南无大象佛……,可惜没听过!大象佛,对不对?没有这种佛!所以,没有分别心,才是真正的苦行,要修行就要修不起心、不动念,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放下!我告诉你们:我今天如果没有少许的定力跟功夫,早就离开众生了,讲真的!真的。所以,有一个居士打电话来,说:法师!您真的不简单,要在都市里面弘法利生,真的实在不简单!为什么?人言可畏,是非多啊!对不对?自古以来,高僧大德都跑去躲到深山里;我这个矮僧无德,所以,只好在都市。没办法!福报不够,要去山上采荔枝了,再讲一阵子,看看反应如何?所以说:悟必依智,我今天如果没有一点智慧、没有一点定力,光是被这些是非的众生讲,我说:对不起!对不对?所以,那天吴居士打电话来,我跟他讲了一个多小时,吴居士说:我看有些众生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伤害佛教的法师呢?

这样攻击佛教的法师,他如果不出来讲经,我们又得到什么?我说:这样讲没错,这样讲没错!真的啊!对不对?最起码他也是为了佛教。我们众生很奇怪,都不顾自己的生死。所以,有正知正见的居士,还是很难能可贵,很难能可贵!吴居士说:也有人来跟我讲闲言闲语,可是,我偏偏要来!他说:我偏偏要来!他说他偏偏要来,看对方能如何?我说:这样对!我没有叫你不要来啊!我今天就有一个体悟,要来不来随缘,大彻大悟,要跟六祖一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啊!我渐渐学就渐渐解脱,因为我劝你们解脱,我渐渐就会警惕我自己。所以,你看我现在就无碍、自在,没事![此章悟后请修,]悟了之后请修,[修假立行,故以普贤表行。]文殊是表智,所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在佛教当中,不认识这两尊菩萨,可说是不可能,这两尊菩萨名遍十方。[此经以二菩萨居前者,]安排在前面。[正以智行相资,得入圆觉故。]

普贤因闻佛答文殊:]听到佛回答文殊师利菩萨。[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此;不假修行,]不必藉着修行,本性就是佛了。[亦无方便,非上上根人,莫能领荷。]不能领受到。[现在未来,此等根器众生不多,若不假修行,必难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造”就是成就,也不能成就修行。如果你不假方便、不藉着方便,你就不能够成就这个修行。简单讲:还是要修,虽然本性是佛,你还是要听经闻法,还是要解行并重。[故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凡修大乘者,闻此因地法行,云何依解修行?先问修行,后问方便渐次。]渐次就是次第,修行要有次第。[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者:即文殊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乃顿悟顿了之境界,纤尘不立,]就是一点点,“纤”就是微细,微细的一尘都不立。[无事修证矣。]没有所谓的修证,无事,这个“事”不能解释作事相,要解释:无所谓的有修有证。就是说:顿悟、顿了的境界是一尘不染,也没有所谓修证的东西。

[然宗门悟修,亦不一概。]也不一而论。[有顿悟渐修,如日出冰消。顿悟,如朝曦忽出,]“曦”就是早晨的阳光,所以,台湾大学佛学社叫做晨曦社,我去演讲,就是去晨曦社演讲。台大校本部,罗斯福路跟徐州路,讲真的,那个校园太大了!没办法,台湾最好的大学。我第一次去罗斯福路台大上课的时候,找不到地方。说在什么教室上课,进去一看,喔!那实在很大!朝曦就是早上的阳光,刚出来的阳光。就像早上的阳光刚出来,[大光普照;渐修,如暖气所熏,]所薰习。[坚冰渐化,此为解悟。所以,顿悟,但是,是渐渐修。太阳出来,大光普照,渐修就是冰慢慢的融化。[有顿修渐悟,]什么叫做顿修呢?[如学射中鹄。]“鹄”就是目的,学射箭,“鹄”就是目的、红心、中心。[顿修,如射箭,一发即发;渐悟,]慢慢的射,才射中红心、中心。[如中鹄,久习方中。]再来,[有渐修顿悟,如起程入都。]京都,就像入皇帝的首都,[渐修,如每日行路;顿悟,如一旦入都。]看到了,总统府看得清清楚楚。[有渐修渐悟,如登高远眺。]。站得很高这样看。我去文化大学跟他们讲:文化大学是台北市最“高”的学府,因为在阳明山。[渐修,如步步登高;渐悟,如所鉴渐远。]渐修就是一步一步登高;渐悟,一步一步看得更深远。

[此三为证语。更有顿悟顿修,此是上上根器,如以刀斩绳。]刀斩绳子。[此通三义:一、先悟后修:]上上根器的人有三种:第一、先悟而后修,[先悟则豁然贯通,顿了一切;]都是空性;[后修]就是长养圣胎,慢慢修,[则不著不证,]然后[任运合道,]我告诉诸位:刚开始要勉强,没有勉强就没有自然。你要先勉强为道,要先勉强你的功夫,勉强久了,我不看人家的缺点,你常常这样告诉自己:我宽恕众生,我勉强自己!咦!很奇怪,久而久之,你就很自然,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你要常常讲谦虚的话、包容的话,久而久之,虽然一开始,觉得这样很虚伪;但是,久了就变成很正常,很能够收敛自己。任运合道,[此为解悟。二、先修后悟;先修则如人服药;]吃药,[后悟如病除愈,此为证悟。]这是证悟。[三、悟修同时;如发电话,随发随到,此通解证。若云本具一切佛法为悟(如饮大海水),一念万行为修(自得百川味),]意思是说:你喝了海水,就具足一切海川的味道。[亦通解证。此《圆觉经》,如上悟修诸义皆具,]所以,[细研自知。《文殊章》,圆照清净觉相,是顿修,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是顿悟。余章随文研究,不难明了。一总问云何修行竟。]要如何修行。

[己二别难幻幻何修

【“世尊!若被众生]“知”,注意!这个“知”不是分别心的知;这个“知”是能照之智,[知如幻者,]注意!是无明,如果能照之智,彻底的了悟无明,那么,[身、心亦幻,]若彼众生就是那些无明的众生,如果知道无明是如幻的东西,不实在,当然身心也是如幻,[云何以幻,]智,[还修于幻?]惑?注意听!我们这个惑是幻化出来的,要如何用幻化出来的智慧,除掉幻化出来的无明?就是这样子,这样知道吗?[】

此因闻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而起疑。]无轮转就是无生灭、无变化,而起疑。[空华是幻。知如幻者:知,即能照之智;如幻,即无明不实如空华。既知无明如幻,则身心亦皆是幻。]身心是假的,身心既然是假的,我们就随便穿、简单过日子,三餐吃得饱就行了;吃的好也不要执着。[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者:上幻字是幻智,下幻字为幻惑(惑,即无明)。无明身心,既皆是幻,则不必起幻智,而消幻惑矣!云何,]这是反问,[是反难(去声)辞,]这里念难nan,“难”就是问难的意思,反过来问。[谓云何更要依圆照清净觉相,起幻智,还修治如幻之无明,而求成佛道耶]底下佛回答,[(下佛答:]下面佛回答,[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不妨以幻修幻)?]因为众生的心是幻化出来的东西,这个叫做以毒攻毒。

[己三别疑断灭谁修

【“若诸幻性,]注意!幻性就是无明。就是说:能生幻化出来的这个无明,能生幻法的这个幻性,[一切尽灭,]就是说:连这个无明的性都尽灭了,无明的心都灭掉,众生就认为[则无有心,]如果身心世界都无,那么,[谁为修行?]身、心世界都没有,是谁在修行呢?无心要如何修行呢?[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者:幻性,指无明,为能生幻法之性。一切,指幻法,即身心世界,一切诸法。因闻上章,以幻智灭除诸幻,故难(去声)云:若诸无明幻性与一切幻法悉皆尽灭,则身心亦不可得。心为修行之因,]我们如果没有心,[若无有心,则将谁为修行?故反难: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耶(下佛答: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不动还是不变,就是不变,[不入断灭)?]不会说连那个觉性也否认掉。把这个幻法,幻化出来的心身、身心全部放下,清净的心还是存在,还是有,是不可得。

[己四别遮不修永失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若诸众生,本来就没有修行,在生死中,常常住于幻灭、变化出来的东西,[曾不了知]就是从来不觉悟,这是[如幻境界,]“曾”就是从来不,从来不曾觉悟,怎么样?这个是如幻的境界。就是那么,[令]“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令”就是“问”的意思。那么,请问佛,“云”就是如何,云何能解脱?怎么样能够解脱呢?】

若诸众生了知无明本空,佛性本有,自恃天真]以为自己很厉害,[不肯修行断惑,则于生死轮回之中,起惑造业,随业受报,轮转不休,故曰:常居幻化。既在幻化,并不曾了知(觉悟也)如幻境界。又不知以求离幻,则妄想颠倒之心,]我们不想求出离,我们一直执着。你不相信我们今天很难不执着吗?不然你叫一个歌星来,不用太出名的歌星。你要他今天来学佛,说:我放下今天的演艺,我来修行。很难,那很难,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们人第一步跨出去的选择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跨出去的职业选择性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一个职业跨出去是不归路,转不过来,真的转不过来![云何而得解脱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